《逻辑学》教学改革的总结

2024-10-20

《逻辑学》教学改革的总结(共8篇)

《逻辑学》教学改革的总结 篇1

《逻辑学》教学改革的总结

河套大学汉语言文学系

张运舟

一、课程建设的总体思路

《逻辑学》是一门工具性质、基础性质的科学,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的七门基础学科之一,并且排名第二。它虽不能给人们直接提供具体的科学知识,但是它能够为人们获取知识,表述、论证思想提供必要的逻辑工具。在“逻辑现代化”思想的指导下,我们对内容的取舍与体例的安排,立足现代逻辑的高度处理传统逻辑内容,保留其精华,力求现代逻辑与传统逻辑的有机结合;注意密切联系思维和自然语言的实际与特点,按照认知规律和教学要求,力求做到先进性、科学性和实用性的有机统一,富有启发性,以提高思维的准确性和敏捷性,增强论证的逻辑力量并培养学生的分析理性精神和创新意识;同时,为进一步学习和理解其他各门具体科学知识提供必要的逻辑分析工具。

二、课程建设的具体过程

《逻辑学》现为师范专科类汉语言文学教育基础课程之一。其建设大致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2003年7月之前,我们基本上按照传统《逻辑学》的模式进行教学。

第二阶段:2003年7月—2004年8月,是《逻辑学》课程的重点建设时期。我们将现代《逻辑学》知识引入课程,制定了课程建设的实施方案。按照方案,首先查阅了大量的资料,然后进行了反复的讨论,最后形成了课程建设的总体思路。在这个总体思路的指导下,编写了教学大纲和教案,探讨并在一定程度上改进了教学和考试的方法,并使之运用到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鼓励学生对教学从各方面进行反馈,并积极加以改进,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第三阶段:2004年9月——2006年7月,是继续完善和提高教学质量的阶段。通过探讨和对比不同的教学方法所产生的教学效果,使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其次,及时跟踪《逻辑学》研究的最新动态和研究成果,借鉴其他大学《逻辑学》教学的最新状况,并使之贯穿于教学的具体实践中,深受同学们的好评。

学校课程评估标准和课程建设的总体思路是课程建设的总方针。在这个总方针的指导下,本人就课程建设的基本内容分三个方面作一简要汇报:

首先,教学改革方面。

第一、首先,查阅了大量的相关资料,初步掌握了国内各大学《逻辑学》教学的现状和最新前沿成果,然后,结合本系的实际情况形成课程建设的总体思路,并在这个思路的指导下,编写了教学大纲和教案,探讨并改进了教学和考试的方法。

第二,在课程内容和实践教学内容方面,大力改革教学内容,及时将学科前沿和最新成果引入教学过程。在2003级学生中引入了现代词项逻辑的若干知识,对培养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发挥了积极作用。在2004级学生中引入了概率与统计推理以及回溯推理等新的研究成果,以满足他们更广泛的需要。

第三、教学方法和手段。在遵循正常教学规律的基础上,根据本课程的性质和特点,理论联系实际,大量结合政治、经济、文化、法律和日常生活等事例,进行启发式或案例教学,并以少量内容使其自学,以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了使教学手段现代化,计划编制和开发多媒体教学软件。可以预见,随着多媒体教学软件的使用,课堂教学的效果会大幅度提高。

第四、积极改革和探索考试方法。《逻辑学》的内容和特点决定了它最佳的考试方式依然是闭卷笔试,国内其它大学也是如此。但我们在考试时侧重于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考查,命题科学,覆盖面广,有严格的考试要求和考试标准,并且评卷公正规范。评完卷之后总是让学生与试卷见面,核实无误之后再登录成绩。这样一方面使评卷无差错,另方面,也是对学生的负责。同时,我在对人文学部的学生进行考试时,实行了“一页开卷“式,也算是一种小范围的考试改革,为开展大范围的改革积累了一定经验。另外,在条件成熟时我们也准备进行口试的尝试。

其次,教学条件建设。

第一,教材建设。我在2005年之前,选用的教材是何向东主编并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面向二十一世纪的国内较权威的逻辑学教材。试用一年后,发现不适合文科类的专科学生使用。2006年,又改用姜全吉、迟维东主编的《逻辑学》(第三版)。该教材体例新颖,内容通俗易懂,习题难易适度,适合教学。

第二、教学管理。我们有较为详细的课程建设的具体管理制度和办法,并能保证顺利执行,对教学质量的提高起了很大的作用。

第三、教学文件。精心设计和准备的各类教学文件齐备,计有教学大纲、教案、教学日历、每学期的教学总结和丰富的教学用图书资料,并在具体的实践中得到了很好的贯彻和执行。

最后,教学效果。

第一、教学质量。除严格按教学大纲和教学日历,圆满完成教学任务外,根据学生实际,增加了一部分学科研究的最新成果,并不断改进和创新教学方法,对提高学习兴趣、拓展学术视野,培养逻辑思维能力起了很大的帮助作用,深受同学们的欢迎。同学们在人人必写的“学习《逻辑学》的心得体会”中,对《逻辑学》课程的教学普遍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第二、因材施教。《逻辑学》的性质和特征决定了这门课程很难直接进行课外和科技活动。但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因材施教,利用大量的案例进行虚拟实践,对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潜能,提高逻辑思维能力起到了很大的帮助作用。

第三,教学态度。我们认为,爱心是一切教学工作的基础,也是高度责任感的灵魂。因此,以饱满的爱心,高度的责任感,精心备课,认真讲授,并以提问、检查作业、案例分析等方式严格要求学生的学习。言传身教,关心学生的品德、学风、努力使其成为品学兼优的学生。特别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我们给学生布置了大量的作业和案例分析题,并全部在课堂上进行讲解。因为,我们认为学生做题的过程就是虚拟实践的过程,就是逻辑知识转化为能力的过程,就是训练和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过程。经过两届学生的实践,效果非常好,得到同学们的一直好评。

四、课程建设的创新点。

《逻辑学》课程建设的突出创新点有:

第一,在教学内容上,动态添加学科研究的最新成果,并且在教学实践中产生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对同学们日常逻辑思维能力的培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因而深受同学们的欢迎。

第二,注重虚拟实践,强化案例分析。《逻辑学》课程的性质和特点决定了它很难直接运用于某一领域。因此我们认真搜集了大量涵盖政治、经济、文化、法律和日常生活的案例,或以此为引导,带领学生进入新的教学领域,或以此来锻炼、检验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逻辑学》的兴趣和积极性。

第三、创新教学方法。

主要是运用大量的案例进行启发式、互动式教学。尽量减少或克服教师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在案例分析中,鼓励同学大胆发言,各抒己见,并进行一定的争论,最后老师给予指导或分析。

其次,根据《逻辑学》课程的特点,我们在教学时数有限的情况下,拿出四分之一的课时在督促学生先做的情况下带领学生大量做练习题,并且响亮地提出“做题的过程就是虚拟实践的过程,就是训练和培养学生将所学逻辑知识转化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过程”。

再次,鼓励或要求学生多写学习《逻辑学》的心得体会,以此作为师生交流、沟通的一种方式。例如,对要求学生理解并识记的最基本知识,经常以提问、做题、案例分析等方式进行检查。若学生不会或出现错误,则要求写出书面的说明或心得体会。在写心得体会时,要求畅所欲言,实话实说,并对老师的教学过程进行分析和评价。这种方式很受同学们的欢迎,称老师给他们提供了表达思想的机会,也使老师的教学活动得到及时的反馈,从而有助于进一步改进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另外,从2006年上学期开始,我还尝试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为学生讲了一次公开课,收到了一定的教学效果,也总结出一些经验教训。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逻辑学》课程无论是在教学内容还是在教学方法方面都有一定程度的改革,并且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我们将再接再厉,争取取得更大成绩。

2006年7月

(后附:分阶段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情况)

(附:分阶段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情况)

2003——2004学第一学期 《逻辑学》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情况

本学期,我承担了02级(春)班的《逻辑学》教学工作,根据本班学生基础较差的实际情况,我考虑为了开拓他们的视野,提高学习效率,特从如下方面进行改革:

一、教学内容方面

主要引进了一些现代逻辑的研究成果,如:模态逻辑的知识,科学逻辑方法等。目的就是要开拓学生的视野,让学生了解现代逻辑的发展状况,更好地培养和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二、教学方法方面

主要是注重启发式教学的运用,大量应用提问、答问和讨论的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去寻找问题的答案。

这样做的结果,确实收到了一定实效,对提高教学质量起到了促进作用。尤其是问答、讨论等启发式教学方法的运用,更是收到了十分明显的效果,对于调动学生的思维,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004年1月

2003——2004学第二学期 《逻辑学》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情况

本学期,我承担02级

(二)(三)班的《逻辑学》教学工作。这两个班的学生,基础较好,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较强,有一定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技巧,根据他们的这些特点,我的教学改革是这样开展的:

一、教学内容方面

继续引进学科最新研究成果,为学生讲授了现代归纳逻辑的有关知识,让学生了解概率和统计推理的有关知识,增强知识的实用性。

二、教学方法方面

加强习题练习。利用课堂教学时间检查学生的做题情况,目的就是要督促学生按时、独立、认真完成练习。这样做,有利于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与习题实际相结合,从而有效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利于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通过教学实践证明:上述教学方法的改革,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学习,对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都产生了明显效果。但教学内容的改革则显得步子太大了一点,部分学生在理解和掌握上出现了一些困难。

2004年7月

2004——2005学第一学期 《逻辑学》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情况

本学期,上课的班级是政史专业(03)(04)级的学生。根据给我系02级学生上课的情况,再结合政史专业的实际,主要作了如下改革:

一、教学内容方面

根据往届学生的学习实际,适当删减了现代逻辑的教学内容,增加了逻辑学知识在语言应用中的作用这方面的内容,进一步强化本学科的实用性。

二、教学方法方面

重点运用了案例教学法。即有意识地为学生创设一些生活情景,让学生用所学过的逻辑知识去解决有关问题。这样做,可以使学生加强对逻辑与生活的关系的认识,提高学生学习逻辑的兴趣,培养学生用逻辑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教学内容的删减,更加符合学生理解和接受的实际需要,而教学方法的改革,也为学生把逻辑学真正变成自己手中的一种工具奠定了基础。

2005年1月

2004——2005学第二学期 《逻辑学》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情况

本学期,我为03级(春)班的学生开设了《逻辑学》课程,春季班的学生的一个共同的特点是基础较差而学习又缺乏主动性。针对他们的实际,确定了如下改革:

一、教学内容方面

适当引进现代逻辑的符号系统,来解释传统形式逻辑的现象。我认为,这是将传统与现代结合的好方法。这既是内容的改革,也是方法的改革。但仅就符号系统的掌握来说,仍属内容方面。这看起来好象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但从效果看,实际是减轻了学生的负担。因为这些符号的掌握,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教学方法方面

本学期主要在因材施教方面开展了一些改革。针对学生在思维能力方面的差异,开展了个别指导、重点提问、学生互帮等多种方式,尽量使那些基础差的学生也能圆满完成学业。

这次改革,基本上是成功的。不但圆满地完成了学业,而且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2005年7月

005——2006学第一学期 《逻辑学》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情况

本学期,本人承担着我系03级三个班和政史一个班的逻辑学教学工作。这些学生,基础都还不错,学习积极性也比较高。结合前两年的教学改革情况,主要在如下一些方面进行了改革:

一、教学内容方面

按照新教材的内容体系,引进了回溯推理这一新的推理种类。同时大胆进行内容革新,删除了诸如文恩图解这样烦琐而低效的学习内容,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

二、教学方法方面

主要对考试方法作了一些改革尝试。对政史专业的学生进行了“一页开卷”式考试,为今后逻辑学考试改革积累了一些经验(当然也有教训)。

本次改革,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通过教学内容的删繁就简,使教学效率进一步提高,而“一页开卷”式考试,也为考试模式的进一步改革开了一个好头。

2006年1月

2005——2006学第二学期 《逻辑学》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情况

通过几年来的教学改革,《逻辑学》的教学工作已经形成了一定的风格,因此,我本学期在为04级各班开设这门课程的时候,主要考虑如何使教学变的更精彩,更生动,更现代化。基于这种考虑,我做了如下改革尝试:

一、教学内容方面

本学期主要在逻辑学科的大众化和通俗化方面做了一些探讨。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收集“生活中的逻辑”,用幽默、风趣的逻辑故事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逻辑、用逻辑。

二、教学方法方面

尝试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本学期,用多媒体为全系师生上了一次公开课,收到了一定的教学效果。更重要的是为今后开展多媒体教学积累了十分宝贵的经验,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进一步开展了考试模式的改革,在“一页开卷”的基础上又增加了期中考试,进一步完善了考试制度。

上述改革措施,也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为本门学科教学的深入改革和开展精品课建设打下了基础。

2006年7月

《逻辑学》教学改革的总结 篇2

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1. 学生对课程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在计算机专业, 该课程一般开设在大二上学期, 学生对计算机专业知识体系还没有一个全面认知, 往往对包括本课程在内的一系列硬件课程没兴趣或不重视;再加上一些学生本来就缺乏扎实的电路知识基础, 因此还存在畏惧心理。

2.教材内容存在偏颇

多数教材没有根据计算机专业的需求编写, 多是沿用信息类专业的《数字电路》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编排, 存在理论内容偏多偏深, 应用实践内容偏少;同时还存在教材内容更新速度慢, 和实际应用脱节等问题。

3.实践教学环节有待改进

(1) 实验题目存在的问题:首先, 实验题目不足, 无法避免抄袭现象;同时, 题目新颖度不够, 难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再者, 验证性实验题目过多, 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自学能力。

(2) 实验设备存在的问题:实验设备的老化、器材更新速度慢等现象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

改革的措施总结和思路方向

鉴于该课程在计算机专业体系中的重要性和实践性强的特点, 为了整体提高教学水平, 最终达到教师乐教、学生愿学, 本课程组针对其实践教学环节进行了全方位改革, 并大胆地提出和尝试了一些新措施。

1.积极实施基于项目的教学方法

该方法是以学生为实施主体、教师为规划主导的师生共同完成一个完整项目的教学活动, 在实施过程中要求:

(1) 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师不再是传统教学方法中的主角, 而是辅助指导的角色;要以教学目标为核心, 以学生为中心, 积极引导他们进行项目需求分析, 开展项目具体实施, 使其由被动学习变成主动学习。

(2) 项目的制订:项目不能过于枯燥、抽象, 也不能太难, 要具备一定的趣味性、实用性和可行性, 使学生乐于参与, 充分调动其学习兴趣。

(3) 项目的检查:对学习能力强的学生要提出更高的评估要求, 对一部分非常勤奋、但学习速度相对不高的学生, 要根据他们在实验过程中的表现, 适当降低评估标准。

2. 改革实验教学手段

(1) 引入仿真模拟平台

针对实验设备老化速度快、实验器材更新速度慢等一系列问题, 实践课程中引入了诸如Multisim实验仿真模拟平台。学生可先在平台上对自己设计的电路进行仿真, 检测其可能存在的问题, 确保电路在理论上通过之后, 再到实验室进行实际的硬件调试, 这样可以大量减少硬件调试时间。

(2) 采取动态编组机制

以组为单位进行综合实验,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 增强其职业素养。实践证明, 合理分组对教学效果有着明显的影响。一般分组方法是:

(1) 自由结合:让学生自己寻找合作伙伴。优点是组内成员沟通容易;缺点是同层次的学生往往组成一个组, 这就必然造成由基础差的学生组成的组更容易相互影响增加惰性。

(2) 指定分组:由任课教师或者班委进行分组。此方法有利于不熟悉的学生增加了解, 增强班级的凝聚力;不足之处是强行分组, 学生在心理上会排斥, 影响其学习的积极性。

以上两种常用方法各有优缺点, 共同特点是一个组的成员一旦固定就不再改变, 不利于培养学生和不同伙伴进行合作的职业素养。因此, 我们尝试了一种新的分组方式———动态编组, 具体做法如下:

首先, 遵循自由结合的原则, 让学生自己寻找合作伙伴, 能够保证其学习的兴趣;其次, 要求每生在做不同实验时尽量尝试和其他不同的学生一组。教学实践证明, 此方法不仅增加了基础稍差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而且培养了基础好的学生的团队领导力;克服组成员固定时出现的个别成员依赖性增强的弊端。

结束语

《数字逻辑与数字系统》课程是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中重要的硬件基础课程, 其内容对完善整个专业知识体系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本文从分析该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的不足之处着手, 总结了一些改进的措施, 同时也提出了一些大胆的改革设想, 目的就是把该课程办成具有计算机专业特色的工程实践性课程, 努力培养具有自学能力、创新精神、强适应力、高职业素养的人才。

摘要:鉴于《数字逻辑与数字系统》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性, 本文结合实际教学情况, 首先分析了该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然后结合已有的教学经验, 针对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提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改革措施。

关键词:教学改革,教学方法,教学手段

参考文献

[1]管冰蕾, 胡家芬.计算机专业《数字逻辑》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时代教育, 2009, (3) :99~101.

[2]张臻.基于数字电路教学改革的学生创新能力培养[J].中国教育导刊, 2005, (7) :39~40.

法律逻辑学的课堂教学研究 篇3

关键词 法律逻辑学 课堂教学 教学方法

逻辑学是一门古老的科学,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它有三大发源地,这就是古代的中国、印度和希腊。逻辑学研究思维的形式及其规律,与日常思维、语言表达、推理论证等有密切的联系。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学科的门类越来越多,逻辑学处于基础学科的地位。在高校教育尤其是在法学教育过程中,逻辑学更拥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法律逻辑学是面向高等学校法学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必修课,是逻辑学与法学知识的结合。法律逻辑学的课堂教学应该改变原有的固定模式,引入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使学生被动或主动地参与到课程的教与学的过程中。传统的教学方法, 是以学生为对象的“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教师按照教材的章节和顺序逐个内容讲解下去,基本上是照本宣科,没有任何创新和扩展;在教学手段上基本上是一本教材、一个教案、一支粉笔,现代化的教学工具和手段基本谈不上使用或者是没有条件使用。这种方法极大地限制了逻辑学的教学效果,使原本就抽象、晦涩的逻辑学概念和原理更不容易被学生理解和接受。为此,作为法律逻辑学教师,就应该在法律逻辑教学中采用新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那么,如何才能在法律逻辑教学中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搞好法律逻辑教学呢?根据本人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效果来看,本人认为采用案例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多媒体技术教学法等方法效果比较好,很受学生欢迎,下面对此进行探讨。

一、案例教学法

所谓案例教学法是指利用已经发生或将来可能发生的问题作为个案形式让学习者去分析和研究, 并提出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案, 从而提高学习者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通过对典型事例的精辟分析,使学生对逻辑知识有更深刻认识和直接感受,避免空洞说教和乏味推理,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其运用 逻辑知识的能力,实现逻辑知识的迁移应用,尤其是列举一些缺乏逻辑知识或者巧妙运用逻辑知识的典型事例进行分析,不仅使学生对学习逻辑知识产生浓厚兴趣,而且在对这些典型事例的思考,分析中更加认识到学习逻辑学的重要性。如通过韩复渠演讲的典型事例让学生体味到逻辑就在我们生活中,违背逻辑规律、规则就会笑話百出;通过丁谓运用逻辑思维成功建造昭应宫的事例让学生明白逻辑离我们并不遥远,每一个正常人的生活、工作都离不开逻辑,我们就生活在逻辑的海洋之中,正确运用逻辑知识会使我们生活和工作效率非凡;通过对林肯为小阿姆斯特朗作无罪辩护的事例分析,使学生认识到判断的巨大威力,一个虚假的判断可以置人于死地,一个真实的判断可以洗却罪名;通过曾国藩“屡战屡败”的事例分析,可以深刻学习语句与判断的联系与区别;通过列举上海七君子案件审、答、辩中的一些精彩片段,可让学生运用逻辑知识去思考、分析真实的法庭审理;可以通过罗文锦智辩茂隆皮箱案以分析类比推理的妙用。每个典型事例都可以将学生带到逻辑思维的草原上任其驰骋,让学生体味到逻辑的威力、魅力和精妙所在。

二、 启发式教学

启发式教学既是一种教学方法,又是一种教学思路。作为教学方法是指基本方法,而非具体方法,贯彻到各种具体方法中,使教学具有启发性。作为教学思路,强调调动教与学两方面的积极性,以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作为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法律逻辑学必须坚持启发式教学方法,这是由这门课程的性质、特点和教学任务的特殊性决定的。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将学习目的寓于课堂教学之中,以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通过设疑,激发学生认识上的矛盾,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分析和解决问题;通过引发学生的想象力,促进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并转化为学生自身的认识。为使整个教学过程有启发性, 要运用讲授法、讨论法、演示法、提问法、案例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式,针对大学生思维的活跃性、跳跃性有余而逻辑性不足的特点,结合各章节教学内容的进度,融入课堂,提出讨论话题,让学生在课后准备。在此基础上,展开讨论,并在讨论中充分发挥民主,各抒己见,教师一方面参与讨论,引导学生不偏题,同时发表自己的见解,最后,进行总结发言,提出观点和结论。这不仅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同时培养其搜集资料、整理资料以及语言表达能力,也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提高了他们的综合素质。

三、运用多媒体技术教学法

运用多媒体技术教学法就是利用 PowerPoint 软件系统把法律逻辑学的概念和原理制作成演示文稿的形式, 向学生进行展示和讲解的方法。 这种方法通过 PowerPoint 办公软件系统丰富的幻灯片界面,强大的声、光、动画演示功能, 可以使刻板、生硬、抽象的逻辑学知识变得更加活泼、生动、具体、形象和鲜明, 使学生在多彩的视觉、听觉氛围中学习逻辑学知识、感受逻辑学的魅力,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作者简介:

马琼,(1982--),女,陕西榆林人,汉族,硕士,陕西省榆林学院政法学院讲师。

基金项目:

辩证逻辑逻辑与现代思维课程总结 篇4

逻辑思维是指符合某种人为制定的思维规则和思维形式的思维方式,我们所说的逻辑思维主要指遵循传统形式逻辑规则的思维方式。常称它为“抽象思维”或“闭上眼睛的思维”。逻辑逻辑与现代思维思维是人脑的一种理性活动,思维主体把感性认识阶段获得的对于事物认识的信息材料抽象成概念,运用概念进行判断,并按一定逻辑关系进行推理,从而产生新的认识。逻辑思维具有规范、严密、确定和可重复的特点。

同形象思维不同,它以抽象为特征,通过对感性材料的分析思考,撇开事物的具体形象和个别属性,揭示出物质的本质特征,形成概念并运用概念进行判断和推理来概括地、间接地反映现实。社会实践是逻辑思维形成和发展的基础,社会实践的需要决定人们从哪个方面来把握事物的本质,确定逻辑思维的任务和方向。实践的发展也使逻辑思维逐步深化和发展。逻辑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概括的反映,它凭借科学的抽象揭示事物的本质,具有自觉性、过程性、间接性和必然性的特点。逻辑思维的基本形式是概念、判断、推理。逻辑思维方法主要有归纳和演绎、分析和综合以及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等。

辩证思维方法与科学方法、思想方法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1)辩证思维方法从普遍联系、永恒发展的角度揭示事物的关系,侧重于人与世界的整体关系;现代科学研究方法在确认世界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前提下,深入研究世界的某些具体关系。

(2)辩证思维方法是现代科学研究方法和思想方法的方法论前提,哲学通过本体论、认识论、逻辑学等参与到科学研究中;思想方法和现代科学研究方法,如控制方法、信息方法、系统方法、结构-功能方法等,又丰富和深化了辩证思维及其方法。因此辩证思维方法要从现代科学研究方法和思想方法中吸取营养,以丰富自身的方法系统。

思维方法的本质

(1)哲学上所研究的思维方法就是指理论思维方法,是以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为目的的正确进行理性认识的方法。

(2)思维方法本质上是主体化了的客观事物的规律,是在客观规律基础上依据主体需要而形成的思维规则、工具和手段。因此思维方法最重要的特征就是中介性,通过思维方法,思维主体与思维客体、主观与客观相互联结、相互贯通,从而搭起主体客体化和客体主体化双向运动的桥梁。

2.思维方法在认识中的作用。

(1)思维方法对认识的最基本的功能,就是使杂乱的感性材料有序化,使思维客体相互之间形成某种合理的联系。

(2)思维方法对于思维的具体操作运行有重要的规范作用:①思维方法规范着人们的思维如何运动,规范着思维运行的方向和侧重点。②思维方法具有对信息的选择、组织和解释功能,具有信息处理和转换的内在机制。

(3)思维方法的不同直接影响到人们认识活动的成果,决定着主体能否正确认识和把握客体以及正确性的程度。

辩证思维的基本方法: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抽象与具体、逻辑与历史的统一 在辩证思维方法与现代科学研究方法和思想方法的关系上,要防止两种错误倾向。一种是用哲学的辩证思维方法来否定和取代科学研究方法和思想方法的片面倾向。另一种是用现代科学研究方法和思想方法否定和取代辩证思维方法的形而上学倾向。

在呼叫中心的那段时间,我们都有很多感悟,我们不仅把辩证思维方法运用到工作中,同时我们还运用辩证思维的批判思维与创新思维都很好的运用到工作中,虽然打电话在旁人的眼里可能是很简单的事,但是每一件事都有它固有的方法和规律,如果能更好的利用那么我们不仅能能更好的工作,而且能给企业和自我带来效益和利润。

新能力包括能够在非常相似的事物中敏锐地发现其细微的不同。它依靠抽象思维来创造新颖的、独特的概念,用新的方法解决新的问题。智慧可以定义为正确判断事物的能力,明智地解决与生活行为有关问题的能力。智慧也可以定义为对完美的结构和完美手段的感知能力,即辨别判断能力。在全球知识经济当中,智慧对于一个成功的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将尤为重要。

思维是人的心理过程中最复杂的心理现象之一,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及其内在规律的反映。就其功能而言,可分为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思维两大类,二者既有区另又有联系。批判性思维是一种反思式思维活动,其基本功能是通过全面审查自己和他人的思维而重新理解世界明晰思维,形成自己独到的见解;造性思维是产生各种有用、有价值的新观点、新思想的认识过程,最常见的形式是发散式和聚敛性。将两者联系起来看,批判是考察性的、描述性的、评价性的,而创造是确立性的、革新性的;批判偏重于“破”,创造偏重于“立”。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相互关系。批判性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基础和前提,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创造性思维的准确度,但同时创造往往直接来自于批判,如相对论,就是爱因斯坦基于从批判牛顿方程、洛仑滋理论等一些基本物理学理论而创造性地提出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相互依赖、相互渗透,当我们去理解问题、接受问题、确认问题的时,必须采用批判性思维考察我们所面临的一切,在此过程中又需要发挥创造思维能力,否则就无法找到问题的所在。

马克思指出:“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如不能正确理解批判和创造之间的相互关系,往往会走向思维的极端,或重批判轻创造,只有破没有立,没有自己的独立创新等。例如,文化虚无主义只强调对文化的批判,并且只作消极的批判,而反对创造性地发展它;或重创造轻批判,只强调革新,片面追求新花样,这种倾向在实际生活中屡见不鲜。当今时代呼唤创新,也呼唤批判。面对国际国内的深刻变化,我们既要有创造性思维,敢于创造、勇于创新;同时也要善于总结经验,对新的实践不断加以批判性地反思。

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催生知识

纵观人类知识积累的过程,我们可以得知,知识产生于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互动中;新的知识产生本身是一种创造,这种创造是从批判开始的。我们可以分别从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角度去审视知识的产生,虽然二者是辩证的统一体。

批判性思维是一种主动、独立、反思的思考活动,它对思维全方位的、多视角审查,并以充分的理由和根据进行批判,并由此形成自己独到的见解。如毕达哥拉斯学派站在前人的肩膀,第一次从自然哲学的角度,明确提出了“宇宙是一种几何结构的概念”和点、线、面、体的概念,后来这个概念“在留基伯和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中得到了物理的表述”,导致了以后的数学分化及欧式几何体系的问世。数学理性的产生发展使人们对自然界的把握从定性理解转为定量描述成为可能。

创造性是人类最本质的特征之一,创造性思维最能集中地体现人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意味着革新、发现、发明、创新、形成新东西。正是因为有了这种创造性思维,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先后创立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了一次又一次飞跃,引导中国人民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立足于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先后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无论毕达哥拉斯理论还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都是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在互动中产生的结果,都是“破”与“立”的高度统一。

我们正处于知识经济时代,在新的经济知识体系里,劳力资源、自然资源不再是发展的关键,知识已成为未来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我们要强化终身学习理念,在加强科学知识学习、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的同时,更加注重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不断提高思辨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推动知识社会快速发展而努力奋斗。

电子商务1022

朱金玉

逻辑判断知识点总结 篇5

1、推理 :翻译推理、真假推理、分析推理、归纳推理

结构:判断推理: │

2、论证:加强论证、削弱论证

■翻译推理:

第一步:翻译(成败关键)

1、充分条件(前推后)p---→Q。---P是Q的充分条件

满足p,必然Q;不满足p,不必然Q,则p是Q的充分条件。

特点词:......必须.......如果.....那么.....所有......都......只要.....就............是........为了....一定.....可体现因果关系的句子(无连接词形式)

例:

人活着必须呼吸

人活着>>必须呼吸;人不活着>>>不一定呼吸

2、必要条件(后推前)p←Q。如果没有事物情况p,则必然没有事物情况Q;如果有事物情况p而未必有事物情况Q,p就是Q的必要条件。

特点词:只有.....才............才......除非.....否则.....除非P否则不 Q

Q--->p

p是Q的必要条件 ■◆谁是条件谁在后边

1、p的基础是Q

。p--->Q

2、p是Q的基础。

Q---->p 例:好好学习→考上大学

好好学习是考大学的必要条件。

或者p,或者Q

-p-->Q ;-Q---->p

要想考上大学必须好好学习

--------

▲单句判断:

●几种关系:

所有的(凡是)S都是P

S--->P

所有的(凡是)S不是P

S---->-P

没有S是P

P--->-S----等价--S--->-P

没有S不是P

S--->P

不是S都是P

-S--->P

不是S都不是P

-S--->-p ===>P--->S

◆否定关系

○并非所有的A都是B

=

有的A不是B

○并非有的A是B

=

所有的A都不是B

注意:出现“并非”时候 “所有的” 改 “有的” , “是“ 改 ”不是“

举例:并非所有爱吃辣的人都是四川人===有的四川人不爱吃辣的。

并非有的四川人爱吃辣。=======所有的四川人都不吃辣。

◆等价关系:

○所有的A都不是B

===所有的B都不是A

AB并列关系.例如:所有的男老师都不是教授;===所有的教授都不是男老师。

○有的A是B

=====有的B 是A

AB相交关系

例如:有的教授是女老师;=== 有的女老师是教授

◆推出关系:

○所有的A都是B ====得到两句话----有的A是B、有的B是A

举例:所有的牛都是动物。===有的牛是动物、有的动物是牛。

○某a(这里指个体)是B

可以====》有的A是B

无法====》所有的A都是B 举例:小张爱吃辣,小张是四川人。

可以====有的四川人爱吃辣。

不可以

===所有的四川人爱吃辣。▲复句关系:

○A且B===》C且D

逆否命题转换

-(C且D)===》-(A且B)

摩根公式转换===》-C或-D===》-A或-D

最终转换:-C===>-A或-B 和-D===>-A或-B ★结论:-C ===>-A或-B 和

-D===>-A或-B(“且”可以单拆后)○A或B====>C或D

转换

A====>C或D 和

B====>C或D(“或”可以单拆前)★结论:“且”可拆后“可”者拆前。⊙小结:“或”在前“且”在后可单拆。其他形式都退不出来可知。A或B===C且D

▲双“如果”:A---->(B--->C)等价于 A且B---->C 例:“如果商品房价格太高,那么,如果不注意改善质量,商品房的销量就会下降”

▲或者关系:-A即B-B即A 例”李强考上公务员,或者孙玲未考上研究生“

-李强考上公务员

即--->孙玲未考上公务员

▲确定信息

找不到确定信息时:当A推出-A 那么结果就是-A(谁后谁对)就是A---->-A

结果:-A

-----------------第二部:推理

p → Q===》-Q→-p 逆否命题

★注意:”有的A是B” 这种 ”有的“ 没有逆否命题!

p → Q四类情况:

1、p → Q

2、-Q →-p

3、-p → 不一定(可能Q也可能-Q)

4、Q → 不一定(可能p也可能-p)○摩根公式:

-(p或Q)==》-p且-Q

-(p且Q)==》-p或-Q

■真假推理

1、矛盾关系

▲三种关系:

2、反对关系

3、包容关系

1、矛盾:

一真其余全假;一假其余全真;(两个互相矛盾的说法 甲说“是A”,乙说“不是A”,既为矛盾,其中必有一真或必有一假,真假确定在二者之间,其它人的话即可判断了)

要点:找到矛盾关系。

1、对象相同才存在矛盾关系。否则不存在矛盾关系。

2、A→B与A且-B矛盾。“天下雨”→“地就湿”

“天下雨” 且

“地不湿” 是矛盾关系.2、反对关系。

两个“有的”必有一真。(有的员工会电脑 与 有的员工不会电脑)

两个“所有”必有一假。(所有员工都会电脑

所有员工都不会电脑)

3、包容关系。

一真前假;一假后真。

解释:如--A→B

A与B有一个是真的 那肯定A是假的,如果是A真的那就推出B也是真了,没道理; 例:“天下雨地就湿”

只有一真 那“天下雨”是一定假的,如果“天下雨”了 那推出 “地一定湿”了,没道理。

A与B有一个是假的 那肯定B是真的,如果是B假的那就推出A也是假了,没道理; 例:“天下雨地就湿”

只有一假 那“地就湿了”是一定真的,如果“地没湿” 那推出 “天下雨”假了,也没道理 ▲约束条件:

2真2假 n真n假时候 找到矛盾或者全同关系,从确定推出不确定关系。

典型例题:某珠宝商店失窃,甲乙丙丁四个人涉嫌被刑拘审,四个人口供如下:甲:“案犯是丙”。乙:“丁是案犯”。丙:“如果我作案,那丁是主犯。”。丁:“作案的不是我。”。四个人口供其中只有一个假的。

问:如果以上判断为粘,则哪项是真的?(B)

A:所假话的是甲,作案的是乙

B:说假话的是丁,作案的是丙和丁。

C:说假话的是乙,作案的是丙

D:说假话的是丙,作案的是丙。------------------------------■分析推理

1、答案信息充分。

两种类型

2、题干信息充分

答案信息充分:

当答案信息充分时:如 A是...B是...C是...就是从答案分析入手,题干信息充分:

当题干信息充分时分析题干。原则是:找极端信息(最大、最小的)

-----------------■归纳推理:

题型“美国科学家发现,雄性非洲...鱼能通过观察........”由此可以推知()。

第一步:确定主体词。

主题词越具体越好,最好在题干中能找到。客体越大越合适。如“我手里有一个苹果”和“我手里有一个水果”就是客体越大越合适。

第二步:排除无关项。

无中生有(文中没有提到,莫名猜测)、偷换概念(概念大了,或者小了,或偏了)、强加比较。都要排除。

第三步:答案。

做题顺序中注意:“可以推出”题型:有一个正确,从上到下;“不能推出”题型:三个正确,从下到上。注意第二步问题。

●数学推理:

注意一点:A>B

C>D

===>AC>BD 两个说的要是同一个内容。例题:在世界总人口中,男女比例相当,但黄种人是大大多于黑种人的,在其他肤色人种中,男性比例大于女性。由此可见()

A、黄种女性多于黑种男性

B、黄种男性多于黑种女性

C、黄中男性多于黑种男性

D、黄种女性多于黑种女性

解析:黄种人>黑种人

;由于总人口男女比例相当 但其他人种“男>女” 可得出

在黄和黑两种人种里

女>男。这样总人口男女比例才相当。

也就是: 黄>黑

女>男

结论:黄女>黑男

且两个说的都是黄种人和黑种人的比例。

选A正确

---------■形式逻辑: ■论证类

一、读取论证结构。

二、确定加强削弱内容。

一句话加强:

1、弱加强。a、再说一遍或换个角度、举个例子。或者解释一下。

2、强加强。(比较)a、旁人不灵。b、没我不行。

建立联系:

A-->B

A-->C │

B--->C

A--->B│

-A

│找出-B就是-A

总之就是寻找孤立主体间联系。

三、答案 ▲削弱

一句话削弱:和加强相反:反说一遍或举个反例(解释);

强削弱:旁人灵、没我也行。

两句话削弱:

两者之间“搭桥”

1、否定前提:A--->B|-A或

A且-B(最强)

2、注意典型错误:-A且B

▲比例论证

类型:设计比例问题、百分比、倍数等。要点:想清分子与分母问题。

分母扩大削弱、分子扩大加强。

涉及的范围不一样,比例不一样。如“男生研究生比女生多”可能是男生总数多,所以多等等。▲原因解释:

1、单因解释,“最能解释上述的是..”,a、解释现象(符合性验证,类似定义判断)。b、解释矛盾(找到两者联系那个),如:A-->C,C-->B,A-->C

2、多因解释,找无关项,其他擦边就行。

■类推比较

1、推理类比。“与题干推理结构相似的是...”,重在看结构,正确性不用考虑。

2、论证类比。“与题干推理方式类似的是...” 重在看推理,求同、求异、共变为重点。

求同:你有我有大家有。“你吃蘑菇了他。吃蘑菇了,大假都吃蘑菇了,中毒的人都吃了

求异:作比较,“比较健康人和不健康人”

共变:两个共同变化,你多他少,你少他多。“施肥多,产量就高;施肥少,产量就少。”

谬误型:

看点:

1、概念--强加联系,偷换概念。

2、论题--答非所问

3、论证--基于一个不正确的前提,使用了一个不正确的方法。“多数人都投票说你是小偷,如果你不是为什么大家会选你?”

--反面证明不了就说你不对。----“你不能证明你没做,就说明你做了”

--证明了不存在,就说存在“你证明不了外星人存在,就说明外星人不存在”

■日常逻辑(论证类)

题型:实验得出结论

1、对比实验。加强:就是没有其他原因了;削弱就是有其他原因。“一组参加了某培训成绩,比没参加某培训的成绩好。”

2、抽样/类比实验。加强:抽样具有典型性。削弱:样本特殊。“在A处的某方法实验证明有利于解决某问题,推出在所有地方也用此方法也可行”

3、数据共变,加强:解释原因(说明为什么会这样);

2012MBA逻辑知识点总结 篇6

只要把这个看完并并仔细体会,逻辑你肯定学懂了 注意:逻辑要考察我们对语言文字的体察和敏感度。

逻辑知识点分三大类:一是逻辑推理能力,二是综合归纳能力,三是评价论证能力。

一、逻辑推理能力。(20分)答案一定不用多看,但是要死记住口诀,全答对没问题。包括11性质命题、12充分条件、13必要条件假言命题,14联言、15选言、16模态命题,17复合命题 18三段论

二、综合归纳能力(10分)21语义解释题2-4分,22争论焦点,23推出结论8-10分。

三、评价论证能力:(30分以上)31假设、32支持、33削弱、34评价论证分析,35指出论证缺陷、论证方法。

11、性质命题:方图记住。Especially:下反对关系中,可能同真,不可同假,一个为真,另一个真假不能确定,一个为假,另一个一定为真。

原命题等价于逆否命题。同理可得,否命题等价于逆命题。负命题就是矛盾命题。

排中律、同一律和矛盾律。

同一律是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之一,就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必须在同一意义上使用概念和判断,不能混淆不相同的概念和判断.公式是:”甲是甲”或”甲等于甲”包括三方面的内容:

(1)思维对象的同一。在同一个思维过程中,思维的对象必须保持同一;在讨论问题、回答问题或反驳别人的时候,各方的思维对象也要保持同一。

(2)概念的同一。在同一个思维过程中,使用的概念必须保持同一;在讨论问题、回答问题或反驳别人的时候,各方使用的概念也要保持同一。

(3)判断的同一。同一个主体(个人或集体)在同一时间(相应的客观事物处于相对稳定状态时),从同一方面对同一事物作出的判断必须保持同一。同一律要求思维的确定性,但是并不否认思维的发展变化。它完全是对思维过程说的,并不要求客观事物保持同一,绝对不变。

矛盾律: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两个互相反对或者互相矛盾的命题不能同真,其中心有一假。

排中律: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一对互相矛盾的命题不能都假,其中必有一真。

排中律公式:

所有的S都是P与有些S不是P(反对);所有的S都不是P与有些S是P(反对);

P且Q与非P或非Q,P或Q与非P且非Q;如果P则Q 与P且非Q,只有X才Y与非X且Y 16模态命题:

并非(A或者B)=非A并且非B,并非(A且B)=非A或B 并非(非A)=A A或者B=如果非A,则B P或者Q或者R,P不成立,Q不成立,则R P或者Q或者R,Q成立,则P和R都不成立 不可能P=必然非P 并非(P且Q)=或者非P或者非Q=如果P则Q

18、三段论:分三种:结构类似、补充前提、推出结论(用欧拉图)结构类似:弄清题干中的结构;中项位置;结论是肯定还是否定的。陷阱:一是结论放在前面,二是用否定表肯定的意义,依葫芦画瓢。不是三段论的可能要求补充前提,找出前提出现而结论中未出现的,否定要么不出现要么出现两次,如两个答案无法区分,选范围最少的。

21、语义解释(理解)题:不要发挥、不要夸大,不要补充条件,注意核心关键词,甚至是数关键词,不要绝对化。

22、概括两人争论焦点的:先找到第一个人的论据结论,再找关键词,最后找第二个人的。

23、推出恰当结论的:寻找语言标记,关键词;归纳求同,归纳求异。

35、指出论证缺陷、论证方法:三种论证方式:归纳、类比、探求现象间因果关系(求同、求异、共变)。要点是割裂证据和结论的关系:样本无代表性,以偏概全,样本层次不够。类比:A有X,B和A差不多,所以,B也有X 不完全归纳的类型:

1、简单枚举法:无代表性,举例加结论

2、科学归纳法:找到了因果分析,要削弱它必须寻找他因。

平均值有可能不能反映真实情况,如中国GDP水平高,并不代表进入发达国家,建立在平均值基础上的结论可能有漏洞。总体比例和样本比例关系。

31、假设题 :找话题范围贴近的,条件不可缺少的,范围小点的,如果有两个都差不多,选支持力度小点的,要不低于、最骑码的条件。

12充分条件假言命题: 矛盾命题(否定命题):无B有A 格式:有A就有B 等值:如果A,才B等值于,如果A典型例子: 那么B 天下雨,则地上湿(牢记)理解:有之则必然

规则:肯前必肯后,否后必否前

(其余两种情况未必,不用记,灵活掌握运用)

真假:前真后假时才假,其余未必 矛盾命题(否定命题):有A无B 等值:如果A,那么B等值于如果Q那么P 13必要条件假言命题 格式:有A必有B 典型例子:年满18岁才有选举权(牢记)

理解:无之必不然

规则:否前必否后,肯后必肯前

(其余两种情况未必,不用记,灵活掌握运用)

真假:前假后真时才假,其余未必 二者关系:

1、如果p是q的充分条件,那么q就是 p的必要条件; 如果p是q的必要条件,那么q就是 p的充分条件。因此,“如果p,那么q”等值于“只有q,才 p”; “只有p,才q”等值于“如果q,那么 p”。

2、充分条件不止一个,必要条件缺一不可。

3、如果不X,则不Y=只有X,才Y=除非X,否则不Y=如果Y,一定要X

4、除非…否则 与只有…才的转换:除非与只有后面的内容一致,否则与才后面的内容相反。

5、不A,不B=只有A,才B=如果B,一定A

6、除非A,否则不B=A是B的必要条件,等值于或A或无B

14、联言命题,15、选言命题 联言:

形式:P且Q;并且P,而且Q;虽然P,而且Q;虽然P但是Q;一边P,一边Q;

性质:当且仅当P、Q全为真时P且Q为真,当P、Q中至少有一个为假时P且Q为假

负命题(矛盾命题):并非P且Q=非P或非Q=如果P为真,则非Q=P、Q中至少有一个是假的

除非P且Q,则不能R,其否定式是非P且非Q,R;对“如果(P或Q),则R”的否定式是P且非Q,R或非P且非Q,R。

相容选言: P或Q 负命题(矛盾):并非P或Q=非P且非Q(并联电路断路时,P、Q都断路)

P、Q至少有一个为真就为真,P或Q为真时,不能推出P真或Q真;若P或Q为真,Q为假,则P为真。

不相容选言:

要么P,要么Q,P、Q中只有一个真时它是真的。其负命题(或矛盾命题)是或者P且Q,或者非P且非Q,都真时和都假时才是假的。

或者你去,或者他去,这种说法把相容选言变成了不相容选言,它是有条件的。

充分条件假言命题推理负命题:非(如果P那么Q)=P且非Q 必要条件假言命题推理负命题:非(只有P才Q)=非P且Q

32、支持类的答案不需要充分性

33、削弱:以偏概全,因果倒置,方法不可行或无意义,另有他因,直接削弱结论(也是最直接的削弱)

削弱:最能削弱,最不能削弱,先找支持,再找无关,再找最弱的削弱。寻求现象间因果关系的削弱:一是确定他因导致了同样的原因;二是指出其因果倒置,这是最有说服力的;三是没有那种Y,也会有X。

类比削弱:指出两种的不同。

直接削弱:割裂对方证据和结论两者的关系就是削弱,你说没关系,我有关系,你说有关系,我说没关系。

统计样本调查中的削弱:指出样本和总体比例差不多 以偏概全:

1、几个样本、用百分比的一律不削弱;

2、样本层次不够 目的与方法:

1、方法不可行,2、方法和目的和效果没关系。

34、评价论证:抓住证据和结论

1、找关键词,话题范围要一致

2、论证方式要找到:一般是样本太少、样本层次不够,以偏概全。注意不要对论据进行怀疑,不要补充条件的答案,不要发挥,切记。

直言命题简单命题非模态命题关系命题联言命题命题复合命题选言命题相容选言命题不相容选言命题充分条件假言必要条件假言充要条件假言模态命题假言命题负命题

(*The graph is made by Microsoft visio,I’m sorry to can not make it well.)

其它:欧拉图:先画所有,再画没有,再画有的

所有的S都是P为真,则有的P不是S真假不能确定

《逻辑学》教学改革的总结 篇7

关键词:逻辑学,高职教育,意义,教学

逻辑学是研究推理和论证的学问, 是支撑人类思维大厦的基础性学科。作为一门关于思维的科学, 逻辑学在很多高校中成为了文科专业的必修课程。王路教授在《逻辑基础》一书的“序”中认为学习逻辑的目的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通过学习逻辑, 掌握一些专门的技术和方法, 从而使我们能够应用这些技术和方法解决一些具体的问题;另一类是通过学习逻辑, 培养一种逻辑的眼界和意识, 从而使这种逻辑的眼界和意识成为我们知识结构中的构成要素, 在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中潜移默化地起作用;第三类则是通过有关的逻辑知识树立逻辑的观念。逻辑学在高等职业教育中也有其重要的地位、意义及适合自身特点的教学方法。

一、逻辑学在高等职业教育中的地位和意义

学习逻辑学的根本意义在于训练和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促进智力的发展, 提高学生的逻辑修养, 为进一步学习和理解其他各门具体科学知识, 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提供必要的和实用的逻辑分析工具。但是由于种种原因, 在高等职业院校中开设逻辑学基础课程的却为数不多。虽然逻辑学不像经济学那样直接影响国民经济的发展, 也不像数理化那样直接促进科学的发展, 更不像专业技能课程那样直接决定着学生的就业和前途, 但是我们不能因此就认为逻辑远离社会, 是无用的。一方面, 人们在日常工作与生活中所使用的主要是自然语言, 传统形式逻辑正是同自然语言相联系而发展起来的。以自然语言为物质外壳的思维必须合乎逻辑的进行, 这是知识交流和应用的基本前提。另一方面, 传统形式逻辑中的归纳与演绎、抽象与概括、分析与综合等方法是知识产生的基础。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 逻辑是人类规范自己思维以更好地从事知识生产和思维交流的工具。逻辑学在高等职业教育中有其他学科所无法替代的独特性, 有其重要的地位和意义。

(一) 从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特点来看

高等职业院校的培养对象与普通高等学校相比, 在智能结构和智能类型方面存在着本质的区别。近年来, 许多地区教育研究机构对职业院校学生的特点进行了深入研究, 这些研究发现, 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直观形象思维强于抽象逻辑思维, 学习中以感性认识、行动把握为主, 不善于对知识的产生、发展、形成进行逻辑推理, 对陈述性的理论知识却相对排斥。但是, 不擅长于抽象逻辑思维并不意味着就不需要抽象逻辑思维, 更不能因此而忽视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如今用人单位对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的信息反馈中所提出的诸如缺乏表达能力、解决问题的方法策略、技术改革与创新等问题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

(二) 从素质教育的要求来看

素质教育是依据人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 以全面提高人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 以尊重人的主体性和主动精神, 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 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随着国家经济结构的进一步调整, 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更加迫切, 这就势必要求高等职业教育从单纯的专业教育向全面素质教育转化。一方面我们要在传授知识的同时着重对学生进行智能的培养, 引导学生自觉地进行智力的自我开发和训练, 以形成捕捉知识的能力, 进而能不断适应新环境。另一方面要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 使学生在学习期间就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首先是必备的基本知识, 其次才是作为一个专业工作者必须具备的专业基础和相关学科知识。

目前高等职业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 就是容易片面强调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 忽视学生智能的培养和职业素质的提高, 以至于培养出来的人才达不到用人单位的要求, 不能适应多变的社会环境。逻辑学能够为学生的智能及素质培养提供一条可行途径, 保证学生合理知识结构的形成。

(三) 从创新能力的培养来看

创新能力是高等职业院校大学生应该具备的素养。新时期涌现出的一批值得我们学习的楷模如倪志福、许振超等人都是普普通通的一线劳动者, 他们在爱岗敬业的同时不断的自我学习和钻研, 注重技术改革创新, 在自己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贡献。高等职业院校的学生大多数是将来各行各业的一线技能型人才, 他们不但要能把自己所学到的知识运用于具体实践, 还要能结合自己的专业知识, 在具体工作岗位上根据不断变化的环境和条件随时进行改革创新。因此创新能力的培养应该引起高等职业院校的足够重视。

逻辑学属于交叉性基础性学科, 是学生获得知识、进行创造性思维所必不可少的基本知识。通过逻辑学基础知识的学习, 能使学生学会通过概念、判断、推理进行有效的思维, 不断提高学生的逻辑思考力、想象力、判断力、表达力以及运用知识去创造性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更好地解决和回答在实际学习和生活中出现的“怎么做” (经验) 和“怎样做更好” (策略) 的问题。

二、对逻辑学教学的思考和体会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逻辑的规则和方法, 笔者结合逻辑学的教学实践, 认为努力采用多种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关键。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 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 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很重要。学习动机作为引起学习活动的动力机制, 是学习活动得以发动、维持、完成的重要条件, 并由此影响学习效果。所以, 逻辑学的教学应更加注重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具体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 上好绪论课。

任何一门课程的绪论课都是培养学生兴趣的有效途径之一。教师要充分利用绪论课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特殊作用, 讲清逻辑学科的性质, 明确学习逻辑的作用。在讲述这些内容的时候, 不用面面俱到, 泛泛而谈, 而是抓住一个较为重要的内容通过具体实例或事件展开。此外, 通过绪论的学习, 能帮助学生对这些知识有一个较为系统的了解, 明确学习的方向, 消除畏难情绪, 这就为今后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 要善于针对学科的特点进行教学。

许多学生在初学逻辑学时常常会遇到一些抽象的逻辑术语和符号, 如“词项”、“命题”、“推理”、“A、E、I、O对当关系”等等, 因此会有学生认为深奥、难懂。其实, 这正是由逻辑学自身的特点所决定的。逻辑学本来就是一门比较抽象的学科, 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这些专业术语和和符号正是逻辑学的一大特点。因此, 要提高逻辑学的教学质量, 利用这些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关键。

如在讲述推理的有效性只同形式相关时, 我们可以先举一例请学生分析讨论这个推理是否有效:所有的金属都是导电的, 所有橡胶不是金属。所以, 所有橡胶不是导电的。显然, 这个推理从前提到结论都是真的, 因此有的学生会认为这个推理是有效的。此时, 我们可以再举一个同样结构的例示说明问题所在:所有贪污都是犯罪行为, 所有抢劫不是贪污。所以, 所有抢劫不是犯罪行为。很显然这个推理前提真而结论假。这样, 我们可以将学生的好奇心继续引向深入:前提和结论都真的推理一定就是有效推理吗?然后再从形式上分析得出我们的结论, 即推理的有效性只同形式相关。

(三) 采用实践性方式教学启发引导学生思考问题。

实践性教学是为巩固、加深和扩展逻辑理论和逻辑应用的知识, 通过各种方式使学生在思维实践中运用所学到的逻辑知识去分析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的教学方式。通过这种教学方式, 可以使学生深刻体会到逻辑学求知求真的精神实质, 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具体来说, 实践教学法可采用如下几种:

1. 案例分析法。

案例分析法以其极强的实践性、生动性、引人发省的启发性和极大的活跃课堂学习气氛等显著特点成为课堂教学的首选。通过案例分析法的运用, 能增强教学的趣味性, 可以巩固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 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如在介绍三段论的规则时, 我们可以引用鲁迅在《论辩的魂灵》中揭露顽固派诡辩手法的一段话:“你说甲生疮, 甲是中国人, 就是说中国人生疮了。既然中国人生疮, 你是中国人, 就是你也生疮了。你既然也生疮, 你就和甲一样, 而你只说甲生疮, 不说你自己, 你的话还有什么价值?”引导学生分析这段话, 找出其中的错误。这段话包含有两个三段论, 第一, 甲生疮, 甲是中国人。所以, 中国人生疮。第二, 中国人生疮, 你是中国人。所以, 你也生疮。其实, 错误的根源在于必然会犯中项不周延或词项扩大的错误。以此加深学生对三段论规则的了解和掌握。

2. 对比认识法。

对比认识法是相近或相关的两个或两类事物进行比较从而确定它们之间的相同点或不同点的逻辑方法。其目的是为了进一步认识事物的本质、特点和规律, 以便对事物进行界定和区分。

如在介绍A、E、I、O性质判断之间的真假关系时, 我们会用到对当关系图。在介绍□P、□┓P、◇P、◇┓P模态判断之间的真假关系时, 我们同样会利用对当关系图来加深理解。因此, 可以对两者的相同点进行分析和归纳, 方便学生对模态判断的理解。又如在介绍思维的基本规律时, 矛盾律和排中律是最容易混淆的。我们在讲解时可以从规律的具体要求、适用范围、对应的逻辑错误、作用等四个方面分析两者的主要区别, 然后突出强调排中律可由假推真, 是间接论证或证明的理论依据, 而矛盾律可由真推假, 是间接反驳、归谬推理的理论依据。这样对比讲解后, 学生对这两条规律的认识也就加深了。

3. 实践练习法。

实践练习法是通过组织学生运用辩论、专题练习等形式进行的教学活动。利用专题练习帮助学生强化知识, 以达到理解应用的目的。需要强调的是专题练习要考虑到难易适中, 不要进行难度过高的练习, 这样反而容易抑制学生的兴趣。大学生的争强好胜之心比较强, 所以, 我们可以利用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组织开展辩论等形式培养学生在实践中把逻辑知识创造性地进行应用的能力, 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素质。这些活动教师主要是以鼓励为主, 当学生遇到困难时要及时引导, 正确归因, 以促使他们继续努力学习。

总之, 高等职业教育尤其特殊性, 正因为如此, 逻辑学在高等职业教育中有着特别重要的地位、意义, 也有适合自身特点的教学方法。我们要认识到逻辑学在高等职业教育中的重要性, 促进教学改革, 进一步提高逻辑学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①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7.①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7.

②李包庚.简论逻辑学在大学教育中的地位[J].大学教育科学, 2004, (4) .②李包庚.简论逻辑学在大学教育中的地位[J].大学教育科学, 2004, (4) .

③曲玉波.逻辑学与大学生素质教育[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 2002, (3) .③曲玉波.逻辑学与大学生素质教育[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 2002, (3) .

④袁正校.关于现代逻辑教学中若干问题的思考[J].重庆工学院学报, 2006, (1) .④袁正校.关于现代逻辑教学中若干问题的思考[J].重庆工学院学报, 2006, (1) .

⑤许海丽.关于高校逻辑学教学的思考[J].考试周刊, 2007, (26) .⑤许海丽.关于高校逻辑学教学的思考[J].考试周刊, 2007, (26) .

张军:再改革的逻辑 篇8

中国经济短期悲观但长期乐观

最近国际上对中国经济非常非常的看空。最近我参与的几次大的国际活动,包括一些主流的媒体和思想平台上,可以看到一些非常主流的、在西方有影响力的经济学家的短评。比如Project Syndicate上,最近连续发了诸如鲁比尼(NourielRoubini)以及美国其他一些经济学家的评论文章,大多对中国当前的经济不断恶化的状况表示担忧,甚至认为要崩盘。当然他们同时也不看好现在的金砖五国,甚至再扩大一些说,整个新兴市场经济目前的状况。当然他们的担忧是有一定道理的。但是,我们必须知道,与以往一样,经济学家对短期问题的看法总是难免overshooting(反应过度)。

现在的金砖国家情况都不好,其中三个国家,印度、巴西和南非已被纳入“脆弱五国”(Fragile Five)。这些经济体前几年的增长都非常好,但自从美联储说要退出QE,情况就变糟了。过去5年,大量的短期资本流入这些经济体,制造了短期繁荣现象。但是,上涨的水掩盖了他们的缺陷。现在资本流出,水位落下了,他们的问题还在那儿,没有改善和解决。所以,这些新兴经济体的前景值得忧虑。当然也不是上游的新兴市场经济都一个样,有一半是好的,宏观基本面基本稳健。但不管怎么说,一个新兴的市场经济,乃至整个发展中的经济,经济的增长不能完全依赖短期的力量,靠需求刺激只能制造短期繁荣,不能产生长期增长的动力。我们国内流行的说法“三驾马车”也是过于强调了短期的需求对经济繁荣的作用,这种想法可以说到现在还支配着我们的政策,也支配着我们公众对经济的看法。我们5年前的4万亿刺激政策也是这个思潮的产物。我觉得这其实是一个非常危险的想法。其实从我们这三年来出现的楼市繁荣和产能过剩问题,以及这次新兴市场经济在过去半年内遭遇的问题看来,需求拉动的短期繁荣制造了假象,耽误了结构改革的时机,到头来还要为短期繁荣的退去埋单。现在越来越多经济学家开始担心,拖累2014年全球经济的不是美国,不是欧洲,是金砖五国和脆弱五国,这有一定的道理。至于过去被看好的新兴市场经济是否马上引发新一轮的全球危机,要看这些国家的政府政策的调整力度和魄力了。

中国当然跟这些金砖国家和新兴市场经济还有很大的不同。最重要的一个不同,就是中国经济宏观的基本面比他们稳健得多。财政状况好于大多数新兴市场经济国家。中国政府的总体债务,尽管这几年在4万亿政策下增加很快,与印度和巴西等不同,我们长期以来在贸易和资本项目上面都是顺差,也没有赤字。所以宏观基本面总体上还是不错的。再加上中国在资本项目下现在还没开放,所以还有一道防火墙。美国的QE退市对中国的影响当然要比金砖其他国家、比其他的新兴市场经济的影响要少得多。

所以,我一再说,如果说我们对新兴市场经济是短期乐观而长期悲观的话,那么我们对中国经济的看法就应该是短期悲观而长期乐观。中国经济被看空的很多问题在长期都是有解的。因为中国在结构改革问题上不仅有过去的优良记录,而且中国领导人对推动结构改革的决心给人留下最深刻的印象,而这正是金砖国家和大多数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缺少的、最重要的东西。这次新兴市场经济的不稳定其实再次警示我们,靠需求维持的短期繁荣,其实不是我们所说的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增长。我们讲的经济增长其实是长期现象。那么长期的增长靠什么呢?靠劳动生产率的持续提升。如果可以靠三驾马车,如果可以靠外部资本的需求力量来推动长期的经济的繁荣,那不就违反了经济规律了吗?

体制问题即结构问题

既然宏观的基本面总体上还是不错的,那为什么那么多人对中国经济反而比较悲观呢?我前面说了,多数人注重短期分析是一个可能的原因。这在国际舆论的层面上比较典型。国际上的经济学家或评论家总是说,中国经济现在的债务规模上来了,房地产泡沫面临破裂,过去的投资又那么多,你要把泡沫压住,就得大规模减少投资,经济硬着陆的风险和概率当然很大。而国内的经济学家往往注重长期的分析,更多的是从体制上解读经济,认为中国经济今天遇到的困难,很大程度上是体制导致的增长方式有问题,太粗放,靠要素驱动,效率不高等等,所以要从体制上入手改变增长方式。这一套逻辑我觉得也有问题。什么是体制问题?我后来发现,在西方经济学家的话语里面没有这个概念。但是他们会经常用一个词叫“结构问题”。结构问题,我的理解,就是中国经济学家所说的体制问题。

在我看来,任何的经济都有体制问题,或者说都有结构问题。因为建立一套体制,比如选择一种模式建立起医疗保障体系,运转了一段时间以后,就形成了既得利益者,然后他们就会维护这个体制。但是另外一些人就发现慢慢地受到这个体制的伤害了,要改变。当这个体制让更多的人受到利益伤害的时候,就要进行结构改革,就像美国的医改。中国的很多体制改革也是因为这个。但这种改革没那么容易,因为它涉及两类人,有一类人支持,有一类人反对,所以政府在里面要权衡。更重要的是,政府要有超越利益集团的更高的和中立的利益,改革才有决心。这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为什么中国的改革承诺可能比大多数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的改革承诺更可信。结构问题不可能一劳永逸地解决,老问题解决了,还会产生新的结构问题。所以,结构或体制改革应该是永恒的命题,也是重大的政治问题,看看奥巴马在美国医疗保险体制改革问题上面临的政治分裂尴尬就知道了。

有意思的是,我们的有些问题虽然被挂在大多数经济学家的嘴上,其实并不是真正的结构问题。比如国内大多数的经济学家把消费占比(占GDP的比重)低于发达经济体理解为我们的结构问题,也把我们的产业结构里面的高能耗的占比高、技术创新的比重低理解为结构问题,把我们的制造品中的附加值率低,技术创新不够,我们没有出现像微软,像Facebook、苹果这样的公司也理解为结构问题。但其实这些都不是结构问题,更像是我们的潜在的结构红利,structural bonus。这个是发展阶段的问题,因为你还不到那个阶段。发展的水平决定经济的结构。如果这些问题不存在了,那你就是发达国家了。为什么我把这些问题反而叫做潜在的结构红利?因为这表明我们的经济结构还有变化的空间,而结构变化是生产率持续增长的重要源泉。我们的产业结构里,第三产业比重还不高,制造业里,高技术含量的这部分不高,创新能力不如发达经济体。这些现象不应该受到谴责,应该受到正视。哈佛大学的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库兹涅兹(Simon Kuznets)教授上世纪60年代就发现了经济增长与结构变化之间的关系,这个关系对我们理解中国未来的经济结构的变化趋势非常重要。

nlc202309010223

我前不久去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经济系作了一个报告,讲了中国的消费占比与经济增长阶段的关系问题,受到很多与会者的积极评价。一方面我发现官方的消费和投资统计有系统性的偏误,低估了消费,高估了投资,另一方面,消费占比偏低和下降趋势与经济工业化的阶段有关系。其实,日本和包括新加坡在内的四小龙在快速发展的阶段上都经历过消费占比下降和偏低的那个阶段。中国作为高速增长和结构变化迅速的经济体,如果遵循类似的模式和逻辑,不足为怪。

保障长期增长的三个方面

我们的经济结构继续演进是不可阻挡的大趋势。从大的方面说,第一产业的劳动力比重还要继续下降,制造业和服务业的比重要继续上升,这个过程还要15至20年才能基本结束,而这个时间也是中国经济潜在增长率较高的时间。但是,与之前20年相比,未来的潜在增长率会更低。这不仅仅因为要素的投入增长,特别是劳动力的增长率越来越小,也因为我们的生产率增长的速度也必然会慢下来,毕竟我们模仿国外技术的余地在变小。根据我这样对增长方式的解释,很容易推算出中国未来的潜在增长率。很多年以前,哈佛大学的帕金斯教授和匹兹堡大学的罗斯基教授曾经用增长核算的方法匡算出一个简单的结论。在进行增长核算时,他们假定了不同的情形。如果未来20年(他们指的是2005-2025年)中国要保持9%的GDP增长率,并且如果投资率保持在25%-35%之间,那么,生产率的年平均增长率就要求维持在4.3%-4.8%之间。而如果仅保持6%的GDP的增长率,并且投资率也保持在25%35%之间,那么生产率只要实现平均每年2.2%-2.7%的增长就可以达到。过去我们的生产率每年增长了4%左右,很显然,未来10年生产率要实现3%以下的增长当然并不难。这就意味着,如果我们根据生产率增长的可能区间来推算,未来10年中国的潜在增长率在7%-8%之间是有保障的。

但要实现这个增长率是需要很多条件支持的。在这些条件中,需求当然很重要,但我希望这个需求是生产率的增长创造出来的,而不是反过来,再靠刺激出来的。经济增长不能靠兴奋剂维持,因为它不提高我们的生产率。

那长期增长的能力靠什么维持呢?我个人的看法,有三个方面特别重要。第一要不断地防止结构问题的出现,也就是说不断地进行结构改革,不断抑制强大的利益集团的出现。现在我们遇到的那种新的结构问题,正在对我们的长期增长能力带来影响。现在我们经济里面经常讲到的一些竞争不公的现象,垄断、寻租和大范围的腐败都是结构问题的表现。第二个就是确保实体经济的活力。如何确保资源的分配持续地流向实体经济,2005年以来成了一个我们不再笃定的问题,随着以房地产和金融为代表的资产部门的出现,大大刺激了短期的投资和消费需求,制造了经济的短期繁荣,也改变了资源分配的结构。跟新兴市场经济体类似,这些资产部门吸引了越来越大比例的资本,包括国际资本。但是,你仔细研究会发现,投资和消费增长得很快,可实体经济的生产率没有改善,就业没有扩大,而财富更多流入了资本的手里。房价和物价上去了,但大多数人的收入没有增长那么快。这个问题在美国更严重,最终引发了美国的次贷危机。第三个是宏观上要做到稳健。这个是大多数新兴市场经济目前没有做到的。但就这一条,他们的经济增长就不能持续。最近普林斯顿大学的Dani Rodrik教授写了一篇评论,题目叫Death by Finance,就是死于金融。他分析了很多新兴市场经济在金融和其他宏观政策上过于不审慎的政策造成的后果,也是一个很好的提醒。

从现在到未来10年,这三样东西我们都要有,都要解决好。第三条我们历来做得还算不错,也得益于朱镕基上世纪90年代的改革。尽管2008年以来,我们在审慎的宏观政策上走得远了一些,房地产和金融玩得有点过火,宏观的稳定受到了债务增长过快的冲击,特别是2008年的地方融资平台受到鼓励导致了地方债的过度增长。不过,好的消息是,地方债务的增长已经受到抑制,而且由于财政上还相对比较牢靠,还有外部的防火墙建在那里,所以还不至于产生其他新兴市场经济国家那样的严重后果。

刚才讲的第一条,结构改革,任务艰巨,但希望不小。第二条需要做很多政策的调整。第一条做好了,也有利于第二条的调整。我们的制造业的投资回报率这十年一直低于房地产和银行。最典型的案例应该是温州,温州已经没有人想搞制造业了。如果制造业和实体经济不能吸引更多的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生产率的提高是不可能的。这是需要改变的,这个改变不仅仅要从政策上抑制资产投资和投机需求,更重要的是要借机鼓励产业的升级。

要靠市场和企业实现升级

20年前我第一次访问日本时,发现一个宾馆服务员的工资比我的高好几倍,难道她的生产率比我高这么多倍吗?当然不是,主要的原因是日本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特别高,产生了高工资,并传递到非制造业部门,从而使得像普通服务业的工资也要提高以维持大多数人的生活水平。就是这个逻辑。如果我们的非贸易部门,不是受可贸易部门生产率扩张的推动,而是房地产、金融和其他虚拟部门的过度繁荣抬高了物价和成本的话,那么潜在生产率增长快的部门反而受到了伤害。中国现在的经济就差不多遇到这样的问题。如果认为我们的制造业,特别是出口行业的制造业是生产率增长最高的行业,过去是它的扩张吸纳更多的劳动力到制造业,然后这些劳动力的收入开始增长。这个时候,成本的上涨是缓慢的。但如果房地产和金融等虚拟部门扩张太快,就会抬高整个非贸易部门的价格和成本,那制造业成本也就跟着要涨,因为工资要均等化,否则制造业的就业者就不能保持原来的生活水平。可是这个升值不是因为生产率,而是因为国内的成本高了。无奈的是,这时候你再也回不去了。我们的制造业面临的就是这样的困境,它的生产率很可能陷于不增长的境地。一旦如此,面对工资上涨的压力,企业的盈利就持续恶化。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不仅要在政策上平衡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防止资产部门的短期过度繁荣,更重要的是借机推动产业的升级,这样才能够把实体经济进一步推进到生产率增长的轨道上去。

nlc202309010223

怎么升级?这是一个重大的课题,但也没有那么玄乎。我的看法是,产业升级不能过分依靠产业政策,还得交给市场和企业。政府要在政策上营造自由和公平的市场环境。我们有很多的成功案例告诉政府应该做什么,产业升级的机制从哪里来。在深圳,由于多年产业集群发展的结果,移动终端产业在价值链上的升级相当成功。今天深圳提供的移动终端产品已占据全球将近60%的份额,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在这当中,供应链管理的专业提供商的出现和外包机制功不可没。而所有这@J的发生靠的主要都是市场和企业家自己的力量。当地的企业家告诉我,他们靠的是不断的生产链分解和外包所聚集的分工与专业化的巨大推动力。说简单一些,他们是尽量不断地把自己可以做的变成自己可以购买的。这就用到市场了,由第三方来做,其实是一个分工专业化的逻辑。在我们很多领域里,升级的潜力巨大。过去的做法过于受到政府的干预,往往走了一体化的道路。政府的做法就是推动企业的—体化,什么东西我都给你,由你统起来,组建更大的公司,而最后能成功的案例凤毛麟角,成本巨大,教训惨痛。

我觉得政府在这个问题上一定要小心,不能一味用过于直接的产业政策来推动产业升级。上一届政府搞了很多产业的目录,还批准了战略性行业的支持计划,定下来九个,然后分解到各个省市去,总体上都是自上而下推进。这里面市场和企业的色彩太淡。最后定下来的产业能否成功升级,我看政府说了不算,还得由市场来筛选。在这方面,继续向外资和跨国公司开放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我们经常讲微笑曲线,我们现在是在曲线最下面了。产业升级要往两边走,让那个曲线笑起来。这就涉及外资要把这些区段放在这里。我们不可能自己关起门来去研发,这个做不到,而且风险特别大。将来研发出来了,如果完全没有竞争力,也没有用啊。所以我觉得,进一步的开放是非常重要的。

产业升级未必依靠自主创新

舆论都爱谈创新,但与其说创新,还不如说产业升级,产业升级当然是非常必要,但未必一定要依靠传统意义上的自主创新。

很多人讲我们是要素驱动的,所以要批评,说这个模式不好,要转变要素驱动的模式到生产率驱动模式。这话听上去好像是对的,什么外延式增长,什么内涵式增长,但你仔细分析,也有问题。问题在于他们把两个模式,外延和内涵、要素驱动和效率驱动对立起来了。

好像是说,要么你要素驱动,但缺乏效率。要么你效率驱动,你就可以少用要素。我猜测,大家之所以认为投资驱动的增长不健康,应该是受了早期经济学家否定苏联的那种所谓粗放增长方式的影响。

20年来,中国的生产率在所有的经济里面增长率是最高的,每年大约4%。将来中国的经济生产率的增长,能不能超越4%?我相信不可能超过了。因为你穷的时候,你容易学别人啊,而且效果立竿见影,所以你的增长快啊,简单说来,就是模仿的空间很大。

现在很多能学的都已经学得差不多了,将来生产率增长可能只有2%到3%。如果要转变我们现在的增长方式,改由生产率驱动,且不说能否就改得了,将来生产率的增长连4%都达不到了,还能不能叫转向了效率驱动型的增长呢?所以这个逻辑上其实是不通的。

第二个,在相当长的时间里,美国的生产率增长对GDP增长的贡献虽然可以高达80%甚至更高,但由于其GDP增长率很低,平均仅有2%-3%,所以生产率的增长也不超过2%。现在美国的生产率增长率基本在1%左右,即使其贡献份额高达90%,也只推动GDP增长1%多一点。如果我们所谓的转变增长方式是指要把生产率对GDP增长的贡献份额从现在的40%提高到美国的80%,中国经济的增长率岂不是要跌到5%以下?那就远远低于我们的潜在增长率水平了。如果我们增长得更慢,当然也就拉长了我们缩小与发达经济的收入差距的时间。

其实,要素驱动的增长也伴随生产率的增长。日本和东亚经济的经验是,两者可以并存。长期以来经济学家的一个教条看法却是,如果经济的增长主要由投资扩张来驱动,就应该像苏联那样,生产率就不会改善,只会恶化,这种增长方式就是粗放的,就会走向崩溃。但日本也好,东亚经济也罢,情况常常相反,资本扩张快的时期,也是生产率的改善记录最好的时候。中国的案例也不例外。

关于创新对经济增长的重要性当然不能否认,美国的经济在过去的10年,就是研发创新维持着增长。可是,美国每年生产率的增长也就是1%,也就是说投入不增加,产出每年平均就增长1%,这当然是创新的功劳。但你不要以为,只有创新才能带来技术进步,中国在过去20年模仿发达经济体的技术实现了更快的生产率提升,每年4%啊。

美国为什么特别需要创新?因为美国已经没有机会模仿别人了,美国在最前沿,去模仿谁啊?所以每年只能花大量的钱去做研发。如果我要这样转变增长方式,转到研发驱动生产率增长,放弃4%的技术进步,只要1%的进步,GDP能增长多少?更大的悖论在于,市场在这种情况下一定会选择依靠模仿的4%的技术增长,你如果一定要选择自主创新,反而你需要更多的政府的干预,逆市场而行。

(本刊据《东方早报》采访内容整理,有删节)

上一篇:人防工程质量安全监督下一篇:访问学者申请权威机构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