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学教学与研究交流

2024-06-03

逻辑学教学与研究交流(精选12篇)

逻辑学教学与研究交流 篇1

0前言

“数字逻辑与数字系统”课程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及相关专业的基础核心课程[1], 教育部在各类相关的教学大纲中均规定为必开课程。它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硬件知识基础, 为计算机组成原理、计算机体系结构、单片机、嵌入式等后续课做基石。本课程不仅要学理论, 又要动手做实验, 还有课程设计, 各环节要环环相扣。本文只讨论理论授课方面。

在理论授课方面首要问题就是教材的选择, 结合学院办学定位、专业要求及学生的层次等诸多方面, 挑选一本恰当的教材, 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我院选定的是自编教材———沙丽杰主编中国电力出版社出版的《数字逻辑与数字系统》。教材选定后剩下的说道一下教的艺术。

1 注重学生逻辑思维的培养

数字电路与模拟电路最大的不同在于输入输出之间不是普通的函数关系, 而是逻辑因果关系。数字电路中多采用二进制‘0’和‘1’来描述信息, “0”和“1”表示的是逻辑“真”和“假”, 或事物的两个不同的状态, 它没有“数”的多和少的概念。例如电子开关中的“导通”和“关断”, 灯的“亮”和“灭”都分别用逻辑“1”和逻辑“0”表示。当事物存在多于两种状态时就需用多位逻辑量表示, 如十字路口交通灯的四种常见状态: (1) 主通道绿灯亮, 支通道红灯亮; (2) 主通道黄灯亮, 支通道红灯亮; (3) 主通道红灯亮, 支通道绿灯亮; (4) 主通道红灯亮, 支通道黄灯亮。可以用两位逻辑量表示: (1) 00; (2) 01; (3) 10; (4) 11。这里的两位逻辑量就是状态的代码/编码, 这和国共时期打入敌人内部的人员代号“不死鸟”、“飞鹰”、“007”等是一个作用。“不死鸟”和“飞鹰”是文字代码或字符代码, “007”是数字代码或数字编码,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熟悉的是十进制代码, 而数字电路中用的最多的是二进制代码。所以要想将一个现实问题转化为数字逻辑问题, 首要的一件事就是将实际问题用二进制逻辑代码表示, 再根据输入输出间的因果关系列出其满足的逻辑运算表达式。注重学生逻辑思维的培养是提高学生自行设计数字逻辑电路的基础。

2 用口诀简化记忆

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会遇到许多需要记忆的逻辑代数公式和表 (如触发器的激励表) , 学生常常要为记忆这些东西而发愁。而用口诀记忆帮助学生记忆是一个效果显著的做法。如根据真值表可得出“与”运算的规律为“有0得0, 无0得1”, “或”运算的规律是“有1得1, 无1得0”;对JK触发器的功能表如表1。

J可看做“置1端”, 高有效, K可看做“置0端”高有效, 功能表第一行JK=00, 表示输入端无有效输入, 触发器状态不变, 即保持的功能;功能表第二行JK=01, 表置0端有效置1端无效, 触发器次态变为0状态, 即置0的功能;功能表第三行JK=10, 表置0端无效置1端有效, 触发器次态变为1状态, 即置1的功能;功能表第四行JK=11, 表置0端有效且置1端亦有效, 此时, 触发器的次态既不是确定的0状态也不是确定的1状态, 而是由原来的状态决定, 变为原来状态的反状态, 即为翻转的功能。上述也可用“一山容不得二虎”来调侃, 加深学生的印象。通过这么一解释相信学生会很容易记住JK触发器的功能表, 而JK触发器的特征方程和状态图、波形图等都可由功能表推出故无需逐一记忆。

这种“寓教于乐”的教学方法可使学生产生兴趣, 同时也可激发和鼓励他们对一些公式、定理等编造适合自己习惯的口诀来帮助记忆。实践证明, “寓教于乐”可使学生学起来感到轻松愉悦, 受益匪浅。

3 在讲授综合知识的应用时, 更要注重启发式教学法[2]的运用

教材中一些综合知识的应用是难点, 在讲解难点时, 要层层剖析、提示, 让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想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或思路, 讲完后要让学生有一种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后的喜悦, 并让其渐渐养成碰到问题后不退缩独立地主动地分析问题的意识。

例如, 触发器这一知识块的讲解, 先讲最简单的基本SR触发器, 这一部分一定要讲清楚讲明白, 再在此基础上讲解D触发器、JK触发器等!具体分析如下, 先让学生观察两个与非门组成的基本SR触发器的电路结构, 并回答其与组合逻辑电路的不同之处, 再在教师的引导下利用已学过的与、或、非基本逻辑运算分析并让学生回答SR触发器在不同输入下的输出, 最后由教师对SR触发器的功能进行总结并用功能表、卡诺图、特征方程、状态图等进行逻辑描述。只要学生掌握了基本SR触发器的分析方法, 那么此后的钟控SR触发器、D触发器、JK触发器等便不成问题。如钟控SR触发器、钟控D触发器, 同样, 先让学生观察其电路结构, 之后让其回答电路中哪些部分是熟悉的已学过的, 哪些是新加的, 如何利用已学过的内容简化分析新知识, 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究结构的不同带来的功能的不同, 以及与SR触发器相比它们的优点。

再如, 利用集成器件实现逻辑函数这一部分。在对组合逻辑电路和时序逻辑电路的设计中, 全是采用真值表或状态表来推导出相应逻辑表达式, 化简, 并根据化简后的逻辑表达式绘制出由基本逻辑单元 (与门、或门、与非门、触发器等) 实现的电路图。而利用集成器件的设计是在已有集成电路功能的基础上, 外加一些门电路实现所需功能。在学生习惯了利用一般方法从无到有地实现组合逻辑电路或时序逻辑电路时, 转而利用中规模集成器件进行设计对他们来说在一段时间内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且设计时灵活多变, 有时需要靠经验来实现, 这就更增加了这部分的学习难度。那么如何化解这一难点呢, 本人做法如下, 首先讲清楚利用集成器件实现设计的特点:集成器件的功能不可变, 我们对它只可利用不可改变, 我们可以改变的只是其外围电路的设计。之后, 由简入繁地利用大量例题来形象化这一设计过程。如先利用全加器实现多位二进制加法器, 再利用集成加法器74LS283实现将8421BCD转换成余3码的电路, 最后利用74LS283实现一个1位的8421BCD码的十进制加法器, 要求输入和输出均是BCD码。

下面以使用四位二进制比较器74LS85和必要的门电路设计输血指示器[3]为例描述讲解过程。输血配对图如图1所示, 用AB表示供血者代码, CD表示受血者代码, 代码设定见表1, 用F表示输出函数, 并用F=1表示可输血, 用F=0表示不可输血。则根据:

图1得真值表如表3。

由真值表得卡诺图如图2。

由卡诺图知, 令输出为1的输入组合可归纳为三种情况: (1) AB=00; (2) AB=CD; (3) CD=10。

故输出表达式为情况 (2) 可由集成比较器74LS85实现, 另外两种情况由外加门电路实现, 电路图如图3。

在本例中, 要利用到74LS85就必须想到通过变量间的比较来描述可输血的的某种情况。集成器件74LS85的功能是固定的, 咱们只能将可输血的情况向它靠拢, 由它实现, 而不是改变74LS85的结构或功能来实现输血指示器。

4 结语

教学方法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培养它们的自学和主动自学的能力,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本人觉得这才是是教学中的重中之重。

摘要:本文针对三本工科学生基础差、学习积极性不高的实际, 结合多年教学经验, 阐述了灵活地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更要注重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观点。

关键词:教学研究,数字逻辑,逻辑思维,启发式教学

参考文献

[1]朱怀宏.“数字逻辑与数字系统”课程教学理念[J].计算机教育, 2006 (10) :83-85.

[2]韩天荣.“数字逻辑与数字系统”实践教学改革初探[J].集宁师专学报, 2010, 32 (4) :8-10.

[3]沙丽杰, 万珊珊, 王玲玲, 等.数字逻辑与数字系统[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 2011:60-62.

逻辑学教学与研究交流 篇2

纵观高师院校现存的逻辑学的教学方式,联系这门学科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对原有的教学方式进行改革是十分必要和迫切的。本文就逻辑学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及对策做如下分析。

1.端正思想,明确讲授的意义

这似乎是不需要讨论的问题,但这一点却恰恰成为教师讲授的热情和学生学习兴趣激发的阻燃点。讲授者认为讲不讲这门课意义不大,即便备课比较认真,但在课堂讲授中,则缺乏象讲专业课那样的热情和积极性,并且不注重本学科新动向和新知识的收集和学习。而学生呢?认为学不学无所谓,根本不去探究为什么要学。这是高师院校在教师和学生中普遍存在的一种认识态度。针对这种认识态度,端正思想,明确讲授的意义就显得异常重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逻辑课作为五大基础学科之一。作为今后要从事中学基础教学工作的高师院校的学生们,其自身的逻辑思维能力如何,将直接影响他们的工作能力。目前的中学教育提倡素质教育,这就要求学生要用逻辑的知识去分析问题、去推断事理、去总结、归纳问题。譬如:高师院校的中文专业毕业生工作后指导学生写作文时,强调语言要准确、鲜明、生动。这里虽涉及思想内容和语法修辞方面的问题,但“准确性”则是关于概念、判断、推理的问题。好的思想内容和生动丰富的语词,没有好的思维形式,也不可能将文章写得多么出色。假如这时教师适宜地对学生进行相关的逻辑理论、知识的介绍,那么就会使学生在表述、论证中注意概念明确、判断恰当、推理正确,使得逻辑知识在实践中得到应用。“中学生要学点逻辑”,这个知识的传播要靠高师院校的在校生们,他们学习的好坏、知识掌握的如何,直接关系到接受基础教育的中学生们的逻辑素质,即语言素质、表达素质、论证素质。由此可见,高师院校的学生学习这门课程意义重大。

形式逻辑作为“思维的文法”,对人们头脑中的思维内容给予形式上的规定和制约,使人们在客观现实生活中能够正确地表达头脑中看不见、摸不着的思想,并且符合思维形式和规律的要求,从而使人们的思想得以交流,在社会的空间得以生存。人们不禁要问:“我在日常学习工作中也没考虑逻辑问题,不也照样进行交流、生活吗?’我们说:并非所有的进行交际的语言、语句都是符合逻辑形式并且遵守了逻辑规则、规律的。如:在一则药品

说明书中有这样一句:“常用量0.25—0.4克,每6小时服一次。”这是药品说明书中关键的一句话,这句话从逻辑的角度去分析显然是错误的。因为它在概念上有歧义,不能给用药者以正确的指导。这是在治病救人的药品说明书上存在的问题,那么在其它有文字、有语言的场合,语言歧义,判断、推理不当之处也是司空见惯的。因此,向中学生介绍有关逻辑知识也是现实的要求,具有生活的实际意义。它可使中学生在今后的讲话、写文章听读等一系列的思维活动中避免理解上的困难;还可以使没考上大学或考入非师范类的学生们在中学时就能接受有关形式逻辑知识的传授。

2.改革现存的讲授方式

根据形式逻辑课专业性强、难理解、抽象枯燥的特点,在讲授中应改变以往的理论知识的直接念白,侧重例举大量的现实生活中的例子去引导学生、启发学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只有有了兴趣,才能肯于钻研,化难为易。如:讲授“概念的产生”一节,学生只知道在语言表达中使用一个个概念,完全抛开概念在产生中的思维特点,于是在例举“苹果”这一概念时,可以从大家熟知的实物出发,去认识问题的实质一人的认识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从生动直观到抽象思维;概念的产生是人们的认识的质变;从中可见概念的概括和抽象性的特点等。这样,把一系列抽象的理论通过具体可感的形象去理解、认识,化难为易,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理论知识的讲授尚且如此,更为不易的是让学生真正对知识消化理解。笔者认为应采取如下教学方法:预习一讲授一做题一总结,即感知一印象一实践一理解。具体说来,就是先让学生预习,个别问题存疑;课堂上逐一讲解;每一章结束后进行一次测验,认真批改,从中了解学生对这一章理论掌握情况、实际应用情况;然后就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或解释,使疑问得到彻底的解决。

另外,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在讲授过程中也应改变以往的不分专业、不看授课对象,一本教案讲到底的教学方式。改变这一授课方式,最根本的是应注重例举的内容不同。如:讲授三段论规则之一“二个否定前提得不出结论”。笔者在给政治专业的学生上课时,举的例子是:“二元论者不是马克思主义者,某人不是二元论者”;在给中文专业的学生上课时,举的例子是:“小说不是剧本,诗歌不是小说。”这样,使学生从相关专业知识的认识中,弄清逻辑课的内容,相对减轻了难度,也使学生的兴趣在理解中提高,在学习中生发。

3.加强实践训练,建立多体例试题

因果逻辑与教学相长 篇3

【关键词】因果关系 逻辑 科学教学 思维方法

初中科学是一门具有高度科学性和概括性的学科。它的知识点是由基本概念、定理定律与规律、探究与实验能力等组成,是人们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科学知识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抽象性,学生学习时若不能明晰析知识产生前因后果、知识与知识之间的因果联系及逻辑顺序,就会在运用科学知识分析与解决问题时,往往会产生一些思维上的逻辑障碍,甚至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错误,如见果不论因,不明科学本质就浅尝辄止最后在整个知识系统中不明就里;结论总结不论逻辑只会套用一些已经熟悉的语句等现象。这样使学生对正确理解科学知识系统的掌握科学知识受到了很大程度的制约。因此笔者通过在教学的切身感受到因果逻辑在促进学生对科学知识的认知与理解上有着极大的优势。下面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论述因果逻辑如何使科学教学教有所得,学有所长。

一、因果逻辑源起

哲学上把现象和现象之间那种“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叫做因果关系,其中引起某种现象产生的现象叫做原因,被某种现象引起的现象叫做结果。在初中科学的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及学生的思维水平与接受水平层面上来说,一是指那些存在着时间序上的因果关系,如在光的反射定律中强调的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在化学实验操作过程中所注重的前后顺序,如氢气还原氧化铜中,先通氢气,再点燃酒精灯等等,在时间先后不同则导致错误甚至危险性结果的产生。二是指那些通过一定条件下的推理得到特定结论的一般思维逻辑。如一些化学推断题,学生在掌握一些物质的特性与特征(即所谓推理的先决条件)后,再开展层层推进,抽丝剥茧下得出结果;还有像在血型的推断中,更是要求在知晓了A 、B凝集原与A 、B凝集素的关系后才能清晰的加以推理。这也正是逻辑一种最基本的表现。

二、为什么要在初中科学教学中特别强调因果逻辑关系

有人说,限于初中生的年龄与思维水平,现在强调因果逻辑关系还为时过早,但笔者认为,事实并非如此。(1)从学生思维发展趋势来看,初中阶段正是学生从具像的感性的认知向抽像的理性认识转化期,若不在这时机对其逻辑思维进行强化培养,则何时是最佳时期呢。其次,从学科角度来说,初中科学知识已经在很多处涉及了具有很强的逻辑推理性的定理定律。而这些定理定律的得出都源自科学家们的“为什么”即由表象或事物表现去探究它内在的本质原因。这从实质上是一个执果溯因的过程。(2)从对学生能力培养的角度来说,对知识的掌握我会经常会说要多问“为什么”而这也正是对科学知识融会贯通所必需的。我们在更多时候强调的是根本原因与实质条件。当学生学会这种溯因并由此形成习惯之后,显然一切问题都会水到渠成,并且这种能力的培养也正是我们时下对人才培养的目标之一。学会了对“果”的剖析与追源,也就能够去透过“因”的线索对“果”进行设想与推论。(3)从教师的教学过程来说,因果关系也是一个始终贯穿我个整个知识体系的主线,沿这条线进行循序渐进,由表及理,让学生从一个较低的起点领悟科学的意境,同时也能使教师更多地思考教材的因与教法的果,教法的因与习得的果,更好的探究教与学的因果内在联系,使之教学能走上一个更高的层次。

三、在科学教学中应当从哪几个方面切入,进行因果逻辑思维的培训,直至养成

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四个方面中介入:

1、在科学中的最基本的定理定律中强调因果逻辑对它们的重要性,特别是通过例举行一些易错的反例,来通过事实证明它的重要性

例如:在进行重力的教学中,提到了“重力与质量成正比”(G=mg),特别要阐明是质量是先决条件,没有质量,即没有物质,如何有重力,地球吸引什么?更何谈重力呢?在这里,因是质量(即有物质有物体)然后才是有吸引而产生了重力。所以重力与质量成正比,而非质量与重力成正比。从中还可以引申至为什么质量不随地理位置的变化而改变。

2、从科学的实验探究设计过程与实验操作过程中介入因果逻辑内容

实验是学习科学的重要方法,任何一个科学家完成相关研究的实验必定在其设计和操作过程中存在内在的因果逻辑关系。或者说都有其猜想为基础。或者是以一些可以预见的结果为先期条件加以控制。以防止一因多果,或一果多因甚至多因多果,而不能对现象做出合理全面的解释与总结。例如:浓硫酸的稀释中,是水加到硫酸中还是硫酸加到水中,一个前后顺序上的差异,而导致因果的不同直至出现一些危险性事例。在科学探究设计上我们更应强调这个设计的逻辑关系。不能仅仅因为出现了某一现象就可以证明某一事物或推理得出某一结论。

3、从学习科学的思维方式方法中介入因果逻辑

事物的因果联系总是受条件制约的。对条件的认识是一种比较复杂的思维过程,一些思维能力不强的学生难于进行这类思维;对教材不理解或理解不透的学生也无法对一些条件进行分析和选用,从而使得在有条件关系的习题面前一些学生显得苍白无力。因此必须让学生改进对事物的认识思维方法,这之中就要在教学中渗透因果逻辑的思想,将这一思维方法作为贯穿课堂的一条思维主线,在不断的熏陶与重复操演下,这其深深地烙在学生的思考,行动过程中,从而能在科学学习中更有效。

4、强化生活科技中各种因果逻辑,提倡了解知识的原因

科学始终是来源于生活并处处作用于生活中的各个方面,我们现在时时强调科学联系生活,生活体现科学。可生活中所接触到的各种科学现象应加以因果联系。教师在教的过程中应多加联系实际中逻辑关系,同时积极引导学生从因果逻辑关系角度出发思考问题的实质。从而提升科学知识理解深度。

逻辑学教学与研究交流 篇4

在高速发展的电子产业中数字电路具有较简单又容易集成的特点, 是集成电路设计的基础。数字电路又是现代电子技术、计算机硬件电路、通信电路、信息与自动化技术的基础。因此, 《数字电路与逻辑设计》是电子、通信、计算机、自动化等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 其理论性和实践性很强。

在当今信息数字化时代, 随着CMOS工艺的发展, 式子电子技术中TTL的主导地位被撼动。在工程实践中, 数字电路的文本描述已逐渐取代图形描述。FPGA/CPLD器件的大量应用, 也改变了数字系统的设计理念、设计方法, 使数字电子技术开创了新局面, 不仅规模大, 而且将硬件与软件结合, 使器件的功能更加完善, 使用更灵活。因而, 数字电路的教学内容也需要不断更新与改进, 已适应人才培养的需要[1]。

对以电工基础及电子电路为基本的理论基础知识, 由于其逻辑性极强、极具抽象性、并枯燥无味, 对该门课程有极大兴趣的学生不多, 大部分学生都感到难学、学不懂、不会学, 对各种电子产品的结构特别是在电路结构、电路工作原理分析方面, 更是觉得困难重重。由于缺乏学习兴趣, 学生的学习纯粹是一种被动学习, 也就是为了应付考试, 最终的教学目的很难达到[2]。

目前, 大部分年轻老师都是直接从学生转变为老师的。在讲授这门课之前完全没有任何教学经验, 更谈不上实践经验了。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只是在简单完成教学任务, 照搬书上的内容, 没有将这门课程与当今科研技术结合起来, 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并未起到积极的作用。在学校, 数字电路与逻辑设计分为两部分教学, 分别为理论知识与实验操作。大部分老师只承担某一部分的教学工作, 很少同时从事两部分的教学工作。这样的话, 会使理论与实践脱节, 老师各讲各的, 学生的学习效率也会相应降低。因此, 教师应该重视这一状况。教师是否了解当前学科技术的前沿, 能否更多地将当前新工艺、新电子元件、新仪器产品的使用等内容融入课堂教学是至关重要的[3,4,5,6,7]。

考虑到上述现状, 针对学校专业特点和有关课程设置, 改革数字电路与逻辑设计课程体系已经成为大家的共识。

2 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的策略

2.1 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与提高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基本途径, 面对有些学生注意力不够集中, 自律能力较弱的状况, 怎么样使自己的讲课更有吸引力,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这是很多教师关心的问题。针对以上问题, 具体实施方案如下:

调研。采用无记名答卷调查以及课间交谈等方式, 及时了解学生心理状态和学习状态信息, 对学生的电路基础知识、学习兴趣、知识获得取向等进行统计和分析, 为制定合适的教学计划、选取恰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打下基础。充分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和学习状态、现有的教学条件和实验条件, 为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理论依据。

激发动机, 学以致用。具体内容的授课过程中, 尽量将理论内容和实际结合, 寻找与人们实际生活息息相关的数字电路, 让学生有种数字电路就在身边的感觉, 拉近与数字电路的距离, 而不是将数字电路作为一门距离很远的知识来学。

营造生动活泼的学习气氛。不论是在课堂教学中还是课后与同学们的交流中, 尽量从学生的角度出发, 走到学生身边, 拉近与学生的距离, 在教学过程中穿插一些幽默的语气, 适当的让学生放松。

创设问题情境, 让学生广开思路。在教学过程中, 不是老师一味的讲, 适当的时候可以引导学生, 让学生自己思考。

关注学习过程, 让学生品尝成功。积极关注学生参与学习的程度是教学成功的重要因素。没有学生积极参与的教学应该是失败的。教师在关注学生的同时, 要积极创设机会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感。

2.2 教学过程中教学相长的互动性教学模式研究

这其实是一个在教学过程中以谁为主的问题, 也是很多教师一直在探索的问题, 大学专业课程基础较宽、内容较丰富, 要完全实施互动式教学模式会与课堂人数众多以及课时的限制之间发生矛盾。目前一般数字电路基础及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 基本仍采用教师详细讲解每个知识点和例题的模式, 这是解决上述矛盾的最方便直接但却不是最好的方法。鉴于课时的限制, 挑选合适的内容和时间逐步进行互动式教学还是切实可行的。除此之外, 最大限度地将重要知识点、特别是在工程实际和深造过程中应用较多的知识点以应用实例体现出来, 解决学生“有没有用”和“怎样用”的疑问, 也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条件允许还可进行实物演示, 或提供多媒体材料 (如教学录像、flash等) 、书面参考资料及电子资源, 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和严谨的科研思维方式, 达到互教互学、学有所用、轻松愉快的学习效果。

在“教”环节, 充分借鉴现有教改科研成果, 形成本课程特色的教学方式, 并在内容上恰当加入相关专业领域的科研成果、科研思想来丰富理论内容、拓宽知识面以掌握本专业领域发展现状与趋势, 力求把枯燥无味的理论公式、物理概念和科研思路通过具体的数字电路实例表现出来;在“学”环节, 积极引导学生在掌握好理论知识前提下, 发展分析和设计数字电路的能力, 形成“学有所用、学以致用”的科研思维方式, 选取合适的内容在合适的时机采取学生分组讨论并鼓励他们走上讲台讲述各自的理解, 教师则加以肯定和补充, 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逐步形成互动式教学模式。

对这门课程的知识体系、教学方法作进一步的研究, 充分利用网络资料, 掌握数字电路领域发展现状和趋势, 了解并借鉴相关学科的现有科研成果, 并恰当运用于本课程教学过程、课后习题布置以及课程考核过程中, 使其跟得上科学发展的步伐。借鉴国内外高校的先进教学模式,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选择内容进行分组讨论并鼓励学生走上讲台、辅以教师补充, 建立教学相长的互动性教学模式。

2.3 课程设计强化实践能力的研究

本课程的突出特点是其应用性和工程实践性, 因此需要通过各种实践教学手段和措施提高学生的认知和应用能力。在课程快结束时可安排课程设计环节, 培养学生运用课程中所学到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 独立地解决实际问题。可以设计传统的一些数字电路, 例如:声控器、温控器、交通控制灯、序列码发生器和频分计等。学生也可以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对这些题目进行改进, 扩展它们的功能, 或者学生可以对自己感兴趣的数字电路进行研究以及利用所学知识设计某种功能的数字电路。通过课程设计, 提高学生独立进行电路调试和分析能力, 培养学生接受新事物的能力, 开发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

根据教学大纲要求, 课程配套实验属于验证性实验, 这对学生科研动手能力和知识掌握程度的要求并不高, 而学生对不同知识点或实验的掌握理解和兴趣不尽相同, 对课程中物理概念的理解以及是否需要更深入探索的需求也不一样, 因此按照学生的上课情况及基础掌握程度进行分组课程设计, 并针对各组按情况给出难度适中的课程设计题目或要求, 通过团队合作来设计数字电路系统并对实验现象进行解释和解决, 这样非常有助于学生加深理论知识理解和锻炼理论联系实践、团队协作的能力。

大量引入实际范例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而让学生从被动学向主动学转变, 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勇于探索、勤于实践, 利用所学理论知识, 能对实际应用进行分析和解释, 从而加深对课堂理论知识的理解, 达到“在课堂上学理论, 在实践中习真知”的效果;通过增加课程设计环节培养学生设计特定功能器件的能力。

2.4 合理灵活的考试机制探索

历年的考核方法教师沿用了期末结合平时成绩的形式, 期中成绩占30%, 期末成绩占70%。从历年的教学经验来看, 这种考核机制存在严重的弊端。许多学生为了能拿到高的平时分, 相互抄袭现象非常严重, 但是老师在认定抄袭上相当困难, 所以不能单纯从作业情况来评定一个学生的平时成绩。很多学生平时不认真预习, 上课不认真听讲, 课后不认真复习, 为了应付期末考试, 到考前临时抱佛脚, 把过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套题和猜题上。集中考前几天时间把历年试卷看下, 有的甚至直接背下答案。这样的话, 这门课的学习以及教学目的并未真正达到。而且这种考试机制下, 会导致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想到的只是怎么提高学生的期末成绩, 素质教育已抛到脑后。基于上述情况, 教师改变这种传统的考核机制, 结合多种考核形式, 综合评定学生, 具体方案如下:扩到平时成绩的比例, 可适当扩到50%, 平时成绩包括平时作业、课堂测验、设计作业以及附加分。不单纯的以作业情况计算平时成绩, 而是在教学过程中, 随机的进行课堂测验, 当场交, 将每次测验成绩计入平时分;在结束这门课程之后, 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对某个实际数字电路进行分析或者设计某个数字电路, 以大作业的形式上交, 并计入平时成绩;最后, 还可以在课堂练习的时候, 给优先得到正确结果的学生相应奖励, 比如平时分加5分。在期末考试出卷上, 可以邀请外校相关学科的老师出卷, 这样避免每年试卷题目都相似, 也遏制学生背题、猜题的想法。

3 结语

针对数字电路与逻辑设计课程进行教学改革, 将逐步展开对学生的学习情况、知识背景、教授内容的研究和探索, 积累一定的感性认知和实践经验;其次, 查阅较多数字电路实际案例并向学生演示, 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最后, 在课程快结束的时候, 开展课程设计环节, 提高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数字电路和系统设计课程教学内容及方法的探索和改进, 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与实现教学目标。

摘要:文章针对数字电路与逻辑设计课程进行教学改革, 从了解学生心理与学习状态入手, 充分利用现有网络资料和科研成果, 借鉴国内外高校相关学科领域、相关专业课程先进的教学模式, 引入课程设计环节, 着重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分析和设计具体数字电路的能力;同时充分结合自身及相关领域的科研动态, 将最新科研成果与课堂教学紧密结合起来, 对该课程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进行有益而较为深入的探索。

关键词:数字电路与逻辑设计,教学方法,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黄丽亚, 杨恒新, 朱莉娟.数字电路与系统设计[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2015.

[2]王红玉, 朱敏.浅谈《数字电路与逻辑设计》教学改革[J].科技资讯, 2009 (11) :172-173.

[3]谢丽.《数字电路与逻辑设计》教学改革实践[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12 (2) :71-72.

[4]白静, 张雪英.《数字电路逻辑设计》课程的教学实践研究[J].电子电气教学学报, 2007 (29) :69-71.

[5]周艳.《数字电路逻辑设计》课程教学实践与探索[J].电脑与电信, 2007.

[6]梁向红, 何宝祥.在“数字电路逻辑设计”教学中培养学生能力[J].中国电力教育, 2011 (10) :69-70.

我国逻辑教学的回顾与展望 篇5

回顾我国的逻辑教学,1987年是逻辑教材建设的一条分界线.此前的教材虽著述颇丰,但基本上没有触动传统逻辑的理论框架;此后的教材则围绕着教学内容的改革和逻辑现代化的`口号展开了讨论.实际上,要实现逻辑教学现代化,除了编写高质量的大学逻辑教材外,还必须实现思想观念的三个变革,即由非系统观向系统观转变,由阶段发展观向跨越式发展观转变,由传统的人才观向新的人才观转变.

作 者:何向东 袁正校 HE Xiang-dong YUAN Zheng-xiao 作者单位:何向东,HE Xiang-dong(西南师范大学,哲学研究所,重庆市,400715)

袁正校,YUAN Zheng-xiao(中央财经大学,中文系,北京市,100081)

逻辑学教学与研究交流 篇6

关键词:研究生教育研究生期末考试逻辑联系

0引言

本文主要是从逻辑关系的视角,对研究生期末考试与研究生教育进行讨论与解析,得出两者的基本逻辑联系:研究生期末考试是研究生教育质量的重要保障,研究生教育目标的实现又决定了研究生期末考试功能的发挥,而研究生期末考试类型的选择和考试方法的实施又共同决定了研究生期末考试功能发挥的效度。本文认为:高校在实施研究生期末考试时,应注意把握研究生教育的特点,关注研究生个体差异性,注重考试方式、方法改革,协调好研究生期末考试与研究生教育的联系关系。

1研究生期末考试:研究生教育质量的重要保障

1.1期末考试价值的界定研究生期末考试对于研究生个体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检测、评价作用:期末考试既是一种检查学习效果和教学效果的测量手段,也是一种对受教者(研究生)和施教者(导师)的主要评价手段。一方面可以检查研究生整体的掌握知识和技能的程度,通过考试成绩对研究生进行阶段性或终结性评定。另一方面通过对期末考试结果进行分析,帮助导师发现问题,针对不同能力水平的研究生提出改进意见,促进研究生提高个人专业素养。②反馈、导向作用:这突出表现在期末考试的内容和方式的选择对受教者(研究生)的学习方式的导向作用,研究生会对期末考试的内容和形式做出反馈,进而影Ⅱ自其学习方式的选择,要么学习者被动地接受知识,并加以机械记忆;亦或学习者批判性地学习,真正理解学习内容,并能理论联系实际,融会贯通。③发展、促进作用:不同类型的考试可以训练和提高个体生理或心理不同方面的作用。比如:记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判断能力、思维能力、创造精神等。研究生期末考试也不例外,具有这种发展、促进功能。

1.2研究生期末考试不同类型的有效性的分析通常认为考试的有效性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衡量:第一,考查的知识基础一致性方面(对于全体学生都应掌握的学业知识有一个最普遍最基础的要求J;第二,考试的内容针对性方面(通过考查样本可以推测考生相关思维的整体水平):第三,考试作用的延展和导向性方面(引导学生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启发学生关注与社会和个人发展密切相关的问题)。在目前研究生期末考试中,公共学位课由学校统一组织考核,其余课程(专业学位课、专业必修课和选修课)由各学院管负责安排考核。除学术报告等考查课外,研究生课程考核可采用闭卷或开卷考试形式,亦可采取闭卷和开卷相结合的方式,其中选修课可采用,可以采用撰写课程论文、读书报告等较为灵活的考核方式。而实验性课程的考核可按照实验设计的方式进行考核。具体而言,研究生期末考试主要采取以下三种方式:

1.2.1闭卷考试不考虑传统教育观念重知识轻能力的影响,闭卷考试的有效性是不容置疑的,长期以来,都是作为主要考试形式而存在,其具有两大突出优点有第一,相对而言闭卷考试多数采用客观性试题,更能体现考试的公平性,减少误差。其次,对考试实施者而言:闭卷考试也比较容易操作,阅卷批改比较省时。因此,在研究生期末考试中,其主要应用在公共学位课(公共英语、政治理论课)的考查上,有利于研究生整体的英语能力水平和政治理论素养的反映。

1.2.2开卷考试这是一种普遍受研究生欢迎的考试,其主要的原因是可以避开死记硬背,这种考试主要应用在文科类或管理类的专业课上,考试题目比较灵活,可以考察研究生对知识的理解和灵活运用的能力。这种考试方式与研究生教育的特点相适应。考试内容侧重于主观题目,针对课上所学知识、原理的灵活运用状况进行检验,导师阅卷时也不追求答案的绝对一致。从这意义上来说,开卷考试也不失为一种有效的能力检测考试。

1.2.3课后小论文考试这种考试通常是由导师目前有关的新信息、新知识,提出写作要求,引导研究生关注专业前沿,这种提交课后小论文可以提高研究生的学术能力,同时可以调动研究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其爱好兴趣,最大程度地发挥他们的创造性。因此,从引导研究生进行研究性学习上,这种考试方式也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1.3研究生期末考试对研究生教育质量的监督保障作用研究生教育质量观是一个综合性概念,它涉及到对研究生教育的基本看法和评价,包括如何看待研究生教育的价值、怎样设置研究生教育的目标、研究生教育的过程评价,以及教育的内容、方法、手段等诸方面设置的科学性、合理性与否。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标准是适应性、多样性和发展性的统一,包括研究生教育的所有功能和活动。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简单地说就是对研究生的学位论文质量的检测;若从广义上来讲,则是对研究生学术水准、创新能力、科研能力等方面的综合考察。而从实施者立场而言,研究生期末考试是基于对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的初衷。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两者是具有统一性的。一方面期末考试可以检测研究生的整体培养质量是否符合学校研究生培养的相关要求,基于一种对社会负责的考虑:另一方面检测个体对相关学科的适应性,利于研究生课程改革与调整。

2研究生教育目标的实现:决定研究生考试功能的发挥

2.1研究生教育内涵及特点

2.1.1内涵:研究生教育是高层次教育与科学研究结合形成的一种教育制度,它是继本科教育之后的高~级教育。目的是培养既能从事专门的技术工作,又能直接参与科学研究,有所创新的人才。①从培养目标看,研究生教育是最高层次的高等教育,是培养各个学科领域高级的专门人才。②从培养过程看,研究生在学期间必须做到课程与论文并重,学习和研究合二为一。③从培养对象、身心发展特点看,研究生一般都在22岁至35岁左右,相对本科生而言,年龄较大,心理发展更成熟稳定。

2.1.12研究生教育特点①具有学习的研究性。研究生要在教育中进行研究,在研究中进行教育。除了学完学业,还要学会研究,一方面需要教师研究性的指导,学习已有知识,另一方面又需要研究生本人自主地进入研究的角色,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科学研究,探索未知领域。②具有“导学”互动性。主要体现在导师与研究生之间在研究生教育的教学、科研、育人的互动关系,一方面研究生在导师指导研究生完成课程学习、撰写学位论文、参与课题研究;另一方面研究生通过与导师密切交往效仿导师为学和做人。③具有双重价值性。研究生教育具有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社会价值主要体现在研究生教育对社会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发展等方面的具有促进作用,它体现了研究生教育客体与社会主体需要的关系:而研究生教育的个人价值指的是研究生教育对研究生身心发展的促进作用,反映了研究生教育客

体与受教育者个人主体需要之同的特定关系。④具有多向的特殊。研究生教育具有独特的活动主体、活动目标、活动方式和活动结果。研究生教育活动的特殊性主要指研究生往往具有较为明确的学科、专业发展目标,致力于通过开展具体的研究活动来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和能力;活动目标的特殊性主要指研究生教育在具体的培养目标上,主要着眼于研究能力的培养。活动方式的特殊性是指在研究生教育过程中,参与各种研究活动是基本的培养方式。活动结果的特殊性:研究生教育不仅要通过开展教育活动主要是开展各种研究活动培养在某一学科领域内及与之相对应的职业领域内的高层次专门人才,而且各种研究活动所取得的结果同样作为其结果以促进科学的发展或直接服务于社会。出人才、出结果是研究生教育的双重任务。

2.2研究生教育目标的实现

2.2.1研究生教育目标研究生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个阶段,其目标是与高等教育目标紧密相关的,是高等教育目标体系某种形式的内容综合或层次提升。具体见下图:

上述分类是关于高等教育目标概括性的描述。就现状而言,各种教育目标具体表现为一种以核心目标为基础的、不同类型的或教育层次的分工。其中核心目标是指高等教育为现实的社会经济发展和人类进步服务,而具体高等教育目标则由不同类型的学校、不同层次的教育来完成。在各教育机构的成文规定中对研究生教育目标都描述很详细,以“福建师范大学研究生院关于修订硕士点专业研究生培养方案的若干原则意见”为例,其中对培养目标的条款规定:培养目标应根据国家对硕士学位获得者的基本要求,结合不同学科专业的特点,阐明对本学科专业硕士学位获得者在基础理论、专门知识应达到的广度和深度,以及科研能力、创新能力、外语能力、政治思想、道德品质、身心健康等方面的具体要求。

2.2.2研究生教育目标实现途径对研究生教育目标的实施,可以通过好几个途径来达到。教学强调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为研究生将来从事科研工作奠定基础。具有不同于本科教学,应体现专业知识的传授,激发他们探索、批评意识,培养他们的追求真理的勇气。在教学方法上,要以培养他们通过交流获取新知的能力,提倡以自学讨论为主。科学研究能力的培养是研究生教育的一般目标,在实践中从事科学研究要具备一些基础条件:务实的研究态度、一定的知识储备、适当的研究方法。科学研究活动必须有计划、有针对性地进行。

2.2.3制定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基本要求①应体现研究生培养目标,坚持又红又专、德才兼备、德智体全面发展。进行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教育;重视对研究生人格的培养,应具有百折不挠的精神、严谨扎实的科学作风和团结协作的精神。②合理安排课程学习、科学研究和社会实践。③统一要求和因材施教。这种统一性应主要体现在管理目标上。研究生的因为背景、经历、知识基础、个性特点等方面的差异,研究生教育在课程设置、课程的学习重点、学习方式、时间安排等方面,充分体现个性。对研究生培养过程的人为过分干预,可能戳伤导师和研究生的创造性动机,并可能导致研究生的培养方式流于形式。

2.3研究生教育目标实现对研究生期末考试决定作用研究生教育目标是培养具有深厚理论基础、具有较强研究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既能从事专门的技术工作,又能直接参与科学研究,有所创新的人才。研究生的这些能力结构是期末考试制定的基本依据,同时这些能力目标的培养和发展需用考试来测量,当然这种考试测量必须满足研究生教育的相关素质和能力培养的规定性。这种规定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制约考试,使之服务于研究生教育的运作。同时,考试本身的教育作用和价值也取决于研究生教育和研究生素质发展的推动作用。当然,研究生教育目标细化,对研究生期末考试内容、方式都会具有导向作用。若从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关系角度来说,研究生教育与学位教育已经分不开了,学位是研究生教育活动取得一定学术水平的一种标志。而这种标志的获得又必须以研究生期末考试的圆满通过为前提。从这种意义上说,这种潜意识的学位钳制也会对研究生期末考试的推行、改进起推动作用。

3结语

目前研究生教育中,期末考试是必不可少的,研究生期末考试作为研究生教育的一种手段,对研究生教育质量具有一定的保障作用。考试目的是为了更好的促进研究生教育,研究生教育目标的培养需要将不断变化的信息反馈到研究生期末考试的实施中,促其改进。这两者具有内在联系性。因此,研究生教育应以研究生期末考试改革为契机来促其发展,而研究生期末考试则要把握研究生教育的核心,不断完善,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注释:

[1]程新圩,刘昌望创建素质教育的考试评价新机制——“研究性学习成果报告会”引发的思考[J]上海教育研究中国农村教育2001.(11)

[2]衡天书大众化背景下的研究生教育相关策略探讨[Jl福建高教研究.2007.(3)

[3]冯增俊现代高等教育模式论[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3:123

[4]福建师范大学关于印发修订硕士点专业研究生培养方案的若干原则意见的通知:http://yjsc fjnu.edu.cn/lnfoDetail.aspx?lnfolD=597

参考文献:

[1]薛天祥.研究生教育学[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8)

逻辑学教学与研究交流 篇7

研究型教学模式是相对以单向性知识传授为主的接受型教学模式提出的,是指教师引导学生创造性地运用知识和能力,自主地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在研讨中积累知识、培养能力和锻炼思维的新型教学模式。为了实现教学当中对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不仅要培养学生对其所学的重复应用和表达能力,更重要和核心的是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以及推广类化的学习能力培养。这种学习能力和方式被称为“知识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于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是在一种情景中技能、知识和理解的获得或者态度的形成的影响,以及利用所学的技能、知识等去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对这种“迁移”学习能力的掌握,将成为其自主学习和发现、研究问题的重要能力基础。

在《数字电路与逻辑设计》的本科生课程教学当中,笔者在课程的整体过程中贯穿培养学生的“迁移”学习能力,主要包括如下两个环节:

第一,在每个教学单元当中为学生确立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通过每个知识单元明确而具体的教学目标的确立,使得学生对与学习目标相关的已有知识形成关联,促进“迁移”的发生。在《数字电路与逻辑设计》的课程教学当中,每章的教学PPT当中,首先明确整体课程的教学框架和目标,分为“第0章引论;第一章数制与编码;第二章逻辑函数及其化简;第三章组合逻辑电路;第四章时序电路分析;第五章同步时序电路设计;第六章集成数/模和模/数转换器;第七章可编程逻辑器件及其应用”,共8个章节组成,并且明确各章节的内容和相互之间的关系,从而使得学生对课程的框架,亦即他们即将学习的对象的逻辑架构有整体印象。在此基础上,在每一章的教学当中跟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并结合学生的已有知识,对教学目标和内容进行简要阐释,以引导学生和自身的先验知识形成联想。如在第一章“数制与编码”的教学当中,首先明确该章节的教学目标是常用数制和编码规则,同时结合学生自身已有的“十进制数制”知识基础,进一步阐述“常用数制”的学习内容和目标。通过课堂反馈可以看出,学生在了解了“常用数制”的学习目标之后,基于“十进制”的已有知识基础,通过对“R”进制的特点进行自主思考和举一反三式的研究,很快较好掌握了二进制、四进制等任意“R”进制。对教学目标的明确,以及和已有知识的关联,通过让学生自主“举一反三”进行类比研究和分析,有利于学生了解概念和特性的适用性,加深学生对原理和概念的理解和把握。

第二,编排有利于促进“知识迁移”的教学内容形式。通过对每个小知识点的促进“迁移”的教学内容形式的编排,从点滴当中引导学生学会如何自主学习。如在“常用组合逻辑模块”的“并行加法器”的教学当中,在阐述完并行加法器的构成和功能之后,留下思考题,引导学生自行构建减法器并阐述功能,让学生在有加法器的构成先验知识基础上,完成对减法器的构建。这一过程一方面促进学生掌握类比分析和研究的学习方法,在掌握的加法器的知识基础上,获得减法器的新知识和新概念,实现知识的有效“顺向迁移”学习,另一方面,在构建出减法器的过程中,对前述加法器的相关概念加深了理解,实现对原有知识的补充和更深入理解,形成对先前加法器知识的“逆向迁移”学习。在这种“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的交织学习过程中,促进学生对加法器和减法器的理解,有效提升学生自主分析的学习能力。另一个典型的有效促进“知识迁移”的教学内容和形式的设计体现在“基于D触发器构建异步2k进制计数器”的教学当中:在讲解完“基于两个上升沿触发的D触发器,将前一级的接到后一级的CP端,构建异步四进制加法计数器”的工作原理之后,引导学生将级联的D触发器推广到3个以致更多的情况,从而让学生自主得出结论:“基于k个上升沿触发的D触发器,将前一级的接到后一级的CP端,将实现异步2k进制的加法计数器”。进一步地,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和研究“下降沿触发的D触发器”以及“前一级的Q接到后一级的CP端”情况下所实现的功能,使得学生自主得出基于D触发器构建异步2k进制计数器结构的更普适结论:“上升沿触发的情况下,前一级的接到后一级的CP端,将构成异步2k进制加法计数器;前一级的Q接到后一级的CP端,将构成异步2k进制减法计数器。下降沿触发的情况下,前一级的接到后一级的CP端,将构成异步2k进制减法计数器;前一级的Q接到后一级的CP端,将构成异步2k进制加法计数器。”由于这一系列结论的得出,是学生通过自主推导得出,教学效果反映出学生这一知识点的理解较深,掌握较好。进一步地,在后续“基于J-K触发器构建异步加/减法计数器”的教学过程中,通过课堂反应可以明显看出,学生将这一“迁移”学习过程的经验,有效地进一步推广到了基于不同触发器的异步计数器的构建当中,体现了教学内容和形式的编排对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学生通过前面基于D触发器构建异步计数器的学习过程中对“迁移”学习方式的掌握,基于对D触发器在不同条件下构建不同功能计数器的多个例子,对异步计数器构建的本质特征进行了提取和理解,并将这一提取的本质特征推广至基于J-K触发器构建的情况,实现了有效的“迁移”学习。通过这种促进“知识迁移”学习的教学内容和形式的编排,一方面将举一反三的“迁移”教学融入到课堂的点点滴滴当中,有效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另一方面,促进了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形成了主动、活跃的课堂教学气氛;从这两方面,有效地提高了教学质量,促进了学生学习能力和方式的培养。

第三,注重培养学生的主动“迁移”意识,形成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发现,学生在具有知识“迁移”所必需的经验的情况下,如果缺乏主动“迁移”意识,仍然难以发生有效的知识“迁移”,形成有效的创新学习。要想形成学生的主动“迁移”意识,一方面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注重自主促进“迁移”学习,注重塑造学生的良好个性,如积极主动性,对新情境的主动探索精神和自信心等;已有研究表明,良好的个体条件将非常有利于促进学生“迁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形成。另一方面,需要在教学的过程中塑造“迁移”学习的环境(比如编排能够形成知识“迁移”情境的教学内容形式),同时加强对学生“迁移”能力的训练和教学。“迁移教学”非常强调一般和具体的整合,即在具体的学习活动中或结合具体的学科来训练具有广泛适用性的一般技能。如在通过“十进制”迁移学习“R进制”的过程中,在引导学生完成这一迁移的过程之后,提示学生对这一有效的学习过程进行经验总结,让学生自主得出这种“迁移”学习非常有利于他们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去学习和理解新的东西。在后续“构建异步2k进制计数器”的教学时,提醒学生回想通过“十进制”迁移学习“R进制”的过程,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这一学习方法运用到“构建异步2k进制计数器”的学习当中,使得在多次的“迁移”学习的实践当中掌握这种学习方法和策略。通过这种反复加强的“迁移”学习方法的训练,使得学生真正意义上地掌握自主“迁移”的学习能力,不仅对《数字电路与逻辑设计》课程的学习效果加强,而且能够把这种学习方法和能力运用到他们的其他学习和工作当中。

在信息化、创新化时代,高等教育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已经成为共识。知识“迁移”教学方法的实践,为研究性教学方法的实施提供了有益尝试,其通过在本科生课堂教学当中,确立具体的教学目标,并和学生的已有知识形成有效关联,编排促进“知识迁移”学习的教学内容和形式,注重培养学生的主动“迁移”意识,实现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从而为本科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重要基础。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

[2]胡志忠,王成华.“电子线路”研究型教学模式探索[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7,(6):82-84.

[3]赵韩强,赵树凯,余沛明.浅谈研究型大学的研究型教学模式[J].高等理科教育,2007,(3):101-104.

[4]陈琦,刘儒德.教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5]臧春华,郑步生,刘方,崔晓平.现代电子技术基础(数字部分)[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5.

[6]周耀烈.思维创新与创造力开发[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

逻辑学教学与研究交流 篇8

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 企业的核心任务和永恒主题就是创造顾客价值, 顾客价值已经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源泉。在关于顾客价值的广泛讨论中, 主要存在两种研究范式:商品主导逻辑和服务主导逻辑。从而, 关于顾客价值存在两种主要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顾客价值是企业所创造的交换价值, 它源于产品并在产品的生产过程中所产生 (商品主导逻辑) ;第二种观点认为顾客价值是企业和顾客共同创造的使用价值, 它源于服务并在顾客的自我服务消费过程中所产生 (服务主导逻辑) 。尽管商品主导逻辑和服务主导逻辑具有不同的属性和特征, 但是这两种逻辑对于现代经济的发展都非常重要。

在新古典经济学中, 商品主导逻辑是商业相关学科的主导理论。在那个时期, 经济活动聚焦于有形产品、经济交换以及交换价值。但是, 随着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发展, 越来越多的企业都把对产品的注意力转移到了服务上面, 很多制造企业中, 服务的比重甚至超过了制造, 这种现象在经济界被称为“制造业的服务化”。根据价值链和“微笑曲线”理论, 制造企业的竞争力不再仅仅依靠产品设计、开发和制造的能力, 更多的是依靠服务水平和服务能力。一些企业, 例如苹果和IBM等, 已经开始由制造企业转向服务企业。此外, 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 商业活动从产品转向服务的趋势也越来越明显, 服务业所占各国经济总量的比例也越来越大。尽管商品主导逻辑与工业革命的大背景相适应, 但是在服务经济时代中, 服务所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 为了满足新经济环境的要求, 很多学者和企业重新将焦点转回到服务和使用价值上, 从而商品主导逻辑逐渐被服务主导逻辑所代替。

二、商品主导逻辑

(一) 商品主导逻辑的主要内容

工业时代已经为人类创造了大量财富, 福特主义和生产线等工业概念被认为是20世纪管理的基石。进而植根于新古典经济学, 并与工业革命相适应的商品主导逻辑便应运而生了。商品主导逻辑正是通过向顾客提供对象性资源, 例如产品、技术等, 满足顾客需求来创造顾客价值的逻辑。它的核心内容是经济交换和交换价值, 并且价值是被嵌入进商品中的。在那个时期, 商品主导逻辑成为了所有商业相关学科的主导理论, 包括管理、营销、生产, 以及技术等。

在商品主导逻辑中, 企业的中心任务是产品的设计、开发、生产和营销。企业通常只关心他们的产品, 以及用产品来满足顾客的需求。如果顾客有新的要求, 他们就会生产新的产品, 或开发产品新的属性。因而, 顾客价值是由企业所创造并通过购买活动传递给顾客。此外, 产品和服务在工业时代非常容易区分, 产品既被视为有形的商品, 也被视为顾客价值的载体。而服务则被看作具有无形性, 异质性, 不可分离性和非持久性四项特征的剩余产出, 或次优产品。因此, 在商品主导逻辑中, 企业和产品占据着主导地位而顾客和服务占据着次要 (辅助) 地位。

(二) 商品主导逻辑中的顾客价值创造

在新古典经济学和工业时代, 顾客价值通常被视为交换价值。此外, 只有劳动才能创造价值, 而企业正是劳动的集合。所以, 企业很自然地成为了经济生活中的主导角色。企业增加或拓展产品的属性, 使劳动转变为顾客的效用, 并嵌入到产品中去, 并主要通过对能够给顾客带来效用的产品进行生产、传递和交换创造顾客价值。然后通过把生产出来的产品拿到市场上交换, 价值才能从企业传递给顾客。因此, 在商品主导逻辑中, 企业独自地整合各种资源来决定价值创造, 进而企业成为唯一的价值创造者, 而顾客仅仅是价值的消费者或毁灭者 (刘林青、雷昊、谭力文, 2010) 。在价值创造过程中, 企业提供的产品成为顾客价值创造的载体, 而企业最看重的核心利益则是交换价值的实现。

从企业的角度出发, 生产和消费是两个明显的独立过程。顾客代表着市场需求和企业的目标群体, 顾客能通过市场交换来获得产品或服务, 在消费的过程中消耗和毁灭价值, 并被排除在价值创造过程之外。因此在顾客价值链中, 顾客不仅是产品的接收者, 而且还是顾客价值的被动接受者。事实上, 在企业独自创造价值的背景下, 价值在产品交换之前就已经由企业创造, 并被嵌入产品中, 从而市场交换是实现顾客价值的唯一途径, 两者之间的互动也只存在市场交换当中。

三、服务主导逻辑

(一) 服务主导逻辑的主要内容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 美国和其它西方国家的营销思想虽然转变为市场导向型, 但是仍然没有摆脱商品主导逻辑的束缚。然而, 随着服务经济的快速兴起, 企业的战略和营销思想在新的经济环境下不断发展和变化。在此背景下, 服务主导逻辑 (10项假设) 便应运而生了 (Vargo and Lusch, 2008) (如表1) , 这成为现代服务研究的重要转折点。

随着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发展, 服务主导逻辑的内容也得到了不断地充实和拓展。在服务主导逻辑中, 顾客仅仅是价值的合作创造者 (H6) , 而企业也只能提供价值主张 (H7) 。但是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发现, 顾客才是真正的价值创造者, 而企业只是价值的合作创造者。顾客不仅能通过自我服务消费, 决定顾客价值的创造过程, 以及顾客价值的属性, 而且还能参与企业的生产过程, 成为合作生产者, 从而顾客在价值创造中扮演主导作用的角色。同时, 企业除了提供价值主张外还能通过互动影响顾客的感知和体验, 参与顾客价值创造过程, 成为价值的合作创造者。因此, 在服务主导逻辑中, 顾客和服务占据着主导地位而企业和产品占据着次要 (辅助) 地位。

(二) 服务主导逻辑中的顾客价值创造

1. 服务主导逻辑中的使用价值

在商品主导逻辑中, 顾客价值被视为交换价值。但是在服务主导逻辑中, 顾客价值则被视为使用价值。实质上, 交换价值源于使用价值或者只是使用价值的一项功能或属性。当价值创造成为企业的营销目标时, 顾客价值就是使用价值 (Sheth and Uslay, 2007) 。企业和顾客能够共同合作来为顾客创造使用价值 (Gr觟nroos, 2011) 。而事实上, 顾客价值是以交换价值为基础, 在顾客使用所购买服务 (或产品) 的时候产生。例如苹果公司产品 (如:i Phone) 的价值并不在于产品本身, 而是来源于顾客使用过程中向他人炫耀和紧跟时尚潮流的满足感。

2. 服务主导逻辑中的互动

互动其实就是一种思想上的、虚拟的以及自然的接触。在商品主导逻辑中, 企业和顾客的互动只存在市场交换之中。交换虽然能够促成交易, 但只有互动才真正关注顾客价值创造。进而在服务主导逻辑下, 因为顾客价值是在消费过程中创造的, 以及由于存在着互动平台, 企业便获得了进入顾客价值创造过程中的机会。如果机会能够得到充分利用, 企业就能积极地影响顾客的感知和体验, 进而以价值合作创造者的身份与顾客共同创造使用价值。因此, 企业和顾客可以通过相互之间的互动来共同创造顾客价值。

3. 价值共创中的角色分析

目前, 尽管仍然有一些研究认为, 顾客仅仅是价值合作创造者, 企业才是顾客价值创造者。但实质上, 顾客最关心的是在他们自己独特的社会和情景环境下, 通过使用所购买的资源, 再添加知识、技能和经验, 来为自己创造使用价值。此外, 正是顾客掌控顾客价值的属性和创造过程, 并且价值最终是在顾客的自我服务消费过程中所产生。因此, 顾客在价值创造过程中的作用极其重要, 进而顾客是价值的真正创造者 (郭朝阳、许杭军、郭惠玲, 2012) 。同时, 顾客还能利用企业提供的互动平台和企业进行资源共同生产。因此, 顾客既是价值创造者又是合作生产者。

另外一方面, 企业不仅负责资源的设计、开发、生产、传输, 以及前后台活动, 这些资源将被输入进顾客价值的创造过程, 为价值共创提供前提性条件;而且还帮助顾客整合这些资源, 并提供与顾客互动的平台。此外, 企业还能充分利用顾客消费过程和价值创造中的互动, 直接而有效的影响顾客的感知和体验, 进而以价值合作创造者的身份与顾客共同创造顾客价值。因此, 企业既是价值促进者又是价值合作创造者。

(三) 商品主导逻辑与服务主导逻辑的对比

综上所述, 商品主导逻辑关注的是产品、交换功能, 以及交换价值。由企业所创造的价值, 通过产品和货币的交换, 而在市场中被分配。价值创造的关键性资源, 是类似于产品、技术之类的对象性资源, 企业和顾客在价值创造过程中都是孤立的、隔绝的。与此同时, 服务主导逻辑关注的是服务、使用功能, 以及使用价值。顾客价值是由企业和顾客通过合作共同创造的。价值创造的关键性资源, 是类似于顾客知识、技能、经验之类的操作性资源, 企业和顾客能通过互动来追求共同的目标:顾客价值。因此, 对这两种逻辑的属性进行对比总结, 如表2所示。

四、结语

综上所述, 为了适应我国“十二五”规划和中共“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的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的迫切需要, 商品主导逻辑与服务主导逻辑对比研究对我国企业具有以下几方面的新启示。

首先, 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发展, 使得服务主导逻辑代替商品主导逻辑来培育战略新兴产业成为大势所趋, 服务主导逻辑理论不仅能为我国新兴服务企业, 而且能为我国传统制造企业在战略制定、营销管理等方面提供一些新的方法和思路。因此我国企业要以服务主导逻辑思想为指导, 逐渐摆脱传统产品生产的束缚, 为企业在服务经济时代的快速发展抢得先机。

其次, 随着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快速融合, 制造业服务化的趋势也越来越明显。因而, 我国的制造企业应重视无形服务的价值, 加强服务创新, 积极探索和开发与本公司相关的服务业务, 并逐渐提升服务在公司整体运营中的比重。在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关键时期, 使制造企业加速向服务企业进行战略性转型, 以期达到持续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以及获利能力的目的。

最后, 因为顾客价值是企业和顾客通过互动而共同创造的, 所以企业和顾客之间的关系, 不再是简单的交易或买卖关系, 而是紧密的共创和协作关系。进而企业应该积极主动地建立和顾客进行互动的多样化平台, 影响顾客的实践和体验, 利用好顾客资产 (顾客知识、技能、经验等) 并积极引导顾客将他们的资产投入到顾客价值的创造过程中去, 然后帮助顾客共同创造顾客价值。从而, 企业可以通过积极的互动建立持续的竞争优势, 以及获取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总之, 这两种营销范式对企业的经营和管理都非常重要。在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的今天, 希望这两种营销范式, 尤其是服务主导逻辑, 能够得到更广泛运用, 进而对缩小我国与西方发达国家现代服务业的差距产生强有力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刘林青, 雷昊, 谭力文.从商品主导逻辑到服务主导逻辑-以苹果公司为例[J].中国工业经济, 2010, 09.

[2]Vargo, Lusch.Service-dominant logic:Continuing the evolution[J].Journal of Academy of Marketing Science, 2008, 36 (1) :1-10.

[3]Sheth, Uslay.Implications of the revised definition of marketing:From exchange to value creation[J].Public Policy and Marketing, 2007, 26 (2) :302-307.

[4]Gr觟nroos.Value co-creation in service logic:A critical analysis[J].Marketing Theory, 2011, 11 (3) :279-301.

逻辑学教学与研究交流 篇9

当前在产业与资本市场层面, 智慧城市已经成为炙手可热的概念。那么到底什么是智慧城市呢?按照2013年11月李克强总理在“中欧城镇化伙伴关系论坛”上的讲话, “智慧城市是城市信息化的高级形态, 是包含全新要素和内容的城镇化发展模式, 智慧城市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基础, 智慧的感知、分析、集成和应对各类社会活动与公共需求”。

想象一下这样“新的城市形态”——不用跑无数个政府部门, 在电脑前就把各种申请搞定 ;不用担心停车、拥堵的问题, 车上的智能导航已经链接城市的“大脑”给你规划了最佳路线 ;走进小区打开快递柜, 本来忘买的米油已经在里面 ;一进家门气温、光线已经调到了自己最喜欢的状态, 一杯你最爱的热咖啡已经在桌上冲好 ;有点不舒服的身体通过家里的穿戴设备检测, 已经传送给了自己的医生, 医生通过视频发来了诊断……这就是我们在智慧城市里的生活。而且这一切正在发生。

据统计全球已启动或在建的智慧城市已达1000多个, 未来还会以20% 以上的增速增加, 如斯德哥尔摩实施的智慧交通项目, 引入RFID技术, 自动识别入市车辆拥堵降低25%, 交通排队时间下降50%, 尾气排放量减少8% ~ 14%, 温室气体排放减少40%。智慧城市在全球不同城市还有其他不同应用, 如英国伦敦正在实施的电子政务云、德国汉堡正在实施的智能建筑、美国波士顿正在实施的智慧医疗等 (见表1) 。

而中国多地也启动了智慧城市的项目, 如佛山电子政务, 统一规划和标准, 实现多部门协同;也包括乌海实施的智慧安全项目、辽源实施的智慧医疗项目、上海实施的智慧城管 (见表2) 。

智慧城市无疑是一股热潮, 但是目前世界范围内的智慧城市, 基本只在其中的一两项应用上实施较好 ;而中国的所谓智慧城市, 虽然规划很全面, 但目前大多没有落地, 或仅在某一项业务上进行了若干探索。笔者希望通过对智慧城市的解读和分析, 能够帮助大家对智慧城市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一、智慧城市核心逻辑

本部分从两方面作以阐述。

(一) 生产力发展的逻辑

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路, 社会进步体现在, 以生产工具改变为标志的生产力的进步, 而生产力的进步会带来社会关系的改变, 从而导致社群模式的变化。就如出现工业设备这样的生产工具替代了农业机具, 导致了社会关系由农业社会进入了工业社会, 而在城市形态上就从农业村庄、城镇跃迁到了工业化城市 (见图1) 。

智慧城市就是我们所说的“新的城市形态”, 也就是新的社会关系的表现。智能设备、网络技术, 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的出现, 带来了生产工具的进步或者是说生产力的跃进, 导致了社会关系进化到了网络社会, 而城市形态上就表现为智慧城市。从这个简单的逻辑上讲, 智慧城市的出现有其必然性。就像电脑手机的普及, 已经改变了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一样。

(二) 政府诉求的逻辑

政府无疑将在智慧城市的构建中扮演主角的角色, 也是最有力量的角色, 企业和民众也是不同角色的参与者。政府在智慧城市功能上最核心的三个诉求是“保稳定、惠民生、促发展”。信息化、智能化无疑是保稳定最佳的实践方式, 这也是网络化管理出现的原因 ;而产业的发展除了基础设施的提供以外, 也需要供企业提高运营效率的信息化、智能化的平台, 也导致了“招商引智”替代了“招商引资”;在越来越接纳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的民众, 对于政府的效率、生活的便捷程度等提出来更高的要求。而这些正是智慧城市的题中之意。

所以, 从智慧城市最有力量的主角——政府的视角来看, 智慧城市是与政务、民生、产业等优化升级最好的形式, 是“保稳定、惠民生、促发展”最佳的路径。

二、解构智慧城市

智慧城市与我们的息息相关, 从衣、食、住、行等平常的生活, 到学习、看病等特别的场景, 甚至是我们的工作方式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我们尝试通过不同的维度去解构一个宏大的智慧城市, 能够让我们对于智慧城市有一个更加结构化和清晰的方式去认知。

(一) 应用场景角度的解构

智慧城市有无数个智能的应用场景, 就像今天我们城市中不同的场景一样, 丰富多彩。参照不同的智慧城市的设计, 我们总结出了智慧城市发展的三个核心的发展诉求——政府对于“保稳定”的诉求 ;政府和民众对于“惠民生”的诉求 ;政府和企业对于“促发展”的诉求。分别对应了智慧政务类、智慧民生类、智慧产业类这三大智慧城市核心板块。对应智慧城市三大核心板块, 又有无数具体的应用场景, 笔者总结为以下19种应用场景 (见图2) 。

1. 智慧政务类

智慧政务类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是智慧交通。将先进技术运用于整个交通管理系统, 在大范围内全方位发挥作用的实时、准确、高效的运输综合智能控制和管理。

二是智慧安全。通过智慧传感芯片, 将信息进行及时感知, 实时传送, 让人与物能够实时的智慧互动, 构成一个安全和智慧的新安全时代。

三是智慧城管。利用信息化手段和移动通信技术手段来分析、处理和管理整个城市的所有城管部件和城管事件信息。

四是电子政务云。借鉴云计算模式的思想, 以互联互通的政务网络为基础, 集中管理政府计算资源 (基础设施、硬软件、信息) , 采用动态易扩展的部署和分配资源, 整合集成电子政务系统。

五是智慧应急。以现代信息通信技术为支撑, 软、硬件相结合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系统, 具备日常管理、风险分析、监测监控、预测预警、动态决策、综合协调、应急联动与总结评估等多方面功能, 以实施应急预案、实现应急指挥决策。

六是智慧国土。以国土资源遥感监测数据系统和综合监管平台为重点 , 构建的覆盖全区域集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一体的国土管理与检测。

七是智慧环保。借助物联网技术, 把感应器和装备嵌入到各种环境监控对象 (物体) 中, 通过超级计算机和云计算将环保领域物联网整合起来, 以更精细和动态的方式实现环境管理和决策。

2. 智慧民生类

智慧民生类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是智能建筑。综合运用现代通信技术、自动控制技术、计算机技术等现代技术, 实现建筑的信息化、自动化控制与节能管理。

二是智慧家居。以住宅为平台, 利用综合布线、网络通信、物联网等技术, 将家居生活有关的设施集成, 构建高效的住宅设施与家庭日程事务的管理系统, 提升家居安全性、便利性、舒适性、艺术性, 并实现环保节能的居住环境。

三是智慧社区。充分借助互联网、物联网等新技术, 构建城区 (社区) 发展的智慧环境, 形成基于海量信息和智能过滤处理的新的生活、产业发展、社会管理等模式, 面向未来构建全新的社区形态。

四是智慧教育。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 通过构建智慧学习环境, 运用智慧教学法, 促进学习者进行智慧学习, 最终达到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与教育效率的目的。

五是智慧医疗。通过打造健康档案区域医疗信息平台, 利用最先进的物联网技术, 实现患者与医务人员、医疗机构、医疗设备之间的互动。

六是智慧养老。指利用先进的IT技术手段, 研发面向居家老人、社区的物联网系统与信息平台, 并在此基础上提供实时、快捷、高效、低成本的、物联化、互联化、智能化的养老服务。

3. 智慧产业类

智慧产业类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是智慧能源。利用物联网、云计算和新一代信息化技术将各种能源关联起来, 进行智能化开发、开采、输送及使用的能源系统。

二是智慧研发。利用互联网技术与组织模式, 从价值流程、高效组织和工具与技术三个方面来构建智慧研发管理系统。

三是智慧制造。智慧制造是以人为本、借助先进的新兴信息技术、系统工程技术与制造技术深度融合为手段, 为制造全生命周期活动中的人、物、环境进行智慧化的感知、互联、协同和智能处理的技术与组织模式。

四是智慧营销。是以客户为中心, 以需求驱动商业的价值链, 研究制定新一代电子商务的解决方案, 实现企业在营销、管理上的智慧转型, 获得长期竞争优势。

五是智慧物流。将物联网、传感网与现有的互联网整合起来, 通过以精细、动态、科学的管理, 实现物流的自动化、可视化、可控化、智能化、网络化等, 提高资源利用率和生产力水平的系统平台。

六是智慧金融。社会化网络、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在金融领域的深入应用, 带来的金融体系和商业模式的变革, 推动资金更顺畅的流通, 更合理的配置, 更安全的使用的系统平台。

(二) 产业链角度的解构

在产业链的维度, 我们区分清楚智慧城市建设的主体, 并厘清他们之间的关系, 把智慧城市分为上游-产品提供、中游-系统集成和下游运营服务 (见图3) 。

1. 上游——产品提供

在智慧城市的建设过程中, 上游主要是基础设施、硬件提供商、软件提供商。上游玩家众多, 逐步成为了红海市场, 为了追求更大的价值, 上游厂商有逐步向中下游转型的趋势。比较典型的企业是做视频监控设备的海康威视。

2. 中游——系统集成

智慧城市系统集成商开始从智慧应用领域走向智慧城市顶层设计, 从部分应用小集成走向智慧城市大集成, 试图建立标准和抢占智慧城市运营权, 从而成为运营平台, 实现数据变现。比较典型的企业是做智慧交通运营的易华录。

3.下游-运营服务

主要包括内容提供 (外部信息导入) 、网络提供 (数据传输) 、云服务 (数据处理与分析) 、运维管理 (日常运营与系统升级) 。不同应用的运营商往往仅在自身所在领域利用专业优势积极参与运营, 但不同业务和不同区域之间少有联通, 运营高度分散。同时, 现在运营盈利模式模糊, 数据的挖掘和变现能力差。

(三) 技术角度的解构

智慧城市是基于云计算、互联网、物联网等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同样具有这些技术层次的特点。我们可以将智慧城市从技术的角度分为感知层、网络层、平台层和应用层, 也可以形象的说智慧城市的技术层次是端、管、云和应用。

一是感知层 (端) 。感知层主要由各种终端构成, 用以信息的收集, 是智慧城市所有的“感官”, 伸向城市的各个角落收集信息, 正如人的眼、鼻、耳、手一般。

二是网络层 (管) 。网络层主要用于信号的传输, 现在信号传输的主要途径是, 电信网、广电网、互联网和电网。它们如同智慧城市的神经将“感官”所收集到信息传递给大脑。

三是平台层 (云) 。而这个“大脑”正是我们所说的平台层。它主要是进行数据的分析和处理, 平台层就如智慧城市的“大脑”一样, 对“看到”、“听到”、“闻到”、“摸到”的信息进行分析、处理, 为决策和服务提供支持。

四是应用层 (应用) 。应用就是我们所说的智慧交通、智慧医疗等等这些具体的应用, 它们会以不同的形式与我们的生活发生关系, 甚至可以说它们就是我们的生活。

三、智慧城市的盈利模式

正如上面的解构, 智慧城市从外在表现形式到内在的构成, 都是极其庞大的, 需要多方的参与才能完成。而盈利模式是否清晰就决定了厂商参与的程度。我们将智慧城市建设的参与主体及其关系见图4。

根据这些智慧城市建设主体的关系, 我们总结了智慧城市的四种赢利模式。

(一) 出售设备盈利

依靠智慧城市、智慧地球等前沿概念, 向政府等“智慧城市”的主导方出售硬件设备。这种模式就是单纯的“B2B”模式, 主要优势是设备技术门槛较高, 政府支付能力较强势 ;而劣势是企业无使用和运营权利, 若不计设备维护费用, 则只能享受短期一次性回报, 不可能发育出“羊毛出在狗身上”的创新商业模式。这种模式的典型代表企业是IBM和Cisco。

(二) 城市与地产开发盈利

通过提供智慧城市产品、建设等服务, 获取城市与地产开发许可权限以及招商引资佣金。这本身是一种资源置换的模式, 对于企业的城市、地产开发运营能力的要求极高, 否则有现金流断裂的可能。同时, 若企业在智慧城市空有概念而无实际的成果, 最终会影响商誉。这种模式几乎只有地产商才能操作。

(三) 与政府合作应用服务

与政府在“智慧城市”的应用服务端展开合作, 提供软件及数据服务, 从中收取佣金或提成 (如交通违章罚款分成) 。对于企业来讲这种商业模式有部分运营权, 可以长期运营, 是一种不错的商业模式。但是诸如智慧交通等应用, 已经发展得较为成熟, 进入门槛较高。通过BOT模式建设智慧交通的易华录是这样的模式。

(四) 与商家合作应用服务

直接与商家合作, 线上整合“吃住行游购娱”相关商家资源与信息, 供消费者自主选择, 收取商家佣金。这种模式是一种典型的互联网模式, 也能长期运营创造收益, 但是整合商家的难度较大。单纯的互联网模式下已经产生了与商家合作应用服务的模式, 如天猫、携程都属于这样一种模式。

参考文献

[1]金江军.迈向智慧城市:中国城市转型发展之路[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13.

[2]张建雄.“智能家居”建设的规划思想解析[J].中国公共安全, 2013 (1) .

[3]黎林峰.新型城镇化与智慧城市——第八届中国智慧城市建设[J].中国建设信息, 2013 (11) .

[4]唐滔.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问题研究[J].中国市场, 2014 (7) .

逻辑学教学与研究交流 篇10

一、国家审计史研究

关于国家审计史,相关文献可分为两类:

一是国家审计史的起源问题。在审计理论研究中,只有以审计史学研究为基础,也只有对每一理论问题研究首先从历史渊源上加以追溯,方可揭示理论内涵中的本质问题;研究审计史,首先要弄清楚国家审计的历史起源(郭道扬,1996)。刘光业(1985)总结了学术界关于我国审计史起源于西周、春秋和原始社会末期的三种观点,并通过考证史料得出我国审计史起源于商朝时期的结论。张达聪(1992)从唯物史观的角度提出:审计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只有当政治和经济发展到需要审计为之服务时,审计才会适应这种需要而产生;认为审计起源于原始社会末期和殷商的观点纯属臆测,西周也不具备产生国家审计的条件,我国政府审计在春秋晚期萌芽,在战国时代形成。秦荣生(1991)基于《周礼》中对宰夫制度的记载坚持认为我国政府审计起源于西周,而吴泽湘(2002)通过分析对宰夫记载的多种文献后得出我国国家审计起源于西周宰夫制度的观点是不能成立的。

二是各朝代国家审计制度研究。吴泽湘(2001)分析得出西汉的“御史查计簿”制度根本谈不上是国家审计;夏寒等(2011)评价了唐前期的比部审计制度。学者们依据史料记载研究审计史体现了治学的严谨性。但审计史研究的科学性依赖于丰富的史料及历史学的研究结论。对史料的分析不能仅仅是阅读了某一种史料中只言片语的记载后就妄加推断,要对不同史料中记载的同一事项进行综合分析。若不同史料对同一事项的记载能够相互印证,那么其可信度将大大提高。

二、国家审计本质研究

关于国家审计本质,学者们主要有以下四种观点:

一是监督论。国家审计能够发挥经济鉴证和经济监督双重功能,其中经济鉴证是与社会审计共有的功能,经济监督是国家审计特有的功能,由此说明国家审计的本质是经济监督(李德文,2002)。发挥审计的“免疫系统”功能,不是审计本质的改变,而是审计职能的拓展;国家审计的本质仍然是经济监督(时现等,2009)。

二是工具论。李金华(2005)认为,国家审计是国家治理的工具。宫军(2005)指出,国家审计是民主与法治建设的工具,这是对现代国家审计本质的科学表述。高文进和卢景佳(2009)认为,政府审计是政治统治的有效工具。

三是免疫系统论。刘家义审计长2007 年在全国审计工作会议上提出:现代国家审计是经济社会运行的“免疫系统”。审计“免疫系统”是对审计本质的重新定位,这种定位基于一种创新性的思维方式(段兴民、赵晓玲,2009)。在“免疫系统”理论新视野下,国家审计应在借鉴免疫系统的自发性和自适应性的基础上,确保其独立性和克制性,完善审计机制,发挥防御、自稳、监督职能和防护性、建设性和调控性等作用,维护国家安全(宋常,2009)。结合公共受托责任的变化来考查国家审计本质的变迁,可以得出国家审计是国家经济社会运行的“免疫系统”的结论(李凯,2009)。杨肃昌和李敬道(2011)从政治学的角度分析认为,国家审计是国家治理中“免疫系统”的实质是一种权力学说的体现。

四是国家治理观。从国家治理的角度,进一步深化对国家审计本质特征的认识、准确把握国家审计的发展规律,对于更好地发挥审计监督的作用、推动国家审计的科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刘家义,2012)。国家审计是国家治理的制度安排。从处理不完全契约下的代理问题的两个理论分支来看,国家审计都应当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谭劲松、宋顺林,2012)。

笔者发现,国家审计本质是一个动态的概念。从监督论、工具论、免疫系统论到国家治理观,体现了学者对国家审计本质的认识逐步深入。但对审计本质的认识都基于共同的理论基石——公共受托责任理论。

三、国家审计职能研究

1. 关于国家审计职能,学者们在肯定经济监督是国家审计基本职能的同时还探索了其他职能,相关文献主要分为三类:1经济和权力监督。桂建平(2004)认为,国家审计具有对权力的监督和制约职能。国家审计本质性职能恒久不变,但其内涵不断丰富、外延不断扩大,国家审计职能将被不断发掘和发现,具有发散性和收敛性;我国20世纪八九十年代国内学者对国家审计职能的研究形成了“单一职能”论和“多职能”论两个分支,其中“单一职能”论学者一般主张国家审计的职能是经济监督(陈太辉,2008)。陈骏和吴青川(2009)基于国家治理视角提出,应充分发挥国家审计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为实现政府职能转型提供保证;国家审计应强化国家审计的监督功能,推进国家审计的评价功能,提升国家审计的前瞻功能。2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现代国家审计具有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职能(唐建新等,2008;蔡春等,2009;王世谊、刘颖,2009;左敏,2011),该职能是国家审计公共受托责任的现实拓展(王善平,2012)。3服务国家治理。国家审计与国家治理之间的关系问题是近年来国家审计职能的热门话题,国家审计具有服务国家治理职能(陈英姿,2012;曾稳祥,2012;蔡春等,2012),是国家审计职能研究的最新成果。国家审计应该通过自己的审计行为,促使政府有效履行其职能。

2. 关于国家审计服务国家治理的作用机理和实施路径,蔡春等(2012)以受托经济责任观为理论基石,通过分析受托经济责任与国家审计、受托经济责任与国家治理的关系,提出国家审计服务国家治理的实现路径。针对我国国家治理的模式和本质特征,陈英姿(2012)提出国家审计要从党委、政府、公民三个层面入手,通过加强经济责任审计、政策执行审计和完善审计结果公告制度等路径,推动国家治理能力的提升。

3. 国家治理视角下国家审计相关问题,包括国家审计的目标与对象、国家审计的职能定位(李厚喜,2012)、国家审计创新与发展、国家治理导向的绩效审计问题及国家审计在文化建设中的作用(郭强,2012)。国家审计是国家治理中的“免疫系统”这一观点是国家审计研究与政治学相结合的产物。国家审计其实质是一种权力制约行为,其职责更多的是一种对受托经济责任的“检查与证明”(杨肃昌、李敬道,2011)。李坤(2012)基于国家治理的角度提出了现代国家审计的三大方向:针对政府预算权的“预算执行审计”、针对国家行政权的“管理绩效审计”以及针对国家权力人格化身的政府官员的“经济责任审计”。

4. 国家审计服务国家治理是涉及政治学、法学、经济学等多学科的重大现实课题。研究国家审计与国家治理的关系尤其应当关注政治学中善治理论的新进展。从经济监督、经济鉴证等“单一职能”论到多职能论,从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到服务国家治理,学者们对国家审计职能的认识不断拓展。无论是经济监督还是维护国家经济安全,都是为国家治理服务的,都体现了国家审计服务国家治理的价值导向。

四、国家审计质量研究

1. 国家审计质量控制。国家审计质量应从审计人员素质、审计作业过程两方面加以控制(于桂芝、黄恩国,1996)。国家审计质量控制应分为四个层次三个部分:四个层次分别是审计组织结构质量、审计业务操作质量、审计管理监控质量和审计环境保障质量;三个部分分别是审计行业规范、审计外部监督和审计机关内部约束(姚文清,1997)。赵保卿等(2010)基于审计成本预算认为,通过对高风险环节或重要业务环节投入更多审计资源,理论上就可以实现对整体审计项目质量的控制。

2. 国家审计质量衡量指标。吕志明(2012)运用博弈论分析后发现,制度安排、监督机制和审计成本是制约国家审计质量的重要变量。董延安(2008)从国家财政财务收支审计的角度把国家审计质量分为反映审计单位检查力度的指标和反映被审计单位纠正力度的指标。

3. 国家审计质量外部监督。陈春华(2009)提出了建立国家审计质量外部监督机制的必要性,并分析了外部监督机制的主体选择、内容和重点。负责对国家审计机关进行评价与监督的机构必须同时具备独立性和专业胜任能力,应以国家审计机关审计质量控制制度的评审为重点,同时辅之以审计结果的事后调查;美国国家审计的同业互查制度值得我们借鉴(陈波,2008)。国家审计质量的高低关系到国家审计服务国家治理的绩效。国家审计质量控制方法可归结为内部约束和外部监督两个方面:内部通过分析国家审计质量的影响因素有针对性地对这些因素加以调节和控制,设计出科学的国家审计质量衡量指标,从过程和结果两方面控制国家审计质量,达到控制国家审计风险、提高国家审计质量的效果;外部通过建立有足够威慑力的监督体系,以使国家审计质量满足公众的期望。

五、国家审计体制研究

1. 分析我国现行国家审计体制的利弊。尹平(2001)指出,现行我国国家审计体制始建于20 世纪80 年代,属于行政型审计体制,该体制在总体上仍然符合我国国情,不需要彻底改革,对其存在的不足仅需“改良”。项俊波(2001)从领导体制、机构设置、审计机关的派出机构、审计机关负责人的任免与人员配置、经费来源五个方面评析了我国国家审计体制的现状,提出了我国国家审计体制由行政性审计体制向立法型审计体制转变的现实可能性。沈建文和郑石桥(2012)指出,国家审计体制是有一定规律的,本国的宏观制度变量会影响问责机制,而问责机制的构造不同,审计体制也会不同,必须以宏观制度变量和问责机制整体构造为背景来讨论审计体制,我国行政型审计体制的优劣应以我国的宏观制度及问责机制整体构造为背景来评价和优化。在现今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目标导向下,我国行政型政府审计体制与西方立法型和司法型审计体制相比,不仅不处于劣势,而且更具优越性,能够更加彰显现代政府、审计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特质(尹平,2011)。

2. 探讨我国国家审计体制的改革方向。学者们对我国审计体制模式改革的方案总结成立法模式观、升格模式观、垂直模式观、独立模式观、双轨模式观(张勇、陆军,2009)。李瑛(2002)从国家审计独立性角度提出独立性是审计监督的基本前提,体现在机构独立、经济独立和人员独立三个方面,针对我国现行的国家审计体制在这三个方面都不够独立的现状,提出了建立立法型审计体制的改革方向。马曙光(2006)应用新制度经济学的思想和方法研究政府审计体制选择问题,认为政治制度和历史传统深刻影响着政府审计体制选择,建立审计监察院并提高其行政级别符合中国政治制度和历史传统的审计体制改革方向。杨肃昌和肖泽忠(2004)则主张中国国家审计应实行“双轨制”改革,即在人大和政府分别建立履行不同审计职责的审计组织:人大所属的审计组织主要从事预算审计工作,政府所属的“审计署”主要进行政府经济监管所需要的各项审计监督工作。在“双轨制”审计体制改革设想的基础上,杨肃昌和肖泽忠(2007)又重点对人大设立预算审计机构的现实必要性、可行性、现实依据、法律依据、机构设立、职责划分及职责履行和改革的实施步骤进行了探讨。行政型审计模式下的国家审计更多具有政府内部审计的功能,在具体运行中存在独立性、权威性、效力性方面的不足,应以立法模式为基础,建构适合中国国情的国家审计体制(王艳丽、路广,2008)。

3. 学者们揭示了我国审计体制存在的利弊,但对其改革方向却没有形成统一的意见:部分学者坚持彻底改革,把我国行政型的审计体制改革成立法型的审计体制;另一些学者则主张我国审计体制总体上符合国情,仅需改良。审计体制改革在理论层面牵涉到政治学、法学、审计学等诸多学科领域,在实践层面又面临着改革成本与改革收益的权衡。所以,对审计体制改革的探讨要综合多方面因素进行考虑,既要有理论层面的支撑,也要符合我国国情。

六、国家审计风险研究

1. 国家审计风险的成因及对策。国家审计风险是国家审计机关派出的专业人员依法对被审计单位进行审计后,由于提出的审计意见或作出的审计结论和决定不恰当或不正确而给审计主体带来某种损失的可能性(谭劲松,1999)。学者们分析了国家审计风险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控制措施。王会金和尹平(2000)把国家审计风险的成因分为审计主体方面成因、审计客体方面成因和审计环境方面成因三个部分。国家审计风险产生的原因主要包括国家管理体制不合理、审计执法依据不健全、审计人员不称职、审计方法不恰当和被审计单位不配合(余春红、辛旭,2003)。总的来看,学者们针对国家审计风险控制的建议措施大多侧重宏观层面,却没有针对具体审计项目如财政审计、金融审计等提出控制措施。

2. 国家审计风险模型的构建。张吉成(2006)探讨了国家审计的风险模式,试图从定量的角度解决国家审计风险的相关问题。齐玉梅(2006)提出了审计结果公告制度下国家审计风险模型的构建。戚振东(2011)针对国家审计风险模型的构建及其应用,认为国家审计风险与社会审计风险存在实质性差异。

3. 国家审计风险的特征。国家审计风险除了具有一般审计风险所具有的客观性、潜在性、多样性、模糊性和可控性等特征外,还特别表现出损失的多重性、影响的长久性、成因的复杂性和控制的艰巨性等特征(陆强,2002)。

七、国家审计理论体系研究

1. 绩效审计理论。李兆华和刘慧娟(2006)在借鉴国外政府绩效审计理论的基础上,以政府绩效审计假设和政府绩效审计环境作为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以绩效审计本质、概念、目标、标准为基本要素,构建了我国政府绩效审计的基本框架。郑德亮等(2009)探讨了农村公共投资绩效审计理论体系的构建。周国彪和黄小忠(2010)讨论了绩效审计方法体系的构建。刘爱东和赵金玲(2010)构建了政府投资公共工程的绩效审计评价指标:在对公共工程绩效审计评价理论进行分析并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得出了15 个由多维度层级结构组成的公共工程绩效审计评价初始变量指标。王慧和欧阳日辉(2011)以公共工程投资项目的基本特征为出发点,构建了公共工程投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徐泓和曲婧(2012)从自然资源管理目的、绩效审计的要求和已有的审计案例出发,分析了自然资源绩效审计的目标、内容,并构建了评价指标体系。

2. 经济责任审计理论。常规审计是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基础。张勇和毕铭悦(2012)讨论了经济责任导向模式审计的概念框架。构建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需要特别关注正确设计评价内容、兼顾干部管理监督需求和体现差异性(梁雪铖,2011)。罗韵轩(2008)基于非现场审计系统与平衡记分卡在我国商业银行的应用,对商业银行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调查,借鉴EVA价值管理理论和KPI指标的相关理论,构建了以EVA为核心的财务指标和以内部控制评价为核心的非财务指标有机结合的我国商业银行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作为经济责任审计的拓展,郭强华和谢正菊(2011)探索了国家廉政审计的概念、目标及工作程序,并分析了廉政审计的特色、可行性与难点;蔡春和李江涛(2009)基于权力制衡研究了审计监控经济权力的内在机理,认为经济权力审计监控研究是审计研究的一个新领域并分析了该研究领域的主要问题。

3. 环境审计理论。建立环境绩效审计评价体系的原则须坚持可行性原则、分领域分项目原则、成本效益原则和全面性原则(周安,2010)。丁镇棠等(2011)通过分析国内大型公共工程环境审计的现状与问题,从审计目标、审计内容、实现机制与组织模式四个方面构建了大型公共工程环境审计体系,并提出了大型公共工程环境跟踪审计模式和多主体合作审计的组织模式改进建议。

4. 国家治理框架下国家审计理论体系。国家审计治理功能的逻辑是国家治理主体运用国家治理资源,提供国家管理与服务,达成国家治理目标。王会金等(2012)认为,国家治理框架下的国家审计理论由国家审计基础理论、应用理论和发展理论构成:其中,基础理论包括国家审计动因和本质理论、目标理论、主客体理论、程序和方法理论、规范理论、环境理论和管理理论,应用理论包括财政审计、金融审计、国有企业审计、经济责任审计、资源环境审计和涉外审计理论,发展理论包括国家审计发展史和国家审计创新理论。

5. 学者们在国家审计应用理论领域已取得丰硕成果,但国家审计基础理论的研究尚欠深入。国家审计应用理论若想取得长足的进步,必须要有完善的国家审计基础理论的支撑。只有应用理论和基础理论都处于相对成熟的状态,才有可能建立完善的国家审计理论体系。

八、国家审计研究展望

国家审计在保障国家财产权益、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和推进善治政府中处于基础性地位。任何一个国家都必须处理好维护国家财产权益与私人财产权益问题,因为这关系到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关系到政府在市场中的定位。国家审计的主要职能是保护国家财产权益。未来国家审计研究的领域主要有:

1. 国家审计治理功能的产权基础。从产权保护的角度厘清国家审计具有治理功能的作用机理及传导机制,明确国家审计在国家治理系统中的地位及可行的实施路径。

2. 国家审计与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关系。为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管理水平,加强廉政风险控制,财政部于2012年11月29日发布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自2014年1月1日起施行,其主要内容包括风险评估和控制方法、单位层面内部控制、业务层面内部控制及评价与监督。国家审计与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关系是什么?是重叠、内嵌还是涵盖?国家审计如何利用内部控制的优势降低审计成本、审计风险,提高审计效率?国家审计如何与内部控制实现对接?

3. 国家审计与注册会计师审计、内部审计的关系问题。国家审计、注册会计师审计和内部审计构成了我国“三位一体”的审计监督体系。只有正确处理好三者之间的关系,才能实现审计监督对国家财产和私有财产保护的全覆盖。受限于审计资源限制,国家审计如何实施委托审计?如何抓住重点行业和关键领域?

逻辑学教学与研究交流 篇11

集成电路是电子工业的粮食,是信息产业的基础。集成电路技术迅速发展创造出巨额效益,大幅度提升了人们的生活品质。据统计,现代城市家庭平均拥有20块集成电路:电冰箱、洗衣机、微波炉、照相机、摄像机、移动电话、家用电脑、家用轿车等等无处不在。集成电路的质量关系到千家万户。

该项目主要针对当前国际集成电路测试与验证领域存在的尚未解决好的问题,结合我国集成电路设计和测试亟待解决的问题,研究集成电路逻辑测试及验证的机理和方法。集成电路设计中遗留的错误或制造中残留的缺陷若未能及时发现,将可能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或者引起人员伤亡等灾难性的后果。

1994年,Intel公司发现其奔腾芯片浮点除法错误,使该公司损失5亿美元,就是因为芯片在投产前未能保证设计的准确性,事后又未能测试出该问题。“每一个集成电路的设计都需要进行严格的验证,每一片集成电路芯片都需要进行严格的测试”也成了Intel员工的口头禅。集成电路测试与验证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有广泛应用前景。

该项目的研究内容涉及:电路建模、功能验证、可测试性设计、测试生成、故障模拟、测试调度、测试功耗等,有9个技术创新点:确定性双码测试集的产生器设计;可变双观测点的时延测试;基于聚类的RTL测试产生;多值逻辑临界路径跟踪故障模拟;低功耗测试对排序;并行测试的最优设计;线性复杂度的测试点插入;时序电路的测试生成;故障模拟的加速。

该项目的部分研究成果已被国内外同行多次引用,促进了集成电路设计、验证与测试的科学研究;部分研究成果已在国产通用CPU芯片龙芯—1设计中得到应用,成功解决了龙芯—1CPU样片设计验证和商业化量产质量检测的技术问题。社会效益显著、有潜在的巨大经济效益。

三峡大坝混凝土

耐久性及破坏机理研究

大坝常态混凝土是具有特殊组成和使用环境的混凝土,它水泥用量少、设计强度低、使用年限长,对耐久性要求高。大多数混凝土坝在建成若干年后就出现了程度不同的开裂、表面剥落等各种不同类型的破坏和老化现象,国家不得不花费大量的资金对混凝土坝体进行修补。为此,国内外在该领域进行了长期研究,得到一些成熟的技术措施,但对大坝混凝土耐久性尚难以很好地评价和控制,特别是缺乏从亚微观结构角度的研究,不利于很好地判断与提高大坝混凝土耐久性。

该项成果围绕均匀性、密实性和体积稳定性,结合原有的研究成果和其它单位同时进行研究,从微观、亚微观层次的分析入手,结合宏观性能分析与测试,将三峡大坝常态混凝土的亚微观结构与宏观性能相联系,阐明原材料性质和配合比设计对大坝常态混凝土亚微观结构的影响以及在宏观性能上的表现规律,由此得出三峡大坝常态混凝土可能的破坏机理和提高与保证其耐久性的一些组成和制备等的必要条件,提出为确保三峡大坝常态混凝土耐久性所需采取的技术措施并阐明其机理,为延长三峡大坝混凝土的安全使用寿命提供理论依据和建议。

该项成果在以下方面取得突破:在国内外水工混凝土研究中首次提出相同胶凝材料用量时,单位体积混凝土内的Ca(OH)2数量随粉煤灰掺量提高呈等比数列降低。在国内外通过水化产物、孔、界面、气泡结构等亚微观分析提出:从耐久性角度出发,大坝混凝土耐久性应该用90天的性能作为依据。在国内外首次提出在大坝混凝土中缓凝高效减水剂的作用机理,解释了可能由于中热水泥中SO3含量变化导致混凝土过度缓凝的原因,提出避免这一不正常凝结现象的措施。

高性能电加热曲面电磁屏蔽玻璃

用于野战部队武器装备上的计算机、仪器仪表视屏是造成电磁波泄漏的主要部位,并且在寒冷潮湿的环境中还会发生视屏结霜、结雾和液晶显示屏停止工作的情况。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该课题研制了高性能电加热曲面电磁屏蔽玻璃。

高性能电加热电磁屏蔽玻璃的研制,是将一块涂有屏蔽膜的玻璃和一块涂覆了电加热膜的玻璃及电加热温控系统用适宜的有机胶片在高温高压下层合,形成一块完整的,兼屏蔽和电加热功能于一体且透光性良好的电加热屏蔽玻璃。屏蔽性能是通过在玻璃上镀制一层一定阻值的导电薄膜来达到的,阻值越小,屏蔽性能越好,就能越有效地防止设备内部的电磁波泄露出去,以及外部的其他设备的电磁波干扰该设备,但透光率就会降低,所以要严格控制屏蔽膜层的阻值。加热功能也是靠在玻璃上镀制电加热膜来实现的,一方面要根据加热功率确定加热膜的阻值,另一方面要严格控制膜层的均匀性,从而保证加热的均匀性。

高性能电加热曲面电磁屏蔽玻璃的研制满足了军队在野战环境下工作时,对电子设备配套材料的需求,填补了国内空白。高性能电加热曲面电磁屏蔽玻璃不仅可以使用在军用装备中,而且还可以用于商业、信息、电子等多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超早强自流平水泥基灌浆料的研制与应用

目前,我国众多的隧道、铁路基床、高速公路等由于环境介质的侵蚀、地质构造和施工质量差等原因,经多年使用后,普遍出现病害现象。特别是铁路基床的病害会造成路基松动、下沉,严重影响行车安全。

整治病害的方法很多,灌浆是常用的一种方法,常用的灌浆材料有普通水泥、双快水泥、改性灌浆水泥、水玻璃水泥、丙凝、聚氨酯、环氧树脂等,根据工程病害的特点、病害的程度、功能的要求以及施工环境条件等选择相应的灌浆材料。另外,选择病害整治方法和材料时,还要考虑经济和环境保护等因素。以京广线大瑶山隧道为例,其病害的特点是强涌水、基床连同中心水沟墙脚一起“吊空”,并存在断裂现象,线路下沉,严重威胁行车安全。众所周知,京广线的铁路运输相当繁忙,大瑶山隧道是京广线的交通咽喉,高峰时每日对开列车90对以上,平均不到10分钟有一辆列车经过,无法承受传统的封锁断道、破底重整法进行病害整治所带来的巨额损失,只能在两辆列车的间隙采用灌浆法进行病害整治。基于上述条件,所选择灌浆材料必须既是抢修材料,又要具有结构材料和堵漏材料双重功能,同时要满足施工的可操作性。

逻辑学教学与研究交流 篇12

这种多功能电路综合测试笔, 由基准方波信号发生器、单脉冲与脉冲串发生电路、测试音响指示器和测试灯指示电路等组成, 如图1所示。

1.1 基准方波信号发生器的组成及工作过程

基准方波信号发生器由ICl和C1~C6、R1、R2与RPl组成, 如图2所示。基准方波信号发生器由CMOS与非门CD3401l所组成。图2中, CD4011中的两个门F1、F2与R2、RPl及C1~C6组成可调式多谐振荡器, 其振荡周期T=2.2RC。该振荡器除了用RPl对振荡频率进行微调外, 还通过转换开关SBl的切换, 将不同容量的电容C1~C6接入, 使电路产生不同频率的方波信号。所产生的方波共分为6挡输出, 每挡之间为10倍频关系, 即1Hz、10Hz、100Hz、1kHz、10kHz、100kHz。由振荡器产生的方波脉冲有两种输出方式:经 (4) 脚输出并通过SB2-1直接输出的为正向方波, 经F3反相后由 (3) 脚输出并通过SB2-2输出的为负向方波。同时, 由 (4) 脚输出的正向方波直接加至IC2的 (2) 脚作为单稳态电路的启动脉冲。

图1中, 由NE555与R4、RP2及C8~C12组成的单稳态电路, 通过定时电容C8~C12的切换, 形成不同占空比的方波输出, 脉冲宽度调节范围在10~100us。单稳态电路是由ICl的 (4) 脚输出的方波加至IC2的 (2) 脚进行触发而启动的。它的输出 (由 (3) 脚输出) 经 (10) 脚输入ICl中的一个反相器反相后成为负向方波, 由 (10) 脚输出后经SB2-4向外输出。

由1Cl输出的频率可调的方波信号和由IC2输出的占空比可调的方波信号, 其频率的调节和占空比的调节均可单独进行, 互不影响。

1.2 单脉冲与脉冲串发生电路的组成及工作过程

单脉冲与脉冲串发生电路由IC3组成。IC3是一只四一二输入端与非施密特触发器, 名称为CD4093, 由其中的3个门F1、F2和F3组成单脉冲与脉冲串发生电路。它的工作原理如图3所示。

电路的工作过程分析如下:按下SB5时, F1的 (5) 、 (6) 脚变为低电平, 输出端 (4) 脚变为高电平, 经F2反相后由 (6) 脚输出低电平。同时 (4) 脚的高电平经R9、R8向C14充电, 当充电至F3的阈值电平后, F3的 (10) 脚输出低电平, 经F2的 (10) 脚使F2翻转, 由 (6) 脚输出高电平。这样, 按动SB5一次, F2的 (9) 脚便输出一个正向单脉冲, 连续按动SB5就会通过F2输出脉冲串。由F2的 (6) 脚输出的脉冲通过SB2-5直接向外输出的是正向的脉冲, 通过F4反相后又经SB2—6向外输出的是负向的单脉冲或脉冲串。

平时, F3的 (10) 脚为高电平, 经R11、RP3向C15充电, (8) 脚和 (10) 脚同为高电平, F3翻转后, (10) 脚变为低电平, C15经:RP3、R11放电, 当放电使F2的 (10) 脚达到阈值电平后, F2翻转, 其 (10) 脚变为低电平。在F1的 (4) 脚变为高电平使C14充电到F3翻转后, 由于R9+R8的阻值远大于R10加VD2导通的阻值, 当松开SB5使 (4) 脚恢复低电平后, C14就立即经VD2和R10放电, 使F3的 (9) 脚电压迅速降低, F3翻转, (10) 脚恢复高电平向C15充电。RP3用来调节C15的充放电时间常数, 达到调节脉冲发生器的振荡频率。

R6和C13组成防抖动电路, 当按下SB5按钮发生抖动时, 利用电容C13的充放电功能来消除因按钮抖动对电路的影响。

1.3 测试音响指示器和测试灯指示电路的组成及工作过程

音响发生器是一个由与非门CD4011 (IC4) 构成的键控式多谐振荡器, 如图4所示, 它的振荡频率由R16和C20来决定, 本电路的振荡频率约1.5kHz。R17为控制电阻, 平时, R17将 (5) 脚接地, 电路停振。当测试时, 被测电路的高电平经测试笔、SB2-0到IC4的 (5) 脚, 多谐振荡器被触发起振, 通过压电蜂鸣器发出音响。

VTl、VT2构成逻辑状态检测电路。当输人为低电平时, PNP管VTl导通, 双色发光管LEDl发绿光;当输人为高电平时, NPN管VT2导通, LED1发红光。当输人为脉冲时, VTl、VT2交替导通, LEDl呈红、绿闪光。当输入脉冲频率较高时, LEDl发橙光。输入悬空时LEDl不发光。

当测试TTL电路时, 脉冲由SB2-7输入;当测试CMOS电路时, 由SB2-8输入。测试电路采用两种极性的晶体管, 实现4种逻辑状态、2种电路电平的检测。CKl为输出插孔, 通过屏蔽线可代替探头作固定输出。CK2为5V镍镉电池充电插孔。CK3为CMOS电源插孔, 当需要CMOS电平时, 可由此孔送入适合的电源, 以得到需要的CMOS电平输出。

2 仿真试验

本测试笔所用元件参数已标在图中, 只要按图正确安装即可。如有条件可借助示波器和频率计进行精确调整。将频率计接SB2-2输出端, 闭合SBl-1, 旋调RPl, 频率计应能使f1在l~10Hz变化, 否则应调换C1, 直至符合要求。闭合SBl-2, 旋调RPl, 应使f1在l0~100Hz变化, 否则可调换C2。同理, 调整C3~C6, 应使f3~f6分别符合:f3为100Hz~1kHz、f4为l~10kHz, f4为10~100kHz, f6为100kHz~1MHz。由于C1~C6、C8~C12决定着振荡频率的精度和稳定度, 应选用涤纶电容并仔细挑选。

3 仿真应用

3.1 逻辑电平的测试

打开电源开关SB4指示灯LED2亮, 电路处于等待工作状态。

将SB3-1拨向ON, 逻辑状态测试电路开始工作。如待测电平为TTL电平, 则将SB2-7拨向ON (如待测电平为CMOS电平, 将SB2-8拨向0N) , 连接测试笔与被测电路的接地线, 探头触及被测点后, 显示逻辑状态的指示灯LED1即显示。将SB1-8拨向ON, 则声响电路发声, 表示被测点为高电平。若环境光线较强, 也可关闭SB2-7 (或SB2-8) , 而单由声响表示所测电路的逻辑状态。

3.2 单脉冲/脉冲串的输出

将SB3-2拨向ON, 该部分电路即开始工作。每按一下SB5, 就可输出一个单脉冲。如将SB5一直按着, 经过一段延时就会输出一脉冲串, 调节RP3 (△T) , 可改变脉冲串的频率。接通SB2-5可输出正向脉冲, 接通SB2-6输出负向脉冲, 无论何种脉冲均可由探头 (或CKl) 输出。该功能可用于单步计数、步进电动机的单步运转或多步运转。

将SB3-3拨向ON, 并将SB2-1 (或SB2-2) 拨向ON, 即可由探头 (或CKl) 输出一组TTL电平的正向 (或负向) 方波。方波频率的粗调由SBl-1~SBl-6进行, 分6挡 (1Hz, 10Hz、100Hz、lkHz、10kHz、100kHz) 选择, 微调由RPl (△f) 进行。

输出占空比可调的脉冲波。在上述测试中, 将SB2-1 (或SB2-2) 断开, 而将SB2-3 (或SB2-4) 拨向ON, 即可输出一组TTL电平的正向 (或负向) 占空比可调的脉冲波, 脉冲宽度由SB3-4~SB3-8进行粗调, 分5挡 (10us、100 us、1ms、10ms、l00ms) , 由RP2 (△f) 进行细调。

如果要输出CMOS电平的单脉冲/脉冲串和方波/占空比可调的脉冲波时, 只需将被送信号电路的电源由CK3送至测试仪, 机内电池即自行断开 (注意电源的极性、电压范围为+5~+18V) 。此时即可输出与被测电路相匹配的CMOS信号。

3.3 测试笔的自检

利用机内的逻辑电平测试电路, 即可完成对要输出的单脉冲/脉冲串、方波/占空比可调脉冲波等的自检。使用时, 只需在合上SBl-1 (或SBl-2、SBl-3、SBl-4、SBl-5、SBl-6) 的同时, 合上SB2-7 (TTL电平) 或SB2-8 (CMOS电平) , 再接通SB3-1, 即可通过LEDl的显示检测上述相应电路的工作状态是否正常。也可合上SBl-8, 用音响来检验上述电路的工怍状态。在某些情况下, 对于一些频率稍高的信号 (例如f>100Hz, 使用相当方便。

4 结语

本文对数字逻辑电路测试笔进行了研究设计与仿真试验, 实现了测试笔的多种测量功能。实验测试结果表明该设计合理可行。

摘要:设计一种具有用途广泛、携带方便、体积小、重量轻、结构精巧、操作简单等优点的既可作为多用途信号源, 又可以测量数字电路逻辑状态的测试笔。这种测试笔既具备测试输出占空比可调的脉冲波形、输出单脉冲或脉冲串、逻辑电平的多种功能, 还可实现仪器功能自检。通过仿真与试验, 验证明了该设计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关键词:测试笔,设计,自制

参考文献

[1]黄建文, 章鸣嬛.现代数字电路基础[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0.

上一篇:成本核算与管理下一篇:水利工程运行管理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