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逻辑在演讲与辩论中的应用

2024-07-11

论逻辑在演讲与辩论中的应用(共5篇)

论逻辑在演讲与辩论中的应用 篇1

在辩论中找逻辑应用

辩论时宜当众讲话,他是一个人讲给大家听的语言交流过程。辩论实际上是一种艺术,“讲”是述说,是一种有声语言的表达方式;“讲”既包含推演,同时它又是一种说服听者的言语行为。辩论靠有效地表达思想,总是离不开对逻辑知识的运用。因为正是逻辑的内容才专门探讨怎样准确的的运用概念、判断、推理和论证,优美而又成功的辩论当然地包含着无懈可击的逻辑性。

辩论中使用概念要明确。概念是反映思想对象的特有属性的思维形式。所谓明确概念,是指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要清楚确切,辩论者只有十分清楚自己所使用的概念的含义和适用范围,才能在辩论中运用概念作出适当的判断、作出合乎逻辑的推理,才能准确的表达自己的思想,否则就可能出项概念含混不清的逻辑错误。为此,要灵活的运用划分、下定义、概括余弦值等明确的概念内涵与外延的逻辑方法。

辩论者使用的判断要恰当、明确和灵活。辩论者离不开判断,因为判断是组成推理的基本要素。没有判断也就没有推理。在辩论中,随时都会遇到需要做出判断的情况,随时都要运用判断。辩论者必须正确理解和掌握各种判断形式,在辩论中根据实际需求做出恰当的判断。恰当的判断,要求必须根据辩论的具体内容进行具体分析,不能笼统地认为真实而准确的判断就是恰当的判断。在辩论中,辩论这要使判断恰如其分,就要是判断符合听话人的可接受度以及辩论时的具体时空环境。要准确的把握判断的质—肯定或否定。要准确地使用判断的量项。要准确的理解和使用符合判断句的连接词:要使复合判断运用的恰当,就必须准确的使用它的连接词。

辩论不仅要求能够正确的运用演绎推理的逻辑准则,而且还要能够合理而又恰当地运用归纳推理和类比推理。辩论过程与其说是一个运用推理的过程,不如说它是一种立己之论、言己之说的过程。因此在辩论中,要做到论证有说服力,还必须遵守下列论证规则:1.论题应清楚明白;2.论题应保持同一;3.论据必须是己知为真的判断;4.论据的真实性不应考论题的真实性来论证;5.从论据应能推出论题。

总之,逻辑对辩论的实践又十分重要的、多方面的作用。辩论者学习和掌握辩论的逻辑知识,就能够更自觉的运用逻辑规律正确的认识客观世界,形成辩论结构框架,合乎逻辑、准确、巧妙、形象地论证思想。只有充满逻辑的辩论才会取得成功,才能更好地说服听众,能够更好的达到预期的效果,达到辩论的目的。

辩论,是人们对同一个对象持相对对立立场下展开争论的过程。它是一个包含了“开始——展开——终结”的完整过程;是一个有一系列论述、反驳和辩护组成的争论过程。这个过程有时表现为辩论双方对问题商榷、求同存异、最终取得一致的过程,有时又是批驳谬误、探求真理的过程;有时则是针锋相对、捍卫正当权益的过程,辩论由辩题、立论者、驳论者三要素组成,缺一则不能称其为辩论。在辩论中,能说脸的运用各种逻辑技巧,熟悉逻辑关系,是取得成功的关键。

在辩论赛中,逻辑技巧的运用,首先的一点在于立论一方的“破题”。一般而言,破题时,一方面要对辩题做出有利于自己的解释,另一方面还需要结合辩题的性质,看其是设计一事实命题还是一价值命题,从逻辑角度考虑这种解释是否为大多数人所接受,即“公认的”准则。

其次,辩论赛中逻辑技巧的运用还在与技巧的选择和使用论据。在辩论赛中,论据是证明辩题,构成辩词的依据,因此,无论怎样的立论或辩论都必须以论据为依据。毫无疑问,论据的质量较之论据的数量更为重要,选择论据应注意典型性,典型、真实、科学的论据说服力更强。一般而言,充足而前面的论据才谈得上典型性。此外,辩论总是有层次,有节奏的展开,选择和使用论据,应贯彻辩论的整体策略意图。认真的分析对方可能采取的进攻方式,可能提出的问题,并一一作出对策是十分重要的。

第三,辩论赛中逻辑技巧的运用还在与合法巧妙地运用论证方式。合法的应用论证方式,也就是合乎逻辑规则的连接论题与论据。巧妙地应用论证方式,则在于证明和反驳地各有关方法的灵活应用。

在辩论时,必须应用逻辑思维透彻的分析辩题,明了辩论双方的论题所面临的逻辑地位和逻辑困难。在表达上,也要有逻辑层次。在辩论中,重视逻辑层次,就自然的要求每个白难受的辩论高层次分明,同时,四位辩手的陈词也应在总体上体现逻辑层次,在辩论中,要善于归纳,只有在逻辑上善于归纳的人,才会紧紧抓住对方的要害,有针对性的打击对方,是对方陷入被动的局面。要恰当时使用归谬法,也就是沿着对方的逻辑把其观点推向极端,时期荒谬性明显的表现出来,从而予以否定。在辩论中,有形象的类比推演取代抽象地说里,对于人文或社会价值的理念的论证是非常有效的。同样,能够熟练的掌握和应用逻辑知识,就能够清楚的认识到对方陈词的逻辑关系,从而找出漏洞予以打击,也可以抓住对方的语言方面的逻辑错误,比如在辩论中最常出现的偷换概念等问题。

我们不难发现,一场好的辩论和一场精彩的辩论中,都不会少了逻辑知识的应用,其中清晰的逻辑关系,能让我们很容易的了解到辩论者或辩手的想法,明白他要表达的含义。同样,要成为一个好的辩论者或辩手,就必须掌握一定的逻辑知识并能灵活应用。

如果细心,我们不难发现,生活中处处有逻辑,不只是在辩论与辩论中,在科学发展中,在日常的言语中,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都充满了逻辑,掌握一定的逻辑知识,会让我们活得更轻松,更舒心。

论逻辑在演讲与辩论中的应用 篇2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不断深入, 更多高校加强了与国外大学的交流与合作。原版教材的使用、国际间学生互访、参加国际学术研讨会等都对大学生英语应用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熟练运用英语进行学术交流已经成为广大学生的迫切需要。因此,强化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学术交流能力, 开阔学生国际视野已成为符合时代要求的当务之急。在此背景下,本研究以《学术英语》课程为例,以培养学生思辨能力为主要目标,探讨将演讲、辩论等运用于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口头学术交流能力。

1.大学生思辨能力和学术交流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当前英语教学对培养学生思辨能力和学术交流能力还有一些问题,从传统意义来讲,英语教学一直偏重语言技能操练和语言知识学习,教学重点、难点放在结构、语法和词汇上,对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至关重要的口语、写作等产出性技能却没有充分重视。大多数口语教材仍以简单的日常对话为主。教师上课练习形式多以浅层次模仿型对话、复述为主,而演讲、辩论等发展学生思维深度和创新能力的课堂实践活动却较少开展, 使得思辨能力和创新能力因长期得不到训练而无形间被大大削弱[2]。此外,因对其他学科涉猎范围有限,专业词汇极度缺乏,很多学生存在“思辨缺席”现象,突出表现为口语交流时内容空泛, 缺乏逻辑性和思辨性, 独立提出新观点、新见解的创新能力普遍不强,更无法用英语就所学专业知识进行口头学术交流。

2.演 讲 、辩论与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演讲是针对某个社会问题进行分析、评论,清晰、完整地阐明自己的观点和立场并互相交流信息的真实的社会活动过程,因其集语言交际、信息传达及思维训练于一身而在英语教学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辩论更是各种知识运用的综合体现[2],辩题通常来源于近期重大新闻及社会热点问题,辩论者须对辩题做出辩证性思考和阐释, 辩论者所要解决的任务问题几乎直通经济学、心理学、政治学、历史、管理学等这些知识领域。把演讲、辩论融入学术英语课堂教学对激发学生思辨能力,推动学生思维能力向更高层次发展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演讲过程伴随着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通过寻找话题、查询资料、在公众面前进行口头表达,培养学生对问题进行多角度深入思考的能力;通过听众的肯定和否定评价,培养批判性倾听能力和求同存异的开放态度。同样,学习辩论知识能培养学生辨析和独立提出见解的能力, 有助于学生思辨能力的形成与发展。

3.以辩论 、演讲为主要课堂活动 ,以培养学术交流能力为目的的教学模式的构建

本研究总体思路为:立足于学术英语教学现状,以思辨和创新能力培养为目标,以学生学术交流能力培养为重点,依托网络资源,将个人演讲、小组辩论等活动引入课堂,探索、构建一套既能满足语言技能训练,又能实现思维能力培养,真正融合听、说、读、写、评、探、创的教学模式[3]。

培养学生的学术交流能力一方面要求学生达到相应的语言水准,另一方面要求学生有一定的思维深度。要同时兼顾这两点, 就一定要和学术阅读或学术听力相结合。教学研究表明,没有一定的语言及知识积累,学生很难阐述复杂的、有学术内涵的问题。一方面思维空洞,交流时言之无物,另一方面语言上词穷句短,缺少足以表达自己思想的句型结构和词汇。因此我们认为构造新型学术英语教学模式其主要创新点在于以辩论和演讲的方式,将社会热点话题引入课堂教学,把听、读训练作为切入点,以听促说、以读促说。要求学生以学科领域中某个问题为突破点,通过质疑、研究、交流等学习活动,为课堂讨论、演讲、辩论等活动提供信息输入,让学生在论述自己的见解时用批判的眼光看待、评价问题,理性思考,最终拓展思维和眼界,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该教学过程一共有3个步骤。

第一步:以学术阅读和学术听力为主的信息输入

以讨论、演讲、辩论为主要教学方式的交际活动是否成功取决于主题设计。

课前教师可按照教材内容,本着思辨性、开放性和创造性的准则,引导学生提出需要研究探索的问题。为了帮学生进行有一定思想深度的交流,设计演讲、辩论的主题时应把学科前沿与学生实际相结合,多给学生一些开放的、有争议的热门话题,比如:学生没有缴学费,学校是否有权利禁止学生参加期末考试;汽车限牌等。

信息材料的输入主要来自网络, 其知识的呈现方式不仅是文字和声音,还有图像和视频等。由于网上资源纷繁复杂,学生必须在教师的指导下比较分析、去粗取精,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筛选、分类、整理和处理,这一过程迫使学生进行快速细致的在线阅读和在线视听,从而发生语言习得[3]。

学生对比阅读资料、概括资料内容、得出自己结论的整个过程既是信息加工过程,又是知识获取过程,更是提升思维能力的过程。

兴趣相近的学生自愿成立合作小组。小组成员通过协作、竞争、互动交流的方式商议确定本小组演讲、讨论或辩论的主题,并明确个人承担的主要任务。学生根据掌握的资料,通过大胆假设和开放性思考,草拟出方案。

第二步:学术交流能力培养策略与实践

这一阶段的教学活动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思辨、分析、创新能力和学术交流策略。在课前学生收集相关资料的基础上,课上以学生演讲、师生问答、小组讨论、小组辩论为主。具体教学步骤可分为:

(1)基于文献阅读的不定题目演讲

演讲是一种综合、高层次的语言表达形式,它对于观点的清晰、连贯性、用词的精确性、论证的严密性和关键性结论的创新性都有较高要求。学生可根据授课情况挑选教材相关主题进行演讲,目的是让课堂教学与学生课外阅读相结合,增加有效词汇输入,发展学生的思维,展现学生语言才能和思维想象能力。

教师和其他学生可根据演讲主题进行延伸性讨论或质疑提问,演讲学生即兴回答,可以把课堂作为一个小型批判性社会,鼓励学生大胆发现问题,质疑权威,与此同时,训练学生快速反应能力,通过挑战性质询和辩论带来思想交流、心灵碰撞和观点争论,帮助演讲学生开阔眼界,启迪思维,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新途径[4]。

(2)教师根据学生的演讲内容在全班范围内开展学术交流活动

外语研究表明: 能够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并让他们在意义协商中有所收获的问题有利于学生在体验语言、使用语言的过程中提高语言交际能力[5]。因此我们认为设计课堂交流问题时,应设计出围绕某一社会现象或问题的一组题目,如“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等,使学生发散思维能力提到培养和锻炼, 找到更多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思想交流和心灵碰撞,教师为学生营造心理自由、安全的课堂氛围,有利于学生另辟蹊径,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使自己的思维更具创造力和想象力。

(3)教师进行方法指导

课堂教学研究表明:教师的指导,尤其对学习方法的指导有助于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情绪,启发学生思路,不仅能使学生语言沟通技能得到大幅提升, 更能使学生的思辨能力产生质的飞跃。因此在点评过程中,教师除恰当地对学生英语的地道性、流畅性、表达思路的清晰性和台风做出评价外,还应从学生选题的先进性、研究方法的可行性、语篇框架的合理性、分析问题的透彻性等角度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勇于发现问题、勤于分析问题、善于解决问题的能力。

(4)给出一组讨论、辩论题目让学生分组讨论、辩论

灵感来自于语言与思想的交锋, 所以课堂辩论对于思维提升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唇枪舌剑之间,激射思想光芒。学生亲身体会到信息交流和集体合作是如何促进认识和解决问题的该学习环节有三个层次: 浅层次的交流对获取信息的感受和理解,这是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实质性地对别人的观点评判、审视和质疑,这是多种思维的大碰撞,多种能力训练的大展示;构建起自己的创新观点,即通过质疑、评判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 并引用文章或查找资料作为论据证明自己的观点[3]。

这一过程着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倾听能力, 在合作中寻求帮助的能力和在达成共识与尊重别人意见之间找到平衡的能力,使他们感受到与他人合作的愉快,从而实现生生互动和师生互动。

(5)让学生写出演讲提纲

二语写作和口语同为重要的产出性语言技能。认知图式理论认为,学生对写作题目越熟悉,越容易激活头脑中固有的文化背景知识,语言表达的准确度和流利程度越高[6]。此外,在有准备时间的情况下,语言输出的准确程度相应提高。

学生在完成小组讨论或辩论后已完成解释、分辨和评判的批判性思维过程,形成自己的判断。撰写演讲提纲为理清思路、润色语言提供了更多计划时间。在带动学生写作能力提高的同时,为下一步总结演讲中用更精确、地道的语言提出自己的新观点、新见解奠定坚实的基础。

(6)轮流让学生到台前进行总结性演讲

可理解输出假说理论认为,只有给予学习者足够的“有外在压力的输出机会”,语言输入才能被内化和掌握,语言交际才能真正实现。这就要求我们在语言输入基础上,给予学生一定的输出压力, 要求学生在听取别人意见的基础上独立提出自己的新观点和新见解。因此在小组讨论或辩论结束后,要求学生批判性地接受别人的意见,得到启迪,产生新的看法后独立地、客观地、多角度地对问题进行再一次深入思考,并言之有理、有据地总结自己的思想、观点。则学生多向思维能力将又一次得到升华。

第三步:学习评价

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教育目的的学术英语教学模式突破了原有课程的教学格局,在多方面实现了创新突破。因此,最终学习评价方法应区别于以往评价方式, 评价目的在于促进“转变性发展”,应坚持全程化、综合性、弹性化的评价方式 [3]。对学生评价的重点应在于评价学生参与学术交流活动的程度和处理、分析资料的能力,考查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多方面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知识、技能和语言综合应用能力、人际交往和团队合作能力等。

4.以 辩论 、演讲为主要课堂活动的教学实践效果

经过一学年的课堂实践,笔者就以辩论、演讲为主要课堂活动的教学模式的实践效果对部分学生进行了访谈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63%的学生认为经常开展演讲或辩论活动是有必要的;80%的学生认为该教学模式能提升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和成就感;90%的学生意识到团 队合作能 力的重要 性 ;65%的学生认为通过该教学模式 ,搜索资料、分析数据的能力有所提高;71%的学生认为自己学到 了信息筛 选和引用 、推理、关联、论证等技巧;50%的学生认为自己的思辨能力较之前有所提升;30%的学生认为自己用学术语言表达复杂思想的能力有一定提升。

5.结 语

论逻辑在演讲与辩论中的应用 篇3

关键词:演讲与辩论;国际经济法;教学运用

中图分类号:D912.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117(2011)04-0194-02

一、演讲与辩论运用于国际经济法教学的意义

本文所说的演讲,是指运用于教学活动的专题演讲,是让学生走上讲台,就事先确定的主题,综合运用各种技艺表达自己的观点和主张,让学生全方位展示和锻炼自己综合能力和素质的一种教学方法。这是指分为正反两方的竞赛式辩论,是运用于教学活动中的专题辩论。

演讲和辩论是能够很好适应国际经济法特点的教学方法。国际经济法是随着近现代国际经济交往日趋密切而逐步发展形成的一门新兴的、独立的、综合多种法学门类并涉及经济学相关知识的边缘性法学学科,具有学科交叉性、内容庞杂性、活动跨国性、发展变化快、政策倾向性强、既有很强的社会实践性又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距较远等特点,教学难度较大。上述特点决定了开展国际经济法教学活动时必须要善于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多角度、多层次、多要素地刺激学生的感官,调动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灵感,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精心组织的演讲和辩论能够很好符合上述教学要求。

二、如何组织国际经济法专题演讲和辩论

(一)在国际经济法教学中组织演讲和辩论的基本要求

其一,选题一定紧扣教学内容,这是前提。在此基础上,所涉内容应尽量与当前国际经济形势密切联系,使学生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其二,一定要确保学生的中心地位。即具体活动要由学生来组织,并确保大多数学生能够有效参与;其三,老师要发挥积极引导作用。首先要精心选题,并在选题过程中要征求学生意见和建议,集思广益;其次要向学生提出基本教学要求,包括在演讲和辩论中一定要运用国际经济法的知识,要制定活动规则、程序和评分标准,对人员进行合理安排,组织者要随时向老师汇报活动筹备情况等;最后在活动结束时要进行全面总结和评价;其四,要把握好时机。演讲和辩论一般应是在教师讲授了某一相对独立的教学单元之后进行,这时学生已对该教学单元的基本框架有一定程度了解,能够综合运用该教学单元各方面的知识探讨该问题,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其五,让学生有足够的准备时间。演讲和辩论是规模比较大的教学活动,作为选手的学生要收集、整理、归纳和分析资料,撰写发言稿,进行赛前的演练;作为组织者和其他参与者的学生也有大量的准备工作,因此要让学生有足够的准备时间(一般需要2-3周的时间)。

根据上述要求,笔者以自己的教学实践为例,就如何在国际经济法教学活动组织演讲与辩论进行探讨。

(二)演讲的组织

1、选题与时机的把握。笔者曾于2009年以“中俄灰色清关事件和中美轮胎特保案事件比较分析”为题,在贵州大学法学专业学生中组织过演讲比赛。该主题所涉事件是当时对我国外贸企业产生重大影响的国际经济事件,是当时最新和最典型的现实案例,符合上述对选题的基本要求;该专题演讲活动是在讲授完国际贸易法教学单元后组织的,这时学生已对国际贸易法的基本框架有一定程度了解,能够综合运用该教学单元各方面的知识对该问题进行探讨;2、人员安排。先由老师召集学生推选出组织者(2-3人,其中1人为主要负责人),再由组织者召集学生制定演讲规则、程序和评分标准,选出主持人(男女各1人)、评委(7人或9人)、点评嘉宾(3-5人)、统分员(2人)和计时员(2人),并将其余同学分成若干个小组(一般分为5-6个组),每个小组再推选出一名演讲选手,组内其他成员协助该选手收集、整理、归纳和分析资料,撰写发言稿,制作PPT课件,帮助选手进行赛前的演练。这样的安排能确保学生组织活动中的中心地位,并确保大多数学生能够积极有效地参与;3、演讲基本要求。每位选手演讲时间控制在10-15分钟,必须制作PPT课件,演讲内容要完整(要有论点、论据、分析和结论),有自己独立的分析(不能只是罗列各种观点而不作任何分析),要语句通顺,逻辑严谨,表达清楚;4、评分标准(仅作参考)。内容占50%,表达占20%,仪表仪态占10%,课件制作占10%,时间控制占10%;5、为调动更多的同学参与,加强演讲者与观众的互动,要求每位选手演讲完毕后,其他小组的同学要向演讲者就演讲内容提出1-2个问题,演讲者必须作出回答;6、选手演讲完毕后,请嘉宾逐一进行点评,最后老师进行总结;7、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可进行现场录像,以帮助同学们事后进行分析和作为教学资料保存。

(三)辩论的组织

专题辩论具有很强的对抗性,不仅要求学生对所涉教学内容非常熟悉,能够融会贯通,还要求学生思维严谨、反应敏捷、表达清晰,因此更能激发使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此外,由于辩论分为正反两方,每方4人,分别承担不同的任务,在辩论过程中既有分工,又有合作,有利于培养团队协作精神,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得到全面的展示和锻炼,是一种很受学生欢迎的教学方法。组织辩论的基本要求在许多方面的与演讲相似,但特别注意以下几点:其一,辩题的选择不仅要紧扣教学内容和密切联系当前国际经济形势,还要具有可辩性(即不能明显有利或不利于某一方)。其二,程序的设置与普通辩论基本相同,即分为开篇陈词、攻辩、自由辩论、观众提问和辩方总结五个阶段,但考虑到是国际经济法教学活动的专题辩论赛,为使学生对所涉教学内容有比较全面和深刻的理解和把握,能够在辩论过程中将需要陈述的内容较为完整地表达出来,因此将开篇陈词、攻辩、自由辩论等三个阶段的时间适当延长;其三,评分标准。分为团体得分和个人得分。前者由辩论阶段累计得分和总体印象分组成,后者由语言表达、整体意识、辩驳能力、美感风度和综合印象五个方面的得分组成;其四,胜负判断,依据各个评委的综合评分,分数转化为票数,得票数多的一方为优胜方。得票数多的个人为最佳辩手(辩手个人得分只作为个人奖项的评审依据,与团体胜负无关)。是在讲授完国际货币金融法教学单元后组织的,其时代背景是华尔街金融危机使国际经济秩序发生重大变化,各国对现存国际货币金融体系产生质疑并引发激烈争论,特别是以中国为首的新兴经济体国家与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之间就是否需要建立超主权世界货币体系暴发了激烈的辩论。该辩论对国际货币金融体制改革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因此对国际经济法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对该问题的国际辩论绵延至今,没有任何一方明显占优,因此具有很强的可辩性。在辩论中,双方唇枪舌剑,激情高昂,精彩纷呈。辩论全过程进行了录像并经过精心编辑后刻制成光碟,部分发给每位直接参与活动的学生留念,其余作为教学资料保存。这次辩论赛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学生们表示通过本次辩论学到了很多东西,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三、演讲和辩论与其他教学方法的配合使用

国际经济法教学方法按教学活动领域划分,可分为理论教学方法和实践教学方法两大类。理论教学方法是一种以课堂教学为主的教学方法体系,还可按教学主体在教学活动中的地位细分为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是以教师授课为主的教学方法,是指教师通过口授或演示等手段对学生进行课堂教学。这种教学方法主要是在学生初次接触该门课程,需要老师对其基本理论框架体系和发展动态进行介绍时使用。由于基本理论较为抽象和枯燥,因此,教师在采用这种教学方法时,不仅要善于运用案例诠释相关理论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增强教学效果,还要注意与学生的交流与互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是近年国际经济法教学方法改革特别强调的教学方法,目的是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社会实践是学生亲临真实社会环境的教学活动,如到法院进行审判观摩,或到司法机关、律师事务所等单位进行法律实习等;模拟实踐是一种在模拟法律行为实验室(如模拟法庭、模拟非诉讼法律行为实验室和学生法律服务实验室等)开展的教学活动。这种活动虽然不如社会实践活动真实,但学生通过扮演和体验角色,更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实践教学方法是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理论知识后,为加深对基础理论的理解和需要将理论运用于实践时使用。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专题演讲和辩论属于国际经济法理论教学方法体系中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中的其中两种教学方法,是在学生对该门课程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并且是在教师讲授了某一相对独立的教学单元之后才能使用,因此,必须要与其他教学方法配合使用才能切实有效地提高国际经济法的教学质量和效率。

作者单位:贵州大学职业技术学院

作者简介:陆爽(1953— ),男,贵州三都人,贵州大学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国际经济法学、教育学。

参考文献:

[1]朱珏华,涂伟.从竞赛式辩论的目的看辩题的可辩性[J].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52-56

[2]陈红彦.国际经济法学教学方法探究[J].科技信息,2008.6:205-206

[3]杨曙.浅论国际经济法教学法改革.[J]中国经贸导刊.2009.6:95

因果关系在辩论中的应用 篇4

强加因果,即借助联想或想象,在因与果之间找到某个语言连接点,构成一种临时性的因果关系,这种强加的因果关系貌似合理,又有“笑”果。运用到论辩中,可让你的论辩风度翩翩。

技巧一:语句类比

刘震云的妈妈在镇上卖酱油时,旁边有个书店,经常拿上一本鲁迅的书学习识字。当知道儿子写作时,她问:“你现在也写东西?这个事不难。”

“我觉得挺难的。”听儿子这么说,她又问:“鲁迅在作家里边算是牛的吗?”

“好多人都把鲁迅当祖师爷呢!”

于是,她放话道:“嗨,那写东西太容易了,我看过他的书:后园有两棵树,一棵是枣树,另一棵也是枣树。我都能写出来:我卖酱油,一个是酱油缸,另一个也是酱油缸。你看是不是很容易?”从此,刘震云便坚定地走在文学创作的道路上,最终成为大家。

此中,刘妈妈为鼓励儿子,便用亲身经历为据,以证明写作很容易。她的逻辑是:鲁迅的东西我也能写(因),所以“写作这东西太容易了”(果)。殊不知,她能写的只是语句,这与整篇文章显然不能等量齐观,这便意味着,这个简单类比虽是以偏概全,但这一让人忍俊不禁的强加因果,又确实给了对方莫大的鼓励,由此可见此术的巨大功用。

技巧二:词义别解

20xx年2月1日的记者招待会上,由于此前有普京总统将要辞职的传闻,于是,一名希腊记者便问道:“我明白,您在自己的任期内是不打算离开的,但……”还没等说完,记者们都笑了起来;见总统普京也在尴尬地苦笑,这名记者连忙解释:“您是明白我的意思的!我曾看过一种观点,说您正坐在手提箱上,随时准备跑掉。您同意这种说法吗?”

听到这话,普京先是故意地向脚下的两边各看了一下,然后问道:“手提箱在哪儿呢?”在一片笑声中,他又说道:“我当年练的是柔道可不是田径,我不打算提前离开克里姆林宫。”

于是,一片笑声和掌声。

捕捉到问题中“手提箱”这个比喻后,普京随即化虚为实并假痴不癫地既看又问,继而用“我当年练的是柔道可不是田径”(因)这一人所共知的事实,来为自己“不打算提前离开克里姆林宫”(果)提供理由。不难理解,“我当年练的是柔道可不是田径”意即“我不善于跑”,这个跑步之“跑”显然与离开(辞职)之“跑”是一种词义别介,普京的辩解机智幽默,却又合乎情理。

技巧三:概念偷换

看到某知名“幽默”杂志社招聘编辑,一位喜爱幽默的朋友便欣然前往。面试时,见这位仁兄浑身黑亮,主考官含笑问道:“你刚从非洲旅游回来吗?”

“没有,我还没出过国呢!”朋友实话实说。

“嗯,那一定是刚从煤矿考察回来?”

虽听出了考官话语中的幽默色彩,但朋友却不敢造次,仍老实作答:“我最近什么都没干,在家专心写字呢。”

“写字能把人写黑?”主考官穷追不舍。

“近墨者黑嘛!”听到这句脱口而出的妙语,主考官随即向朋友祝贺道:“欢迎你即将成为我们杂志社的一员!恭喜!”

朋友听到“写字能把人写黑”这一歪问时,他随即予以歪答:因为写字——因为“近墨者黑”,所以,这个用“墨”写字的人当然会“黑”了。近墨者黑与用墨写字,此墨非彼墨,但朋友偷换概念,强行使“近墨者黑”(因)与“我长得黑”(果)之间构成一种临时性的因果关系。既显机智,又貌似合理,给人以幽默风趣之感,最终,朋友赢得主考官的青睐。

技巧四:逆向思维

为推销自传《黄瓜的黄 西瓜的西》,黄西回国做巡回演讲,不仅赢得无数国人的喜爱,还荣获了《南方周末》“年度致敬人物”。颁奖典礼上,记者问:“41岁写自传,是不是有点太早?”

黄西露出一排洁白的牙齿笑道:“所以我尽量把我的自传写得短一点儿。”

记者又问:“我注意到自传的扉页上写着:献给所有不喜欢我的书的人。为什么要写‘献给所有不喜欢我的书的人’?”

黄西则含笑说:“因为不喜欢我的人还是占多数。”

闻言,记者先生也禁不住乐而开怀。

记者追问41岁写自传,是否为时尚早,黄西却以“写得短”答之;看似答非所问,实则强加因果——因为我年轻(41岁嘛),所以就写“短自传”。再看,其“因为不喜欢我的人还是占多数(所以我要把书献给他们)”之说,似乎有违正常逻辑;但这种逆向应答,却能引发人们的兴趣。“因为不喜欢我的人还是占多数(所以我的书大有市场)”;这一逆向而思的强加因果,颇有笑料。

技巧五:故作夸张

南朝时,齐太祖崇尚道教,平日,他都会找个大臣来陪他谈仙论道,以致大臣们都唯恐避之不及。一天,齐太祖派人去叫长史张融,并叮嘱越快越好。可过了好长时间,这位张长史也没个人影;不得已,齐太祖便再次派人催促。见到姗姗来迟的张融,齐太祖自然是气不打一处来,于是疾言厉色地问他道:“你怎么这么难请?让我等了老半天!”

听到这话,张融不慌不忙道:“陛下是天之子,小臣乃凡间人啊!”

“笑话,这就是你故意推迟见朕的借口吗?”齐太祖老大不高兴。

“天之子仙居天上,我是自地下凡间升到天上,想快也快不起来啊!”

此语一出,齐太祖也不好意思再为难张融了。

面对齐太祖的质问,张融故意将“天子”之称皇帝,理解为“天之子”——“天的儿子”自然住在“天”上,所以我到您这里来就是“自地下升到天上”。如此夸张,“自地下升到天上(因),想快也快不起来(果)”这一强加因果,不仅看起来理据充分,而且还能借此猛拍皇帝的马屁,可唯妙哉。

数理逻辑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篇5

数理逻辑是运用人为建立的集合论公立系统,揭示了一些不可形式化的数学难题。

目前,数理逻辑普遍应用于计算机科学、人工智能、语法学等。

数理逻辑的基本方法主要包括递归法和模型构造法两种。

递归方法的基础是图灵机器,人们通过建立一些算法理论,使得它的表达能力和递归函数相等,这些递归函数在形式数论系统内具有可表达性,这是20世纪代哥德尔的研究成果。

模型构造法是很多重大结果的理论基础。

在创造了递归法后,哥德尔又构造一个内模型,与后来科恩构造的外模型共同构成了模型构造法。

二、数理逻辑的未来趋势

1.逐渐把思维和语言纳入研究范围。

数理逻辑经历从对语形的研究到逐渐发展到对语义的研究,同时从最开始的外延形式语义学慢慢发展为内涵形式,现如今展开了对情景语义学的研究,成为树立逻辑研究的重要领域。

在这个过程中,通过构造动态的.系统形式,逐渐增加对自然语言的关注。

2.以思维和语言为基础发挥作用。

在人类知识系统中,数理逻辑与传统逻辑有相似之处,但是数理逻辑是以精确性、可靠性为思维和语言基础的,完全脱离思维和语言内容的数理逻辑是不存在的、是没有意义的。

专家学者都认为数理逻辑能够澄清很多哲学问题,能够消除语言的模糊性和歧义。

所以,数理逻辑要注重形式化技术手段,同时注重思维和语言的统一。

3.形式与具体内容相结合才能充分发挥实际作用。

专家学者对数理逻辑的研究已经进行了近三百年,衍生出模态逻辑、道义逻辑、认知逻辑等众多理论分支。

例如,现在对计算机的研究是通过数理逻辑模拟人类的思维来进行操作,企业管理的现代化离不开人工智能,将数理逻辑应用于企业管理意义重大。

三、数理逻辑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1.管理的量化法

管理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作为一种能使管理更加精准化的管理方法,量化法在现代管理中是不可缺少的。

随着科技的发展,产生了计算机和网络,使得量化法管理成为了可能。

逻辑的相对数量词有“大多数”“几乎所有”“个别”等,与全程量词不同的是,这些词代表相对确定的数量范围,这个范围是模糊的。

在企业管理中,我们经常会成双的使用相对量词,例如,我们企业的员工基本上都是本科以上文凭,只有个别的是高中文凭。

我们公司技术干部多数是男的,少数是女的。

(1)相对量词与全称量词、存在量词之间的逻辑推演

以两句话为例:“除少数的外,所有财务人员都下班了。”“大多数财务人员都下班了。”这里的逻辑推演主语都是“财务人员”,第一句话中有两个量词“除少数外”和“所有”,还可以用“其余”代替“所有”,语义并没有改变。

所以,这里的“所有”并不是全程量词,与“其余”同义。

(2)对于的相对量词之间的逻辑推演

在例句“参加这项工程的绝大多数设计人员不是本科文凭。”中,“绝大多数”的对应关系的相对量词是“个别”,及这两个的数量范围之和约等于全部,从而推断出参加这项工程的个别设计人员不是本科文凭。

相反的,“参加这项工程的绝大多数设计人员是本科文凭。”不能推断出参加这项工程的个别设计人员是本科文凭,因为命题的质没有改变。

在管理活动中,全体员工都要注意准确地使用逻辑量词,例如,在生产电视机过程中需要三四百个元器件,某企业在生产过程中,认真操作,严格检查。

领导对全年的生产销售做出高度的评价:“我们企业电视机的生产,在每一个环节都把好了质量关。”但是,在接下来的售后服务中,有很多用户反映电视的抗干扰性、灵敏度不高。

最后找出原因是装配操作不认真而出现的问题,在检验的环节也没有查出来。

从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在信息世界里,很多语句是具有模糊性的,很难用“是”或“非”这样词语来描述,因为自然语言的特点是概括、抽象、多义。

在管理工作中,学会如何运用模糊的语言是非常有用的。

2.预测中的数理逻辑

预测是企业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预测的手段越科学,预测结果才能越准确。

预测的逻辑具有两个特点:一是将来时态,二是或然性。

以下介绍其中几种方法:

(1)历史分析法

历史分析法顾名思义就是通过对历史上同一类型对象发生时情况的分析,找出规律,进而对未来做出预测。

例如,根据调查我们发现,丰田汽车公司的生产方式是根据需求进行生产,即压缩存库量的生产方式,这是减低产品成本的生产战略,其优点就是利于资金周转、减少库存。

而本田汽车公司的生产方式是根据社员发表的个人意见和新设想来促进新产品的研发创新,这样做的优点就是有助于吸引市场上年轻人的眼球。

丰田和本田的生产方式各有优点,那么哪种才是最好的产品战略呢?

利用历史分析法,我们发现85%以上的企业把新产品开发、提高市场占有率和降低产品成本作为企业的产品战略,并且数量依次降低。

在此基础上,我们预测充实企业资本也是重要的经营手段,推出他们在其他属性上也是相同的。

(2)抽样估量法

在调查范围内,抽取一少部分具有代表性的样本,通过分析,对总体样本做出合理预测,是从局部看整体的一种逻辑方法。

例如,企业在生产电视机时,为了合理制定生产总量,对本市用户的使用情况进行了抽样调查,从183749户居民中抽取832个样本,这些样本中使用电视机的用户为129台,则通过计算就可以估算出本市电视机用户的数量为28490。

上一篇:从诸葛亮的悲剧看人才培养的意义下一篇:梁实秋《雅舍谈吃》散文集:《麦当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