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族文化发展之我见(共9篇)
黎族文化发展之我见 篇1
黎族文化发展之我见
作者:*** 指导教师:***(****大学****学院,海口,571158)
摘 要:海南黎族凭借着悠久的历史与文化,犹如中华民族的一支奇葩,在世界的舞台上绽放,海南黎族文化的发展也得到了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传承、发展民族文化也成为我们当代大学生义不容辞的责任与义务,我们需要从历史文化中汲取养分,在展望明天的同时,茁长成长。
关键词:海南黎族 文化 传承 发展 心得体会
黎族,在中国五十六个民族中只是小小的一支,但是黎族人民用他们辛勤的汗水和无穷的智慧在人类历史上留下了色彩浓重的一笔。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探寻他们的足迹,体味不一样的人文风情。
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随着民族的产生和发展,文化也具有民族性。对于黎族文化发展我将从物质文化、精神文化两个层面提出我的见解。
从物质文化层面来看,黎族织锦在黎族人民日常的生产生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黎族织锦经历了无纺阶段和有纺阶段。无纺阶段时期的黎族先民大多用楮树树皮经过采集、拍打、洗涤等一系列繁琐的工序手工制成树皮衣,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了。有纺阶段时期出现了木质纤维和棉质纤维,制成的衣物更加合体舒适。再到后来就演变成今天的织锦。黎族织锦的纹样是体现妇女的审美意识、生活风貌、文化习俗、宗教信仰及艺术积累的文化现象。其内容主要是反映黎族社会生产、生活、爱情婚姻、宗教活动以及传说中吉祥或美好形象物等。黎族织锦纹样大体可分为人形纹、动物纹、植物纹、几何纹、以及反映日常生活生产用具、自然界现象和汉字符号等纹样。其中人形纹、动物纹和植物纹是最常用的织锦纹样。黎族分哈、杞、润、赛、美孚五大方言,由于各方言区由于生活习惯、文化经济、生产环境等因素的不同,织锦图案也有所差异,这使得黎族织锦五彩缤纷,丰富多样。
随着时间的推移,黎族织锦已深深地打上了民族的烙印。黎族的织锦技艺作为黎族女子必须具备的一项基本的生产生活技能,为黎族女子所传习。但是在社会高速发展,人民物质生活水平逐渐提高的今天,交通便捷,互联网贯通,民风质朴的黎族人民也不仅仅满足于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的社会生活,青年男女们都渴望着外面纷繁的世界,纷纷走出了那远离尘嚣的椰林去体验新的人生。从而,古老悠久的黎族织锦技艺的传承性遭到了破坏。
众所周知,所谓的织锦技艺不仅仅只有“织”这一门技艺,而是集纺、染、织、绣于一体的高超技艺。黎锦技艺为什么会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就在于其技艺的完整性与不可代替性。据相关的调查报告显示,目前黎族山区除极少数年轻人懂一些织锦工艺及剌绣外,而纺、染技艺几乎没有年轻人承习了。
如今在海南省出现了很多黎锦加工、制造的工业作坊和公司,它们都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它们的出现一方面可以更好的把黎锦作为海南省的名片推向世界,促进旅游业的发展,从而带动经济的发展;但从另一方面来看,现代工业机器大生产、化学工业染料,成本低、效率高、利润高,使得传统的黎锦制造工艺缺乏市场竞争力,而逐渐淘汰。可我想说的是,黎族的织锦之所以让世界惊叹,我想,那是机器生产所不能够比拟的。它之所以美,之所以成为一个民族的象征,就是因为它的自然、淳朴,让我们触摸着它,可以感受到黎族人民的勤劳与智慧。然而,近几十年来,掌握织、绣技艺的妇女人数急剧减少,黎锦的传统纺织技艺正濒临灭绝,我们不希望它成为历史,我们更需要的是传承与保护。
从精神文化层面来看,黎族文身这一传统的民族传统习俗可供我们去探寻那神秘古老的黎族文化。文身,对于黎族人民来说是一种纯洁美好的象征,同时也是一种人体标识和装饰形式。不同支系的黎族文身,所纹的图案,纹在身体的部位都有所不同。文身也有择日、择时之说,一般在午间由年长的黎族妇女来完成整个文身的过程。这些用锐石、骨片、鱼刺等锋利的工具刻在血肉之躯上的图案,饱含了黎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来年风调雨顺的祈盼、对人生一帆风顺的祈祷。
文身技艺为有着淳朴信仰的黎族人民带来了精神上的慰藉和心灵上的安慰。但是这种古老而独特的文身技艺,正在逐渐消失,年青的少女几乎不再去纹身,文身技艺已尽失传。经史料记载,文身是一个很痛苦的过程,通常要耗时几年来完成,以此来减少痛苦。后来的许多黎族人民在去世后,其后人在其脸上用碳绘上属于自己支系的图案,然后入殓安葬。也许是有了这种可以代替的方法,黎族文身也只能让我们在历史的长河中去回味了。
其实就我的观点来看,在中国的很多少数民族和地区都会有纹身这一习俗,但这种习俗总是以摧残人的身体为前提的,也许她们会认为这是信仰,这是美,但从人类发展的角度来说,文身,无疑束缚了人类的发展,让他们永远的生活在自己狭小的空间里,无法接触到外面的世界。文身是一种人生的烙印,是一种时间也无法磨灭的痕迹。但从文化的独特性角度来说,我们似乎应该去保护、传承这一传统技艺。总的来说,值得我们去继承的,那就是好的,但在去继承的同时,不要忘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以上是我对黎族文化的浅谈。希望在我们生活的今天,民族文化的发展能成为我们所关注的对象,黎族文化的发展能够把我们美丽的海南岛推出中国,面向世界。
黎族文化发展之我见 篇2
1 健全安全文化体系
1.1 安全文化纲领
安全文化纲领是安全文化最高层的纲领性核心内容。它包括安全目标 (实现安全生产, 为客户提供高可靠供电) 、价值观 (尊重人的生命, 满足职工的安全愿望) 、风格 (高效、严谨、细心、务实、快速) 、信仰 (安全没有小事, 责任重于泰山) 、道德 (遵章守纪、自我完善) 、管理哲学 (以人为本、我是国家电网人) 、誓言 (人民电业为人民, 为电力事业做贡献) 等内容。
1.2 安全文化理念
从内涵上反映了供电企业安全工作的重要性、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它包括职工安全行为理念、现场安全质量理念、干部安全责任理念、群众安全防范理念。把企业安全工作做细做活, 抓出成效来, 真正实现企业特有的核心价值观, 时刻提醒和激励每一个干部职工为搞好安全生产去努力工作。
1.3 安全文化网络
为确保安全生产和安全文化的实施, 从维护安全的不同侧面考虑, 健全安全文化网络:安全保障网 (党、政、工、团4级保障网, 以局长为核心的行政安全网, 以党委书记为首的思想政治工作保障网, 以工会主席为首的劳动保护监督网, 以团委为首的青年安全监督网, 各负其责, 分工配合, 集体联动) ;安全稽查力量 (安全检查监督部门、代表局领导行使权力的反违章日常安全监察科、稽查中心、安全监督员、中层干部及班组长查违章纠察队伍) ;安全考核体系 (一级和一级签订安全责任书, 一级对一级负责, 局考核单位、单位考核部门、部门考核班组、班组考核个人的考核体系, 实行重奖重罚) ;安全责任屏障 (党员、团员、工人代表责任保证构筑的责任网, 签订职工互保责任书, 签订“四不伤害”承诺书) 。
1.4 安全文化载体
安全文化实施的载体分为人和物两大类, 对人的文化又分为管理者和班组职工, 物的文化为生产现场文化。一是管理层及决策者的安全文化建设。安全文化程度的高低,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决策层对安全文化的重视, 这不仅取决于正确的实践而且取决于他们营造的安全意识氛围。其安全文化建设又分为:全面安全管理;落实“一岗两责”制度;实行到位监督制、定期检查制、目标管理法、安全环境设计、系统安全评价、事故保险对策等。二是班组及职工的安全文化建设。其包括全员教育、岗级同技能认定、班前安全活动、标准化作业、技能培训、“四不伤害”活动、“QC”活动、事故判定技术、危险点分析活动、事故演习等。三是生产现场的安全文化建设。其包括安全标语横幅, 安全标志, 安全规范用语, 事故警示牌, 事故多发点、危险点、危害点控制等。
2 深化安全文化建设
2.1 必须全员参与, 形成声势
安全生产是一项全员、全方位的系统工程, 留下死角就等于在安全上埋下了隐患。所以, 要使安全文化建设收到预期效果, 就必须广泛发动, 全员参与, 形成声势。只有全员参与, 才能壮大声势, 反过来, 形成一定声势, 也有助于引导职工广泛参与。
2.2 必须与安全脉搏同频共振
任何事物, 静止就会失去活力。搞好安全文化建设必须坚持动态开展, 使其与安全生产脉搏同频共振。要把安全生产的难点作为文化建设的重点, 根据安全生产的不同形势和需要确定创建工作的内容和方法, 决不能搞一成不变的自我循环。只有这样, 才能显示出安全文化建设的生命力。
2.3 必须与安全管理实践有机结合
选好载体是活动取得实效的基础。搞好安全文化建设就要以安全管理活动为载体, 把安全文化建设融入到安全管理实践之中。只有这样, 主题教育才有依托, 才能实现理念向行为的转化。否则, 主题教育就失去了基础而成为“空中楼阁”, 导致教育效果的事倍功半。
2.4 必须坚持多种形式, 持之以恒
一定的形式体现一定的内容, 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开展安全文化建设也离不开一定的形式, 但形式要根据安全生产需要而优选, 以效果最大化为取舍标准。既要坚持多样, 又要做到实用, 实现形式、内容和效果的三者统一, 而且要重在坚持, 持之以恒。
2.5 重在养成良好习惯
徽菜发展之我见 篇3
徽菜做为徽商活动日益繁盛中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生技艺,其特点是“重油、重色、重火功”。虽然现在对“三重”有了各种新的解释,但基本上仍没有彻底摆脱。而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油水多、汁肥肉腻的食物日渐受到冷落,人的口味普遍喜清淡,对重油、重色的菜肴敬而远之。徽菜以往擅长于烧、炖,而细火慢炖已与经济时代、信息时代对时间的要求和节奏步伐相矛盾。徽菜的另一特点是善于烹制山珍野味,随着地球自然生态遭到严重破坏,各种野生动物数量急剧减少,不少珍稀动物濒临灭绝。人类开始意识到滥捕、滥杀和滥食野生动物所带来的恶果。国家也相应颁布了《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法》,尤其是去年“非典”的肆虐,使更多的食客对野生动物产生恐惧心理,望而畏之。徽菜以往善于烹制山珍野味的特长以及在原料使用上的地理优势将面临巨大挑战。
徽菜要和文学、历史、政治、经济一样,学会“拿来主义”,例如:现流行的杭帮菜,其最大的特点是品味清淡,适宜大众需求,加之在菜肴原料上的多样化以及胆大心细的创新,使得杭菜发展迅猛。其实,杭菜当中的许多菜肴都是由其他菜系尤其是徽州菜系演变而来的,如“八宝辣酱”前身便是“徽州炒杂酱”;再如杭菜中的名典“金牌扣肉”,这是厨师们在徽州老菜“梅干菜扣肉”基础上大胆创新的成果;而“老鸭泡锅巴”不就是泾县一带流行数十年的地方特色小吃吗?将别人的长处拿来,学习、借鉴、为我所用,并赋予其新的含义,变成自己的招牌特色,这种精神不正值得徽菜后辈们学习吗?要学习“拿来主义”的精神、胆大心细的精神、勇于创新的精神、敢于探索的精神。具体地说:1、徽菜的原料可以采用其他菜系的烹饪方法,例如:石鸡,既可以用粤菜盐火局 方法(盐火局 石鸡),也可以用川菜的烹饪方法——石烹或油激,味道一绝。2、其他菜系的原料使用徽菜烹饪方法,比如巴西龟,配以徽州特产土鸡,再加上枸杞子、黄山药等中药材,细火慢炖使之成为滋补味美的龟凤汤,远远超出原始做法的质量和风味。总之,徽菜应摒弃、克服呆板、停滞的思维,虚心学习别人之长,积极用以补己之短,在继承传统菜肴的基础上,不断发扬创新。例如臭鳜鱼可以“桑拿”,毛豆腐可以用来烧锅仔,“银芽鸡丝”可以变成“鸡米映红椒”等等。另一条阳光大道就是结合实际需要,挖掘农家土菜,“绩溪炒米粉”、九碗席上的“大块肉”、绩溪农家的“干锅炖”等等,可以引领徽州土菜之潮流。此外,开发绿色食品在现今的经济价值、文化价值、健康价值以及社会价值方面都有巨大潜力,“马兰扣肉”、“荠菜圆子”、“野蒜烧大肠”、“马齿苋烧肉”、“南瓜花煎蛋”、“香椿米果”等,这些将成为宴席上的珍品。另外,利用本地丰富的茶资源,创造系列茶香菜肴,也是徽菜新发展的一条捷径,如“毛峰熏鸭”、“茶香鱼脯”、“茉莉花香五元烩”、“金汤猴魁鱼翅盅”等等,可以将食客们带入黄山茶文化及徽州食文化如诗如画的仙境中。
设计文化之我见 篇4
葛传圣
机汽学院工业设计
2008级硕士研究生
摘要
本文以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价值观将设计概念从人类文化的高度进行深入研究,从对产品文化本质的探讨,到对设计实践的文化分析,再到价值评判的文化解剖,论证设计是人类特有的文化活动,是人类创造文化的先导方式,是人类创造全部价值的动力源泉。
关键词:产品,文化,文化内涵、文化信息、设计行为、创造、价值。
引 言
我们生活的自然界,遍布着人类意识作用下的产物,有房屋、食品、公园,有电脑、广告、油画,还有人的劳动、歌舞、竞赛„„我们称它是“人化自然”。人类的杰作,可谓巧夺天工、万物称羡。人类社会为了满足自身需要,利用人力、物力和自然力,认识和改造着自然界,获取和创造着为已所用的各种产物,形成了饶有特色的人间万象。细细端详,这些无不烙有人类意志的印迹。
“文化”的概念发端于我国的《周易》,此后人类对“文化”的定义和本质进行不断地探索和研究。通过漫长的历史洗涤,人们认识到“文化”是由以物质形态和行为现象为代表的“显形文化”和以知识、制度、思想及习俗等观念形态的“隐形文化”组成的,是人类通过自己有意识行为创造的全部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文化”存在成为“人化自然”中人类智慧和意志的明确标志。
当前学术界一般将“文化”理解为四个组成部分:即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物质文化指非天然的物质构成形式及其意义,如饮食文化、服饰文化、建筑园林文化、产品文化等;精神文化指人的文化观念和外化为与外部世界相互作用的意识形态,如个人心理、社会意识、等;制度文化是社会关系体系和规则;行为文化是社会行为方式与方法。
可见,“文化”包含了“产品”、“设计行为”、“价值观念”,“设计”创造了“人化自然”,而“文化”是 “人化自然”中人类精神的反映,于是我们断言:“文化”是“设计”的产物,“设计”是“文化”的设计;“设计”是“行为文化”,是创造“文化”的文化;“设计”是人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的文化过程,是人类价值观念得以实现的文化行为。
一、设计的对象文化
人类设计的对象——产品,是人类文化的最主要体现。哲学上,“文化”的外延是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总和,这和广义“产品”外延没什么两样,但二者在日常应用中却有些微的差别。在研究产品或文化时,可能前者多强调具体的物质表现,后者则多注重抽象的精神内涵。为此我们有必要厘清设计对象物质形式和精神内涵之间的关系,辨出“产品”和“文化”的区别。
“文化”的本质是什么?从哲学上剖析,文化应可分为文化思想、文化信息和文化载体(如下图表示)。“文化思想”是存在于创造和消费文化的“机器”——人脑中的个体观念,是人类大脑的意识机能,反映主体的文化素质水平;“文化信息”是以人类文化符号为单元、存在于人为事物之中的人类意志体现;而“文化载体”是含人造物品、人为现象、社会组织和有意识行为等在内的广义的物质文化,它只是文化的客观表现形式。“文化思想”和“文化载体”分别是文化的精神和物质存在,“文化信息”是构通二者的桥梁,既非“精神”,也非“物质”,只是人类精神在物质上可以辨识的“烙印”,但它真真切切代表了以人类意志为特征的“文化”,因而“文化”的本质只能是“文化信息”。
主观产品——观念意志(文化思想)(即主观的“精神产品”)(形象意识)(意义意识)文化信息——精神文化(即客观的“精神产品”)非物质文化(或“精神产品”全部)物质消费设计创造物质文化管理与服务交流交流生产制造(通常的产品)物质实体文化内涵文化消费实践作为的外在形式实践作为(“产品”之一,通常不称作“产品”)有形产品的物质外壳有形产品(“产品”之二,通常称作“产品”)文化载体——物质文化客观产品——第二自然(人化自然)产品的文化解析示意图
我们看到,产品文化从观念、行为向物态转化后,成为“文化载体”和“文化信息”的统一体。前者是客观形式,是经过人类意志改造过的物质形态,具有物质使用特性;后者是主观认知,是寄寓于其中的文化信息,具有文化使用特性。我们之所以创造这样的同一体,因为这两者特性相互依存,又均能为人所用。当我们侧重关注和利用物质形态的价值时,就会称之为“物质文化”、“物质产品”或“产品”;而当侧重关注和利用文化内涵的价值时,就会称之为“精神文化”、“文化产品”或“文化”。由此可见,所谓“产品”、“文化”确实同为一体,只是它们意义上的侧重点不同,人们给了它不同的名称;如果二者没有偏倚,则不妨以“产品文化”称之。比如,工业设计对象分为产品设计、环境空间设计、视觉传达设计和信息设计四大领域,前二者可被视作两类“产品”设计,后二者则可看成两类“文化”设计;而设计对象的全部,又可统称为“产品文化”。
值得一提的是,现代设计对象的范畴通常偏颇于研究具有物质实体形态的物质文化(上图中“文化载体”的蓝色部分)和部分作用于物质实体的文化信息(蓝色中的网状结构)的同一体,这从应用的方便性上值得提倡;据此,包含部分“文化信息”的广义“物质文化”已被现代人习惯肢解为狭义“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如前文所述,这种分法实有可商榷之处,本文不予讨论)。
可见,任何产品都有其文化内涵,文化内涵是产品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是蕴含于产品之中的文化信息,虽隐身于产品的物质形式之中,但可以通过该产品或其它产品的客观表现形式证明其存在。通常普通大众并不易、也不必完全辨识和掌握它,但对于设计者来说则有必要对它有足够的熟识。那么产品到底有哪些文化内涵呢?
产品文化内涵是个复杂的文化体系,包括:价值内涵(功能作用)、制造内涵(技术工艺)、交互界面和方法(使用与维修)、周边关系(生态环境)和社会制约(法规标准)等多种内涵,可归结为如下几个主要方面。
(一)产品的固有文化内涵。这是人类对产品物质性质和运动的理解和利用。产品的物质材料和结构形式决定产品的性能、外观和动作形式,人们总是在现有的资源、技术和社会支持下创造并掌握产品功能,满足人类对物质文化的需要。这种文化内涵是基础,没有它人类要创造产品就是枉谈。如自行车是个代步工具,它由若干零件按一定的结构组成,能制动、能转弯,它的性能和质量有好有坏等。
(二)产品作为文化符号能指所表示的直接意义内涵。这是人类利用物质形态和属性表达思想观念的形式。文化具有主观观念的指涉内容——“义”(即约定俗成的所指)和抽象形式——“序”(即想象时空中的建构规则)的超自然属性,用可以重组的虚拟符号代表特定的信息,它能被客观物质形态所指征。作为客观形式的产品,常在质地、形态、色彩、运动或声音等方面被附加文化的这层意涵,成为文化符号的客观表征,表述用作认知、象征或指示的文化信息。如时间是文化概念,钟表作为产品形象地表示了时间持续均匀变化的特征。
(三)产品被赋予的与人交互的文化信息。产品是为人所用的,否则它就不具任何意义。产品从产生到应用,有转移、买卖和使用等多个环节,与多种角色的人或物接触,常常有必要表达这些方面的交流信息,实现人和产品的有机互动。于是便会出现如包装、运输、销售和操作等方面的说明信息或彼此传达的信息,从而使产品保持设计的良性状态和效率。
(四)产品被追加的社会文化意涵,这常常是超出产品自身意义的新意。如:如普通汽车挂上一个教练牌,这使该车的使用意涵发生巨大转变;在西方国家如看到漫山遍野的白手巾会感到无比圣洁,而在中国却会心生几分哀伤;曾经的“的确良”衣服在中国火爆一时,今天若出现在市场上可能无人问津;收藏者手中一个古代器皿,没有人会使用它,却身价百万;现代人开始对发动机烧油感到无奈,从而热衷于新能源汽车„„显然在产品之外,在不同社会文化意识的文化观、历史观、价值观影响下,产品产生了新的意义。要认识这种意义,我们只有充分了解这个社会的文化特点、意识和需要。
产品文化是人类的智慧和社会实际生产力结合的产物,传载着人类文明进步的历史,推动着时代不断发展前进。进行设计,廓清设计对象,必须认识它的文化本质,了解它的过去和现在,吃透它的文化内涵。只有这样,才能为设计打下良好的基础,设计出优质文化,从而才能把握产品文化发展的方向。
二、设计的行为文化
人类通过特有的意识能力,谋求在不断认识世界、改造世界、适应并协调世界的实践中,解决人、自然和社会中的种种矛盾和冲突,创造着自身需要的产品文化。设计是人类为了达到上述目的而进行的全部计划、构想及形成用以指导实践行为的所有主观策略,设计过程是主体将客观现实转化为文化思想(观念)并权衡、优化、最终指导物化的过程,它是在天然恩赐和既有文化条件下,运用文化的手段来实现改造自然、创造文化的行为,整个过程受人的意志支配,是反映人类精神的产物,应属行为文化。
设计是前瞻性的创造行为,一般包括如下阶段:首先是某种需要的显在或潜在驱动;其次是在外界刺激、客观条件诱导或仅主观冲动下产生动机;再次是进行可行性研究;最后是设计行为投入。而设计行为有分析比较、构思创造、设计表现、评价完善及综合管理和输出等步骤,其中构思创造是设计的核心。设计行为过程是将客观现实的“信息”转化为人的“知识观念”并进行最优化的过程,设计的直接结果是一种可以转化为有形产品或实践作为的文化信息(即“设计信息”),过渡结果是以“设计信息”指导制造者生产,终极结果是为了满足特定用户的设计需要。设计行为一般将设计观念两次物化才转移到为消费者提供的产品中:一次主要是艺术表现手法,将设计观念转化为设计作品的文化内涵,再次是通过工艺技术手段将设计作品中的设计信息转化为产品的文化内涵。
设计主体是采用文化的方法和手段来进行编码创造文化的。他把对周围世界种种具体客观形式的经验反映(表象、知觉)通过赋形、赋义、赋值加以认知,想象产生具有意指涵义的抽象形式(编译为低级文化符号),相互建立一定的关联或同已有的抽象概念(如时间、空间、人类思想、情感和审美等)建立关联;然后再利用已经构建的符号系统(知识、规范和价值等),通过想象、联想、思维进行秩序化、合理化、扩展化和结构化,形成可表述性的观念(编译为中级文化符号)。当人在价值需求的应激反映下,通过意识活动构想形成符合现实条件的目标对象的观念,并规划形成指导目标实现的具体行为的观念(编译为高级文化符号),于是观念的“创造”(设计文化)产生了;当按观念实施,推动观念的目标对象转化为第二自然的产品,即实现了产品的“创造”(制造)。人的意志最终以客观的形式得到了体现,亦即通过符号的物化形式寄寓设计观念的信息,传达着语意。
设计者还需创造产品文化内涵的适当表现形式以适应更多的相关者(交流者、协作者、客户、生产者、物流者、营销者、消费者和设计者自己等)。比如对于产品消费者,在对制造技术的文化内涵理解上不必强求,但在对功能作用和使用方法上的文化内涵表达上则需要特别强调,设计表现可以采用各种标示和使用手册予以说明,或以产品自身的物质形态和运动形式作符号能指来传达语意;而对于产品设计者(个人或组织),因要求全盘掌握产品的文化内涵,所以设计表现必须做全做好设计资料,以便调用、管理和改进。
设计行为以两种方式创造文化,一是“绝对设计”,二是“相对设计”。“绝对设计”是因为任何设计都绝对地改造了天然自然,创造了人类文化,是亘古不变的事实。只要人类还能辩识和利用它的设计内涵,它的文化生命就还存在,否则就被天然自然吞没,沦为其中的一部分。“相对设计”是相对现实条件基础的设计,它是相对当时世界而发生的有意识改变。我们通常所做的设计确切地说是指相对设计,它是基于天然自然、人类故有设计(历史文化)条件下的创新设计,是它推动了人类文化的不断发展。
三、设计的价值文化
设计创造和文化存在,不仅给人一个实体物质世界,一个知识和经验的世界,而且也给人一个价值和意义的世界。假如没有人类设计的产品文化,让自然回复原生态,世界将是何等的落后和愚昧啊!人类确确实实在这个世界中创造了并继续创造着价值奇迹,尽情享用着自己不断创造的文化成果。何谓设计价值?它是设计在人类生活建构中所起的作用,是在对技术、对自然、对社会理性思考后为人类遴选的产品、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给我们带来了什么的好处。可见,设计价值是设计的核心追求,是人类创造产品的衡量标准,因而它无可置疑地成为设计的核心文化。
人们常关心的价值是产品经济价值、效用价值、审美价值和伦理价值。在人类社会的产品生产细胞中,经济效益一般作为追求的重要目标;而对产品功能的受用者而言,效用价值是无可辩驳的优先选择;对于完美生活的向往者来说,审美价值是至高无上的最佳诉求;而就文化对人类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的影响而论,伦理价值又是不可忽视的附加约束。无论你从哪个角度看,作为设计者都要全面分析价值的利益弊害,统筹决定最合适的价值选择。
现代社会产品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动力是:创造产品可作为一个价值增值的手段。从产品的生命周期来看,一个受欢迎的产品会给发明者、设计者、生产者和相关产业环节带来丰厚的利益,这其中还上促进了社会组织管理的优化、技术的进步、成本的降低以及人员素质、生活品质和行动效率的总体提高。既然产品能在创造巨大经济价值的同时也创造着功不可没的社会价值,因而追求经济价值受到社会的极大支持和大力鼓舞。
产品功能和作用(简称“功用”)是产品价值的起点,没有它设计产品便毫无意义。产品功用是从人的需要出发,利用产品物质和文化的两种特性展开的。产品物质特性有物质供给、形态阈限、运动变化和生理刺激等多种作用,文化特性又有意义传达、秩序规约、引导指示和心理作用等多种用途,这为满足人们在物质和文化上的需要提供了可能。设计功用须了解人的生理、心理、阅历及其周围的社会和自然环境等特性,充分了解需求市场和消费潜力,发掘产品特性,利用切实条件,使设计最能适合特定消费群的需要;设计功用还须考虑产品从流通一直到使用维护过程中的细节,使产品好转移(如需要的话)、好使用、好维护、好处理。
设计产品应使其具有和谐、美好、使人精神愉悦的心理效能,符合消费者的审美观。一般而言,产品应具有合理的功能原理、美好的外观形式、健康安全的使用方式,还应具有优良的品质、可靠的性能,与环境协调的风格等。但消费者的审美价值取向、处境和兴趣变化等因素都是产品审美价值设计的重要参考。设计产品应全面考虑它的社会伦理和环境伦理价值。产品文化不只是符合消费者个体的价值需要,也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需要。它要保持与环境中人的关系协调,与社会的整体利益一致,与社会的发展进步融合。设计产品应使它与其它产品恰如其分地融入生态系统,改造或影响自然界,向有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价值文化转变,使生态环境得到有效利用和保护,促进人和自然的持续,健康、和谐发展。
结 语
和万物生灵一样,人类在大千世界中也只是沧海一粟,但人类通过设计的文化改造了大自然,使自己成为这个桀骜不逊的世界的主人,使自己成为一个基本和谐发展的社会,从而又增加了与自然抗衡的能力。设计作为创造文化的行为文化,不断地创造和更新着人类文化,使人类的生活方式和生活品质不断得以提高,从而促进人类社会肌体的新陈代谢,推动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地进步发展。
我们作为设计者,必须认清产品文化的本质,不折不扣地掌握相关文化的过去和现状,把握设计对象的文化内涵,加深对设计行为文化的理解,锻炼并提高自己的文化应用和创新能力,积极投身到社会生活中以提升自身的价值文化修养,从而有准备、有信心地去创造对消费者乃至整个人类更有价值和意义的产品文化。
参 考 文 献
《关于人为事物的科学》赫伯特•A•西蒙 美 杨砾译 北京 解放军出版社 1985.7 《文化学概论》陈华文 编 上海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01.11 《文化哲学》杨善民,韩锋著 济南 山东大学出版社,2002 《产品开发与价值分析》李志广 南京 东南大学出版社 1993.5 《语意的传达:产品设计符号理论与方法》陈浩,高筠,肖金花编著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企业文化之我见 篇5
辽河油田作为一个有三十多年光荣历史的老企业,三十多年风雨兼程不懈追求,三十多年一路高歌攻坚克难,而今,以豪迈的姿态崛起于祖国的东北,成为辽沈黑土地的钢铁脊梁。几代辽河人在创业、发展与改革的征程中,以钢铁般的意志、火热的激情挑战自我、挑战明天,畅扬着求实创新的思想和科学实干的精神,用智慧、热血和汗水,创造着无愧于使命和责任的业绩,实践着兴企报国的宏愿,圆着自己的石油梦。辽河人在创造财富、创造价值的同时,磨励和形成了一系列优良的传统和作风,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这是我们在新时期继续前进,实现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十分宝贵的精神文化财富。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是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建设高素质员工队伍,不断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必然要求和重要途径。辽河油田结合实际,提炼出从基层区站抓起,以区站建设为重点,以激发基层活力为目标的企业文化,辽河油田公司把企业文化建设的重点直接聚焦到基层区站,按照“人企价值共融、人企价值同增、人企价值并展”的工作目标,培育“奉献能源、创造和谐”的企业核心价值观,“爱国、创业、求实、奉献”的企业精神,“诚信、创新、业绩、和谐”的核心经营理念,以及“凝聚和谐、创新超越”的团队精神;以区站为基石,大力开展情感、知识、民主、制度“四个建设”活动,创造人性化区站环境,培
养“学习型”团队,建立企业沟通体系,完善区站的制度体系,不断推进区站文化建设;建立企业文化组织机构,制定企业文化发展规划,形成自上而下的完整体系。
茨榆坨采油厂作为辽河油田的二级单位,始终贯彻落实集团公司和辽河油田分公司企业文化建设总体要求,认真宣贯集团公司企业文化精神和油田分公司企业文化理念,以“三个代表”思想为指导,按照“融合、务实、创新、有效”的原则,以奉献能源为追求,以人本管理为核心,以学习创新为动力,以一切注重实效为理念,以创新管理为灵魂,以制度管理为保障,建设具有茨榆坨采油厂特色的企业文化。
经过近几年的企业文化实践,具有茨榆坨采油厂特色的文化正在逐步形成,但还需要在实践中丰富和拓展。要倡导学习文化,引导员工把创效作为企业的第一要务,把管理作为发展的第一需要,把学习作为个人的第一渴求。强调全员学习、终生学习,形成“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的良好风气,形成学研交融、学做结合的良好氛围;要倡导求实文化,继续弘扬茨采人“老老实实、埋头苦干”优良作风,形成讲诚实、重实践、重实干的良好风气;要倡导进取文化,形成昂扬向上、不断进取的队伍士气;要倡导效益文化,坚持工作讲效率,管理重效益,形成效益至上的发展意识。同时,还要倡导安全文化、健康文化、环境文化。
(一)着力建设优秀团队,提升全员整体素质
团队精神是企业发展的强大内在动力,是企业文化的重要
组成部分。它会极大提高工作效率,给企业带来巨大的效益。
培育团队意识。要通过教育引导,使员工充分认识到,个体与团队的利益是一致的,个人发展与团队发展息息相关,要自觉维护集体利益和集体荣誉。每一个员工要时刻铭记:我是茨榆坨采油厂这个团队中的一员,我是茨榆坨采油厂人,茨榆坨采油厂的形象在我心中;无论走到哪里,做什么事情,都要为茨榆坨采油厂增光添彩。
强化团队学习。建设学习型采油厂,首先要从团队学习抓起。学习型组织不仅强调个人学习和个人智力的开发,更重视全体成员的学习和群体智力的开发。要提倡互动式学习,通过理论研讨、学习交流、事例分析等,充分发挥团队的智慧和力量。要把学习与思考结合起来,把学习与创新结合起来,提高自身工作技能,解决好生产和管理中的实际问题。
锤炼团队作风。要讲严细。对队伍要求要严,工作管理要细,培养严细作风。要讲求实。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办事要严谨,工作要务实,重视取全取准第一手资料,切实养成求真务实作风。要讲效率。要把 “凝聚和谐、创新超越”的团队精神,在基层弘扬传承下去,高质高效地做好每项工作。要讲团结。建立团结友善、和谐共处、技能互补的团队。
(二)着力推进基层文化建设,提升管理层次
文化是企业的灵魂。茨榆坨采油厂在建设中,全面贯彻“诚信、创新、业绩、和谐”的企业管理理念,以“绿色管理”为主
题,突出工作重点,为全面建设具有茨榆坨采油厂特色的企业文化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可资遵循的行为准则和思想理论保证。以目标吸引,精神鼓励,业绩兑现等方法凝聚人心;靠以德服人,严格要求影响人,约束人;采取与人为善,设身处地的方式调动人的积极性,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营造出了人气旺,景气指数高的良好氛围。
近几年,茨采人结合实际,积极开展 “绿色班站”、“干部夜校”、“阳光管理”等活动,油气管理站通过学习把企业文化建设纳入工作总体目标中,组织开展各种文化活动,引导全体员工共同参与企业文化建设。总结提炼出 “事不过夜”、“三不放过”、“四不下班”和“八个一万”等理念,有效约束和激励了该站员工,强化了基础管理。
(三)着力加强基层思想政治工作,营造和谐稳定发展环境 坚持员工为本,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凝聚功能。要尊重员工的政治地位和人格,维护员工民主权益,推进厂务公开,增强员工主人翁自豪感和光荣感。要研究员工需求,关心员工疾苦,倾听群众呼声,帮助员工解决实际困难。要发挥基层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继续开展好“送温暖”工程,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继续开展“五小建设”,解决员工生活、工作问题。通过有效的思想政治工作凝聚功能,把全厂员工的智慧和力量凝聚起来,引导员工积极投身生产建设当中去。突出正面教育,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导向功能。要开展健康向上的文化娱乐活动,寓教于乐,培养
员工高尚的情操。
企业文化之我见 篇6
说到企业文化,那么,何为企业?何为文化?何为企业文化?
企业,主要指独立的营利性组织。
文化,是一个群体(也可以是国家、民族、企业、家庭等)在一定时期内形成的思想、理念、行为、风俗习惯,代表人物,即由这个群体整体意识所辐射出来的一切活动。
企业文化,即企业在一定社会经济文化背景下,在长期生产经营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日趋稳定的价值观、企业精神、行为规范、道德准则等。
而关于企业文化的研究,范围宽泛,内容深刻。相较各路专家的专业看法,以下皆为我个人的一点浅薄观点,还请指正。
首先,在我看来,企业一切行为的目的与准则都是利益,而其战略及制度的确立,均掌握在极少数的高层管理人员手中。所以,企业文化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领导者文化,从一定意义上说,企业文化是领导层理念的升华,领导者是企业文化的倡导者、缔造者、推行者,不仅个人的理念要领先于他人,更重要的是能把领先的理念转化为企业的理念、企业的体制、企业的规则。企业的文化建设,更可说是领导者利用文化实现效益最大化的一种手段。很多大型企业往往提倡“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可是,富士康的“十一连跳”,除了体现员工心理素质有待提高之外,更多的不是折射出企业的非人性化管理么?这种时刻,企业文化,只是宣传的噱头,不是企业真正的文化。蒙牛集团提出“提供绿色乳品,传播健康理念”的使命,树立“绿色蒙牛”的企业形象,以“诚信”作为第一价值观。然而真相呢?在疯狂的急速扩张中,“诚信、绿色”屈服于利益的诱惑,出现了“三聚氰胺”事件,以致“绿色蒙牛”的形象一落千丈,万夫所指。可见,企业追求的是巨大的经济利益,而真正的企业文化,如若不信而行之,神马都是浮云。
其次,关于企业文化的具体建设方案,有很多切实可行的办法。我个人认为,最重要的,仍是制度的完善和执行。因为,企业文化是个很空泛的概念,落实到现实情境中,必须有明确而具体的制度保障。
① 成立企业文化建设小组,成员主要包括:组长,高层权威领导,负责总体战略的导向和企业文化的确立;副组长,人资部主管,领导和推行建设方案,并将其具体化执行;组员,各部门主管或主要负责人,做好本部门的工作并协助副组长开展工作。
② 确定企业文化和建设目标,针对公司经营项目,树立独特的企业形象,并提高工作效率。
③ 根据各部门的性质,将企业文化落实到具体的制度中,使其与日常工作和奖惩标准直接对接,形成明确的工作说明书、岗位规范、考核制度以及绩效管理规定。
④ 组织全体员工进行细致的培训,学习企业文化及其制度规范,明确作为公司一员的自己,该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及其相应的权利。
⑤ 试运行一个月。
⑥ 组织相关人员进行严格的考核,并评选出优秀部门及个人,根据绩效管理规定,进行奖惩。
⑦ 搜集反馈信息,进行调整。⑧ 正式施行,并根据企业战略导向的改变,不断完善。
培育企业文化之我见 篇7
——注重培育企业整体价值观
企业整体价值观是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 企业精神则是企业整体价值观的集中体现。企业整体价值观决定着企业的经营目标、经营方向, 规范着职工的行为, 因此, 培育企业整体价值观是建设企业先进文化, 提高职工素质的重点。首先, 要确立一个较高的追求目标。崇高的目标是企业文化建设的基础, 企业要树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企业价值目标, 确立为社会服务, 满足人们物质和精神方面追求的目标, 不仅仅把企业目标放在追求投资回报、利润最大化和企业自身的发展上, 这样才能充分体现企业存在的社会价值。其次, 要树立诚实守信的经营理念。在市场经济建立并逐步完善的今天, 企业要树立“顾客至上”、“用户是资源”、“市场是求生之地”等经营理念, 并落实到每一项具体的工作中去。第二, 不同的企业其职工的素质、技术实力、产品特点、历史沿革等是不同的, 因此, 企业文化还必须结合企业实际来开展。
——注重培育企业家精神企业的领导
企业家精神是一个企业精神的核心, 是影响企业生产经营及效益的最重要的非经济因素。作为企业文化直接设计者、倡导者和执行者的企业领导者, 对企业文化具有两方面的重要影响一是企业领导者个人的思想修养、文化素质、形象魅力、行事风格及经营管理能力, 集中体现了一个企业文化的优劣。在市场经济中, 不论是用户或竞争对手, 首先接触到的是企业的经营管理者, 具有良好素质和企业家精神的领导者不仅能得到用户的青睐, 也会赢得竞争对手的尊重, 无形中处于有利的竞争地位, 最终获得业务订单。二是企业文化是由领导者倡导, 并经全体职工认同和实践后形成的企业整体价值观、信仰追求和道德准则, 因此对全体干部职工来说, 领导者有上行下效的示范责任。因此, 作为企业领导者, 与时俱进、加强学习修养、不断充实提高和完善自己应是永恒的课题。
——注重培育企业信用文化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是法制经济, 也是信用经济, 它需要诚信作保证。随着我国加入WTO, 经济与世界接轨, 信誉将成为企业在市场上的第一通行证。然而, 在利益的驱动下, 目前在一些企业中出现了恶性竞争、尔虞我诈、信用危机等, 导致了社会整体信用水平的下降, 严重影响了企业的声誉和形象, 这种违背职业道德、只求得逞于一时的做法, 对企业的长期发展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 无异于饮鸩止渴。二是在企业经营生产活动中, 教育干部职工把“诚实守信、用户至上”这一企业精神的核心内容, 贯穿于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中去。三是加强企业领导自身的职业道德建设, 自觉在市场经济活动和企业生产管理中, 坚持依法经营、依法治企, 牢固树立经济效益和社会资产“双赢”的思想, 牢固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点, 不投机取巧、不损人利己, 不断发展企业信用文化。
——注重培育高素质职工队伍
企业宝贵的财富是职工自身素质优良、纪律严明的职工队伍, 是保持企业市场竞争力的基础。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分为三个层次最直接的是企业商品和服务的竞争, 就是在市场中谁的产品质优、价廉、服务好, 谁就取胜;支撑商品物美廉价的是企业的技术和管理, 这是企业第二个层次的竞争;企业技术和管理不断改进的基础又在于人才和职工队伍, 人才和队伍是第三层次, 也是最高层次的竞争。而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的宗旨也在于用教育、培训、熏陶的方法来培育并逐步形成职工共同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即培育“第三层次竞争”所需要的人才和职工队伍。在知识经济时代, 人才和职工队伍已成为企业的第一资源, 在培育高素质职工队伍方面重点抓两项工作一是坚持“以人为本”的经营发展思想, 把“人”置于企业经营生产和管理的最高地位, 坚持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信任人的原则, 重视为职工学理论、学文化、学技术、学法规创造条件, 重视为职工营造宽松和谐的生产工作氛围, 积极为他们实现自我价值和发挥自己的能量铺路搭桥, 在促进企业生产发展的同时, 促进职工的自我完善和综合素质的提高。二是结合企业实际, 因时、因事、因地开展职工群众喜闻乐见的提合理化建议、演讲比赛、艺术节运动会、“红五月”歌咏比赛等活动, 丰富职工的业余文化生活, 让广大职工在各项活动中充分展示自己的聪明才智, 自觉地为企业的振兴和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总之, 企业文化建设对企业而言, 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系统工程, 它需要各级组织和人员的关注、支持和参与, 因此, 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 必须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坚持以党的建设来保证企业文化的良性发展;同时必须联系企业实际, 找准切入点, 突出个性, 因企培育不断推陈出新才能发挥企业文化的独具魅力。
摘要: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 是推动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培育企业文化, 对培育企业整体价值观、企业精神、企业道德、团体意识、企业形象、企业制度等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促进文化发展繁荣之我见 篇8
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为我国的社会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了坚实丰厚的物质基础。国家对文化事业的投入不断增多,从1978年至2008年,全国文化事业经费累计达到600多亿元,年均增长22.5%,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45%。从整体上看,文化产业的增长速度超过同期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
经济建设的迅猛发展,极大地解放了文化生产力,激活了人民群众巨大的精神文化需求,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了广阔的市场需求。我国有13亿人口,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以及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的加快,国民消费架构也随之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城乡恩格尔系数呈现持续降低的趋势,居民精神文化消费不断增长。广大的消费群体和强烈的市场需求,使我国的文化建设30年来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改革开放使中华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力与日俱增,为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提供了广阔的国际空间。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灿烂的文明,这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纽带,也是我们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深厚基础。改革开放使中华文化全面走向世界。至2008年,我国已在140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140所孔子学院,外国人学习汉语的人数不断增多,中华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力不断增强,发展的国际空间越来越大。
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不仅从根本上改变了国家民族的命运,也为各项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正确的前进方向,作为一名伴随着改革开放宏伟大业成长起来的文化人,我对此感触颇深。
我所在的《百花》杂志社,原本是一家影响十分有限的群众文艺出版机构,以刊发演唱材料(小戏、小歌舞)等小型文艺作品为主,仅能覆盖我省群文系统。改革开放以后,《百花》焕发了新的生机,迎来了自己激情燃烧的“黄金时代”。机制改革后的《百花》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紧紧依托党和国家的好政策,变原先狭窄的“群众文艺”定位为受众面更广的“大众文学”定位,走近时代,走近生活,注重市场,努力做大做强刊物,先后打造出了上世纪八十年代和本世纪初两个发展高峰,刊物最高月发行量曾达到60余万册,位居西北地区通俗文学刊物发行量前列,覆盖了全国除台湾以外的所有省(区),并被国外多家图书、出版机构收藏,被推介给世界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读者。目前,《百花》已经连续3年进入全国故事类刊物发行量前5名,取得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
综上所述,《百花》的发展完全受惠于党和国家的改革开放政策,可以说,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今天广大读者所喜闻乐见的《百花》杂志。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在人类社会已经全面进入信息时代的今天,我国文化部门和广大文化工作者要想承载起这一关乎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促进社会全面发展和民族振兴的战略任务,面临的全新课题,就是如何借鉴30年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在科学发展观的引领之下,全面深入地推动文化创新工程的开展。
文化建设要大发展大繁荣,对我们提出了哪些要求呢?我以为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文化发展必须做到以人为本。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文化权益作为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的成果由人民共享;其次,必须加快文化发展,这是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根本任务;第三,文化事业要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第四,文化发展要坚持统筹兼顾、全局考虑的原则。
要对文化的巨大感染力有充分认识,在此基础上,大力发展文化生产力,推进文化体制机制的创新。推动各类经营型文化单位进行转企改制工作,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加快培育市场主体和战略投资者。同时,我们还必须大力提高文化的传播能力,推进文化传播手段更新换代。
见微知著,作为一本深受广大读者喜爱的大众文学杂志,《百花》今后要想在强手如林的期刊市场上继续占有一席之地并得到更大的发展,就必须加强科学发展观引领下的文化创新意识,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优,不断探索刊物发展“更上一层楼”的创新之路,把《百花》打造成更具影响力的大刊强刊。要达到这个目标,《百花》就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针,对内部的机制和体制、刊物的内容和形式、刊物的发行和经营方式、刊物的传播手段和生产流程等诸多方面进行改革,实施全方位多角度的创新举措,使《百花》的面貌日新月异,在竞争激烈的期刊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地,绽放出它独有的魅力,为我省文化事业的发展繁荣做出应有的贡献。
改革开放战略决策的实施,使中国这艘巨大而又古老的航船找到了正确的航向,中华民族的命运从此发生了革命性的伟大转折。目前,我们的国家以更加开放和自信的姿态,出现在世界面前,行驶在又好又快发展的快车道上。相信我们的文化建设工作,也必将迎来一个大发展大繁荣的黄金时代,为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与和谐社会的建成,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传承工商文化之我见 篇9
兰州市工商局专业市场管理分局法规科 杨德平
工商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工商行政管理系统的具体体现,是工商行政管理事业发展中传承下来的宝贵精神财富。它包含着“人一之我十之,人十之我百之”的甘肃精神、“国徽头上戴,责任肩上挑”的工商精神、培育着“政治坚定,忠于职守;执法为民,高效服务;依法监管,公正维权;严守禁令,廉洁勤政”等共同精神语言的道德规范,因此传承工商文化建设,是增强干部职工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荣誉感的必要措施,是提高整体的影响力、凝聚力和战斗力的有效手段,更是新时期提高队伍素质、增强执法效能、深化工商行政管理工作的迫切需要,一、围绕三个素质,是传承工商文化建设的重点 一是思想素质。要以当前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为契机,采取多种形式开展经常性的思想政治学习,认真组织干部学习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和国家工商总局颁布实施的《工商行政管理人员职业道德规范》,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学习科学发展观和社会主义荣辱观等党的最新理论成果,在学习中感悟工商文化,在学习中积淀工商文化,在学习中传承工商文化,在学习中发展工商文化,在广大干部中形成强大的工商精神动力,更好地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二是文化素质。通过有计划地进行综合素质、现代信息技术、工商法律法规等教育培训,积极鼓励和支持各种形式的学历教育和专业培训,提高工商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提高干部的科学文化和信息化知识水平,以适应新形势对工商行政管理工作的新要求。
三是业务素质。进一步加大业务培训力度,结合实际制定科学、详细的培训规划,通过岗位练兵、在岗培训等活动,提高干部的业务素质,进一步提高干部队伍履行职责的能力。
二、注重三个结合,是传承工商文化建设的具体措施
一是把工商文化建设和加强工商队伍建设相结合。广泛开展政治思想、科学文化和业务技能的学习教育活动,培养爱岗敬业、服务社会、无私奉献的精神,充分挖掘和讴歌工商队伍蓬勃向上、开拓进取的时代新人和精神风貌,以先进典型鼓舞人、教育人、激励人。
二是把工商文化建设与服务社会相结合。大力加强机关文化、基层文化、窗口文化建设,以规范的服务文化营造主动、高效、优质的政务环境。全面实行政务公开,落实便民承诺,充分发挥“一站式”办公、“一条龙”服务的功能,积极开展各项规范化服务达标竞赛。以科学规范管理为重点,统一办公场所设置、统一办公装备标志、统一文明用语、统一服务模式,通过设置便民卡、联系卡、工作流程图、人性化标语、警语以及公示牌等,完善服务功能,提高服务水平。
三是把工商文化建设与促进精神文明建设相结合。通过创新载体,强化措施,丰富内涵,培育亮点,深入开展“人民满意机关”、“人民满意公务员”、“文明单位”、“和谐家庭”等创建活动,引导广大干部职工在社会上做好公民,在单位做好职工,在家庭做好成员。
三、搭建三个平台,是传承工商文化建设的有效载体。
一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平台。要坚持中心组学习、党支部活动和集中学习制度,利用专题辅导和形势报告会、学习心得交流会等形式,规范领导、党员联系群众等办法,搭建思想政治教育的平台,努力形成系统心齐、气顺、劲足的和谐工作关系和氛围。
二是搭建齐抓共管的平台。工商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系统各部门各司其职,齐抓共管,形成合力。在组织领导上,要把工商文化建设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积极开展“工商文化建设年”、“规范管理年”主题活动,科学谋划、认真安排、狠抓落实,确保工商文化建设活动顺利开展;在考核机制上,要把工商文化建设作为思想政治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列入岗位目标责任制考核;在激励机制上,对在工商文化建设中涌现出的先进单位和个人要及时总结,给予表彰和奖励,调动积极因素,推动工商文化建设。
三是搭建文化活动平台。要进一步加大工商文化建设的投入,完善活动设施,创建法律宣传和艺术展示的平台,广 3 泛开展既组织自己又联系群众的诚信守法、消保维权等主题文艺联欢、法律宣传、咨询服务活动。
四、做到三个坚持,深化工商文化建设的内涵。
一是坚持以人为本抓建设。以人为本,是工商文化建设和队伍建设的结合点。要抓住培养和造就新型工商干部这个根本,通过工商文化建设这个载体,广泛开展政治思想、科学文化和业务技能的学习和教育活动,培养工商干部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精神。要把工商干部置于工商文化建设的中心地位,发挥干部职工的主动意识、创造意识和参与意识,形成共促事业发展与进步的强大动力。
二是坚持服务大局抓建设。加强工商文化建设,要以服务发展大局为目标,以监管社会主义统一大市场为己任,始终紧紧围绕地方经济发展战略,在政策服务、监管执法、阳光政务、行政效率等诸多方面下功夫,以实实在在的服务,发扬光大工商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