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略专家风采 感悟教育真谛

2024-09-26

领略专家风采 感悟教育真谛(共4篇)

领略专家风采 感悟教育真谛 篇1

领略专家风采

感悟教育真谛

——华东师大学习之旅

府东街小学 李晋玲

带着对人师圣地的一种仰慕和渴望,带着对新课改的诸多迷茫,11月上旬我们一行数人走进了华东师大,走进了中国教育的最高殿堂。在短短的十天时间里,我们领略到了数位专家大师的精湛理论和人格魅力,实践考察了3所基础教育改革先进学校,我们收获着、快乐着、成长着。感谢这次的教师研修培训为我们创造了条件,搭建了一个与大师近距离交流的平台。无论是李政涛教授、李伟胜教授,还是郅庭瑾等教授,他们渊博的学识,科学的精神,风趣的讲座,都让我们在不同层面、多元化明晰了教育的真谛。他们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阐述了各自的研究成果。授课内容从教学内容到教学方法,从传统教学到新时期的教育改革、从教师成长到新型评价、从学校管理的诊断到学校改进的策略,从教育理论到教育实践案例,使我们眼界大开;多角度、前瞻性的讲座,使我的教育理念得到更新、相关知识结构得到完善,我们享受着心灵碰撞带来的震撼与兴奋,享受着精神洗礼带来的幸福和愉悦。

一、本次学习的几点感悟

感悟之一:让课堂充满生长的气息。

华东师大李政涛教授详细阐述了开展有效教学,培养充满生长气息的课堂。他指出:有效教学必须抓住五个实:扎实、充实、丰实、平实、真实。教师在教时要遵循:学生已经会的或懂的不教;学生自己能学会的,能读懂的不教;教师教了学生也学不会听不懂的不教;要教就教那些教师不教学生就不会的东西;学生认为需要的是重点要教,学生没发现但老师认为非常重要的一定要教。在听课时要带着自己的“钉子”和“钩子”。评价一节课的好与坏,不是看课堂活跃不活跃,热闹不热闹。要看学生变了没有、发展了没有,学生走出课堂和走进课堂相比有没有差异?李教授这些精辟的见解,使我明白了只有认真解读课标、教材、学生,才能让课堂充满生长的气息。

感悟之二:重建课堂文化,为思维而教。

华师大郅庭瑾教授列举了中国教育与外国教育的文化差异,就中小学校开展思维教学进行了深入的分析,阐述了为思维而教的课堂文化、思维教学的学科视界、思维教学的课程资源开发及追求道德文化、培养学生思维人格等。它给了我莫大的启示: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培养鹦鹉学舌的模仿者,而是培养能够独立思考的创造者。作为教育群体中的一员,我感到“为思维而教”是现今教育迫切要做的事情,并且也是教育改革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感悟之三:改变教学观念,整合课前课后。

李伟胜教授谈到了以1节课为单位,整合课前课后的学习活动。主要通过加强预习指导,改进课堂学习,完善课后作业。他精彩的讲座,让我茅塞顿开,我们以往的课堂教学往往忽视了,对学生的课前预习进行有效指导,导致了课堂教学效率不高。所以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要重视课前课后的整合。

感悟之四:课堂教学要重视教学转化。

吴亚萍教授通过数学课例对当前课堂教学的现状进行了具体诊断,分析得出在课堂教学中经常出现割裂了知识整体之间的内在联系,割裂了知识发生发展的来龙去脉、不开放现象、“替代思维”等,都在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率。提高课堂效率要重视教学转化即:重视知识的整体关联,重视教学的互动生成,重视学生的过程经历。

感悟之五:理清课堂教学的“前因后果”。周彬教授从戏说公开课与家常课入手,详细阐述了课堂教学的“前因后果。他的整堂报告充满了欢声笑语。讲座处处闪耀着思辩的火花,语言幽默、事例生动,不仅引发了教师的共鸣,更激发出教师对日常教育有意识的反思,重新审视课堂中教师的角色与任务,构建有质量的高效课堂。对课堂改革的“前因”部分,周教授从课堂教学是教师的“脸面”这一独特的视角,引发出教师需具备的素质素养:口才、逻辑、知识面和对待学生宽容的态度。学在课堂改革的“后果”部分,周教授结合具体事例充分论证提出了:学习成绩=兴趣*方法*智商。依次从与学生家长相关的智商、与学生相关的学习方法和与学科教师相关的兴趣,分析三者对学习成绩的影响。整个讲座视角独特,还穿插着不少周氏“典故”,用心谛听,妙趣横生。

二、本次学习的几点思考

1、我们需要什么?我们处在一个竞争激烈、快速发展的时代,如果你总是停留在初始阶段不去学习,教书三十年,教龄只三年,其余二十七年都是重复三年的故事,那么你必将被社会所淘汰。李政涛教授说:“华东师大的教授个个都是精英,学识渊博,但是他们从不敢懈怠,必须不断学习。”作为一名基础教育的教师,同样需要坚持终生学习。

2、我们从事的是教育吗?作为一名教师,我们是否明白我从事的是什么职业呢?培训还是教育?答案当然是后者。可在我们当前的教育中,往往存在着急功近利,学生只有技能,智慧的启迪和人格的塑造却被忽视掉。

3、我们是合格的教师吗?作为一名教师,将全部时间用来工作只是敬业的表现,但没有给自己的学习与反思留出时间,只能是让自己一直在探索之中,而不会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就要做研究型教师不做教书匠,研究学生、研究教材、研究课堂。

4、我们的课堂有效吗?新课改之风在基础教育中蔚然兴起,但反思我们的课堂是否真的有效?我们看到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依然没有养成?学生依然不能轻松愉悦的学习等,我们的课堂改革之路依然任重而道远。

三、自我发展工作规划

短暂的研修学习结束了,但每位大师的精湛理论和精辟的见解,依然耳熟能详,将激励我在今后的工作中自我加压、勇于探索、敢为人先,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改革浪潮中。特制定今后三年发展规划:

1、继续高举新课程改革大旗,探索愉悦高效的课堂教学。课改之旅已经起航,但经过此次上海之行的精神洗礼,反思我们的课堂教学,依然是改之皮毛。今后的工作中,我将把大师们的精髓移植课堂,抓好分管数学、科学、音体美等学科的课改工作,与广大教师一起实践研究,打造愉悦高效的课堂。

2、抓好青年教师的指导和培训工作。青年教师是我校教师队伍中的生力军。经过几年的历练,他们已经逐步成长起来,但还需要继续磨练提升,我将继续发挥传帮带的作用,与他们一起备课、研讨,诊断课堂教学,使他们尽快成长为我校课改的主力军。,力争通过三年的努力,使更多的青年教师成长为孝义名师、教学能手等。

3、争做一名学者型、研究型教师。参加工作以来,我就坚持学习,研究教学,努力提高自身素质。通过此次近距离的与大师接触,给我震撼之大,影响之深远,与大师相比自己远远做的不够。我将以广大大师为榜样,养成终生学习的习惯,刻苦钻研各种教学理论,主动承担新课改的研究,每学年至少撰写二篇教育教学研究论文,并力争发表或获奖,努力做一名学者型、研究型教师。

十天的培训是短暂的,而我的记忆与思考却是永恒的。这次培训,将使我终生受益,假如我们参加培训的老师是舵手,那么给我们上课的老师便是引航人,是培训让我们补足了元气,增添了灵气,焕发了生气,使我真正感到了“教育做什么?——是授受知识,开启智慧,点化、润泽。我真诚地感谢华东师大给与我们创设的共同交流学习的平台。在今后的日子里我会抱着一颗感恩的心继续学习,抱着感恩的心以更饱满的激情把自己获取的新理念,落实到教育教学实践研究中去,为不断推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领略专家风采 感悟教育真谛 篇2

改革就是对旧有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作局部或根本性的调整变动。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我们要把历史上的重大改革放在当时社会发展的大历史背景下去分析、去认识,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待每一次改革,找出其成功的原因或失败的教训,全方位分析与评价历史上的重大改革。了解这些改革活动,探究它们与时代的相互关系,科学地评价其在历史上的作用,是历史学习的一个重要内容。

命题角度一:改革是永恒的主题

例.2012年3月,温总理在答记者问时表示,改革是历史永恒的主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如亚里士多德所言:“最为公正的政体,应该不偏于少数,不偏于多数,而以全邦公民利益为依归。”……古典时期的雅典城邦正是以立法和制度来调适贫富差距,防止极贫极富,从而有效保障了公民集体的稳定与发展,实现政治民主,文化繁荣,形成古典盛世的历史局面。

——解光云《古典时期雅典城邦对贫富差距的制度调适》

材料二 在我们之前九百年,中国即企图以金融管制的办法操纵国事,……当王安石对神宗赵顼说“不加税而国用足”,他无疑地已知道可以信用借款的办法刺激经济之成长。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梭伦改革调节贵族与大众利益的方式是什么?结合材料二指出,王安石采取了哪些“信用借款的办法”来缓和阶级矛盾的?(5分)

(2)上述两次改革对于贵族与大众之间的矛盾分别采取了怎样的处理原则?(2分)

(3)上述做法对我们今天建设和谐社会有何借鉴意义?(3分)

解析:第(1)题,根据材料一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可知,第一问梭伦改革调节贵族与大众利益的方式指立法和建立制度。第二问王安石采取的缓和阶级矛盾的“信用借款的办法”据所学知识指出即可。第(2)题,根据材料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可知,处理原则是指折中或中庸、调和。第(3)题,根据上述材料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可以从“追求公平公正;兼顾各方利益,防止贫富差距拉大;逐步推进政治民主化进程”等方面加以归纳。

参考答案:(1)方式:立法和建立制度。办法: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市易法。(5分)

(2)原则:折中或中庸、调和。(2分)

(3)借鉴:追求公平公正;兼顾各方利益,防止贫富差距拉大;逐步推进政治民主化进程。(3分)

命题角度二:改革要顺应潮流,切合国情

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克里米亚的失败对俄国的民族主义者和斯拉夫派来说,是一个严重打击。他们已很有信心地预言,俄国专制制度的优越性会导致一个可与1812年对拿破仑的胜利相媲美的胜利。……这场失败起了暴露旧制度的腐败和落后的作用。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百日维新”虽然失败了,但它毕竟触动了传统的中国政治体制,为现代国家的建立作出了有益尝试。以后发生的历次革命运动,从现代化的进程看,……因而与戊戌变法有着历史的连续性。也正因为如此,史学界才会把戊戌变法视作近代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起点。

——《回顾戊戌 重温历史》(《光明日报》2008年12月7日)

材料三 在明治维新期间,我们发现了一个奇特的现象。一方面日本全面学习西方,从军事、技术、政治体制一直到生活习惯,日本的精英阶层善于学习,全力促进日本的现代化和西化;另外一方面明治政府在改革过程中出现了看起来非常矛盾和不符合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改革措施,其改革过程中融入了大量日本本身的传统和文化的因素。

——刘涛《中国崛起策十四:从“万世一系”的宗教神话看日本的崛起》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中“旧制度”的内涵。(2分)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史学界部分学者将戊戌变法看作“近代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起点”的主要依据。(4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日本明治维新“融入了大量日本本身的传统和文化的因素”的主要表现。(4分)

(4)综合以上材料,分析俄、中、日三国近代化的改革给我们的重要启示。(2分)

解析:本题考查近代俄、中、日三国的改革。第(1)题要结合克里米亚战争爆发时俄国与西方的政治制度进行分析。第(2)题要结合维新变法对中国近代化的作用进行分析,可从政治、经济、思想三方面归纳。第(3)题要结合日本明治维新的内容,找出能体现其本土化方面的内容;第(4)题是主观性题目,答案言之有理即可。

参考答案:(1)指沙皇专制制度或农奴制。(2分)

(2)依据:政治上,提倡君主立宪,触动了传统中国政治体制,是政治民主化的有益尝试;思想上,宣扬民权、平等、进化论,起到了启蒙作用,影响了近代民主革命。(4分)

(3)主要表现:政治:宪法赋予天皇拥有绝对权力,形成近代天皇制;文化:宣扬忠君思想、武士道精神,形成对天皇的神道崇拜。(其他表述言之成理亦可) (4分)

(4)启示:既要顺应历史趋势及时改革,又要与本国国情相结合。(其他表述言之成理亦可)(2分)

命题角度三:关注公平正义

中外历史上的许多重大改革,往往通过限制、冲击原有特权的方式来追求社会公平与公正。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而集小(郡)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 据家赀高下,各令出钱雇人充役,下至单丁、女户,本来无役者,亦一概输钱,谓之助役钱。……以东、西、南、北各千步,当四十一顷六十六亩一百六十步为一方,岁以九月,令、佐分地计量,验地土肥瘠,定其色号,分为五等,以地之等,均定税数。endprint

——《宋史》卷三百二十七

材料三 保甲之法,籍乡村之民,二丁取一,十家为保,保丁皆授以弓弩,教之战阵。……自是四方争言农田水利,古陂废堰,悉务兴复。

——《宋史》卷三百二十七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商鞅变法的哪些措施有利于推进公平正义、社会进步?(4分)

(2)依据材料二,说明王安石变法是怎样限制原有特权、追求社会公平与公正的。(4分)

(3)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三,概括指出商鞅变法、王安石变法内容的相似之处。(2分)

(4)结合商鞅悲惨的命运和王安石被迫辞职的结局,谈谈你对改革的认识。(2分)

解析:第(1)题和第(2)题属于对热点知识的考查,商鞅变法中的奖励军功、奖励耕织,王安石变法中的免役法、方田均税法等措施都体现了维护公平正义。第(3)题要从变法内容对人民的控制和重视农业方面去考虑。第(4)题要从改革过程中遇到的阻力方面去考虑。

参考答案:(1)实行法治;奖励军功;奖励耕织;推行县制。(4分)

(2)实行免役法,按贫富等第收取免役钱;不服役的官僚、地主也要出钱。推行方田均税法,按照土地的多少和肥瘠收取赋税,官僚、地主也不例外。(4分)

(3)加强对人民的控制和管理;重视农业生产的发展。(2分)

(4)改革会遇到重重阻力和困难,需要改革家付出代价甚至流血牺牲。(4分)

命题角度四:关注商业与市场经济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农、商、官三者,国之常官也。……金生而粟死,粟生而金死。本物贱,事者众,买者少,农困而奸劝(劝,活跃的意思);其兵弱,国必削至亡。金一两生于境内,粟十二石死于境外;粟十二石生于境内,金一两死于境外。国好生金于境内,则金粟两死,仓府两虚,国弱;国好生粟于境内,则金粟两生,仓府两实,国强。

——《商君书》

材料二 盖制(制,管束的意思)商贾者恶其盛,盛则人去本者众,又恶其衰,衰则货不通。

——《临川先生文集·答韩求仁义书》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述商鞅的商业思想。(4分)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王安石在农业和商业的关系上与商鞅的观点有何相同之处?结合变法内容说明王安石是如何实践“制商贾”的?(6分)

解析:略。

参考答案:(1)商业是国民经济的基本要素之一,商业应限制在一定的范围内,商业要服从农业的发展。(4分)

(2)相同观点:商业过度发展导致农业衰退,应以农业为本。(2分)实践:实行青苗法、均输法、市易法,官府干预商品交换,直接参与经营商业活动,调控商品价格。(4分)

命题角度五:从近代化视角审视俄国1861年改革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851年,俄国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5.7%,农村人口占94.3%,其中90%是农奴。工厂规模很小,大型企业平均不过40~50个劳动力。

——吴清修、王玲《俄国废除农奴制原因的再思考》

材料二 据统计,1860—1890年,俄国企业数增长18.3%,工人数增长66.6%,生产总额增加100%。生铁产量增加了2倍,钢产量和棉纺织业的产值都增加了3倍,而煤炭产量的增加则超过了19倍,石油产量猛增了200多倍。在此期间,俄国的整个工业产量增加了6倍,铁路线增加了35倍多。

——张广翔《德国学者关于俄国1861年改革研究述评》

材料三

农民在庄园里听贵族宣读“二一九法令”

材料四 欧洲三国人均GDP(单位:元)。

——安格思·麦迪森(英)《世界经济千年史》

材料五 沙皇政府不关心农业的发展,农产品出口挣回的外汇,大部分用于军费、政府和工业部门的支出,只有小部分投入农业发展。因此,俄国农业落后,农民负担沉重,购买力低下……

——杨甘霖《大国崛起的专题学习和研究》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19世纪50年代俄国工业发展的特点。(2分)

(2)材料二与材料一相比,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俄国工业发展有何新变化?结合材料三,指出产生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4分)

(3)根据材料四,概括指出改革后俄国经济发展的状况。根据材料五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4分)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俄国工业化进程的启示。(2分)

解析:略。

参考答案:(1)特点:工厂规模小;缺乏必要的自由劳动力。(2分)

(2)新变化:规模扩大;劳动力增加、工业产量增加。主要原因:“二一九法令”废除了农奴制,大大扩大了俄国自由劳动力的来源;农民支付高额的土地赎金,为工业化提供了一些资金。(4分)

(3)状况:总体水平仍然远远落后于西欧国家。原因:政府牺牲农业(政府不关心农业的发展);解放后的农民仍受到由地主控制的村社严格管理,在很大程度上还被束缚在土地上;农业落后,国内市场狭小,不利于工业的发展。(4分)

感悟孔子魅力 寻求教育真谛 篇3

管村小学

张 震

2011年10月

感悟孔子魅力 寻求教育真谛

——《论语》学习心得

读了国学经典《论语》,走在孔子的《论语》的字里行间,让我受益匪浅。

《论语》中对于教育思想方面的内容对我启发很大,在教育对象的选择上,他主张有教无类,不分贵贱愚贤,机会均等。用今天的话来说,孔子非常尊重学生,在教育方法上,孔子主张因材施教,重视诱导式的启发教育,触类旁通,强调在实际启发诱导的基础上必须注意循序渐进。本学期我所教的课文中,讲的就是孔子与学生的故事,再次重读孔子的《论语》,让我再次接受了教育。在教育的培养目标上,孔子认为进行教育的目的除了用仁义净化人们的灵魂,协调人们的社会行为之外,其重要的目的在于培养具有仁义之心的“仕”,“君子”,以为当时的社会服务,这就是他著名的“学而优则仕”的思想。孔子的《论语》,让我想到了我们今天的教育教学实际,发现孔子的许多教育思想在今天仍被继续沿用,仍是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一部经典著作。如: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孔子认为追求学问首先在于爱学、乐学,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爱好;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讲了学习方法,提出了“学”是“思”的基础,“思”又能使 “学”不断深化和扩大,阐明了学和思的辩证关系,就是今天我们常说的学思结合。再如今天的因材施教、循序渐进、举一反三等等这些教学原则、方法在《论语》中都能寻找到痕迹。

除了教学,孔子关于做人也有自己的独到见解。他强调做人要正直磊落,子曰:“人之生也直,望之生也幸而免。”在孔子看来,一个人要正直,只有正直才能光明磊落。然而我们的生活中不正直的人也能生存,但那只是靠侥幸;他还强调,做人要重视“仁德”。这是孔子在做人问题上强调最多的问题之一,在孔子看来,仁德是做人的根本,是处于第一位的。孔子说:“子曰:“弟【dì】子入则孝,出则弟

【tì】,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又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这说明只有在仁德的基础上做学问,学礼乐才有意义。做人还要重视修养的全面发展。曾子曰:“吾日三省乎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即: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的言行,替人家谋虑是否不够尽心?和朋友交往是否不够诚信?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强调从自身出发修养品德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孔子强调做人还要重视全面发展。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只有这样能真正的做人。

领略专家风采 感悟教育真谛 篇4

特级教师王崧舟是“诗意语文”的积极的倡导者和践行者,从1984年工作以来至今已30来年,共经历了六个超越自我的阶段,并在教学过程中形成教学艺术,创生出“诗意语文”的教学理念,运用在语文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从其具体的教学表现当中窥探其教学艺术。本文通过对王崧舟教学实录的归纳和整理,总结出王崧舟在教学语言、课堂对话、板书设计及评价方面的教学艺术,并由此引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问题,分为三方面:教师和文本之间、学生和文本之间以及教师和学生之间,并对其原因进行分析,透过王崧舟诗意语文的教学艺术来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从精准掌握教材、培养儿童语感、增强学生感悟、体味趣味课堂几方面论述。

这位32岁就成为语文特级教师的大侠,系杭州拱宸桥小学校长,上课激情澎湃,大气舒展,自成“杭派”风格,在中国的小学语文界扯起“诗意语文”的一面大旗。他表示,在教学技术策略上不必要纠缠,要不断解构自己超越自己,不被规则框架束缚。“人生即职业,职业即人生。人生就是课,课就是人生。”王菘舟这样点评语文教师的人生意境。他说一堂好的语文课,存在三种境界:人在课中、课在人中,这是第一种佳境;人如其课、课如其人,这是第二种佳境;人即是课、课即是人,这是第三种佳境。境界越高,课的痕迹越淡,终至无痕。因此,课的最高境界乃是无课。

《两小儿辩日》的示范课上得一波三折,在表演性的示范阅读中,师生的互动达到高潮,孩子们忘记了公开课的紧张,掌声喝彩声不绝。《两小儿辩日》用听写的方式的导入,真实在。大雪无痕,看来王大师已进入好课的第三种境界了——无招胜有招。

假如您没有亲身聆听过菘舟老师的课,是很难想象:到底一种什么境界?他的课亲切自然,没有任何的娇柔造作,摒弃了个别特级教师的“作秀”成分,还语文教学以为真实.他的声音是典型的男中音,充满磁性和吸引力;他的板书字迹清秀隽永;他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驾驭课堂的能力„„决非一日之功!

上一篇:数学专业考研经验下一篇:资料员(建筑)考试题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