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奇迹记叙文

2024-11-09

生命的奇迹记叙文(通用16篇)

生命的奇迹记叙文 篇1

珍惜生命——读《生命的奇迹》有感

今天,我读了《阅读年选》上《生命的奇迹》这篇文章,深受感动。这篇文章讲了“我”在一年严冬,独自开车到可可西里海拔4000多米的昆仑山口。那里只有雪白的冰块。“我”在车子里突然看到一群藏羚羊向前走,“我”后来才知道,它们是去寻找水源,这时,一只藏羚羊倒下去了,接着,一只又一只的藏羚羊倒了下去。正当“我”认为这群藏羚羊没有任何希望时,有一部分藏羚羊停了下来,用嘴贴在身下厚厚的冰层,从鼻腔中喷出一股股热气,嘴里也流出一滴滴唾液,来融化冰,以便能喝到水。可是,它们喷出的热气,太有限了。那冰不仅没有融化,当热量喷出时,反而化成了水汽,进而又凝成了冰。这时,一只藏羚羊用嘴在冰上舔舐着。最后,它喝到了水,但它的嘴里已经鲜血淋漓。接下来每一只都是。

在现实生活中,动物也是爱惜自己的生命的。有一次,我们一家人去上海旅游,走的太匆忙了,忘记给我们家的小狗小白留食物了,可是我们要旅游十天才能回来。我当时旅游一回来,就立马冲回家,发现小白浑身脏兮兮的,身上的毛还湿答答地粘在身上,还瘦骨嶙峋、可怜巴巴地待在门口。我就觉得很奇怪,后来,邻居告诉我说:“你家的小白,饿了好几天了,还自己去找吃的。还知道自己去垃圾箱找,垃圾箱里找不到,就到马路上,吃别人扔的东西,甚至有时候还吃纸。而且它还在危险的河边喝水。上次为了喝水,还掉到河里,幸好它使劲在水里挣扎,我才发现,把它救上来的呢!你们家的小白可真能干,自己能够想办法生存下去!”

是啊,生命是很重要的,每个人、每只动物的生命都只有一次,失去了就再也不可能有了,所以,让我们珍惜自己的生命,珍惜别人的生命,一起奋斗,一起向理想前进吧!

靖江市城北小学五(4)班四年级:孙婷炜

生命的奇迹记叙文 篇2

在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采集造血干细胞完毕后,这“生命的种子”乘当日15时30分的飞机离开太原,历经2小时,行程近1500公里,于17时30分抵达上海虹桥机场,赶往医院用了1个小时,到达上海儿童医院已是晚上18时30分。

冯磊的造血干细胞是否能在孩子体内成活?奇迹是否会发生?这都是冯磊最关心的。自捐献造血干细胞后,冯磊的心一直牵挂着孩子,担心着孩子,每天都打电话给山西省红十字会询问孩子的情况,而电话里的回答只是重复着一句话“还在观察当中”。

就在造血干细胞移植的第7天也就是9月3日,冯磊的手机突然响了,山西省红十字会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管理中心主任左彤激动地告诉冯磊:“你的造血干细胞在孩子体内成活了!”之后,孩子在9月25日出院了。当冯磊得知孩子被救活了,激动地不能自已。他把这个喜讯告诉家人,全家都为他、也为患儿高兴。

时间倒回到8月27日。在上海儿童医院,家长、孩子、医生焦急地等待着救命的造血干细胞的到来,18时30分,千里迢迢赶赴太原的上海儿童医院王翔大夫到达医院,当孩子的父母看到王翔大夫手中的骨髓移植保存盒,激动得说不出话来。医生小心翼翼地把造血干细胞从保温箱内拿出放入化验室化验,经过30多分钟的检测后,结果显示各项指标都达到标准。医生做好一切准备,为安徽患儿强强(化名)输入造血干细胞。这时强强已在无菌仓内躺了十几个小时,19时,强强的右胳膊上插上了软管与仪器相连,这样很清晰地看到120毫升的造血干细胞混悬液,一点一滴地流进了强强的身体内。强强看着造血干细胞顺着管子缓缓流进身体内,轻轻地问:“妈妈,叔叔的造血干细胞输到我的身体里,我的病就会好吗?”妈妈抚摸着孩子光光的小脑袋说:“是的。你一定要记住检察官叔叔,是检察官叔叔救了你。”孩子看着妈妈,轻轻地点了点头。两个小时后,120毫升的造血干细胞混悬液全部流进了强强的体内。为了这一天,强强的父母等待了无数个日日夜夜,他们终于看到了希望,看到了曙光。

造血干细胞移植完毕,医生说:“造血干细胞到了孩子体内是否能成活,是否有排异现象,还要看孩子的身体状况,排异现象是因人而异的。”孩子父母刚刚放松的心情又开始紧张起来。

据了解,一般造血干细胞输入患者体内,10到20天才能成活。医生、父母日夜守护着孩子,焦急地等待。造血干细胞流入孩子的体内平静如水,没有任何反应。强强的父母感觉度日如年,可爱的强强为妈妈剥了根香蕉,喂到妈妈嘴里,说:“妈妈不要难过,我的身体里已经有了叔叔的造血干细胞,过几天就好了,就能帮妈妈干活了。”妈妈含着泪把懂事的强强搂入怀里。

两天过去了,三天过去了。第7天,医生为强强检查时,奇迹出现了,发现造血干细胞在孩子体内成活了,而且在观察的几天里,孩子没有出现任何排异现象!所有人终于放下了心。

随后,强强从无菌仓转到了普通病房,又观察了一星期,医生说:“孩子已基本康复,可以回家休养。”强强的父母激动地拉着医生的手连声说:“谢谢,谢谢,谢谢……”强强的爸爸、妈妈拉着强强的小手离开了上海儿童医院,走出医院的大门,感到空气是那么的清新,天空是那么的蓝,云朵是那么的洁白……

相关链接:

窥探生命的奇迹 篇3

有一种最新的摄影技术,拍摄出的作品绝对是你从未见过的。比如一幅照片展现的是浮动在母亲子宫里正在发育成长的胚胎,他蜷缩着身体,叼着大拇指,双眼半睁半闭,全身几乎是透明的——一个幸福的生命飘浮在无忧无虑的世界里。大概没有哪一张照片比这张醉人的照片更美丽了,每一位即将做父亲、母亲的人看到它都会感到由衷的喜悦。

这些作品出自瑞典摄影师维纳特·尼尔森。拍摄这些照片时,热衷于探索的尼尔森琢磨出一种特殊的方法,他使用医疗用的中间穿插着光导纤维的内窥镜,光导纤维的一端是镜头,另外一端是照像机,镜头只有4毫米大,但却有170度的视角,摄影所需的光线是通过另外一条光导管送到子宫的。通过这种方式,尼尔森还拍摄了几部有关人体的记录片,其中《迷人的世界——生命》一片获得了大奖。他最新完成的一部名为《迷人的世界——爱》的记录片以全新的微观角度展示了人类的性爱生活。尼尔森利用一台扫描电子显微镜以高达2000倍的放大倍数,让观众欣赏到一个卵子受精的整个过程。在影片中,一开始时有多达五亿个精子竞相游动,它们有如千军万马,浩浩荡荡地穿过白色的输卵管,进入了一片蓝色的海洋,在那里它们发现了比它们的身体大许多倍的卵子,于是蜂拥而上将卵子团团包围,一个个小脑袋拼命往卵子里钻,长长的尾巴不停地摆动帮助使劲儿,经过一番奋勇拼搏,最终只有一个最强的精子如愿以偿。当这名得胜者刚一进入卵子,卵子最初的那种焦急与渴望顿然消失,沉浸在与精子的欢娱之中而忘了周围的一切。其余精子仿佛感到自己已经失去存在的意义,颓丧地四散离去。留下那枚受精卵如同大海中升起的一轮明月,一个新的生命就这样开始了。

尼尔森说,受条件的限制,他还无法拍下一个胚胎的头、胳膊、腿等器官究竟是怎样形成的,这个问题目前也是一个科研难题,科学家们至今也不清楚人体中这么多种不同的功能各异的细胞是怎么样从一个单一的受精卵中发育出来的。尼尔森的拍摄工作是在不同的瑞典医院,事先征得了医生以及即将为人父母的男男女女的同意后进行的,拍摄影片所需要的特殊内窥镜是和德国一家医疗器械公司合作研制的,利用这套设备甚至可以在极其微小的结构中比如在血管里进行拍摄。尼尔森未来还打算拍摄血液是怎样从心脏流向全身再流回心脏的,在那些镜头里你将看到心脏像发生强烈地震的山岳,血液像滔滔的红色江河,那将是一个非常迷人的人体世界。

生命的奇迹 篇4

唐山市开平小学

五七班

郑魏润琪

“一粒貌不惊人的种子,是隐藏着一个花季的灿烂;一只其貌不扬的毛虫,将蜕变成五彩斑斓的彩蝶。每一人的生命都可以歌咏出生命奇迹的奥秘,因为生命就是一桩奇迹。”这是台湾女作家杏林子的一段话,从这段话中我感到了生命的奇迹,我体会到了生活中处处存在着不屈的生命力。

一天傍晚,我和爸爸妈妈回家的时候,无意中发现楼底下石缝中有一个不起眼的小嫩芽。它有米粒那样大,嫩嫩的,绿绿的。我想,它在没有土,没有水,没有养分的石缝中能够继续生长吗?我真替它惋惜:“刚生长出来,就失去了宝贵的生命,唉,小可怜。”

两天后我和小伙伴们在楼下玩捉迷藏,我藏身的地方正好就是上次发现小嫩芽的地方。“呀!小可怜居然没有死。”而且它居然还长出了两片翠绿的叶子,也长高了,大概有一根手指那样长,绿油油的茎上还有细细的绒毛。可是我想即使你能长出叶子,也能长高,可是你不一定能经受住烈日的炙烤吧。这个脆弱的生命,明天可能就枯萎了。

生活的脚步不会因为时间的改变而停下,我每天继续上学。就在三天后的一天下午,我不经意一瞥。呀!它竟然长出了一个那个红色的小花苞,豆粒那样大小,茎也变粗了,有竹签那样粗细,并且又长出了两片新的叶子。一阵风吹过,它摇曳着那柔美的身姿,像是在向我炫耀:“不要瞧不起我,看我就要成为花中一员了。”

第二天早晨,我拉开窗帘发现,昨天原来下了一夜的雨,而且风将树叶刮得满地都是。我立刻想到了那颗向我炫耀的小花苞。我穿上衣服急忙跑到楼下,想欣赏一下它的惨象。眼前的景象让我大吃一惊,它不仅没有被风雨打到,而且那个花苞也伸展开了,开出了五个粉红色的小花瓣,上面还残留着几滴雨水,叶子更绿了。它随着晨风翩翩起舞。我被这棵已经成为花中的一员,震撼了。这棵不知名的小花,它在没有泥土的石缝中,不屈的向上茁壮成长,最后向我展示了它生命的魅力,传递给我了生命的奇迹。

生命的奇迹作文 篇5

坐飞机三个小时,再加上乘车四个小时,一大半还是在新高速路上跑,这应了“山高路长”“天高皇帝远”的说法了。从高速路下来到巴马的公路跑了一小时,这还是三年前广西开发西部扶贫工程,与我们同往的自治区旅游局的领导再三说:“现在路通了,以前到一趟南宁都不易。”车转路弯,山峦叠嶂,进了巴马,眼前豁然畅亮,一条盘阳河,两岸翠竹婆娑,远近如我们熟悉的桂林,圆丘奇峰,远近呼应,间有云雾飘游,如梦似仙。啊,这不就是一个“世外桃源” 嘛。试想不久的“昨天”,大山为墙,四环护障。生活在此的瑶、壮、汉等各族百姓,有此青山秀水、艳阳清风、佳肴美食,得其自然,长寿者众也就不足为奇了。旅游书上还会有许多说辞,什么负氧离子、小分子团水、地磁强度等等,也许都是长寿的因素,然而,可以推而广之,还是四个字“山清水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是放之四海皆可得益的增寿养生大前提。巴马因为地处偏僻,高山阻隔,让这里成了没有经历工业时代的污染的一方净土。“是尽快开发呢?还是抓紧保护呢?” 在长寿之乡,面对如此美丽的碧水青山,我脑子里总是出现这样的问题。

在长寿之乡巴马,让我感到惊奇的不仅是这里的奇山异水,还有这里独特的敬老尊老风俗。如给上了年纪的老人“备棺”,给乡邻修桥补路盖凉亭“修阴功”,将自己寄于石寄于树以补“五行”等,其中最有象征意义的习俗是“补粮”。

生活在巴马的壮族百姓,活到六十岁后,认为老天爷给自己安排一生的“粮食”就要吃完了,这就需要亲人儿女为老人“补粮”。择定吉日,老人的子女即通知整个宗族包括出嫁了的女儿出席仪式。仪式上有祭桌,诸神牌位,祖先神位,准备好寿衣寿礼和写满祝寿词的旗帜。在祭神祭祖之后,接受“补粮” 的老人进入卧室坐在床沿上,儿女们排队按秩序从箩筐里盛上一碗米,把准备好的钱放在米碗里,恭恭敬敬把米和钱装进老人手中的袋子里。一个个都放完钱粮后,燃放鞭炮,全族人同聚一堂进餐。我认为“补粮”这个仪式,是当地百姓知天命尽人事的最好证明。巴马民风敬老,让老人在后半生得到亲友邻里的关爱,这才有了长寿的乐趣和长寿的幸福!最近得知,巴马县政府每年定期给百岁老人检查身体,每月给九十岁以上的老人发放津贴。我心想“这是政府尽孝子之道为老人们‘补粮’啊!”青山绿水养身,仁义亲爱增寿。我想,人的一生,老天管一半,人世管一半。好的社会,好的民风,都是长寿必不可少的前提。

长寿之乡是巴马重要的“旅游资源”,除了如我等慕名而来的观光客,在巴马还有许多为养生而来的“候鸟人”。当地百姓称他们是“候鸟人”,是因为他们常来常往,在巴马的景区形成养生一族。是啊,人们望长寿,求长寿,然而生命的幸福和快乐只是在于“长度”吗?我与一个从上海来的年轻朋友一边走一边议论这个话题,这位上海小伙子很直率:“不行,我还是要赶快回上海,人活着不仅有长度,还要有宽度和深度啊,一辈子就在一个山沟里,一百年也就等于一天嘛!”是啊,人都希望长寿,但更希望走得更远看得更多,因为这个世界太精彩!同样的,人们还希望活得有意义,让生命发光发热能做出点贡献,小了说为大家,大了说为世界。也许这就是我们羡慕长寿老人时,长寿老人看着我们这些儿孙辈,眼里同样流露出羡慕的眼神。

生命的奇迹 篇6

让我印象最深的一次是:一天下午,我趁着妈妈睡午觉的时候,把妈妈的肉肉扯下来一瓣瓣捏碎,感觉黏乎乎又有弹性,真好玩。

这时,妈妈醒了,叫了一声:“李迦琪,干什么呢?”“没没没干什么。”妈妈冲了出来,我马上把肉肉埋在了花盆里。

过了几天,我无意中在花盆里发现了一株碧绿的嫩芽,我一把连根拔起,心想:什么鬼杂草,没浇水还自己长出来了,并顺手把拔起的嫩芽放到了另一个盆里。

十多天后,我再次来到了那里,才发现它竟然还活着!我心想:它日复一日,像个体弱的病人一样贪婪地吸着阳光,利用自身的韧劲儿活了下来,真让我震惊!我不禁感叹到生命真是一个奇迹!

想到这,我轻轻地把它捧起,对它说:“对不起,我小时候不懂事,差点把你弄死,请原谅我。我现在就把你埋在土里。”我小心翼翼地重新挖开土,把它栽进去,又浇了点水。

生命的奇迹 篇7

事情到了这里,命运似乎完全放弃了女病人,难道还有什么需要为她做的吗?除同情外,院方似乎也没有什么需要做的了,因为按照欧洲的法律,这个女病人被判定为脑死亡后,即便她的心肺还在工作,也可宣布为法律死亡,医生们完全可以洗洗手,去照顾其他病人,但是有一种使命般的力量让医生们接着又多做了一些事情。他们细心地发现,胎儿不仅没有死亡,而且超声显示胎动活跃。似乎已经没有必要询问已经脑死亡的“准妈妈”,她是否准备生下这个脆弱得不堪一击的宝宝。不过,参与抢救的医生们都在内心深处问自己:是否满足家属的愿望,让已经挺过15周时间的胎儿在死者子宫里继续发育,直到降生?

医生们慎重地作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竭尽全力维持孕妇的呼吸、循环和代谢平衡,保证胎儿的发育环境保持正常状态。接下来的过程每一秒钟都似乎被拉长了,而且险象环生,原本自然正常的生命孕育,变成了上帝造人般的神迹,原本由“准妈妈”做的一些事情换作了医生们做。我不知道他们在揪心的时刻是否感到过孤独,但这样的一群人显然是不会孤单的,甚至连已经脑死亡的女病人都坚定地站在了他们这一边,似乎在冥冥中告诉大家,她多么想当一个真正的妈妈!

她真的没有完全死亡,在医生们的帮助下,她虽然连植物人都称不上,但竟然保持了呼吸、循环和代谢的平衡,胎儿的发育环境一直保持在正常状态。然而在胎儿发育20周时,女病人的状况急转直下,接连出现感染和败血症……医生们用尽招数,累得口不能言,能立而不能走,恍惚间有人一瞬间觉得自己并不是医术精湛的医生,而是一个普通人被命令过来做一场谁也主宰不了的拯救,也许仅仅是一次抢救就夺走了他全部的所学、他刚刚还拥有的全部医术……终于,谁也不知道是哪种努力起了作用,他们竟然“帮死人战胜了死亡”。

胎儿发育生长到第27周时,医生们决定做剖腹产。手术很成功,一个接近一公斤半的婴儿呱呱坠地,这一天正是孕妇脑死亡后的第90天!面对这个来之不易的小生命,在场的医生和护士都相拥着哭泣起来——这样的一个时刻,除了泪水,似乎连欢笑都不适宜用来表达生命的神奇和珍贵。在监护室里看到这个死里逃生的孩子,家属们更是泣不成声,他们知道孩子的妈妈不止一个,不幸和幸运已经无法截然分开。

接下来,受到人类自身力量的鼓舞,女病人的家属们也作出了一个决定:让维持呼吸和循环系统的机器继续运转下去,帮助“死者”坚持“活下去”,让她多“感受”几天自己所孕育的小生命,多“享受”几天天伦之乐,然后有尊严、无遗憾地死去。婴儿出生三天后,医生又从这个女病人身上取下健康的肝脏、双侧肾脏、胰脏和心脏等器官,分别移植到另外四位病人身上,仿佛她复活了,更多生命的奇迹又被神奇地创造了出来,而这些奇迹都是真实的。

生命的奇迹作文 篇8

那天,老师捧来一堆“垃圾”,这些“垃圾”土灰土灰,枝干上有许多小洞洞,仿佛轻轻一折就会折断,看起来是如此的死气沉沉,估计就算扔在马路上也没人捡,真不知道这个东西有什么用。正当我一脸嫌弃时,老师开口了:“这是干柴烈火,它的生命力很顽强,只要放在水里就会发芽、开花。”于是,它住进了一个漂亮的花瓶里。

起初几天,干柴烈火一动不动,毫无生机,成了我的“眼中钉”。突然有一天,它犹如一只沉睡的雄狮,吼出了第一声——长出了一棵嫩绿的芽。这下,我不得不改变对它的看法,也许,它会像老师说的那样,开出美丽的花来。

又过了几天,它因为夜以继日地努力生长,成功地开出了一朵朵淡紫色的小花,那花中间是白色的,四周被紫红色的花瓣裹在里面,花蕊细长细长,头顶长有一个淡绿淡绿的小球,风一吹就轻轻摇摆,仿佛在召唤蜜蜂来采花粉……它是那么的美,浑身上下散发着勃勃生机,如果不是亲眼见到,我完全无法相信以前它是个“垃圾”。

生命的奇迹周记 篇9

树,砍断了枝条还能再生;草,烧了还能在长。悬崖上的一棵松树茁壮地成长着,不需要谁来施肥,也不需要谁来灌溉。一粒种子,可以掀翻压着它的石块,顽强地向上生长……许多平凡的事物常常能创造出是生命的奇迹。

在星期天的下午,我做完了作业,闲来无事,便来到楼下散步,却在无意之中见到了令我震惊的一幕。

走着走着,我发现了一个蚂蚁窝。蚂蚁们正在自己的岗位上井然有序地“工作”着:有的正在搬一块“庞然大物”――面包渣,只见它们使出吃奶的劲儿,拼了命地往窝里拉,想把它拖进去好好的美餐一顿;有的在觅食,它们东看看,西瞧瞧,认真地寻找着食物;有的在交谈,它们用自己触角碰对方的大牙,仿佛在说:“那边有东西,快去搬吧!”……..

看着看着,我情不自禁地想给它们捣捣乱,跟它们开开玩笑。我用杯子灌了一大杯水,捉了大约十几只蚂蚁,放在一个对它来说“深不见底”的塑料盒子里,然后猛然向里面倒水。蚂蚁们一见突如其来的洪水,一个个惊慌失措地四处逃蹿,但是水还是“刷――”地一下无情地没过了它们的头顶。它们用尽全身力气,挥舞着六足,妄想着游去出。虽然爬出去的希望十分渺渺茫,可是蚂蚁们并没有放弃,它们还在坚持,想要爬出去求生。

也许是它们的勇气和坚持不懈地精神感动了老天爷,一只离盒子边缘较近的蚂蚁竟然游到了边缘上!一些在水中心的蚂蚁只能对天祈祷和用“狗爬式”拼命游泳。看着它们在水中苦苦挣扎但无济于事的样子,我不忍心了,拿了一根树枝去帮助他们。蚂蚁一见到树枝这根救命稻草,顿时眼睛发亮,不用教,也知道要死死地抱住树枝,它们一抱住树枝,我就把它们“解救”了上来。

用生命创造的奇迹 篇10

课文《青海高原一株柳》就是他这种观点的具体体现。文章词句华丽、语言流畅、气势磅礴,多处运用恰当的比较、合理的想象来对柳树的特征进行描写,让这一株柳树具有了极强的感染力和震撼力,文末更以酣畅淋漓的笔触告诉人们:面对人生的困境和艰难,不能抱怨命运,应该以顽强的毅力和韧劲与恶劣的生存环境相抗争。

课文开头,作者就以简洁明快的笔调描写了一株柳树——“一株在平原水边极其平常的柳树”,在第二小节又紧接着写到这是一株“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树”,这样出人意料的鲜明对比,不仅能给读者带来疑问,激发他们继续阅读的兴趣,更能直抒胸臆地表达作者对这株柳树“望而生畏”的情感,可谓匠心独运。

那又为什么会“望而生畏”?相信任何一位读者都会有相同的疑问。作者在第四小节中的一句话直接点明了原因——“这是我在高原见到的唯一的一株柳树”。此时的作者正身处青海高原,高原给作者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怎样深刻的印象呢?我们不难从文中浓墨重彩的描写中看出——“广袤无垠、青草覆盖的原野,寸木不生、青石嶙峋的山峰,深邃的蓝天和凝滞的云团”,这样的场景给人带来的感受,最后只能如作者所述的那样“悲壮和苍凉”。

用这样奇特的场景衬托柳树,可谓是对这株神奇柳树最好的铺垫。这棵神奇的柳树“叶子如此之绿,绿得苍郁,绿得深沉,自然使人感到高寒和缺水对生命颜色的独特锻铸”。这不禁让人联想到平原上的柳树的嫩绿、草绿、鲜绿……心中更增添了对这株柳树深切的探究之情。它的“树干和枝叶呈现出生铁铁锭的色泽,粗实而坚硬”,更令人联想到以“柔”著称的平原上的柳树,两者的对比何其鲜明。而且“这株柳树大约有两合抱粗,浓密的枝叶覆盖出大约百十余平方米的树阴”。让人不得不叹服于它的高大与粗壮,也更能让人感受到“巍巍然撑立在高原之上”这一情景所带来的生命的震撼!

“自古以来,人们也许年复一年看到过,一茬一茬的柳树苗子在春天冒出又在夏天旱死,也许熬过了持久的干旱,却躲不过更为严酷的寒冷。干旱和寒冷绝不宽容任何一条绿色的生命活到一岁。”但是这株柳树却“造就了一个不可思议的奇迹。”它“一次又一次被摧毁,却能够一回又一回起死回生”,这样的精神也只能用“顽强”一词来概括。

是呀!狂风呼啸、雷电交加、大雪纷飞……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中,这株柳树无依无靠,可怜无助,一阵狂风吹过来,把它吹歪了,但它又以自己的顽强精神重新站立起来;每一次经受风雪的时候,都是差一点点被冻死,但它又奇迹般活了过来。它“一次又一次被摧毁,却能够一回又一回起死回生”。这更能让读者体会到什么才是真正的坚忍不拔和永不放弃。

这株柳树,它就这样咬着牙,撑立在“悲壮和苍凉”的青海高原上。它能长得这样高大、粗壮,是因为它的坚持不懈,它的顽强精神;是因为它面对这么多的挫折,毫不放弃;是因为它有了经受困难的经历,让它绿得饱经风霜,让它的枝干粗壮而坚硬;是因为它的这种坚持,锻铸了它的独特精神。

面对这样一株奇伟的柳树,作者想到了在自己家乡,生长在优越的环境中而又“名贯古今”的“灞河垂柳”,这样的柳树虽极具诗意,但是却缺少了青海高原一株柳那种敢于与命运抗争的激情与勇气。

文章最后以议论结尾,不仅仅在写柳,同时也是在写人,并揭示了这样一个真理:在人生的道路上,生活和命运可能不公平,但只要心中一直充满希望,不懈努力,生命就会产生奇迹。

脑瓜转一转

1. 将《青海高原一株柳》改为《柳》或《青海高原柳》好不好?为什么?

读《生命的奇迹》有感 篇11

今天,我看了一篇有关于海伦'凯勒的童年故事,令我非常感动。

事情发生在19世纪末,美国亚拉巴马州。海伦出生时只有9个月,因高烧而导致双目失明,听力丧失。

小海伦7岁的时,父母替她请来一位叫沙莉文的老师。她发现海伦身上蕴藏着对生活的强烈的追求,她决定把海伦培养成有用的人。沙莉文先教她拼单词。她高兴极了,每天在桌上,床上,地板上,墙上有手数孔。因长期磨擦手出了不少血,不久海伦又试着用笔在纸上写字,每天桌上和地上都留下了一大堆她写的纸片。

然后沙莉文小姐又教她说话和用手指耳朵听话。最后她成了社会活动家和教育家。

生命的奇迹-小学作文 篇12

一位老人失去了双脚,坐在冰冷的地上弹琴;自幼因病而成为盲聋哑人的海伦·凯勒自强不息的伏案写作;一位身患小儿麻痹症的歌手郑智华拄着双拐在舞台上唱着《水手》;聋哑女子表演《千手观音》……他们是弱势群体,但他们却身残志不残。此刻那难忘的镜头又在我心上放映,是那样完美。

看到主持人在采访《千手观音》主角邰丽华时,我觉得她真的很乐观,他相信别人能做到的事,自己也能做到。虽然《千手观音》的演员都是聋哑人,她们听不到音乐。但我想,如果大家看到如此精彩的表演一定不会认为她们是聋哑人吧。他们排练这个舞蹈时,是经历了千辛万苦,一次又一次地失败。他们深知:付出汗水才能取得成功。大家别以为做任何事情都只在于聪明,聪明在于勤奋、努力!残疾人的精神不正是我们需要的精神吗?如果他们没有坚强的意志,刻苦的精神,他们会成功吗?相比这下,我们是不是会感到羞愧呢?

从小就听过张海迪阿姨的故事:她身患重病,高位截瘫,不能上学,她就以顽强的毅力自学了小学、中学的全部课程,获得了吉林大学授予的哲学硕士学位。她学习针灸,医了许多患者的病,她翻译著书,一部部作品展现给人们……她不断地努力,不断地创造,从不完整的身躯创造,从不完美的身躯奏响一曲完美的生命乐章。

地震中的生命奇迹 篇13

随后,马元江被转到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接受进一步治疗,精神逐渐恢复。新桥医院医教部主任徐剑铖主任说:“病人在里面呆了近179小时,一口水没喝,一口粮没吃,是一个罕见的生命奇迹。”

在这次四川大地震中,创造奇迹的不仅仅是马元江一个人。很多人不禁想问,在地震这样的极端情况下,人类的生存极限到底在哪里?又是什么支撑着幸存者创造出一个又一个奇迹?

极端饥饿,人体会 “吃掉自己”

饥饿,是灾害受困人员面临的首要问题。在饥饿的情况下,人体应急机制首先会将自身的能量消耗降到最低。表现为器官活动强度降低,如心跳减慢、呼吸浅慢、肌肉活动能力下降、总的物质代谢水平降低,机体基本上维持在生命必需的低水平功能活动上。

同时,在极度饥饿的情况下,人体肌肉会首先开始被分解,蛋白质被分解成氨基酸,并且在肝脏进一步转变成葡萄糖,供人体利用。此外,脂肪也是饥饿状态下人体获得能量的主要来源。此时脂肪将被分解成为甘油与脂肪酸,而甘油可直接生成糖,脂肪酸既可提供糖异生的能量,又可生成乙酰辅酶 A而促进氨基酸、丙酮酸、乳酸等的糖异生作用。

在这种情况下,根据动物实验,7天不吃东西,会使肝脏萎缩40%、肠胃道萎缩30%、肾脏萎缩20%、心脏萎缩20%,脂肪、骨骼肌等更是几乎被消耗殆尽。也就是说,在极端情况下,人体正是靠“吃掉”自己身体不是十分紧要的一部分,利用“弃卒保帅”的策略,满足生命延续所需的最低能量消耗。

水,决定生存时间的关键

一般认为,人体在断绝食物但有水喝的情况下,可以支撑7天,根据体质和环境的不同甚至可以支撑数十天(2005年10月8日,巴基斯坦发生7.6级地震,有1人在废墟下被掩埋了27天后获救)。但是,如果没有水,通常就只能支撑3~4天。

这是因为,水是构成人体的最基础物质。血液中92%是水,大脑组织中75%是水,肌肉中75%是水,就连骨骼中也含有22%左右的水。成年人体内的水分占体重的60%~70%。没有水,人体就无法进行新陈代谢,血液也无法输送氧气,生命也就必然终止。因此,水是决定受困者生存时间的关键。人体可以利用自身的肌肉、脂肪等生成能量,而能量可转化为内生水,成年人每天约产生300毫升内生水,暂时渡过困境。专家反复强调震后72小时是搜救的黄金时间,正是基于这个道理。

如果受困,怎样延长生存时间

首先,没有受到致命伤,是生存的前提。

其次,沉着冷静非常重要。不少被困者并不是因房屋倒塌而被砸伤或受挤压伤致死,而是由于精神崩溃,失去生存的希望,乱喊、乱叫,在极度恐惧中“扼杀”了自己。乱喊乱叫会加速新陈代谢,增加氧和水分的消耗,使体力下降,耐受力降低。大喊大叫,还会吸入大量烟尘,易造成窒息,加大生命危险。

第三,要冷静探查周围环境,寻找可能的水源和食物来源,在没有水和食物的情况下,喝自己的尿也是有效的应急办法。同时要保持适度的警醒,一旦听到有救援人员靠近要及时呼救,在没有人时不要轻举妄动,以节省体力。

一般来说,“黄金救援时间”之后,女性幸存者生还的比例要稍高于男性,这是因为女性的代谢率比男性要低,消耗的体力较少,加上女性皮下脂肪较多,脂肪可转化为能量,提供生命之需。

当然,不管男女,至关重要的一点是一个人的意志。坚强的意志能让人体机能保持觉醒状态,抓住一切可能的逃生机会。毕竟,每个人的生理结构并不存在显著差别,对于一些难以解释的生命奇迹,科学家们相信,那是源于坚强意志的支撑。

读《生命的奇迹》有感 篇14

人为了许多东西而活着,其中一样就是爱。

《生命的奇迹》这篇文章写的是一位母亲拼命把孩子生了下来,但是孩子的生命像易碎的花瓶,他期待着一股强大的力量支持他延续了下去。当母亲温柔地抚触孩子时,孩子竟然在8天的昏迷后第一次睁开了双眼。那一刻,是爱唤醒了他,是母亲用手一点一滴将爱传递给他,使他变得坚强起来。

别人传递给我的爱,都能让我变得坚强。无论是亲人还是陌生人,都能使我们的心被感动。就好像血液流经了我们的血管,这些爱如篝火,温暖了我的心。

爱,不需要太多的物质,只需要一句发自内心的问候、或关怀、或鼓励,都会让人加倍感到温暖。当别人跌倒时,你伸出援助之手;别人失败时,给予别人适当的鼓励……

爱,不需要太多华丽的东西来体现出它的价值,它总是那么朴实,却又散发着独特的光芒。爱,可以让人勇敢地面对困难,走出人生低谷。这些何不在表达爱的魅力之大?

文中这个母亲拼了命把孩子生了下来,孩子一生下来就昏迷了,母亲用母爱唤醒了孩子。可这位母亲与我在电视中看到的母亲大不一样。一天,我无意中看到了一位母亲她为钱而抛弃了自己养育了二十多年的儿子。

大家看啊!这两位母亲截然不同。一位母亲宁愿牺牲自己,也要把孩子生下来。可另一位母亲,为了自己的利益竟抛弃了自己的孩子。在生活中,人人都想当第一种,对吧!

生命的奇迹经典散文 篇15

这句话很经典,贴切地表达了我内心深处的感受。

今天,当我看见你毫不犹豫地端起我的汤碗去喝的时候,我感动了,眼眶慢慢地湿润,心底的喜悦与感伤一次次互相打架,互相纠结。自从有了你,我从来没见过你吃除我之外任何一个人的剩饭,用过其他人的筷子。可是对于我的一切,你都是那么信任,那么包容,从来没有任何防备。

当我每天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家的时候,你总是用十二分的热情去迎接我,看见你的笑脸,一天的劳累顿时烟消云散。有时候在外面遇到不开心的事,我也会任性地胡乱发脾气,看见你委屈的眼泪在眼眶里转圈,我会很心疼,会很恨自己没出息。

没你之前的日子里,我会毫无牵挂地走南闯北,从来不知道害怕,在不断行走的征途中,三轮车、大卡车甚至老牛车都敢坐,有一次出门的时候,由于天下大雨后路很滑,我随便挡了一辆摩托车在山路上,结果被生生地甩出好远,可是那时候我没有惧怕,穿着满身是泥的衣服坚持到了目的地。

自从有了你之后,每次出门我都莫名地担心,之前就会选择相对安全的车辆,遇到危险的山路会紧紧地抓住扶手,我忽然间变得特别珍爱生命。

每当和你在一起的时候,我就感觉自己拥有了全世界。看着你专注地盯着动画片,看着你安静地玩变形金刚,看着你熟睡中憨实的样子,我总希望时间在此刻停顿,让我尽享和你在一起的快乐时光。

我喜欢听你说我就像童话里的美人鱼,我喜欢听你说等你长大了一定要保护我,我喜欢听你说你要买大房子买好衣服给我,虽然这都是可能实现不了的美丽诺言,但我宁可相信它就是真的。

许多时候,我妈妈和你爸爸都在谴责我对你的过分溺爱,可是我总还是无法抗拒自己内心对你淘气的包容,过错的忽略,我不忍心看到你受责罚后的可怜兮兮的样子,不想去承受你像孤单的小草一样那种沉重。

有你之后,我开始变得患得患失,小心翼翼,总是前怕狼后怕虎,不敢让你玩富有挑战性的过山车、海盗船、飞翼等,不敢让你吃不健康的食品,不敢让你放学后一个人回家,我知道这样对你的成长不利,可是我抗拒不了自己内心深处的恐惧。

或许以后你会抱怨遇到我,或许你长大之后会因为我的没有原则的教育方式而怨怼我,我向你检讨自己,我其实是这个世界上最希望你强的人啊,可是我知道我一直在不经意地害你,害你没有男子汉的`气概,害你没有自立的能力,害你没有独挡一面的勇气。

太极拳创造的生命奇迹 篇16

今年51岁的陈照森出生于温县陈家沟一个太极拳世家,是陈式太极拳第十一代传人,自幼随父习练太极。1975年考高中时,总分第一的他却因出身问题未被推荐上高中,这让爱书如命的陈照森十分绝望,但陈照森并没有低落下去,他和父亲一样开始了每天“日出而作、日落习武”的平静生活。

做事不甘落后的陈照森从博大精深的太极拳中渐渐找到了人生的另一条路。数年后,他的太极拳套路、器械极为熟稔,尤其春秋大刀更如狂风扫落叶威猛无比,陈照森被拳界誉为“大刀王”,不仅多次在全国各类太极拳大赛中获得拳、器械及推手冠军,而且先后获得“河南省一级拳师”、“河南省优秀武术辅导员”、“陈式太极拳十大拳师”等称号。

就在陈照森决定再闭门修炼,向着最高层次的太极神功冲刺时,一场灾难突袭而来。

1989年2月28日,春节刚过,陈照森在家翻盖新房。当他弓身捡砖块时,房顶上一块千斤重的预制楼板突然坠落,砸向陈照森。一瞬间,他下意识地用太极拳的背靠劲一发力,竟用腰把预制楼板顶向一边。听着预制楼板落在地上的巨响,观望的人目瞪口呆——就在不久前,他们刚刚在其他村民家盖房时目睹过同样的场景,不同的是,那个村民已高位截瘫,生命危在旦夕,而眼前的陈照森却似乎毫发无损,五六十公斤的体重,却能仅靠腰部的力量将千斤楼板推向一边,太不可思议。“厉害!厉害!”大家愣过神后纷纷抱以热烈的掌声。

然而,第二天一早,陈照森起床时却发现,无论自己怎么努力都无法起身,钻心的疼痛一阵阵袭来。他慌忙叫醒妻子,在妻子帮助下艰难地挪下床,让妻子用车把自己推到县医院检查。

听陈照森讲了受伤经过,医生感到惊奇的同时也不无婉惜:“幸好你练太极拳,背肌格外好,否则你早就没命了。但是你的腰椎第四、第五个关节却全部凹进去了,很难恢复,恐怕你这辈子不能站起来了!”

虽然早有最坏的打算,但听着医生的宣判,陈照森还是犹如五雷轰顶,顿时蒙了。读书未果,练拳不成,命运为何如此不公?自己多年练就的功夫就这样荒废了吗?陈照森相继看了几家医院,但得到的都是同样的回答。怀抱着一大堆中药回到家,这个轻易不掉泪的汉子忍不住泪流满面。

第三天是陈家沟体校开学的日子。陈照森伤心地对学员们说:“我再不能像以前一招一式亲自演练了,但我一定要把多年体悟及祖传拳法都传给大家!”

接下来的日子,陈照森度日如年。一天两次汤药,药苦难咽,更让人伤心的是,两个月过去了,无论遍访名医还是按摩、推拿、针灸,都毫无效果。一天,一位年轻人来到陈照森家中,看到举步维艰的陈照森后一言不发地走出大门,连声感叹:“太极拳能练成这个样子!”听着这话,想想多年来吃尽的千般苦,陈照森绝望之际“叭”地将药碗摔在地上捶首顿足,善良的妻子见状搂着一双儿女哭做一团。正在这时,一位弟子推门而入,惊喜地说:“师父,有位气功大师很厉害,他说他能从北京发功治好您的腰!”

千里之外发功治病,一番话让陈照森啼笑皆非,但也一语惊醒梦中人:自己练了这么多年太极拳,怎么不能用太极拳的内功治病呢?太极拳内功可以促使血液通畅,并能打通经络,难道不能治好自己的腰病吗?

晚上,陈照森翻开手头的太极拳书,再一次认真研读。他坚信,坚持修炼太极功法肯定能对自己的病产生疗效。这一晚,陈照森第一次凝心静气,静练太极内功。但是一走功,他却感觉浑身疼痛异常,汗水刷地湿透衣衫。陈照森咬牙坚持了下来。随后,他广泛研读医学书籍,更坚定了修炼太极内功能治疗腰痛的想法。从最初打坐几分钟到后来的打坐几十分钟,让陈照森暗喜的是,经过一个多月的内功训练,他的腰疼痛感有所减轻,他还可以简单做几个套路动作。8个月过去了,1989年10月的一天黎明,陈照森照例起床准备在院子里练站桩功时,他惊喜地发现自己的腰竟然格外轻松,所有的疼痛感难觅踪影。腰真的康复了?他按捺不住狂喜,忙打起一路太极拳,整套动作竟然一气呵成,这是8个月以来他第一次如此流畅地完成的一套拳。陈照森高兴地喊着家人,自己则喜极而泣。

医生当年的“宣判”自然成了笑谈,陈照森用太极功法疗伤、创造生命奇迹的故事一时传遍大街小巷。一次表演后的第二天,陈照森正要出门,迎面一位似曾相识的年轻人挡住了他的去路。来者称自己是习拳多年的少林弟子,擅长散打,几年来云游四方,喜欢挑战各路武林豪杰,几乎从未输过,他对软绵绵的太极拳一向不服,尤其是去年上门见过陈照森一面后,他对太极拳更为怀疑。听了这番话,陈照森这才想起,面前的年轻人就是去年上门来切磋、结果失望而归的年轻人。

“你敢接我一招吗?你的腰……”看对方年轻气盛,陈照森微微一笑。年轻人上前拱手施礼,然后径自一记直拳突然向陈照森袭来,陈照森只一顺身,一个掌靠,就一下子将对方推出几米外。年轻人不服,再一拳击来,陈照森再一个云手,又将对方拎起来再轻轻放下。如此几个回合后,年轻人连连施礼:“太极拳太神了!和您交手,我真是自愧不如。别人说您用太极内功治好了病,我原来还一万个不信。看来我真是轻视太极拳了。我要拜您为师!”

上一篇:展馆布展设计合同下一篇:会计主管周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