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实秋雅舍的赏析

2024-10-15

梁实秋雅舍的赏析(共10篇)

梁实秋雅舍的赏析 篇1

作者简介

粱实秋,原名梁治华,字秋实。祖籍浙江杭县,生于北京。19秋考入清华学校。在该校高等科求学期间开始写作。第一篇翻译小说《药商的妻》199月发表于《清华周刊》增刊第6期。第一篇散文诗《荷水池畔》发表于195月28日《晨报》。

1923年留学美国。1926年回国,先后任教于东南大学、暨南大学、青岛大学、北京大学,并主编《新月》等刊物。1949年迁居台湾,曾任台湾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台湾师范大学英语研究所主任、台湾大学教授、台湾编辑译馆馆长。梁实秋左手写散文,右手写评论,兼长翻译,成就非凡。主要有文学评论集《浪漫的与古典的》、《秋实杂文》,散文集《雅舍小品》,译著《莎士比亚全集》,另外还著有《英美文学史》等。他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学者、文学家和翻译家。

题目解析

雅舍,是梁实秋先生在四川定居的住宅名,他的代表作便是散文集《雅舍小品》,以后又出版了三本续集再加,奠定了梁实秋作为散文家的不可动摇的地位。而《雅舍小品》开宗首篇便是《雅舍》。

本文命名为“雅舍”,实际上是记述半山腰的一间陋室。明明是“陋”,却偏要称“雅”,这表现了作者对所处战争年代的无奈,对自己生活环境的自嘲、自讽,同时也表现了作者随遇而安的情致和心态。

历代文人写自己居住的楼、室、斋、园的文章很多。尽人皆知的《陋室铭》字数不多,着重在表心迹,至于刘禹锡的陋室究竟如何陋?实非“醉翁”之意,不若“雅舍”本身描绘淋漓尽致,使读者身临其境。

文章赏析

文章开篇简洁、自然,像是闲来之笔。但在读到“砖柱”“木头架子”“瓦”“竹南墙”“泥灰”的同时,也从“孤零零”“瘦骨嶙峋”“单薄”“可怜”等词语中体会到作者不满的情绪。既不满却又对“好感油然而生”,可见其幽默。

由此,我们便能理解为什么作者评价四川人造房子,用了“经济”一词,为什么在写到“雅舍”的时候用了引号。像“屋内地板乃依山势而铺,一面高,一面低,坡度甚大”,“每日由书房走到饭厅是上坡,饭后鼓腹而出是下坡”这样的句子用词逼真、细腻,真实地再现了房子的简陋和不方便,但在“赞美”“雅舍”的.语境里,“地板…坡度甚大”“饭后鼓腹而出”似漫画一般,很有分寸地表现出作者处之泰然的幽默感。堂堂知名教授居此陋室,本已无限。辛酸,而他偏以旷达超脱的胸襟从容视之,以宽缓舒和的语气予以,调侃,自具雅人情致,别有况味。论住处,作者说:“我不论住在哪里,只要住得稍久,便对那房子发生感情,非不得已我还舍不得搬。”对为友之道,作者说:“好友不嫌路远,路远乃见情谊。”

论生活环境,作者似乎是在审美:“邻人轰饮作乐,唯晤诗章,隅隅细语,以及鼾,声,喷嚏声,吮汤声,撕纸声,脱皮鞋声,均随时由门窗户壁的隙处荡难而来,破我岑寂。”陋室多有不便,却能挖掘出它的许多可人之处,柳话听声,锣鼓听音。言外之意也很有分寸地表现着作者闲适、散淡、不与人争的生活态度。从对“洋鬼子”“鼠子”“蚊子”的厌烦中.我们看到作者用了“骚扰“”“猖撅”,这或可理解为作者内心的不满,对生活、对战争的不满,回设有直抒胸臆的愤怒和反抗,所有的仍然是对“月夜”“细雨”的欣赏,对“简朴”之风的追求,对“似我”“非我”境界的陶醉。

梁实秋写的雅舍 篇2

2.“雅舍”虽有那么多缺点,但“‘雅舍’还是自有它的个性”。从文中看,“雅舍的个性”主要体现在:(4分)

3.作者为什么先说“‘雅舍’非我所有,我仅是房客之一”,而后又说“其实似家似寄,我亦分辨不清”?(6分)

答:

4.结合原文,回答下列问题。(6分)

(1)作者极力描绘“雅舍”之“陋”,缺点之多,其用意在于体现自己

的人生态度。(2分)

(2)作者极力描绘“雅舍”之“陋”,缺点之多,用了什么手法?其作用是什么?(4分)

答:

【参考答案与评分】

1、①结构简陋、②风雨难避、③门窗不严(隔墙传声)、④鼠子瞰灯(老鼠肆虐)

2、①地势较高,得月较先,便于欣赏自然美景; ②陈设简朴,易于安排,最能彰显主人个性。(此题考查学生的概括能力。回答此题首先必须明确此句在文中的位置:它是一个总起句,然

后结合全文概括,可从(4)(5)段中寻找关键词来归纳:“纵然不能蔽风雨,‘雅舍’还是自有它的个性”、“‘雅舍’最宜月夜——地势较高,得月较先。”“‘雅舍’之成设,只当得简朴二字”“但一物一事之安排布置俱不从俗。”)

3、“雅舍”确实非作者所有,作者只是寄居于此,但作者“住了两个多月”“好感油然而生”;并且作者从“雅舍”尝到了“苦辣酸甜”之味,领悟到如何对待困境的人生态度,所以作者“似家似寄,我亦分辨不清”。(此题考查对重要句子的理解。理解此句含义,首先要明确,此句在文中是一个总结句,必须结合上文内容来分析,把握住文中的重要句子,提取信息,最后归纳明确。评分标准:答到对“雅舍有了好感”“喜爱”给3分;答到“尝到了苦辣酸甜之味”或“领悟到如何对待困境的人生态度”给3分)

4、① 对待困境释然、达观、超脱、豁达的人生态度。(此题检查学生对文章主旨的归纳理解。回答此题要结合全文分析,特别要善于从题干中找到提示,发现问题:作者先极写“雅舍”之“陋”,为何在文中又要强调“雅舍”之优和“雅舍”的个性呢?解答了这一问题,则此题迎刃而解。评分标准:答到“对待困境”给1分;答到“达观”或“乐观”、“豁达”或“宽容”给1分。)

梁实秋雅舍原文 篇3

梁实秋散文《雅舍》说到“雅舍”非我所有,我仅是房客之一。但思“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人生本来如寄,我住“雅舍”一日,“雅舍”即一日为我所有。大家是否理解这句话呢?

到四川来,觉得此地人建造房屋最是经济,火烧过的砖,常常用来做柱子,孤零零的砌起四根砖柱,上面盖上一个木头架子,看上去瘦骨磷磷,单薄得可怜;但是顶上铺了瓦,四面编了竹篦墙,墙上敷了泥灰,远远的看过去,没有人能说不像是座房子。我现在住的“雅舍”正是这样一座典型的房子,不消说,这房子有砖柱,有竹篦墙,一切特点都应有尽有。

讲到住房,我的经验不算少,什么“上支下摘”,“前廊后厦”,“一楼一底”,“三上三下”,“亭子间”,“茆草棚”,“玉楼玉宇”和“摩天大厦”,各式各样,我都尝试过。我不论住在那里,只要住得稍久,便对那房子发生感情,非不得已我还舍不得搬。这“雅舍”,我初来时仅求其能蔽风雨,并不敢存奢望,现在住了两个多月,我的好感油然而生。虽然我已渐渐感觉它并不能蔽风雨,因为有窗而无玻璃,风来则洞若凉亭,有瓦而空隙不少,雨来则渗如滴漏。纵然不能蔽风雨,“雅舍”还是自有它的个性。

“雅舍”的位置在半山腰,下距马路约有七八十层的土阶。前面是阡陌螺旋的稻田。再远望过去是几抹葱翠的远山,旁边有高粱地,有竹林,有水池,有粪坑,后面是荒僻的榛莽未除的土山坡。若说地点荒凉,则月明之夕,或风雨之日,亦常有客到,大抵好友不嫌路远,路远乃见情谊。客来则光爬几十级的土阶,进得屋来仍须上坡,因为屋内地板乃依山势而铺,一面高,一面低,坡度甚大,客来无不惊叹,我则久而安之,每日由书房走到饭厅是上坡,饭后鼓腹而出是下坡,亦不觉有大不便处。

“雅舍”共是六间,我居其二。篦墙不固,门窗不严,故我与邻人彼此均可互通声息。邻人轰饮作乐,咿唔诗章,喁喁细语,以及鼾声,喷嚏声,吮汤声,撕纸声,脱皮鞋声,均随时由门窗户壁的隙处荡漾而来,破我岑寂。入夜则鼠子瞰灯,才一合眼,鼠子便自由行动,或搬核桃在地板上顺坡而下,或吸灯油而推翻烛台,或攀援而上帐顶,或在门框桌脚上磨牙,使得人不得安枕,但是对于鼠子,我很惭愧的承认,我“没有法子”。“没有法子”一语是被外国人常常引用着的,以为这话足代表中国人的懒惰隐忍的态度。

其实我的对付鼠子并不懒惰。窗上糊纸,纸一戳就破;门户关紧,而相鼠有牙,一阵咬便是一个洞洞。试问还有什么法子?洋鬼子住到“雅舍”不也是“没有法子”?比鼠子更骚扰的是蚊子。“雅舍”的蚊风之盛,是我前所未见的。“聚蚊成雷”真有其事!每当黄昏的时候,满屋里磕头碰脑的全是蚊子,又黑又大,骨骼都像是硬的。在别处蚊子早已肃清的时候,在“雅舍”则格外猖獗,来客偶不留心,则两腿伤处累累隆起如玉蜀黍,但是我仍安之,冬天一到,蚊子自然绝迹,明年夏天——谁知道我还是否住在“雅舍”!

“雅舍”最宜月夜——地势较高,得月较先,看山头吐月,红盘乍涌,一霎间,清光上射,天空皎洁,四野无声,微闻犬吠,坐客无不悄然!舍前有两株梨树,等到月升中天,清光从树间筛洒而下,地上阴影斑斓,此时尤为幽绝。直到兴阑人散,归房就寝,月光仍然逼进窗来,助我凄凉。细雨蒙蒙之际,“雅舍”亦复有趣,推窗展望,俨然米氏章法,若云若雾,一片弥漫。但若大雨滂沱,我就又惶悚不安了,屋顶湿印到处都有,起初如碗大,俄而扩大如盆,继则滴水乃不绝,终乃屋顶灰泥突然崩裂,如奇葩初绽,砉然一声而泥水下注,此刻满室狼藉,抢救无及。此种经验,已数见不鲜。

“雅舍”之陈设,只当得简朴二字,但洒扫拂拭,不使有纤尘。我非显要,故无博士文凭张挂壁间;我不业理发,故丝织西湖十景以及电影明星之照片亦均不能张我四壁。我有一几一椅一榻,酣睡写读,均已有着,我亦不复他求。但是陈设虽简,我却喜欢翻新布置。西人常常讥笑妇人喜欢变更桌椅位置,以为这是妇人天性喜变之一征。诬否且不论,我是喜欢改变的。中国旧式家庭,陈设千篇 一律,正厅上是一条案,前面一张八仙桌,一边一把靠椅,两旁是两把靠椅夹一只茶几。我以为陈设宜求疏落参差之致,最忌排偶。“雅舍”所有,毫无新奇,但一物一事之安排布置俱不从俗。人入我室,即知此是我室,笠翁《闲情偶寄》之所论,正合我意。

“雅舍”非我所有,我仅是房客之一。但思“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人生本来如寄,我住“雅舍”一日,“雅舍”即一日为我所有。即使此一日亦不能算是我有,至少睛日“雅舍”所能给予之苦辣酸甜,我实躬受亲尝。刘克庄词:“客里似家家似寄。”我此时此刻卜居“雅舍”,“雅舍”即似我家。其实似家似寄,我亦分辨不清。

长日无俚,写作自遣,随想随写,不拘篇章,冠以“雅舍小品”四字,以示写作所在,且志因缘。

雅舍梁实秋赏析

梁实秋先生的《雅舍小品》是享誉海峡两岸的名篇,《雅舍》是这本小品集的代序言。后来《雅舍》一文被收进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的高中《语文读本》第一册。

梁实秋雅舍小品评价 篇4

传统大家庭成长起来的老先生从小寒窗苦读,诗书继世,难免有点文人的清高,讲究的是“春韭秋菘”的精神追求。他从小就看不上过年给小孩子们吃的沾了灰的桃脯蜜饯;别人“姑娘爱花,小子要炮”,他不,他最难忘的娱乐是在风和日丽的时候放风筝。老先生对环境的脏乱差格外介意,曾数次讥讽国人种种不卫生的恶习,对乱丢垃圾和随地遗矢深恶痛绝,但最看不上的,当然还是“社会上各阶层的垃圾”,比如写匿名信的,白胖的社会寄生虫们,“误入仕途”者媚上欺下的“帘子脸”,旁若无人者的大声聒噪,街头雇人力车锱铢必较的残忍心态。但有些时候这份清高则显得过于刻薄,比如《画展》一篇,简直可说是极尽挖苦揶揄之能事了,说画展全作商业考量,其成功“在画法上是之谓画蠢”,实在有失公道。笑“树小墙新画不古”的暴发户形容粗鄙,说人家“脖梗子上明显的露出三道厚厚的肥肉折叠起来的沟痕”,又引孔尚任《桃花扇》里的曲子说“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还真不厚道。至于《虐待动物》一篇, 末尾非要把防止虐待动物和防止人类的相互残杀对立起来,叹“厚此薄彼”的不公,则根本逻辑不通,有强词夺理之嫌。

老先生是个极有幽默感的人,爱开玩笑,有几个词用得极传神。比如他形容人耸肩缩脖花枝乱颤的笑是“鹭鸶笑”,“鹭鸶”二字让那一副眯缝着眼抖动的窃窃之态呼之欲出。说包盒子菜的红豆纸表面粗糙,凹凸不平,用的是“疙瘩噜簌”,读起来生动鲜活。见了不讲礼貌也不听话的朋友之子,他则笑讽那是“耍猴子的敲一声锣教猴子翻筋斗而猴子不肯动”,大获精神胜利。有一回有人给老先生送礼,是外包装干净俊俏的金华火腿,但里面竟已生蛆虫。老先生本想将火腿原封退回,又怕伤了送礼者的自尊,老小孩一样竟想出了“人头挂高杆”的恶作剧解气,趁黄昏时分蹑手蹑脚偷偷把这败絮其中的火腿挂在大门外的电线杆上,然后躲在门缝里窥伺,果然看见有行人不明就里,四顾无人,欣欣然挟带而去的。

老先生也必然是个火气旺盛的胆汁质之人,为文为人的座右铭是杨继盛的对联“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此书尤其适合夏天阅读,清凉犀利,睡前读一篇最是消暑解乏。比如在《谦让》一篇中老先生总结的世人之所谓谦让之道,是“可以无需让的时候,则无妨谦让一番,于人无利,于己无损;在该让的时候,则不谦让,以免损己;在应让不让的时候,则必定谦让,于己有利,于人无损”;比如在《狗》中的“顿悟”——“别人的狼狈永远是一件可笑的事”;又比如在《牙签》一篇,他讥讽“已经剔牙竣事而仍然叼着一根牙签昂然迈步于大庭广众之间者,我们只能佩服他的天真”,处处让人拍案叫绝。老先生若生在当今的网络时代,肯定是论坛上叱诧风云的.钢牙大将,如《不亦快哉》一篇,句句荷枪实弹,火药味实足。也难怪他会因一个有关翻译的学术问题及“文学的阶级性”与另外一位锱铢必争的鲁迅先生兴起一场世纪之战,搞到灰头土脸,内战结束后只好黯然去家离乡,一心向学,埋首书斋课堂,从此淡薄仕途。

最后一点,老先生的文字尽管嬉笑怒骂,有些难免油滑,但更多的其实文中有情。在《制服》中,他写一个叛逆的学生军训据穿制服,几乎要被校方除名,找到他征询意见,最后的结语是“好倔强的一个孩子”,谆谆之心溢于言表。他写猫、写鸟,写滑杆夫,写西雅图与台北两地的对比,写北平旧事,写“一年四季的馋,周而复始的吃”,都情深款款。但最感动的我的倒是他在《吃相》一篇中写两次目睹劳动人民痛快淋漓的吃。一个是北京小吃馆里的车夫,“辫子盘在额上,衣襟掀起塞在褡布底下,大摇大摆,手里托着菜叶裹着的生猪肉一块,提着一根马兰系着的一撮韭黄”,让掌柜做肉丝炒韭黄和炖肉,分成两份,卷进一斤有余的两张家常烙饼中,卷得“比拳头要粗”,然后“两手扶着矗立在盘子上,张开血盆巨口,左一口,右一口,中间一口”,“直吃得他青筋暴露满脸大汗,挺起腰身连打两个大饱嗝。”另外一个是在青岛见石匠们在工地上歇工吃午饭,“有人送饭,打开笼屉热气腾腾,里面是半尺来长的发面蒸饺,工人蜂拥而上,每人拍拍手掌便抓起饺子来咬,饺子里面露出绿韭菜馅。又有人挑来一桶开水,上面漂着一个瓢,一个个红光满面围着桶舀水吃。这时候又有挑着大葱的小贩赶来兜售那像甘蔗一般粗细的大葱,登时又人手一截,像是饭后进水果一般。”老先生说“他们都是自食其力的人,心里坦荡荡的,饥来吃饭,取其充腹,管什么吃相!”

雅舍梁实秋读后感 篇5

雅舍之名,世上怕是不止一处,但梁实秋笔下的雅舍,却是仅此一家的绝景。梁先生的文字,是我在初中毕业后,才偶然在书架上欹斜的书堆里触及,初读便有文言之味,二读尚有入俗之气,三读始觉淡雅之风。在雅舍中寻雅委实不易,幸得梁先生一支生花妙笔,如此飘摇的现状能描绘成这般大雅。

雅舍之雅,在于其简陋。篦墙不固,门窗不严,风雨不避,寒暑不挡,夜有鼠子作乱,空有群蚊为害,这兴许是雅舍最鲜明的特色。依山势而铺,随坡而起,房间虽然不大,但也排布有致,书房饭厅分置上下两处,往来奔走爬坡之劳,足以让人将“自然”二字了然于胸。而最具体的表现物,当属屋内陈设,徒有一几一椅一榻,以供自己写之用,其余的,各处净无纤尘,四壁之内均无他物点饰,格局却不单调,依先生所言,“喜欢翻新布置”,如此一来,人屋看似从俗,其实具有个性,“有个性就可爱”。

雅舍之静,恐怕难得一回,户壁多隙,邻里间已可“互通声息”。唯有华月轮空,兴阑人散之时,雅舍才初显宁静安详的真面,清光筛洒,阴影斑斓,幽绝之时,亦为思乡之时,是乎月光“逼进窗来,助我凄凉”。悄然播洒的无奈,犹似一夜难却。那破顶而注的大雨来曾使人懊恼,而那皎洁的明月却教人隐生闲愁,古今中外,超然物外者大抵莫不如此。

《雅舍》之雅,在于其朴实,虽然初读《雅舍》,总觉得有不少难懂的奇字,涵义也未必如现在的诸多文章那样一目了然,但我们要赞它朴实。一如第二节对于雅舍周边环境的描写,一个“粪坑”搁在那里总觉得特别碍眼,再往后看,邻人的脱皮鞋声亦可顺着窗隙“荡漾而来”,那景象快教人无可想象了,简直近乎悲惨,真的是“随想随写”。但渐而渐之,久而久之,便不再觉得有多少奇怪的地方,那些笔直的文字,其实是朴实的另类体现,不单是行文的朴实,亦是种为人的朴实,人之所居不在于住所华丽与否,这才是“人屋合一”的最高境界,而这种朴实,深层次的便是种豁达,因而《雅舍》之雅,亦在于其豁达。种种常人所见的不幸,据作者所言俱成了从现实中汲取的乐趣。人亦伤别,我亦伤别,到头来拣得了一身困惑,却不如看透人似寄,尚且活得明白。

梁实秋《雅舍小品》读后感 篇6

梁实秋《雅舍小品》读后感

“不过若把异国情调生吞活剥的搬到自己家里来,身体力行,则新奇往往变成桎梏,有趣往往变成为肉麻。基于这种道理,很有些人至今喝茶并不加白糖与牛奶。” 现今的国人往往忘本。经常可以看见情侣在情人节外出散步而不见其在七夕相聚;经常可以看见年轻少辈在父亲、母亲节感恩父母,而不见其在重阳节孝敬老人;经常可以看见在圣诞节闹的红红火火,而在元宵仅吃一碗汤圆了事。若说国人忘本,其实不甚准确,离吾生之年代愈近或愈后,其忘本程度愈深,可悲!今已忘本至此,何况将来?吾恐将来之子,对其云三国、商周者,皆只知为电视上的事,而不知为我国之历史!喜洋媚外之词,我不喜欢用,皆或因求异之心,从众之心而受此洋罪。但其不自思、不自省而全盘洋化,吾甚怒之。传统文化乃一民族之本,更为一民族之魂,历史造就了传统,而今人却要抛却传统。取洋而舍本,让洋文化取代心中的传统,````洋节若做娱乐尚可过过,但因洋节而弃本则乃大忌!“人类是惟一的一种动物,大规模的互相残杀并不把对方的肉吃下去,只是抛在战场上白白喂兀鹰,不知那时所为何来。防止虐-待动物,而不防止人类的互相厮杀,不晓得为什么要这样厚于彼而薄于此1 人真乃有趣的生物。知其天天口口声声称自己为一世霸主,不苟与猪狗猫狸等动物为同类,殊不知自己也乃动物中之一员;知其日日口口声声称自己为最聪慧之生物,殊不知自己拼死拼活勾心斗角,到头来黄土作古,成天卧于圈中,哼哼唧唧饱食终日,等死之豕无任何区别;知其年年月月为争一时虚名一瞬之利益而生死残杀,殊不知到头来双手空空还不如沙场鹰鸦吃食腐肉目的来的明确。人,乃世上最卑劣之生物也!吾明知埋头于书中苦读,考死板之甚的试题,学无以为用之学识,乃浪费时光而无用之功,却为一张白纸上三位或两位的红笔数字而乐此不疲。平日,见同学扣分挖秒埋头苦读,不免觉得有些悲凉,一为吾不如其之勤奋,意识之坚实而自叹。二为其如梁公所举愚蠢之人般,到头来审视自己,还不是仅有一副空皮囊,而内在呢?无识,一生仅学得做数理化之难题试卷。无德,开口脏言不堪入耳,处之,作风行事令人作呕。无品,除读书之外还会何事?行事不为他人想,处世不凭良心虑,吾只得大窘以对之。而以利度人,众人从小即会,用时称祖,不用时弃之!吾一同窗,视分数如命,与认真好学之士为伴,若有异性同学询之,则耐心耐性解其惑;吾尝问之,则劈头盖脸谓汝之愚甚,故未敢恭维之。若人不修身,自省,虑在世之道,则不如禽兽也!而如梁公云,厚此薄彼只不过为人之可笑处罢了。冷眼观世,一片颓废。

“看报也常常误事,我一年之内有过因为看报,而烧黑了三个煮菜锅的记录.这是我对于报纸的功能之最高的称颂.报纸能令人忘记锅里煮着的东西!” 报纸在梁公笔下成了他日不释手之物,其魅力是无穷大的,更何况于书呢? 年幼时真可谓”少时不知愁滋味”,日日没心没肺的玩,将多余的时间全浪费在了电视上,至今想来懊悔不已。如今,我嗜书如命,一闲下来脑海中就充满了书,但又叹时间太少,完成不了一日攻克大半本的壮举.只能在闲暇之余,以蚕食之速缓慢咀嚼。又奈何需写文之多,需背记课文之多,只得仰天长叹,悔不当初也!论起看书,其真为一种享受.古今中外之文人墨客将他们的情感、思想与幻想化为这白纸黑字,任由我品味,想想可将莎翁李杜呼之即来,挥之即去;孔孟老庄悄立身旁,晏氏父子随时商榷推敲,好不快意!而书对人之精神尤为重要。若写文是对自己的一种修神,那么书则是开窍之宝。一书一世界,胸汇百川,经各种文人熏陶,语谈举止必有涵养,下笔属文定不会见杂无味,空洞虚无。今日见一人立于吾旁看球,口中骂着别人如何如何无良,殊不知自己亦吐不出象牙来。吾叹,此必是阅书甚少之人也!放眼望去,世间同为文者知己少之又少,悲叹同学之不振乎,只晓得天天与数理化为伍,奋笔拼搏,而百中不见一人胸有涵养,能书论文。吾无奈,只得为世间之凤毛麟角耶!

梁实秋雅舍的赏析 篇7

抗战时我初到重庆,暂时下榻于上清寺一位朋友家,晚饭时主人以一大钵排骨萝卜汤飨客,主人谦逊的说:“这汤不够味。我的朋友杨太太做的排骨萝卜汤才是一绝,我们无论如何也仿效不来。你去一尝便知。”杨太太也是我的熟人,过几天她邀我们几个熟人到她家去餐叙。

席上果然有一大钵排骨萝卜汤。揭开瓦钵盖,热气冒三尺。每人舀了一小碗。喔,真好吃。排骨酥烂而未成渣,萝卜煮透而未变泥,汤呢?热、浓、香、稠。大家都吃得直吧哒嘴。少不得人人要赞美一番,并且异口同声的向主人探询,做这一味汤有什么秘诀。加多少水,煮多少时候,用文火,用武火?主人只是咧着嘴笑,支支吾吾地说:“没什么,没什么,这种家常菜其实上不得台面,不成敬意。”客人们有一点失望,难道说这其间还有什么职业的秘密不成,你不肯说也就罢了。这时节,一位心直口快的朋友开腔了,他说:“我来宣布这个烹调的秘诀吧!”大家都注意倾听,他不慌不忙地说:“道理很简单,多放排骨,少加萝卜,少加水。”也许他说的是实话,实话往往可笑。于是座上泛起了一阵轻微的笑声。主人顾左右而言他。

宴罢,我回到上清寺朋友家。他问我方才席上所宣布的排骨萝卜汤秘诀是否可信,我说:“不妨一试。多放排骨,少加萝卜,少加水。”当然,排骨也有成色可分,需要拣上好的,切萝卜的`刀法也有讲究,大小厚薄要适度,火候不能忽略,要慢火久煨。试验结果,大成功。杨太太的拿手菜,不再是独门绝活。

从这一桩小事,我联想到做文章的道理。文字而掷地作金石声,固非易事,但是要做到言中有物,不令人觉得淡而无味,却是不难办到的。少说废话,这便是秘诀,和汤里少加萝卜少加水是一个道理。

读梁实秋的《雅舍谈吃》

梁实秋先生出身于北京的书香门第,他从年轻时就饱览京城景致,遍尝了京城的美食;加之他好学多才,随手拈来,每吃必有品味之佳作,其作品融入了许多有趣的历史掌故、名人佳句,以及三教九流的雅俗文化,颇具饮食文化之品位。在京三十多年,梁先生去过许多名菜馆、小吃摊,如八大楼、八大居、全聚德、烤肉宛等都曾留下过他的足迹。

梁实秋曾在一些名馆就餐,并且还对一些地方的历史背景、人文环境进行过考证和介绍,读来十分生动有趣。比如他在介绍东兴楼拿手名菜“芙蓉鸡片”时,也介绍了东兴楼的来历:“东兴楼在东华门大街路北,名为楼其实是平房,三进又两个跨院,房子不算大,可是间架特高,简直不成比例,据说其间还有个故事。当初兴建时,一切木料都已购妥,原是预备建筑楼房的,经人指点,靠近皇城根而盖楼房有窥视大内的嫌疑,罪在不小,于是利用已有的木材改建成平房。据说东兴楼厨师来自御膳房,所以烹调颇有一手,这已不可考。其手艺属于烟台一派,格调很高。在北平山东馆子里,东兴楼无疑当首屈一指。”

梁实秋曾常品食北平的“白切肉”,这道菜是京城“八大居”中砂锅居的名品,他曾对其描述说:“砂锅居是俗名,正式名称‘居顺和’,坐落在西四牌楼北边缸瓦市路东,紧靠着定王府的围墙。砂锅居的名字无人不知,本名很少有人知道。据说所以有此名称是由于大门口设了一个灶,上面有一个大砂锅,直径四尺多,高约三尺,可以煮一只整猪。这砂锅有百年的历史,传说从来没换过汤!”

梁实秋在平日品吃之时,可谓是一边“品着历史”,“品着文化”。

《雅舍谈吃》中,专题描写了许多京城美食中的杰作,计有:全聚德、便宜坊的烤鸭;正阳楼、烤肉宛、烤肉季的烤羊肉;厚德福的铁锅蛋、核桃腰等;玉华台的水晶虾饼、汤包、甜汤核桃酪;致美斋的锅烧鸡、煎馄饨、爆双脆、爆肚;江兴楼的芙蓉鸡片、乌鱼线、虾籽烧冬笋、糟蒸鸭肝;忠信堂的油爆虾、盐焗虾等。他描写北京全聚德、便宜坊之烤鸭,就写道:“北平烤鸭,名闻中外。在北平不叫烤鸭,叫烧鸭或烧鸭子,在口语中加‘子’字。”他还援引《北平风俗杂咏》中严辰的《忆京都词·忆京都填鸭冠寰中》之诗句:“烂煮登盘肥且美,加之炮烙制尤工。此间亦有呼名鸭,骨瘦如柴空打杀。”

他谈及吃鱼,便描写说:“故都虽然尝不到黄河鲤,但是北平河南馆子制鱼还是有独到之处。厚德福的瓦块鱼便是一绝……大凡烹饪之术,各地不尽相同,即以一地而论,某一餐馆专擅某一菜数,亦不容他家效颦。瓦块鱼是河南馆的拿手,而以厚德福的最著;醋溜鱼(即五柳鱼)是南宋宋五嫂‘五柳居’的名菜,流风遗韵一直保存在杭州西湖。《光绪顺天府志》中载有:‘五柳鱼,浙江西湖五柳居煮鱼最美,故传名也。今京师食馆仿为之,亦名五柳鱼。’北人仿五柳鱼,犹南方人仿瓦块鱼也,不能神似。”

他在介绍北京的各种风味食品的同时,对各种美食的烹调方法和食用方法也进行了一些风格上的比较,其中不乏生动、幽默的文化内蕴。

在谈到北京的烤羊肉时,梁实秋就比较了正阳楼、烤肉宛以及烤肉季这几家著名烤肉馆吃法上的各自不同之处。他说:烤肉宛烤肉炙子特别大,“十几条大汉在熊熊烈火周围,一面烤肉一面烤人。”从中可以看出中国北方游牧民族粗犷豪放的性格;而在正阳楼这座已经注入了近代北京士商阶层悠闲气息的饭馆中,其所用的“烤肉炙子比烤肉宛、烤肉季的要小得多,直径不过二尺,放在四张八仙桌上,都是摆在小院里,四周有四把条凳。三五个一伙地围着一张桌子,抬—起一条腿踩在条凳上,边烤边饮边吃边说笑,这是标准的吃烤肉之架势”。在这里,“烤肉用的不是炭,不是柴,是烧过除烟的松树枝子,所以常带有特殊香气”。从上述描写中,不是可以看到北京这几家著名烤肉馆的不同文化氛围吗?

在谈及北京东兴楼和致美斋的名菜“爆双脆”时,梁实秋也信笔所及提起了北京的“爆肚儿”。他说:“馆子里卖的爆肚儿以肚领儿为限,而且是剥了皮的,所以称之为肚仁儿。爆肚儿有三种做法:盐爆、油爆、汤爆。盐爆不勾芡粉,只加一些芫荽梗、葱花,清清爽爽;油爆要勾大量芡粉,粘粘糊糊;汤爆则是清汤氽煮,完全本味,蘸卤虾油吃。这三种爆肚儿吃法各有妙处……东安市场及庙会等处都有卖爆肚儿的摊子,以水爆为限,而且草芽未除,煮出来乌黑一团,虽然也很香脆,只能算是平民食物。”不难看出梁先生对“吃”文化是颇有研究的。

梁实秋对北京各种风味小吃更是怀有特殊的情感。梁先生曾在青岛住过一段时间,他在一篇文章中曾写道:“我在青岛住了四年,想起北平烤羊肉就馋涎欲滴。”又说:“离开北平,休想吃到像样的羊肉。”他对北平的“豆汁儿”也很有情致,每离京师,他就因想喝“豆汁儿”而不能自已。1926年梁实秋赴美留学归国,他在前门火车站一下车,“乃把行李寄存于车站,步行到煤市街致美斋独自小酌,一口气叫了三个爆肚儿,三个品种一个不落,吃得我牙根清酸。然后一个青油饼,一碗烩面鸡丝……”他曾感慨地说:“这顿饭,乃生平快意之餐,隔五十余年犹不能忘!”

梁实秋自从1949年离开大陆在台湾生活近四十年,思念故乡之情一直萦绕着他。细品其《雅舍谈吃》诸多脍炙人口的谈吃文章,可从中咀嚼出梁先生浓郁的乡思和乡情。

20世纪60年代,梁实秋在台北曾回忆说:“我如今闲时沉思,北平零食小贩的呼声俨然在耳,一个个如在目前。”他在《北平的零食小贩》一文中,回忆了许多北京的美食美昧。如灌肠、羊头肉、老豆腐、杏仁茶、豌豆黄儿、茶汤等小食品。据说,梁实秋在台北几年来,早点一直都是油饼、油条为主,他说吃这些东西“天天吃也吃不厌”。对于北京的传统小吃酸梅汤和糖葫芦,梁实秋也是非常喜爱的。他说,信远斋卖蜜饯、冰糖子儿、糖葫芦,以糖葫芦为最出色。梁实秋曾感慨:“离开北平就没吃过糖葫芦,实在想念。” 他还对当年老北京的各种干鲜果品也非常想念,“三白的大西瓜、蛤蟆酥、羊角蜜、老头儿乐、鸭儿梨、小白梨、肖梨、糖梨、烂酸梨、沙果、苹果、虎拉车、杏、桃、李、山里红、黑枣、嘎嘎枣、老虎眼大酸枣、荸荠、海棠、葡萄、莲蓬、藕、樱桃、桑椹、槟子……不可胜举,都在沿门求售。”……

梁实秋雅舍的赏析 篇8

海参不是什么珍贵的东西。但是干货,在烹调之前先要发开。发海参的手续不简单,需要很久时间(现在市场有现成发好的海参,从前是没有的)。所以从前家常菜里没有海参,只有餐馆里或整桌席里才得一见。

我一向以为外国人不吃海参,他们看见我们吃海参,一定以为我们不是嘴馋便是野蛮,连“海胡瓜”都不肯饶。其实是我孤陋寡闻,外国人也吃海参,不过他们的吃法不同。他们吃我们要刮去丢掉的海参里面那一层皮,而我们吃他们所要丢掉的海参外面带刺的厚厚一层胶质。活的海参,我在外国的水族馆里看见过,各种颜色具备,黑的、白的`、棕色的、斑驳的。咕咕嚷嚷的,不好看。鲜的海参,没吃过。

因为海参并不太珍贵,所以在饭庄子里所谓“海参席”乃是次等的席,次于所谓“鱼翅席”“燕翅席”。在海参席里,海参是主菜,通常是一大盘“趴烂海参”,名为趴烂,其实还是卜楞卜楞的居多。如果用象牙筷子去夹,还不大容易平平安安地夹到嘴边。

餐馆里有一道名菜“红烧大乌”。大乌就是黑色的体积特大的海参,又名“乌参”。上好的海参要有刺,又叫“刺参”。红烧大乌以淮扬馆子做得最好。五十年前北平西长安街一连有十几家大大小小的淮扬馆子,取名都叫什么什么“春”。我记不得是哪一家“春”了,所做红烧大乌特别好。每一样菜都用大小不同的瓷盖碗。这样既可保温又显得美观。红烧大乌上桌,茶房揭开碗盖,赫然两条大乌并排横卧,把盖碗挤得满满的。吃这道菜不能用筷子,要用羹匙,像吃八宝饭似的一匙匙地挑取。碗里没有配料,顶多有三五条冬笋。但是汁浆很浓,里面还羼有虾子。这道菜的妙处,不在味道,而是在对我们触觉的满足。我们品尝美味有时兼顾到触觉。红烧大乌吃在嘴里,有滑软细腻的感觉,不是一味的烂,而是烂中保有一点酥脆的味道。这道菜如果火候不到,则海参的韧性未除,隐隐然和齿牙作对,便非上乘了。我离开北平之后还没尝过标准的海参。

“凉拌海参”又是一种吃法。夏天谁都想吃一点凉的东西,酒席上四个冷荤,其实不冷,不如把四个冷荤免除,换上一大盘凉拌海参。海参煮过冷却,切成长长的细丝,越细越好,放进冰箱待用。另外预备一小碗三和油(即酱油、醋、麻油),一小碗稀释了的芝麻酱,一小碟蒜泥,上桌时把这配料浇在海参上拌匀,既凉且香,非常爽口,比里脊丝拉皮好吃多了。这是我先君传授给我的吃法,屡试皆受欢迎。

世界八大珍品之一海参小常识

海参是海洋生物,在地球上生存至少有六亿多年的历史,被喻为地球的活化石,大海中的营养珍品。如此高的声誉是因为其形成了完美的无与伦比的营养结构。现代科学研究证明,海参的滋补功效确实与众不同,为刺参科动物刺参或其他种海参的全体。

海参捕得后,除去内脏,洗净腔内泥沙,入适当的盐水中烧煮约1小时,捞起放冷,经曝晒或烘焙至八、九成干时,再入蓬叶液中略煮,至颜色转黑时,取出晒干。

海参的生长年限和营养价值是有关联的。五整年以上就可称为成年参。参龄越长的海参在海洋中度过了漫长的岁月,汲取了更多的海洋精华,其体内积蓄的营养更丰富一些。所以,年限越长的海参,肉质更厚,营养价值更高,也更珍贵。

海参的好坏不是单纯的以颜色区分,海参的颜色深浅与海参自身的品质并无关系,是由于海参在生长环境中所形成的保护色。海参习惯生活海底的岩石下、细沙中,以及海藻繁茂、波浪静稳的海水中,会根据周围生长环境不同而改变体色,海参这种变化的体色能有效的保护自己。所以,海参并不能用颜色越深就是越好来判。

海参筋是海参体壁上粗壮白色条形物质,它是海参的神经系统。有不少百姓误认为它是海参的肠子,或者为了能将海参发制的更大一些,便把筋剃掉。海参筋,不仅与海参体壁有相同的活性的成份,还含有丰富的海参皂甙,酸性软骨素,精氨酸等稀有的营养成份。另外,海参能否发制大与其产品品质和加工工艺有关。所以建议您一定要把海参筋保留。

梁实秋雅舍的赏析 篇9

味精对人体没有直接的营养价值,但它能增加食品的鲜味,引起人们食欲,有助于提高人体对食物的消化率。

2.缓解神经衰弱

味精中的主要成分谷氨酸钠还具有治疗慢性肝炎、肝昏迷、神经衰弱、癫痫病、胃酸缺乏等病的作用。

味精的营养价值

梁实秋雅舍的赏析 篇10

韭菜是蔬菜中最贱者之一,一年四季到处有之,有一股强烈浓浊的味道,所以恶之者谓之臭,喜之者谓之香。道家列入五荤一类,与葱蒜同科。但是事实上喜欢吃韭菜的人多,而且雅俗共赏。

有一年我在青岛寓所后山坡闲步,看见一伙石匠在凿石头打地基。将近歇晌的时候,有人担了两大笼屉的韭菜馅发面饺子来,揭开笼屉盖热气腾腾,每人伸手拿起一只就咬。一阵风吹来一股韭菜味,香极了。我不由得停步,看他们狼吞虎咽,大约每个人吃两只就够了,因为每只长约半尺。随后又担来两桶开水,大家就用瓢舀着吃。像是《水浒传》中人一般地豪爽。我从未见过像这一群山东大汉之吃得那样淋漓尽致。

我们这里街头巷尾也常有人制卖韭菜盒子,大概都是山东老乡。所谓韭菜盒子是油煎的,其实标准的韭菜盒子是干烙的,不是油煎的。不过油煎得黄澄澄的也很好,可是通常馅子不大考究,粗老的韭菜叶子没有细切,而且羼进粉丝或是豆腐渣什么的,味精少不少。中山北路有一家北方馆(天兴楼?)卖过一阵子比较像样的韭菜盒子,干烙无油,可是不久就关张了。天厨点心部的韭菜盒子是出名的,小小圆圆,而不是一般半月形,做法精细,材料考究,也是油煎的。

以上所说都是以韭菜馅为标榜的点心。现在要说东兴楼的韭菜篓。事实上是韭菜包子,而名曰篓,当然有其特点。面发得好,洁白无疵,没有斑点油皮。而且捏法特佳,细褶匀称,捏合处没有面疙瘩。最特别的是蒸出来盛在盘里一个个地高壮耸立,不像一般软趴趴的扁包子,底直径一寸许,高几达二寸,像是竹篓似的骨立挺拔,看上去就很美观。我疑心是利用筒做的模型。馅子也讲究,粗大的韭菜叶一概舍去,专选细嫩部分细切,然后拌上切碎了的生板油丁。蒸好之后,脂油半融半呈晶莹的碎渣,使得韭菜变得软润合度。像这样的韭菜篓端上一盘,你纵然已有饱意,也不能不取食一两个。

普通人家都会做韭菜篓,只是韭菜馅包子而已。真正够标准的韭菜篓,要让东兴楼独步。

青岛何以成为梁实秋“传道的圣境”

“圣境”在乎山海旖旎、民风淳朴

青岛自1891年建置起就是名人荟萃之地,到了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特别是随着国立青岛大学的建立,更是有一大批文人名士云集于此,成为一道奇特的历史文化景观。其中,梁实秋算得上是对青岛感触至深、热爱至切的一位了。

梁实秋在青岛虽然只居住了四年,但这四年留下的美好印象,却成为他一生中最惬意、最心仪、最难忘的感受。这可能缘于梁实秋先生淡远而优雅的性情,才会对清新隽秀、人文敦厚的青岛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亲近感。据统计,自梁实秋1930年到青岛至1987年在台湾去世,竟有60多篇文章写到青岛。上世纪八十年代,客居台湾已耄耋之年的梁老先生,在《忆青岛》一文中仍以充满激情的语言描述青岛的美丽。“‘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天堂我尚未去过。”但看到《启示录》所描写的天堂“珠光宝气,未能免俗。真不想去。”已是没有“当年的旖旎风光”的“苏杭对我也没有多少号召力。”“我虽然足迹不广,但北自辽东,南至百粤,也走过了十几省,窃以为真正令人流连不忍离去的地方应推青岛。”梁实秋称之所以做了这番推敲研究,是因为“我曾梦想,有朝一日,可以安然退休,总要找一个比较舒适安逸的地点去居住。”于是,山美、水美、食美、人更美的青岛,终成其“悬想可以久居之地”。

晚年的梁实秋回想起当年与青岛的不期而遇,颇有几分命中有缘的自得。1930年,正在筹建青岛大学的杨振声来到上海,邀请梁实秋和闻一多去青大工作。“上海不是居住的地方,讲风景环境,青岛是全国第一,二位不妨前去游览一次。如果中意,就留在那里执教,如不满意,决不勉强。”学养深厚、坦率正直、性格豪爽的杨振声以其真诚打动了他们。梁实秋十分欣赏这种“先尝后买”的办法,于是在1930年夏天与闻一多来到青岛考察,进行了“半日游览”和“一席饮宴”,结果是立即“接受了青岛大学的聘书”。梁实秋在《谈闻一多》一文中这样追述初到青岛的印象:“我们雇了两辆马车,观光全市,看了海滨公园、汇泉浴场、炮台湾、湛山、第一公园、总督府,到处都是红瓦的楼房点缀在葱茏的绿树中间,而且三面临海,形势天成。我们不禁感叹,我们中国的大好河山真是令人玩赏不尽……”

在青岛居住越久,梁实秋对这方土地的喜爱越加强烈和深刻。他在回忆中兴致盎然地写道:“有时候我们坐车到栈桥,走上伸到海中的长长的栈道,到尽端的亭子里乘凉。海滨公园也是我们爱去的地方,因为可以在乱石的缝里寻到很多的小蟹和水母,同时这里还有一个水族馆。第一公园有老虎和其他的兽栏,到了春季樱花盛开可真是蔚为大观,季淑叹为奇景,一去则留恋不忍走。后来她说美国西雅图或华盛顿的樱花品种不同,虽然也颇可观,但究比青岛逊色。我有同感。”

梁实秋喜爱青岛的环境,可以说达到了如醉如痴的程度,这种喜欢中又以对大海的喜爱为最盛。用他的话说,青岛之美不在山而在水。宽广而水浅的汇泉海滩,细软如金沙的海水浴场,乃至峻峥又巉险的海滨崂山,山麓泻溪流的群峰九水,都是梁实秋携妻伴友、恣意山水、流连忘返的去处。

梁实秋对青岛市容洁净和气候适宜的印象也十分深刻。“青岛的整齐清洁的市容一直维持了下来,我想在全国各都市里,青岛是最干净的一个。”“青岛的天气属于大陆气候,但是有海湾的潮流调剂,四季的变化相当温和。称得上是‘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的好地方。冬天也有过雪,但是很少见,屋里面无需生火不会结冰。夏天的凉风习习,秋季的天高气爽,都是令人喜的,而春天的百花齐放,更是美不胜收。”这些溢美之词,是一位走遍南北西东、也到过许多名城的大文人的所情所感,没有一丝矫揉造作,却是带有一些童趣质朴的恳切和真诚。

齐鲁文化养育的青岛民众的“君子之风”,是对梁实秋产生强烈吸引力的又一大亮点。他以一位散文家、学者、文学批评家、翻译家的独到和细腻的目光观察到:“青岛民风淳朴,每于细民中见之。我初到青岛,看到人力车夫从不计较车资,乘客下车一律付与一角,路程远则付二角,无争论者。这是全国没有的现象……虽然小事一端,代表意义很大。无怪乎有人感叹,齐鲁本是圣人之邦,青岛焉能不绍其余绪?”梁实秋虽然是中国现代集中西文化大成的文学大家,但他的骨子里或者说其母体文化仍是儒家思想的根基。在青岛这样一个深受欧洲风气影响的美丽城市里,竟然邂逅到如此纯正的中华传统民风世俗,他的欣喜之情可想而知。

还有两个细节,梁实秋感触深刻,一再提及。一是对青岛人力车夫的评价,“山东大汉,彬彬有礼”。他说,闻一多来自武汉,武汉的脚行车夫之类的那股气焰他是深知的。我在上海住了三年,上海的脚行车夫之类的那个风度我也是领教够了的。如今来到孔孟之邦,居然市井斗筲之民也能知礼,令人惊异。而马车车夫也然。有一次他乘马车在坡头行走,山上居民接水的橡皮管横亘路上,四顾无人,马车轧过去是没有问题的。但是车夫却停车,下车,把水管高高举起,把马车赶过去,再把水管放下来,一路上如是折腾者有三数次,车夫不以为烦。二是给他留下深刻印象的房东。“胡适之先生早就有意约我到北京大学去教书,几经磋商,遂于1934年7月结束了我们的四年青岛之旅。临去时房屋租约未满,尚有三个月的期间,季淑认为应该如约照付这三个月的租金,房东王先生坚不肯收,争执甚久。我在旁边呵呵大笑:‘此君子国也!’房东拗不过去,勉强收下,买了一份重礼亲到车站送行。”可以想见,对于梁实秋来说,如此圣人遗风、圣良之地,怎能不是“圣境”也。

“圣境”在乎驰骋文坛、恣意挥洒

1930年的青岛,是梁实秋走出上海人性论争尴尬处境的庇护所。来青之前,梁实秋在上海的生活极不轻松。1926年,他的一篇《现代中国文学之浪漫的趋势》激起千层浪。在“国破山河在”的危急时刻,左翼文化力量正致力于救国救民的历史使命,而梁实秋却抱着艺术至上、文艺自由的观念,宣扬文艺的自由独立性,这无疑与时代的要求相悖。因此,他无意中被卷入了那场分不清是政治还是学术的激烈争斗,深以孤立无援为苦。种种让人意想不到的打击和困扰,使他筋疲力尽、心力交瘁。梁园虽好,然非久居之地,厌倦了文坛争斗的梁实秋渐萌退志。恰于此时,杨振声向他发出了邀请,于是他带着一身的疲惫和失落,也带着对新生活的希冀和憧憬,开始了在青岛大学的生活。

梁实秋在青岛的四年,人生事业和学术成就斐然。鲁迅说青岛是梁实秋布道的天下,于是便不肯来,足见梁实秋当年在青岛的影响力。梁实秋“布道”,布的是古典主义文学观及其背后蕴涵的新人文主义思想。也正是因为有了这一渊源,新月派诗人杨振声在担任国立青岛大学校长后,才力邀梁实秋前来任教。梁实秋的到来又吸引了众多新月派名士,那时云集国立青岛大学的除杨振声外,还有闻一多、沈从文、孙大雨和女诗人方令孺等,一时间新月派成为青岛的文化符号,处于各种文学与历史目光的交汇点上。

梁实秋在青岛大学任外文系主任兼图书馆馆长,在教书和图书馆建设方面都有卓越贡献。当年梁实秋教授只有28岁,他的学生王昭建回忆,梁先生相貌堂堂、举止温文,衣着淡雅不俗。他主讲《欧洲文学史》《莎士比亚》《戏剧入门》等课程,由于他学问渊博、思维敏捷、语言生动,而且授课时间观念极强、讲课紧凑而从容、语言精炼形象,擅长深入浅出、使人喜听易懂,所以教得游刃有余、有声有色,深得学生欢迎。他十分注重图书馆建设,不仅对工作认真负责、科学运筹、严格管理,而且主持成立了图书委员会,创办了《图书馆专刊》,使图书馆建设出现了崭新局面。在他的.领导下,图书馆不只是采藏书籍和负责学生的借阅,而是把目光放在了指导学生读什么样的书和应该怎样读书上。作为学贯中西的大家和莎士比亚研究的专家,梁实秋充分发挥自己的专长,在大量采购中外图书和中文线装古籍的同时,重点采购各种版本的莎士比亚著作。很快,莎士比亚作品的数量多、版本全,成为青岛大学图书馆的一大特色。到了1931年4月,青大图书馆中就有中文图书三万余册,外文图书八千余册。

梁实秋在青岛最重要的作为是启动了莎士比亚全集的翻译工作。1930年,应胡适之约,他平生最为人所钦仰也是规模最为浩大的“工程”--翻译莎士比亚全集正式展开。这一几乎耗费了他大半生岁月的纪念碑式的事业,正是在青岛举行的奠基礼。还是在他到达青岛不到半年的时候,任事于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翻译委员会的胡适,雄心勃勃地制订了翻译莎士比亚全集的计划。为实施这个计划,物色了闻一多、徐志摩、陈西滢、叶公超和梁实秋五人。对这一庞大计划,梁实秋从一开始就十分积极,从此他个人的命运就注定和伟大的莎士比亚的英名联系在一起,伴他走完漫长的人生旅途。他没有愧对朋友的期望,以难以置信的毅力和耐性年复一年地工作着。特别当闻一多、徐志摩等小试身手便纷纷放弃了翻译计划后,他独任艰巨,一个人默默地把全部任务承担了起来。他的翻译坚持忠于原文,尽可能逐句翻译,绝不删略原文,信实而不失典雅流畅,还尽可能保留莎剧的标点。莎士比亚的翻译是梁实秋文学事业的辉煌成就之一,为我国引进世界文学艺术珍品做出了非凡贡献。

在青岛四年中,梁实秋除了翻译莎士比亚著作,还抽空译了《织工马南传》《西塞罗文录》,并且主编天津《益世报》的一个文艺周刊。另外,研读杜甫也是梁实秋的爱好。钟情于杜甫,梁实秋的理由是“喝茶要喝好茶,饮酒要饮好酒,为什么读书不读第一流的作品呢?”他依据“试金石学说”拟定了一个判断作品优劣的标准:“以五十年为期,经过五十年时间淘汰而仍不失其阅读价值者斯为佳作。”照他看来,杜诗的“价值”绝不是“五十年”的问题了。在青岛,他用两年多的时间苦心搜集到六十多种版本的杜诗。从此,一部仇兆鳌的《杜诗译注》一直跟了他五十年,都被“翻烂了”。全部1349篇杜诗,他全部“圈点了一遍”。举凡仇注、钱注、朱注、九家注、千家注等等,他莫不耳熟能详,且能洞烛其利弊。对于梁实秋这位现代文学大家而言,青岛不仅是他由衷喜爱的风水宝地,更是他人生际遇由衰转兴,人生事业进入高潮、走向巅峰的龙兴福地,如此“圣境”实属难求!

“圣境”在乎高朋满座、意气风发

在青岛,梁实秋工作和创作风生水起,生活品质也极高。梁实秋极重友情,用他的话说,“朋友居五伦之末,其实朋友是极重要的一伦。……如果以友谊作基础,则其他的各种关系如父子夫妇兄弟之类均可圆满地建立起来。”他本人就是这样一位可以心心相印的良朋佳侣,好友之间不管是谑浪笑傲,还是静室晤对,都能营造出浓厚的生活乐趣和体现出沁人心脾的情致。他在青岛来往最多、关系也最亲密的,自然还要首推闻一多。那时候,闻一多正醉心于中国古籍的整理与研究。梁实秋常去找他聊天。在闻一多的宿舍里,梁实秋坐着一把“老树根雕刻成的太师椅”,与老朋友平静地谈道论文。他们友情笃厚、经历相似、水平相当,纵论芸芸大千世界的人生众相、浩繁精神世界的曲折波澜,永远有着说不完、谈不尽的话题。

离开了新月社的老朋友,喜结“良缘”的梁实秋在青岛大学与善饮酒的教授又形成了一个新圈子,号称“酒中八仙”。其中,他与杨振声、闻一多、赵太侔和女诗人方令儒等都是这圈子里的铁杆成员。梁实秋记述:“呼朋聚欢,三日一小饮,五日一大宴,豁拳行令,三十斤花雕一坛,一夕而罄。七名酒徒加上一位女史,正好八仙之数,乃自命为酒中八仙。”自结八仙善缘之后,梁实秋与他的酒友们的生活骤然增添了无限风光。每到周六开完校务会议,就互相吆喝着一齐来到学校附近的一家顺兴楼酒馆,当场打开三十斤一坛的绍兴老酒,“品尝之后,不甜不酸,然后开怀畅饮。”常常是要喝到夜深人静,玉山倾颓,兴尽乃止。其中,校长杨振声禀性豪爽,不但酒量如海,而且擅长“拇战”。每喝到兴起时,即挽袖挥拳,呼五喝六地划起拳来。更有趣的是,“酒中八仙”在青岛嫌地方偏狭,有时还结队远征,近则济南,远至南京、北京,放出话来:“酒压胶济一带,拳打南北二京”。“高自期许,俨然豪气干云的样子”。有一次,年届四旬的胡适路过青岛应邀赴宴。席间,他看到八仙猜拳豪饮盛况大吃一惊,吓得把太太给他的刻有“戒酒”二字的金戒指戴上,郑重宣告:“此乃内子所赐,胡某素有惧内美名,从不敢犯戒,敬请诸位鉴谅。”八仙们见胡教授如此认真,也就不再勉强。

梁实秋本来就好酒,在青岛时正是三十岁上下的年纪,可谓是正得其时的英雄有了用武之地,堪称“酒中八仙”之骨干力量。在纵情畅饮中,他的文学天赋不仅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而且还对饮酒的妙处作了深入的总结和概括。他说:“酒能消弱人的自制力,所以有人酒后狂笑不止,也有人痛哭不已,更有人口吐洋语滔滔不绝,也许会把平夙不敢告人之事吐露一二,甚至把别人的隐私也当众抖露出来。最令人难堪的是强人饮酒,或单挑,或围剿,或投下井之石,千方百计要把别人灌醉。有人诉诸武力,捏着人家的鼻子灌酒,这也许是人类长久压抑下的一部分兽性之发泄,企图获取胜利的满足,比拿起石棒给人迎头一击要文明一些而已。那咄咄逼人的声嘶力竭的豁拳,在赢拳的时候,那一声拖长了的绝叫,也是表示内心的一种满足。在别处得不到满足,就让他们在聚饮的时候如愿以偿吧!”尽管梁实秋也再三强调喝酒应以“花着半开,酒饮微醺”为最佳,但仍是感酒酣耳赤种种状态有着令人惬意的情趣。自古文人多豪饮,人生难得几回醉。这也算得上是平日里文质彬彬、咬文嚼字的文人之间,可以袒露胸怀、赤诚以见、不拘小节、放浪形骸的一次次展示吧。

好酒之人不能忘情口腹之欲。青岛好吃的东西很多,最为梁实秋津津乐道的还是青岛的海鲜,他在《忆青岛》和《雅舍谈吃》的多篇文章如《西施舌》《烤羊肉》《乌鱼钱》《韭菜篓》《饺子》中回味不止。“青岛的海鲜也很齐备。像蚶、蛤、牡蛎、虾、蟹以及各种鱼类应有尽有。西施舌不但味鲜,名字也起得妙,不过一定要不惜工本,除去不大雅观的地方,专取其洁白细嫩的一块肉,加以烹制,才无负于其美名,否则就近于唐突西施了。以清汤氽煮为上,不宜油煎爆炒。顺兴楼最善烹制此味,远在闽浙一带的餐馆以上。在青岛顺兴楼宴会,最后上了一钵水饺,饺子奇小,长仅寸许,馅子却是黄鱼韭黄,汤是清澈而浓的鸡汤,表面上还漂着少许鸡油。大家已经酒足菜饱,还是给吃的精光,连连叫好。”呼朋聚饮,推杯换盏,猜拳行令,薄暮入席,夜深始散。或论道谈艺、或仗策漫游、或饮酒作乐。有了这么多亲朋好友相伴而欢,梁实秋在青岛度过了他一生中少有的快乐时光。“酒中八仙”的怡悦往事,带给梁实秋的是无尽的美好回忆。

上一篇:关于禁止乱订滥印教辅资料的制度下一篇:平衡性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