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局优化情况汇报

2024-09-09

布局优化情况汇报(精选6篇)

布局优化情况汇报 篇1

关于召开煤矿优化开拓布局合理集中生产情况汇报会的预备通知

鲁煤规发[2011]36号

各省属煤炭企业,各市煤炭管理部门:

为进一步加强煤矿优化开拓布局、合理集中生产管理,落实2010年各单位优化开拓布局合理集中生产整改方案实施情况,经研究,省局拟于2011年一季度召开全省煤矿优化开拓布局、合理集中生产情况汇报会,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会议主要听取各单位贯彻实施意见和调整方案的情况。各单位要按2010年确定的实施意见和调整方案,逐条检查完成情况,总结成绩,查找问题和不足,没有完成调整方案的单位要认真查找原因。

二、要依据国家安监总局第29号令《关于修改〈煤矿安全规程〉部分条款的决定》和省局下发的《关于切实抓好煤矿优化开拓布局、合理集中生产的意见》,合理安排2011年的生产开拓计划,对存在的问题要提出整改意见。

三、各单位要在2011年3月25日前完成自查,并以正式文件报省局规划发展处,同时发送到邮箱:mtjwangjing@163.com。

会议具体时间地点另行通知。

附件:矿井优化开拓布局合理集中生产情况附表1~8

布局优化情况汇报 篇2

1 仓库平面布局调整实施方案及工艺布局优化实施前的仓库情况

作为实施物资管理工作主要载体的仓库,由于“硬件”不达标,“软件”——管理刚起步,主要问题是实用面积小、设施不完全、功能不完善、布局不合理,直接的结果是仓库不能满足正常的材料进出需要。

焊材库虽然设有一库二库,分别存放焊条和焊丝焊带焊剂,但有效面积不足,库位设置不合理,加上材料堆放有很大的随意性,而库存量又较大,(当时统计入库及待入库总数量达1000吨以上),造成库内材料滞胀,通道被占用,形成物流瓶颈。(见附件图片1)。当时的情况是“到货不好进,内部材料不好出,发料遍地找”。

综合库情况也很混乱,是真正的“综合”库,各种材料堆积如山,根本没有叉车通道,材料收发效率极低。大量焊材在开箱验收入库后不能及时转回焊材库,而综合库不具备焊材存储所要求的温湿度环境要求,无法保证焊材的使用性能,存在质量管理上的严重不符合项,可能给公司声誉造成负面影响。同时库内无安全通道,存在严重安全隐患,是整改的重点。

2 仓库平面布局调整实施方案和工艺布局优化的总体思路

2.1 管理创新的理念

仓库管理工作,不能局限和定位于内务管理,应从整个物流链的管理来思考。仓库仅是这个链条中的重要一环,因而在规划库房物流时要多以上下游衔接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具体就是如何衔接采购到货,如何与生产需求相适应。以此来加快整个物流链的速度。

2.2 计划优先的理念

计划工作是预见性的工作,所有工作都是先有计划,而后才能去实施,而实施过程的最好指导就是计划本身,它使整个工作不偏离既定的目标。计划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誉。

3 仓库平面布局调整方案实施

3.1 做好计划

3.1.1 计划目标

要有明确的计划目标。

按工艺部出具的焊材库(包括新、旧两个库房)平面布局图和堆放方案,并结合仓库现有条件和实际运作状况将方案实施到位。达到库内三个分区(待检、合格、不合格)界线分明、堆放有序、堆码整齐、标识清晰的目的,使焊材库库容库貌有较大的改观。

3.1.2 时间

时间安排是计划工作的重点。

从5月28日起进行方案可行性论证,明确相关责任人和分工,5月28日到6月15日(暂定的放徦时间)期间进行前期准备,6月15日开始正式实施。6月30日全部工作结束。

3.1.3 人员安排及职责

人员安排是难点,要作到人员分工明确,责、权统一。协调工作是关键。

部长:全面负责整个计划的实施,对全过程指导和监控,负领导责任。

计划室主任:物管部实施计划的对外接口和联络人,负责整个计划的编制、协调和组织实施。

仓库管理室主任:负责整个计划执行期间内部人员安排,现场管理。

其他人员:相关库房的保管工、起重工、叉车工、民工,负责具体实施

3.1.4 实施方案(见表1)

对各环节考虑周全,注重细节,人员、设备,外部支持一样不能少。

3.2 用创新的工作方法实施方案

3.2.1 仓库的平面布局方案实施要勇于创新,要与物流优化结合起来,才能产生最大效益

经过充分协商,提出对工艺平面方案中不合理的地方进行修正,结合库房焊材发放情况和实际来料状况,焊条型号规格,包装盒大小,堆放层数,货架承重(每层800Kg),每炉批号焊条可能数量多少,搬运工具(电动,手动叉车)尺寸,制订出了优化方案:

①将前排货架减少两排,货架间距由0.8M变为1.1M,方案改原来由人工用人字梯上货变为电动叉车辅助人工上货,缩短了人工搬运距离,提高工作效率;

②将6层货架减少为4层,增加每层容积,提高了空间利用率;减少靠墙货架两个(工艺平面布局不合理,未考虑货架间距和实际需求通道大小,若按原案安放货架,通道最窄仅20CM);

③增加工装焊条区焊条货架由5排(2双1单)变为3双,增加了存储货位数量,,高了存储能力;

④考虑货架设置横平竖直,达到整个库房简洁美观实用的目的。

3.2.2 焊材库的平面布局和物流方案要与质量管理要求相结合,要以提高质量管理水平为目的

焊材的管理,既是难点,也是重点。焊材是核电生产不可或缺的关键材料,对它的管理有很多特殊要求。

因此,必须要搞清楚质量手册,质量程序文件中对焊材管理的相应要求,通过研读公司DF/QM-00质量管理手册(ISO9001:2000版)、DFQ/N0606《焊接材料入厂检验》、ASME“U”、“U2”压力容器手册,DFHM-PK-C1-PQAP系列T&G包质保手册等质量管理文件,重点在正确认识分区要求:分区的具体要求,不仅是分为三个区,“待检区”、“合格区”、“不合格区”;不同项目用料还需要分区。还有从整个库房特点和焊材特点来分区,如专门设置“工装焊材区”。

另外要正确理解隔离和实物隔离等概念的内涵,还有库房温湿度控制的方法,既要使这些要求在库位布局和堆放规划中得到实现,又不能过于教条,与实际工作背道而驰。

实际在方案实施过程中,在分区设置上因地制宜,通过使用临时围栏和移动标识牌等方法,灵活设置“待检区”及“不合格区”的方法,解决了库房实用面积不能完全满足分区要求的矛盾。

3.3 过程控制

保证计划执行力。向计划参与人员宣布相关制度,通过固定每天开碰头会的时间和方式,明确计划任务落实的方法。

同时每天汇总各方情况,安排相关人员当天的工作,明确当天必须完成的目标。做到每天每人的工作有计划,工作量有考核,遇到困难有应对措施。

计划偏差修正。对每日工作完成情况用日志进行记录。对不能完成项次进行分析,找出原因并加以弥补。对确实不能完成的事项,据实修正计划。

加强沟通协调。由于整个仓库平面布局调整的实施涉及人员较多,不光有部门内部的几个不同工种,如起重、保管、叉车。还会涉及公司外部单位,如货架安装公司,外部起吊和搬运公司,外部叉车。另外公司横向联系单位如装备与采购都会有相关工作需要协调,而往往协调工作是制约工作进度的重要因素。

4 仓库平面布局调整和工艺布局优化方案实施效果

①通过近一个月的努力工作,计划目标得以全面实现。焊材一库和二库平面布局调整到位。库内分区清晰,标识清楚,通道畅通,材料全部上架管理,达到了材料堆放有序、堆码整齐的目的,焊材库面貌焕然一新(见附件1、2、4、7焊材库貌前后对比图)。

②通过优化货架摆放方案,将6层货架减少为4层,增加每层容积,提高了空间利用率,增大了存储量;通过优化物流方案,改原来由人工用人字梯上货变为电动叉车辅助人工上货,缩短了人工搬运距离,提高工作效率(见附件5)。

③完成了综合库内已入库的焊材开箱共计226箱,约220吨,并全部倒运回库房,并按货位摆放方案上架,因此保证了焊材存放的温湿度控制的要求,完成了该严重不符合项的整改,满足了焊材管理的质量要求,通过了ASME压力容器换证、项目业主等多次外部质量监查。

④彻底解决了综合库物资堵塞,物流严重不畅的局面,并按要求设置了安全通道,消除了一个长期存在的安全隐患(见附件6:综合库安全通道图)。

⑤通过此次调整,优化了焊材一、二库,综合库的物流状况,确保了材料收发的进度,满足采购物资及时回厂和生产用料需要,也为下一步实施材料盘点和提高仓库管理水平创造了有利条件。

参考文献

[1]唐纳德主编.物流管理—供应链过程的一体化[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9.

优化学校布局 提升办学水平 篇3

严峻的现实,良好的机遇

特殊的地理位置、特殊的历史文化,造就了文山州特殊的经济社会发展现实,使文山州成为一个集边疆、贫困、山区和原战区于一体的少数民族自治州。由于长期经历战争,文山州改革开放比内地整整晚了14年,全州经济社会发展滞后,2008年底,全州地区生产总值居全省第13位;地方财政一般性预算收入居全省第14位;财政一般预算支出主要依靠中央和省转移性支付补助。全州山区、半山区面积占97%,岩溶地区占53.4%,交通不发达。由于投入不足,加之缺乏科学规划和相关政策不配套等方面的原因,中小学校点分散、学校规模小等问题较为突出。学校布局的分散导致教育投资分散、办学效益低、成本高、管理难度大,制约了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的提高,影响了义务教育的巩固和提高。农村学校在资源配置、办学水平等方面与城区学校差距较大,农村乡镇中心学校、村完小、校点之间也存在着较大的差距,教育公平问题日益凸现。随着经济、交通的持续发展,农村群众的教育意识进一步提高,享受公平、优质教育的愿望更加迫切。当前的学校布局结构、资源配置结构和水平已远远适应不了未来教育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满足不了人民群众接受公平的优质教育的愿望。国家实施的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省实施的危房改造工程和边境“国门学校”建设等一系列教育建设工程为文山州学校布局调整的推进带来了机遇。

立足现实,着眼长远,统筹规划

2008年,文山州启动了整体排除中小学D级危房工程。工程规划实施的项目以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建设总体规划为依据,并明确规划撤并的校点危房只拆不建,规划集中办学的学校按标准建设,满足安全、实用、够用的要求。2009年,根据省政府关于学校布局调整的部署和有关工作意见,文山州又进一步修订中小学布局调整规划,并根据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排查鉴定结果作了优化完善。

文山州中小学校布局调整规划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基础教育发展状况、人口分布和流动情况以及人民群众的意愿和接受能力为依据,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高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目的,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乡镇撤并和城镇化建设以及边境守边固土的要求进行编制。规划提出五大原则、分两步走、完成六项任务:

五大原则:一是整体规划,分步推进。以县域为单位整体规划,与本县教育事业发展规划相结合,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结合,与农村初中建设工程、寄宿制学校建设、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等教育项目相结合,确保调整工作“一盘棋”,充分体现规划的科学性、系统性、前瞻性和务实性。根据整体规划制定实施方案,条件相对成熟的地区,可一次性实施调整;条件参差不齐的地区,可先适当集中办学,结合学校住宿条件等因素分步实施。二是合理布局,整合资源。按照“加速做大城区,积极巩固坝区,逐步优化山区,稳定边境地区”的布局思路及近期、中期按“三集中”(高中向县城集中,初中向乡镇政府所在地集中,小学向村委会集中),远期按“两集中”(高中、初中向县城集中,初中、小学向乡镇政府所在地集中)的要求,乡镇初中选址原则上在乡、镇政府所在地;小学在方便学生就近入学的前提下,选址在交通较便捷、人口相对集中、学校服务面较大的村、乡镇人民政府所在地。根据实际需要,突破现有乡镇和村组行政区划局限,建立跨乡镇、跨村组的学区;采取校校合并的方式,将乡镇幼儿园、小学、初中和成人文化技术学校等教育设施统筹布局,统一管理。三是实事求是,因地制宜。以集中办学为方向,宜并则并,需增则增,应迁则迁,撤建并举,综合考虑调整的必要性、可行性,合理确定学校的布局、数量和规模。校舍条件较好并有一定社会需求的山区,特别是与越南直接接壤的边境一线中小学校的布局调整,应充分考虑其守土固边及地处山区的特殊性,以稳定边疆教育发展为重。四是先建后撤,确保教学的原则。撤并的学校主要是办学规模小、质量低、效益差、危房率高的学校。首先建设好集中校点,配齐配好所有教育教学设备及资源,使学生及家长有较高认同度后再实施撤并,确保不因调整而影响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对不具备撤并条件的学校,不强行进行撤并。五是创新机制,优化管理。改革教育教学和管理机制,建立以集中扩容后的学校为中心,办学服务半径适当,服务功能较为齐全的教育管理机制。通过调整学校布局,优化学校管理,实现校点布局科学化、办学条件均衡化、学校办学规模化、教师结构合理化、学校管理和教学手段现代化、校园建设和谐化、教育教学质量优质化等综合性目标。

分两步走:第一步,到2012年底,基本完成中小学区域布局调整阶段性任务:全部撤销现有“一师一校”点,原则上撤并300人以下的校点,每个乡镇集中办好1所寄宿制中心完小和若干村完小。根据人口规模在乡镇设1~3所初中,校均规模1 000人以上;学生规模达不到1 000人的乡镇原则上不再设初中,设立九年一贯制学校,或突破乡镇区划,与邻近乡镇联合办学。全州撤并学校1 905所(中学16所,小学1 889所),撤并率达53.47%。第二步,到2029年,撤并学校2 515所,撤并率达70.58%,全州校均规模基本达到中学1 000人以上,小学600人以上。根据城镇化发展趋势,适时扩建或新建城区中小学校。

六大任务:一是实现教育均衡发展。通过优化教育结构,最大限度地缩小城区学校与农村学校,优质学校与薄弱学校之间的办学差距。二是努力实现办学条件标准化。按照《农村普通中小学校建设标准》,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并按照规定配置教学、实验仪器设备和图书资料。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通过开放式远程教育传输网络,实现教育教学资源共享和统一调配。学校建设达到抗震设防、综合防灾的要求,确保师生安全。三是全面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益。加强学校现代管理,推进中小学校的基础管理、全程管理、系统管理、精致管理、民主管理和依法管理,全面提高学校现代管理能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四是加强寄宿制学校建设和管理。布局调整后保留的学校按国家规定的办学标准逐步配齐配足教学设施设备,实现“八有”(有整洁的校园、有标准的运动场地、有现代远程教育设备、有满足师生就餐要求的卫生食堂、有水冲式厕所、有安全的宿舍、有足额的床位、有卫生的饮用水)。规范寄宿制学校管理,加强学生日常管理,确保学生安全。要建立小学低段年级学生寄宿护理制度,配备专职生活管理员或实行教师轮流值班管理,确保学生在上学、放学往返途中的交通安全以及住校安全。在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可由乡、镇政府根据财力条件,统筹安排有营运资格、车况良好的车辆接送学生。搞好学校饮食卫生,增强卫生防疫意识,提高学生体质和健康水平。五是全面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按照农村中小学区域布局调整变动情况以及国家规定的教职工编制标准,按照总量控制、城乡统筹、满足需要的原则,调整和使用本地区中小学教师编制。清理各类“在编不在岗”人员,规范学校机构和岗位设置。把好教师入口关,通过有效的选拔程序,让优秀大学毕业生进入学校任教或从事管理工作。对因撤并而产生的富余教师,根据本人实际能力、水平适当安排相应工作。深化教师人事制度改革,推行教师聘任制,实现教师职务聘任与岗位聘任的统一,妥善安排落聘教师,维护学校的稳定,逐步建立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教师队伍。六是巩固和提高九年义务教育的水平和质量。认真落实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各项要求及具体措施,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资,广泛争取社会各界的支持,不断扩大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范围,提高资助标准。积极创造条件鼓励和扶持学校开展勤工俭学活动,组织和实施“五小工程”(小基地、小菜园、小养殖、小门市、小科技),培养学生劳动观念和劳动技能,降低寄宿生活成本,减轻学生家庭经济负担,提高寄宿制学校学生的生活质量。

试点先行,典型引路

全州按“试点先行,整体推进”的方式推进。由丘北县首先开展试点,州级根据总体规划和试点工作进展情况作好宣传指导,各县适时推进,形成以点带面、全面推进的工作局面。

丘北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全面谋划,统筹推进,确保了试点工作富有成效地开展。

一是成立领导机构,统筹部署。成立了由县委书记任组长,县长和分管副县长任副组长、教育、建设、国土等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县委、县政府决定,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把学校布局调整与各类工程的实施有机结合,以提高质量为核心、排除危房为重点、优化布局为手段、巩固提高普及成果为目标,用3年时间全面排除中小学危房,把全县所有学校建成安全、牢固、让群众放心的地方。通过学校布局调整、管理模式创新等一系列改革,实现校点布局科学化、办学条件均衡化、学校办学规模化、教师配置结构合理化、学校管理和教学手段现代化、校园建设人文化、教育教学质量优质化,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的目标。

二是科学制定规划,分步实施。分别编制了“三集中”近期规划和“两集中”远期规划。通过3至5年的努力,在各乡(镇)人民政府所在地建成平均每校有18个教学班、在校生700人左右的标准化小学12所,在每个行政村建成1所或几所平均每校有12个教学班、在校生500人左右的标准化小学共计115所。之后进一步加大调整力度,实现高中、初中办到县城,初中、小学办到乡镇的远期“两集中”目标。近期“三集中”规划的实施分两步完成:首先,整合现有校点,保留现有完小。其次,适时整合弱小完小,实现“一村一校”或“一村几校”的办学格局。全县计划从2008年起至2011年,建成乡、村标准化小学校145所。在树皮、腻脚两个乡开展整乡推进教改试点工作,在其余10个乡(镇)各选择1个村整村推进教改试点工作,待试点工作成功后再在全县推广。丘北县的规划思路清晰,调整幅度大,长短结合,规划图直观规范,被省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办公室作为范本推荐到各州市并上报教育部校安办。

三是多渠道筹资,整合资源。通过“争、安、捐、免、垫”等多种办法筹措资金,为工程顺利推进提供资金保障。“争”,抓住国家扩大内需和实施校安工程的重大机遇,加强项目前期工作,最大限度争取国家和省的支持。“安”,在确保教育附加费全部投入教改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调整县级财政支出结构,每年预算安排500万元作为排危专项资金,并对贫困家庭寄宿生除国家给予的生活补助外再给予适当学习和生活补助。“捐”,在全县组织开展“爱心献教育”募捐活动,筹资300多万元。“垫”,采取邀请招标的办法,邀请有资质、实力强、信誉好的建筑商承担学校项目建设,由政府先拨付20%的工程启动资金,其余80%的资金由施工企业全额垫付至竣工,从竣工验收之日起,采取由县人民政府付给每年9%的资金占用费,所欠资金在3~5年内还清的办法启动项目工程。同时,领导小组成员单位也多方整合资金,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投入项目建设。作为丘北县试点的树皮乡党委、政府积极整合资金25.2万元,征地62.6亩用于校园改扩建工程;腻脚乡党委、政府也先后整合资金20余万元。

四是坚持建设标准,完善功能。新建学校按国家颁布的中小学建设标准规划,分阶段完成建设,鉴于经济条件制约,当前按实用、够用建设,待条件成熟逐步配齐。各新建或扩建的集中办学项目学校基本建成了教学及办公大楼、运动场地、师生宿舍楼和食堂,配备了医务室、图书室,学校教学、运动、生活分区规范,功能教室基本配齐,满足了教育教学和师生生活需要,成为农村示范性学校。

五是创新管理机制,提质增效。为保障学生“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丘北县在集中办学学校的人事、教学、生活、安全、医疗等方面大胆探索,创造了富有特色和成效的做法。人员配备上,将集中办学后不能胜任教学工作的教师调整到食堂、校产管理、宿舍管理、校园绿化美化等后勤岗位;招聘中有职业医师资格的人员到寄宿制学校担任校医,加强学校疾病预防控制;安置退伍军人到试点学校担任保安,加强学校保卫工作;开展校长培训,加强师德师风教育、教师专业培训,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教学上,按课程计划开齐课程、开足课时,并从小学三年级起开设英语课;全部实行教师分科教学,设立学科或年级教研组,开展教学研讨和校本教研。生活上,全面开展勤工俭学。每所寄宿制学校按生均10平方米以上的标准划定勤工俭学基地,由村委会或村民小组出租或无偿提供,分配到班级进行经营管理,开展蔬菜种植、生猪养殖、办食堂、开设小卖部等勤工俭学活动,改善寄宿生生活条件,确保学生“吃得饱、吃得好”。同时,将勤工俭学与“三生教育”、劳动实践课紧密结合,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生活技能和吃苦耐劳精神。对低年级寄宿生配备生活指导教师,进行更衣、洗漱、叠被、就餐、洗碗等日常生活指导和护理;设置低年级学生绿色通道,保证低年级学生优先就餐,优先晚休。安全上,实行封闭式管理,学生凭学生证出入校园,在校期间一律不得外出学校;建立家校接送制度,寄宿制学校推行月假或半月假制度,学生上学、放学时由家长和学校教师负责接送,确保学生途中安全。

丘北的试点工作取得了重大的进展和突出的成效,为全州推进学校布局调整工作和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建设创造了宝贵的经验。一年来,全县共投入资金1.1亿元,收缩校点150个,改扩建校舍面积102 700平方米。其中,树皮、腻脚两个试点乡18所项目学校已相继竣工投入使用,两个试点乡从原来的101所小学校(点)优化为25所乡(村)级完小,共收缩校点76个。学校布局调整后,有效地降低了建设投入成本,据初步测算,仅树皮乡就节约建设资金1 244万元;全县完成布局调整后,可节约建设资金14 450万元、节约用地576亩。集中办学促进学校管理水平的提高、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明显提高,从而消除原有校点之间的差距,缩小了城乡学校之间的差距,得到了社会和家长的普遍赞同。丘北县曾在试点乡镇开展关于学校布局调整的问卷调查,共发放调查表4 000份,收回“满意测评卷”3 918份,“基本满意卷”80份,“不满意卷”2份,满意率为99.9%。学校布局调整取得了经济效益、教育效益、社会效益的三丰收。

总结经验,全面推进

丘北县试点工作的基本经验是:一是党政重视,实施“一把手”工程。二是解放思想,统筹规划,创新管理。“普九”后教育要从规模的扩张向结构的调整和质量的提高转变。丘北县着眼于现代教育发展,强化规划意识,创造性地将学校布局调整、寄宿制学校建设以及相应的人事制度改革等统一到校舍安全工程上来,全面科学谋划,整体推进,全面提升学校建设水平、管理水平和办学水平,使学校建设更适应教育未来发展要求。三是部门联动,协调配合。丘北县教育局主动协调,各有关部门积极支持配合,是校舍安全工程和学校布局调整得以全面推进的有力保障。在开展试点的过程中,文山州教育局多次深入丘北县、乡镇和学校,进行调研指导,对丘北县有效做法及时提炼总结并向其他各县介绍。12月14日,在丘北召开了全州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建设现场推进会,深入现场参观考察试点学校,对丘北县的学校布局调整试点工作进行全面的总结,将其工作模式和经验向全州推广。

各县按照省、州有关工作要求,借鉴丘北的做法,根据本县实际,积极结合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开展中小学校布局调整,并进一步创新工作思路和办法。砚山县将“新农村卫生新校园”建设试点项目整合到布局调整后的学校建设中,创造了“厕所改造+食堂改灶+养殖+沼气+种植”、“厕所改造+食堂改灶+养殖+沼气+污水净化处理+蔬菜种植基地”、“小水窖建设+净化处理”、“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等循环利用模式,将循环经济的理念渗入校园,推动了农村生态校园建设,项目学校校园环境、卫生条件、学生生活条件等都得到了显著改善。马关县撤并校点后,仍具备办学的闲置资源用于举办学前班和幼儿园,为普及十三年教育奠定基础。麻栗坡、马关、富宁3个边境县根据守土固边需要,制定了边境“国门学校”建设规划,提高办学标准,国家和省批准实施的项目正在组织实施。为加强州级统筹能力,州政府以州城乡投资公司为承贷主体,向农业发展银行贷款2亿元解决工程缺口资金,州级财政安排3 000万元用于贷款贴息;积极争取对口支援方的项目支持。在工作中,州教育局、州校安办及时掌握工作动态、及时总结工作经验,对各县工作进行切实的督促指导,全州中小学校布局调整工作和各项建设工程协调并进,呈现出一派千帆竞发的景象。

一年来,全州共撤并中小学校点513个,是2008年撤并数129个的4倍。全州共实施各类项目建设学校1 096所,开工建设项目1 505个,开工面积55.83万平方米。总投资54 866.61万元,完成投资47 191.72万元,完工项目874个,排除中小学D级危房38.02万平方米,竣工面积30.73万平方米。全州中小学校布局科学化、办学条件均衡化、学校办学规模化、教育教学优质化迈出了关键的步伐,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踏上了新的起点。

优化中小学校布局,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实现教育科学发展的重要工程,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文山州中小学校布局调整已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效,我们将在省教育厅的指导下,进一步加大中小学校布局调整力度,全面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升全州办学水平,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和教育公平,为办人民满意的教育而不懈努力。

布局优化情况汇报 篇4

专项审计调查工作汇报

省审计厅:

婺源地处皖、浙、赣三省边沿结合部,东邻浙江省一开化县,北界安徽省休宁县,南接德兴市,西连景德镇市,西南与乐平市毗连,东西长83公里,南北宽54公里,县域呈椭圆形,总面积2947.51平方公里。境内山多田少,是个“八分半山一分田,半分水路和庄园”的偏僻山区,东北部层峦迭嶂,以鄣公山最高,海拔1629.8米,旧有“盘踞徽饶三百里,平分吴楚两源头”之说;西南部丘陵绵亘,小港村河床最低,海拔33米。

婺源现辖1个街道办、1个工业园区、10个镇、6个乡、171个行政村、1802个自然村。2011年底,全县有120695户、362200人,其中县城91889人、镇所在地28763人、乡所在地6439人、其他农村235109人,城镇化率39.42%,人口出生率13.29‰,人口密度123人/平方公里,农民年人均收入6098元。

婺源是朱熹和詹天佑的故里,历代文风炽盛,人才辈出,素有“书乡”之称。古时,读书之风颇盛,兴办的书院、义学、社学和馆塾较多,“十家之村,不废诵读”。至2011年,全县共有学校427所,其中高中2所、完中1所、初中16所、一贯制5所、小学315所、幼儿园83所、特殊教育学校1所、中等职业学校3所、教师进修学校1所;在校学生有69617人,其中高中6407人、初中13108人、小学34472人、幼儿园13019人、特殊教育55人、中等职业2556人;教职工3619人,其中高中608人、初中934人、小学1489人、幼儿园489人、特殊教育6人、中等职业93人。

一、布局调整的总体情况

1、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前后的变化情况

2006年婺源县义务教育阶段共有学校366所,初中25所(其中县政府所在地2所、镇政府所在地10所、乡政府所在地9所、其他农村初中3所)、小学341所(其中县政府所在地2所、镇政府所在地9所、乡政府所在地5所、其他农村小学51所、教学点274所)。在校学生35422人(其中小学21863人、初中13579人),寄宿生15346人(其中小学5175人、初中10171人),专任教师2583人(其中小学1503人、初中1080人),生师比13.7(其中小学14.5、初中12.6),平均班额32人(其中小学26人、初中53人),校均覆盖人口数934人(其中小学1002人、初中13671人),生均占地面积26.2平方米(其中小学21.2平方米、初中34.4平方米),生均校舍建筑面积8.7平方米(其中小学7.6平方米、初中10.6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资产632.75万元(其中小学262万元、初中371万元)。

2011年婺源县义务教育阶段共有学校337所,初中22所(其中县政府所在地1所、镇政府所在地9所、乡政府所在地6所、其他农村初中6所)、小学315所(其中县政府所在地4所、镇政府所在地9所、乡政府所在地5所、其他农村小学43所、教学点254所)。在校学生47580人(其中小学34472人、初中13108人),寄宿生22793人(其中小学11650人、初中11143人),专任教师2583人(其中小学1598人、初中985人),生师比18.4(其中小学21.6、初中13.3),平均班额39人(其中小学36人、初中49人),校均覆盖人口数1075人(其中小学1150人、初中16464人),生均占地面积21.9平方米(其中小学15.4平方米、初中39.1平方米),生均校舍建筑面积8.1平方米(其中小学5.6平方米、初中14.5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资产1328.49万元(其中小学648.31万元、初中680.18万元)。

2006年以来因布局调整而撤并学校35所,其中初中5所、小学30所,学生数增加12138人、师生比增加4.7、校舍建筑面积增加73795平方米、固定资产增加1828.56万元、教学仪器设备资产增加695.74万元。

2、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规划编制及调整情况

布局调整始于2001年,由于农村人口出生率下降、适龄儿童少年减少、城镇化进程加快、劳动力转移和退耕还林以及基层行政区划调整、群众在“有学上”之后“上好学”的愿望日益强烈等因素。国务院出台《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文件提出“农村小学和教学点要在方便学生就近入学的前提下适当合并,在交通不便的地区仍需保留必要的教学点,防止因布局调整造成学生辍学”。2001年2月婺源县制定了《关于婺源县小学布局调整规划》,2001年撤并85所、2002年撤并42所、2004年撤并41所、2005年撤并16所、2006年撤并6所、2007年撤并5所、2008年撤并9所、2009年撤并15所。

3、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规划实施情况

从2001年开始婺源县实际撤并情况:2001年撤并初中1所、小学84所,2002年撤并小学42所,2003年增加小学13所,2004年撤并小学41所,2005年撤并小学16所,2006年撤并初中2所、小学4所,2007年撤并初中2所、小学3所,2008年撤并初中1所、小学8所,2009年撤并小学15所,2010年和2011年没有撤并学校。

4、教育经费总体情况

2006年财政收入18568万元,经常性财政收入10635万元,经常性财政收入比上年同期增长11.84%,财政支出39521万元,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7722万元,预算内教育拨款7425万元,预算内教育拨款比上年同期增长4.1%,预算内教育拨款占财政支出的比例18.79%,国内生产总值278653万元,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2.77%。

2011年财政收入51100万元,经常性财政收入16218万元,经常性财政收入比上年同期增长6.12%,财政支出118362万元,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31305.2万元,预算内教育拨款24586万元,预算内教育拨款比上年同期增长60.37%,预算内教育拨款占财政支出的比例20.77%,国内生产总值562000万元,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5.57%。

二、布局调整取得的主要成效

1、适应人口变化和城镇化发展趋势情况

婺源县2001年有23个乡(镇),200个行政村,常住人口333330人、其中县城41022人,城镇化率18%,人口出生率0.012‰;2011年有16个乡(镇),171个行政村,常住人口362200人、其中县城91889人,城镇化率39.42%,人口出生率0.013‰。从数据来看,乡镇撤并30.4%,行政村撤并14.5%,人口增长8.7%,县城人口增长123.99%,城镇化发展趋势明显。

2、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改善情况

扩大了农村学校的办学规模,扩充了优质教育资源,提高了义务教育阶段的办学效益,促进了城乡教育均衡发展。调查显示,通过布局调整撤销了一部分村小和教学点,并将规模小的村完小高年级学生集中到中心小学,各乡(镇)中心小学生源大幅度上升,把节省下的资金用于改善布局点学校的办学条件,更新了教学设备。近年来,我县把布局调整与危房改造相结合,节约了大量补修费用,集中资金建设了一批农村中小学校舍,增加了大量教学实验设备与文体设施,改善了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促进了城乡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2001年以来,生均校舍面积由5.4平方米增加到8.1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资产价值由437.73万元增加到1328.49万元,教学用计算机由369台增加到2041台。

3、农村中小学教学质量提高情况

2001年以来,退学人数大幅下降,由177人到2011年无辍学;升学率由84.56%提高到90.02%;小学语文及格率由93.45%提高到98.49%;初中语文及格率由46.91%提高到68.67%;初中数学及格率由48.71%提高到66.51%;初中英语及格率由47.22%提高到65.09%。布局调整之前,许多学校规模小,教师少,学生上课和师生宿舍都在危房中,学校没有电教设备,基本上还是“一根粉笔打天下”,学生们享受不到现代化教育,硬件差距越拉越大,而且也有相当一部分教学点即使安装了电教设备也限于老师的技术和教学观念而无法应用于教育教学,许多农村小学生由于学校没有专业的老师,直到小学毕业也没有上过英语、信息技术课,有的甚至音乐、美术课也没上过。布局调整后,学校用节省的资金添置计算机和教学用品设施, 不断改善办学条件,创设现代化教育教学环境,全县学校按规模大小不同相应配置了图书室、阅览室、光盘播放设备、微机室、多媒体教室等设备,乡镇中心小学和初中学校还引入宽带网实现网络资源共享,使得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能紧跟时代,教育教学质量明显提高。

4、师资水平和教职员工待遇提高情况

从2001年到2011年师资水平有了大的提高,专任教师本科毕业由136人增加到828人、专科毕业由942人增加到1072人、高中毕业及以下由1658人下降到685人;专任教师中学高级由22 人增加到273人、中教一级由204人增加到373人、中教二级及以下由580人下降到286人、小学高级由由365人增加到868人、小学一级及以下由1219人下降到535人;未评职称人数由346人下降到248人;教职员工的年平均工资由8680元增加到44655元,同时教师的“四保一金”(即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住房公积金)也全面落实到位。

三、布局调整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1、县镇学校教育资源投入及办学情况

2006年以后婺源县县城学校布局调整启动“四建三并二迁一收购”工程,优化城区学校布局。随着县城建设的发展,城市人口的增长,原有城区学校占地面积小,运动场地紧,就学压力大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为此,县委、县政府科学决策,异地建设天佑中学,征地新建詹天佑小学(含特殊教育学校)和县幼儿园,扩地扩建职业学校,同时收购民办实验学校为国有,更名紫阳三小。规划天佑中学建成后,将婺源中学及城郊的武口中学,潋溪中学三校整合搬迁到原天佑中学,紫阳一小相应迁入婺源中学老校址。这样,不仅城区学校从高中到幼儿园在校容上完成了升级换代,而且形成了高中教育、职业教育、义务教育、幼儿教育、特殊教育等各类教育齐头并进的良好格局。2007年,总投资1.1亿元,占地面积200亩的天佑中学交付使用,同年,婺源中学等三校(婺源中学、武口中学、潋溪中学)如期整合并顺利搬迁;2008年,经县委、县政府反复与创办方商榷,投资600万元成功收购民办实验学校,更名为紫阳三小;2009年,县四套班子主要领导亲自做开发商的工作,投资1500万元,将已拍卖出让的婺源中学老校址重新收购划转用于紫阳一小搬迁;2010年,投资850万元的县幼儿园喜迁新园,投资1000万元的职业学校新校区投入使用并完善了配套设施,投资2600万元的詹天佑小学也于2010年正式开学。

2、农村中小学和教学点建设、管理滞后情况

布局调整实施后,教学资源投向县城学校和乡镇所在地学校,忽视投向学生较少的农村边远教学点,造成教学点建设和管理滞后。一是教师年龄偏大,多数是民师转编的,教学水平也不高,学校又无办公室、无教师住房,年轻人不愿去边远教学点任教,造成教学点教学质量提高难度大,素质教育难实施。二是多数教学点校舍是七八十年代建的砖木结构平房,且多数是危房,安全隐患大。三是现代化教学手段不能实现,从2001年到2011年计算机只增加7台、没有一个达标实验室。

3、寄宿制学校配套设施不足,管理不到位情况

布局调整后,为确保学生安全,各小学不得不要求路途较远的四年级以上学生住校。但是从抽查的学校来看,生均住宿面积不足2m2的学校占60%,其中多数学校的学生宿舍还是用七、八十年代建造的砖木结构教学楼改造而成,不仅住宿条件差,而且稍有不慎,易酿火灾,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许多学校在校用餐的学生人数少,不具备开办食堂的条件,许多学校的学生不得不到老百姓家中搭伙蒸饭,或学生合伙请厨师蒸饭,不管冬夏都吃从家中带来的冷菜,冬天菜冷难下咽,夏天菜易变质影响学生健康。学校开办了食堂的,也有80%的学校生均食堂面积在1平方米以下,有的甚至在露天用餐。由于年龄尚小,许多学生在校生活不能自理,学校不得不安排专职生活老师进行照料,一方面增加了开支,另一方面又使学校师资更加不足。

4、学生交通及安全情况

2001-2002年随着布局调整的深入和税费改革的开始,婺源县清退936名代课教师,撤并了127所学校(含教学点),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当地的地理环境因素,一些偏远山区的学生遇上了上学远、上学难的新问题。由于我县的特点是“山高水险,地广人稀”,村与村之间没有公路,走的是小山道,过的是小木桥,许多山区学生由于教学点的撤并不得不几里甚至十几里以外的学校上学,一些学生疲于往返上下学途中奔波,学习成绩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有的还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甚至辍学。

5、停办学校校舍及其他资产管理和处置情况

虽然依据婺源县委办、政府办转发《婺源县国有资产管理办公室、婺源县教育局〈关于加强教育系统国有资产管理的若干意见〉的通知》(婺办字[2005]15号)精神,历年来各级政府、行政村及村小组划拨、全额或部分投资购建以及社会捐赠等各渠道形成的政府办学校所拥有的资产,都属于国有资产,由学校占有和使用,但是由于学校撤并、危房停用等因素而闲置的校舍有28081.1平方米,学校拥有的学农基地(农田、山地、山林、茶地、果园、山塘、水库等)面积达6706.73亩。已撤并教学点的闲置资产部分被村组用于办公、有些被安置村民居住、有些被村组或居民占用存放杂物,学校长期疏于管理或管理不利导致资产流失,严重的已被村组出售。学农基地多数无证或无协议,产权不明,大多数空置、荒芜或被占用,有些退耕还林无人管理无收益,存在学校资产管理无政策依据、资产管理难度大、流失严重等问题。

6、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相关专项资金统筹使用情况 2004年以来上级下达的布局调整专项资金有106万元,其中2004年40万元、2006年46万元、2007年20万元,重点改造了清华中心小学、许村中心小学、朗湖小学、詹天佑小学、婺源中学、江湾中学等学校的校舍。

7、布局调整加重了家庭的经济负担情况

布局调整以后,小学高年级学生要到邻近的完小或乡镇中心小学去读书,由于路程远只能住校或在外租住,有的家长见孩子年龄太小选择了“陪读”,初步统计全县约有300名学生是家长陪读的,在外租房专门照顾孩子的吃住,从走访调查的22名家长陪读的学生和家长的情况来看,人均年增加家庭费用达6000元。孩子原来在近处上学时,吃住在家里,父母比较放心,不仅可以节省开销,早晚还可以帮助父母做家务,大大减轻了家庭的负担。现在孩子住校,孩子的生活费就是一笔不小的支出,家长还得放下农活照顾孩子,使农村家庭负担加重。

8、农村小学教学点教师编制情况

2002年代课教师清退后,人事编制部门只按江西省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核定各乡镇教师总数,小学师生比为1:23.5,初中师生比为1:19.7,而大多数小学教学点学生数都只有10人左右,不够1个教师编制,导致到各乡镇具体教学点出现缺编少人现象。师资队伍数量不足,加重了教师的工作量,农村中小学出现了教师素质不高、结构不合理等问题,教学质量难以保障。许多乡镇因师资不足,不得不挤用学校公用经费或其他方式聘请代课教师,造成学校办学经费不足,教师素质参差不齐,进一步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2011年全县仍有代课教师236人,其中学校聘用202人、村民聘用22人、村小组聘用3人、村委会聘用1人、村校共同负担2人。

四、建议

1、建议政府加大投入进行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目前,全县四年级以上学生全部撤并到中心小学的乡镇很少,有的乡镇因为办学条件、师资等原因,无法将布局调整实施到位;而有的乡镇其中心小学教学楼能容纳全乡(镇)四年级以上学生,群众也支持学生进行布局调整,可就是因为学校没有足够的学生宿舍而无法实施。这就需要政府加大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的资金投入,使具备布局调整地理条件和群众基础的乡镇能将布局调整工作真正落实到位。

2、建议政府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使“村村通公路”工程早日实现。学校主动邀请班车到学校或政府统一安排校车定时、定点接送学生,遇学校临时改变作息时间应及时通知家长,教育学生不乘坐“三无“黑车、无营运资格车辆,不超载乘车;遇雨雪天气学校要合理安排学生放学时间,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安全知识教育,并通知家长到学校接学生放学或安排教师护送学生回家,确保学生往返途中安全。

3、建议政府在制定教师编制时充分考虑山区特点与学校实际,保障农村学校师资队伍健康成长。一是对农村教师的编制不能执行统一的1:23.5的师生比配备标准,应充分考虑农村学校的实际,让所有学校都有较为充裕的师资(其中学生数在20人收下的学校最少应有1个教师编制名额,有1—3年级的不足编的学校有2个教师编制名额),使每个教学点都有教师,每位农村教师的工作不会超负荷;二是对农村寄宿制学校要在原编制基础上增加生活教师的编制配备,确保每所寄宿制学校都有1名以上专职生活教师;三是建立偏远山区教师补助基金,解决山区教师的生活补助问题,让他们扎根山区,安心从教,保障教学点的师资水平;四是从2001年到2011年教师的年龄结构变化看,30岁以下由894人下降到529人,而51岁以上由402人增加到605人,可以看出近些年教师队伍老化严重,年轻的教师补充不足,原民办教师转编的全部处于51岁以上年龄段,大多数又都分布在教学点。

优化营商环境有关情况汇报 篇5

有关情况、存在问题及建议

2017年以来,大元边境经济合作区从健全机制、夯实基础、优化流程、专项整顿等几个方面入手,采取有力措施,深化“放管服”改革,进一步推动园区内审批服务等重点工作的开展,园区营商环境得到进一步优化。具体情况如下:

一当前我园区优化营商环境总体情况

截至2017年底,园区内含有福建盐津铺子食品有限公司、福建大元沙土食品工业有限公司、福建大元兴荣食品有限公司和福建大元汇隆食品有限公司等45家企业进驻,较去年同期增长137%,总投资额约18亿元人民币,总注册资本约135万元人民币,企业从业人员约5000人,用工满员达到90%以上。外资企业有两家,包括福建越香园乳制品股份有限公司(中越合资股份制企业)、香港祥业集团有限公司;其余均为内资企业的有限责任公司。为充分发挥集聚效应,抱团取暖,降低用地成本,有6家企业签订协议租用大元-福满贸易加工区东区标准厂房,2家企业租用西区标准厂房进行生产建设,4家企业租用园区内丰源肥业公司厂房进行生产建设,主要生产体育用品、纺织服装、门锁执手等产品。

二、我园区优化营商环境的主要创新性做法及突出成效

(一)创新服务,推行“代办”制度。大元边合区不断加强园区企业服务,创新下好“先手棋”,打好“组合

拳”,在园区内大力实施企业、项目“代办制”,在企业备案、签约、注册、入园审批等方面提供“一条龙”服务,推进供电、供水、供气、通讯等的公共服务事项,以优质的服务吸引企业入驻,例如,在引进兴荣食品加工项目和汇隆食品加工项目时,大元边合区落实专门人员前往工商部门办理相关入园审批备案手续,办理企业注册登记,总计为企业办理手续5项,节省50%的人力,大大降低了时间成本。

(二)抢抓机遇,推动企业与精准扶贫相结合。充分利用大元市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并结合贫困户脱贫奔小康的强烈心理,进一步深化就业扶贫协作,帮助更多当地贫困户就业增加收入实现脱贫,企业在招工用工方面优先录用当地符合用工条件的贫困户,招聘的岗位涵盖了普工、厨工、保安、保洁员等20多个工种,提供的就业岗位近20个,月薪均在2000-3000元左右,且多为包吃包住,大大减轻了应聘人员的生活负担。例如,福建盐津铺子食品有限公司成功招聘3名贫困户普工,福建大元安派农业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成功招聘5名贫困户普工,八人均为中石户口。其他企业也在招录当地贫困户,预计有30名贫困户在园区内务工。

(三)联手联动,推动企业生产信息化管理。积极探索建立智能化、移动互联网等信息化管理平台,采用微信、QQ等智能化管理手段,通过文字、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第一时间为企业解决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在零成本增加的基础上提高工作效率,促进项目尽快完成建设。如在越南酸奶乳

制品项目中,面临着产品销售淡季、产品积压的问题,大元边合区通过建立微信、QQ群,拓宽网上销售渠道及朋友圈,传达销售信息,积极调动一切能调动的资源,推动了公司销量大幅增长。

(四)积极探索,协助缓解企业用工紧缺问题。充分用好用足跨境务工管理等相关办法,借助市本级和各县(市、区)设立的境外边民务工管理服务中心等平台优势,探索为园区内企业聘用境外边民务工提供入境务工业务“一站式”服务,边民出入境证、中国临时居住证、务工证等证件办理。截止2017年底,已累计为园区办理跨境务工手续300多人次,为园区口岸加工企业提供了充足的人力资源,缓解了当地用工紧缺问题。

三、我园区优化营商环境面临的新情况和新问题

(一)用地指标存在不足问题

2017年以来,园区以实施项目建设落地年为号角,大打产业转型升级攻坚战,一批重大项目已经陆续开工建设,但目前存在着建设用地和林地指标受到限制等问题。由于大元、福满建设用地存量少,城市规划区、土地利用规划范围内可供项目建设用地指标非常有限,严重制约项目推进。另外,有些项目建设用地还涉及基本农田问题以及耕地占补平衡问题,土地指标缺乏仍是当前乃至今后一段时期制约园区扩大发展的重要因素。

(二)园区产业优势不明显

一是园区产业结构单一。产业链有待延伸,新的经济增长点需加快培育。例如大元-福满贸易加工区西区之前定位

为红木加工园区,受市场因素影响大量红木加工厂房因无力继续开发而导致闲臵,目前闲臵的红木厂房23家,造成极大的资源浪费。此外,一些从事农副产品初加工的企业仅停留在仓储、分选、包装等粗加工,产品附加值不高,加工业效应没有达到预期效果。无大型或支柱工业支撑,可持续发展后劲不足,新旧动能转换步伐仍需加快。

二是边贸加工业规模小。通道经济特点较为突出,本地加工制造发展明显滞后,进出口商品落地加工能力较弱,加工贸易对经济社会发展带动能力亟待提高。截止2017年底,我园区积极推进的边贸加工业项目共13家,其中仅4家已建成投产。受整个经济形势影响,园区现有的工业企业扩大生产的不多,已开工建设的项目中,鹏源食品、金正食品、果然美项目在开工建设后迟迟不能竣工投产,大元-福满贸易加工区西区红木加工项目大部分已建好厂房闲臵多年未能得到充分利用。新开业的福建越香园乳制品股份有限公司因技术及设备调试问题,于9月初才正式投产。兴荣坚果加工、汇隆坚果加工、山东沙土坚果加工、恒标变性淀粉加工等项目投产时间推后,影响工业指标对当地经济发展贡献。

(三)发展环境不够优化。

一是投资环境不够优化。目前边境经济合作区仍沿用2012年《关于规范和促进边境经济合作区发展的意见》中的10项优惠政策,已滞后于国发„2015‟72号文件、“一带一路”等优惠政策。受政策的制约,园区发展速度缓慢。同时,大元-福满贸易加工区建设处于起步阶段,优惠政策只能套用大元市和福满县两地政府政策,因地方政策、园区发展方

向专注点存在差异,出现政策多却不适用的状况。

二是厂房竣工验收手续繁杂。厂房竣工验收所需资料和手续过于繁琐,厂区企业有时因不了解相关办证手续问题,重复工作,耽误太多时间,影响企业投入生产,需要进一步优化和改进。

四、相关建议

(一)对园区项目建设方面的意见建议

一是协调加快批复土规调整,增加用地指标,同步办理用地预审工作。协调国土、农业等相关部门,解决涉及基本农田保护区土地调整臵换难题。

二是协调军事部门、供电部门、通信部门等大力支持军事设施、国防光缆、光纤线缆迁改的难题,进一步加快迁改速度、降低迁改费用,确保项目加快落地。

三是指导申报各类专项资金,以拓宽贸易加工区基础设施建设融资渠道以支持贸易加工区基础设施建设。

(二)建议国家对边境经济合作区企业在扩大企业投资、项目用地、产业扶持等方面给予更多优惠政策支持,尤其在跨境劳务需求等方面适当给予政策性放宽支持,通过更加优惠政策吸引和留住企业技术工人和管理人才,提高企业竞争力。

布局优化情况汇报 篇6

关于优化营商环境工作落实情况的汇报

为不断优化我县经济发展环境,营造良好的招商氛围,我公司根据黄政办发[2018]35号关于印发《黄陵县优化提升营商环境十大行动方案》、黄办发[2018]15号关于印发《黄陵县2018年优化提升营商环境工作要点》的通知精神,结合县纪委《全县优化营商环境督察情况通报》,现将我公司营商环境工作落实情况汇报如下:

一、主要做法

(一)加强组织领导。公司成立了优化营商环境活动领导小组,组长由副经理赵文胜同志担任,营销科长刘利峰、办公室魏峰成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公司行政办公室,具体由刘利峰负责组织协调各入驻企业供水报装相关工作。

(二)注重活动实效。积极发挥供水企业对外服务职能,着重从简化优化行政审批流程、压缩办理时限、拓宽服务方式、加强水质检测、管网巡查、设备检修、供水安全、加强供水能力建设,创新服务模式、严格执行市、县物价部门批准的收费依据,杜绝任何违规收费或摊派、规范行政执法、规范城市公共供水服务共八个方面,为企业投资项目提供高标准高效率的用水保障,切实供水服务与全县优化营商环境工作有机结合起来。

(三)做出公开承诺。对外公开办理流程,优化简化办理程序,结合纪律作风建设年活动,进一步改进工作作风,提升服务水平,坚持在活动中当先锋做表率,自觉接受社会监督。

(四)注重政策宣传。按照县经发局营商环境办公室要求,公司在4月26、5月22日、6月19日、6月28日先后四次由副经理赵文胜、营销科长刘利峰会同县统计局、经发局深入样本企业县信用联社、石油公司、黄帝文化园区、轩辕投资有限公司、黄陵县城市建设投资发展有限公司进行了回访,回访过程中,向企业联系人讲解了营商环境相关政策和营商环境企业调查表填写规范,并对相关企业联系人姓名、联系电话进行了确认。

(五)持续优化办理事项。一是最大限度压缩报装时限,将县城办理接水时限压缩至15个工作日以内。二是不得将项目本体工程规划许可、施工许可等事项作为企业办理供水的前置事项,将供水工程的规划,施工手续纳入本体工程一并办理,对用户在进行供水施工过程中所需办理的道路开挖许可事项实行并联审批。三是整合供水办理流程,健全“一站式”办公、一窗受理、一次性告知服务机制创新“互联网+”服务手段,我公司目前再在开通微信支付平台,8月底有望实现客户缴费一次性网上办理,推行“最多跑一次”“我跑你不跑”“零跑腿”等服务模式,同时对入驻企业落实“不指定”原则,企业用户自由选择工程设计、施工、设备材料供应单位,自主组织施工,坚决杜绝收取“碰口费”等违规重复收费。

二、存在的问题及下一步工作打算

全力优化营商环境是一个需要长期坚持的工作,虽然我公司在优化营商环境供水环节方面有了较大改善,但仍然需要在审批效率、报装服务企业方面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1、健全运行机制。我公司优化营商环境办公室将根据县上整体工作要求,全面梳理供水报装工作流程、建立健全窗口运行、工作考勤、责任追究等长效管理运行机制,科学规范管理,理顺和完善审批协调运行机制,做到工作有效衔接。

2、完善行政许可服务制度。按照便民、高效、规范、廉洁的总体要求,不断提高窗口工作人员的岗位意识、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限时办结制、公开承诺制、首问负责制、一次性告知制等制度,进一步压缩办理时限、提高办事效率,切实做好政务公开的巩固、完善和提高工作,全面公开服务内容、办事程序、申报材料、承诺期限、审批依据和收费标准,主动接受服务对象和社会的共同监督。

3、牢固树立企业服务宗旨意识。增强为企业服务观念,做到心里装着企业,行动走进企业,始终把企业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企业满意作为第一追求,以优质的服务,良好的形象,一流的业绩办好各项相关工作。一切从企业的利益出发,急企业所急,想企业所想,切实做到权力企业所用,利为企业所谋,情为企业所系。

上一篇:2010进修人员实习生教学与培训下一篇:描写文具的300字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