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验科医疗安全管理制度

2024-05-13

检验科医疗安全管理制度(共14篇)

检验科医疗安全管理制度 篇1

修订日期 生效日期

检验科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职责

1.全面负责本科室的医疗质量、医疗安全与持续改进。

2、根据核心制度及医院要求,制定和完善本科室的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措施。

3、认真学习全院医疗质量管理与安全的规定并组织实施,做好本科室医疗质量的日常自查、自纠工作。

5、负责本科室医技人员的三基(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三严(严格要求、严谨态度、严肃作风)的训练及法律、法规、医疗质量安全知识的培训学习。

6.定期或不定期、可全面亦可单项对本科室医疗质量进行检查,内容包括:科室各项指标完成情况,检验方法及检验质控,室内质量控制、交接班记录等医疗文书书写,本科室与临床科室病情讨论,报告单规范等情况,每次对查出的问题及整改措施都要详细记录。

7、每月召开一次科室检验质量与安全工作会议,总结评估本科室检验质量,及时整改存在的问题。

附:检验科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成员名单:

组 长 : 黄景波 成 员 :

检验科医疗安全管理制度 篇2

1 根据所处环境的需要, 健全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是提高医疗质量的根本保证

1.1 要健全和不断完善科室基本工作制度。

主要内容包括:科室管理、人才的培养、继续教育、思想政治工作、医德医风、劳动纪律、仪器设备的使用与维护等。

1.2 要不断健全和完善高原情况下技术标准的操作规程。

结合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和仪器、试剂盒操作说明书, 编写所开展检验项目的标准化操作程序, 即SOP文件。对新购置的仪器设备, 要由原厂家专业技术人员进行严格的技术培训, 经过认真考核后方可进行仪器操作。

2 进一步加强全部质量控制, 提升整体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2.1 检验科要根据医院医疗质量管理的要求, 建立和完善检验管理质量保证体系。

有条件的可建立实验室信息系统 (1-1S) , 严格实验室标准化操作程序, 编写SOP文件, 为实验室的规范化管理和质量保证体系的建立提供文件依据, 使检验过程标准化、程序化。

2.2 科室质量管理小组要根据医院医疗质量管理的要求进行质量监控。

结合自身的所处的环境、对科室的工作实行全过程的质量监控, 重点监控室内质控记录和室间质评成绩, 对发现的缺陷和事故隐患及时提出改进意见, 并及时改进, 防范医疗缺陷。

3 端正医德医风, 做好医务人员的政治思想工作, 提高检验仪器设备的使用率和完好率

3.1 高原气候干燥、缺氧、强紫外线辐射、鼠疫

自然疫源地等特点, 做好科室人员政治思想工作, 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团结协作把好质量监控, 提升检验报告精确度。

3.2 组织科室医技人员对高原病、脑水肿、肺水

肿、外伤、地方性传染病等临床检验过程中, 出现的异常差异进行探讨并写出可行性报告归纳入实验室信息系统 (1-1S) 。

3.3 海拔过高, 就会低温、低气压, 人体的机能也会相对改变。

医疗检验仪器在低温、低气压下, 绝缘电阻降低、线圈温度升高, 会产生晕电效应, 使检验结果发生偏差。做好医疗仪器的日常管理及维护保养, 严格按高原质量管理要求操作仪器设备。

综上所述, 做好检验质量管理, 是医院全面质量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医院内部建设的基本内容, 其重要性越来越受到医院管理层的重视, 尤其在高原质量管理的重要性更不能忽视。

参考文献

[1]江爱龙, 周军.医疗设备管理和质量控制的探讨[J].医疗卫生装备, 2008.29 (10) ;75-76.

医疗检验设备的使用与管理初探 篇3

关键词:检验设备岗前培训科室管理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通辽铁路医院不断壮大,医疗检验设备、检验技术日新月异,就医环境大大改善,看病就诊的病人越来越多。为了让病人享受到更快更好的服务,完成不断增加的检验工作量,我院引进了CT、自动生化分析仪、1000mAX光机、心脏除颤器、高压氧舱、电子胃镜、纤维结肠镜、肠镜、麻醉机、肾脏透析机、血磁治疗机、腹腔镜、关节镜、碎石机、超声乳化治疗机等大中型检验设备,并应用于日常检验工作,这些设备的应用大大提高检验科的检验质量和检测速度。然而,如何使用管理好这些检验设备、保持正常运行、发挥其效能,是检验科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为保障检验质量和生物安全,我们认为管理工作应从工作态度、专业知识、技能、制度、岗前培训等方面入手。

一、端正工作态度,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

工作态度应该是一个检验人员综合素质的主要表现,包括爱岗敬业、强烈的责任心、不怕吃亏、实事求是等等。医疗单位不仅要培养检验人员具有高超的技术素质,还要培养他们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素质。临床检验工作是一项特别的技术工作,其服务对象是人,因此不管是在过去传统的手工操作还是目前的半自动、全自动操作;无论是在检验前处理、实验过程中的仪器规范操作、检验后结果的分析报告,都要求操作者和管理者严谨求实,严肃认真,严格按操作规程进行操作,严防疏忽大意可能引起的差错事故。只有认识到检验工作的重要意义才能热爱检验工作,才能认真负责;只有具备强烈的责任心,才能减少失误、发现失误并纠正失误;实事求是更是医务人员应该必备的基本素质,具备这些素质要求,端正工作态度,是检验人员从事本专业的首要条件。

二、掌握本专业及相关的专业知识

检验专业是一门独立的技术专业,与临床医学紧密配合,其服务对象是人,标本来源于人体,因此从业人员必须具备临床检验专业基础理论和基本操作技能。目前大量先进仪器在检验科使用,这些新的设备改变传统的手工操作方式,为临床提供快速、批量的检测和准确、可靠的数据;要使用好这些仪器并作出科学的分析报告,要求检验人员除了具备本专业的知识以外,还要具备较好英语基础和电脑操作知识和数理化知识。因为目前检验科引进的设备,都是配备有电脑,需要用电脑进行项目申请、清洗保养、结果报告等操作,更有些进口仪器,菜单全是英语,如不具备有一定的英语基础和计算机基础,仪器操作使用起来相当困难。再者检验医学不仅是一门综合性的医学,还是一门技术科学,要准确发出检验报告,不仅要熟练掌握实验室的检验仪器,还要求熟悉常用的各种检测技术的实验原理,要求能够运用这些相关的知识来判断检验结果的准确度,结合临床表现以及其他资料加与分析,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依据。因此加强对本专业及相关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更新,是检验专业发展的迫切要求,更是检验科技术人员目前面临的任务。

三、重视岗前培训,严格操作规程

目前,大型检验设备在检验科越来越多,要管理好这些先进的检验设备,充分发挥其优良的性能,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我们认为管理这些检验设备主要包括安装、调试、验收、技术资料建档、工作状态标识、维护保养等一系列程序。要求对于每一台新购进的检验仪器,除了在选购、安装、调试等方面严格规范操作以外,在仪器验收、管理、岗前培训方面,应与设备维修科工程师进行沟通:①仪器验收,要求由检验科、设备科、厂家共同开箱,清点标准配件,看是否有缺损,是否符合合同规定的配置要求。对随机携带的仪器配件、操作手册、电脑驱动盘等要交专人加锁专门保管。同时对仪器进行使用前的评价,内容应至少包括精密度试验、准确度试验、线性范围和预期值评价等。如评价结果达到或接近规定技术指标方可签字验收。②设备维修科应对新购仪器设备建立档案统一管理,档案内容包括仪器编号、品牌型号、购置日期、使用说明书、操作手册、维修手册等原始资料,交由专人保管,检验科复印一份存放于仪器所在科室专人专管。同时由检验科具体操作人员根据仪器使用说明书和厂家技术人员的培训内容,编写仪器标准操作程序(SOP)文件,SOP文件至少应包括开、关机标准操作程序、仪器测定标准操作程序、仪器维护、保养标准操作程序、仪器质控标准操作程序等。检验科同时做好仪器的使用、维护保养记录、更换配件及故障维修等相关记录。③人员培训,由厂家技术人员对检验科仪器专管人员、具体操作人员、设备科维修人员进行各自方块的相关技术方面的专门培训。对于检验科专管人员及科室具体使用该仪器的检验人员,要求厂家技术人员针对该仪器的仪器状态、分析原理、使用操作、维护保养、校准定标和结果评估、简单故障判断等方面知识进行比较全面的培训,以保证实验结果正确可信。然后再由科室统一安排,由熟悉该仪器的专管人员根据实验室个人的专业技能、特点,有针对地进行不同层次、分阶段培训学习。逐步让相关工作人员均能了解仪器的结构、性能、用途、操作和维护,对非故障原因引起的检测误差能及时判断。培训结束后对培训人员进行考核,考核合格后方可授权对该仪器的操作使用。同时还需加强对实习、见习的学生、进修人员、新职工进行制度管理、业务培训,在不熟悉仪器的情况下,不要让他们单独进行操作,确保仪器正常运转。

检验技师不但要知晓本专业知识,还要了解相关专业知识,更要熟悉检验仪器的性能及操作。对于检验仪器设备,要让它发挥最大的作用,就应该规范管理,正确使用,严格按SOP进行操作及记录,保证仪器保持在良好的状态。在自动化仪器在医院使用越来越多的当今,影响检验质量的主要原因已由技术人员的个人水平转换为实验室的整体管理水平,高质量的管理,对于保证检验质量,减少医疗纠纷、防范医疗风险的发生,更好地为临床诊疗、科研、教学工作服务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梅四清,李艳,袁江华,等.临床检验设备的使用管理探讨[J].医疗卫生装备,2005,26(3):37-38.

[2]胥慧一.医学检验仪器的维护探讨[J].医疗卫生装备,2006,27(8):65-66.

检验科医疗安全管理制度 篇4

一、报告单书写要字迹工整、二、按照《全国检验操作规程》中的规范格式书写。

三、应当遵照国家法定计量单位报告。

四、报告者必须书写全名以示负责。

五、报告单发出前应详细核对检查结果。

检验科差错事故医疗纠纷处理登记制度

一、差错事故处理登记报告制度

(一)全体检验人员要以对患者高度负责的精神和严肃的法制观念,严格防止医疗事故的发生。实验室建立差错事故医疗纠纷登记报告制度,一旦发生应及时登记报告,及时处理和整改。

(二)事故:因违反医疗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操作规程,造成检验失误,导致患者人身损害并经事故鉴定委员会鉴定、认定的事件。

(三)差错:由于责任性不强、不认真执行规章制度,不遵守操作规程或技术因素而引发检验错误,但对患者未造成人身损害的事件。

(四)登记报告。

1、凡发生差错事故,当事人或发现者应立即向质控组长报告,尽快进行补救并填写差错事故记录本,严重者及时报告科主任,必要时报告院医务科、院领导。

2、一般差错,应填写差错登记本,并注明差错性质及补救办法。

3、月末由组长将当月发生差错情况填表报给科主任。无论发生一般差错、严重差错或检验事故均应由实验室及时登记,查明情况,保留样本,主动向科主任报告,不得隐瞒,并要迅速采取措施,把损害控制到最小程度。

(五)凡出现医疗差错或严重工作差错,科室组织召开专门会议,认真讨论,吸取教训,提高认识,杜绝类似事件发生。

(六)要经常进行安全医疗教育,避免差错事故的发生。要定期向医院医务科报告差错事故的登记情况。属于严重差错并可能构成医疗事故的更应及时报告,并按国务院《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和医院有关规定处理。

(七)预防措施:

1、加强业务学习,明确检验目的,端正工作态度,提高整体业务水平。

2、严格按作业指导书完成,发现差错及时上报,及时处理,把不良影响减少到最低程度。

3、仪器专人保管并实行三级保养,使仪器在最佳状态下进行检验工作。

4、每天由实验室审核人员检查检验报告单,保证检验质量。

5、定期检查,校正仪器,不使用过期、霉变试剂,并在“审核者”栏签名,保证检验质量。

6、坚持做室内质控,作好原始记录、质控图、失控报告及评价。积极参加市级临床检验中心组织的室间质评,达到优良成绩。

7、严格执行样本收集和送检制度,做到“三查八对”(姓名、科室、床位),不符合的样本认真登记退回病房,重新留取。

二、医疗纠纷处理登记报告制度

(一)为规范医疗纠纷处理程序,及时有效化解医患矛盾,强化实验室应对医疗纠纷的处理能力,形成防范和处置医疗纠纷规范、有序、高效的工作流程,制定本制度。

(二)本制度制定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医院管理评价指南》(卫生部)。

(三)按照《医疗纠纷登记手册》的填写内容和要求,组织调查和处理,并同步记录医疗纠纷处理情况。具体要求包括:

1、立即向当事人和相关人员调查纠纷发生经过,作好笔录;

2、根据调查笔录、当事人陈述报告和科室处理意见,及时发现存在问题并提出整改要求(必要时可邀请有关专家参加讨论),形成处理意见;

3、提出整改要求,监督整改落实情况;

4、及时向患者(或家属)作好通报和解释工作,并将有关情况及时、如实向本医疗机构的负责人报告。

(四)及时将医疗纠纷处理材料整理归档,已归档的材料不得篡改、伪造,不得随意外借,应有专人保管,防止遗失;同时做好以下工作:

1、《医疗纠纷登记专册》所列的处理项目应按时完成,不得缺项;

2、处理结果向患者(或家属)通报和解释时,通过电话方式的,应做好电话记录并存档;通过书面方式的,应将文字材料复印件存档。

(五)实验室在医疗纠纷发生后,应当主动配合相关部门做好以下工作:

1、当事人报告和患方投诉后,应由科室负责人及时调查、核实纠纷经过;

2、应及时组织科内讨论,对纠纷中反映的问题(或投诉人反映的情况)进行认真分析,明确纠纷性质和相关责任人,提出整改意见和措施,并在5个工作日内形成科室意见,书面报医疗机构医疗纠纷处理办公室;

3、对科室讨论中发现的问题和医疗纠纷处理办公室(或专职人员)提出的整改意见,应及时落实,并接受医疗机构行政管理部门的督查。

(六)医疗纠纷当事医务人员在医疗纠纷发生后,应做好以下工作:

1、纠纷发生后,应如实陈述事件的经过,并认真填写《医疗纠纷当事人陈述报告书》,在医疗纠纷发生后的3个工作日内将陈述报告书递交至处理办;

医院检验科安全管理制度 篇5

1.医院检验科必须定期检查安全制度的执行情况,并经常进行安全教育。2.专人保管易燃、易爆和剧毒化学药品,建立易燃、易爆、剧毒化学药品的使用登记制度。3.普通化学试剂库设在检验科内,要专人负责,并建立试剂使用登记制度。4.各种电器设备,如电炉、干燥箱、保温箱等仪器,以实验室为单位,由专人保管,并建立仪器卡片。5.使用乙炔气的实验室,要防止中毒或失火事件的发生。6.上班时检查科室有无异常,下班前关闭好门窗。有不安全现象应立即报告医院保卫科。

检验科医疗安全管理制度 篇6

近年来,我国医院在规模、技术能力、装备条件和管理水平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进步。尤其是许多大医院在医疗仪器设备方面的配置已非常先进和完善。但同时我们也认识到目前国内对于临床环境下医疗器械的使用安全管理还缺乏足够的重视,大多医疗机构对医疗设备的管理处于资产管理水平,缺乏对临床使用医疗仪器设备的安全和质量监管。2010年1月卫生部颁布的《医疗器械临床使用安全管理规范(试行)》(下称《规范》)就是在这个大背景下出台的。该规范的实施,给医疗质量管理指明了方向,使医疗器械临床安全使用有章可循,为医疗质量提供有力的保障。下面我结合医院的实际工作,就规范中与医院相关的条例加以解读,使规范在临床上更有执行力。

1 建立健全安全管理体系是质量管理的前提

规范第5条:“医疗机构应当依据本规范制定医疗器械临床使用安全管理制度,建立健全本机构医疗器械临床使用安全管理体系。二级以上医院应当设立由院领导负责的医疗器械临床使用安全管理委员会,委员会由医疗行政管理、临床医学及护理、医院感染管理、医疗器械保障管理等相关人员组成,指导医疗器械临床安全管理和监测工作。”

这是总则中对医疗机构的要求,核心问题就是“建立健全本机构医疗器械临床使用安全管理体系”。目前,大多数医疗机构没有医疗器械安全使用管理部门,缺少统一有序的内部管理机制。我们认为,医院安全管理体系应该由两部分组成:医院医疗器械安全管理委员会(下称管委会)、医工处质量安全管理科(下称安管科)。管委员会负责全院医疗器械使用安全,对设备的采购、使用、检测、维护保养进行全过程管理;安管科在管委会的领导下开展工作,具体执行设备的采购、使用、培训、维护保养等工作。

管委会工作要从全局着手,从三个方面发挥作用,实行医疗器械全过程的规范化管理[3]:(1)制定本单位医疗设备的长远发展规划,根据规划确定当年购置项目。突出抓住购前论证的关键环节,大型设备的选型必须经过管理委员会的论证。(2)协调临床医学及护理部门、医院感染管理、医学工程部门,对医疗器械设备使用、消毒管理、保养维修情况进行监督。分析研究医疗设备使用效益,提出改进措施。(3)监督检查医疗器械产品质量情况,论证医疗器械新产品的临床可行性。

国外的医学工程部都有设备安全管理部门,负责医疗器械安全使用与质控相关方面的工作[1]。国内医院没有安全质控部门,需在设备科建立该部门,使其独立于采购与维修,3个部门共同完成全院设备的质控工作,指导监督采购与维修部门的工作。

建立安全管理体系后,相应的管理制度也就能随之建立,安全才有保障,从而使医疗设备质量管理纳入医院质量管理范畴。

2 规范设备采购前管理制度是安全管理的基础

规范第7条:“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医疗器械采购论证、技术评估和采购管理制度,确保采购的医疗器械符合临床需求。”

这个要求对医院的设备采购具有重大意义,如果这个环节缺失或者执行力度不够会给设备采购带来诸多问题,如符合标书要求但质量不可靠的设备中标;标书参数设置过高或者有针对性,参加投标的多数供货商会因不符合标书要求造成流标;或者高价购买了高端设备,而实际使用却发挥不了其应有的性能,这些情况都会给医院资源造成极大浪费,给医疗安全管理带来隐患[2]。管委会应该对医疗设备的梯度配置(尖端、高端、常规)有明确的计划,有的设备能提升医院水准与核心竞争力,以科研为主,应具有国际尖端水平,比例大约占10%~15%;有的设备应处于某个学科发展的高端水平,既可以完成科研任务又能承担一定的常规检查,占35%~40%;有的是常规设备,以临床辅助检查治疗保障为主,占40%~50%。这个理念是我们招标工作的指导原则,在其指导下进行采购,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这就要求论证要广泛征求各方面的意见,使用科室全体人员一起讨论所购买设备的性能指标、功能要求,设备应该到达的水平;设备科按照科室的要求收集厂家相应档次设备技术参数信息,进行标书的制作,制作完毕以后再请医院相关专家及院外专家对标书进行可行性评审;经过评审专家评议一致通过以后,在报安全管理委员会审议,才能进行正式的招标。整个过程还应该有纪委、审计、财务人员参加,进行监督。只有经过这种严格的民主评议和流程控制才能保证购买到符合医院发展、满足临床需要的设备[3]。

3 相关技术培训是医疗设备安全使用的保障

规范第16条:“医疗机构应当对医疗器械临床使用技术人员和从事医疗器械保障的医学工程技术人员建立培训、考核制度。组织开展新产品、新技术应用前规范化培训,开展医疗器械临床使用过程中的质量控制、操作规程等相关培训,建立培训档案,定期检查评价”。

医疗设备的有效性、安全性不仅取决于设备本身,还与设备使用过程的诸多环节有关,其中人员的问题就是最重要的一环。世界卫生组织做过一项研究指出,在所有医疗设备不良事件中,产品本身的缺陷造成的约占10%~20%,设备运行环境、性能退化和故障损坏约占20%~30%,而由于临床维护管理不善、使用不当或错误使用约占50%~60%。

对临床医护人员来说,学会使用和操作不同的医疗设备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必须强化岗前培训,减少使用不当或错误使用带来的医疗安全问题。培训必须达到两个目的:(1)纠正错误匹配(Mismatch),即因使用者、设备、使用目的之间没有达到相互配合带来的问题;(2)纠正使用错误(Use Error),即因缺乏合格的培训,不熟悉设备操作,操作不规范带来的问题。

医疗器械有其特殊性,医疗器械的安全性与有效性,不仅决定于医疗器械本身的质量,还包括使用人员对医疗器械了解与熟悉的程度。首先,任何器械都有他的适用领域与范围,使用者要清楚地了解器械的特性,考虑使用适合度,避免使用禁忌症及发生不良反应。其次,要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探索和积累操作技巧,使之成为得力的工具。要使医疗器械的使用医生真正做到上面所述,需要通过产品供应商请专业老师讲课、讲解操作、培训考核来完成。这种讲课和培训不能只进行一次,需反反复复不断举行。既能帮助医师提高使用水平,也能满足医院新生力量的培养。

对医学工程人员来说,由于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多层电路板以及元器件表面封装焊接技术的广泛使用,各种高新技术运用和整合到医疗设备中的速度越来越快,使得医学工程师单纯以维修为其主要职能的传统工作模式面临巨大的困难:设备的可修性越来越小,设备的安全性、可靠性、准确性得不到保证,新技术新功能得不到有效的开发利用等,造成医疗设备的使用率低下。传统的医学工程部门的职能定位已经无法适应高科技时代的发展,不能仅局限于设备的维修维护,而是将工程学和工程管理学的知识与临床医学紧密结合起来,保障与工程设备等有关的一切医疗活动,贯穿于医疗设备进入医院以及其后的整个过程,它是多方位多层面的,工作重点应是设备使用过程中的应用安全与质量控制[2]。要达到这个目标医学工程人员也必须进行专业培训,培训重要内容之一就是使自己首先成为设备使用方面的专家,制定相关的操作规程及质控标准,配合厂家对本医疗机构的医护及医技人员进行培训。

4 设备的安全使用、维护保养、计量质控制度的建立是设备安全管理的手段

规范第24条:“医疗机构应当对在用设备类医疗器械的预防性维护、检测与校准、临床应用效果等信息进行分析与风险评估,以保证在用设备类医疗器械处于完好与待用状态、保障所获临床信息的质量。预防性维护方案的内容与程序、技术与方法、时间间隔与频率,应按照相关规范和医疗机构实际情况制定”。

该规定主要是针对目前医疗设备在应用于临床之后,缺乏相应的安全使用、维护保养及安全质控等问题提出的。如今的医疗设备越来越复杂,无故障、不报警并不一定是最佳工作状态。定期的检测和校正可以保障设备处于良好的状态,是医学工程师重要的职责之一,是保障设备安全高效运行的重要手段。预防性维护(Preventive Maintenance,PM)是周期性地对仪器设备进行一系列科学的维护工作[4],以确保设备使用安全,处于最佳的工作状态。医院在用医疗设备,尤其是与病人生命安全密切相关的医疗设备,临床医学工作部门都应负责开展PM工作。作为临床医学工程师,首先要密切关注医疗设备特别是大型设备的运行状态和环境,如合适的温度、湿度以及空气的清洁度等环境因素直接影响设备的运行质量,事实证明在优质的环境中设备的故障率可大幅降低。其次,要做好设备的应急维修和预防性维护,定期对设备进行维护保养和功能检查,并做好记录,建立设备档案,动态观察设备运行状况,保证设备处于良好的状态,减少故障的发生,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

医疗机构要构建医疗设备安全运行信息系统,将每一台设备的信息:预保养、设备维修、校验与校准、计量等信息输入数据库,然后通过信息系统对相关数据集进行分析与挖掘,进而对临床应用效果等信息进行分析与风险评估[5],衡量趋势,给予正确诊断,预计差距,采取纠正措施,评估结果将会反馈到管委会,为医院今后的规划、决策、设备采购等提供第一手资料。

要将规范第24条在临床上贯彻执行,关键的问题是医学工程人员的配置问题。目前,医疗器械从业人员的素质参次不齐,人员数量缺口大。在美国,医院医学工程人员(临床工程师、物理师、放射工程师、信息工程师和生物医学工程技师)编配比例约占其人力资源的15%~20%,国内三级甲等医院的比例则不足1%~3%,二者差距明显。少数人员担负着价值数亿元数量庞大的医疗设备的维护维修保养工作,仅维修一项就疲于应付,根本没有精力去实施众多设备的预保养、安全质控等工作。而国外维护人员配置比较合理:每一类设备都有相应数量的专业人员、技术专家对设备的运行进行全程管理,国内医院是有限的人员参与了所有设备的维修,专业分工不明确。如果人员配备不到位,医疗安全质控就无法实现,因此必须加强临床工程师的人员配置。

5 小结

以病人为中心,持续改进医疗质量,降低医疗风险,确保医疗安全,是医院立院之本,涉及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医院改革与发展的永恒主题。《规范》在临床上的实施必将使医疗安全得到很好的保障,同时我们应结合医疗机构的实际情况,不断修改与完善《规范》条文,探索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医疗安全质控之路。

参考文献

[1]倪萍,陈自谦,张鲁闽,等.当代临床医学工程师的职责和任务——应用安全与质量控制[J].医疗卫生装备,2007,28(1):71-72.

[2]刘俊松,吉琳,王全才.完善和健全医疗设备招标工作思路探讨[J].医疗卫生装备,2009,30(10):86-89.

[3]叶佳,刘麒麟.浅析医疗设备招标采购管理中应注意的问题[J].医疗卫生装备,2008,29(2):77.

[4]张力方.在用医疗设备质量管理重点探讨[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09,15(4):9-11.

[5]闫亮.医疗设备持续性安全质量管理危机与挑战[J].医疗保健器,2008,15(6),61-62.

[6]付晓华,李军,陈金根,等.浅谈医疗设备风险管理和安全应用[J].苏州医学,2009,32(1):63-64.

浅谈机动车安全技术检验质量管理 篇7

关键词:机动车;安全检测;质量管理

中图分类号:U472.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117(2011)08-0071-01

机动车安全技术检测是预防交通事故的有效措施,能为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建设作出贡献,但是,却存在着少数经营者见利忘义、违规检验、出具虚假报告,缺失了对机动车安全运行条件的技术监督,带来一些安全隐患,扰乱了检测市场。在本文中,笔者就最近我市发生的一系列虚假报告案件,谈谈机动车安全技术检验机构社会化经营条件下的质量管理。机动车安全技术检验社会化,是指任何单位和个人都可以依法申办机动车安全技术检测机构,经资质认定合格取得检验许可后即可对机动车进行安全技术检测,出具第三方公正检测报告。公安车管部门负责对检测工作进行日常业务指导和监督、车辆唯一性确认及核发检验合格标志。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负责对机动车安全技术检验机构实行计量认证、资格许可管理,对检测设备进行法制检定,对行政许可能力条件的保持和执行国家机动车安全技术检验标准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一、影响检验质量的因素分析

(一)车管业务质量影响检验质量。车辆定型生产销售后由车管部门依法登记管理,登记内容是机动车检验的依据之一,登记内容决定检验结果的判定。1、注册登记查验对检验质量的影响。有些厂家为迎合车主的需要不按批准车型生产和核发合格证,为了增加销售量甚至出售非完整车辆,由车主进行货厢加工,一些车辆实测质量参数、车身尺寸参数与车辆合格证参数不符,不严格查验予以纠正,将使新注册车辆实际参数与行驶证记录参数不符,影响在用车检验和判断。2、机动车委托异地检验业务对检验质量的影响。如不严格审核委托检验实质性条件,规范委托行为,将出现大量车辆委托到一个违规检验机构办理检验业务,出具虚假报告,扰乱检验秩序。3、车辆识别代码锈蚀重新打刻和发动机、车架更新后打刻原编号,如不能确立或共享车辆识别代码VIN原始拓印记录比对确认其合法性,将不利于套牌车和拼装车的识别,影响检验质量。

(二)资质认定评审对检测能力的影响。《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是对实验室的基本条件和能力的要求,是检测质量的基本保证。评审时如仅对《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条款的外在形式进行符合性审核,忽略条款实效性和运用条件的能力审核或者脱立日常工作状态评审,评审环境偏离实际工作环境,将使评审结果失真,不能正确反映实验室实际检测能力,进而影响检验质量。

(三)检验机构对检验质量的影响。安检机构在社会化经营过程中,如果偏离检验机构公平、公正的服务性质,弱化技术标准,放弃社会责任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将影响检验质量。

(四)车主对检验质量的影响。车主参加检测是为了正确反映车辆的安全技术状况,凭安检合格的报告向公安车管部门申请检验合格标志,取得车辆上路行驶的资格。如果车主忽视车况以弄虚作假取得书面合格报告为目的,将会影响检验结果。

二、应对质量影响因素的措施

(一)提高车管业务水平,促进检验质量。当前我国机动车安全检验项目自动化程度不高,大部分项目需要依靠人工检验,如对车辆外廓尺寸的检验,对车架号码的比对验证,等等。为减少主观人为因素对检验质量的影响,公安车管部门应提高车管业务水平。1、利用先进的成像技术实现汽车目录公告参数及图像与车辆实物的自动比对,减少人工对车型认定的影响,为注册登记提供客观的依据,保证汽车实物与登记车型参数的一致性。2、委托异地检验可设立申请条件,证实该车在异地长期使用,有在异地检验的必要性,在委托书上粘贴不能涂改的经注册车管机关审核合格的车辆识别代码VIN拓印,防止套牌车、改型车为躲避本地原始记录的查验故意到异地检验或在外地违规检验机构出具虚假检验报告获取检验合格标志。3、车辆识别代码VIN拓印膜是车辆的实物标识,是确认车辆唯一性的关键依据,车管部门应使原始记录的拓印膜不被更改替换并记录连贯,也可以电子信息形式实现自动比对,为检验车辆提供准确的比对信息。

(二)严格资质评审,优胜劣汰。资质认定评审是对检测机构的能力认定,应在实际工作环境、工作量中进行验证,对质量管理体系的运行和技术检测的实施行为进行现场情景模拟考核,检查实施行为的有效性和常态性。避免外借人员参评或平常技术人员不在岗、超量检测等妨碍检测质量的行为,保证评审结果与日常检测能力的一致性,促进检验机构的发展和技术进步,提高检测质量。

(三)完善服务,提升区域竞争力。机动车安检机构经省级以上质监局统筹规化按片设立,方便车主就近检测为原则。安检机构应忠实企业服务宗旨,严格执行国家安全技术标准,结合区位优势以发展检测技术为核心,为车主提供科学、精确的检测数据,获取车主信赖和支持,以车辆调校、维修保养技术为支撑,快速、准确地排除不合格车辆故障,提高检验合格率,以热情周到的服务创建舒适、便利的检测环境,充分满足车主的正当消费需求,提高竞争能力。

(四)树立安全风险意识,维护结果的真实性。车主应树立安全风险意识,车辆安全检测结果是判断和评估车辆安全性能的依据。检测结果或检测车辆的虚假会使报告没有评价功能,不能有效筛选车辆故障隐患,增加行车安全风险。车主应真实参检,发挥检测的评判作用,正确认识汽车性能。提高检验合格率以车辆维护和保养为前提,保持车辆的安全性能为根本。同时在年检期满前3月内合理安排参检时间,为检验不合格时留下充足的维修时间,避免年检到期失去上路行驶资格而弄虚作假急于求成的行为。

作者单位:重庆市涪陵区机动车安全技术检测站

参考文献:

[1]刘卓慧.实验室资质认定工作指南[M].北京:中国计量出版社,2007.

检验科医疗安全管理制度 篇8

1.在科主任及质控小组负责人的领导下,各级工作人员必须严格控制试验中的每一环节,减少误差;各实验室每天应认真作好室内质控,并有完整的原始记录。

2.质控制标定:每一个批号的质控物要求第一天连续测定20次,计算出均值,标准差。

3.每天仪器开机后,先随机做一份质控物,观察仪器各项参数是否在2SD以内,符合要求,可以继续做病人标本,不符合要求,则查找原因。

4.定期对仪器及定量容器进行校正;按规定适时更换标准曲线(如:换新试剂,应重新制作标准曲线)。

5.如果超过正负2SD,有失控,就必须查找原因,并打失控报告,纠正后由组长签字,并交主任审查。

6.室内质控图的制作:将每天的测定结果输入计算机,制作室内质控图。

7.免疫室检测各型肝炎,应有阴、阳性对照及临界血清质控,并用即刻法绘制质控图,其他血清学试验均应做阴、阳性对照。

细菌室新配制的培养基有无菌试验及已知菌株试验,每周做标准菌株药敏质控。

实验室必须认真按规定作好市临检中心室间质评,并有完整的原始记录,如实回报各项结果。

室间质评结果回报后,对不合格项目进行原因分析,提出改进措施及效果评价,形成质评分析报告提交质控组。

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制度

一.个人防护

1.2.进入实验室前要摘除首饰,修剪指甲,以免刺破手套。在实验室里工作时,要始终穿着实验服,实验室外禁长发应束在脑后,禁止在实验室内穿露脚趾的鞋。

止穿防护服。当有必要保护眼睛和面部以防实验对象喷溅、或紫外线辐射时,必须要配戴护目镜,面罩(带护目镜的面罩)或其它防护用品。

3.4.5.6.7.8.9.实验室工作区不允许吃、喝、化妆和操作隐形眼镜,禁实验室防护服不应和日常服饰放在同一柜子。个人物实验室工作人员在实际或可能接触了血液、体液或其他洗手池不得用于其他目的。在限制使用洗手池的地点,当实验过程可能涉及到直接或意外接触到血液、有传染实验人员在操作完有感染性的村料后,离开实验室工作每日工作完毕,所有操作台面、离心机、加样枪、试管止在实验室工作区内的任何地方贮存人用食品及饮料。

品、服装和化妆品不应放在有规定禁放的和可能发生污染的区域。污染材料后,即使戴有手套也应立即洗手。使用手部清洁产品是可接受的替代方式。

性的材料时,必须要戴上合适的手套,脱手套后必须洗手。区之前必须进行“六步法”洗手。架必须擦拭、消毒。二.操作准则

1.所有样本、培养物均可能有传染性,操作时均应带手套。在认为手套已被污染时应脱掉手套,马上洗净双手,再换一双新手套。

2.不得用戴手套的手触摸自己的眼、鼻子或其他暴露的黏膜或皮肤。不得带手套离开实验室或在实验室来回走动。

3.严格禁止用嘴吸液。实验材料禁止放入嘴里。禁止舔标签。3.所有样本、培养物和废弃物应被假定有传染性,应以安全方式处理和处置。

4.所有的实验步骤都应尽可能使气溶胶或气雾的形成控制在最小程度。任何使形成气溶胶的危险性上升的操作都必须在生物安全柜里进行。有害气溶胶不得直接排放。

5.应尽可能减少使用利器和尽量使用替代品。包括针头、玻璃、一次性手术刀在内的利器应在使用后立即放在耐扎容器中。尖利物容器应在内容物达到三分之二前置换。

6.所有溅出事件、意外事故和明显或潜在的暴露于感染性材料,都必须向实验室负责人报告。此类事故的书面材料应存档。

7.实验室应保持整洁、干净,当潜在的危险物溅出或一天的工作结束后,工作台表面应消毒。

8.所有弃置的实验室生物样本、培养物和被污染的废弃物在从实验室中取走之前,应使其达到生物学安全。

安全检查制度和三级检验制度 篇9

1、为正确贯彻实施上级安全生产方针、政策、法规、法令,搞好项目队的安全生产,保护职工在生产过程中的安全与健康,必须实行严格的安全检查制度。

2、梁场必须配备安全质量监察部,并设专职安全检查人员,并经过安全培训合格后上岗,履行监督检查职能。

3、定期安全检查

1)实行“月检”制,梁场对各作业工区现场进行全面检查,发现问题提出整改意见,限期解决。梁场按项目经理部安全标准工地建设标准,做好检查工作。

2)必须坚持“旬检”制,对现场班组的安全进行全面、认真的检查,发现隐患责成专人负责整改,采取措施及时解决。

3)安全检查员和施工班组必须坚持“日检”制(由班组长和安全大员负责),对本班组作业区域的情况进行认真仔细的检查,发现不安全隐患及时解决,发现违章违纪立即制止。

4)重大节日前后,梁场要进行全面的安全大检查,对查出的问题从严从重处罚。

4、不定期安全检查

根据上级关于安全工作的通知、电报,由梁场进行业务例行检查。

5、梁场要在不同的施工季节,搞好季节性的安全检查。

6、梁场各部门的人员,要经常深入现场检查安全生产情况,发现问题必须提出整改意见,限期解决。

7、安全检查通知书

梁场发出的安全质量问题通知单(一式三份,上报、自存、下发),工区、班组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给予回复整改结果,必要时,检查部

门可派人查验。

8、安全检查的重点

1)存在隐患和整改情况;2)安全规章制度、安全措施落实情况; 3)违章违纪情况;4)各部门安全活动开展情况;5)安全标准工地建设情况。

9、在安全检查中,对惯性违章、不听劝阻或屡教不改者按照梁场安全生产奖罚制度进行处罚。

10、安全检查表

各种安全检查在检查前均要列出安全自查项目(采用检查表的形式),检查必须认真仔细并做好记录,防止走过场。对查出的问题一是立即整改,二是限期整改,三是对重大事故隐患要进行复查,对复查仍存在严重问题的部门和责任人要追究责任。

11、对在安全检查中妨碍安全检查人员行使工作职权的进行严肃处理。

三级质量检验制度

1、自检:自检就是自我把关。操作时对自己加工的产品或完成的工作进行自我检查,确认合格后,才能流入下道工序。对自检未达到标准的成品或半成品,及时修复,未经修复不得流入下道工序。

2、互检:就是操作者之间对加工的产品、零件和完成的工作进行相互的检查,起到相互监督的作用。互检中对发现的问题应做记录,及时向质检人员进行信息反馈并通知上道工序进行改进,本工段抽检发现未达到质量标准时,及时修复使之达到标准再流入下道工序。

3、专检:就是专职检验员对产品质量进行的检验,负责产品主要工序的工艺检查和一般工序抽查,发现有不执行操作规程时,立即制止并进行说服教育,对屡次违章操作者及时向安质部反应,如影响产品质量时立即制止。

4、产品质量是企业各项管理工作的综合反映,是全面质量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生产中,必须坚持质量第一的方针,实行自检、互检和专检相结合的原则,正确处理质量与数量的关系,确保出厂产品质量达到标准,适应铁路事业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5、产品质量检验工作贯彻“预防为主”的原则,实行三级质量检查制做到层层把关,确保不合格的产品不出场。

6、检验人员要努力学习提高政治思想和业务技术水平,严格执行质量标准,做好产品质量重要性的宣传工作,使职工坚定树立“质量第一”的思想。

7、原材料质量检验

1)检查范围包括钢材、水泥、石子、砂及减水剂等。

2)原材料进场后,物资部门应核对质量技术证明书,进行外观检查,合格后通知试验室。

3)试验室接到通知后,按规定取样复验。其中部分取样外委复检。

4)每批原材料复验完毕后,由试验室提出试验报告单,报物资部,做为控制材质和发料的依据。

8、产品质量检验:产品的全部生产过程,即从原材料投入到成品验收交库。

1)生产前的检查

a确认领用原材料有无复验技术证明文件,杜绝不合格的原材料投入使用。

b.对工艺装备、模具、搅拌、振动、张拉及养护等的仪表、计量设备进行使用前的技术状态检查,确认符合规定要求后方可使用。

2)生产过程中的检查

生产过程按照工艺操作规程对各工序质量的要求进行自检、互检和专检。

9、产成品质量检查和出场合格证

1)产成品的质量检查验收由检查人员按产品质量标准检查验收,并向报送产品质量日报表,生产中依据质量报表,填写产品质量交工程部办理合格品入库。

2)产品合格证由质量检查员按批填写一式两份。物资部将发货通知单及合格证寄给用户,另一份保存。

10、产品模具和配件的质量检验

1)检验范围:产品模具、设备配件和工艺配件。

2)机加工配件,质量检查人员负责工序检查及成品检验。成品交库,必须带有质量检查部门的验收合格证。

3)外委加工的配件,经质量检查人员按标准复验合格后方可办理入库手续。

4)新进模型的检查验收,由安质部进行验收,未经检验确认合格的模型不得投入使用。

检验科医疗安全管理制度 篇10

摘要:本文对医疗器械当中的微生物学检验的过程还有微生物学检验方法等方面进行了具体的阐述,利用对检验样品进行随机抽样的检验方法,对样品进行随机抽取,根据法定以及检验的标准进行微生物学检验。这对于医疗器械的安全使用以及器械的质量保障等方面来讲是十分重要的。

关键词:医疗器械  微生物学检验  过程  方法

0 引言

我国医疗器械行业伴随着国家对此的大力支持还有科技的不断进步而快速发展着,医疗器械在诊断疾病和治疗疾病等方面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应用的广泛使得人们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医疗器械的卫生以及安全方面是否合格和达标?会不会对人产生负面的影响?

现代科学技术在不断地向前发展着,这也必将带动医疗方法的进步,而越来越多的医疗器械为我们指明了一个新的且十分重要的研究方向——医疗器械的微生物检验。

1 微生物的概念

用人的肉眼无法分别的微小生物统称为微生物。微生物的结构十分简单,且活性极强,数目庞大。在二十世纪中后期,一套包括显微技术以及纯培养技术和培养皿等在内的微生物学检验成为了一个独立学科。

2 采集检验样品

笔者随机对十家生产医疗器械的企业进行了样品的随机抽取,并对样品进行了调查以及分析,为的是对于一次性使用医疗器械产品的微生物学指标的检验现状予以较为精确的把握。

首先,以随机抽样作为样品的选取办法,尽力保证选取的样品可以代表被检验的物质。其次,在进行采样环节的时候,笔者先对这些企业的生产流程以及周围的环境等基本的情况加以了解和把握。对其可能存在的污染源等等进行初步审视和检查。这样做也可以对这些样本的卫生状况及其质量等方面进行初步的反映。

对样品的选取必须要依照无菌操作的程序要求,要对样品进行灭菌处理,将环境当中的微生物污染等进行避免,为了免除杀掉样品中的微生物这一隐患,包括所用的用具在内,一定不可以用酒精等等来进行处理。要使样品当中的微生物状况保持原来的样子,在检验进行之前一定不能发生变动。要对项目和分析方法还有被检验物的均匀程度等要求为参照进行分析,以此为依据来确定采样的数量。为检验和复检以及留样,样品需要一式三份。

3 检验样品管理程序

迄今为止,判定某种产品的质量主要是通过检验该产品的样品实现的,如果样品检验合格就推断所检批次的产品合格,反之就不合格。样品在这个推理链中起着纽带的作用,应确保其可信度或可靠度。样品从采集到检验以及最后的处置,经历了多个环节,如果失控,随时都能改变其可信度或可靠度。因此,必须对样品进行规范、科学和严格的管理。规范的样品管理程序一般包括采样管理、运送过程管理,输入管理(接收、标识、贮存)输出管理(确认、准备、流转)等环节。

根据ISO/IEC-17025实验室国家认可对样品管理的要求,实验室(特别是第三方实验室)在本单位的质量管理体系中,应根据上述环节建立如下的样品管理程序:委托书→任务单→采样→标识→运送→接收→唯一性标识→贮存、准备、确认→流转→处置。

需要注意的是:在对样品进行检验的过程当中所使用的一切器皿和试剂还有溶液是必须要经过灭菌处理的;在检验实验室当中可能会使用到的一切设备都应当对其进行校正和检查;在采集选取完样品之后,要以国家的标准检验方法为参照,保持负责和认真的态度来对样品检验外观,一定要注意,样品不要受到环境中的微生物的污染;必须选用被玻璃器皿蒸馏过的蒸馏水抑或是无离子水来供培养基以及试剂所用;在结束对选取的样本的检验工作之后,要立即清洗携带细菌的器皿等。

4 医疗器械的微生物学检验方法

细胞以及分子等等都已经被微生物学检验所深入,在对医疗器械进行的微生物学检验中已经利用了不少新的方法以及技术。在微生物学检验的项目当中,当数细菌学检验为推广广度最广的项目了。细菌检验的最为重要的方法就是细菌形态学检查了。该检查可以以其形态一级结构还有染色反应为参照根据,也是细菌的分类以及鉴定的基本。

4.1 显微镜检查 显微镜可以观察到人类肉眼无法分辨的个体及其微小的细菌。一般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光学显微镜;二是电子显微镜,其中光学显微镜是用来观察一般的形态以及结构的,只用使用电子显微镜才可以观察到新的内部结构。另外,光学显微镜主要包括普通光学显微镜、暗视野显微镜、荧光显微镜、微分干涉差显微镜等,电子显微镜主要包括透射电子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等。

4.2 染色标本检查 细菌和周围的环境在经过染色之后会产生比较鲜明的对比,细菌的大小以及排列等特征以及其特殊的结构会经由光学显微镜观察到。细菌染色的程序大多是:干燥-固定-媒染-脱色-复染。

染色标本检查常用的方法为以下几种:

4.2.1 单染色法。用一种染料将细菌和周围物体染成同一种颜色。细菌经单染色法处理后,可观察其形态、排列、大小及简单的结构,但不能显示各种细菌染色性的差异。

4.2.2 复染色法。用两种或以上的染料染色的方法。常用的包括革兰染色法以及抗酸染色法。

革兰染色是细菌学中最常用的染色方法。除粪便、血液等极少数标本外,绝大多数标本在分离培养之前都要进行革兰染色、镜检。 进行革兰染色可鉴别细菌,初步识别细菌,缩小范围,有助于进一步鉴定。

抗酸染色分为抗酸性细菌和非抗酸性细菌两类。

4.2.3 荧光染色。荧光染色法敏感性强,效率高而且容易观察结果,有很大的实用价值。

除以上所述染色方法外,还有鞭毛染色、异染颗粒染色等等几种。

4.3 不染色标本检查 细菌标本不经染色直接镜检,可观察生活状态下细菌的形态及其运动情况,一般常有悬滴法、压滴法。悬滴法是在凹型载玻片的凹窝周围涂上少量的凡士林,同时在干净的盖玻片的中间用接种环点少量无菌水,在其中再点上少许培养好的细菌。如果液体培养物就直接将培养液滴一小滴在盖玻片上。然后,将此盖玻片翻过来,使液滴下悬,正好使液滴容纳在凹型载玻片的凹窝中,轻轻地按一下,使其和凡士林粘紧。而压滴法是用接种环挑取细菌培养液或细菌生理盐水悬液两环,置于洁净载玻片中央,覆以盖玻片。制片时,菌液要适量,不可外溢,并避免产生气泡。

4.4 基因探针技术 基因探针技术的作用原理是同源序列的核酸链在一定条件下能够形成稳定的互补DNA、RNA或DNA、DNA链条,此时可以利用具备高度特异性片段制成的基因探针来对不同细菌进行识别。基因探针具有减少因基因片段长度的多态性导致的分析条带数的增多,例如法国生物一梅里埃公司的GEN、PROBE基因探针检测系统,对特定菌落进行分离并进行确证试验仅需要30分钟。这项技术的缺点是对目标菌以外的细菌无法检测识别。

4.5 细菌直接计数法 这种方法主要包括流式细胞仪(flow cytometry,FCM)和固相细胞计数(solid phase cytometry,SPC)法。这种方法的原理就是利用激光作为发光源,光束在聚焦、调整后对样品流进行垂直照射,这样被荧光染色的细胞就能够产生散色光和激发荧光。光散射的信号能够标志细胞体积的大小,信号强度则是细胞膜表面抗原的轻度或者核内物质浓度的反应,基于此散射光信号和荧光信号就能够对微生物的大小、数量、形状进行预估。这种方法的优点是灵敏度高,且可以对细菌的性质与数量同时鉴定。目前这项技术可以对细菌总数、致病性沙门菌、大肠埃希氏菌等进行检测。对特定细胞进行技术统计,就能够对不同细胞进行精确度较高的检测。进行过滤样品的操作之后,实验者可以存留的微生物进行荧光标记,用激光扫描仪就可以对其鉴别。这种方法的优点就是对生长速度慢的微生物能够进行快速检测,其检测速度能够远高于传统的平板计数法,缺点是成本较高,因此推广使用具有一定困难。

另外,除了上述医疗器械的微生物学检验方法外,还存在一些准确、省时、省力和省成本的快速检验方法,比如即用型纸片法、生物化学技术、选择鉴定用培养基法、免疫学技术、全自动微生物分析系统等。

5 结束语

在医疗器械的微生物学检验当中,以法定的标准以及方法为参照是十分重要的。在这些微生物学检验方法当中,应用最广泛的当属细菌学检验。不久的将来,在对于医疗器械的微生物学检验领域,更多的方法会被研究。微生物学检验也会更加被应用以及推广。

参考文献:

[1]张娟丽.浅谈医疗器械的微生物学检验过程和方法[J].学术管理,2009,11:34.

[2]郭积燕.微生物检验技术[M].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检验科医疗安全管理制度 篇11

在特种设备的检验过程中, 特种设备由于构成元素比较复杂, 很多具有电接触、静电、放射源、有毒有害物质等等, 存在着生命安全隐患。这就使得特种设备检验工作流程复杂, 而且具有较为明显的高危特性。因此, 在现在的特种设备检验过程中越来越注重安全规范的检验程序, 在保障检验人员的安全同时, 高效细致地完成检验工作。

1.1 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条款

简而言之, 检验人员在检验承压类特种设备过程中, 需要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条款, 安全技术条例简单来说, 承压类特种设备检验人员在检验过程中需要严格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条款以及相关管理制度规范和安全技术条例。同时为了保障检验人员的人身安全, 要佩戴好防护的口罩和防护手套, 防护镜和相关的衣物。在排查前, 检验人员要对设备结构构造充分了解, 仔细排查潜在的安全隐患。在排查过程中首先要确定是否有有毒有害物体和易燃易爆的气体和物体, 并且在附近设置警示牌等提醒过往人员和车辆, 尽量起到警示作用。同时, 要注重检验人员的能力素质培养, 定期组织培训, 在培训过程中提高其安全检验的意识, 使其了解新法规、标准、规范, 做好安全检验工作。

1.2 压力试验检验安全规定

相关的检验标准规定, 承压类特种设备在检验过程中根据需要有时会做耐压试验, 这项试验值得我们特殊关注。由于承压类特种设备对内部的压力有很严格的标准和要求, 因此在内部实际压力超过标准值的情况下, 要引起我们的重视, 加倍严谨。在一般情况下, 检验人员需要用膨胀塞密封管头对承压类特种设备进行水压试验。在检验过程中, 为了保障检验人员的人身安全, 必须要尽可能的避免人员身体直面膨胀塞塞头。

1.3 内部检验安全规定

在承压类特种设备检验前, 检验人员首先要同用户进行沟通, 确保特种设备各项内部参数和指标已经按照规范执行, 进行一系列深入的调查情况。值得一提的是, 在进行特种设备安全检验的过程中, 必须要有专人进行监护, 这样一旦发生一些突发情况, 可以及时与外界联系。

在开启承压类设备专业检查孔和人孔前, 首先要检查好相关参数和指标, 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以下三个指标:承压类特种设备内部相关介质是否排放与置换完全;所需检验的承压类特种设备是否能够出具有关特种设备内部有毒有害气体的分析报告与安全作业保证意见;所需检验承压类特种设备是否已经与整个运行系统彻底隔绝。在此三项指标检查完后, 并且等待通风完全之后, 才可进行下一步的检验。

2 安全管理特种设备

2.1 抓好特种设备选型、安装、改造环节

国家对特种设备制造、安装、改造等环节实行严格的许可证制度。根据安全技术规范, 只有同时具备严格的责任落实制度, 质量检验制度和相应的检测手段和生产条件, 以及能力素质较高的专业技术工人和相关工人的单位才能够进行特种设备的选型、安装和改造。这也为特种设备相关的安全部门和管理部门把好关口, 提高单位准入门槛, 从根本上控制选型、安装和改造等重点环节。这也是保障特种设备检验工作安全科学进行的重中之重。

2.2 全面加强管理特种设备维护保养、操作运行的过程

特种设备多为频繁动作的机电设备, 各部件间的配合状况、机械部件、电器元件的性能状况会对特种设备的安全运行产生直接的影响。这就要求各单位明确责任, 这样能够在特种设备发生故障的情况下, 及时排除, 尽快恢复设备的正常运行。

在检验, 检测工作中具体的几点要求主要有:1) 仔细观察各项指标参数。特别是仪器能够反映出来的指标参数例如压力、温度、温升、负荷、水位、电流、流量、速度、载重量、电压、功率因数、频率等的变化是否符合规范, 有没有达到极限值。此外, 主机设备仪表也是要重点观察的一项;2) 各部件的运行状况。在巡视检查的过程中, 主机设备和重要附件进行巡视检查, 是否有异常声响、打火放电、破损等损坏情况。特别要重视锅炉的液位、蒸汽压力和安全阀等安全附件的运行状况。再比如, 电气接地、接零是否良好, 天车的大小车行走、起升限位以及联锁保护是否可靠空压机气缸的压力表和安全阀的完好状态和灵敏性等;3) 在检验过程中, 要做好日常记录。包括记录安全附件、测量调控装置安全保护装置、及有关附属仪器仪表的维保及检测记录。各班都要做好日常检查, 有完整可靠的检验记录, 并且做好交接工作, 以备查证。

2.3 特种设备安全监测的措施安全化, 科学化

特种设备安全监测的现状是, 很多企业还停留在耳听和目测, 误差经常存在, 而随着科技的发展, 科学的检测设备越来越多, 比如用于检测大容量电动机轴承振动部位、压缩机械旋转设备的超声波测振仪, 超声波测振仪可以代替人工进行更精确, 更灵敏的测振, 精确判别震动是否超出规定标准, 并且很快确定损坏区域。超声波测振仪还可以用于压力容器, 起重设备的无损探伤检查, 判别材料的损伤与疲劳程度和重要部位机械零部件的损伤与疲劳程度是否合乎标准, 再比如用于检测压力容器, 管道以及锅炉的超声波测厚仪。超声波测厚仪可以很好地测量材料厚度。有了现代化的, 更加科学的检测设备和诊断技术, 及早发现设备故障, 提早防范事故, 制定整体全面的抢修方案就不再难以实现。

3 结论

总之, 特种设备, 关乎生命财产安全, 检测设备检测需紧扣检测环节, 把握检测细节, 利用科学手段, 先进检测手法, 在工作中多总结, 勤思考, 总结经验, 才能真正做好检测设备安全工作, 将危险扼杀在萌芽。

摘要:特种设备关系生命财产安全, 本文以特种设备的定期检验为依托, 对特种设备安全管理措施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特种设备,安全管理,生命财产

参考文献

[1]刘福.浅析特种设备监督检验[J].科技风, 2010 (13) .

[2]锦州市锅炉压力容器检验研究所锦州市特种设备监督检验所[J].企业标准化, 2008 (Z1) .

医疗安全管理制度 篇12

一、牢固树立“医疗安全第一”的观念,坚持医疗管理中安全有效的原则,杜绝事故,减少差错和缺陷。

二、努力提高医疗安全意识,强化观念。严格执行卫生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基本医疗制度、诊疗护理规范和常规。落实《医疗安全责任书》签属工作。

三、严格执行首诊负责制、会诊转诊制、危重病人抢救制、值班、交接班制度、三级查房制度、术前谈话制度、手术分级和手术审批制度,重大手术、疑难、死亡病例讨论等医疗制度。

四、严格执行卫生部和浙江省病历书写规范,及时、真实、完整、正确书写病历。严格执行知情同意的原则,切实履行告知义务,健全和执行患方签字制度,尊重患者或家属的知情权、选择权、决定权。

五、科主任、主任(副主任)医师定期门诊,主治、高年资医师门诊把关。科室要制定相应的安全医疗防范措施,强调岗位责任制,人人在岗在位,随叫随到。

六、急诊科按各科抢救常规进行抢救,抢救常规图表上墙。做好急诊登记,保管好留观病历。

七、护理部、药房严格执行查对制度,严防发错药、配错药、用错药、打错针、搞错剂量、贴错标签、写错用法,不发配伍禁忌或不符合规定、皮试阳性或需做皮试而未经皮试的药物。发现错误的处方或医嘱要退回,由医师更正后方能发药。

八、保障抢救药品供应。急救器材、药品定量、定位、定人管理,使之处于应急状态。

九、麻醉、剧毒、贵重药品按规定保管。

十、严格执行院感的有关规定。

十一、严格执行血型鉴定、交叉配血、血液入库、发血、输血等相关规定,避免和减少医源性的事故发生。

十二、医技科室必须做好室内、室间质控。加强与临床联系,避免因缺乏沟通而造成纠纷。

十三、加强对进修生、实习生管理,严格执行进修生、实习生带教的有关规定。

十四、严格执行医疗事故防范预案、医疗事故处理预案和医院急救预案,防患于未然。

十五、坚持医疗缺陷、事故登记、报告、讨论、处理制度。

十六、每年修订医疗安全保障方案,一切从医院实际出发,切实加强医疗安全防范。

十七、严格执行病历保管、借阅、复印制度。

医疗安全管理制度 篇13

2、查房每日上、下午至少各一次,系统巡视,检查所管患者的全面情况,对危重患者随时视察处理,及时报告上级医师。对新入院、手术后、疑难、待诊断的患者都要重点巡视,根据各项检查结果进行分析,提出进一步检查、治疗意见。检查当天医嘱执行情况,必要时给予临时医嘱。

3、查房时不但要全面掌握病人病情变化情况,还要主动征求患者对医疗、护理、生活安排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及时改进服务质量。

4、每次查房后应及时详细将查房情况、病人的生命体征和阳性体征及其变化,以及有意义的阴性体征和分析处理意见,记录在病程记录之内。

检验科医疗安全管理制度 篇14

《压力容器安全技术监察规程》是进行压力容器安全管理与保障压力容器安全运行应用、提高压力容器生产制造水平的重要技术规范与管理要求, 尤其是1999版的《压力容器安全技术监察规程》, 其在压力容器的安全管理与安全运行保证、提高压力容器制造水平等方面的作用和意义更为突出。在实际管理与规范应用中, 已实施近十年, 是压力容器安全管理与定期检验的主要依据之一。

1 压力容器的安全技术管理与问题分析

1.1 压力容器的安全技术管理情况

在实际管理应用中, 压力容器的使用单位是压力容器安全生产的责任主体, 复杂压力容器的日常安全技术管理, 对于确保压力容器安全运行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根据某地区压力容器使用单位的安全管理、定期检验情况的调查统计, 在进行压力容器的日产运行应用管理与检验过程中, 每个压力容器使用单位都有一套适合自身压力容器运行应用特点的管理模式。根据压力容器使用单位规模的大小, 小压力容器应用企业在进行压力容器的安全管理中, 多以设置设备科等传统主管部门为主要管理模式, 进行压力容器的安全管理与定期检验实施;一些大型化的工矿企业在进行压力容器的安全管理中, 则是以HSE以及OHS、ISO18000等现行安全管理模式为主, 并且在该地区压力容器使用单位对于压力容器的安全管理过程中, 各企业单位的安全管理人员以及配备都较为齐全, 在进行压力容器安全管理过程中, 也具备有一定的安全管理与压力容器专业知识, 能够满足对于压力容器管理的需求。

但同时, 在压力容器安全管理与定期检验过程中, 一些压力容器使用单位, 尤其是小规模的企业单位, 在对压力容器的安全管理与定期检验中, 尤其是压力容器安全技术管理实践中缺乏主动性, 压力容器安全管理过程中制定的规章制度以及安全管理应急预案等, 多流于形式, 缺乏相应的针对性安全管理制度, 对于压力容器安全管理的制度设计制定与执行, 只是停留在以应付安全管理检查上, 没有真正的认识到压力容器安全管理的重要作用和意义。此外, 在压力容器安全管理过程中, 尤其是某地区压力容器安全管理情况调查统计, 一些应用企业单位还存在着法规意识比较淡薄, 在进行压力容器安全管理要求规定执行过程中, 对于相应的规定条例执行不到位现象比较突出, 以压力容器安全技术管理中的《压力容器安全技术监察规程》为例, 压力容器使用单位对于这项管理制度的执行实施中, 有一半企业是在监察部门与检验机构的督促下完成实现的, 企业自身对于安装管理要求遵循的主动性意识非常差, 并且在到期后主动报检方面, 企业的主动性意识也非常缺乏。

1.2 压力容器的安装技术管理问题分析

在压力容器的实际管理应用中, 压力容器使用单位大体上有两种类型, 即大型企业与小型企业, 而实际安全技术管理中, 这两类企业对于压力容器的安全技术管理状况差别很大。首先, 大型企业大多使用数字集散控制系统进行压力容器的安全技术管理。这种管理模式与系统的自动化程度比较高, 并且在对于设备的修理改造中投入比例也比较大, 注重对于设备的日常维护, 设备的整体运行状况比较好, 因此, 相应的这类型企业对于压力容器安全技术管理的水平也就比较高, 安全技术管理中的主动性突出, 对于压力容器运行应用的安全技术管理制度与应急预案针对性比较强, 同时由于定期的进行练习, 使得员工进行压力容器安全技术管理的实际操作能力也相对比较高。而小型企业与大型企业相比, 在以上对于压力容器的安全技术管理各个方面存在着严重的不足, 不仅设备运行应用状况相对比较差, 并且对于设备的安全技术管理水平比较低, 甚至还存在有拼设备的情况, 进行设备安全技术管理的主动性也非常差, 多是忙于被动的应付检查, 对于压力容器安全技术管理体系的重视程度不够, 安全管理制度以及应急预案等多流于形式, 针对性不是很突出。

针对上述压力容器安全技术管理中问题和情况, 在进行压力容器的安全技术管理监察与检验中, 应注重对于小型企业的压力容器安全技术与管理状况进行更多关注, 并注意加强对于压力容器安全技术规范与规章力度的宣传, 强化安全技术管理措施, 提高对于压力容器的安全技术管理水平。

2 压力容器的定期检验与问题探讨

2.1 压力容器的定期检验情况分析

对于压力容器的定期检验分析, 主要从压力容器使用单位对压力容器的年度检验以及定期检验的基本情况上, 对于检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定期检验特点等进行分析论述。

根据某地区压力容器使用的单位的定期检验调查统计结果显示, 在进行压力容器运行应用管理与检验中, 有一半的压力容器使用单位对于运行应用压力容器设备进行了年度检查, 并且主要检查项目为宏观检查与压力容器安全附件检查, 此外, 还有一些压力容器使用单位对于压力容器的壁厚进行了测定检查, 并做了相应的检查结果记录。结合某地区对于压力容器使用单位的安全管理与定期检验情况调查, 可以看出, 在进行压力容器安全管理与定期检验开展过程中, 虽然开展压力容器定期检验的企业单位数量比较多, 但是压力容器设备的检查项目以及检查结果不够理想。首先, 表现为进行压力容器设备检验实施的检验人员层次水平差别比较大, 设备的安全隐患检出率比较低, 一些压力容器使用单位对于设备检验人员的资格要求不是很明确和清楚;加之对检验人员的培训开展不到位, 检查过程中也没有按照相应的检验要求与规定标准进行, 以致于检验结果填写与记录缺乏科学性和客观性。通常情况下, 压力容器设备的检验记录以及案例是设备缺陷与损伤集中反映的重点, 而在进行压力容器设备定期检验开展过程中, 因上述检验情况和问题的存在, 直接影响着压力容器设备的运行和应用缺陷问题、损伤的及时发现, 对于压力容器设备的运行应用作用影响比较突出。

此外, 在进行压力容器设备的定期检验分析时, 还包含对于压力容器定期检验中的检验周期以及具体情况进行分析调查, 而在某地区参与调查的压力容器使用单位中, 它们对于压力容器设备的定期检验周期有“一年一修”、“两年一修”等不同形式, 甚至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以及企业管理水平的不断提升, 在进行压力容器设备定期检验中, 一些大型企业的压力容器设备检验周期改为“三年一修”或者是“四年一修”等。而在一些较小的非连续性生产企业中, 进行压力容器设备定期检验时, 对于设备的定期检验周期长短, 企业的生产运行作用影响并不非常的大, 这类企业对于压力容器设备的检验周期长短重视程度也并不十分高, 但是对于设备安全性的关注程度比较突出。同时, 在对于压力容器设备的检验周期调查分析中发现, 压力容器设备安全技术管理规范中对于检验周期要求过于刚性, 与压力容器使用企业的生产周期之间的相互适用性比较差。

2.2 压力容器的定期检验的问题分析

根据上述对于压力容器定期检验中的年度检验以及定期检验、检验周期情况的调查统计与分析, 与压力容器设备安全技术管理要求规范相比, 要求规范中对于压力容器设备的定期检验规定为每年至少进行一次, 并且认为对于设备的定期检验是为了保证设备在检验周期的安全稳定运行实施。而在压力容器设备的定期检验中, 年度检验是为了保证更好的进行压力容器设备的在线检查, 对于年度检查的周期次数要求也是每年至少一次, 而在进行容器设备的检验过程中, 多是以委托专业检验机构检验的方式实现。结合容器设备全面检验的目的, 在检验实施过程中, 应注意编制有效的检验方案, 加强对于检验人员层次水平的培训, 以保证压力容器设备的安全运行和应用。

3 结论

总之, 对于压力容器的安全管理与定期检验, 是为了保证压力容器设备的安全生产与运行应用。进行压力容器设备安全管理与定期检验分析, 有利于提高安全技术管理与检验水平, 具有积极作用和意义。

参考文献

[1]王涛, 韩勇, 韩立柱.对《压力容器定期检验规则》中几个问题的商榷[J].化工机械, 2011 (4) .

[2]谢永诚, 徐雪莲, 窦一康, 贺寅彪.核电厂反应堆压力容器老化管理大纲开发[J].原子能科学技术.2008 (2) .

[3]孔德萍, 李华, 郑宏练.秦山核电厂反应堆压力容器寿命管理[J].核动力工程.2008 (6) .

[4]包继旺, 席与珩, 刘荔.电力企业压力容器可视化动态监督管理系统[J].电力系统自动化, 2009 (4) .

[5]杨兴华, 王威强, 赵希波, 唐委校.压力容器管理及安全评定辅助专家系统[J].压力容器, 2012 (2) .

[6]闫宇航, 蒋校丰, 张少泓.反应堆压力容器快中子注量计算方法研究[J].核科学与工程, 2012 (4) .

[7]罗凡, 闵瑞和, 王恒林, 陈伟忠.快开门式压力容器安全联锁功能检测设备的研发和应用[J].化工自动化及仪表, 2010 (12) .

上一篇:恒大集团培训心得下一篇:客运驾驶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