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验科安全防护制度(精选8篇)
检验科安全防护制度 篇1
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制度
1、临床实验室安全管理的目的是按照国家颁布的法令、法规、保障工作人员、病人和进入临床实验室人员的安全,保证仪器设备、有毒和易燃、易爆试剂的安全使用,使工作人员在安全的环境下和条件下完成日常工作。
2、工作人员须穿工作服,必要时穿隔离衣、防护鞋,戴口罩、手套和护目镜。
3、使用合格的一次性检验用品,用后进行无害化处理。
4、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静脉采血必须一人一针一管一巾一带;微量采血应做到一人一针一管一片;对病人操作前洗手或手消毒。
5、无菌物品如棉签、棉球、纱布等及其容器应在有效期内使用,开启后使用时间不得超过24小时。
6、各种器具应及时消毒、清洗;各种废弃标本应按医疗垃圾处理。
7、检验人员结束操作后应及时洗手。非打印化验单要消毒后发放。
8、保持室内清洁卫生,每天对空气、各种物体表面及地面进行常规消毒。在进行各种检验时,应避免污染;在进行特殊传染病检验后,应及时进行消毒,遇有场地、工作服或体表污染时,应立即消毒处理,防止扩散。
9、菌种、毒种按《传染病防治法》进行管理。
10、对剧毒化学物品,压力设备和贵重仪器责任到人。进行安全教育和安全督查。
11、保证实验室电、水使用的安全,防止超负荷用电。使用电炉时一定要有人看守。使用电高压消毒锅时,一定要遵守操作程序,以防止爆炸。下班前一定要检查水、电开关,关好门窗,注意防盗。
12、使用强酸、强碱、腐蚀、有害、易燃、易爆品时,应在适当的环境中正确操作,防止腐蚀、灼伤、中毒、水灾和爆炸等事件的发生。
13、对工作中可能发生的以外事故,如发生医疗暴露等事件,要严格按照医院制订的预案进行,不得延误。
14、保护好防火设施,保持应急通道畅通,便于火警时人员安全撤离。
实验室感染应急处置预案
1、目的
为了加强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防止实验室生物安全事故的发生,保护实验室工作人员和公众的健康,维护社会稳定,保障经济发展,根据国务院《病原微生物安全管理条件》、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实验室 生物安全通用要求》和《生物安全实验室建筑技术规范》及其他有关规定,制定本预案。
2、适用范围
适用于检验科实验室生物安全的各项工作。
3、职责
(1)医院生物安全管理委员会负责实验室差错或事故的严重程度与可能产生的危害评估,认定感染事件等级。
(2)医院感染办公室负责向市卫生局报告实验室感染事件。
4、实验室感染事件分级、判定和解除(1)实验室感染事件分级与判定
实验室感染是指实验人员在检测和研究实验室中处理、检测致病性微生物过程中,因违反实验室操作规程和生物安全防护原则或缺乏必要的安全实验设施等原因而造成实验人员感染被检测或处理的致病性微生物,并导致发病的事件。实验室感染根据所操作的病原微生物致病性及其对周围人群和环境危害的严重程度,可划分为几种不同等级。将实验室感染分为三个等级,一般性实验室感染、严重实验室感染和重大的实验室感染。
一般性实验室感染是指实验人员1—5人在实验室中感染了三、四类病原微生物,引起轻度的临床症状,所致感染对实验人员身体不产生明显损害的感染;严重实验室感染是实验室人员在实验室中,1人感染了二类病原微生物,具有明显的临床表现的,但尚未造成周围人群和环境危害的实验室感染,或发生一般性实验室感染5人以上的。
重大的实验室感染是指实验室人员,发生1人及以上在实验室中感染了一类病原微生物,且具有明显的临床表现,波及和危害到周围人群,甚至危害到社会人群的安全,或二类病原微生物感染2人以上的。(2)实验室感染事件判定和预案的启动 医院生物安全负责人接到报告,应立即召集医院生物安全管理委员会成员,对所发生的实验室差错或事故的严重程度与可能产生的危害进行分析评估,以确定实验室差错或事故性质和后果,并对受暴露的实验人员采取医学观察或隔离治疗等措施,最后根据所造成的后果的危害大小和严重程度进行感染事件等级认定。发生实验室感染后由医院感染管理办公室及时上报市卫生局,由市卫生局组织专家咨询委员会进行判定。
一般情况下,有下列情形之一者,即可启动实验室感染应急预案:
① 实验人员在检测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过程中,发生严重差错或事故,导致病原微生物外溢,且数量较多或样本病毒浓度较高时,并有实验人员防护不到位,造成直接暴露,极有可能导致感染时;
② 在操作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的实验室,遇突发事件,如突然断电,导致送排风系统无法运转,或遇到火灾等自然灾害,导致病原体外泄,造成严重污染,使实验人员直接暴露时;
③ 因违反操作规程和安全管理制度,安排未经安全培训和不具备专业能力进修学习人员,从事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检测工作,发生严重差错或事故,造成病原微生物扩散,实验操作人员个体防护措施存在缺陷时;
④ 实验过程中,发生病原微生物器容破损外溢或扩散,从事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检测的人员,未经预防接种,且所操作的病原微生物能够导致严重疾病,甚至死亡的情况时;
⑤ 操作能够通过呼吸道传播、扩散的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时,实验人员发现个体防护措施存在缺陷,并直接暴露,且实验人员未经预防接种时。(3)实验室感染事件的解除
一旦发生实验室感染,首先必须迅速采取有效措施,把感染事件控制在最小程度。对感染的实验人员进行必要隔离观察和治疗外,还应对实验室污染的场所和可能受污染的场所和空间、器具进行全面的消毒处理,以消除感染源,同时还应对密切接触者进行留观。当感染的实验人员经观察已过最长潜伏期,没有出现临床症状或感染指标,或经治疗已经治愈,同时,实验室受污染场所和空间已经过全面有效消毒处理,密切接触者经过最长潜伏期后没有感染表现,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可以宣告解除实验室感染事件结束。不再对社会及相关人员产生威胁时,可以对警报进行降级或解除警报。实验室感染警报的降级或解除,由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提出,上报市卫生局,经市卫生局组织专家咨询委员会进行判定批准,宣布实验室感染事件的降级或解除警报。
5、实验室感染的应急响应
(1)一般实验室感染应该做好以下工作:
① 生物安全领导小组立即组织有关部门,全面了解感染发生的情况,督促各有关部门履行各自的职责,落实各项防控措施。
② 发生感染的实验室停止与感染发生病原微生物的实验活动。③ 立即组织专家组进入实验室进行调查。
④ 感染人员送定点医院检查,对密切接触者和同实验室工作人员进行检查。(2)严重的实验室感染
在一般实验室感染措施的基础上,应该做好以下工作:
① 停止发生感染的实验室所有工作,组织专家进行调查。② 感染人员立即送定点医院隔离治疗。
③ 对发生感染事件的实验室的所有实验人员进行隔离检查。④ 事件判定后的2小时内报卫生行政部门。(3)重大实验室感染
在严重实验室感染措施的基础上,应该做好以下工作:
① 对发生感染的实验室进行封锁,组织专家进入进行调查。② 事件判定后立即报卫生行政部门。
6、实验室感染的现场调查控制(1)现场流行病学调查
在发生病原微生物实验室感染或出现感染迹象时,医院生物安全委员会立即组织由相关人员参加的调查组,进驻现场开展调查。
① 调查内容:
病人、疑似病人及其密切接触者与可疑暴露实验人员调查; 个人防护装备情况;
实验室设施和设备运行情况; 实验室安全管理情况;
生物安全危害制剂存储管理情况; 实验人员安全/规范操作情况; 参加实验室工作情况;
其它实验室意外情况,包括临时停电、雷击、实验室意外坍塌、水灾、失窃等。
②调查方法与步骤:采用现场调查方法为主,针对出现的病例感染情况及可能感染来源、途径、方式等立即开展相关内容调查,直至感染或事故原因调查清楚为止。现场调查必须同时由二名以上人员记录或签名。
根据流行病学调查获得的信息,及时进行必要的追踪调查。同时,做好必要的样品采集鉴定与分析工作。全部调查结束,提出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报告。(2)实验室隔离消毒措施
按照“早、小、严、实”的原则划分和处理现场,对查明或可能存在的感染原因发生场所及时进行消毒处置。消毒应根据生物因子特性有针对性的选择药剂并正确使用,确保消毒效果。
发生一般的实验室感染或污染的场所,由发现的实验室人员立即进行消毒处置;对事后才发现有污染可疑的,由发现人员立即进行消毒并报告领导。发生重大实验室感染或污染的,由医院生物安全委员会组织指定专职消毒人员负责实施消毒与处置。
实验室感染消毒实行记录制。(3)病例的救治与隔离治疗
为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防治实验室感染,按照“及时转运,首诊负责,分类诊治,设置规范,措施适当”的原则实施医疗救治。
① 应急响应:一旦发现实验室感染出现或可能出现感染病例情况,应立即组织安排并运送至医院隔离治疗、医学观察。
医疗机构在诊疗服务过程中,应实行首诊负责制,详细询问流行病学史,采取隔离救治措施,隔离可能被污染的人员,并报告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同时报上级卫生行政部门。
② 根据情况需要可向卫生行政部门建议医疗机构采取严格的防护措施,使用有效防护用品,防止医务人员感染。
③ 医院救治小组应及时保持与医务方面的联系,掌握病例进展情况。必要时,应每天向医院领导报告病人动态情况,病人病情发生明显变化时,要及时报告。
(4)接触者的判定和医学观察
① 接触者的判定:凡处于同一实验室感染暴露危险因素下的所有接触人群均为接触者。根据接触时间、程度、感染度大小分为密切接触者与一般接触者。
② 密切接触者一般视生物因子的种类及致病力大小采取留验站集中隔离医学观察,或家庭隔离,隔离场所实施随时消毒和终末消毒。
③ 一般接触者实行自我医学观察,或家庭隔离。每天测体温1次,若有异常应立即应近到相应医院隔离诊治。(5)特殊场所的现场处理
① 被一、二类病原微生物污染场所,应依照选择对相应菌毒种杀灭有效的药剂进行消毒,并实施严密的消毒效果监测,达到完全合格后方可再次投入使用。
② 放射性制剂污染场所的现场处置:按照该放射性元毒的危害性及其时间状况,在收集、转移污染物后,选定并处置现场。
③ 实验生物意外逃离实验环境的现场处置:依据生物的行为能力立即采取紧急封锁与杀灭措施。
④ 高致病性原微生物运输途中意外污染场所的现场处置:负责运输的专业人员必须立即报告事发当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同时报告本医院领导。在当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协助下进行现场消毒与处置。
7、实验室感染监测与报告(1)实验室感染的监测
由医院感染办公室负责实验室感染监测工作,并定期对实验室感染情况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提出改进与落实。(2)监测内容
① 实验室工作违章情况监测:包括实验记录、操作情况、仪器使用年检情况,高致病性原微生物存储使用情况,生物因子废弃物处置情况等。
② 实验室感染事件监测:感染原因、途径、方式、技术事故或责任事故情况等。
③ 实验室工作人员健康监测:包括个人防护、实验室工作后健康状况等。④ 实验室设施和设备运行情况。(3)监测资料的分析与预警
院感办负责收集各类监测资料,对收集的资料、数据进行整理、汇总,定期分析实验室安全方面的动态变化趋势;对外单位人员、学生等特殊人群要进入实验室工作的情况做专题分析,提出解决安全技术问题的对策;发现实验室感染症状病例或其他异常情况时,及时调查分析原因:分析发病与流行特征,向医院生物安全委员会提供预测、预警背景资料,以便及时对病原微生物实验室感染作出预警。(4)实验室感染事件的报告
任何科室和个人对医院内实验室感染情况,不得隐瞒、缓报、谎报或者授意他人隐瞒、缓报、谎报。① 报告内容
实验室工作违章情况:时间、地点、原因、危害性、事件性质、违章人员、后果情况以及临时消毒处置等情况。
实验室感染事件情况:发生时间、地点、人员,感染原因、途径、方式,发病与健康状况,临时处置情况等。 实验室设施和设施运行异常情况。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感染场所的消毒处置情况。② 报告机构与报告人
各实验室工作人员,及其他实验人员和管理人员为责任报告人。 除责任报告人外任何单位和个人均为实验室感染的义务报告人。
发现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实验室感染的,必须以最快的通讯方式向医院感染办公室报告。③报告程序和方式
报告程序:各实验室发现感染事件后应立即报告科主任;科主任同时报院感染管理办公室,接报感染事件后立即报告生物安全委员会,生物安全委员会接报感染事件后,应立即报告市卫生局及疾控中心。
报告方式:发生实验室感染事件后由责任报告人和义务报告人以最快的方式(2小时内)向上级部门与领导报告。所在科室有关人员应认真填报《实验室感染事件报告表》,由报告人负责送(传真)至院感染办公室。院感染办公室必须尽快核实,在2小时内向生物安全委员会技术负责人和生物安全负责人报告。8、实验室感染的预防(1)一般预防
预防实验室感染事件的发生,需要采取综合预防措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 根据所从事的检测工作性质和病原微生物的种类、等级,实验室必须装备必要的安全设备和具备必要的安全设施;
② 实验室应制定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制度和操作技术规范;实验检测人员必须严格遵守安全管理制度,按照实验操作程序和技术规范进行操作。实验操作人员应该熟悉安全防护措施及突发事件处理应对能力,一旦发生意外,能够沉着应对; ③ 实验室应有专门负责生物安全管理的专业人员,负责监督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工作;
④ 从事病原微生物检验检测人员事先必须经过严格的生物安全防护知识和专业技术的培训,经考核合格后持证上岗;进入1级实验室由医院培训,进入2级实验室由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培训。
⑤ 对实验检测人员要定期进行健康体检,建立健康档案,实验人员不得带病上岗,对患有不适宜检测工作的疾病或免疫缺陷者,不得从事检测工作;实验人员在从事具有预防接种预防措施的病原微生物检测工作之前,应接种疫苗,以产生免疫力,防止实验室感染事件发生;
⑥ 医院建立实验室感染事件应急小组,一旦发生实验室感染事件,能够迅速采取预防控制措施。(2)紧急预防措施
一旦发生实验室事故,在检测过程中,发生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外溢或污染,而且,实验人员已经暴露,可能造成实验室感染事件时,应采取以下预防与控制措施:
① 对实验人员进行隔离观察,并对实验室污染场所和空间进行全面有效的消毒,并采取措施防止病原微生物进一步扩散,对污染场所进行封锁控制。② 对出现疑似临床症状的实验人员,应立即送定点医院进行隔离治疗; ③ 对密切接触者应及时予以追踪和隔离观察,直至最长潜伏期后,没有临床表现为止。
④ 对实验室暴露者如有疫苗或其它预防制品及有效药物的要进行紧急接种与治疗。
⑤ 对发生实验事故或感染的实验室,要对发生事故的原因进行深入调查分析,查清事故原因,对存在的安全漏洞和隐患进行整改,整改结束后须经生物安全委员会成员验收合格后,实验室才能重新启动使用。
9、督察和责任追究(1)工作督查 ① 督查的范围
根据国务院颁布的《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及相关标准要求,实行属地管辖的原则,实施分级督查。
生物安全领导小组主要负责对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工作进行督查。②督查的程序
根据不同级别的生物安全实验室,有针对性地开展督查工作。在实验室感染发生前,对P2及以上的实验室,一般每年督查2~3次,P1实验室每年督查1次;在出现实验室感染事件后,应根据实际情况,开展经常性的不间断的工作督查。
根据本预案要求内容,制定督查工作方案。 实行现场督查,技术指导。
分析评估反馈检查情况,形成督查意见。 下达督办单并依法监督执行。 检查督办单落实情况。③ 督查的方法 听汇报
由被督查科室提供书面汇报材料。 实地检查
对实验室的各项工作记录进行检查,根据标准逐一对照检查。 现场询问。
所有从事实验室检测的工作人员都应熟知本工作岗位的法律和技术规范要求,通过督查,进行技术指导,提高安全防范能力,增强安全意识。 现场模拟考核考试
督查人员从实验室检测、菌毒种保存、样品运输等开始,对被检查单位实际操作全过程进行模拟检查,对相关专业人员进行理论和实际的防护等考试。对于没有发生实验室感染的地方,应通过此种考核,查找防控漏洞和安全隐患。④督查工作责任制
督查工作实行督查责任制。要明确督查工作的组织领导和人员的岗位责任,明确督查责任的单位和督查人员,无特殊情况不得变更,以保持工作的连续性。 实施督查责任追究制。对未按规定频次开展督查工作、未按程序进行督查、督查发现的问题未能监督改进、发现问题未及时指出纠正的督查人员,都要追究责任。
督查工作要以书面形式形成执法文书或督查文书和技术指导意见,发现的问题及改进意见均以文字记载为依据。⑤ 督查发现问题的处理
重大问题的报告。督查时发现可能造成实验室感染、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外溢扩散等紧急情况时,要立即用最快速度向派出部门和出现问题单位的领导小组报告,并提出处理建议。
一般问题的处理。对督查中发现的一般问题,要进行分析整理,形成书面汇报材料上报派出部门,并根据存在的问题提出政策性、技术性的建议。⑥ 责任追究
按照《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法律、法规的规定执行。
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措施
检验科HIV实验室、微生物实验室及PCR实验室虽属二级生物安全实验室,但按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管理,对其检验的各种未知标本可能含有其它各种病原微生物,必须充分考虑其可能存在的各种潜在风险。为保证实验室生物安全特制订以下措施:
1、实验室分区:
实验室分成污染区、半污染区(或清洁区),来防止气溶胶由实验室向外界环境扩散。
2、实验室建筑装饰和布局应利于清除气溶胶
实验室在检测过程中将不可避免产生气溶胶,除了通过减少气溶胶的产生和防止气溶胶的扩散外,如何有效地清除实验室中产生的气溶胶也是很重要的方面。
2.1实验室的各种台、架、设备相互之间应保持一定的距离,其侧面至少留有80mm,后面至少留有40mm间距以方便清洗消毒;靠地靠墙放置时,应将密封胶将靠地靠墙的边缝密封[5];
2.2实验室污染区内的各种台、架结构尽可能简单,最好不要设置抽屉等,以减少气溶胶沉积和存在消毒的“盲区”;
2.3实验室天花板、场面和墙面的交角最好采用圆弧形及可靠密封,以便于消毒清洁;
2.4实验室地面最好采用PVC地板,其不易产生尘埃,可有效减少粉尘性气溶胶的产生。实验室应定期对带静电物品进行彻底消毒。
3、采取措施防止节肢动物和噬齿动物进出
确保周围环境不受污染,是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节肢动物和噬齿动物作是病原微生物潜在的携带者和传播者,防止节肢动物和噬齿动物进出实验室是防止病原微生物传播和扩散的重要手段之一。
3.1实验室门口可采用具有一定高度(500mm以上)和宽度(门框宽度)的整块挡板插入固定槽轨,挡住通道下部来防止噬鼠类动物的进出; 3.2实验室门口上方安装“灭蚊蝇灯”,防止节肢动物的进出; 3.3实验室的门应安装门锁及机械式闭门器; 3.4实验室的门尽可能保持关闭状态; 3.5可开启的窗户,设置纱窗。
4、改进实验室操作技术,强化安全意识
实验室工作人员应强化避免或减少操作中产生气溶胶的意识,改进实验室操作技术,养成良好的操作习惯,并积极主动做好个人安全防护措施。
检验科安全防护制度 篇2
1 什么是危急值
所谓危急值, 也称为紧急或警告值, 即当这种试验结果出现时, 说明患者可能处于有生命危险的边缘状态, 此时如能给予及时、有效的治疗, 患者生命可能得到挽救;否则, 将可能危及患者的安全和生命, 我们将这种可能危及患者安全和生命的检验数据称为危急值。例如血钾, 当小于2.5 mmol/L时, 为严重低钾血症, 会出现虚弱, 心律不齐;当大于6.5 mmol/L时, 为严重高钾血症, 有微循环障碍表现, 甚至出现心搏骤停。因此, 这两个数据可以看作血钾的低、高危急界限值。
2 危急值的确定
2.1 危急值项目的确定
中国医院协会《2007年患者安全目标》中, 关于“建立临床实验室危急值的报告制度”明确指出:“危急值项目可根据医院实际情况决定, 至少应包括血钙、血钾、血糖、血气、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 (PT)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APTT) 等”。除上述项目外, 一些异常的检验结果虽不至于立即危及患者生命, 但有可能对生命带来威胁的, 也应该考虑列入危急值范围, 如淀粉酶测定等。所以, 我们要根据临床科室的要求, 制定出能反映患者危急值的相关项目。
2.2 危急值的确定
危急值的制定必须由检验科和临床科室共同商定, 绝不能单凭检验科确定。例如新生儿血糖许多低于2.5 mmol/L, 我们如果按成人危急值标准报告, 那是不现实的;还有透析室的患者, 尿素和肌酐检测几乎都是危急值。所以, 对于特殊科室, 我们要特殊对待, 这样才能体现危急值报告制度的真正意义。
3 危急值报告流程
3.1当检验出现危急值时, 检验员首先要确认检验仪器是否正常和检验过程是否规范 (若有疑问立即复做) , 在确认临床及检验过程各环节无异常的情况下, 才可以将检验结果发出;检验科危急值报告必须立即电话通知病区护士, 再由护士立即通知主管医师, 同时报告检验科相关人员, 并在专用记录本做好登记工作, 记录内容应包括患者姓名、科别、日期、危急项目、初始数值和复查数值、是否通知临床科室、值班者签名等。报告与接收均遵循“谁报告 (接收) , 谁记录”原则, 责任到人。如果是门诊患者, 应及时电话通知门诊接诊医师, 如果是体检中心体检者, 应及时通知相关人员或者体检中心主任。
3.2主管医师有必要重新留取标本再次复查。曾有一病例, 第二天准备手术, 因标本错误, 得到危急值报告是心肌酶异常, 立即会诊, 与症状又不相符, 经重新抽血检验, 结果正常, 原因是标本混淆。还有一病例, 危急值报血钾8.2 mmol/L, 重新抽血检验, 结果正常, 原因是患者正在补钾, 护士在同侧肘静脉抽的血而引起。所以再次抽血复检很有必要。
3.3病区主管医师在接到危急值报告后, 不仅是只采取相应措施, 而应在病历上有所体现。既是危急值, 就不能只停留在检验科和护理站的登记本上面, 必须在一定的时间内在病历上要有所体现。
创新监管模式 改革检验制度 篇3
检验监管模式呼唤改革创新
当前,在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大背景下,检验监管部门毫不懈怠,志在改革创新进出口商品检验监管模式方面能有所作为。目标指向:依法、科学、有效监管和方便出口。目前检验监管的重点停留在对商品的批次管理和检验上,对法检目录内商品实施批批报检出证的基本工作方式,已经不能适应对外贸易量和贸易发展方式的变化。检验监管司司长王新清醒地意识到:“勇于破除旧观念、旧框架的束缚,充分利用当前有利条件,切实加大改革创新的卫怍力度,不断推出符合形势要求的新模式、新办法,不断实现检验监管工作机制的新突破,这是我们当前面临的一个重要形势和任务。”
行动上的突破源于对新形势下检验监管工作所面临的挑战的清醒认识。针对国外不断强化的技术性贸易措施,我国检验监管部门在更加有效的应对方面还存在不足:检验技术法规体系还不健全,一些检验监管人员对输入国标准掌握还不足;缺少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顶级实验室;受现有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的制约,大部分实验室主要忙于日常检测,无暇对新商品、新项目的检测技术方法进行研究,没有更多的精力对进出口商品质量安全最新动态进行及时分析。
在具体操作层面,现行检验监管制度下的检验监管人,主要精力集中在微观质量监管上,“这显然不能适应新的任务和要求。国务院对质检总局的‘三定方案,明确把质量宏观管理的职能赋予给我们。下一步,我们将加强对产品、行业宏观质量的分析研究,提供有价值的、有说服力的产品、行业质量分析报告,为国家的宏观经济决策提供依据。”王新表示。
检验监管:新角色、新机遇
有人统计过,全国进出口商品检验业务量从1978年的65万多批到2008年的1340多万批,增长了20倍,其中八成以上都是由检验监管部门完成的。
过去,检验监管的重点都放在进出口商品的具体检验上,充当进出口企业“厂检员”、外贸公司“验货员”的角色,缺少对产品、行业宏观质量的分析研究,难以提供有价值、有说服力的产品、行业质量分析报告,进而为国家的宏观经济决策提供依据。
“类似‘重微观检验、轻宏观管理,重产品检验、轻企业监管等监管弱化问题较为普遍。”王新认为“勇于破除旧观念、旧框架的束缚,不断推出符合形势要求的新模式、新办法,实现检验监管工作机制的新突破,这是我们当前面临的一个重要任务。”
针对国外不断强化的技术性贸易措施,王新深刻地认识到,在更加有效的应对方面还存在明显不足:一是检验技术法规体系还不健全,一些检验监管人员对输入国标准掌握还不足;二是缺少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顶级实验室;三是受现有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的制约,大部分实验室主要忙于日常检测,无暇对新商品、新项目的检测技术方法进行研究,更没有精力对进出口商品质量安全最新动态进行及时分析。
面对新角色、新定位,工作千头万绪,王新称今年是“关键年”。
今年4月,检验司顺利完成了中俄汽车产品技术法规和检验监管研讨会以及日本长期使用产品安全检修·标示制度培训会。
特别是前者对于帮助国内企业及时了解俄罗斯汽车产品技术法规和相关标准、认证程序,提高出口汽车质量和安全水平,扩大对俄汽车贸易将起到积极作用,有的企业说举办这样的交流,真似一场及时雨。
为推进中国产品变以廉取胜为以质取胜。检验司积极推进落实与有关国家签订的质检合作协议,进一步加强监督抽测力度,坚决杜绝假冒伪劣商品出口,使对中东、非洲、南美等新兴市场的出口产品质量明显提升。
王新向记者透露,为实现依法、科学、有效监管和方便出口的目的,基于产品风险、企业诚信、企业产品质量保证能力相结合的《出口工业产品生产企业分类管理办法》即将发布,这是我国出口商品检验监管模式改革的一项重大举措。
他进一步指出,新的分类管理办法突出了对监管为主的管理理念,注重引导企业诚信自律,增加了产品风险分析要求,由对企业的一维分类转变到通过对企业分类、产品风险分级的二维要素确定出口产品的具体检验监管方式,使不同类别企业不同风险等级出口产品的检验放行方式更加科学、更加系统。实现以下目标:对管理良好的企业,实行绿色通道或者出口免验,对质量管理水平低的企业进行严密监管,对有小问题的企业进行整改促进,对有违法违规行为的企业坚决进行处罚。
“今年下半年,我们将组织对全系统检验监管人员进行全面宣贯、培训,确保对新办法理解到位、执行到位。”王新表示。
稳步推进出口免验工作
“出口商品免验制度是国家质检总局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以质取胜战略部署,服务企业、扶优扶强、改革检验监管模式、支持外贸发展的重要措施。”王新表示,出口免验制度实施以来,已有130余家企业获得出口免验资格,受到社会各界尤其是各级政府和出口企业的高度关注。
王司长又详细介绍了免验制度。它是对列入必须实施检验的出口商品目录的出口商品(《进出口商品免验办法》第六条规定的商品除外),由收货人、发货人或者其生产企业提出申请,经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按法定程序审核,对符合国家规定免予检验条件的出口商品生产企业所给予的一项鼓励政策。
企业获得出口免验后,降低了出口成本,简化了通关手续,扩大了出口创汇,经济效益明显增长。王新坚持认为,出口免验工作对提升我国产品知名度,推进企业诚信体系建设,提升我国出口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水平和整体形象,弘扬自主创新,培育民族品牌,扩大检验检疫机构影响力等方面,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对于免验制度今后的成长和成熟,王新表示,“我们正在开展对出口免验工作制度的改革。比如出口免验制度不仅要针对企业的单个产品,同时要针对整个行业产品。通过对法检目录内合格率长期保持稳定的出口产品进行分析,对其中风险程度低、与消费者安全密切程度低、企业质量保证能力个体差异影响小的出口商品,可以在行业内全部实施出口免验。”免验产品果真能成为质量上的常青树吗?对这一忧虑,王新明确表示,在日常监管过程中如果发现产品质量存在隐患,将恢复正常的监管措施;如果产品质量长期稳定,可以建议调整到目录外,这也为科学,合理、动态调整目录奠定了基础。
他接着说:“今年,我们已要求各直属检验检疫局选择对国民经济有重大贡献、社会影响力大、处于行业龙头地位的企业,拥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或自主品牌的名优商品、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出口商品,继续推进此项工作。”
医院检验科安全管理制度 篇4
1.医院检验科必须定期检查安全制度的执行情况,并经常进行安全教育。2.专人保管易燃、易爆和剧毒化学药品,建立易燃、易爆、剧毒化学药品的使用登记制度。3.普通化学试剂库设在检验科内,要专人负责,并建立试剂使用登记制度。4.各种电器设备,如电炉、干燥箱、保温箱等仪器,以实验室为单位,由专人保管,并建立仪器卡片。5.使用乙炔气的实验室,要防止中毒或失火事件的发生。6.上班时检查科室有无异常,下班前关闭好门窗。有不安全现象应立即报告医院保卫科。
检验科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和流程 篇5
一、目的:规范临床实验室的安全管理。
二、适用范围:检验科实验室和工作人员安全的一般要求,防火、用电、化学危险物品、微生物的安全要求,以保证检验科实验室的安全运作,将事故控制在最低限度。
三、安全管理流程:
工作人员和实验室安全的一般要求
1.1
实验室工作区内绝对禁止吸烟
点燃的香烟是易燃液体的潜在火种;香烟、雪茄或烟斗都是传染细菌和接触毒物的途径。
1.2
食物应放置在允许进食、喝水的休息区内
实验工作区内不得有食物、饮料,实验室工作区内的冰箱禁止存放食物。
1.3
实验工作区内禁止使用化妆品或进行化妆,但建议经常洗手的实验人员使用护手霜。
1.4
眼睛和面部的防护
处理腐蚀性或毒性物质时,须使用安全镜或其它保护眼睛和面部的防护用品。使用、处理能够通过粘膜和皮肤感染的试剂,或有可能发生试剂溅溢的情况时,必须佩带护目镜、面罩或面具式呼吸器。
1.5
服装和个人防护装备
除要求符合实验室工作需要的着装外,工作服应干净、整洁。所有人员在各自实验区内必须穿着长身的工作服(白大褂)并佩戴其它防护装备如:手套、护目镜、披肩或面罩等。个人防护服装应定期更换以保持清洁,遇被危险物品严重污染,则应立即更换。
1.6
鞋
在各工作区内,应穿舒适、防滑、软底并能保护整个脚面的鞋。在有可能发生液体溅溢的工作岗位,可加套一次性防渗漏鞋套。
1.7
洗手
实验室工作人员在脱下手套后、离开实验室前、接触患者前后、以及在进食或吸烟前都应该洗手。接触血液、体液或其它污染物时,应立即洗手。
1.8
眼睛冲洗
眼睛若被血液或其它体液溅到,立即用大量的生理盐水冲洗。
1.9
移液
所有实验室操作禁止用口移液具,应使用助吸器。
1.10
锐利物品
谨慎处理针头和碎玻璃等锐利物品。使用后的针具不要折断、弯曲、破损、重复使用或用手重装在针管上的。一次性注射器上的针头用后不要取下,锐利物品应立即放置在不易刺破的容器内,在完全装满之前就应及时丢弃。
1.11
工作环境
1.11.1
“清洁”区和“非清洁”区
根据实验室的具体工作情况由主任选择并确定“清洁”和“非清洁”工作区,在清洁区和非清洁区之间设“缓冲室”。被指定为“清洁”的区域,则应努力保持清洁,如采取预防措施,防止电话、视频显示器终端、键盘、门柄及其它经常被手或手上的手套触摸的物品的污染,要求工作人员在触摸设备(如计算机键盘及电话的保护罩等)前取下手套,仪器设备和工作面的应常规消毒和清洁。被指定为“非清洁”的区域,允许戴手套接触所有物品(如电话、门柄、计算机终端和其它物品),所有这些物品的表面都认为是不清洁的。未戴手套的人员如果使用该区域内的电话、计算机终端或其它设备,应该戴上手套,或在使用后立即彻底洗手,“清洁”和“非清洁”区都应保持整洁。实验台至少应每天清洁—次,如有必要可以多次清洗,用合适的含氯消毒剂清洗。在处理溅溢的样品或严重污染的工作面时,应戴上手套和其它个人防护装备、使用相应合适的清洁剂清除所有的溅溢物。
1.11.2
设备
冰箱、冷冻柜、水浴和离心机应该定期清洗和消毒,在发生严重污染后应立即进行清洗和消毒,进行清洗、消毒时要戴上手套穿上工作服或其它合适的防护服。
1.11.3
外衣
外衣(实验服、工作服)应悬挂在远离散热器、蒸汽管道、供暖装置、以及有明火的地方,不要挂在压缩气瓶或灭火器上,也不要挂在门的玻璃隔板上,妨碍视线。“清洁”的和“非清洁”的个人防护服要分开存放。
1.11.4
垃圾处理
每天清理垃圾,由医院物业工作人员来处理。
1.11.5
装饰
不得在电灯、灯座或仪器上进行装饰,更不要使用电子装饰物、蜡烛、圣诞树等有引起火灾危险的装饰品。
1.11.6
个人物品
实验工作区不得存放个人物品,如钱包、外套、皮靴、咖啡杯、运动服、预包装的食品和药品等。
1.11.7用后的废弃物品
实验工作区内的用后废弃物品存量不要太大。具危险性的液体如酸或碱性液体应放在视平线下。较大的废弃物容器应靠近地面存放。
1.11.8
出口通路
实验室的出口和通道必须保持畅通无阻,不准堆放物品、垃圾、装置、或设备。注意:无论任何时间、何种原因都不得阻塞通往灭火器、火警箱、防火毯、安全淋浴或出口的道路。
1.12
玻璃器具
操作玻璃器具时应遵循下述安全规则:
*不使用破裂或有缺口的玻璃器具。
*不要用猛力取下玻璃试管上的塞子,粘紧时可用刀切开分离。
*接触过传染性物的玻璃器具,应先消毒,再清洗。
*破裂的玻璃器具和玻璃碎片应丢弃在有专门示记的、单独的、不易刺破的容器里。
*高热操作玻璃器具时应戴隔热手套。
*破碎的玻璃器具只能使用机械装置处理。
1.13
离心机
1.13.1
离心过程中应控制气溶胶的产生在最低水平。
1.13.2
离心机只有在盖好盖板后,才能启动。
1.13.3
所有能够产生气溶胶进行播散的生物制品或标本,都应使用密封的离心管,并在盖紧盖板后进行。
1.13.4
使用合适的消毒液常规清洗离心机。
1.13.5
使用离心时应保持合适的平衡,以保证离心的顺利进行。
2.防火安全准则
2.1
安装有警报系统。每个检测和报警装置都与总警报系统连接。实验室的任何地方,包括储藏室能听到警报系统的报警。所有有关建筑的防火设置,都应经当地消防部门审核批准。
2.2
防火
2.2.1
隐患的估计和研究
在开始临床实验工作之前就应对火灾的隐患进行研究,在实验工作运行的过程中,要经常研究火警的隐患。研究的内容包括:
2.2.1.1
使用化学物品的数量和性质,可能发生的化学反应,以及电器设备的隐患等。
2.2.1.2
哪些操作方法已经改变了,新使用了哪些化学物品,以及在上届消防培训之后增加了哪些新的工作人员。
2.2.2
易燃易爆物
2.2.2.1
易燃性液体的供给量应控制在有效并安全进行实验的最小量。
2.2.2.2
禁止用冰箱储存易燃液体。如果确实需要,应存放在专门的防爆冰箱内,并且冰箱应远离火源。
2.2.2.3
从储藏罐里倒出易燃液体,应在专门的储藏室或通风橱内进行。运送易燃液体时,其金属容器应有接地装置。
2.2.2.4
加热易燃易爆液体(燃点低于94℃)必需在通风橱进行,不能用明火加热。装易燃易爆物的容器应经当地有关消防部门审核批准。
2.2.3
火源隐患
2.2.3.1
常见的火源是明火、加热器件和电火花(电灯开关、电动机、摩擦和静电)。
2.2.3.2
应对电气设备的接地、漏电和墙上插座的接地、极性进行检查。
2.2.3.3
应尽量消除各种火源隐患。
2.3
灭火
实验室配备足够扑灭各种火情装置。
2.3.1
灭火器
根据上级消防部门的规定配备、摆放灭火器,并根据要求对灭火器进行定期检查维修。
2.3.2
警报系统应进行安全检查,随时检修、维护的。
2.4
消防训练
2.4.1
应对实验室工作人员进行防火安全训练。
2.4.2
所有工作人员必须学会如何发布火警警报,学会遇有失火时应做到:
2.4.2.1
拨打报警电话“119”。
2.4.2.2
发出火警警报以求得帮助,并开始从失火区或建筑物撤离。
2.4.2.3
如果可能,立即使用便携式灭火器进行灭火。
2.4.2.4
如果不能扑灭火情,应把所有通向火场的门关紧,并用湿毛巾或床单堵住下面的门缝,以阻止火情的蔓延。
2.4.2.5
应将房间里的所有人员撤出。(如果火情并非十分危险,可安排留下一人,向前来灭火的消防队员介绍具体情况。)
2.4.3
由受过训练的人员讲解使用便携式灭火器进行灭火的技能。训练应为“手把手”的方式,还应包括不同火情采用不同灭火器的知识。
2.4.4
对工作人员撤离火场的训练应经常举行,每年进行几次。所有人员每年至少参加一次训练(包括夜班和周末加班的人员)。
实验室用电安全准则
3.1
仪器用电
作为仪器维护措施的一部分,应进行的安全用电检查并建立档案记录。每年至少对所有电插座的接地和极性、电缆的完整性进行检查一次,并将结果记录在案。可移动的设备应接地或采用更先进的方法防止触电(全部塑封无法接地的仪器例外)。新设备在使用前也应进行同样的检查。实验室应装有足够的插座,分布要合理,以减少在插座上接上其它多用插座和避免拖拉过多的电线。
3.2
所有电器设备的维修与维护只能由取得正式资格的维修人员进行。
3.2.1
仪器的维修
除校准仪器外,仪器不得接电维修。维修时要确保手干燥,取下所有的饰物(如手表和戒指),然后谨慎操作。
3.2.2
线路检修
实验室技术人员不得维修建筑物的电力系统。任何涉及开关、插座、配电箱、保险丝、断路器的维修工作应由医院维修人员或其他有资格的人员进行。
3.2.3
接地
电器设备必须接地或用双层绝缘。电线、电源插座、插头必须完整无损。4.化学危险物品使用准则
化学危险物品安全准则
4.1
化学危险物品分类
4.1.1
腐蚀品
腐蚀品是接触人体后给人造成可见损伤或不可逆改变的物质。腐蚀性化学废弃物是指pH小于2.1或pH大于12.5或对钢(SAEl020)的腐蚀力超过O.635cm/年(55t)的物质。例如:盐酸。
4.1.2
毒害品
毒害品是吸人、食人或少量接触即可引起严重生物效应的物质。
4.1.3
致癌物
由于检测化学物品能否诱发恶性肿瘤的测试系统很不相同,定义致癌物比较困难。例如:苯。
4.1.4
可燃烧物
可燃烧物指任何可燃烧的化学物品,包括可燃物和易燃物。
4.1.5
易爆化学物品
易爆化学物品是指能迅速发生剧烈化学变化的不稳定物质,爆炸性分解可在正常温度和压力下发生。例如:肼。
4.2
材料安全数据表及标签
购进可能有危害的化学物品都必须附有材料安全数据表。所有危险化学品都需要以易于识别的形式进行标记,使专业和非专业人员很容易警觉其潜在的危险性。标记可以是文字、图标、标准化代码或多种形式并存。
4.3
腐蚀品的储存
4.3.1
储存
腐蚀品应在近离地面处储存以减小掉下的危险。
4.3.2
酸性试剂瓶的搬运
搬运体积超过500ml的浓酸试剂时,必须用运载托车。
4.3.3
注意不要在同一区域内存放互相不能共存的化学物品。例如:乙酸或乙酸酐等有机酸应与硫酸、硝酸或高氯酸等强氧化剂分开储存。
4.3.4
个人防护装备
在使用腐蚀性物品场所的工作人员,应该穿戴围裙、手套和其它个人防护装备。
4.3.5
溅溢
使用任何化学物品之前,应安排好处理容易破碎或溢出的物品的容器。
4.3.6
化学通风橱
所有挥发性腐蚀物品的操作,都必须在化学通风橱中进行。
4.4
易燃物的储存
易燃易爆液体应在合格的容器里储存。分装时应有明确的易燃和可燃性标记,工作储备量控制在最低限度。储存可燃性液体的仓库应远离明火和其它热源。如需要在冰箱内存放,该冰箱的设计必须符合避免产生蒸汽燃烧的要求。实验室所有的冰箱门都应标明可否用于存放易燃、可燃性液体。
4.5
紧急处理
实验室必须重视发生化学危险品溅溢的可能性。有关工作人员都应接受培训,以掌握处理突发事故的知识。培训应包括化学危险物品溅溢的识别,熟悉向管理部门通报的方法和保护自身安全应采取的措施。在多数溅溢事故中,实验室可以决定撤离的区域,并通知有关专业部门处理。如果由外部专门机构处理溅溢物,则实验室就必须中断工作,直到隐患排除。
4.6
污染物的清除和处理
每个实验室都应负责日常的清污工作。在结束常规工作时、工作交班、发生紧急事件如清除溅溢物后,都需要进行清污工作。需外送维修的设备,只有在实验室管理人员确认没有化学危险物品污染时,才能外送维修。
4.6.1
废弃化学物品
所有废弃化学物品都应按危险物品处理,除非能够确定它的性质。
清洁溅溢有害物质的所用材料,包括吸附物和中和物,都被认为是有害废弃物。
4.6.2
实验室专人协调和负责处理实验室有害化学废弃物。
4.6.3
化学废弃物放置在密闭、有盖的容器中。
4.6.4
标签
化学废弃物的包装应有标签,标签应包含以下内容:
*日期
*实验室来源
*成份
*物理性质(气体、液体等)
*体积
*危险性(易燃或易爆)
4.6.5
运输
实验室由专责人员负责容器转运,并将其放置在指定的废弃物堆放场所。
实验室微生物安全准则
5.1
临床实验室可能接触的微生物可分为三类:
5.1.1
病毒,如:病毒性肝炎(特别是乙型及丙型
肝炎)和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AIDS)。
5.1.2
细菌,包括:细菌、分枝杆菌、真菌。
5.1.3
其他具有高毒力的病原体,如出血热病毒和立克次氏体。
因为从病史和体检不能可靠地鉴定所有病人的病原体,所以当接触和处理所有的体液时,均应执行“常规预防措施”。
5.2
感染途径
5.2.1
空气传播
在取下装有标本试管的塞子时、溶液洒落在坚硬的表面上、用未加塞子的试管进行离心或溶液(包括接种环内的溶液加热太急)时,具有传染性的溶液在上述各种情况下,可能形成气烟雾散布在空气中。
5.2.2
经口传播
用口吸移液可能导致微生物人人体引起传染。传染也可通过间接途径,如饮食或吸烟前没有彻底洗手引起“手—口”传染。
5.2.3
直接传播
偶然的针刺、碎玻璃划伤和动物咬伤均可通过直接接种引起传染。临床标本中的感染原也可通过被纸张轻微划伤的手指、很轻的擦伤或损伤的表皮进入人体造成感染。
5.2.4
粘膜接触
一些病原体,包括肝炎病毒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能够通过与粘膜(如眼结膜)的直接接触进入人体。所以在擦拭眼睛、更换隐形眼镜或使用化妆品前应彻底洗手。
5.3
血源性病原体
5.3.1
临床实验室工作人员都面临着接触血源性病原体的可能性。
5.3.2所有的单位都应执行“常规预防措施”。另外,一旦确定有接触潜在感染原的可能,应采取硬件控制和操作过程控制,以减少或消除接触这些潜在感染原的可能。提供相应的个人防护装备,如手套、工作服、实验服、面罩、面具、护目镜、安全镜和鞋套等,并讲解何时使用和如何使用。
5.3.3
常规预防措施
*来自所有病人的血液和体液都被认为是具有传染性的。所有血液和体液的标本都应放置于指定的容器里,在运输过程中防止发生泄漏。采集标本时应防止污染容器的外表或随标本的信息卡。如果存在潜在的或实际的污染,则应再加一层包装(例如:包装袋)。
*所有处理血液和体液(例如:取下真空试管的塞子)的工作人员都应戴上手套。如果有可能发生血液或体液的喷溅,则应使用面部防护装备。
*对于微生物培养之类的常规操作,则应使用生物安全橱。
*实验室应使用移液装置,绝对禁止用口吸移液。
*使用注射器和针具时应防止受伤。禁止用手将针套重新套在针头上、禁止故意将针头弯曲或折断、将针头从一次性注射器上取下、或对针头进行其它操作。所有锐利物品在使用后都应放入贴有清晰标签、不会被刺破的容器内,然后运至处理场所。废弃锐利物品的容器应就近放在便于操作的地方。为防止装得过满而意外伤人,应在装满后尽快运走。
*血液或其他体液发生泄漏或工作结束后,均应使用合适的化学杀菌剂对实验室工作区进行表面消毒。可使用新鲜配制的漂白粉溶液(次氯酸钠1:10稀释液)或2.5%甲酚溶液或其它有效的溶液对所有的工作台进行消毒。
*实验中用过的污染物品在重复使用前或装入容器中按传染性废弃物进行处理前,应先进行去污处理。
*被血液或其他体液污染的设备在实验室内或外送商家进行维修之前,应先进行清洁和消毒。无法彻底消毒的设备必须贴上生物危害的标签。
*手或其他部位的皮肤在接触血液或其他体液后必须立即彻底清洗。在实验工作结束后或取下手套后应立即洗手。在离开实验室之前应脱下所有的个人防护装备。
*如果实验人员工作时有可能接触到血液、或其它可能具传染性的物质、病人的粘膜或损伤的皮肤、或在处理污染的物品或表面时,都应戴上手套。在进行血管穿刺时,包括静脉采血、手指或脚背穿刺,也应戴上手套。如果手套破损、刺破、或失去其屏障功能,则应尽快更换。清洗或消毒会损害一次性手套的质量,故不得重复使用一次性手套,在接触病员后应更换手套。
*患有渗出性病变或湿疹的医务人员在痊愈前不得直接接触病人,也不得接触医疗设备。
5.3.4
标签警告标志
必须采用通用的警告标志系统明确标识装有危险生物制品的容器或被其污染的物品,在危险废弃物的容器、存放血液和其它有潜在传染性物品的冰箱、以及处理尖锐物品的容器上,所贴的标签应标明通用的生物危害标志。
用于存储、运输的容器应加上标签或颜色编码标志,并在存储、运输前将容器盖上。如实验室用常规预防措施来处理所有标本,同时标本或容器又存放在实验室内,可不使用标签或颜色编码标志;但如果离开实验室,就必须使用标签或颜色编码标志。
5.4
标本处理
*被高毒力微生物(如土拉巴斯德菌或粗球孢子菌等)污染的物品,处理前必须经过高压灭菌,包括用于隔离的设备和材料。
*培养分枝杆菌和两性真菌用的平皿和试管必须使用胶带密封,用压力蒸气灭菌后进行处理或焚化处理。
*普通标本和使用过的培养基应弃人结实的塑料袋中。
*可重复使用的物品和污染的器具应置于装有次氯酸钠1:10稀释液或其它合适的消毒剂的不锈钢容器内,然后进行高压灭菌、清洗和再次灭菌。
*对医疗废弃物处理的管理应遵守有关法规。
5.5
生物安全柜
生物安全柜是微生物实验室里控制生物危害的最好的方式之一。实验室根据产品说明书进行安装、使用和维修。
5.6
微生物实验室里常规准则:
*不接收或处理严重污染的标本。
*涉及分枝杆菌的离心操作应使用有旋帽的离心斗,离心管也应塞紧(双重隔离)。
*针具和接种环应灭菌处理,并防止加热时液体发生飞溅。
5.7
泄漏事故
(1)立即清洗发生泄漏污染的区域。通知主管和主任。如果培养物发生泄漏或其容器发生破损,应对该区域进行至少10分钟的清洗,直至气溶胶或飞沫已经沉降。
(2)吸净漏出的液体。
(3)清洗发生泄漏的区域。
汽车维修进厂检验及安全制度 篇6
一、汽车的进厂检验由专职的报修业务人员负责,必要时可由专职检验员配合;
二、凡送厂维修的汽车,必须办理报修手续,进行进厂检验;
三、根据报修的内容,按交通部颁发的〈〈汽车运输业车辆技术管理规定〉〉的规定确定汽车维修级别;
四、进厂检验一般采用询问,实地察看,仪器检测和路试的方法进行,以核实报修项目和维修级别;
五、报修业务人员应认真详细填写报修单;不得有遗漏,对不明确的地方应询问清楚,力求不漏报,不错报维修项目;
六、对维修期较长的车辆,可能遗失的附件,应填写交接清单,其附件应拆卸妥善保管;
七、汽车维修报修单和附件交接清单,报修用户应在上面签字认可并各交一份给用户备查;
八、报修业务人员应有良好的服务态度,认真听取用户的意见,不断定改进服务质量;
汽车维修竣工检查制度
一、按照维修协议合同内容检验;
二、按六盘水市汽车大修竣工技术标准检验;
三、检验所修项目的技术性能是否达到技术标准;
四、作外观检查应完好清洁;
五、整车外观检查和试车;
六、路试后要填写试车技术卡存档;
七、按维修协议内容和技术标准向用户交车。
汽车维修出厂检验制度
一、汽车维修出厂检验由厂专职质量检验员负责,在厂长领导下工作,负责汽车维修的竣工出厂检验和返修车的检验;
二、汽车维修出厂检验,应根据报修单所列的维修项目,根据有关标准,逐项进行检验,视情况可以使用检测设备,仪器或路试检验并作好检验记录,经检验合格的汽车,签发合格证;
三、出厂检验员负责收集汇总原始记录,经整理后填写技术资料,卡片提供用户作技术档案存查,原始记录应保存三年;
四、汽车出厂时,会同用户进行验收,并回答用户的问题,同时向用户提供使用注意事项,对检验中发现的问题应及时进行安排修理;
五、凡出厂汽车经用户检查验收后,在报修单上签字认可,完结结费后,方能接车出厂;
六、对返修汽车应先核实出厂的日期和维修项目,属维修范围在保修期内的质量问题,填写返修单及时修理,返修中发生的材料问题及费用,根据实际情况同用户协商处理,不属维修质量部分,应向用户解释清楚,凡愿在本厂修理的,也应及时安排修理,一切费用由用户负责;
七、用户对汽车维修质量问题的来信,应及时做出适当的处理,并填写质量记录册,用户来信应妥善保存;
八、在厂长主持和领导下,定期召开汽车维修质量分析会,提出改进汽车维修质量的技术措施,不断提高汽车维修质量。
返修车辆处理意见
为减少返修,提高修理质量,提高信誉,凡经我厂修理的汽车,在保修期内回厂返修或是对方来人来电函,请去当地处理出现的问题,并且经确定是因我厂修理所造成的原因,无论问题大小,均做一次返修处理。
一、对于返修的车辆,车主单位将车送回厂里处理时,应一律由厂有关人员查明原因,故障和现象,并做详细记载,填写返修报告表,再一并转班组处理,对一般性问题由班组自行解决,并组织分析,确定结论,填清返修表,交厂有关部门审查存档。对于较重大的质量问题,由厂有关部门组织召开分析会,确定结论,填写返修报告表(附后)做好存档工作,返修材料费由厂领导审核决定处理方案;
二、对返修车辆得出结论后,由厂有关人员根据结论和本规定将处理意见决定书面通知定额(工资)考勤人员,考勤人员应无条件执行;
三、返修竣工的车辆,经厂有关人员检查认为质量合格经用户接车后,该承修班组的返修工时一律不计入工时总额,如返工由别人代作则扣减责任人的工时转给操作人;
四、凡因在修理返修车时,因服务态度问题对本厂声誉有恶劣影响,根据情况,由厂部酌情给予处分;
五、凡是属于返修的车辆,如果不经厂有关人员处理,班组直接私了,或不认真填写返修报告时,则一律按返修工时加倍扣罚;
六、如因配件、材料问题,或是其他业务部门的问题造成的返修则不减扣工时;
七、对于未出厂,试车阶段进行的返修除考核工期外,所发生的返修材料费损失按责任情节酌情扣赔。
西宏汽修门卫管理制度
一、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展示企业文明,树立公司形象的窗口。
二、门卫管理主要内容如下:
(1)凡进入公司的车辆,门卫执勤人员应认真登记其车牌号。(2)凡公司物资出门,无论是单位或个人,必须办理完备财务手续,门卫执勤人员应严格检查。对手续不全、不符的,应拒绝放行。(3)公司员工必须遵守门卫制度,进出大门时服从门卫人员管理。(4)对来公司联系业务的人员应热情接待,问清来公司事由后,应做好向导工作。
(5)对来公司办事和提货的车辆,按指定地点停放并要求停放整齐。(6)节假日期间,外单位车辆未经许可,不得在公司内停放。(7)对需外出试车的维修车辆必须要见到外出试车放行条方可放(8)凡维修完毕车辆需收到财务部门签发给顾客的车辆放行条方可放行。对手续不全、不符的,应拒绝放行。
(9)做好值班和交接班记录。如当班发生较大问题,应及时报告直接上级,并做好值班记录。在交接班时,应将当班情况向下一班交待清楚。
(10)负责监控设备的正常运转,严禁他人动用监控设备。
四、门卫管理的要求:
(1)门卫人员必须有高度的责任感,坚守岗位,认真负责。(2)门卫人员必须熟悉当班治安状况,随时处理工作的各种问题,发现可疑现象必须认真对待,按相关规定处理。
(3)门卫人员要做到仪态端庄,文明用语,礼貌待人。体现公司精神和良好的社会形象。
(4)门卫人员要加强组织纪律性,服从上级调配,自觉遵守公司规定的各项规章制度和国家的法律法令,做到知法、守法,并接受各级检查。
(5)门卫人员不准酒后上班、打瞌睡、吃零食和干私活。(6)凡外来车辆和人员未经许可,均不得进入车间现场。(7)接班人员未到,当班人员不得擅离职守。否则承担后果责任。
五、处罚:
凡未按要求作好执勤工作,按公司有关规定处罚。若出现监守自盗,严重损害公司利益的行为,按公司有关规定严肃处理。
六、附注:
门卫人员每日工作必须要有记录。记录表包括:来访登记表、夜间值班表、电话登记表。
保 洁 职 责
一、负责全厂的厂区环境卫生及主要通道、绿化清洁卫生工作。
二、负责打扫划分区域内的环境卫生和公用厕所的卫生,并及时清除垃圾,重点地区要随时保持清洁卫生。
三、要及时清理排水沟、网的垃圾以防堵塞。
四、绿化区要有统一规则,花草树木要修枝、整形,精心管理。
五、随时要突出打扫三不管的地方和死角,随时保持厂区内无积水,楼道无蜘蛛网,积极完成领导交办的各项工作任务。
环境保护管理制度
一、防治水污染
1、禁止任何人将污水,含有有毒化学药品的废水排放到下水道中;
2、禁止任何人将垃圾、废油、废渣、有毒废弃物排放下水道中;
3、禁止使用渗井、渗坑处理工业三废;
4、严禁用稀释方法排放废液;
5、为了防止充电液的流失,应随时检查维修充电池,同时消除处理废液,用硫中和法以减少油污污染;
二、防止大气污染
1、禁止在厂内燃烧沥清、油毡、橡胶、塑料油渣及其它可产生毒性气体的废物;
2、汽车喷漆必须在厂房内进行,喷漆间要安装排风扇;
3、喷漆作业采用硝基元苯稀释剂,并采用电动无气喷涂机;
4、工厂贮藏的油漆及稀释济,经常进行检查防止漏失妥善保管。
三、防止其它污染:
1、切实作好各种设备的维护与保养;
2、加强废油管理,凡是更换下来的废油一律贮存于专门的容器内(桶),统一管理、统一回收。
3、砂轮机等产生较大嗓音的设备,经常注意检修,以减少嗓章污染确保安全。
四、环保职责:
1、为了搞好环保工作,设兼职环保员一名,在厂长指导下负责全厂的环境保护工作;
2、认真学习宣传环保方针政策法令及有关规定,监督检查贯彻执行情况;
3、认真执行环保工作方针、政策、法令,对工厂的环保工作全面负责,对环保工作有违反的情况及时制止,并采取必要处理措施;
4、对严重违反环保系列的个人,要进行教育批评和经济处罚。
用火、用电制度
一、厂内固定火源
钣金工车间、机修车间、电工房、食堂。
二、除上述部位可动用明火作业外,其它车间部位严禁动用明火作业。
三、特殊情况下,除固定火源外,要动用明火必须由主管领导批准,采取切实可靠的安全措施的条件,方可明火作业。
四、生产区域内严禁吸烟,违者按公司有关规定给予处罚。
五、非电工不准私接灯头、插座,严禁乱拉、乱搭电线。
六、严禁使用电炉、火炉。
七、不准超负荷使用电器设备。
八、不准超容量接保险丝及用铜丝、铝丝、铁丝等代替保险丝。
九、凡违反上述规定者,按公司规定给予相应的处罚。
仓库防火安全管理规则
汽车维修企业的储存油漆、汽车化学易燃物品、爆炸物品应遵守国家规定的《仓库防火安全管理规则》。
1、储存易燃物品库房地面,应采用不易打火花的材料。
2、储存易燃和可燃物品的库房、货场应根据防雷的需要,装置避雷设备。
3、能自燃的物品、化学易燃物品与一般物品以及性质互相抵触的灭火方法不同的物品,必须分库储存,并标准明储存物品的名称、性质和灭火方法。
4、能自燃的物品和化学易燃物品堆垛应当布置在温度较低、通风良好的场所,并应当有专人定时测温。
5、化学易燃物品的包装容器应牢固、密封、发现破损、残缺、变形和物品变质、分解等情况时,应立即进行安全处理。
6、储存易燃和可燃物品的库房、露天堆垛附近,不准进行试验、分装、封焊、维修、用明火等可能引起火灾作业,如因特殊需要进行这些作业,事先必须经防火负责人批准,并采取安全措施,调配专职或义务消防队员进行现场监防,备有充足的灭火器材。作业结束后,对现场进行认真检查。切实查明未留火灾隐患为止。
消防安全条例
一、工厂设兼职消防检查员一名,负责贯彻防火安全制度的实施与检查工作,工厂管理人员应经常对职工进行防火安全教育;
二、工厂的消防设施必须齐备、有效、完好,并存放固定地点,排放整齐,各种消防器材应注明设置日期、保管人,定期检查消防砂箱、水桶、灭火器均处于使用状态,不得任意挪动和他用;
三、工厂的照明线路必须经有合平要求的保险装置、线路应经常检查有无破损,金属裸露老化,发现上述故障应及时更换;
四、生产现场严禁生火取暖、加汽油类,严禁在生产现场抽烟和乱丢烟火;
五、不准用汽油擦地,工作中使用的油类、破布棉纱用后必须清理,存放在固定的桶内应加盖;
六、生产场地地面的渗油应及时清除,粘有易燃液的抹布应及时清理,定时存放;
七、洗涤后的废油液,必须存放在专用的容器内加以覆盖及时送走,禁止乱倒;
八、凡进入油料库的人员,严禁携带易燃易爆物品,不准穿钉子鞋,油料库内不准存放化学物品和易燃易爆品;
九、发动车严禁用直接注入化油器汽油的方法,以防引起火灾;
十、油库必须有防火装置,有完善的消防设备,专人管理,定期
检查。
十一、厂内职工必须自觉遵守消防安全制度,要把消防安全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做到警钟长鸣。
十二、加强氧气、乙炔、油料、漆类的管理,妥善保存。
十三、严格执行安全操作,禁止违章作业。
十四、违反消防制度,引起火灾造成经济损失者,须追究刑事责任。
升降器的操作规程
一、该升降器主要是用来吊装发动机等。适用吊装物品的重量为0.5--2.0吨.二、吊装重物前应检查各部份连接处是否良好,升降动作是否正常,否则禁止使用。
三、根据吊装重物的大小、重量,将四支撑腿调整到合理位置,并紧固四支撑腿的螺钉。
四、根据吊装物的重量,合理选择吊重档位0.5T;0.75;1.5;2T);严禁起吊超过该档位承重的重量。
五、吊装的物体要捆牢,要四平八稳。
六、吊装物体时,升降动作要慢,不得大起大落。
七、吊装过程中要移动机械,必须有人扶住吊装物品,不能在斜面上移动该机械,移动时要慢、要稳。
八、不能长时间将重物吊在升降机上,最长不得超过半小时。
工具管理制度
一、凡系我厂注册职工,从事专业工种,可凭牌借用。
二、借用的工具必须精心爱护、妥善保管,丢失或损坏照价赔偿。
三、所借工具限为当天借,当天下班前归还,不得在自己工具柜过夜(除加深夜班外)。
四、归还工具时必须洗干净。
加强检验科医务人员的职业防护 篇7
关键词:职业防护,检验科,医务人员
自1984年世界上首例由职业暴露于被感染的血液而引起的HIV感染被报道以来, 医护人员在治疗或护理活动中血液暴露的危害一直受到关注。医院检验科工作人员每天接触大量的血液体液标本, 其中不乏具有传染性的高危标本, 随时都有可能发生血源性职业感染的危险。随着当前经血液传播疾病的迅速蔓延, 从事检验工作人员的职业危害日趋严重。然而, 有相当一部分检验人员认为医院感染职业暴露主要发生在临床一线的护士和医生身上, 对自身的职业危害普遍认识不足。据美国疾病控制中心 (CDC) 报道, 1984~2004年全美医务人员因血源性暴露发生HIV感染累计59人, 其中检验人员20人, 占总数的33.9%, 数字怵目惊心。我国也有许多检验人员职业暴露的报道, 但所占比例相对临床护士和医生较低。如四川省人民医院2007年发生职业暴露的121名医务人员中, 检验技师有9人, 已占到总数的7.44%, 数字也相当惊人。因此, 检验科医务人员必须高度重视和充分认识检验工作中的职业危害, 并做好有效的职业防护。
1职业暴露感染经血液传播的疾病的危险性
目前, 通过血液体液途径传播的多种传染性疾病中以乙型肝炎 (HBV) 、丙型肝炎 (HCV) 、艾滋病 (HIV) 、梅毒 (TP) 最为多见。这些病毒中的一种或几种在病人群体中出现的越多, 医务人员接触感染几率也越大。众所周知, 我国是HBV高发区, HBV表面抗原 (HBsAg) 的携带者占世界总数的1/3, HBV感染率达我国人口的15%, 居各类传染病之首;我国属HCV中等偏高流行地区, 近年来我国丙肝新报告的病例数以及与丙肝相关的肝癌发病率逐年增加, 目前HCV已“跻身”为我国甲、乙类传染病发病数和致死数的第五位;我国自1985年发现首例艾滋病病例以来, 截至2010年9月30日, 卫生部已累计报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370393例, 其中病人132440例, 死亡68315例。然而实际感染病例远大于这个数字。因为在感染HIV的人群中, 仅10-15%的人被发现, 而85-90%的感染者表现轻微甚至症状全无, 但已具有传染性。有报道估计中国目前已有70多万人感染艾滋;近年来我国梅毒发病大幅上升, 梅毒发病率在局部地区性病监测中已位居第2位, 而且许多地区梅毒流行趋势正在发生变化:潜伏梅毒发病率在逐年上升。这样一来, 梅毒的诊疗和预防就会越来越困难。如此看来,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感染经血液传播疾病的危险已经越来越大了。
2职业暴露感染经血液传播的疾病的主要途径
2.1 针刺伤
针刺伤是引起血源性感染最主要的原因, 如在美国医务人员确诊感染HIV的59人中因皮肤刺伤造成感染的是48人, 已占到总数的84.2%。检验科采血室每天要静脉抽取或末梢采集大量的血液标本, 在采血过程中极有可能被针头及其他锐器刺破皮肤发生感染。如果被感染HBV血液的针头扎伤而又未及时处理, 感染HBV的几率为6-30%;是普通老百姓的5-6倍, 如果该病人e抗体阳性, 感染的几率将是27-43%;如果被HIV污染的针头扎伤, 受感染的几率为0.27%;如果被HCV污染的针头扎伤, 感染的几率为2.7%。
2.2 皮肤或黏膜破损
由于小伤口、溃疡、擦伤等破损皮肤与带有HIV、HBV、HCV、梅毒等病原体的血液长时间接触造成感染;或者试管未封闭、离心意外等造成的血液飞溅, 使带有病原体的血液与口腔、鼻腔黏膜或眼结膜接触, 可能造成感染。
2.3 环境污染
检验科属医疗环境三类区域, 一般物体表面污染比较严重, 消毒质量难以保证, 而水龙头、门把手、办公电话等公用设施基本得不到消毒。检验人员接触污染的仪器、工作面、台电话等都可能造成感染。
2.4 其他途径
气溶胶吸入。检验科多种实验操作可使含病原微生物的液体形成气溶胶, 并随气溶胶而扩散, 引起感染的发生。
3当前检验人员职业防护存在的问题
3.1 对职业防护认识不足
检验科人员在工作时普遍不戴口罩、帽子, 认为没有必要;接触感染性标本时很多人因操作不便而不戴手套, 认为注意点根本不会感染;还有的科室管理者认为戴手套增加医疗成本, 不要求带手套;此外, 很多检验科室都存在对环境消毒不够重视, 处理废液、清洗实验器材时消毒预处理都不够严格等问题。
3.2 医院职业安全管理制度不健全:
(1) 有的医院职业安全尚未列入医院管理之中; (2) 职业安全监管较滞后与不到位; (3) 用于职业防护的设施装备落后; (4) 医务人员对医院感染管理制度不能严格执行或缺乏正确的操作方法指导。
4检验人员职业防护的措施
4.1 从管理者的角度讲
医院领导应高度重视职业暴露防护工作, 专职人员要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 加强职业暴露损伤宣传教育培训工作, 逐步建立起完善的职业暴露防护保障体系。检验科领导要组织人员学习职业暴露“标准预防”和相关知识, 要求全科人员严格执行《医院感染管理规范》、《检验科消毒隔离制度》、《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制度》等法规和科室规章, 并实行定期与不定期检查相结合的办法, 对全科人员制度落实情况进行督导, 发现问题及时进行处理。务必对新职工、进修人员或实习生进行岗前安全教育, 并进行考试。
4.2 从检验科工作人员个人角度讲
4.2.1 思想上高度重视
检验科工作人员首先要在思想上高度重视职业暴露危害, 坚决摒弃麻痹大意思想和侥幸心理, 工作之前不管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等是否具有传染性, 都必须采取防护措施。
4.2.2 严格执行“标准预防”
标准预防是美国CDC将“普遍预防”和”体内物质隔离系统”的许多特点进行综合发展起来的。标准预防认定病人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均具有传染性, 须进行隔离。不论是否有明显的血迹污染或是否接触非完整的皮肤与黏膜, 接触上述物质者, 必须采取防护措施。其内容主要有:⑴ 洗手:洗手是预防感染传播最经济、最有效的措施。检验人员在常规操作工作完成后, 脱手套后, 在饮食、吸烟、化妆、及上厕所前, 在任何需要手与黏膜、眼睛或破损皮肤接触前必须认真洗手。当手上沾有肉眼可见的血迹等情况下必须立即用肥皂及自来水冲洗。洗手后一定要及时干手, 防止再污染。⑵手套:当接触血液、体液、排泄物、分泌物及破损的皮肤黏膜时应戴手套。研究表明, 如果被血液污染的针刺穿手套, 其有关人员所接触到的血液比未戴手套可能接触到的血液量低50%以上。注意:手套不能代替洗手。⑶ 应用操作控制:应用操作控制是指以将潜在的刺伤事故发生的可能降至最低的一种操作模式。具体指用过的采血针应立即丢入到适当的防刺、防渗漏的利器收集箱内;操作中针头等锐器不要对着别人和自己;在给精神病患者、小孩等不合作患者操作时应取得其他同事的帮助等等。⑷ 面罩、护目镜和口罩:戴口罩和护目镜可防止病人的体液、血液、分泌物等体液的传染性物质飞溅到医护人员眼睛、口腔及鼻腔黏膜。⑸ 环境控制:日常工作中保证定期对实验室内环境和物品进行消毒处理。如果在血液标本采集、运输、处理中血样外溅或发生各种操作意外造成了实验环境的污染, 如污染仪器、操作台面、办公用品等, 应立即用1000-2000mg/L的含氯消毒液喷洒在血渍上, 15-30分钟后戴手套用抹布擦拭, 擦拭后立即彻底洗手;被血渍污染的工作服应先装在不透水的污物袋中, 然后消毒清洗。⑹ 进行疫苗接种预防免疫。
5职业暴露后的紧急处理措施
检验人员一旦暴露于血液和体液后, 首先不要惊慌, 稳定情绪, 马上进行现场急救处理。若黏膜暴露应用生理盐水或清水反复冲洗干净;皮肤意外接触到血液等污染物, 应立即以肥皂和清水冲洗;若被血液污染的针头或仪器等锐器刺伤, 对伤口进行轻轻挤压, 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 用肥皂和流水清洗伤口, 用70%酒精、0.2%~0.5%过氧乙酸、0.5%碘伏等浸泡或涂抹消毒, 包扎伤口, 并立即报告相关管理部门。对HBV、HIV、HCV等暴露后的预防应在4小时内开始, 并定期进行血清学跟踪检查;对暴露源不明者按阳性病例处理, 以免发生严重后果。
6小结
职业危害重在防护。虽然医务人员在医疗工作中发生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不可完全避免, 但美国CDC评估表明62%-80%的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可以预防。检验人员一定要强化自我保护意识, 在血液标本的采集、运输、处理中严格操作规程, 作足防护措施, 并加强医院感染知识学习, 避免和减少各种危害, 保持良好的健康状态, 为患者提供更好的优质服务。
参考文献
[1]陈蜀岚, 陈先云.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现状调查及预防策略[J].西部医学, 2008, 20 (4) :883-884.
[2]Puro V, Calri GD, Petrosilo N, et al.Risk of exposure tobloodborne infection for Italian healthcare workers, by jobcategory and work area[J].Infect Control Ho sp Epide-miol, 2001, 22 (4) :206-210.
[3]卫生部.全国法定传染病疫情报告[R].2009年1月
[4]卢和琨, 黄丽卿, 谭雪玲, 等.广东省江门市1998-2007年梅毒流行趋势分析[J].岭南皮肤性病科杂志, 2008 (3) :181-184.
[5]Preboth.Prevention of needlestick injuries.[J].Ameri-can, 2000, 61 (5) :1588.
[6]闵闽.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皮肤针刺伤现状与对策[J].中华临床防治医学杂志, 2007, 2 (3) :77-79.
[7]CDC of America.Standard Precautions[S].1996.
[8]杨淑玲, 李亚洁, 张秀华, 等.经血传播疾病对医务人员的职业危害及其防护[J].南方护理学报, 2004, 11 (11) :1517.
检验科安全防护制度 篇8
2002年11月我国发现第1例SARS患者后到2003年SARS流行期间,医护人员高比例的感染造成了极大的社会恐慌和不安定因素,同时,引起了政府、社会和学术界对实验室生物安全问题的高度重视。检验科是医院患者各类标本高度集中的区域,是引起医院交叉感染的发源地。为提高检验人员个人防护意识、减少职业暴露事件发生、防止实验室人员感染、防止感染因子外泄而污染环境、保护操作者及公众健康安全,临床实验室必需建立一套完善的生物安全管理体系来预防医院感染事件发生、保障人员和环境安全。
1建立、运行生物安全管理体系的必要性
1.1 WHO《实验室生物安全手册》、GB19489《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卫生部《微生物和生物医学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准则》、国务院424号令《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等一系列法规和条例要求从管理上落实有关生物安全,建立生物安全管理体系,将生物安全管理程序和操作规程融入到具体实验室工作中,做到临床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是非常迫切的任务。
1.2 近十几年来,国内外先后发生了多例生物安全实验室感染事件和泄露事故,生物安全管理存在漏洞是一个重要原因。实验室布局设置不合理,生物安全防护设备不到位,病原体分级管理混乱,临床标本管理存在潜在的环境污染和健康隐患,生物安全管理体系文件不健全,相关人员生物安全防护意识淡薄是我国医院检验科共同存在的问题。只有建立并运行了生物安全管理体系,才能减少或避免生物安全事故的发生。一旦发生事故,也能及时做出相应的应急反应并将其事故造成的影响降至最低。因此建立并实施生物安全管理体系是非常有必要的。
2生物安全管理体系的建立
生物安全管理体系是指实施生物安全及质量管理所需的组织结构、程序、职责、过程和资源。生物安全管理体系,规范人员行为及相应的实验室活动,预防感染事故的发生,防止病原微生物外泄,从而保证人员及环境的安全健康。保证实验室的生物安全,基本点就是做好实验室硬件和软件工作。
2.1实验室布局与安全装备
医疗机构的实验室因接触可能含有致病微生物的标本,要达到二级生物安全防护实验室要求。二级生物安全防护实验室适合于对人和环境有中度潜在危险的病源,通过实施两级隔离使其达到相应的技术指标。一级隔离通过生物安全柜、防护服、手套、口罩等实现;二级隔离通过实验室的建筑、空调净化和电气控制系统来实现。
实验室建筑装饰、通风净化、排水排气、供电通讯等要满足二级生物实验室要求。同时,根据实验对象和工作性质要求划分为污染区、半污染区和清洁区,区域划分符合实验室的工作流程。特殊实验室标准要求进行设计与布局。
2.2 建立生物安全管理体系文件
生物安全管理体系文件是描述生物安全管理体系的一整套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相互支持的系统化文件,是开展各种生物安全活动的依据,具有法规性、唯一性和适用性。形式上与检验科质量管理体系文件一样,包括生物安全管理手册、程序文件、作业指导书和各种记录、表格、标识等。
2.2.1生物安全管理手册 它是生物安全管理体系文件的第一层次文件,为政策性文件。主要依据《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GB19489-2008)和《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国务院424号令)制定,包括批准页、修订页、目录、前言、方針和目标、术语和定义、管理要求和技术要求。方针和目标反映生物安全管理上总的原则及重点,管理要求和技术要求明确规定检验科各部门之间的责任和权利,为生物安全体系的正常运行提供组织保证。
2.2.2 程序文件 程序文件是生物安全管理体系文件的第2层次文件,为支持性文件,描述各项活动的途径,是管理手册各要素的细化,是管理手册的支持,为各层次人员提供有效的指导。内容包括目的、适用范围、职责、工作程序、支持性文件和各类记录。
2.2.3 作业指导书 作业指导书是生物安全管理体系文件的第3层次文件,为支持性文件,围绕安全管理手册及程序文件的要求,描述具体的工作现场如何完成某项实验操作,主要供具体操作人员使用,包括各项管理制度及规定、生物安全相关活动的操作。
2.2.4 各种记录、表格和标识 各种记录、表格和标识是生物安全管理体系文件的第4层次文件,为证据性文件,是对实验室活动和管理全过程的详细记录。标识系统用于标示危险区、警示、指示等的图文标识,也包括用于特殊情况下的临时标识。记录、表格统一编号分类、统一管理,定期发放回收。
3 生物安全管理体系的运行
3.1建立生物安全管理委员会,全面负责生物安全工作;建立生物安全管理三级组织,负责咨询、指导、监督和评估检验科生物安全相关事宜。
3.2 做好生物安全培训。培训内容包括相关法律法规、生物安全体系文件、仪器设备及相关实验室活动的安全操作、应急预案、医疗废物处理等,同时对培训内容记录、考核,考核成绩记录在科室人员档案中。
【检验科安全防护制度】推荐阅读:
检验科医疗安全管理制度05-13
1检验科安全管理制度05-27
6医院检验科生物安全管理制度07-03
定期安全检查检验制度09-20
检验科制度10-27
检验科制度标准05-26
检验科免疫制度06-27
检验科核心制度11-07
检验科轮岗制度11-17
检验科岗前考核制度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