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民俗的作文

2024-10-09

新年民俗的作文(精选11篇)

新年民俗的作文 篇1

新年的钟声已经敲响,窗外的烟花声却久久未停,“砰砰”作响。绚丽多彩的烟花划破了夜空,耀眼夺目,连绵不绝.。

银白的烟花像是闪烁的星星,还调皮地眨着眼跟大家说:“新年快乐!”哦,银白的烟花变脸了,像是腾空而下的瀑布,水势诺荡,欢快地演奏着“新年好”的曲子。金黄的烟花像是一朵朵的,大大的菊花一样,烂漫盛开,似乎在向人们骄傲地炫耀自已。不对,烟花像是个百花园,有红通红通的,金黄的,紫的,蓝的……百花盛开,竞相斗艳。

在这美好的日子里,我们迎来了“20xx牛年”!刚才一起看春晚的我们,正吃着外婆煮的汤圆呢。我端着一碗热腾腾、香喷喷的汤圆,坐在饭桌上细细品尝起来。一颗颗洁白如玉的汤圆在耀眼的灯光的照射下,显得格外美丽。

浓郁的汤汁散发出的香气扑鼻而来,捞起一个放入嘴巴,啊!多好吃,甜滋滋的!从嘴巴一直甜到心头。这种甜不是普通的甜,而是除夕夜家人对自己温暖的祝福,是最幸福的甜!

吃完汤圆,我们又一起守岁,欢笑声持续不断……

新年民俗的作文 篇2

一、叙事交流:紧扣主题,抓住受述者

媒介作为传播的物质载体,实现了人类的各种交流。视听作品实际是一种交流手段,在叙事交流中有两个重要的因素:叙事交流层次、叙述者声音。

1、叙事交流层次

《中国新年》全方位地介绍春节整体面貌,在某个地点中选取某个“故事”为原点来展开,五位主持人分别走入不同的地方,通过对某个地方人物的捕捉,讲述当地的春节故事。

它采访的人物多元,注重趣味性内容和知识性内容的结合。在选择代表性家庭时,包括传统家庭和现代家庭。在人物的选择上,不仅有家庭人物,还有工厂负责人等。在《团圆》和《欢庆》中,分别涉及到白酒和烟花,并到生产地进行采访。节目向观众展示了酿酒过程以及酒桌上的敬酒等习俗。酿造白酒和烟花制作等内容看似与春节主题的关系不大,但使节目更丰满,事物背后的内容也成为吸引观众的点睛之处。而且这些事物的展现远不止是单纯介绍春节习俗,更多地是表现中华文化。

2、叙述者声音

在民俗类视听作品中,叙述者充当着重要角色。叙述者是作品中讲故事的人,叙述者声音是叙述者讲故事的语气和态度。叙述者声音通过什么形式呈现会对这种语气和态度有影响。《中国新年》由于主持人的介入,主要运用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结合的形式,这种形式将旁观者的客观和个人的主观相结合,在叙事中使话题更为生动,代入感更强。

民俗类视听新闻作品的叙事交流可以根据主题和受述者特点来采用合适的交流形式,要重视作品中“人物”的运用,善于将人物融入主题当中。任何形式的叙述者声音都可以一定程度地表达观点,观点的表达要依据节目形式而定。

二、叙事视角:结合效果,综合运用

叙事声音与“听”相联系,叙事视角与“看”相联系,要研究叙事作品,涉及到作品叙事时所用的角度。

叙事视角体现了叙述者和所叙述事件的一种表述关系,是叙述者把体验到的世界转化为语言叙事世界的基本角度。法国结构主义热评家热奈特以“视点”这一范畴为出发点,将“叙述焦点”分为:无焦点或零焦点叙事、内焦点叙事、外焦点叙事。[1]零焦点叙事又称全知视角叙事,内焦点叙事和外焦点叙事属于限制性视角叙事。

《中国新年》主要运用全知视角叙事,并与限制性视角叙事相结合。主持人通过直播各地的过节习俗,将大家带入到“年味”中去。主持人作为事件的目击者和参与者,叙述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主持人的参与给观众身临其境的感觉。以《团圆》为例,北京场的两位主持人会和中式餐厅老板娘一同买菜,一同吃饭;四川泸州场的主持人除了参观酿酒过程,还与在场人一同饮酒、敬酒。

伴随着移动互联、VR技术等新技术的发展,在叙事中增强参与性和互动性,才能很快地吸引人们的注意力,民俗类视听作品应突破形式的局限性,将各种叙事视角结合起来,善于运用多种形式,使内容更有吸引力。

三、意象选取:物化情理,渗入人心

意象是主观情感与客观世界对应物的融合。“意”指主体的情、理、意,“象”指物。20世纪初,英美现代派诗歌创作方法代表人物、美国诗人庞德将意象定义为:“意象是一刹那间思想和感情的复合体”。[2]视听作品当中意象的运用是多种形式的,通过意象能够物化情理,借物抒情,渗入人心,触动灵魂,从而深化主题。

1、视觉意象与声音意象

视觉意象主要指视觉上所感知的意象,包括画面、光影、色彩、蒙太奇等。《中国新年》大量运用了视觉意象,《回家》的画面中出现了“雨中的摩托车”、“人山人海的火车站”,代表着人们归乡的急切。在《欢庆》中,“捕鱼”、“舞龙”、“焰火”等意象的出现反映出人们过春节时的喜悦心情。

在整体色调上看,这一系列节目的色调偏红、黄、橙等明亮的色调,暖色调反映出温暖热闹的春节氛围。《团圆》中的打树花和《欢庆》中的大量烟花等景象展现出春日的喜庆。主持人的热情解说以及鞭炮声等热闹的声音都反映了整个节目所要表达的春节欢庆的主题。

2、意象与情感表达

意象的选取与情感表达紧密相连,情感表达需要借助意象来完成,意象可以物化情理,深化情感。作品与观众的联系需要通过情感来实现。

《中国新年》通过对意象的选取,整个节目反映出人们归乡的急切、团圆的快乐、欢庆的热闹。主持人的形象非常有特点,尤其是酷似圣诞老人的两位大胡子男主持。他们与采访对象之间亲密和谐的交流形式突出了节目的人文关怀,极大增加了节目的趣味性和春节的喜庆气息。不同类型的意象表现出春日里人们的美好祝愿。

四、结语

BBC的《中国新年》在民俗类视听作品中属于制作用心的作品,对于这一类作品有很多的借鉴意义。讲好中国故事,不仅要有优秀的作品,还要能达到较好的传播效果,《中国新年》的传播效果相对更为突出,借他人之口讲好中国故事有助于中国故事推向国外,《中国新年》做出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在新媒体环境下,讲好中国故事需要在叙事交流中做到节目制作者与观众之间的共鸣,并能通过多样化的渠道进行输出。讲好中国故事,重在讲出去,要善于运用新兴媒体,做到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结合,才能使作品具有创新性和生命力。

参考文献

[1]谭君强,叙事导论——从经典叙事学到后经典叙事学[M]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2][英]彼德·琼斯编,裘小龙译,新陆诗丛·外国卷:意象派诗选[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5.

中秋的民俗作文 篇3

月亮圆圆的、黄黄的。我看到了月亮,好像看到了一块香喷喷的玉米饼。表妹在我身旁说道:“我觉得月亮像一个美味可口的奶油蛋糕,要是能吃就好了。”我的妈妈说:“你们仔细地看看,月亮的旁边有几颗星星呢!好像星星在围着月亮跳舞。”然后,爸爸拿来口味多样的月饼,我们就大口大口地吃月饼。我一边吃月饼,一边赏月。我看着月亮,想起了嫦娥奔月这个故事。

中秋节的月亮真美啊!我希望天天都是中秋节,那么我就天天能看黄黄的、圆圆的月亮了,又可以天天吃到美味的月饼了。表妹也说:“要是月亮真的能变成美味的蛋糕就好了。”

作文 独特的民俗? 篇4

寒假,我们回了趟老家,去亲戚家吃喜酒,见证了独特的嫁女风俗。

听爸爸讲:我们的老家在一个偏僻的小山村里,那儿像一个世外桃源。空气清新,没有一点儿污染。山上郁郁葱葱,满是苍翠的松柏树。一到阳春三月,山坳里的油菜花开了,到处一片金黄,像满地铺满了金子。

老家还有独特的民俗:嫁女的前一天,娘家要大办宴席,邀请亲朋好友、邻居都来参加,热热闹闹地把女儿嫁出去。还要陪嫁许多嫁妆。这样,娘家人才会有面子。晚上,还要“伴女”呢!我听了,心早飞到老家去了。

经过一个多小时的车程,我们终于到达了目的地。只见一座屋子前有一个大坝子,坝子上搭着大棚布,里面摆满了桌子。坝子前那热气腾腾的大蒸笼里放满了碗碟,厨师操着大锅铲,正在大如车轮的铁锅中忙活着。人们忙里忙外,穿梭不停,小孩子则疯疯打打,乐此不疲。好一派热闹的景象!

吃过饭后,大家聚在一起聊天谈笑,不知不觉便到了深夜。夜空中繁星点点,异常宁静。“伴女儿”的仪式马上就要开始了,我怀着激动的.心情来到了客厅里。

高大敞亮的堂屋里已摆上了三张大木桌,上面铺着红色的床单。接着,一个高大的男人肩扛一个长长的调盘,上面有许多碗,碗里装着各式各样的糖。有米花糖、水果糖、牛奶糖、瓜子、花生……摆好之后,新娘梳妆打扮一番后坐到最中间,然后身边一边坐着一位新郎派来的“陪女儿”(类似伴娘),其他未成年的女孩都要围坐在新娘四周,如众星拱月一般。而且,大家都要唱歌。以前是唱山歌,现在却改成了流行歌曲啦!

我也被亲戚长辈们拽了上去,拘束地坐在那儿。大家唱着歌,向新娘表示祝福。宽敞的客厅里满是回荡着的好听的歌声,满是荡漾着的美好的祝福。深夜了,大家仍在继续唱歌,因为这里的朋友舍不得新娘走,这是她在娘家的最后一晚。明天清晨,接嫁的人就要来了。

已过凌晨,大家的激情仍没有减退。这时,我无意中望了望新娘,她微微低着头,那眼中分明有几丝不舍、留恋和激动。而她的妈妈,却在一旁不时用衣襟擦眼泪呢!

这仪式直到黎明才结束。老家的这种“伴女”的习俗真是独特啊!

指导教师:白文珍

民俗的作文:广州风格 篇5

广州的亚运会有哪些标志性物品呢?例如,广州亚运的吉祥物取名乐羊羊,一套5种,为历届亚运会中数量最多的吉祥物。“五羊”是广州市最为知名的一个标志,以五只羊作为吉祥物,充分体现了东道国、主办城市的历史底蕴、精神风貌和文化魅力。这五只羊有着与北京奥运会吉祥物“北京欢迎你”类似的名字,形象是运动时尚的五只羊,分别取名“阿祥”、“阿和”、“阿如”、“阿意”、“乐羊羊”,组成“祥和如意乐洋洋”,表达了广州亚运会将给亚洲人民带来“吉祥、和谐、幸福、圆满和快乐”的美好祝愿,也同时传达了本届运动会“和谐、激情”的理念。

在我的心目中,亚运是神圣的象征,代表着世界的和平和世界上每一位公民友好相处的热切愿望。亚运,代表着人类坚忍不拔的品格,激发了人性的顽强奋斗和为国争光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精神。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在亚运的舞台上,各位运动健儿展现着的不仅仅是个人的力量和坚毅精神,也展现出了一个国家的国民素质和强大与否。亚运,同样也孕育着每一位国民的梦想,在这里,虽然有辛酸,有奋斗的汗水,但是同样的也有胜利的喜悦和不败的意志,渐渐地萌发着,触动着每一个人的心灵深处;在这里,不断刷新着记录,创造出一个又一个的奇迹,让以往的梦想不再是假设,而却变成了活生生的事实……亚运,使人们把最自信的一面表现出来,在国际的舞台上尽情发挥自己人格的魅力和永不放弃的追求,而这感染着我们全中国的人民,乃至全世界的人民都会引以为豪,向大自然妈妈展现着我们人类的风采和气质。

亚运,是公平的,决不会歧视任何一类人种,因为他们都是兄弟,像密不可分的两兄弟一样永远并存着,都是源于自然,归于自然,都是生活于自然和同一片蓝天,在自然的哺育下发扬滋长……

节日民俗的作文 篇6

我活在节日里,和民风民俗形影不离了,它的魅力吸引了每一个人。

端午节是古人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而流传下来的,至今也非常受人喜爱,让人重视。

端午节的早上,长辈就会起早贪黑的将艾叶。蒲草。桃枝贴在门上。常听大人们说,端午节会有鬼在街上流荡,也许这是驱鬼辟邪,治住这些鬼为非做歹吧!

端午节农村里忙着插秧种地,也是妈妈们展现他们心灵手巧,贤妻良母的好机会。厨房里的他们忙出的一身汗,都来不及擦。你看,这宽宽绿绿的粽叶,白生生的糯米饭,各种馅人,多么诱人,令人垂涎三尺。

粽子包好,每逢亲朋好友来访,我们就赏他们一串,让他们拎回家。我呢!就提着一只只粽子和朋友们一起分享。

以前,心灵手巧的奶奶会眯着眼,左织右编给我织出一个网带,然后在里面装一个咸鸭蛋,神神秘秘的带在我脖子上。我欣喜若狂,又有无限的好奇,奶奶挂好之后,对我说:“这会给你带来好运。”我欢天喜地,宝贝的不得了。

中午,家乡的和一片寂静,家乡的农田里一片喜气祥和。我们会给在农田里的`亲人送饭。粽子。咸鸭蛋。水辣豆。糯米粑粑,应有尽有,大小们一边吃一边谈天说地,而我们就在田里无拘无束得闲。

祖先留下的习俗有我们一脉相传,不管科技有多么发达,他都不能代替传统的节日的吸引力。

山西的民俗文化作文 篇7

春冬寒季,晋北人吃饭总喜盘腿围坐在热炕头上,主妇坐锅头掌勺盛饭,给男人、孩子们吃好,自己拣剩下的随便吃点,俗叫:“做在人前、吃在人后”。吃完一碗饭如若把筷子横架在碗上就表示吃饱了,如筷子放旁边或拿在手中,就是没吃饱。

一些农村在夏秋暖和时节,有站街吃饭的习惯。各家各户盛一大碗饭走出院门,或站蹲门口,或到街中碾盘上、大树下,聊天吃饭两不误,趣闻笑谈、家长里短得以交流。如在农忙收割、打场时,多有手提黑陶饭罐送饭到田间的习惯。如路途较远无法送饭,便带点干粮和干菜临时充饥,谓之“打饥儿”。

家乡的民风民俗作文 篇8

旧时每逢元宵节,各家多吃米粉圆子。小粒无陷者为“糖圆”,大颗有陷如白果、枣泥、油水的称“元宵”。

晚间家宴后,外出赏月观灯。

入夜,火树银花,城门大开,大街小巷到处彩灯游动,处处敲锣打鼓。

当时有首儿歌描述常州元宵节灯市的盛况:“甘棠桥,对鼓桥,鼓楼对着庙门口,镗镗镗!灯来哩!灯来哩!什么灯?一团和气灯,二龙戏珠灯,三元及第灯,四面如意灯,五子夺魁灯,六角风菱灯,七子八婿灯,八仙过海灯,九莲灯,十面芙蓉灯,镗镗镗,灯来哩!后面还有一条老龙灯。

据说在太平军攻克常州后,每逢元宵节,“圣兵”敲起“太平军锣鼓”欢庆新春。青云坊两侧楼上,太平军男女“圣兵”化妆演唱滩簧,军民同乐,往往通宵达旦。这天,街头巷尾常有五七人一起,手提锣鼓,边敲边行,俗称“浪街元宵”。妇女夜间结伴到郊外或村外走三座桥,来回路线不能重复,称“走三桥”;有的途中摘一把初出夜的菜,拭衣领,称为“解发腻”;乡间姑娘还把扫帚、竹枝等用麻茎扎成一丈高的芦炬,在田间焚烧,谓“照田财”,以占卜干旱和雨水的情况。

身边的民风民俗作文 篇9

《礼记》载:“天子朝日,秋夕月。朝日之朝,夕月之夕。”这里的“夕月”指得正是夜晚祭祀月亮。后来,仿照古代帝王的秋天祭月的社制,民家也兴起了中秋祭月之风。中秋赏月的风俗在唐代极盛,月的身影在名家诗篇处处可见。

儿时到了中秋节,照例和往年一样准备,大家伙都盼着祭月。我们这儿的祭月是月上树梢后开始的,晚饭后,一家人把平时搁置小圆桌搬到屋外。最好是那种大片麦田前的空地,月光不着余力地撒在乡间的泥士小道上,使劲一嗅,麦子的味儿里透着月的清冷。整片的霜

似的月影铺满了户户人家的空地,乡人劳碌的剪影悉如收尽眼底。圆桌上摆上四盆月饼,两盆水果,瓜子和点心一小盆盆堆在桌上,不久,倒是满满一小桌了。

几个小孩捧着一个大而旧的铁锅,慢慢悠悠地放在麦地上。里面盛满了木屑,香升正正地摆放在铁锅的中间,香升上还插着三根天香,所谓天香是那种很粗很长的香,这最重要的,点燃后上天便会知晓。当然少不了清香点燃了插满铁,这叫满天星,叫象征大团圆。香烛两边各放一支,这香烛点燃后才是祭月开始。

我和几个孩子聚在一起,全副武装,向各家的麦地涌去。“快点,跟上,我们讨吃的去喽!”远处一缕炊烟升腾而起,这就祭月游行的起点。这游行,可是重头戏呢!哪家门前的孩童越多,证明这户人的祭品越丰盛,场面越隆重。主人笑盈盈迎进孩子们,我们也毫不客气,一哄而上,三下五去二,像饿狼一般将美食吞咽下肚。盘里很快就只剩下油渍,在月光下亮晶晶的,似乎拂了月色的尘辉。我的手指头也亮亮的,把它放到嘴边,轻轻吮吸,肚子里的馋虫又被逗起来了,赶忙加快去下一家的脚步。

夜完全深了,各家的父母呼唤孩子回家,他们却不尽听话,聚起来躲到偏僻的麦田中,枕着麦穗,沐浴着月光,共眠一宿……

我站在麦田上,看月光照射麦田,想着“举杯邀明月”恐怕是乡人难以享受的境界,如此佳节,他们也只想着祭祀月神,望下一年的好收成。麦残的时候,他们又要下种了。乡人家那匮乏的粮食,也只有在今天才会如此丰盛,胀满孩子们平日干瘪的肚皮。田中的麦子叠成一片,与月光一起,在田地纠缠不清。我们用一些空虚清灵的诗歌歌颂莲叶的美,永远不及乡人用他们的岁月和血汗在莲叶上写诗吧!

身边的民风民俗作文 篇10

一提到糕,人们脑海中往往就会浮现出那种扁扁、糯糯的糕,但梅花糕偏偏就是那“糕中奇葩”。为什么说它奇葩呢?首先,梅花糕,顾名思义就是形状如梅花,不像其它糕一样为正方体、长方体。其次,在梅花糕的表面有红、黄、绿等各种颜色的丝,颜色十分鲜艳,比那些清一色为白、黄色的糕好看多了!就算是冲着它的样貌,那也得去尝一尝。

相传梅花糕是乾隆皇帝下江南时见其色泽诱人,便故作品尝,发现其入口甜而不腻回味无穷,胜过宫廷御点,因其形如梅花,便赐名“梅花糕”,流传至今。

我品尝过梅花糕,它的味道让我念念不忘。梅花糕外焦里嫩,软绵的口感,浓缩的甜香味、热乎乎的夹馅流连齿间。这糕顶着纯白色的六角“脑袋”,没尝过的人绝对看不出里面还有豆沙馅。它的“小脑袋”上还戴着一些红红绿绿的“头饰”,甚是好看!我咬了梅花糕一口,软软糯糯的糕填满了一嘴。我继续向豆沙进攻,我咬了一大口,糕中就会流出琥珀色的红豆沙馅,这时就赶紧去舔,爽滑无比,还带着梅花淡淡的芳香,飘然至心,心情在这妙不可言的芳香中明朗起来。

蒙古族的民俗作文 篇11

蒙古族人民之所以被称为“马背上的民族”,是因为他们以能骑、善射和身体强壮闻名。早在几百年前,蒙古族就以骑兵精锐、骁勇善战闻名,由成吉思汗带领,横扫欧亚大陆。欧洲人的刀剑哪能抵御住那呼啸而过的弓箭和坚硬的马蹄,纷纷败下阵来,连当时的大金朝和西夏族也被消灭了……不要以为蒙古族人很粗鲁,不懂文化,其实他们也有着极为讲究的文明礼仪。请客人进蒙古包时,主人会立在包外,右手放在胸前,微微躬身,左手指门,请客人先进门。客人跪坐后,主人按照浅茶满酒的礼俗热情地献上奶茶和美酒,并把哈达献给客人。招待来客的佳肴有手抓羊肉和全羊席,以示蒙古族主人对来客的尊敬……蒙古族的餐饮礼仪也极其讲究,忌讳吃狗肉,不吃鱼虾等海鲜以及鸡鸭的内脏和肥肉。敬酒时,必须左手捧杯,用右手的无名指蘸一滴酒弹向头上方,表示先要祭天;第二滴弹向地,表示祭地;第三滴弹向前方,表示祭祖先,随后把酒一饮而尽。这独特的习俗一直流传至今。

蒙古族人民的服饰多为绲边长袍,头上戴帽或缠布,腰带上挂着鼻烟壶,或是佩戴蒙古刀与荷包,脚穿马靴。因放牧需要,蒙古族人多住蒙古包,蒙古包的材料多为装配式的构件,可以随意安装拆除,便于携带使用。

跟维吾尔族的古尔邦节、藏族的雪顿节、哈尼族的火把节一样,蒙古族也有自己传统而历史悠久的盛大节日——那达慕大会。一般在农历七八月份开始举行,席间有各种竞技游戏,是蒙古族人民一年一度的群众性盛大集会。

上一篇:孙艳秋散步说课稿下一篇:金科实习工作小结——乐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