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布局调研

2024-09-12

工业布局调研(共7篇)

工业布局调研 篇1

近年来清城区大力实施市委、市政府“三化一园”的发展战略,巩固树立“工业立区、工业强区、工业富区”的指导思想,积极推进工业化进程,以招商引资为重点,大办工业园区。在抓好招商引资的同时,大力优化工业结构布局,促进了工业产业化进程。据统计,XX年以来,我区先后建设了29个工业园区,共引进项目277个,合同投资金额 247.7亿元,已落实项目199个,落实率达72%,已动工项目45个,已投产项目154个。

一、成效与做法 我区在重点抓好招商引资工作,招商引资取得重大突破的同时,注重工业结构的优化布局,按照“产业化、规模化、集群化、效益化、特色化”的要求,优化工业结构布局,取得了较大的成效,在做法上有如下特点:

1、加强领导,成立机构。为加快区工业化的建设步伐,发展特色产业,各街、镇切实加强领导,相继成立领导小组,设立招商办,源潭镇还专门成立了工业园区管理办公室,主要帮助投资者协调各有关部门,解决相关问题,做好项目的跟踪服务等系列工作。

2、合理规划,明确定位。我区根据各街、镇的工业基础、区位优势和发展趋势,合理规划,明确工业发展定位,将源潭、龙塘和石角三镇定位为工业重镇,在工业发展定位上明确我区重点发展建材陶瓷、纺织制衣、汽车配件、电子电器、电线电缆、冶金制品、玩具饰物等7大支柱产业。

3、科学布局,明确发展重点。在工业布局方面,我区能够做到各有侧重、各有特点。根据各街、镇的资源和发展基础的实际情况,我区科学合理优化工业布局。其中,龙塘镇以发展电子电器、铝形钢材加工、汽车配件为主;石角镇重点以废旧五金、塑料拆解和再生资源深加工为主;源潭镇以发展建材陶瓷为主;东城街办以纺织制衣为主;凤城街办以重点发展电线、电缆等支柱产业为主。如源潭镇,该镇以清佛公路和银英公路为中心轴。规划建设清佛路两旁连片开发,形成工业走廊,把新马至大连、秀溪段约XX亩建成为建材、五金、皮革等综合性产业为主的金沙滩工业小区;秀溪至大挞段约15000多亩建成为建陶工业小区、高桥工业小区。

4、发挥优势,打造产业集群。我区充分发挥各街、镇的区位优势,积极推动特色产业的发展,打造产业集群。源潭镇充分利用瓷土资源丰富、交通便利优势,积极招商引资,通过以陶瓷产业为主导,推动其它工业项目的发展,该镇经过三年多的努力,陶瓷工业基地已初具规模,目前已吸纳11家大型建材陶瓷企业落户,签订合同投资金额30多亿元,计划150多条生产线。现建成投产有50多条,在建的有22条,预计今年下半年将陆续建成投产,初步形成了以建材陶瓷为主的产业集群。石角镇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已形成了我省最大的废旧五金、塑料拆解和深加工基地。目前该镇从事废旧五金、塑料拆解的企业有1000多间,开展五金深加工企业15家,其中铜材10家、铝材1家、钢材4家,企业总产值占全镇工业总产值的52%。最近该镇又引入国家供销总社投资建立了占地1万多亩的循环经济工业园,计划在2——3年内把全镇五金加工回收行业纳入统一经营和管理,加快五金深加工业发展,形成以废旧五金、塑料拆解加工等再生资源产业集群。

5、突出重点,注重引进规模大、技术高的大项目。在优化工业布局中,区委、区政府十分强调引进规模大、技术高的大项目,尤其注重是引进“全国500强”甚至“世界500强”的大企业落户城区。近年来通过招商引资,我区成功引进了以生产钢材、不锈钢制品为主的香港圣力实业有限公司;以生产精密电子、数码相机、电子玩具为主的香港和记黄铺集团有限公司;以生产汽车配件的马来西亚杰雅帝有限公司;以生产陶瓷系列产品为主的广东汇德邦陶瓷有限公司,以生产国际体育运动器材为主的香港嘉士乐国际集团有限公司等多间在国内、国际上的知名企业。这些企业的合同投资额都超亿元以上,而且规模大、科技含量高、创税利大。通过对知名大企业的引进,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工业结构的优化,形成“羊群效应”。

二、困难与问题 我区在优化工业结构上取得了一些成功做法和经验,但从总体上来看也存在一些困难与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引进项目规模不够大,科技含量不够高。近年来通过招商引资共引进的项目有277个,但10亿元以上规模的较少只有5个。在引进的项目中大多数都是引进劳动密集型项目,而资金密集、技术密集的项目不多,缺少 “世界500强”和“中国500强”的企业。其主要原因是当前在珠三角产业转移过程中由于产业成本增加,大部分效益底、高耗能、科技含量不高的企业纷纷实施产业转移,相比之下“含金量较高的企业在当地仍存在一定的发展空间,并不急于转移。此外我区的个别街、镇与这些企业欠缺联系、沟通,致使引进工作进展缓慢。

2、产业集群层次低,大多数产业集群尚未发育成熟。除了陶瓷工业城和再生资源基地外,其它的工业项目尚未能真正形成产业集群。主要表现在:首先,集群的竞争优势大多建立在低成本、低价格、特别是劳动成本低廉基础上;其次,个体、私营企业小生产管理方式占有相当的比重,不仅工艺设备普遍落后,而且技术熟练工人匮乏,技术水平不高,低质产品比重大。再次,企业外包意识差,分工及产业链不完善。产业集群内的企业“外包意识”普遍薄弱,大量小而全企业在同一集群内,尽管行业特点明显,但行业内部却缺少细致分工。四是自主创新能力弱,产业易大却难强。由于高素质人才缺乏,分工配套不完善,公司产品供给不足等原因,现有的产业集群大多数没有形成集群应有的创新机制,企业缺乏自主技术创新的人才、资金、体制和环境基础。五是地方网络不健全,企业没有扎根的土壤。有的产业集群顺应了国际产业转移的趋势,利用当地区位优势和低成本的优势形成了竞争力,集群企业间的联系是跨国公司间联系的复制,而非建立在当地社会网络的基础上。以上这些问题,不仅影响有潜力的大企业成长,也削弱了小企业的盈利能力和发展空间,阻碍了产业链的延伸,危及集群的自我发展和集群竞争力的提升。

3、个别职能部门办事效率低,土地使用证办理滞后。一是因为国家严格用地审批,使大部分客商的土地使用证至今仍未能办好手续,阻碍了客商在本地的投资力度。二是个别职能部门服务意识不够强、服务不到位未能真正为客商解决问题,部分地区客商对此反映较大。

4、

园区建设进度缓慢,基础设施未真正完善。供电、供水、通讯、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未能完全到位。其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由于资金筹集困难,园区建设进度放慢,同时部分在建项目贷款难以到位,企业建设困难加大,影响了园区的整体进度。二是市个别部门通力合作办园区的氛围还不够浓,直接影响园区的开发建设进程。三是园区征地难,部分农民要价太高,导致街镇未能按时交地给投资者,如龙塘的富源、盈富工业小区,就是出现这样的情况。此外,个别街镇工作不到位也是主要原因之一。

三、思路与建议

1、明确招商重点,提高项目质量。一是要把项目的质量和效益作为是否引进该项目的一个重要标准,把眼光放到一些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环境污染少、创税多的大型项目上。同时,要注重引进项目的社会效益以及成本效益;二是多与国内外知名的企业、大专院校“攀亲结对”,广泛接触,争取更多高新尖科技、知名品牌企业落户城区。

2、加强指导协调,推动产业集群。产业集群对我区优化工业结构起了重要作用,我们要通过加强与市的协调沟通,借鉴佛山、东莞、中山等地的优秀经验,制定相关政策,大力推动产业集群发展。一是要以大企业为龙头,以大项目建设为载体,以重点产品产业链带动中小配套企业的产业群的发展。二是通过招商引资,吸引跨国公司和国内外的配套企业,纳入跨国公司为主导的分工协作体系和供应链,以外包产业链带动中小配套企业的发展,确保引进一个大项目,形成一个大产业,实现由项目招商向产业招商转变。三是加快传统园区向产业集群方向转变。园区是实施产业集群的载体和平台,新发展的园区主要以产业集群为导向和目标,已有的园区要进行整合,搞好分工协作。四是在政策上鼓励产业集群的发展。大企业在区域内配套给予一定奖励,中小企业为大企业配套给予一定的政策扶持。

3、强化服务意识,提高办事效率。目前我区项目的落实进度普遍不快,已签约(含03、XX年)未动工的项目还比较多。这要求我们要增强服务意识,加大项目跟踪服务工作的力度,切实为企业排忧解难,积极协调市有关部门解决项目审批和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提高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促使企业尽早动工建设、尽早产生效益。

4、加大资金筹集,完善园区建设。建议多向市反映,加快城区道路交通的规划建设,不断完善城区交通网络,同时对工业园区的建设要多给予支持,使园区的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不断完善,以促进优化工业结构布局,推动城区工业经济跨越发展。

工业布局调研 篇2

产业布局就是在特定空间的运动和发展中,寻求社会生产力空间运动的最佳规律,也就是实现产业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合理布局。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各地自然条件千差万别、资源禀赋各有差异、社会经济水平参差不齐的国家。这种客观现实构成了国民经济包括空间结构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从国情出发,从各区域经济特点出发,合理组织生产经营的空间运动,是研究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重要环节。

1.1 水泥工业产业布局的历史回顾

我国水泥工业布局大致经历了3个历史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建国初期至1978年。在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水泥工业是在长期短缺经济条件下发展起来的,水泥市场长期处在供不应求的局面。当时国家确立了平稳工业布局和备战的区域目标,经济建设以内地为主。这一时期的产业布局基本是以城市为重心的点状布局,许多重点企业布点和建设都是经过行业主管部门论证和选址后确定的。投资主体是国家。

第二个阶段即1978年至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正是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时期。期间经历了几次宏观经济调控,在计划和市场体制的双重影响下,水泥工业总体上形成了点面结合的均衡布局,体现了公平布局的原则。但这一时期国家对水泥工业的投入不足,迫使水泥行业不得不采取“两条腿走路”,兴办社队企业,发展乡镇企业,甚至提倡“大家办建材”这样的举措来满足国民经济建设对水泥的需求,这种局面一直持续到1995年。这样一个发展过程,决定了我国水泥工业长期处在布局分散,产业集中度低的状态,且水泥工业的技术结构长期以立窑等落后工艺为主体。之后暴露出的问题就落后工艺增长过快,布局分散,生产集中度较低。在市场经济发展阶段后,由于诸多认识上的偏差,在很大程度上放松甚至忽视了对产业布局的研究。

第三个阶段即为进入21世纪以来,是我国历史上新型干法水泥发展最快的一个时期。从1996年开始,我国水泥市场开始呈现供过于求的局面,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推进,我国水泥工业步入结构调整阶段,新型干法水泥的发展逐年加快,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新型干法水泥的发展步入快车道。这一时期新型干法生产工艺发展很快,产业结构得到迅速改善,在市场拉动和国家宏观调控的双重影响下,水泥工业布局进行了新的调整,初步形成一个多层次的、点线面网交织的多维网络结构。但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现象非常突出。

1.2 水泥产业布局现状

根据国家发改委2009年6月底对全国水泥统计调查汇总数据,2008年底我国水泥总生产能力已经达到18.7亿t(据生产许可证办公室统计全国水泥生产能力为22亿t,但其中粉磨站比重很大,约占1/3左右,所以本次分析以发改委统计数据为基准),其中新型干法熟料能力7.6亿t。2008年水泥产量14亿t,其中新型干法水泥产量9.3亿t。截止2008年,全国六大区水泥总产能、新型干法熟料产能、立窑水泥产能、水泥产量和新型干法水泥产量分布见图表1~表4。

/万t

/万t

/万t

/%

从截止到2008年底全国水泥产能和产量的分布情况看,华东地区,其水泥总产能和新型干法熟料产能均占全国总量的40%以上,在全国位居第一位,其2008年水泥产量占到全国的38%,而且从水泥产能达产率来看,华东和华北地区低于全国水平,说明该地区水泥产能存在过剩倾向。中南和西北地区,2008年水泥产量占全国比重均高于产能所占比重,同时达产率超过或接近80%,表明该区域水泥市场需求旺盛。

统计数据显示,从六大经济区的水泥总产能、新型干法水泥生产能力布局来看,大多数省区尤其是东南沿海地区新型干法水泥布局已基本完成。其中华东地区新型干法水泥产量占全国44%,产量超过4亿t;位居第二位的是中南地区,水泥总产能占全国25%,新型干法熟料产能占全国26%。伴随新型干法水泥的快速发展,以及水泥工业结构调整的不断推进,下一阶段,我国水泥工业布局将进入填平补齐阶段的发展阶段。

1.3 水泥工业产业布局的主要特点

1.3.1 产业布局总体上满足国民经济建设的需求

受市场指向驱动,我国水泥工业的产业布局大体与区域国民经济的发展格局相一致。2008年我国六大区水泥产量的比例与同期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基本吻合(数据见表5)。我国水泥工业总体上能够满足各地经济建设的需求,避免大量产品跨区域流动给铁路、公路部门带来巨大的运输压力。

/%

目前,我国重点消费城市周边均布局有大型水泥企业或现代化水泥生产基地;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正逐步向次一级的消费中心或农村市场延伸,初步形成了主次相互支持的网络结构。

1.3.2 产业布局具有与资源指向趋同的特点

我国水泥工业布局的资源指向是十分明显的,一般水泥项目在厂址选择上都倾向于靠近矿山,靠近资源地布局将大幅度减少工厂的物流总量,从而有利于降低成本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位于华东腹地的安徽省是我国石灰石资源比较丰富的地区,也是我国重要的水泥产区之一,已经形成了沿长江的水泥产业带;河北省唐山地区石灰石资源丰富,已布局了超过3 000万t的水泥生产能力;广东省英德市石灰石资源丰富,该市已发展成为广东省重要的水泥生产基地。国内其它地区的水泥工业发展也无不与石灰石资源的分布密切相关。

1.3.3 围绕核心消费区域布局特征显著

目前在国内围绕核心消费区域布局成为水泥行业布局的基本特征。无论是2003年是新型干法水泥高速发展的“黄金时期”,还是之后几年的新型干法水泥快速增长期,围绕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及京津塘环渤海经济带水泥市场需求快速增长地区,大量布局水泥生产线现象愈演愈烈,使得这3个国内水泥布局的“黄金区域”已提前进入水泥产能饱和状态。

1.3.4 沿江沿海水泥生产基地已初步形成

随着新型干法水泥的普及和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水泥企业生产成本的差距逐步缩小,而物流组织、运输成本正逐渐成为决定水泥产品是否具备竞争优势的1个重要因素。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形势下,依靠低价的运输方式—水路运输,减少物流成本成为企业有效地控制市场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成为企业扩大市场覆盖范围的重要优势。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我国已形成了从湖北、江西、安徽到江苏绵延千里的长江沿岸水泥工业生产条带;被称为我国第二条黄金水道的西江沿岸地区,目前也布局几千万吨的水泥生产规模。

1.4 产业布局存在的问题

进入新世纪以来,新型干法水泥发展取得骄人成绩。当时业内有一种观点,就是新型干法水泥怎么发展都不过分。但经历了2004年以来令人难以至信的发展之后,产业布局不合理的问题越来越显现出来,主要表现在:

1.4.1 区域发展不平衡

截止到2008年底我国水泥工业布局和新型干法水泥布局很不均衡,目前,华东地区人均水泥生产能力已接近2t,人均新型干法水泥占有量也达到1.2t;中南、华北、西北人均新型干法水泥产能占有量超过700kg,其中华北地区人均水泥总产能接近1.5t,而新型干法水泥的人均占有量低于全国平均水泥,说明落后水泥产能比重较大;西南是全国人均新型干法水泥占有量最低的地区,人均不足500kg。总体看来,各大区域间水泥发展很不均衡。

1.4.2 局部地区市场激烈波动

在近几年的发展中,盲目跟风的现象比比皆是。比如,在奥运概念的吸引下,北京周边地区新型干法水泥项目纷纷上马,2002~2003年期间集中新增了2 000万t的水泥生产能力;在立窑没有被大量淘汰的背景下,市场供需失衡,之后便是北京市场的持续低迷。2002年以后,围绕炙手可热的长三角市场,浙江省及华东地区新型干法水泥项目雨后春笋般地蓬勃发展,某些地区出现了盲目扩张、不切实际地追大求快。2004年国家实施宏观调控政策,随之浙江等地的水泥市场陷入低谷。目前,围绕长三角市场形成新型干法水泥生产能力超过2.7亿t;2008年受宏观调控影响,长三角地区需求增长明显放缓,水泥市场竞争激烈,价格下滑。2009年在国家刺激经济增长一系列政策影响下,1~9月全国水泥产量同比增长16%,而长三角水泥市场范围内的浙江省,水泥产量同比增长幅度为3.8%,江苏为8.8%,山东为6.7%,均低全国平均增速,效益指标华东6省均为负增长,这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无论是2008年的市场低迷,还是2009年的市场火暴,过度布局给市场带来的不良后果非常严重。

浙江省是我国新型干法水泥发展最快的省份,全省已形成新型干法水泥生产能力近1亿t。人均水泥消费量高达1 800kg (2008年全国平均1 030kg),预计其水泥需求的峰值将很快出现。值得关注的是,安徽省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已经开始走缓,浙江新型干法水泥产能严重过剩已成定局,业已形成的水泥产能中,至少有2 000万t过度布局的新型干法产能成为无效产能。

安徽省是我国重要的水泥输出省份,近年来其沿江地区水泥产业发展迅速;全省年水泥消费量不足5 000万t,年水泥和商品熟料输出量超过4 000万t。据了解,该省规划2010年水泥和商品熟料达到1.8亿t, 2015年达到2.4亿t。安徽省某市2007年新型干法水泥产能950万t, 2008年新增新型干法水泥产能1 000万t,目前在建拟建生产线可新增产能达4 600万t。如此高强度、跳跃式的发展若不能得到有效遏制,在本地区市场容量有限、长三角地区水泥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其后果不难想象。

珠三角市场是我国又一个重要的水泥消费市场,也是水泥投资的热点地区。广东省决定在珠三角区域内不再发展水泥工业,所以,具备便利运输条件的西江沿岸成为水泥投资的热土。2008年,仅西江沿岸地区就投产6~7条5 000t/d级以上规模的大型生产线,新增新型干法水泥产能1400万t左右。目前,两广地区围绕珠三角市场的新型干法水泥建设再度升温,初步统计仅在建拟建生产线就有30多条,可形成新型干法水泥产能6 000万t。珠三角地区水泥消费已呈低速增长态势,大规模的产能增长或短时间内的集中释放对区域市场的稳定将是十分有害的。

值得警惕的是,有迹象表明东部地区这种围绕水泥需求热点地区过度投资布局的发展模式正向中西部地区传导。据了解,尽管湖南省目前新型干法水泥比重还较低,但围绕长(沙)株(洲)(湘)潭地区市场的已建、在建新型干法水泥规模已超过2 000万t。河南也是新型干法产能高度扩张的地区之一,如果2009年6月统计的在建、拟建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全部建成,新型干法水泥产能将超过1.3亿t,成为仅次于安徽省的新型干法水泥总量第二大省。

灾后重建极大地激发了四川省新型干法水泥发展的热情。据有关信息,灾后核准、签约、规划的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多达72条,可新增产能超过1亿t (2007年四川省水泥消费量约为6 000万t)。海螺水泥、冀东水泥、亚东水泥等10多家水泥巨头纷纷入川设厂或扩能;有一家水泥企业7天内就在川渝两地签订了3条5 000t/d生产线。水泥是典型的区域性产品,重建高峰过去后四川水泥市场极有可能出现比较严重的产能过剩局面,一些仓促上马的生产线可能会遭遇市场寒冬。

1.4.3 不考虑资源和能源供给条件盲目发展

随着投资体制的改革,企业投资的自主权得到了体现。但少数企业家由于对水泥行业缺乏认识,不理解资源条件对水泥生产的重要性,近年来在资源条件、配套设施尚不落实的情况下仓促上马的水泥项目屡见不鲜;有的水泥项目干脆就不落实资源,给企业的生产经营造成了无法弥补的先天不足。

22015年全国水泥消费量预测及各经济区发展空间研究

衡量一个产业的布局是否合理,主要以该产业的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是否基本平衡为衡量标准。市场需求是水泥工业产业布局的重要参照因素。

2.1 对未来水泥需求影响因素分析

2.1.1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将使水泥总量保持适度的增长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中提出,到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按照这一要求,未来一定时期,中国的经济发展依然处于高速增长期,按翻两番的目标计算,2020年前GDP的平均增长速度要保持在7%以上;未来国民经济将继续呈现持续增长的走势,所以2020年以前,水泥产量也还将保持与经济建设相适应的、适度的增长。

2.1.2 我国正处于工业化中期向后期转变的过渡阶段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部、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和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发布的我国首部工业化蓝皮书—《中国工业化进程报告—1995~2005年中国省域工业化水平评价与研究》。蓝皮书指出,通过对中国工业化进程的综合评价分析,目前中国总体上正处在工业化中期向后期转变的过渡阶段,即城镇化和重化工业加速发展的历史时期。工业化进程和推进城镇化需要大量的投入,所以在这个过程中,投资将是拉动经济的主要因素。

2.1.3 我国水泥消费走势处于上升期

我国是个发展中国家,现阶段的主要任务仍然以发展为中心,这就必然带动水泥消费需求持续增长。此观点是基于两点考虑,一是基础设施建设一直是国家的投资重点,特别近2009年国家应对金融危机的举措,有相当大的投资进入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全国范围内大批重点基础工程项目提前投入建设,拉动了水泥消费量的快速增长。从发展趋势看,今后一定时期内,我国基础设施的建设量仍将占固定资产投资的相当比重,而且投资将主要集中在交通、城乡基础设施、农业水利和生态环保等方面。国家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将有效拉动水泥需求的增长;二是住房建设量将稳定增长。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指标体系,我国未来的城市化进程将快速发展,到2020年我国的城市化水平可能高达55%,乐观的估计可望达到60%以上,城镇人均住房面积达到30平方米以上;这一目标将使住房及城市配套设施建设持续升温。未来5~10年我国每年要兴建城镇住宅约6~8亿m2,农村每年住宅建设量也将在约8~10亿m2,加上公共设施的建设,预计每年的房屋建设量将维持在22~25亿m2。

2.2 对2015年水泥需求总量的预测

2.2.1 基础数据选择

(1)国内水泥消费量。选择了1980年以后的水泥消费量数值作为建立数学模型的基础数据。

(2)宏观经济指标。主要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主要指标完成值,包括国内生产总值(GDP),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等指标;

(3)国家统计局2009年10月22日发布,2009年前1~9月我国国内生产总值21781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7.7%。全年可实现“保八”目标。

2.2.2 预测方法的选择和运用

(1)趋势外推法

建立以水泥消费量y为因变量,时间x为自变量的数学模型:

Yt:水泥消费量

X:时间

(2)回归分析法:

建立水泥消费量与国内生产总值作的一元回归模型。经检验方程复相关系数为0.9904,表明水泥消费量与GDP指标之间存在高度相关关系。回归模型如下:

Y:水泥消费量

(3)弹性系数法:

水泥需求与国民经济发展速度有着高度的相关性。水泥消费随着经济结构调整和升级,相关性不断下降。1990~2008年水泥产量年均增长速度为10.6%,同期国民经济发展速度10%,弹性系数约为1.06。“十一五”前三年,水泥产量与GDP的弹性系数下降为0.866,其中2008年,水泥弹性系数下降至0.49。水泥弹性系数数学模型为:

△Y:水泥弹性系数

KY:水泥年平均增长率

KGDP:GDP年平均增长率

2.2.3 预测结果

/(万t)

综合分析,根据水泥行业的先行特征,特别2009年在国家一系列宏观经济政策的推动下,我国许多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计划已超前实施,并刺激今年水泥需求量实现突破性上涨,上述数学模型预测中已参照2009年的快速增长的消费趋势,所以会使对2015年的需求量偏高,为此初步判定,2015年全国水泥需求量约为19~19.5亿t。

截止到2008年底,我国新型干法熟料能力7.6亿t,折合水泥生产能力11亿t。如果按2015年水泥消费量19.5亿t,按全部为新型干法水泥计算,预计2015年前我国新型干法熟料能力还有6亿t的发展空间。如果2009年新型干法熟料产能新增量达到2009年6月底统计的4.2亿t,则全国新型干法熟料的发展空间1.8亿t。

2.3 各经济区域水泥需求预测及产需平衡分析

2.3.1 各经济区域水泥消费现状

国家统计口径中没有对各地区水泥消费量的统计,中国建筑材料工业规划研究院根据30年来对水泥市场的跟踪分析,计算出各地区水泥消费,具体指标汇总见表9、表10。

从水泥消费量的增长来看,进入21世纪后,各区域水泥消费量均翻了一番以上,其中华北、华东和西南水泥消费的增长较快,增长幅度在2.5倍以上;东北、中南、西南的消费量略慢,分别在2.2~2.5倍之间。

2008年各区域水泥消费数据显示,华东地区水泥消费量为4.94亿t,占全国消费总量的36%;中南地区水泥消费量为3.5亿t,占全国总量的25%;华北和西南地区水泥消费量为1.7~1.8亿t,分别占全国总量的13%;东北和西北地区水泥消费总量在0.8~1亿t,分别占全国总量的不足10%。

从人均水泥消费量指标来看,华东地区人均水泥消费量最高,2008年已接近1 300kg,华北地区次之,人均消费量达到1 135kg,西北地区最低,为856kg。

/(万t)

/(万t)

2.3.2 各区域水泥需求预测及产需平衡分析

按上述全国水泥需求量预测结果,按各经济区发展的趋势及重点。综合分析并初步估算六大区2015年水泥需求量见下表;按各地区现有新型干法水泥生产能力,以及2009年中期统计的各地区在建水泥熟料线的统计,计算各区域到2015年新型干法水泥发展空间见表11。其中:中南地区新型干法水泥发展空间最大,西南次之;华北、东北也有一定发展空间;华东的发展空间不大,西北地区已出现过度发展的苗头,华东和西北地区水泥发展需适度控制。

需要指出的是,由于本次研究是以六大经济区为基础,区域内甚至包括各省范围内,水泥发展都是不均衡的,本次分析某一区域具有发展空间,也并不表明区域内所有省份都布局更多的水泥项目,而要根据各省市的具体情况作具体的分析判断。

/ (万t)

注:负值表示缺口量。

3 我国水泥工业产业布局思路

3.1 产业布局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水泥工业合理布局和均衡布局非常重要,是“十二五”水泥工业结构调整的重点内容之一。水泥工业产业布局必须尊重科学,遵循客观规律,要综合考虑原、燃材料的供给条件、获取成本,产品物流条件、对外输出条件和运输成本等因素,要统筹考虑和全面分析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产业基础、市场发展潜力等前提下,合理安排时间和空间的布局。

水泥产品具有区域性、同质性的特点,是典型的资源依赖型和环境敏感型产业,社会对水泥的需求量的多少与当期经济发展规模高度相关。水泥产业布局的指向特征既不能是单纯的市场取向,也不可能是单纯的资源取向,而必须在市场、资源和运输等诸多因素中寻求最理想的结合点。具体布局上应着重考虑以下几个因素:

3.1.1 市场需求是影响产业布局的首要因素

根据水泥产品的区域性特点,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水泥投资项目单位产品的成本费用总和(包括工厂成本,运输和销售费用)低于社会平均水平,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并能形成一定的竞争优势。超过这一范围,其单位产品的成本费用总和就高于社会平均水平,并且受运输、销售费用的影响呈迅速增加趋势,从而使投资项目的市场竞争力显著减弱,效益指标下降。

合理的水泥工业布局,就是在满足市场需求的前提下,实现社会成本的最低化。为实现这一目标,首先必须了解市场、研究市场,掌握市场需求变化的客观规律,才能提出一定时期内生产力在地域空间上的分布和组合。

目前来看,我国东部地区水泥生产力布局已基本完成,同时受资源、环境、市场等条件的制约,水泥工业布局已经开始向中、西部地区转向。而我国中西部地区缺少沿海地区的市场环境和物流条件,市场的增量空间有限,如果没有科学规划和引导,有可能在短时期形成新型干法生产线过度发展和无序发展的问题,这种盲目发展现象将在局部区域形成恶性竞争的市场局面,并给当地水泥行业带来灾难性后果。因此,中西部地区的水泥工业布局更要特别注重控制总量、控制投资力度、把握建设节奏。

3.1.2 不能以最高需求量确定产业规模

按照发达国家水泥工业的发展规律,当经济发展达到一定水平或人均水泥消费量累计达到一定数额后,水泥消费量将出现峰值,并从峰值上逐渐回落到一个均衡的水平。若按最高需求量确定区域的产业发展规模,峰值后水泥需求量的下降将造成长期的产能过剩,既是对社会资源的极大浪费,也不利于水泥市场的稳定和企业经济效益的发挥。

由于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和住房建设的拉动,我国水泥生产一直以较高的速度增长。目前,我国人均水泥消费量超过1 000kg,约为世界平均水平(kg/人)的2倍。初步预测,我国将在2021年前后出现水泥消费高峰,而经济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将提前出现。我国的市场经济体系尚不健全,如果仅仅依靠过度投资之后的市场调控杠杆起作用,也即通过市场竞争、优胜劣汰来实现结构优化,是需要付出很大代价的。所以,不能以最高水泥需求来布局水泥工业的发展上限。

3.1.3 产业布局要和经济发展战略相适应

在水泥工业布局上,要体现与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相适应的原则。我们也有过一些经验教训。上世纪80年代后期,为解决部分老企业社会包袱沉重、企业生存艰难的问题,国家对十四个水泥老厂给予了建设资金的支持。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当时部分老企业已位于城区或城市边缘;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一些企业逐渐被城市包围,并对所在城市的环境造成较大影响,如广州水泥厂已实施了环保搬迁。

综合考虑经济发展和环境容量等因素,今后的产业布局必须从严控制大中城市边缘地区水泥厂的建设,结合资源和交通运输等条件适度向山区或经济欠发达地区转移。经济发达地区水泥工业的进一步发展应着重体现循环经济理念,以吸纳工业废弃物、生活垃圾为主,为保护生态环境做出贡献。

3.1.4 因地制宜确定企业规模

水泥行业是很适合规模生产的行业。适度的大型化,一方面有利于提高企业的技术经济指标,节能降耗,降低产品生产成本;另一方面也有利于降低生产管理和营销费用,发挥规模效益,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力。但水泥产品又是典型的区域性产品,不适于远距离运输,否则,运输费用的增加将远大于节能降耗和管理成本的下降,表现为规模不经济。

因此,水泥企业的规模确定必须因地制宜。对市场需求相对集中的东部地区或大中城市,在满足环保要求的前提下,企业要适度集中,以发挥规模效益,避免过度竞争。对经济总量较小特别是地广人稀的西北地区,企业规模则不宜定得过大。

3.1.5 资源条件和运输条件是布局的重要因素

由于大量的原材料消耗(生产1t熟料需消耗1.5t以上的原料),水泥工业的产业布局具有十分明显的资源指向。在进行水泥项目的前期工作时,首先要进行必要的资源地质工作,石灰石矿山的储量要满足拟建项目30~50a以上的需要。

外部运输在水泥工业布局的重要性日益突出。由于生产技术日益趋同,企业技术经济指标的差异日益缩小,并表现出一定的刚性。相反,外部运输环节的弹性较大;比如,1t水泥的市场价格一般在200~300元之间,而产品外部运输费用由于运输距离、运输方式的不同,有的不足20元,有的可达100元左右,从而极大地影响着产品在终端市场的竞争力。

在各种运输方式中,水路运输成本较低,尤其适合于中远距离。我国长江沿岸和西江沿岸水泥基地的迅速发展就是水泥工业布局调整的成功范例。铁路运输费用低于公路运输,但铁路受运力制约严重,在中等距离运输上,铁路运输比公路运输具有优势,没有水运条件的地区尤其要关注建设项目是否有铁路运输的可能。公路运输快捷灵活,目前水泥产品运输的主要方式,但公路运输的辐射半径较小,在水泥工业布局上应充分重视、扬长避短。

3.2 水泥工业布局思路

“十二五”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时期,也是水泥工业实现由大变强的关键时期。水泥工业的生产力布局必须尊重科学,遵循客观规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统筹考虑和全面分析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产业基础、市场发展潜力等前提下,依据当地水泥工业发展条件,合理确定发展规模,合理安排时间和空间的布局。

(1)由于客观上存在矿山资源分布与市场分布的不对称性, 在水泥工业的生产力配置上较难实现绝对意义上的“均衡布局”。因此, 需要结合区域特点,实现水泥工业相对合理的“均衡布局”。

(2)我国地域辽阔,运输费用对生产成本影响较大,而且从节能角度来看,水泥生产应尽可能面向本地市场,避免长距离运输。在资源和市场相对集中地区,可以继续采取“熟料基地+粉磨站”的建设模式,减少过度分散布局给资源、环境带负面影响。

(3)水泥生产线布局要与当地环境容量、资源条件、市场需求相适应。东部地区经济相对发达,水泥工业已形成较大规模, 随着土地、环保压力不断加大,应严格控制产能的扩张,以重点改造现有企业为主,不再铺新摊子;中部地区石灰石资源比较丰富, 交通运输便利, 在满足本地区水泥需求的同时也可兼顾周边地区的需要, 形成合理的经济规模;西北产能有过剩倾向,不宜继续扩大规模;西南地区新型干法水泥发展薄弱、要以减少运输压力和满足本地区需求为原则,适度发展。

(4)在局部水泥企业布局密集区域,进一步提高产业集中度,引入集团化管理,达到市场与资源整合,提高运营效益的目标。

3.3 水泥工业布局建议

3.3.1 协调好地方利益

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而协调好地方利益与国家整体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要求。目前许多地区过度投资原因是地方政府的不作为,他们仅仅从地方财政收入、政绩业绩出发,在决策水泥项目时,不顾市场、资源条件和产业布局的要求,盲目引进投资,造成市场供需失衡,投资效率低下。在水泥工业总量过剩、局部地区严重过剩的环境下,各级地方政府必须坚持局部服从大局的原则,站在全局的高度统筹协调,才是保证水泥工业健康发展的正确方向。要以转变增长方式为主线,兼顾全局利益,引导企业通过创新发展和强化管理上要效益,政府则通过信息发布和信息引导,促进行业健康有序发展。

3.3.2 以规划引导水泥工业理性发展

要落实贯彻好国务院38号文件精神,实现抑制产能过剩的任务,需要进一步做好水泥行业发展规划和区域发展规划,通过规划正确引导水泥工业协调发展。以往各地区许多规划是站在自身利益上,而带有很强的局限性、随意性和盲目性。建议各省市投资主管部门站在区域的宏观高度,理性和深入地研究市场,在行业主管部门统一指导下,按省份和按区域制定水泥工业发展规划。通过规划控制好投资力度与节奏,实际均衡布局。建议广大水泥投资商要真正树立起科学发展观,高度重视对企业发展战略的研究。要切实重视科学管理和市场营销,向管理要效益,从市场营销中放大企业的优势,真正实现“做大”与“做强”的有机结合。

3.3.3 强化投资管理

鉴于投资管理体制改革后水泥投资项目主要由各省(市、区)投资主管部门核准,建议各省(市、区)投资主管部门建议建立一套科学、规范的核准程序,防止多头审批。同时以规划作为投资项目核准的依据,合理控制投资规模。

红河州:深入调研合理布局 篇3

自1998年开始,红河州就积极开展了中小学校布局调整改革工作,2008年以后,全州又掀起了新一轮的学校布局调整与改革。经过11年的努力,学校布局日趋合理、教育资源不断优化,布局调整与改革取得了明显成效。

1.加强领导,完善工作机制

为了扎实推进学校布局调整,红河州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做到“八个过硬”,即:在加强组织领导上有硬手段、硬措施,要求市(县)长负总责,分管领导上手抓,教育局长具体抓;在工作部署上有硬指标、硬任务,明确了三年总体目标,制定了年度攻坚目标,并将目标具体化;在力量组织上有硬班子、硬队伍,专门抽调精干力量组成工作组,一个校点、一个乡镇、一个县市地进行研究与攻坚,确保改革目标如期实现;在检查考核上有硬杠杆、硬标准,把布局调整工作纳入综合考核,层层落实责任制,使各级、各相关部门任务在心、责任在肩,齐心协力推进学校布局的调整与改革。

2.调查研究,摸清教育状况

搞好调查研究是做好工作的基础和前提。为了能够准确把握全州教育资源的状况,为学校布局调整改革工作提供决策参考,2008年初,省政府确定红河州为云南省经济社会综合改革试点州,我们抓住这个契机,及时组织开展了全州的教育资源普查。州教育局抽调专门人员,组成若干个课题组,开展了专项调查和分析研究,基本摸清了全州教育的资源状况,为全州布局调整改革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3.结合实际,确定工作思路

在深入开展调研的基础上,我们紧密结合实际,确定了全州布局调整改革的目标和思路。

总体思路:坚持“以集中办学为方向,宜并则并,需增则增”的原则,按照“高中向县城集中、初中向乡镇所在地集中、小学向村委会集中”的要求,力争用3~5年的时间,撤并大部分一师一校校点;调整初中资源,扩大高中资源。

目标任务:到2011年,基本完成小学阶段的布局调整,力争撤并小学校(点)1 000个,使全州小学校(点)数减少到2 000所以下,校均学生数达到200人以上;普通初中调整到150所左右,城市初中校均学生数达到1 500人以上,农村初中校均人数达到600人以上;农村幼儿园整体覆盖乡镇,三年教育率大幅提高;高中学校的布局更加合理,教育质量进一步提高。

4.科学规划,注重四个结合

在学校布局调整改革工作中,注重与城镇化建设和新农村建设相结合,与校安工程建设相合,与推进学校办学条件标准化建设相结合,与明德学校、农村寄宿制工程、农村卫生新校园建设相结合。统筹整合各方面的资金,千方百计加大投入,在积极追求办学规模效益的同时,追求质量效益和经济效益。

5.突出重点,力求工作实效

从调研的情况来看,红河州基础教育的问题主要是小学校(点)太多,校均学生规模较小,办学条件较差,办学效益较低。因此,在新一轮的布局调整改革中,我们将小学布局调整改革、校点的撤并收缩作为重点。经过一年来的艰苦努力,全州共撤并收缩小学校(点)444个,其中撤并小学96所、校点348个(含一师一校点227个);调整撤并初级中学5所。全州小学校数从去年的1 611所调减到今年的1 515所,教学点由1 701个调减为1 353个,其中一师一校点由989个调减到762个;初级中学学校数由去年的163所调减整合为158所。

县人大调研布局调整汇报 篇4

——县人大调研汇报

一、全镇经济社会概况

湘乐镇位于宁县东部子午岭边沿,东倚盘克,南连九岘,北接合水。1981年设乡,1985年撤乡建镇。现辖16个行政村、116个村民小组。镇域面积147平方公里,由宇村塬、湘乐川、平道川、小坳塬四个区块相间构成,地形破碎,立地条件较差。2010年,全镇国民生产总值986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685元。

二、“十一五”末教育布局现状

“十一五”末,我学区共下辖14所六年制小学,5所民办幼儿园。有教职工152人,学生2974人,其中小学2374人,幼儿园(学前班)600人。

在县委县政府及县教育局的正确领导下,近年来,我学区的各项工作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教育教学质量逐年提升,在2009-2010学六年级毕业质量检测中,取得了同类学区第一名的好成绩,且语文单科成绩排名全县第一;在全县读书成果展演、教学能手评选、师生计算机竞赛等活动中,多次获奖;安全工作,长抓不懈,并积极争取协调,为湘乐小学安装了监控设施,使人防、物防、技防有机结合,多年来,全学区无一例不安全事故发生。

三、“十二五”布局调整的思路目标及目标进展情况

(一)思路及目标

为认真贯彻落实全县关于学校布局调整文件精神,整合教育资

源,办人民满意的优质教育,经过调查研究,分析论证,我学区在“十二五”期间布局调整的总体思路是: “十二五”结束时,在川片,把湘乐小学建成寄宿制学校,由于地域跨度大,同时保留柏树底、庞川两所六年制完全小学,并建成标准化中心小学,保留小坳、欠湾、瓦窑、莲池一至二年级教学点;在塬片,把宇村小学建成800人规模的寄宿制学校,同时保留北仓、方寨两所六年制完全小学,并建成标准化中心小学,保留南仓、樊湾、冯咀、任劳一至二年级教学点。

具体实施步骤: 1、2011年,将小坳、欠湾、瓦窑、莲池四校的三至六年级撤并至湘乐小学,初步将湘乐小学建成寄宿制学校。2、2012年,将北仓小学建成标准化中心小学,将南仓小学三至六年级并入北仓小学,保留南仓小学一至二年级教学点,挂靠北仓小学,派专任教师蹲点教学。3、2013年,把宇村小学建办成较大规模的寄宿制小学。撤消樊湾小学三至六年级,并入宇村小学;同时将任劳、冯咀两校的三至六年级并入宇村小学,在宇村小学寄宿上学,保留樊湾、任劳、冯咀一至二年级教学点,挂靠宇村小学,派专任教师蹲点教学。4、2014年将方寨、庞川两校建成标准化中心小学,将湘乐旭阳、宇村宇星两所幼儿园建办成镇级中心幼儿园,将任劳朝阳幼儿园建办成中心行政村幼儿园。(注:因方寨、北仓两校服务半径较大,若学校被撤并,将给这两村小学生上学造成极大困难,难以巩固普九成果,故须建成标准化学校,方便学生就近上学)5、2015年将柏底小学建成标准化中心小学,将北仓新苗幼儿园、南仓旺旺幼儿园建办成中心行政村幼儿园。(注:因柏底小学位于川道,服务半径较大,若学校被撤并,将给本村小学生上学造成极大困难,难以巩固普九成果,故须建成标准化学校,方便学生就近上学)

(二)目标进展情况

为了切实落实我学区教育布局调整规划,今年年初,学区积极与各相关村委会、村民代表、师生代表及镇政府相关领导沟通、协调,征得他们同意后,于今年3月开学时,已将小坳小学的三至六年级,欠湾小学的五、六年级,瓦窑小学的六年级成功撤并至湘乐小学,但由于基础设施不达标、硬件建设不到位,对莲池小学的撤并计划未落到实处。

四、存在的困难及问题

(一)硬件建设不配套,校舍紧缺

按布局调整规划,今年要将小坳、欠湾、瓦窑、莲池四校的三至六年级撤并至湘乐小学,将湘乐小学建成全镇第一所寄宿制小学。但由于湘乐小学的硬件建设不到位,校舍紧缺,撤并回来的学生食宿不能保证,只能暂时借宿在群众家中。因学生年龄小,部分家长不放心,致使莲池学生,瓦窑的三、四、五年级学生至今还在原校就读,调整计划未能实施。

(二)师资配备不足,教师紧缺

建立寄宿制学校,除了基础设施外,师资队伍也是一项硬性指标。湘乐地处东区,自然条件差,教师流动性非常大,使得刚刚培

养、成长起来的骨干教师大批外调。我学区目前共有教职工147人(其中借调外系统的4人,长期请病假的5人,请产假的5人),对目前的教学任务来说,人手已非常紧缺,如若学生食宿都在学校,则后勤服务教师严重不足。

(三)学生数量锐减,经费紧缺

虽说义保经费从去年开始,每生调至400元每年,但学生数量也在逐年下降,尤其去年,我学区学生从2814人急剧下降至2374人,使得义保经费很难保运转,加之物价及外界工价的持续攀升,学校除了正常开支外,几乎没有精力聘请炊事员,教师吃饭难的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目前,13所小学均办起了教师灶,但炊事员月平均600元的工资,难以兑现。

(四)根据我学区的“十二五”布局调整规划,在“十二五”末时,现在建设配备较为标准的莲池小学、樊湾小学、任劳小学等就将保留成为一、二年级教学点,剩余校舍、校产浪费巨大,校产如何处臵,也存在很大分歧。

(五)因以上原因,建议布局调整放慢脚步,因地、因校、因学生,采取稳、缓的原则,并将百人以上的学校保留。

以上汇报如有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焦作市商圈布局状况调研报告范文 篇5

一.焦作市基本概况

焦作市位于河南省西北部。北依太行与山西省接壤,南临黄河与郑州、洛阳相望。它地处中国南北交汇点,东西结合部,又是新欧亚大陆桥在中国境内的中心地带,具有承东启西、沟南通北的枢纽地位。总面积4071.1平方千米,其中市辖区面积370平方千米,总人口357.97万人(2007年)。焦作市是河南省享受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政策的5个重点城市之

一、是商务部确定的中部9个加工贸易梯度转移重点承接地之一,是中部地区国家首批典型资源枯竭城市之一,还是“十一五”期间跨国公司最佳投资城市。

焦作市位于河南省西北部。北依太行与山西省接壤,南临黄河与郑州、洛阳相望。它地处中国南北交汇点,东西结合部,又是新欧亚大陆桥在中国境内的中心地带,具有承东启西、沟南通北的枢纽地位。总面积4071.1平方千米,其中市辖区面积370平方千米,总人口357.97万人(2007年)。焦作市是河南省享受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政策的5个重点城市之

一、是商务部确定的中部9个加工贸易梯度转移重点承接地之一,是中部地区国家首批典型资源枯竭城市之一,还是“十一五”期间跨国公司最佳投资城市。

二.焦作市商圈布局情况

焦作商业部分以解放路和民族路为主要商圈(以三维商业广场和百货楼)为中心向周边辐射,商圈的构成为,临街商铺,大型百货生活超市和家电商场,以塔南路和人民路为次要商圈(为丹尼斯生活广场和大商千盛百货)为中心向周边辐射,商圈的构成为,临街商铺,中型生活超市。

1.商圈状况

商圈内以大型百货和中性生活超市为主;

商圈内餐饮配套较强,(主要有德克士、永和豆浆、阿利茄汁面、三维咖啡等);

 娱乐行在香港购物街四层有动漫电玩城和奥斯卡电影院。宾馆酒店业均为中高档酒店,住宿条件较舒适,入住率较高。

2、临街商铺状况

商圈内解放路和民主路区域街区商铺是近些年形成的设施条件装修等都较好的中档商业,其中也不乏区域内较知名品牌如:与狼共舞,李宁、波司登,可爱洋服等品牌服饰专卖店,其经营状态也较好,针对客群是县区内经济收入较高的人群,是整个武陟地区中档商品的集散地,多数经营商家具备现代经营思路和拓展实力。

 商圈内解放路和民主路这类街区是多年积淀形成的传统商业街,商铺基本装修较上档次。

3、百货生活超市状况:

目前市区内有四家百货生活超市,分别是解放路“三维商业广场”、“香港商业街”位于塔南路和人民路的“丹尼斯生活广场”和“大商千盛百货”

(1)、三维商业广场

三维商业广场广场是焦作市最大的综合性百货,也是唯一规划布局现代的商业综合体,地上有六层,地下有一层是超市!其主体建筑面积12.8万平方米,地下停车场面积达1.2万平方米,花园式景观广场占地0.5万平方米,主楼高25层111米,拥有24部自动豪华扶梯,4部垂直电梯。

(2)、香港购物街

香港购物街:为南北两个主题楼中间位步行街组成,南北主题楼为四层,一层现是手机卖场和运动,二层淘宝店、三层淘宝店和鞋区,四层美食街和动漫电玩及奥斯卡电影院。

(3)、丹尼斯生活广场

丹尼斯生活广场情况位于塔南路与人民路交汇处,三层结构一层化妆品和时尚女装、二层运动休闲、三层超市

(4)、大商千盛百货

大商千盛百货规划三层,一层百货和超继100运动,二层、三层百货。

三.焦作市城市商圈布局存在的问题

●缺少代表性的娱乐行当

●老区商业中心向新区转移速度慢导致新区有中心无人气

●南北落差大

四.焦作市城市商圈改进对策

●将有代表性的娱乐场所集中起来,形成有娱乐风气的商业街

西安市工业产业布局结构优化研究 篇6

(一) 区位选择理论。

区位选择理论是最为古老的产业布局理论。这一理论认为, 在一定的经济系统中, 由于社会经济活动的相互依存性、资源空间布局的非均匀性和分工与交易的地域性等特征, 各空间位置具有不同的市场约束、成本约束、资源约束、技术约束, 从而具有不同的经济利益。为追逐最大化的经济利益, 各经济主体将根据自身的需要和相应的约束条件选择最佳区位, 进行区位决策。[1]往往有四类区位因素影响到经济主体尤其是工业企业的区位决策, 即运费指向、供给指向、市场指向、环境指向等因素。对区位决策单位来说, 区位的优劣则主要取决于该区位上述各种因素的综合状况。[2,3]正是多种多样的决策主体在不同的区位指向下, 相互竞争和协调, 共同决定了经济空间各区位单位的空间布局状况。

(二) 聚集经济理论。

区域经济的创始人韦伯认为, 聚集经济是由于把生产按某种规模聚集在同一地点进行, 因而给生产和销售方面带来的利益或成本的节约。确切的说, 聚集经济是一种通过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获得来提高收益和降低成本的系统力量。一方面, 聚集的外部效应促使更多的企业选择聚集。[4]由于各种人才、技术、知识等资源的聚集, 基础设施的共享, 分工与协作的有机结合以及竞争-淘汰的自反馈机制将吸引众多的企业和机构在地理位置上集中。另一方面, 产业的集聚和集中促使产业链不断延长。随着企业生产规模的扩大, 促使企业必然将一些生产环节转包出去, 这些转包出去的部门逐步发展为许多中间产品生产部门。众多中间部门的出现以及它们之间结成的投入产出链条, 在地域空间上是以聚集和企业之间结网表现出来的, 从而形成一种地域生产综合体组织。这种组织一旦出现, 在利润最大化驱使下, 众多企业进入该区。这种聚集主要是为节约生产成本、运输成本、交易成本、空间成本而引发的一种自发的聚集过程。[5]

可见, 综合考虑工业布局结构的优化, 既要从区位环境的优劣上考虑工业企业的区位决策, 也要遵循产业集聚原则, 考虑同一类型企业在同一区域的集中;考虑通过大型工业企业产业链的不断延深, 和周围中小型企业间形成的合作共生集聚关系。

二、西安市工业布局的现状

(一) 西安市工业布局成就。

一是西安市已初步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南郊形成了以电子工业、航天工业研究、生产和加工为主的电子城和航天城;北郊和阎良形成了以飞机、飞机发动机及零部件生产制造为主的飞机城;东郊称为纺织城;东郊的韩森寨工业区形成了以常规兵器工业为主的常规兵器工业制造区;西郊则是以高压输变电设备及中低压电器制造为主的电工城。二是西安市重工业和装备制造业呈现加速发展态势, 增长明显快于轻纺工业, 装备制造业作为西安工业核心和主体的地位进一步凸显。2003年西安市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总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达59.0%, 远远高于全国30%的平均水平, 这说明装备制造业是西安工业经济赖于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而且, 西安地区有工科院校26所, 机电类专业具有雄厚的实力和规模;综合科技实力特别是高尖端技术实力强。可见西安已经具备了建成全国装备制造业基地的产业和技术支撑。

(二) 西安工业布局存在的问题。

1.城区内工业企业分布不合理。

西安市二环以内现有工业企业229户, 主要分布于城东区和城西区, 占地面积9130.67亩, 在职职工52, 247人, 退休职工49, 164人。其中, 城区内企业43户, 分布情况无明显规律, 占地208.67亩。市区内工业企业厂区和生活区交错, 造成城区人口相对集中, 城区土地资源有效利用率不高, 部分企业排放的的废气、废水、废渣, 严重影响了城区生态建设和市政建设。

2.工业企业分散, 专业化配套水平差。

西安是国家“一五”、“二五”、“三线”建设时期工业布局的重点地区之一。这些企业当年大多布局在离城市比较远的山区。由于信息封闭、交通不便, 给企业相互间的配套协作和规模化经营造成了很大的困难。部分企业已经开始回迁, 但是仍有部分企业未列入回迁改造的计划。回迁企业依然存在选址上的随意性, 未纳入西安市整个的工业布局规划中;此外这些企业与选址区域的企业间产业关联度差, 企业间的集群效应不能发挥。

3.工业园区起点较低, 布局不够合理。

目前, 各工业 (科技) 园区规划与布局研究不充分, 缺乏科学论证, 在建设上存有盲目性;主导产业投入少、技术含量不高;有些已规划或挂牌的工业园区, 但其内的土地、项目、资金、开发商等均没有落实;有些园区规模达不到相应的产业聚集要求和起点经济规模。此外, 各工业园区在引资过程中缺乏统一规划, 重数量轻质量, 造成产业结构雷同, 重复建设, 资源浪费, 园区功能缺乏特色、聚集效益差、生产成本高, 不利于专业化园区和产业聚集地的形成。

总之, 西安市的工业布局依然存在选址混乱、产业链不完善、集群层次低等不尽合理之处, 严重制约着西安市工业强市战略的实现。因此必须研究新时期西安工业布局应考虑的因素和原则, 设计适应市场经济规律的规划方案, 从而实现西安工业布局结构的优化。

三、调整西安工业布局必须考虑的因素

在制定工业布局规划时, 既要充分考虑区域各种资源优势的发挥, 也要尊重企业在选址上的倾向性, 最大程度满足符合企业特征的最优区位。根据西安市的具体情况, 必须综合考虑影响工业布局优化的各种因素。

(一) 级差地租。

中心市区基础设施最为齐备、社会服务最为完善、人文环境吸引力最大, 土地价格最高。距离城市中心越远, 城市基础设施的密度不断减小, 土地价格也不断下降。随着土地有偿使用制度的逐步建立, 中心市区单位土地面积产出较低的工业企业土地置换的压力空前增加。而市郊区由于土地价格低廉, 对占地面积大、土地产出效率较低的工业企业吸引力逐渐增大。考虑到级差地租的影响, 西安市的工业企业应逐步向近郊、远郊布局。

(二) 劳动就业。

在特定情况下, 劳动力就业需求甚至比降低劳动力生产成本 (价格) 对产业布局的影响更大。由于城市范围内的人口密度呈现出由市中心向城市边缘逐渐递减的规律, 城市产业空间布局也必须考虑城市就业人口的空间分布状况。从增加就业的角度考虑, 在市中心应该布局劳动力密集型的都市型工业, 在市郊应该布局非劳动密集型工业, 以减少通勤距离, 降低劳动生产成本, 保障社会稳定。而在远郊地区, 则应布局劳动密集型工业, 以增加当地的就业。

(三) 交通运输。

工业的发展与交通运输的发展密切相关。随着工业技术进步, 新兴工业部门不断涌现, 工业产品技术含量、附加价值不断提高, 产品生产成本中运输费用所占比重逐渐下降, 企业具有承担更高运输费用的能力, 而对商品市场的反应速度快慢愈来愈成为影响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在这种形势下, 企业生产原料输入、产品输出的速度对企业生存发展的影响愈来愈大。

(四) 企业集群。

在科技进步日益加快的今天, 企业集聚是影响产业区位的愈来愈重要的因素。也就是说, 实现市场信息共建和共享、改善技术联合开发和引进条件、提高土地开发建设的针对性是发挥西安市同类企业和相关上下游企业集聚效益的主要途径。因此, 一方面, 减少工业区数量、明确各工业区产业分工、大幅度扩大重点工业区规模, 提升现有各县区集群的规模和水平;另一方面, 发挥装备制造业的潜在优势, 提升产业技术水平, 延伸产业链, 构建装备制造业集群基地, 将是西安市工业布局优化的主导方向。

(五) 可持续发展。

工业布局规划是中长期规划, 要充分考虑当地资源的开发潜力, 考虑工业聚集对环境的污染程度和对治污能力的要求, 考虑随着工业的发展逐步推动城市规模扩大所引起的各种负面效应, 例如人口增多、交通拥挤、居住环境质量下降以及工业企业运营所造成的各种环境污染等。

四、西安市工业布局结构优化设计

(一) 突出中心市区综合服务功能, 实施“退二进三”, 实施城区工业搬迁计划, 提升产业特色。第一, 这一区域未来布局重在实行对现有工业企业的“退二进三”和“退工还绿”。即所有工业企业要逐步向外调整疏散, 利用级差地租转向发展第三产业;重点发展商贸、流通、金融以及小运量、无污染、低能耗的都市型工业, 主要门类为旅游产品、工艺美术业、信息服务业等。第二, 城区工业搬迁的同时, 要与区县建设规划和发展区域经济结合起来, 形成相对集中的产业区。新厂选址必须符合布局调整规划, 充分利用各区县工业园, 尽量不征地或少征地。对于那些污染扰民企业实施整体搬迁, 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对那些产品无市场、长期亏损、无发展后劲的企业依法实施破产;对无污染企业可实行就地改造发展都市型工业。第三, 产业特色上要发挥资源优势, 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现代装备制造业、旅游产业、文化产业、现代服务业等五大主导产业, 加快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曲江新区、浐灞生态区、阎良国家航空高技术产业基地和西安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加快高新区世界一流科技产业园、经开区泾渭工业园千亿元先进制造业基地、西飞飞机起落架制造基地等项目建设。

(二) 在近郊城区依托两大开发区, 构筑以企业集群为基础的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专业化工业园区。距中心城区10~50公里的区域内, 土地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成本相对较低, 是现阶段工业布局的核心区域。在这一区域内, 可根据现有工业布局状况和产业结构, 以大型企业为核心, 以产业链条和资本链条为纽带, 以专业化和配套协作为基础, 进一步定位和发展高新技术开发区与北郊经济技术开发区, 实现其二次创业;并以两大开发区为依托, 构筑技术和资本密集型特色工业园区。

(三) 充分利用远郊区县资源优势, 发展适合地方特色以及能够和近郊产业相配套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距中心城区50~100公里这一区域, 属于城市“1小时经济圈”范围。合理布局这一区域的工业产业, 将对该区域的经济发展以及市区工业配套产生极为重要的拉动作用。

1.发展劳动密集型的中场产业。“中场产业”是指处于最终产品和基础材料工业之间的零部件、元器件、中间材料制造业, 它不仅有利于优化工业企业的组织结构, 提高其竞争力, 也是接纳就业的理想场所。中场产业历史上曾经是西安的优势, 但是目前西安中场产业非常薄弱, 原有国有中小企业和集体企业的一些零部件厂、配件厂在“退二进三”的结构调整中相继倒闭、破产, 相关产业链断裂。中场产业的薄弱为西安留下了巨大的发展空间, 整机企业为节约运输成本, 更愿意就近采购配套元器件。也就是说, 只要核心企业发展前景明朗, 很容易刺激中小配套企业在其周围集群发展。因此, 依托陕鼓、陕汽等大型企业, 利用郊县的土地、劳动力资源, 发展为这些企业配套的、以适用性技术为主的中低端劳动密集型零部件、材料加工业等中场产业, 是远郊工业布局的重点。可以承接从东部地区转移的和西安大中型企业与军工企业所需要的零部件、元器件等生产, 从而形成若干个“块状”产业集群。如泾河工业园以发展汽车零配件、印刷包装为主的产业集群。

2.发展发挥地区特色的劳动密集型加工业。充分利用区县劳动、土地和资源的低廉优势, 重点发展发挥地区优势和特色的劳动密集型加工业, 如食品饮料加工业、农副产品加工等。这类工业将带动本地的农业和其他相关产业。

参考文献

[1].郝寿义, 安虎森主编.区域经济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1999

[2].吕玉印著.城市发展的经济学分析[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2000

[3].蔡福顺.集群经济与工业园区的机理分析[J].思想理论, 2003, 4

[4].张平宇.城市再生:我国新型城市化的理论与实践问题[J].城市规划, 2004, 28 (4) :25~30

工业布局调研 篇7

“后股灾”时代,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一个问题:如果只是盯着股票资产,无论资金量多大,策略多有技巧,在今年这一轮股灾中都不能幸免。如何综合运用量化对冲、股票多空、债券等多种投资组合策略,获取长期稳定收益成为资产管理新课题。

“单一策略难以穿越牛熊,MOM(多管理人基金)基金这种专注于大类资产配置,针对不同市场时期采取不同组合策略的模式越来越受到机构和高净值客户的青睐。”前海钜阵资本管理(深圳)有限公司(简称“钜阵资本”)首席投资官、创始合伙人龙舫在接受《投资者报》记者专访时表示,去年以来的牛市行情,让公募私募基金都迎来发展良机,随之到来的股灾让不少基金经理折戟,而近年来才起步的MOM则有望扛起资产管理的稳健大旗,实现客户资产的长期增值。

传统的私募或公募基金业务是把众多客户的钱聚积起来成立一只基金来管理,MOM业务是把规模资产配置给分散在不同公私募公司的多个优秀基金管理人。也就是说,由选基金转变成选人,需寻找优秀的外部基金管理人以投资顾问形式成为专户进行资产委托管理,并不干涉其投资决策。

与TOT(信托中的信托)或FOF(基金中的基金)相比,MOM具有主动管理的优势,且费率更低。同时,MOM更加考验机构专业化能力,对投资顾问的研究能力将直接决定产品业绩,如何筛选投顾成为MOM管理人的重要考验。

据了解,钜阵资本第一只产品“钜阵全天候稳赢MOM基金一期”将于今年11月发行,发行规模为2亿-3亿元,公司及战略股东跟投,按照MOM基金模式,由多策略、多风格多名基金经理操盘方式进行。

资本老将的组合

1980年,美国罗素集团首创MOM之后,经过多年发展,有着对冲基金性质的这一多元化投资组合资管产品早已风靡国际投资市场。有数据显示,2005年至今,美国MOM基金平均年化复合收益率高达42.7%,在各类基金中排名居首。

在美国有着万亿市场规模的MOM,在中国的发展则由平安罗素投资管理公司和万博兄弟资产管理公司这两家公司开始。平安罗素成立于2011年3月,万博兄弟成立于2012年6月。目前,平安已与MOM模式鼻祖罗素“分手”,后者已经在中国新注册了一家全资外商投资企业,推进本土化MOM模式。

龙舫参与了万博兄弟资产管理公司的创建,参与了MOM模式引进国内、本土化改造以及适应中国市场的过程。他也成为国内管理MOM基金规模最大、时间最长、业绩最好的基金经理之一,以MOM形式参与管理资产超过数十亿元。

“MOM市场规模从2000年的2440亿美元快速增长到目前的过万亿美元,已经成为欧美主流的资产管理模式之一。如今罗素公司管理资产规模达到2500亿美元,而国内两家‘领头羊’今年上半年管理资产规模均在100亿元左右,对比悬殊。”龙舫认为,面对种类繁多的基金产品,普通投资者无从选择,国内资产管理将加速进入机构化主导时代,国内MOM产品未来发展潜力巨大。

行业发展方兴未艾,布局MOM正当其时。PE出身的陈国栋看好这一时机,于2014年年底成立钜阵资本,并将公司精确定位为发展多管理人基金 (Multi-manager Fund)的新型资产管理机构,专注于对冲基金及基金经理研究和评价,以MOM和FOHF为核心,为合格投资者提供多元化、定制化的财富管理解决方案。

龙舫介绍,钜阵资本虽然成立时间尚短,但是团队却都是经验丰富的投资“老兵”。被私募投资界称为“国内私募调研第一人”的龙舫自身也有12年证券市场投资经验、深度访谈过500余名基金经理,分析过200多名基金经理的交易纪录,实际投资超过50名基金经理。

此外,公司首席执行官、创始合伙人陈国栋从事证券、PE投资多年,10年证券投资经验,领导创立了钜阵独特的阳光私募研究与评价体系,对数十名基金经理进行过深度访谈和分析,并与之展开良好的互动与合作。而公司首席运营官、联合合伙人吴德铨则有15年从事主流财经媒体经历,曾主导编制国内第一份私募基金排行榜。

MOM模式要求对基金经理有全面的了解,只有发掘优秀投资管理人才能在绝对收益的基础上获得复利甚至超额收益,这对公司的投研团队要求较高。龙舫介绍,通过国内外组合基金管理机构的学习,以及国内的实践,钜阵资本走的是一条具有独立特色的投研路线,主要体现在对基金或者基金经理的深度研究上。

“我们的团队成员来自晨星、私募排排网等国内外专业的基金研究机构,目前团队人员几乎都是投研人员。”龙舫笑称,公司是没有销售人员的,目前陈国栋兼顾这一部分。

专注投研为打造钜阵的核心竞争力,公司强调精选和深度合作,并不是讲究“大而全”,龙舫介绍,国内有7000多家私募机构,投研部门的主要精力会放在重点合作的20多家私募机构上,长期合作,深度合作。

另外,具体的调研方式上,针对现在一些机构的私募调研都停留在表面,问答式交流,获得的也是一些公开数据,价值不大这一现象,钜阵资本创新访友式调研方式,建立深度信任和合作,调研的基础是与基金经理成为朋友,挖掘到别人挖掘不到的信息,这也是其研究团队的另一个特点。

“投研即市场,市场即投研,我们更像一个财富管理的平台机构,必须要有真正的投研基础,真正走访过市场、调研过市场的,才能给到客户一些比较中肯、理性的资产配置建议。”这也是龙舫和他团队经常对外强调的。

“我不是在调研私募,就是在调研私募的路上。”龙舫说,热爱、勤奋、坚韧和果断是一位优秀的基金经理人不可或缺的条件。

最全基金经理数据库

MOM在选择管理人时,一般会通过定量和定性的方式来筛选,会从管理人的投资能力、其管理基金的风险收益特征以及其所在基金公司的整体实力等多个方面来考量,不同的公司在选择管理人时均各具特色。

目前国内的私募行业是以基金经理个人为核心的,因此对私募基金经理进行深度定性研究,在MOM模式中显得尤为重要。“投资就是在不确定性中寻找确定性,我们大部分时间都花在对私募基金经理建立详细的资料数据库,多维度、多角度考察私募基金经理的投资风格、投研能力、风控能力、交易水平乃至家庭情况、生活喜好等等,全面深刻了解,增强确定性。”龙舫表示。

龙舫介绍,MOM的优点在于选择全市场优秀的投资经理,资产、策略、风格多元化,配置分散,风险可控。钜阵资本自筹备之日起,就建立了国内最全的基金经理数据库,涵盖3000余位基金经理,涉及100余项分析指标。

在基金经理的储备方面,钜阵资本也有一套“基金经理池”管理体系。公司调研涵盖的所有基金经理为第一级“初级池”,在“初级池”内进行筛选,考察其三年以上的交易数据,了解其投资风格,选取合适的基金经理进入“重点池”,进入该池的基金经理因其不同的风格、策略等考核标准成为公司不同产品的备选投资目标,最终投资的基金经理则储备在“核心池”。

“多元策略、多元风格、多元经理”管理模式让投资者获得最佳投资方案,通过集数位基金经理之强项,构建更多元化的投资组合,从而获得更平稳持续的投资回报。

在充分了解基金经理的基础之上,MOM产品好坏与否取决于资产配置。龙舫向《投资者报》介绍MOM模式的投资流程:发行产品的时候,公司制定了一个资产、策略、风格三位一体的整体配置策略,该配置策略基于对未来宏观市场的研究判断决定;然后公司从核心私募池20多家深度合作的机构里面,挑选出适合配置策略的、不同风格的子基金管理人,构建多个模拟组合,计算每个组合的收益和风险,最终确定最佳的组合配置方案,进行实际投资。

“牛市行情,产品将以配置股票多头子管理人为主,捕捉板块轮动趋势,而熊市行情则需要配置量化对冲甚至债券策略子管理人,保证产品实现正收益。”龙舫说道。

十层风控把关

虽然MOM投资于多个不同的投资经理,风险敞口分散,可以有效平抑投资运作中的净值波动,降低风险。但面对瞬息万变的资本市场,风控能力是衡量资产管理公司的重要指标。

龙舫表示,在组合配置策略确定上,面临最大的风险是没有人能够准确预判未来市场怎么走,但投资是投未来,投预期,必须要有判断,当然也要有针对判断错误的风控措施。

“我们制定十层风控保障投资者资产。首先是大类资产配置防范系统性风险;其次是子账户管理人风格互补对冲,防范单一管理人风险;第三层为主动管理,配置策略动态调整。”龙舫表示,以股票市场为例,2013年中小盘表现较好,2014年上半年热点、题材类个股表现突出,下半年开始蓝筹股发力,引领本轮牛市行情,资产配置也需要根据市场风格变化做出实时的调整,才能取得较好业绩;第四层风控是MOM产品配置之前,进行最大回撤压力测试,虽然资产组合会通过严格的量化模型测试风险,确定最佳的组合,通过组合来平滑风险,但是在行情出现像今年市场中的大幅波动现象时,就需要确定基金子账户能够承受的最大回撤压力,以保障MOM母账户的绝对安全;此外,第五层为安全垫保障,子账户安全垫形成前仓位受限;第六层管理人的“止损”,管理人池动态调整;第七层子账户个性化回撤控制,保障母基金回撤控制目标;第八层子账户净值预警和清盘制度,个股两阶段止损控制;第九层个性化仓位策略管理;第十层为基金管理人的道德风险监控体系。

预测大盘或反弹20%

在2012年,龙舫参与成立万博兄弟资产管理公司时,曾在自己的社交媒体上表示,MOM择时也要择人:第一,要做宏观的大类资产配置,以适应当前市场,从而帮助投资者减少风险取得收益,这是择时;第二,再选择每一类资产管理中都最优秀的基金经理,帮助投资者在每一类资产的投资中取得相对高收益,这是择人。只有择时和择人都恰到好处的MOM,才能帮助投资者获得最佳收益。

现在这个判断仍然适用,“股灾”之后三个多月,市场信心仍旧未恢复,企稳需一定时间,对于第四季度大盘行情,龙舫预测,大盘或有20%以上的反弹行情,为MOM带来发展时机。

“我们了解到的情况是机构目前多是低仓位,并逐渐扩大配置。”龙舫表示,本轮调整为去杠杆导致,而牛市行情的原因政策层面并未发生变化,改革红利持续释放,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未改变。

交银施罗德基金研报也印证了这一观点,研报称,自2014年一季度以来,货币政策由从紧逐步走向宽松。在宏观层面主要体现为降低社会融资成本;政策手段主要表现为数次降准降息和SLF等系列工具的使用。进入2015年6月以来,短端利率的逐步提升促使市场开始怀疑货币政策是否还存在边际改善的可能,然而随着6月底降准降息政策的落地,证伪了货币政策边际趋紧的判断。

上一篇:送朱休归剑南,送朱休归剑南贾岛,送朱休归剑南的意思,送朱休归剑南赏析下一篇:保险培训结训主持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