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布局的调研报告

2024-08-16

学校布局的调研报告(精选8篇)

学校布局的调研报告 篇1

学校发展布局调研报告

为进一步搞好学校规划布局,制订科学合理的学校发展规划,促进全镇教育事业健康平稳发展,按照教育局要求,镇教育工作指导中心组织专门班子对全镇各学校发展布局的实际情况进行了调研,报告如下:

一、布局现状

2001年,山口镇政府根据上级要求制定了«关于中小学定点布局调整意见»,对全镇学校布局进行了较大辐度调整,先后撤、并了12处定点小学或教学点。目前,全镇有初中两处,全部达到市级规范化学校,定点小学五处,三处教学点,定点小学中三处达到市级规范化学校,两处达到区级规范化学校,二十中和东碾疃小学正积极申报省级规范化学校(学校名单见附表1)。

二、存在的问题

山口镇通过布局调整,收缩规模,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布局分散、弱校过多的状况,促进了教育资源整合、质量提高和优势打造。但是随着生源的回升(见附表2)以及教育发展的要求,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学校办学条件及师资不能适应生源的需求。随着生源的回升,多数小学出现了校舍紧缺的现象,同时对教师的需求逐年增加。

二是由于定点布局,变一村主办为多村联办,容易造成互相 1

扯肘的现象。

三是发展不平衡,特别是学校环境差别较大。

三、采取的措施

1、转变观念,加强领导,统筹安排由于定点布局以后生源增加带来的一系列的问题。

定点布局调整是上级为进一步提高办学效益,优化教育资源配置而采取的一项重要举措,我们始终把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当作一项重要任务来抓,对下一步定点布局以后出现的问题也作了预测,成立了领导小组,有针对性的制定了山口镇中小学布局调整规划,近几年来,山口镇教育工作指导中心与镇政府及各联办村积极协调,扩大了学校的占地面积和建筑面积,学校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2、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转变办学思路,实行集中办学。由于定点布局调整后,各定点小学已无法容纳1-6年全部学生的入学要求,对此我们及时采取对策,从2004年开始将小学六年级的学生全部集中到两处中学,利用初中良好的办学条件和师资力量实行集中办学,几年来小学六年级的教学质量不但没有降低,反而始终在全区名列上游水平。

3.建立联村办学新机制,全面提高联村办学的积极性。我们与镇政府积极协调,实行“镇政府牵头组织、主办村主动承办、联办村积极参与、教育行政部门积极协调、办学责任共同承担”的机制,建立了定期联系会制度,明确了各联办村的义

务、权利和责任,切实做到各负其责、联办联心,对于新的建设投资,一是充分利用和严格执行学校建设筹资政策,二是加大学校建设资金的落实力度,确保按时按要求到位,三是加强学校建设资金的管理和监督。定点布局调整以来,镇政府与各联办村共出资100万多元用于新建校舍和危房改造。下一步工作中,我们将与各联办村努力协调,力争在三年内改变各小学校舍不足问题。

4、加大校园文化建设工作力度,努力创建AAA级校园,我们采取了四项措施推进山口镇校园文化建设:一是启动“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工程”,出台了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指导意见及考核办法。二是开展校园绿化美化和人文环境建设,力争在三年内完成7所中小学三A学校创建工作,使全镇所有中小学达到三A学校标准,目前二十中已经是市级三A学校。三是加强教风、学风、班风建设,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氛围。四是挖掘学校德育资源,开展古诗文诵读、征文演讲、社会实践等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拓宽育人渠道,提高中小学生思想道德素质。

学校布局的调研报告 篇2

忻城县是广西壮族自治区12个教育布局结构调整试点县之一, 同时也是典型的“老、少、山、穷”经济欠发达的少数民族聚居地。近年来, 忻城县县委、政府坚持科学发展观, 紧紧围绕“创新党建、优化师资、巩固两基、攻坚职教、示范高中、调整布局、发展学前”的教育工作总体思路, 高度重视中小学校布局结构调整综合改革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试点工作, 经过三年多的努力, 已取得显著效果, 达到了资源共享、规模办学、质量保证、方便入学、提高效益的目标, 促进了全县教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忻城县的主要做法是:

1. 领导重视, 起步早

忻城县于2008年正式启动学校布局结构调整工作, 党委政府高度重视, 人大政协大力支持, 相关部门通力合作, 主管部门精心组织, 社会群众积极参与, 各级学校强化管理。整个布局结构调整工作行动迅速, 起步较早, 现调整工作基本完成。目前, 全县现有各级各类学校99所 (原145所) , 其中普通高中2所, 职业学校1所, 普通初中8所 (原15所) , 小学67所 (原130所) , 特殊教育学校1所, 公办幼儿园20所 (2010年为1所) 。通过整合全县教育资源, 学校布局更趋合理、优化。

2. 思路清晰, 规划好

忻城县在深入调研和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 从实际出发, 集思广益, 规划先行。科学制订全县中小学校布局结构调整规划, 做到布局科学合理, 人民群众满意。忻城县中小学校布局调整工作方案全面细致, 具体到每个乡镇、每所学校。每个项目都有工作方案和明确要求, 列出了时间表和路线图。方案体现了“四个集中”:高中向城市或县城集中, 初中向城镇集中, 小学向乡镇集中, 教学点向行政村集中, 是一个既有科学性又具操作性的方案。

3. 以人为本, 工作细

忻城县的调整工作坚持以人为本, 各方面工作都做得比较细, 考虑得比较周到, 学校层面的管理工作也及时跟上, 整个调整工作没出现大的矛盾和冲突。这跟调整工作的指导方针正确和工作做得比较细有极大的关系。

4. 措施得力, 成效显

通过抓领导、抓规划、抓投入、抓认识、抓培训等措施, 学校布局结构调整工作的成效已经凸现。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家长满意。座谈会上家长们认为, 孩子到新学校能学到东西, 各方面都发生了变化, 综合素质得到了提高。新学校相比原来的村小 (教学点) 有以下“六个好”: (1) 环境好。学生学习环境得到了改善, 特别是学校周边环境, 受外界的影响较小, 学生能一心一意学习。 (2) 设备好。全县乡镇中心小学每个教室都安装了多媒体设备, 教学仪器设备完善, 教育信息化、现代化、网络化得以实现, 保证了教学质量, 这在村小是没法做到的。 (3) 师资好。师资是办学的根本, 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各中心校师资水平相对较高, 队伍稳定, 这就为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了保障。 (4) 氛围好。新学校学生多了, 学习氛围浓了, 学生能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 (5) 质量好。有了好的师资、好的氛围、好的管理, 有了激烈的竞争, 教育教学质量得到了明显的提升。实践证明, 与村小相比, 学生的学习成绩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6) 家长好。偏远的农村基本上是打工经济, 留守儿童比例很高。有了寄宿制学校, 很好地解决了留守儿童住宿这一大难题, 能让父母安心地在外打拼。

二是教师满意。以前在村小 (教学点) , 一个教师包一个班, 什么都要教、什么都要管, 杂事多, 没心思、没时间备课, 专业得不到发展, 能力很难提升。现在, 在乡镇中心校, 教师学习与教研活动多了, 能专心研究学科知识, 教师的专业发展得到了保障。

三是学生满意。来到新学校, 学生的见识多了, 视野开阔了, 综合素质得到了提升。学生的交际能力提高了。因为活动多了, 同学多了, 朋友多了, 交流的机会也多了, 口头表达能力得到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了。学校能开齐开足课程, 如音、体、美及英语等课程也能按要求开设, 学生的知识结构得到了完善。由于是寄宿制学校, 学生要自己动手搞清洁卫生, 整理内务, 维护纪律, 自理能力、自学能力、自我管理能力等无形中得到了锻炼与提升。学生的成绩提高了。由于办学条件的改善与师资水平的提高, 促进了学生学业成绩的提高。学生的行为习惯改善了。通过开展主题班会、文艺、体育、演讲等活动和比赛, 学生受到浓厚的校园文化的浸润, 好的行为习惯得以养成。

5. 经验典型, 价值高

忻城县的中小学校布局结构调整工作走在了全自治区的前列, 取得了突出的成效, 探索出了宝贵的经验, 他们“理清一条思路, 强化两项措施, 抓住三个关键, 突破四个难点, 全面推进中小学校布局结构调整综合改革, 促进全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做法, 以及“领导重视是前提, 科学规划是关键, 加大投入是保障, 强化管理是基础, 家长支持是保证”的五条经验, 很具有推广价值。11月, 自治区教育厅在忻城县召开中小学校布局结构调整试点工作推进会, 忻城县的经验与成效受到了与会人员的赞扬与肯定。

虽然忻城县在中小学校布局结构调整综合改革试点及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试点工作中取得了巨大的成绩, 产生了很好的社会效应, 但也要清醒地看到, 学校还有许多方面有待发展和完善, 诸如交通安全问题、生活管理问题、校医问题、分流教师如何适应新岗位等, 都需要及时得到解决。

为了使忻城县的教育布局结构调整和教育均衡发展工作成为全自治区的典范, 必须尽快完善以下六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条件要跟上。调整后学生人数明显增多, 各方面的设施设备要跟上, 如食堂、住宿、运动场地、教室等。政府要进一步加大投入, 不断改善学校的办学条件。

二是管理要跟上。因为学生数增加了, 这就增加了学校的管理难度, 如宿舍管理、卫生管理等。要不断完善学校的管理制度, 提升学校的管理水平。

三是活动要跟上。调整后, 学生离家远了, 一个星期学生才能回家一趟, 学生就会想念父母。再有, 到了乡镇政府所在地, 游戏和网吧多了, 诱惑也多了。学校要多开展有益的活动, 如读书活动、文体活动等, 吸引学生参加, 让学生在学校能快乐地学习、快乐地生活。

四是安全要跟上。学校必须加强安全教育、卫生教育以及健康的网络教育。通过开发校本教材和课程, 举办主题班会、演讲比赛、作文比赛等, 让安全知识和卫生知识深入学生的头脑, 让学生牢固树立安全这根弦, 时时讲安全, 处处讲安全。

五是培训要跟上。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对转岗教师的培训, 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 让他们能较快地适应新的岗位。

农村学校布局调整的曲与直 篇3

“推手”何来

回顾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政策的推出,不能不提及当时的背景。1995年,教育部、财政部联合组织“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第一期(五年)工程,集中在22个省区的852个贫困县,其中,推进中小学布局调整被列为项目县四大重要目标之一。

2001年5月,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提出:“因地制宜调整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按照小学就近入学、初中相对集中、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的原则,合理规划和调整学校布局。”同年召开的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将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列入要重点抓好的六项工作之一。中国农村大规模的学校布局调整由此开启。

2003年6月,财政部为鼓励中小学布局调整设立了专项资金。2004至2007年,伴随《国家西部地区两基攻坚计划》的实施而展开的“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既有中央财政四年提供100亿元支持,又有住宿、伙食等新的收费项目,这极大地调动了县级政府修建寄宿制学校的积极性,客观上加大了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力度。

国家关于农村学校布局调整的主要动机是整合教育资源、形成规模效应、节约教育经费投入,并强调首先要关注学生受教育权利的实现及受教育机会的获得,要“在方便学生就近入学的前提下”,做到“在交通不便的地区仍需保留必要的教学点”,对农村学校“适当合并”。

然而,政策传递到一些地方,却产生了不小的变形,许多地方政府把目标定位在“通过扩大校均规模实现资源最优化”。一些地区甚至采取了一个标准、一个尺度、一个进度的“一刀切”推进方式,违背因地制宜、实事求是的原则,过度追求教育规模,纷纷兴建“教育园区”、打造“中学城”。

这种力度超大的转变案例俯拾即是:陕西全省小学数量减幅69.7%,内蒙古全区小学数量减幅78%,广西率先操作集中办学的鹿寨县学校数量减幅84%。

“效率优先”造成失衡

从教育资源合理配置的角度看,伴随小学入学人数的减少,撤并过于分散的农村教学点,完全可以成为一项造福于民的民生工程。遗憾的是,许多地方忽略了布局调整和就近入学原则间的平衡。2013年5月,审计署发布的对1185个县农村学校布局调整专项审计调查结果显示,2000至2012年间,全国小学在校生数减幅23.72%,撤并系数竟达到3.44,也就是说小学数量减幅超过同期在校生数减幅的三倍,严重背离了农村的实际需要。

本是教育管理常态的学校布局调整,其政策价值和目标却因行政的强力推动而变形。这种非教育因素的介入过程,或以超前规划的行政命令,以指标化的方式撤销那些生源本来很好的农村学校,必然为农村学校撤并蒙上异样的色彩。

在政府未能充分履行义务教育职能的地方,农村小学和教学点被大量撤并,极大地影响了农村学生就近入学的权益,带给他们的只是上学路途变远,安全隐患加大,流失辍学增加的弊端。

对大规模集中办学后的农村教育现状,21世纪教育研究院在调研报告中做出描述:一方面不能提供农村学生实际需要的服务,如校车;一方面遗留了大量尚可服役的校舍和教师,造成巨大的资源浪费;此外,许多县城出现的(近万人)“巨无霸”学校以及(百余人)“超大班”,在食宿、卫生、安保等方面,给学校管理带来巨大的难题,对教育质量的影响显然是负面的。

撤点并校对农村家庭的影响也很深刻。据2008年东北师大农村教育研究所对西部多个省区农村学校布局调整情况的调研结果,部分地方初中辍学率大幅回升。甘肃山丹县7个乡镇的初中生被集中到一所育才中学后,初三班级辍学率达20%。内蒙古赤峰市,6000多名初中生被从苏木(乡)集中到旗(县)的一所学校,许多年轻母亲不得不进城租房“陪读”,陪读比例高达22.7%,从而造成家庭经济负担增加、离婚率上升。

“规范意见”纠偏

2011年7月23日,浙江缙云县大洋镇中学因被列入撤并名单而引发上百村民集体下跪事件,震惊全国。当时,拥有477名在校生的大洋中学初中部,被计划并入30多公里外的另一所镇中学。大洋中学几乎所有的学生家长,均表示不能接受为了“缙云县实现撤县建市的‘十二五’规划”而撤并学校的官方解释,如被撤并,他们每月要因此增加三五百元的支出。

在强制推进撤并的过程中,被激化的种种矛盾,得到学界和媒体的持续关注,也使公共政策的纠偏迎来理性之光。

2012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规范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的意见》(下称“规范意见”),提出,将通过县级政府专项规划和省级政府专项督查,解决农村学校因撤并而引发的突出问题,明确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应保证学生上学单程步行时间不超过40分钟,明确农村小学低年级学生原则上不寄宿,明确“盲目撤并”的学校如有必要可以恢复,明确村小的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对学生规模不足100人的可按100人核定,明确班额超标学校不得再接收其他学校并入的学生等。

有专家认为,由于相关规定还存在再解读的空间,“规范意见”仍有可能遭遇弹性执行乃至变相不执行的情况。

比如,“规范意见”提出的“原则上每个乡镇应至少设置1所初中”,和“各地要根据实际条件合理确定学校覆盖范围”是什么关系?学校的布局究竟是遵循前一条规定,还是后一条规定?

过去的十多年间,由地方政府主导的撤并学校引发的问题不仅严重,而且复杂。在这种情况下,“规范意见”只有对撤并学校的条件再明确些,措辞再硬性些,各项规范之间再协调些,才可能防止诸多问题进一步蔓延。

nlc202309041050

“死结”待解

依据中小学现行的编制标准,农村小学的教职工与学生之比为1:23。也就是说,如果一所学校有40名学生,最多只能配备2名教职工。显然,这样的学校连开展正常的教学也相当困难。此次“规范意见”直面这一问题,力求在农村学校的编制问题上先行一步,提出“提高村小和教学点的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对学生规模不足100人的村小和教学点按100人核定公用经费,保证其正常运转”。这为化解现实中因生源少、教师编制不足使学校难以为继的问题,传递出积极的信息。

可是,要落实这条意见则须解开现实中的“死结”:其一,核定的公用经费由谁来支付?其二,如果缺乏监督机制,这笔公用经费很可能出现“合法”的虚报冒领现象。其三,“有编不补”在农村学校长期普遍存在,“规范意见”能否促使当地政府为农村学校配齐教师?

另一个有待解开的“死结”就是校车安全问题。校车安全事故频发,导致现实中出现了因没有达标车辆以及害怕发生校车事故,农村学生无车可乘的局面。如果学生上学必须乘车,要保证安全,就一定要提供达标车辆。

“规范意见”强调了校车安全,表示“坚决制止采用低速货车、三轮汽车、拖拉机以及拼装车、报废车等车辆接送学生”。

要实现校车达标,就必须解决校车的经费来源。然而,在财政部门迄今未拿出各级财政分担办法的背景下,达标车辆不到位、满足不了孩子们上学用车的刚性需求,就会有拼装车、报废车取而代之。针对不达标车辆出没于江湖,教育部门每到新学期开学,都会要求各地对校车进行专项治理。但是“不达标车辆接送孩子上学→发生安全事故→每学期一度专项治理”,如此形成的“周而复始”依旧在今天延续,治理前景不容乐观。

从完善机制入手

作为一项影响面极广的民生政策,撤并农村学校由于缺乏当事村民的参与,导致政策一出台就“带病运行”。其实,解决撤并农村学校相关问题的根本指导精神,在2010年7月颁布的国家教育规划纲要中已有明确表达,即:“提高政府决策的科学性和管理的有效性。规范决策程序,重大教育政策出台前要公开讨论,充分听取群众意见”,“加强教育监督检查,完善教育问责机制。”

“中日两国学生适龄人口减少的背景相似,却做法迥异:中国是尽量撤并,日本是尽量不撤并。”南京大学教授张玉林说,如此差异的背后,是法律方面的限制。在日本,学校不只是各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管理的机构,它首先是社区的一部分,因此撤并必须征求社区居民的意愿。

“农村学校布局调整的背后是农村的现代化应该如何建设的问题。学校不仅是国家的,也是村庄的。”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刘云杉认为,农村学校的规范不应该只有专业的标准,也应该由当地村民进行选择、参与制订和讨论。学校可能不够优质,但任何人都没有消灭它的理由。

学校布局的调研报告 篇4

一、全区农村中小学分布及基本情况

(一)学校分布

目前,全区共有农村中小学21所,其中团林铺镇初中3所,小学7所;麻城镇初中1所,小学4所;掇刀石街道小学5所;白庙街道小学1所。

(二)学校现状

1、生源情况 见附件

2、硬件设施

全区农村中小学校园总面积415323㎡,校舍总面积90590㎡。各学校房屋大多数属砖混结构,还有极少数砖木结构,但抗震设防不达标。各校教室均基本满足教学所需,但功能室普遍奇缺,主要是美术室、劳技室、微机室、多媒体教室、音乐教室、理化生实验室等。部分学校缺少学生食堂和学生宿舍,相当一部分学校没有硬化的学生运动场地。全区农村中小学教学装备水平均不达标,部分村小根本没有相关装备。

3、师资队伍

全区21所农村中小学共有在编在岗教师597人,退休教师169人。597名在编在岗教师中,从性别情况看,男教师378人,女教师219人。从学历层次来看,本科244人,专科257人,中专52人,高中及以下学历44人。从职称情况来看,中学高级22人,中级361人,初级214人。从年龄结构来看,30岁以下32人,30-39岁282人,40-49岁175人,50岁以上108人。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师资队伍建设方面的问题

一是教师老龄化问题严重。全区14所农村小学(不含中心小学)226名在编在岗教师中,30岁以下的27人、占12%,31—40岁有41人、占18%,41—50岁有81人、占36%,50岁以上的有77人、占34%。数据显示,年龄在40岁以上的教职工所占比例近70%,特别是何场小学、普庵寺小学、雷集小学、谭店小学、斗立小学等学校,50岁以上的教师所占比例超过一半。这些教师由于从教时间较长,有一定教学经验,但其拥有的知识面较窄,教学观念相对滞后,教学工作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再培训可塑性差。教师年龄老化、结构断层的问题,已严重影响了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

二是专业教师缺口较大。一是小学英语教师紧缺。全区农村17所小学在编在岗教师中没有英语专业教师,全部由本校年轻教师经过短期培训后承担。二是体育、音乐、美术、信息技术等农村小学专职教师紧缺。全区14所农村小学的信息技术、综合实践、体育、音乐、美术等学科都是由其他学科教师兼任,不符合当前学科教师配备要求,且教学质效不高。

2、硬件设施方面的问题

一是学校占地面积及校舍面积出现“薄”与“博”的矛盾。生源情况较好的学校占地面积和校舍面积不达标,如麻城小学、团林小学等,而生源情况较差的学校则是大量土地、校舍被闲置,如红星中学、普庵寺小学、蒋集小学、中山小学、雷集小学等。

二是学校基础设施建设不达标。全区有15所农村中小学没有硬化的运动场地,如红星中学、蒋集小学、何场小学、张场小学、普庵寺小学、黄岭小学、中山小学等,遇到雨雪天气,学生根本无法进行户外活动。

三是学校功能室普遍奇缺。主要是美术室、劳技室、微机室、多媒体教室、理科实验室、音乐教室等,部分村小根本没有功能室,如普庵寺小学、中山小学等,导致无法开设相关课程。

四是部分学校缺少学生生活用房。如红星中学没有达标的学生食堂,麻城中学、团林中学均缺学生宿舍。

五是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导致部分辖区内学生外流。

三、对农村义务阶段学校布局调整的建议

1.要用科学规划好全区农村义务阶段学校。按照“小学就近入学、初中相对集中”和“城区以建为主、农村适当撤并”原则,以及有关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布局调整的精神,结合掇刀区人口变动、城镇化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形势,对全区现有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布局进行调整。要充分考虑团林铺西南片和麻城东南片农村小学的布局。

2.调整过程中要分步实施,稳步开展,并做好撤并学校的班子成员和师生的政治思想工作,确保教育大局的稳定,同时按相关规定妥善处理好撤并学校的资产。

3.加大对农村中心学校和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的投入,稳定和补充农村学校师资,努力提高农村义务阶段学校的办学水平。

学校布局调整情况的汇报材料 篇5

加强中小学布局调整及对薄弱学校改造工作,是坚持科学发展观、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的重要举措。近几年,我校高度重视布局调整工作,按照“政府主导,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分类指导”的原则,因地制宜,多措并举,扎实推进布局调整和薄弱学校的改造工作,取得了成效。现将我校布局调整工作汇报如下。

一、我校目前学校布局调整的现状

自2000年我校初步开展农村小学布局结构调整以来,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地合理调整学校布局,逐步解决小学教学点多、规模小、条件差和教育资源浪费、办学效益低下的问题,有效缓解了师资紧张的问题,教育资源配臵更合理、规范、优化,极大提高了义务教育的实施水平。薄弱学校的数量逐渐减少,优质教育的资源的覆盖面在逐渐增加,教育教学质量也有明显的提高。截至目前,我校已将辖区内规模小、办学条件差的教学点全部合并到三台县争胜乡中心小学校。

二、布局调整工作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在我校布局调整初见成效的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在调整学校布局的过程中存在许多新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撤点并校方面,撤并学校是符合调整学校的需要,但是,部分学校并校后,服务范围较大,学生上学路途较远,需要家长接送,增加了家长负担。撤并后距离乡路途较远的村子,给幼儿的上学带来了很大的困难。有几所山区村子的孩子无法享受就近上学的优越条

件。

2、寄宿制学校建设及管理方面。我校寄宿制学校新建后,学校缺乏专职生活管理人员及后勤保障人员{如,校医,校卫生室等}相关配套设备不完善,管理制度不健全,管理经验不足。尤其是我校校地面积较小,学生活动场地不足,正常的一些体育活动无法开展.同时住宿生也无法保障安全。

3、配套设施完善方面。由于合班并校,我校学生人数陡然增加。所以住宿生目前缺乏正规床位110张,食堂餐桌110张,消毒器具10套。及开水供给、冷藏保鲜等设备,致使管理人员压力过大,学校建设和教学质量难以切实提高。

4、合班并校后,一部分学校已出现了闲臵校园,造成了资源的浪费,个别学校村子不重视,无人看管,学校校舍损坏的现象屡见不鲜。根据这一实际情况,建议上级部门应重视幼儿教育的开设,这样不但解决了偏远山区幼儿上学难的问题,同时还解决了当地校舍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三、整改措施及相关建议。

1、学习先进经验,完善管理制度,提高管理能力。

2、筹措资金,合理利用资金,补充设施的不足,逐步将学校办成群众满意的寄宿制学校。

学校食堂布局与设施要求 篇6

第十条

学校食堂应按照生进熟出的单一食品加工处理流程,设置标准齐全的功能间(或功能区)。清洁操作区、准清洁操作区、一般操作区宜通过地面瓷砖颜色进行区分。各功能间基础设施要达到以下标准:

(一)粗加工间:应有固定的场所,与餐厅、备餐间、烹饪间等分开。

墙裙应贴有浅色瓷砖到墙顶,防尘防蝇设施齐全。排水沟有一定坡度,下水道通畅,出口和排气口应有网眼孔径小于6mm的金属隔栅或隔离网。应有足够供水,所供水质应符合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应设有三个以上水池,分别标示动物性食品清洗池(红色)、植物性食品清洗池(绿色)、水产品清洗池(黄色),提供水果的学校食堂,应设水果专用清洗池(蓝色)和浸泡池(白色)。

(二)切配间:应有专用区域(或专用隔间)。

地面应用不透水材料铺砌,墙裙应贴有浅色瓷砖到墙顶,并无污迹和食物残渣。墙壁、天花板的涂料无脱落、无霉斑。排水沟有一定坡度,下水道通畅,出口应有网眼孔径小于6mm的金属隔栅或隔离网。切配台应用色标分隔成三个区域,分别为荤菜切配区(红色)、素菜切配区(绿色)、水产切配区(黄色)。三个切配区分别设置专用刀具及砧板,以相同色标标示。

(三)烹调间:地面应用防水材料铺砌,易清洗、防滑,墙裙应贴有浅色瓷砖到墙顶。

操作台宜采用不锈钢台面,灶台有一定坡度的排水沟,保持下水道通畅,灶台上方应有排烟罩。灶面及灶台墙壁应无油污、无积灰、无食物残渣、排烟罩不滴油,烹调加工结束做好地面、灶台、操作台和用具的清洗、洗刷。

(四)备餐间:入口处应设置通过式预进间,设有洗手、消毒、更衣等设施。

洗手池水龙头应为非手动式,墙壁贴“六步洗手法”图示,备有洗手(液)、消毒液及干手设施。

备餐间的门应能自动关闭,若不能双向开闭,则宜开向备餐间内。备餐间与烹调间之间应设专用供菜通道,大小宜以可通过传递食品的容器为准,通道口设门。售菜口为可开闭式传递窗。备餐间内不得有明沟。

备餐间内应设置不锈钢配餐台,成品容器带盖,宜设置水浴保温箱等保温设施。紫外线灯(波长200~275nm)应按功率不小于1.5W/m3设置,紫外线灯应安装反光罩,强度大于70μW/cm2),居中悬挂,离地不超过2米的高度。紫外线消毒灯开关设于室外,并加贴标识。配备独立空调,功率与室内面积相匹配。配备专用留样冰箱(柜)及数量足够的、易清洗消毒的密闭留样盒。废弃物箱(桶)盖子应为脚踏式,并保持内外壁清洁。

(五)消毒间:餐用具消毒应以热力消毒为主,化学消毒仅限用于不耐高温餐用具。

采用物理消毒法的,应在蒸箱附近墙壁加贴蒸汽消毒时间要求,或在热力消毒柜附近墙壁加贴消毒温度、时间要求。采用化学消毒的,至少设有3个专用水池,宜设置4个专用水池,分别用于为餐用具初洗、清洗、浸泡消毒和消毒液残留冲洗,各类水池应标明其用途,消毒池上方加贴消毒方法说明,根据消毒池实际容积及所使用消毒液的品牌要求,注明所配制消毒液的实际配比,配制方法以便于操作为原则。专人负责餐用具消毒记录。

洗净消毒后的餐用具应倒置存放于洁净、密闭的专用保洁柜内,保洁柜数量应符合实际需要。如就餐时统一到桌上分餐具,每桌需配备一只可密闭整理箱,作为餐具保洁箱,每餐后与餐具同清洗、消毒,餐具倒置存放。如在教室内分餐并清洗餐具的幼儿园,教室内应设餐具清洗专用水池和专用消毒保洁设施,不得设在厕所内,盛装食品及分餐的工具宜在食堂清洗消毒。

(六)原料仓库:食品和非食品(不会导致食品污染的食品容器、包装材料、工具等物品除外)库房应分开设置。

食品主食、副食、调味品等应分架存放,宜分库存放。洗涤剂、消毒剂、杀虫剂、灭鼠药、灭蟑药等有毒有害物品不得进入食品仓库。

食品原料仓库内应设货架,离墙离地超过10厘米。所有物品上架,按品种分区存放,货架上加贴标签,标注品名、生产日期、保质期等相关信息,使用卡片插袋式,随原料的更新而更新。大包装原料(白糖、面粉、大米等)拆袋后,封口处所附标签应取下插于标签插袋内。食品添加剂应设专柜,柜子加锁并标识“食品添加剂”字样。

学校布局的调研报告 篇7

一、调查对象和方法

调查选取重庆市四所学校进行, 四所学校都是面临撤销的村校, 其中小学和初中各两所。调查采用班级整群抽样法, 共发放问卷300份, 回收277份, 有效问卷275份;回收率92.3%, 有效率99%。调查问卷分两部分, 共有26道题目。此问卷经过2次试测和修订后定稿。另外还对部分教师进行了访谈, 调查数据经过SPSS11.0进行分析处理。

二、结果与分析

1. 学生对“撤校”和“将来准备就读的学校”的态度和看法

调查显示, 约34%的学生对撤销现在所读学校和进新学校读书感到高兴, 约27%的学生反对, 近40%的学生无明显态度。调查中发现, 现在将撤销的部分村校甚至没有合格的操场, 更不用说图书室、多媒体教室和“班班通” (每班配备电脑和网络) 、新式教具等。这些教育设施直观地影响着孩子们对自己学校的印象。同时, 村校教师们对自身地位的悲观看法也影响着他们的敬业精神;村校生源质量也影响着学风和校风。诸多因素使教育质量的集中表现———学生们的学习成绩和升学率与周围其他学生较多的学校 (各级示范学校或城市学校) 差距较大, 这些通过社会传媒和教师及家长的态度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们对自己学校的情感和态度。此态度可从学生对“将读的学生更多的学校”的乐观看法反衬出来:教育设施比较完善, 学生更多更有趣, 教师的教育水平更高。撤校后使学生可能进入教育设施和教育质量更好的学校就读, 未来发展可能更有前景, 这是学生赞成超过反

筅重庆长江师范学院贺芬

对的根本因素, 也是政府撤校得到学生支持、得以实施的最合理原因。虽然学生们总体支持撤校, 但近80%的学生也希望政府能多考虑自己的想法, 并对交通费或住读费予以一定的优惠和帮助。

2. 学生对“撤校对学生未来发展的影响”的态度和看法

调查显示, 撤校后学生认为未来的学习生活受影响大的占48% (非常大占20.7%和比较大占27%) , 远高于没有影响的29.4%。撤校后, 学生去新学校读书最担心的依次是“不适应新学校的老师的教学方法”、“上学不方便”、“不适应新学校的同学”。认为将读的农村新学校上学可能会不方便 (“不太方便”和“很不方便”) 达到63.3%, 不方便带来的担心和影响依次体现在“上学所花的时间更多”、“上学更不安全”、“上学所需的路费更多”。和现在的学校相比, 绝大多数学生 (76.3%) 认为“去新学校上学所花的时间更多”;76.4%的学生认为“去新学校上学的路费”可能会增加。现代教育心理学和教育社会学认为, 学校环境对儿童发展起着主导作用, 其中教师的教育素养和教学方法对缺乏自学能力和分辨能力的中小学生的发展至关重要。其次, 同伴群体也直接影响着孩子的情感、社会性和智能的发展。

3. 学生对“撤校后校车配备及其要求”的态度和看法

调查显示, 约47% (非常赞同和比较赞同) 的学生赞同政府为学生配备校车, 而反对者仅11%, 可见由于撤校后学生去新学校上学普遍更远, 坐车上学无疑成为学生们的普遍愿望。以前没有校车, 社会车辆的种种隐患学生们体会深刻, 所以他们特别期望校车在安全性、费用、站点设置和车况方面具有社会车辆不具备的优势。校车费用方面, 以每月平均上学20天, 每天早晚共乘车2次来计算, 60%的学生希望每月校车费用在40元以下, 每天大约2元, 合1元筑次;约25%的学生希望每月校车费用在60元以下, 每天大约3元, 合1.5元筑次;约15%的学生愿意每月校车费用在60元以上, 每天超过3元, 合高于2元/次。由于该地区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 农村居民2011年收入人均5200元筑年[1], 可见家庭收入在相当程度上制约着车费的承受程度, 另外车费的多少也与孩子居住地离学校远近密切相关, 20~50元筑月属于大多数家庭和孩子的费用承受范围。

4. 学生对“撤校后在将读的农村学校住读”的态度和看法

调查显示, 约33%的学生赞同在将读的农村学校里住读, 约27%的学生不愿意住读, 两者相差不大, 而近40%的学生认为无所谓。进一步调查发现:“愿意住读的原因”选择最多的是“有老师辅导学习 (33%) ”和“上学不用来回跑路 (18.5%) ”;而对“愿意住读的学校的期望”最多的是“课余生活更丰富多彩”、“总体费用不高”以及“人身财产更安全”。“不愿意住读的原因”选择最多的是“舍不得离开亲人 (34.5%) ”和“学校没有好伙伴 (15.3) ”以及“学校管得不自由 (9.1%) ”, 选择“伙食 (住宿) 没有家里好”和“没有电视 (电脑) ”的也有一定比例。至于“父母愿意给予的住读费用”, 选择100元筑月以下、200元筑月以下、300元筑月以下的学生几乎各占1筑3, 另15%的学生选择300元以上。初中男孩子独立生活能力强, 他们愿意选择住读;而很多女孩子, 情感上对家人和玩伴的依恋更多, 对自己的人身安全顾虑较多, 所以不轻易选择住读。对有父母 (两个或一个) 在身边的孩子, 即非留守儿童 (约4成) , 他们对自己的父母相当依恋 (特别是对母亲) , 一般而言他们也不愿住读。

三、讨论与建议

1. 政府“撤校”政策审慎实施, 应充分考虑对学生的影响

“撤校”基本符合学生追求享受更高质量教育的愿望, 但支持者略多于反对者, 说明“撤校”的学生基础并不牢固, 尤其对小学生和女生而言。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和学生就读便利性角度考虑, “撤校”政策应审慎施行。“撤校”最好从一年级停止招生做起, 待高年级逐一毕业后自然进行, 不宜中途过激实施。可以先从学生年龄稍大的初中做起, 衡量实施结果后再决定小学是否撤校。如果必须中途撤销, 若有可能, 可以尝试将学生和教师整班并进新的学校构成新的班级, 减少学生对教师和同学的不适感。“撤校”后改变学习环境对年龄较小、见识不广、适应能力较差的中小学生而言影响较大, 因而“撤校”时应充分做好宣传、解释工作, 通过家长会、教师、学校等做好教育组织工作, 从物质、经济、心理、就读等方面给予学生足够的关怀、抚慰和照顾。制定充满人文关怀的“撤校”补偿实施条例, 对学生的车费、住宿费给予一定补偿, 对学生选择学校、选择班级尽量予以满足。在新学校应注重对转校学生的关心和教育, 防止其受歧视或被忽视, 防止其学习落后而产生巨大心理落差, 从而对“撤校”政策和政府产生埋怨情绪。

2. 政府为学生配备校车是大势所趋

政府为学生配备校车早已在发达国家成为制度。随着我国教育投入的不断增长和社会对教育的更加重视, 政府为学生配备校车也正呼之欲出。城市由于学校距离家较近以及公交系统相对发达, 所以相对而言配备校车的重要性远没有农村迫切。按照教育法律法规, 政府应保证义务教育阶段的孩子“就近入学”。但“撤校”使孩子们“就近入学”的希望落空, 另外还增加了很多负担, 如入学时间、车费、住宿费、亲情甚至人身安全风险等;而“撤校”后政府缩减了学校数目, 减少了教育支出, 提高了教育效益, 节省的教育经费应该、也有能力给予学生和家长们一定补偿。既然教育具有公益性, 自然校车也应具有公益性, 因而费用自然应该比社会车辆低。站点设置方面, 尽量多设站点, 为学生乘车方便服务;车况方面, 力保做到整洁卫生、一人一座、宽敞舒适。如此安全、优惠、卫生、便利的校车, 学生和家长们没有理由不欢迎。

3. 审慎施行农村学校学生住读政策

从调查来看, 赞成住读的学生比例略高于反对的学生。但从理论和现实来看, 农村学校学生住读政策应缓行。由于近年来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长足进步, 如果有校车接送, 孩子在本镇或邻镇学校上学所需时间大部分能控制在30分钟内, 所以住读的必要性不大;其次对农村学校而言, 住读管理是新生事物, 管理经验和相应设施非常缺乏, 对于学生人身安全、丰富课余生活、伙食卫生等与城市学校成熟的住读管理相差甚远, 容易使住读的负面效应超过正面效应。国外研究发现, 年龄过小、心智不成熟的中小学生最好在家庭里随父母亲人一同生活, 这样更有利于孩子社会性和健全人格的发展。

当然, 少数初中高年级的学生 (如毕业班) 因为学习任务重, 可以遵循自愿的原则, 尝试住读管理, 以解决小部分纯留守儿童祖辈管理不力、学习无法辅导、上学过远等问题。一旦学生住读, 相关学生的生活、娱乐设施必须配套, 管理措施须细致、人性化并有专人负责, 以确保住读学生的学习、安全、生活和情感顺利发展。应借鉴城市学校成熟的住读管理经验, 避开住读管理“军事化”或“放羊式”的误区, 使住读政策真正促进孩子发展, 使家长们放心。

参考文献

优化学校布局 提升办学水平 篇8

严峻的现实,良好的机遇

特殊的地理位置、特殊的历史文化,造就了文山州特殊的经济社会发展现实,使文山州成为一个集边疆、贫困、山区和原战区于一体的少数民族自治州。由于长期经历战争,文山州改革开放比内地整整晚了14年,全州经济社会发展滞后,2008年底,全州地区生产总值居全省第13位;地方财政一般性预算收入居全省第14位;财政一般预算支出主要依靠中央和省转移性支付补助。全州山区、半山区面积占97%,岩溶地区占53.4%,交通不发达。由于投入不足,加之缺乏科学规划和相关政策不配套等方面的原因,中小学校点分散、学校规模小等问题较为突出。学校布局的分散导致教育投资分散、办学效益低、成本高、管理难度大,制约了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的提高,影响了义务教育的巩固和提高。农村学校在资源配置、办学水平等方面与城区学校差距较大,农村乡镇中心学校、村完小、校点之间也存在着较大的差距,教育公平问题日益凸现。随着经济、交通的持续发展,农村群众的教育意识进一步提高,享受公平、优质教育的愿望更加迫切。当前的学校布局结构、资源配置结构和水平已远远适应不了未来教育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满足不了人民群众接受公平的优质教育的愿望。国家实施的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省实施的危房改造工程和边境“国门学校”建设等一系列教育建设工程为文山州学校布局调整的推进带来了机遇。

立足现实,着眼长远,统筹规划

2008年,文山州启动了整体排除中小学D级危房工程。工程规划实施的项目以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建设总体规划为依据,并明确规划撤并的校点危房只拆不建,规划集中办学的学校按标准建设,满足安全、实用、够用的要求。2009年,根据省政府关于学校布局调整的部署和有关工作意见,文山州又进一步修订中小学布局调整规划,并根据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排查鉴定结果作了优化完善。

文山州中小学校布局调整规划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基础教育发展状况、人口分布和流动情况以及人民群众的意愿和接受能力为依据,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高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目的,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乡镇撤并和城镇化建设以及边境守边固土的要求进行编制。规划提出五大原则、分两步走、完成六项任务:

五大原则:一是整体规划,分步推进。以县域为单位整体规划,与本县教育事业发展规划相结合,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结合,与农村初中建设工程、寄宿制学校建设、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等教育项目相结合,确保调整工作“一盘棋”,充分体现规划的科学性、系统性、前瞻性和务实性。根据整体规划制定实施方案,条件相对成熟的地区,可一次性实施调整;条件参差不齐的地区,可先适当集中办学,结合学校住宿条件等因素分步实施。二是合理布局,整合资源。按照“加速做大城区,积极巩固坝区,逐步优化山区,稳定边境地区”的布局思路及近期、中期按“三集中”(高中向县城集中,初中向乡镇政府所在地集中,小学向村委会集中),远期按“两集中”(高中、初中向县城集中,初中、小学向乡镇政府所在地集中)的要求,乡镇初中选址原则上在乡、镇政府所在地;小学在方便学生就近入学的前提下,选址在交通较便捷、人口相对集中、学校服务面较大的村、乡镇人民政府所在地。根据实际需要,突破现有乡镇和村组行政区划局限,建立跨乡镇、跨村组的学区;采取校校合并的方式,将乡镇幼儿园、小学、初中和成人文化技术学校等教育设施统筹布局,统一管理。三是实事求是,因地制宜。以集中办学为方向,宜并则并,需增则增,应迁则迁,撤建并举,综合考虑调整的必要性、可行性,合理确定学校的布局、数量和规模。校舍条件较好并有一定社会需求的山区,特别是与越南直接接壤的边境一线中小学校的布局调整,应充分考虑其守土固边及地处山区的特殊性,以稳定边疆教育发展为重。四是先建后撤,确保教学的原则。撤并的学校主要是办学规模小、质量低、效益差、危房率高的学校。首先建设好集中校点,配齐配好所有教育教学设备及资源,使学生及家长有较高认同度后再实施撤并,确保不因调整而影响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对不具备撤并条件的学校,不强行进行撤并。五是创新机制,优化管理。改革教育教学和管理机制,建立以集中扩容后的学校为中心,办学服务半径适当,服务功能较为齐全的教育管理机制。通过调整学校布局,优化学校管理,实现校点布局科学化、办学条件均衡化、学校办学规模化、教师结构合理化、学校管理和教学手段现代化、校园建设和谐化、教育教学质量优质化等综合性目标。

分两步走:第一步,到2012年底,基本完成中小学区域布局调整阶段性任务:全部撤销现有“一师一校”点,原则上撤并300人以下的校点,每个乡镇集中办好1所寄宿制中心完小和若干村完小。根据人口规模在乡镇设1~3所初中,校均规模1 000人以上;学生规模达不到1 000人的乡镇原则上不再设初中,设立九年一贯制学校,或突破乡镇区划,与邻近乡镇联合办学。全州撤并学校1 905所(中学16所,小学1 889所),撤并率达53.47%。第二步,到2029年,撤并学校2 515所,撤并率达70.58%,全州校均规模基本达到中学1 000人以上,小学600人以上。根据城镇化发展趋势,适时扩建或新建城区中小学校。

六大任务:一是实现教育均衡发展。通过优化教育结构,最大限度地缩小城区学校与农村学校,优质学校与薄弱学校之间的办学差距。二是努力实现办学条件标准化。按照《农村普通中小学校建设标准》,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并按照规定配置教学、实验仪器设备和图书资料。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通过开放式远程教育传输网络,实现教育教学资源共享和统一调配。学校建设达到抗震设防、综合防灾的要求,确保师生安全。三是全面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益。加强学校现代管理,推进中小学校的基础管理、全程管理、系统管理、精致管理、民主管理和依法管理,全面提高学校现代管理能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四是加强寄宿制学校建设和管理。布局调整后保留的学校按国家规定的办学标准逐步配齐配足教学设施设备,实现“八有”(有整洁的校园、有标准的运动场地、有现代远程教育设备、有满足师生就餐要求的卫生食堂、有水冲式厕所、有安全的宿舍、有足额的床位、有卫生的饮用水)。规范寄宿制学校管理,加强学生日常管理,确保学生安全。要建立小学低段年级学生寄宿护理制度,配备专职生活管理员或实行教师轮流值班管理,确保学生在上学、放学往返途中的交通安全以及住校安全。在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可由乡、镇政府根据财力条件,统筹安排有营运资格、车况良好的车辆接送学生。搞好学校饮食卫生,增强卫生防疫意识,提高学生体质和健康水平。五是全面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按照农村中小学区域布局调整变动情况以及国家规定的教职工编制标准,按照总量控制、城乡统筹、满足需要的原则,调整和使用本地区中小学教师编制。清理各类“在编不在岗”人员,规范学校机构和岗位设置。把好教师入口关,通过有效的选拔程序,让优秀大学毕业生进入学校任教或从事管理工作。对因撤并而产生的富余教师,根据本人实际能力、水平适当安排相应工作。深化教师人事制度改革,推行教师聘任制,实现教师职务聘任与岗位聘任的统一,妥善安排落聘教师,维护学校的稳定,逐步建立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教师队伍。六是巩固和提高九年义务教育的水平和质量。认真落实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各项要求及具体措施,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资,广泛争取社会各界的支持,不断扩大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范围,提高资助标准。积极创造条件鼓励和扶持学校开展勤工俭学活动,组织和实施“五小工程”(小基地、小菜园、小养殖、小门市、小科技),培养学生劳动观念和劳动技能,降低寄宿生活成本,减轻学生家庭经济负担,提高寄宿制学校学生的生活质量。

试点先行,典型引路

全州按“试点先行,整体推进”的方式推进。由丘北县首先开展试点,州级根据总体规划和试点工作进展情况作好宣传指导,各县适时推进,形成以点带面、全面推进的工作局面。

丘北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全面谋划,统筹推进,确保了试点工作富有成效地开展。

一是成立领导机构,统筹部署。成立了由县委书记任组长,县长和分管副县长任副组长、教育、建设、国土等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县委、县政府决定,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把学校布局调整与各类工程的实施有机结合,以提高质量为核心、排除危房为重点、优化布局为手段、巩固提高普及成果为目标,用3年时间全面排除中小学危房,把全县所有学校建成安全、牢固、让群众放心的地方。通过学校布局调整、管理模式创新等一系列改革,实现校点布局科学化、办学条件均衡化、学校办学规模化、教师配置结构合理化、学校管理和教学手段现代化、校园建设人文化、教育教学质量优质化,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的目标。

二是科学制定规划,分步实施。分别编制了“三集中”近期规划和“两集中”远期规划。通过3至5年的努力,在各乡(镇)人民政府所在地建成平均每校有18个教学班、在校生700人左右的标准化小学12所,在每个行政村建成1所或几所平均每校有12个教学班、在校生500人左右的标准化小学共计115所。之后进一步加大调整力度,实现高中、初中办到县城,初中、小学办到乡镇的远期“两集中”目标。近期“三集中”规划的实施分两步完成:首先,整合现有校点,保留现有完小。其次,适时整合弱小完小,实现“一村一校”或“一村几校”的办学格局。全县计划从2008年起至2011年,建成乡、村标准化小学校145所。在树皮、腻脚两个乡开展整乡推进教改试点工作,在其余10个乡(镇)各选择1个村整村推进教改试点工作,待试点工作成功后再在全县推广。丘北县的规划思路清晰,调整幅度大,长短结合,规划图直观规范,被省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办公室作为范本推荐到各州市并上报教育部校安办。

三是多渠道筹资,整合资源。通过“争、安、捐、免、垫”等多种办法筹措资金,为工程顺利推进提供资金保障。“争”,抓住国家扩大内需和实施校安工程的重大机遇,加强项目前期工作,最大限度争取国家和省的支持。“安”,在确保教育附加费全部投入教改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调整县级财政支出结构,每年预算安排500万元作为排危专项资金,并对贫困家庭寄宿生除国家给予的生活补助外再给予适当学习和生活补助。“捐”,在全县组织开展“爱心献教育”募捐活动,筹资300多万元。“垫”,采取邀请招标的办法,邀请有资质、实力强、信誉好的建筑商承担学校项目建设,由政府先拨付20%的工程启动资金,其余80%的资金由施工企业全额垫付至竣工,从竣工验收之日起,采取由县人民政府付给每年9%的资金占用费,所欠资金在3~5年内还清的办法启动项目工程。同时,领导小组成员单位也多方整合资金,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投入项目建设。作为丘北县试点的树皮乡党委、政府积极整合资金25.2万元,征地62.6亩用于校园改扩建工程;腻脚乡党委、政府也先后整合资金20余万元。

四是坚持建设标准,完善功能。新建学校按国家颁布的中小学建设标准规划,分阶段完成建设,鉴于经济条件制约,当前按实用、够用建设,待条件成熟逐步配齐。各新建或扩建的集中办学项目学校基本建成了教学及办公大楼、运动场地、师生宿舍楼和食堂,配备了医务室、图书室,学校教学、运动、生活分区规范,功能教室基本配齐,满足了教育教学和师生生活需要,成为农村示范性学校。

五是创新管理机制,提质增效。为保障学生“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丘北县在集中办学学校的人事、教学、生活、安全、医疗等方面大胆探索,创造了富有特色和成效的做法。人员配备上,将集中办学后不能胜任教学工作的教师调整到食堂、校产管理、宿舍管理、校园绿化美化等后勤岗位;招聘中有职业医师资格的人员到寄宿制学校担任校医,加强学校疾病预防控制;安置退伍军人到试点学校担任保安,加强学校保卫工作;开展校长培训,加强师德师风教育、教师专业培训,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教学上,按课程计划开齐课程、开足课时,并从小学三年级起开设英语课;全部实行教师分科教学,设立学科或年级教研组,开展教学研讨和校本教研。生活上,全面开展勤工俭学。每所寄宿制学校按生均10平方米以上的标准划定勤工俭学基地,由村委会或村民小组出租或无偿提供,分配到班级进行经营管理,开展蔬菜种植、生猪养殖、办食堂、开设小卖部等勤工俭学活动,改善寄宿生生活条件,确保学生“吃得饱、吃得好”。同时,将勤工俭学与“三生教育”、劳动实践课紧密结合,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生活技能和吃苦耐劳精神。对低年级寄宿生配备生活指导教师,进行更衣、洗漱、叠被、就餐、洗碗等日常生活指导和护理;设置低年级学生绿色通道,保证低年级学生优先就餐,优先晚休。安全上,实行封闭式管理,学生凭学生证出入校园,在校期间一律不得外出学校;建立家校接送制度,寄宿制学校推行月假或半月假制度,学生上学、放学时由家长和学校教师负责接送,确保学生途中安全。

丘北的试点工作取得了重大的进展和突出的成效,为全州推进学校布局调整工作和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建设创造了宝贵的经验。一年来,全县共投入资金1.1亿元,收缩校点150个,改扩建校舍面积102 700平方米。其中,树皮、腻脚两个试点乡18所项目学校已相继竣工投入使用,两个试点乡从原来的101所小学校(点)优化为25所乡(村)级完小,共收缩校点76个。学校布局调整后,有效地降低了建设投入成本,据初步测算,仅树皮乡就节约建设资金1 244万元;全县完成布局调整后,可节约建设资金14 450万元、节约用地576亩。集中办学促进学校管理水平的提高、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明显提高,从而消除原有校点之间的差距,缩小了城乡学校之间的差距,得到了社会和家长的普遍赞同。丘北县曾在试点乡镇开展关于学校布局调整的问卷调查,共发放调查表4 000份,收回“满意测评卷”3 918份,“基本满意卷”80份,“不满意卷”2份,满意率为99.9%。学校布局调整取得了经济效益、教育效益、社会效益的三丰收。

总结经验,全面推进

丘北县试点工作的基本经验是:一是党政重视,实施“一把手”工程。二是解放思想,统筹规划,创新管理。“普九”后教育要从规模的扩张向结构的调整和质量的提高转变。丘北县着眼于现代教育发展,强化规划意识,创造性地将学校布局调整、寄宿制学校建设以及相应的人事制度改革等统一到校舍安全工程上来,全面科学谋划,整体推进,全面提升学校建设水平、管理水平和办学水平,使学校建设更适应教育未来发展要求。三是部门联动,协调配合。丘北县教育局主动协调,各有关部门积极支持配合,是校舍安全工程和学校布局调整得以全面推进的有力保障。在开展试点的过程中,文山州教育局多次深入丘北县、乡镇和学校,进行调研指导,对丘北县有效做法及时提炼总结并向其他各县介绍。12月14日,在丘北召开了全州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建设现场推进会,深入现场参观考察试点学校,对丘北县的学校布局调整试点工作进行全面的总结,将其工作模式和经验向全州推广。

各县按照省、州有关工作要求,借鉴丘北的做法,根据本县实际,积极结合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开展中小学校布局调整,并进一步创新工作思路和办法。砚山县将“新农村卫生新校园”建设试点项目整合到布局调整后的学校建设中,创造了“厕所改造+食堂改灶+养殖+沼气+种植”、“厕所改造+食堂改灶+养殖+沼气+污水净化处理+蔬菜种植基地”、“小水窖建设+净化处理”、“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等循环利用模式,将循环经济的理念渗入校园,推动了农村生态校园建设,项目学校校园环境、卫生条件、学生生活条件等都得到了显著改善。马关县撤并校点后,仍具备办学的闲置资源用于举办学前班和幼儿园,为普及十三年教育奠定基础。麻栗坡、马关、富宁3个边境县根据守土固边需要,制定了边境“国门学校”建设规划,提高办学标准,国家和省批准实施的项目正在组织实施。为加强州级统筹能力,州政府以州城乡投资公司为承贷主体,向农业发展银行贷款2亿元解决工程缺口资金,州级财政安排3 000万元用于贷款贴息;积极争取对口支援方的项目支持。在工作中,州教育局、州校安办及时掌握工作动态、及时总结工作经验,对各县工作进行切实的督促指导,全州中小学校布局调整工作和各项建设工程协调并进,呈现出一派千帆竞发的景象。

一年来,全州共撤并中小学校点513个,是2008年撤并数129个的4倍。全州共实施各类项目建设学校1 096所,开工建设项目1 505个,开工面积55.83万平方米。总投资54 866.61万元,完成投资47 191.72万元,完工项目874个,排除中小学D级危房38.02万平方米,竣工面积30.73万平方米。全州中小学校布局科学化、办学条件均衡化、学校办学规模化、教育教学优质化迈出了关键的步伐,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踏上了新的起点。

优化中小学校布局,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实现教育科学发展的重要工程,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文山州中小学校布局调整已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效,我们将在省教育厅的指导下,进一步加大中小学校布局调整力度,全面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升全州办学水平,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和教育公平,为办人民满意的教育而不懈努力。

上一篇:报废车辆买卖协议书下一篇:医院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