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修诗歌散文欣赏目录

2024-09-17

选修诗歌散文欣赏目录(精选7篇)

选修诗歌散文欣赏目录 篇1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目录

诗歌之部 第一单元以意逆志 知人论世赏析指导赏析示例 长恨歌/白居易自主赏析 湘夫人屈原拟行路难(其四)鲍照蜀相杜甫书愤陆游推荐作品 咏怀八十二首(其一)/阮籍 杂诗十二首(其二)/陶渊明越中览古/李白一剪梅/李清照 今别离(其一)/黄遵宪第二单元置身诗境 缘景明情 赏析指导赏析示例 春江花月夜/张若虚自主赏析 夜归鹿门歌孟浩然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白登岳阳楼杜甫菩萨蛮(其二)韦庄推荐作品 积雨辋川庄作/王维 旅夜书怀/杜甫新城道中(其一)/苏轼 扬州慢/姜夔长相思/纳兰性德第三单元因声求气 吟咏诗韵 赏析指导赏析示例 将进酒/李白自主赏析 阁夜杜甫李凭箜篌引李贺虞美人李煜苏幕遮周邦彦推荐作品

国殇/屈原燕歌行/高适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柳宗元菩萨蛮/温庭筠 般涉调·哨遍 高祖还乡/睢景臣中国古代诗歌发展概述散文之都

第四单元创造形象 诗人有别赏析指导赏析示例 过小孤山大孤山/陆游自主赏析 庖丁解牛《庄子》项羽之死司马迁阿房宫赋杜牧推荐作品 西门豹冶邺/褚少孙大铁椎传/魏禧第五单元散而不乱 气脉中贯 赏析指导赏析示例 六国论/苏洵

自主赏析 伶官传序欧阳修祭十二郎文韩愈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苏轼推荐作品 狱中杂记/方苞陶庵梦忆序/张岱第六单元文无定格 贵在鲜活 赏析指导赏析示例 种树郭橐驼传/柳宗元自主赏析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论语》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李白项脊轩志归有光推荐作品

游沙湖/苏轼 苦斋记/刘基

选修诗歌散文欣赏目录 篇2

1.“诗歌之部”第一单元“推荐作品”中, 选自瞿蜕园、朱金城《李白集校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的《越中览古》, 第2句是:“义士还家尽锦衣”, 而常见版本该句一般是“战士还家尽锦衣”。

2.“诗歌之部”第三单元“赏析示例”中, 同样选自上述版本的李白的《将进酒》第18句是:“但愿长醉不用醒”, 而常见版本该句一般是“但愿长醉不复醒”。

3.“散文之部”第四单元“自主赏析”中, 选自《樊川文集》 (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 的《阿房宫赋》第2段, 有一句是“有不见者, 三十六年”, 而常见版本该句一般是“有不得见者, 三十六年”。

4.“诗歌之部”第三单元“自主赏析”中, 所选李贺《李凭箜篌引》, 课下注释 (1) 对李贺其人的注释文字是这样的:

“李贺 (791—817) , 字长吉, 陇西成纪 (今甘肃秦安) 人。是没落的宗室后裔。终身抑郁不得志, 27岁就去世了。”

古诗文存世时间长, 在流传过程中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 出现不同版本, 这很正常。在这里想说的是:教材编者将不同版本的古代诗歌散文内容编入教材供高中师生使用时, 能否考虑得更周全一些, 从而将负面影响尽可能降到最低?

1.“义士”和“战士”, 不论是古代还是现代, 都是截然不同的两个概念。商务印书馆2005年第5版《现代汉语词典》, 在第1612页和第1714页对“义士”和“战士”的解释是:

[义士]:勇于维护正义的人;侠义的人。

[战士]: (1) 军队最基层的成员; (2) 泛指从事某种正义事业或参加某种正义斗争的人。

众所周知, 勾践被夫差打败后, 卧薪尝胆, 励精图治, “葬死者, 问伤者, 养生者;吊有忧, 贺有喜;送往者, 迎来者;去民之所恶, 补民之不足”, 举国上下, 发愤图强, 同仇敌忾, 最终报仇雪耻, 锦衣还家。从战前动员来看, 尽管“三千越甲”是为“义”所激, 士气高昂, 但由“将帅二三子夫妇已蕃”可知, 他们本是越国的臣民, 国家有难, 慷慨以赴, 本属分内之事, 情理之中, 何“义”之有?称凯旋而归的将士为“义士”而非“战士”, 不亦惑乎?因此, 愚以为还是采用“战士”的版本为好, 以免产生歧义, 导致误解!

2.《将进酒》中“但愿长醉不用醒”一句, 我们通常见到的版本多是“但愿长醉不复醒”, 也有“但愿长醉不愿醒”的说法。那么, 哪种说法最切近诗人内在情感呢?当是“不复醒”。因为“不用醒”是“不需要醒”, “不愿醒”是“不愿意醒”, “不复醒”是“不再醒来”。

李白厌恶黑暗官场, 放浪形骸, 寄情山水, “借酒浇愁愁更愁, 抽刀断水水更流。”他当然希望一醉方休!而“不用醒”之意则显突兀。一则“需不需要醒”似乎受客观条件制约, 而此句则完全是直抒胸臆, 只有“愿不愿、想不想”的问题, 与客观需求无关;二则“长醉”状态下应是无意识的, 至少意识比较模糊, 不管客观上需不需要, 主观上实际是“醒”不了的。而“不愿醒”中的“不愿”与“但愿”对举, 这样似有割裂文意之嫌:只愿意长醉下去, 不愿意保持清醒。换句话说, 就是只愿意长时间保持醉酒状态, 不愿意头脑清醒地混迹官场。看似说得过去, 其实在原句中, “但愿”两字统领后边所有文字“长醉不复醒”, 其中“不复醒”是对“长醉”状态的进一步阐释!

3.《阿房宫赋》第二段中, 到底是“有不见者, 三十六年”好呢, 还是“有不得见者, 三十六年”好?要搞清楚这个问题, 先得从“得”字的意思说开去。随便翻开一部《古代汉语词典》去查, “得”字有一个最基本的义项, 就是“能, 可能”, 例子不用多举。在该句中, 联系上下文的语境, 从“一肌一容, 尽态极妍, 缦立远视, 而望幸焉”可知, 天天涂脂抹粉、梳妆打扮之后翘首以待的宫女们盼望始皇帝驾幸自己处, 那就像大旱之望云霓, 赤土之盼甘霖, 是殷切盼望见到而不能见啊!不仅文意豁然, 而且主动被动昭然!可“有不见者, 三十六年”能表达出这番意思么?相反, 它只有两种解释:皇帝不想不愿见宫女, 宫女不想不愿见皇帝。而这两种解释既不合文意, 又不合情理!所以, 还是“有不得见者, 三十六年”好!

4.认为李贺是陇西成纪 (今甘肃秦安) 人, 这简直是一个常识性的错误!因为, “陇西”只是李贺的祖籍。既然如此, 为什么要说李贺是陇西人呢?

李贺 (公元790~816) , 字长吉, 中唐著名诗人。祖籍陇西, 生于福昌县昌谷 (今河南洛阳宜阳县) 。他是唐宗室后裔, 远祖是唐高祖李渊的叔父李亮。世称李长吉、鬼才、诗鬼等, 与李白、李商隐三人并称唐代“三李”。又因家居福昌之昌谷, 后人称之为李昌谷。他18岁到东都洛阳, 以《雁门太守行》拜见韩愈, 备受赞赏, 遂声名远扬。21岁参加河南府试, 被荐举进士, 但遭小人的嫉妒和攻击, 说李贺父名晋肃的“晋”与进士之“进”同音, 犯家讳, 依据礼法惯例, 应避讳不得参试。李贺被迫放弃了考进士的权利, 断绝了仕途之路, 以后他一直陷于抑郁痛苦之中。后经人推荐, 到长安任从九品的太常寺奉礼郎, 地位卑微。李贺不堪屈辱, 任期未满就告病辞官。年仅27岁, 就病卒家中。李贺是中唐浪漫主义诗人的代表, 又是中唐到晚唐诗风转变期的重要人物, 代表作有《高轩过》《雁门太守行》《罗浮山人与葛篇》等。其作品集为《李长吉歌诗》。他的诗歌在唐诗中别具一格, 被称为“长吉体”。

更重要的是, 今河南洛阳宜阳县尚存李贺故里的一些佐证:昌谷今名无存, 据考证应为今宜阳县三乡乡。李贺故里当在连昌河东的西柏坡村。这一带村落相连, 绿竹成园, 有的竹园超过百亩, 与李贺诗歌所写相似。1992年10月, 西柏坡学校落成了高3.29米的李贺雕像。连昌河西岸有唐塔一座, 砖结构九级密檐式, 高十余丈, 下部砖刻浮雕完好, 为五花寺 (即连昌宫) 遗址, 旁有汉山云刹光武庙。当年的权贵显要和文人学士武则天、唐玄宗、韩愈、白居易、元稹、杜牧等均在这一带留有诗文。

综上所述, 笔者以为, 以上注释应该实事求是改正为:

语文选修古代诗歌欣赏 篇3

2、欣赏诗歌意境,感受诗歌氛围。

3、感悟诗歌情怀,认识诗人心路历程。

4、对比诗歌风格,鉴赏艺术手法。

教学方式:学生自主研读为主,老师讲解为辅。

教学步骤:

一、 新课导入

“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这是杜甫的创作态度与实践。他以沉郁顿挫的诗风独步诗坛,具有鲜明抒情风格。笔触严谨而客观,忠实地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转衰的历史面貌,极富生活气息。继承并发展了《诗经》以来现实主义文学传统,使现实主义诗歌创作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他作品反映社会的深度和广度,对国家人民的深挚感情,对弱小的同情以及利他思想,对友谊的执着与珍视等诸多方面,杜甫可算是当之无愧的诗坛第一人。我们今天来学习他晚年的三首诗歌,了解这个“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的诗人。

二、 知人论世

三首诗,三段历程:

1、 唐代宗永泰元年(765)五月,杜甫携家离开成都浣花溪草堂,乘船沿岷江南下,经嘉州(四川乐山),抵戎州(四川宜宾),船入长江,改向东行,至渝州(四川重庆),停留数日后,继续东行至忠州(四川忠县)。在忠州停留数日后,吟衣食无着,遂继续沿江东行。日行夜宿,皆在舟中。沿江浩淼,宇宙苍茫,常令诗人发身世孤微之叹,《旅夜书怀》一诗,典型地表达了这种感受。

2、 诗人从唐代宗永泰元年九月到大历元年春末,养了半年的病,身体稍微痊愈后,便又启程扬帆沿江东下,飘至夔州(今四川奉节)。杜甫在夔州住了不到两年,却换了四个住处,初到夔州时就借住西阁。西阁位于半山腰,南临长江,地势很高,可以看到江上渔船和来往的客船。《阁夜》就是诗人居住阁楼时的一个不眠之夜写下的。

3、 时间过了两年,唐代宗大历三年(768),在夔州住了两年的杜甫,出峡漂泊到了两湖,年底船到岳阳。岳阳城西门门楼即名播天下的岳阳楼。登楼可以望见洞庭壮景,曾有不少文人墨客来此登临赋诗。杜甫舍舟登楼,本想一舒望眼,稍释郁怀,却不料被眼前浩淼壮阔的洞庭水触动家国之忧,身世之慨,写下了千古绝唱《登岳阳楼》。

三、 吟咏诗韵

1、 请分别体会三首诗的意境,看诗人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明确]《旅夜书怀》意境:孤弱的细草在无边的夜风里飘摇不定,孤立突兀的危樯和孤独的小舟对抗着漫漫长夜,三两星盏衬托着无边荒凉的原野,月亮似乎不堪滚滚而来的大江水的压逼而一下子涌了出来,如此开阔的坏境,如此孤独的小舟把诗人衬托得何等孤单 , 何等渺小 ——诗人命运的写照。

《阁夜》“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营造出的意境:五更时分,军营里的击鼓声和号角声传来,在作者听来,这声音在寂静的夜空中显得异常悲壮。——鼓角声悲(实)

他想到了在漫长的战乱期间和这个夜晚相似的很多不眠之夜:当战争的消息传来时,听到过千家万户的哭声响彻四野,听到过很多地方传来渔人、樵夫的歌声。百姓的哭声和渔樵的歌声就是乱世的音响。——乱世音响(虚)

《等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营造的意境:洞庭湖水波涛万顷,巨浪千层,方圆数千里的江南大地訇然裂为两半,刹那间,乾坤摇动,天崩地解——洞庭湖气势磅礴

阔大的洞庭湖能包容天地万物,并且主宰着他们的沉浮,日月星辰都随着湖水的波动而飘荡起落——一派壮阔的图景

2、 在意境中感悟詩情,这三首诗都蕴含着那些复杂的情感?

[明确]《旅夜书怀》一诗中诗人漂泊在浩淼辽阔的江面上,我们感悟到的是“沙鸥”飞翔茫茫天地间的孤独凄凉。

《阁夜》悲壮鼓角声以及山川美景的秀丽中,我们读到了一份爱我神州、痛我神州的悲情萦绕诗人的心头。

《等岳阳楼》诗人面对汪洋浩淼的洞庭湖,回想自己的遭遇,眼看自身的处境,那凄凉、哀痛、愤怨之情,不言自明。

三、 对比阅读

1、 这三首诗选取的意象和营造的意境有什么异同?

分析:《旅夜书怀》写了四个典型意象:阔岸

平野——孤舟

大江

《阁夜》写的实景:天涯霜雪、五更鼓角、三峡星河

虚景:千家野哭、数处夷歌、卧龙跃马 ——阁楼上的“我”

《登岳阳楼》画面:浩瀚洞庭水

苍茫天地 ——孤舟

[结论]我们发现诗人选取的意象都是壮景。诗人在船上,在半山阁楼,在岳阳楼顶,看到听到的都是雄浑开阔之音影,都摒弃了眼前细微之景,以大处着笔,吐纳天地,心系家国安危,悲壮苍凉,催人泪下。

2、 这首诗都饱含着诗人深挚复杂的情绪,请你分析对比,看看诗人一直都执着于什么?

[明确]我们发现,每一首诗都有诗人孤独漂泊的身影,而且总是年老多病:“官应老病休”岁暮阴阳催短景”“老病有孤舟”;但是这还不是最主要的,最主要的是诗人此时关注的是人民,是国家:“鼓角声悲壮”,“戎马关山北”;可惜,诗人只能感叹:“名岂文章著”,“卧龙跃马终黄土”,“凭轩涕泗流”。

这个早年怀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理想的诗人一生漂泊孤苦,到了贫病交加之时,仍是“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那年老孤独的悲伤,对亲朋的眷念,对国家的忧虑,对百姓的怜惜,对无以报国的哀叹无处不在。

3、 找一下这三首诗都用到的艺术手法。

三首诗的艺术手法各有不同,但是都用到了对比衬托手法,诗人一纵一收,不仅意境上大开大阖;情感上更是,诗人孤独的身影里藏着爱国爱明的宽广胸襟。正是有这样的思想感情做基础,才能与浩瀚壮阔的景色交融在一起,构成宏丽阔大的意境。

四、 小结

选修诗歌散文欣赏目录 篇4

夏 维

一、内容与解析

(一)内容

《创造形象 诗文有别》 《过小孤山大孤山》

(二)解析

本单元要学的内容《创造形象 诗文有别》指的是通过本单元所选的几篇课文,从艺术形象方面去感受它们的审美价值。当然,由于学生的文言基础较差,教学的重点仍然要放在词句的疏通上。学生在必修课本中的文言文学习中知道要重点掌握哪些方面的文言知识,在本单元的教学中应重点引导学生自己梳理、归纳、掌握文言文知识点。本单元为选修中的文言文第一单元,我们以第一篇文言文《过小孤山大孤山》为例,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欣赏,该文是一篇山水游记,着重描写山川景物形象,并在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情趣和韵味,作者通过描绘景观抒写游兴和感受。学习本文要体会散文和诗歌在描绘山水形象方面的差别。

二、教学目标及解析

(一)教学目标

1.学会归纳掌握文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2.学习游记写景的方法。

3.区分散文与诗歌形象美的不同。

(二)解析

注重朗读,积累一些常见的实词、虚词,掌握文言特殊句式,了解作者写景的层次和描写的重点,体会散文和诗歌在描绘山水形象方面的差别。

三、问题诊断分析

本单元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是对难以对文本中的重点字词以及对例文的特殊句式进行疏通,其次是如何进行自主鉴赏模糊不清,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在于学生的文言知识积累不够以及学习文言文的步骤方法不够清楚,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是我们要在教学中注意点拨引导学生先疏通归纳整理文中重点词句,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弄懂文章层次结构,帮助学生形成自主赏析的模式与习惯。

四、教学支持条件分析

本单元涉及到的知识板书较多,可运用多媒体(PPT)辅助教学。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现在很流行“穿越”这个概念,其大意可以简单地概括为“时空的转换”。其实我们的身体不能逆回到从前,也不能跨越到未来,但我们的思想可以穿越到我们能想象到得时空。我们的思想可以推开岁月尘封的门,穿越清、明、元,一路走到南宋。或许我们会和着凄婉的宋词,悄悄地走进月华如水的沈园,吟哦着《钗头凤》,去感受一段在江南的烟雨里忧伤了千年的爱恋。或许我们会听着悲慨的《书愤》《示儿》,毅然踏上铁马冰河的战场,去找寻作者“报国欲死无战场”的深深伤痛。或许我们还会顺着如练的澄江,去探访山苍苍,水茫茫,静立在水中央的小孤山、大孤山„„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陆游的散文《过小孤山大孤山》。

(二)本课相关知识

1、作者

陆游(1125-1210),南宋。字务观,自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其父陆宰,是很有民族气节的官员和学者,朝廷南渡后,他便回到家乡箸书了。陆游自幼就受到爱国的家庭教育,立下了抗战复仇的壮志。29岁参加进士考试,名在前列,因触犯歼臣秦桧而被除名。孝宗时,被赐给进士出身,历任夔州通判,提举江南西路常平茶盐公事,权知严州等地方官,还参赞王炎、范成大幕符军事,后来做过朝议大夫,礼部郎中。65岁那年罢官,即回老家山阴闲居,死时年八十六。

陆游一生坚持抗金主张,虽多次遭受投降派的打击,但爱国之志始终不渝,死时还念念不忘国家的统一,是南宋伟大的爱国诗人。

2、背景

陆游主张抗金,恢复中原,被罢官。至1169年,起用为夔州(今四川奉节)通判,由故乡山阴(今浙江绍兴)出发赴任。一路沿长江逆流而上,历尽两岸奇山异景。途中作者以日记纪行,集成日记体游记《入蜀记》,以记其胜。《过小孤山大孤山》是作者路过小孤山和大孤山时所写的两则日记。

3.小孤山。

位于安徽省宿松县境内长江中,与对岸江西彭泽县的彭浪矶隔江相望,每年汛期时四面环水,孤峰如柱,兀立大江,有“长江绝岛”、“长江天柱”之称。小孤山以其小、险、独、奇而著称。小孤山山势峭拔,地势险要,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号为“楚塞吴关”、“海门第一关”,至今尚有古炮台、烽火台等遗迹。迎山而上则胜迹迭出,启秀寺、一天门、龙耳洞、龙角石、关圣殿、弥陀阁、藏经楼、先月楼、圣母殿、半边塔、界潮祠、竹林、御诗碑、梳妆亭等十余处景点,且每一景点都有每一景点之雅观和民间传说,并镌有历代名人的匾额和雅士墨客之碑文。

小孤山主要建筑是始建于唐代的启秀寺,座落在半山腰,青瓦红墙,寺内祀奉着小姑娘娘像,民称“小姑庙”。小姑,乃民间传说中一位纯情美丽的少女。她与彭郎相爱,但终难成眷属,于是投江殉情,死后化作秀资超然的“小孤山”,又名“小姑山”。彭郎因悲于小姑之死,遂化成石矶,立于江边,即“彭浪矶”,亦名“彭郎矶”。小姑庙历来香客众多,香火鼎盛。

山上古刹启秀寺供奉有妈祖圣像,是中国长江中唯一一座妈祖庙。据《安庆府志》记载,庙始建于宋朝,明改建命为“天妃庙”。庙供奉“安济夫人”。安济夫人又称天妃,福建莆田县人,宋代都巡检林院的女儿。幼而事佛,死后立庙祭祀。

4.大孤山。

在鄱阳湖上,其状如鞋,俗称鞋山。民间传说此名为玉女大姑在云中落下的绣鞋变化而成,因而又名大姑山。

(三)熟读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师生活动:

教师根据学生的朗读情况,先让学生相互纠正,然后教师在予以确定。【明确】

烽燧(suì)潦(lǎo)缩 抟(tuán)赪(chēnɡ)湓(pén)浦

2、分组朗读,对文中难以理解、难以疏通的地方进行标注。

第二课时

(四)自主疏通,合作交流

问题

1、你能把文中的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以及特殊句式分别归纳出来么?

设计意图:掌握文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通过合作能自主发现归纳掌握文言文的知识点。师生活动:

学生联系注释对文意进行疏通,以小组为单位,分四个小组,分别归纳文中的知识点。

(五)师生互问互答 师生活动:

学生齐声朗读第一段,结合课文中的注释,疏通文意。教师对学生的疑问予以解答。【明确】 八月一日,(船)经过烽火矶。南朝以来,从武昌(今鄂城)到京口,都设置了很多(报警的)烽火台,这座山应该是其中之一。从船上看山,只是见到高耸的山峰罢了。等到抛锚停船后,(我)走过山下,(看到)岩石镶嵌在洞穴里,奇形怪状,色彩光亮润泽,也和别的石头不大一样。又有一块巨石,与烽火矶不相连。高峻雄伟地拔地而起,高约一百多尺,有红藤绿蔓覆盖缠绕在它的上面,象宝石镶嵌的屏风。这一天,风平浪静,船走得很慢,又因为深秋,江水较浅,所以能看到这里的一切美景,(正象)杜甫所说的“幸有舟楫迟,得尽所历妙”。

学生默读第二段,结合课文中的注释,疏通文意。教师对学生的疑问予以解答。【明确】

经过澎浪矶、小孤山,这两座山东西相望。小孤山属于舒州宿松县,山上有兵戍守着。所有江中的独山,如金山、焦山、落星山之类,都是名闻天下的,但从峭拔秀丽上看,都不能和小孤山相比。从几十里外看去,小孤山碧绿的山峰高高耸立着,直插云霄,已经不是别的山可以相比的了。越近(看)越秀丽,冬天,夏天,晴天,雨天,姿态变化万千,确实是自然界风景最优美的地方。只是(山上的)庙宇太荒凉残破了,如果再增加些楼台亭榭,与山光水色互相辉映,自然会比金山更漂亮了。庙在西边山脚下,匾额上写着“惠济”二字,(里面供奉的)神叫“安济夫人”。绍兴初年,魏国公张浚从湖南回来,曾经修缮过,有座碑记载了这件事。又有另一座庙在澎浪矶,在江州彭泽县境内,三面临着长江,山的倒影映在水中,也是一处名山胜景。船过澎浪矶,即使无风,浪也很大,澎浪矶大概因此而得名吧。古人有诗:“舟中估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传说的人因此说小孤山的庙里有彭郎像,澎浪矶庙里有小姑像,其实并不是这样的。这天晚上,(我的船)就停在沙夹,距小孤山大约一里远。天下着雨,(我)又乘小艇到小孤山的庙中浏览。向南远望,彭泽、都昌一带山峦,烟雨迷茫,沙鸥和白鹭都隐没了。登山临水浏览名胜可算登峰造极了,徘徊了很长时间才回去。刚到庙门口站着,有一只健美的老鹰正在追逐水鸟,掠过江面东南方向飞去,非常壮观。守庙的人说,山上栖息着很多老鹰。

学生默读第三段,结合课文中的注释,疏通文意。教师对学生的疑问予以解答。【明确】 第二天早晨,(船)行不到二十里,忽然风起云涌,(于是)急忙系上揽绳。不一会儿,天又转晴,(船又)继续前行。泛舟到彭蠡口,四面望去,没有边际,这时我才领会李白“开帆入天镜”这句诗的妙处。这时才看到庐山和大孤山。大孤山的样子象西梁山,虽然比不上小孤山那样秀丽,但是小孤山的旁边,很有几块沙洲和初生的芦苇;大孤山的四周却是茫茫无际的江水,远望它象浮在水面上一样,也是一种奇观呀!长江从湖口分出一支成为南江,是江西路一带水域。(这一段)长江的水很浑浊,每逢要汲用江水时,都需用杏仁来澄清,过一个晚上才能喝。南江的水却很清,两江的水合流处象用绳尺划分过一样,不相混淆。晚上到达江州,州府设在德化县,就是唐代的浔阳县。柴桑、栗里,都属于江州地面;南唐时由奉化军管辖,现在是定江军。岸上的土是红色的,象墙一样起直立着,东坡先生所说的“舟人指点岸如赪”,说的就是这个。(船)停泊在湓浦口,水也是很清的,不和江水相混。从七月二十六日到今 天,前后才六天,其中有一天因为风阻(船)不能行,实际用了四天半的时间,逆水而上,航行了七百里。

(六)教师知识点归纳 重点实词

列置烽燧(陈列、设置)亦与它石迥异(差别很大)又深秋潦缩(积水)

碧峰巉然孤起(拔地而起)

上干云霄(冲,直入)信造化之尤物也(确实)庙在山之西麓(山脚)尝加营葺(营建,修缮)

倒影水中,亦占一山之胜(胜景)有俊鹘抟水禽(持,抓)不与江水乱(混淆,混杂)

重点虚词

自数十里外望之(代词,指代小孤山)信造化之尤物(结构助词,的)

徙倚久之而归(时间名词后的助词,无实意)复以小艇游庙中(用,靠)碧峰巉然孤起(„„的样子)

古今异义

与江山相发挥(古:辉映;今:把内在的性质或能力表现出来,把意思或道理充分表达出来。)

词类活用(参看绿色通道)

极登临之胜(副词作动词,极尽)

皆以杏仁澄之(使动,使„„变得澄清)

特殊句式(参看绿色通道)判断句:

此山当是(表判断)一也; 信造化之尤物也;

因谓小孤庙有彭郎像,澎浪庙有小姑像,实不然也; 江自湖口分一支为南江,盖江西路也; 望之如浮水面,亦一奇也。

省略句:

倒影(于)水中;方立(于)庙门;遂行泛(于)澎蠡口

第三课时

(七)探究赏析

问题

2、本文作为一篇游记,主要内容有哪些?

设计意图:对原文内容进行整体把握。师生活动:学生小组讨论,教师适时点拨。【明确】

(1)主要内容

①记过烽火矶的所见,突出山之“怪奇”。

②写过澎浪矶、小孤山所见之景,突出“峭拔秀丽”,且移步换景,同远及近。

③记八月二日所见之景,突出大孤山之奇:望之如浮水面,江水清浊分明。结尾处交代六日行程,显现日记体之特色。

问题3.本文写了很多景点,作者是怎样将各个景点联系在一起的?

设计意图:通过了解作者的描写,把握作者的写作思路与方法。师生活动:学生小组讨论,教师适时点拨。【明确】

由于景点太多,仅是孤立地写出特征,也可能会失之分散,给人一种凌乱之感。作者注意了景点间的联系。

(1)各处景物虽千姿百态,但又均有山与江水相互生发辉映的描写,构成整体背

景,使景物在多样中见统一。

(2)是注意各景点地理位置上的联系。文章屡次写江流和船行,即在分散的景点中贯以线索。写澎浪矶和小孤山,“二山东西相望”,写大孤山时又与小孤山作比,更见出其间联系,从而由各景点共同组成一幅的长江山水图。

(3)在写景的过程中,作者善于改变观察角度和观察点来进行描绘,将一幅幅立体可感的长江山水图展现在读者面前。如写烽火矶时,有舟中的远望;有抛江过其下的近观,又有一石“杰然特起”的特定镜头。写小孤山亦有“自数十里望之”的远望;“愈近愈秀”的近观;“冬晴夏雨”不同季节的变化;特别是对小孤山的描写,观察角度和观察点的灵活多变,充分地展现了山水景物的千姿百态。

问题4.作者在记述山川景物、名胜古迹的过程中,随时融合抒情和议论,并将有关的传闻轶事、前人诗句都信手捏来,还随笔写出郡县沿革、地形防戍等情况,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设计意图:进一步挖掘本文的审美价值。师生活动:学生小组讨论,教师适时点拨。【明确】

丰富了作品的内容,使写景记游具有思想深度,同时亦为景物添彩生色,使一景一物似乎都带有了诗的灵气,文的雅致,神话的氛围,历史的积淀,诗文传说与胜景相互映发,更为引人入胜。

问题5.作者是怎样融情入景,显露自己的心境的?

设计意图:通过对作品中景物、环境的描写,探究作品的写作意图。师生活动:学生小组讨论,教师适时点拨。【明确】

(1)写孤石。

“又有一石,不附山,杰然特起,高百余尺„„”山有万状,石有万种,作者偏偏只写“不附山,杰然特起”之石呢?我们自然会想到受南宋朝廷主和派排挤、打击,仍不改恢复之志的诗人的孤傲情怀。

(2)泊沙夹,游小孤山中庙宇,“徙倚久之而归”。

“徙倚久之”,绝不仅仅只是想多看几眼风景,更是表达了面对半壁江山百感交集的复杂心绪。(3)写“俊鹘抟水禽”。

这本是自然的一种生存现象,算不上是怪异景色,而作者却将其作为一景写入其中,并叹“甚可壮也”,我们不难发现,作者所感叹的不仅仅是“俊鹘抟水禽”吧?联系陆游的抱负理想及前半生的经历,我们可以联想到诗人此时多么希望南宋的将士个个像俊鹘,希望南宋对金的斗争像俊鹘抟水禽一样威武雄壮,动人心魄。

(4)江水清浊分明,“合处如引绳,不要乱”。

作者在文中写江水清浊,隐喻主战和主和两派的势不两立。

变式练习

1、翻译下列语句。

(1)又有一石,不附山,杰起特起,高百余尺,丹藤翠蔓,罗络其上,如宝装屏风。

(2)自数十里外望之,碧峰巉然孤起,上干云霄,已非它山可拟,愈近愈秀,冬夏晴雨,姿态万变,信造化之尤物。

(3)方立庙门,有俊鹘抟水禽,掠江东南去,甚可壮也。(4)舟过矶,虽无风,亦浪涌,盖以此得名也。

(5)大孤状类西梁,虽不可拟小姑之秀丽,然小孤之旁,颇有沙洲葭苇,大孤则四际渺弥皆大江,望之如浮水面,亦一奇也。

(6)江水浑浊,每汲用,皆以杏仁澄之,过夕乃可饮。(7)南江则极清澈,合处如引绳,不相乱。【明确】

(1)又有一块巨石,与烽火矶不相连。高峻雄伟地拔地而起,高约一百多尺,有红藤绿蔓蒙络在它上面,象宝石镶嵌的屏风。

(2)从几十里外看去,小孤山碧绿的山峰高高耸立着,直插云霄,已经不是别的山可以相比的了。越近(看)越秀丽,冬天,夏天,晴天,雨天,姿态变化万千,确实是自然界风景最优美的地方。

(3)刚到庙门口站着,有一只健美的老鹰正在追逐水鸟,掠过江面东南方向飞去,非常壮观。(4)船过澎浪矶,即使无风,浪也很大,澎浪矶大概因此而得名吧。

(5)大孤山的样子象西梁山,虽然比不上小孤山那样秀丽,但是小孤山的旁边,很有几块沙洲和初生的芦苇;大孤山的四周却是茫茫无际的江水,远望它象浮在水面上一样,也是一种奇观呀!

(6)(这一段)长江的水很浑浊,每逢要汲用江水时,都需用杏仁来澄清,过一个晚上才能喝。

(7)南江的水却很清,两江的水合流处象用绳尺划分过一样,不相混淆。

2、本文与苏轼的著名题画诗《李思训画长江绝岛图》均是咏小孤山大孤山的名作,试比较二者“创造形象”是怎样“诗文有别”的?

师生活动:

教师提供《李思训画长江绝岛图》,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大意。〖附〗 苏轼原诗

李思训画长江绝岛图

苏轼

山苍苍,水茫茫,大孤小孤江中央。崖崩路绝猿鸟去,惟有乔木搀天长。客舟何处来?棹歌中流声抑扬。沙平风软望不到,孤山久与船低昂。

峨峨两烟鬟,晓镜开新妆。舟中贾客莫漫狂,小姑前的嫁彭郎。

〖释义〗

山色苍翠,烟水迷茫,大小二孤,矗立江水中央。崖高险绝,猿鸟不度,乔木破空。有客舟从何处而来?桨声流水间船歌抑扬。沙岸平整,轻风徐来,望客不见,唯浪涌船高,孤山低首,此起彼伏。两山如发髻高耸,正对江水之镜,二美梳弄新妆。舟中商贾,切莫轻狂,小姑前年,已嫁彭郎。

【明确】

苏诗只简洁地写山色水阔、山势险峻、江水波涛汹涌,江阔山小。轻盈点染,凌空飘飏,给人一种空朦迷离的感觉,启发我们展开想像的翅膀。

陆文则脚踏实地,从不同角度、多个侧面,作了细致真实的描写,使我们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清代的吴乔曾说:“意喻之米,文喻之炊而为饭,诗喻之酿而为酒。”诗歌展现的形象和具体事物间的距离比较大,多有跳跃和省略,能让我们想象飞得更高。散文交待具体,描写细致真实,给人具体逼真的感受,能让人身临其境。

第四、五、六课时

(八)自主赏析

对《庖丁解牛》、《项羽之死》进行自主赏析并形成文字。

《庖丁解牛》自主赏析指导

1、积累文言知识。

2、欣赏“解牛之美”

3、探讨“解牛经”

4、理解“庄子之道”

5、小寓言大智慧。

知识点点拨:

1、解题:庖,厨师;丁,人名;解,作分解、宰杀之意。此文是一篇寓言(具有讽喻与教育意义)。

2、齐读课文。

3、结合《导纲》正字音。

4、自读课文,并扫除字词障碍,疏通文意。(结合《导纲》完成)★归纳“为”的意义和用法。★找几个古今异义词。★找几个词类活用字词。★找几个通假字。★注意几个重要句式。★积累几个成语。探究新课:

1、欣赏“解牛之美”。

探究一:找出文中描写“解牛”场面的句子。

探究二:作者写解牛场面,为什么避而不谈实况——牛的挣扎之状、血流之景、惨叫之声,而极写庖丁解牛动作的“合于《桑林》之舞”,奏刀发出的声音“中《经首》之会”? 探究三:为什么要借文惠君的口夸赞庖丁?

2、探讨“解牛经”。

探究一:对于庖丁解牛的情形,你有什么感觉,整体上庖丁给你的印象是什么? 探究二:向庖丁取经,看看他是怎样达到这一境界的?(三个阶段)★结合自身经历,谈体会。

3、“庄子之道”——引导课文意旨探究。

探究一:庖丁的“解牛之道”和文惠君感悟到的“养生之道”有什么相似之处?

4、小寓言大智慧——有什么启示意?(结合课后习题四)

《项羽之死》自主赏析指导 知识点点拨:

一、结合书下注解,疏通文意,确定重点词、句,并加以理解和记忆。

1、确认书下注解在的重点词句

2、自主提问,补充讲解 幻灯片显示:

1、项王军壁垓下:名词—动词,驻守 岸土赤而壁立:名词—状语,像墙壁一样

2、于是项王乃慷慨悲歌:情绪激昂。

3、力拔山兮气盖世:拔,撼动。盖,胜过、压倒、超过。

4、项王泣数行下:眼泪

5、平明(平旦)天亮

6、骑能属者百余人耳(定语后置句)译:能跟从的骑兵一百多人罢了。

7、地方千里:地/方:土地方圆

8、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何……为”,固定结构,由副词“何”与语气词“为”构成。用于询问原因或反诘。可译为“为什么呢”“怎么呢”等

9、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副词,仅仅、只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副词,竟、却

变式练习

一、多义词

1、项王军壁垓下()岸土赤而壁立()

2、自为诗曰()为诸君溃围()赤泉侯为骑将()

吾为若德()吾为公取彼一将()

3、虞兮虞兮奈若何()吾为若德()

4、亦足王也()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

5、是时,赤泉侯为骑将 于是项王乃上马骑

6、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 以无厚入有间()

7、籍独不愧于心乎()然今卒困于此()

8、天之亡我 汉军乃觉之()

9、乃有二十八骑()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二、解释下列词语

1、于是项王乃慷慨悲歌()

2、力拔山兮气盖世()

3、直夜溃围南出()

4、常幸从()

5、然今卒困于此()

6、期山东为三处()

7、骓不逝兮可奈何()

8、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9、地方千里()

10、平明,汉军乃觉之()

三、找出并解释下列句中词类活用的词。

1、项王军壁垓下

2、项王乃复引兵而东

3、直夜溃围南出

4、亦足王也

5、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

四、判断文言句式

1、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2、左,乃陷大泽中

3然今卒困于此

4、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五、解释固定结构

1、骓不逝兮可奈何

2、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六、翻译下列句子。

1、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

2、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

3、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4、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

5、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七、分析项羽性格,如何评价历史人物?

 如何评价历史人物 

1、要有理有据;

2、要将历史人物放到其生活的时代背景中去评价; 

3、要在评价中获得经验教训,以启示今人。 示例一:

(观点)做人必须要有尊严。一个人如果没有了尊严,生存在这世上也就毫无意义。(事例)项羽在乌江边,面对束手就擒和自刎两种抉择,他毅然选择自刎。(点评)一旦被擒,受到的羞辱就无以计数,人生的尊严也就丢失了。(名言)古语云:“男儿膝下有黄金。”所谓“黄金”,就是这珍贵无比的尊严。(现实)因此,在面对选择时,我们一定要保持自己人生的尊严。 示例二:

(名言)民如水,君如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事例)项羽攻破秦城时,只顾烧秦殿、庆功业、赏士卒,却偏偏忘了安抚百姓!以致他在溃围迷路时,竟被一田父欺骗,误入大泽,走向绝境。(观点)自古得民心者得天下。(点评)项羽英雄一生,却不知民心之贵千金难买。(现实)可见当政者治政、为官者处事,当以百姓为重。

六、课后小结

选修诗歌散文欣赏目录 篇5

《窦娥冤》

1.缥缃:代指书籍。缥,青白色的丝织品;缃,淡黄色的丝织品。古人习惯用这两种丝织品包书或做书袋,故以此作为书籍的代称。

2.春榜:唐宋考进士都在春季,后世称进士考试为春榜。

3.宫调:古代音乐有宫、商、角、徵、变徵、羽、变宫七音,以其中任何一声为主,均可构成一种调式。凡以宫声为主的调式称“宫”,以其他各声为主的称“调”,合称“宫调”。

4.祗(zhī)候:比较高级的衙役。

5.刷卷:上级官员考察下级衙门的刑狱案件。

6.下官:做官的人对自己的谦称。

7.《本草》指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药书。

8.跖:传说是春秋末年奴隶起义的首领,过去被诬称为“盗跖”。颜渊,孔子弟子,被推崇为“贤人”。盗跖,颜渊,这里泛指坏人、好人。

9.元杂剧的角色有旦、末、净、杂四类。元杂剧每本戏只有一个主角。

(1)旦是女角,正旦是女主角,配角有小旦(少年女角色)、贴旦(丫环)、搽旦(不正派的女人)。

(2)末是男角,正末是男主角,配角有小末(少年男角色)、外末(老年男子)等。冲末(男配角)。

(3)净,俗称大花脸,大都扮演性格、相貌上有特异之处的人物(一般扮演性情恶劣、举动粗野的人物),如李逵、张飞。净的次要角色称副净。

(4)丑,俗称小花脸,大都扮演男次要人物。(注:元杂剧原本无“丑”的行当,明刊版本中的丑是明人增改的)(元杂剧中无“生”之称,“末”即“生”也)

(5)杂,杂角。如:孛老(老头儿)、卜儿(老妇人)、孤(官员)、洁(和尚)、驾(皇帝)、邦老(强盗)、徕儿(小厮、小男孩)等。

《辛弃疾词两首》

1.把吴钩看了:吴钩是春秋时期流行的一种弯刀,它以青铜铸成,是冷兵器里的典范,充满传奇色彩,后又被历代文人写入诗篇,成为驰骋疆场,励志报国的精神象征。在众多文学作品中,吴国的利器已经超越刀剑本身,上升成为一种骁勇善战、刚毅顽强的精神符号。

2.一片神鸦社鼓:社日是古代农民祭祀土地神的节日。汉以前只有春社,汉以后开始有秋社。自宋代起,以立春、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为社日。唐代诗人王驾有《社日》一诗,主要是描绘社日的欢乐场面。

3.封狼居胥:封狼居胥指西汉大将霍去病登狼居胥山筑坛祭天以告成功之事,后用以指建立显赫武功,成为中华民族武将的最高荣誉之一。

《拿来主义》

冠冕:(1)指仕宦的代称。《北史寇洛等传论》:“冠冕之盛,当时莫与比焉。”(2)指第一;首位。《三国志蜀志庞统传》:“徽甚异之,称统当为南州士之冠冕。”钟嵘《诗品序》:“此皆五言之冠冕。”

(3)指体面。《官场现行记》第五十六回:“有些老一辈人见他话说得冠冕,都说,‘某人虽有嗜好,尚还有自爱之心。’”

《廉颇蔺相如列传》

1.斋戒:古人在祭祀或行大礼前,洁身清心,以示虔诚。

2.列观:一般的宫殿。观,宫廷中高大华丽的楼台。

3.有司:官吏的通称。古代设官分职,各有所司,故称。(司空、司徒、司寇、司马)

4.九宾:古代外交上最隆重的礼节,由傧者九人依次传呼接引宾客上殿。

5.汤镬:古代一种酷刑,用滚水烹煮。

6.寿(为寿):向人敬酒或献礼。

7.位在廉颇之右:秦汉以前,以右为尊。

8.负荆:背着荆条,表示愿受责罚。这是向对方请罪的一种方式。

《苏武传》

1.《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记载西汉的历史,作者班固。

2.丈人:对老人或长辈的尊称。

3.节:又称“旄节”,以竹为竿,上缀以牦牛尾,是使者所持的信物(凭证)。

4.假吏:临时充任的官吏。

5.斥候:侦察兵。

6.阏氏:匈奴单于的配偶的称号,如同王后。

7.蛮夷:古代用以指边远民族。四夷:为对中国边区文化较低各族之泛称也。即东夷、南蛮、北狄和西戎的合称。

8.奉车:皇帝出行时的侍从,掌管皇帝的车马。

9.后土:地神,相对皇天而言。

10.宦骑:侍卫皇帝的骑马的宦官。

11.黄门驸马:宫中掌管车辆马匹的官。

12.上林、上林苑:皇帝游猎的场所,在长安西,周围三百里。

13.相坐:相连坐(治罪)。一个人犯了罪,有关的人连同治罪,叫“连坐”或“相坐”。

14.株连:指一人有罪而牵连他人。株,本指露出地面的树根,根与根之间牵连甚多。

《张衡传》

1.《后汉书》,纪传体断代史,记载东汉的历史,作者范晔。

2.三辅:汉朝以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三个地区为三辅,在今陕西西安附近。

3.太学:古代设在京城的全国最高学府。

4.五经:《诗》《书》《礼》《易》《春秋》五部经书。

5.六艺:说法有两种。一种是,中国古代儒家要求学生掌握的六种基本才能,包括礼、乐、射、御、书、数。礼即礼节,乐即音乐,射即射骑技术,御即驾驭马车的技术,书为书法,数为算数。还有一种说法将六艺解释为六经,即《易经》、《尚书》、《诗经》、《礼记》、《乐经》、《春秋》。

6.孝廉:汉朝由地方官(太守)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被推举的人称为“孝廉”。孝廉是“孝顺亲长、廉能正直”的意思。后来“孝廉”这个称呼,也变成明朝、清朝对举人的雅称。

7.公府:太尉、司徒、司空三公的公署。

8.两都:西汉的都城长安和东汉的都城洛阳,也称“二京”。

9.傅会:文章的组织、布局、命意、修辞,也作“附会”。

10.公车:汉代官署名,臣民上书和征召,都由公车接待。

11.阉竖:对宦官的蔑称。

12.豪右:豪族大户。秦汉时,豪族住在城市的右边,故称“豪右”。

13.下车:官吏初到任。

14.视事:官员到职工作。

15.乞骸骨:古代大臣年老了请求辞职,意为请求赐还自己的身体,回家乡去。

16.致仕:交还官职,即退休。如:永宁元年,称病上书致仕。(《后汉书》)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叫作“致仕”,古人还常用致事、致政、休致等名称,盖指官员辞职归家。源于周代,汉以后形成制度。

高中课文中的文学文化常识(必修5)

《归去来兮辞》

1.三径:古代隐士住处的代称。隐居之地的代称常见的还有:墙东、五柳、沧浪等。

2.帝乡:天帝居住的地方,也即所谓仙境。

《滕王阁序》

1.三江:泛指长江中下游。五湖:泛指太湖区域的湖泊。一说,指太湖、鄱阳湖、洞庭湖、青草湖、丹阳湖,南昌在五湖之间。

2.下榻:在某地住宿。榻,狭长而低矮的坐卧用具。典故:豫章太守陈蕃素来不接待宾客,专为徐稚设一榻,平时挂起,只有徐稚来访才放下。因此后世有“下榻”之说。

3.钟鸣鼎食:指大家世族。古代贵族吃饭时要鸣钟列鼎,鼎中盛食物。

4.东隅:日出的地方,表示早。

5.桑榆:日落的地方,表示晚。

6.请缨:请求皇帝赐给长缨(长绳),去缚住敌人。后用此指投军报国。

7.弱冠:指20岁,古代以20岁为弱年,行冠礼,为成年人。

8.投笔:投笔从军。后人把班超投笔于地、参军作战的故事叫做“投笔从戎”,比喻弃文从武,有志报国。

《逍遥游》

1.晦:阴历每月最后一日;朔:阴历每月的第一日。

2.六气:阴、阳、风、雨、晦、明。

《陈情表》

1.表:古代臣下给帝王的一种文书。

2.期:穿一周年孝服的人;功:穿大功服(九个月)、小功服(五个月)的亲族。

3.孝廉:汉代以来推举人才的一种科目,举孝顺父母,品行方正的人。汉武帝开始令郡国每年推举孝廉各一名,晋时仍保留此制,但办法和名额不尽相同。

3.秀才:汉代以来选拔人才的一种察举科目。与后代科举的“秀才”含义不同。

4.郎中:尚书省的属官。郎中属员外级,就是分掌各司事务,其职位仅次于尚书、侍郎、丞相的高级官员。郎中本是官名,即帝王侍从官的通称。其职责原为护卫、陪从,随时建议,备顾问及差遣。战国始有,秦汉治置。后世遂以侍郎、郎中、员外郎为各部要职。

5.洗马:又叫太子洗马,太子的侍从官。

6.东宫:太子居住的地方,也代指太子。太子指封建时代君主儿子中被确定继承君位的人。建储指确定储君,也即确定皇位的继承人,我国古代通常采用嫡长子继承制。

7.牧:古代称州的长官。

8.犬马:臣子自谦。

9.皇天后土:皇天:古代指天,天帝。后土:古代指地,土神。天地或天地神灵的总称。指天地。旧时迷信天地能主持公道,主宰万物。亦作“后土皇天”。

高中课文中的文学文化常识(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长恨歌》

1.列土:封爵赐邑。古代天子分封诸侯时,用白茅裹着社坛上的泥土授予被封者,象征土地和权力,称为“列土分茅”。

2.梨园:中国唐代训练乐工的机构。我国人民在习惯上称戏班、剧团为“梨园”,称戏曲演员为“梨园子弟”,把几代人从事戏曲艺术的家庭称为“梨园世家”,戏剧界称为“梨园界”等等。

3.龙驭:指天子车驾。除此之外,该词还有“皇帝”“君临天下”及委婉称呼“帝王去世”。

《行路难》

1.行路难:乐府《杂曲歌辞》调名,古乐府道路六曲之一,亦有变行路难,内容多写世路艰难及离别悲伤之意,多以“君不见”为首,后鲍照拟作为多。

《阿房宫赋》

1.妃嫔媵嫱:“妃”,皇帝的妾,或太子、王侯的妻;“嫔(pín)”“嫱(qiáng)”:都是古代宫廷中一种女官,实即皇帝的妾,地位比“妃”要低;“媵(yìng)”,古代统治阶级嫁女时随嫁的人(陪嫁的侍女),也可能成为嫔、嫱。

2.锱铢:古代重量单位,一锱等于六铢,一铢约等于后来一两的二十四分之一。锱、铢连用,极言其细微。

《六国论》

1.先:对去世的尊长的敬称。

2.故事:先例。除此之外,在古文中一般也有“旧日的制度,例行的事”以及“掌故,典故”等意思。

《伶官传序》

1.从事:官名,源于汉武帝时期,有刺史属吏之称,分为别驾从事史、治中从事史等,主要职责是主管文书、察举非法,到宋代时被废除。

2.太牢:即古代帝王祭祀社稷时,牛、羊、豕(shǐ,猪)三牲全备为“太牢”。古代祭祀所用牺牲(古代祭典用的猪、牛、羊等),行祭前需先饲养于牢,故“牢”本为养牲畜的圈,在这里指祭祀用的牲畜;又根据牺牲搭配的种类不同而有太牢、少牢之分。少牢只有羊、豕,没有牛。由于祭祀者和祭祀对象不同,所用牺牲的规格也有所区别:天子祭祀社稷用太牢,诸侯祭祀用少牢。

古代祭祀用牛、羊、猪各一头叫太牢,用羊、猪各一头叫少牢。古人又把牛叫“太牢”,羊叫“少牢”。

3.告庙:天子或诸侯出巡、遇兵戎等重大事件而祭告祖庙。

4.忽微:微小的事。忽,一寸的十万分之一;微,一寸的百万分十一。

5.俳优:以乐舞谐戏为业的人即古代演滑稽戏杂耍的艺人。

6.杂戏:古代娱乐形式之一,包括百戏、杂乐、歌舞戏、傀儡戏等。

《祭十二郎文》

1.十二郎:唐代习惯以行第、郡望、官职称呼别人,这里以行第称呼韩老成。“郎”,唐代口语,对年轻男子的称呼,又称郎子。

2.季父:叔父。古代兄弟排行以伯、仲、叔、季为序。

古代常用伯(孟)、仲、叔、季来表示长幼之序,如伯夷、叔齐,再如孔子字仲尼,是因他排行第二,故字中有“仲”。孟者,《说文》:“孟,长也。”即孟在排行中指最年长的。仲,《说文》:“仲,中也。”仲,在排行中指居中的。”季,《说文》:“季者,少称也。”如季叔,后引申为最后、末尾,如季军。

3.孤:幼年死去父亲或父母双亡。鳏寡孤独:泛指没有劳动力而又没有亲属供养、无依无靠的人。鳏:年老无妻或丧妻的男子。寡:年老无夫或丧夫的女子。孤:年幼丧父的孩子。独:年老无子女的人。

4.所怙:指所依靠的父亲(其实也包括母亲)。语出《诗经》:“无父何怙?无母何恃”失怙,指死了父亲;失恃,指失去母亲。

5.省:探望。古代一般是看望父母、尊亲的意思

6.薨:古代称候王死叫薨,唐代及以后二品以上官员去世都称薨。古代对人死的称呼反映了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里严格的等级制度,《礼记曲礼》:“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7.少年:古代指青年男子,与“老年”相对。

8.孩提:幼儿,儿童,一般指2-3岁。

9.尚飨:亦作“尚享”。希望死者的灵魂来享用祭品。这是祭文结束时的常用语。尚,表示希望。飨,鬼神享用祭品。

《狱中杂记》

1.刑部:又称秋官、宪部。六部(吏、户、礼、兵、刑、工)之一,掌管全国刑法、狱讼之事,是清代最高司法机关。

吏部:为管理文职官员的机关,掌品秩铨选之制,考课黜陟之方,封授策赏之典,定籍终制之法。类似现在的组织部、纪委等部门。吏部尚书还被称为天官。

户部:全国疆土、田地、户籍、赋税、俸饷及一切财政事宜。类似现在的民政部、财政部、国土局等部门。

礼部:掌典礼事务与学校、科举之事。考吉、嘉、军、宾、凶五礼之用;管理全国学校事务及科举考试及藩属和外国之往来事。类似现在的教育部、文化部、外交部等部门。

兵部:掌管选用武官及兵籍、军械、军令等事宜。其长官为兵部尚书。兵部又称夏官、武部,兵部尚书又称夏卿。类似今天的解放军总政治部或相当于今日的国防部。

刑部:刑部为主管全国刑罚政令及审核刑名的机构,与督察院管稽察、大理寺掌重大案件的最后审理和复核,共为“三法司制”。类似现在的司法部和公检法部门。

工部:管理全国工程事务的机关。职掌土木兴建之制,器物利用之式,渠堰疏降之法,陵寝供亿之典。凡全国之土木、水利工程,机器制造工程(包括军器、军火、军用器物等),矿冶、纺织等官办工业无不综理,并主管一部分金融货币和统一度量衡。类似现在的工信部、水利部、城乡建设部。

2.京兆:汉朝京畿都城地域的名称,是周朝王畿、秦代京畿之后对都城辖域的谓称。文中指清朝包括国都在内的顺天府。

3.五城御史司坊:即五城御史衙门的监狱。清时京城设巡查御史,分管东、西、南、北、中五个地区,所以叫五城御史。

4.九门提督:是中国清朝时期的驻京武官,正式官衔为“提督九门步军巡捕五营统领”,设立于康熙十三年。主要负责北京内城九座城门(正阳门、崇文门、宣武门、安定门、德胜门、东直门、西直门、朝阳门、阜成门)内外的守卫和门禁,还负责巡夜、救火、编查保甲、禁令、缉捕、断狱等,实际为清朝皇室禁军的统领。

5.十四司正副郎:清初刑部设十四司,每司长官,正职为郎中,副职为员外郎,总称为郎官。

6.大辟:斩首。古五刑之一,初谓五刑中的死刑,俗称砍头,隋后泛指一切死刑。

中国古代的五刑是五种刑罚的统称,可分为奴隶制五刑和封建制五刑。

奴隶制五刑是指墨、劓(音易)、刖(音月)、宫、大辟。封建制五刑指笞、杖、徒、流、死。奴隶制五刑在汉文帝之前通行,封建制五刑在隋唐之后通行。

奴隶制五刑中除了大辟即死刑外,其他四种又叫做肉刑。墨刑又叫做黥(qíng)刑,先割破人的面部,然后涂墨,伤好后留下深色的伤疤。汉文帝废除肉刑后,经过魏晋隋唐,都没有此刑,但五代和宋又恢复,辽金元明清都有刺面刑,但有的轻罪则刺胳膊。到清末光绪末期,彻底废除。劓即割鼻子,汉文帝废除肉刑后,用笞三百代替,后来,又减少了笞数。此后,该刑不再出现。刖刑,夏朝称膑,周时称刖。是指斩掉左脚、右脚或者斩双脚。有的说称膑是去掉膝盖骨。秦朝称为斩趾。宫又叫淫刑、腐刑、蚕室刑。开始是惩罚那些有通奸行为人,后来处此刑的人与通奸无关。宫刑是五刑中仅次于死刑的一种重刑。东汉时曾经用这种刑罚来作为死罪减等刑。隋朝法律正式废除。大辟,即死刑。秦汉以前的死刑种类很多,如戮、烹、车裂(五马分尸)、枭首(砍头后悬挂示众)、弃市(闹市斩首后暴尸于众)、绞、陵迟(也写作凌迟)等。

7.大决:封建时代,对判死刑的人,在每年秋季行刑,叫大决,又叫秋决。

8.勾决:皇帝在犯人的名字上画钩,批准立刻行刑。清制,每年秋季,由刑部会同九卿各官,详审全国判死罪者的名册,一一详议,分别归入“情实”“缓决”“可矜”“可疑”四类,情实者奏请勾决。

9.梏:古代木制的手铐。

10.木讯:指用板子、夹棍等木制的刑具拷打审讯。

11.移关:指移文、关文。旧制,对不相统属的官署用“移”,百官互相质询用“关”。清时“关”已不局限于质询。移关诸部,发给平行各部的文书。

《陶庵梦忆序》

1.鹿鸣宴:唐代乡试后,州县长官宴请考中举子的宴会。因宴会时歌《诗经小雅鹿鸣》之章,故名。明清时,于乡试放榜次日,宴请主考以下各官及考中的举人,叫鹿鸣宴。

2.漏尽钟鸣:古代用滴漏来计时刻,又在天明时打钟报晓。

3.根:佛家的说法,是能生之义。人的眼、耳、鼻、舌、身、意,都能生出意识,称为“六根”。

4.舍利:梵语“身骨”的译音。佛教徒死后火葬,身体内一些烧不化的东西,结成颗粒,称为“舍利子”。

5.劫火:佛家以为坏劫中有水、风、火三劫灾。劫,梵语“劫簸”的略称。劫簸是一大段时间的意思。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1.千乘之国:有一千辆兵车的诸侯国。在春秋后期,是中等国家。乘,车辆。春秋时,一辆兵车,配甲士3人,步卒72人,称一乘。

2.宗庙:天子、诸侯供奉祖宗牌位的处所。

3.会同:诸侯会盟,朝见天子。会,诸侯相见。同,诸侯共同朝见天子。

4.端章甫:穿着礼服,戴着礼帽。这是做小相时的穿戴。端,古代用整副布做的礼服。章甫,古代礼帽,用布制。

5.小相:诸侯祭祀或会盟、朝见天子,替国君主持赞礼盒司仪的官。相分卿、大夫、士三个等级,小相指最低的士这一级。

何光明

选修诗歌散文欣赏目录 篇6

【教学设想】

将此诗与《登岳阳楼》《旅夜书怀》《登高》对比鉴赏,在主旨、章法上作比较。【教学重点】 解读诗意,把握主旨。比较阅读,更好的理解律诗的不同写法,小结杜甫晚年诗歌的特点。【教学难点】

本诗诗意的理解。【教学安排】: 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师生共同回忆杜甫的生平、思想等情况。

二、解题:

這是一首年終時感懷的詩,寫景、寫情,充滿孤寂悲涼的感覺。从诗的内容可以判定它作于大历元年(766)冬季。当时诗人住在夔州府的西阁,这首诗所写的是诗人在一个雪后的不眠之夜里的所闻所感,所以诗题叫做《阁夜》。

三、解读诗句含义

因为这首诗较难理解,所以教师应补充相关解释。1、“岁暮阴阳催短影, 天涯霜雪霁寒”。注释:

閣:指四川夔州西閣。歲暮:年終。阴阳:指日月。

短景:指冬季日短。景:日光。

霽:雨停初放晴或霧散了、雪不下了,都可用「霽」來形容。寒宵:寒冷的夜晚。

解析:“岁暮”,交代时间转眼一年将尽,有韶光易逝人生短暂之感, 稍稍流露出凄苦的心境。“天涯”,称所在地资州,有客居天涯自伤飘泊凄寒,“宵”, 这里指黎明前, 暗示诗人彻夜未眠,可见忧心之重, 为下文写听到当地驻军的鼓角声作铺垫,、“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 这。

注释:

五更:指清晨三點到五點這一段時間。

三峡:指瞿塘峡、巫峡、西陵峡。瞿塘峡在夔州东。星河:星辰与银河。

解析:一说:借听觉写出了兵草未息、战局紧张的悲壮气氛,音调铿锵;下句借视觉写出了山川美景的秀丽,音调转柔。一份爱我神州、痛我神州的悲壮情怀萦绕诗人的心头。

二说:结合《后汉书。祢衡传》中祢衡“击鼓骂曹”的鼓声之悲壮和《汉书.天文志》中“星摇者,民劳也”的典故,此句在写出宏大、瑰丽之景的同时,又有一番深意:悲壮的鼓角声是国家失序、民有怨气的表现,星河动摇是百姓劳顿的反应战乱带来的灾难和痛苦不言而喻。这一解说,可以顺利的导出下联内容。、“野哭千家闻战伐 , 夷歌数处起渔樵”。注释:

野哭句:意谓从几家野哭中听到战争的声音。几家:一作 “千家”。夷:指当地少数民族。漁樵:指漁夫和樵夫。

夷歌句:意谓渔人樵夫都唱着夷歌,见夔州之僻远。

解析:这两句可能是诗人紧承上联的联想:战乱时期,千万家的哭声响彻四野,远处又传来渔樵的歌声。表现作者感时伤世、忧国忧民的情怀。、“卧龙跃马终黄土 , 人事音书漫寂”。注释:

卧龙:指诸葛亮。《蜀书·诸葛亮传》:“徐庶„„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 跃马:指公孙述。王莽篡漢時,他自立為蜀王。述在西汉末曾乘乱据蜀,自称白帝。这里用晋左思《蜀都赋》“公孙跃马而称帝”意。诸葛亮和公孙述在夔州都有祠庙,故诗中及之。这句是贤愚同尽之意。

解析:诗人极目远望夔州西郊的武侯庙和白帝庙,而引起无限感慨。卧龙先生神机妙算一世英名,跃马称帝的公孙述叱咤风云一代枭雄,这些成就千秋功业的人座钟都掩埋于黄土,化为历史的尘埃,今日你争我战的各路人马也终将淡出历史舞台,表达了诗人对宇宙永恒和人生无常的悲哀。诗人在知交零落(好朋友李白、高适、严武等相继去世)、存者音讯不通(亲朋无一子)的情况下,唯有以公孙述、诸葛亮终归 “ 黄土 ” 自我安慰,更显出内心的凄苦万状,表达诗人老病孤独、亲朋音信断绝的寂寥和无奈。小结:

全诗写冬夜景色,有伤乱思乡的意思。首联点明冬夜寒怆;颔联写夜中所闻所见;颈联写拂晓所闻;末联写极目武侯、白帝两庙而引出的感慨。以诸葛亮和公孙述为例,说明贤愚忠逆都同归于尽,个人的寂寞就更无所谓了。全诗气象雄阔,大有上天下地,俯仰古今之概。

四 比较鉴赏

比较《阁夜》《登岳阳楼》《旅夜书怀》《登高》这四首诗的境界和章法有何异同? 学生讨论,教师巡回指导。师生明确:

同:意境都很开阔、雄浑而又带有悲凉之意。异:《阁夜》意境悲壮萧瑟; 《旅夜书怀》意境高朗壮阔; 《登岳阳楼》意境雄浑悲凉; 《登高》意境开阔悲壮。

章法:《阁夜》前三联写景,尾联抒情,即使在景中也寄寓了作者人生的感慨;《登高》、《旅夜书怀》是前两联写景,后两联抒怀,景和情互相对照,互相生发;

《登岳阳楼》首联叙事,颔联写景,后两联抒怀,也是情与景相互对照,相互生发。五 要求学生小结学习杜甫诗歌的心得

高中语文选修课《戏剧欣赏》教学 篇7

一、灵活使用教材,提高学生对戏剧的兴趣

教授戏剧单元前,我曾随机对任教的一个幼师中专班学生做了一次简单调查,其中对问题“你会主动去阅读戏剧剧本吗?”回答全部为否定;“你知道曹禺吗?”回答知道的只有5人;“你知道莎士比亚吗?”回答知道的有45人,但当问到“你能举出莎士比亚其中两部代表作品吗?”能举出的只有3人……以上问题的设计虽然不够全面,但也可以从中窥见目前学生对戏剧的认识非常有限,更谈不上有多大兴趣。其实戏剧作品具有深厚的文化蕴涵和非常丰富的思想艺术营养,它对人类的精神世界乃至人类文化的演变进程,发挥着十分深刻的影响。一个对《西厢记》《牡丹亭》《雷雨》、莎士比亚等一无所知、全无兴趣的人,不可高估其文化素养,一个对戏剧绝无欣赏兴趣、更无解读能力的现代读书人是难以想象的。作为语文教师必须培养学生对戏剧的阅读兴趣及欣赏能力,进而形成良好的阅读欣赏习惯。

目前我们所使用的广东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选修课教材大多是某一领域的专家编写的,体现了专业知识方面的优势。但结合我们中学语文教学的实际,总觉得编选出来的教材多少带有大学选修课程的味道,从而令我们在具体操作方面存在许多问题,因此教师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兴趣爱好以及自身的优势,创造性地灵活使用教材。

如选修课《戏剧欣赏》中的第一单元是戏曲,要欣赏戏曲还必须了解它的“行当”,“知识链接”中对“行当”的介绍非常简洁概括,学生难以理解和提起兴趣。我尝试从京剧的脸谱入手,利用多媒体展示出丰富多彩的脸谱,学生兴趣顿生,然后再根据形态各异的脸谱所代表的相应的人物类型讲述生、旦、净、末、丑等有关行当的知识。有了兴趣作依托,加上直观的展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把握便容易多了。

在教材的使用中我尝试引进与地域特色相关的内容,这些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如在戏曲的学习中,我就地取材,与学生一起深入了解岭南地方戏——粤剧。虽然学生对粤剧接触不多,但对它并不陌生,因为它就在自己身边,很多学生的祖辈或父辈就是粤剧迷。正好班上有两位学生在家里耳濡目染,会唱上那么一两段,我便让她们在班里表演预先准备好的粤剧《梁山伯与祝英台》中“十八相送”片断,同学的精彩演出让大家产生了一种跃跃欲试的冲动,大家的学习兴趣高涨了起来。我便趁热打铁,带领学生走出校门,走访学校所在地的一些粤剧团体,邀请粤剧演员作专题讲座,并到剧院观看正式的演出,然后再与学生一起讨论其故事情节、人物造型、服装道具、表演形式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粤剧的内容和艺术特色。地方戏与中国传统戏曲一脉相承,对地方戏的了解及探讨既能帮助学生更好地阅读和欣赏中国古典戏剧作品,同时也极大地提高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对本地区文化、习俗等的认识和理解。

二、通过表演帮助学生鉴赏戏剧作品

抓住戏剧可表演的这一特点,以表演形式来展示剧本的情节。通过表演,形象地呈现语言材料,让剧本中各种情节情境呈现在课堂上,让学生扮演角色,登台演出,这既能活跃课堂教学气氛,增进学生对剧情与戏剧冲突的理解,又能让学生深切地体验到戏剧语言的特点。

当然,要把戏剧排练表演好,也并非易事,为了收到较好的舞台表演效果,教师必须注意引导学生领会特定场合之下人物的心理和内在冲突;注意让学生揣度人物的心理;注意通过舞台提示、台词及潜台词领悟人物思想性格。如《茶馆》中的王利发,作为大茶馆的掌柜,既有老实、善良(如悄悄向常四爷介绍马五爷的背景,劝他说话“留点神”,劝众茶客“莫谈国事”,包括对喝蹭儿茶的唐铁嘴的态度等)力图适应各种环境以求生存的一面,又有自私、精明、圆滑(如对秦仲义的奉承,对涨房租的搪塞,又如在给乡妇烂肉面问题上,既称赞常四爷“积德行好”,又说“这路事儿太多了”“谁也管不了”,并询问秦仲义的意见,两面讨好等)以求保全自己的一面。这种性格是由于家教“多说好话,多请安,讨人人的喜欢”使然,更是由社会动荡不安的环境和茶馆掌柜的职业特点决定的。学生通过认真分析、揣摩及教师的点拨,基本上能把握住人物的个性,人物的动作、神态、语气、情感被惟妙惟肖地表演了出来,取得了极佳的戏剧效果。

学生将课文(剧本)表演出来(舞台艺术),这个转换是一种创造,也是学生对剧本进一步加深理解的过程。在具体的表演过程中,学生会发现先前“解读”课文时的许多认识与看法,并不全面,并不准确,有的甚至是错误的,从而形成了对剧本的一种全新的认识和理解。通过这些鲜活的形象,加深了学生对剧本所描写的时代、生活的感性认识。同时,演出过程也让学生更深切地感受到了戏剧的魅力,感受到了不同文化、语言的魅力。许多同学表示,今后一定要走进剧场去亲身感受话剧的带给人的震撼。

参与其中的戏剧表演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很多同学在活动中表现突出,一些平时学习很一般的同学导起戏演起戏来,相当的出色,学生的个性、天赋、特长得到充分的发挥。同学的喝彩,老师的表扬,使得他们心情舒畅,兴致盎然。苏霍姆林基说过: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学生学习。这种情绪力量,给学生带来愉悦,调动了学生学习上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增强了学生创新的信心。每次演出结束,教师都要作点评,要对演出活动中涌现出的各种人才给予肯定和鼓励。可就导演的策划、演员的表演及演出效果等展开评述,也可三言两语、简洁明了。一句“太精彩了”“特有创意”“我真的没有想到”“某某真是一个演员的好料子”就足以让学生有了一种成就感。

参与其中的戏剧表演加强了学生的实践活动,有利于学生体验、领会和品味,从而令学生更好地把握戏剧这种文学样式,提高对戏剧作品的鉴赏能力。

三、充分利用戏剧的优势

选修课《戏剧欣赏》中所编选的都是古今中外戏剧名篇,但除了丁西林的独幕剧《压迫》是完整的剧本外,其余的都是多幕剧,剧本篇幅较长,课文只节选高潮部分或最精彩的片断,这对学生了解全剧内容、把握人物等都带来一定困难,如果单靠教师讲述既费时又费力,而且效果不一定好。这时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很多戏剧名篇如《日出》《茶馆》《钦差大臣》等都改编成了电影或电视剧的优势,通过观看电影或电视剧,帮助学生理解原著。

值得注意的是影视作品重视听逼真、重综合表现、重蒙太奇等,在使用影视资料时要区分戏剧语言艺术与影视艺术的不同,不能以影视欣赏来代替语言艺术的欣赏。如果过分的强调影视的欣赏,那么就会淡化语言艺术的欣赏,这就不能达到戏剧欣赏的目的。最好还是能现场观看一两次戏曲、话剧的演出,没有条件的话也可以播放一些戏曲、话剧录像带或DVD,让学生更能直观感受到戏曲唱词的抒情性、人物动作的夸张和程式化以及话剧剧本的舞台性、人物台词的个性化、戏剧矛盾的尖锐集中等特点。还可以充分利用手中的影像资源,把某一戏剧片断与同一电影或电视片断作比较播放,在直观的比较中让学生更好地解读戏剧的艺术特性。

上一篇:学校远程教育培训工作总结下一篇:年级主任期中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