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体劳动管理规章制度

2024-07-05

个体劳动管理规章制度(精选6篇)

个体劳动管理规章制度 篇1

私营企业个体劳动者协会行业服务管理汇报材料

私营企业个体劳动者协会行业服务管理汇报材料

市位于天山北坡经济带中心,是一座集交通区位优势、产业聚合优势为一体的新兴工商业城市。近年来,市私营企业个体劳动者协会在上级协会的正确领导下,站在全国“四好协会”、“规范化建设基层协会先进单位”荣誉称号的起点上,充分发挥协会桥梁纽带作用,开启高效服务平台,在维护非公队伍团结稳定、促进经济繁荣发展的大环境建设中做出了卓有成效的贡献,赢得了党委和政府的高度信任,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和广大会员的广泛赞誉,主要做法如下。

一、建队伍,促规范,行业组织有活力

市私营个体企业协会成立于4月。设会长1名,副会长3名,常务理事7名,理事25名,协会秘书处设兼职秘书长1名,工作人员1名。

组织机构健全。面对基层力量缺乏等问题,市私营企业个体劳动者协会果断将“构建三级服务网络”作为创新协会服务发展的重中之中,按责任区间或行业特点设立行业小组,聘用热心公益、有一定组织能力的会员为行业组长,及时分解落实各项工作。目前,市私营企业个体劳动者协会下设分会3个,划分行业小组92个,聘请行业组长92名,形成了以“协会为中心——分会为骨干——行业小组为桥梁”的三级网格联动机构,推动了协会工作的有序开展。

制度职责规范协会完善《市私营企业个体劳动者协会职责》、《市私营企业个体劳动者协会行业组长工作职责》、《维权服务中心职责》等23项规章制度,各项工作有章可循。

作用发挥明显每年,协会组织理事、行业组长赴外地考察交流;开展优秀行业组长评选活动;加强基层协会工作人员的培训。通过典型引领,努力提高行业组长“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达到辅助力量“政治坚定、人员精干、工作扎实、作风优良、保障完备”的目标。

行业管理有力市私营企业个体劳动者协会按照规范化建设标准,一是行业组长实行持证上岗。协会向行业组长颁发了附《行业组长工作职责》的工作证。行业组长在行使职责时须佩戴工作证,进一步明确了行业组长的工作职责,有助于行业组长与会员的交流,有利于协会工作的开展和服务的延伸。二是行业组长实行绩效管理。协会建立了-行业组长档案,每年对评为优秀的行业组长进行表彰奖励,对连续两年不称职的改选,使他们真正成为承上启下的通讯员,参与管理的工作员,行政执法的监督员,处理纠纷的调解员。

二、大宣传、促发展,行业服务出效能

“鸟无翅不飞,人无魂不灵”,干事业就要有一种执着、奋进、勇攀高峰的精神。私营企业个体劳动者协会在坚持深化行业服务效能上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深化教育内容,提高队伍综合素质私营企业个体劳动者协会始终把加强行业组长和广大会员的法制教育、职业培训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一是开展“送法下乡”、“结对帮扶”等法律法规知识教育活动。自协会成立以来,先后举办《劳动法》、《食品安全法》等20余部法律学习班62期,组织2万余名会员参加普法测试,进一步增强他们的守法维权意识。二是深入开展“户户讲道德、店店无假货、人人讲诚信”的职业道德教育。协会先后举办了12期《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学习培训、知识竞赛,全面提高广大会员的职业道德水平。三是认真贯彻落实自治区人民政府就业准入制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协会组织行业组长采取摸底调查、制定计划、落实措施、推

荐就业等方法,先后开展了中式烹调、客房服务、计算机、汽车修理等技能培训,私个会员职业技能培训率达10%,6810名从业人员受益,其中1155人取得国家认可职业等级证书。

深化服务内涵,促进经济向好回升私营企业个体劳动者协会带着行业组长采取“调查问卷”的形式广泛征求会员意见,不断拓宽服务领域、完善服务措施、提高服务效能。一是大力宣传优惠政策。在经营中,行业组长成为主宣传手,及时向广大会员宣传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信息,使会员深受鼓舞,坚定信心。二是提升“两站”服务效能。协会建立了由工商、仲裁、法律援助部门组成的两站组织。,协会设计印制了“市个私经济法律咨询和维权的服务卡”通过行业组长分发到企业负责人和个体工商户的手中,并在行业组长的对接下,“两站”组织律师等专业人员为流动人口提供法律咨询援助3起。三是提供流动人口贴心服务。,行业组长共引荐36名外来务

工子女来各分会提供减免跨学区费用服务。同时,积极协调有关单位为外来务工人员提供市场求职、房屋租赁等信息。

深化管理模式,配合工商监管服务一是协助解决办证办照难问题。初,责任区干部巡查时发现,城乡结合部和开干齐乡一些农村经营户为办理许可证照往返各职能部门多趟后,有畏难情绪,开始无照经营。为解决办证难问题,协会联系相关部门、片区行业组长、经营户代表座谈,制定了“职能部门认可、工商部门指导、行业组长代办”方案,无偿开展为无照经营户代办证照服务,行业组长上门动员,收集材料,并送证上门。真诚细致的服务,即帮助了经营户解决办证照难问题,又缓解了工商部门执法压力,协会和行业组长赢得了广大经营户的信任和拥护。二是配合开展行政指导大调解。协会联手行业组长成功引导8家电玩游戏场所合法退市、规范经营,受到当事人赞许。

不断深化内涵,积极参与社会管理一是

文化娱乐活动如火如荼。近三年来,协会在行业组长的大力配合下,积极组织便民服务、知识竞赛、演讲比赛等,参加“新疆首届美食文化节”名小吃大赛获金牌奖;参加全疆私个协会“讴歌改革开放30年辉煌成就,见证新疆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演讲比赛获一等奖;参加全疆“迎奥运、讲诚信”文明礼议知识竞赛获二等奖。二是积极投身绿化建设事业。每年两季,行业组长积极组织片区会员参加植树造林活动,有力保证了绿化队伍及时到位。在劳动现场,各分会红旗招展,人声鼎沸,近万名私个会员挥铣挖沟、修整林床的场面成为私个协会积极投身全市绿化建设事业的一道亮丽风景线。植树面积达千余亩,协会连续七年被评为“全民义务植树、绿化美化家园先进单位”,32名协会人员受到市委的表彰。三是扶贫帮困蔚然成风。协会启动“春暖人心”、“成功人士经验交流会”等帮扶活动,行业组长的身影随处可见。看,德汇大火捐款中有他们的名字;听,南

方冰雪灾害募捐中有他们焦急的声音;看,“5·12”筹捐中有他们奔波的身影!在行业组长的大力支持和配合下,协会仅在“5·12”捐款中,筹捐达114万元。多年来,私营企业个体劳动者协会在扶贫帮困上支出达2万元,组织会员捐款高达200余万元,大力弘扬了时代精神协会文化,在社会上留下了美名。

三、讲团结,维稳定,共克时艰保增长

自维稳工作开展以来,私营企业个体劳动者协会发动行业组长,团结广大会员维护稳定,实现了非公经济持续稳定发展。

应对金融危机,积极实施帮扶为认真落实国家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和“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一系列方针政策,行业组长在协会的带领下,及时深入市场开展民营企业应对危机调研活动,整理出制约经济发展、引导经济向好的意见与建议13条上报市委,为企业克服危机提振了信心,为市解决突出问题提供了价值参考。

维护团结稳定,增强社会责任市非公经济是一个庞大的群体,是全市经济持续向好发展的主力军。“7·5”事件发生后,市私营企业个体劳动者协会紧急部署,行业组长立即分赴维稳工作第一线,全力做好稳控工作:抽调专人帮助商户组织货源,保障市场充足供应;严格落实内部维稳值班和备勤制度;认真开展责任区“三无”人员清查;组织业户建立“五户一联,十户一保”联防自保互救体系;开展大声讨、大揭批活动;参与“民族团结看行动”向受难群众捐款活动,广大会员踊跃参与、慷慨解囊,仅一周捐助爱心款万元。

制止非法宗教,凝聚反非力量,协会积极落实区、州、市三级党委及全疆工商系统关于开展制止非法宗教活动专项宣讲要求,通过选拔动员、教育培训、实施宣讲、督查补漏四步一体,组建了一支由工商干部、行业组长及市场开办单位负责人组成的32名宣讲队伍,通过广泛宣讲、集中座谈、上门指导和个别辅

导四项举措,共举办集中专题宣传活动10场,参加集中宣讲达3000余人,走访座谈、上门入户发放宣传资料8000余份,宣讲覆盖率达100%。

如今,市非公经济正朝着多元化、规模化方向健康发展。全市实有私营企业会员单位1091户,注册资金万元,增长%。市场主体总数再创新高,私营企业稳当“主力军”。实有个体户6937户,注册资本万元,比去年同期增长%。个体工商户稳步发展,行业分布日趋合理,经营领域不断扩展。非公有制经济吸纳从业会员达26660人。

四、树典型、倡诚信,和谐发展树新风

结合构建和谐社会,市私营企业个体劳动者协会在广大会员中扎实开展“爱国、爱党、守法、诚信、敬业、奉献”为内容的诚信建设和职业道德素质教育,先后开展争创“文明诚信个体工商户”、“青年文明号”、“光彩之星”、“重操守,讲诚信,创光彩事业”等诚信活动。近年来,在私个协会的积极协调下,市委召开规模空

前隆重的表彰大会,并在市财政十分困难的情况下,拿出12万元对诚实守信的“20强私营企业”、“30佳个体工商户”进行表彰,有效提升了协会服务会员的“品牌”效应,私个会员已成为全市精神文明建设的主力军。全市有10家私营企业被伊犁州工商局命名为aa级信用企业。1名会员被授予“全国再就业先进个人”、伊犁州“十佳”妇女称号,5名会员被自治区命名为“光彩之星”、16名会员被伊犁州工商局授予“百佳个体工商户”,7名会员被选人大代表,20名会员选为政协委员。私营企业个体劳动者协会先后被伊犁州工商局、伊犁州私个协会、市委、市政府等有关部门多次授予“先进私个协会”、“先进通联站”、“普法先进单位”、“绿化先进单位”、“先进私企工会联合会”、“先进私个协会党支部”、“四好协会”等荣誉称号,并被评为全国“四好协会”、“规范化建设基层协会先进单位”荣誉称号……

身处改革与发展的前沿,私营企业个体

劳动者协会将以“追求卓越,敢为人先”胆量和气魄,发挥行业组长的优势作用,继续弘扬昂扬向上、勇于创新的团队精神,用最勤勉的态度,最忠诚的赤子之心浇铸着一个不变的坚定信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用青春和汗水奏响新时代基层协会跨越式发展的凯歌!

市私营个体劳动者协会

二o一三年二月二十日

个体劳动管理规章制度 篇2

关键词:个体主动;专业发展;校内;管理机制

中图分类号:G726文献标识码:A

一、教师专业发展的管理制度反思

(一)教师群体专业发展的管理制度

20世纪初,人们采取的是教师群体专业化的策略,教师处在一种被动的地位。教师为了获得社会地位的认同,只能被动地实现外界所订立的专业标准。国家和教育主管部门主要是针对教师群体的专业发展而制定管理措施和政策,主要体现在:加强政策导向,从根本上提高教师地位和职业吸引力;落实教师教育经费,形成良性的教师培训成本投入机制和补偿机制;对基地建设、资源开发、教师培训尤其是边远地区教师培训直接给予经费支持;加强教师培养培训的质量监管,制定《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教师教育机构资质标准》、《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和《教师教育质量标准》,形成教师教育标准体系,并建立检查、监督机制。还有《教师法》、《教师资格条例》、制定《教师教育条例》,建立和完善准入制度、教师资格定期认证制度、教师终身教育制度、教师教育机构资质认证制度、课程鉴定制度、质量评估制度以及教师教育经费投入保障制度。

(二)教师个体专业发展的管理制度

从个体的角度看来说,按照教师主体的参与程度来划分,教师专业发展可以分为被动教师专业发展和主动教师的专业发展。

教师个体被动专业发展是指教师在任职初期,都表现出服从、等待被接受等特点,自我主动发展意识极弱。教师个体被动专业发展取决于外力作用,离开外力就可能止步不前。这种外力,既可以来自教育行政部门的政策、学校管理制度、同行的压力,也可以是青年带教制度、听课评课制度、公开课制度、师徒制度等。因此,教师个体被动专业发展更多关注与重视外部因素在教师专业发展中的作用,相对忽视了教师在专业发展中的主体意识和主观能动性。在教师个体被动专业发展时期,工业管理模式被应用于教育、课程的目标、内容、实施和评价等过程均被“标准化”、“科学化”,教师成了“教书匠”。教师所谓的“专业化”程度取决于其专业领域的知识与技术的熟练程度,教师处于被动“专业化”状态,这一过程称不上教师自主的专业化发展过程。

自从后现代主义学者对这种“外烁论”的观点提出了批评,人们更多地把注意力转向对内、外因互动关系与转换,看到互动作用。因此,教师专业发展不是被动、被迫、被卷入的,而是自觉地改造、构建自我与世界、他人、自身内部的精神世界的过程。这说明,现代教师发展观对教师专业发展有了新的理解和认识,即教师专业发展的本质是发展的自觉性,发展是教师不断超越自我过程,不断实现自我的过程,更是教师作为主体自觉、主动、能动、可持续的建构过程。教师个体主动专业发展是指教师个体的、内在的专业性的提高,强调教师自身在专业发展中的作用。在教师发展过程中,把教师对自己专业发展的需要和意识作为一个独立的影响因素给予考虑。

二、校内教师专业发展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剖析

(一)教师培训方面

传统模式教师培训存在很大问题。一是它采用由上而下的培训,有一整套的教学大纲、课程设置和评价系统,以培训者授课为主;二是教与学采用的是:培训者讲课、举例、提出要求和建议,受训者听课、做笔记;三是强调是受训者认知发展和他们专业知识和专业技巧的提高;四是往往是一次性的课程,在规定的地点、规定的时间开始和结束;五是含有“长官意志”,因为它是由各级领导或培训者规定受训者学什么、怎样学。

(二)教师评价问题

传统教师评价不足之处有:一是评价目标片面,只重视教育的短期外部需要;二是评价途径偏窄,只通过教育过程的终结状态去评价;三是评价指标单一,只看学生的考试成绩;四是评价体系不完善,缺少诊断和矫正机制;五是评价主体单一,教师参与评价的成分低。评价标准过于统一、硬性,评价内容单一,过于注重对教师专业发展中量的增加,忽视了教师发展中的教师自主性和教师自我价值的实现等方面。

三、建立促进教师个体专业发展的校内管理制度探究

(一)有效教师培训制度是促进教师个体主动发展的保障

1.校本培训

校本培训以在职教师任职学校为基地,依托学校的现有资源,以解决教师教学中经常性教学问题为主的教师专业发展途径,具有即时性和针对性。可采用相互听评课的形式,教师在非评估性的气氛下讨论他们的感想,从而教师不仅受益于参观他人的实际教学,也从其他教师对自己的教学效果的评价中受益。

为抓实、抓好校本培训,校长必须做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以先进的理念引领。学校组织教师到名校参观考察、学习。学校聘请知名学者进校授课,为教师打开新的视野;二是从教师抓起,构建“书香校园”。学校坚持每学期向每位教师推荐几本必读书籍,让教师养成读书、思考、研究的习惯。同时,为了给教师搭建一个信息交流的平台,学校创办了教师自己的科研刊物,以此督促教师不断写作,在写作中提升自己。三是加大培训力度。可以采用团体学习与骨干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团体学习做到了制度化、实效化、系统化。“制度化”,即教师定期写一篇理论文章,记好业务学习笔记,定期要“吃透”一本专著;“实效化”,是指学习内容必须是教育教学中迫切需要的理论;“系统化”,是指学习要有计划性、有针对性。四是定期举办沙龙。把“对话、发展、生成、创造,以思想交换思想,以智慧启迪智慧,以观念生成观念”作为论坛的主题。这种校本培训模式,让广大教师在对话中、在理念的碰撞中建构出新的教育思想。

2.发展性教师培训模式

发展性教师培训模式是指由下至上的学习,没有预先设定大纲,没有时间限定和外部评价。由教师自己决定学什么、怎样学,与同事或相关教师共同学习、研究、交流,并对自己的学习成果作为评价;发展模式的学习起点是:教师本身通过体验积累的经验。新的信息更多地是通过受训者自己探索或与他人相互交流所获得,而不是通过培训者强加于受训者所获得。学习的过程是:反思一学习一尝试一获得;发展模式主要强调受训者作为一个“人”的发展,而不仅仅是作为一个教师的“发展”;发展模式的学习灵活性很大,它是一种不间断的,甚至可能贯穿教师整个职业生涯的学习;发展模式很民主,受训者参与决定学什么、怎样学。

3.反思型培训模式

反思型教师培训模式注重教师已有的经验,

在实践中不断反思,在反思后再次实践,从而可以较快地提高本人的专业能力,得到了体验者的普遍认可。教师通过对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反思再接受新的知识,即:反思—学习—设计—实施—再反思,从而形成新的知识和经验,再进一步循环。这种反思型的培训结构提倡在在职教师的专业发展的培训过程中,充分挖掘和利用他们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然后找出问题,有针对地学习,并在此基础上注重教师个体的特性加以发展。这种模式把反思作为起点,让受训者在反思的过程中分析现状、增强意识,以激发学习动力、认清个体自我发展的方向。可以通过多种模式如:用画“职业历程”的方式,让受训者通过反思自己的职业生涯,看到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离不开学习,调动了受训者自觉学习的内驱力;用“比喻”的方式,说出受训教师头脑中对某一教学理念的认识;用做“海报”的方式,集思广益,提炼出一些教学行为规范或标准;用填“表格”的方式,让受训者通过反思,理性地去思考所学的内容。

(二)完善的评价机制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力系统

1.建立开放性的教师评价制度

它强调评价的民主、协商、共建的过程,通过采取同事互评的方式,进行参与方式的评价。它激励教师自愿地参与评价标准与程序的编制过程,以此成为提高和改进自己教育教学的目标。

2.建立发展性的教师评价制度,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从而实现学校的发展目标

发展性评价制度强调发挥教师全体的积极性和参与意识,强调评价双方共同承担实现发展目标和职责,重视同事之间的教师评价。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发展性评价指标,至少应包含以下四个方面:一是量的增加,如教师专业知识、能力、教学经验、教育理论素养的积累;二是质的提高,如教师由新手阶段到向胜任阶段、熟练阶段、专家阶段发展;三是自主发展,如教师具有自觉、自信、自理、自立的教育教学态度与能力,具有强烈的专业发展主动性;四是个体价值的实现,如把教育教学工作当作个人价值实现的需要,具有强烈的职业情感、职业期望和职业承诺。

3.建立教师自我评价制度

学校要定期进行一次个人述职,对教师自己一段时间来的师德表现、教育教学工作进行自我评价。这项评价促进了教师的自我反思,使教师在总结中进行自我评价,在对比中看到自己的成绩与不足,从而为以后的发展确定新的目标。

(三)创建一种科学有效的教研体制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根本

建立合作互动的学习共同体,形成多样化的教科研制度。通过建立和创新多元的、立体的,交叉的教科研制度,以体现不同形式的互动合作的形式,从而调动每位老师的积极性。一是要建立校内多样化的教科研制度,其中包括同学科和同学年、跨学科和跨学年的教科研制度,帮助教师学学科和教材的理解和创新;二是要建立内合外联的开放性、一体化的教科研制度,要积极地吸纳校外教育组织机构的专家、学者参与到教师研究的组织中来

1.校本教研制度建设

学校组织开展校本教研,应该建立以下相关制度来保障。一是理论学习制度。学校有计划地组织教师学习现代教育理论,引导教师学习新课程及相关教学理念;二是对话交流制度。学校定期邀请校外专家、优秀教师与本校教师就教学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开展研讨,相互对话,以实现经验于之共享;三是课题研究制度。学校教研须善于将本校教学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提升为校本课题;四是评价制度。学校制订优质课的评估办法和教研或课题成果的认定制度,并将之纳入职称评价制度。

校本教研基本层次是教师自我反思、同伴互助和专业引领,三者相互渗透、相互依赖,构成一个不可或缺的同意体。结合学校特点,以校本教研带动课程资源全面开发,有效提高教师专业发展。以校本搞教研,坚持教研引领,实施科研支撑,加强校本教研,积极开发课程资源,使广大教师步入专业发展的良性轨道。营造一种人人参与,积极探讨的教研的氛围,才能解决教学实验过程中随时发生的问题。构建学习型教研组,提高教研活动的学术氛围,使得教研活动由事务型、应付型向学术型转变,就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成熟的重要一环。

2.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教师专业发展的自主发展方式。“教学反思是指教师为了实现有效的教育教学,在教师教学反思倾向的支持下,对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教育教学活动以及这些活动背后的理论、假设进行积极、持续、周密、深入、自我调节性的思考,而且在思考过程中能够发现、清晰表征所遇到的教育教学问题,并积极寻求多种方法来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学反思是一个能动的、审慎的认知加工过程,也是一个与情感和认知都密切相关并相互作用的过程。教学反思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如:教后感、记反思日记、同伴讨论、学生反馈等。教学反思要求教师对自己的教学实践和经验有一个全新的认识,更自觉、更理性地去研究自己的实践,将理论与实践统一起来,从而提高实践的质量,提高教师的问题意识与科研能力,逐步实现教师专业的自主发展。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突破口。

总之,校领导要善于利用、整合各种资源,为教师专业发展创造条件。首先要营造“科研兴校”、“科研强校”、“让教师成为研究者”的氛围;加大校本教师培训力度,提高教师的研究能力;组成研究小组,采取各种激励措施,建立“以校为本”的教研机制;在经费、时间、信息上创造条件,特别是要争取校外专家来校指导。教师专业发展主要应当是以学校为中心,并内在于工作之中。校长应该通过学校管理这种外在推动力内化为教师自身、内在的发展意识与动力。

职业病个体防护管理制度 篇3

为认真贯彻《职业病防治法》、《工作场所职业卫生监督管理规定》、《江苏省劳动防护用品配备标准》(2007版)的相关规定,规范员工个体防护用品的配备、采购、发放、领用和使用,切实保护员工职业健康,特制定本制度。

一、个体防护用品是单位免费发给员工个人保管使用的劳动防护用品,是保护员工在生产过程中免遭或减轻职业病危害的一种辅助措施,必须以实物形式发放,不得以货币或者其他物品替代。单位应当确保配备个体防护用品所需的资金。配发给员工使用的个体防护用品必须由领用员工个人签字记录。

二、单位应当《江苏省劳动防护用品配备标准》(2007版),结合本单位工种和实际工作需要,编制《单位个体防护用品配备发放标准》作为个体防护用品配备、采购、发放、领用和督促正确佩戴使用的依据。《标准》未列入的工种可根据单位实际需要,参照本单位同类工种相似条件发放。

三、单位必须采购符合国家标准的个体防护用品。个体防护用品中的服装(含工作棉衣)款式,必须以符合安全生产要求为主,做到领口紧、袖口紧、下摆紧。工作服的面料以全棉材料为主(特殊作业的例外)。

四、对于从事多种作业的员工,应当按其主要作业工种发给个体防护用品,如果发给的防护用品在从事其他作业时不能适用的,由部门提出申请,可借用其所需要的防护用品。

五、凡员工工种有变动时,应及时办理手续改发现行工种的个体防护用品(原工种的个体防护用品发放使用时间相应延长)。

六、员工因某种原因离开原生产岗位不从事生产工作,在六个月以上,其防护用品应按实际离开时间相应延长使用期限或停发。

七、对于生产中必不可少的安全帽、安全带、绝缘防护用品、防毒面具、防尘(防毒)口罩等特殊防护用品,必须建立定期品质检查制度,不合格和失效的一律不准使用。

八、特殊防护用品的购置,应根据实际需要编制计划,购置的防护用品必须符合《职业病防治法》、国家和行业标准中的相关规定以及具有合格检验证书。

九、对于在易燃、易爆、烧灼及有静电发生的场所作业的人员,禁止发放使用化纤防护用品。

十、凡领用绝缘防护用品及工具的部门或个人,在重要更换领取时,必须实行以旧换新的制度,以保证人身安全。不属于领用绝缘工用具和个体防护用品的部门或个人,需领用绝缘工用具和劳防用品时,必须提出申请报有关部门批准。

十一、其他方面的员工个体防护用品的标准按有关规定执行。

个体劳动管理规章制度 篇4

一、目的

为了保证本店食品的质量以及食品的安全,特制定食品安全自查管理制度,保证落实质量安全企业主体责任。

二、适用范围

适用于本店内对质量安全有关的管理层及有关人员。

三、职责

1、质量负责人:负责食品安全自查工作的协调、管理工作,批准食品安全自查方案和自查报告。向法人报告食品安全自查结果。

2、自查组长:提出自查小组名单,全面负责食品安全自查实施活动,食品安全自查审核方案和食品安全自查报告。

3、自查小组成员:按照食品安全自查计划及时实施自查,提交自查报告。

四、要求

4.1 起草食品安全自查的策划

4.1.1 自查频次:每季度不少于1次。

4.1.2当有下列情况时,需追加食品安全自查:

a)发生了严重产品质量问题或外界有重大投诉;

b)本店的生产工艺、质量方针和目标等有重大改变。

4.1.3食品安全自查方案的准则、范围、频次和方法由自查组长提出并实施。

4.2 食品安全自查的准备

4.2.1由自查组长提出食品安全自查实施计划,质量负责人批准,经批准生效的食品安全自查实施计划表中的自查组长和自查小组成员即被制定为该次食品安全自查的自查组长和自查小组成员。

4.2.2自查小组成员不检查自己的工作。

4.2.3自查小组成员按所检查的范围和特点,标志有可操作性的食品安全自查表,供检查时使用。

4.3食品安全自查的实施

4.3.1召开一次简短的会议,组长介绍自查的目的、范围、准则、方式、计划和自查人员分工及日程安排,澄清自查计划中不明确的问题,确定末次会议的时间、地点。

4.3.2在收件部门人员陪同下,由自查组长主持进行现场检查,检查员采用现场观察、查阅资料、提问等方法进行抽样调查。

4.3.2自查组长主持进行现场检查,检查员采用现场观察、简约资料、提问等方法进行抽样调查。

4.3.3寻找客观证据,在自查表中记录质量管理体系是否符合规定的要求和事实。

劳动管理规章制度 篇5

企业人事档案的作用大概有:

1、考证职工身份、资历,

2、预防发生劳动纠纷,

3、记载职工工作业绩,

4、确定职工工资待遇等。

对考证职工身份、资历需留存身份证、学历证、职业资格证等复印件。注意法律规定不得扣留原件,企业不留存身份证复印件会受到劳动保障监察的处罚。对预防发生劳动纠纷需留存失业证复印件或个人未与其他单位建立劳动关系的书面申明,签订的劳动合同原件,续签的劳动合同原件,领取单位发放的服装、证件、办公用品、重要设备等的签收单据,证明职工个人已经知道单位内部规章制度(尤其是涉及扣款)的证据(如签字的内部规章制度原件)等。对记载职工工作业绩需留存单位的奖惩情况,年度的总结和各部门的鉴定,重大业绩和过失的书面情况。对确定职工工资待遇需留存每次调整工资的记载等。劳动关系台账是便于企业人事管理和便于劳动保障行政机关监管的资料汇编,他是人事档案的组成部分,又与人事档案不同。

劳动关系台账要在完善的人事档案基础上制作,并与人事档案的记载内容相符合。劳动关系台账以能够检索的表格为主要形式,内容可以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拟定,主要有:

1、人员基本情况(姓名、性别、年龄、学历、婚育情况、住址、联系电话、担保人或主要联系人等);

2、签订劳动合同基本情况(签订时间、期限、终止时间、劳动合同的特殊约定条款);

3、职工参加社会保险的情况(参保种类、开始时间、缴费标准、个人帐户号码等)

4、工资待遇的基本情况(劳动合同约定的工资标准、最近调资的时间、目前工资标准等);

5、休息休假和加班情况(职工请假、加班天数)

论个体自由与婚姻家庭法律制度 篇6

关键词:婚姻家庭;个体自由;婚姻法司法解释(三);辩证关系

一、个体自由与婚姻家庭的辩证关系

家的理念在中国文化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个人的自由受家的制约。中西观念殊途,侧重不一,自由与家孰是孰非并非可以简单地一言蔽之,家与自由之间的关系并不像一直以来所误解的那样相互排斥,而是一种辩证性的关联。

(一)婚姻家庭对个体自由之扬弃

哈贝马斯的主体间哲学认为,主体理性是存在一个成长过程的,成年时方时理性成熟的阶段。譬如在私法自治领域,每个公民生而拥有民事权利能力,而民事行为能力却要年满十八周岁的公民才享有。而从家的角度出发,在幼年和老年这些人生阶段,个体需要抚养、赡养、监护、照顾,每个个体在行为能力上无不受到限制,若在此时宣扬自由无疑是对个体的伤害和遗弃。“家”在此意义上作为个体存在的完整形态而包含了自由的价值,从表面上看,这更像是自由和依存的一种对立,但实质上,家并非对自由价值的反动,而是自由的坚强后盾,是自由与依存的对立统一。此外,从人生的历程来看,个体总是从家而生,这是对家的第一次肯定;而后青年离家而走,这是第一次否定;最后,壮年步入新家,这是否定之否定,亦即对新的开始之肯定。从肯定到否定,到再一次肯定,亦可见,家之理念实际上是对自由理念之扬弃。

(二)婚姻家庭对个体自由之限制

婚姻就像是一道围城,城外的人憧憬城里的景色,城里的人却想着冲破这层禁制。婚姻家庭对个人自由的限制无疑是多方面的。诸如一夫一妻制度、计划生育制度、保护老人妇女儿童制度等婚姻法中原则性的制度规定。而其中缘由,最主要有以下几点:

1.为共同利益与共同责任之目的

家是一个共同体,婚姻和血缘是这一共同体坚实的结构基础。婚姻家庭的共同利益,包括人身利益,财产利益等;而婚姻家庭中的共同责任,则包括赡养抚养义务、忠实义务等。对于夫妻共同努力换取的收入,一方不得未经另一方的同意,擅自处分。此时,个体的财产处分权便受到来了限制,这是出于对家庭生活中为共同利益付出成本难以计算的考虑,通过一定的自由权限制,以达到权利的平衡和结果的公平,维护家庭的共同利益。此外,就共同义务而言,赡养是一个家庭应共同承担的责任,这种责任,不因个体主观上没有担负的意愿而消灭,个体在赡养义务面前没有选择的自由。

2.为家庭成员之利益所作牺牲

在黑格尔的婚姻家庭观中,爱是维系婚姻家庭的纽带,它作为一种精神性的关系,是不可或缺的。个体幸福感和成就感伴随着家庭成员追求的实现而达成,简单来说,这种爱的纽带使家庭成员的利益,被视为比个体自身利益更为重要,正所谓你快乐所以我快乐。而从另外的角度来看,在婚姻家庭关系中,有很大一部分人会选择牺牲一方较小的利益,促成另一方较大的利益,从而提升家庭的整体利益,从最后的结果来看,作出牺牲的一方也会因为家庭整体利益的增加而获益。最常见的例子就是,在家庭生活中,很多妇女选择放弃工作,在家里照顾丈夫孩子的起居生活,使丈夫能够在事业上大展拳脚而无后顾之忧,使孩子能够在家长的陪伴和监督下专注学业。这种牺牲自身工作自由,投身家庭的选择,便是家庭牵绊个人自由的现实例证。

3.为社会秩序安定之考量

在婚姻中,责任不仅仅是夫妻相互间的责任,还是夫妻作为一个整体对国家、对社会所应当承担的责任。家庭作为社会生活最小的也是最普遍的一个组成单位,就如同社会的细胞,关系者社会秩序的有序和稳定。为保障各个家庭能够在社会中能够得以建立、生活、发展,法律就必须对家的秩序作出规范,对组成家的个体的行为进行限制。如法律规定了一夫一妻制度,对婚姻对象的唯一性作出了要求,禁止重婚现象的存在,这是社会秩序稳定之必然要求;现行法亦规定了夫妻的忠实义务,要求夫妻双方必须忠实,限制了在婚姻中的个人一定程度的性自由,这是维持婚姻关系稳定之条件;对于夫妻的共同债权债务,夫妻之间承担连带责任,这是对交易中善意第三人的保护,亦是出于对婚姻共同意志性的考量。

(三)个体自由理念对婚姻家庭之冲击

家是诸多个体集合的统一体,为了家的共同利益,必然对个体的私欲进行限制。反之,自由理念在婚姻家庭中的滥觞,则将对婚姻家庭制度造成一定的冲击。这些冲击体现在婚姻家庭的人身关系、财产关系等各个方面。

1.夫妻同一性之减损

自古以来,夫妻多是同富贵、共患难。婚姻将两个独立的个体联结成难以分割的整体。而个体自由理念对婚姻家庭的入侵,使为家庭共同利益取代的部分个体价值再次显现,个体独立性的要求冲破家的理念的束缚,得到更多的释放。譬如夫妻约定财产制的流行,作为家庭生活中最重要也是最根本性的利益之一的财产利益,通过契约的形式在夫妻之间予以分配,从而取代了传统的婚姻家庭财产分配方式——夫妻共同财产制。在婚内划分财产的归属,使个人的财产利益更为明晰,无疑是在夫妻同一性之上割开了一道裂痕。

2.出婚概率的增加

相比现代婚姻而言,古代的婚姻似乎更为持久和稳固。其主要原因可以归结为,一是在传统社会中,个体对婚姻家庭的依赖程度更高,尤其是古代的妇女,一旦脱离了家庭,在社会上便难以为生;二是古代社会出婚成本较高,夫妻离婚以“七去七出”为条件,被离弃的妇女所将承受的舆论压力和孤立境地,是一个普通个体所难以承受的。近现代社会,随着妇女地位的提高,女性经济独立的实现,使得女性对婚姻家庭得依赖程度大幅度地降低,加之社会对单身及离异现象地宽容和个体自由地尊重,越来越多的个体脱离婚姻而选择独立生活。各地离婚率的不断增加便是最好的例证。高离婚率的现象不仅容易引起社会动荡,对下一代的培养亦存在巨大隐患。

nlc202309041724

3.亲权行使之懈怠

个体自由理念的深入,另一方面体现在对未成年人独立能力的尊重。古代社会,儿童是家庭的附属品,甚至是家庭的私有财产。而现代文明的发展,儿童的独立人格地位得到肯定,这无疑是人类自由与家庭制度共同的进步。然而,水满则溢,过渡地强调儿童的自由实质上亦是对儿童的一种迫害。儿童作为一个个体,其智力与判断力仍处于成长的阶段是不完全的。父母亲权的行使,是一种对儿童自由的制约,而这种制约实质上是对儿童自制能力不足这一缺陷的弥补,有助于儿童的健康成长。而过分强调儿童自由权利,而忽视父母亲权的行使,容易导致儿童误入歧途的危险。

二、如何看待《婚姻法司法解释(三)》对个人利益之保护

由上文论述可知,婚姻家庭与个体自由之间是一种既存在联系又有矛盾的关系。如何处理好婚姻家庭与个体自由之间的关系,推进整个婚姻制度不断走向科学合理的道路?细究1950年、1980年、2001年三部《婚姻法》,以及2001年《婚姻法》颁布以来最高院出台的三个司法解释,尤其是《婚姻法司法解释(三)》,逐渐体现出对婚姻家庭中的个体利益之保护。其表现,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从家产制度到个人财产制度

从法律条文上来看,1950年新中国第一部《婚姻法》中使用的是“家庭财产”的概念,其第10条规定:“夫妻双方对于家庭财产有平等的所有权与处理权。”1980年《婚姻法》提出了“夫妻共同财产”的概念,其第13条规定“夫妻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财产,归夫妻共同所有,双方另有约定的除外。”两部法律规定的表述虽不同,但共同表达的理念都在于确定家庭共同财产制,维护婚姻家庭统一性和伦理性。而后的2001年婚姻法,在保留“夫妻共同财产”这一条文表述的同时,对“夫妻共同财产”和“夫妻个人财产”采取了列举的方式予以规定。而婚姻法解释二和婚姻法解释三均针对2001年《婚姻法》关于“夫妻共同财产”和“夫妻个人财产”的兜底条款“其他应当归共同所有的财产”和“其他应当归一方的财产”进行填充。如果说婚姻法解释二是将个人主义贯彻到家庭之外的企业,那么婚姻法解释三便是将其贯彻到家庭内部最大宗的财产——房产之上。

譬如根据《婚姻法解释(三)》第6条的规定,当事人在婚前或者婚姻存续期间约定将一方所有的财产赠与另一方,则该赠与在房产变更登记之前可撤销。这一规定使得婚姻关系中个人财产的界限更为明晰,婚姻家庭关系中的赠与与商业社会中的赠与接轨,二者有趋同之倾向,可见,此时婚姻家庭“家”之理念的意义有所削弱,取而代之的是对个体财产之保护。

(二)从重视家庭到保护市场

从《婚姻法司法解释(三)》第6条、第7条可以看出,在条文中提及的情况下,登记情况是婚姻家庭财产归属确定的最终标准。之前的婚姻法解释二认为,婚前婚后的区别是重要的,父母为子女购置房产,在子女结婚前是对他或她个人的赠与,在婚后则是对“他们”的赠与。而到了婚姻法解释三,则确定产权登记的效力是最高的,它不随子女是否结婚而改变,房子登记在谁的名下就是谁的。

确定房产登记最高效力的规定之作用,归根结底还在于保护市场交易秩序的需要。这一点,可以从婚姻法解释三第11条看出,“一方未经另一方同意出售夫妻共同共有的房屋,第三人善意购买、支付合理对价并办理产权登记手续,另一方主张追回该房屋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可见,这些条文所要照顾的最大利益,既不是男方及其父母,也不是女方及其父母,而是那个人格化为“善意第三人”的市场。采取严格的登记主义,“谁名下的就是谁的”,可以最大限度的保障交易安全,降低交易费用,提高交易的效率,从而实现物的价值。而此时,被牺牲的无疑便是存在于此类房产之上的“家”之伦理价值了。

(三)从家庭伦理性到个体理性

个人主义在婚姻家庭法中的崛起,归源于2001年的《婚姻法》。世界上每一部婚姻法中,均有关于赡养老人和抚养小孩的规定。我国历年来的几部婚姻法也不例外,以1980年《婚姻法》为例,其第14条规定“夫妻有互相抚养的义务”,第15条规定“父母对子女有抚养教育的义务;子女对父母有赡养扶助的义务。”任何义务都有其基础和来源,那么这些赡养抚养义务的基础又是什么呢?毫无疑问,这些义务之来源是家庭伦理性的必然要求,并且以共同家产制为基础。“夫妻共同财产”不能只用于夫妻两个人的消费,也要用于赡养老人、抚养子女这样的法律义务。家之论理性与统一性是需要以家庭的共同财产为支撑的。而如上文所述,《婚姻法司法解释(三)》的立法理念,逐渐表现出向保护个人财产制倾斜的趋势。个体的自由和理性得到了更多的关注,相应的“家”的论理性价值便不断退守。法在揣测父母为子女购房意图时,实际上是将无数中国父母含辛茹苦,为下一代筑巢安家的伦理实践,规范为一次次冷静理性的投资活动。

三、结语

个体自由是现代文明的必然的趋势。在婚姻家庭法律制度中,由于婚姻家庭关系的特殊性,“家”的理念与个体自由理念之间存在着某些冲突。如何平衡个体自由与婚姻家庭之间的关系?在不损害婚姻家庭主要机能的前提下,使个体自由最大化的实现,需要倚仗于婚姻家庭法律制度的科学化和合理化。《婚姻法司法解释(三)》中体现出了倾向个体利益保护的价值取向,而从我国社会现实和历史传统来看,个体自由在婚姻家庭制度中的滥觞并非一种可取的现象。在婚姻家庭制度中,为个体自由规范活动范围,重新关注“家”之理念对婚姻家庭制度的基础性作用,是可行之策。

参考文献:

[1]黎思复,黎廷弼译,霍布斯著.利维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2]杨晓.黑格尔超越幸福的个体自由论探微[J].社会科学家,2011,(4):121.

[3]贺麟,王玖兴译.黑格尔著.精神现象学[M].商务印书馆,1979.

[4]陈刚.马克思的自由观[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6.

[5]黑格尔.法哲学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6]赵晓力.中国家庭资本主义化的号角[J].文化纵横,2011,(02):31-34.

作者简介:

孙雅琳(1990.6~),女,福建省泉州市人,现就读于厦门大学法学院,专业为民商法学硕士。

上一篇:大学体育网球考试题库下一篇:散户订单门窗尺寸测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