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巴林银行倒闭案分析

2024-08-29

英国巴林银行倒闭案分析(共5篇)

英国巴林银行倒闭案分析 篇1

巴林银行的倒闭看起来像是因为个人的越权行为所致,实际不然,巴林银行事件反映出现代跨国银行管理和内部控制体制的缺陷。巴林银行的管理层可谓在各个层面、各个步骤都存在失职现象,外部审计师和监管者对此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巴林银行事件的原因并不在衍生业务的复杂性,而主要在于业务人员的行为超出了管理层的控制范围。外部审计师的行为准则在英国审计业务委员会的相关规则中有明确规定,其中包括了对银行审计师的特殊要求。但其中缺乏内部审计师与外部审计师工作关系的标准和要求,造成实践中内外审计的脱节,内外审计师之间无法实现重大审计信息的有效沟通。对于期货交易市场还不成熟的中国来说,吸取巴林银行的经验教训可以说是非常必要的。

1、管理层必须对其所经营管理的业务有充分的认识。

现今跨国银行的业务正日益复杂和多元化:(1)以前在同一国家内以同一实体经营的业务现在可以在多个金融中心以不同法律实体的形式经营,这意味着以前仅受一国监管机构管辖的业务现在必须由多个监管当局联合管辖。(2)银行交易业务的不断拓展使银行的利润来源日益多元化,同时也改变了银行业务的性质,使银行的风险来源日益多元化。(3)金融产品创新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银行内舞弊和欺诈行为变得更加隐蔽和快捷,造成的损失也更大。

在巴林银行中,最高管理层和日常管理层都没有充分理解新加坡分行所从事的衍生业务的性质,他们只注意到新加坡分行每年账面上的盈利,却没有发现这些巨额盈利背后的风险。因此,管理层对业务风险的清醒认识是内控机制建立和完善的前提。这种认识必须是对银行内每种业务的盈利和风险有客观的分析,必须分清各种业务之间的关系,以及每种业务所要求的内控程序有何不同,以减少发生业务错误或舞弊的可能性。对于风险较大的业务,不能因为其收入和盈利较高就回避其面临的风险,而应对其适用更严格的避险和内控措施,因为金融业的多次危机证明,盈利收入越高,尤其是收入增长最快的业务,往往也是风险最为集中的领域。巴林银行的教训在于高级管理层与业务操作人员的信息沟通渠道严重脱节,高级管理层对巴林银行所从事的业务缺乏足够的了解,即使是在一些危险的信号出现时,管理层也对此缺乏足够的重视。建议相关管理人员定期巡视从事相关交易的海外分支机构。巡视包括向交易员、风险管理人员、后勤人员了解情况,进入交易所进行实地调查,对分支机构和交易员的具体业务情况有所了解。

2、银行内各项业务的职责必须确立并明示。

无论银行的分支机构采取何种组织形式,都必须建立起明确的责任机制。所有的管理人员和雇员必须明确自己的职责,在各个职责之间必须作到不疏不漏。报告特别指出,对于“矩阵”(matrix)组织结构的银行,即由一名业务人员负责多项业务的部分或全部的情况下,必须特别注意管理职责的明晰。巴林银行无疑就是采取“矩阵”模式的典型,它的主要教训有三个:(1)在跨国银行组织系统内,当地分支机构的管理层必须承担一线监管责任。尽管业务人员可能不直接对当地分支机构的管理层负责并报告,但当地分支机构的管理人员必须对其所从事的业务情况及其后果有清醒的认识。(2)对于银行的非主流业务(activities out of mainstream),即所谓的创新或表外业务,银行管理层必须有足够的并表和监控措施;(3)在“矩阵”模式下,可能存在着“多头汇报”的信息沟通体系,即业务人员可能既向当地管理层汇报,又向总部业务管理部门汇报,因此在接纳信息的管理层之间必须要有充分的信息沟通渠道。

当银行对其组织结构进行重大调整时,尤其是当将几个业务性质完全不同合并时,应注意防范利益冲突和权责不清所造成的风险。巴林银行在倒闭前俩年就进行了类似的业务结构调整,巴林银行总部允许尼克.里森同时负责交易和清算,前台办公和后台稽核等性质完全不同的业务,最终使得新加坡分行的业务完全操控在李森一人手里,为其舞弊交易提供了便利,最终酿成无可收拾的局面。因此,报告要求银行在对其组织结构和业务结构进行调整时,应注意保持核心业务和监控业务的有效隔离,在交易的各个阶段必须确保内部控制机制的独立性,避免“一言堂”式的管理模式。

3、利益冲突业务的隔离是内部控制有效性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巴林银行最惨痛的教训在于没有实现“前台职务”(front office)和“后台职务”(back office)的有效分离。所谓前台职务,主要指交易业务,所谓后台职务,包括清算、稽核和业务准入。尽管后台业务与前台业务往往是并行发生,一一对应,如一笔交易必然伴随着相应的清算交割和业务稽核,但并不等于说,后台业务是从属于前台业务的,巴林银行显然就混淆了前台业务和后台业务之间的关系,将后台业务作为前台业务的附属品,这种以交易盈利作为重心的作法必然导致对风险因素和稽查工作的忽视,造成严重的危机隐患。实际上,二者之间应当是互相制约、互为犄角的一种协作关系,一般情况下二者应当严格分离,甚至后台职务不同性质的业务也应实现有效隔离(如清算与稽核应当分离),如此才能实现内控机制的“牵制”作用。就业务性质和地位而言,前台与后台业务没有主次之分,只有业务分工的区别,前台主要服务于银行的盈利性,后台主要服务于银行的安全稳健性,当清算或稽核部门发现前台业务的不正常征兆时,应及时报告银行的高级管理层,以便其及时采取处臵措施。

4、必须建立专门的风险管理机制以应对可能的业务风险。

缺乏专门的风险管理机制是巴林银行的里森能够顺利从事越权交易的主要原因。巴林银行案件的一个关键线索是巴林银行伦敦总部向其新加坡分行提供的巨额资金的去向,巴林总部的官员相信这笔钱是应客户要求的付款,而实际上该资金转移是里森用来拆东墙补西墙的伎俩。由于缺乏专门的风险管理机制,琐事缠身的总部官员根本没有对这笔资金的去向和用途作审慎审查,不仅没能查出本应查出的错漏,反而加重了巴林银行的损失,导致该银行百年基业的最终坍塌。

英格兰银行的报告认为,风险管理部门的主要职责是对银行的各项业务设定限定风险值。限定风险值反映了各个业务部门所能承担的风险极限。同时,风险管理部门还负责监督业务部门是否遵守限定风险的相关政策,审查收益和损失的帐实相符情况,根据不同的风险采取不同的风险管理策略等。与传统财务风险部门关注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的作法不同,报告强调风险管理部门应关注所有类型的风险,除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外,还应关注流动性风险、集中风险、操作风险、法律风险和名誉风险。风险管理部门是专事风险管理的职能部门,它通过对风险因素敏感的察觉和缜密的调查,来及早发现危机隐患,达到预防和控制风险的效果。

5、内部审计或稽核部门应当迅速将查悉的内部控制漏洞报告最高管理层和审计委员会,后者应尽速采取措施解决上述问题。

对于从事多种业务的金融机构而言,必须建立一个统一的内部审计机构对金融机构整体业务进行监督检查。英格兰银行认为,内部审计机构的设臵有助于将重大事项和业务弱项及时反馈给最高管理层,并有助于金融机构研究和计划在整个集团内资源的合理配臵问题。金融机构的规模越大,业务越复杂,地域扩张程度越高,其风险来源就约多,银行遭遇危机的可能性就越高,就越有必要建立强势的内部审计机构对业务进行统一的内部审计。在巴林银行倒闭前几月,巴林银行新设了内部审计部门,分别对巴林银行所从事的银行业务和证券业务执行内部审计职能。这本来是一个能够有效防范风险的举措,但由于其内部审计机构是分别设臵的,并且内部审计师之间及其与管理层、外部审计之间缺乏有效的信息沟通机制,内部审计的效果并不明显。

吸取了巴林银行的教训,英格兰银行认为,内部审计功能不应单独存在,而应与外部审计相配套、互沟通,并与管理层之间保持畅通的联络渠道。例如,内部审计负责人应能随时向首席执行官(或总裁)、审计委员会主席等重要管理人员汇报工作,或至少保持不被任意干预的联络渠道。拥有长期自律传统的英国银行监管部门认为,内部审计应成为英国银行内部控制系统的核心环节,银行的审计委员会必须对内部审计机制的建立和完善负全责。

在内部审计机制提出问题之后,管理层必须在一定时限内作出及时反应,如提出补救措施或责令业务部门整改,甚至撤换业务部门负责人和舞弊人员等。完善的内部审计机制还应包括“回访”(return visit)安排,即由内部审计部门在内部审计结束之日起若干日内对被审计单位再进行突击式的现场或非现场检查,以确认管理层和业务部门是否已采取了必要的整改措施。如果管理层和业务部门没有及时采取措施,内部审计人员应及时将情况报审计委员会,由审计委员会责令管理层和业务部门进行补救或整改。

英国巴林银行倒闭案分析 篇2

本文以1995年英国老牌银行—巴林银行倒闭案 (以下简称:巴林案) 作为实例, 详细论述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健全及有效执行的重要性以及如果制度缺失而造成的危害。企业要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首先, 要明确内部控制的目标, 严格地讲, 内部控制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发展战略, 内部控制不仅仅是要控制风险, 而是要在于让企业得到的持续稳定地发展。发展就有会风险, 但不能因为有风险而不发展, 内部控制就是要在发展中发现风险并将其控制在可以承受的范围内。企业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是内部控制的基础目标, 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是内部控制的重要目标, 内部控制的的最终目标还是促进企业的发展战略。

在巴林案中, 作为交易员的尼克李森在股指期货操作中经常违规, 当其在股指期货亏损到5000万英镑时, 尼克李森居然造假花旗银行有5000万英镑存款来弥补这5000万英镑的损失, 伪造虚假的财务报告蒙混过关。这样的结果最终造成巴林银行财产损失, 财务报告和相关信息失真, 导致内部控制的基础坍塌。

其次, 要确立内部控制制度的原则, 这里需要确定的原则有:全面性、重要性、制衡性、适应性和成本效益原则等。全面性原则, 即内部控制在层次上要涵盖企业管理层和全体员工, 在对象上要覆盖企业各项业务和管理活动, 在流程上要渗透到决策、执行、监督、反馈等各个环节, 要全面覆盖企业生产经营全过程, 不留死角, 全面梳理业务流程, 横管到边, 纵管到底, 俗话说, 千里之堤, 溃于蚁穴, 要避免内部控制出现盲点和空白;重要性原则, 强调内部控制要针对重要业务与事项、特别是高风险领域与环节要采取更为严格的控制措施。在全面的基础上, 关注重要的业务和事项, 突出重点, 兼顾一般;制衡性原则, 即要求企业在机构、岗位设置和权责分配上体现权责分明和有利于相互制约、相互监督, 履行内部控制监督检查职责的部门应当具有良好的独立性, 任何人不得拥有凌驾于内部控制之上的特殊权力;制衡性原则是内部控制的精髓, 主要侧重于不相容岗位要分离, 决策和执行要分离, 执行和监督要分离, 内控对事不对人, 从制度方面考虑, 理念就是不相信人;适应性原则, 即内部控制要合理体现企业规模、业务范围及特点、风险状况以及所处具体环境等方面的要求, 并随着企业外部环境的变化、经营业务的调整、管理要求的提高等不断改进和完善;成本效益原则, 即内部控制应当在保证有效性的前提下, 合理权衡成本与效益的关系, 争取以合理的成本实现更为有效的控制。实践证明, 加强内部控制对于提高企业管理水平来讲, 效益是远大于成本的。

在巴林案中, 银行内部控制制度应该是全员全过程的, 但作为巴林银行派驻新加坡期货公司总经理、首席交易员的尼克李森很早就开始帮助手下掩盖事实真想。1992年7月17日, 一名刚加入巴林银行仅1个星期的交易员金王犯了一个错误:当客户要求买进20份日经指数期货合约时, 他误认为卖出20份, 此错误被尼克李森在当天晚上进行清算时发现了, 如果纠正此项错误, 必须再买回40份期货合约, 按当日的收盘价计算, 造成损失为2万英镑, 发生这种工作失误按制度应及时报告伦敦总公司, 但尼克李森却私自决定承接了这40份日经指数期货空头合约, 来掩饰这个失误。由此可以看出:全员全过程控制的重要性, 一切都让尼克李森一人说了算, 制衡成了摆设。

再次, 要合理确定内部控制的诸要素, 内部控制的要素分为内部环境要素、风险评估要素、控制活动要素、信息与沟通及内部监督等。 (1) 内部环境要素:主要有与企业的纪律和架构有关的治理结构、机构设置及权责分配、内部审计机制、人力资源政策、企业文化等。 (1) 治理结构:企业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 要建立规范的公司治理结构, 形成有效的职责分工和制衡机制; (2) 机构设置及权责分配:企业内部机构设置虽然没有统一的模式, 但必须高效简洁, 明确各机构的职责权限, 确保企业信息畅通共享; (3) 内部审计机制:主要是包括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置, 是否独立展开工作, 不受其他部门的牵制等; (4) 人力资源政策:应该有利于企业的可持续性发展, 选拔人才时, 要坚持德才兼备, 以德为先的原则; (5) 企业文化:企业要加强文化建设, 培养员工诚实守信开拓创新的合作精神, 强化风险意识和法制观念。在巴林案中, 案发前, 银行内部审计人员已经注意到尼克李森亏损的5000万英镑, 但被他托词此款存入花旗银行, 造假单据蒙混过去, 内审人员居然没有去花旗银行核实, 尼克李森在其自传中就提到这些人员的疏忽简直就是犯罪。这种员工之间的相互信任与巴林银行的企业文化认为雇佣的员工都是值得信赖的, 都信奉巴林银行的企业文化, 都将公司的利益时刻放在第一位有极大的关系, 但其企业文化的建立本应在是选对员工的前提下才可行。 (2) 风险评估:企业应及时识别内部风险和外部风险, 设定风险的承受度, 对风险加以分析后如何采取措施使风险降到最低。巴林案中, 巴林银行倒闭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尼克李森对日本的日经225指数期货购入了大量的看涨合约, 结果由于日本发生关西大地震, 导致股市大跌, 尼克李森因此遭受惨重的损失, 在这一事件中, 尼克李森对日本的股指期货所带来的风险评估严重缺失。 (3) 控制活动:指企业根据风险应对策略, 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将风险控制在可承受的范围以内。企业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综合运用控制措施, 对业务和事项实施有效控制, 这些控制可分为事先控制、事中控制和事后控制。在巴林案中, 如果尼克李森仅仅因为日经225股指期货遭受惨重损失, 还不足以撼动巴林银行, 只会严重影响尼克李森的前途和地位, 但此时, 尼克李森孤注一掷, 力求反败为胜, 再次大量补仓日经225指数期货看涨合约。在这一过程中, 巴林银行整个内部控制系统像失灵一样, 竟然没有采取任何控制措施, 将尼克李森错误决定导致的风险降低至可控范围以内, 而是听之任之, 任尼克李森一味补仓, 终于不可收拾, 无可奈何倒闭了。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终究只是制度, 最最关键的是具体的执行情况, 再完美的制度, 也是有漏洞的。这就需要企业的相关部门相关人员要保持信息共享, 企业内部、内部与外部之间要进行有效的沟通。这里主要包括:信息的质量、沟通通报制度、反舞弊机制等。除此之外, 还需要进行内部监督, 这是内部控制的重要保证, 以此来评价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性, 发现缺陷, 能够及时整改。

在英国巴林银行倒闭事件中, 我们可以看出尼克李森在此之前, 经常是小错误不断, 如私自开设亏损账户, 且当亏损数额达到5000万英镑时, 巴林银行总部对尼克李森内部审计一个月, 也没有发现问题, 尼克李森身兼清算与交易两职本应是不相容职务, 是银行内部控制制度所禁止的, 但制度只是流于形式, 没有得到有效地贯彻与执行。

综上所述, 建立健全企业内部控制制度, 防范企业风险, 不仅需要一个良好的制度, 而且更需要能坚持原则和制度的企业员工, 使制度能够得到有效执行, 真正做到防范于未然。

参考文献

[1]尼克李森.我如何弄垮巴林银行.中国经济出版社, 1996年.

[2]姜涛, 孟庆宇.企业内部控制规范手册 (第2版)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12.

基于巴林银行倒闭事件的思考 篇3

【关键词】巴林银行;金融衍生品;风险;管理体制;原因

0.引言

1995年2月27日,英国经营了233年的老牌皇家银行—巴林银行的倒闭事件给国际金融界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创建于1793年的巴林银行,是世界最古老的银行之一,就连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也信赖它的理财水准,是它的长期客户。

尼克里森,是国际金融界年轻的“天才交易员”,他于1989年7月10日正式到巴林银行工作,出任驻新加坡巴林期货公司的总经理及首席交易员。为了掩饰手下一名交易员把富士银行的买进指令误作为卖出的失误,在种种考虑下,里森决定于是大量买进日经225指数期货合约和看涨期权,然而“人算不如天算”,就在1995年1月18日,日本神户大地震爆发,股市暴跌,里森所持多头头寸遭受重创,损失高达上亿英镑。为了扭转局面进而反败为胜,里森凭其经验再次大量买入日经225期货合约和利率期货合约,头寸总量已达十多万手。2月24日,日经225指数再次暴跌,里森所在的新加坡巴林期货公司的头寸损失已接近整个巴林银行集团资本和储备之和,面对这种局面,里森畏罪潜逃,巴林银行面临覆灭之灾,然而这时的损失已达十多亿美元,并且随着日经225指数的继续下跌,损失还将进一步扩大,因此,任何一家金融机构都爱莫能助,巴林银行从此倒闭。

1.事件分析

尽管时间已过去很多年,但巴林银行倒闭事件所折射出的来自投资金融衍生品的风险评估问题和银行管理体制上的问题,对当下仍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1.1金融衍生品

指由标的资产(如股票、利率、外汇、实物等)派生出来的金融产品,其价值依赖于标的资产的价值。常见的金融衍生品有远期合约、期货、期权和互换等。既可以有场内交易,也可以是场外交易。由于金融衍生品的价值依赖于标的资产的价值,因此投资者的损益情况就取决于其对标的资产未来市场走势预测的准确程度。其交易采用保证金制度,即交易所需的最低资金只需满足标的资产价值的某个百分比,因此具有很高的杠杆性。投资者一方面可以通过金融衍生品进行套期保值、对冲来规避风险,另一方面也有可能造成巨大的亏损。巴林银行倒闭事件就是由于尼克里森对日本股市未来走向錯误的分析和预测,大量投资金融衍生品,使巴林银行走向倒闭。

1.2管理机制

是指管理系统的结构及其运行机理。巴林银行的管理机制存在着严重的问题,其管理层在很多层面和步骤上都存在失职现象,内、外部审计机构和监管者对此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2.原因

造成这家英国老牌皇家银行走向倒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总结如下:

2.1管理层方面

巴林银行内部的管理体制上存在很大的问题。银行内部管理不善,控制不力,银行管理部没有做好督察督各部门的工作,致使在新加坡巴林期货公司发生了投资交易的巨大亏损事件,银行高级管理层对巴林银行所从事的业务缺乏足够的了解,与业务操作人员的信息沟通渠道严重脱节,缺乏对一些危险的信号的足够重视。而且银行在绩效管理方案的制定和考核指标的审核上也存在着严重的漏洞,没有严格控制金融衍生产品的投资规模,过度从事这种投机交易,完善内部监控制约机制。没有对业务人员的职责有明确的限制和划分,里森的权力过于集中,作为新加坡巴林期货公司的总经理及首席交易员,他除了负责交易外,还监督行政财务管理,负责把关新加坡国际货币交易所的交易活动以及银行的交易活动对账调节,负责签发银行支票,可见业务人员的行为超出了管理层的控制范围。

2.2审计监管方面

审计是一项具有独立性的经济监督活动,是指专业审核,涉核实公司的会计文件及相关凭证,以便就公司账目的公正性、一致性和符合一般认可的会计原则上表达意见。巴林银行缺乏强势的内部审计机构,进而无法及时将发生在新加坡分行的重大亏损事件反馈给最高管理层,使其对分支机构和交易员的具体业务情况有足够的了解。内部审计功能的效果不明显,没有做到定期巡视从事相关交易的海外分支机构以及进入交易所进行实地调查,其审计功能是独立存在的,与外部审计机构没有很密切的沟通,与管理层之间也没有畅通的联络渠道。

2.3风险管理方面

风险管理一般通过风险因素敏感的察觉和缜密的调查,来及早发现危机隐患,尽可能降低成本,有计划地处理风险,达到预防和控制风险的效果,同时获得企业安全生产的经济保障。里森能够顺利从事越权交易的主要原因,也在一定程度上在于巴林银行内部缺乏专门的风险管理机制。银行高级管理层并不了解金融衍生品的高杠杆性,以及投资金融衍生品所带来的巨大风险。风险管理部门的主要职责是对银行的各项业务设定限定风险值来反映了各个业务部门所能承担的风险极限,并负责监督业务部门是否遵守限定风险的相关政策,审查收益和损失的帐实相符情况,根据不同的风险采取不同的风险管理策略等。

2.4金融衍生品交易方面

基于金融衍生品的高杠杆特性,在其投资交易时应该充分了解标的资产的特点,对其未来的市场价格走向进行准确的预测,才能保证不至于有巨大亏损现象的发生。巴林银行机构内部缺乏一个具有专业投资金融衍生品经验和知识的团体对其投资交易进行风险评估,应该分工明确,相互制约,不能出现既让里森负责前台交易又让他掌管后线结算的现象。缺乏对高级管理人员和重要岗位业务人员的资格审查和监督管理,里森业务熟练而且有着过人的专业知识,所以被委以重任,但却疏于对他进行考核管理,甚至问题初露时,银行管理层也未予以足够重视,使事态逐步扩大,最终导致银行倒闭。

【参考文献】

[1]李明辉.从巴林银行案和中航油事件看衍生工具的风险控制[J].当代经济管,2006.

[2]陈琳.管理原理与实践[M].国防工业出版社,2007.

巴林银行事件分析 篇4

①巴林集团管理层的失职。早在1994年末和1995年初,新加坡国际金融交易所曾发现新加坡巴林期货公司的交易中存在若干异常,并向巴林集团提出了一些关于新加坡巴林期货公司的征询。这些原本是可能促成较早发现里森活动的。根据官委清盘人的观点,如果巴林集团的管理层适当检讨并理解新加坡国际金融交易所在致该集团的信中所表述的忧虑,那么倒闭是可能挽回的。官委清盘人认为巴林资产负债管理委员会回复新加坡国际金融交易所第二封信的态度尤其应该受到严厉指责,该回信向新加坡国际金融交易所作出许多毫无根据的错误保证。同样,琼斯对新加坡国际金融交易所的两封信的态度,也反映了他对问题掉以轻心到了令人无法接受的程度。我们无法理解,琼斯作为新加坡巴林期货公司的财务董事,何以未经独立地详细了解整个事件,就在里森草拟的回复新加坡国际金融交易所征询里森交易活动的复函上签字。

②松散的内部控制。从巴林破产的整个过程看,无论各国金融监管机构或国际金融组织都普遍认为,金融机构内部管理是风险控制的核心问题,而巴林的内部控制却是非常松散的。

据报载,在2月26日悲剧发生之前,巴林银行的证券投资已暴露出极大的风险性,但竟未引起该行高级管理人员的警惕。1月份第一周,里森持有合约3024张,20天后,即持有合约16852张(短短20天内,合约持有额增长4倍)。到2月中旬,里森持有的合约突破2万张,比在同一市场操作的第二大交易商持有的头寸多出8倍。这个信号由于我们所不知道的原因而没有被巴林银行的最高管理当局注意到从而作出应有的反映。总之,巴林银行本身的内部控制制度

失灵了,预警系统失败,最终导致了悲剧的发生。巴林破产前不久,该银行直到尼克·里森去职的那天,即2月23日星期四,公司的风险报告仍出现交易平衡。但是,据新加坡有关当局说,巴林在1995年2月头18天里给新加坡期货有限公司汇去1.28亿美元作垫付维持金之用。据《金融时报》报道,英格兰银行行长埃迪·乔治(Eddie George)4月5日对英国公共财政部及内务委员会的国会成员说,巴林在未通知英格兰银行的情况下,擅自给新加坡分部汇去7.6亿英镑现金。

破产前的巴林运作机构,里森主要是与巴林公司的伦敦总部、东京分部及香港分部交易。而在新加坡的期货交易,仅有少数客户,其中三个为巴林分支,另一个是巴黎国家银行,每笔交易都会经过一家巴林分支。因此,巴林主管完全不知晓里森所作所为是不可能的。里森后来在监狱中感慨:“对于没有人来制止我的这件事,我觉得不可置信。伦敦的人应该知道我每天向伦敦总部要求现金是不对的,但它们却仍然支付这些钱。”可以说,巴林银行的倒闭不是一人所为,而是一个组织结构漏洞百出、内部管理失控所致。

③业务交易部门与行政财务管理部门职责不明。在巴林新加坡分部,尼克·里森本人就是制度。他分管交易和结算,这种做法给了里森许多自己做决定的机会。作为总经理,他除了负责交易外,还集以下四种权力于一身:监督行政财务管理人员;签发支票;负责把关与新加坡国家货币交易所交易活动的对账调节,以及负责把关与银行的对账调节。行政财务管理部门保留各种交易记录并负责付款。虽然公司总部对他的职责非常清楚,却并未采取任何行动,它们生怕因得罪他而失去了这个“星级交易员”。他既负责前台交易又从事行政财务管理,就像一个人既看管仓库又负责收款。由于工作便利,尼克里森的代号为“88888”的错误账号用了一

年多,直到1995年2月23日他辞职时才被发现。

伦敦总部也曾想到确定来自新加坡分部的利润是否能够长期持续下去,还派了一个审计组来到新加坡分部。审计组主要依靠里森提供的情况,编制了一个长达24页的报告。它们对公司的一般性风险有所了解,在报告中这样写道:“管制有可能被总经理一人取代”,“他负责前台交易及财务管理”,“可能会以集体的名义做交易,并保证按自己的意图去交割和记录”。但是报告接着又说,“鉴于行政财务管理方面缺少有经验的资深骨干,总经理必须积极兼任交易和后勤管理两职,”同时报告还指出,“在巴林新加坡期货部存在着离开交易正常轨道做违反新加坡国际货币交易所规章之事的可能”。审计组对里森的交易策略也非常了解,许多交易并非是低风险的套利,而是日经指数的单向高风险投赌,“虽然风险高,却可能有更高的回报”。

④代客交易部门与自营交易部门划分不清。尼克·里森所做的交易也曾受到巴林新加坡期货部同行们的质询,但是他总是说自己是代客户交易。也有人提出尼克·里森在对巴林撒谎,因为代客户垫付期货合同的维持金是非常少有的事。代客户交易与自营交易混淆不清造成管理上的困难,只有把两者划分清楚,才能进行有效的风险管理。

⑤奖金结构与风险参数比例失当。许多公司为鼓励员工辛勤工作,采取发放奖金的办法。一般根据员工的职务、工作经验、工作成绩以及其他诸多因素来确定,各个公司规定不一。当然,表彰工作成绩是一回事,根据交易所得利润支付大笔奖金,而不考虑公司的风险参数或公司的长期策略,则是另一回事。巴林一直将公司50%的毛利作为奖金发给雇员。这个百分数比绝大多数公司的高。巴林1994年的1亿英镑(1.61亿美元)奖金在公司倒闭前几天刚刚宣布分配。几个主要总裁可望拿到100多万英镑。奖金时常根据一个小

组或个人在前一年所赚利润决定的。这种把交易员的收入与他的交易利润挂钩的奖励制度,最大的问题是刺激了交易员的贪利投机,高额的奖金使得雇员急于赚钱而很少考虑公司所承担的风险。

⑥缺乏全球性的信息沟通与协调。据英国金融时报报道,英格兰银行行长埃迪·乔治1995年4月5日曾对公共财政部和内务委员会中的国会成员讲,巴林在未通知英格兰银行的情况下,擅自将7.6亿英镑的资金汇到新加坡。而1987年英国银行法规定任何银行如需将大于其资本25%的资金汇到海外分支,必须事先通知英格兰银行。至1995年2月23日,巴林总共汇去了7.6亿英镑以垫付里森的交易,而这个数将近巴林资本的两倍。

虽然金融市场特别是衍生产品市场已越来越全球化,但是其法规大多数仍由各个国家自己制定,而且实施范围亦不超出本国国界。巴林新加坡期货部则受制于新加坡国际货币交易所(新加坡国际货币交易所的上级为新加坡货币局)。而东京股票交易所(TSE)、大阪股票交易所(OSE)及东京国际金融期货交易中心(TIFFE)却受制于日本银行(中央银行)。

英国巴林银行倒闭案分析 篇5

企业内部控制机制研究——以巴林银

行事件为例

摘要:1995年,曾经辉煌无比的巴林银行因为内部控制不到位,人员失责,百年基业毁于一旦。巴林银行倒闭案曾在全球引起热议,由此人们开始认识到在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中,企业内部控制机制的重要性。本文以巴林银行倒闭事件作为案例分析的对象,梳理巴林银行内部控制不足的原因所在。通过巴林银行倒闭案,提出了不断完善内部控制机制,以适应外部复杂的竞争环境,获得稳定健康的发展。

关键词:巴林银行;内部控制;风险识别

A study on the internal control mechanism of Enterprises--a case study of Bahrain bank

Abstract:1995, the Bank of Bahrain has been brilliant because of internal control is not in place, the staff is not responsible for the destruction of the century foundation.The collapse of the Bank of Bahrain has aroused heated debate in the world, and people began to realize the importance of internal control mechanism in the complicated and changeable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In this paper, the case of bank failures in Bahrain as a case study, the reasons for the internal control of the Bank of Bahrain.combined with the Bahrain bank bankruptcy case, put forward to continuously improve the internal control mechanism, in order to adapt to the complex external competition environment, stable and healthy development.Key words: Bahrain bank;internal control;risk identification

企业内部控制机制研究——以巴林银行事件为例.....................................................3

贵州财经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

1引 言..................................................................................................................5 1.1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5

1.1.1研究背景...................................................................................................5 1.1.2研究意义...................................................................................................5

1.2国内外研究现状...............................................................................................6

1.2.1国外研究现状............................................................................................6 1.2.2国内研究现状............................................................................................6

1.3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7

1.3.1研究思路...................................................................................................7 1.3.2研究方法...................................................................................................7

2企业内部控制的相关理论.....................................................................................8 2.1内部控制的定义...............................................................................................8 2.2内部控制的目标...............................................................................................8 2.3内部控制的原则...............................................................................................8 2.4内部控制的要素...............................................................................................9 3内部控制机制案例分析——以巴林银行为例.......................................................10 3.1巴林银行倒闭始末..........................................................................................10 3.2巴林银行倒闭原因分析...................................................................................10

3.2.1 巴林银行防风险度淡漠...........................................................................10 3.2.3 企业管理制度的错误导向........................................................................11

4巴林银行内部控制机制的缺陷............................................................................13 4.1法律法规不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存在缺陷.......................................................13 4.2企业制度缺失,内部监督和激励机制不完善..................................................13 4.3企业风险意识淡漠,忽视内部控制................................................................13 4.4培训机制不全,内部控制效率低下................................................................13 5从巴林银行事件看完善内部控制机制的举措........................................................15 5.1推进企业内部控制管理文化建设.....................................................................15 5.2适时健全和完善企业内部控制管理制度..........................................................15 5.3对内部管理人员进行培训,提高工作效率.......................................................15 5.4实行动态化内部控制管理...............................................................................15 5.5内部控制机制要切合企业实际,可有效运行...................................................16

贵州财经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

文献综述.............................................................................................................17 致谢....................................................................................................................18

1引言

成立于1763年巴林银行,是世界上最早也是最赫赫有名的商业银行之一。巴林银行因其专业精准的理财之道,是英国皇室首选的理财合作对象,曾助阵美国向法国购路易斯安那州。久有盛名的巴林银行,却因公司内部控制的松散和不到位问题引发多米诺效应,于1995年清算破产,233年积累和成就顷刻乌有。巴林银行事件在全球引起了巨大的震动和反响。各界由巴林银行事件开展了对公司内部控制机制问题的热烈讨论和深刻反思。

2008年中国经历次贷危机之后,经济发展速度大幅降低,以往过度依赖投资拉动的经济增长模式,凭着巨大的惯性,使得各大商业银行经营风险骤增。对巴林银行破产事件研究和反思,以找到更完善更安全的企业内部控制机制,对中国的金融行业健康稳定发展依然具有实践意义和理论价值。

1.1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研究背景

经济全球化,企业面临着来自外界巨大的竞争凤险,企业经营风险骤增。企业如何让在获得快速发展的同时将风险规避,获得稳定发展,是企业最核心和关键的问题。本文从巴林银行倒闭事件出发,反思企业内部有效控制对规避风险,提高企业经营效率和盈利能力的作用和意义。以巴林银行之镜,鉴今日企业的内部控制机制的发展、改变和完善。1.1.2研究意义

在中国社会经济腾飞,市场快速发展的情况下,一个企业想要在市场中站住,就要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而内部控制正是提高其竞争力的重要方式。目前,内部控制对于企业及其利益相关者规避风险具有关键意义。其重要性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

贵州财经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

1.2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国外研究现状

在美国,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要求美国的所有公司每年都要评估财务报表的有效性。公司在内部的控制体系的再评估和更新方面,可以参照行业标准和惯例来进行。美国的反欺诈委员会在一九九二年提出的报告中指出:内部控制受到企业的管理层和董事会的影响,它是一过程,对这个过程进行实现是为了企业的良好运行。企业的内部控制的好处有:

1、有利于提升企业管理运营的效率提升;

2、提高财务报告的可靠性;

3、减少违反法律法规的可能性;内部控制的方向来看,需要掌控一个方面的要素:

1、对企业环境的控制;

2、企业的风险评估;

3、企业的控制活动。这一报告是企业内控发展的历程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在这一个内控框架出现之后,企业的内部控制出现的很大的变化,美国的Sarbanes-Oxley Act法案是世界的内部控制的重要推动。

2003年,由美国反虚假财务报告委员会下属的发起人委员会编写的《企业风险管理框架(草稿)》发布,到二零零四年正式公布该报告的最终版《企业风险管理—整体框架》(本文简称ERM框架)。ERM框架在COSO报告的基础上增加“资产安全”的内部控制目标,并提出战略目标;1ERM与最初版相比,从五个要素增加到了八个,在内容上进行了拓展丰富;在ERM的框架下,识别目标和战略方案,通过风险识别产生的影响采取措施;ERM框架将风险控制和内部控制进行统一,使内部控制成为风险管理不可缺失的一部分。1.2.2国内研究现状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的内部控制管理仍以政府为主导,1986年财政部颁发的《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为我国建设企业内部控制体系提供了法律保障,为企业内控提供了指导和规范。

中国的内部控制正在不断地完善,中国的企业的内部控制实践构建基于人员、制度、流程的企业
内部控制三维体系(张霞、李芳,2009),构建基于绩效考核的内部控制体系(尚文丽,2015),基于动力能量观的母子公司财务控制结构的改进(刘剑民、蒋尧明,2011)等方面探索构建完善的内部控制和风险管
理机制,虽然也有一些成功的经验(陈艳,2011;范松林,2011;1吕景胜,赵玉梅:董事会特征对内部控制失效的影响研究——基于中国上市公司的数据分析[J];《中国软科学》;2016(05)

贵州财经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

高强、周晶、李秀莲,2010;王艳丽,2010),尚且在探索和完善的阶段,亟需有系统的经验或深刻的教训来借鉴和警醒。

李晓惠(2012)从企业微观出发,认为内部控制的有效实施关键在于一套不被短期利益所蒙蔽的激励计划,正确识别风险,快速且机动地挑战内部控制机制。乔炳亚,杨郁(1995)结合巴林银行倒闭事件,认为罪魁祸首并不是个别关键人员失责,诚信问题发酵导致的,在市场组织者和监管部门的缺失条件下,内部控制机制的松散和麻痹是百年老行轰然倒塌的关键。

1.3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3.1研究思路

本文在深入学习企业内部控制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对企业内部控制从总体上进行了综合研究。首先从内部控制的理论入手,其次,确定内部控制的总体目标框架,在框架内对企业的主要经营管理活动进行具体分析,分别对应内各个要素分析内部控制的漏洞,最后,进而对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的方案和对策,对具体的问题具体分析,并有效的对内部控制进行设计。促使企业的内部控制有效运行。1.3.2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采用网络荟萃法和案例分析比较法相结合。根据网络信息和数据,结合巴林银行倒闭案始末,探讨企业内部控制机制如何有效发挥作用,不断促进企业稳定发展。

另依靠文献综述法,通过对文献资料进行合理的收集与应用并且广泛阅读,从而获取企业内部控制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动态。在前人的理论和实践研究的基础上,分析巴林银行倒闭原因,并根据中国当今企业内部控制机制发展状态,提出相关改进建议。

贵州财经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

2企业内部控制的相关理论

2.1内部控制的定义

内部控制是企业单位的管理,在保证企业经济的安全完整以及企业的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对经济行为和经济活动进行干预控制,在企业的内部进行分工,从而使得企业内部产生相互制约的关系,在这个过程中形成的一系列对企业的所有的资源、职能进行一个系统化、规范化的过程,并且形成一个非常完整的体系。

2.2内部控制的目标

内部控制的主要目标是对单位的经营和经济活动进行效率和效果上的控制,保障了企业的资源安全性、财务报告的可靠性。

(一)帮助企业管理层执行企业的方针实现企业的发展目标。内部控制的主要的形式是企业通过若干的政策、程序以及制度来对企业进行管控。这些制度政策的出发点是实现企业管理层的经营目标计。内部控制存在于企业的各个层面,只要企业有经营活动就需要进行企业的内部控制。

(二)对企业的资产起到保护的作用,防止资产流失。内部控制的资产保护是指对单位的资金、商品、证券和其它的实物资产和其他企业的资产进行保护。

(三)对企业的内部信息和财务资料进行保护。企业经营目标的制定需要可靠的报告和相关准确的市场信息,以能够做出正确有判断的决策。

2.3内部控制的原则

(一)既要起到防止企业的各种有害的错漏又要对企业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二)既要起到企业的事前预防的作用也要在事中或事后能够及时发现企业运行中的漏洞的作用。

(三)经过科学评估和分析,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的制度设计,程序既不能复杂曲折,耗费时间,也要保证安全性和有效性。

(四)要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及时对内部控制政策进行修正,或者建立起新的内部控制制度。

贵州财经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

2.4内部控制的要素

(一)控制环境

对环境的控制改是指企业管理人员在将规章制度落地执行时,相关人员对此的反应和反馈。在具体的反应上,主要体现有:企业管理人员的个人的职业素养和工作效率情况;企业的经营结构;管理人员相对内部其他交叉联系岗位的联系和制约作用;企业管理人员的权力和责任认定的方法;企业内部相关的管理及监控人员为实现其职能所采用的方法;企业人事的工作导向;各种来自企业外部的影响因素。

(二)控制程序 它主要有以下几点的内容:企业经营相关活动的批准;对相关人员的权责进行界定,严防员工道德风险;企业的业务活动要使用相关的凭证和账单进行一个行之有效的记录;与企业的资产相关的接触要进行合理的保护措施;对登记在案的企业业务进行复核。

(三)会计系统

会计系统是指企业为了把经营的相关业务动进行一个分析、分类、记录和汇总,并保持对相关资产与负债的受托责任而建立的方法和程序。一个企业合理的会计系统要做到:

1、能够保证所有的经济业务能够得到记录;

2、对企业的业务活动的价值进行正确、详细的描述,以用于财报告中对其实际货币价值的记录;

3、对企业业务的发生时间进行一个详细的记录,保证财务信息的有效性;

4、对企业的业务进行一定的描述,并披露相关事项。

贵州财经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

3内部控制机制案例分析——以巴林银行为例

3.1巴林银行倒闭始末

英国巴林银行于1973年成立,于1995年破产清算。在巴林银行200多年的历史上,成就辉煌,资产遍布全球,是银行中的银行,英国皇室首选理财合作对象。世界近代历史上重大事件中,屡屡有巴林银行的身影,比如贷款给美国向法国购买路易斯安那州。

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新的金融衍生产品不断变化出现,期货期权交易,为巴林银行带来了丰厚的收益的同时,在松散的内部控制,着眼于短期利益的人员绩效薪酬激励计划下,潜伏着巨大的风险。1992年,巴林银行新加坡巴林公司期货交易员尼克·里森为掩盖工作中的小失误,在长达两年的时间一再利用88888账号进行假账交易以掩盖工作中的失误,累计的问题之后快速滚雪球似地膨胀起来。与此同时,巴林银行的高层和监管部门一直对问题熟视无睹,再三地忽视。最终,交易员里森为掩盖之前的工作的错漏,冒险在期货市场买进卖出,最终因为错判日本市场走势,仅日本市场就损失14亿美元,这在当时相当于巴林银行的总资产,这座曾经银行的巨头轰然倒下。值得在里森一再冒险的活动中,巴林银行的内部控制机制和高层管理始终对风险问题视而不见,始终没有有效的制止里森的不当行为,最终期货市场的杠杆原理下,小问题致使百年老行毁于一旦。

3.2巴林银行倒闭原因分析

巴林银行的倒闭案,在表面上看起来,是因为职员的职业道德的缺乏导致的,其擅自做主,在没有受权的情形下进行金融期货的投机。然后又发生了高额的损失导致银行的倒闭。在国际金融中如此的投机失败案例,内部的控制管理,内部管理控制不到位,风险意识的淡薄,一味追求短期经济利益以及相关的市场管理者何监管当局都难辞其咎。

3.2.1 巴林银行防风险度淡漠

巴林银行在1995年倒闭之前,世界金融市场正如火如荼,很多金融机构和投行拥有着漂亮的资产数据和现金流,然而金融市场本身自带的巨大的风险被可能的高额利润完全蒙蔽。巴林银行在倒闭前,交易经理里森多次冒险和过失行位 10

贵州财经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

都是很明显观察到的,也完全可以在长达的两年里及时制止,而非最后倒闭大祸。这完全是因为资本狂欢之下,银行上下对风险完全淡漠,没有抗风险的意识,导致内部控制机制形同虚设。主要表现在:

(一)对企业趋利本性无约束

巴林银行最后一任总经理彼得·诺里斯说:“是里斯毁掉了巴林银行吗?当然是。正是由于他的罪行,导致了巴林银行的崩溃。他长期以来进行欺诈,对电脑会计系统做了手脚,许多员工都被卷了进去,最终导致了巴林银行的倒闭。”2当然,巴林银行倒闭的始作俑者是“魔鬼交易员”里斯。但是,应当看到的是里斯的权力是有限的,他冒着违规和越权的风险去做金融交易,是为了博取更好的业绩以为公司带来利润的增大,进而在绩效考评中个人因此可以获得较多的奖励,博取上司的赏识,得到晋升。如果说这些晋升和奖金所带来的利益是魔鬼。但在市场经济中,各方都是追逐利益的,如何利用这一点,激励员工为企业贡献力量,并适当约束于引导,才是企业内部控制管理的关键。正是,巴林银行在高额经济利益蒙蔽下,目光短视,对金融衍生产品的杠杆效应不加警惕,最终导致惨案发生。

(二)短期利益蒙蔽下缺乏正确评估和应对风险

里斯是早在1992年就进行了越权金融交易,在1992年到1994年两年时间里,里斯把新加坡的金融业务迅速地扩大,在此期间,巴林银行不仅成为了新加坡最大的国际货币经纪商,同时在账面上的利润也远远超过了巴林银行的其它同类交易的利润,高额的利润蒙蔽了巴林银行的高层,使得他们忽视了里斯违规操作带来的风险,反而希望以此获取更高额的利益而不对金融交易进行风险评估和应对。企业管理人员一味追求高昂的利润回报,只顾眼前,将企业安全一再至于险地。

3.2.3 企业管理制度的错误导向 企业的战略意图以及管理思想往往会外现在内部管理运营制度上。这些制度通过各个层面传达给每位员工,拆分为员工个人的职责和行为规范。巴林银行高层追求金融市场短期利益,防险意识淡漠表现在其疏漏的管理制度上,管理制度上的急功急利又会反向作用于员工,产生负面的导向作用。

(一)与短期利益相挂钩的绩效激励制度 2http:///wiki/巴林银行倒闭事件

贵州财经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

各个公司在业绩的考核指标的选取上,员工福利激励计划设置上都不可能尽善尽美。特别是绩效考核上,时间期限都只关注近期和眼前的效果,于是相关人员就会在信息不对称时,出现道德风险,忽视可能存在的风险,只顾短期内的利益。巴林银行,在交易员里森东窗事发之前,其因为在期货交易上可以为快速巴林银行带来高额的回报,几乎用了当年顶级的薪酬收入以及各种荣誉加身,哪怕这中间很多严重违规行为一再没有被正视。巴林银行这类的金融机构时至今日仍是高薪的代名词,期货理财交易员依然可以因为短期业绩享受极高的薪酬收入,这样的薪酬激励制度在内部形成短视、逐利以及自大的氛围,极易因外界环境的变化,将整个企业至于高风险之下。

(二)内部控制机制的反馈和执行职能软化

对于一个企业,特别是金融投资企业来说,对风险的防范应始终是第一位的,内部控制机制的本质是通过上下漏洞的360度监控和处理,将外界动荡引发的风险遏制于无形之中。正因此内部控制无小事,贯穿在企业日常经营的每一个环节中,但是优先级是高于企业常规管理经营活动的,拥有一票否决的权力。但是,我们反思巴林银行倒闭的始末可以轻易发现,内部控制一没有将日常经营活动中的违规行为快速反馈;问题暴露之后,企业高层管理也没有第一时间制止事态发展,仍由里森个人妄自判断,导致日本市场亏损惨重最后问题大爆发。

贵州财经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

4巴林银行内部控制机制的缺陷

4.1法律法规不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存在缺陷

巴林银行的内部治理结构在实际的运营中还存在着各个方面的隐患,比如说,工作程序和流程上存在着漏洞,这就容易引发风险问题,并且对这种内部控制体系上的缺陷的反馈是不敏感的因此延迟信息上报,修改数据和瞒报不报的现象并不罕见。另外通对比以往的实证研究还发现,内部控制缺陷披露与股权制衡度、股权集中度、董事会成员持股比例、监事会成员持股比例、是否两职合一和管理层持股比例都呈负相关关系。这说明高度制衡和高度集中的股权结构均会抑制内部 控制缺陷的披露。这就在无形中增加了代理的成本,并且由于委托代理人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导致“企业内部人”控制风险。

4.2企业制度缺失,内部监督和激励机制不完善

在现代公司制度下,监事会在很多上市公司实际上服务于董事会需求,并不是独立行使监督权利。这就导致企业内部运行出现问题时,董事会或者总经理变成事实上“独裁者”,权利膨胀,会使得个别人的失误失责所带来的损失是没有边界的,风险极大。巴林银行案中同样出现了这样的情况,里森作为期货经理,重大交易决策权力并没有受到一定制衡,来自英格兰银行的警告一再被搪塞,作为上市公司,背后的现代企业制度的软弱不健康令人费解的。现代企业追逐利润无可厚非,但是过度逐利,忽视风险隐患很多。现行的企业的人员绩效考核往往着眼于短期利益,将考核结果与薪酬挂钩。在这个中心思想的指导下,企业上下各人员都会以短期经济利益为自己行为决策导向,在没有完善的内部监督机制下,爆发危机的概率很大。

4.3企业风险意识淡漠,忽视内部控制

各类企业普遍对风险危机缺乏认识,在利润率尚可的情况下,急功冒进,淡漠风险。企业的内部控制方面留白过多。会计审计部门并没有保持一定独立性,会计信息失真是普遍存在的,尤其是中小企业相关领导人的权利过大,授权授意会计人员做假账是非常常见的现象。

4.4培训机制不全,内部控制效率低下

企业的内部管理工作者由于个人素质、职业素养以及技术能力度等综合素质与岗位并不匹配。进入企业后,企业配套的培训和成长工作没有跟上的话,企业

贵州财经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

自我控制机制就会失效,无法完成既定工作目标。另外,很多管理者,特别是工作经验自诩丰富的,工作中存在着“经验主义”,武断的以以往工作经验和直观判断进行决策反应。这个时候新的思想和工作流程会受到抵制,内部管理人员不能自觉接受内部控制和监督,导致一些单位内部控制薄弱、问题多和风险大。这严格问题在巴林银行破产事件中,体现的淋漓尽致

贵州财经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

5从巴林银行事件看完善内部控制机制的举措

内部控制机制是现代企业管理的一个永恒主题,需要适时适地进行调整更新和完善。只有不断通过内部管控,对内部人员的行为进行适当的激励和约束,将企业的核心利益和长远利益与员工自身目标和切身利益进行捆绑,才能促进企业健康有序发展。结合巴林银行倒闭案的始末,我们可以发现一个科学完善,且具有执行效率和反馈机制的一个内部控制机制存在的重要性。

5.1推进企业内部控制管理文化建设

企业在发展中不断沉淀和积累的企业文化和惯例,需要不断地打破和更新,输送新鲜血液。内部控制机制要自上而下,自下而上快速联动反应,既要有沉淀和积累,也要保持开放心态,与外界形成一个有机互动的循环系统。

5.2适时健全和完善企业内部控制管理制度

企业在设计和执行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和政策时,要有长远视角而非短期漂亮的现金流数据;秉持法律规范;处理问题时,要对问题本身的重要与否进行正确地判断;以往的做法和惯例,要考虑是否适用于现今情况;内部管理与控制同样需要耗费成本,对相关方案的成本效益要进行科学评估。

5.3对内部管理人员进行培训,提高工作效率

内部控制管理是涉及到针对全体人员管理的一个系统工程。由此,设置人员的招聘与录用事,要做到人员配置科学合理,人岗匹配。可以采取竞争上岗等方式,确保新晋员工具有管理能力、职业素养和敏锐风险意识的综合性管理人才。同时,在机构及岗位配比设置上,要按照“因事设职”原则来开展工作,岗位智能设置上要做到分权与集权的平衡,在保证工作效率的前提下,关键岗位的授权要做好控制,防止“只手遮天“局面出现。比如,在实际的操作中,决策者的角色职能与执行者最好进行切割,相互独立监督,保证不良信息能在第一时间进行反馈,权责对等。另外,外部环境复杂多变,要加强企业内部控制管理业务的培训,不断更新员工的知识储备和对外界环境的明锐度。

5.4实行动态化内部控制管理

一般来说,每个企业都具有具体业务项目,内部管理控制上多采取的流程通

贵州财经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

常也是固定不变的。这些流程都是以往工作最简化的处理结果,成本也是最小的。但是,内部控制流程在设置上,流程就要固定并且标准化,同时要保证对外界环境变化的明锐反应。特别要在内外部环境风险源的查找、识别、分析、防范等内部控制管理方面要实行动态管理,随时调整内部控制思路和对策。

5.5内部控制机制要切合企业实际,可有效运行

再好的政策和制度都是要在企业运营中能真正发挥作用,并带来实际收益的每个公司的主营业务、人员构成、目标市场以及公司文化都千差万别。因此,盲目借鉴他人做法,是不行的。要切合企业实际情况,进行机制的设计和调整。

总之,巴林银行破产案促使我们注意到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重要性。如何快速识别风险和规避风险,保证企业内部控制机制的健全和有效,开始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对于现代企业而言,构建完善的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体系都是一项漫长而艰巨的活动,并且需要不断的进行动态更新和完善。以往的做法可能适用于当时的环境和业务情况,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外部情况的变化,过往的成功会成为企业今日的阻碍。有效的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机制需要在设计和运行双轨上进行“保险”。一些公司即使拥有完善的制度和程序,但是制度没有落地的哈,会导致内部管理成本的浪费。企业机构和相关从业人员在市场经济中,都是遵循趋利的本性进行活动。企业的经营环境却面临着各式各样的危机和风险。如何避免因利益蒙蔽,而忽视风险的问题,需要企业在内部管理控制上,设计一套与长期利益、风险系数相挂钩的激励体系是重中之重。

贵州财经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

文献综述

(1)李晓慧,孟春:有效内部控制的关键环节研究—来自巴林银行、兴业银行和瑞士银行的多案例对比[J];《财政研究》2012(02)

(2)

陆眠峰,陶瑞:从旁氏骗局看中国影子银行体系的治理对策[J];《桂海论丛》;2014(01)(3)赵国良:巴林银行事件与市场监管[N];《山西日报》;2004/02/21(4)殷钊.:从巴林银行倒闭看金融机构风险管控机制[J];《商》;2016(06)(5)郑皎妍:金融衍生合约信用风险之法律防范[D];上海交通大学 ;2007(6)韩丽荣,盛金:自愿性披露时期内部控制缺陷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以我国制造业A股上市公司样本为例[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3(01)(7)鲁兰:我国中小企业内部控制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11(8)李连华:内部控制重心:由腐败防控到效率提升[J];《会计之友2016(02)(9)

尚兆燕,扈唤:独立董事主动辞职、内部控制重大缺陷及非标审计意见——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审计研究》;2016(01)(10)吕景胜,赵玉梅:董事会特征对内部控制失效的影响研究——基于中国上市公司的数据分析[J];《中国软科学》;2016(05)(11)尹律,徐光华:关于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探讨——基于国家治理的视角[J];《审计研究》;2015(04)(12)张琤琤:我国商业银行金融衍生品风险管理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 2011(13)周小燕:国外关于内部控制有效性研究综述[J];《市场经济与价格》;2010(07)

贵州财经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

致谢

感谢我的导师XXX教授,他自学严谨、一丝不苟的作风一直是我以后工作、学习中的榜样;他循循善诱的教导和不拘一格的思路给予我无尽的启迪。

感谢我的白老师,这片论文的每个实验细节和每个数据,都离不开你的细心指导。而你开朗的个性和宽容的态度,帮助我能够很快的融入我们这个新的实验室。感谢我的室友们,从遥远的家来到这个陌生的城市里,是你们和我共同维系着彼此之间兄弟般的感情,维系着寝室那份家的融洽。

四年了,仿佛就在昨天。四年里,我们没有红过脸,没有吵过嘴,没有发生上大学前所担心的任何不开心的事情。只是今后大家就难得再聚在一起吃每年元旦那顿饭了吧,没关系,各奔前程,大家珍重。但愿远赴米国的C平平安安,留守复旦快快乐乐,挥师北上的顺顺利利,也愿离开我们寝室的开开心心。我们在一起的日子,我会记一辈子的。感谢我的爸爸妈妈,焉得谖草,言树之背,养育之恩,无以回报,你们永远健康快乐是我最大的心愿。

上一篇:教师沟通能力提升下一篇:中国地理地图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