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惯性”教学中应注意讲清的几个问题

2024-09-18

“惯性”教学中应注意讲清的几个问题(通用10篇)

“惯性”教学中应注意讲清的几个问题 篇1

“惯性”教学中应注意讲清的几个问题

“惯性”一节的教学历来是初二物理的难点,学生把概念背得滚瓜烂熟,一接触到实际问题,就犯经验性错误,为使学生正确理解惯性概念,在教学中必须讲清下面几点.

1.“惯性”的本质.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不论宏大物体,还是微小粒子,不论固体、液体、气体,不论静止物体,还是运动物体,不论物体在地球上,还是在月球上.一切物体在任何时刻,任何情况下都具有惯性.这一点应讲深讲透,教师应抓住概念中的关键字“一切物体都有……的性质”,反复讲授,引导学生讨论,理解概念本身含义.教师应在下列方面讲清其内涵.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既然是固有性质,就不能说物体处于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时有惯性,而运动状态改变或所受合外力不为零时就没有惯性,也不能说惯性“仅在物体处于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时起作用”,而“在物体运动状态改变或所受合外力不为零时不起作用”.再结合“行驶中的汽车或火车,由于惯性,不能立刻停止,即使紧急刹车,也要向前运动一段距离才能停下来”这一实例,指出“对运动物体即使加上很大的阻力,要使它停下来仍需一段时间”,正是运动物体要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因而力图反抗速度减小)的性质表现;再以汽车出发时即使加大油门使牵引力很大,也不可能立刻开得很快为例阐明“对静止物体即使加上很大的推动力,要使它达到某一速度仍需一段时间”也正是静止的物体要保持静止状态(因而力图反抗速度增大)的性质表现.然后根据这两方面的表现,对照概念,使学生明确惯性是物体具有保持原有运动状态不变的一种“惰性”,即使物体受到外力作用,运动状态改变了,但它的“惰性”还是存在,因此惯性不会消灭,是物体本身具有的.

2.“惯性”与“第一定律”的区别.学生往往把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当做惯性概念,即“惯性”与“惯性定律”混为一谈.这也正是他们认为物体只有在不受外力作用时才有惯性.为了纠正这种错误,除了使学生能准确地叙述惯性和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还应该使学生知道它们的区别:惯性是一切物体固有的属性,是不依外界(作用力)条件而改变,它始终伴随物体而存在.牛顿第一定律则是研究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时如何运动的问题,是一条运动定律,它指出了“物体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原因.而惯性是“物体具有保持原来的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特性;两者完全不同.为何牛顿第一定律又叫惯性定律,是因为定律中所描述的现象是物体的惯性的一个方面的表现,当物体受到外力作用(合外力不为零)时,物体不可能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但物体力图保持原有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惯性)仍顽强地表现出来.

3.“惯性”与“力”的区别.学生往往把“惯性”当做力,认为“子弹离开枪口后还会继续向前运动”,“水平道路上运动着的汽车关闭发动机后还要向前运动”这些都是“惯性”这个力作用的结果等.为了纠正这种错误,可结合力的概念,要求学生去寻找施力物体,让他们碰壁,再引导学生分析惯性与力的区别:①物理意义不同;惯性是指物体具有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性质;而力是指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惯性是物体本身的属性,始终具有这种性质,它与外界条件无关;力则只有物体与物体发生相互作用时才有,离开了物体就无所谓力.②构成的要素不同:惯性只有大小,没有方向和作用点,而大小也没有具体数值,无单位;力是由大孝方向和作用点三要素构成,它的大小有具体的数值,单位是牛.③惯性是保持物体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力作用则是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4.“物体惯性”与“外力作用”的辨证关系.物体原来具有某个速度,物体惯性则力图使其继续保持这一速度,但力图保持与能否保持则是不同的.当物体受到合外力为零时,物体可保持这个速度,当物体所受合外力不为零时,物体便不能再保持原来的速度,运动状态就发生了变化.物体的惯性和外力作用这一对矛盾的对立统一,形成了宏观物体的形形色色的各种复杂的运动.如果没有外力,物体也就没有复杂多样的运动形式;如果没有惯性,物体的运动状态改变不需要力的作用.只有当我们理解了惯性与外力作用的辨证关系,就不难解释惯性现象.例如“锤子松了,把锤把的一端在物体上撞几下,锤头就能紧套在锤柄上”这是因为锤与柄原来都向下运动,柄撞在物体上受到阻力作用,改变了它的运动状态,就停止了运动,锤头没受阻力仍保持原来运动状态,继续向下运动,这样锤头就紧套在锤柄上了.

5.“惯性”与“速度”的区别.学生往往把惯性大小跟速度大小混为一谈,他们往往根据“汽车行驶得越快,刹车越困难”一类现象认为:“汽车行驶越快,其惯性越大”.对于初中学生,惯性的大小与物体速度大小的区别,限于知识面,很难讲深讲透,但要提醒学生注意,惯性大小与物体运动的快慢无关.运动快的汽车难刹车是因阻力大小有限,如果增大阻力,它也会很快停下来.

综上所述,教师只有在讲清了以上几个问题,学生才能真正理解惯性的内函,应用惯性解题才不会误入歧途.

“惯性”教学中应注意讲清的几个问题 篇2

一、剖析史实应注意偶然之中存在必然

在事物的联系和发展进程中, 必然性和偶然性是同时存在的。必然性通过偶然性为自己开辟道路, 必然性通过大量偶然性表现出来。人类历史发展是丰富多彩、曲折复杂的, 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是必然的。人类历史发展必然从低级走向高级, 从原始社会最终走向共产主义社会。但在历史发展的必然进程中, 在不同时期, 不同的民族和国家、地区又表现出各自的特殊性和偶然性。如各民族、各个国家、各个地区因为各自的主客观原因和特殊情况, 所经历的各种社会形态在时间上自然存在差异, 甚至是跳跃式的抑或反复的。在研究历史运动的必然性与偶然性问题时, 我们应通过具体史实分析, 明确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互相依存、对立统一的关系, 符合偶然中包含必然, 必然又通过偶然起作用这样一个辩证原理。只有这样, 才能真正揭示历史发展的特点和本质。

二、观察历史问题应透过现象看本质

在人类历史发展中, 各种历史现象表现得纷繁复杂, 曲折离奇, 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中通过分析, 去粗取精, 去伪存真, 透过事物的现象, 揭露它的本质。怎样才能在教学中通过若干表象, 去粗取精, 分析总结, 得出历史的本质东西呢?古今中外的诸多历史现象虽曲折复杂, 但它总是有规律可循的, 总是有内在的、本质的东西存在。如古代世界史上, 阿拉伯人从原始游牧民族直接通过建立国家过渡到封建社会, 而日耳曼人是在摧垮了西罗马帝国后在其废墟上直接建立了封建国家, 它们都未经历过奴隶社会阶段。表面看来, 这是超越了历史的发展或违背了历史发展的规律, 实际上, 阿拉伯人也好, 日耳曼人也好, 在他们建立国家之前其原始社会就已经开始解体, 同时在征服比他们先进得多的民族时又善于吸取、消化他人的先进东西, 进而才直接跨越了奴隶社会, 建立了封建国家。也就是说, 被征服先进民族实际上已为他们从原始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搭起了一座桥梁。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这就是他们为什么能直接跨越一个社会的本质和内在的东西。同样, 在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里, 为什么历次的“农民革命总是陷于失败, 总是在革命中和革命后被地主和贵族利用了去, 当作他们改朝换代的“工具”?其本质就在于农民不是新的生产力的代表者, 因此也就不可能提出彻底的反封建革命纲领, 其结果也必然失败。通过比较以上这类表面相似的现象, 就不难看出它们不同的本质, 也就出现了各自不同的结果。通过以上这类比较分析, 引导学生由表及里, “透过现象看本质”, 从而达到教学目标的实现。

三、处理教材应注意内容决定形式

事物的内容决定事物的形式, 内容通过形式来表现。教学方法的选择应该根据教学内容本身的特殊性来确定。所以, 作为一名教师, 首先必须在钻研教材上下功夫, 教材领悟准确了, 才能产生优化的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也才能得以优化。在历史教学中, 教师首先应吃透大纲和教材, 然后根据每一课或每一部分的具体内容和特点进行匠心独运的设计。只有通过教师的刻苦钻研吃透了教材, 才能真正做到教学方法和手段得心应手, 左右逢源, 做到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四、优化教法应采众法之长

俗话说:教学有法, 教无定法。具体的教学方法多种多样, 而每一种教学方法都有其特定的适用范围。对此, 我们一方面要学习各种方法, 了解各种方法, 掌握这些方法, 做到“胸中有法”;另一方面, 我们要根据施教的不同内容, 灵活采用恰当有效的教学方法。

在历史教学中, 如何才能优化教学方法, 提高课堂教学的技艺呢?首先, 应该善于学习, 通过各种渠道。博采众“法”, 广泛吸收, 注意储存各种教学方法的信息, 仔细研究其中的异同, 这样才能在设计教学方案时做到信手拈来, 亦即“教学有法”。其次, “教无定法”, 教学方法不能一成不变, 要因人、因课、因境而异。所谓“因人而异”, 即要因教师、学生的实际而异。教师对教学方法的选择和使用, 要注意扬己之长, 避己之短。另外, 在选择和运用具体教法时, 还要注意学生的心理及生理差异。对低年级学生可多用一些直观教学法或情境教学法, 以激起其学习历史的兴趣;对高年级学生却要多启发思考, 增加思维深度, 教会他们学习历史的方法。所谓“因课而异”即因历史教学内容而异。根据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不同的内容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自然也就应该采取不同的教学形式。如在讲授新知识时, 可主要采用讲述、讲解、讲读、讲演法等;在导入新课和巩固新课、课后练习中则可用谈话法, 对学生进行启发式提问, 对课文中理解和运用部分等重点内容进行精心讲解、分析, 而对非重要内容和一般性史实介绍则用讲述法。总之, 优化教学方法要善于学习, 博采众“法”之长, 根据自己施教的不同内容、不同对象、不同情境而采用相应的教法, 最后形成适合自己特点的一套完整、科学、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五、指导学法应明确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惯性”教学中应注意讲清的几个问题 篇3

一、洋流对等温线与等盐度线的影响

由于暖流水温比所经过海区的水温高,寒流水温比经过海区的水温低,因此,不同性质的洋流将会使表层海水等温线发生一定的弯曲,呈现出以下规律:①“暖高寒低”,即暖流流经海区的等温线凸向高纬海区,寒流流经海区的等温线凸向低纬海区;②“凸向即流向”,即洋流流经海区等温线凸出的方向即为洋流的流向;③“低来寒、高来暖”即由低温海区流向高温海区的洋流为寒流,由高温海区流向低温海区的洋流为暖流。

洋流对海水盐度的影响也很明显。在同纬度地带,暖流经过的海区,海水的温度高,蒸发量大,盐度高;寒流则相反。洋流与等盐度线的关系通常有以下几点:①“暖小寒大”,即暖流流经海区的等盐度线向数值小的方向凸出,寒流流经海区的等盐度线向数值大的方向凸出;②“低反高同”,即在中低纬海区,洋流的流向与等盐度线凸出的方向相反;在中高纬度海区,洋流的流向与等盐度线凸出方向相同。

由此可见,在洋流的影响下,等温线与等盐度线有如下关系:①在中低纬海区,等温线与等盐度线凸出方向相反;在中高纬海区,等温线与等盐度线凸出的方向相同。②在中低纬海区,等温线上的数值变化趋势与等盐度线上的数值变化趋势相反;在中高纬海区,等温线上的数值变化趋势与等盐度线上的数值变化趋势相同(如图1所示)。

二、西风漂流为何是寒流

广义的西风漂流是指在盛行西风的吹送下,海水自西向东大规模流动所形成的洋流。在北半球,西风漂流是日本暖流和墨西哥湾暖流的延续,分别称为“北太平洋暖流”和“北大西洋暖流”。由于这两股暖流的海水是从大洋西部的低纬度流来的,故属暖流性质。在南半球,各大洋的西风漂流连在一起,形成了横亘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的全球性环流,但其性质却为寒流,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南半球的西风漂流是环绕南极大陆流动的,而南极大陆是一个冰雪覆盖的大陆,气温极低,这必然会影响其周围水域的温度;二是从南极大陆延伸出来的冰舌,进入海面后形成了漂浮的冰山,这些浮冰融化时吸收大量的热能,从而使海水温度降低;三是南极大陆强劲而干冷的极地东风也加剧了海水的降温。

三、北印度洋海区冬、夏季环流系统的构成

在北印度洋海区,由于受季风影响,洋流具有明显季节变化。在冬、夏两个季节,该海区的环流系统不仅流向不同,而且组成环流系统的洋流也不同。冬季盛行东北风,季风洋流向西流,环流系统由季风洋流(A)、索马里暖流(B)和赤道逆流(c)组成,呈逆时针方向流动(如图2甲图所示);夏季盛行西南风,季风洋流向东流,此时索马里暖流和赤道逆流消失,索马里沿岸受上升流的影响,形成与冬季流向相反的索马里寒流。整个环流系统由季风洋流(a)、索马里寒流(b)和南赤道暖流(c)组成,呈顺时针方向流动(如图2乙图所示)。

四、东南大西洋渔场的成因

“惯性”教学中应注意讲清的几个问题 篇4

(一)“多识少写”、“识写分流”中“多识少写”的问题应如何落实?

识字是读写的基础,识字太少,必然拖阅读、写话、习作的后腿。而识字多则学生负担过重,那么怎么才能解决这个问题呢?研究表明:小学生手部的小肌肉还不够发达,写字缓慢而又吃力。而我们的低年级老师因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又常常采用机械记忆的办法来识字,让学生拼命地一遍又一遍地喊,一遍又一遍地写。因此儿童识字负担重,其实只是重在“声带”上,重在“写”上,而没重在思维上。我们的新教材在编写“识字与写字”时,采用了符合儿童生理和心理特点的“识写分流”“多识少写”的做法,确定了识字教学的目标定位,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

那么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怎样做才能使“多识少写”落到实处呢?

1、“少写”A、课本中的“认一认”、课文后绿线内只识不写的字一定要切实做到只识不写,认真落实。一定要深入入领会编者的意图,保护儿童识字的积极性,不能为应试而加重学生的负担;也不能为迎合家长、学校领导而让学生写这些不该现在写的字。这样就能让我们孩子的小手不至于太累,就不会影响儿童识字的兴趣。B、教师在课堂上应调动学生的口、眼、耳、脑|、手等多种器官参与识字,运用多种媒体激发学生识字的兴趣。不能再用机械训练的办法来加重孩子的负担了。据研究表明:孩子写字一般是“三到七遍为宜”。因此我们应每节课都应留一点时间来给孩子们写字。尽可能当堂课的任务当堂课完成,不能在低年级就搞题海战术,让孩子课后几十遍几十遍地抄字。这样就可解决“少写”的问题。

2、“多识”,这个问题长期以来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笔者认为在低年级识字教学中应遵循这样一个原则:“上不封顶下保底”。“下保底”是指书上要认识的字一定要全部认识,这是底限。这是被每个老师所关注的,而且也在不折不扣地完成的。而“上不封顶”则是指学生应根据自身的条件和能力尽可能地多识字。这里因为没有量化的标准,所以很多教师没有去切实地执行。而这恰恰是新课标对我们提出的新的要求。因此我们必须把“多识”认真落实到我们平时的工作中去。

A、要采用多种手段激发学生课外识字的兴趣。如在班里开展评选“识字小能人”“识字小标兵”“我真行”“识字小老师”等活动。再加上老师的引导和鼓励,就一定能很好地激发学生课后识字的兴趣。

B、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主动地到生活中去识字。①、让学生在生活中自己运用已有识字经验、生活经历独立识字。本人有一儿子,有一天,他要用“象”组词,结果组了一个“象棋”。当时我很奇怪,这“棋”字他还没有学过,怎么会写的呢?问他才知道,这是他每天都能看到家里的象棋盒,猜“棋”就是念“qí”这个音。所以就认识了。我听了对他大加赞赏说他很会学习。结果他以后又独立学了很多生活中的字。这就说明只要老师和家长重视,不加重孩子的负担,孩子是想认字的,也是能自己识很多字的。②、可以让家长带着孩子到生活中去识字。比如说家长带孩子上街去,大街上的标语、广告、店名、指示牌……随处都是识字的课堂。每次只要不给孩子什么任务,凭着他的兴趣,能识几个是几个,一次、两次……时间长了,很多字就潜移默化地被记住了。③、让孩子向他人请教识字。在生活中遇到一些字想认识,那么就可以向当时在场的陌生人请教。怎么把自己的意思表达清楚?怎么才能让别人乐于帮助自己?学会了以后该如何感谢?刚好可以对孩子进行一次次实实在在、非常真实的口语交际训练。把识字与表达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而在上述这些学生识字的过程中,老师和家长要做的就是激励、激励、再激励。让孩子怀着浓厚的兴趣,带着一次次成功的体验,充满自信地到生活中去主动识字。

C、“多识”的考核与评价应随时随地进行。(谁今天又认识了新的字啦?上来读给老师听听?并能给大家说说你是怎么学会这些字的吗?)学生识的字可以是从生活中学来的,也可以是从课外书中学来的。如果是课外书,可以让学生认识一个字就把这个字圈起来,读给别人听。也可随时找老师读给老师听。最后学生看着书上一个个的小圆圈,听了老师和他人的评价,就会像拿下敌人阵地的战士一样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识字的快乐。就会喜欢上识字。这样就能落实课标中“喜欢识字”的目标。

D、多识中应注意的问题。①“多识”的考核与评价一定不能搞硬性指标,加重学生的负担,不要搞整齐划一,一个标准,每个孩子“多识”的量都是可以不一样的,只要比书上的多就行了,在这里关键是要激发孩子们课后识字的兴趣。学生能有并保持主动识字的兴趣就算是“多识”的一大功劳了。②“多识”一定要关注学生识字的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所识的字一定要是孩子从生活中学来的,一定要是孩子自愿学的,老师和家长千万不能搞行政命令,让孩子去机械地记忆,出于教师和家长的压力而毫无情趣地被动地识字。要让孩子去体验,去实践,去充满情趣地识字。

(二)“寓识于读”“以识促读”中识字的目标如何得到具体的落实?

1、界定清楚低年级阅读教学的目标定位。由于低年级学生对事物的感知具有整体性的特征。比如说对一些事物的认识他们只是从外表上的大概轮廊来加以区别。而对这些事物的细微差别他们是难以发现的,如电脑游戏中的“找别扭”,低年级学生找起来是很难的。所以低年级识字教学才有一个原则:“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意思就是说要把字放到一个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去学习,而不能孤立地识字。所以我们低年级的课文其实就是识字教学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只是把识字的语言环境扩大了而已。因此,我们提出了低年级随课文识字的策略是“寓识于读”、“以识促读”。所以在教学时就没有必要把课文讲深讲透,主要是靠学生自读自悟。教师应在阅读的过程中认真地落实好识字的任务,不能种了别人的自留地而荒了自家的责任田。

2、寓识于读就是要把识字寓于读课文的过程中,借助于课文注有汉语拼音的优势,力求在读书的过程中认识生字,充分发挥学生整体感知事物的能力。在课文的具体语言环境中感知和认识这些生字。不能搞脱离课文的孤立的识字教学。在这里特别要注意的是,要扎扎实实地过好“认读”关。低年级学生读书时生字多,对文字符号的辨认速度缓慢,语义组合有困难,眼睛与嗓子的动作配合不协调,认读能力不强。因此,我们要特别重视培养学生的认读能力,把读正确连贯作为一个重要的任务来完成,培养学生借助拼音、图画、上下文的意思等,快速地准确地认字,识词,连词成句,尽快实现“认读同步”。这是实实在在的“字词句的训练”,千万马虎不得。把课文读好了,也就把一个个孤立的字放到了一个个真实的语言环境中了。这些字就与具体的事物取得了联系,就有了生命的活力,就有了明确的意义。这是第一步。

3、因为学生对事物都是整体感知的,所以在第一步能初读课文的时候,一个个字还都是分散在课文之中的,学生还不能进行一个个单独的准确地辨认。比如幼儿园中的小朋友读书时就常是这样一种情况:把一课书读的很熟,甚至都能背上来了,但你指一个具体的字给他认,他却并不认识。他还要从第一个字开始顺,顺到那个字了他才知道这个字念什么。所以第二步就是要进行认真的“指读”,读到哪个字就用小手把它指出来,噢,这个字就是石头的“石”;噢,这个字就是大火的“火”……这样有助于学生建立字与事物的联系,字与发音的联系。有助于学生把一个个汉字分清,可以提高识字的效率。把一个个生字都读准确了,反过来又可以促进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连贯,做到“以识促读”。在这里要说明的是:这里的“指读”仅仅是用在识字上的,而今后到真正的阅读教学中要逐步做到不指读。

(三)识字课文后面的韵文怎么教?

过去,我们传统的蒙学用的识字课本就是《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这里面的字也没有什么联系,但经过两年左右的学习,学生的识字量大概都在2000个左右。为什么他们会学的这么好呢?这就是因为汉字本身不表音,而韵文可入耳。读起来特别顺口。所以学生可以记得很牢。这一宝贵的经验被我们苏教版教材吸收进来了。所以教材中编了大量的韵文,它们的作用就是来帮助我们识字的。如“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就是让学生来学从“一”到“十”这些数字的。再如“天气晴,池水清。小蜻蜓,大眼睛,飞来飞去捉蚊虫。”就是让学生巩固“清,晴,睛,蜻”这些字的认读的。而我们有些老师竟把这些韵文当成古诗来教,就离编者的意图太远了。教学这些韵文主要靠诵读,要读出其中的韵味来,要常把这些韵文拿出来击节而诵、溜读,使学生识字达到自动化的程度,才能形成语流,才能为进入今后的阅读中去做好充分的准备。

对外汉语声母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篇5

一、声母是使用在韵母前面的辅音,跟韵母一齐构成一个完整的音节。音节开头的辅音,不能自成音节

辅音比声音范围大,除可以充当声母,还可以充当韵母

二、分类:最大特点是受阻,发音时气流在口腔中要分别受到各种阻碍,因此可以说,声母发音的过程也就是气流受阻和克服阻碍的过程。声母通常响度较低、不可任意延长、而且不用于押韵。声母的本音,是气流呼出时发出的纯粹音。本音不响亮,不便于称说和教学。呼读音,是指由于普通话语音声母的本音不响亮,为了称说和教学的需要,《汉语拼音方案》根据注音字母传统的读音在声母的后面加上一个响亮的元音来呼读,这就是声母的呼读音。呼读音与字母表的读音多数不相同。呼读音并不是辅音和元音的结合,只用来呼读、称说,便于辅音音素教学,在声母和韵母拼合成一个音节时,必须丢掉辅音后面所加的元音,仍用它的本音。

1.按发音部位分类(发音部位:发音时发音器官构成阻碍的部位)

①双唇音:b p m(3个)

②唇齿音:f(1个)

③舌尖前音:z c s(3个)

④舌尖中音:d t n l(4个)

⑤舌尖后音:zh ch sh r(4个)

⑥舌面音:j q x(3个)

⑦舌根音:ɡ k h(3个)

2.按发音方法分类(发音方法:发音时喉头,口腔和鼻腔节制气流的方式和状况),包括三个方面:(1)阻碍方式

①塞音:b p d t ɡ k(6个)

②塞擦音:z c zh ch j q(6个)

③擦音:f h s sh r x(6个)

④鼻音:m n(2个)

⑤边音:l(1个)(2)声带是否颤动

①清音(不颤动):b p f d „„(17个)

②浊音(颤动):m n l r(4个)(3)气流的强弱

①送气音:p t k c ch q(6个)②不送气音:b d ɡ z zh j(6个)

三、声母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送气与不送气

Student 关注学生的送气与不送气的敏感度 如:b-p d-t g-k z-c xh-ch j-q

送气与不送气有区别意义,如:爸-怕,滴-踢,哥-科,季-气,纸-尺,字-次

2、学送气与不送气常见的问题

(1)、不送气的清音易发成浊音(母语是英法或相近语言的学生常见)纠正:普通话里没有清浊对立 只有一对sh与r是对立的

声母除m、n、l外,其他声母发音时发音声带不颤动,只是口腔发音器官用力,声带不用力

B、d、g噪子不用力,不紧张,只有嘴与发音器官用力,声带不动

(2)、送气音p、t、k易发不送气音,或是送气不够,日本和韩国的学生常见。如兔子跑了易说成肚子饱了。

纠正:学会送气,强调送气的方法和力度:

A、吹薄纸法:让学生观察,先发不送气音,然后再发送气音,要用到对比法 B、哈气法:五指并拢,手心向嘴先发b,手心有一点气流,再发p,让学生感觉气流强。有发不对的学生,让学生把手放老师嘴前,老师发音让学生体会。C、感受胸脯收缩,气流强势不一样。

D、连续发音法,让学生发b,看看一口气能发几个,再发p,一口气发不了几个。练习:

女的是婆婆,男的是伯伯

这期《奇迹》杂志介绍的世界七大奇迹,让人感到极其惊奇

光光帮爸爸扛缸,刚刚帮妈妈扛筐,光光放下缸帮刚刚,刚风和妈妈夸光光。吃葡萄不吐葡萄皮儿,不吃葡萄倒吐葡萄皮儿。吃吐鲁番葡萄不吐吐鲁番葡萄皮儿,不吃吐鲁番葡萄倒吐吐鲁番葡萄皮儿。

2、f、h的发音方法

f:唇齿、清、擦音,上齿和下唇

日韩学生说不好吃饭,日本的语音里上齿不参与发音 纠正:上唇放松,下唇上收,碰到上齿,不要咬,唇齿接触,腮帮略微有点鼓,有点像露齿微笑

开始可用夸张法,上齿咬住下唇。h:舌面后、清、擦音

易出现的问题:葡萄牙语和法语h不发音 很好,易发成很袄

英德是声门摩擦音,成阻部位是舌根和喉鼻,比我们靠后,喉壁

纠正:舌面后擦音,舌面后部紧张,抬高,接近软腭,发h声音响并能拖长。练习:

别说废话了,让我们做会话练习吧 她是去理化馆学习,不是去理发馆剃头 胡风会呼风唤雨 天上飞的飞机是灰的 老费的灰鸡不会飞回来了

放小放,画凤凰,凤凰画在红纸上,红凤凰,黄凤凰,粉红凤凰花凤凰,越画越像活凤凰。

3、d、t、n、l发音方法,部位相同:舌尖中音,舌尖和上齿龈。d、t清音,n、l浊音 主要问题:

1、英美国家:dl发音部位靠后,含混 2、分辨不清n和l,鼻音和边音分不清 纠正:

发音部位,发音方法想办法 控制软腭和小舌的升降

一、捏鼻法,用手捏鼻子后体会鼻音与边音的发音 强记哪些字的声音是n、l 练习:

他非恼怒我走了老路 不是年长的人就可以做连长

男旅客的上衣有蓝纽扣,女旅客的帽子有小绿球 男旅客走进了酒楼,女旅客涌入了人流 六六妞妞去放牛,大牛小牛有六头。

六六拉着大牛走,妞妞牵着小牛溜。

六头牛,牛六头。六六妞妞,妞妞六六都爱牛。

3、舌面前、舌尖后、舌兴前音的教法与辨音

Zh、ch、sh:舌尖翘起,对准硬腭前部,舌体稍稍向后缩,口微开,上下齿稍分开

Z、c、s舌尖平放,对准齿背(上下齿背均可),上齿掩住下齿尖,无缝隙,用手势表示,正面看有无缝隙。

J、q、x舌尖自然前伸下垂,保持不动,要领是舌尖不用力,不碰齿,不动,碰齿音就变了。舌面前向上,与硬腭前贴近。留学生常见错误问题:

(1)、Zh、ch、sh:舌尖翘得太过,舌尖卷起来,是舌尖背面对硬腭,会发成卷舌音,用力点是舌头,而不是舌背部,如手势,平手是(2)不注意口型,开口度等,肌肉紧张状态

声母

口型

唇形

开口度

肌肉紧张

Zh、ch、sh 不完全圆,比较圆

向外伸,向外翘

稍张开一些,较大

松驰,无Z、c、s、J、q、x紧张

Z、c、s

伸展

较小

较紧张

J、q、x

很扁

平展,向两侧用力伸展

很小

紧张

(3)、舌尖前Z、c、s与舌尖后Zh、ch、sh相混:

Sh舌头翘起位置判断:咬指头法:对硬腭前部,食指第一关节用牙轻咬,舌尖翘起来对上腭,注意舌头不要碰指头。咬牙签:一公分的地方,用牙咬住,舌头不要碰牙签,发错音会疼。对比练习:

古时候有一首诗中有这样一个句子:春蚕到死丝方尽 说话不要似是而非,做事要实事求是 这里有四十四只石狮子

四十四个柿子都不涩,三十三个山楂可真酸

纺织商城有四十层,常胜商场是私人的,有四十四层 这是蚕,那是蝉,蚕常在叶里藏,蝉常在林中唱

四是四,十是十,十四是十四,四十是四十。莫把四字说成十,休将十字说成四。若要分清四十和十四,经常练说十和四。西红柿炒鸡蛋给自己吃

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

张其发音不清晰,他把“精致”说成“经济”。组织说成阻击,不直说成不急,大便说成大喜,秩序说成继续

墙装窗,窗装墙,墙窗装,窗墙装,墙上装窗房间亮。

(4)、舌尖后面和舌面音易发在舌叶音,欧美学生,如姐姐,上海 纠音注意:发音部位和唇型

(5)c 与英语[ts]发音相同,易受英语发间规则影响,在英语中,[ts]永远出现在词尾,词头c 发[s][k‘]

c 的教法

1)、用气球漏气的方法发c,让学生模仿漏气球。2)、注意教学顺序,先教s s-z-c阿拉伯跳民族舞嘴里会发c音

“惯性”教学中应注意讲清的几个问题 篇6

【摘

要】

在新课改条件下,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新的教学要求,因此,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我们应该改变教学方式,大力实施素质教育,深究化学课堂的教学机智,提升化学实验水平,革新化学复习课学习模式,争取使课堂教学收到良好的效果,本文着重从以上四点简要谈谈自己的肤浅之见。

【关 键 词】

化学

素质教育

教学机智

实验

复习课

一、大力实施素质教育

国家教委颁布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化学教学大纲(试用)》(以下简称“新大纲”)明确指出:“初级中学的化学教学是化学教育的启蒙阶段。要贯彻全面发展的方针,着眼于提高全民族的素质”。通过对学生进行部分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变化规律等化学基础知识的教学,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劳动技能素质等,为学生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和进一步学习打好初步基础。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方法和途径是:

1.认真学习教育理论,提高教师素质

教师要认真学习《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学习和研究教学大纲,真正认识到九年义务教育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实施素质教育,使初中化学教学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树立素质教育观点。2.研究教学大纲,用好化学教材

九年义务教育初中化学教学大纲规定了初中化学教学目的、内容和注意事项,要认真学习新的教学大纲,研究新教材,明确和掌握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使之难易适度,减轻学生不必要的负担,真正用好教材,培养学生的能力,为提高民族素质奠定良好的基础。3.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教育的出路在教改。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总结自己的教学经验,学习并借鉴一些先进、行之有效的国内外中学化学教学经验,积极参加教学改革,精心组织教学,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业务水平。用启发式教学思想为指导,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自觉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教给学生一定的学习方法,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让学生将来能够终身不断继续学习,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提高教学质量。

4.开展课外活动,加强实验教学

开展课外活动,加强实验教学是提高化学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教师要认真做好演示实验,创造条件完成学生实验,可以把一些知识改为学生实验,提高实验质量。组织和指导学生开展化学实验课外活动,提高学习兴趣,开阔视野,培养和发展学生能力,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

二、深究化学课堂的教学机智

由于世界中物质变化的多样性、复杂性,物质性质学习的阶段性和理论理解的有限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认识能力的差异性,以及随着科学知识的不断发展和学生思维的空前活跃等因素,大大增加了化学课堂教学的随机性和偶然性,因此,化学教师要深究化学课堂的教学机智,具体来说主要做好以下几点: 1.设计好化学教学系统

化学教学系统的设计是化学教学工作中的最基本环节,根据化学教学目的、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结合化学教学内容、学生的实际水平和具体情况,以及教学条件和环境,对不同层次的化学教学系统规划出自己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行为,并预测在教学过程中可能引起的教与学的效果。(1)要熟练地掌握教材。(2)要熟悉学生情况。(3)要充分备课。(4)对演示实验有充分的准备。(5)加强学习,不断扩大知识面。

2、掌握化学课堂教学的应变技巧

化学课堂教学中偶然性的产生因素较多,教学失控的原因复杂,必须要求教师具有高度的自我控制能力、良好的心理素质和高尚的思想品德等,对课堂教学能做出快速而准确的判断和恰当的处理。

如何对课堂教学中出现的偶发事件进行随机调控,下面笔者就化学课堂教学中出现的偶发事件提出几种应变技巧。

(1)绕道迂回,调节难度。在课堂教学中,发现当原来设计的问题失去对学生思维的锻炼效能时,应及时调节难度。

(2)因势利导,变被动为主动。在教学过程中,由于突发事件的发生,使课堂陷入被动,这时可想办法转移学生的注意力,因势利导,把出现的事情与教学联系起来,扭转被动局面,这样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3)制造氛围,创设情境。如在课堂教学中,将实验设计更具有突发性,仪器

安装更具有审美性,操作演示更具有科学性和规范性;将思考问题的设计带有连续性、阶梯性、跳跃性;教学语言的选择注重情意性、幽默感以及悬念的巧设和思维路径的变异等,都是创造良好课堂气氛的有效途径。

(4)善于反诘和回避。当学生所提问题的实质要澄清,或者问题的依据不明确时,要善于反诘,让学生在新的条件下思考找出结果。如果学生所提问题不属本节课所学内容(以后学习中还要研究)或重点时,应予以回避,可以婉转加以说明,适可而止,避免节外生枝纠缠不清,小题大做,喧宾夺主,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

三、提升化学实验水平

1、明确选择仪器的原则,正确选用仪器

实验中,培养学生准确地选择仪器,是保证实验顺利完成的前提之一,在选择仪器时要遵循以下原则:

(1)根据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性质、反应条件选择仪器。

(2)根据控制化学反应速度的要求来选择仪器。在实验室里,为了达到安全而又迅速地制取某种物质,有些反应需使反应速度加快,有些要控制生成物的量,则反之。为此,在实验中要采用适应这些要求的装置。

2、分析典型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

实验操作的正确与否,不仅是保证安全和实验效果的先决条件,也是培养学生实验技能所必需的。

(1)剖析一个典型实验,讲清一类实验的操作内容,对这些操作,应讲清它们的知识、理论根据。

(2)通过对某些实验操作的分析,向学生阐明实验操作的要点。学生根据实验内容、操作内容和要点,独立地进行实验,往往能提出一些改进某些实验的设计。

3、根据实验内容,处理好演示实验

准确而有效地进行课堂演示实验,不仅在培养学生实验技能中起着示范作用,而且也是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综合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方法,从而更好地揭示知识的内在联系,使知识更加系统、深化。

4、培养学生书写实验报告的能力

写实验报告是实验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综合运用知识的过程。但是在教学中发现有些同学还不能较好地写出实验报告。其原

因是有些学生不知道在实验中观察什么、怎样观察、记录什么。有些学生对实验报告写什么和怎样写还不了解。为此,我们要从第一节化学课开始,就注意培养学生写实验报告的能力,其具体做法是:(1)在演示实验中注意培养学生观察现象的能力。(2)采取具体措施,培养学生书写实验报告的能力。(3)培养学生绘制装置图的能力。

四、革新化学复习课学习模式

复习课中的内容,是学生已学过的知识,不少学生觉得什么都会,但应用起来却不能得心应手,知识网络化和可具体化水平较低。如果教师在引导学生复习时,采取简单的知识重复和题海战术的方法,则无益于提升学生知识的运用水平。而好的复习方法,可使学生在认知和掌握知识水平上产生质的飞跃。因此,教师复习课教学活动的组织应从学生学习的角度出发,善于促进、启发、引导和激励学生,形成主动参与、积极协作、自主构建知识网络的学习方式,千方百计地开发学生学习上的主动性,让学生在理解中有创新、在旧知上有发展,在归纳知识中善于梳理和对比,在运用知识水平上得到完善和升华。具体措施是:

1、明确目标

教师应根据情境创设的气氛和复习的内容,恰当的引入复习目标,复习目标一要抓住并列与相关的知识间的横向联系,进行横向整合。二要抓住知识的上、下位关系,构建起由大到小排列的层次性知识结构来组织教学,深入挖掘教材中所蕴涵的能力价值和情感价值,设计出难易程度、思维强度、思维容量、提出时机适中的高质量问题。

2、激发兴趣

在复习课的教学中,教师必须独出心裁,创设情境,根据那些和学生知识经验有一定联系,但又不能完全解决的问题,在知识的结合点上巧妙设疑,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前提,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了解解决新的问题的知识要求和能力要求,把学生的思维活动引入到复习的氛围之中。

3、分析类比

教师应根据本堂课设定的知识目标,开放学生的思维,及时点拨学生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自主进行知识归纳整理、分析类比,使零散知识条理化、系统化。对于实验的装置、操作方法、原理都相似的实验,复习时利于提高学生综合设计实验的能力。化学中许多概念和原理相似或相关,许多物质的结构、性质、制法也

相似或相关,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归纳,在比较中区别出它们的个性,在归纳中提炼出它们的共性,这样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会更准确、更全面。

4、运用创新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营造宽松的教学环境,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迁移再加工,将原来死知识加工成规律性好、条理性强的活知识。在复习过程中,教师着重要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养成,特别要注意引导探索适合学生自己个性特色的学习方法,并能在不同的问题情境中运用自如、得心应手,将各类学习方法内化成自己的学习素质,以降低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

总之,在新的教育条件下,广大化学教师一定要钻研教法,探究新的教育模式,争取通过自己的努力,使我们的化学教学收到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参考文献】

1浅谈初中化学素质教育

2郝金声著

中学化学实验研究

长笛教学中应注意的若干问题 篇7

一、引言

当今国际长笛界中有着超凡贡献和领导地位的是法国长笛学派, 我国长笛事业的发展与法国学派也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经过近十年的蓬勃发展, 我国长笛的演奏水准快速提高, 但与国外学派相比仍有一定差距。宏观比较我国长笛学生和国外学生的演奏, 他们在手指跑动、吐音中舌头的灵巧性等演奏基础技能方面和国外同龄学生相比并不差, 差距主要在于: (1) 缺乏系统和科学的演奏方法的训练。在法国长笛演奏学派的教学中, 对长笛演奏技术的基础训练已经成为其学派的象征。特别是在音色控制、运指技巧、吐音技术、长乐句的气息控制等方面都有针对性的系列练习, 这些练习为准确地表现音乐内容和演奏技术打下了全面扎实的基础。 (2) 教学方式的不同。我们的老师要求学生大量演奏乐曲, 却对基本的练习要求不够严谨, 疏忽了重奏和室内乐的教学。在国外长笛教学中, 教师们通常会给学生布置大量的基础练习, 他们认为正确熟练地掌握各项基础技术的运用, 会使学生在学习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时更加容易和准确。事实证明, 通过大量的基础练习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音准和识谱能力, 也可以学到长笛与其他乐器配合的技巧。 (3) 展示机会少。在国外, 每年都有大量的比赛, 大师班还有夏令营等交流活动, 这可以让学生接触到很多不同风格的演奏技巧。我们国家则缺少这样的交流活动, 比赛也很少, 相应地, 我国学生也就缺少了展示和锻炼的机会。

二、技能训练

(一) 口型

吹奏长笛的基本口型应该是略呈微笑状, 两片嘴唇应平均地贴住牙齿, 然后上下均匀地挤压在一起。需要注意的是, 嘴唇的两边不要太紧, 稍稍用力控制即可。口型方面容易出现的问题一般有两个:一是嘴唇压力的力度不到位。二是出气方向不正确, 没有把气用在集中点上。国内教师一般要求学习者把嘴向两边拉, 下唇要拉紧, 这样吹出的音色会更干净。而国外的方法与国内的正好相反, 他们要求把嘴放松, 嘴角要向中间集中, 把气集中吹到乐器里, 这样, 演奏者会很容易地控制吹奏音量的强弱。

正确的吹奏方法应是将笛孔放平, 感觉气流成45度角吹入孔内, 使气流与管壁产生摩擦, 使音色清脆、洪亮、干净、圆润。在演奏时双目要平视前方, 过于抬头或低头也会改变气流的角度。上下嘴唇对压的时候会将下嘴唇向外溢出, 正好盖住笛孔的三分之一。在吹奏时, 嘴唇中间的出气孔应呈橄榄状, 尺寸大约在5至6毫米之间, 不能超过吹孔的长度。

马塞尔·莫依斯提出过几种口型的练习方法。一种是做夸张的咀嚼动作, 使下颌上下运动。另一种是学习铜管乐器的方法, 震动嘴唇或者像马那样发出声音。他还主张把食指放在下巴上, 然后吹指头发出声音。

(二) 吐音

吐音就是通过舌尖的运动, 把气流切成“一块一块的”。如果能够正确地掌握吐音的方法, 把每个吐音发得像珍珠那样“一颗一颗”, 就能取得明亮的艺术效果。长笛演奏主要使用三种吐音方法:单吐、双吐和三吐。单吐是长笛吐音技法之中最基本的技法, 舌头用发“tu”音的位置吹奏;双吐是在单吐技法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吹奏双吐音时舌头是用发“tu—ku”两个音的位置吹奏;三吐是建立在双吐演奏技法基础之上的, 吹奏时舌头用发“tu—ku—tu”三个音的位置完成发音动作。

这里着重谈一下双吐。双吐理论上的吹法是“tu、ku”, 实际上因为每个人有不同的先天条件, 在吹奏不同音域时, 舌头的位置也是有所区别的。如强音, 舌尖会有所靠前;普通的吐音, 舌尖要略翘, 舌面略平;吹奏连线内的顿音时, 舌头应略靠后一些, 念成类似“fu”的音, 随着音域的下降, 舌尖就稍稍后缩一点点, 到低音G以下的音, 舌头就几乎不碰到门齿了。同样, 后面的“ku”音也有类似情况。

(三) 气息

为了更好地达到作品的音乐效果, 长笛吹奏时气息的支持是关键, 但长笛的呼吸控制在所有管乐器中是最难的。初学者在吹奏渐强的乐句时往往还没到最强的那个音就“没气”了, 而吹奏渐弱的乐句时音量越来越小, 这是因为在渐强的时候气息的储备明显不足, 而在渐弱的时候又缺乏气息的支持。这里介绍一种合理节省的呼吸方法, 这种呼吸练习法须注意以下要点:

1. 在吹奏连线很长的乐句时, 有些小的换气处是不能影响到旋律线条的。

2. 尽可能快速地、安静地呼吸, 但要量力而行, 不能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比如妄图快速地吸入大量的空气。事实上, 深吸气是需要一定时间的, 我们可以尝试若干次短时间的、快速的呼吸, 这样肺部就会渐渐地充满空气, 吸气的速度也会逐渐加快。

3. 吸气的时候, 要避免身体与嘴唇一些不必要的动作。

4. 渐渐地打开胸腔, 不要恰好在要吸气的一刹那才打开, 要提前一些时间。

5. 腹部肌肉尽可能地保持“向前顶”的吹奏状态。

(四) 音色

对于一个长笛演奏者来说, 掌握一个好的音色是极为重要的。好的音色应该是松弛和饱满的, 低音要饱满, 中音要圆润, 高音要明亮。把对音色的分析放在后面, 是为了体现它的重要性:音色关系到对主题的风格体现。

在学生初学阶段, 老师自己首先要能够发出漂亮的声音, 这样才能让学生树立好音色的概念, 然后再帮助学生用发短音的方法, 不断调整嘴型 (主要是上、下唇两侧的紧张程度) , 嘴唇气孔的形状、压笛的比例、笛孔对准气流的角度 (主要靠右手的拇指和小指调节) , 更重要的是通过下颌的收缩程度来探索适合的发音方法。在不断地调节以上四个因素的发短音过程中, 学生偶尔也会发出比较令人满意的声音, 这时应告诫学生不断用这样的方法来练习发音。此后可根据学生的熟练程度而减少监督的力度。当学生真正开始练长音时, 也就是进入巩固阶段时, 最困难的一关基本上算是过去了。按照这样的过程, 在学生学习了一段时间并已经掌握基本的技巧之后, 再反复一个周期, 此时, 要将运气、力度控制、颤音等与音色有关的新技巧渗透其中, 重练一段时间以达到进一步巩固的目的。

三、技巧训练

由于长笛属于高音乐器, 所以它在表现音乐时经常需要大段炫技性很强的乐段, 如:大段的快速的连音、琶音、单吐、双吐及三吐音, 还有花舌音、颤音等等。要想掌握这些技巧需要平时花大量的时间练习。比如手指在快速“跑动”时一定要注意整只手的姿势, 即手指、手腕、手臂自如准确到位。手指的第一、第三关节不能瘪进去, 要随时保持立得起的状态。手腕不能躬着, 也不能过分压着。手臂既不要抬得过高, 也不要过分往下压。要记住手臂应为手腕服务, 而这些都是手指灵活、敏捷、有弹性和“跑”得快的基本条件。在发音方面, 低音、中音、高音的音色要统一, 避免使声音变得硬、虚、炸。要尽量做到低音浑厚、结实、有力, 高音圆润、饱满、明亮。不管速度多快, 不管跳音距离多大, 发音点都必须准确到位。要始终保持稳固的横隔膜支撑, 嘴型不宜过分用力, 高音风口尤其不宜太小。在从低音往高音时, 始终要保持风口与呼吸量的一致, 不能将它们变得时而细, 时而粗。音乐性上, 必须明确音量的轻响对比, 以充分体现音乐的层次感、整体感, 同时还要掌握好音乐色彩的对比。

除此以外, 一个学习者还应该具备一些基本的音乐素质, 如节奏感、乐感等, 我们可以通过多聆听专业的演奏、多进行模唱的方法来提高。学习乐器是一项艰苦的技能训练, 只有通过努力训练、积极感受, 才能逐渐体会到乐器演奏的乐趣, 享受音乐带给我们的快乐。

初中历史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篇8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问题

下面谈谈历史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剖析史实应注意偶然之中存在必然

在事物的联系和发展进程中,必然性和偶然性是同时存在的。必然性通过偶然性为自己开辟道路,必然性通过大量偶然性表现出来。人类历史发展是丰富多彩、曲折复杂的,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是必然的。人类历史发展必然从低级走向高级,从原始社会最终走向共产主义社会。但在历史发展的必然进程中,在不同时期,不同的民族和国家、地区又表现出各自的特殊性和偶然性。如各民族、各个国家、各个地区因为各自的主客观原因和特殊情况,所经历的各种社会形态在时间上自然存在差异,甚至是跳跃式的抑或反复的。时势造英 雄,每当新旧制度交替时期,就必然会出现一些叱咤风云的英雄豪杰、领袖人物、改革家等,至于是哪个具体人物、时间以及采取什么样的顺应潮流的措施或改革等则是偶然的。如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是正义的持久战,总的过程要经历战略防御、战略相持和战略反攻三个阶段,这是必然的,它是由敌我双方矛盾的根本特点及其 变化的总趋势决定的。但是,由前一阶段进入后一阶段的具体时日,各个阶段的具体情况,最后胜利哪一天到来等等,又具有偶然性,它受着国际国内许多复杂条件的影响。总之,在研究历史运动的必然性与偶然性问题时,我们应通过具体史实分析,明确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互相依存、对立统一的关系,符合偶然中包含必然,必然又通过偶然起作用这样一个辩证原理。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揭示历史发展的特点和本质。

二、观察历史问题应透过现象看本质

在人类历史发展中,各种历史现象表现得纷繁复杂,曲折离奇,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中通过分析,去粗取精,去伪存真,透过事物的现象,揭露它的本质。怎样才能在教学中通过若干表象,去粗取精,分析总结,得出历史的本质东西呢?古今中外的诸多历史现象虽曲折复杂,但它总是有规律可寻的,总是有内在的、本质的东西存在。如古代世界史上,阿拉伯人从原始游牧民族直接通过建立国家过渡到封建社会,而日耳曼人是在摧垮了西罗马帝国后在其废墟上直接建立了封建国家,它们都未经历过奴隶社会阶段。表面看来,这是超越了历史的发展或违背了历史发展的规律,实际上,阿拉伯人也好,日耳曼人也好,在他们建立国家之前其原始社会就已经开始解体,同时在征服比他们先进得多的民族时又善于吸取、消化他人的先进东西,进而才直接跨越了奴隶社会,建立了封建国家。也就是说,被征服先进民族实际上已为他们从原始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搭起了一座桥梁。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就是他们为什么能直接跨越一个社会的本质和内在的东西。同样,在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里,为什么历次的“农民革命总是陷于失败,总是在革命中和革命后被 地主和贵族利用了去,当作他们改朝换代的工具”?其本质就在于农民不是新的生产力的代表者,因此也就不可能提出彻底的反封建革命纲领,其结果也必然失败。近代亚洲各国,尽管具体情况各异,但民族资产阶级改革或革命最后几乎都是失败,其本质原因也在于在这些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里,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他们不可能彻底地进行反侵略反封建斗争。在中国封建社会里,同样都是加强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为什么秦汉时期是进步的,而明清时期却是反动的?实际上它的本质的东西就是前者是顺应民心,推动了历史的前进,而后者却逆历史潮流而动,顽固维护已趋没落的腐朽封建制度。同样都是实行科举制度,隋唐却是人才辈出,群星灿烂,而明清则是钳制思想,摧残人才,其本质也在于前者充分施展了知识分子才华,后者却让文人禁锢于“四书五经”、八股文之中。通过比较以上这类表面相似的现象,就不难看出它们不同的本质,也就出现了各自不同的结果。通过以上这类比较分析,引导学生由表及里,“透过现象看本质”,从而达到教学目标的实现。

三、处理教材应注意内容决定形式

事物的内容决定事物的形式,内容通过形式来表现。教学方法的选择应该根据教学内容本身的特殊性来确定。所以,作为一名教师,首先必须在钻研教材上下功夫,教材领悟准确了,才能产生优化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也才能得以优化。在历史教学中,教师首先应吃透大纲和教材,然后根据每一课或每一部分的具体内容和 特点进行匠心独运的设计。如教学某一章节的历史,我们首先应明确这一课的教学目标,以及重点和难点,然后根据本课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和手段。明确哪些内容应精讲,哪些该深入展开,哪些又该让学 生练,哪些内容采用讲授法、谈话法,哪些内容又采用图表法、纲要法或者演示法(使用投影仪、录音、录相 等电教手段),哪些内容可以又采用参观(参观各种历史文物古迹和革命事迹展览)等。总之,只有通过教师 的刻苦钻研吃透了教材,才能真正做到教学方法和手段得心应手,左右逢源,做到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四、优化教法应采众法之长

“惯性”教学中应注意讲清的几个问题 篇9

国外一位教育家曾说过“中小学教师若不谙熟发问技术,他的教学是不易成功的。”在以逻辑严密.思维见长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这句话确实是道中了要害,其中有几个方面尤为值得注意。

一、提问的科学性

我们向学生传授的是科学知识,一个问题的提出应注意其蕴含的科学性,问题的提出,其包含的内容应是准确无误的。如在认识圆时,对于圆是怎样的一种图形,教师在发问中就要在语气中强调“一种怎样的图形”,“一种”两字看似无关紧要,其实却反映了一个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又如在学习了圆柱和圆锥两种立体图形后,在小结 这两种图形关系时,教师往往会问:圆锥和圆柱的体积有怎样的关系?学生也往往会作出“圆锥体积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圆柱体积是圆锥体积的三倍”这个令教师满意的回答。然而,稍一注意,我们就会发现教师这一提问内容的本身就存在错误,因为并不是所有的圆柱和圆锥都有这种关系,一般来说,只有在高与底都相等的情况下,这一答案才成立。这里,相信教师提问也是针对等底等高 这一情况的,但如在提问中不注意细节的处理,使内容发生科学性错误,那么长期下去,将会给教学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

二、提问的合理性

问题具有了科学性,同时还要注意合理性。因为我们的服务对象是小学生,因此问题的提出必须要考虑到学生这一客观主体。一个提问,它必须是准确、具体、不产生歧义的。有一位教师在复习了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和解题步骤后问了这样一个问题:解应用题的关键要抓住什么?根据刚才的复习,答案可以有两种:一种是抓住数量关系,一种是抓住应用题的解题步骤。因而一问下来,学生左右为难,无所适从,时间在沉默中被白白浪费掉。其实,细细回想一下,课堂上出现的“冷场”情况,有很多时候就是由于我们教师本身的提问存在不合理情况,难以为学生理解而造成的。

三、提问的适时性

适时,即掌握提问时机,就是教师要善于利用或创设一个最佳时间,提出问题,使问题在解决的同时,唤起学生内心的解题向往,积极思维,发展思维。数学课上,每一个问题的提出都是不应受教师主观意志左右,随心所欲的,一个问题出来后,能否为学生所解答,其一要受学生原有认知水平限制,要有知识铺垫作基础,否则问早了,学生认知结构或思维过程上出现断层,欲速则不达。问迟了,提问的结果可能会

皆大欢喜,但却使提问失去了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学生思维的作用。其二还要受学生主观能动性影响。学生情绪饱满,充满求知渴望,思维处于兴奋状态,此时一石能激千层浪,反之则千呼万唤难出来。因此,掌握好恰当时机,在问题提出后,能够使学生“跳一跳,摘下那个桃”,这是每一个数学教师应该努力的方向。

四、提问的价值性

每节课都有其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学方向,作为一个数学教师应善于把教学目标通过一个个具体问题体现出来,将教学内容转化为问题,通过学生的智能活动,取得最佳效果,这里就有一个问题选择的工作。对一个数学教师来说,你的课堂教学提问应该是有实际价值,即把握本课的关键问题,富于启发性,能围绕体现教学目标,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和培养能力的。如在教学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推导过程中,教师就要抓住“为什么要除以2?”这个最有价值的问题来组织每个环节的教学,突破这个难点,当这个问题得到解决后,学生对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等底等高的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面积之间的关系也就能很好地理解、掌握了。因此,数学教师除了向学生传授知识外,同时还应该以自己充满逻辑顺序,思路慎密的提问去启发学生思维,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思维顺着正确的方向发展下去,养成初步的学习思维习惯,学会思考,正所谓“授之以渔、益其终身”。

五、提问的表达技巧性

“惯性”教学中应注意讲清的几个问题 篇10

一、教材的编排原则

(一)生活性原则

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应用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通过选择学生熟悉的、贴近现实生活的内容和情境,沟通生活中的数学与教科书上数学的联系,帮助学生理解和体验从现实生活中产生和发展的数学知识,从而使学生的生活经验促进数学知识的学习,进而了解怎样学数学。再通过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丰富和拓展所学知识,感受数学的价值,提高学生的数学活动经验和应用意识,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使学生明白为什么学数学。

(二)趣味性原则

首先,教材在素材的选择、内容的呈现方式、插图风格、卡通人物形象与语言、版式的设计等,都力求做到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认知特点和欣赏水平,注重突出趣味性,让学生喜欢数学书;第二,通过多样化的、生动有趣的故事、画面和儿童语言,提高学生对数学教材的阅读兴趣,使学生愿意读数学书;第三,选择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事物,设计有趣的问题情境和学生愿意参与的数学活动,使他们感到学习数学是一件有意思、快乐的事情,从而愿意学习数学,喜欢学数学。

(三)活动性原则 活泼、好动是儿童的天性,直觉动作思维是小学生认知的年龄特点。生动活动的、主动的学习活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改变学生被动的学习方式,培养主动学习的习惯,有利于实现在学会知识的同时,学会学习的方法。

(四)过程性原则

经历就是经验,经历过程就有体验。《标准》前言中指出:“要让学生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强调数学课程内容不仅要包括数学的一些现成结果,还要包括这些结果的形成过程。学生通过经历学习过程,理解一个数学问题是怎样提出来的、一个数学概念是怎样形成的、一个数学结论是怎样获得和应用的等。

(五)开放性原则

教材是组织教学的重要资源,“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再加工,有创造地设计教学过程”(创造性进行教学,而不是创造教材)。首先通过数学内容和教学过程的开放,支持、鼓励教师开发课程资源和创造性地组织教学;第二,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空间,实现学生的自主探究和个性化学习;第三,创设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和反映多种信息的情境,使每个学生都能对其中的一些问题有自己的想法,从而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第四,设计一些具有挑战性的活动和问题,为不同学生的个性发展创造更多的机会和可能。

二、教科书体系结构和设计

设计思路:整体设计开放的过程,具体引导个性化的学习。基本模式:情境引入(启发思考)——自主探索(合作学习)——反思交流——建立模型(内化、整理)——综合运用(解决问题)

三、教材的内容编排特点

(一)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愿意学数学(1)关注儿童心理特点,以学生的形式展现

根据儿童喜欢小动物的天性,教材设计了“兔博士”、“蓝灵鼠”、“大头蛙”三个儿童喜欢的动物卡通形象,代替教师的提问和指导,同时,书中还有“丫丫”、“亮亮”、“红红”、“聪聪”四个同伴,与学生一起学习、交流和成长。

根据小学生对“有趣、好玩、新奇”的事物感兴趣的特点,教材采取多种呈现方式,努力做到图文并茂,形象直观,充满情趣,让学生喜欢数学书。

根据儿童爱玩、爱动、好奇、好胜等心理特点,结合所学内容设计“玩中学数学”的活动。如,一、二年级设计了一些“翻数字卡片说算式”、“投球游戏”、“掷点写数”等 “玩”中训练口算技能的活动。中、高年级教材则更重视让学生在“玩”、“操作”的活动中学习理解数学知识,感受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适应儿童的年龄特点,让学生在愉快的体验中学习。(2)选择学生感兴趣的内容。通过呈现发生在学生身边的、学生熟悉的、有趣的、有现实意义和富有启发性的事物、情境和问题,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趣。

(3)设计学生愿意参加的活动。通过设计生动活泼的、有趣的、直观的、学生亲身参与的数学活动,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

(4)准确把握知识的难度。

2.重视与生活的联系,让数学学习成为愉快的生活

(1)选择现实生活中的素材,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

(2)利用师生现实的信息资源,把学习活动变为真实生活。(3)结合数学学习内容,设计多种实践活动,使数学学习走出课堂、走进自然、走进社会、走进家庭、走进儿童自己的生活。

(二)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学数学

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怎样学数学才能使学生即学会了数学,又理解了为什么学数学呢?

1.结合具体问题学习数学运算

(1)在熟悉的问题情境中,学习、理解四则运算的意义。通过反映多种信息的、学生熟悉的情境和问题,为学生解决问题和理解计算的意义提供充分的素材。这样设计的目的是沟通学生生活经验与数学运算之间的联系,使学生在熟悉的、具体的情境中体会四则运算的意义,学会计算。同时,帮助、引导学生发现情境中的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问题意识。

(2)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学习计算方法。掌握基本的加、减、乘、除的笔算方法是数学学习的重要内容。学生用已有的经验和知识水平解决的简单问题。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试着计算,在交流的基础上,学习新的计算方法。这样设计,有利于学生个性化学习方式的培养。

2.结合问题需求学习数学

需求就是动力,由解决问题的实际需要引出新知识的学习,不但能使学生理解为什么学数学,还能使学生获得数学学习的良好体验,培养数学学习的自信心。让学生经历知识发展的阶段性。如,长度单位、面积单位的认识,都是让学生在用自己选择的方式进行测量的基础上,了解统一测量单位的重要性,进而学习长度、面积单位。

3.在“解决问题”中,发展应用意识

“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等是《标准》关于“解决问题”的目标要求。本套教材从二年级下册开始,结合“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领域的内容,设了“解决问题”内容模块,为学生提供与同伴合作、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素材和机会。在学生与人合作、交流的过程中,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数学应用意识。

4.在问题探索中,促进数学思维发展

实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是《标准》中的基本理念,“能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能对结论的合理性作出有说服力的说明”是《标准》关于“数学思考”方面的具体要求。本套教材在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学会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还特别注意通过设计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和探索活动,为学生的数学思维和使“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创造空间。主要做法有:

(1)结合数学学习活动,通过“想一想”、“议一议”设计富有挑战性的、激励性的问题,启发、鼓励学生对于知识扩展方面的探索和思考。

(2)结合所学内容,在“问题讨论”栏目中,设计开放性、思考性较强的问题,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学习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思考问题,养成与他人交流、研讨的习惯,学会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

(3)从三年级开始,本套教材结合相关单元设计了“探索乐园”。通过用计算器探索规律和一些特殊数学问题及数学思维方法的探索,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三)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学数学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本套教科书的内容编排和活动设计都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核心,鼓励学生亲身经历和体验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在自主探索、主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学会学习的方法。

1.倡导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在“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教学改革实践中,广大教师和各级教研人员形成一个共识: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不但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而且有利于促进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为了达到通过教材促进教学方式改革的目的,本教材出现教师形象时,特别重视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如:一年级上册第一课安排的师生交流课,教师说:“我们互相认识一下”,给学生一种平等、亲切的感觉,使学生消除刚入学的陌生感和恐惧感。一年级下册第一课又一次出现教师形象。教师说:“我说黑板右边有值日表,对吗?”呈现师生共同学习的情境。教师不是一个高高在上的、正确答案的化身,而是一个共同学习者。

2.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空间

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学数学,首先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生活经验、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学生提供能够自主学习、探索的素材,给学生充分地独立思考、自主尝试的时间。本套教材努力选取学生熟悉的、有一定生活背景的、能够理解的问题情境,设计学生愿意参与的“观察、探索、合作、发现”等数学活动,创造学生自主学习的条件,并通过一些具有操作性和启发性的指导语,如“自己试着做一做”、“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大胆猜想一下”等等(指导教师的“教”,又引导学生的“学”),鼓励学生自主学习,为学生提供积极思考、合作学习和自主探索的空间,让学生经历知识的构建过程。如,时间、人民币、升和毫升等的认识和有关计算,都是在学生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完成;所有的数学计算学习,都是先让学生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自主计算,然后,在师生交流的过程中,学习新的计算方法。再如,长方形、正方形周长和面积计算公式,都是在学生经历用自己的方法进行测量的过程,逐步抽象、概括、总结出来的,圆面积公式的推导是在估计飞标盘面积的基础上进行的等。

同时打破传统教科书的束缚,在一、二年级教材中,为学生设计了“自主小天地”栏目。在这个小天地里,学生可以写出自己编的题,可以记录自己所提的、学习中发现和解决的问题,可以记录自己成长中的数据等。

3.鼓励个性学习,重视学习过程的交流和反思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首先要张扬学生的个性。本教科书在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空间的同时,把“算法多样化”体现在鼓励学生个性化的计算方法和不同的解答问题策略上。教科书设计了4个“主人公”和同学们一起学习、一起交流,他们说“我是这样做的”、“这是我算的”、“我和你们做的不一样”。这种形式呈现的算法多样化,不是同一问题不同解法的简单罗列,而是学生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的个性化的算法交流。同时,本教科书把交流与反思作为学生理解、掌握数学知识与技能、丰富自己数学活动经验的重要环节,贯彻在全部教学活动中。除设置了“说一说”、“想一想”、“议一议”等栏目外,还通过“卡通朋友”的“说一说你是怎样做的”、“把……结果和大家交流一下”等等,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和与他人交流。通过交流,帮助学生强化数学思维,有效地组织自己的语言,向教师和同学表达自己的想法,并倾听他人的意见。让学生在宽松的、平等交流的环境中互相学习,进一步完善自己的数学知识结构,丰富自己的数学活动经验,学会知识,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交流。

4.重视估算,培养估计的意识和估算能力

估算主要用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良好的估计意识和估算能力是一个人数学素养的重要标志。本套教材在“加强估算”方面的基本思路是:以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和习惯为重点,结合教学内容,努力给学生创造较多尝试估算的机会,把估算贯穿在教学活动的全过程。

四、教材各领域内容的编排特点 1.“数与代数”领域的特点(1)重视培养学生的数感

数感是人的一种基本的数学素养。表现在人对数与运算的一般理解,这种理解可以帮助人们用灵活的方法做出数学判断和为解决复杂的问题,提出有用的策略。从数学应用的角度讲,数感不单单是对数概念和数运算的理解,更重要是一种主动地或自动化的理解数和运用数的意识和态度。《标准》认为,小学生的数感主要表现在: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能在具体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等;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6个方面)

《标准》对数感的描述,为教材编写提供了具体的、可操作性的依据。本套教材重视培养学生数感的主要体现是:

第一,在认识数的过程中,重视数感的培养。小学阶段学生要学习整数、小数、分数、负数等数的概念,教材通过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学生熟悉的、可感知的现实背景,让学生经历初步认识、理解、建立数概念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数感。如,一年级上册第一课(P1)师生交流,通过“我今年几岁了”、“我家有几口人”等,使学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认识1~5和数,结合动物乐园的情境图,“看图说话”通过“1可以表示什么?、2可以表示什么?经历数的认识抽象过程,估计、数一把花生、一杯花生有多少粒等”,体会实物与数的对应关系,理解数的意义;三年级下册,结合学生熟悉的商品标价认识小数;四年级下册(P36),通过学生熟悉的“1捆小棒、一篮西红柿、一束鲜花”理解“单位1”的概念;五年级下册,结合学生熟悉的天气温度,了解负数的意义;在数扣子的过程中,认识并感受100以内的数,二年级下册(P56)数特殊包装的纽扣电池,认识并感受1000以内的数,三年级上册,通过爸爸妈妈的工资、数出100张复印纸、测量出有多厚,再推算1万张复印纸有多厚等感受1万的大小;一年级下册,22比18多一些,50比18多得多,三年级上册,选择合适的近似数,三年级下册(P86)问题讨论“哪杯饮料多”等,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进一步体会数的实际意义,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

第二,在数学运算中,培养学生的数感。首先,本教材特别重视估算。如,学习两位数加法时,讨论“二十几加三十几结果可是多少”;加减计算练习时,先估计一下结果,再计算;学习乘除法时,先估计积是几位数,再计算等。另外,通过具体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选择不同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了解如何运用计算结果,培养学生的数感。如,二年级下册(P38)租船问题,每条船坐4个人,17个人需要租几条船?在这个现实背景下,学生不能只是简单计算17†4=4…1,而要理解这个余数1是什么意思。1表示什么呢?17个人租4条船还剩下1个人。进而要想到剩下1个人也需要1条船,所以要租5条船。再想“怎样分配乘船人数呢?”可以有多种方法。

(2)重视口算

“应重视口算”是《标准》提出的明确要求。一个人的口算技能水平是一个人数学素养的重要体现。能熟练地进行口算,不但是一个人日常数学应用的基本技能,更是进一步学习数学,提高学习效率的重要基础。本套教材把提高学生的基本口算技能作为一、二年级数学学习的重要目标。教材设计丰富的、有一定挑战性的游戏活动,让学生在“玩中练”口算。如,一年级(P47)数学游戏,翻出3的卡片,学生说出与3有关的所有算式,再翻一张……,这种练习口算的方式,使学生感到新奇、有挑战性,而且每个人都可以说出自己的算式,更重要的是,这种口算训练,不是学生被动地看算式写得数,而是学生主动思考、自主形成算式与结果的过程。把学生被动的、枯燥的口算训练,变为学生乐意参与的、主动地学习。

(3)重视算法多样化

《标准》明确提出:“避免繁杂的计算和程式化的叙述„算理‟,提倡算法多样化”。算法多样化是不同的人对数学理解的个性化表现,也是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的一种重要体现。本套教材把重视算法多样化体现在鼓励学生个性化算法的交流中,其主要理念和做法是:

第一,承认数学运算方法的多样化,尊重每个人数学计算方法的个性化,把让学生了解多种计算方法作为教材设计的重要内容。如,20以内加法中的“凑十法”,传统教材只讲把大数凑成10,即“拆小数凑大数”。本教材在介绍“凑十法”时,不但介绍把大数凑十,还介绍把5凑成10。

第二,把重视算法多样化体现在学生个性化算法交流、分享活动中。教材不是单纯呈现几种方法,让学生了解,更不要求学生掌握多种算法。而让学生在个性化算法的交流中,了解他人的计算方法,反思自己的方法,进而学习、提高自己的计算方法。

(4)注重估算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估算主要应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同时,估算也有利于把握结果的合理性。因此,估计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已成为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一个重要方面。本套教材对估算的内容设计有以下几点思考和做法:

第一,估算教学不是单纯的技能教学,更重要是一种意识、习惯的培养;

第二,估算技能的提高需要有一个不断的、反复尝试、练习的过程,数学教材和教学要为学生创造更多的机会,更丰富的教材进行估算训练;

第三,把估算的内容贯穿在全部数学教材中。除把估算的内容穿插于“数与代数”领域的全过程外,还在“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等领域安排了大量的估算的内容。

(5)重视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一谈到“应用”两个字,人人往往想到传统教材中的“应用题”。大家非常熟悉,过去小学数学中的应用题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点,也是难点。但学生学习的应用题,有很大一部分远离学生的生活,有的虽然是生活中的问题,也被人为的进行文字修饰为数学语言化的典型问题。这样的应用题,不利于学生对问题实际意义和数学意义的理解,教师就只好用画“关键句”、找“关键词、字”,记模式化的方法来应付考试卷上的应用题。可想而知,这样学习的应用题,考试时,一遇到稍为灵活的、或是没见过的问题,学生会感到一头雾水,面对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更是无从下手。所以,过去教材中的“应用题”,只能理解为“应用”某一解题方法解“标准化”的数学问题,而不是应用数学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学生的应用意识主要体现在: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面对新的数学知识时,能主动地寻找其实际背景,并探索其应用价值。关于应用意识教材主要有以下点体现。

第一,通过现实生活中学生熟悉的情境和事物,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教材在数的认识及所有新知识的学习时,都力求选取生活中的素材,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实际生活。如,三年级下册(P24),通过电视节目预报,学习24时记时法,四年级下册(P60),通过动物之最,学习小数。

第二,通过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首先要让学生能够发现事物中的数学信息,理解“数学问题”与事物中信息的关系,进而培养数学的眼光,即数学问题意识。考虑到小学低年级的学生直觉思维较好,抽象的问题思维较弱的特点,在学习计算时,更多的选取学生生活环境中经常发生的事情,通过“情境+问题”的方式呈现学习内容,让学生先观察情境图中,了解数学信息,再解决提出的问题,让学生在选择图中的信息解答问题的过程中,理解数学问题与图中的信息的关系,逐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如,一年级上册(P54)。第三,通过“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培养学生应用意识最有效的办法是让学生有机会亲身实践。本教材一方面,所有的加、减、乘、除计算都力争选取现实生活的素材,以多样化的“问题”形式出现,在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初步的应用意识。另一方面,结合有关单元内容,中、高年级每册教材都设计了一些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活动。如,三年级上册,在乘除单元设计“玩碰碰车问题”,在生活中的大数单元安排了“合理购物”、“计划购物”,在吨的认识单元(P103)设计了“制定运输方案”等。这些数学活动为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用不同策略解决问题创造了条件和机会。解决问题的价值不只是获得具体结果,而更重视让学生体会到解决问题可以有不同的策略,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2.空间与图形领域

(1)“空间与图形”的首要目标就是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空间观念的主要表现,其中包括:“能够由实物的形状想像出几何图形、由几何图形想像出实物的形状,进行几何体与其三视图之间的转化”。教材安排了大量的、学生熟悉的、三维空间的内容,让学生在观察、想像、描述的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如,从观察学生身边的物体,把样子想像的放在一起,认识立体图形;从不同方向观察同一物体,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交流看到的图形,亲身体验从不同方向看到的物体形状是不一样的,再判断某个图形是从哪个方向看到的,初步形成他们对三维空间与二维平面之间的联系。再设计观察一个物体,先想像一下看到的图形是什么样的,再实际观察、判断等活动,逐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2)重视动手操作

“空间与图形”的内容多是直观的、看得见、摸得着,可操作的,直觉动作思维是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特点。教材充分利用动手操作,帮助学生认识图形、感受图形特征,进行图形计算。如,通过用小棒拼图形认识角;通过折一折、量一量、比一比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特征、通过对折、剪纸认识对轴图形;通过做风车、拉抽屉等活动认识旋转和平移现象;通过用小正方形摆长方形、用小立方体摆长方体,探索长方形面积和长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通过把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拼成长方形,探索它们的面积公式等。

3.统计与概率领域内容的特点(1)重视培养学生初步的统计观念

统计观念主要表现在:能从统计的角度思考与数据信息有关的问题;能通过收集数据,描述数据、分析数据的过程作出合理的决策,认识到统计对决策的作用;能对数据的来源、处理数据的方法,以及由此得到的结果进行合理的质疑。

本套教材培养学统计的观念的主要做法是:

第一,设计学生亲身参与的统计活动,让学生经历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分析的全过程。统计观念的建立需要多次的亲身经历,让学生真正投入到统计活动的全过程是培养学生统计观念的最有效的方法。本套教材把让学生亲身参与统计全过程贯穿于各册教材中,除选择学生熟悉的事物进行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分析外,还更多设计本班学生的调查活动,让学生经历、统计的全过程,体验统计的价值。如,三年级上册调查学生最喜欢的儿童节目,和每天大约看电视的时间;三年级下册“学生最喜欢的运动项目调查”和“全班蛀牙情况调查”;四年级上册“同学读课外书的调查”;四年级下册“班内男、女生穿鞋号码的调查”等等。

第二,结合具体问题,使他们体会到统计的价值和学习统计的必要性,从而培养统计意识。如,一年级下册在随意摆放的各种菊花中,数出每种菊花有多少盆,容易出现数不准问题,使学生体会分类统计、表示数据的必要性;二年级上册通过对现实问题“班里最喜欢看哪个儿童节目的人最多”的不同认识,引出调查活动,体会统计的价值和现实意义;二年级下册,结合对班内最喜欢的运动项目调查,讨论“如果班里组织集体活动,你有什么建议?使学生体会统计对决策的作用”;三年级下册通过讨论“投球比赛,哪个组的成绩最好”,认识求平均数的必要性等。

(2)重视对统计实际意义的理解

本套教材特别重视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选择学生熟悉的事例学习统计知识,帮助学生理解统计图表和统计量的实际意义。主要做法是: 第一,把读“统计图表”贯穿在统计学习的全过程。

第二,结合具体的实例,使学生理解统计量的实际意义。如,认识平均数,结合求亮亮家一周平均每天丢塑料袋个数的问题,讨论“求出的„3个‟是每天实际丢塑料袋的个数吗?”,结合一个小组平均每人收集多少枚废旧电池的问题,讨论“收集最多比平均数多多少枚?、最少的比平均数少多少枚?”。再如,选择全班同学体重这一组比较典型的数据,认识众数的概念,然后讨论“这个班同学平均体重是39千克,表示什么意思?、这个班同学体重的众数是38,表示什么意思?”帮助学生理解平均数和众数的不同意义等。

(3)重视可能性,渗透概率思想

本套教材在重视“可能性”方面,有以下两点做法:

第一,结合其它领域的内容,渗透可能性思想。如,学习11~20各数认识,“猜一猜,纸片盖住的小棒可能是几根?”,探索组合规律时,“三个人进行乒乓球比赛,结果可能有几种”等。

第二,两个学段分别安排了独立单元,通过学生熟悉的事物和亲身参与实验活动,研究可能性问题,并在可能性结果研究的基础上,渗透概率知识。如,五年级上册,“袋里有一枚黑子和一枚白子,任意摸出一枚,有2种可能,那么,摸到白子的可能性有 ”,摸到黑子的可能性也是。这里不出现概率的名称。

(四)实践与综合应用 实践与综合应用强调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以及在生活中的应用,关注学生参与活动以及与同伴合作的情况,重视学生数学活动经验的获得和多样化的、灵活的解决问题策略的培养。

六、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全面理解和把握课程目标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标准》的总目标是九年学习结束时应达到的目标,学段目标则是本学段结束时学生应达到的目标。所以要在理解“九年”和“学段”目标的前提下,正确、合理地把握某册、某单元甚至某次数学活动的教学目标,并允许一些学生经过一段学习后达到目标。

2.树立正确的教学观

传统的教学观认为,教学就是“教师把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学生的过程”。新的教学观(1)强调“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2)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关注学生的个人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前提的、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富有个性的活动过程,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

3.具有课程开发的意识和责任感

课程是实现培养目标的宏伟蓝图,教科书是教师实施教学的重要依据。教师是教科书的实践者、开发者和创造者。新课程强调教材对地方的适应性和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在教学中,教师要在全面把握课程目标、了解教科书设计意图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组织教学,这是新课程赋予教师的权力和责任。

4.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要正确认识学生的个性差异,重视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学习以及交流反思过程中的个性化表现,并注重“因人施教”使每个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

5.要充分认识“评价”的重要意义,重视教学过程的评价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评价,既是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一种手段和策略。要注意采用个性化的鼓励性语言,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培养学生学好数学的自信心,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6.要创造性地组织教学

(1)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

(2)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要首先尊重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相信学生有自主学习的愿望和自主尝试的兴趣和能力。要理解教科书的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合作学习与反思交流。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作为参与者,和学生一起学习,并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给予适当的帮助和指导,同时,注意选择学生中有价值的问题或意见,和学生一起展开讨论,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3)加强估算,鼓励算法多样化。鼓励算法多样化不是学习多种算法,而是尊重学生个性化的算法。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算”,肯定学生的不同算法。有时,可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比较各种算法的特点,鼓励学生选用适合自己的(自己习惯的或更好的)方法。

(4)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教科书呈现的内容、情境、问题和实践活动等,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还要注意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问题,了解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学习数学的价值。

我们经常听到教师们在说:“我们要掌握新的教学理念,要了解新教材的编排特点,改进我们的教学……”等等,然而在教师们的教学中却看不出新教材所体现的教学理念。究其根本原因就是教师们并没有真正地去研读教材,不能够全面准确地理解教材的编排特点及所体现的教学思想;有的教师虽然进行了研读,但不能从整体去理解教材,认识得比较片面,理解得不够充分,致使教学没有明显的进步。教学理念决定一个教师的教学行为,因此,只有我们用科学的方法去深入研读教材,准确全面地了解教材的编排特点、学习内容的呈现方式、蕴涵的教学理念、教学的基本过程、自主与合作的契机、教师指导作用的关注点等等,合理利用教材的资源并能够创造性的拓展补充,才能有效地改进我们的教学。下面结合自己的理解对新教材的特点谈一谈粗浅地认识。

一、教材的编排特点

1、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密切数学与现实的联系。

新教材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沟通生活中的数学与学科数学之间的联系。通过学生熟知的、贴近现实生活的内容和情境,帮助学生理解体验从现实生活中产生和发展的数学知识,使学生的生活经验促进数学知识的学习。通过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丰富和拓展所学知识,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生的数学活动经验和应用意识。例:三年级分数的初步认识,教材设计了两个孩子吃桃子、分桃子的真实例子做为素材引入教学,通过分桃子这个生活中经常接触、并乐于参与的活动进行学习。又如:二年级除法的设计,教材设计了妈妈买来一些鲜花要平均分装在两个花瓶里来装饰客厅的场面,让孩子在亲自动手分花的活动中去感受、去学习。在小数乘法的教学时,教材设计了到超市购物计算价钱的生活情景等等。这样的设计即贴近孩子的生活,使学生感到真实可亲,又能够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同时激活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应用已有的经验进行学习。在教学时,我们要根据教材的这一特点,密切联系孩子的生活实际,将数学学习与孩子的现实生活相整合,选择孩子生活中经常接触的、感兴趣的事例作为教学素材设计教学。

2、注重学习情境的创设。

纵观各种版本的教材,其共同的特点就是特别重视学习情境的创设。每一学习内容(特别是低年级尤为突出)都由生活中的情境图(或童话故事)引入,它选择学生身边感兴趣的、包含数学信息的事物作为学习材料,以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方式落实在教材中,激发学生学习的愿望与热情,激活学生已有的活动经验,让学生在情景中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从而展开学习活动。如:三年级学习统计,教材创设的投球游戏;学习周长时,教材创设了给小布艺加花边,让学生计算用多长花边的情境等等。又如:小猫钓鱼、小熊请客、超市购物、花店里的故事、设计方案等等情境的创设。在应用训练时,也注重情境的创设,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解决问题。例如五年级小数除法,教材设计了这样的练习:妈妈带了20元钱到菜市场。(各种菜及价钱由图展现)妈妈买了0.5千克芹菜,2千克冬瓜,一共多少钱?你还可以提出那些数学问题?又如一年级上20以内加减法复习(教材93页)第二题游览海底世界的设计,充分体现了这一特点。因此,在教学时,我们要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特点,创设生动有趣、富有挑战性的、符合学生年龄特征的情境。学习情境的创设不仅仅在引入教学时,在学习过程中及应用环节也应该予以高度重视,要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之中。

3、展现知识的产生和应用过程,体现了学生科学合理的学习方式。

教材对教学内容按照:情境引入(启发思考)——自主探索(合作学习)——反思交流——建立模型(内化、整理)——综合运用(解决问题)基本模式进行编排,即创设一个含有数学问题的、学生熟悉并喜闻乐见的生活情境,通过观察、动手实践、探索、交流等活动逐步建立这一问题的数学模型,然后运用这一模型去解释现象,去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这样的编排使学生掌握数学知识的同时,更重要的是掌握了数学学习的基本方法,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以及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例如,三年级分数的初步认识,教材从认识1/2开始。教材首先创设了两个小朋友分桃子的情境,鼓励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得到“一个桃子平均分给两个人,每人得到半个桃子”,随后指出一半也可以说是二分之一;接下来让学生拿出来长方形的纸平均分成2份,并把其中的一份涂色;然后学习写法和读法。这样做密切联系学生的经验,加深了对分数意义的理解。同时也体验到分数学习的必要性以及分数表示的优越性。(学生在正式学习分数以前,一半经常出现在他们的口中,只不过是不知道用什么符号表示罢了;另一方面,学生在生活中也经常听到或看到过1/

2、1/3这样的分数,只是不知道什么意思)这样,让学生经历了从情景中建立模型的过程。通过动手折、涂、说等活动使学生体会到,1/2不仅可以表示半个桃子,还可以表示半张纸半个图形等等,对1/2这一模型进一步解释与应用。在此基础上拓展应用。(学习1/

3、1/

4、1/5…..)

这样的编排模式有利于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具体问题的过程中学习理解并应用数学。学生在大量的观察、操作、实验、讨论、思考、交流的活动中,提高了学生数学思考及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发展了良好的体验。

4、以活动为线索安排教材内容,促使孩子在活动中主动参与。依据孩子的特点,以学生喜欢的活动为线索安排教材内容是新教材较为突出的特点。通过学生亲自参与活动过程,在活动中去体验学习的乐趣与解决困难的苦于乐、去发现数学知识与数学规律、去发展兴趣能力习惯与信心。如:三年级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教材首先安排了一个拼摆长方形的活动,要求学生用12个边长1厘米的小正方形拼成不同形状的长方形;接着要求学生相互交流所拼成长方形的样子,并记录所拼长方形的长、宽与面积;第三步要求学生观察记录,相互议论发现规律;最后得出长方形的面积公式。这样的编排,学生感到有趣并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会收到很好的效果。还有教材安排的测量活动、投球活动、装饰教室设计方案等等。这样,使学生亲身参与活动,获得知识、发展能力、提高活动经验。

教材还安排了大量的“看一看、想一想、做一做、说一说、议一议、拼一拼、摆一摆…..”活动,使学生在观察、操作、思考、交流、欣赏、反思等活动中,掌握基本的知识和技能,发展数学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初步形成良好的情感体验及态度价值观。基于这样的特点,我们教师要充分认识到: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在教学过程之中,要敢于给每一个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去真正参与活动,引导学生在开放的活动中去思考、去交流、去发展。

5、体现了自主、合作与交流的契机。

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动手实践是学生重要的学习方式。但是,什么样的问题、什么样的时机让学生去自主、去合作、去操作;什么样的问题需要教师去直接讲授等等,许多教师都感到很难把握。新的教材在编排的时侯充分注意了这一问题,对自主、合作与实践的契机通过动物卡通形象的话语作了明确的安排。如:二年级下第八单元四边形的教学内容,教材首先让学生拿出一张长方形的纸,然后通过蓝灵鼠(数一数有几条边和几个角)、兔博士(仔细观察长方形的边和角有什么特点)的要求让学生自主探索,有了一定认识的基础之后让学生交流自己的发现;接下来提出要求:同桌合作,验证他们的说法对不对,让学生之间进行合作;紧接着通过兔博士的问题(怎么验证长方形的对边是否相等?)让学生展开讨论;之后让学生用手中的学具去动手验证。这样的安排,使教师们能够通过分析教材,准确把握自主与合作的契机及需要研讨的问题,能够合理安排教学。又如五年级上第四单元小数除法的编排,教材首先出示电池5号5元2节,7号7.2元4节,1号5.4元6节,并提出问题:(1)一节5号电池多少钱?(2)一节7号电池多少钱?(3)一节1号电池多少钱?教材通过兔博士的要求(先估算再试着计算)让学生自主探索;通过大头蛙的语言(用竖式这样计算)指出了教师应该直接讲授的内容;通过兔博士和红红的问题提出了学生合作讨论的问题(商的小数点为什么要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个位不够商1怎么办?)。这样的安排使教师把握起来就不会感到困难。这样的编排是我们新教材的显著特点。

6、关注了孩子的情感体验。数学课程标准把课程目标分为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四个领域。明确提出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即不是与数学课程无关的教育目标,也不是数学知识的副产品,其本身就是数学学科教学的重要目标。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情感态度价值观需要贯穿于整个数学学习活动过程之中,需要长期的积累,一旦形成对学生将终生有益。因此,教材自始至终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为学生创设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首先,其独特的人性化设计。每一册的第一单元都不安排计算的内容,而是编排与生活联系密切,开放有趣、活动性较强的内容,使学生能够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开始新学期的学习,从而能够较快的进入正常的学习状态。使学生由快乐的假期自然而然的进入正常的学习生活。(一年级上下册第一单元分别为:比较、位置;二年级上下册第一单元分别为:测量、排列问题;三年级上下册第一单元分别为:对称、旋转与平移;四年级上下册第一单元分别为:升和毫升、观察物体;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为:对称、平移与旋转……)其二,教材创设了大量现实、有趣且有挑战性的情境,使学生在学到数学知识的过程中激发了对知识的渴望,从中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其三,呈现形式多样并具有趣味性,能够激发学习的兴趣。如通过童话故事、寓言故事等(如:小熊请客、小猫钓鱼、小猴分果等等)引人入胜的情节激发好奇心,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其四,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展示数学自身的魅力,使学生亲近数学,乐学数学,对数学学科产生持久的兴趣。(数学的美、数学的作用等)其五,设计了丰富多彩的活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数学游戏、数学故事、探索乐园、数学调查、模拟购物、实践活动等等,大大增加了学习的兴趣。因此,教师应该充分发掘教材的有利因素,并积极开发拓展,增加教材的积极素材,以提高学生的积极体验,增加学习乐趣。

7、知识由浅入深,要求逐步提高。

根据数学学习内容大多概念较难建立,计算单调、枯燥的特点,本套教材在编排时采取了密切联系孩子的生活实际,将同一学习内容分成几个阶段进行教学。采取逐步渗透、进一步深化、螺旋上升的编排思想。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关于分数的编排。根据分数概念较难建立、意义较难理解、计算较为枯燥的特点,教材将分数分为三个阶段进行编排。第一阶段,三年级下“分数的初步认识”,主要是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通过平均分一个物体初步认识分数,较简单的、分母不超过10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第二阶段,四年级下“分数的认识”,在第一阶段认识分数的基础之上较全面的认识分数,主要内容是通过平均分多种事物(群体组成的整体、一条线段、一个计量单位等等)较全面的认识分数,教复杂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学习分数的基本性质;第三阶段,五年级上“分数的再认识”,主要学习异分母分数的大小比较、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和分数加减混合运算。其他的内容如统计、几何图形、数的认识等等的编排也体现了这样的特点。对称、平移与旋转在三年级学习,到五年级还进一步学习。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从整体上研读教材,弄清每一部分内容在小学阶段的终极目标和学段目标的前提下,准确把握不同阶段甚至是每册、每一单元以至每一次数学活动的教学目标,对学生提出合理的要求,防止人为的造成要求过高或达不到要求的现象。

8、关注不同学生的发展,照顾不同学生的需要。

每一个学生都具有一定的分析、解决问题和创造的潜能,由于种种原因,学生之间在知识基础、学习习惯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他们的发展所需也是不同的。教材在编排时,充分考虑到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需求,教材内容适当增加弹性。首先,设计较开放性的学习情境。对同一问题情境力求提出不同层次的问题。如:二年级第四单元表内乘法第一课时提问题,(P39)教材创设了游乐园游玩的情境,情境中有三组信息,有的同学在玩电动火车;有的在玩碰碰车;有的在玩跳绳。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活动,提出相应的数学问题。又如一年级上7的加减法,教材设计了放风筝的情境,情境中有7个小朋友在放风筝(4女3男;2个穿长裤的,5个穿短裤的;5个表情高兴的,2个表情不高兴的);有5个风筝在空中飞着,2个落到了地上;远处的背景有7棵树(一棵大的,六棵小的),这样的情境可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都能够根据自己的喜好提出不同的问题。其次,练习的设计具有层次性。在设计基本的练习之后,设计了有一定难度、较灵活的题目(标有*号)供有余力的学生完成。如二年级表内乘法,在学过六的乘法之后,教材设计了这样的题目:有4棵树,前三棵上树每棵树有5个猴子,第四棵树上有3个猴子,一共有()个猴子。这个问题有一定的难度,能够满足较有余力的学生的需求。第三,注重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尊重学生不同的生活经验、基础与认知特点。如:四年级乘除混合的教学时,教材设计了这样的问题“王爷爷养的4头奶牛每个星期产奶896千克,平均1头奶牛每天产奶多少千克?”红红说,先算4头奶牛每天产多少奶……亮亮说,先算1头奶牛每个星期产多少奶……丫丫说,可以列成综合算式……这样的设计,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能够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第四,教材设计了数学游戏、身边的数学、自主小天地、兔博士网站、数学冲浪、问题讨论、实践活动等栏目,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阅读材料、研讨的问题以及实践活动的机会,能够满足不同层次学生进一步学习及自我应用数学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进行体验的需要。使所有的学生都具有发展的机会。因此,我们教师在教学时,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提出不同的要求,防止一刀切的现象。要考虑到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需求,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得到有效的发展。

9、教材的编排给我们的教师提供了更加开放的空间,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情况做适当的增减、调整以及补充。

教材是组织教学的重要资源,“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再加工,有创造地设计教学过程”(创造性进行教学,而不是创造教材)。首先,在新知识形成过程的编排,教材提供了基本的思路,不再是面面俱到。考虑到了不同学生的需要。如:二年级教材加减混合的教学。教材首先创设一个生活情景,学生结合情景中的问题列出一个加减混合的算式,结合情景中的具体事件理解运算顺序。然后,总结加减混合的方法。在练习中出现了减加混合的情况。这样的设计,教师就可以根据学生的情况灵活设计。如果学生能力较强,就可以按照教材安排进行;如果学生的基础较差,教师可以仿照情景中的思路在设计一个减加混合的问题,然后总结计算的方法。其次,教材强化了对概念形成过程的教学,强化了对概念一的理解,对其应用编排的较少,有的没有。如;化简比、求比值的安排的练习比较少;又如比例尺的教学,教材对概念形成的教学编排较细,对意义的理解给与高度重视,对求实际距离有简单的设计,对求图上距离没有设计。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应用能力的情况适当补充。期末考试的设计画图就充分反映了教师在这方面的不足。(有的不会求图上距离、有的对实际距离的单位米不适应)致使相当一部分学生对设计画图束手无策。第三,练习的设计只是提供了一种思路。练习的数量设计的不多。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情况做适当的补充。

10、加强了数学与科学、社会的联系,体现了数学的作用。前面已经谈到,新教材的编排加强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在愉快的生活中学习数学。与此同时,教材的编排突出了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以及在解决生活问题中的巨大作用,从而感受到数学的巨大价值。如二年级上的方向与位置,让学生通过学习了解生活中物体的相互位置关系;了解事物现象与方向的特点(向日葵头向太阳、太阳东升西落、中午太阳在南面等等),在遇到特殊情况下准确判断方向。二年级下的方向与路线,让学生通过学习感受方向与路线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能够看懂线路图,准确说出或达到目的地,提高适应现实生活的能力。再如,六年级上圆与扇形,教材引入时,用设计汽车轮子的素材,有三角形的、正方形的、圆形的几种,说说你喜欢谁的设计,说说你的理由。这样的安排更加体现了数学服务于社会、服务于生活的特点。

又如四年级计算器单元的编排,使学生了解到计算机在军事、气象、航天、计算、信息处理等方面的应用,从而感受到数学的价值;三年级有趣的剪纸使学生感受到对称知识应用的魅力;统计与可能性的编排让学生体会到应用数学知识能够对生活中的事物进行分析、预测并作出判断等等。如:二年级上统计单元设计了统计喜欢的电视节目的内容,通过统计让学生了解喜欢电视节目(大风车、动画城、东方儿童、七巧板)的情况,并能提出合理化建议。又如三年级有趣的七巧板展现了几何图形的神奇魔力。因此,教学时,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进行必要的拓展,向学生增加一些介绍应用数学的科技新成果;应用数学解决生活问题的事例;应用数学进行广告、宣传的设计;增加一些欣赏的内容。多安排一些调查、设计、办数学知识小报、统计、分析、模拟出游、制订路线等方面的实践活动。发展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我们的教师对此还没有给与足够的关注,这方面的思想务必引起我们的重视,在检测命题时,这方面的内容也占有一定的比例。但是我们的学生出现的问题却很严重。(如:统计的预测、设计并画图等)

总之,新的教材在内容的编排及呈现形式都有鲜明的特点,体现了数学课程标准所提出的基本教学理念。只有我们认真深入的研读教材,理解教材的真谛,才能准确把握教材,我们的课堂教学才能有一个质的提升。

二、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全面理解和把握课程目标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标准》的总目标是九年学习结束时应达到的目标,学段目标则是本学段结束时学生应达到的目标。所以要在理解“九年”和“学段”目标的前提下,正确、合理地把握某册、某单元甚至某次数学活动的教学目标,并允许一些学生经过一段学习后达到目标。

2.树立正确的教学观

传统的教学观认为,教学就是“教师把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学生的过程”。新的教学观(1)强调“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2)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关注学生的个人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前提的、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富有个性的活动过程,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

3.具有课程开发的意识和责任感

课程是实现培养目标的宏伟蓝图,教科书是教师实施教学的重要依据。教师是教科书的实践者、开发者和创造者。新课程强调教材对地方的适应性和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在教学中,教师要在全面把握课程目标、了解教科书设计意图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组织教学,这是我们每一位教师的权力和责任。

4.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要正确认识学生的个性差异,重视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学习以及交流反思过程中的个性化表现,并注重“因人施教”使每个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

5.要充分认识“评价”的重要意义,重视教学过程的评价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评价,既是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一种手段和策略。要注意采用个性化的鼓励性语言,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培养学生学好数学的自信心,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6.要创造性地组织教学

(1)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在解决问题中学数学。(2)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要首先尊重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相信学生有自主学习的愿望和自主尝试的兴趣和能力。要理解教科书的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合作学习与反思交流。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作为参与者,和学生一起学习,并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给予适当的帮助和指导,同时,注意选择学生中有价值的问题或意见,和学生一起展开讨论,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3)鼓励算法多样化。《标准》明确提出:“避免繁杂的计算和程式化的叙述„算理‟,提倡算法多样化”。算法多样化是不同的人对数学理解的个性化表现,也是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的一种重要体现。鼓励算法多样化不是学习多种算法,而是尊重学生个性化的算法。把重视算法多样化体现在学生个性化算法交流、分享活动中。要认识到不是单纯呈现几种方法让学生了解,更不要求学生掌握多种算法。而让学生在个性化算法的交流中,了解他人的计算方法,反思自己的方法,进而学习、提高自己的计算方法。因此,教师首先要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算”,肯定学生的不同算法。有时,可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比较各种算法的特点,鼓励学生选用适合自己的(自己习惯的或更好的)方法。

(4)重视动手操作

直觉动作思维是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特点。我们在教学中,特别是空间与图形的教学时要充分利用动手操作,帮助学生认识图形、感受图形特征,进行图形计算。如,通过用小棒拼图形认识角;通过折一折、量一量、比一比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特征、通过对折、剪纸认识对轴图形;通过做风车、拉抽屉等活动认识旋转和平移现象;通过用小正方形摆长方形、用小立方体摆长方体,探索长方形面积和长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通过把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拼成长方形,探索它们的面积公式等。(5)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教科书呈现的内容、情境、问题和实践活动等,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还要注意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问题,了解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学习数学的价值。

一谈到“应用”两个字,人人往往想到传统教材中的“应用题”。大家非常熟悉,过去小学数学中的应用题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点,也是难点。但学生学习的应用题,有很大一部分远离学生的生活,有的虽然是生活中的问题,也被人为的进行文字修饰为数学语言化的典型问题。这样的应用题,不利于学生对问题实际意义和数学意义的理解,教师就只好用画“关键句”、找“关键词、字”,记模式化的方法来应付考试卷上的应用题。可想而知,这样学习的应用题,考试时,一遇到稍为灵活的、或是没见过的问题,学生会感到一头雾水,面对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更是无从下手。所以,过去教材中的“应用题”,只能理解为“应用”某一解题方法解“标准化”的数学问题,而不是我们所说的应用数学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通过学习我们知道,学生的应用意识主要体现在: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面对新的数学知识时,能主动地寻找其实际背景,并探索其应用价值。关于应用意识的培养从以下以下点得以体现。第一,通过现实生活中学生熟悉的情境和事物,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教材在数的认识及所有新知识的学习时,都力求选取生活中的素材,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实际生活。

第二,通过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首先要让学生能够发现事物中的数学信息,理解“数学问题”与事物中信息的关系,进而培养数学的眼光,即数学问题意识。考虑到小学低年级的学生直觉思维较好,抽象的问题思维较弱的特点,在学习计算时,更多的选取学生生活环境中经常发生的事情,通过“情境+问题”的方式呈现学习内容,让学生先观察情境图中,了解数学信息,再解决提出的问题,让学生在选择图中的信息解答问题的过程中,理解数学问题与图中的信息的关系,逐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第三,通过“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培养学生应用意识最有效的办法是让学生有机会亲身实践。像教材那样,力争选取现实生活的素材,以多样化的“问题”形式出现,在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初步的应用意识。另一方面,结合有关单元内容,设计一些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活动。如,“设计租车方案”、“制定购物计划”、“社会调查”、“合理购物”、“计划购物”、“制定运输方案”、“调查、统计、预测”、“ 调查学生最喜欢的儿童节目”、“每天大约看电视的时间”、“学生最喜欢的运动项目调查”和“全班蛀牙情况调查”、“出谋划策”等等。这些数学活动为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用不同策略解决问题创造了条件和机会。解决问题的价值不只是获得具体结果,而更重视让学生体会到解决问题可以有不同的策略,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第四、注重估算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上一篇:药家鑫法律下一篇:今天我是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