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局的主要职责(精选11篇)
审计局的主要职责 篇1
达州市审计局
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的规定
根据中共四川省委、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复的《关于达州市人民政府机构改革方案》(川委厅〔2010〕40号),设立达州市审计局(简称市审计局),为市政府工作部门。
一、职能调整
(一)取消的职责
1.取消核查社会审计机构对审计机关审计监督对象以外的单位出具的相关审计报告的职责。
2.对扩权强县(市)财政决算的审计职能划归省审计厅审计。
(二)加强的职责
加强对经济责任、关系国计民生的资源能源、环境保护和社会保障资金、灾后恢复重建、扩大内需、市属国有资本占控股和主导地位的企业、市政府投资及以市政府投资为主的建设项目或市政府主管部门驻外非经营性机构、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的审计职责。
二、主要职责
根据以上职责调整,市审计局的主要职责是:
(一)贯彻执行国家有关审计工作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拟订我市地方性审计制度;制订并组织实施审计工作发展规划和专业领域审计工作规划,制订并组织实施年度审计计划;组织对全市性重大投资项目、重大突发性公共事项、重要专项资金及国家、省、市重大政策措施执行情况的审计和专项审计调查;对直接审计、审计调查和核查的事项依法进行审计评价,作出审计决定或提出审计建议。
(二)负责对市级财政收支和法律法规规定属于审计监督范围的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和效益进行审计监督,维护国家财政经济秩序,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促进廉政建设,保障国民经济和社会健康发展;对审计、专项审计调查和核查社会审计机构相关审计报告的结果承担责任,并负有督促被审计单位整改的责任。
(三)向市政府市长提出市级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情况的审计结果报告;受市政府委托向市人大常委会提出市级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情况的审计工作报告、审计发现问题的纠正和处理结果报告;向市政府报告对其他事项的审计和专项审计调查情况及结果;依法向社会公布审计结果;向市政府有关部门和县(市、区)人民政府通报审计情况和审计结果。
(四)直接审计下列事项,出具审计报告,在法定职权范围内作出审计决定或向有关主管机关提出处理处罚的建议:
1.市级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其他财政收支,市级各部门(含直属单位)预算的执行情况、决算和其他财政收支。
2.县市区(扩权强县、市除外)人民政府预算的执行情况、决算以及其他财政收支,市级财政转移支付资金。3.使用市级财政资金的事业单位及直属单位和社会团体的财务收支。4.市政府投资和以市政府投资为主的建设项目预算执行情况和决算。5.市属国有企业和地方金融机构、市属国有资本占控股或主导地位的企业和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和损益。
6.市政府部门以及其他单位受市政府及其部门委托管理的社会保障基金、社会捐赠资金及其他有关基金、资金的财务收支。
7.国际组织和外国政府在达援助、贷款项目的财务收支。
8.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律、政府规章规定应由市审计局审计的其他事项。
(五)按规定对县处级领导干部和依法属于市审计局审计监督对象的其他单位主要负责人实施经济责任审计。
(六)组织实施对国家财经法律、法规、规章、政策和宏观调控措施执行情况、财政预算管理或国有资产管理使用等与市级财政收支有关的特定事项进行专项审计调查。
(七)依法检查审计决定执行情况,督促纠正和处理审计发现的问题,依法办理被审计单位对审计决定提请行政复议、行政诉讼或市政府裁决中的有关事项;协助配合有关部门查处相关重大案件。
(八)指导和监督内部审计工作,核查社会审计机构对依法属于审计监督对象的单位出具的相关审计报告。
(九)与县(市、区)人民政府共同领导县(市、区)级审计机关;依法领导、指导和监督下级审计机关的业务,组织下级审计机关实施特定项目的专项审计或审计调查,纠正或责成纠正下级审计机关违反国家规定做出的审计决定;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协管县(市、区)级审计机关负责人。
(十)组织审计市级驻外非经营性机构的财务收支,依法通过适当方式组织审计市属国有企业和金融机构的境外资产、负债和损益。
(十一)组织开展审计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指导和推广信息技术在审计领域的应用,组织建设达州审计信息系统。
(十二)承办市政府交办的其他事项。
三、内设机构
根据上述职责,市审计局设12个内设机构:
(一)办公室
负责文电、会务、机要、档案等机关日常运转工作,承担财务、保卫、保密、信访、信息、宣传、外事、新闻发布、绩效管理、政务公开等工作;起草机关管理方面综合性文件;组织指导协调全市审计机关信息化工作,组织实施“金审工程”,负责机关政务网络信息发布和安全管理;联系特约审计员。
(二)人事科
承担机关及直属单位的人事管理、机构编制、教育培训、出国(境)人员政审和审计专业技术职称考评等工作;承办协管县(市、区)级审计机关负责人的有关事项。负责机关和直属单位的离退休人员工作。
(三)法制科
组织贯彻执行审计工作的法律、法规、行政规章、审计准则和指南以及相关规章制度等;负责地方审计法规、规章的草拟及修改和报批,办理有关的协调工作;审理有关审计业务事项;承担机关有关规范性文件的合法性审核工作;实施对局机关各业务科和下级审计机关审计行政执法和审计业务质量的监督检查,编制全市审计工作规划和年度计划,综合考核县(市、区)审计机关业务工作;负责全市审计业务统计工作;监督审计决定的执行;承担机关行政复议、行政应诉和普法依法治理等工作。
(四)内部审计监督指导科
负责指导、监督内部审计工作;组织协调对社会审计机构出具的属于审计机关审计监督对象的单位的相关审计报告核查工作。
(五)财政审计科
负责审计市级预算执行、其他财政收支及税收征管、市国库办理市级预算资金的收纳拨付情况及县(市、区)人民政府预算执行、决算和其他财政收支情况;开展相关专项审计调查。
(六)金融审计科
负责审计市属国有金融机构、期货交易机构和市属国有资本占控股或主导地位金融机构以及上级审计机关授权或统一组织的国家金融机构、期货交易机构的资产、负债、损益;负责审计市属国有担保公司、政府性融资平台公司;对地方债券、集资的审批和证券发行进行审计监督;负责承办市政府授权的金融审计监督事项;开展相关专项审计调查。
(七)行政事业审计科
负责审计市级市委机关、人大机关、政府机关、政协机关、法院机关、检察院机关、政党组织、社会团体的财务收支;组织审计市政府有关部门及直属单位的财务收支;负责审计市政府主管部门管理的教科文卫专项资金;开展相关专项审计调查。
(八)农业与资源环保审计科
负责审计市政府主管部门管理、其他单位受市政府或市政府主管部门委托管理的农业专项资金、资源能源和生态环境保护资金、扶贫开发和大中型水库移民资金等;开展相关专项审计调查。
(九)社会保障审计科
负责审计市政府主管部门和其他单位受市政府或市政府主管部门委托管理的社会保障基金、社会捐赠资金以及其他有关基金、资金的财务收支;开展相关专项审计调查。
(十)外资运用审计科
负责审计国际组织和外国政府在达援助、贷款和赠款项目的财务收支和项目执行情况;负责审计市政府或市政府主管部门驻外非经营性机构的财务收支;对市属国有资本占控股和主导地位的中外合资合作企业、境外中资企业和机构进行审计监督;负责审计市属国有企业和金融机构的境外资产、负债和损益;开展外债审计、专项审计;开展相关专项审计调查。
(十一)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科
负责审计市政府投资和以市政府投资为主的建设项目的预算执行情况和决算、市国家重大工程项目资金的筹集、使用情况;组织对市管其他国家建设项目和市属国有及国有控股施工企业、房地产业的审计监督;开展相关专项审计调查。
(十二)企业审计科
负责审计市属国有及国有资本占控股或主导地位企业的资产、负债和损益,组织实施对其他国有及国有资本占控股或主导地位企业的审计监督;依照法律、法规规定或市人民政府要求,对其他企业进行审计监督;开展相关专项审计调查。
机关党委 负责机关及直属事业单位党群工作。
四、人员编制和领导职数
市审计局机关行政编制数39名(含纪检组长、机关党委书记人员编制)。其中:局长1名、副局长4名,总审计师1名,正科级领导职数12名,副科级领导职数10名。
纪检组长和机关党委书记按市委规定配备。工勤人员控制数4人。
五、其他事项
(一)地方各级审计机关领导干部的管理,实行双重领导、以地方党委为主的体制。县(市、区)党委在任免、调动、奖惩县(市、区)级审计机关负责人时,应事先征求市审计局的意见。市审计局要协助县(市、区)党委加强对县(市、区)级审计机关领导班子的考察了解,经常反映情况,主动提出领导班子配备、调整的建议。
(二)所属事业单位的设置、职责和编制事项另行规定。
六、附则
本规定由中共达州市委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负责解释,其调整由中共达州市委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按规定程序办理。
审计局的主要职责 篇2
立法型审计体制是指国家审计机构隶属于立法部门的一种审计体制。美国是实行立法型审计体制的代表性国家。在组织体系上,由联邦会计总署—州审计局—地方审计局三级组成。在机构设置上,各级审计组织主要包括两大部分机构,一部分为业务机构负责具体审计事宜,一部分为人事、培训等行政性职能机构。在领导体制上,会计总署直接对联邦国会负责并报告工作,州和地方审计局直接对各州、地方议会负责并报告工作。在人员配置上,会计总署的最高行政领导是主计长,在主计长下设副主计长1人和主计长助理4人,由总统任命;州、地方审计局的最高行政领导是审计局长,在其之下设有副局长和局长助理各1人,由州长任命,各级审计负责人的任期都不受政府更迭和国(议)会换届的影响。在审计职责权限设定上,各级审计组织主要负责对政府职能部门的经济业务进行检查与监督,对各级预算编报与执行情况进行审核,对国(议)会拨款情况进行检查等。各级审计组织拥有对相关部门经济往来凭证资料的查阅审核权,对相关部门负责人的调查询问权,对不合理预算与拨款的暂停否决权等。在审计职能划分上,各级审计组织主要发挥着监督各级政府部门与为相关机构提供特定技术服务两项基本职能。在审计管辖范围上,各级审计组织主要负责本级政府行政管辖范围内的审计事项,遇特殊事项可由会计总署统一协调安排进行联合审计。在经费来源上,为保证审计工作的独立性,各级审计组织的经费由国(议)会单列预算予以保证。
二、司法型审计体制
司法型审计体制是指国家审计机构隶属于司法部门的一种审计体制。法国是实行司法型审计体制的代表性国家。在组织体系上,由国家审计法院—地方审计法院两级组成。在机构设置上,各级审计法院内部针对不同政府部门与主要审计业务类型设有多个审计法庭。在领导体制上,国家审计法院独立于政府和议会开展各项工作,属于行政法院系列,由行政法院院长直接领导,地方审计法院直接对国家审计法院负责并报告工作。在人员配置上,各级审计法院的最高领导为首席院长,下属各法庭设有庭长和高级法官,均经内阁会议审议通过,由总统任命,各级审计法院的法官人数在200人左右,另可根据实际工作需要聘请高级审计师和相关办事人员。在审计职责权限设定上,各级审计法院主要负责对国家财政收支和预算编制与执行情况进行审核,对政府各项资金的真实、合法与效益进行控制与监督;各级审计法院拥有的审计权限包括对违反财经法规行为运用司法手段介入与处理,对相关审计事项进行通报,对各级官员履行职责的情况进行审查与评价。在审计职能划分上,根据不同审计对象在审计职能上各有侧重与突出。在审计管辖范围上,各级审计法院分别负责本级政府管辖范围之内的审计事项,国家审计法院有权对地方审计法院的审计事项直接介入并审核。在经费来源上,各级审计法院所需经费由国会单独编制预算予以保障。
三、行政型审计体制
行政型审计体制是指国家审计机构隶属于国家行政部门的一种审计体制。瑞典是实行行政型审计体制的代表性国家。在组织体系上由中央—地方两级构成,中央审计组织包括审计办公室和国家审计局,地方审计组织包括各省、市审计局。在领导体制上,审计办公室直接隶属于议会,国家审计局隶属于中央政府,中央审计部门与地方审计局之间无领导和被领导关系,地方审计机关隶属于地方各级政府,对其负责并报告工作。在机构设置上,审计办公室内没有再设置具体机构,国家审计局和地方审计局内按照具体业务情况设有秘书处、行政管理处、财务管理和会计处、绩效审计处和财务审计处。在人员配置上,审计办公室由12名审计师组成,每年选举一次;国家审计局最高领导为审计长,其他领导人员包括政府开发部部长和若干名议员;地方审计局设局长1名,另有若干名省、市级议员。在审计职责权限设定上,各级审计部门主要负责对政府各级部门的财政收支活动进行审查和监督,对各级业务部门的大宗物资装备采购情况进行审核,对国家银行的各项经费往来情况进行监控等;各级审计部门拥有的审计权限主要包括:对各级财务往来凭证的调阅审查权,对相关经济事项的否决权,对职能部门领导的审查评价权等。在审计职能划分上,各级审计部门主要发挥着对相关政府业务部门的监督职能。在审计管辖范围上,审计办公室和国家审计局主要负责中央政府管辖范围内的审计事项,地方审计局主要负责地方各级政府行政管辖范围内的审计事项。
四、独立型审计体制
独立型审计体制是指国家审计机构单独设置,不隶属于任何部门的一种审计体制。日本是实行独立型审计体制的代表性国家。在组织体系上,形成中央—地方两级审计部门,中央设有会计检查院,各级地方当局设有监察委员会。在机构设置上,各级审计组织基本由领导机构与业务机构两部分组成:领导机构为检察官会议,负责政策制定与宏观协调控制;业务机构为事务总局,下设一个办公部门和五个业务检查部门,分别负责不同类型的审计事项。在领导体制上,会计检察院独立于国会、司法部门和政府机构,单独开展审计工作;各级地方监察委员会与会计检查院之间不存在隶属关系。在人员配置上,对于各级审计机构的主要领导人员均委以检察官身份,任期不受政府部门更迭的影响和限制,最高领导人在检察官中产生。在审计职责权限设定上,各级审计机构主要负责对国家各项财政收支情况进行检查,对政府各业务部门的经济往来情况进行审核与监督,对由国家所有或保管的有价证券、现金和物品进行清点与核准。各级审计部门有权对国家的财会法令与制度进行修改与变更,对各级职能部门相关人员的违法乱纪行为追究其法律责任,对各项不符合规定的经费开支进行驳斥等。在审计职能划分上,独立型审计体制下的各级审计机构主要发挥着独立客观监督国家经济活动各个领域的职能。在审计管辖范围上,各级审计部门分别负责所属行政区划内的审计事项,对其它审计部门职权范围内的事项不得进行干涉与过问。
五、四种主要审计体制模式的特点归纳
1、具有很高的独立性
一是组织上的独立性。纵观世界各国的审计机构,大多隶属于一些级别很高的部门或直接单独设置,与被审计对象之间不存在行政隶属关系。二是人事上的独立性。审计机构的负责人一般都由国家最高权力机构任命,下级审计部门负责人的任免调动,要征求上级审计部门意见,这种人事安排的独立性,有利于保持其各项工作的稳定性。三是经济上的独立性。审计机构的各项经费均有稳定的来源,直接列入国家预算,不受被审计对象的干扰与影响。这些都充分保证了外国审计部门在编制审计计划、审计取证、审核检查、做出评价结论和提出处理意见的各个环节都是独立进行的,不受其他部门和人员的干涉。
2、审计职责设定比较系统
首先在审计职责设定的宽度上,许多外国审计部门不仅从宏观上对国家财政预算编制与执行、经费使用综合效益等情况进行监督控制,而且从微观上对各级职能部门涉及到的具体业务都进行审查检验,从而使审计工作基本覆盖了国家经济运行的各个层面。其次,在审计职责设定的高度上,外国审计部门对该国各个层次的职能部门及相关负责领导均可以实施审计监督,从而保证审计工作开展过程中不受部门隶属关系和行政级别的限制。再次,在审计职责设定的深度上,外国审计对于各项具体审计业务在范围、目的和实施效果上都有非常具体的要求,从而使审计职责具有很强的刚性约束。
3、审计权限设定比较完备
首先,许多外国审计部门具有立法权限,对国家财经审计相关法律法规不仅有权审核,而且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改、废止和颁发。其次,许多外国审计部门拥有经费分配权限,可根据实际情况向下级审计部门直接划拨经费,不受本级财务部门限制。再次,许多外国审计部门拥有司法权限,对审计查出的问题有权运用司法手段予以处理,从而保证了审计决定的贯彻落实与审计工作的权威性。
4、有系统完善的法规制度作保障
外国法制建设本身就比较完善,在各项审计法规制度中,对于审计体制各要素都有明确的规定,从而有力地保证了审计体制的高效运行。例如美国国家法规中有一大类专门是审计相关法规,这其中对于审计组织体系、机构设置、职责权限等问题都有详细明确的规定;日本也有相当数量的关于财务审计的法规,这些法规从其制订到实施的各个环节,都涵盖了审计部门领导关系、相关人员编成、管辖责任划分等内容,从而使审计体制建设实现了规范化与制度化。
六、值得军队审计体制创新学习的科学做法
1、军队审计体制创新要注重增强人员配置的稳定性
立法型审计体制下各级审计部门负责人的任期都不受政府与国(议)会更迭的限制,可以避免由于政治斗争或利益纠纷而可能出现的报复行为,从而有效地保证了国家审计机构的稳定性与审计方针、政策的连贯性。军队审计体制创新在审计人员配置方面,可以考虑适当延长审计部门负责人的任职年限,使其任期不受其它职能部门领导变动的影响,并在审计人员相关技术职称评定上进一步完善,使得广大审计工作者能够长期稳定地开展各项审计工作,从而保证审计工作的质量和发展动力。
2、军队审计体制创新要在审计职能划分上进一步细化
司法型审计体制下,针对不同的审计对象时审计职能各有侧重,例如在开展财务审查活动时注重于履行其监督职能,而在为审计对象提供各项经济咨询时注重于履行其服务职能,同时在不同审计机构的职能划分上也有所区别,国家审计机构更注重于监督与调控职能,而地方审计机构以及相关社会审计机构更注重于服务与控制职能。军队审计体制创新在审计职能划分上,应根据军队审计部门、军队审计事务所和内部审计机构的实际情况,在保证其监督、鉴证与评价基本职能的前提下,对其特有职能予以适当突出,从而保证不同审计组织在军事经济运行中充分发挥各自的职能,更好地推进军队审计事业的全面发展。
3、在军队审计体制创新的具体过程中要兼顾审计工作的权威性与公正性
独立型审计体制下的审计机构虽然享有极高的独立地位,审计人员在开展各项具体工作时也无需受到来自其它部门的干扰与影响,但是它作出的各项审计决定仍需经过相关立法部门的审核并作出最后裁决后方能生效,同时政府相关部门也对审计机构的各项工作进行监督与控制,司法部门也可以对审计人员滥用审计职权的行为作出处理,从而有效地保证了审计部门不带政治偏见地、客观公正地行使监督职能,按照法律所赋予的职责独立地开展工作。军队审计体制创新一方面要提高审计部门的法律地位,保证其拥有足够的审计职权;另一方面又要对审计部门和人员进行有效的监督与制约,保证其完全站在客观公正的角度开展各项审计活动。
4、军队审计体制创新要注重提升审计工作的透明性
独立型审计体制下的国家审计机构负责对政府的各项财政收支进行监督审核,并将审计结果予以公示,主动接受群众监督。军队审计体制创新要想得到广大官兵的拥护和支持,也应进一步增强透明度,使军队审计工作取得的各项成果与存在的问题都能展现在公众视线之中,使广大官兵拥有一个了解军队审计工作的渠道,进而对审计工作的重要性有一个充分的认识,这样才能为军队审计体制创新奠定坚实的群众基础。
参考文献
[1]Tom L:The evolution of auditing thought and practice[M].New York:Garlend Publishing Inc, 1988.
[2]徐政旦等:审计研究前沿[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2.
[3]石爱中等:审计研究[M].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2.
[4]中国审计体系研究课题组:中国审计体系研究[M].中国审计出版社, 1998.
审计局的主要职责 篇3
关键词:环境管理;审计程序;审计方法
一、环境管理审计中运用的主要审计程序
(一)调查了解
在环境管理控制审计中,审计人员为了确认被审计单位的环境管理风险,考虑这一风险对被审计单位环境管理的影响,应当设计适当的审计程序,关注环境管理控制与具体环境管理事项相关的政策和程序,把对环境管理控制的了解同被审计单位的环境管理风险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
(二)初步测评
审计人员在对环境管理控制进行了解之后,应对环境管理控制的健全和运行状况进行评价,以确定环境管理控制在防止环境事故、发现和纠正环境管理重大错误中的可信性。
初步评价环境管理控制可以按照被审计单位主要环境管理活动的内容来进行,即审计人员根据被审计单位的业务和经营管理特点,对相关环境管理活动进行分类,针对各类环境管理活动分别评估相关的控制状况,以此来对环境管理控制进行整体评价。
对被审计单位环境管理风险进行初步测评时,主要针对环境管理控制的两个方面进行,即环境管理控制的健全性与合理性。审计人员对健全性的评价主要分析被审计单位环境管理控制是否建立了强有力的关键控制点,是否存在薄弱环节。对合理性评价时,要分析环境管理控制的布局是否合理,有无多余或不必要的控制,是否区别一般控制点和关键控制点,是否划分了控制职能,人员分工和牵制是否恰当等。
(三)控制测试
控制测试是在了解被审计单位环境管理控制的基础上,对环境管理控制运行的有效性进行测试。控制测试关注三点:第一,该项控制是否切实应用;第二,该项控制是否在被审计期间一贯地应用;第三,该项控制是由谁来应用。如果某项控制测试在被审计期间是由被授权的人员适当且一贯应用的,那该项控制政策或措施就得到了有效的运行。相反,如果未能适当和一贯地应用或由未被授权人来应用,则说明控制执行失效。
控制测试包括功能测试和业务测试两种方式:第一,功能测试,功能测试是对环境管理控制的实施情况和有效性进行的测试,也是审计人员针对环境管理活动中的关键控制点,选择若干时期的同类环境管理活动处理程序进行测试,检查其是否真正发挥作用,效果如何;第二,活动测试,即审计人员选择若干典型的环境管理活动,根据环境管理的处理过程检查处理程序中所规定的控制点是否得到执行,以判断控制措施遵循情况。
二、环境管理审计中运用的主要审计方法
(一)一般审计方法
无论哪种审计,审计目的、程序、要求大体是一致的。因此,许多审计方法是可以用于各种不同类型的审计,在此,我们把一般的审计方法在环境管理审计中的应用做一简单介绍。
1.检查记录或文件
在环境管理审计中,审计人员通过检查其环境管理相关文件,获取环境管理信息的一种审计方法。审计人员应当检查相关的文件或记录的内容包括环境管理部门组织文件、会议记录、环境事故紧急预防措施、环境事项处理记录、具体环境管理活动相关记录、环境管理审批文件、环境专家报告、环境事项公开信息文件、内部审计报告、环境事项相关往来函件等,通过检查这些文件对被审计单位的环境管理事项进行验证。
2.检查有形资产
对有形资产的检查主要针对被审计单位污染处理设施、排废装置、环境监测设备、大气污染治理设备、水污染治理设备、固体废弃物处理设备、噪音控制设备、环保监测分析仪器等进行检查,通过检查对这些环境管理相关设备的性能、运行状况进行评价。与被审计单位环境管理有关的设备是被审计单位进行环境管理的关键,是判断环境管理效率和效果的关键指标,在检查被审计单位环境管理相关资产时审计人员可以借助于环境专家对相关资产的性能进行评价,以使评价结果更具有可信性。
3.观察
通过观察环境管理相关人员正在从事的活动、正在进行的环境管理工作以及环境管理部门的运作,对被审计单位环境管理部门的工作效率做出初步的判断。审计人员在运用观察程序获取相关证据时,应当注意事件发生的时点,因为在相关人员已知被观察时,相关人员从事活动或执行程序可能与日常的做法不同,从而影响审计人员对真实情况的了解。
4.重新执行
针对环境管理活动,审计人员以人工的方式,重新独立地执行相关的环境管理程序,比如,被审计单位生产过程中出现废水、废气、废渣时,审计人员可以按照被审计单位对废水、废气、废渣的处理程序,逐步对这些废弃物进行处理,考察每一步的处理环节,并最终对排放物进行测试,与被审计单位的相关记录进行比较,判别被审计单位环境管理程序的执行情况。
5.分析程序
分析程序是财务审计中一个重要的程序,可以利用分析程序对被审计单位情况进行判断。在环境管理审计中,审计人员可以研究不同时期被审计单位环境管理相关记录、排污处理记录、污染治理记录等数据,分析被审计单位环境管理状况的变化,对数据出现波动的地方给子特别的关注,结合被审计单位的环境管理状况对数据出现波动的原因进行分析,判断波动是否符合被审计单位的实际情况。
(二)特殊审计方法
环境管理审计不同于传统的审计,在进行取证和搜集资料时除了采用一般的审计方法外,审计人员可以根据环境管理审计的特点设计不同的取证和分析方法以满足环境管理审计的需要。
1.调查表法
对环境管理控制制度进行审计,可以采用调查表法。这种方法的最大优点就是简便易行,调杳范围明确,可以通过列表形象、直观地反映企业在环境管理控制方而的情况。审计人员可按照调杳表中所列问题,逐一对环境管理控制制度进行调查,据以评价企业环境管理控制的有效性,发现存在的缺陷,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
2.“参与式”审计法
“参与式”审计法是在整个审计过程中努力保持与被审计部门和人员良好的人际关系,共同分析错误和问题及潜在影响,探讨改进的可行性和应采取的措施,从而充当管理人员的参谋和助手。在环境管理审计中采用该方法需要注意:第一,审计时即与被审计单位相关人员讨论审计目标、审计内容及相关审计程序,争取工作中得到他们的支持与理解;第二,鼓励被审计单位相关人员参与审计过程;第三,对审计初步认定的事项和拟做出的结论征求他们的意见,寻求其合作。“参与式”审计法可以使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更清楚地了解被审计单位的状况,管理建议也更容易被接受。
3.环境分析法
环境分析对一些基本化学物质的污染指标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其主要对象是企业生产活动过程中各种排放物。在环境管理审计中,审计人员在对被审计单位进行审计之前可以在较长的时间内对企业的排放物进行不连续采样,在现场或实验室测定分析样。记录相关数据,通过对前后期数据的比较分析,判断被审计单位环境管理状况的变化,分析原因,在审计时做出恰当的评价。
为保证前述审计程序和审计方法的有效应用,审计人员在进行审计工作时应注意以下几点:第一,根据项目组成员素质和专业胜任能力安排实施可胜任的审计程序;第二,确保审计人员在实施审计之前正确理解即将采用的审计程序和审计方法;第三,审计人员应根据对被审计单位环境状况的了解考虑采纳不同的审计方法;第四,项目组负责人应通过亲临外勤现场、定期召开全体成员会议、复核工作底稿等方式,了解各审计程序的执行情况及执行结果,及时发现问题子以解决;第五,对审计程序及审计方法应用过程中需要咨询的事项建立适当的咨询程序,以使审计程序和审计方法得到恰当应用,顺利完成审计工作。
参考文献:
[1]陈钰泓.环境绩效审计问题研究[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会计系,2006.
[2]陈毓圭.对风险导向审计方法由来及其发展的认识[J].会计研究,2004,(4).
工程审计主管岗位的主要职责 篇4
职责:
1.拟定和优化工程审计制度流程,并贯彻执行;
2.拟定项目审计方案报部门领导审核,负责工程审计项目的组织、实施,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审计意见和改进建议,并跟踪审计结果的执行情况,编制审计底稿、草拟审计报告;
3.对工程项目的招标、合同签署、设计、施工、监理、验收、结算等环节进行跟踪审计;
4.负责工程预结算审计、决算审计;
5.负责对工程合同的签订、执行过程和结果进行审计监督、检查、评价;
6.定期或不定期选取工程项目预算(超过概算)、变更(超出合同总金额)、结算(超出合同总金额)等工程造价管理程序进行抽查,核实其程序的合规性,工程计价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___对工程款支付的真实性、合法性进行审计监督;
8.根据管控权限和相关管理制度管控下属公司的工程审计工作。
任职要求:
1.全日制本科以上学历,审计、工程造价等相关专业。
2.___年以上工程审计工作经验。
3.具备与工程审计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熟悉相关法规。
4.具有审计师、造价师资格者优先考虑。
5.学习能力强,具有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协调能力,文字表达功底扎实。
6.思想健康上进,遵规守纪,诚实可信,具有良好的个人品质和职业素养,无不良历史记录。
篇二
职责:
1、负责对工程投资方面内控制度的建立、健全、执行情况进行审计评价;
2、负责对项目开发全过程成本、质量、进度管理进行审计监督及评价;
3、参与工程合同的汇审,并对合同履行情况进行审计评价;
4、负责对成本信息库、材料信息库、企业供应商信息库建设、使用、维护进行审计评价;
5、负责对设计变更、签证、工程量核定、材料认价、材料使用符合性、材料结算、工程结算情况进行审计评价;
6、负责处理工程造价、投资控制、招投标方面的来信、举报的调查,并提出监察审计报告和处理意见。
职位要求:
1、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工程管理、建筑工程相关专业优先;
2.熟悉
土建、安装筑工程管理知识及审计管理知识、法律法规等方面知识;
___年以上
房地产
工程管理工作经验,___年以上工程审计相关工作经验;
4.具有良好的协调和人际沟通能力,良好的逻辑分析能力、口头表达能力
篇三
职责:
1.监督工程过程,控制成本;
2.招标审计、材料审计、安图施工及工艺执行性审计等;
3.签证及重大变更合规审计、隐蔽工程抽样审计等。
任职要求:
1.全日制统招本科及以上学历,财务相关专业;
2.有房地产甲方及建筑乙方行业的审计经验;
财务审计经理的主要工作职责 篇5
1. 完善企业财务内部审计制度和流程,制定审计计划和审计预警;
2. 组织并参与业务审计、部门审计、专项审计、离任审计、投诉调查等审计内容,并出具审计报告;
3. 根据审计结果提出合理的改进意见,并跟进后续的改善情况;
4. 协助建立风险控制及防范机制,定期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评价;
5. 对严重违反公司制度、侵占公司资产、严重损失浪费等损害公司利益的行为进行专案审计;
6. 及时发现对财务异常情况过其他重大事项的相关部门进行专项审计;
7. 对内部控制制度和管理流程的健全性、合理性、有效性及执行情况进行审计;
8. 对企业年度经营情况进行经济效益审计;
9. 第三方审计机构对接。
任职资格:
1、30-40周岁,具备大型集团公司审计工作经历,善于分析问题,专业素养较好,沟通能力强,思路严谨。全日制本科以上学历,财会类相关专业
2、具有8年以上财务管理,3年审计负责人经验;
3、较强的组织能力,协调沟通能力;较强的解决问题能力和责任心、事业心。
审计局的主要职责 篇6
关键词:高新技术,审计风险
一、企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非高新收入与拥有核心技术的高新收入难以甄别确认
《认定办法》和《工作指引》规定高新技术企业必须拥有自主知识产权, 企业可以通过自主研发、受让、受赠和全球独占许可协议拥有知识产权, 《工作指引》所称的独占许可是指在全球范围内技术接受方对协议约定的知识产权 (专利、软件著作权、集成电路布图设计专有权、植物新品种等) 享有五年以上排他的使用权, 在此期间内技术供应方和任何第三方都不得使用该项技术。在实际审计工作中, 因为专利备案均是在中国境内的备案, 全球独占在工作中难以取证, 另外有些企业为了尽快获得高新技术企业认定, 往往通过受让、受赠和独占许可方式获得达到高新企业评定需要的数量专利, 而不是通过研发获取, 使得研发形成专利、专利运用于产品这样的逻辑关系不复存在, 代之的是研发并未形成专利, 产品的专利系外购和独占许可, 对研发项目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判断缺少有力依据, 同时主要产品与专利的相关性, 因专业性水准较高, 注册会计师难以把握, 只有根据企业提供资料进行分析, 加之外聘专家予以把关进行确认主要产品是否拥有核心技术专利。
(二) 人员人工的确认存在模糊地带
《工作指引》中明确, 企业研究开发人员主要包括研究人员、技术人员和辅助人员三类, 其中辅助人员是指参与研究开发活动的熟练技工, 《管理办法》中明确, 具有大学专科以上学历的科技人员占企业当年职工总数的30%以上, 其中研发人员占企业当年职工总数的10%以上;那么企业在上报研发人员人数中就存在矛盾, 给高新认定办的研发人员是大专以上文凭, 企业研发人员工资清单中除有上报的具有大专以上研发人员外, 还有部分没有大专以上文凭的技术人员和熟练技工, 造成两个单证相互矛盾, 另外参与研发的辅助人员工时记录不准确, 有些甚至是按大约估计工时计入研发工资, 也有些企业为了达到大专以上研发人员达到10%以上的要求, 将未参与项目研发的技术人员也记入了研发人员, 工资同样记入研发工资, 虚增研发费用。
(三) 技术部门与财务部门工作存在脱节, 不能准确划分研发费用与生产成本的界限
研发项目经董事会同意立项后, 技术部门项目间人员的调整未报给人事或者财务部, 造成项目研发人员与账面研发人员不一致, 特别是有些经省市立项的研发项目, 公司账面研发人员与技术部门与科技厅 (局) 签订的合同中实际参与研发的人员不一致, 以致项目验收时人员工资无法确认。由于有些公司新产品的生产由研发部门负责下达生产订单, 部分研发项目已经研发结束, 已取得专利、项目已验收并投产, 产品投产后发生的费用应计入相关产品的成本, 仍计入研发费用。
(四) 研发设备折旧及能耗计算不准确
传统制造行业公司研发设备折旧费分研发实验室仪器设备和中试线试验设备, 对很多企业来说是没有中试线, 或者即使有仍需占用生产线来从事中试验的应按实际占用工时分摊计入折旧能耗, 这样就需要技术部门在使用研发设备时, 记录工时, 以便财务部门在月底根据工时能耗记录合理分摊研发费用, 而在审计过程中, 我们发现, 许多公司管理基础工作薄弱, 记录不完整, 导致中试研发领料与研发设备工时不匹配, 造成审计上的核减和税务检查上的风险。
(五) 研发费用的报销手续不完善
研发部日常发生的研究开发活动所发生的其他费用, 如办公费、通讯费、专利申请维护费、高新科技研发保险费等。此项费用一般不得超过研究开发总费用的10%, 费用报销时应注明研发项目 (注意研发人员与项目的对应性) , 并由项目负责人签字, 财务部在报销时核对项目及人员后, 据此归集到各项目。手续不全的, 出纳有权不予报销。而在审计过程中, 我们发现研发人员在项目报销时, 往往不注明哪个研发项目, 导致某个研发人员明明是做A项目的, 而他报销的费用却入了B项目。
(六) 研发材料领用及退料报废处理
企业研发领用材料后, 对研发尚能使用及退回部分未做账务处理, 虚增研发费用。
二、降低和规避高新专项审计风险的建议
高新技术企业认定中存在着上述主要问题, 在专项认定审计中, 要降低和规避其中的审计风险, 我们主要从以下几点来实施:
(一) 以中注协的《审计指引》为纲要, 设计审计程序, 以风险导向理念为基础实施专项审计。专项审计指引要求注册会计师保持职业怀疑态度, 充分考虑可能存在的导致申报企业研究开发费用结构明细表和高新技术产品 (服务) 收入明细表发生重大错报的情形。以质疑的思维方式评价所获取证据的有效性, 并对相互矛盾的证据, 以及引起对文件记录或管理层和治理层提供信息的可靠性产生怀疑的证据保持警觉。应当假定申报企业的高新技术研究开发费用支出与高新技术产品 (服务) 收入存在舞弊风险, 要求注册会计师针对研究开发项目和高新技术产品 (服务) 了解申报企业及其环境。这就要求在审计时与管理层充分沟通, 取得各研究开发项目的有关立项批复、实施方案、阶段性报告或工作总结、验收报告或政府有关主管部门的批复等, 取得高新技术产品 (服务) 的鉴定材料, 取得知识产权证书或独占许可合同、生产批文、新产品或新技术证明、产品质量检验报告以及其他相关证明材料。
(二) 针对企业管理基础薄弱, 以及各部门的配合不够, 研发费用核算不规范问题, 我们采取积极措施, 加强与相关部门, 如技术、仓储、人事部门的协调沟通, 使各部门进一步明确《工作指引》和《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 加强对认定企业的业务培训的专业辅导, 引导其完善会计核算体系, 按照《企业年度研究开发费用结构明细表》的内容要求, 引导企业按研究开发项目, 分别“人员人工”、“直接投入”、“折旧费用与长期待摊费用摊销”、“设计费”、“设备调试费”、“无形资产摊销”和“其他费用”进行明细核算, 同时根据企业特点, 指导企业制定合理的费用分配标准, 建立、健全适合企业自身特点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 为认定专项审计奠定良好基础。
(三) 取得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
在实施实质性程序时, 按照《审计指引》要求, 注册会计师应检查研究开发费用项目的分类、各项目归集范围和核算内容是否符合工作指引的相关规定通过询问、观察、检查、穿行测试等审计程序, 确定相关控制得以执行, 对不符合会计准则和《审计指引》的单据和业务内容予以审计调减。在实际工作中对上注重对上述工作的取证, 取得重要记账原始凭证、合同、文件复印证, 签订好管理当局声明书, 从法律上阐明双方的责任和义务。
(四) 合理利用技术专家工作
高新技术企业的认定工作离不开高新技术的识别, 而对于没有专业背景的注册会计师来说, 要在较短的时间内熟悉申报企业的高新技术产品 (服务) 是有很大困难的, 我们与杭城几个高校部分行业教授合作, 在专业领域听取技术专家的意见, 对企业高新技术方面有进一步了解和认识, 结合申报企业的行业特征、产品 (服务) 的技术变化等情况, 判断申报的研发项目或产品 (服务) 是否与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相符从而更好规避审计风险。
三、关于《工作指引》和《管理办法》的反思
高新技术企业自2008年认定开始至今, 已开展了8年, 《工作指引》和《管理办法》的一些规定, 也有不尽如合理之处, 建议相关部门能有进一步予以完善和改变。譬如:
(一) 《管理办法》规定申报高新技术企业所有行业人员均要达到具有大学专科以上学历的科技人员占企业当年职工总数的30%以上, 其中研发人员占企业当年职工总数的10%以上的要求, 这个要求对于电子信息技术企业来说, 是非常低的, 而对于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来说要求又是偏高的, 虽然技术人员众多, 但相应的产业工人基数也大, 很多企业难以达到要求, 建议有关部门应进一步细化科技人员和研发人员口径和人员占比, 如可以根据行业特点来定将研发人员占公司人数的比例, 提高电子信息企业研发人员占比, 降低传统行业研发人员占比10%的比例要求。
(二) 企业评分体系中财务部分不尽合理, 不同资产产值企业增长率是同一分数段, 建议可以考虑根据资产收入情况分档计算资产增长率和收入增长率的分值, 另外, 成长期的高新技术企业收入增长可能会出现负数, 如果评价企业增长的指标 (如资产增长率、收入增长率) 过于硬性化, 可能使一些很有潜力的企业被拒之门外, 不利于扶持具有潜力的技术型企业。
审计局的主要职责 篇7
【关键词】涉农资金;农村教育;滥用;资金投放
涉农资金是指有关“三农”问题的资金,它包括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业补贴、农村教育等资金。涉农资金审计工作就是指我国审计机关依法按照国家规定的农业专项资金的投放和使用情况,对其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科学性和效益性进行的审计监督。目前,涉农资金审计工作开展难度较大,在管理中出现了以下几个问题:
一、涉农资金审计中发现的问题
1.资金管理不严格
首先,涉农经费混杂,各种资金相互交错,给管理带来困难。例如乡镇涉农专项资金项目之间相互拆借,容易形成账目混乱的局面。其次,管理不严格还突出在涉农专项资金的申报上。虚报的现象极其严重,特别是一些乡镇单位。它们通过申报虚拟工程项目,或者是增加预算成本,在工程的成本核算中弄虚作假,套取各种劳务费用,获得工程资金等。再次,虚假配套也是资金管理不严格的问题之一。最后,资金管理不严格,还体现在涉农资金审计不及时。
2.资金使用不规范
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涉农资金容易被推迟。涉农资金数量巨大,政府在进行拨款时,需要层层上报、层层审批,对于一些比较棘手的项目来说,推迟涉农资金严重影响了项目的进程。而政府拨款一般集中在秋冬两季,在年底容易造成大量的结余,使转数额集中在年尾上,容易影响年度预算执行工作。二是涉农资金容易被搁置。一些申报项目不能够及时处理,或者上级拨款下来的资金又不能及时分配,使许多涉农资金被闲置。这些被闲置的资金不能够及时的分配给农业项目,而且常常容易被私人挪用,所以,这些涉农资金应该收回或重新分配。三是涉农资金容易被滥用。一些投标项目在申报成本时,夸大了自己的预算成本,又或者未能严格按照预算计划行事,这就造成了资金滥用的现象。在一些调整的项目中,有关涉农工程还重复建设,更加深了涉农资金浪费的情况。四是涉农资金容易被私用。涉农资金项目过多,财务过大,一些部门或地区的涉农配套资金并不能及时的落实和执行。一些工作人员和管理人员通过非法手段挪用资金。上级官员仗着自己手里的权利,中饱私囊,经常挪用、私用这些涉农资金,这种违法乱纪的现象严重威胁了涉农资金的管理和使用。
二、解决涉农资金现存问题的对策
1.加强项目整合工作,改变资金拨款方式
涉农资金项目的整合要从上到下全面清理。中央和地方要一同进行清理和整合,将一些涉农项目进行归类和合并,杜绝涉农项目的重复。弄清涉农资金的项目依据、投放渠道、投放对象、使用规模等一系列问题。在此基础上,资金分类也要合理。合理的分类既包含农村教育、农村基础建设等基本项目,还包括其他的细分项目。在细分项目上也要做到合理、科学,项目也不能分的过细,减少不必要的、冗余的项目。将一些性质相同的项目进行整合,杜绝资金浪费。其次,改变资金拨款方式。以往的拨款需要层层上报、并且多部门多渠道的进行拨款,为了解决多头拨款的现状,减少资金滥用的问题,每一大类涉农资金需要统一审批、统一调度、统一分配。这样一来,也能降低协调难度,防止交叉重叠的现象。在基础项目上,也要尽量的下放资金。根据地方的具体统筹安排,给基层足够的资金预算。这样既能减少资金投放层级,也能提高资金投放效率,提高项目的进程。在涉农资金投放上,还需要打捆集中使用,从而避免那些范围广泛、项目混杂、效率低下的问题。
2.规范资金使用程序,提高项目审计管理
在涉农资金的使用程序和项目的审计工作上,亟待加强管理。首先,建立科学的相关制度。一是规范的分配机制。规范的分配机制包含科学的分配依据、分配标准、分配程序等,全面推行专家评审、项目指南、标准文本等办法。规范的分配机制不仅是资金分配的规范上,还包括资金分配的程序上。在资金的使用程序上,严格按照科学的分配机制进行操作,对每一笔资金的使用项目、使用规模、使用对象动态掌握。二是规范的控制机制。对申报的涉农项目进行严格控制,对它的真实性、可行性进行科学论证和研究,排除那些危机和风险的项目,减少不科学、不充分的项目的投放,避免资金浪费。规范控制机制还包括涉农资金的绩效考评制度上。其次,提高涉农资金的使用效率就必须加强审计工作,作为审计工作的内容之一,绩效考评也是一个风控关键。对每个涉农项目的执行过程和效果进行监督,全面进行考核和评价,将执行结果和下一年的项目直接挂钩,并建立透明的信息公开制度,做到公正、严格、规范、透明的涉农资金审计管理。
三、总结
涉农资金是我国一大笔财政支出,关乎我国政府的财政状况,同时也和农村建设息息相关。涉农资金的合理、科学、高效性是我国政府财务科学管理的要求,同时也是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效保障。在涉农资金审计工作中,笔者提出了几点常见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也提出了解决方案。除了上述方案,要想提高涉农资金的使用和管理水平,还要从落实责任制度和严明资金管理纪律等问题出发,提高我国政府的财务管理水平,以及杜绝贪污腐败等违法现象,从而净化涉农资金的管理环境。
参考文献:
[1]杨寿康.财政涉农资金审计中发现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农业经济,2012(1).
[2]高玉真.涉农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
作者简介:
审计主管工作职责主要内容 篇8
2、协助制定廉政风险防控工作方案并组织实施,实现廉政风险防控目标;
3、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必要的专项审计、专案审计和财务收支审计;
4、负责或参与对公司重大经营活动、重大项目、重大经济合同的审计活动;
5、负责或会同其他部门查处公司内滥用职权、有章不循、违反财务制度、贪污挪用财物、泄密、贿赂等行为和经济犯罪的情况;
6、负责对所有涉及的审计事项,编写内部审计报告,提出处理意见和建议;
审计局的主要职责 篇9
二、组织人事部门的主要职责:研究经济责任审计的有关事宜,参与对审计中发现的重大问题的决策;研究提出经济责任审计委托计划;向审计部门送达审计委托书,提供需要审计核实的有关情况;负责协调并解决经济责任审计实施中的困难和问题;研究运用经济责任审计成果,及时向审计部门反馈运用情况。
三、审计部门的主要职责:研究经济责任审计的有关事宜,参与对审计中发现的重大问题的决策;根据组织部门委托,依法实施经济责任审计;向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领导小组报送审计结果;向纪检监察部门及时移送审计查实的严重违纪违规问题和审计发现的经济案件线索;指导附属单位审计部门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对被审计人贯彻经济责任审计规定和履行经济责任审计职责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审计局的主要职责 篇10
摘要近年来,内部审计在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发挥的重要性越发受到关注。本文通过剖析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在经营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给出了一些改进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工作的建议与对策。
关键词内部审计商业银行风险导向独立性
一、引言
随着我国金融企业改革步伐的加快,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意识日益增强,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要性越来越得到重视。如何逐步建立起一个相对完善且安全的内部审计管理体系,防范与控制金融风险的发生与传播,成了我国商业银行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面临的主要问题
1.内部审计缺乏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风险管理机制有待完善。在《新巴塞尔协议(BaselⅢ)》中,操作风险和市场风险的内容被分别添加到了银行最低资本要求中。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的计算方式,多数是将巴塞尔协议中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综合起来进行资本计提的过渡版本;尚未将操作风险列入资本监管的范围,自然这就弱化了我国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的力度。国外商业银行执行的是全面风险管理制度,全面涵盖了风险识别机制、风险预警机制、风险决策机制和风险避险机制,反观我国商业银行,国外银行有着更全面的风险管理机制和监控保护机制。
2.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受到制约,亟需健全有效的内部审计机制。根据2009年1月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IA)修订的“红皮书”(《国际内部审计专业实务框架》(IPPF))指引,内部审计应当在组织上保持足够的独立性。从国际经验来看,国际化商业银行之所以能保持较好的独立性,原因在于内部审计部门通常并不对行政管理层负责,而是对银行董事会负责。这样审计部门才能在没有管理层压力干涉的条件下,自由自主地进行审计报告和审计评估。而我国许多商业银行都尚未建立起独立的垂直内部审计管理体系,即使已经逐步建立垂直的内部审计管理体系的部分商业银行,也因为审计人员没有完全脱离被审计单位,以致审计报告有所保留,内部审计的权限受到制约,对管理层的审计与监督成了流于形式的程序。
3.内部审计人员专业知识水平有待提高,审计信息化水平有待加强。商业银行的新业务发展不断推陈出新,给审计工作带来的难度与复杂度不言而喻。国外银行的审计通常先对被审计银行进行内部控制测试,测试结果良好的话,就可以减少样本数量的提取。而在我国,由于审计人员素质与审计力量的原因,难以对所有重点项目进行全面的检测,以致内部控制测试的执行成效不佳。关于审计信息化水平,目前我国不少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审计重点仍停留在制度基础审计阶段或风险导向审计的初级阶段,无法适应现代商业银行对于审计的要求。
三、关于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思考与建议
1.建立健全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模式。商业银行内部审
计模式的发展,经历了帐项导向内部审计、制度导向内部审计和风险导向内部审计三个不同的阶段。而我国商业银行的内部审计目前正处于制度导向内部审计与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并存阶段,通过比较这两种内审模式,从而选取更适合的内部审计模式发展方向:
通过麦克宁新旧内部审计范式路线图反映了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目标与企业目标的契合。传统内部审计模式通常执行的是从右到左的路线,以内部控制的健全或薄弱来衡量风险程度;这种模式的执行将内控变得繁琐复杂,降低系统运行效率,可能产生内部审计目标与商业银行的最终目标相背离。而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执行路线恰好相反是从左到右,先从目标出发,接着分析管理风险的控制水平,最后测试风险控制的效果程度。可鉴,风险导向内部审计通过对控制方法和风险评估的运用,达到事前、事中、事后全覆盖的风险监控过程,显著提高内部审计的效率。
2.保证商业银行权威独立的地位。对于尚未建立起独立的垂直内部审计体系的部分商业银行,应当尽快设立,直接隶属于董事会下的审计委员会。对于内部审计部门的主要负责人应该直接由董事会进行任免,而非高管层任免,以保障内部审计部门在履行职责时不受外界干涉,保证其独立性和权威性。与此同时,审计人员的经济关系应当完全脱离被审计单位,以保障审计人员能公正客观地将审计中发现的问题毫无保留地报告,从而确保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机制规范运行,不会流于形式。
3.加快内部审计人才的培养与内部审计电子化建设。随着商业银行自身业务的不断创新与发展,审计工作的复杂性与难度与日益加剧,这就需要具备复合型知识结构的審计人才和电子网络信息化的建设。对于审计人才队伍的建设可以通过对现有审计人员进行培训和后续教育,以完善和提高他们的知识结构与技能水平。关于内审部门电子化的建设,应尽快建立现代审计信息处理系统,通过加强非现场审计工作,缩短现场审计工作的时间,提高审计效率,提升风险预警能力。
参考文献:
[1]周年耀.构建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机制.合作经济与科技.2008(4).
[2]曹燕,常京萍.企业内部审计信息化战略研究.会计之友.2010(10).
审计局的主要职责 篇11
随着国有企业管理体制的改革以及国企纷纷建立和完善了现代化企业制度, 要求国有企业委托注册会计师机构审计, 财政部门再对其中介机构审计结果进行抽审, 不仅有利于财政对经济发展的调控作用, 而且能够促进国有企业现代制度的建立, 使之尽快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 进一步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总之, 它对促进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事实上, 近几年的实践结果显示, 国有企业财务审计仍存在一定程度的问题, 需要财政及国有企业自身进行自我剖析, 自我发展, 以做到发挥财务审计工作的最大效用。
1 我国国有企业财务审计的概述
1.1 企业财务审计工作
审计部门根据国家法律法规和企业相关财务审计制度对国有企业的资产、负债、损益进行审计和监督, 同时依法公正、客观的评价被审计企业会计报表中的会计信息, 做到监督管理企业自身会计信息的真实、合法性, 最后形成审计报告、出具财务审计意见书。
1.2 国有企业财务审计的根本特征是独立性
国有企业财务审计拥有更重要的责任和使命, 通过其独立性、科学性的特点来反映企业真实的经营状况, 反映企业在经营管理活动中发生的违法违规行为, 做到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但是,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和贸易国际化范围越来越广, 经济领域越来越扩大化, 会计主体也更加多元化, 审计程序的规范化等, 导致国有企业财务审计仍存在的问题亟需解决。
2 国有企业财务审计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审计的独立性未得到保障
在审计过程中要求审计人员应当坚持客观公正的原则, 保证工作的独立性, 然而现行的财务审计制度在具体执行过程中仍然存在独立性不强的问题。由于企业内部的财务审计受到改革发展的干扰导致实际工作中缺乏对审计人员及审计流程严格的监督和管理, 审计操作中存在有些审计人员不遵守职业规范, 出具失真的会计信息, 误导了投资者及社会公众对企业真实性的认知, 影响着审计行业的市场正常的经济秩序和健康发展。
2.2 审计执行力度不足
现行的审计制度在执行方面缺乏必要的预警功能, 由于缺乏执行力且是事后审计, 不能有效的发挥财务审计应有的作用。企业很难及时避免可能造成的经济损失, 在审计工作中对企业存在较大的经营风险。
2.3 审计工作与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方针的不适应
国有企业审计总体偏重于个别企业、财务方面和微观领域, 面临的诸如外部环境恶化、内部经济增长压力的矛盾, 难以满足改革发展的方针要求, 审计为解决上述矛盾尚不能发挥作用, 与改革发展对审计工作的需要存在一定的差距。
2.4 审计队伍建设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企业审计队伍整体素质不容乐观, 工作中积极性不高, 审计人员缺乏一定的专业水准和信息技术, 缺乏职业思路的创新, 对审计工作的重要含义及其工作专业知识尚未完全掌握, 没有一个积极向上的审计队伍全新面貌。
2.5 审计缺乏规定程序
目前来看, 审计人员没有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态度, 比如对待国有企业的年报审计的工作较为随意, 审计人员未认真地了解被审计单位基本情况, 缺乏了解相关审计工作规章制度, 审计时未按照规范程序监督管理, 最终审计结果中出具的审计证据的可靠性和适当性不够。
3 国有企业财务审计工作的改进措施
3.1 加强国有企业审计认识, 实现审计自身转型
针对企业收支审计的利润问题, 资产负债审计的资产保值, 从生产角度, 保证审计的合法性及效率性。一是要审计理念由监督转向服务, 审计方式由事后监督改变为事前事中预警, 选择审计手段多样化等。
3.2 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及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
按照《审计法》、《会计法》、《注册会计师法》财经法规, 以现代企业制度为模板规范审计监管制度。完善法人内部治理结构, 建立内部议事程序, 加强监事会的管理职能, 删除相关不符合当前的形式法律规定, 修改并建立新的财经法律法规。
3.3 完善国有企业年报审计委托制度
加强监督, 严格执法力度, 按新时代市场经济的法则改变现行审计的单一模式, 明确按照国有企业会计信息披露的重点, 完善企业的年报独立、客观的鉴证能力, 要求社会中介机构积极发现和纠正企业存在的违法违纪行为, 维护国家利益。根据国有企业管理存在的热点问题, 提出审计报告方案和会计信息披露的重点, 在每年的年报审计时充分发挥审计报告的监管作用。
3.4 提高审计队伍的整体素质
一是开展多种形式的专业培训, 转变审计人员的工作思路, 掌握现代企业审计的理论、方法和技能, 加强审计人员的创新意识。二是加强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 必要时充分利用外部审计资源, 聘用相关领域的专家型人才保证工作的顺利开展。三是对审计人员的整体工作思路、审计政策理解能力和专业技能设立考核制度。从整体上全面提高国有企业财务审计队伍的综合素质水平。
3.5 建立严格的审计监控体系
遵循审计工作中要求的方案科学、严格复核、适时跟踪等原则建立严格的财务审计质量监控体系, 从宏观的角度出发, 围绕审计工作的重心对具体审计工作时间中分门别类的具体分析, 最后进行审计相关理论研究, 建立一套严格的审计监控体系, 提高审计人员执行能力, 并保证审计结果的科学性和可靠性。特别是针对企业内部财务审计人员, 应当及时要求其总结出审计工作中出现的漏洞和问题, 依据国有企业现有价值作为参考信息, 建立一套人事部门、财政部门等相关利益部门可以共享的会计信息资源、企业实时情况说明, 整体上增强财务审计工作的实用性和必要性。
3.6 加强审计部门与其他部门的联系
在审计过程中还要注意加强审计部门同企业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后勤行政服务部门、财务会计监管等相关部门的联系, 使政府部门及时了解企业的运营状况和存在的问题, 同时上级部门对企业责任目标完成的真实性也要加大检查力度, 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则要加强对企业处理国有资产这一过程的监管力度等。
4 总结
当前,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已成为推进改革开放的重要手段, 国有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审计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审计监督形式, 是加强对国有企业领导人权力监督和制约的关键。因此, 我们一定要充分认识到国有企业财务审计工作的重要性, 综合分析审计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依法根据国有企业实际情况进行审计监督, 系统地对国企内部资产进行综合、公正的评价。总之, 财务审计工作是企业管理水平的重要体现, 企业内部应该认真分析现存财务财政体系中的诸多问题, 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针对性的改革发展, 达到真正实现企业财务审计的职能和目标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卢小刚.国有企业审计风险研究[D].天津财经学院, 2000.
[2]王慧.独立审计信用监管机制研究[D].中南大学, 2009.
[3]刘维.独立审计制度安排与注册会计师行为问题研究[D].厦门大学, 2003.
【审计局的主要职责】推荐阅读:
财务审计主管岗位的主要职责09-14
经济责任审计联席会议成员单位主要职责09-08
审计经理的岗位职责08-02
审计人员的职责内容09-23
依法履行审计职责 发挥国家审计在国家治理中的建设性作用08-19
稳增长促改革跟踪审计主要内容07-12
审计署关于适应新常态践行新理念更好地履行审计监督职责的意见审06-16
浅议假发票主要类型及审计技巧05-24
审计三项职责的具体内容是什么0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