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黎材料

2024-06-29

张黎材料(精选4篇)

张黎材料 篇1

关于开展“鼓士气、顺民心、树新风”主题教育

个人分析自查材料

按照我局统一部署,通过集中学习、自学等活动,进一步明确了开展“鼓士气、顺民心、树新风”主题教育自身肩负的责任,对照“六查六看”标准认真进行了自我检查,使查找的问题更切合实际,更体现针对性。

一、存在的问题

1、理论学习方面:说实在的,主动认真的学习很少,更不用说全面系统的学习了,与领导的要求相差很远,学习也只是流于形式,更没有什么目的,总认为政治嘛,是领导的事情,与我一小小的办事员没啥关系,做好自己就好,学习时缺乏认真思考,头脑空空,华而不实,被动应付、流于形式,得过且过。

2、工作方面:缺乏主动性,创新意识不强。由于工作的特殊性,也不可能有很多的创新意识。或许是全球气候的影响,我们的防火状况好像也不太好,于是乎有了更多的调度时间。说实在的,这不是我的主观愿望,也是无奈之举,或许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我的岗位压力很大。考虑问题“怕”字当头,怕出问题,怕找麻烦,怕主观愿望与结果相悖,怕引起误会,事事求稳妥,工作方法缺乏创新。但往往事与愿违,怕得罪人,但实际工作中依然会得罪了更多的人,所以有些得罪的地方,敬请各位领导和同事谅解。

3、进取心方面: 对自己的工作有一种盲目的满足感,主观上不够努力,一切顺其自然,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工作的成绩。有时想想,还何谈进取心?其实也到了船到码头车到站的时刻了,一辈子大好的年华都没什么。

4、自卑意识。在实际工作中存在自卑感,不懂得争取!也不懂得进取,拿现在时髦的话来说就是不懂得推销自己。

二、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对存在的以上问题,既有客观的原因,又有主观方面的原因,主要是思想上未能引起高度重视,学习目的不够明确,学习时缺乏认真思考,只从字面上理解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没有深刻认识思想精髓,对邓小平理论的精神实质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理解得不深不透。没有真正认识到政治理论学习是武装头脑、坚定信念、净化灵魂、提高思想政治觉悟的以指导自己言行的武器。缺乏“钻研”的刻苦精神,缺乏深学苦读的恒心韧劲,缺乏掌握先进的知识也是发挥时代先锋模范作用的具体表现的思想认识。

时代楷模张黎明人物事迹介绍 篇2

“干好本职工作就是对党最大的忠诚”

“不忘初心,就要不畏艰难,始终保持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这是今年4月16日,张黎明在天津城市建设管理职业技术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公开课上的一段自白。

电网抢修不分昼夜,特别是风雨雪雾等恶劣天气,更是要“枕戈待旦”。在张黎明心里,工作永远是第一位的。“我从未关过手机,夜里听到风雨声,就马上穿戴好,把电话握在手中,为的就是能第一时间赶到抢修现场。”翻开抢修工作单,几乎每一项电网抢修任务都有“张黎明”的名字。

7月26日,天津地区遭遇暴雨突袭。张黎明正在病房陪伴病危的父亲,窗外的风雨声搅动着他的心。等送饭的妻子来到医院,他马上赶到抢修班,刚进门就接到故障电话,立即出发赶往现场。那一晚,张黎明和同事们在暴雨中奔波近8小时,完成报修工作81件。

张黎明服务的辖区是天津市滨海新区,作为北方第一个自贸区,落户在这里的世界500强企业达140多家,确保区域用电安全责任重大。他常对工友们说:“干好本职工作就是对党最大的忠诚。”

张黎明有个爱好,顺着电力设施沿线溜达。溜达的时候,他边走边记,回去后再把一条条线路图精确地绘制下来,对供电线路的全部参数指标、安全状况、沿线环境及用户特点等情况了然于胸。加上长期的抢修实践,他能根据停电范围、天气情况、线路设备健康状况等,迅速判断出事故的基本性质和位置、故障成因和故障点。简单的事情重复做,重复的事情精心做,在长期抢修实践中,他巡线8万多公里,亲手绘制线路图1500余张,梳理分析上万个事故隐患,累计完成故障抢修两万余次,积淀出电力一线工人的工匠精神。

30余年如一日扎根抢修一线,以工匠之心坚守电力工人的初心,张黎明成为电力抢修领域的行家里手。为将自己的绝活儿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大家,张黎明总结分析了上万个故障,形成50多个案例,编成《黎明急修工作案例库》,同时将其中常用的11个抢修小经验、8大抢修技巧、9个经典案例印成《抢修百宝书》,使电力抢修更及时、更高效。

张黎明在工作中特别爱较真儿:发明了“黎明急修BOOK箱”,将抢修工具定位摆放,省去了翻找时间;优化改进抢修工作流程,将高压故障平均处理时间由3小时缩短到1小时以内……

“对待工作要讲究,不能将就!”张黎明说,践行工匠精神就要有一种传承和担当精神,既要在专业上精益求精,更要在心中有家国情怀,“我要将国家电网的社会责任落到实处,带领更多的队员在奉献社会中实现人生价值。”

“把人民群众的小事当作自己最大的事”

张黎明说:“我是党的孩子,就应该随时出现在人民群众最需要的地方。”

11月20日,一场暴雪不期而至。接到拥军里社区停电报修的电话后,张黎明立即和工友驾车出发。经过火速排查,发现是一段埋在地下的电缆出现故障。排除故障首先要将电线杆上的刀闸断开,可是电线杆已经在风雪中结冰,脚扣难以固定,无法攀爬。经过商议,他们想出一个办法:砸开一段冰层,装上脚扣,3名抢修队员再用肩膀牢牢顶住脚扣,“搭人梯”托举张黎明用加长至5米的拉闸杆上杆作业。风雪正急,寒风刺骨,看着张黎明在这样恶劣的天气下作业,居民们既感动又担心。故障排除后,小区内灯火通明,居民们围在张黎明身边连连道谢,许多人淌下了热泪。

通过这次抢修,张黎明发现社区用电超负荷或遭遇暴雨雷电天气时,线路变压器易发生保险片短路烧毁故障。他和同事们经过反复试验,发明了“可摘取式低压刀闸”,将线路变压器发生保险片短路烧毁故障的抢修时间,从过去约45分钟一下子缩短至8分钟。这项发明后来获得国家专利并得到广泛推广,仅这一项小革新每年就可创造经济效益300多万元。张黎明说:“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我们就是要把人民群众的小事当作自己的大事。”

“节能互助、点亮邻里”是“黎明共产党员服务队”开展的一个公益项目,让600多个老旧楼道告别黑暗,近户居民从中受益。张黎明到老旧小区抢修电力故障时,发现这些小区楼道大都光线不好,出行很不方便。于是他将滨海新区发给他个人的一万元奖金悉数捐出,成立“黎明·善小”微基金,用来购买节能LED灯泡,安装到这些楼层,为社区居民带去了光明。

以队长张黎明名字命名的“黎明共产党员服务队”成立来,张黎明和伙伴们深入开展“进社区、进企业、进村庄、进校园、进医院”等志愿服务,与11个社区150余户老弱孤残户建立帮扶关系,累计开展志愿服务近万次,惠及居民10万余户。3月的一天,黎明服务队的一位帮扶对象,家住丹东里社区70多岁的陈雨兰大娘打来求助电话,说心脏不好受,子女又联系不上。火速赶到现场的张黎明连忙拨打120叫救护车,可对方说因为堵车到达丹东里至少需要20分钟。时间就是生命,张黎明当即决定:“大娘这情况不能耽误,咱们开车送大娘去医院!甭管有多大责任,我担着!”他将大娘背下楼,和队员们一道将大娘送到附近医院,还帮她垫付了医药费,一直等到大娘脱离危险后才离开。当陈大娘的家人带着锦旗来到服务队,向张黎明和队员们鞠躬致谢时,每个队员都感受到:只有对百姓“心存大爱”,才能在关键时刻敢于担当,才能对得起共产党员服务队这一光荣称号。

如今,“黎明共产党员服务队”的9支分队、215名队员已经把志愿服务制度化、常态化,每年累计出勤1100余次。他们用点滴奉献,诠释着“客户所需、党员所及,让党旗飘扬、让百姓满意、让爱心传递”的郑重承诺。

学习张黎明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篇3

学习了张黎明同志的先进事迹后,感触很深。张黎明同志的模范事迹和崇高精神,体现了一名共产党员的高尚情操,彰显了我们党的先进和优秀。作为一名中国中铁员工,我一定要以张黎明同志为榜样从现在做起,从自我做起,我觉得在以后的工作中要养成努力学习,刻苦钻研的好习惯,张黎明同志最突出的一个特点和长处就是刻苦学习,善于思考,他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能够主动自我加压,手不释卷,利用一切工余时间学习,钻研技术和业务知识,使自身工作能力和业务素质很快得到提高。如果不注意读书学习,不注意知识的积累,不注意研究新问题,思想就会封闭,思路就会狭隘,在工作中也就拿不出新办法,出不了好主意,工作流于一般化、程序化,难以适应新形势和任务的需要。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增强学习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具体来说就是要在工作中不断加强业务知识的学习,学会用新的理念新的工作方式和手段努力推进工作的创新和发展,并且要不断完善学习方法。要挤时间去学,持之以恒的学,结合现实去学,把学到的知识用于指무工作,反过来在实际工作中去检验所学的知识。

二、要养成勤奋敬业,踏实肯干的好作风

张黎明同志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以忘我的境界去干好每一项工作。为了保质保量完成工作任务,他顾不得照顾家里的亲人。在工作上,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只要工作需要,再苦再累也在所不辞。正是靠着这种勤奋的敬业精神,他在平凡的岗位上干出了不平凡的业绩,以自己的一言一行为我们树立起了学习的榜样。通过学习先进,我觉得我们就要像孟样民同志一样,用满腔热情,恪尽职守,勤奋踏实工作,以持之以恒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去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三、要养成脚踏实地,乐于奉献的好品质

张黎明同志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工作作风可贵之处在于他们通过艰辛劳动,在本职岗位上取得一个又一个成绩的时候,能够耐得住寂寞,经得住考验,一如既往的踏实工作。他对待工作不是做表面文章,更不是为了个人私利,而是怀着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去完成每一项工作任务。我们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就必须得养成一种埋头苦干的精神和脚踏实地的作风。一是要务实,就是要知实情、说实话、想实招求实效。想问题,办事情,要以是否符合客观实际为标准;二是要勤勉,就是要发扬“老黄牛”的精神,把全部精力都用在工作上,做到夙兴夜寝,殚精竭虑;三是要吃苦,就是要经受住苦与累的考验,勇挑重担,敢于到艰苦岗位和困难多的地方去工作,以累为策,以苦为乐,永葆艰苦奋斗的作通过学习张黎明同志的先进事迹,不管干什么工作,都应该保持一种激情,永远做到对党的事业、对自己的工作激情澎湃地干些事情。

张黎材料 篇4

所属行业:医疗健康

“互联网感觉就像经历了一场轰轰烈烈的革命,它的意义远远超于创业公司本身,”“作为e龙的真正创始人,我有一种自豪感,至于其它方面,所有人的恩怨,我相信最终这个世界是公平的。”“今天医疗健康是乱世出英雄的时候,能不能跳出来关键在于他的整合能力。”

9月,华盛顿有一场“了不起的盖茨比”的化妆晚会,庆祝美国在线共同创办人詹姆斯・金希的60岁生日。请柬上写着:“那是一个创造奇迹的年代,那是一个激发艺术的年代,那是一个大胆超越的年代,那是一个充满讽剌的年代。”宾客们身穿仿古装,金希介绍自己就是盖茨比,他的财务顾问兼女友海斯则是黛茜。

盖茨比式的灿烂而短暂的一生成了精英群体普遍的象征。

那个时候,张黎刚已经追随张朝阳回国,在搜狐开始了商业生涯。,他和唐越等四人创立了e龙网,205月,张黎刚离开e龙,追逐理想中的生物医药产业,12月正式成立爱康网,进入医疗健康管理行业。12月,张黎刚在北京参加一个商业精英Party,看到那些当年风光后来冷落的互联网英雄感觉很伤心,“连个跟他们讲话的人都没有,这就是商业的残酷性。我心态比较平静,从来也没有成为一个很受追捧的人。”

所以,张黎刚不为盖茨比式的短暂而失落,因为盖茨比式的灿烂“我从来没成为过”,他仍然在努力“想出人头地,站在浪尖上,创造对社会的影响力”。

哈佛,哈佛

当初张黎刚收到哈佛医学院教授的邀请,在中国一起做生命医药时,他不禁为这个巨大的商机、和自己重回本业怦然心动,而哈佛,又再次成了他的人生重要转折。

十年前,张黎刚在复旦大学读生物系,一个比他高三届的师兄教会了他如何申请去美国;后者后来去了哥伦比亚医学院。1991年张黎刚放弃学位,赴美留学,下定决心上哈佛,但这条直通精英社会的捷径颇多波折。他先在美国明尼苏达州Concordia大学过渡,正是在这儿,他遇到了后来一起创业、但最终分道扬镳的唐越。两人曾经一起在餐厅打工,一个洗碗,一个收碗。

之后张黎刚到洛克菲勒中心研究医学,又去哥伦比亚大学当技术员,他还拒绝了南加州大学的全奖。三年三次申请哈佛,终于被哈佛医学院录取。这番历练给了张黎刚人生最大的一次挑战,他记忆最深的是,“进哈佛前半年到一年,压力大得每天晚上睡觉我都感觉到牙齿咬得紧紧的,有时候咬得太紧会从噩梦中惊醒。”

哈佛不仅“增强信心、改变别人对我的看法”,而且是“对我人性的彻底解放”,张黎刚不再怀有理科常见的科学家梦想,转而追求对社会的影响力。他积极参加活动,竞选哈佛中国学生会主席(未成),在亚特兰大奥运会期间,组织哈佛、耶鲁的中国留学生筹资在《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做整版广告,驳斥NBC暗讽中国内政并暗示中国运动员服用禁药的行为,同时成立“抗议NBC委员会”,设专门网页,引起各界强烈反响。

与朋友创办《哈佛中国评论》及中美高层论坛,则成就了张黎刚的影响力。至今张黎刚提起来都很得意,“我在哈佛3年并没有什么创造性的东西,但有一样他们都知道,那就是《哈佛中国评论》”,他也承认,“我在美国呆了7年,从来没考虑过从商”,然而使他与哈佛重新建立关系的却是在他回国创业e龙。哈佛医学院每年都到中国招生,有空会找张黎刚聊聊,他也上了哈佛的捐款名单,这就为20初他们邀请张黎刚在中国做生物制药打下了伏笔。

待年12月爱康成立,张黎刚的商业直觉比e龙时更成熟,9月他在去成都药交会的飞机上产生了创业想法,一本健康杂志的一篇文章建议女性记自己的健康日记,而用IT手段当然可以更好地进行健康管理。拥有哈佛医学院硕士学位、身为美国疫病管理协会成员的张黎刚,一下子意识到了他的“老本行”潜在的商机。

在华盛顿有一句名言,“这座城市的每件事都是一种潮流,不管是四年任期还是卫生保健。”美国最大的行业实际上不是IT而是医药,能占美国GDP的14%,而中国的相应数字不到2%;医疗健康在美国非常细分化,中国还大多在医疗方面,未来5到内概念会发生根本变化,从治疗向预防过渡,“我是健康管理的先行者”;每天医院多少人在排队挂号,但公共医疗服务众所周知不完善,“打破垄断就会创造出新的领域,其它行业已经证明了这一点”,保健革命在21世纪将诞生“第五波财富”……

在美国,“医生可以把病人当客户看,对隐私非常注重,一对一服务,国内科室做检查所有人都看着你,差别很大,

”20中国第三次卫生服务调查显示,内地有48.9%的群众有病不去医院就诊,29.6%的病人应住院治疗而不住院。对很多企业来说,当员工处于亚健康或高危状况下,现有的医疗保障不能满足需求。由于缺乏第三方健康管理机构,公众没有其它通道了解自己的健康状况。

爱康网推广健康管理的概念,作为第三方机构对客户的健康进行360°检测、分析、评估(在网上),并提供针对性的健康建议、跟踪与干预服务(比如短信)。这是张黎刚最熟悉的医学和IT相结合的一次创业,还集中了哈佛的资源,合伙人之一是哈佛医学院研究生院院长,专家团队里很多都是哈佛教授。

虽仍在“把脉”行业,但张黎刚认同潘石屹说的,“等你想清楚的时候很多人已经冲进去了,你就失去了机会,可能爱康成立一年后才想清楚到底做什么。我相信健康管理能跟我影响社会的想法结合起来,爱康有潜力成为10亿美金的公司,中国健康管理的第一品牌。”

最后一次创业

创业家有时候和运动员一样,最好的是“下一个”,因此,似乎惊讶听到34岁的张黎刚说,“我希望爱康是我最后一个创业公司,我感觉每创一次业成为一个成功的公司,我就会少活5年。”

难道他被互联网的沉浮灼伤了吗?即使不是网络泡沫破灭,e龙也只是网络界的配角之一,加之资本变动频繁,张黎刚从最早占e龙三分之一的股份到最后只剩下几个点(e龙上市后IAC增持至52%),“低于10%都是打工的”。还关涉到“尊严”问题,他在商业上最大的一次压力是面临竞争对手携程要以几百万美元收购e龙,“收购书已经摆在我们美国股东的桌面上了,只给我们一个星期的时间。”5月,e龙300万美元回购股份,认购期为两年,所以2003年5月张黎刚才适时离开。

年10月28日,e龙在纳斯达克上市,融资6210万美元,张黎刚还关注着,那天e龙定价以后在网上交易已经是凌晨4点了,他没等,晚上11点就睡了,“不会因为我关注就改变任何事情,太太一直盯到股票交易才睡的。”虽然e龙没成为中国一流公司,“我还是有一种自豪感,我真的是创始人,荣誉会超过任何人,至于其它方面,所有人的恩怨,我相信最终这个世界是公平的。”

回想起来,“互联网感觉就像经历了一场轰轰烈烈的革命,意义远远超于创业公司本身,看看过去五年整个社会的开放程度,对新人、年轻人的接受程度……”张黎刚也认为互联网的兴衰是一件好事,给一代创业者上了活生生的MBA课,“经历这么一次对我创业爱康已经没有悬念了。”

在价值链上,张黎刚希望做最终要被消费者认可的公司,但要基于互联网。起初他和哈佛教授做生物制药,收购了上海医药生命科学研究中心,很快感觉到,“像我们做网络的人安下心来几年研发一个药的历程太慢了,一两种成功的药品并不能太多改变人们的生活状态”,这才架构了爱康网。在一期万元投资北京、上海、杭州的基础上,爱康今后四五年将投入两三千万美元,将健康管理网点覆盖全国20个城市,“即使不赚钱爱康的价值也体现出来了”。

抢占了市场先机,“至少给我增加了两三年的核心竞争力,今天医疗健康是乱世出英雄的时候,能不能跳出来关键在于他的整合能力,以及对本土市场的把握。拥有这些客户资源,是中国公司未来最大的竞争优势。”爱康的客户已经有:北京海淀妇产医院、一家全球500强内的母婴服务公司、外企员工医疗、健康保险公司、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如奥运)等。

要解释张黎刚的创业动因,可能是“从小生存的压力造成的”,有时间回老家江阴,他希望证明“最普通人家的一个小孩,可以通过努力实现自己的梦想”。当然,这一半要感谢夫人,黄飞燕说服微软赞助《哈佛中国评论》,e龙的销售业绩几乎是她一手做起来的,她在美国强生、IBM以及IDG的经验也帮助了张黎刚每次创业。

张黎刚崇尚过比较好的生活,但在夫人眼里他也许是一个奢侈生活的人。在哈佛时他请黄飞燕在波士顿最好的一个法国餐馆吃饭,“也是请她付的钱“。回国前两人已订婚,张黎刚给她买了一个戒指,”也是用她的信用卡支付的”。

经济学家加尔布雷思曾经这样描述总统候选人史蒂文森:“他注重改善自己在公众中的人格形象,但那也是常被人误解的原因:他所着力渲染的不是与艰难环境斗争的力量,而是自己的脆弱;不是自己的胸有成竹,而是自己的举棋不定;不是自己的聪明才智,而是自己还有很多东西要学习……这种表现已经变成了一种习惯,这是一个政治家内在的冲动。”或许,这也是一个创业家内在的冲动。

上一篇:浅谈小学教学案例分析与写作下一篇:新员工拓展训练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