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会活动目的

2024-06-14

读书会活动目的(共11篇)

读书会活动目的 篇1

用心体悟教育的真谛

——读《教育的目的》有感

《教育的目的》这本书,我读了两遍。初读时,就被怀特海的一些观点深深地震撼了。再次阅读时,我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以及管理工作,对这本书中提出的很多观点和理论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在思考中,我不断地追问着教育的真谛,不断地实现着自己的生命超越。

一、浪漫——精确——综合

在教学中,我们都曾经这样追问过自己:学生们的进步真的是均匀不变的、持续稳定的进展吗?我们的课堂节奏真的能够符合学生们的身心发展特点吗?在这本书中,怀特海给予了我们一个明确的答案:学生智力的发展,必然要经历浪漫——精确——综合这三个阶段,并且在这三个阶段中不断循环。

在我们的教学中,浪漫阶段是至关重要的。在浪漫阶段中,孩子们开始对所学的知识有所领悟,他们从接触单纯的事实,到开始认识事实间未经探索的关系的重要意义,这种转变会引起某种兴奋,而浪漫的情感本质就属于这样一种兴奋。他们此时会经历兴奋—惊异—困惑的情感体验过程。这一系列的情感体验,会使学生产生浓烈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欲望,这种学习的兴趣与欲望,恰恰是学生进行有效学习的关键之所在。可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把握好学生智力发展的节奏,在浪漫阶段为学生提供大量的感性经验。但是,我清醒地意识到,我为学生提供的大量的材料,不能机械地 1 进行堆砌,这只能让学生觉得这些材料枯燥繁冗,而不能引起他们的兴趣。所以,在这个阶段,我们要为学生提供能够引发真实的有足够挑战的思考的材料,使学生们能够体验高品质的浪漫,产生更多繁冗兴奋感,激发他们更加强烈的进一步精确探究的欲望。同时,我意识到在学生们积累的大量的感性经验之中,势必会产生一些系统化的精确化的思考。学生们正应该在大量的浪漫之中,自然地向精确阶段迈进。

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往往会忽视浪漫阶段的重要性,直接将一些精确化的知识展现给学生,这样做不仅仅会导致学生丧失学习兴趣,觉得学习是一件枯燥乏味的苦差事,而且对知识的精确阶段也会产生一些不利的影响。在怀特海的阐述中,我们可以知道所谓的精确阶段,就是以某种方式将浪漫中所包含的许多未经整理、相互冲突的东西整理得相一致。也就是说,我们要引导学生用某种规律性的有秩序性的东西,把他们在浪漫阶段中所接受的信息整理清楚。可见,如果没有浪漫阶段的大量信息作为基础,精确阶段就失去了其研究的对象以及其本质的意义。

在教学中,教师们始终在强调学生们的综合运用能力,这恰好是怀特海所提出的第三个阶段——综合阶段。综合阶段中,孩子们能够对在前两个阶段中掌握的知识进行综合地运用。在综合之后,我们又引导学生回归到浪漫阶段,进行下一个循环的探索。我们的教育就应该是这样一种不断重复的循环周期,每一节课都应该根据学科的性质构成这样一种旋涡式的循环,在浪漫——精确——综合——浪漫……的循 2 环周期中,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和发展。我相信,如果我们每一位教师在满足学生有节奏的学习渴望上起着恰到好处的激励作用,那么学生一定可以不断地为他在学习中取得的某种成就而惊喜,不断地想要重新开始。

二、把握生命的节奏——自由与纪律

在教学中,怀特海向我们提出了把握好课堂节奏的建议,为我们的课堂教学指明了方向。在把握生命的节奏方面,怀特海所阐述的自由与纪律,也让我有了深刻的感悟。

在我们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往往会遇到这样的难题:自由和纪律是不是对立的?自由和纪律的分寸感如何把握?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情况:一个乱班,或者一个训诫过于严厉的班级,都不能让孩子产生热爱。怎么做才能够平衡自由与纪律的关系,使之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自然变化呢?怀特海的观点让我们茅塞顿开。

怀特海告诉我们:通往自由的途径,是纪律(将大量纷乱的事实秩序化);纪律的前提,是自由(拥有大量未经整理的事实);自由是目的,纪律是手段。“自由—纪律—自由”应该是一个循环,这个循环过程不是依据时间上的先后,而是逻辑上的先后,它是对生命节奏的表述,这种节奏必须尽可能地吻合儿童的个性发展。它体现于整个智力发展过程之中,也体现于大循环中的每一个小细胞之中。这个循环,处于永恒的有机的运动之中。伴随这一循环的,是情感:伴随着自由阶段的,主要是兴趣以及兴奋感;伴随着纪律阶段的,更强调专注与紧张。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曾 3 经说: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里的从心所欲便是自由,而不逾矩就是纪律。在我的英语课堂中,一直非常关注对自由和纪律的节奏的把握。我认为,在英语课堂中,所谓的纪律,就是指教师必须指出学生活动的要求;所谓自由,就是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运用语言进行沟通和交流,避免过多的语法知识的讲解,避免学生机械地学习英语。在纪律中,我们围绕着核心文化开始,我们的教室进入到建设的阶段。在自由中,教师和孩子的个性都得以彰显。自由和纪律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获得智慧,智慧的本质,就是一种高度的自由(综合阶段)。

我们所从事的教育、教学工作的根本,乃是把握生命之节奏,即自由与纪律之节奏,浪漫—精确—综合之节奏。作为教师,我们要把握好生命的节奏,使每一个孩子都能够在这个和谐的节奏中,体验到学习的快乐,感受学习的幸福,产生学习的热爱。最终,使智慧之花的绽放出最绚烂的色彩。

三、知识与智慧和文化

众所周知,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让学生成为一个有智慧,有文化的人。那么,知识等同于智慧和文化吗?当然不是。在读过这本书后,我对知识与智慧和文化的关系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与认识。

有一种定义认为,知识就是经验的固化。比如在经验中你会发现一些现象,这些现象不是偶发的,而具有一定的普遍性,那么这种解释就构成了一条知识,这条知识是从经验中总结出来的,成为知识以后,就是经验的固化。怀特海所 4 说的知识,是这种经验的固化。我们也可以说知识是凝固的经验。而智慧则是运用知识来理解自己目前的处境、情境及需要解决的问题的能力。可见知识并不等同于智慧,智慧高于知识。智慧是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对知识进行运用的能力。怀特海在书中说:“随着智慧的增长,知识将减少,因为知识的细节消失在原理中。”在学生运用知识的过程中,新的情况会不断地出现,会不断印证、补充学生原有对知识的理解。我们可以说:“万变不离其宗。”在这里,智慧是宗,知识是变化中的细节,既然掌握了宗,就没必要再记那些细节了。所以,在教学中,我们不能只是一味地向学生灌输大量的知识,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让所有孩子都成为一个有智慧的人才。

同时,知识并不意味着文化。文化是一种思想活动,是对美和高尚情感的接受,而绝不是支离破碎的信息或知识。我们要培养的是一既有文化又掌握专业知识的人才。专业知识是基础,文化则引领他们进入更高远的境界。但是,我们在教育过程中,对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缺乏足够的重视。这导致我们的学生成为了学习的机器,他们失去了对美的感受,他们变得冷漠、自私、缺乏责任感……这一切都是我们不愿意看到的。所以,我们要关注学生的文化素养,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慢慢渗透美育和道德情感教育,使学生能够成为既有文化又掌握专业知识的人才。

四、使学生成为一个有智慧有文化的人——初中分校的 5 自然、艺术学科

为了使学生们成为一个有文化、有审美情操、有高尚情感的人,我在筹建初中分校的过程中,进行了长时间的思考与研究。最终,我对初中分校的学科文化建设有了一些初步的设想。

1、自然科普学科的课程开发

初中分校开设的自然科普学科打破了学科间的箱格化,在整合

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的基础上,使学生能够形成完整的自然科学的知识背景,为他们更好的认识大自然和世界做充分的准备。此时,知识对于学生而言就不仅仅是一些支离破碎的知识和信息了,它向学生们展现出一个完整的科学世界。在这个自然科学的世界中,学生们可以体验到大自然的美与其中饱含的奥秘。同时,我们的自然科普学科培养学生的科普兴趣、增强学生科普意识、争取向解决“钱学森之问”不断地迈进。近年来在中国的教育中,鲜少培养出富有创造力、富有智慧、对自然学科充满探索激情的孩子,我们在初中分校所开设的自然科普课程旨在培养出一些在科学方面有创造力,充满智慧的学生。

2、艺术学科

艺术对于陶冶一个人的情操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它使我们学会审美,它使我们拥有高尚的情感体验,它能够引领我们走向深奥高远之境。在初中分校的艺术学科课程建设中,我力求落实好音、体、美学科的跑班制,让学生在这些 6 班级中体验艺术的美,在耳濡目染中提高个人的文化修养。初中分校实行了跑班制,不仅仅能够帮助学生找到自己感兴趣的学科,而且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大有裨益。此外,我会尽快创建分校的合唱团,舞蹈团,管乐团,吸引广大学生加入这些社团接受专业的训练。使学生们能够在这些社团中充分地受到艺术的熏陶,力求使每一位学生在这种浓厚的艺术氛围中不断地发展和进步,最终成为一个有着高尚道德情感和审美情趣的人。

五、校园文化建设

在对学科文化建设进行思考的基础上,我又进行了更加深入的思索。我想,仅仅关注某些学科的课程建设不足以将学生们塑造成一个有智慧、有文化的全面发展人才。只有通过校园文化建设,才能够为学生们营造出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所以,初中分校会秉承丰台二中的“MVVSS”,确保每一个生命如其所是的发展。最终,我相信我们一定能够实现属于我们的梦想:我们的孩子,人人都能学会一项运动项目并因此而拥有健康;人人都能学会一项艺术项目并因此而高雅;人人都能学会一项技术项目并因此而痴迷创新;人人拥有自主选择的机会,人人拥有多元发展的舞台,人人享有民主生活的权利;我们的教师不是根据分数和锦标,而是根据品德和性格来评判一个人;我们的毕业生不仅能够考入理想的学校,而且可以拥有仁、识、知三者兼备的心灵。

带着疑问、带着思考读完《教育的目的》,我收获了太多太多。我想,在我们的教育生涯中,确实应该多一些思考,7 多一些追问,多一些展望。我坚信:在思考中,我们可以摒弃那些落后的教育理念;在追问中,我们必将参透了教育的真谛;在展望中,我们定能看到属于我们的教育的春天!

读书会活动目的 篇2

一、电视读书节目面临的危机

1. 网络媒体的冲击。

网络媒体的优势是信息的主动检索、重复观看和交互性。在网络上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很方便地查阅到大量资料和书籍, 不受时间、地点限制。而电视观众是被动地接受, 难以重复和无法主动检索, 劣势不言而喻。

2. 快餐文化的影响。

快餐文化的迅速发展加剧了人们急功近利的心态。目前电视的运作模式是唯收视率马首是瞻, 读书类等小众节目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受挤压。原应属于读书类节目范畴的《百家讲坛》, 通过专家、学者、教授对历史和国学经典进行内容提炼、篇幅压缩, 重新“包装”成通俗文化产品, 再传播给观众, 有典型的快餐文化特征, 反而站稳了脚跟。

3.“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当前图书市场书是越来越多, 精品却少得可怜。电视读书节目, 没有了新书、好书, 自然就缺了主角, 节目也就无从谈起。

4. 节目定位不准。

不少读书类节目的定位一直在精品学术化还是大众娱乐化之间摇摆不定, 以居高临下的布道者自居, 被市场和观众淘汰也在情理之中。央视的《子午书简》曾一度将收视群锁定为中小学生, 推出了与中小学生学习、生活、成长等密切相关的选题, 但2007年4月推出的“从五十岁开始起跑”等选题, 明显与节目低龄化的主体收视群不相吻合, 之后推出的一系列名人访谈更是脱离了中小学生这一特定的收视群体, 造成观众流失。

二、电视读书节目的出路

1. 立足公益性的发展道路。

电视读书节目目前最大的困难是在收视率的指挥棒下, 难以找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平衡点。绝大多数读书类节目的消亡和转型都是收视率末位淘汰制的牺牲品。电视台应该在读书节目创建之初就认可其公益性质, 在政策上给予多一点的倾斜, 多一点的宽容, 不把它列入收视率排行之列, 给予它一定的发展空间和时间, 更好地发挥它的社会作用。

电视读书节目须以文化推广和文明传承为己任, 以坚守住“读书”这片净土的心态沉下心来做节目, 从认真研究分析观众的需求入手, 不仅做到内容的高雅, 也要做到形式的优美, 逐步取得观众的认可, 找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平衡点, 争取双赢。

2. 坚持由小到大稳步发展。

目前的电视读书节目要适应快餐文化的特点, 适应观众的收视习惯。开始之初节目要短小精悍, 时间宜压缩在10分钟以内, 以低成本运作的方式进行。形式上可采用好书、新书推荐为主, 激发观众读书的兴趣, 培育收视群体, 在节目发展方向上也可做些有益的探索。在节目取得成功和市场培育成熟的基础上可逐步扩大规模, 表现手法上可逐步多样化。如可以通过电视编辑的再创作, 由书及人, 从书里到书外, 甚至可以将书改编成小作品, 请导演和演员拍成短片、专题片, 制作FLASH。吸引观众参与节目, 及时、有效地交流互动。

3. 明确特定收视群体。

书的涵盖面广泛, 读书节目应有所取舍。办全民读书节目, 事实证明是行不通的;盲目通过改变题材类型来扩大收视群体, 只能是顾此失彼。读书节目的内容选择必须坚持针对特定的收视群体, 一旦确定就不能随意变动。随着节目的发展, 可以吸引更多的收视群体, 但不能轻易放弃原有的观众。要注意细分市场, 不能一哄而上, 应百花齐放。从现有的资源看, 从教育类入手不失为一个好的契入点, 此类书籍资源较为丰富, 收视群体相对固定, 效果反映及时, 社会影响面也较广泛。

4. 精耕细作打响品牌。

洪晃:无目的读书 篇3

读书最多的时期是念大学的时候,除了老师留的大量阅读作业,还有自己看着玩的东西。我最喜欢看的是约翰·勒卡雷的小说,这位著名的侦探小说家是一个很有意思的人,讨厌电话、不会打字,用最原始的方式一笔一画写作;他痛恨城市,在一个城市待上三天三夜是他的最大忍耐极限。许多人问到他的小说的真实性,他的答案是:假的,通通是假的。但我觉得他的作品写得很动人,一拿起来就放不下手。现在基本上飞一次欧洲我就可以在飞机上看完一本。

我很佩服西方的历史小说作家,他们在写作前会做非常严谨的调查,他们的创作能力和调研能力也令我佩服。

此外,我还喜欢看罗素的散文。这些书都是放在家里的床头和沙发旁,没事的时候就泡杯茶,瞎翻翻。我从来不看类似《基业长青》、《成功人士的七个习惯》这种经管或励志的书,我觉得这种书有一定的欺骗性,一个人的成功历程是不可复制的。

我有时候也会专门去读一些关于西方时尚历史的书籍,不能说是认真读,而是有空就翻阅一下,给自己添加点知识,毕竟我是做时尚类刊物的。要说读过遍数最多的一本书,应该算《毛主席语录》了。不过真没什么心得可说。我是在“文革”中长大的,一听到“心得”二字浑身就颤悠,害怕说不好。那时候读了书必须说心得,说不好就“进去”了。当然,这是条件反射,也有人说心得很上瘾的,我知道有企业老板看了书以后就开职工大会给大家讲心得。

个人背景会影响一个人对书的选择,当然,也会影响大家对“企业家读书”这个话题的回答。我敢保证没有什么董事长、总经理会说《金瓶梅》对他们影响大,然而,我相信他们中有不少人都看过这本书。

至于改变人生观或价值观的书,我还没有碰到,也不相信它的存在。我觉得被一本书改变人生观的人大概都不大看书,不然怎么被一本书就打倒了。

我一般从当当网和AMAZON.COM上面买书。也喜欢逛书店,但是一般只逛小书店,比如单向街、东八(注:798艺术区里面的东八时区书店,艺术类图书最多的书店)这样的地方,不喜欢去书城。

要是给企业家们推荐一本书,我会推荐Fareed Zakaria写的《后美国世界》,这本书说的是:世界正在逐渐脱离美国的经济支配,权力正在转移。Zakaria是一位印度裔美国记者、CNN的主持人。

针对不同目的的选择读书方法 篇4

第一种是书中内容本身就是在探讨关于思维方式的内容,比如哲学。

第二种是内容本身无关于思维方式,但作者的思路奇特,与读者不同,读者分析作者的思维方式,并将之与自己的思维方式进行对比,加以改变和提高。

对于第一种变革方式,我们将焦点放在理解书籍内容上,建议采用分析阅读。同时,应该注意,如果是哲学书籍,则很可能不仅仅内容是充满智慧的,作者本身的思路也同样充满启迪,也就是说一本哲学书,不仅仅能够让人从内容上导致思维方式的变革,同样可以通过理清作者思路中获益。

对于理清作者思路的书籍,我们应该将焦点放在书籍内容以外,不仅仅关注书中讲了什么,更加应该注意作者是如何讲的,为何要这样讲,作者是怎样想的,他的思维方式是怎样的。这种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方法是非常负责的,我还无法归纳出一整套步骤,但是如果您拿起一本书让自己从这个角度来阅读,相信您一定会想到些什么,一定会有所收获。

单篇文章和事例的阅读

对于单篇文章和事例,同样可以获得思维方式的变革,但几率很小,毕竟内容较少,可以给我们提供的思考资料也很少。但是变革没有大小,只有你有没有认真去做,尝试一下,或许能有收获。对于方法,我觉得并不是最重要的,最困难的是您能够转变了读书的角度,如果您突破了这一点,选择分析阅读将是一个很好的方法。

系列书籍的阅读

最关键的并不在于方法上,当然方法很重要,但是最关键的是读书的角度完全不同,现在您的关注点已经不再仅仅是书籍的内容,更重要的是作者如何写,如何思考,作者的思路如何,这是一个很大的转变,但我坚信这种转变是值得的。

获得顿悟是一种非常不确定的获益方式,我们无法控制它的发生,很多时候同一句话换了一个环境、时间,我们就没有任何感觉,而现在则可能让您一下子想清楚困扰您很久的问题。对此,已经脱离了读书方法的范畴,但以我个人的经验,虽然不能将这种不确定性降低,却可以通过一些方式增加顿悟发生的几率。这主要涉及两个方面:

1)增加相关阅读:如果最近您头脑中一直在思考着一个问题,那么阅读相同类别的书籍获得顿悟的几率就会大得多。这个有点像是废话,但是问问自己,你做到了吗?

2)将眼界放宽,找到类似但不同的类别阅读:比如您在思考关于人生规划的内容,那么建议您看看企业战略管理方面的书籍,他们在很多地方存在相似性,而且企业战略管理的思路与常见人生规划的书籍完全不同,很可能其中包含的思想和思路会让你一下子想清楚了很多事情。大量的阅读和不间断的思考是获得顿悟最好的方法。

获取资讯

这里的获取资讯与前文不同,这里不包括更为广泛的含义,仅仅是单纯的丰富知识而已。具体的方式很简单,用泛读的方式组织构架,用略读的方式完整阅读,然后将其中内容添加到不同的知识体系中去。个人建议选择思维导图软件建立不同学科的导图,在不同书籍的阅读过程中不断将新的内容添加进去。

查阅

在方法上,选择“检索式阅读”,决不要通篇阅读书籍——如果那样做,您的目的就不是为了查阅而是获取资讯了。

体会

对这一目的的定义与前文并无不同,所采取的方法是:被动阅读。

对此,我希望强调的是,真正能够让您体会,并值得体会的书并不是很多,希望慎重选择

活动目的及预期成果 篇5

通过对离休老党员、中年党员、新时代党员的访谈与调研,有利于了解在建党九十周年的特定时期下,各个年龄段的党员的现状。这不仅对党员自身有正面宣传、扩大其影响力的作用,而且有利于增强社会对各个年龄阶段党员的了解,学习党员在生活、工作上的优良作风。同时,对于我们大学生来说,通过暑期社会实践,我们能深入社会、了解国情、体验社情,获得大量、宝贵的非文献信息资源,积累对社会认识的阅历和对增进社会工作的理解,在一定程度上得到锻炼,为以后的工作打好扎实的基础。注: 由于各个时期党员的认识有所不同,因此对各个年龄段的党员的采访侧重各有不同。具体如下:

1.离休老党员:侧重于其对党和国家在九十周年的进步的看法,以及其个人一生的贡献。

2.中年党员:侧重于其在党的发展过程中的体会,在当今社会下,其对周围的影响。

3.新时期党员:侧重于表现其与周围年轻人的不同,其对周围的影响。

 活动预期成果:

活动预期成果以四种形式展现,其中以论文为主要表现形式,个人日记、纪录片、党员风采录为辅助,将活动成果面向全校师生进行展示。

一、论文总结

由XXX负责,以“党的90周年“为历史线索,将几代人精神、生活的变化反映出来。通过查阅队员个人日记及采访内容,将研究对象中存在的共性及特性大致列出,并分析党的这些特征的原因。注:论文在在所有采访结束后的三天内整理完成

二、个人日记

在与党员生活在一起的几天里,每个队员都记录下党员及自己的生活点滴。在日记中,不仅有每个党员的生活现状,还要有周围群众、党员对他的评价,以及队员自己对党员生活现状的感悟。

注:个人日记在所有采访结束后的一天内整理完成

三、纪录片

将所有采访过程中的DV记录进行整合,分成几部分进行对比,将90年的变迁表现出来。

注:纪录片在所有采访结束后的三天内整理完成 如有必要时,可将视频交给专业人员进行处理

四、党员风采录

将经过采访收集上来的党员基本信息进行整理,具体包括姓名、照片、党龄、党内职位、对党的认识及与对其采访的记录(以采访者的角度写下的记录及心得)。

植树节活动目的及意义 篇6

植树节活动也有着相当现实的意义,植树节活动的意义不是在于每个人都要在植树节这天去种一棵树,而是通过植树节的又一次来临,使我们大家更加的关注绿化、环保的问题,更好的去行动起来。

其一,森林能够平衡地球的二氧化碳。森林是二氧化碳的主要消耗者,每公顷森林生产10吨干物质会吸收16吨二氧化碳,释放12吨氧气,这使得森林成为一座巨大的氧气库。因此植树造林已成为减缓温室效应的主要途径。

其二,森林能防风固沙。森林可以通过降低风速、改变风向减少风蚀的强度;林木,尤其是灌木树的强大根系,可以固着土壤颗粒。实践证明,通过营造防风沙林,配合农业、水利措施,会取得良好的防风固沙效果。

其三,森林能够保持水土。森林能够调节径流量和枯水期的水量,还能保持水土,降低河水泥沙含量,减轻洪涝灾害等。观测表明,1厘米厚的落叶层能把地表径流减低到裸地的1/4,泥沙量减少94%。降雨导致裸地土壤的流失量是林地的100多倍,而乔、灌、草结合的固土能力却是纯草的1000多倍。有计算表明,我国森林每年减少土壤侵蚀总量为246亿立方米,减少土壤有机质流失量3.84亿吨,保护土壤的价值达2600多亿元。另外,森林对防止河床升高、水旱灾害等方面,也有根本性的减缓作用。

其四,森林能够涵养水源。森林是天然的“绿色水库”,能促进天上水、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正常循环。落雨时,有20%以上的雨量被树冠和枝叶截留,5%~10%被地面落叶和杂草截留并吸收,森林内团粒结构的土壤能较快地将地表水转化为地下水。据不完全测算,我国森林年水源涵养量为3473亿吨,相当于现在水库总量的75%,每年水源涵养价值达2500多亿元。

其五,森林能够保护生物的多样性。森林是“物种之家”,是生物多样性和生物基因资源的最大储存库。世界上物种的50%以上在各类森林主要是天然林中栖息 。

这就是小编为大家整合的有关植树节活动的目的及意义的参考解答!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读书会活动目的 篇7

一、大学生艺术活动现状

本校针对艺术类学生举办了多种多样的活动, 这种活动主要可以分为课内活动以及课外活动两个部分。在课内活动方面主要以任课教师以及教学安排为主导, 利用课堂时间或者部分课外时间, 通过讨论课程、展览、课外作业等形式进行构建, 旨在提高同学的自我参与程度以及在展示的过程中增加同学的成就感。另一方面则主要表现为利用课外时间开展较为大型的艺术类活动, 进而增加学校的艺术氛围、提高同学的艺术素养、增加同学的艺术交流机会。由于活动主办形式等不同, 本文主要对大学生课外活动进行研究。

本校大学生课外艺术类活动的开展具有一定的规模, 从2012年活动组织情况来看, 本校主要通过摄影展、手绘、油画展等形式策划并组织了30余次。基本满足了同学对艺术交流以及展示的需求。在活动执行的过程中我们发现, 通过活动的参与能够有效的建立同学的艺术参与热情、提高同学的专业认同感, 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总体的艺术修养与学校的艺术氛围。但是通过调查我们也发现, 此类相对传统的活动策划模式与活动组织安排无法达到学生的期望, 还存在一定的问题。由于这些问题的存在降低了同学的参与积极性, 同时降低了本校艺术交流平台的构建水平。

二、大学生艺术类实践活动策划存在的问题

在大学生艺术类活动的策划与执行的实际操作过程中我们发现, 对活动的策划目的与实际的组织效果之间还存在一定的差距。这种差距从宏观方面表现为对学生的吸引力不足、对学校艺术氛围的营造缺失、对学生艺术素养的提高效果不明显等。从微观的角度去看则具体表现为学生参与积极性不高、对专业知识以及专业技能交流较少、艺术平台档次较低等问题。从原因方面去分析其中存在问题的根本原因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1. 活动组织目的不明确

在大学生艺术类活动的组织过程中, 组织人员往往在策划中没有明确活动的具体目的, 对于活动的意义以及活动的深层作用考虑不足。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不难发现, 此类活动的组织无论从形式还是从内容方面均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 进而造成了学校投资较大而收益较少的情况。从学生的角度去看则容易造成由于学生对活动的失望而导致的参与度不高, 不利于学生艺术培养体系的长期发展。此外, 对活动组织目的性不明确还表现为部分活动过程中商业色彩较浓, 如摄影大赛、画展等部分互动的组织过程中, 内容与形式受到投资方的部分限制, 进而形成了一种以宣传企业或者宣传培训为主的活动形式, 失去了活动组织的意义以及根本目的。

2. 活动平台的交流支持较少

艺术类活动的组织应该以展示与交流为核心, 艺术氛围以及学生的艺术素养是在不断的交流与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的。纵观目前大学生艺术类活动的组织过程我们可以发现, 学校往往通过对学生展示平台的建立来实现部分同学的展示欲望, 而对交流环节的构建相对较少。造成这种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活动策划方面的缺失以及对活动核心的把握不足。在这样的背景下, 我们发现互动往往成为了部分人展示的平台, 而大部分学生仅能以“游客”或观众的视角对相关的艺术品进行浅尝辄止的欣赏, 对于学生自由意见的发表以及艺术方面的探讨则相对较少。在这样的情况下, 一方面造成了学生对艺术类互动的兴趣降低, 另一方面参观与展示的同学无法通过平台获得相应的提高。

3. 活动过于形式化

在大学生艺术类活动的组织过程中, 组织方面为了保障活动的正常进行或者活动的人气, 往往采用半强迫的方式要求学生参加。这样的情况一方面造成了部分非本专业的学生被迫参加到相应的过程中去, 盲目的扩大了活动的规模的同时降低了活动的质量。另一方面这种半强迫的活动参与方式很容易造成学生心理的不接受甚至是抵触情绪, 同学在这种情绪的影响下, 降低了其自主参加的欲望, 进而降低了活动的效果。

4. 活动类型过于单一

此方面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大学生艺术类活动的组织从策划到执行在到效果分析等方面均按照一定的模式进行安排, 如展览、评比、讲座等。这种形式从优点方面来看具有较为完善的组织结构, 对组织者工作量以及工作水平等要求较低;从缺点方面来看活动的策划与组织过程中创新不足, 无法达到吸引同学的目的。

三、基于艺术培养目的的大学生活动策划对策

1. 强化活动中的互动环节

活动中的互动环节是增加艺术交流, 提高艺术水平的根本过程之一。在艺术类活动的举办过程中应该强化活动中交流与互动的环节, 尤其是针对艺术本身的交流。在具体的执行层面, 可以参考商业展会的形式来进行。只不过将商业展会中纯商业的展示改变为存艺术的展示。在展出进行的过程中展示团队可以根据自身作品的特点选择多种形式的自由介绍以及自由展出。利用如效果图、人工讲解、现场提问等环节增加同学与作品之间的互动。在这样的模式下不仅能够有效的对作品进行展示, 还可以锻炼同学对自己作品介绍的能力。同时, 由于互动模式的引入对参与者以及参观者的积极性均能够起到较好的提高作用。此外, 这种自主互动模式的引入还能够增加作品艺术方面的交流, 进而对学生的艺术修养起到很好的提高作用。

2. 建立大中小型活动复合的组织模式

目前, 学生活动的举办往往是以院级、系级为基本单位, 这样的组织模式浪费的大量资金的同时造成专业学生的稀释与专业不匹配等现象。为了避免这种现象活动的组织者可以根据不同专业人员的比例对不同活动的规模进行策划。。形成一种以大型活动为主导、中小型互动为主线的复合活动组织模式。如在艺术周的大型活动组织框架下, 增设不同的分展, 分展的设计原则可以根据不同的艺术门类或专业进行设置。另外, 在日常的活动安排过程中也应该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对社团活动、班级活动等中小型艺术类活动采取扶持的态度。

3. 增加活动策划中的创新

在活动的创新过程中主要表现为互动形式的创新以及活动内容的创新等两个方面:在活动形式的创新除了前文中提到的自主申请展位的互动模式之外还需要将多种现代化模式融入到大学活动中来。如工艺拍卖的形式、艺术P的形式、网络展览的形式等等。而在活内容方面则不应该局限于演讲、展览、出等传统内容, 应该在实践操作过程进行大胆的创新与仔细的论证。展开传统作品为主体、创新作品为亮点的动内容创新模式。具体到执行层面可进行创意作品展览、主题艺术展览、现场艺术等活动内容, 进而对活动的内容进行有效的丰富。此外, 在活动策划的过程中还应该增加同学的自主性、定期的向同学征求活动方案或者在活动策划的过程中利用形式的征集来代替传统的宣传, 在达到宣传目的的同时提高同学的参与热情。

本文主要针对艺术类院校中学生活动的策划与执行进行研究。以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以及学校的艺术氛围是此类活动举办的根本目的。基于这个背景本文对我校大学生艺术类互动的策划与组织现状进行了研究, 找到了其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可能的原因。并结合原因以及我校学生工作建设的实际情况对可能的优化对策进行了分析。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为今后的工作提供理论支持与实践指导。

摘要:艺术类院校对于学生的培养与传统院校具有一定的差异。这种差异主要表现为其对学生进行专业技能教育的同时需要对学生的艺术素养以及学校内的艺术氛围进行合理的培养与营造。在这个过程中辅导员以及相关的学生活动策划组织人员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地位。本文结合相关的理论以及自身的实践工作经验对本校艺术环境的营造以及与艺术相关的活动策划现状进行分析, 并找到其中可能存在的问题以及原因。并从提高学生艺术修养、营造学校艺术氛围的角度去讨论可行的活动策划方案。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为今后学校对大学生实践活动的策划提供理论基础与实践指导。

关键词:艺术素养,艺术氛围,培养,活动策划

参考文献

[1]毛欣.大学生艺术活动发展状况调研与引导策略:以徐州某应用型高校为例[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 2012 (10) :123124, 127.

[2]郑洁.大学生艺术素质提高的途径[D].延边大学, 2012.

《郡斋读书志》经部类目的设置 篇8

关键词:郡斋读书志;经部;类目

中图分类号:G2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09-0177-02

宋代由于雕版印刷的兴盛,文化事业的发达,出现了大批私人藏书家。这些藏书家受时代的影响,在目录编纂思想上有了突破馆阁成规的新认识。他们在为自己编纂私家藏书的时候有了不同于官修目录的新特色。而由南宋学者晁公武编纂的《郡斋读书志》,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私人藏书目录,他对于其藏书的分类是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既继承前人的研究成果,又不拘泥于前规旧例,对一些类目作了调整,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宋代的图书状况。下面笔者就其经部类目的设置做简要分析。(以衢本为准)

经史子集中经部最早出现在目录中,其地位一直比较稳定,主要著录儒家经典和阐释经典著作。经学典籍在《七略》、《七志》和《七录》中分别被称为“六艺略”、“经典志”和“经典录”,《隋书·经籍志》及以后的公私目录中均被称为经部。《郡斋读书志》的经部下设易、书、诗、礼、乐、春秋、孝经、论语、经解和小学十个小类,《隋志》、《崇文总目》、新旧《唐志》、《通志·文艺略》、《直斋书录解题》、《文献通考·经籍考》和《四库全书总目》等著作中其类目变化主要出现在经解、论语、小学、谶纬等子类。

一、谶纬类

谶纬类出现于《隋志》、新旧唐志、《文献通考·经籍考》、《直斋书录解题》等著作中,《郡志》中未设谶纬类。《郡志·易乾凿度》对谶纬类书籍发展历程做了简要叙述:谶纬学兴起于汉哀帝、汉平帝之时,汉光武帝时成为“内学”,“故笃信之”,在当时甚为流行,经学大家郑玄、何休用谶纬之说注解经书。凡遇到改朝换代皆引谶纬之学,“故桓谭、张衡之徒深嫉之。自苻坚后,其学殆绝。”[1]

谶纬是由于人们对“天命”的认识不科学而产生的。谶纬兴起于两汉,王莽代汉后宣扬圣人授命,“河出图”、“洛出书”之类于是就被奉为法宝,南北朝时期,图谶开始被统治阶级禁止,隋炀帝更下令焚毁亡,图谶之学日渐式微。谶纬类在《隋志》中著录十三部九十二卷,《唐志》中二家九部八十四卷,《宋中兴志》中三家五部十二卷,随着时间的推移此类书籍逐渐减少。到宋代,谶纬类书籍已经不再单独设类,《崇文总目》将谶纬类书籍各附经末,晁公武也认识到谶纬类书籍已经减少到不能独立成类的地步,所以在《郡斋读书志》中沿袭了这种记法,并在经解类小序中予以了说明:“今谶书盖鲜,……故从崇文录,并纖纬……”[2]依据书籍的多寡确定类目的设置是科学的。自此各种目录书中基本不再设立谶纬类,只有陈振孙的《直斋书录解题》是个例外,虽然他也认识到谶纬类书籍浸微之势,但仍被单独设类,目的概与《隋志》的“以备异说”相同。

二、小学类

“小学类”从《隋志》到《四库》均有,但处理上有些不同。《隋志》中训诂位于论语类,《旧唐志》将训诂从论语类中析出,成为一单独类别。《通志·艺文略》将所有书籍分为经类、礼类、乐类、小学类四个类别,小学是一个大的部类,而“尔雅”则附于经部,小学类的设置在以上几种目录中都不同。

“小学类”书籍是通“六艺”的前提,后来人们将其视为读一切书籍的关键。《汉书·艺文志》中,小学类书籍包括文字之书、训诂之书、音韵之书,这些书籍所收录的文字基本上囊括了“易”“书”“诗”“礼”“乐”“春秋”等经书中出现的文字,音韵训诂这两项并列处理。但是学术逐渐发展,书籍数量逐渐增加,分类越来越合理,从《隋志》、新旧《唐志》至《崇文总目》、《郡斋读书志》分类体系渐趋完善。晁公武认为文字之学分为三部分,第一为“体制”,即笔画字形,第二为“训诂”,即称谓古今差异,也即今人所讲“字义”,第三为“音韵”,即今人所讲“字音”。晁公武还列举了此部类的一些书籍,比如《说文》、《尔雅》、《方言》、《四声谱》等,并且指出《汉书·艺文志》将《尔雅》放置于孝经类,《隋书·经籍志》则将其附于论语类这两种分类方法的错误。

通过序文可以看出晁公武对“小学类”已经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将其分为“文字”、“训诂”和“音韵”三类,其成果对后世产生了较大影响,如《四库》严格定义了小学的内涵,按照字形、字音和字义三个方面进行分类,使小学定义更加突出、明确。

三、论语类、孝经类

《隋志》之前的目录中孝经是排在论语类之后的,但《隋志》则将孝经是排在论语类之前,这一结果反映了前后两个时期的目录编撰者对论语和孝经的认识不同。《隋书·经籍志》中指出“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人之行也。”[3]认为孝是诸德之本, “人之行,莫大于孝”,国君可以用孝治理国家,臣民能够用孝立身理家。《孝经》比起《论语》更重要,所以《隋志》以后孝经通常置于论语的前面。

《隋书·经籍志》中训诂之书和经解之书放置于论语类,此种归类方法明显有误。《遂初堂书目》中论语类附入孝经和孟子,此前各种目录都将孝经单独设类,《遂初堂书目》的此种归类大概是因为尤袤认为孝经和论语都是孔子与其弟子言谈的记录,究其性质而言是一致的,所以应将其归为一类。《郡斋读书志》的经类大序中也是类似表述:“夫论语,群言之道,孝经,百川之宗,皆六语经之要。”[1]晁公武同样认为论语和孝经具有相同之处,二者均为六经之要,只是他依照传统的处理方法将两者分别立类。此后的目录著作均以此法处理,此种分类笔者认为是较为妥当的。

对于孟子类,晁公武的《郡斋读书志》与以前的目录书一样,将其归于子部儒家类,这种处理与晁公武的经学思想关系很大。宋代《孟子》的地位已经确立,但晁公武尊崇孔子而反对孟子,所以在他孟子类单独设立,而是置于第三部类(子部)儒家类,这种归类与当时《孟子》地位之高的实际情况是不相符的,反映了晁公武本人的学术思想。陈振孙在《直斋书录解题》中设“语孟类”,其序言中解释到,在之前的目录书中孟子类书籍是归于子部儒家类,但孟子之学传承自孔子,“天下学者咸曰孔孟”[4],可见孟学的重要性,所以将论语和孟子合并归为一类。马端临在其《文献通考·经籍考》一书中也设有语孟类,《明史·艺文志》一书则将论语、孟子、中庸和大学并称为“四书”,清代《四库全书总目》沿袭了这种处理方式。

经部的子目变化除上述几种外还有经解类。《隋志》将“五经总义”附于论语类之后,《古今书录》则增设“经解类”,《郡斋读书志》、新旧《唐志》、《文献通考·经籍考》、《直斋书录解题》、《宋史·艺文志》、《明史·艺文志》、《四库全书总目》等书目均效仿设置此一类别;其中《明志》将“经解类”改称“诸经类”,而《四库全书总目》则进一步改为“五经总义类”。

通过对《郡斋读书志》经部类目的分析,可概括晁公武经籍分类思想如下:类目设置应该全面而有序的反映经学典籍的发展状况,使其切合当时现状,在继承前人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开拓创新;在综合分析各种经学书籍的性质和内容的基础上合理划分各子目,从而达到反映经学典籍发展流别的目的。

图书的分类历来受到目录学家的高度重视,晁公武虽然没能提出“类例既分,学术自明”[5]的观点,但在《郡斋读书志》一书中却始终遵循着这样的分类思想。特别是在经部类目设置上广泛吸收了前人的成就,并在传统的四部分类体系基础上进行了改进,“辨章学术,考镜源流”,较为全面的反映了中国古代经学典籍的发展源流,揭示了经籍全貌,对后世目录学的发展影响深远。

参考文献:

〔1〕〔2〕晁公武撰,孙猛校正.郡斋读书志校正[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3〕魏征,等.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3.

〔4〕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5〕郑樵.通志·校雠略[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读书会活动目的 篇9

导语:教育是生命与生命的对话,教育赋予生命的应该是健康,是幸福,是温暖,是向上的力量。以下小编为大家介绍国家宪法日主题班会演讲稿有活动目的文章,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国家宪法日主题班会演讲稿有活动目的为了进一步把我校法制教育工作推上一个新的台阶,结合20xx年“”全国法制教育宣传日,根据市教育局指示精神,我校以“弘扬宪法精神,建设法治中国”为主题,把普法教育、依法治校、依法施教作为创建安全文明校园,培养文明之花的重要工作来抓。给学生营造安全的学习环境、生活环境,创建安全文明校园。现对本次活动总结如下: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非常明了“身教胜于言传”的内涵。要对学生实施法制教育,教师首先要有强烈的法制观念,要知法、守法、严于律己。因而我们成立了学校法制教育领导小组。学校利用每周一的例会组织全体教师学习了《宪法》《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教育法》、《教师法》、《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努力提高广大教师的法制意识和依法治教的自觉性。力求使全校广大师生员工都能做到知法、守法、用法,依法办事。

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因此我校努力营造一个团结友爱、严于律己、奋发向上的文化氛围,力争让学生在健康、洁净的环境和“团结进取,努力创新”的校训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社会责任感。我们还充分利用国旗下的讲话、黑板报、学校led屏幕循环播放相关的宣传标语等,营造氛围。等多种形式向学生宣传法律知识,剖析法律案件,通过班会、晨会向学生进行“法在身边”的法制教育和现场讨论会,学生在良好的校园环境中受到熏陶,在积极的校园氛围中受到教育,从而明确了真善美、假丑恶,提高了对外来文化,各种犯罪违纪诱因的免疫力。

为提高法制宣传教育的效果,我们一方面采取间作的形式对全体师生进行辅导;另一方面,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有一定规模和影响的法制宣传教育活动,努力营造法制宣传教育的氛围。在此,各班举行“法制教育宣传日”法制教育主题班队课,进行法制教育主题板报评选活动;进行了“做守法小公民”手抄报优秀作品展示活动,使他们进一步了解自己的权利和义务,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提高了学习自觉性。由于思想重视,认识到位,教学效果较好。

主要工作:

1.利用晨会时间,利用国旗下讲话对全体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启动法制教育活动,营造遵规守纪的教育氛围。同时利用学校led屏幕循环播放相关的宣传标语,营造氛围。

2.组织学生学习《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以及其他的一些法律知识,加大行为规范达标创建的力度。

3.各班举行“法制教育宣传日”法制教育主题班队课,加大宣传力度。

4.根据临时发生的事情随时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及时做好后进生的帮教转化工作,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向广大学生进行法制宣传教育,使学生人人懂得学法、知法,做守法的小公民。

5.组织法制宣传黑板报及手抄报的优秀作品展示活动。

总之,法制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中之中,我们将持之以恒地开展好此项工作,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据中新网6月24日载,中国拟以立法形式正式规定实行宪法宣誓制度。这个主意很不错,是中国法治建设的一大进步。

实行宪法宣誓制度,是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的,即“凡经人大及其常委会选举或者决定任命的国家工作人员正式就职时公开向宪法宣誓”。而此次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决定草案将宪法宣誓制度适用的范围予以了扩大,具体包括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或者决定任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副委员长、秘书长、委员,国务院总理、副总理、国务委员、各部部长等。同时还拟定了宣誓誓词,为:“我宣誓,拥护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维护宪法权威,履行宪法职责,恪尽职守、廉洁奉公,忠于祖国、忠于人民,自觉接受监督,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努力奋斗!”

我国实行宪法宣誓制度,主要有如下背景:一是国际惯例使然。对于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而言,宪法都是一个国家的根本大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具有至高无上的法律地位。国家公职人员在任职时向宪法宣誓,是世界上多数国家普遍采取的一种制度。这种制度在国外由来已久。1919年的德国《魏玛宪法》,首次确认国家公职人员就职时,要进行宪法宣誓制度。之后,很多国家如意大利、新加坡、芬兰、希腊、荷兰、葡萄牙、南非等国的宪法中都明确规定,官员任职前要进行忠于宪法的宣誓。据统计,目前在193个有成文宪法的国家中,明确作出相关规定的国家已经有177个,占绝大多数。二是宪法神圣使然。宪法是神圣的,法治是神圣的,任何个人或者组织都不能凌驾于法律之上,更不能凌驾于宪法之上。对宪法和法律的神圣化,就是对国家利益的神圣化、对人民利益的神圣化。按照宪法、法律办事,就是按照国家的意志办事、按照人民的意志办事,权力必须为国家的利益服务,必须为人民的利益服务,同时权力必须绝对地接受人民的监督,权力必须绝对地忠于宪法。一个国家的法治文化包括法治理念、法治本质、法治精神、法治礼仪等,宣誓制度则标志着国家在依法治国问题上有了新的认识,新的突破,这不单是形式问题,而且反应出实质内容。三是“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的要求使然。英国历史学家柯克顿说过,“使人堕落和道德沦丧的一切原因中,权力是最永恒、最活跃的……从天堂到地狱,只有一步之遥。滥用权力,就是连接这两者的通道”。xx曾强调,要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形成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不易腐的保障机制。宪法就是最大的制度,就是根本的制度,权力必须关在宪法这个笼子里。四是中国公职队伍的廉洁自律形势不容乐观使然。当前,党员干部违反党纪政纪、贪污贿赂、xx、徇私枉法、腐化堕落、失职渎职的案件频发。仅仅XX年,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就查处了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起,处理人,其中给予党纪政纪处分人。这一不容乐观的形势,使国家不得不采取一些切实有效的手段唤醒人们对法律尤其是宪法的敬畏。

实行宪法宣誓制度,又有什么作用和意义呢?

一、维护宪法权威。全面贯彻实施宪法,是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首要任务。实行宪法宣誓制度,无论对公职人员还是普通公民,都会在灵魂深处受到一定的震撼作用,使其行为能够自觉接受权威而主动服从,真正将宪法作为其行为指南和准则。

二、增强使命意识。宪法宣誓可以让公职人员明白一切权力来源于宪法,宪法高于权力,宪法约束权力,按照宪法法律规定行使权力,才是天经地义。宣誓者将为人民服务的公仆意识和承诺公开化,产生神圣的使命感和强烈的责任感,时刻受到誓言和自身道德良知的约束。

三、抑制权力滥用。权力是由宪法赋予的,被任命者拥有权力后,宪法宣誓制度可以通过看得见的仪式,表示被任命者会如何对待责任和职权,培养被任命者对法律的敬畏,强化被任命者对自己的约束。

四、树立法治信仰。通过宪法宣誓,开展宪法教育,以宪法凝聚社会共识,培育宪法文化,使全社会尊重宪法、热爱宪法、信仰宪法,并为捍卫宪法而斗争。

读书会活动目的 篇10

众所周知,传统电视节目都是通过节目内容吸引受众的注意力,但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媒体间的融合和渗透引起了彼此间的交叉换位,媒体的界限开始变得模糊,达到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地步。手机短信和网络互动成为电视与观众沟通的良好手段,比如鼓励观众互动参与节目的电视短信,直播过程中的即时性互动已经成了不少帮忙栏目的一个重要特色。同时,积极探索如何利用网络视频、论坛、博客等平台,拓展节目空间,“拉长”栏目的播出时间,形成立体传播形态,这成为帮忙类电视节目更上一层楼的有力武器。

要想做好节目,栏目的自我宣传是不可或缺的,要像企业或者商家一样去吆喝自己,提高栏目的曝光度和知名度。帮忙类节目由于节目题材单一,容易让观众产生视觉疲劳,这就必须在自我宣传上下工夫,不断创新,吸引眼球,延长节目的寿命。由此,适时的节目宣传非常重要,这可以通过做活动、打广告来进行有效的宣传。随着3G通信技术的普及,为观众参与节目提供了新的通道,帮忙类节目可大胆使用这些现代传播手段,补充优化传统的采编手段,尤其是可以通过一次次大型公益活动打造栏目影响力和社会公信力。

电视节目的互动,不仅是多种媒介共存环境下电视拓展自己生存空间的一种必然选择,也是当代社会文化语境下电视受众的一种审美诉求,不少帮忙类电视节目在创新互动模式上进行了积极探索。

读书会活动目的 篇11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设计;中考;行动研究

中图分类号:G424.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0X(2012)01-0018-03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与评价是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难点,它承载着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及价值追求。中考综合素质评价改革,是实施素质教育的瓶颈,是制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持续推进的关键。几年来,我们结合本地实际,深入研究,锐意实践,努力探寻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中考评价改革的有效结合点,先行实践将学生综合实践活动设计纳入中考综合素质评价加分项目,实现了中考评价改革与课程实施的良性互动。

一、基于课改困境,寻求机制创新,破解课程难题

2003年,根据河北省教育厅的部署,秦皇岛市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校整体进入课程改革实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同时被纳入所有中小学校的课程方案,开始整体实验推进。2005年,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发与实施取得破冰成果,河北省深化课程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现场会在我市召开,我市青龙县双山子中学等11所学校的新课程实施经验得到省教育厅领导的高度肯定,市域内的相关课程管理与研究经验向全省推介。2006年,全市首批新课程初中毕业生参加中考,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的学习未与中考改革真正对接,课程评价的滞后,使许多学校由此进入课程实施的观望与退守状态,课程改革遭遇回流。如何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验成果有效推广,如何监控区域内学校综合实践活动的有效实施,如何实现中考综合素质评价改革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良性互动,成为我们必须研究与解决的问题,亟待我们寻找推进课程持续发展的突破口。

在课程实施取得一定成绩的基础上寻求新的发展,提高学校和教师的评价素养及能力是关键。学校只有厘清了基于《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的课程管理目标及评价思路,学校的课程才会在反思改进中逐走向规范与高效;教师只有明确了评价先于教学设计的基本理念,才会用良好的评价设计引导自身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导才会拥有高质量。基于学校和教师课程评价能力薄弱,课程实施与评价方向不明、动力不足的现实,我们提出并开展将综合实践活动设计纳入中考加分项目的行动研究,力图通过中考评价改革的“指挥棒”,构建中考评价改革与区域综合实践课程实施质量监控有机结合的长效机制;通过建构学校综合实践活动管理评价标准及学生“研究性学习“学习质量评价基准,创建多维度融合的中考加分新模式,解决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实施的区域管理与学校课程实施质量保障问题。

综合实践活动设计纳入中考加分项目的研究与实践,对形成中考综合素质评价改革及高中招生制度改革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良性互动的局面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对构建有效的市域层面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质量监控机制与课程实施及评价基准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与现实意义,对推进区域内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常态、有效、高质量的实施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二、立足行动研究,着力区域推进,探究评价引领教学

(一)选择切合实际的方法与策略

新课程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综合实践活动因其特有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及活动方式,要求我们对学校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评价必须体现发展性、整体观、多元化、过程性的基本理念。中考评价改革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没有一蹴而就的可行方案,必须针对区域教育实际现状不断完善。因此我们按照聚焦问题—方案设计—组织实施—反思评价的行动研究过程,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与中考评价改革研究与实践的探索。我们通过理论研究,逐步完善和解决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内容、方式、途径等问题;通过行动研究,完善中考评价改革的加分办法,建构区域推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效实施的评价标准。具体研究方法主要有:行动研究法、调查研究法、文献研究法、个案研究法等。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全面实施是推进中考评价改革的前提,为切实保障中考加分项目的顺利实施,我们在理论探索、标准建构的同时,着力课程的区域推进。坚持以点带面、经验分享的工作机制,逐步完善督导评估机制,逐步建设市、县、校三级研究与实践梯队等研究策略,逐步提高全市中小学校的课程实施水平。2006~2009年,每年定期召开不同层次的全市课程实施经验交流会,扩大研究成果。从2004年开始,将学校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发与实施纳入全市教育综合督导评估范围,2005~2006年,持续深化评估指标,加大评估权重。2007~2009年,进一步走向基于课程实施规范的专项督导评估。由此,课程实验队伍不断壮大,为中考评价改革提供了坚实的实践支撑。

(二)追求循序渐进的研究与实践

综合实践活动设计纳入中考加分项目的研究历经两个阶段:

1.课程评价研究与提炼经验阶段。2006~2007年,着手研究学生研究性学习管理与实施评价策略。通过理论研究,逐步明确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内容、方式、途径;通过个案研究,提炼课程实施经验与研究成果,突破课程实施与评价的关键问题。样本学校有:青龙县双山子中学、昌黎县靖安镇中、卢龙县陈官屯乡中、抚宁县枣园中学、山海关区六中、山海关区兴隆小学、北戴河区育花路小学、海港区第十九中学等。2007年底,上述实验学校取得课程实施阶段性成果,其实施经验得到河北省教科所课程专家的赞赏与肯定。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与评价研究,具备了区域推广与实践的条件。

2.深化研究与实践创新阶段。2008年,在全面调研、教学评估的基础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评价研究进入全面实践阶段。我们提出将学生综合实践活动设计纳入中考综合素质评价之“创新实践成果”加分项目的政策构想并付诸实施,至此,全市初中学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学习实现了与中考综合素质评价的对接,区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管理与评价从此落地生根。

2009年,我市申报了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重点课题“综合实践活动实践研究”子课题《初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策略研究》,并被评为立项规划重点课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研究与实践进一步深化。2009年11月13日,围绕课题研究,我们主持了教育部综合实践活动项目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究网”的实践论坛,论坛主题为“如何使评价促进课程的有效实施”。同时,我市中考改革的研究实践,得到教育部综合实践项目组专家的赞赏与推介,在全国综合实践活动研究第七次研讨会上,我市受邀做了《致力于中考改革与课程实施的良性互动》的大会发言。

(三)综合实践活动设计纳入中考加分项目的实践探索

“综合实践活动设计”主要指学生初中阶段在研究性学习领域学习过程中习得的具有实践价值的创新设计。从2008年开始,我市明确规定学生在初中阶段所获市级“综合实践活动设计”成果奖,依奖励等级分别计入学生中考加分,做为高中学校录取的重要依据,此项加分最高分值为4分。加分模式为,以学生研究小组为单位,学生总成绩由学校课程管理、小组研究质量、教师指导质量三部分组成,其得分权重为:学校课程管理15%,学生研究过程75%,教师点评10%。

根据政策要求,我市每年举行一次初中生综合实践活动设计创新成果评选,成果申报以学生研究小组(3~5人)为单位,评选面向全市八年级以上的所有初中生,本加分项目的评选过程一般分为三个阶段、两个环节、四个步骤。三个阶段即:学校初评、县区复评、市级终评。两个环节即:过程资料审查,现场陈述。四个步骤即:①学校课程方案阐释及答辩(学校副校长现场阐释);②学生研究报告解说及答辩(学生研究小组现场汇报展示);③教师点评及答辩(指导教师现场点评);④学校随机考察。

2008年,我们共评选出11项学生综合实践活动设计创新成果,获奖学生人数约占全市考生的0.3%。2009年,共评选出32项创新成果,获奖学生人数约占全市考生的0.6%。

附表一:秦皇岛市初中学生综合实践活动设计成果评选评价标准(详见20页附表)

附表二:秦皇岛市初中学生综合实践活动设计成果评选“过程性资料”(详见20页附表)

三、价值思考与未来展望

综合实践活动设计纳入中考加分项目的行动研究成果主要侧重中考评价改革与课程实施质量监控的长效机制研究,中考综合素质评价加分模式研究,初中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管理质量评价研究,教师有效指导综合实践活动的实践研究,学生“研究性学习”学习质量评价研究。我们将学校、教师的教学管理与指导行为,纳入学生的评价体系中,创建了学校管理、教师指导与学生研究实践多维度融合的中考加分新模式,取得了明显的实践成效。主要表现在:

1.激发了学校开发与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热情。一些升学率高的区域名校及各级校长,由过去的拒绝开课到想办法开发高质量的课程,其态度发生了根本变化。

2.规范了学校的课程管理。学校将综合实践活动课交由教师随意开课,课程随机归口以应付检查,无必要的实施方案与过程档案等管理无序局面得到遏制。

3.提升了教师的课程指导水平。整个项目评审与展示的过程,使教师真正经历了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的校本教研过程,教师通过观看一个个鲜活的学生活动个案展示,体验不同主题活动的指导过程,在反思中走向成熟。

4.提高了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学习质量。从课题的确定、研究方案的协商与实施,到研究成果的总结和研究报告的书写,学生在合作探究交流中,提高了创新实践能力与表达交流能力。

5.促进了教研员的专业成长。县区教研员通过项目研究与成果评选,开阔了区域课程研究思路,明确了课程管理与实施标准,逐步厘清并提高了专业引领的方向和水准。

6.加快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实施的进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学校赢得了尊严,拥有了合法的位置,引起了各级领导的重视,课程开发成果逐步得到广泛的认可。

中考评价改革的跬步之举,也同时放大了课程实施中的问题。如学校课程规划与管理评价能力问题;教师指导与评价能力问题;课程理解与课程偏差问题;学生学习综合实践活动窄化问题等,这必将引导我们依托中考评价改革平台,展开另一个阶段的研究与实践。

美国评价专家斯蒂金斯指出,任何课堂教学的质量最终都取决于该课堂所运用的评价的质量,如果评价能够在课堂层面得到良好的运行,那么学生的学习将会得到极大的改善。在今后的研究实践中,我们将依托此项目研究,不断调整、完善学校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监控指标和学生综合实践活动学习质量监控项目,逐步深化教师指导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能力目标,让评价引领区域内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质量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郭元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念与实践[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1.

[2]姜 平.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整体推进与校本化实施[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4.

[3]张 华.研究性学习的理想与现实[M].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2004,12.

[4]崔允漷.基于标准的学生学业成就评价【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9.

上一篇:会议贯彻落实情况汇报下一篇:信访工作半年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