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课程讲义

2024-12-03

部分课程讲义(精选10篇)

部分课程讲义 篇1

《语言学概论》 课程目录

第一章 语言和语言研究 第一节 语言和语言学

一、语言的内涵与外延

二、语言的若干属性

三、语言学 第二节 语言功能

一、社会文化方面的功能

二、心理方面功能 第三节 语言历史

一、语言起源

二、语言分化

三、语言的接触和融合

四、语言发展的原因和特点 第四节 西方语言学简史

一、传统语言学

二、历史比较语言学

三、现代语言学

四、当代语言学 第二章 语言结构

第一节 语言的结构系统一、语言的层级与层面

二、语言结构的共性和个性

三、语言结构类型 第二节 语音

一、语音和语音学

二、音素和音位

三、语音特征

四、语音组合 第三节 语义

一、语义和语义学

二、语义单位

三、义素分析

四、语义场

五、语义的组合 第四节 语汇

一、语汇和语汇学

二、语汇层级

三、语汇聚类

四、语汇构成 第五节 语法

一、语法和语法学

二、语法形式和语法意义

三、词类

四、短语

五、句子

六、语段

第三章 语言运用 第一节 言语交际

一、语言运用与语用学

二、言语交际的过程

三、言语交际的原则

四、言语交际的制约因素 第二节 言语行为

一、言语行为的概念

二、言语行为的类型

三、间接言语行为

第三节 话语表达和话语理解

一、话语表达

二、话语理解

第四节 交际变体和语用对策

一、交际变体

二、语言交际障碍

三、社会语用对策 第四章 语言学习第一节 第一语言获得

一、第一语言获得理论

二、儿童语言的发展 第二节 第二语言获得

一、第二语言获得理论

二、中介语

三、对比分析和偏误分析

四、第二语言教学法 附录 世界语言谱系分类表 参考文献

语言学概论

课程名称:语言和语言研究

(一)教学目标:掌握语言的内涵和外延;

知识点:语言与言语、口语与书面语、共同语与方言、自然语言与其他符号系统 重难点:语言与言语、自然语言与其他符号系统 课程内容:

第一章 语言和语言研究

第一节 语言和语言学

一、语言的内涵与外延

(一)语言是什么

语言学界至今对语言还没有一个清晰而统一的定义。因为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学派对语言有不同的看法。一般来说,可以把语言定义为:人类用于交际和思维的最重要的符号系统。蜜蜂、海豚、黑猩猩等动物,都有自己的交际的手段,但是,大量的研究表明,它们没有人类这样的语言,语言是人类所独有的。人类可以使用多种工具进行交际和思维,但是,语言是人类须臾不能离开的最为重要的工具。

(二)语言与言语

人们说话是一种复合现象,至少可以分出三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张口说话的动作,称为言语动作或言语行为;第二个方面是说话所使用的一套符号,由语音、词汇、语义、语法等子系统构成,称为语言;第三个方面是说出来的话,称为言语或言语作品。

可见语言不等于说话,它只是说话这种复合现象中的一个方面。语言也不同于言语。语言是存在于全社团成员的大脑里的相对完整的抽象符号系统,具有全民性、非物质性和抽象性;言语是个人在特定情景中对语言的具体运用和表现,具有个人性、物质性和具体性。

不过,这里所说的言语是用来进行交际的外部言语。除了外部言语,还有内部言语。内部言语是不出声的用于思维的言语。科学家曾经做过这样的实验,把细针状的电极装在受试者的发音器官上,然后让他算一道算术题,一次用口算,一次用心算。结果在两种情况下语言器官动作的电位变动记录相同,说明内部言语是存在的。外部言语比较连贯完整,而内部言语的跳跃性强,具有片断性和不完备性。

现在,人们对内部言语的面貌还所知甚,但是都同意它也是对语言的运用。外部言语和内部言语的差异,是因功能不同而造成的运用上的差异;而且二者之间有一定的关系。一方面,人们在讲话时,必须使用内部言语进行思考,然后再通过一系列的加工把内部言语转化为外部言语;另一方面,年幼儿童没有内部言语,他们思考问题时往往伴之以自言自语,是在用外部言语进行思维。在成长的过程中,逐渐实现外部言语的内化,发展出内部言语。所以从个人发生学上看,内部言语是外部言语内化的结果。

从上面的论述可知,人们只能直接观察到言语(外部言语),而不能直接地观察到语言。语言学家要研究语言,只能在两个地方找到它的踪影,一是在言语中,一是在说话人的大脑里。语言学家通过对大量的言语素材进行抽象概括,从中发现语言的各种单位和规则。至于说话人大脑里的语言知识,说话人并不能原原本本、清清楚楚地讲出来,语言学家只能想办法把它引出来。比如,造出来一些句子让被调查人说哪些是对的,哪些是错的;或是呈现出一些句子,让被调查人分辨异同。语言学家通过对调查结果进行一系列技术处理,窥测出存在于被调查人大脑里的语言系统的面貌。

(三)口语和书面语

口语是对口头言语的抽象概括,书面语是对写出来的言语的抽象概括。口语和书面语是语言的两种不同表现形式。口语和书面语的不同,不仅在于语音和文字这两种载体,而且在词语和句法结构等方面也有较多的的差异。如口语用词通俗,句子简短,结构松散;书面语的词语较为文雅,句子较长,结构严谨。

从发生学上看,口语是第一性的,书面语是第二性的。一种语言可以没有书面语,但不可能没有口语。事实上在世界几千种语言中,只有少数语言拥有书面语。书面语是在口语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并从口语中不断吸取营养成分,而且自始至终书面语要受到口语的制约。由于书面语的特殊性,它需要和口语保持一定的距离,有自己谴词用句的特点,但是这种距离不能过大,一旦书面语同口语脱节,人们就会对书面语进行改革,就像五四前后汉语的书面语──文言文的命运那样。

口语一发即逝,不仅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而且由于它是口耳相传,不大容易进行规范。书面语不仅较好地克服了时间和空间对语言的限制,而且有利于进行规范。通过对书面语的规范,就有可能形成民族的标准语,或称为“文学语言”,从而又反过来促进口语的发展。

(四)共同语与方言

共同语是一个语言社团所共同使用语言,如普通话就是现代汉民族所共同使用的语言。方言是语言的地域变体,是某一地区人民日常生活所使用的交际工具。共同语是在基础方言的基础上形成的。由于政治、经济、文化和使用人口等方面的原因,某一种方言的声望和地位会高于其他方言,在共同语形成之前,这种有声望有地位的方言往往代行共同语的职能。通过对这种有声望、有地位的方言(基础方言)进行规范,并吸收其他方言的有用成分,形成共同语。有一些民族,至今没有自己的共同语。

在共同语形成之后,共同语对方言会产生一种约束力,使方言向共同语靠拢。从而方言间的差距、方言和共同语的差距会不断缩小,甚至消失。但是,这是一个相当长期的过程,在相当一段时期内,方言会继续为在本地区人民的交际中发挥作用,出现“双言现象”,而且会继续为共同语提供有用的语言营养。当然,由于政治上的原因,共同语对方言的约束力也会减弱甚至消失,这时方言会出现离心发展的趋势,直至演变为一种与共同语具有亲属关系的另一种语言。

(五)自然语言与其他符号系统

自然语言指的是社团把它作为母语来使用和学习的语言。自然语言一般都有一个较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与自然语言相对的是一些人工语言。人工语言是依照一定的原理人工设计出来的。人工语言有三种较为重要的用途:第一,在特殊情况下发挥自然语言的作用,如波兰医生柴门霍夫为消除语言隔阂于1887年设计的世界语。第二,为某种特殊用途而设计的语言代码,如电报代码、聋哑人手指语等。第三,为某一科学技术领域依照语言原理而设计的符号系统,如计算机语言、逻辑语言等。人工语言在当代的社会生活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并有许多与自然语言相似、相通甚至相同的东西,因此是当代语言学关心和研究的对象。但是,它必然与自然语言不是一回事。本书所讲的语言,主要是指自然语言。

除了人工语言之外,与自然语言关系较密切的符号系统,还有文字和体态语。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如果说语言是一种符号的话,那么,文字则是符号的符号。因此,文字不属于语言的范畴,不是语言的一个子系统。但是,语言却可以在文字的帮助下改换物质表现形式,形成书面语。并且文字对语言的发展也会起一定的作用,如汉语的一些词语(“之字形”、“十字路口”)就是受汉字的影响而产生的,汉字这种语素型的非拼音文字,对汉语的孤立语性质的保持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体态语包括有符号意义的各种身势和表情,如点头、摇头、微笑等。自然语言的口头交际,往往要有体态语的辅助。体态语经过艺术加工,会成为一些艺术的表现手段,如舞蹈、戏剧动作等。正因如此,当代语言学的触角也伸展到了体态语。

部分课程讲义 篇2

的审美解读

筅河南教育学院封平华筅河南许昌技术经济学校张宏建

美学是研究美、美感、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的科学。马克思曾明确指出:人类是按照美学的规律去改造世界的。

审美教育即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审美趣味和审美能力的教育。审美教育有助于提升个人的直觉能力、想象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有助于人们辨识并寻求真、善、美的事物, 在情感上使人自觉地热爱并珍视美好的事物;有助于激发个人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数学教育具有重要的美育功能, 而几何知识、几何科学体系中所蕴含与揭示的直觉美, 诸如对称、变换、奇异、简洁、多样、和谐、秩序等等, 丰富的想象、暗示, 深刻、严谨的归纳、推理带给我们的理性美、智慧美, 更是至今几何学科教化人类心灵的文化精髓, 审美教育意义深远。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实验稿) 》和《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 (实验) 》的设计理念包括: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数学为其他学科提供了语言、思想和方法, 是一切重大技术发展的基础, 数学在提高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数学是一种文化, 它的思想、内容、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的学习内容应当是丰富的, 学习的过程应当是生动活泼的和富有个性的, 也就是说新课程标准是融知识目标、能力目标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多位一体, 强调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就几何部分的知识教学而言, 注意与生产实践、建筑、科技等联系;注重几何直观;让学生经历在操作、发现、猜想、确认等过程中学习;强调本质, 注重适度的形式化。

体现几何学的文化、科学价值;发展学生的几何应用意识与能力等等方面无不处处提供了审美教学的素材, 渗透着审美教学的契机。几何教育的目的将是充分挖掘几何学带给人在直观判断、审美情趣、文化熏陶、问题解决等领域内多维度的启发和应用。

从审美的角度解读新课程标准几何部分, 笔者认为应该重视或加强几何审美教学。笔者所述几何审美教学, 指在几何教学中将所有的教学因素 (诸如教学目标、内容、方法、手段、评价、环境等) 转化为审美对象, 使整个教学过程成为静态和动态的和谐统一, 内在逻辑美和外在形式美的高度和谐统一, 以审美为纽带, 使学生把几何知识的学习、应用和创新结合起来, 相得益彰, 从而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激发学生兴趣, 提升学生的内在修养, 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和完美心性, 使师生都获得充分身心愉悦的一种教学思想理论、操作模式和方法。

依据审美的一般心理过程和几何学科知识体系及课程标准, 笔者提出以下三条几何审美教学的实施原则。

1. 认知图形世界———感美

审美活动不同于科学和道德活动, 首先在于它始终不脱离感性, 感性包括对客体外部形式的直观和主体自身的情感体验, 审美活动将事物表象与主体情感融合在一起, 保持了感性能力的整体性, 获得外部事物的完整的表象。审美感知在把握对象的外部形式时, 必然伴随着相应的情感体验, 带有情感性, 按格式塔心理学美学的解释是:事物外在形式的力的式样与主体情感的力的式样的吻合;审美感知绝不只是对对象的被动反映, 同时还是对对象的创造性发现, 初步生成新鲜活泼的审美意象, 即审美感知具有创造性。要使学生的审美感受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 离不开多

觹该文为河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08年课题 (2008—JKGHAGH—271) 成果之一方面的审美教育。几何学中的图形世界, 无外乎是点、线、面、体的不同的排列、组合与变换, 但蕴育其中的美和美感却包罗万象, 不胜枚举。一般说来, 点是中性的, 显不出鲜明的几何特征, 许多点分布的图景朦胧而平和, 如“米家山水”及其他南方山水画的作品。线是点移动的轨迹, 它性格鲜明, 刚柔相济。直线体现力量、恒定, 其中水平线表示安定、静穆, 垂直线显得严肃、庄重且又具升腾感;曲线优美、柔和、有运动感;折线显得苍劲、刚毅、不屈不挠。中国画的技法中有“十八描”, 诸如高古游丝、“行云流水”、“铁线”、“蚯蚓”等, 每一种描体现出特定的性格。中国书法更是纯粹的线的艺术, 从笔画、字体到章法, 无不透现创作者的个性。面是点的扩大, 线的展开。底面水平的三角形给人以稳定感;倒置的三角形则势如危卵, 有倾覆之兆;正方形显得方正稳健;圆形则显现出随和、自足、对称、周流不息的特征, 如我国的太极图;球体象征圆满、稳健、对称、永恒;四边形则有一种变动中的和谐、呼应之感;矩形给人以径渭棱角分明、整齐有序之感, 特别提及的黄金分割矩形更是美术领域里的尊宠, 试验美学证明:在无数长方形中, 人们最为欣赏的是大致符合黄金分割比例的矩形, 在一些名画的构图尺寸里无不尽显这一比例。

认知图形世界, 可以启发学生感受图形狭义的、抽象的形式美, 一幅字画, 一件雕塑, 一栋建筑, 一件家饰, 一件工艺品等等, 常常具有多种多样的变化的形式, 所谓形式美的法则, 其实就是对一般有序性的把握。

2. 分析几何学的研究方法———立美

感性形式美只是美的一个外在维面。美固然离不开具体的外在形式, 但仅此形式不过是仅有躯壳, 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美。所以审美中包含有认知和评价的因素, 如斯托罗维奇所说。“在对世界的审美掌握中, 理智起很大作用。如果一个人不理解某种生活现象或艺术作品, 那对它的审美关系就不会发生, 或者形成歪曲的审美感知”。理解了的东西, 人们能更细致、更深刻地感知它。

几何学公理化的思想方法, 充分体现了由简单到复杂, 由直观到抽象, 由离散到完备的简洁之美、理性之美、和谐之美;几何图形是美的, 它美在变换 (幻) 、奇异、直观 (组合之中往往深涵抽象) ;几何定理是美的, 它美在深刻、严谨;几何应用是美的, 它美在丰富、高雅、流畅;几何学的研究方法是美的, 它美在直观与抽象的融合, 美在内在逻辑与外在形式化的统一。正因为几何学凝聚了如此种种的美, 才使得几何学的思想、方法和形式化成为许多自然科学乃至社会科学产生和发展的“知识酵母”。剖析几何学研究采用的方法, 比如观察、归纳、逻辑推理、空间想象、假设、猜想、对称、变换、运动等思想方法, 培养学生丰富深刻的审美趣味———知性美, 让学生在几何学习中逐步树立审美的理念, 分析感受审美对象的形式与内容 (意义) 之间的逻辑关系, 发展、完善学生的想象, 养成审美的“眼光”即立美。

3. 挖掘几何学的应用———创美

英国学者认为, “美育”的力量在于:鉴赏和创造紧密相连。几何审美教学使教学过程具有了审美功能, 几何教学的审美性特点与审美功能的发挥, 使教师的教学能够产生引人入胜的审美魅力的源泉, 同时这种源泉也应该激活学生的审美欣赏与审美创作灵感, 让学生尝试进行审美表达与创作。比如让学生观察并收集一些服装的商标, 汽车的商标, 航空公司的标志等等, 分析、研究、品味商标形式与该品牌商品要表达的品质理念、消费理念等, 观察有特色的建筑、雕塑等的造型风格、设计理念, 观察日常用品的工艺化设计并尝试进行创新, 观察居家装饰装修的设计并尝试进行创新等。充分利用身边的素材和机会, 鼓励学生进行设计创作, 让学生在身边的世界中学几何、用几何, 并在其中美化我们的身边世界。

从审美的角度来解读新课程标准的几何部分, 充分利用几何教学的一切因素和过程, 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审美趣味、审美能力, 塑造完美心性, 鼓励学生进行审美创作, 以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徐利治.徐利治论数学方法学.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2003.

[2]阎丽杰.论强国富民离不开美育.沈阳教育学院学报, 2005 (4) .

[3]李如密.教学美, 一个亟待关注的研究领域.江西教育科研, 2005 (11) .

[4]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编辑部.中学新课标资源库 (数学卷) .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 2004 (5) .

[5]胡家祥.审美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0:50, 276.

[6]斯托洛维奇.审美价值的本质.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4, 232.

部分课程讲义 篇3

关键词:桥梁工程 课程设计 对比分析

中图分类号:TU99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06(a)-0162-03

1 国内部分高校桥梁工程课程设计题目

该文收集了国内11所高校(这些高校学科排名靠前或者招生数量大,并考虑到地域分布,覆盖了东北、西北、华北、华东、华中、华南和西南地区高校)的桥梁工程课程设计题目(见表1),后文对其设计内容、要求、目标等进行综合对比分析。

2 设计内容对比分析

国内各高校“桥梁工程课程设计”均是在给定桥梁结构体系、跨径(范围)、截面形式、施工方法的基础上,要求学生进行主梁截面尺寸的拟定、截面特性计算、主梁内力计算、配筋计算、结构性能验算及施工图的绘制。课程设计时间一般为1~2周。各高校的桥梁工程课程设计主要针对梁桥和拱桥两种桥型,不涉及斜拉桥和悬索桥等复杂桥型。由于桥梁工程教学内容以梁桥的内力计算、桥面板计算、横隔梁计算、支座设计为主,因而多数学校采用钢筋混凝土或预应力混凝土的简支或连续梁桥进行设计。以下分别对各高校采用梁桥或拱桥两种不同桥型设计内容进行对比分析。

2.1 钢筋混凝土梁桥设计内容对比

采用梁桥各高校的桥梁工程课程设计相关基本资料汇总见表2。

钢筋混凝土梁桥设计中,多数高校采用简支梁,同济大学采用两跨等高连续梁桥设计,湖南大学为五跨预应力混凝土曲线梁桥设计。预应力筋均采用后张法施工,主梁为整孔吊装法,即主梁安装就位后,现浇湿接缝形成桥面系;对于连续梁桥则现浇主梁间的纵向接缝,以简支变连续的方式形成连续梁结构。各高校采用梁桥的课程设计内容对比见表3。

2.2 上承式拱桥设计内容对比

在选取的11所国内高校桥梁工程课程设计中,有3所高校采用上承式无铰拱桥作为设计内容。主拱圈分为钢筋混凝土等截面箱型拱和圬工拱两种。拱上建筑可采用实腹式、梁式、拱式三种。学生根据布置的拱桥设计资料,即拱桥跨径、矢跨比、桥面宽度、荷载等级等拟定主拱圈截面高度、宽度并进行拱上建筑尺寸设计和布置;确定拱轴系数;计算主拱圈弹性中心及压缩系数;进行恒载、活载、温度、混凝土收缩徐变和拱脚变位等情况下主拱圈截面的内力计算及裸拱圈内力计算;并检验其强度和稳定性。桥面铺装、人行道、栏杆部分可套用标准图设计。各高校拱桥的设计资料与设计内容如表4所示。

对比拱桥的设计,3所高校的拱桥均以悬链线无铰拱桥作为设计桥型,无铰拱在自重及外荷载作用下,拱内的弯矩分布均匀,结构整体刚度大,构造简单,因此在实际中广泛使用。无铰拱的设计内容基本相同,均在已知设计资料下进行桥面尺寸设计、拱轴线方程建立、结构内力计算、裸拱圈内力计算、主拱圈验算等项目。由于悬链线无铰拱为外部三次超静定结构,温度变化、收缩徐变、特别是墩台位移会在拱内产生较大的附加内力,因此在设计时须对结构在温度变化、混凝土收缩徐变、拱脚变位时的内力计算[3],东南大学对以上三种附加内力均进行计算,其余2所学校仅进行了温度变化下的内力计算。在最不利荷载组合时,常常出现拱脚负弯矩或拱顶正弯矩过大的情况,故东南大学课程设计中,要求学生在初步设计后进行拱圈内力调整,以减少正负弯矩过大的现象。

2.3 设计内容综合分析

综合比较11所高校的桥梁工程课程设计内容,梁桥的设计多为T形截面的简支梁桥和连续梁桥两种桥型,拱桥的设计为计算较为简单的上承式悬链线无铰拱桥。在拱桥设计中,也仅对主拱圈进行设计和验算,拱上建筑形式、填料类型等均提前给定,而并未考虑实际设计、施工中会出现拱脚负弯矩或拱顶正弯矩过大的情况而进行主拱圈内力调整。

3 设计要求对比分析

“桥梁工程课程设计”要求学生利用《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和《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等相关规范,独立完成一个混凝土梁桥或拱桥的结构设计,并在规定时间内提交设计计算书、设计图纸并进行答辩。

与钢筋混凝土课程设计及钢结构课程设计有所不同,桥梁工程课程设计由于内力组合及截面形式复杂,施工阶段及正常使用阶段截面内力计算较为困难,故多数学校建议学生在设计中可借助于ANSYS、MIDAS、SAP2000、桥梁博士等软件对截面内力进行辅助计算。这种方式不仅降低了手算错误对设计的影响,还大大缩短了设计周期,合理的分配时间。各高校均要求在桥梁设计中应进行主梁的构造设计、主梁内力分析(包括恒载、混凝土收缩徐变、活载效应分析)、主梁预应力筋体系设计、主梁结构性能验算(包括强度、应力、刚度等)等方面的内容。并在设计结束后提交结构设计计算书,计算书中应包括桥梁设计资料及构造布置以及上述设计内容。

工程图纸是工程师设计意图的真实表现,也是桥梁施工的重要依据。图面干净整洁,内容丰富,图面布置丰满美观,符号和标注符合制图的一般规定。工程图纸可以手绘或CAD绘制,绘图比例自定。

北京交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学校要求学生除了上交设计计算书与结构施工图外,还需进行课程设计答辩环节。该环节与毕业设计类似,学生自行制作PPT汇报设计内容,汇报时间约为5分钟,并回答4-5个问题。这一环节能够帮助教师从更为直观的角度检验学生知识的掌握程度及对设计内容的理解程度。

4 课程设置目标

课程设计是指在一定的教育理论指导下,对课程的组织形式与结构,即构成课程的各个要素所进行的全面计划于安排[4]。综合归纳各高校课程设计,虽设计桥型,内容有所不同,但课程设计预期目标相近,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巩固已学内容。

“桥梁工程”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课程,课程设计作为其辅助教学内容具有重要的作用。在设计中,学生不仅应用了“桥梁工程”所学内容进行主梁的内力计算、桥面板计算、横隔梁计算、拱轴系数计算等内容;还可以对“材料力学、结构力学、结构设计原理、画法几何与工程制图”等专业基础课程进行一个系统的复习,并灵活应用。

(2)理论结合实际。

“桥梁工程”课程设计给学生了一个将理论知识付诸于实践的机会。在课程设计中,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全面分析并解决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如施工中出现拱轴内力过大等现象要进行内力调整;在连续梁桥应力验算中还应考虑施工过程中结构恒载内力的变化等。将在结构设计原理、结构力学中所学内容与施工过程相结合,分阶段地考虑结构受力状态与内力变化。课程设计是对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训练与考察,既巩固了理论知识,又能联系实际问题,使学生能熟悉桥梁设计与施工的全过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3)培养综合素质。

通过“桥梁工程”课程设计的训练,学生增强资料查询、图纸绘制、设计说明书及计算书编写等基本技能的训练;通过分析研究工作,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并初步具备对桥梁结构的分析及设计能力。培养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提高综合竞争力;为以后的毕业设计以及今后的实际工作做理论和实践上的准备。

5 结语

对国内11所有代表性高校的“桥梁工程课程设计”课程的设计内容、设计要求及设计目标等内容的对比分析,据此可加深对国内高校桥梁工程课程设计的了解,并为高校桥梁工程课程设计题目的选取、设计内容和目标的修订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馬建,孙守增,杨琦,等.中国桥梁工程学术研究综述[J].中国公路学报,2014(5):1-96.

[2]贾金青,陈凤山.桥梁工程设计计算方法及应用[M].2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3]邵旭东.桥梁工程[M].2版.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7:296-323.

课程实施水平检查教师部分重点 篇4

1、听课笔记、备课笔记、业务学习

听课笔记:记录详细,评价实用、中肯。

备课笔记:数量:备课数与课时数相符;质量:符合高效课堂、格式规范、具有实用性;使用状况:课后反思具有真实性,有备课使用后修改的痕迹。

2、教学计划:重点看教学计划的落实情况。

3、综合实践等三科备课、笔记及其他证明材料(实践性作业)

4、作业设计与审批、教师的批改与学生的修改

看过程性资料:即审批记录、作业批改、是否能对应起来、正规作业、巩固作业、拓展性作业、实践性作业等批改、评价(关键做好评价)。查看教师的批改记录,看数量,记录的实用性、真实性。抽查学生各类作业,看学生的修改情况。

5、教师的教研成果:论文、优质课、课题

6、随机听教师的课。

7、参加教师的教研,检查教师的教研笔记,看记录数量、内容(培训、学习、听评课、集备、作业设计等)

部分课程讲义 篇5

空中抓杠、空中断桥、训练定力、缅甸桥、星空静思、飞瀑速降、代号接龙、天梯、攀岩、悬崖速降、丛林探险、蹦极、迷失丛林、雷霆伞兵、松林飞降 拓展训练二:体能素质篇

曲臂悬垂、攀岩、登山、穿越大峡谷、溯溪、野外攀岩、定向越野、徒步穿越、毕业墙、雄霸天下、待人接物、皮艇漂流、悬崖速降 拓展训练三:沟通能力篇

盲人足球赛、地雷阵、捆绑行动、夏克奴巴、生命之旅、快乐大转盘、生日线、心态足球、穿越电网、待人接物、宇宙泥浆、部门传递 拓展训练四:团队信任篇

信任背摔、生命之旅、生命火山、南辕北辙、缓冲墙、毕业墙、空中兄弟连、信任传递

拓展训练五:合作能力篇

齐头并进、星球大战、心态足球、疯狂足球、带球赛跑、穿越绳网、毕业墙、同心协力、相依为命、星球大战、疯狂足球、迷失丛林、趣味跳绳、带球赛跑、夏克奴巴、待人接物、困境、穿越曲径、团队之椅、有轨电车、罐头鞋、天梯、团队野战、齐头并进 拓展训练六:创新精神篇

发挥想象、劲鼎制造、时装秀、毕业墙、建塔、解手链、孤岛求生 拓展训练七:竞争意识篇

部分课程讲义 篇6

一、口译课程设计实践专题(中译英)1.专题(1)中文原文——关于第二文化

文化是指一个民族的整体生活方式。这一简单定义的含义使文化包括了这样一些内容,即一个民族的风俗、传统、社会习惯、价值观、信仰、语言、思维方式以及日常活动。文化还包含了文明史。从广义上说,有两种文化,即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物质文化是具体的、可见的,而精神文化则比较蕴蓄、比较抽象。

由于人类语言是文化的直接表现,所以第二语言的学习涉及了第二文化的学习。第二语言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注意并了解他们所学语言的文化内容。包括理解外族文化的价值观,掌握外族文化的礼仪,了解外族文化与本族文化之间的差异。

随着学生外语学习的深化,他们会增进对所学语言民族的文化特征的认识。这种开阔了的文化认识可以涉及文化的所有方面:外族人的生活方式,以及外族社会的地理、历史、经济、艺术和科学等。我们知道,每个民族的文化有不同于其他民族文化的礼仪规范。因此,学生在上外语课时应该学习操目标语的民族那些恰当得体的礼仪规范,学习如何理解陌生的文化习俗,学习在与外族人交际时应有的言谈举止。

注:建议准备如下词汇:

生活方式 蕴蓄 含义 抽象 价值观 外族文化 信仰 开阔 思维方式 礼仪规范 日常活动 目标语 从广义上说 恰当得体 物质/精神文化 举止 2.专题(2)中文原文——关于环境保护

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面临着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的双重任务。从国情出发,中国在全面推进现代化的过程中,将环境保护视为一项基本国策,将实现经济持续发展视为一项重要战略,同时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污染防治工作和生态环境保护活动。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国民生产总值的年均增长率为10%左右,同时环境恶化的状况已基本得到了控制,在许多地区还得到了改善。实践证明,我们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两者之间关系的做法是行之有效的。

中国作为国际社会中的成员,在努力保护自己环境的同时,还积极参与国际环保事务,促进国际环保合作,并认真履行了国际义务。所有这些都充分表明了中国政府和人们保护全球环境的诚意和决心。

中国为保护自己的环境作了哪些努力呢?中国环境保护的形势又如何呢?概括说来,我们做了以下几件事: ——选择持续发展的实施战略;

——逐步改进法律和行政制度;

——预防与控制工业污染,综合整治城市环境;----大规模地进行国土控管和农村环保;

——保护生态环境,保护植被,退耕还林,退耕还草,封山绿化;

——加速环境科技的开发;

——在人民中宣传环保知识,提高人们对环保道德与行为准则的认识;

——采取强有力的措施促进环保工作的国际合作。

女士们,先生们,人类在解决环境与发展问题中仍面临着大量的难题,任重而道远。中国将一如既往,与其他国家合作,为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为人类的幸福和繁荣,为造福下一代而奋斗。谢谢。

注:建议准备以下词汇

保护环境 综合整治

双重任务

大规模

从国情出发 国土控管

基本国策 宣传环保知识

经济持续发展

植被

污染防治 退耕还林

生态环境 退耕还草

协调

封山绿化

行之有效的 道德

履行国际义务 行为准则

任重而道远 一如既往

二、口译课程设计实践模式

1.由于时间有限,本届口译课程设计实践部分是采用中译英形式,实践内容为“第二文化”和“环境保护”两个专题。

2.学生两个人一组,人员组成自由选择。两个人分别轮流扮演“演讲者”和“口译者”,各自5-8分钟时间,口译的内容选自上面两个主题。但是选择哪个专题的哪一部分内容,均有任课老师临时指定。

3.要求:(1)学生两个专题必须充分准备;(2)角色扮演时,演讲者可以带稿,但是口译者只能带一支笔和一本笔记本;(3)实践过程中,两人的presentation将被录像;(4)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教师不在中途点评,学生实践部分的分数将由教师观看录像后给出;(5)整个班的录像在实践结束后将被制作成光盘,并建议班上的学生每人拷贝一份留作学习和纪念。

三、口译课程设计时间安排等项

1.时间安排: 2009(1)班于1月14日-1月17日每日上午;

2009(2)班于1月14日-1月17日每日下午;

2.地点:另行通知

3.学生在开始presentation之前(也是开始录像之前)要报出自己的姓名和学号,也可以清晰地写在纸片上并录在录像中,以免教师给分数出现错误。4.录像光碟制作由各班自我负责完成,并及时上交一份给上课老师。5.请班长给出实践部分组别名单及presentation的顺序。

部分课程讲义 篇7

关键词:民法学,向导,罗马私法人法,课程设计

罗马法在世界民法发展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地位, “没有罗马法, 就没有今天各国的民法。”[1]正因为此, 国内许多高等法学院校开设罗马私法课程, 为我们了解近、现代民法的发展演变历程, 溯本求源, 提供了方便。然而由于国内高校罗马私法课程普遍开设较晚1。在课程设计方面尚有欠缺, 有待完善。人法是罗马私法的第一编, 笔者拟从该部分出发谈谈应如何从民法学角度出发进行罗马私法课程设计。

自然人

由于罗马私法所处的时代恰为奴隶制发展阶段。因此该部分内容显得繁琐, 难以咀嚼, 常使许多教师对此望而生畏。由于奴隶这一特殊群体的存在, 加上罗马时代家族制度下家长权与夫权的流行, 妇女之地位不同于男子。在自然人部分有许多相对生辟的概念, 例如, 人格 (今之权利能力) ;生来自由人与解放自由人;自权人与他权人;家长权、夫权与买主权;人格减损等;名誉减损等。笔者以为在进行该部分内容设计时, 应本着严谨的治学态度, 搞清楚这一系列概念的具体含义及时代背景, 既不能消极回避, 也不能与近现代民法中的相似概念生搬硬套。我们应当准确地向学生介绍这些概念的确切所指, 还罗马私法以本来面目又不可过分纠缠该部分内容。设计这些内容时, 在概念明确、清晰的情况下避免繁冗, 应尽量简洁明了, 坚持民法学设计视角。笔者以为该部分的精华在于其关于胎儿利益的保护, 因此确立的“胎儿的利益视为已经出生”这一为后世民法广泛沿用的罗马私法基本原则, 实有深入研究、讲解之必要。该部分内容在今天的罗马私法教材中常常略而不提或几笔带过, 实应引起高度重视。自然人中关于人格始终问题的规定, 也对后世民法产生了广泛影响, 应作为重点内容进行课程设计。

行为能力一节, 由于罗马私法特殊的时代背景, 自然人行为能力的获得有着诸如年龄、性别、健康状况、身份等诸多因素的限制。常常会使自然人沦为限制行为能力及无行为能力人, 该部分内容相对复杂也有其社会条件下之糟粕。内容设计时, 首先应准确无误地介绍清楚罗马私法上对行为能力的诸种限制, 诸如因性别歧视而产生的男女地位不平等等。又要从民法学角度出发充分认识该部分内容的精华, 例如:罗马私法在行为能力方面十分重视对健康状况欠佳者的法律保护, 从两个方面———精神健康及身体健康方面划分行为能力之是否完备。就前者而言, 罗马法私不仅仅对精神分裂症、先天性痴呆等完全丧失辨别、认知自己行为的行为人进行法律保护, 对于诸如精神抑郁等精神耗弱者这一类轻微精神疾病患者也有明确的保护规定, 将其规定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 有效地保护了更广泛意义上的轻微精神疾病患者:精神耗弱者的合法权益。它对我国的民事立法有着十分重要的借鉴价值。就身体健康因素而言, 罗马私法将盲人、聋哑人、肢体残疾者也作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进行法律保护。特别是将浪费祖产的浪费人规定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 对于保护祖产不被浪费, 节约社会财富具有积极意义。这些内容在设计过程中可比较我国民事法律的相关规定及其对后世西方国家民事法律的影响, 详细阐发并说明其意义。

团体

如果自然人属于个体的人, 团体则属于群体的人。与自然人法律制度不同, 罗马私法上的团体制度伴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而发达。较少受到自然人法律制度中身份、年龄、性别等因素的影响, 糟粕较少。罗马私法团体制度中关于社团与财团的划分, 为后世民法团体即法人制度的确立奠定了十分重要的法律基础, 以致于后世民法无法从根本上修改罗马法上的这一规定, 实在令世人叹为观止。正如黄右昌所言:“现代文明国家之法律, 罔不具有罗马团体法之根本原则者, 自优帝以至于现在, 其真意固未消灭。”[2]该种分类不仅为大陆法系国家民事法律借鉴, 也为我们今天完善中国的法人制度提供了参照。这部分内容在许多罗马私法教材中较少提及, 笔者以为, 从民法学角度出发, 罗马法上的法人制度与自然人制度相比, 更少等级色彩, 更多平等因素, 值得深入研究。

法律行为

由于人法中的法律行为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 且关于该内容已有中译本2, 它为我们研究罗马私法中的人法提供了第一手资料。因此, 在课程内容设计时, 应将该部分补入, 以确保人法部分内容的完整性, 使学生能够更加全面深入地了解人法部分的课程内容。就法律行为而言, 该部分在罗马自然人法律规定中相对缺乏时代因素, 较具民法学意义, 其内容体现了罗马时代的私法自治, 即当事人进行主义原则:当事人独立为意思表示, 自由为意思表示不受他人意志干预。该原则对后世民法产生了重大影响, 应在课程内容设计时予以特别关注。

参考文献

[1]周枏.罗马法原论 (上) [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4.

部分课程讲义 篇8

【关键词】英语专业课程;教学;尝试;创新

本论文为湖南省教研教改项目《在线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的应用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为湘教通【2015】291号;湖南商学院第十七批校级教学改革研究一般项目《我校英语专业人才就业能力提升及其培养途径研究》研究成果之一。

引言

活到老学到老,这可以应用于任何人任何领域,而努力地学习新的知识,结合时代的变化,让自己的认识与时俱进,这是对一个高校教师的基本要求,否则,就会被淘汰,为学生所厌弃。近年在语法、综合英语、翻译等课程上,作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创新和尝试。首先谈谈这样做的必要性和相应的理论支撑。

一、必要性和理论前提

在《高校英语专业“复兴”之三大路径》一文中,束定芳教授这样说道:“高校英语专业目前遇到了生存危机,…在某种程度上成了鸡肋”,“英语专业已在很大程度上被市场化、低端化、工具化所绑架,前景堪忧”(2015:4-5)。在他看来,英语专业几乎可以用到“救赎”来形容了,最后选择了“复兴”,一是为了对比昔日的辉煌,二是为了强调改革的必要。英语专业连同法学、动画、计算机已经连续几年成为失业重灾区。而根据刘燕等人在上海市的一项调查,上海市65所普通高等学校中,45所开设了英语专业(2011:9)。全国1000多所高校,几乎90%的学校都办了英语专业。以上数据表明英语专业本科毕业生从数量上已经严重超出市场所需,同时高校的培养机制和课程设置却一定程度上置后,导致毕业的学生又在质量上满足不了市场的需求。为了破解这个局面,许多高校都在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希望能够在创新培养路径和改革教学途径上一显身手。目前的这种局面从国家到高校再到教师个体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一个国家首先要做顶层设计,从宏观的角度规划外语教育的布局。有专家指出从近年的英语类国家社科课题以及对经典作品翻译等方面观察,目前国家层面存在目标缺失的问题。上海外国语大学束定芳教授在2015年的一篇文章中及时指出,“英语专业的改造和发展有三大方向、三大分工、三大举措”(8)。即在国家层面,不同类型的学校开办英语专业要定位不同的方向,或高端技能型或外国通型或汉语言文化传播型。高校制定改革策略则要根据国家的宏观规划走。落实到教师个人,可以在政策的指导下进行微观教学方法层面的大胆创新和改革。

二、具体课程教学操作分享与反思

以下重点分享作者近年在英语专业语法,综合英语,翻译等课程所做的尝试,结合目前英语专业的状况进行反思。

1.语法课程教学尝试。在语法课程教学上主要有两方面的尝试创新,第一,针对学生水平找合适的教材,进行教材的革新。第二,利用教材材料,加大练习比重。我校英语专业二本的学生多年来都是用张振邦的《新编英语语法教程》,虽然每年更新版本,书本中许多词条、知识点都与专业四级考试密切相关,然而,教材多达五六百页,每个章节的知识点特例要比规则多,却只有一学期16周、周2的课时。对于教师而言,要在短短32课时中将书本中的重点语法讲到就不错了。所以连续几个学期使用这本语法教程,反响平平,学生觉得枯燥乏味;由于所用教材太难,作为老师感觉备课量巨大,对于每周一次的课时量来说,如海中寻宝,是巨大挑战,痛苦不堪。在2013-2014年第一学期再次接到这门课时,教授的对象是三本,基础相对薄弱,所以我大胆把教材更换成朱湘军的《英语语法与写作》。以前的讲解过多,学生练笔太少,她们听着容易,于是就觉得没什么好听的了。语法内容枯燥,关键是要多练。所以,结合教材练习,运用百万同题上收集的语法表达,2节课里面有一半时间让学生练习。基本做到以实践碰到的困难作为切入点,扼要讲解知识点,马上辅以练习,让学生45分钟时刻处于箭在弦上的紧张状态。

每一门课,要想上好,都要教师的仔细琢磨。只要肯费心思,敢于创新,无论是什么层面的改变,都会让人耳目一新。

许多时候,我们都不能选择我们自己喜欢的事情做,“做一行爱一行”似乎已经成为我的习惯。原本的理想是想做翻译家,最终却做了教书先生。能为人师表真是件很荣幸的事情,虽然很多时候难以做到。更多的时候是学生很潮,自己很落伍;学生的呼声迥异,自己难以适从。凡此种种都为教师带来挑战。但是抱怨无济于事,只能开动脑筋想办法,才能改善。

2.综合英语教学尝试。要培养适应市场的英语人才,具有创新能力,首先教师就要贯彻创新理念。张云、刘正光在《英语专业研究性教学探索》一文中提出研究性教学设想来贯彻这种理念。他们首先认为英语人才需求已经经历了从工具型到复合型再到创新型的转变,要求他们既有语言技能,又有专业知识和相关专业知识。针对这个目标,他们提出研究性教学策略,教学内容上要前沿、综合、基础,上课方式上重教师的引导、启发、探究。目前的状况是语言与知识断然分开。

在综合英语课上的更新就是基于这种观点,具体采取了两个方面的措施:第一,争取语音室,进行课堂形式的创新。第二,提供学习内容发散,给学生更多自由发挥。教师主要负责教学设备的提供,设定学习范围和学习目标,形式有学生定。

根据以往的情况,在《综合英语》这门课的教学中,第三册反响总是很好,可能是正好那个学期要过四级的缘故,而第四册就不好上了,学生们刚过完专业四级,都想喘口气好好休息休息,所以《综合英语四》的教学一直是很让人头疼的。苦思冥想了很久,希望能有所改变又接到这门课时,我大胆地做出了一些尝试。首先是开学和学生们打好伏笔,告诉他们这一学期大致会做的事情和四级过后可能会出现的状况;然后找来衔接的八级部分练习,让学生在极大地自由下训练八级听力技巧。做出这个选择的时候我心里有忧虑,生怕他们会反抗,毕竟对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八级对他们还是比较遥远的事情。不过有效的利用语音室也帮了不少的忙,既拓宽了学生接触的知识,又减轻了教师的负担。课堂内,我将新东方美文30篇做为课外阅读材料,课前学生分享阅读体验,篇篇是精华,难度虽然有,但学生乐于学。

3.翻译课程教学尝试。我教授了两门翻译课程,一是《翻译理论与实践》,一是《英汉与对比与翻译》。前者重点是要将理论和实践很好地结合,不要让学生觉得没理论,也没实践。“翻译教学可分为理论教学和技能教学两个分支。理论教学主要针对翻译专业的研究生,技能教学主要针对外语专业本科生”(李运兴,2011:7)。由此可见,虽然理论和实践的关系虽然不是一个简单的课时比例问题,英语专业本科生的翻译教学中,实践比重应该要大于理论比重。所以在教学中,前3到4次课专门整体介绍翻译理论,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然后引入真实的翻译材料进行大量实践,教师做足功课,及时修改翻译稿,学生受益匪浅。同时我校购置了雅信翻译软件,借助翻译软件,学生能与时俱进,了解当下翻译趋势,因而表现出浓厚兴趣。恰当的时候运用微课,实行翻转课堂,也取得较好的反响。《英汉与对比与翻译》是针对翻译方向的学生开设的,因此学生学习主动性相对较强,结合这个特点,我设计了一个学生讲专题的环节。

三、结论

英语专业的改革与发展任重道远,绝非一两门课程的一两项改革举措就能拯救英语专业于危难。尽管前路漫漫,尽管个人的尝试微不足道,然而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位于一线的英语专业课教师勇担责任,从课堂教学策略着手,发挥自己的专长,利用前沿的知识,大胆尝试新的方法,同时根据国家大的方针政策,结合自己本校的优势专长,研究符合自身定位的教学目标,然后将之付诸课堂实践,定能为整个英语专业扭转乾坤做出自己的贡献,能有效服务于学生,同时为自己的长足发展铺垫道路。

【参考文献】

[1]李运兴.英汉语篇翻译[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2]刘燕,华维芬,束定芳.外语专业改革与发展战略---上海市高校外语专业布局与外语人才培养情况调查研究[J].外语研究,2011(4):8-14.

[3]束定芳.高校英语专业“复兴”之三大路径[J].中国外语,2015(5):4-8.

[4]张云,刘正光.英语专业研究性教学探索[J].现代大学教育,2013(6):98-104.

部分课程讲义 篇9

内容提要:蒙古语言文学专业(基础科段)“外国文学(欧、俄苏部分)”课程名称变更为“外国文学(欧美部分)”,蒙古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段)“外国文学(亚、非、拉、美部分)”课程名称变更为“外国文学(亚非部分)”。 内蒙古高教自考部分课程名称进行更改,蒙古语言文学专业(基础科段)“外国文学(欧、俄苏部分)”课程名称变更为“外国文学(欧美部分)”,蒙古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段)“外国文学(亚、非、拉、美部分)”课程名称变更为“外国文学(亚非部分)”。

序号

课程代码

课程名称

学分

专业名称

1

0560

外国文学

(欧美部分)

8

蒙古语言文学(基础科段)

2

0563

外国文学

(亚非部分)

6

部分课程讲义 篇10

(一)1.D

2.C

1918年,美国教育家博比特出版了《课程》一书,成为课程作为独立研究领域诞生的标志。3.A

4.D

从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来划分,可以将课程分为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5.B

略 6.B

略 7.D

略 8.C

略 9.B

略 10.C

略 11.C

略 12.A

略 13.B

14.A

活动课程具有过程的实践性、内容的开发性、形式的多样性等几个特点,更多的是关注儿童的兴趣、需要及创造,以儿童为中心。15.C

16.B

小学的自然课包括天文、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知识,是一门综合课程。17.C

“六艺”“七艺”是最早的学科课程,或称分科课程。

18.D

隐性课程也称潜在课程、无形课程或隐蔽课程等。一般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从具体学习环境中所获得的“计划外”的知识、观念、情感等,不是课程计划中所预期的东西。其显著特点是“自发的、个性化的”。19.B

略 20.C

略 21.A

22.A

课程目标有关某门教学科目或教学活动所要完成的任务的指标体系。23.D

24.D

课程编制的第一个层次是课程计划;课程编制的第二个层次是制定学科课程标准,即单科课程的总体设计 25.A

略 26.B

略 27.C

略 28.D

29.C

制定课程计划是编制课程总体规划的一部分,是课程编制的第一个层次。制定课程计划是课程编制中最重要的工作,也是课程编制的第一步。

30.D

顺序性和连续性有关,但又超越连续性,是指课程的“深度”范围之内的垂直组织规则,使学习的机会建立在前一个学习经验或者课程内容之上,但确实对同一课程要素作更深更广更复杂的处理。

31.B

螺旋式强调的是学生的认识逻辑或者说是学生认识发展过程的规律,即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向高级逐步深化的规律。32.B

纵向组织更多地强调只是自身的体系和深度。

33.C

心理顺序是按照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来组织课程内容。34.C

略 35.B

36.C

任何课程改革最终都要落实到学校,学校是课程改革的主阵地。37.C

38.A

泰勒原理中“有效地组织学习经验”中认为,在组织学习经验时,应遵守三个准则是连续性、顺序性和整合性。39.D

40.D

教学智慧是教师在面临比较复杂的教学情境时所表现出来的一种敏感、迅速、准确的判断能力,其特征包括情境性、复杂性、实践性、个性化和创新性。41.C

42.A

忠实取向认为,设计好的课程是不能改变的,课程实施的过程应该是忠实地执行课程计划的过程。持这种取向的教师在具体的课程实施过程中,显得呆板、僵化,缺乏创造性。43.D

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

44.C

逻辑顺序与心理顺序是课程内容的三种组织方式中争论最激烈的一种,也是“传统教育”派与“现代教育”派的最大分歧所在。

45.B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确立了课程的三个文件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材书。46.D

47.A

CIPP模式是由美国著名教育评价专家斯塔弗尔比姆其同事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系统确立起来的。该模式包括四个步骤:背景评价、输入评价、过程评价、结果评价。48.D

泰乐园里可概括为:目标、内容、方法、评价,即确定课程目标;根据目标选择课程内容;根据目标组织课程内容;根据目标评价课程。49.C

略 50.C

51.B

创生取向认为,设计好的课程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课程实施的过程也是课程的设计过程。这种课程实施取向对教师的要求较高,要求教师不仅是课程实施者,还是课程开发者。52.D

斯塔克于1967年提出了外观评价模式。外观评价模式包括三个重要的因素即前提条件、相互作用、结果。

53.A

课程资源包括教材以及学校、家庭和社会中所有有助于提高学生素质的各种资源。课程资源的核心和主要组成部分是教材。

54.B

课程反映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的要求,受一定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文化发展水平以及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制约。也就是说,社会、知识和儿童是制约学校课程的三大因素。55.C

我国义务教育教学计划的三个基本特征是强制性、普遍性、基础性。56.D

略 57.A

58.C

学科中心课程理论以学科的基本结构为中心来编订了学校课程的理论,它以结构主义哲学和心理学为基础。其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

59.B

学生在新课程中,即是课程资源的消费者,又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

60.C

教师是重要的课程资源,不仅影响着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素材型课程资源的主要载体,而且还是课程实施的首要的基本条件资源。

61.B

教育改革涉及的内容很多,包括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教学方法和理念的改革、教材改革等,但教育改革的核心是课程改革。62.A

教学的首要任务是是学生掌握系统的现代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并形成基本的技能和技巧。

63.D

备课就是教师根据学科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门课程的特点,结合起来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最合适表达方式和顺序,以保证学生有效地学习。备课是上好课的前提和先决条件。64.A

在各种教育途径中,教学是学校教育的基本途径,学校教育目的的贯彻落实和各种教育任务的完成主要是通过教学途径实现的。65.C

66.A

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一方面,教学过程具有人类一般认识过程的共同性;另一方面,教学过程具有的特殊性。

67.C

一般认为,教学过程中的主要矛盾是学生与其所学知识之间的矛盾,具体体现在教师提出的教学任务与学生完成这些人物的需要及世纪水平之间的矛盾。

68.B

上课是教师工作的中心环节,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最直接的体现,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69.C

略 70.D

略 71.B

72.C

系统性原则是指教学要根据所传授学科知识的内在逻辑结构以及学生能力发展、知识掌握的顺序,循序连贯地进行。它也称循序渐进原则。73.D

略 74.D

略 75.C

76.D

讲授法又被称为讲演法,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向学生向学生系统连贯的传授各种知识的教学方法。

77.A

谈话法亦称问答法,是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师生间的问答而使学生获取知识的一种方法。它是一种悠久历史的,行之有效的方法。78.C

略 79.C

80.B

读书指导法是教师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教科书和课外读物而获得知识、发展智力的方法。它即强调学生的“读”,又强调教师的指导。81.A

略 82.B

略 83.D

略 84.C

略 85.C

86.D

设计教学法是美国著名教育家克伯屈提出来的,克伯屈是杜威的学生,他继承杜威教育理论的精华,创设出以实用主义思想为指导的一种教学方法。87.D

略 88.B

89.A

相对评价,是指在团体内以自己所处的地位同他人相比较而进行的评价。其评价标准是设在团体之内的。

90.A

根据评价的标准可以将教学评价分为相对评价、绝对评价、个体内差评价;根据评价在教学活动中的作用可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

91.C

发展性评价是新课程教育评价的趋势和基本要求,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而不是进行甄别。92.C

教学评价的功能有诊断功能、反馈调节功能、区分和鉴别功能、激励功能、导向功能。

93.B

94.A

该教学模式源于赫尔巴特的四段教学法,根据行为心理学的原理设计,尤其受斯金纳操作性条件反射的训练心理学的影响,强调控制学习者的行为,以达到预定的目标。95.C

该教学模式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独立进行学习的模式。该模式从人本主义出发,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为目标。96.B

略 97.B

略 98.D

略 99.C

略 100.A 略

101.D 学生认知的客体包括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但学生学习的主要是以教材为主,属于间接经验。

102.B 题目中强调的是要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103.C 略

104.D 赫尔巴特是第一个将心理学与伦理学引入到教育学中,并将其作为教育学基础的人,他主张用心理学的统觉来说明教学过程。

105.D 新课程该科强调“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其核心理念就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106.C 新课程改革强调课程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特征。107.D 略

108.A 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决定增设的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这是一门高度综合的课程,是本次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109.B 略

110.2001年6月8日教育部印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标志我国基础教育新一轮课程改革正式启动,即第八次课程改革。111.C 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在义务教育阶段,将10%—12%的课时量给予了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从而形成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三级课程并行的层次结构。112.B 略

113.D 说教学程序是说课的重要部分。

114.D 研讨性说课是对说课内容进行专题研究、探讨的一种说课形式。这种说课形式是运用最经常,最主要的一种说课形式。115.B 略 116.D 略 117.D 略 118.A 略 119.B 略

120.D 基础性课程注重学生基础学力的培养,即培养学生作为一个公民所必需的以“三基”(读写算)为中心的基础教养,它是中小学课程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必修的、共同的课程。121.B 课程目标的依据主要有三个方面:对学生的研究,对社会的研究,对学科的研究。122.B 在我国,课程具体表现为教学计划、课程标准和教材,其中,课程标准一般由说明部分和本文部分构成。123.B 课堂教学是目前我国中小学教育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是教师教育教育活动的基本阵地。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校教育教学的水平,影响着学生的发展。124.C 略

125.C 我国实行“三级课程管理体系”,即国家课程(一级)、地方课程(二级)、和校本课程(三级)。126.D 略 127.B 略 128.B 略 129.D 略

130.D 课程目标的特点包括四点:时限性、预测性、可操作时、具体性。课程目标和特定的教育阶段相联系,体现了课程目标具有时限性。131.B 略 132.A 略 133.C 略

134.A 根据不同的标准,课程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根据课程计划中课程实施的要求不同,课程可以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根据课程的表现形式,可以分为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根据课程设计、开发和管理的主体不同,可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根据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可分为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

135.C 从课程制定者或管理层次角度,可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学校课程又称为校本课程,是学校在实施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自己开发的适合本校实际的、具有学校自身特点的课程。校本课程开发主体是教师。136.D 略

137.C 泰勒采用的关于教育目标的表述方法为二维图表式,将课程目标中的学习内容和学生的学习行为明确地对应起来,时的目标的陈述既说明了目标的内容方面,又说明了目标的行为方面。

(二)1.A 2.D 3.A 4.B 5.A 6.D 7.B 8.B 9.C 10.C 11.A 12.D 13.D 14.B 15.A 16.A

(三)1.D

2.C

3.C

4.C

5.C

6.A

7.A

8.A

9.C

10.B 11.D

12.C

13.B

14.C

15.C

16.A

17.B

18.C

19.C

20.D 21.D

22.A

23.B

24.A

25.A

26.A

27.A

28.D

29.A

30.C

上一篇:大众传播心理学论文下一篇:首届采摘节主持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