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保留

2024-10-31

部分保留(共4篇)

部分保留 篇1

1 工程概况

根据烟台市文化中心的整体规划,考虑对具有历史价值的建筑物进行保留,以及设计规范对安全度要求提高等原因。博物馆新馆工程由原人才市场旧楼改造加固和新建结构两部分组成。其中新建部分为地下1层建筑面积4 000 m2,地上4层建筑面积为8 500 m2。改造加固部分面积为3 000 m2。新馆建成后与前期建设的文化中心其他功能分区有效连接成为一个群体工程。工程于2009年8月20日开工,2011年5月20日竣工。根据工程特点,项目组确定了施工控制的重点和各关键工序。

2 旧楼拆除部分

旧楼拆除及加固改造是整个工程最大的难点和关键工序之一。旧楼为2层砖混结构,承重墙370 mm,1层楼板为预制混凝土梁板、2层为钢桁架预制混凝土楼板。拆除部分与保留部分之间有10 cm的伸缩缝,嵌入保留部分内,好比将旧楼的“心”挖去而不损坏保留部分的主体(见图1)。

针对工程实际情况,为了保证安全和施工质量,现场采用封闭式施工,设置临时警戒线。施工中我们确定了自上而下、分区改造,流水作业的方法,尽量减少旧加固部位暴露时间过长对结构的影响。屋面预制板我们采用100 t汽车吊逐块的吊出,暂时保留钢桁架,以保证墙体的稳定性。1层预制板由于预制板嵌入墙体,无法采用吊装的办法拆除,同时为了避免拆除楼板对墙体及原有的花篮梁的影响,在交接处伸缩缝,先自上而下使用电镐人工砸除距离改造部分2 m范围后,采用2台破碎机从北往南进行破碎,并且严格控制碎块的掉落方向和掉落半径,保证保留部分的结构和施工人员的安全。对于产生的楼内建筑垃圾清理,项目部为了不影响施工进度,夜间采用斗容量0.3 m3的小型铲运机进行清理,有效地保证了施工的顺利进行。由于组织和准备得力,拆除清理工作仅7 d就完成任务。由于新楼地下室嵌入旧楼保留部分,为了保证挖土影响,设计在靠近旧楼拆除部位周围设置了89根18 m的800 mm的人工挖孔灌注桩,呈“U”形布置。项目采用隔一挖一的方式进行施工,但下挖至10 m左右以后地质条件变为未风化岩,人工下挖难以进行,项目部采用静力爆破方式进行继续施工,有效地保证了安全和施工进度。灌注桩冠梁顶与旧楼地坪之间的空隙采用毛石混凝土回填。

3 旧楼加固

旧楼加固改造的整体设计思路是:将保留部位的一层屋面预制板砸除,保留预制梁,屋面钢桁架和预制板全部拆除,前面的入口处的门厅原砖柱改为混凝土柱,所有承重墙体增加扶墙柱,部分承重墙体采用夹板墙加固法和喷射混凝土施工方法。保留砖柱采用四面包混凝土的方法进行加固,施工难度相当的大。

1)工程墙体基础为条形基础,采用钢筋混凝土套加大基础底面的方法进行加固,加宽部分的主筋与原基础采用植筋方法进行。同时在±0.00 m处,增加现浇钢筋混凝土地坪,以增加墙体的稳定性(见图2)。

2)所有窗间墙增加附墙柱加固方法。在旧墙体侧面增设钢筋混凝土柱,首先在增加附墙柱的砖墙位置上凿进200 mm,在沿墙体的竖向每隔500 mm设置2根Ф6的拉结钢筋,伸入原砖墙长度200 mm,以保证原砖墙与新增加的壁柱可靠连接,拉结锚固采用钻孔浆锚。同时根部要与砖墙基础做植筋处理,见图3。

3)旧楼内部承重墙体加固采用了夹板墙加固:用钢丝网水泥砂浆加固墙体。在面层MU10砂浆中配设一道Ф4钢筋网,Ф6拉结筋呈梅花形布置。达到提高墙体承载力和变形性能(延性),平面内抗剪强度和延性提高很多,墙体的抗裂性有较大幅度的改善的目的。同时结构外侧承重墙体采用了喷射混凝土加固的方法即借助喷射机械,利用压缩空气做动力,将水泥、大砂、石子、水配合的拌合料,通过高压管以高速喷射到受喷面上硬化而成。依靠高速喷射时集料的反复连续撞击压密混凝土,与混凝土、砖石、钢材有很高的粘结强度。当与钢筋网联合使用可很好的在结合面上传递拉应力和剪应力,能大幅度地提高砌体承载力,加强整体性。施工流程为:搭设操作平台→凿除粉刷层→除尘→加固面喷水湿润→编设固定钢筋网→拌混合料→喷射→养护,见图4。

4)旧楼部分外廊处的独立砖柱采用了混凝土围套加固的方法,即外侧采用C30混凝土,厚100 mm。箍筋为6@200,见图5。

5)对保留的预制梁采用了碳纤维的加固方法,即在梁底增设碳纤维,以加强梁的承载力。对墙体洞口的加固在洞口的四个角的部位增加钢板网,见图6。

6)对于新增加的砌体通过与原有墙体的拉结,有效地保证了结构的安全性,见图7。

4 新楼建设

新楼建设的最大的难点就是与新建的文化中心和旧楼连接部位的处理。项目施工过程中,混凝土施工、防水施工等工序,在交接处的处理都是非常困难的,往往作业面仅10 cm,如何保证质量是关键。项目部在新楼与新楼交接处施工缝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新楼地下室与老楼连接部位,预留楼板钢筋,待防水做好后再封楼板。

5 原貌恢复

工程伊始,根据业主的要求,博物馆要求改造后要恢复原貌。我们在开工前对整个工程进行了拍照和保留了影像资料,并且对旧楼的各个部位进行了放样,有效地保证了后期恢复原貌工作的顺利进行。通过精细施工和严格管理,在业主的大力支持下,博物馆各项工作顺利完成,并获山东省“泰山杯”奖和省级安全文明工地。

参考文献

[1]GB50367-2006,混凝土结构加固设计规范[S].

[2]CECS25∶90,混凝土结构加固技术规范[S].

[3]JGJ145-2004,混凝土结构后锚固技术规程[S].

[4]GB50204-2002,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S].

[5]CECE146∶2003,碳纤维片材加固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S].

部分保留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及分组

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在我院行环状混合痔手术患者92例。其中男52例, 女40例;年龄20~72岁, 平均 (52.8±3.7) 岁。所有患者均符合1992年全国肛肠学术会议制定的环状混合痔诊断标准, 排除肛门直肠肿瘤性疾病及肛管直肠脱垂患者。在患者知情同意的前提下, 按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保留部分肛垫的痔环形切除术组 (观察组) 48例与传统外剥内扎手术组 (对照组) 44例。两组患者一般情况大体一致。

1.2 手术方法

术前2d均采用半流质饮食, 清洁灌肠。观察组:取截石位, 采用骶管麻醉。扩肛后塞入大小适宜的绷带卷, 将近齿状线处的肛管皮肤缝扎一周于绷带上, 牵拉绷带, 于外痔皮肤部位做小齿状切口, 将皮下纤维组织及曲张静脉团锐性剥除干净而成皮瓣。将外括约肌皮下部表面曲张静脉剥除, 继续向上剥除痔静脉团直至齿状线上0.5cm处。切开齿状线上0.5cm处的肠壁黏膜, 采用3-0可吸收性缝线连续缝合, 并在3、7、11点处行锁边缝合。术后48h内常规应用镇痛泵, 禁食1d, 静脉输入高营养液, 每天早晚或便后换药。对照组:患者取膀胱截石位, 常规消毒, 采用肛门局部浸润麻醉。做与肛缘垂直、围绕痔核的梭形切口, 切开皮肤及黏膜后将痔组织自内括约肌浅方分离, 将顶端的痔蒂包括痔血管一同结扎, 于结扎线外0.5cm处剪除痔核, 修剪边缘。术后处理同观察组。

1.3 疗效评定标准

参照1992年全国肛肠学术会议制定的疗效标准, 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及痔块是否消失等分为治愈、显效、有效和无效4个等级。治愈:临床症状消失, 检查见痔块消失;显效:临床症状消失, 检查见痔块明显缩小;有效:临床症状改善, 检查见痔块有所缩小;无效:临床症状无好转, 检查见痔块未缩小, 甚至恶化[2]。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3.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应用t检验, 计数资料应用χ2检验, P<0.0 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48例:治愈44例 (91.7%) , 显效4例 (8.3%) ;术后切口愈合时间 (22.0±6.5) d。对照组44例:治愈32例 (72.7%) , 显效10例 (22.7%) , 有效2例 (4.5%) ;术后切口愈合时间 (26.0±7.5) d。观察组治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5.7 3, P<0.0 5) ;观察组术后切口愈合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74, P<0.01) 。两组患者均未发生肛门狭窄等严重并发症。观察组发生术后并发症2例 (4.2%) , 其中切口感染1例, 直肠黏膜少许外翻1例;对照组发生肛周水肿2例 (4.5%) 。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略低于对照组,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0.18, P>0.05) 。术后疼痛程度:观察组中轻度疼痛20例 (41.7%) , 中度疼痛17例 (35.4%) , 重度疼痛11例 (22.9%) ;对照组中轻度疼痛9例 (20.5%) , 中度疼痛13例 (29.5%) , 重度疼痛22例 (50.0%) 。观察组患者术后疼痛程度轻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8.2 1, P<0.0 1) 。

3 讨论

痔是由平滑肌退行性变和肛垫内动静脉吻合调节障碍造成, 以肛垫病理性肥大、移位及皮下血管丛淤滞形成局部团块。肛垫是痔形成的解剖生理学基础, 分右前、右后及左侧三部分, 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正常结构, 有精细的辨别觉, 其主要功能是引发肛门反射, 协调括约肌功能, 保证肛门正常闭合, 控制排便, 肛垫上皮还具有内分泌和免疫功能[3]。环状混合痔是混合痔和内痔累及肛管的环周, 对这些不可逆性的病理性肛垫, 需要手术治疗。

治疗环状混合痔术式无论是外剥内扎术还是痔环形切除术, 均存在愈合时间长、易感染、破坏肛门排便功能及患者痛苦大的缺点[4]。目前, 在治疗环状混合痔中存在如何保留肛垫和根除症状的矛盾, 最大限度地减少破坏肛管解剖结构和保护肛管生理功能已成为共识[5]。因此, 我们对传统手术方式进行改良, 即在保留完整肛门皮肤及直肠末端黏膜的前提下, 锐性剥离内外痔内形成的增生结缔组织肿块及静脉曲张团, 旨在最大限度地保护肛管皮肤, 缩短愈合时间, 保护肛门的正常功能。

保留部分肛垫的痔环形切除术切除了病变严重完全无功能的痔组织, 尽可能地保留近端尚有功能的部分, 保证了肛门功能的完整性, 不损伤排便反射, 避免了传统环切术对肛垫的过度切除及术后肛门下坠等诸多并发症[6]。该术式不直接刺激创面, 降低了术后切口感染率, 缩短了创面愈合时间, 愈合后肛门外观平整, 患者满意[7]。

本文结果显示, 保留部分肛垫的痔环形切除术与传统外剥内扎术相比, 具有治愈率高、切口愈合时间短、术后患者疼痛程度轻的优点。

参考文献

[1]高枫.肛垫的研究进展对痔治疗的影响[J].中国现代手术学杂志, 2003, 7 (3) :164-166.

[2]刘征云.保留部分肛垫的痔环形切除术治疗环状混合痔[J].中国现代手术学杂志, 2006, 10 (5) :368-370.

[3]林晖, 虞洁薇, 杨文宏, 等.保留肛垫痔上黏膜注扎外剥术治疗环状混合痔 (附80例报告) [J].结直肠肛门外科, 2007, 13 (4) :133-134.

[4]彭善艺.探讨各种方法治疗环状混合痔的疗效[J].内蒙古中医药, 2010, 29 (21) :39-40.

[5]陈文平, 张平.小切口保留肛垫术治疗环状混合痔 (附96例报告) [J].结直肠肛门外科, 2006, 12 (5) :291-293.

[6]王玉, 姚健, 王顺和, 等.环状混合痔术式研究的临床进展[J].中医临床研究, 2011, 3 (19) :89-92.

部分保留 篇3

关键词:钩突,部分保留,鼻内镜术,黏膜

鼻内窥镜因其在鼻、鼻窦及鼻颅底相关外科的不可替代性, 越来越为临床耳鼻咽喉科医生所重视和掌握, 由此也带动越来越多的相关研究对其不断改进和完善。近几年来, 不少专家提出了在鼻内窥镜手术中选择性保留钩突。我科对2008年1月至2008年5月收治的43例鼻窦炎、鼻息肉患者在鼻内镜手术中单侧部分保留钩突, 并进行了术腔黏膜对比观察, 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43例患者, 男23例, 女20例;年龄18~65岁。术前常规进行鼻内镜及鼻窦CT检查, 均排除钩突结构和形态严重异常。依据1997年海口标准[1], 其中I型28例, Ⅱ型15例。均包含有上颌窦病变。我们将同一患者右侧鼻腔作为试验组, 左侧鼻腔作为对照组, 试验组切除钩突中下部并取出水平部骨质, 部分保留钩突, 对照组全部切除钩突。

1.2 手术方法

所有病例麻醉成功后, 先在鼻内镜下用动力切割系统切除鼻息肉, 必要时骨折并内移中鼻甲, 对于泡状中鼻甲切除泡状中鼻甲外侧骨质, 扩宽中鼻道。试验组:参照PJ~Wormald[2]的摇门式切除钩突的手术方法用反张切钳切除右侧钩突的中下部, 并取出残存水平部骨质, 暴露上颌窦自然口, 吸除窦腔内积脓。对需要扩大的上颌窦自然口, 只开放自然口的后缘或前缘, 完整保留下缘;开放筛泡和筛窦气房时主要使用角度黏膜切钳和动力系统, 手术过程中全面保留开放的鼻窦黏膜。对照组行采用经典FESS术式全部切除钩突。

1.3 疗效评定标准

依据1997海口标准[1]。治愈:症状消失, 窦口开放良好, 窦腔黏膜上皮化, 无脓性分泌物;好转:症状明显改善, 窦腔黏膜部分区域水肿、肥厚或肉芽组织形成, 有少量脓性分泌物;无效:症状无改善, 术腔粘连, 窦口狭窄或闭锁, 息肉形成, 有脓性分泌物。

2 结果

全部患者均随访1年以上。治愈:试验组38例 (88.4%) , 对照组36例 (83.7%) ;好转:试验组6例 (11.6%) , 对照组8例 (16.3%) 。术后2个月门诊鼻内镜检查术腔黏膜情况, 试验组和对照组筛窦及或中鼻道黏膜囊泡样水肿分别为3例和l0例, 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经典鼻内镜手术作为慢性鼻窦炎治疗的主要手段, 其有效性已经得到充分证实[3]。但我们在临床工作中也不断发现一些本来已经治愈的病例, 在一段时间以后, 鼻窦炎的症状又再次出现。近几年不少专家提出选择性保留钩突的鼻内镜术, 作为更加符合鼻腔鼻窦功能恢复的手术方式的一种探索。

按照鼻腔气流动力学特点, 气流进人鼻腔后首先冲击钩突和中鼻甲, 冲击钩突的气流经中鼻甲的外侧面折向, 经中鼻道向鼻咽部, 不直接进入各鼻窦腔[4]。经典内镜鼻窦手术的第一步就是切除钩突, 目的是解除窦口鼻道复合体的阻塞并有利于暴露隐藏于钩突后面的筛窦、上颌窦、额窦的开口, 便于病变的清除和窦口的开放, 但也因此破坏了鼻窦的天然保护屏障, 使鼻窦不能避免鼻腔气流的直接撞击, 使空气中的细菌、病毒、变应原等进入鼻窦;同时切除钩突后对鼻腔鼻窦气流变化和窦内气体交换也有影响[3]。从我们的对比研究中可以看出, 试验组与对照组在疾病的治疗效果上无显著差异, 但从术后鼻内镜对术腔黏膜转归情况的观察来看, 试验组术腔及或中鼻道囊泡样水肿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我们推断部分保留钩突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开放的术腔在手术后受到气流的直接冲击, 减少了气流中夹带的治病物质直接进入鼻窦, 减少了术腔黏膜转归阶段发生的新生病变, 对鼻腔、鼻窦黏膜的良性转归有积极的影响。当然, 我们的病案数及观察时间还不够, 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长时间的临床观察。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学分会, 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编委会.慢性鼻窦炎鼻息肉f临床分型分期及内窥镜鼻窦手术疗效评定标准 (1997年, 海口) .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 1998, 33 (3) :134.

[2]PJ~Wormald.内镜鼻窦外科学:解剖学基础.CT三维重建和手术技术[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25~26.

[3]许庚.保留或重塑钩突的内镜鼻窦手术[J].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2007, 42 (1) :3~6.

部分保留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四川省彭州市人民医院普通外科收治的34例胆总管下段癌、胰头癌及乏特壶腹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2例 (64.7%) , 女12例 (35.3%) 。年龄31~82 (47±3.5) 岁, 其中<40岁7例 (20.6%) , 38~60岁17例 (50.0%) , ≥60岁10例 (29.4%) 。患者中仅有上腹及右肩部隐痛不适者7例 (20.6%) , 均无黄疸表现;余27例患者以黄疸为首发症状, 其中黄疸呈无痛性进行性加重16例, 隐性黄疸4例, 伴有进行性右上腹部及脐区疼痛7例。

1.2 影像学检查

所有患者均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及CT增强扫描, 其中表现为胰头部肿胀10例, 胰腺管扩张24例, 肝内外胆管扩张19例。所有病例术后切除肿瘤标本均送病理组织学检查, 结果确诊为:胆总管下段癌7例, 胰头癌16例, 乏特壶腹癌11例。

1.3 手术方法

患者取仰卧位, 均在全身麻醉、气管插管下行开腹手术治疗。患者常规静滴肝素钠术中抗凝 (首剂量为3500U, 维持剂量800U/h) 。按照常规Child术、Whipple术行剖腹探查, 所有操作应按照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操作规范进行, 详细内容包括:肿瘤发生部位, 与周围组织的解剖关系, 肿瘤体积, 浸润范围, 有无肠系膜粘连, 有无肝脏转移, 大网膜是否累及;女性患者还应注意盆腔附件与淋巴结情况。手术中尤其要注意清扫淋巴结, 术者需尽可能将横结肠系膜向下方推移, 以充分暴露十二指肠水平部、十二指肠降部、肠系膜上静脉周围淋巴结、肝十二指肠韧带旁淋巴结, 以决定其手术切除范围。术者依照先后顺序分别切除所有相关病灶, 包括:胆囊、胆总管、胃幽门区、胰头及其周围的脂肪组织、纤维结缔组织与所有淋巴结。

将胰头、十二指肠球段 (包括降段) 、胃幽门区掀开往下翻起, 以尽可能地暴露肝门静脉主干及其主要分支血管, 一并切除肝门静脉与下腔静脉之间的所有软组织 (脂肪组织、纤维结缔组织与淋巴结) , 切除范围应至少达到十二指肠水平部范围。术者根据肿瘤浸润范围来决定是否保留十二指肠水平段或升部, 同时应注意保留屈氏韧带及空肠上段。切除后, 使用闭合器将十二指肠残端吻合, 术者应争取完全切除肠系膜血管根部的脂肪组织、纤维结缔组织与所有淋巴结。参照对于胆总管下段癌、胰头癌及乏特壶腹癌淋巴结清扫的国际标准, 完全清扫肿瘤周围的第一、第二站淋巴结。此外, 术者还应注意清扫胰腺上缘、胰腺下缘、小网膜淋巴结。

当切除肿瘤及周围浸润组织后开始消化道重建, 应注意严格防止吻合口瘘。术者应切开横结肠系膜的无血管区域, 上提近端空场并与胰腺断端做胰肠侧吻合, 将第二层缝合至第一层远端1cm处, 使得第一层吻合口套入;同时, 放置合适直径的硅胶管入胰腺管内以起到支撑的作用。胆道与空肠端侧吻合术应在距离胰肠吻合口约7cm处, 结肠前胃空肠端侧吻合术应在距胆肠吻合口处约50cm处。术者需将空肠与横结肠系膜切口边缘牢固缝合并做好固定, 以防止发生内疝。

术后采用电话随访、查阅病例、家庭随访等方法评估患者预后生存质量。随访时间为3~60个月, 分别统计本组患者的1年生存率、3年生存率、5年生存率。

2 结果

所有患者术中生命体征平稳, 无大出血、休克等严重并发症;麻醉苏醒后返回病房。术后3个月内, 本组34例患者均无与手术相关死亡病例, 未见胆瘘、胰瘘。然而, 发生手术相关并发症情况如下:发生切口感染4例 (11.8%) , 发生切口疝2例 (5.9%) , 均行二期缝合治愈。随访3~60个月, 本组患者中位生存时间为25个月;1年生存人数27例, 生存率79.4%;3年生存人数7例, 生存率20.6%;5年生存人数1例, 生存率2.9%。见表1。

3讨论

伴随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不断改进, 其术中并发症、患者病死率亦略有下降, 但其术后并发症仍然较多, 高达40%左右。目前, 临床对胰头癌、乏特壶腹癌等肿瘤性病变治疗广泛采用Child与Whipple手术, 其主要缺点在于患者远期疗效较差。故有学者提出扩大手术切除范围的观点, 例如:Priestley切除术与Frontner区域性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然亦有学者认为扩大切除范围可行性较差, 主要原因在于此类手术创伤较大、术后并发症较多, 患者生存质量较差, 因而提出了缩小手术范围的观点 (保留幽门胰腺十二指肠切除术) [1]。大量临床实践表明:胰腺十二指肠切除扩大术与缩小术各有特色, 外科医师需患者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应用, 以达到提高生存质量的目的。对于此类患者 (含胰头癌、胆总管下段癌及乏特壶腹癌尚未扩散者) 可首先考虑保留部分十二指肠的胰腺十二指肠切除术;对于全身状态较差、伴有重要功能脏器衰竭等患者尤其适用。

十二指肠降段以下与空肠上段的肠壁黏膜呈环状隆起, 此类黏膜是吸收的重要场所, 约占据整个小肠长度的1/4, 且约50%的小肠吸收面积分布于此部位。当食物残渣由胃排出进入十二指肠末端与空肠上段时, 逾1/2蛋白质被吸收消化。而中晚期壶腹癌、胆管下段癌与胰头癌患者都存在严重的恶病质, 主要包括维生素、蛋白质、脂肪等摄入与吸收不足。因而, 行Child或Whipple手术患者由于切除了部分空肠上段及十二指肠, 导致患者术后的吸收功能严重受损[2~4]。本组34例患者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时保留了空肠及部分十二指肠, 所有患者术中生命体征平稳, 无大出血、休克等严重并发症;麻醉苏醒后返回病房。术后3个月内, 患者均无与手术相关死亡病例, 未见胆瘘、胰瘘。查房发现:患者肠道蠕动功能恢复快、进食也早。其主要原因可能为:保留空肠及部分十二指肠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明确减少手术的切除范围, 降低创伤且成功保留空肠的完整性, 大大改善患者的消化吸收功能, 提高生活质量, 减轻了胃肠手术后肠外营养的经济负担与并发症。

传统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 术者需要完全切除胃十二指肠、屈氏韧带、空肠上段约10cm;其淋巴结的清扫原则是遵照1981年建立的胆管癌与胰腺癌处理规则, 要求术者完全清除第二站淋巴结。其主要目的在于彻底清扫肿瘤组织周围淋巴结, 以达到完全根治的目的。还包括第14、17组淋巴结 (十二指肠水平段内上方为胰头与肠系膜血管周围) 与13组淋巴结 (十二指肠水平段内上缘后下与胰头后) [5~7]。本组所有病例在完成对胆囊、胃幽门部、十二指肠球部降段、胰头、胆总管病灶切除后, 同时探查十二指肠水平段以下肠管无明显的肿瘤浸润。仅有5例患者肠系膜根部淋巴结部分增大, 屈氏韧带内无明显增大淋巴结。鉴于此, 笔者对此5例患者行十二指肠水平段切除、保留十二指肠升部的手术方案, 并仔细清扫肠系膜根部的脂肪与淋巴结。术后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显示, 所有淋巴结未见转移癌。根据胰头癌、胆总管下段癌、乏特壶腹癌的血道、淋巴结转移的特点, 清扫所有淋巴结并作病理检查;结果表明保留部分十二指肠、空肠上段、屈氏韧带的切除术, 不会影响第14、17组淋巴结的清扫, 术后未发现肿瘤复发[8]。随访3~60个月, 本组患者中位生存时间为25个月;患者1年生存率为79.4%, 3年生存率为20.6%, 5年生存率为2.9%。

综上所述, 由于十二指肠水平段与升部距病变部位较远, 一般肿瘤很难浸润, 不会影响第14组淋巴结的清扫。本研究采用保留空肠上段、部分十二指肠与屈氏韧带手术治疗胰十二指肠肿瘤, 不仅极大减少了医源性组织损伤, 亦缩短手术时间、降低术中并发症。对全身状态较差、年老体弱伴有重要脏器功能衰竭的患者尤为适宜,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Xu XF, Li JA, Lou WH.The impact of internal stenting of pancreatojejunostomy on the pancreatic fistula rate after pancreaticoduodenectomy[J].Am Surg, 2014, 80 (2) :215-216.

[2] Binziad S, Salem AA, Amira G, et al.Impact of reconstruction methods and pathological factors on survival after pancreaticoduodenectomy[J].South Asian J Cancer, 2013, 2 (3) :160-168.

[3] Yun S, Choi D.Pancreaticoduodenectomy in patients with a history of total gastrectomy for stomach cancers[J].Int Surg, 2014, 99 (1) :71-76.

[4] Aimoto T, Mizutani S, Kawano Y, et al.Left posterior approach pancreaticoduodenectomy with total mesopancreas excision and circumferential lymphadenectomy around the 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y for pancreatic head carcinoma[J].J Nippon Med Sch, 2013, 80 (6) :438-445.

[5] Turner KM, Majekodunmi K, Manejwala A, et al.Image findings in celiac artery stenosis due to median arcuate ligament compression:a crucial diagnosis when planning for pancreaticoduodenectomy[J].J Gastrointest Surg, 2014, 18 (3) :638-640.

[6] Yangimoto H, Satoi S, Yamamoto T, et al.Clinical impact of preoperative cholangitis after biliary drainage in patients who undergo pancreaticoduodenectomy on postoperative pancreatic fistula[J].Am Surg, 2014, 80 (1) :36-42.

[7] Ansorge C, Nordin JZ, Lundell L, et al.Diagnostic value of abdominal drainage in individual risk assessment of pancreatic fistula following pancreaticoduodenectomy[J].Br J Surg, 2014, 101 (2) :100-108.

上一篇:政治课的魅力从何而来下一篇:电力物资招标采购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