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教育信息化对策

2024-08-07

福建省教育信息化对策(共8篇)

福建省教育信息化对策 篇1

第一课

生活中的信息技术

教学目标:通过了解信息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感受信息技术的进步。从而体验信息的获取与传递。

教学重难点:了解信息技术的进步与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教学准备:电脑网络检查、有关资料的下载。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幻灯出示MP4数码相机电话电视等图片。

2、问:这些东西都有什么功能?(可以获取信息并把信息保存下来)

3、这节课我们学习“生活中的信息技术”。

二、了解早期和现代的信息技术

1、播放幻灯片出示电报机老式电话等图片。

2、老师哪位同学知道电报和电话是谁发明的莫尔斯贝尔

3、出示智能手机图片问智能手机有哪些功能

三、说一说信息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

1、灯出示数码相机摄象机电视电话智能手机电脑等图片。

2、教师问这些东西都是如何应用的

3、教师小结数码相机、摄象机、电视机可以用于获取信息。电话、手机可以用于传递信息电脑可以用于保存、处理、传递信息。

4、比一比信息技术的进步

四、小结、质疑

1、到底什么是信息技术:用于获取、存储、处理、传递信息的技术。

2、今天所学的内容你能为自己打几颗星。教后反思:

/ 19

第二课

初识电脑朋友

教学目标:

1、学会正确地启动电脑,关闭电脑。

2、认识图标,打开窗口,查看菜单。

3、借用电脑进行教学探究。教学重难点:认识图标,打开窗口,查看菜单。教学准备:电脑及网络连接检查。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你们家都有电脑吗?现在的电脑变得越来越小了,但是电脑功能却越变越强大,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下我们生活中的好伙伴——电脑。

二、开始新课

1、师出示幻灯:早期电脑用户界面、现在的个人电脑界面、平板电脑的界面。

2、师:哪个界面清晰而操作简单?

3、一一让学生认识显示器、主机、键盘、鼠标等组成部件。

4、一起学习开机步骤先开显示器电源再开主机电源。

5、师:我们一起找找“我的文档”“回收站”“IE”“我的电脑”“网上邻居”图标在哪里。

6、师:跟老师一起双击“我的电脑”看看窗口里面都有什么内容。标题栏、菜单栏、快捷图标、最小化按钮、最大化按钮、关闭按钮、窗口内容。

7、跟老师一起用鼠标单击桌面左下角的“开始”按钮看看菜单中的项目。

8、师:谁会用电脑中的计算器程序计算55+23等于多少 学生开始练习计算1+10 2+9 3+8 4+7

5+6

5×11

9、快下课了跟老师一起正确关闭电脑吧

三、练一练 计算1+2+3+4+5+6+7+8+9+10等于多少?

四、欣赏:表扬计算器算得快的同学。

五、小结、质疑

1、今天你学会了什么?

2、你能为自己打几颗星?

/ 19

第三课

走进电脑世界

教学目标:

1、认识电脑硬件。

2、了解电脑输入、输出设备。

3、了解数字图书馆。教学重难点:了解电脑输入、输出设备。

教学准备:电脑及网络设备检查,有关输入、输出设备的准备。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要想使用好电脑,首先要了解电脑。关于电脑设备方面同学们想了解什么?

生:„„

二、开阔视野

师:认真观察P14的八幅图,想一想你看到了什么?这些图有什么关联? 生:观察、思考、交流。师:指名学生说一说。师:小结

三、探究活动:

1、自主探究:师: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自己桌面上的电脑,关于电脑的有关设备你能说出哪几种?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

生:观察、交流。

2、分项探究:

(1)了解输入设备:先观察自己的电脑有哪些输入设备,观察后与同桌进行交流。

(2)了解输出设备:先观察自己的电脑有哪些输出设备,观察后与同桌进行交流。

(3)指名说一说,师生互相补充。(4)观察课本P15-17,并说一说。

/ 19

3、拓展练习:

(1)说一说在日常生活中还见到哪些输入输出设备,并说一说这些设备的用途(同桌之间互相说)。

(2)师生补充。

4、创新活动:

(1)教师打开主机箱,让学生看一看内存条、硬盘和中央处理器等。(2)师生互动。

四、小结:

1、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2、归纳一下哪些是输入设备、哪些是输出设备? 教后反思:

第四课

找找键位

唱唱歌

教学目标:

1、认识几种不同的键盘。

2、了解键盘的基本功能。

3、熟悉键位的分布。

4、培养操作键盘的正确姿势。

教学重难点:熟悉键盘的分布,培养操作键盘的正确姿势。教学准备:几种不同键盘的课件制作、电脑设备的检查。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件,请学生辨别认识图上这些东西是什么(不同的键盘)

二、拉开电脑桌抽屉,看一看自己的键盘,说一说与图上哪款相同,并说一说键盘有什么用途。

三、了解键盘的主要功能

/ 19

1、学生互相说一说。

2、全班交流、师生互动。

四、认识键盘的区位划分。

1、课件出示键盘图(详见P20图例),点击鼠标用红线将五个区按先后顺序标出来,引导学生观察。

2、给每一个区命名,并引导学生说一说。

3、展示几种不同键盘,让学生观察不同键盘的不同区位划分。

五、培养正确的击键坐姿。

1、看书P21正确坐姿的要求。

2、练习:按正确坐姿的要求坐好,并试着用手轻击键盘,反复训练10次。

六、重点认识主键盘区的功能。

1、课件出示主键盘区,用拆解法分区展示,使学生认识主键盘区的划分,并说一说每个区的键盘有什么区别,猜一猜有什么不同。

2、找键位,唱键位歌。

3、分享键盘键位识记法。

4、交流:你是怎样记住26个字母键的。

七、小结(活动评价)

同桌之间根据P24的评价表互相评价。教后反思:

第五课

敲敲键盘

听听歌

教学目标:

1、找基准键的位置。

2、熟悉手指分工。

3、学习击键方法。

4、练习键盘指法。

教学重难点:熟记键盘上的键位,熟练掌握键盘指法。

/ 19

教学准备:检查电脑设备、准备练习材料。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展示导入:

教师展示汉字输入,让学生领略汉字输入的速度过程,激发学生对汉字输入的兴趣。

二、学生讨论交流:为什么老师汉字输入这么快,有什么诀窍?

三、开阔视野:观察P26,说说打字机与主键区字母键有什么相似或相同之处。

四、掌握正确的击键方法:

1、手指分工:(1)教师讲解。

(2)观察P27图示,看一看左右手十个手指是如何分工的,并在键盘上试一试。

2、击键练习

(1)教师讲解击键方法。(2)学习击键,教师巡视指导。(3)边击键边记忆键名(字母名)。

(4)多种练习交替:边击边念——你念键名我击键——比一比谁姿势更正确——比一比谁击的快又准。

(5)交流

说一说击键过程中有什么感想与困难。

3、反复练习。

五、小结

根据P30的活动评价同桌之间互相进行评价。

教后反思:

/ 19

第六课

打打汉字

说说话

教学目标:

1、了解汉字输入法的发展历程,并了解常用的拼音输入法,学会用拼音输入法输入汉字。

2、通过鼓励学生多进行汉字输入练习,提高学生的输入汉字速度。教学重难点:了解拼音输入法,并学会用拼音输入法输入汉字。教学准备:各种汉字输入法的介绍材料,检查电脑设备与网络。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介绍汉字输入法的发展历程

展示汉字输入法的发展历程资料,引导学生阅读,使学生了解汉字输入法的发展过程,特别是五笔字型输入法的影响。

二、用拼音输入法输入汉字。

1、认识全拼输入法。

(1)解释:全拼输入法是将一个汉字完整的汉字拼音汉成该汉字的编码来输入汉字,只要会认读汉字的汉语拼音,就会输入汉字。

(2)学习切换输入法:点击右下角的输入法切换按钮,选择“中文(简体)—全拼”,这时输入的就是全拼输入法的汉字。

(3)了解输入法中的有关按钮使用:见课本P33最下方关于有关切换按钮的介绍,并熟记。

(4)输入单个汉字练习。

启动Word——将右下角的输入法切换至“中文(简体)—全拼”,——输入单个汉字。

注意:输入汉字过程中,经常要选择自己需要的汉字,这时应该在对话框中进行选择,方法见课本P34图例的介绍。

2、汉语拼音字母ü的对应英文字母及使用介绍。

3、汉语词组输入规则介绍与练习。

方法一:可以先输入词组的第一个汉字,再从选择对话框中选择所需的词组。方法二:可以一次性输入两个字、三个字,甚至更多的拼音。例如输入“福

/ 19

建”。

4、学生练习。

三、练习在记事本中输入汉字。

(1)启动记事本。方法:开始——程序——附件——记事本。(2)输入汉字、词组、书名:见课本P36创新活动的有关内容。

四、课堂小结,活动评价:请根据课本P36活动评价的内容进行自我评价或相互评价。

教后反思:

第七课

输入谜面

猜谜底

教学目标:

1、继续学习在记事本中输入汉字,并学会文字编辑,保存文件。

2、通过输入谜面猜谜底,激发学生输入汉字的兴趣,提高学生输入 汉字的速度。

教学重难点:输入汉字,学会文字编辑。教学准备:谜语的准备,电脑设备与网络检查。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猜谜语活动,激发学生兴趣。

发放课前准备的谜语,学生猜一猜,可以同桌之间互相交流、讨论,比一比谁猜得又多又对。

二、输入谜面,猜谜底,比一比看谁输入得快,猜出的谜底多。(1)启动记事本。

(2)输入谜面(教师事先准备好的每人两条,发放给学生)(3)学会修改输入错误的字。

方法一:替换法——将鼠标指针移到输入错的字的左侧,按住左键不放,拖

/ 19

动鼠标到字的右侧松开,然后重新输入正确的字即可。

方法二:用删除键“Delete”,删除错误字符,重新输入正确的字符。方法三:使用退格键删除错误字符,重新输入正确字符。

三、练习:

1、在记事本中输入谜语,比一比,谁输得又快又好。(内容见课本 P41创新活动的内容)

2、教师展播学生输入的谜语,看看谁能猜对谜底。

3、用退格键和删除键都能删除字符,说一说,它们有什么区别。

四、课堂小结,活动评价

先同桌交流本节课所学的内容,谈一谈自己的收获,再根据课本P42活动评价进行自我评价或相互评价。

教后反思:

第八课

输入小档案

记录我成长

教学目标:

1、学会输入标点符号。

2、学会建立个人小档案。

3、学会保存自己的档案文件。

教学重难点:建立个人小档案。

教学准备:几份个人小档案,检查电脑设备与网络。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展示几个个人小档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1、展示姚明等几个人的个人小档案,引导学生交流,并说一说这些小档案有什么不同。

2、师生互动:你想建一个自己的小档案吗?想建一个怎样的个人小档案?

/ 19

二、输入个人档案。

1、启动记事本,为文件起名为“***个人档案”,并选择好保存的位置,输入文件名,点击保存。

2、在记事本中,输入标点符号:练习输入《》、,、。等常用的标点符号。(1)了解标点符号键的位置。

(2)了解中文、英文标点符号切换按钮。(3)标点符号键的分布与指法。

3、在记事本中,输入自己的小档案。

(1)输入多行文字:每输入完一个自然段,按一下回车键,系统会自动插入“换行符”,表示段落结束。

(2)插入文字:移动插入点到要插入文字的位置,输入文字。(3)删除文字:

方法一:按一下“Delete”键,删除插入点光标右边的字符。方法二:按一下回车键,删除插入点光标左边的字符。

4、创意小提示:请按课本P48中的创意小提示操作。

三、创新活动:按课本P48中的创新活动内容操作。

四、课堂小结,活动评价:按课本P48活动评价进行。

教后反思:

第九课

移一移鼠标

让文字安家

教学目标:

1、学会复制、剪切、粘贴操作。

2、体会“复制+粘贴”与“剪切+粘贴”的操作效果。

教学重难点:体会“复制+粘贴”与“剪切+粘贴”的操作效果。教学准备:电脑设备与网络检查。教学时数:1课时

/ 19

教学过程:

一、开阔视野。

教师演示:复制文字、剪切文字、粘贴文字,并说明操作方法。

二、体会复制、剪切、粘贴功能。

1、打开记事本程序,准备输入绕口令(见课本P51绕口令)。

2、复制、粘贴字符:

(1)选中字符:将鼠标指针定位到需要选中的字符前面,按下鼠标左键不动,拖动鼠标,选中要复制的字符。

(2)单击“编辑”菜单下的“复制”命令,也可以点击鼠标右键,在弹出的菜单中点击“复制”命令。

(3)将插入点光标定位到需要插入字符的位置,单击“编辑”菜单下的“粘贴”命令,观察插入点光标所在处的内容变化,也可点击鼠标右键,执行“粘贴”命令。

3、剪切、粘贴字符:

(1)选中字符,单击“编辑”菜单下的“剪切”命令,观察插入点光标所在处的内容变化。

(2)找到合适的位置,单击“编辑”菜单下的“粘贴”命令,观察插入点光标处的内容变化。

三、创新活动:

1、在记事本中输入你对自己家乡的印象,比一比,谁输得又快又好。

2、输入课本P54的绕口令。

四、活动评价:

根据课本P54的活动评价进行自我评价或同桌互相评价。教后反思:

/ 19

第十课

雨过天晴

我来画云

雨和太阳

教学目标:

1、学会启动“画图”软件。

2、认识画图窗口,了解画图工具。

3、学习用刷子画云和雨。

4、学会用橡皮擦、颜料桶等工具修饰画面。

5、学会用铅笔写彩色的字:“下雨啦”。教学重难点:学会使用画图工具。

教学准备:各种画图、检查电脑设备与网络。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展示各种画面,引导学生观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教师展示各种画图,引导学生观察。

2、展示小朋友画图(见课本P56有关画图)。

3、学生交流,师生互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画“下雨啦”场景图。

1、启动画图软件:

开始——程序——附件——画图。

2、认识电脑“画具“。

“画图”窗口主要由绘图区、菜单栏、工具箱和颜料盒等四个部分组成。(1)了解菜单栏命令。(2)了解绘图。(3)了解工具箱的工具。(4)了解颜料盒的工具。

3、动手画云和雨。

(1)用刷子工具画云的轮廓和雨滴。

(2)用橡皮擦擦除交叉线,用颜料桶工具填充云的颜色。(3)用铅笔工具写“下雨啦”。

三、创新活动:

/ 19

1、尝试如何隐藏、显示工具箱。

2、把背景改变成红色。

3、雨过天晴,画个太阳吧!

四、活动评价:

按课本P60进行活动评价(可自评也可互评)。

教后反思:

第十一课

车水马龙

我来画车 船

教学目标:

1、学习用规则图形工具画直线、三角形、矩形、正方形、圆等。

2、学会设置线条的粗细,改变线条的颜色。

3、了解矩形工具、椭圆工具的填充类型。

教学重难点:用规则图形工具画直线、三角形、矩形、正方形、圆等,并学会设置线条的粗细与填充颜色。

教学准备:电脑设备与网络的检查,准备部分实物或图片。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件展示部分实物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说说它们包含了哪些几何图形?

教师通过现场作画,展示画直线、矩形、正方形等图形,并填充颜色,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学习画卡车。

1、画车:

(1)启动画图软件

(2)选择直线按钮,确定线宽、颜色(3)单击矩形工具,画矩形和正方形

/ 19

(4)单击椭圆按钮,画车轮

(5)单击直线按钮,画车头与方向盘。

2、填充颜色:(1)单击颜料桶(2)单击色块(3)选择所需的颜色

(4)单击填充区域,填充相应的颜色。

三、练习:

1、画一画今天的天气情况,如多云、刮风等。

2、车在地上跑,船在水里行,再画一艘帆船吧。

3、选画“课本P61开阔视野”中的图形。

四、活动评价:

根据课本P66的活动评价进行评价。

教后反思:

第十二课

夜色朦胧

我来画夜幕下的大楼

教学目标:

1、学习用上档键配合画图工具,画正方形、圆等。

2、学会使用直线、三角形、矩形、椭圆工具画图。

3、学习使用放大镜配合其他工具修补作品,使作品更加完美。教学重难点:学习用上档键配合画图工具画图形。教学准备:电脑设备、网络检查以及有关图片的下载。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播放下载(课前准备好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让学生相互补充(根据生活中的所见说说自己还想到些什么图片)。

二、出示彩色图,通过观察比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19

展示P68的图形,引导学生观察,师生互动,激发兴趣。

三、画大楼轮廓。

1、用矩形工具画大楼轮廓:

单击“矩形”工具——选择有边框的空心图形样式——按住鼠标左键,拖动鼠标,在画板中画出第一幢楼轮廓——按住鼠标,同时按上档键,拖动鼠标画正方形(第二幢楼轮廓)

2、填充颜色:按前一节学习的方法给第一、二幢楼填充颜色。

3、学习画窗户:

选择“矩形”工具——按画正方形的方法画窗户 或:选择“椭圆”工具,画圆形窗户。

4、学习用放大镜放大窗户

单击“放大镜”工具——选择“选择2倍放大”——拖动滚动条,找到需要加窗格的窗户。

5、学习画窗格:

选择“直线”工具——在窗户上画直线,绘制成窗格。

四、学生练习(创新活动)

1、打开上节课“我的帆船”文件,在帆船上配上救生圈。

2、出示上课伊始的图片,选择自己喜欢的图片画一画,也可以选择自己日常生活中的图片来画。

3、画好后同桌之间进行交流。

五、活动评价

依据P72页的评价内容进行评价。

教后反思:

/ 19

第十三课

星星一点点

我来画星空

教学目标:

1、学会用规则图形工具进行简单的创意绘图。

2、学会简单的色彩搭配。

3、学会互相交流、点评作品。

4、学会自定义颜色、用渐变色修饰画面。

教学重难点:学会简单的色彩搭配,自定义颜色、用渐变色修饰画面。教学准备:准备一些图形组合图片,检查电脑设备与网络。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师生互动谈话,聊一聊电脑画图的感受,激发学生电脑绘画的兴趣。

二、出示几幅通过简单的图形组合和色彩搭配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了解图形组合和色彩搭配的效果。

三、画星空。

1、给夜景选一个颜色:

双击任意一个色块——单击“规定自定义颜色”——单击调色板或移动“三角形”调节符,选择合适的颜色——单击“添加到自定义颜色”——单击“确定”——单击“颜料桶”填充画布的颜色。

2、画房子:

(1)画房子的轮廓:用直线、矩形、椭圆等规则图形工具画。

(2)填充颜色,画窗格:用前面学会的方法填充,然后用学过的画窗格的方法画窗格。

3、修饰天空:

(1)教师说明修饰天空的目的和意义。

(2)练习用刷子、自定义颜色和颜料桶工具,画深浅不同的天空。

4、画月亮和星星:用刷子、椭圆等工具画点点星光和月亮。

四、学生创新活动。

1、练习画弯弯的月亮。

/ 19

2、想相身边的事物,确定一个主题,画出你的作品:如我的校园、温馨的家、乡村一角、远航、机器人等。

五、活动小结与评价。

结合课本P78的活动评价内容进行小结与评价。

教后反思:

第十四课

开启网络之旅

教学目标:

1、了解网络改变生活的方方面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认识IE图标,了解IE的作用。

3、学会启动IE浏览器。教学重难点:了解IE的作用。教学准备:电脑设备与网络的检查。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开阔视野,激发兴趣。

师生互动,说说上网给日常学习、生活带来什么好处?通过谈话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二、开启网络之旅。

1、了解网络改变生活的方方面面。(1)传播信息(结合教师演示)。(2)查找信息(结合教师演示)。(3)收发电子邮件(结合教师演示)。(4)休闲娱乐(结合教师演示)。

2、认识浏览器。

(1)先认识自已前面的浏览器。

/ 19

(2)互相交流:你知道有哪些浏览器,全世界目前有多少种类的浏览器。

3、启动浏览器。(1)教师演示。(2)学生练习启动。(3)认识比较常用的浏览器。

三、创新活动。

看一看课本P83的图片,想一想,他们用互联网做什么,同桌之间可以交流。

四、活动评价与小结。

根据课本P84活动评价的内容开展评价交流活动。教后反思:

第十五课

体验网络世界

教学目标:

1、认识网络世界里的地址(网址)。

2、认识网站的名称与标志。

3、体验网站提供的服务。教学重难点:体验网站提供的服务

教学准备:课前布置了解有关网络的资料,电脑设备与网络的检查。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开阔视野。

1、介绍一批网络英雄,说一说他们对网络发展的贡献。

2、回忆交流一下网络给学习生活带来的方便与好处。

二、探究活动(体验网站提供的服务)。

1、认识网站世界里的地址:

/ 19

学习怎样记录网站的地址。

2、登录网站。:

(1)右击浏览器图标,在浏览器窗口的地址栏中输入地址,按回车键即可。(2)双击桌面的浏览器图标,打开后在浏览器窗口的地址栏中输入地址,按回车键即可。

3、观察网站名称和标识,了解网站提供的服务内容。

打开“百度首页”,引导学生观察网站名称和标识,了解网站提供的服务内容。

4、畅想网站名称和标志的用意。

(1)师生互动:畅想百度网站的名称和标志的用意。(2)学生练习:畅想网易网站的名称和标志的用意。

5、体验网站提供的服务。

登录一个网站,体验一下网站给你提供的服务。

三、创新活动。

1、请你登录中国科普网网站,看看你从没有见过的珍稀动物图片。

2、你的网站你做主:给你的未来网站取一个名字,画一个网站标志。

四、活动评价。

根据P90的活动评价内容进行评价。

教后反思

/ 19

福建省教育信息化对策 篇2

近几年来, 延平区农业局不断强化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建设, 建立了“12316”农业信息服务中心, 配备专业信息服务队伍, 完善的农业信息服务管理制度, 有效促进信息服务“三农”水平, 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发挥了重要作用, 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

1 延平区农村信息化建设现状

2012年延平区农业局信息中心在省农业信息中心的大力支持下, 共投入近50万元资金, 在全区15个乡镇全部完成农业信息化触摸屏终端布点工作任务, 在每个信息点配备触摸屏终端、打印机、大屏幕彩电等终端设备一套, 实现全区所有乡镇电脑触摸屏全覆盖, 辐射受益人口达16万人。通过“12316”农业信息服务平台建设, 大大促进了延平区农业信息化服务进程, 解决了农业信息化建设“最后一公里”问题。目前, 全区农村信息化设备行政村覆盖率达到100%, 做到村村有网络、有电脑。按照福建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和省政府《2014年现代农业发展行动计划实施方案》的部署安排, 2014年延平区农业网站将与“省三农网”、“世纪之村”网络平台实现涉农信息资源有效整合与共享。

2 存在问题

尽管目前延平区各行政村电脑普及率较高, 但农民使用电脑的主要用途是看看视频电影、打打网络游戏、聊聊天而已, 仅作为娱乐功能使用, 并没有真正发挥电脑在生产技术指导、信息咨询服务等方面的功能, 使农业信息化服务发挥对农业生产应有作用有较大距离。

2.1 缺少培训, 农户不懂使用电脑功能

由于农户大都文化程度较低, 没有经过专门电脑知识学习培训, 对使用电脑知识知之甚少, 所以, 只能将电脑用于娱乐, 不会利用电脑查询所需要的知识。

2.2 缺少资源, 农民需要的信息不多

由于现有农业网站为农民提供的可利用的农业技术、信息资源不够全面, 有的农业技术不切合当地生产实际, 符合农民生产所需的农业技术或信息资料不多, 所以, 农民就没有上农业网站浏览农业信息学习农业技术的兴趣, 造成农业信息化服务农民效果差。

2.3 缺少典型, 可引领农民的典型太少

农民面对茫茫种养业, 往往不知发展什么可以致富, 而网络可提供农民学习的典型事例太少, 无法带动农民主动获取农技知识的积极性, 示范带动发展高效农业作用不强, 造成电脑利用率低。

2.4 缺少平台, 农产品流通网络不畅

电子商务给农产品销售带来的作用尚未较好发挥。大多数农民生产的农产品由于量小, 利用“一站通”农业网络交易平台进行农产品交易的不多。

3 延平区农村信息化对策

为进一步完善和规范延平区农业信息服务平台建设, 实现2014年延平区村级信息服务点建设要基本达到行政村全覆盖的目标, 按照抓薄弱、广覆盖的基本原则, 围绕信息服务点“六有”标准, 强化延平区村级信息点建设, 全区计划完成112个行政村信息点建设, 并入驻“世纪之村”网络平台, 使信息点既真正能为农民提供生产经营、技术推广、政策法规、村务管理等公益服务, 又能为农民提供电子商务以及缴纳电话费、水费、电费等便民服务, 提供“12316”免费语音电话咨询等功能。

3.1 抓普及培训, 提高农民素质

加强对农民的系统培训, 着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提高农民综合素质, 提高农民获取信息的能力。

3.2 抓设备投入, 减少信息费用

在每个信息点接入宽带网络、悬挂信息点牌匾, 规范信息点建设, 安装免费wifi, 让农民利用手机就能免费获取网络知识, 不让无线数据鸿沟出现, 真正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农民手里的手机就可以成为一个信息终端, 安装、使用“12316”农业服务热线应用, 获取最新的政策、新技术。

3.3 抓平台建设, 增强信息点可持续发展

入驻“世纪之村”平台, 提供缴纳电话费、水费、电费等便民服务, 可以让信息点增加营业收入, 实现信息点可持续发展。

3.4 抓网络服务, 丰富网络信息互动功能

多提供文字、图片类网络问答模块, 及时解决生产中遇到的问题。

3.5 抓电子商务, 解决网络销售难题

探索农村电子商务实现形式, 实现采购农资网络化, 销售农产品电子化, 降低生产成本, 增加农民收入。

3.6 抓典型示范, 促进农村信息化应用

树立典型, 建立信息化应用致富样板, 实现信息化进入千家万户, 帮助农民从网络中获取财富。

摘要:农村信息化建设是解决农民信息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的有效途径。延平区近年来加大农村信息服务硬件建设, 取得了一定成效, 针对目前延平区农村信息建设存在问题, 拟提出加强延平区信息化建设意见, 为今后进一步做好农村信息网络建设提供参考。

福建省教育信息化对策 篇3

摘 要:本文在分析“互联网+”内涵基础上,从理念、研究视角、发展目标等几个层面概括了“互联网+”与教育信息化的关系。然后结合福建省高等教育信息化发展现状,提出了福建省高等教育信息化联动发展的思路及联动发展模型,为促进福建省高等教育信息化发展提供思路,并为我国其他区域教育信息化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互联网+”;福建省高等教育信息化;联动发展;“云+网+端”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6)07-0059-05

引言

互联网的出现是一场划时代的革命,它让世界迈入信息化时代。2015年是互联网进入中国21周年,目前中国已经有网民6.68亿,手机网民5.94亿[1]。互联网、智能手机、智能芯片在企业、人群和物体中的广泛应用与安装,为“互联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指出“互联网+”是把互联网的创新成果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2]。教育行业作为人才强国的支撑,一直紧跟时代发展,致力于信息技术提升教育水平。从“数字校园”升级到“智慧校园”,到最近探讨的“互联网+教育”,都是从各种角度出发,努力实现教育信息化的整合、融合与创新。福建省高等教育信息化如何把握“互联网+”这个发展契机促进福建省高校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是本文主要探讨的内容。

一、“互联网+”与教育信息化的关系

1.“互联网+”的内涵

“互联网+”是以互联网为核心的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移动互联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基于数据资源的共享和实时协同的分工网络,在经济、社会、生活各领域的扩散、应用过程[3]。可以概括为“互联网+”时代是以“云+网+端”为基础设施,以数据和信息为生产要素,以实时协同的分工网络为平台。

2.“互联网+”与教育信息化

“互联网+”应用于教育行业,是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新理念。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数字校园”,不仅构建了互联网基础设施,还实现了教务、学生管理、校务等学校传统业务上网,为教育信息化发展铺设道路。2010年在信息化“十二五”规划中提出“智慧校园”,教育信息化建设开始迈向集成化、物联化、智慧化[4]。“互联网+”行动计划的提出,又一次开拓了教育信息化的视野,提出互联网与教育行业融合、协同与创新发展。

“互联网+”应用于教育行业,是教育信息化视角的转变。传统的教育信息化是站在教育的角度实现教育数字化、信息化、智慧化。“互联网+”之于教育是将站在互联网的视角构建教育、运行教育,弱化了校园,强化了教育的本质。也就是互联网校园化。

“互联网+”不是简单的相加,是为融合、协同、创新发展而相加,是一个整体协同的模式。教育信息化一方面要做到资源的共享、系统的集成、系统与业务的高度融合,另一方面要实现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师生、物、组织、管理等的协同。也可以说“互联网+”丰富了教育信息化的内涵,使得教育信息化不仅要注重技术层面、网络层面,还要注重应用层面、经济层面、创新层面。

二、福建省高等教育信息化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福建省高等教育信息化在《福建省教育信息化“十二五”发展规划》的指导下取得了突出成就,整体校园网站建设进一步提高,全省87所高校仅有一所新成立学校未建立门户网站,其他高校均建立了门户网站和部门二级网站,多数高校建有特色网站和专题网站,网站运行指标良好,应用广泛(如表1所示)。笔者利用问卷调查法选取福建省27所高校教育信息化现状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96.3%的高校校园主干带宽达到千兆级或万兆级;校园网和各应用系统得到了普及和优化,92.6%的高校建立校园“一卡通”系统,“一卡通”应用更广泛与便捷;绝大多数高校建立了数字图书馆,数字化教学资源得到丰富,中文数据库共计324个,外文数据库共计179个,自建数据库共计29个,特色数据库共计37个,并在小范围内完成数字资源共建共享机制,并且运行良好。但从调研结果发现,福建省高等教育信息化也存在一系列问题。

1.高校教育信息化条件和发展水平参差不齐

从对福建省27所高等教育信息化现状调查结果看,在基础设施来方面,福建省高校拥有计算机数量从300多百台到7000多台不等,拥有服务器数量从4台到200多台不等;接入互联网总带宽从20M,到10210M,网络存储总量从零到400TB;应用系统建设方面差距也很大,有的学校各应用系统建设完善,并且已经实现资源整合,有的学校仅有教学教务信息系统、图书馆信息系统,其他系统都还未建设;数字化资源方面,大部分高校的数字化资源都是购买的,自主开发的资源很少,仅占17.14%,各学校拥有的数据库数量也是差距很大;在教育信息化经费投入方面,各学校的差距也很大,从2万元到1460万元不等(如表2所示)。从各个方面来看,福建省高等教育信息化水平是不均衡的。

2.福建省高等教育信息化的复杂性与多样性

高校信息化建设是一个复杂的工程,无论是信息化网络基础设施、还是各管理应用系统、数字资源和教育技术培训和的各学校有各自的问题需要解决,而且各高校对信息化的需求是多样化的,随着技术的更新和自身的发展,其信息化需求又是动态变化的。通过调研发现,福建省高校最突出的问题是系统整合不够、信息化应用水平不高、资金缺乏,其次是统筹协调各业务部门、缺乏专业人才、缺乏顶层设计等问题(如图1所示)。

3.业务系统有待进一步整合

调研的27所院校中近60%的院校的信息标准未统一(如图2所示),20所高校的业务系统数据未整合,21所高校未实现统一身份认证,不能实现“单点登录,统一服务”。

4.技术人才匮乏,研发实力薄弱

技术的发展离不开优秀的人才,高校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更离不开卓越的技术人才。调研发现,信息化部门人才匮乏,有的院校仅有1人。在调研的27所院校中,信息化部门员工平均有10人,其中技术人员平均仅有7人。

无论是自主开发的系统,还是数字化资源,自主研发比例不高,研发实力不强,需要进行强化。调研中24所高校中,共数据库503个,自建数据库仅有29个,仅占5.77%。

13所院校数字教学资源总量236414GB,平均自主开发比例为17.14%。自主开发的应用系统仅占6.74%。

三、联动发展是福建省高等教育信息化的出路

从上文可以看出,福建省高等教育信息化存在一系列问题。联动发展注重协作、分享、互动与共进,是解决这一矛盾的一种重要措施。福建省高等教育信息化联动发展,是在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环境中,福建省各高校以自愿、协商的方式联合,在政府、企业、行业协会、研究所等相关单位的参与支持下,围绕“教育信息化”这一主题,以区域整体推进和创新为目标,展开的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科研、管理等教育各领域各层次的一系列活动与过程。目前福建省高等教育信息化联动发展的条件基本具备。

1.各高校合作意愿强烈

合作是联动发展的基础。通过调研发现,福建省超过70%的高校有意向选择合作建设或外包建设信息化(如图3所示),这是区域高校信息化联动发展的动力。

2.组织条件成熟

为解决福建省高校信息化经验交流和学术交流,提升福建地区高校信息化整体水平,2013年12月27日,福州大学、厦门大学等组织发起在教育信息化领域结盟,形成福建省高校教育信息化学会,为福建省高校教育信息化联动发展提供组织条件。

3.政策条件具备

2014年5月15日,福建省召开高校信息化建设专题研讨会,会上提出福建省全面推进高校教育信息化运行维护等环节,实现从基础设施建设走向应用服务建设,与时代接轨,与技术进步的结合,发展创新的理念和思路。随着云计算的普及,福建省将运用“政府主导、企业参与、学校应用、服务驱动”的方式分阶段推进高校信息化,为学校减少自建机房、招标采购、开发软件、通过省级统筹加快高校信息化发展的速度和质量促进教育教学及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4.资源共享初见规模,成效显著

福州大学、福建师范大学、福建农林大学等8所高校已经率先实践数字资源共建共享模式,即“福州地区大学城文献信息资源共享平台”(简称FULink),为福州地区大学城共享域内的师生提供校际间数字资源“一站式”服务。FULink目前已基本完成了共享平台中心机房第一期软硬件设施的建设,配置有Web应用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负载均衡服务器等共24台服务器,万兆与千兆交换机6台,网络视频会议系统一套。对FULink2015年1月1日至2015年5月12日的调研数据发现,此期间的申请文献量达到174890次,提供文献量达到174923次;FULink随书光盘访问量总计356512次;FULink联合借阅接受外校读者799人;移动FULink客户端安装量为5448人。

5.技术有一定基础、硬件设施良好

各学校间的业务基本一致,各学校自有教育技术或自主开发的系统基本可以搬用到别的学校,例如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的办公自动化(OA)系统,阳光学院的人事管理信息系统,福建师范大学闽南科技学院的后勤服务信息系统,厦门大学嘉庚学院的教务信息系统等。

在硬件联动方面,被调研的27所高校拥有计算机约63509台,拥有服务器约1071台,基本具备联动发展的硬件条件;另外,5所学校拥有超级计算中心,分别是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集美大学诚毅学院、厦门理工学院、福州大学和厦门大学,这些高性能计算机可以为整个福建省高校提供计算服务、教学与科研服务、资源分配和任务提交平台。

四、“互联网+”与福建省高等教育信息化发展路径选择

福建省高等教育信息化整体水平有待提高,应该重视“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教育信息化升级的机会,以“云+网+端”为基础设施,做好教育云、大数据、物联网等“互联网+教育”的部署工作,不断探索、实践教育的新模式;“互联网+”重在应用与创新,福建省高校教育信息化在发展过程中要构建好信息化服务链及运行机制,实现福建省高等教育信息化应该融合、开放、协同、创新的发展。

1.联动发展,提高福建省高等教育信息化整体水平

福建省高校联动发展教育信息化可以激发创新,不同的高校有不同的思想、方法、经验和专长,为产生新的思想和方法建立了良好的环境,还可以分享见解,可以改变技术和创新共享的模式。联动发展这一创新驱动力有时候比任何特定技术发展影响更大,深层次的联动可以产生新层次的效率和生产率,使福建省高等教育信息化迈上一个新台阶。

2.发挥集群优势,以研发引领福建省高等教育信息化联动发展

从1990年美国学者迈克尔·波特(MichaelPorter)提出产业集群的概念以来,产业集群演化成在某一特定区域内的多个产业或机构相互融合、众多类型机构相互联结的共生体[5]。由于教育信息化资源的互补性、规模经济或范围经济,使得多个高校集群后,能够带来效益增加或成本节约的经济效应、建设的协同效应、经验效应和学习效应,这些效益动力是福建高等教育信息化集群发展的动力[6]。

“互联网+”要求将互联网创新成果与教育深度融合,这个深度融合不仅需要多个机构协作参与,也需要多方面的协调融合,即资源共享、软硬件互用、技术共用、规划互绘等,这个复杂的工程要正常运转需要各机构有机互动,协同发展。

3.构建“云+网+端”,实现福建省教育信息化集成、融合与创新

教育云是未来教育信息化的基础架构[7],也是“互联网+”基础设施“云+网+端”之一,构建福建省高校教育云,为教育机构、教育从业人员和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一方面要利用云计算所提供的海量资源和存储空间辅助教学;另一方面,利用云计算、大数据辅助教育教学管理(如图4所示)。

云计算让知识存储自由无限,移动互联让学习无时无刻无处不在,社交网络让教学互动亲密无间。大数据的精准可以提供个性化,量身定做的教育。在“云”协同模式下,通过实时的分工网络,各主体、各活动协作、互动共同完成,每个活动可同步进行,是一个和谐的教育生态系统[8]。

福建省云计算产业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全国居于领先地位。厦门超级计算(云计算)中心的“搜索云”、“取证云”及“公正云”三大专业云计算服务产品已居全国领先水平[9];福大自动化的“全智云”服务平台,中国电信福建公司的“健康云”,以及星网锐捷进一步推进福州大学校园云应用示范建设等,为福建高校教育云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网”有众多的“端”组成,网包含互联网、移动网、物联网。“端”包括电脑、移动设备、可穿戴设备、传感器、芯片、硬件基础设施等。随着福建省各地市“三通两平台”项目的推进,宽带网络校校通这一目标基本实现。百度发布的《2014中国教育行业大数据报告》显示,教育行业网民移动端检索增长迅猛,同比增长54%[10]。这些数据一方面反映了学生手机等移动终端的拥有量和拥有率都比较高,另一方面反映了教育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和成熟。

五、福建高等教育信息化联动发展模式

上文已经指出,福建高等教育信息化水平是不平衡的,这种不平衡客观上已形成一种梯度。根据发展梯度推移理论,教育资源、教育信息技术、人才等由高梯度地区逐级向低梯度地区转移的[11]。而福建高等教育信息化联动发展能加速这种转移,从而带动福建省教育信息化整体水平快速发展。然而,福建省各高校对信息化的需求是多样化的,随着技术的更新和自身的发展,其信息化需求又是动态变化的。根据各校的信息化需求,各梯度内形成多个动态、灵活的项目组,为促进“梯度推移”速度,每个项目组可以有具有成熟解决方案或技术的“帮扶者”带动。在注重效率、公平、公正的合作博弈中,这种帮扶是可以通过利益调整和转移支付实现的[12]。

根据以上理论和“互联网+”,本文构建了福建高等教育信息化联动发展模式(如图5所示)。“教育云”为各学校提供了一个公共的平台,不仅可以缩减各学校之间的不平衡,也促进了区域教育信息化整体发展;高梯度“发展极”不断创新引领整个区域教育信息化发展;中梯度“应用层”不仅自身要不断发展、完善,还要帮助低梯度快速跟进;低梯度“后进组”要学习先进的经验与技术,奋力追赶。

在云计算技术完善的背景下,教育资源利用实时协同分工网络系统,可以实现跨时空无障碍共享。但资源并不是单向流动的,教育云不仅为各用户提供原本存储的资源,也接受各用户或机构的新资源,这其中包括各用户的行为数据。

模型中的教育云不仅为教学科研、技术研发提供了数字资源,其提供的管理平台为教学科研联动、技术联动提供了桥梁。运行科研联动,需要在梯度内快速集结所需人才、设备、数字资源等,形成科研项目组或团队,采取区域内统筹规划项目的方式推进,使得课题研究实现区域协作与推广。技术联动也是如此,新的技术或应用研发出来后,根据相应的协调机制和经济补偿机制,技术推广小组在梯度内迅速将技术应用到各单位。教学联动必须在在区域内各学校互相承认学分的前提下,采用开放课堂的方式给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空间。

在这种梯度模型下,各主体可以通过“教育云”下的网络平台直接沟通,也可以按照层级沟通,沟通快捷有效。数字资源、技术、科研梯度间流动,也在“教育云”中互动,而且各梯度间也是互动的,高梯度的技术能快速转移到低梯度,低梯度的新需求和发现的新问题、新方案能反映到高梯度。

六、总结

“互联网+”与教育的深度融合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美好愿景,福建省高等教育信息化要走进那“美丽的城堡”,首先需要思考与规划,步步为营。就目前福建高校教育信息化的现状而言,站高看远,分级部署,脚踏实地走好每一步才是关键。即以“互联网+”融合教育为前进方向,推动福建省高等教育信息化整体水平,整合现有资源,集成各应用系统,实现各业务与技术的融合,全面落实《福建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互联网+”行动计划。

参考文献:

[1]第3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OL].http://www.cnnic.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1507/P020150723549500667087.pdf.2015-07-22.

[2]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EB/OL].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5-07/04/content_10002.htm.2015-07-04.

[3]互联网+[EB/OL].http://baike.baidu.com/link?url=JsM_xH29OJx-zZaXxYlj3cXFTFA7BtcEoz1XHEVmGr0PVzgnTFFNNCMIWocGWGFBa860zxbwicwqAru-zjiqu4.

[4]黄荣怀,张进宝,胡永斌等.智慧校园:数字校园发展的必然趋势[J].开放教育研究,2012(4):12-17.

[5]黄章树,高少军.福建省产业集群信息化战略研究[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1(3):52-57.

[6]彭东玲.福建省高等教育投资效益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8.

[7]杜积西,严小芳.云教育[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3.

[8]王冰洁,陈玲.基于信息生态观的区域教育信息化应用现状与问题调查研究——以广州荔湾区为例[J].中国电化教育,2013(5):23-28.

[9]叶其明.福建信息化强省发展及现状问题分析[J].速读(上旬),2015(8):285-285.

[10]2014中国教育行业大数据报告[R/OL].http://www.d1net.com/bigdata/news/347886.html,2015-05-04.

[11]伊继东,冯用军,杨超等.基于非均衡发展理论的省域高等教育布局结构调整——以云南省为例[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45(1):64-69.

[12]冒荣,宗晓华.合作博弈与区域集群——后大众化时代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机制初析[J].高等教育研究,2010(4):35-40.

福建省水务信息化 篇4

发表时间:2009-4-24 作者(来源): 福建省水利厅

在水利部、水利部信息中心的关心支持和领导下,福建省水利厅高度重视水利信息化工作,按照福建省委、省政府构建海峡西岸经济区和“数字福建”的宏伟蓝图,把水利信息化作为实现水利现代化的基础和重要标志,围绕我省水利工作“一个中心两个保障”的目标,以服务民生水利、服务防汛为主要任务,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加快以水利信息化带动水利现代化的步伐,全面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水利建设,积极为我省的防汛减灾和经济社会持续发展服务。坚持“统筹规划,统一标准,分步实施,联合建设,软硬并重,创新发展”的建设原则,及早起步,因地制宜,开拓创新,整体推进,信息化技术在防汛、水利各项工作中得到广泛应用,尤其在防汛指挥决策支持系统、水利信息网络系统和传统水利产业信息化改造等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不仅在防灾减灾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有力地促进了水利现代化建设的发展。

下面就福建省近两年来水利信息化进展情况、取得成效和主要体会汇报如下:

一、福建省近两年来水利信息化工作简要回顾

福建省水利信息化建设起步早。从引进日本先进技术启动闽江洪水预警报系统建设开始,到近两年来信息采集、应用系统、网络建设、通信建设和电子政务等方面工作的全面推进,水利信息化进入了快速发展期,2007年福建省沿海业务化高精度天文潮与风暴潮预报预警系统建设研究、热带气旋实时信息的网络自动搜索可视化与预警服务系统、实时防汛信息综合发布系统等三个水利信息化项目分别获福建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三等奖。

(一)加强水利信息化工作的组织领导

福建省水利厅专门成立了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由厅主要领导任组长,下设办公室,同时,把原省洪水预警报中心内设为厅水利信息中心,2006年5月,省编办正式批准成立福建省水利信息中心,负责指导全省水利信息化的规划、建设、运行及管理等工作,2009年1月,经省政府研究同意,福建省水利信息中心列入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管理的单位,是全省信息中心中唯一列入参公管理的单位。为确保水利、防汛信息化建设的顺利进行,福建省水利厅进一步优化了信息化人员的配置,围绕 “技术高、装备精、队伍强、服务好”的工作目标,通过强化技术创新、强化技术规范、强化技术装备、强化技术协作来做好全省水利信息化的建设管理和保障服务。先后出台制定了《福建省水利信息化建设管理办法》、《福建省水利网络安全管理办法》、《福建省水利网站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水利信息化标准和管理制度,统一了全省水利信息化建设的标准,加强和规范了全省水利信息化工作。

(二)稳步推进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一是洪水预警报系统建设和升级改造成效显著。为进一步提高福建省防洪减灾能力,保障全省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建成的全省性的洪水预警报系统基础上,不断进行站点的延伸,扩大覆盖面,并对原有系统进行升级和改造,实现了从无到有,从有到全,从点到面,从流域到全省的跨跃。系统目前已建设站点1328个,站网平均密度110平方公里/站,覆盖全省98%以上的陆域面积,实现了省市县三级雨水情信息的实时同步共享,使全省的科学防灾减灾能力上了一个新台阶,在历次防抗台风和洪水灾害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并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二是防台风预警报监测系统更加完善。在原有25个风情站点的基础上,2007年又增加了11个海岛风情站点,目前风情站点已达36个,其中沿海平均20多公里设有一个遥测站,采用超短波和计算机网络混合组网方式建立风情信息传输网,形成完善的全省风情监测系统;开发了台风路径监测预报系统。通过国际互联网自动收集中国、美国、日本、香港、台湾等台站的台风路径预报信息,自动生成综合预报路径图。全省风情监测系统和台风路径监测预报系统的建成和完善大大提高了我省防台风预警报水平,为省市县三级防抗台风指挥决策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三是水利信息网络初具规模。在已建成并投入使用的福建省水利厅局域网、“数字福建”政务网、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骨干网的基础上,2008年通过福建省应急视频会商指挥系统建设了连接省、9个设区市、84个县区水利防汛部门和1107个乡镇(街道)的视频网络。同时,厅属单位、9个设区市水利局和各县(市)水利局以及一些水利工程单位都已建立局域网,形成上达水利部,下至各设区市、县(市、区)水利局,横向与省委、省政府和相关厅局相联的纵横网络架构。

四是水利信息资源数据库建设逐渐加快。完成了雨情、水情、风情、云情、台风路径等实时数据库,以及水文、水土、水政、科技外经等基础数据库的建设,并按照国家标准初步建立了大中型水库、大中型水闸、万亩海堤、城区堤防等工情数据库,2007年对全省防汛水文基础数据库参数进行整编,实现了省、市、县三级分布式数据库的同步更新,确保了数据的准确性与一致性,为福建省水利信息系统的开发提供了基础数据库。

五是水文“320”工程全面完成。2003年开始,我们实施了利用新技术新设备对水文站网进行现代化改造的水文“320”工程。到2005年,全面完成了全省9个设区市共323个站点的改造工作(其中水文站42个、水位站34个、潮位及感潮站13个、雨量站115个、水库站119个),极大地提高了水文测报技术水平和水文信息的应用成效。“320”工程建成后,水情报汛时段由3小时缩短至1小时,同时,还可对各站进行实时招测,水情信息量大大增加。在完成水情自动测报的基础上,收集了约12.2万多个站年的降水量和蒸发量、3.5万个站年的河道径流量等水资源信息资料,目前已通过电算整编整理入库1088万条记录。

六是研制开发了WJF雨量自动测报仪。为了对水文传统产业进行改造,解决传统水文测报传输速度慢的缺点,以满足防汛抗旱的需要,我省南平水文分局组织技术人员刻苦攻关,开发了具有自主技术产权的WJF-2型水文自动测报仪器,各测站可用GPRS、短信和PSTN自动报汛,在15分钟内完成测站逐级到分局、省局和中央的自动报汛,实现了水文数据自动采集、长期记录、存储信息的数字化,解决了水情和测验数据不一致的问题。WJF-2型水文自动测报仪器获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我省利用这项新技术新设备对传统水文进行了改造,实现了全省320个水文报汛站数据的自动采集。

七是水利工程监控系统建设逐渐展开。结合水利基本建设,开展了金鸡、北引和溪源水库等大型水利枢纽工程的自动化系统建设,基本实现了闸门自动监视与启闭自动控制。建设图像实时监控系统和大坝安全监测系统,实现数据采集和工程监控的自动化。

(三)创新发展防汛指挥决策支持系统一是全面建成全省应急视频会商指挥系统。为进一步提高福建省防灾减灾的指挥决策和应急反应能力,实现防汛抗旱等应急工作组织保障到乡、预警信息到乡、视频会商到乡、指挥部署到乡和视听到村的目标,2008年6月5日,省政府召开第七次常务会议研究决定,建设福建省应急视频会商指挥系统,建成省市县和覆盖全省1107个乡(镇、街道)、管委会、开发区的综合性应急视频会商指挥系统,并通过有线电视或卫星通信设施将会议情况广播到全省15331个行政村,形成从省市县乡四级应急视频会商并实现视听到村指挥体系。系统建设自启动以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全省应急视频会商指挥系统建设,黄小晶省长亲自过问系统建设情况,张昌平常务副省长亲自担任建设协调小组组长。我厅作为总业主单位全面负责系统的建设,在短短的半年时间内,通过全省各级各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和攻坚克难,完成了项目可研的编制、项目的审查立项、系统的设计、项目的招标、网络的调整铺设、设备的安装调试,2008年12月18日项目通过初步验收,并正式投入试运行。系统自试运行以来,省政府利用这套系统成功召开了全省冬季农业工作会议、全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会议、火灾隐患专项整治工作会议、全省森林防火工作紧急会议和转播了预防和解决企业工资拖欠工作全国电视电话会议等多场到县、到乡、到村的全省性会议,系统整体运行情况良好,达到预期目标。

二是完善防汛远程视频监视系统的建设。我省在建成监视全省17座大型水库的防汛远程视频实时监视系统的基础上,于2007年初开始建设防台风远程视频监控系统二期工程,该系统共有23个监测点,其目的主要用于监控大型水利枢纽、城市重要防洪部位、中心渔港码头、鱼排集中地,该项目于当年建成并投入使用。

三是开展风暴潮数值预报研究和风暴潮预报软件开发。2004年开始,我们与河海大学合作,开展风暴潮数值预报研究,开发了风暴潮预报软件,通过采用自动分潮优化技术,对福建沿海天文潮进行分析与预报,建立高精度天文潮预报模式。2006年该系统的投入运用,有效地增强了我省对台风和风暴潮灾害实时监测预报预警、分析决策等防汛能力,提高了防汛抗台的现代化水平,在防汛抗台减灾中发挥了重大的作用。

(四)努力实现信息资源共享

一是基本实现信息资源行业内共享。福建省洪水预警报系统经过近十几年的管理和运行,福建省水利厅认真总结多年积累的运行经验,采用软件方法和科学的数据检验方法,开发出一套数据优化整合软件,该软件能对系统测报数据进行科学的排查和纠错,并与水文实时雨水情数据进行整合,大大提高了数据的准确性、完整性和一致性,并把整合后的包括1328个洪水预警报系统站点和水文400多个站点的水雨情信息在省市县防汛办和水文分局共享,实现了省市县三级对实时雨水情信息的实时同步共享。并通过计算机网络,先后实现了与太湖局和珠委在云情、雨情、水情、风情、台风路径、雨量等值线等方面防汛信息的实时共享。

二是初步实现信息资源部门间共享。2008年初,福建省数字办委托省空间信息中心开发了政务信息共享平台,构建了人口、法人单位、自然资源和地理空间等基础数据库,以及证照批文信息、地名信息、科技信息、人力资源、文化资源、社会诚信、城市管理、文件档案等专题数据库。按照省里统一部署,2008年我省完成了水利信息资源的编目工作,通过信息共享平台,把我省水利部门建设的丰富水利信息资源,提供给包括国土、气象、海洋渔业等部门共享,从而节约了投资,避免了重复建设,初步实现信息资源的部门间共享,我省的国土部门就是利用我们提供的全省实时雨情信息,构建了全省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同时,国土部门又将获得的地质灾害监测信息提供给防汛部门,实现了优势互补资源共享。

三是基本实现信息资源与社会公众共享。一方面通过水利信息网站向社会公众发布水利信息资源。福建省水利信息网站和福建省水利WAP网站,因其界面友好,内容丰富,先进实用,服务社会,特色突出,向全社会发布实时云情、雨情、水情、风情、台风预测信息和防灾抗灾救灾工作动态,为公众提供了良好的信息平台,受到了社会公众的广泛关注,提高了全社会防灾减灾意识。到目前为止,访问量已突破了1360万人次,在洪水台风期间日最高访问量达40多万人次,成为全国同行业网站及省直政务网中极具影响的网站之一。我厅2005年起连续三年荣获福建省政务信息网站建设先进单位;2008年,我们为了提高效率,服务社会,根据省里的统一部署,启动了福建省水利厅网上审批系统和政府信息公开栏目的建设,目前已配合省数办完成系统的开发、系统的部署、物理窗口的设置,并对全体审批人员的进行培训,系统已全面投入使用。

总结福建省水利信息化工作,概括起来,主要经验和作法是:

(一)领导重视、规划先行。厅领导高度重视水利信息化工作,厅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定期主持召开有关水利信息化专题会议,听取和研究部署全省水利信息化工作,理清我省水利信息化的发展思路。为了搞好全省水利信息化的建设,我们认真制定水利信息化发展规划,近年来,编写了《“数字福建水利”建设规划》;编制了《福建“金水工程”防汛指挥系统一期工程可行性研究和初设报告》、《福建省水利“十一五”信息化专项规划》、《福建省水利“十一五”防汛抗旱减灾非工程措施专项规划》、《福建省抗旱减灾“十一五”规划”》和《福建省自然资源与空间地理数据库水利资源分中心可行性研究报告》,明确了我省水利信息化建设的总体目标。

(二)保障经费、规范建设。在每年信息化专项资金的基础上,福建省积极创新机制保证信息化建设的资金有效投入。一方面通过将 “数字福建水利”建设项目积极纳入国家“金水工程”以及“数字福建”的建设范畴以获得省财政对信息化建设资金的支持,例如全省应急视频会商指挥系统近亿元的建设资金全部来源于各级财政的投入;另一方面通过项目带动,省里以补助设备资金鼓励各地开展水利信息化建设。例如,我们采取“三个轮子一起转”的投资机制,即省里补一点,设区市出一点,县(市、区)担一点的方式,有效解决了我省“五江一溪”洪水预警报系统近3亿元的建设资金,有力的保证了水利信息化资金的有效投入。在信息项目的建设方面,在规划先行的基础上,我们还制定了一系列水利信息化标准及制度,建立技术审批制度,统一全省水利信息化建设的标准,规范全省水利信息化工作,避免重复建设。

(三)项目带动、分步实施。我省突出项目带动战略,逐年制定重点项目,确保抓一个、成一个,通过抓好一个个项目,带动信息化建设的全面推进。例如,我省提出了水利信息化“320”工程即重点实施计算机网络系统建设、应用软件建设和信息自动采集等三个方面的20个应用项目。在省厅的示范带动下,全省各设区市都开发建设了对应的项目,有力地促进了水利信息化建设。多年来,项目带动战略,取得了实效。对于投入资金较大的项目,我们根据财力,按照急用先建的原则,合理安排建设计划,分步实施,逐渐推广。

(四)开拓创新、总结推广。我省通过开展信息化建设试点,探索适合我省水利信息化的建设路子,根据“成熟一个落实一个”的原则,再积极在全省总结推广,创新发展,我省通过中日闽江洪水预警报系统试点建设,带动全省“五江一溪”洪水预警报系统的建设。通过不断总结经验,完善系统并将防汛决策支持系统、防汛远程视频监控系统、台风路径采集系统、防汛视频会商系统等十大项目在全省推广使用,有力的推动了全省水利信息化的健康发展。

(五)加强管理、务求实效。认真实施《水利部信息化建设管理暂行办法》,严格按照要求进行审查、批准,规范水利信息化建设项目的建设管理,通过强化项目管理,强化项目负责制,从而保证每个项目建设的高质高效。在注重信息化项目建设的同时,我们也非常重视信息化项目使用管理和维护工作。明确项目的管理和维护单位,确定项目的系统管理员和系统维护工程师,分别举办管理员、使用人员的系统操作培训班,出台系统使用管理办法,提高全省信息化应用水平。

二、水利信息化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发展不平衡

信息化发展不平衡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地区发展不平衡。由于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认识不一致,导致区域间信息化发展不平衡;二是信息化发展专业应用不平衡。我省信息化过去应用主要侧重于防汛信息化的建设,其它部门信息发展相对不足;三是信息化发展软硬不平衡。过去我们信息化注重硬件的建设,忽略了软件的同步建设,影响了信息化效益的发挥。

(二)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不深入

水利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信息的共享,是水利信息化的核心任务和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虽然我们在这方面开展了一些工作,进行了一些积极的探索,但信息资源的开发应用仍然单一,标准的制定相对滞后于水利信息系统的建设,信息资源的开发和数据资源的整合离信息共享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全局性的数据库很不完善,特别是缺少规范化的数据,支撑应用系统的信息资源还很不足。一定程度导致水利信息化建设整体作用难以有效发挥。

(三)运行维护管理体系不健全

随着各类水利信息化建设项目的相继建成,对运行维护管理的要求越来越高、任务越来越重,但由于运行维护管理体系尚不健全,存在“重建轻管”现象,运行管理费用难以保证,致使很多系统功能难以发挥,制约了水利信息化的健康发展。管理维护好已建的信息系统,确保其长期正常运行并持续发挥效益,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艰巨任务。

三、进一步加强水利信息化工作的打算

今后一段时期,我们将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围绕建设“民生水利”的发展思路和“一个中心两个保障”的目标任务,继续立足于服务防汛、服务水利,努力抓好全省水利信息化项目的建设和管理工作,积极推进水利信息化建设。为完成水利信息化发展目标,近期要着力推进以下工作:

(一)加大水利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力度

着力推进全省县级洪水预警报系统的建设、县级洪水预警报系统软件推广应用、全省防汛指挥决策支持系统的建设以及全省洪水预警报系统基础数据的复核整编;组织完善九龙江、赛江、木兰溪流域洪水预警报水库群联合调度系统的开发任务,实现全省“五江一溪”全流域洪水预报和水库调度的现代化;开展山洪灾害防御和监测系统的建设;扩大和推广旱情监测系统试点。切实抓好国家防汛指挥系统(福建项目)、水质信息采集管理系统、水资源实时监控管理系统的建设。

(二)加强基础承载网建设,提高网络通信能力

启动省、市、县水利业务专网建设,完成省、市、县三级节点数据专网的全面覆盖,推进预警到乡的网络建设。继续完善和用好全省应急视频会商指挥系统。完善水利信息化系统对外窗口的专业网站、网上审批、政府信息公开栏目的建设。

(三)加快水利工程信息化重点项目的建设

推进全省大型水库、重要水利枢纽和重要防洪水利工程监控信息系统的建设,并将信息同步传输到省防汛办和水管部门;加快水土保持监测网络与管理信息系统建设,通过两年时间,建成覆盖全省水土保持监测网络和信息系统,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和各级政府宏观决策提供依据,为全省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科学决策提供服务。

(四)启动全省水利重要基础资料数据库的建设

充分利用数据库信息处理技术、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建立水资源综合规划信息系统综合数据库和地理信息平台,全面提高我省水利资源的管理水平。

(五)全面提升防汛成员单位之间信息资源整合与共享水平

信息化资源整合与共享是当前水利信息化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对于保障水利信息化可持续发展,促进水利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下步将首先着力推进防汛成员单位之间数据资源的整合,整合包括水文、气象、海洋渔业、国土、地理信息等基础数据,并将通过信息资源共享平台的建设,实现防汛信息首先在防汛各成员单位之间共享使用,全面提高我省的防灾减灾能力。

(六)加大重点业务应用软件的研究、开发与推广力度

积极推进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工程、水利电子政务、预警到乡等项目采取的“统一开发、定制应用”的好模式,加大重点业务应用软件的研究与开发。近期重点做好防汛决策指挥系统3D指挥平台、洪水风险图试点、水库综合信息管理系统以及办公自动化的开发和推广应用。

(七)稳步推进水利信息化保障环境建设

保障环境建设是确保水利信息基础设施与业务应用建设顺利进行、运行持续稳定和作用有效发挥的基础条件。因此我们要进一步推进水利信息化保障环境建设,一是要抓紧完善实施水利信息化标准体系,建立水利信息资源的共享平台,制定相应的水利信息化管理制度,加大信息化人才的培养力度。要继续完善水利信息网政务外网安全体系建设,加强信息安全等级的保护的建设、加强安全监控,提高发现问题、处理问题的速度和水平;二是要加快实施水利电子政务内网安全系统建设项目,在政务内网构建一套先进、实用、科学、有效、立体的电子政务安全系统;三是要注重水利信息系统的应急方案研究,尽快建立水利信息安全保障和恢复的应急工作机制,提高应对突发安全事件的组织指挥能力和应急处置能力。

福建省教育信息化对策 篇5

摘要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 校园教育信息化建设也得到迅速发展。阐述了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分析了高校在教育信息化管理的过程和信息化建设进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创新教育信息化管理理念,建立集中统一的新的教育信息管理体制和评价体系,加快教育信息化管理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全校员工信息素质水平。同时,建立并完善校园一卡通系统,实现全校教育信息资源的有序流通和共享。

关键词高等学校 教育信息化 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教育信息技术的应用正在不断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教育信息化概念的提出,更是加快了信息技术在各个领域的推广和运用。在高等学校教育管理中,为了优化教学管理流程,提高教学管理效率,也很早就引入了信息技术,并且在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和高等学校的高度重视下,高校教育信息化管理得到迅速发展,从引进计算机的体验性的尝试阶段走向了今天的各种教育管理信息系统林立的局面。高校教育信息化管理存在的问题

各高校在加强信息化硬件建设的同时, 也在不断的加强信息化网络平台、网络教育资源及信息化人才队伍等多方面的建设。但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 需要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 虽然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取得了一些成果,如根据需要开发了各种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在一定程度上为教育管理人员提供了很大的方便。但我们同时也应当看到,目前在高等学校教育信息化管理的过程和信息化建设进程中,还存在一定的缺陷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育信息化的认识不够到位、重视程度不够。教育信息化是基于创新教育的要求,基于培养面向信息社会的人才的要求, 教育信息过程不只是一种信息机器引入教育的过程,而是一种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变化的过程,是一种基于创新教育的思想,有效地使用信息技术、实现创新人才培养的过程。有些高校对教育信息化建设没有充分的认识, 只是觉得教育信息化建设就是建立校园网等基础设施, 忽略了信息资源、教学平台等多方面的同步建设。有些高校对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视程度不够, 没有制定建设教育信息化的总体规划,在信息化建设的机构设置和人员编制上没有到位,没有形成相应的信息化建设队伍。

(2)教育信息化管理理念误区。目前高校各种林立的教育管理信息系统都是按功能划分的管理模式,如:教学管理系统、精品课程管理系统、科研管理系统等,它以日常事务为中心,使教育管理人员从繁杂琐碎的事务中解放出来,提高了工作效率,但自动化和智能化不够,网络利用的程度也仅限于适时传递的层面上,未能充分挖掘系统内储存的系所信息、专业信息、教师信息、选课信息、成绩信息等基础数据,数据挖掘能力肤浅。其实它只是一种“教育管理的信息化”,而非真正意义上的教育信息化管理。①教育信息化管理的关键之处在于有效地应用信息技术,教育管理流程中信息的取得、储存和使用,对教育系统进行信息分析,使信息需求者能够快速准确地获得信息。近年来高校在教育信息化建设上投入了很大资金,各教育管理部门的软硬件配置也相当高,但各部门上报的数据往往出入很大、无法统一。

(3)教育管理人员的信息素质低。信息素质是人们认识、获取、创新开发、利用信息的品质和素养,包括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等方面。对高校教育管理者来说,有校内校外信息之分,有纵向横向信息之分,有静态动态信息之分。但目前, 教育管理人员对信息的敏感性较差,对信息缺乏理性认识,对收集评价信息的能力、加工处理信息的能力、应用信息的能力以及传递交流和储存信息的能力不够,不善于用信息观点来分析和解决教育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和矛盾,各类信息混杂,缺乏系统化、条理化的加工过程, 教师和管理人员普遍认为,教育信息化的目的就是在教学中广泛地应用各种机器、设备,以达到省力化、机器化的效果。因而信息也就无法得到有效利用,教育管理效率低下。

(4)教育信息系统功能单一。系统与系统之间:每个部门都有自己的管理信息系统,如:教学、财务、科研、人事档案等,但内容只包含与本部门工作有关的方面,对于某一个系统来说,其涉及的面比较窄,而相对于整个学校有关的全部信息来说,它们又分散在不同部门的信息系统上,因而又显得很分散;单个系统本身功能不完善,比如教学管理系统,其教学过程管理、实践教学管理、教学设备管理、教室状态、教学进展、设备利用效率等都未能适时地反映。

(5)资源同步、共享性差。由于教育信息系统是由各个部门分别建设管理,不同的应用系统由不同的厂家提供和建设,缺少互操作能力,致使其相关的软硬件及数据等资源彼此相互隔离,部门之间得不到共享,系统管理者和使用者应用复杂化,由此形成数据重复录入、系统之间数据传递缺乏。比如教务处有时会需要学生处的一些关于学生资源的信息、校新闻部会需要各二级学院的一些动态新闻信息、个人基本信息多系统多次输入等,达不到资源的共享、同步,造成信息资源的多次重复建立和不一致的局面。提高高校教育信息化管理水平的对策

2.1 创新教育信息化管理理念

校园信息化建设的目的是为了及时了解和调控教育教学情况,保证管理部门之间信息的交互传递和政令的畅通,提高信息的使用价值。规范化、程序化是教育管理的基础,教育管理的最终目的并不是为了管理而管理,而是利用信息技术提供实时性、共享性和公正性信息,提高教育质量。②因此要创新教育信息化管理理念,变“管理本位”为“教学本位”、变“结果处理”为“过程监督”、变“信息管理”为“知识管理”,将各种教学资源转化为显性或隐性的相互之间网状联系的知识集合,并对这些知识提供开放式管理,实现知识的生产、传递、利用和共享,反映适时教学进程,为教学过程的适时调控、教学决策和教学咨询提供依据。

2.2 建设并完善“校园一卡通系统”,有效整合信息资源

随着信息化校园建设进程的加速,校园一卡通是今后校园信息化建设的发展趋势和必然,是校园现代化教育管理的标志。“校园一卡通系统”(以下简称一卡通)的建设,使原有业务和管理体系相对独立、互不协调的现象得到有效整合,减少资源浪费和重复建设,达到业务流程重组、消除各部门之间存在的“信息孤岛,从而使分散在不同二级学院、不同部门的校内信息资源在全校范围内进行纵横方向上的流动与共享, 使网络成为不同部门、不同层次人员使用的信息共享平台。

“校园一卡通系统”主要建立一个面向全校师生、面向全校主要的信息化管理系统的统一身份认证系统和校园门户网站。统一身份认证系统成为校园所有应用系统的用户基准信息,一卡通的学生和教师信息以统一身份数据库为基准,统一身份数据库的信息变动能够及时反映到一卡通的数据库中。根据身份认证系统的数据字典,整个信息化校园中关于用户和行政组织的数据都统一存放在身份认证系统中,并且由身份认证系统统一进行管理,保持数据同步性;而校园门户网站则将信息处理的能力扩展为对所有数字对象和信息进行获取、分类和组织,建立索引,并提供转换、过滤、聚合和检索的能力,实现信息的目录和内容的有效管理,从而让师生更方便地获取这些信息;实现与各类MIS系统(如管理、科研、行政、后勤等管理系统)、OA系统的信息互通,建立一套完整的核心数据库和软件管理系统,整个系统就由“数据库”和“各种应用功能”组成。系统可以按需求不断扩大数据库和增加各种应用功能。数据库在与每一个应用功能的不断联动下, 不断更新和完善数据, 完善的数据库又促使更多应用功能的加入, 更多应用功能的加入又使数据库包含了更完整的信息。这样不断循环, 最后学校的所有信息都集中于统一的信息系统中,实现多站点和多部门信息的统一管理,节省了许多人力资源和空间资源,实现多系统之间的资源共享功能,避免了不同部门相同信息不协调同步的现象,形成全校范围的数字化管理空间和共享环境,动态实时地反映职能部门运作情况和统计分析数据,增强领导科学决策的依据,提高学校管理水平。

2.3 建立集中统一的新的教育信息管理体制

建立集中统一的新的教育信息管理体制,建立以信息为本,资源共享,网络共建新的教育信息化体系。目前校内各种管理信息系统实行科层制的管理制度, 而网络中心只是一个提供技术应用的部门,这样容易形成组织结构分工过细, 管理幅度过小、层次重叠, 工作效率低。改变现有的以业务部门为中心的管理模式,实行集中管理、分级使用、相互协作、横向约束,由网络中心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 在校园一卡通系统运行的前提下,统一负责构建校园公共教育平台,建设与信息时代相匹配的先进网络系统和教育信息化管理系统,扩充完善学校校园网上的信息应用系统,形成全校范围的、开放的、分布式的、多媒体的教育信息服务系统,实现全校教育信息资源的有序流通和共享,为全校师生员工提供现代办公和网络教学支撑环境,有利于教师和学生积极利用网络沟通信息,学生利用课件自主学习,促进学校教学改革。同时,不断支持学校的教学、科研及管理活动和辅助决策,提高管理效益与办学水平,使学校真正形成网上办公、网上管理、网上教学和网上服务的校园公共平台。

2.4 加快教育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全校员工信息素质水平

教育信息化人才建设包括信息化教师队伍、信息化管理队伍、信息化技术维护队伍建设三方面。教育信息化要求教师掌握现代化教育技术,提高信息化环境下的执教从教能力;信息化管理队伍要求具备与职能相关的信息管理技术,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信息化技术队伍要求掌握先进的信息化技术,为学校教学、科研和管理提供优质的技术支持和技术服务。要使学校教育信息化真正走向成功,必须走专业化与普及化相结合的道路,③加快教育信息化管理人才队伍建设,引进高技术人才充实专业技术队伍,提高全校员工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引导全校员工更新教育理念,强化对全校员工信息技术的培训。通过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在职学习和短期轮训,根据需要有针对性地精选培训内容,分阶段、分层次举办计算机、网络、多媒体知识和多媒体教材制作等与信息素质相关的业务培训,提升全校员工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重点提高教育管理人员的信息素质,使其形成教育信息化管理意识,从教育管理人员的岗位特点, 结合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实际情况,合理选择培训内容,针对性地加强教育信息化管理能力的训练,尤其是加强教育信息评价、信息处理和信息应用能力的训练。对进入各级教育管理岗位的人员进行上岗培训和基本信息素养的考核,以此提高教育管理人员的信息素质,充分发挥信息在高校教育管理活动中的作用,提高办学效率和效益。

2.5 建立教育信息化管理的评价体系

建立学校教育信息化管理的评价指标体系,学校组织制定、发布和实施教育信息化管理的规范和评价指标,使学校各系统管理部门在信息化建设中遵循相应的规范协同发展,指导和促进学校的整体化信息建设。教育信息化管理的评价指标实质就是对信息化工作的监督和要求,教育信息化管理的规范是提高学校教育管理水平和保证教育服务质量水平的需要。学校可以实行ISO9000 族标准,ISO 认证是国际认可的质量保证体系,它基于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的理论基础,采用了管理的系统方法和过程方法,体现对全(下转第204页)(上接第199页)过程的控制,具有普遍的适用性。ISO9000 系列标准强调服务意识,学校在管理和决策中更多地是关注教师和学生的发展, 注重过程管理及过程控制, 是一种全员参与、全程控制的具有群众监督和高度透明的民主管理措施, 客观上消除了管理由于无序而产生的责任推诿, 保障管理的落实和有效性。结束语

教育信息化管理的实施是学校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 是先进的教育管理理念与管理方法的构建过程, 需要通过信息化带动管理的创新,管理信息化必须从全校一盘棋统一考虑,深入研究学校教育管理的深层需要,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资源共享,信息一致,使学校工作能有一个质的飞跃,使系统成为促进师生发展的真正动力。

基金项目:浙江海洋学院2008年科研计划项目(面上项目)(X08M051)

注释

福建省教育信息化对策 篇6

《信息技术》复习提纲

【第一部分 信息获取】

一、信息的基本概念及基本特征

1.信息的概念

①信息论创始人香农认为:“信息是不确定量的减少”,“信息是用来消除随机不确定性的东西”,指有新内容或知识的消息,因此信息可以帮助我们消除认识上的不确定性。②钟义信认为:“信息是事物运动的状态与状态变化的方式,也就是事物内部结构和外部联系的状态和方式”。

③维纳则提出“信息就是信息,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它是区别于物质和能量的第三种资源。物质、能量和信息是构成世界的三大要素,是人类赖以生存的三种资源。2.信息的载体形式

信息的载体形式主要有:文字、语言、图像、图形、视频、音频和动画等。3.信息的传播途径

信息主要的传播途径有:面对面的交流(如听讲座、参加会议、座谈),纸质媒体(书本、报刊等),音像制品(VCD、录像带),电子媒体(电报、电话、广播、电视、计算机网络)等。4.信息的接收方式: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传感 5.信息的特征

载体依附性、价值性、时效性、共享性、真伪性、普遍性、传递性、可处理性、不完全性、价值的相对性、可度量性。6.信息对人的作用

形成印象

产生判断

引起行动

二、信息技术的发展历程和发展趋势

1.信息技术的定义

①信息技术简称为IT,指一切与信息的获取、加工、表达、交流、管理和评价有关的技术。 现代信息技术的组成包括:计算机技术(处理信息)、通信技术(传递信息)、微电子技术(现代信息技术的基石)和传感技术(采集、获取信息)。信息技术的核心是计算机技术。

②现代通信技术有:IP电话、可视电话、网络及互联网、手机(有3G/4G标准)、电子邮件、QQ、MSN、微信等。

③传感技术设备有:触摸屏、手写板、麦克风、扫描仪、光电鼠标、烟感器、电磁感应门等 2.五次信息技术革命(发展历程)

第一次 语言的使用(猿进化到人的重要标志)

第二次 文字的创造(最早发明的甲骨文,首次打破信息存储和传递的时空限制)

第三次 造纸与印刷术的发明

第四次 电报、电话、广播、电视的发明和普及

第五次 计算机技术与现代通信技术的普及应用(将人类推向数字化时代)3.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

人性化、网络化、智能化、多元化、多媒体化、虚拟化、友好的人机界面、个性化的功能设计、高性价比等。以上特点应学会举例,如,虚拟化:飞机驾驶仿真系统、虚拟实验、3D景物图、电子宠物、QQ农场等。4.信息技术对社会的影响

重点记住消极影响:信息泛滥、信息污染、信息犯罪、危害人们的身心健康。5.信息的鉴别与评价

可以从信息的价值取向、信息来源、信息时效性三个主要方面对信息的价值进行鉴别和评价。信息价值判断的标准:权威性、准确性、客观性、时效性、适用性等。

三、获取信息的有效途径及常用方法

1.信息的获取过程

①定位需求、选择来源、获取信息、评价和保存信息

②信息来源的四种类型:文献型、口头型、电子型、实物型;

信息来源的三种途径:他人、媒体、事物本身。口头型主观成份比较多,实物型可信度最高。2.信息的采集方法

常用的采集方法有:通过媒体、交流、亲自探究(现场采集)。3.信息的采集工具

文字类:键盘、手写板、麦克风(语音识别)、扫描仪;

图像类:数码相机、手机、扫描仪、上网本、摄像头、摄像机; 音频类:录音笔、录音机、麦克风,同时电脑要具备声卡;

视频类:摄像机、视频采集卡,智能手机、上网本、数码相机也有摄像功能; ④现场型的采集工具有:数码相机、数码摄像机、智能手机、录音笔、录音机等。4.输入、输出设备

常见的输入设备:键盘、鼠标、扫描仪、麦克风、手写板、触摸屏等; 常见输出设备有:显示器、打印机、音箱、绘图仪、投影仪等。5.搜索引擎

分类:全文搜索引擎(通过关键词搜索)和目录搜索引擎(也叫分类搜索)

全文搜索引擎有:百度BAIDU、谷哥GOOGLE、搜搜SOSO、360搜索、搜狗;

目录搜索引擎有:新浪SINA、搜狐SOHU、网易163、雅虎YAHOO、网址之家HAO123、360导航等。

6.从互联网上获取信息的方法有:使用搜索引擎、在线数据库、BBS等。网络数据库比如:教育资源库、法律资源库、数字地图、多媒体素材库等

7.常用的文件下载工具:迅雷、网际快车(Flashget)、QQ旋风、网络蚂蚁、影音传送带等; 下载工具的特点:断点续传、多线程下载、批量下载、自动下载、定时下载等。

8.URL(表示统一资源定位器),URL地址的格式:协议://主机名.域名/文件夹名或文件名。例如;http://flow.stm.gov.cn/index.htm,其中http 是超文本传输协议,flow是主机名,stm.gov.cn是域名,index.htm是主页的文件名。

URL的另一种格式:ftp://ftp.pku.edu.cn 其中FTP代表文件传输协议 9.通用域名的含义

一些通用域名所表示的机构,“edu”,表示教育类,“com”表示商业组织,“gov”表示政府类,“cn”代表中国,“net”表示网络服务机构。10.记住从U盘、光盘上复制数据的操作步骤

五、保存信息

1.常见的文件扩展名

①文本类:TXT、WPS、DOC、PPT ②图像类:BMP、JPG/JPEG、GIF、PSD、PNG、TIF等 ③声音类:、mp3、wma、wav、mid、ra等

④视频类:rm(ram)、mov、mpg、avi、wmv、flv、rmvb、dat ⑤动画类:gif、swf、fla、flc ⑥网页类:htm、html,压缩类:rar、zip,电子表格类:xls,数据库类:mdb、dbf 2.常用的软件的作用

文字处理:记事本、写字板、Word、Wps、Powerpoint(后三个制作电子小报)图像处理:画图程序、Photoshop、美图秀秀、coreldraw等 动画制作:flash、3Dmax等

视频编辑:Premiere、会声会影(vedio studio)、movie maker等 声音加工:cool edit、wave edit、gold wave、audition等 声音的播放软件:音频解霸、酷狗、千千静听、QQ音乐等

视频播放软件:media player、超级解霸、Real player、暴风影音、腾迅视频等 网页制作软件有:记事本(编写纯代码html)、Frontpage、Dreamweaver等 浏览网页的软件:Internet Explorer(即IE浏览器)、360浏览器等 压缩与解压软件:winrar、winzip、好压等 看图软件:ACDSEE、美图看看等

比较常用的多媒体集成软件:Powerpoint、flash、Premiere、会声会影、Frontpage、Dreamweaver等

不属于多媒体应用的是:电子表格、记事本。2.Windows操作系统的特征、功能及用途 ①特征:图形用户界面(GUI)

②功能:进程与处理器管理、作业管理、存储管理、设备管理、文件管理

③用途:管理计算机软件与硬件资源 3.在资源管理器中选择多个对象的方法 ①选择连续的多个对象,用Shift键

方法是:先选定第一个对象,按住Shift键,再单击最后一个对象,之间的一个矩形区域内的所有对象被选中。

②选择不连续的多个对象,用Ctrl键

方法是:按住Ctrl,再逐个单击将要选择的对象。③掌握文件的复制、移动、删除的方法 4.存储容量的单位换算 1B=8bit,1KB=1024B,1MB=1024*1024B=1024KB,1GB=10243B=1024MB,1TB=1024GB 【第二部分 信息加工与表达】

一、文字信息的加工与表达(重点掌握Word的操作)1.字处理软件及文件格式、图标

Word(*.doc),wps(*.wps),Powerpoint(*.ppt),记事本(*.txt)

2.记住Word工具栏上常用按钮的名称(略)3.常用的菜单命令的使用

重点掌握“文件”菜单下的“页面设置”;“编辑”菜单下的“替换”;“插入”菜单下的“图片”,“格式”菜单下的“字体”,“段落”,“分栏”命令;还有表格菜单。4.Word中常用排版方式:分栏;图文混排

设置图片的环绕方式的方法:右击图片,在弹出的快捷菜单上选择“设置图片格式”,在弹出的对话框上选择“版式”选项。

5.制作电子报刊的一般性过程是:确定主题、收集和选择素材、设计版面、制作作品、评价修改。

6.常用键盘快捷键的使用:ENTER表示回车键;BACKSPACE(←)表示退格键盘,作用是删除光标前边的字符;DELETE 表示删除键,删除光标所在位置或后面的字符;CAPSLOCK表示大写锁定键;Shift换挡键,输入上档字符;Insert插入/改写转换键。

一些快捷键的使用:剪切Ctrl+X,复制Ctrl+C,粘贴Ctrl+V,CTRL+P表示打印,CTRL+Z表示撤销。

二、图表信息的加工与表达(重点掌握Excel的操作)

1.Excel软件的主要功能有:数据统计、数据处理、数据分析(图表分析)2.Excel窗口组成(略)3.数据统计的方法

①Excel的公式以“=“开头

②excel函数:sum()„„求和;average()„„求平均值;max()„„求最大值; min()„„求最小值;count()„„求非空的单元格数目。4.表格数据的图形化 柱形图(或条型图):擅长比较数据间的多少或大小关系; 饼图:擅长表示个体在总体中所占的比例关系(成份关系),不表示具体数量的多少; 折线图:反映事物随时间变化的情况,可清楚地表现出事物发展的趋势。

三、多媒体信息的加工与表达

1.多媒体的应用

①多媒体的媒体有:文本、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等。

②多媒体技术的主要特点:数字化、集成性、控制性、多样性、交互性、非线性、实时性等。③多媒体作品制作的基本过程:需求分析、规划与设计、素材采集与加工、作品集成、发布与评价等。

④多媒体应用的例子:计算机辅助教学CAI、VCD光盘读物、视频会议系统、网络读物、多媒体咨询系统等。

2.各种音频格式的特点

①wav格式记录声音的波型,音质和原声基本一致,声音质量高,但文件容量大; ②mp3格式是音频压缩的国际标准,文件容量小;

③midi格式是数字音乐/电子合成乐器的统一国际标准; ④wma格式压缩比和音质都超过了mp3格式

⑤ra格式具有强大的压缩比率,缺点是失真较大,广泛应用于网络 3.音频容量的计算

存储量(KB)=采样频率(KHZ)×量化位数(b)×声道数×时间(S)÷8 4.动画

2D动画的制作用Flash,3D动画的制作用3D max; 动画和视频产生的原理是;基于人类的视觉暂留现象; 动画的优越性是:视觉效果好;

动画根据空间维度分为:平面动画2D和三维动画3D,动画根据播放顺序分为:顺序动画和交互动画。

四、计算机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

1.程序设计语言及特点

程序设计语言发展历程:机器语言、汇编语言到高级语言,特点是:机器语言程序用二制数0,1表示,硬件能直接识别执行,对硬件的依赖程度最高,移植性最差,执行效率最高,机器语言程序难以编写和阅读;高级语言是最符合人类使用习惯的符合化语言,高级语言程序需要经过翻译(解释或编译)成机器语言程序才能运行,对硬件的依赖程度最低,容易移植性。2.计算程序设计的过程

①信息编程加工的过程:分析问题、设计算法、编写程序、调试运行、结果检测。

②其中设计算法是程序设计的关键,是核心步聚。算法是指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聚的集合。调试运行的目的是检查程序的可行性。

③算法的描述方法:自然语言、流程图、伪代码。

④按程序的执行顺序来分,程序分为三种基本结构:顺序结构,分支结构,循环结构 ⑤常见的高级程序设计语言有: Visual Basic(VB)、Pascal、C语言、C++、Java、Delphi等 ⑥学会书写简单的VB表达式

五、信息发布方法

1.信息发布工具软件

网络信息发布的主要方式有:网络广告、论坛公告板(BBS)、电子邮件、建立网页发布、MSN、QQ、视频及网络会议、IP电话、微信、网络博客(WEBBLOG)、微博、各种聊天工具等。

邮件地址格式是:用户名@邮局域名,其中用户名只能包含字母、数字与下划线,不能有逗号、空隔等标点符号。如:Fjgzzk2015@sina.com。2.信息安全防范

安装杀毒软件和防火墙、对重要的数据要加密和备份、谨防泄露各种私人信息、对计算机要设置帐号与密码进行身份认证、对重要文件要进行授权使用等。

六、信息的智能化加工与处理

1.人工智能的应用

①模式识别:语音识别、指纹识别、手写识别、光学字符识别(OCR)、虹膜识别等。②机器翻译(即自然语言理解)③电脑机器人

④计算机视觉(指纹识别、视网膜识别、虹膜识别和掌纹识别等)

⑤其它应用,包括计算机博弈、智能代理技术(OFFICE助手、搜索引擎的“蜘蛛”程序、电子商务)、各种专家系统、机器证明、数据挖掘、智能家具等。2.人工智能软件:语音识别软件(讯飞语音输入系统),光学字符识别类:尚书六号、方正OCR ;机器翻译类:金山快译,译星,金山词霸,万能对译等。

【第三部分

信息资源管理】

一、信息资源管理方法

1.管理的目的:提高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

2.标准化管理方法是:采用主题分类、学科分类管理;

3.信息资源管理的三种方式:人工管理、文件管理和数据库管理。其中后两种属于采用计算机管理方式。

4.手工管理方式:个人藏书的管理,电话簿(黄页)管理,学生点名表的管理,图书借阅登记卡片管理等。

5.文件管理方式:在资源管理器中对文件进行分类管理(文本分类管理、图像分类管理、声音分类管理等),利用电子表格管理个人财务,利用收藏夹分类管理喜爱的网站,用博客、微博管理网络上的学习材料等。

6.网络信息资源的管理方式:文件、数据库、超媒体、主题树方式

7.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的途径:用博客BLOG、微博、QQ空间、网络磁盘、电子邮件草稿箱等管理网上资源。

二、数据库应用

1.数据库的应用举例

图书自动化管理系统,高考报名及成绩查询系统,学生学籍管理系统,居民户籍管理系统等。2.数据库优越性

存储海量数据,降低冗余度(减少存储空间),检索速度快,易于更新、维护,便于数据的共享。3.二维表

关系型数据库是用二维表格组织数据,表格中每列称为一个字段,每行称为记录(从第二行开始),一个数据库可以包含一张或多张数据表。一个二维表相当于一个关系。表中不允许有重复的字段和内容完全一致的记录。字段之间、记录之间、表格之间都存在某种关系,所以叫关系型。常见的关系有三种: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4.三个重要的概念(1)数据库(DB):是按某种方式组织在一起的一批数据的集合,是数据系统加工处理的基本对象;

(2)数据库应用系统:是指借助数据库软件设计的一个面向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系统,如图书管理系统,人事管理系统,工资管理系统,成绩管理系统等;(3)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指数据库软件系统,提供数据库操作的命令与规则,对数据库集中管理与控制。

5.数据库管理系统(数据库软件)有:FoxPro、Access、SQL、Oracle等。其中Access文件格式是*.mdb,Foxpro文件格式是*.dbf。

第四部分

信息技术与社会

一、信息技术与社会

1.与信息技术有关的法律与法规

①《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规定软件有版权,未经作者同意不得放映、复制、传播、修改、转让正版软件。提倡人人使用正版软件,在网上下载软件之前先看清是否免费、共享,在自己作品中引用他人作品时必须指明出处。制作和传播病毒属于违法犯罪行为。

②为规范青少年合理使用网络,团中央、教育部联合颁布《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概括为

“五要、五不要”

二、信息安全与信息保护

1.信息安全产品

网络防病毒产品、防火墙产品、信息加密产品、数字签名产品、网络入侵检测产品等 2.信息安全防范措施

物理安全主要包括环境维护、防盗、防火灾、防静电、防雷击、防电磁泄漏等;逻辑安全主要包括访问控制(用户身份识别、访问权限控制)、信息加密(数据加密和数字签名)等。密码设置的原则:密码长度越长、使用的字符种类越多越安全。3.计算机病毒

①病毒是一段人为编制的具有破坏性的特殊程序代码或指令 ②病毒的特征:传染性(即传播性)、潜伏性、隐蔽性、可触发性(即激发性)、破坏性,可执行性、表现性、寄生性、不可预测性等。

③病毒的传播途径:各种存储介质(软盘、硬盘、光盘、U盘)和网络、互联网。④常见的杀毒软件有:瑞星、江民KV3000、金山毒霸(DUBA)、诺顿(Norton)、360杀毒、卡巴斯基等。

⑤病毒防范措施

不要随意打开不文明、不健康的网站或下载不明来历的文件;不轻易打开不明来历的电子邮件,在打开邮件之前先查杀病毒;在使用外来的移动磁盘、U盘之前要先查杀病毒;对电脑中重要的数据要做好备份。30.黑客

福建省教育信息化对策 篇7

近几年, 由于大学扩招等原因, 技校生源紧张, 素质不高且逐年有所下降。本人长期在省信息技术学校从事教育工作, 据观察其特点可概括为“四多两低”。“四多”, 就是中考成绩差, 甚至无中考成绩的多, 独生子女多, “双差生”多, 弱势群体子女多。“两低”, 就是文化素质低 (且参差不齐) , 思想道德素质低。其中道德素质低又可以概括为“四个淡薄、四个不强。“四个淡薄”, 就是理想信念淡薄、集体合作意识淡薄、纪律意识淡薄、劳动意识淡薄;“四个不强”就是自信心不强、上进心不强、自我约束和调控力不强、思想情绪稳定性不强。此外, 部分家庭条件好的学生花钱大手大脚”, 娇骄二气比较普遍。进入技校后, 老师不能及时为其进行思想品德和人生观的培养教育, 一些学生很容易自暴自弃, 养成一些坏习惯, 以混日子的态度对待学业, 更有甚者会中途选择退学。另外, 对于来自农村的学生而言, 大部分是第一次进城市学习和生活, 面对许多新鲜的事物及各种诱惑, 很难辨别, 不加以正确和教育, 很可能走上歧途, 甚至犯罪。在生活习惯上城市与农村也有着很大的区别, 如果不能够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职业道德习惯, 他们毕业进入社会, 就会很不适应各种工作环境。日本某家企业招聘员工时, 就特别强调学生的个人品德修养及日常生活习惯, 而把专业技能放在了第二位。该企业主管表示, 学生的专业技能在进入企业后可继续培养, 但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则是在企业无法培养的。所以, 提高技校教育质量, 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 使学生适应市场的需求, 已是大势所趋。

2 如何加强技校生德育教育工作

2.1 加强教师自身的道德修养。

教师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要承担者, 教师对学生的道德教育是否有效, 并不取决于他对道德理论的讲解, 而是取决于教师自身的道德修养, 取决于教师的举止言谈等每一个细节对学生的影响。所以加强德育工作首先就要求教师不断学习, 提高自身道德修养, 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特别是长期与学生接触的任课老师、班主任及生管老师, 学校应定期组织他们学习, 可采取自学与培训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2.2 充分发挥德育课的正面教育作用, 增强道德知识的灌输力。

人的良好品德的形成是以学习“道德知识”为开始, 逐步向“道德行为”转化的, 进而达到“知行统一”。在第一课堂德育课教学中, 除按教育部规定的学生必修德育内容外, 还可以进行多方面的教育, 如树立“三德” (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 , 三品 (勤奋、合作、诚信) 、三观 (学习观、成才观、就业观) , 进行心理健康, 为人处世, 文明礼仪等的教育学习, 较好地发挥道德知识先入为主的作用。

2.3 发挥班会课教育功能, 提高班会课质量。

上好班会课, 能够统一全班学生的认识和行动, 对形成、巩固和发展班集体, 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有重要的作用。但以往的班会课, 往往形式单一, 以老师讲、学生听为主;内容贫乏, 以贯彻学校的中心工作, 进行纪律、安全教育为主。学生, 特别是像我们这类学校的中职生, 对班会课没有兴趣, 班会课收效甚微。应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使广大学生勇跃参与的主题班会。可以学生主持、师生共同主持, 讨论、辩论、座谈、观看影片、知识竞赛、课外活动、表演等形式开展如下主题:《谈建设班集体的责任》、《团结就是力量》、……, 使班会课别开生面, 增强了学生参与班会课的兴趣, 使学生们学到更多知识, 懂得更多道理, 情操得到陶冶, 思想获得升华。

2.4 完善德育培养的机制, 制定一系列的德育奖励和惩罚措施。

把“厚德”和“敬人”作为校训、学风的主要内容。制定“学生文明公约”;“绿化、美化校园活动的规定”;体现学生学习、纪律、卫生、活动等一系列考勤、考绩、考德的规章制度;鼓励鞭策班级和个人争先创优的竞赛考核办法, 使学生成长进步基本上实现了学有方向, 行有规则, 赶有目标。学校可尝试量化管理, 开展积分竞赛。这样能有效地促进班级和宿舍之间争夺流动红旗的良性竞争, 使德育工作有序开展。

2.5 从学生行为习惯入手, 抓好养成教育。

有句话说得好:“行为决定习惯, 习惯决定性格, 性格决定命运。”用人单位所需的学生除应具备一定的技能外, 更需有忠于职守、吃苦耐劳、勇于竞争、文明向上的职业品德。但是, 从上述技校生源素质状况分析来看, 他们的素质存在较大差距, 物别在行为方式上还有许多不良习气:如吸烟、酗酒、打架斗殴、逃课上网等。那么如何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呢?认为可采取如下措施:

(1) 量化达标考核一条线。详细地将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诸方面的行为规范要求, 具体分解成学习、纪律、卫生活动单项考核指标, 以一定的应得分和实得分的“分值”百分比率, 规划出“超标-达标-不达标”三个量化标级 (如量化考核百分率90%以上的为超标, 70%以上为达标, 70%以下为不达标) , 一条线地贯穿于班集体和学生个人每日、每周、每月乃至学期、学年行为考核的全过程。 (2) 实行“三检评”即三个阶段、三个主要领域、三支队伍的联检考核。每日对学生在学习中的早、中、晚三个时间段和教学区、生活区 (宿舍为主) , 校园公共区的检查与考评。可由学生科、班主任、学生干部三支队伍联检考核。 (3) “四挂靠”。将班级每个学生的道德行为表现, 通过一定的量化考核结果, 评出优、良、中、合格、不合格几种操作成绩, 并与学生奖学金评定、先进个人评比、毕业成绩鉴定、就业择优推荐相挂靠。

2.6 组织社会实践活动, 加强职业意识教育。

从近来技校学生的教育来看, 许多学生存在观念滞后, 创业意识较差, 理想与现实错位等问题, 对职业的确定, 主要从个人利益、前途和兴趣爱好出发。对自己所学专业的职业群知之甚少;对社会、对职业、对自己的特点不甚了解。对即将开始的职业生涯思想准备不足, 出现了许多问题与矛盾。因此, 我们有必要加强职业意识教育。首先, 充分利用《就业指导》课来加强理论教育。其次, 开展走出校园, 走进工厂车间活动, 让学生切身体会自己将来的工作环境和职业生涯。长期与一些用人单位相挂钩, 组织学生到工厂参观或分时段、分批次下厂实训, 实训时间可由实际情况加以调整。此类实践活动, 能够促进学生加强职业意识, 让学生真正了解自己所学专业面对的职业群, 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取向, 全面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增强自己的综合竞争能力。同时也降低了学生的职业期望值, 为学生以后顺利地就业打下了良好的心理基础。

2.7 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由团委牵头组织, 广泛开展各种课外活动, 活跃学生课余生活。此举能较好地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 提高思想道德水平, 发展学生个性和特长, 提高个人综合素质。可开展如下活动:如军训, 入学思想教育, “迈好青春门, 走好成人路”主题活动, 学雷锋、献爱心活动, 法制教育, 心理健康、卫生保健、文明礼仪、学习方法等方面的知识讲座, 出各种主题的黑板报。开展征文活动, 读书活动, 知识竞赛, 演讲比赛, 合唱比赛, 各种体育比赛, 棋类比赛, 书法、绘画比赛, 中秋、元旦文艺晚会, 消防安全知识讲座和演练, 参观英模、先进事迹展览, 观看教育视频等等。希望通过开展上述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校园活动, 提高广大学生综合素质。

也许, 学生的文化基础知识参差不齐, 知识结构不尽相同, 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的过程中会遇到一些困难和挫折。但教育过程中我们应从经济学著名的“希尔顿钢板价值说”中受到启示:一块普通的钢板只值5美元, 如果普通的工匠把它打造成马蹄掌, 它仅值得10.5美元, 如果中级技师把它打造成钢针, 它可值3550.80美元;如果一个用心良苦的技师把它打造成名贵的表针, 它的价值就可以攀升至25万美元。一个尚待成长的中等职业学校学生, 正如一块普通的钢板, 接受什么样的教育, 就可能有什么样的结果, 就有什么样的人生价值。我相信, 只要我们集思广益, 勇于创新, 从德育、行为习惯、教学、社会实践、课外活动等方面加强教育, 就一定能够培养出综合素质高、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优秀中技人才!

摘要:阐述了技校生源现状, 分析德育教育工作的重要性, 提出了加强德育教育工作的一些具体措施。

关键词:技校,德育,教育

参考文献

达州市教育信息化现状及对策研究 篇8

摘 要:国家和地方在教育信息化建设和应用中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人力、物力,目的是加强教育信息化基础建设、资源建设和管理应用。经济落后的革命老区是国家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和难点,其成效直接关系到教育信息化能否实现跨越式发展,进而影响到2020年能否完成国家《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的任务。本文通过对革命老区达州市教育信息化发展现状分析研究,找到教育信息化建设、管理及应用中存在的问题,探究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促进老区教育信息化又快又好发展。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革命老区;对策研究;达州市

中图分类号:G20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6)17-0061-04

一、引言

革命老区达州市地处川东,属于贫困山区,经济实力相对薄弱,部分边远山区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非常困难,教育信息化发展很缓慢。通过走访电教馆和教育局,深入革命老区中小学校进行随机访谈和问卷抽样调查,了解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现状。研究达州市教育信息化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参考建议,对提高贫困农村中小学校教育信息化整体水平有帮助,能够更好地促进革命老区教育改革与发展,有利于相关决策的改进与落实。

二、达州市教育概况

据达州市教育局2015年公布数据,达州市有教育机构2753所,在职教职工59988人,在校学生103.37万人,基本情况如表1所示。

由表1可以得出占全市教育比重前四位的教育层次为普通小学、普通初级中学、幼儿园、普通高中,它们占全市教育比重情况如表2所示。

由表2可以看出普通小学教育是我们教育工作占比例最大的,后面依次是初级中学、幼儿园、普通高中。这四个教育层次的学校数量总和占全市学校数量的98.25%;学生人数总和占全市学生数量的90.13%;教职工人数总和占全市教职工数量的89.91%。由此可见革命老区达州市的教育工作重点在基础教育,尤其基础薄弱的贫困边远农村义务教育,农村地区分散、交通运输困难、面积广、难度大,是达州市基础教育的重点和难点。

三、革命老区达州市教育信息化现状

1.教育信息化发展取得一些成绩,但发展速度仍然缓慢

十年前,达州市教育信息化刚起步,中小学校对信息化的投入非常有限,有计算机机房的学校屈指可数,而且机房大部分是低成本的无盘工作站模式。多媒体教室更是少之又少,接入宽带的学校非常少且带宽很小。在国家的支持和省教厅的带领下,近年来市教育信息化发展如雨后春笋,据统计截止2015年全市中小学拥有计算机38000台、多媒体教室798间、计算机网络教室679间、实现“班班通”的班级6922个、建有网站的学校130所、建有校园网的学校334所、宽带接入互联网的学校703所。通过信息技术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提升了教育教学质量,取得了一些成绩。但革命老区达州市仍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据市教育局统计2015年在校中小学生81.73万人,生均能享受到的信息化资源非常有限。以计算机数量为例,约每21.51(81.73万人/3.8万台)人分享1台计算机资源,其他信息化资源相对在校生数量来说更是稀缺。达州市教育信息化发展进程和其他经济发达城市相比更是缓慢,还要加大资金投入力度、积累经验加快发展速度,努力向“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方向发展。[1]

2.革命老区达州市教育信息化比较研究

结合问卷调查、访谈收集的数据,并翻阅相关资料,将达州市教育信息化现状分三类学校来比较研究, 第一种是教育信息化建设较好的示范学校(甲),第二种是市县区普通中小学(乙),第三种是条件差的边远地区农村中小学、教学点(丙)。根据现代教育技术评估标准中的一些重要指标做对比分析,发现存在的问题,寻求均衡发展之道,缩小数字鸿沟。三类学校教育信息化基本情况如表3所示。

由调研表3可以直观地看出教育信息化示范学校和边远农村中小学的差距,一些示范学校十年前就实施了多媒体教学、教学办公无纸化,有些甚至做到了教师人手一台笔记本电脑。市县普通中小学80%能达到四川省现代教育技术设备、设施配备基本标准要求生机比(20:1),而贫困山区学校生机比、师机比更大,只有30%能达到标准。一些地处偏僻的边远中小学甚至没有学生用机,依然使用着传统教学方式“黑板+粉笔”模式在传授知识。一部分学校在统计上报学生用机数量时把学校所有计算机甚至坏机器都算着学生机,并非真实有效学生用机数量,这样的统计缺乏真实性,不利于教育部门做决策规划。近几年,随着国家对教育信息化发展力度不断加大,革命老区边远贫困乡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也在加紧追赶,一些农村小学也开始接触现代教育技术教学,革命老区教育信息化正以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之势向前迈进。

四、达州市教育信息化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1.达州市教育信息化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育信息化建设城乡差距大,学校之间发展也不均衡。

市县中小学和农村学校教育信息化差距大,市区的一些中小学建有计算机机房4个(完成中),一般中小学建有2个以上。普通多媒体教室占70%以上,教师备课办公用机一人一台。部分学校还实现了高速光纤接入,建有学校门户网站、数字化图书馆、教学资源库和语音实验室等。而农村中小学一般建有1个机房,有些边远农村中小学、教学点没有建机房,而且多数设备陈旧不堪,硬件设施难于满足日常教学需求。互联网接入带宽也非常小,只有2M~10M带宽,接入比例也只有市县区中小学的50%。农村中小学教师现代教育技术水平偏低,能够使用的数字教育资源也非常有限。由于办学规模、学校经济状况、校领导的重视程度等原因,各同类学校之间也存在教育信息化发展不均衡现象。

(2)一些教师对信息技术教学方式难以接受。

多数教师能够将信息技术和自己所授学科相整合,并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教学。少部分教师习惯了传统的教学方式,尤其是年龄比较大的教师使用信息技术有点费力。一些学校信息化设备处于学校强制要求教师使用的状态,而不是教师主观想用信息技术更好的开展教学。农村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有限,使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展教学有困难,甚至认为不用信息技术也能上好课,难以在短时间转变教学观念,是教育信息化进程中亟待解决的难题。

(3)学生信息素养偏低,自律性差。

多数学校一个班级一周只开设了一次信息技术课,且学生用机偏少,出现僧多粥少的现象,学生对信息技术接触的非常少。教师的教学方式单调陈旧和信息技术应用单一,不能合理运用现代网络技术获取更丰富的教学资源,整个教学过程显得乏味,这些都是学生的信息素养偏低的原因。中小学生正处于人生的起步时期,对新鲜事物接受快,但由于没有社会阅历,对网络上的有害信息识别能力差,容易上当受骗,甚至误入歧途。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信息技术课就是上网课、玩游戏课、网上聊天课等,对学生应用信息技术学习的自律性有待加强。

(4)信息化设备如摆设,使用率低。

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经费主要由学校自筹,经济条件较差的学校就存在信息化建设发展困境。一些学校的设备年久未换只能用做打字和一些简单的应用,不能满足教学需求。[2]有的学校的信息化设备并没有真正使用,会使用信息化设备的教师有限,没有专业老师指导信息化教学难以开展。还有些经济条件较好的学校花费大量的资金购买了信息化设备,学生也非常喜欢信息化教学,但学校不敢充分使用信息化设备,担心更新教学资源、设备维修、电费开支、设备更换等的费用过高,致使信息化设备使用率低下,不使用就失去了教育信息化的意义和作用。

2.革命老区教育信息化推进策略

(1)加大教育信息化资金投入,缩小数字化差距。

市区中小学教育信息化水平相对比较高,乡镇和农村中小学信息化水平较低,尤其是边远农村教育信息化几乎处于起步阶段。教育信息化城乡投入不均衡、资金缺乏、资金不到位是主要原因。应该不断加大对革命老区的教育信息化投资力度,由物质扶持向信息扶持转变,重点支持边远贫困地区。经费来源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1)加大经费投入比例;

2)合理利用教育信息化专项资金,把钱用在实处;

3)校企多方合作、实现互利共赢;

4)其他筹集方式,如:银行贷款,来自校友、企业、社会人士的捐赠等。

筹集的资金做到公开透明、专款专用。[3]结合每个学校的实际情况,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促进教育教学方式的改革与发展,不断缩小数字化差距。

(2)加强教师教育观念转变,提升教师信息素养。

更新教育思想,转变教育观念是革命老区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工作。应多多开展教育信息化培训,切实增强校长对教育信息化的统筹规划和领导能力,提高教师们的教育信息化意识。教育信息化不是简单的校园数字化或网络化,更重要的是教育观念、思想、方式的转变,充分认识教育信息化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明确教育信息化宗旨是为教育服务。加大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力度,切实解决教师在信息化教学过程中的困难,提高教师应用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应该是学习的探究者、组织者和协调者,培养学生搜集知识自我学习的能力。当今网络信息时代知识信息更新非常快,具有优秀的信息素养才能够在需要知识信息的时候,知道如何去获取并有效利用它,这对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有帮助,教师应该努力提升自己的信息素养,从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4]

(3)培养学生信息化环境下的学习能力。

增加中小学生信息技术课时,提供优质的教学资源,使用各种信息技术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会学生如何收集、辨别信息,懂得使用信息技术处理信息,能够应用信息技术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帮助学生健康有效地使用信息技术,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信息化环境下的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多选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和学生共同讨论,提高他们的课堂参与度。鼓励他们查阅各种书籍、网络检索、翻阅教育资源库等方式获取信息,引导学生主动寻找、发现并解决问题,提高学生信息化环境下的学习能力。同时、要加强中小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自律性教育,学校开设信息技术课时应加强信息德育教育,提高学生对有害信息的识别能力,培养学生健康使用信息技术的好习惯。

(4)加强教育信息化建设规划,提高信息设备利用效率。

各学校应该根据实际需要采购设备,不能一味追求先进时尚花费大量经费购买的设备,而教师不会使用或对教学没有帮助,这样对学校经费产生极大的浪费。边远农村地区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存在一些困难,有关部门可以共同协商解决网络接入费用标准、农村学校用电收费标准、信息化设备维修困难等问题。合理利用信息设备,发挥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最大作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五、结束语

通过对革命老区达州市区、乡镇、农村的教育条件、师资力量、信息化现状等做综合分析,对不同经济地区的教育信息化发展现状做对比分析,发现一些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为当地教育信息化发展瓶颈找到突破口。应加大对革命老区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充分利用教育信息化资源,加快老区教育信息化发展步伐。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Z].教技[2012]5号,2012(3).

[2]邓旭辉.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思考与建议——达州市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小学电教杂志,2003(6).

[3]黄河,冯国群,朱涛,陈飞,虞强.宜宾市教育信息化推进策略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5(9).

[4]翟红丽,刘凤娟.基础教育信息化过程中中学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J].创新时代,2015(5).

上一篇:教师四大四找总结阶段下一篇:中华民族大团结知识点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