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智生活数学优秀教案

2024-10-17

培智生活数学优秀教案(精选8篇)

培智生活数学优秀教案 篇1

3以内的数量配对教案 培智一年级生活数学

教学目标:A类:1.能一一对应地给动物匹配相应的数字卡片。

2.感知3以内物体的数量,点数3以内实物并知道实物总数。

B类:1.能一一对应地给动物匹配相应的数字卡片。

C类:在老师的帮助下,感知3以内物体的数量。

教学重点:1.能一一对应地给动物匹配相应的数字卡片。

2.感知3以内物体的数量。

教学难点:能一一对应地给动物匹配相应的数字卡片。

教学准备:3以内的数卡、动物卡。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新授

1.导入:

师:今天是小熊的生日,它邀请了三位好朋友参加,他们分别是小猫、小狗和小兔。可是,他们没有礼物送给小熊怎么办呢?老师这里有一个好办法,只要同学们完成三面红旗的任务,老师就会送给他们一份礼物,他们就可以送给小熊了,你们愿意帮助小猫小狗和小兔完成任务吗?那我们就开始今天的大闯关吧。板书:3以内的.数量配对。

2.复习巩固。

师:在闯关之前,我们先来复习一下数字宝宝,看看大家还记不记得他们。一次出示数字1、2、3,提问:这是几?它看起来像什么?你能用手比一比吗?我们一起来写一写。

师小结:看来大家都认识这三个数字宝宝,都表现得非常厉害。我们用掌声祝贺一下自己。既然大家都这样厉害,那我们开始去闯关吧,你们也要表现得和刚才一样厉害好不好?

3.贴一贴

师:来看一下,第一个任务是什么?我们请肖宇沛同学为我们读一读任务名,“贴一贴”。贴什么呢?

出示一只小狗,这是谁呀?有几只小狗呢?我们的框里面要贴一样的小狗,所以我们要贴上1只小狗。如果是这样呢?(出示两只小狗)有几只小狗?我们来数一数,1、2,2只小狗,框里面要贴几只?好,给它贴上两只。现在又来了一只小狗,我们请同学来数一数,1、2、3。要贴上几只?

现在老师需要你们自己来贴一贴,好不好?出示动物卡片,学生数一数并贴于黑板,并在框内贴上相应数量的动物卡片。(一只猫、两只兔子、三只小狗)

师小结:同学们都太厉害了,第一个任务就这样轻松地完成了,现在老师要奖励大家一面小红旗。我们要不要继续闯关呢?

?? 4.选一选。

师:第二关来了,我们来读一读任务名称:选一选。这里有小猫,数字卡片,需要我们根据小猫的数量选择数字宝宝贴在方框内。先来看看有几只小猫?1只小猫,1。1表示有1只小猫,我们应该选择那张数字宝宝呢?对了,1.我们把1拖进方框里。现在多了一只小猫,那方框里还是不是1?不是,那我们把1送回去,现在方框里该选谁?选2。又来了一只小猫,我们数一数一共有几只小猫了。三只小猫,所以我们要把数字宝宝3选进去。

又到了你们自己选一选的环节了。出示动物卡片和数字卡片,学生数一数并贴于黑板,并在框内贴上相应数量的数字卡片。(一只猫、两只兔子、三只小狗)

师小结:我们的第二个任务也完成了,大家表现得好不好?嗯,大家在这一任务中表现得非常地积极,学习得也很认真。现在老师把第二关的小红旗送给你们。同时还要奖励大家玩一个小游戏:我们请刚才表现好的小朋友上台来表扬一个小游戏“黑猫警长”。

5.填一填

师:游戏做完了,我们的任务完成没有?对了,没有。我们还有最后一关,老师请肖宇沛同学来帮我们读一读这关的名称是什么?“填一填”。和之前同样的方法,只是这是框变成括号了,需要我们在括号里面填写数字宝宝。你们会不会?我们来试一试。请A组的小朋友来数一数,提问:有几只小兔?那我们的括号里要填几?1、2、3。怎么写?跟着老师来写一写。

这关有点难,我们请A组的小朋友上来完成。出示动物卡片,学生数一数在括号内写上相应数量的数字。(一只猫、两只兔子、三只小狗)

6.过生日:第三关我们也完成了,又收获了一面小红旗。现在所有的任务都完成了,老师这里有一个蛋糕和一份礼物,我们拿去送给小熊,和小熊一起过生日吧。(生日帽、蛋糕、礼物。)现在小熊什么都有了,我们的生日会开始了。音乐响起,跟唱生日歌。

7.今天的生日会,大家玩得开不开心?老师这里还准备了一些作业卡,我们一起来做做练习吧。发放作业卡。A类作业卡(图片,写出数字)、B类作业卡(图片,选数字粘贴)、C类作业卡(图片、粘贴相同动物图片)

(大家回家后和爸爸妈妈一起完成好吗?)。

培智生活数学优秀教案 篇2

一、创设生活化的场景, 感受生活中的数学

生活中蕴藏着无穷无尽的教育资源, 每位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都会碰到各种数学问题, 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和数学教学实际, 将书本知识融入生活中, 对教材作出合理、适度的选择、加工与改造。教学前精心创设生活化的场景, 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他们在无意的生活中学到有意的数学知识。例如, 在学习认识图形时, 把图形出示后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让他们先在教室里找再到校园里找长方形、三角形、正方形、圆, 这样会使学生的兴致高昂。然后师生再共同用白纸做出各种图形并涂上不同的颜色, 让学生带回家去加深印象, 并独自在自己的家里找:你家的物体有没有这些图形?任务完成得好的同学会有小红花鼓励。在学习“角”、“分”时, 将教室布置成一个小型超市, 师生共同参与购物活动, 在买与卖的过程中, 让学生自己在生活情景中轻松找到数学素材, 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 学习认识“角”、“分”的单位, 解决“角”“分”的简单计算问题, 从而使他们真切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用处。

二、设计生活化的语言, 选择生活化的教学方法

智障儿童的数学逻辑思维较差, 因此,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采用生活化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 创设问题情景, 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 从而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 锻炼他们的动手能力, 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激发他们丰富的想象和积极的思维。

1. 生活化的教学语言。

针对智障儿童直观形象化的思维特点, 在教学中, 教师的语言要生动、有趣、形象化, 符合智障学生的心理特点, 切忌用成人语言、抽象语言, 要用生活化的语言引导学生进入生活化的情景中, 参与生活化的数学学习。智障儿童的语言感知速度缓慢, 教学中教师还要把握好语速, 注意节奏, 不能过快, 否则学生会反应不过来, 那样也就不可能对所学的内容感兴趣了。另外, 智障儿童还有一种自卑心理, 对他们采用的教学语言中还需要多一点理解和赏识, 要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有时一个甜甜的微笑, 一次轻轻的爱抚, 一句简单的赞语, 都会使智障儿童克服自卑心理, 燃起自信的勇气, 不断探索生活中的数学, 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

2. 生活化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

从教学方法看, 教师要积极创设问题情景, 唤起智障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生活知识, 启发他们从生活化的数学学习中发现问题, 大胆猜想, 敢于质疑, 激发他们的积极思维, 引导他们发现和掌握有关规律。教师问题的提出不论是实际问题还是理论问题, 都应融合于生活的情景中, 紧密结合生活和教材内容, 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解决问题, 形成清晰的思路。教学中还要做到“分层教学, 个别辅导”, 注重因材施教, 把握好学生的整体水平, 对那些需要弥补或加深的学生进行个别教学和辅导。从教学手段看, 运动的对象比静止的对象更具有吸引力, 更容易使学生感知。因此, 在教学中, 教师要准备一些新奇的、操作性强的教具来辅助教学, 让学生多动手操作, 吸引他们的注意力, 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培养他们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科学习惯。借助现代化的多媒体进行教学, 将一些抽象的数学知识通过声、形的方式, 以智障儿童容易感知的视、听形式出现, 将静止的对象活动化、生活化, 把复杂的数学问题简单化、细致化, 便于学生理解接受。教学中还可以选择性地运用游戏活动, 让学生走进自然的怀抱, 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的参与, 在生活中体会数学, 在实践中掌握知识。

三、创造生活实践机会, 使数学应用生活化

让多彩生活融入培智数学课堂 篇3

关键词:培智数学;生活化教学;创设生活情境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习欲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学习的内容感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积极主动地参与教与学的全过程。由于培智学生智商低,好动又好奇,对于枯燥的数学公式或是练习往往不感兴趣,甚至感到厌烦。为此,在教学中,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学生感到亲切的情境,设计富于生活色彩而且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并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给学生,让学生对所学的内容产生兴趣,由被动到主动,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使学生的注意力变得集中、持久,观察力变得敏锐,想象力变得丰富,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能力,启蒙数感

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顺序、有积极思维参与的比较持久的感知活动,是一种“思维的知觉”。在教学中,要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认识周围的事物,感受数学的趣味与作用。例如学习10以内数的认识,在认识“1”时,先请学生观察现实生活中用“1”表达的事物,随后引导学生,帮助学生理解“1”可以表示1个个体,也可以表示这类个体的1个集;可以表示很大的物体,也可以表示很小的物体。这样便渗透了“1”中有多、多中有“1”的思想。

三、在教材例题中创设生活情境

教材中有部分知识本身就是很生活化的。在处理这部分的内容时要不拘于课堂,不拘于课本。把教材变活,把课堂和课外结合起来,把数学课与其他课结合起来。在教学“人民币的认识以及简单计算”时,把课堂设成超市,走出课堂到商场、超市进行购物练习。在学了“时、分、秒的认识”时,经常地问问学生现在是几点钟,让学生轮流当小老师,提醒其他同学管理好时间,做好应该做的事情,让学生有时间的观念,学会珍惜时间。学了“千克的认识”后,就让学生称称白糖、洗衣粉,称称自己的体重,并当小老板,学着卖东西。学了“比多比少的应用题”后,让学生算一算,爷爷比爸爸大几岁?自己比爸爸小几岁?妈妈比奶奶小几岁……以此贯彻生活化教学法,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切切实实地掌握知识。

四、用生活化的教学方法进行主题教学

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也离不开生活。《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数学教学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结合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使他们有更多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和理解数学。

培智学生往往不会将学会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实际中,只要让学生知道生活中充满了数学,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学数学就是为了用数学。

五、在实践中让学生体验学习与日常生活的联系

注意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当前数学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积极主动的活动是学生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重要途径。培智学生掌握的数学知识较少,接触社会的范围较窄,在运用数学的实践活动中,多采取模拟现实与数学游戏相结合的形式,选择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活动内容。只有这样充满生活气息、充满情感与智慧交织的数学课堂,学生的个性才会得到发展,才能获得各方面的满足与发展。

总之,培养智障学生数学生活化的过程是循序渐进的,也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要将数学与生活紧密和谐地结合起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观察、操作、交流等。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是愉快的,更是有用的,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茅于燕.智力落后儿童早期教育手册[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2]黎耀斌.提高弱智学生数学学习效果的有效方法[J].现在特殊教育,2013(4):36-37.

让生活走进培智教学数学课堂 篇4

【摘要】:智障儿童各方面的思维活动大大落后于正常的同龄孩子,对他们来说,学习数学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特别是重度智障学生,就算经过多年的课堂教学,最简单、最基础的数学知识依然很难习得。在教师的千遍万遍教学之下,有些学生好不容易学会了知识,却不会将其运用于现实的生活之中,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有些教师甚至放弃了让重度智障生学习数学。但是,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很多,要提高重度智障学生今后的生活质量,很多常用的数学知识非学不可,并且要学有所用。数学源于生活,启于生活,应用于生活。

【关键词】: 数学知识 智障学生 课堂教学 生活化 智障儿童由于智商低,反映慢,抽象思维能力差,学习数学便是一大难题。而《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提出了“以生活为核心”的课程思想,突出了特殊教育课程特色。把基础教育课程设置中的语文、数学学科都称之为生活语文、生活数学。这是为了进一步弱化学科色彩,强化生活教育的思想。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当把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践紧密联系,设计富有生活情趣和意义的活动,让生活和教学成为一对“伴侣”,以激发智障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利用自身已有的生活经验去探索知识的积极性,培养学生以学为乐的志趣,变“厌学”为“愿学”,变“苦学”为“乐学”,使学习变得有趣,让学习过程变得愉快,促进学生和谐、健康地发展,为将来自理生活、适应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创设生活化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1、创设问题情境

智障学生感性认识不完全,思维直观、具体,不连贯,理解能力差,但是他们也有一定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如果教师在课堂上能创设有趣的问题情境,使教学内容具有新奇性,便能吸引这些智障学生学习的注意力。例如我在教数前概念“配对”的时候,我便创设了“好朋友在哪里”的问题情境,我先拿出牙刷,一部分学生问:“牙刷的好朋友在哪里?”另一部分学生会一边找出“牙膏”,一边说:“牙刷的好朋友在这里?”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使学生沉浸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不但学到了知识,而且感受到了学习的乐趣。

2、创设故事情境

智障学生对童话故事和动画片非常感兴趣,百听不厌,百看不烦。因此,教学中如果能合理创设故事情境,把学习内容编成简单的生活小故事,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便能有效调动智障学生学习数学的乐趣。例如在教“1+1=2”时,我先出示了一个学生熟悉的动画人物小花猫,然后说小花猫要去钓鱼。同学们都很高兴,全神贯注地看着老师的动作演示,接着就让学生数,小花猫先钓了1条鱼,又钓了1条鱼,合起来钓了2条鱼。最后让学生编出故事、说出算式。这不仅引出了学习内容,还活跃了课堂气氛,把学生的学习兴趣推向高潮。

3、创设操作情境

智障学生对自己动手操作获得的知识印象最为深刻,记忆也最牢固。教学中,如果教师能创设操作情境,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用眼观察、张口表达、用耳倾听、动脑思考这一过程获取知识,那他们获得的知识将是难以忘怀的。例如在教“长方形的认识”这一内容时,我让同学们找一找,看一看教室里哪些东西是长方形的?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回答:讲桌是长方形的,黑板是长方形的,凳子是长方形的,门是长方形的……我再让学生摸一摸、比一比、数一数、量一量,通过这些过程来感知长方形的特点。同学们在活动中学,在活动中乐,达到激趣乐学之目的。

二、寻找生活化内容,解决数学问题

1、寻找教材中的生活内容

生活是一切教学现象发生的场所,是一切素材的来源,是知识和能力运用的广大空间。教学生活化就是以生活为根基,讲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教学生从抽象、虚拟的课本中解脱出来,感受自然、社会、事实、事件、人物、过程,使学生在于现实世界的撞击、交流中产生对世界、对生活的爱,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题参与教学活动的强烈愿望,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从而自发地、主动地去获取知识,陶冶情操。教学生活化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的生活,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例如在教“钟面认识”的时候,我找来几种款式不同的钟表,让学生认识钟面上的数字,认识时针、分针,认识整时。再对照教室里张贴的学生作息时间表,再如学生早上7点吃饭,我先演示把钟表拨到7点,告诉学生这个时间是吃饭的时间,8点上第一节课,“谁上来把时间拨到8点?”同学们争先恐后地上来操作,通过一系列的演示操作,让学生了解了一天的时间安排,进而教育学生时间是宝贵的,要珍惜时间,好好学习,快乐生活。、2、寻找生活中的教学内容

英国教育家斯宾塞提出了“教育为生活做准备说”。斯宾塞指出:“为我们的完满生活做准备是教育应尽的职责;而评判一门教学科目的唯一合理办法就是看他对这个职责尽到什么程度。”我们有责任吧完满的生活作为要达到的目的摆在我们的面前……以便我们在培养儿童时能审慎地根据这个目的来选择施教的科目和方法。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教师要紧密结合智障学生的生活实际,在生活中寻找出既包含一定的数学知识,又能被智障学生理解和接受的教学内容。例如在教“小数的认识”前,我先带领学生到学校的超市看看各种物品的价格,引导学生尝试读读商品的标价,这对认识小数是非常有意义的。

三、参与生活化实践,享受快乐数学

1、在校园生活中实践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利用生活中的丰富资源,努力挖掘知识的生活背景,想方设法创设一定的生活情境。积极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以引起学生对生活情境的回忆,把学生带入真实的生活情境中体验,从而引导学生从创设的生活情境中发现知识,习得知识。在校园、教室尽量为智障学生提供生活化的场景,根据不同的授课内容创设相应的生活情境,让他们在特定的情境中进行教学活动,给学生创造一个宽松、和谐、民主的学习空间。让他们在活动中掌握所学的生活知识和技能技巧,积极参加到课堂活动中去。例如在教长度单位“米和厘米”后,我先指导学生量一量教室中课桌的长、宽、高和黑板的长、宽,最后布置作业让学生课外活动时间到校园里走一走,看看1米大约有几步?再围绕操场走一圈,看看有多少步?从而估计操场的一圈有多少米。通过校园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感悟,享受到了学习数学知识的价值,成功地突破了教学难点。

2、在日常生活中实践

教学时,也并不一直在教室内,而是带领孩子们走出教室,走向社会与生活,到现实生活的场景中学习知识,了解情况,同时还能实践运用,注重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和生活能力的培养。例如,在教“人民币的认识”以后,我就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到超市进行实践购物活动,这些孩子非常高兴。拿了10多元钱,买一些自己喜欢的物品,应付多少钱?钱够不够?如果够的,售货员应找回多少钱?如果不够,还差多少钱?这让智障学生通过辨别不同商品、计算价钱、独立到收银台结帐,将学到的知识通过日常实践活动用于解决实际问题,为以后融入社会创造了条件。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又充满着数学。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在现实世界中寻找数学题材,把数学问题生活化,让教学贴近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看到数学,摸到数学。学会用数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从而使学生不再觉得数学是高不可及的,不再觉得数学是脱离实际的海市蜃楼而虚无飘渺,进而享受学习数学的快乐。参考文献:

培智数学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一、学习以自身及客体为中心,认识和区分前后。

二、通过活动使学生形成初步的空间概念,培养学生对数学活动的兴趣。

三、学习正确使用方位词:前、后。能用方位词正确完整地表述,并读准字音。教学重点

能理解前、后方位。教学难点

理解以客体为中心的前后方位。教学准备

一、猫警长头饰一个,白猫警士头饰若干(与学生人数相同),“一只耳”老鼠头饰一个。

二、纸做的老鼠若干个(数量与学生中男学生的人数相同)。

三、玩具若干个(数量与学生中女学生的人数相同)。

四、大型可站立的房子和大树各一幅。

五、创设活动情境:教室的一半场地放一棵树,一幢房子,五六块积木。将老鼠和玩具放在这些物品的前面或后面。

六、让每位学生知道黑猫警长的故事。教学过程

一、引起兴趣:

(一)谈话导入游戏,分配游戏角色。

小朋友,你们都听过黑猫警长的故事吗?你们都喜欢谁?今天,老师力来做黑猫警长,小朋友都扮演白猫警上,现在我们一起来做游戏。(二)电话铃响,警长听电话。

警长:刚才我接到一些小朋友打来的电话,有许多老鼠到我们教室,把小朋友的玩具偷走了。请白猫警士帮助把玩具找回来。现在我命令成立特警队,白猫警士的一切行动必须听警长指挥。能不能完成任务?

二、引导学生学习方位词。

(一)老鼠很狡猾,藏在各个地方,我们先要去侦察一下敌情。轻轻地走过去仔细看老鼠藏在什么地方然后记住了,回来报告在什么地方发现了老鼠。(二)警长示范。

(三)请个别警士侦察,报告敌情。要求会说:在什么的前面(后面)发现了老鼠。

三、引导学生学习正确使用方位词。

(一)请弟弟警士捉老鼠,妹妹在旁边观战。要求记住是在哪里捉到了老鼠。捉住后告诉妹妹警士在什么前面(后面)抓到了老鼠。(对的肯定,错的纠正)。

(二)老鼠抓到了,现在请妹妹警士去把玩具找回来。找好玩具,告诉大家是在什么地方找到的玩具。(指导学生正确运用方位词前或后)

四、进一步理解和运用方位词。

刚才白猫警士都很好地完成了任务,特别表扬XX、XXX警士

但是最大最坏的老鼠“一只耳”逃走了。你们想把它抓住吗?“一只耳”很狡猾,要抓到它,先要练好本领。(一)听命令行动

请警士躲到椅子后面;走到椅子前面来;向前走一步;向后退一步;弟弟到警长前面来;妹妹到警长后面。(二)开三轮摩托车去现场。

三分之一学生做摩托车司机。另外学生听警长指挥按命令排在司机前面或后面。三人一辆车开赴抓鼠现场。(三)布置任务。某些警士躲在大捌后面;某些警士在大树前;某些警士躲在房子后;某些警士在房子前面。警长躲在门后面。请警士各就各位,不说话。

(四)抓“一只耳”

其他老师扮演的大老鼠“一只耳”出现了,东张西望。警长一声令下“不许动”,警士们扑上去把大老鼠抓住。送到军事法庭去。

五、游戏结束。

特警队胜利完成任务,在音乐中休息。结束游戏。教学反思

学生对扮演角色很感兴趣,都积极热情的参与其中,大部分学生能掌握以自身为中心的前后分辨,少数学生能掌握以客体为中心的前后分辨。

第二课:逛商店(找到指定物体)

教学目标

1.能从众多图案中找到与指定目标对应的图形、物体,发展学生的观察、比较能力。(重点)

2.体验数学活动的快乐,喜欢数学活动。教学重点

能从众多图形中找到指定的物体。教学难点

在很多相似的图形中找出指定物体。教学准备

1.观服装店,对服装有初步的印象——寻找与指定目标相同的帽子,衣服和帽子(图形对应)——和天线宝宝玩游戏(按目标找物,颜色对应)——玩天线宝宝,结束(验证)

2.将活动室布置成小形的服装店,服装小卡片若干 3.天线宝宝和其他小玩具若干。教学过程

1.带学生参观服装店,引导学生观看各种衣服,裤子,帽子的形状,对服装店有初步的认识;

(情景的创设,是吸引学生有意注意的有效办法。也是让活动更显生活化,更具生动性的手段)

主要提问:商店里有些什么?它们一样吗?都是什么样的?(从类型和颜色上来回答)

2.集体操作活动:选衣服,裤子,帽子

A.买帽子:教师拿出一顶帽子,请学生去商店里寻找同样款式的帽子。(个别操作)

B.买衣服:请一学生在商店里买一件衣服,其他学生按照这个款式在商店里找相同的衣服。(小组操作)

C.买裤子:征求学生的意见,教师买来一条裤子,请全体去商店里寻找同样款式的裤子。(集体操作)

(数学知识是从动作本身产生出来的,在数学活动中,让学生实际操作物体,让他们对物体施加动作,对他们学习数学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尤其是小班学生通过外部动作可以感知到数学的概念属性。也符合他们适合在活动中学习的特点。)

主要提问:这件衣服(帽子、裤子)是怎么样的?小朋友到商店里找出来好吗?

3.和天线宝宝玩游戏

A.请学生按照身上的颜色标志去寻找颜色相对应的天线宝宝,并排除其他物品的干扰

(排除形状、颜色的干扰,找到和自己身上颜色相对应的物品,发展学生的观察,比较、判断能力)主要提问:天线宝宝在哪里呢?抱一个和自己身上的图形一样的天线宝宝玩。

4.请客人老师检验孩子们拿的天线宝宝是否和学生身上的颜色相对应。教学反思

1.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并创设情景贯穿活动始终,游戏化教学,生动,有趣; 2.活动中学生充分“动“起来,人人有操作的机会,满足学生探索的需要。

第三课:修路(区分图形)

教学目标

1、区分圆形、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

2、初步感知图形之间的转换关系,3、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点

能够区分各种简单的形状,如圆形、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教学难点

能够感知图形的转化关系,拼凑图形。教学准备

1、用硬纸板制成一条“小路”,上面镂刻大小不同圆形、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土坑”,镂刻下来的图形涂上颜色即成“石块”。(将个别圆形、正方形两等分)

2、兔妈妈头饰。教学过程

1、游戏“做夹心饼干”,复习对圆形、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的认识。

教师扮成兔妈妈,学生扮成小兔。

教师:“天气太冷了,兔奶奶生病了,我们去看望她好吗?” 教师:“我们带点什么去好呢?” 游戏“做夹心饼干”,要求将图形标记贴在胸口,找一个贴相同图形的学生做朋友,最后要说出做的是什么形状的夹心饼干。

2、引起学生玩“修路”游戏的兴趣。

教师:“做好了夹心饼干,我们一起到兔奶奶家去吧,到兔奶奶家要经过一条小路,可是这条小路坏了,怎么办呢?”

3、学生“修路”,辨知图形。

教师先带领学生观察一下小路有哪些图形,然后请学生拿“石块”一一对应地嵌入小路的“土坑”中。

4、尝试组合图形。

启发学生想办法把两块半圆形的“石块”和两块长方形的“石块”嵌入“土坑”中。

5、游戏“踩石头”。

教师:“小路修好了,我们一起到兔奶奶家去吧,不过在过小路的时候我们一起来玩个踩石头的游戏,我拿出什么形状的图形,你们就去踩什么形状的“石头”并说出这是什么形状。“

6、到兔奶奶家,结束活动。教学反思

学生对活动非常感兴趣,能够顺利的找到对应的图形,部分学生需要在老师或同学的帮助下才能将“石块”嵌入“土坑”中。个别学生能完成拼凑图形。

第四课:鞋子对对碰(感知物品的不同)

教学目标

1、感受在活动中有趣和快乐。

2、能按鞋子的外形,颜色,大小等特点进行配对。教学重点

理解物体的形状、大小、颜色有所不同。教学难点

能按照物体的形状、大小、颜色不同进行分类。教学准备

1、与学生共同收集各种不同的成双的鞋子(拖鞋、高跟鞋、皮鞋、凉鞋、溜冰鞋等)散放在教室的中间。

2、鞋架两个。教学过程

一、以游戏的口吻,请学生帮助猫妈妈(教师)一起收拾零乱的鞋子。

1、请学生初步按物体的外形、颜色、大小等特点进行配对。

2、学生分散收拾。

评析:根据学生年龄特点,设计有情节的活动容易引起学生积极参与,能自然而然的导入活动。在这环节中,有很多小朋友对一些外型特别的鞋子(如溜冰鞋)能正确配对,而对一些颜色相近或外型相似的鞋子有很多配错了。

二、学生讨论

1、你是怎么收拾的?这两只鞋子为什么要放在一起?

2、小结:外形一样,颜色一样、大小一样的鞋子叫一双,是好朋友,所以要放一起。

评析:讨论是非常必要的环节,能使学生相互吸取经验,这种相互的学习方式会使学生接纳他人的观点,达到学习的目的。

三、游戏:对对乐。

1、学生每人手中拿一只鞋,听音乐自由走动,寻找与自己鞋子一样的另一只,配对后,两人将鞋底相互有节奏地碰击,并念儿歌:“对对碰,对对碰,一对鞋子对对碰。”

2、与其他小朋友交换鞋子,再次游戏 评析:以游戏形式引导学生继续学习配对,把数学的概念渗透于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快乐学习和成长,孩子们始终处在一种积极快乐的情绪中,连平时常拿错鞋子的几个小朋友也配对成功。

四、依据配对的方法,学生再次收拾鞋子

1、教师提醒学生一双一双地收拾,并整齐地摆放在鞋架上(可进行分组)

2、师生共同检查鞋子配对情况。

评析:这一环节与第一环节首尾呼应,又在原有基础上适当增加了难度,通过师生共同检查鞋子的配对情况,再一次帮助个别学生对配对有进一步的认识,加深了孩子对物体的形状、大小、颜色的认识。教学反思

在区域活动中,提供各种单只鞋的图片,引导学生继续学习配对,巩固按外形、颜色、大小等特点进行配对。

第五课:苹果全家福(分辨颜色)

教学目标

1、能区分颜色和大小,有初步的大小概念。

2、知道家有几口,感受家的快乐。教学重点

分辨物体的颜色。教学难点

感知物体的大小。教学准备

大苹果胸饰一个(正面红色,背面绿色);小苹果胸饰一个;人手一份苹果脸谱;苹果树(挂着与学生人数相同的大小,红、绿苹果。);苹果全家福一张;眼镜、头发、小圆片等若干。鼓、录音机、像机。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起兴趣

1、观看教师大苹果胸饰,区分颜色。分别观看两教师胸饰,学习区分大小。

2、摘苹果活动:比一比、讲一讲,初步分清大小、颜色。

二、观察苹果,感知颜色与大小,发散学生思维

1、你喜欢什么颜色的苹果?还能找到哪些红色的东西和绿色的东西吗?(先说红的,再说绿的。)

2、生活中,你还发现什么东西是大的和小的吗?(先说大的,再说小的。)

三、听指令:找朋友

1、放《抱一抱》的音乐,学生边唱边自由走动寻找自己同色的朋友,音乐停后,朋友互相抱一抱。

2、采用同样的方法,请学生找同色大小朋友或不分颜色找大小朋友。

四、活动:苹果全家福

1、出示苹果宝宝一家的图片,让学生知道一家有3口。

2、听鼓声模仿爸爸、妈妈或宝宝走路。

3、学生三人一组,自选眼镜、头发或小圆片(眼镜为爸爸,头发为妈妈,小圆片为宝宝眼睛)贴在苹果脸谱上,带上脸谱组成一家。

4、教师鼓励学生做出不同姿势展示自我,并给一家3口拍照。教学反思

水果是学生最熟悉和喜欢的。当我们关注它时,发现孩子们对苹果很感兴趣,它不但是点数和建构的材料,而且是学生扮演“苹果一家”迁移情感的媒介。因而在以苹果全家福为情景脉络的活动编排中,我们不是让学生去学习关于苹果的标准答案,而是让学生在观察、摘苹果的过程中,学习分类;在动手操作中,感知一家成员是多少。从而促使学生获得与真实情景密切相关的知识和经验。第六课:给“大大”与“小小”送礼物(分辨大小)

教学目标

1、通过送礼物等游戏的方式,认识大小标记及其特征。

2、学习用目测的方法比较物体大小。

3、有兴趣参加数学活动。教学重点

感知物体大小,能认识大小标记。教学难点

会分辨物体的大小。教学准备

1、大、小标记图片、大小娃娃各一。

2、各类大小不同的物品:学生人手一份、教师处若干。

3、一把大椅子和一把小椅子、大小娃娃家。教学过程

1、导入。“今天,老师和小朋友玩个游戏。我说‘请起立’,你就说‘我起立’;我说‘请坐下’,你就说‘我坐下’,试试看好吗?”

2、“今天,有两位客人和我们一块儿做游戏。”

出示大娃娃。“这是大大,我们拍拍大大,对它说句话好吗?”(大大你好!大大我喜欢你!大大欢迎你!)“请起立”“我们一起说‘大大力气大、大大是个大胖子、大大要吃大蛋糕’„”(加上动作)

出示小娃娃。“这是小小,我们也和小小打个招呼好吗?”(小小你好!小小我请你喝水!小小我跟你玩!)“请起立”“我们一起说‘小小力气小、小小不锻炼、小小吃小面包’„”

3、游戏:给大大、小小坐椅子。

“这儿有两把椅子,看看它们一样吗?”(不一样。一把大、一把小)“我请大大和小小坐椅子,谁来帮助它们?” 小结:大大坐大椅子,小小坐小椅子。

4、学生送礼物

要求:学生能在目测比较出礼物的大小后,将对应的送给客人并能讲一句话。(1)教师提供,个别学生进行。

1相同的两件东西,比较后大的送给大大,小的送给小小。2相同的三件东西,比较后大的送给大大,小的送给小小。

3从许多同类的东西中(每类3---4个)找出大小不同两件东西,比较后,大的送给大大,小的送给小小。

(2)每个学生将自己小篮里的礼物送给大大和小小。(3)将大大小小送回相应的家,学生在娃娃家游戏。教学反思

学生能感知物体有大小之分,但是让指出哪个大,哪个小时,还是容易出错,不能将大、小和大物体、小物体分别对应上。

第七课:装饼干(分辨图形颜色、形状、大小)

教学目标

1、在正确感知图形的基础上,学习按图形的某一特征(颜色、形状或大小)进行分类。

2、能愉快地参加操作活动,并在集体面前大胆发言。

3、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点

能分辨图形的颜色、形状、大小。教学难点

能根据图形的不同分类。教学准备

每人手臂上一副袖套(红或绿);图形卡片;分类盒;小货车四辆,分别贴上标记。教学过程

一、游戏:进车间。练习按物体的单一特征分类。教师以厂长的身份交代游戏规则。

师:工人们,今天我们要到饼干厂去工作,这边是“红红饼干厂”,那边是“绿绿饼干厂”,戴绿袖套的工人到“绿绿饼干厂”那里去,那么红袖套的呢? 学生根据袖套颜色分别找位置,教师检查找位置情况,学生互查。

二、游戏:分饼干。引导学生排除其他特征干扰,按图形的某一特征分类。

1、引导学生指认图形。

师:我们厂的饼干可真多呀,谁来介绍一下,有些什么样的饼干?根据学生讲述出示图形。

2、启发学生探索分类方法。

师:现在我们要把这些饼干分装到两个盒子里,你们想想看,哪些饼干可以放在一起?

3、学生操作:教师观察学生分饼干,先分好的学生在下面讲述是怎样分的。

4、个别学生讲述分类方法。

师:你是怎么分的?除按颜色分外,还有不同的分法吗?分别再请按形状、大小分类的学生讲述。教师提出再次操作要求:这些工人干得都很棒,我们发现,可以按饼干的颜色分、形状分、大小分,现在我们再用别人的方法也来试试看。

5、学生再次练习,教师巡视并给动作快的学生饼干盒上贴星。

三、游戏:运饼干。学习按物体的两种特征分类。

1、推出小货车,指认标记。

师:饼干包装好了,现在我们要把它分别装到这4辆车上,每辆车上装的饼干是不同的。(教师边指标记边讲述)这辆车上装红盒子上有星的饼干,这辆车上装红盒子没星的饼干,那么这辆车上装什么?(指绿盒子有星的)最后一辆呢?(指绿盒子没星的)

2、学生分组来装饼干,教师检查分装情况,小结:表扬工人们能干。

3、(电话铃响)师:“喂,是学校啊,我们已经把饼干装上车了,马上给你们送来,再见!”师生推车出活动室。教学反思

学生很喜欢这种场景模拟的活动,都积极的当起小工人,兴趣很浓厚,大部分学生能顺利的区分图形的颜色,但对形状和大小的区分还是存在一定问题。

第八课:区分“1”和“许多”

教学目的

1.区别“1”和“许多”,能正确说出什么是一个,什么是许多。2.学习由同类物体组成许多,并把许多分成一个一个物体。3.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乐趣。教学重点

能区别“1”和“许多”。教学难点

能够把同类物体组成许多,并把许多分成一个一个物体。教学准备

1.实物教具:扑克、玩具。

2.于学生人数相等的积塑粒,盛玩具的塑料筐一个,选取的物体单位名称应为“个”,便于学生掌握。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让学生区别“1”和“许多”的概念。

1.教师以变魔术的形式,出示一张扑克牌,让学生说出“一张”,继续快速的出示,启发学生说出“许多张”。以这种形式,重复2——3次,变其它的玩具。

2、请一位小朋友到前面来站队,继续一位,一位请......启发学生说出“是由一位一位小朋友组成的许多小朋友”,在请学生一位一位回到座位,启发学生说出“许多小朋友分成了一个一个。”

二、指导学生亲自参加分和操作活动,感知“1”和“许多”之间的关系。(许多个物体可以分成一个一个的物体,一个一个的物体合起来成为许多个物体。)1.老师拿出一筐积塑粒,让学生知道筐里有许多积塑。

2.把一筐积塑粒撒在地上,说明要求:请学生每人迅速的拿一个积塑,然后,会说自己拿了一个积塑。老师问:刚才地上有许多积塑,小朋友把积塑一个一个拿走了,地上还有吗?学生答:一个也没有了。

3.让学生把积塑放回筐里,老师说:小朋友一个一个把积塑放回筐里,你们看筐里有许 多积塑。老师应强调一个一个合起来就是许多。

三、引导学生独立的找出自己身上或活动室内,哪些物体只有一个,哪些物体有许多。例如:我有一张嘴,我有许多牙齿,我有一个头,我有许多根头发......教学反思

大多数学生能理解“1”和“许多”,会将一组成很多,但是将很多分成一有点困难,只有少数学生能顺利的分成多个一。在日常生活接触到的人、物作观察比较,一张桌子、许多张桌子。在吃饭时,分碗或拿杯子时,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区别1和许多,并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第九课:动物小游戏(感知2以内的数量)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正确感知比2少的数量,理解2以内数的实际意义。

2、引导学生积极的与材料互动,培养学生良好的操作习惯。

3、让学生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教学准备

学具:空塑料瓶若干、花生若干、1-2不同数量的食物纸条一份、1-2数字人手一份。1-2的水果卡片若干。

教具:1-2的数字卡、2只小白兔的动物瓶、1-2的动物图片人手一份。教学重点

学生能感知2以内的数,会点数。教学难点

学生能理解1比2小,比2小的数是1。教学过程

1、老师出示字卡、动物卡和学生进行问答游戏。师:嘿嘿,我的火车几点开?(随机出示以内的数字卡)。幼:嘿嘿,我的火车×点开。师:嘿嘿,来了几位小客人?(随机出示2以内的动物卡)。幼:嘿嘿,来了×位小客人。以次来引起学生对数字的兴趣。

2、师:火车开到了动物瓶城。(出示动物瓶)看到漂亮的动物瓶,我们一起来数一数一共有几只小白兔?2只小白兔可以用数字几来表示?(学生答数,教师操作)。

小结:5只小白兔可以用数字5来表示。

3、请小朋友一起来制作动物瓶,要求是制作比2只小动物少的动物瓶。学生操作后讲述动物瓶上有几只小动物。小结:比2只小动物少的有1只。

4、现在请小朋友为自己的动物瓶粘贴上门牌号,要求门牌号的数字是与动物瓶上的小动物一样多。学生操作好讲述门牌号是几,为什么? 小结:比2少的数是1。

5、小朋友们制作的动物瓶太漂亮了,有一些花生宝宝也想住进去,现在请小朋友送花生宝宝进家,要求数量是与动物瓶上的动物一样多。

6、小朋友老师还要请你们帮个忙,这里有一些不同数量的水果,请大家分别放在等于2和比2少的家里。学生操作,教师讲评。

7、游戏:开火车请学生拿比2少的数字做车票排队上车。(请学生说说车票上的数字是几,为什么可以上车?)教学反思

学生会点数,知道比2小的数字是1但是对数的理解存在一定问题,不会听指令拿出对应数量的实物。

第十课:小鸡作客(感知3以内的数量)

教学目标

1、乐意用感观观察、探索周围的事物,感知游戏中3以内的数量,对数学活动产生兴趣。

2、乐意与同伴交流分享自己的发现。

3、了解简单的作客礼仪,乐意与朋友友善交往。教学重点

探索周围的食物,感知3以内的数量。教学难点

正确的点出3以内的数。教学准备

1、布置好小猫和小兔的家。

2、小鸡头饰人手一个,小铃铛手镯人手一串(铃铛数量在3以内),小虫子碗人手一个。活动过程

1、“小鸡做操”,复习3以内的数。跟随老师一边念儿歌一边做律动操。

2、“作客”,掌握3以内的数量。(1)学生讨论作客的礼仪。

鸡宝宝们,今天妈妈带你们去作客,高兴吗?那我们一定得做个有礼帽的小客人,怎样才能做一个有礼帽的小客人?(交流)那咱们出发吧!(2)去小兔家作客,在游戏中掌握3的数量。A、游戏一“种萝卜”。玩法:学生每人种三棵萝卜。

指导:学生分散操作,教师简要点数评价。指导学生“拔萝卜”,继续练习点数3的数量。(3)去小猫家作客,感知3以内的数。A、游戏二“吃小虫”。

玩法: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小铃铛数量找小虫,并放在“碗”里点数。指导:引导学生先交流各自的小铃铛数量,然后再“吃小虫”。

3、“小小鸡蛋把门开”,表演结束活动。

“小猫这样热情地招待我们,我们一起来表演几个节目给小猫看吧。”(教学反思

学生积极的参与活动,但是对3以为的数字理解起来还是有一定难度,需要更多活动游戏,日常生活中慢慢加强他们对数字的理解。

第十一课:瓢虫找家(认识1-3)

教学目标

1、手口一致数3以内的数。

2、培养按数量归类的能力。

3、通过游戏,提高对数学活动的兴趣。教学重点

手口一致数3以内的数。教学难点

能将3以内的物品按数量归类。教学准备

有1、2、3个斑点的瓢虫图片若干;分别粘有1、2、3个圆点的树叶3片;小纸虫若干;儿歌录音:小瓢虫。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

师幼共同玩手指游戏:小瓢虫。

二、利用图片,练习手口一致数3以内的数。

通过数瓢虫身上的斑点及瓢虫数,巩固数数1、2、3。

三、通过游戏,培养学生按数量归类的能力。

1、游戏“小瓢虫抓害虫”。

通过照顾小瓢虫,提高学生活动的兴趣。

2、送瓢虫宝宝回家,按数量进行分类

(1)让学生把不同数量斑点的瓢虫宝宝放到对应圆点的树叶上。(2)集体验证。教学反思

1、提供有更多斑点的瓢虫,供学生练习数数。

培智一年级数学高矮教案 篇6

教学内容:实用数学第二册数前概念综合练习二《高矮》。教学目标: A标

1、通过目测比较高矮,知道什么高,什么矮,感知高矮的相对性。

2、学会简单的比较方法,发展学生的观察、比较、判断能力,3、能够进行简单的对话,能与老师进行简单的沟通能力,能用自己的话描叙高矮。

B标:能够初步感知高和矮,能够参与课堂学习,跟着学,跟着说。C标:不破坏课堂教学秩序,要求其能跟着学。

教学重点:通过目测比较高矮,知道什么高,什么矮,感知高矮的相对性。教学难点:能够进行简单的对话,能与老师进行简单的语言沟通,能用自己的语言描叙高矮。

教学过程 :

一、目测比较物体的高矮。

1、比较学生的高矮。

(1)这是谁?我们仔细观察,比一比,谁高?谁矮?板书课题:高——矮(2)教师和学生进行简单的对话练习,反复比一比,说一说,谁高?谁矮?(3)小游戏:身高高的同学站在高字下,矮的同学站在矮字下。

2、比较水瓶和杯子的高矮。

(1)出示事物,引导学生观察,比一比,说一说谁高谁矮。(2)学生和老师进行简单的对话练习,进行语言训练。

二、巩固练习: 完成教材中的练习题。

1、依次出示插图,比一比,说一说,谁高谁矮。

2、学生按要求依次完成习题,教师一旁巡回辅导。

3、穿插:听歌放松,活跃课堂,舒展身心。

4、排队游戏:把学生分成两组,按从矮到高的顺序排好队。比一比,看谁排的又好又快。

4、比较事物的高矮。

让学生比较具体事物的高矮,在老师的引导下,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事物的高矮。

四、课堂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什么 ?(高—矮)反复认读。

五、布置作业

培智生活数学优秀教案 篇7

培智教学活动是在知识与情感共同的互相作用和互相制约的条件下得以完成的, 而情感作为关键的主线之一, 在培智数学教学活动中尤其重要。所谓场景模拟是根据课程要求, 通过模拟创设一个社会场景或生活场景, 让学生参与其中扮演一定的角色, 产生角色情感, 利用已有的认知和生活经验在具体的场景活动中使学生体验生活、融入生活进行实践操作。

二、问题提出

1.数学教学内容与实际脱节

严谨的数学知识, 培智学生无法掌握, 教学评价方式、课堂结构比较单一, 阻碍着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带着一个班级的学生融入生活实践中, 教师有点力不从心。

2.重视共性, 忽视个性

现在各学校基本都是采用班级授课制, 这种教学方式对于培智教育来说, 重视了学生语言智能和数理逻辑智能的发展, 而忽略了其他非智力的培养。学生存在差异, 在不同方面体现出不一样的优势和劣势, 这对于学生的技能发展是一种不小的缺失。

陶行知曾说过“: 生活即教育, 社会即学校, 生活决定教育, 教育必须适用于生活。 ”智障儿童因其智力上的缺陷, 导致生活技能相对较差, 因此如何使他们通过学习形成一定的生活技能显得更为重要。 在实际的数学课堂教学中, 应给予他们后天的“ 知识医治”, 教会他们知识, 培养他们技能。

三、场景模拟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我在教学中大胆地进行了场景模拟实践, 让他们在一定的生活情景中学习知识, 掌握需要的技能, 发展生活能力。 现就浅谈自己在教学中的几点做法:

1.充分掌握学生的个体差异, 以学生为本

以学生为本的前提就是充分了解学生。 在学业测评场景模拟中, 本班75%的学生是中重度智力障碍学生, 他们的教育目标就是让他们有独立生活的能力。 以往的期末测试是围绕学期的教学内容出考试题进行书面考试, 测评方式太单一了, 不能全面地进行学业评估。 所以, 在数学的期末学业测评中, 除了根据学生的能力程度设计简单考题的书面测试外, 还要重视学生的实际操作测评, 根据能力不同设定不同目标。

知识理论在学生头脑中的记忆轨迹是短暂的, 结合生活的实例操作既是对所学知识的巩固和应用, 更能加深学生的印象, 感受学习中的快乐, 促进非智力因素的发展。

2.角色游戏激发兴趣, 感悟生活

角色游戏让智障学生在玩中学, 学中玩, 促进智障学生智力和生活适应能力的发展。 如, 认识了人民币以后, 在课堂上设计角色游戏活动“ 买菜”, 老师是卖菜者, 学生为买菜的人。在购买中, 教师利用蔬菜图片层层导入、设计, 把学生引入生活情境中, 在玩中认识各种蔬菜, 了解交流方式, 促进买卖技能发展, 在玩中学习怎样与人交往, 提高智障学生的生活适应能力。

3.联系生活, 创设情境, 进行场景模拟

培智数学的教学内容绝大多数可以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找准每一节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 切入点”, 可以让学生产生一种熟悉感、亲切感, 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例如, 分辨大小这一课, 教师先提问引导让学生注意自己的穿着。 接着, 说说自己的衣着, 然后和老师比较衣服的大小, 比较身材胖瘦。 比较完后让学生尝试进入班级的服装店购买衣服, 经过试穿说出谁的衣服大, 谁的衣服少。 鞋子的大小也用此方法进行辨别。这种模拟教学的实施, 让所有学生都参与, 让所有学生都切身体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这样, 就会让学生置身于模拟环境中, 有效地刺激他们的思考兴趣, 同时也让学生体验了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4.加强直观, 创设情境, 做场景中的主人

教材, 是教学活动的主要材料, 是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源泉, 是教师实施教学的重要依据。我们在使用教材教学时, 要避免死搬硬套, 必须创设轻松、活泼的教学氛围, 使教学活动源于学生的生活, 源于学生好奇的事, 让他们亲身感悟数学知识, 让教材走近智障学生, 让教材向学生开放。如, 认识图形时, 我利用这些学生关注“ 吃”这一活动, 启发学生动脑筋让面包“ 变魔术”, 一会儿变成三角形, 一会儿变成圆形, 一会儿变成正方形, 这样一来, 智障学生关注的就不再仅仅是吃, 同时也能巩固他们对图形的认识, 培养学生动脑筋的好习惯。

要想提高智障学生的生活技能, 就应该着眼于现实情境, 采用场景模拟的方法进行教学,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适应每一个孩子学习和生活的需要, 使学生能够真正学会生活的技能, 融入社会, 真正实现回归生活、以生为本, 让培智数学插上快乐的翅膀。

摘要:培智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教学是为生活而教, 最终目的是能让学生适应生活, 融入生活, 打破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 利用场景模拟才能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提高自己的生活实践能力, 适应生活。

关键词:场景模拟,培智数学,个性,生活

参考文献

[1]吴春艳.论培智学校教学生活化[J].中国特殊教育, 2012 (3) :28-32.

[2]王红霞.培智学校校本课程开发实践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 2012 (3) :37-40.

[3]吴春艳.培智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现状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 2013 (2) :31-35, 50.

[4]邓猛, 景时, 李芳.关于培智学校课程改革的思考[J].中国特殊教育, 2014 (12) :28-33.

浅谈培智语文生活化教育 篇8

一、认识学生,了解学生,加强师生沟通

教师在教学之前,要全面系统地了解班级中每个学生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只有这样,才有可能避免教学中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一般中重度智力落后儿童由遗传缺陷和中主神经系统损伤所造成,我校比较多的是先天愚型,例如唐氏综合症患儿,他们都有特殊面容,智力高低不一,性格比较活泼,注意力不集中,语言严重落后,思维能力差,但模仿力比较强,还有部分学生是后天受损伤造成的智力落后,但这些学生性格迥异,有自闭症的,也有多动症的,他们的通病就在于“注意力不集中,识记速度缓慢,保持不牢固,再现困难,遗忘快”,为了提高学生在语文课上的学习效率,上课之前都要想方设法吸引同学们的注意力,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方法从学习和生活各方面尊重、关心、爱护学生,给学生创造一个充满爱与快乐的教学环境,让他们感到自己不是被抛弃的人,不是一无是处的人,体会到被尊重和被接纳的喜悦,逐渐忘却过去遭受挫折和失败的痛苦,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从而喜欢上老师,更喜欢上语文课。只有学生乐于进课堂和老师、同学沟通,语文程度才会逐步提高。

二、尊重学生,激发学习兴趣,因材施教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引起和维持注意的一个重要内部因素。智障学生不同于普通学生,自制自控能力差,很难做到集中注意力,而且集中注意的时间大约只有10到15分钟,怎样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是重中之重。智障孩子多喜欢游戏,因此,我经常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不同的游戏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俗话说,心灵手巧,手部动作的发展可以提高脑部细胞活动,为思维能力奠定基础。我就从一些精细动作来进行活动设计,例如抓放能力,操作能力,简单劳作能力等。每次课前我都会组织学生做手指游戏,从一些简单的开始,勾勾手指,拍拍手,逐步发展到随儿歌做动作,撕纸、折纸,揉面团等,学生的兴趣高涨,课堂气氛良好,而且通过这些小游戏不断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每每发现学生微小的进步,我都及时的对他们进行表扬与鼓励,当然喜欢“戴高帽”的学生也会更加配合老师进行教学活动。

三、选择生活化的内容,创设生活化的教学环境

在活动设计上,弱智儿童教育的目的倾向性也并不在于传授给学生系统的、高深的科学文化知识,而更应致力于培养他们日后自立于社会的生活能力。我们需要对教学内容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也就是教学内容不能完全以教材为内容,我们要在教材的基础上把那些符合教育学、心理学的原理和弱智儿童的认知特点,符合弱智儿童的兴趣和经验,以及他们生活中急需的知识内容增添到教学中来,努力为学生的学习提供生动活泼、主动求知的材料。给予弱智儿童以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展示出对生活的理解和认同,激发起学习欲望。因此培智学校的语文教材,应该把学生生活必需的思想道德、知识技能等融合到一起,它是生活经验的改组和改造。归纳起来,首先要引入学校生活,例如一年级我都以锻炼学生的模仿能力、自理能力为主,如以按喇叭、开火车、吹泡泡、玩沙土、揉面团来增进伙伴间的关系,让自闭儿童融入到大家庭中,以洗手绢、叠毛巾、拾豆豆等一系列活动由易到难提高自理能力,适应学校生活.其次要联系社会生活,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再次,结合家庭生活,让家长辅助教学。在学校内的锻炼毕竟是有限的,可以让家长配合学校开展主题活动,由教师拟定个人训练目标,一对一系统综合的训练,教师和家长共同给予评价,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四、表演生活,体验生活,在生活操作中学习语文

生活是教育的源头,语文教学是离不开生活的,当语文教学与生活相结合,让学生在浓郁的生活氛围中、在人与人的自然相处中学习和运用语文知识,进行实践操作,就可以提高学生的生活适应能力,为将来适应社会,融入社会打好基础。在生活操作中学习语文,关键要强化动手。动手操作能够训练他们的手眼协调能力,激发学习兴趣,启迪求知欲,补偿智力缺陷,缓解手部功能障碍,加强个性培养,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例如,在课文《特殊的交通工具》中,同学们认识了警车、救火车和急救车,我们创设了三个情境,让学生演一演遇到失窃的时候应该怎么做,遇到失火的时候应该怎么做,遇到有人学要急救的时候应该怎么做,这样不仅使学生认识了各种紧急电话的号码,学会了在紧急情况下如何处理问题,而且学生的学习兴趣盎然,想象力、创新能力都得到了很好的锻炼。此外,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教育情境,把语文的教学和学生真实的生活感知联系起来,让学生来到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场景中,在丰富的生活体验中,让学生去体验,去感悟,加深感受,从而掌握知识与技能。

上一篇:设计师半年工作总结下一篇:雷锋精神征文: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个雷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