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智语文生活化教育

2024-05-12

培智语文生活化教育(精选7篇)

培智语文生活化教育 篇1

人是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等方式吸收外界的信息。有智力障碍的培智学生,他们由于生理的缺陷,受思维的限制,所以,他们接受的信息都是直观、平面的。长期的生活习惯导致他们语言、思维的形成发展缓慢,大大地限制了他们的认知活动,使他们的思维长期停留在直观形象的低级阶段。因此,在教学中,我尝试改变封闭的语文教学环境,丰富学生的生活情境,创设情境教学,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

一、在生活情境化的教室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科学大师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智障学生由于受智力以及生活环境等方面的影响,生活经验少,生活和文本之间的距离是一个不容逾越的思维障碍,因此,只有创设与课文内容相匹配的生活情境,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到类似现实世界的真实环境中去感受,体验品味,才能在头脑中形成更鲜活的形象,从而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

【教学片段一】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到了这个教室,你们高兴吗?

生:高兴。

师:你们看看,看到了什么?

生:面包、牛奶、鸡蛋。

生:不一样的课桌椅。

师:你们喜欢这样的教室吗?

生:喜欢。

……

【赏析】

看着一张张兴奋的脸,一双双发出异光的眼神,学生肯定是喜欢这样的学习环境的。这里有不一样的“课桌椅”,不一样的“教室”,他们就像来到了真实的“一鸣真鲜奶吧”。看到这些真实的东西,学生是多么的高兴。他们的学习兴趣多高呀!这样,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中轻松、和谐地进入了课堂,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气氛,学生置身于日常生活中来学习知识,使学生体验到身边“熟悉的风景”中蕴涵着许多语文知识,感受到语文是多么的有趣和有用。

二、在生活情境化中,让学生多感官地参与新知的学习

心理学研究研究表明,人的学习83%通过视觉,11%通过听觉,3.5%通过嗅觉,1.5%通过触觉,1%通过味觉。这一结果说明,多种感官的参与,能有效地改善学习。因此,在学习活动中要让学生有各种感官参与的机会。创设生活情境,就是让学生在多种感官的参与下更好地学习。

【教学片段二】

师:同学们,现在我们来学习“面包”这个词语。

师出示实物“面包”。

师:看一看“面包”的形状,颜色。

生:圆圆的,方方的。

生:黄黄的。

师:摸一摸“面包”的感觉。

生:软软的,黏黏的。

师:闻一闻“面包”的气味。

生:香香的。

生:牛奶味道。

师:尝一尝“面包”的味道。

生:甜甜的。

师:说一说“面包”吃在嘴里的味道。

生:很好吃。

生:我喜欢吃。

【赏析】

学生在多感官的参与中,就认识了面包,记住了面包。在这里,教师将教材内容与学生亲身体验过的活动相结合,使学生能积极地投入到学习当中,发现语文就在自己身边,既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又提高了学生理解词语的能力,在体验中学习语文,真是其乐融融。

三、在生活情境化的不断训练中,提高运用语文的能力

只有通过实践才能使学生把知识转化成能力。智力障碍学生由于其生理的缺陷,能力的形成较缓慢,因此,加强实践训练,对智力障碍学生来说尤为重要。为便于教学及智力障碍学生的理解与掌握,在教学中,可模拟现实生活的场景,让学生在模拟场景中进行反复练习。

【教学片段三】

师(装扮成售货员阿姨):小朋友们,你们要什么?

生:我要吃面包。

生:我要吃蛋糕。

生:我要吃鸡蛋。

师(售货员阿姨):小朋友,你们要喝什么?

生:我要喝牛奶。

……

【赏析】

2007年颁布的《培智学校课程设置实验方案》中指出:“着眼于学生的生活需要,以生活为核心组织课程内容,使学生掌握与其生活紧密相关的语文基础知识和技能,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针对智力残疾学生的语言特点,加强听说能力的训练,把传授知识与补偿缺陷有机结合,使学生具有基本的生活和社会交往能力,形成良好的公民素质和文明的行为,为其自理生活和适应社会打下基础。”教师要引导学生领悟“语文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道理,为学生创设应用语文知识的机会,提高学生的运用能力,为他们将来适应社会打下基础。在这里,老师成了生活中的“售货员阿姨”,让学生在生活化的情境中进行运用,对他们进行说话的训练,提高他们运用语言的能力,为他们以后的生活打下基础。

总之,教师要充分创造条件,创设“生活化”的学习情境,构建“生活化”的语文课堂,把鲜活的生活题材引入课堂,让语文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语文将不再抽象、难懂,它与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紧密结合,让学生真正亲近语文,使语文知识内化到学生的生活当中,领悟学习语文的价值和意义,使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摘要: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提出:培智语文教学必须着眼于学生的生活需要,以生活为核心组织课程内容。由于培智学生生理的缺陷导致其形象思维相对占优势,教学中努力开掘语文教学与学生生活情境的联系,建立学生“知识世界”和“生活世界”的桥梁,才能引导智障学生更好地学习语文、运用语文。

关键词:培智,生活化情境,多感官,实践

培智语文生活化教育 篇2

“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也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精髓。《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就体现了“以生活为核心”的课程思想,突出了特殊教育课程特色。新课程设置实验方案中不仅增加了劳动技能和生活适应的教学课时,同时把基础教育课程设置中的语文、数学学科都称之为生活语文、生活数学。这就要求作为培智学校的教师,结合各学科之间的相互联系,依据自身的学科特点与智障生的实际生活结合起来进行教学。在这样的新课改潮流下,培智学校语文教学就要做到根据培智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把抽象的知识与他们的生活实际和现实实际有效的融合起来,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通过实践操作,在生活中感知知识,了解知识,增强知识的直观性,降低知识理解的难度,在学中用,用中学,使语文教学生活化,充分体现出教学内容“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指导思想,培养弱智儿童的生活适应能力,还培智学校语文课堂教学以生活本色。

一、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景。

教学环境,主要指教室,这里是学生接受知识最主要的地方,教室环境的布置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所以无论是校园环境的规划还是教室的布置,都必须更多地洋溢着温馨的生活气息和浓浓的童真童趣,让学生能够在生活化的场景中交流思想、表达感情,在自然真实或较自然真实的的环境中学习。

比如在日常的教学中,结合我们所要传授的知识,我们可以把教室的一角布置成天气预报台,里面包括年、月、日的更替;几种天气的变化;与气候和天气密切相关的标志性动植物、以及人的衣饰和运动的转变等等。让弱智儿童去观察、认识、再更换或者报道,从而使这些知识在这种生活化环境中不知不觉的浸润到学生的头脑中。

当然根据教材内容,我们还可以把教室布置成舞会、动物园、游乐场等不同的生活化环境和情境。但在这过程中我们应注意真实性,因为弱智儿童只有在真实中才能自如地活动,不太逼真的情景只能让学生感到无所适从,那种身临其境的、无拘无束、轻松愉快的生活气息,会完全激发起他们学习的欲望和兴趣,进而乐于去学习和运用。

二、选择生活化的教学内容。

在教学内容上,可以说所有的教材内容都是人类生活实践的知识结晶,是对源于生活的知识、规律的高度概括和客观揭示。这样,教学内容更容易生活化,也应该生活化。而弱智儿童教育的目的倾向性也并不在于传授给学生系统的、高深的科学文化知识,而更应致力于培养他们日后自立于社会的生活能力。所以,培智学校的语文教材,把许多学生生长、生活必需的思想道德、知识技能等融合到了一起。它是生活经验的改组和改造。如教材中有学生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常用字,有生活常识,有教育学生爱父母、爱老师、敬长辈、爱祖国等社会伦理,还有社会风俗、生活习俗等等。

但同时由于弱智儿童教育新课改下的教材目前还没使用,原有教材内容又已严重陈旧,与生活实际有一定的脱节,所以,我们除了要将现有课本内容尽可能生活化以外,更需要对教学内容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也就是教学内容不能完全以教材为内容,我们一定舍弃那些不合时宜的、陈旧的、超出学生理解范围的知识。要在教材的基础上把那些符合教育学、心理学的原理和弱智儿童的认知特点,符合弱智儿童的兴趣和经验,以及他们生活中急需的知识内容增添到教学中来。努力为学生的学习提供生动活泼、主动求知的材料。给与弱智儿童以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展示出对生活的理解和认同,激发起学习欲望。归纳一下,主要有下面几种实践模式:(1)、引入学校生活。学校是学生生活的重要舞台,这座舞台上发生的一些故事可以引入到学生的学习中来。例如:一位同学主动帮助小同学的事,某些体育活动、少队活动等等,都可以让学生们去说、去讲。(2)、联系社会生活。社会是一道广阔的背景,更是学习语文一片天地。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例如:学校组织的一些参观、野炊活动等,可以让学生说一说或者写一写你看到了什么,知道了什么,有什么感想等。(3)、结合家庭生活。家庭是儿童学习语文的第一场所,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任启蒙老师。在这里,儿童获得了很多知识。教师可以抓住每个学生家庭的特点巧妙设计语文教学。例如:有的学生家长从事旅游业的,则可以让他做做校内小导游等等。

三、强化动手,在生活操作中学习语文。

俗话说:“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这就是说明动手操作不仅是使学生获得感性知识,为学习进行思维提供了支柱,且往往让人恍然大悟,产生学习兴趣。不过对他们而言,动手操作能训练他们的手眼协调能力,激发学习兴趣,启迪求知欲,补偿智力缺陷,缓解手部功能障碍,加强个性培养,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例如,在教学《洗脸》这一课时,我为学生准备好脸盆和手帕,让学生亲手来操作洗脸,并展开比赛。通过这样的动手操作,学生获得了感性的知识体验,掌握了洗脸的方法。

四、表演生活,在模仿生活中学习语文。

教材内容都是以语言文字的形式表达出一定的生活信息,学生学习语文就是在头脑中把语言文字还原成客观事物,再获得主观感受的,只有将课本中的语言文字用情景剧的形式表演出来,让学生再次模仿生活,在模仿生活的背景下进行学习,就能使学生得到更真切感受。有的课文内容在是生活中的紧急情况,教学时应借助于情境的创设再现课文所描绘的生活画面,使学生如临其境,激起学习兴趣,引起学生注意,较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如把课文编排成课本剧,让学生演一演,则可以把语言文字直接变成活生生的生活展现在学生面前,从而加深对课文的感悟。

五、体验生活,在生活体验中学习语文。

生活是教育的源头,语文教学是离不开生活的,当语文教学与生活相结合,让学生在浓郁的生活氛围中、在人与人的自然相处中学习和运用语文知识,进行实践操作,就可以提高学生的生活适应能力,为将来适应社会,融入社会打好基础。同样,对课文的感悟也是如此。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教育情境,把语文的教学和学生真实的生活感知联系起来,让学生来到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场景中,在丰富的生活体验中,让学生去体验,去感悟,加深感受,从而掌握知识与技能。例如:《购物》一课,我带领学生去学校附近的超市进行一次购物体验,通过在超市购物活动的参与体验,使学生不仅理解了课文的内容,认识了各种物品,而且学会了在超市购物的流程以及注意的事项,也使语文更加贴近了生活。

当生活与语文教学相结合,让学生在浓郁的生活氛围中、在人与人的自然相处中学习和运用语文知识,进行实践操作,就可以提高学生的生活适应能力,为将来适应社会,融入社会打好基础。分享:

0 喜欢

让聋校语文教学焕发生命活力 ──谈聋校语文教学方式的改变 安徽省阜阳市特殊教育学校 胡晓莉

摘要: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提倡“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然而,现阶段聋校语文教学仍然存在着不能适应聋生学习需要的现象。作为聋校教师,在新课程改革的指引下,我们聋校的语文教育更应该回归到生活世界当中,我们更应该在教学活动中引领聋生去认识生活、体验生活和感悟生活,从而使聋校的语文教学活动焕发出无限的生命活力。

关键词:聋校

语文

教学方式

改变 分享到新浪Qing

一、现阶段聋校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然而,如今的聋校语文教学模式仍然存在着部分不良的状况,如:低年级反复地枯燥乏味地学词学句,忽略了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中、高年级语文教学则是被“灌输──分析──训练”的方式占据了主阵地;一些教师依然“以学科为本”,忽视了教育对象的发展,把聋生当成机器的复制品,在教学流水线上进行打磨,然后按照统一的标准进行成品验收,这实际上是对孩子最大的不尊重和身心摧残。本应是学习的主人的聋生们一直处于被动、压抑的地位,只有被动接受、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资格。这样的教学模式根本不能适应聋生的学习需要,也不可能让他们去发现、去创造,更谈不上提高教学效率了。

面对这样的现状,我们该怎么办?唯有更新教师的教学理念,把“最大限度地挖掘聋生的潜能,促进聋生的全面发展”作为教育教学的根本,改进当前的聋校语文教学方式。

二、要让聋校语文教学回归现实生活

陶行知先生在他的生活教育理论中提出:“生活即教育”,认为教育与生活从来是分不开的,“教育是从生活中得来的”。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提倡走近学生,走进生活,在新理念的指引下,我觉得要让我们的教学活动回归到现实生活中,从而加强聋生的语文实践,提高聋生学语文、用语文的能力和水平。

正如李吉林老师所说:“从概念到概念,活泼泼的文字变成了僵死的东西,活生生的形象黯然失色。语言文字本是交流思想的工具,尤其我们的语言,是最讲究神韵的,没有形象的感受,没有对字里行间的情感的体会,没有对语言文字的品尝意会,学生怎么能读好作品,又怎么能写出好文章。”

在聋校教育中,聋生由于听力障碍,主要依靠视觉、肤觉、味觉、嗅觉等其他途径感知外界事物。生活是聋生学习的源泉,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可见,传统的“讲解、灌输”式课堂教学是不利于聋生的语文学习的。因此,我们的学习活动一定要“以人为本”,把教科书与聋生的生活融合为一体,给聋生感受自然、社会、事实、事件、人物、过程的机会,让聋生在与现实世界的撞击、交流中,产生对世界、对生活的爱,使他们自发地、主动地去获取知识;一定要让我们的语文教学回到聋生丰富多彩的生活世界中去,去激发聋生作为学习主体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的欲望,同时将教学的目的和要求内化为聋生作为学习主体的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从而获得有生命活力的知识。

只有在富有生活特色的课堂上,孩子们才能对学习内容充满兴趣,原有的情感与生活积累才能被调动、被唤醒,他们的身心才会处于最佳状态,才会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也只有这样的学习活动才能陶冶聋生的情操,提高他们自身的语文素养,使聋校语文教学变得生动、活泼起来。

三、联系现实生活,加强生活实践

(一)仔细观察,认识生活

聋校语文教材中有一些课文描述比较贴近聋生实际,常常被聋生见到的生活现象,但是由于聋生没有养成留心观察事物的习惯,他们往往容易忽视或知之甚少。因此,教师要在平时注重生活的积累,指导聋生留心去观察,认真写观察笔记。这样聋生才可以通过仔细观察和写观察笔记,去认识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现象和规律,积累生活素材,从而为学习这些描述生活现象的文章打好基础。

在我的要求下,学生曾经留心观察过下雨前一些小动物的活动情况,并对自己观察到的情形仔细做了记录。当学习《要下雨了》一课时,孩子们翻开自己的笔记本给我看,在我的赞扬声中,他们表现得那样满足,体验到了学习的幸福滋味。上课时,他们很轻松地划出了课文中描写小动物们在下雨前活动的句子,还纷纷举手把自己观察到的其他小动物的活动情况讲给大家听。这样,学生不仅在学习课文时显得游刃有余,而且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了他们观察和理解的能力。

(二)通过再现,体验生活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学应使学生从中产生发现的惊奇、自豪、满足求知欲的愉快和创造的欢乐等情感体验,从而使学生带着高涨的情绪进行学习和思考,使教学成为一种充满活力和激情的活动。”对于聋生来说,表演是他们最擅长的,恰好在我们的教材中有一些富有情节性的童话、寓言和故事。我在教学这些课文时,常常让聋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学习活动中注重借助情境的创设,使聋生身临其境,体验课文中的故事情节,便于他们较好地理解课文,收到了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效果。

在执教公开课《小壁虎借尾巴》时,我把课文编排成课本剧,让学生演一演,把语言文字直接变成活生生的生活展现在学生面前。课堂上,孩子们的精彩表演迎来了观摩老师们的阵阵掌声。在表演中,学生了解了小鱼、黄牛、燕子的尾巴的不同用处和小壁虎尾巴的再生特点,他们还学着用不同的语气进行对话,学会了从语感中体会形象,同时懂得了与人交往时要讲文明、懂礼貌,学生在这种“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中,提高了理解和交际的能力。

(三)联系实际,感悟生活

教材中有的词句描写的情景和聋生的生活经历似曾相识,教学此类课文时,教师要有意识地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勾勒场景,把课文中描绘的客观情景和现象生动地展现在聋生面前,让他们如置情境之中,联系生活中已经有过的体验去感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我在低年级教学看图学词学句《春天来了》时,我做了充分的课前准备,给聋生展现春天的景象,勾起他们曾经有过的生活记忆。上课前,我组织孩子们走出校园去踏春,郊游时我拍了很多照片,有的是春天郊外的美丽景象,有的记录下孩子们活动的情景,然后把这些图片资料加以整理,制成了多媒体课件。上课时,除了给孩子们展示了“柳树发芽”、“桃树开花”的画面,还让他们观赏了更多的春天美景和他们自己活动的场面,帮助学生从多角度理解“春天来了,春天真美丽”这句话。学生欣赏着一幅幅美丽的画面,回忆着郊游时的情形,仿佛又回到了那天的活动之中。到了朗读训练时,虽然只是几个词语和短短的一句话,但是他们却读得那样认真,从他们沉醉的表情中可以看出:他们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感悟到了充满活力的生命世界。通过联系实际生活,让聋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同时也激发了他们对美好事物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新课程改革的浪潮中,我们聋校的语文教育更要走近聋生,走进生活,注重让聋生去感悟、去体验。作为特教战线上的教师,更应该牢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真正把聋生看作是发展中的人,最大限度地挖掘他们学习的潜能,在教育中坚持不懈地探索最适合他们的教学方式,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引领着聋生去发现、去创造,才能对这些有障碍的孩子实施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补偿他们的生理和心理缺陷,使他们在德、智、体各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起来,才能让我们的学习活动焕发无限的生命活力!2007-12-11

浅谈聋校语文生活化

浅谈聋校语文生活化

宁阳县特殊教育中心 陈玉英

内容提要: 语言文字是聋童融入主流社会沟通交流“零障碍”的重要工具

语言文字是聋童融入主流社会沟通交流“零障碍”的重要工具,也是改变弱势群体地位的重要条件;更是聋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提高生存质量的重要条件。聋童没有口语基础,他们学习语文是“零起点”,是语言文字的启蒙教学。而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比起其他学科,语文能力与一个人的日常生活联系更紧密。要让聋童真正扎扎实实地掌握并得心应手地运用语文这一人生的工具,就必须打破语文与生活之间的“厚障壁”,让语文教学与学生心灵相沟通,让语文课堂与社会天地相接壤,使语文教学“生活化”,使学生生活“语文化”。

一、语文教学“生活化”

1、语言文字、语言文字训练“生活化”——源于生活

目前,聋校课程改革内容之一就是要改变语文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聋校的语文教材要以聋童为本,生活性、实用性强,浅显易懂,短小规范,使用频率高,体现语言文字的工具性、人文性统一的特征,有利于聋童读写借鉴。随着聋童生活经验的发展、语言文字能力的发展、知识的发展而不断开拓、提高。积极开发校本教材,根据当地生活编制了课文《我爱宁阳的大枣》是写当地特产大红圆枣的,结合学生在校生活编写了课文《我的一天》,结合举办的少先队员入队仪式和共青团员入团仪式,编写了《我是一名光荣的少先队员》(小学)和《我是一名光荣的共青团员》(中学)等等,并加强了综合实践语文课的开发。语文教学要找准课文内容与学生生活的最佳结合点,使课文贴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的心灵与作者的心灵产生共鸣,与周围的世界息息相通。在课堂教学中营造一种宽松平等而又充满智力活动的氛围,使学生通过具体课文的学习,自然而然地感受到现实生活和语言的联系。我在语文教学中进行了尝试,让孩子走入生活,触摸生活。我们在学习各种花草树木的时候,带领学生走进学校的花园,进行给每种植物贴标签的游戏,教师出示一个一个的标签,先读标签上的词语,然后找到对应的植物,最后观察植物,读词语。学生学的不亦乐乎,收获不言而喻。

2、课文讲读“生活化”——联系生活

有位学者这样告诫我们:“学问的要诀,在于活用,不能活用的学问,便等于无学。”课文讲读“生活化”,由于聋童语言基础差,语言理解能力比较薄弱,于是教师在和学生讲读课文时要联系学生生活帮助学生理解、体会课文内容、作者的意图。比如在教师执教《师生情》、《要下雨了》、《荷花》、《我和姐姐争冠军》等等 课文时,密切联系生活,使学生把语言文字与现实生活对应起来,画上等号。如在学习《高大的皂荚树》一课时,结合校园里的杨树、梧桐树,要求学生从皂荚树主题: “高大”的外在和内在两个层面,仔细体会皂荚树牺牲自己、甘心默默奉献,为别人带来方便和欢乐的高尚风格,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围绕一个意思写一写校园里的梧桐树、杨树或柳树一年四季给同学们带来的方便和欢乐,使学生读写结合、说写并举,加强了学生学习语文,应用语文的能力。

3、语文思想教育“生活化”——回归生活

课堂是一个社会群体,以其特别活跃的生命力展示人生智慧光彩的场所。这样一个特殊的人际环境,需要宽容与和谐。教师应当以宽容之心,去化解学生的矛盾,感动他们的心灵。如:一位教师正在执教古诗《游园不值》的公开课,上课不久,一位迟到的学生“砰”的猛推教室门径自跑进来,全体学生和好多听课老师都看着这位冒失的孩子。执教老师愣了一下,但没有说什么,还是引领学生讲读诗句。读到“小扣柴扉久不开”这一句时,老师不经意地踱到那个迟到的学生身旁,用手轻轻地摸摸孩子的头,问学生:诗人外出访友,看到门关着,为什么要“小扣”,而不是“重推”呢?学生回答:“小扣就是轻轻敲门,显得有礼貌。”“诗人知书识礼,行为文明,所以,即使在小扣柴扉久不开的情况下,也还是小扣。”教师一面肯定了大家的分析,一面亲切地问那位迟到的孩子:“现在,你懂得小扣柴扉久不开的含意了吗?”这一问,使全堂发出了会心的微笑,那位迟到者也红着脸,诚恳地点头。教师以宽容的心待人,巧妙地结合了诗句,精心点化,“润物细无声”,无疑更会使学生深悟教益。

二、学生生活“语文化”

语文是生活的组成部分,生活须臾离不开语文,社会处处皆语文,社会生活处处用语文。语文是人们思想交际的工具,而交际与生活同在,即使是儿童在生活中也一刻都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交际。儿童熟悉生活交际,也需要生活交际。语文是最开放的、最容易和社会生活发生联系的学科。要使学生生活“语文化”,教师要打破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的壁垒,使其成为一泓活水,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学语文、用语文,长才干,学做人。

1、日常生活“语文化”——运用语文

聋校语文课文中编写了一些“多功能课文”,使语文教学与生活实践结合了起来,为生活实践服务。如《蒋小芸洗手帕》、《扫雪》、《拔河比赛》等课文,学生学习了这类课文,既受到了语言文字的训练,又培养了道德情操,还学到了言语交际的本领。如课文《扫雪》,学生读了课文,不仅学到了语言文字,又培养了爱心,其收获是多方面的。在日常生活中,让学生说完整的句子,让学生完整的叙说某一件事情,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独立去做一件事情等等。在学校组织的轮流做纪律检查值日生活动中,值日生必须做好记录,谁做了什么好事,谁没有按时作息,谁和谁吵嘴,自己是怎样劝解的等等。让学生在生活中处处学语文,用语文。

2、社会生活“语文化”——实践语文

社会生活“语文化”,在阅读教学中,一种是将课堂学习所得延伸到生活实践中去,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如学习课文《一副画》时,让学生说说爸爸为什么给了我一副秃尾巴大公鸡画,为什么最后爸爸又把尾巴添上了?同学们结合自己在生活中、学习中出现的种种现象,自己是如何做的,今后如何改正,再写下来。在学习了请假条、留言条、写信的格式和如何写读书笔记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一一进行实践、应用,培养学生养成写日记、读书笔记的习惯,并且每学期举行学生读书笔记评比活动。开展学做家务活动,假期走亲访友活动等等,并一一记录,写出感想、体会。

学生学习语言的目的就是融入社会,与社会沟通。为锻炼学生,我们进行了在家长陪同下自己出一次远门的社会实践活动。由学生和家长共同制定出行路线,可出门后一切有学生办理,从与售票员交流买票到打听路线,从选择餐馆到付帐---通过这次活动,使学生在社会这个大课堂里学习语文、用语文,增强了走向社会的信心,同时也体会到了学习语文的重要性。这些言语训练,既练习了学生语言表达技能,又培养了学生把语言运用于解决学习、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使他们在练习中学会迁移,这对帮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提高语言文字能力是大有裨益的。

总之,社会生活“语文化”,就是在说写训练方面,将学生的视线引向校园、社会和家庭,让他们在接触社会、接触大自然的过程中,获取新鲜的写作材料,历练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提出,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是“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发展”。由此可见,语文教学的改革,关键在贴近学生生活,这是“根”。语文从生命开始,与生活同行。生活是语文学习的源头活水。语文与生活是血肉相连的。我们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课堂上的“知”到生活中去广泛地应用,在用中学,在学中用,以此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课堂小天地,生活大课堂。生活处处皆语文,语文无处不生活。让生活成为语文学习的动力和参照吧,同时让学生通过对语文的学习去关注生活,获得各色人生经验,品位各色别样人生。让我们的聋童也“展开语文与生活的双翼,自由地飞翔”,在新课程指导下,使语文与生活双赢。

一、研究背景:

长期以来应试教育的观念在人们的头脑中根深蒂固,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便是老师和学生的终极目标。在这个目标的影响下,学生很少涉猎课本以外的东西,尽管经过许多年语文课堂上的学习,但依然积累浅薄,阅读面狭窄;写文章时言之无物,没有生活;学得很苦却收获很少,对语文课感兴趣的同学越来越少,厌学情绪较浓。

我们不难发现在教学中常有这样的课堂:学生有思维,但无智慧;有行动,但无热情。因为老师没有把生活中鲜活的事实引入课堂。表面上看,生活事实不是没有出现在教材、课堂或作业中,遗憾的是,这种生活事实仅仅是以例证的角色出现的。当教师为了说明某个观点、证明某种结论、巩固某一记忆时,事实才临时被拉进了课堂,而此时此刻的生活事实,已经不是那种能给人热情、冲动、直觉、遐想的事实,它是被人制作、化妆过的一个道具或角色。老师讲得很辛苦,学生却丝毫没有感触,因为这不是他有体会、有想法、有感受的事实,他是被动的、勉强的理解事实,而要让他再写出这种生活来就更是难上加难了。这种僵死的课本,僵死的课堂教学,最终僵死了他们的思想。

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用来反映生活并服务于生活的。要使学生真正扎扎实实地掌握并得心应手地运用语文这一人生的工具,就必须打破语文与生活之间的“厚障壁”,让语文教学与学生心灵相沟通,让语文课堂与社会天地相接壤,使语文教学突破“应试语文”的束缚而成为“生活化语文”、“语文生活化”。正如于漪老师所言:“变语文自我封闭性为开放性,开发语文教育空间,面向生活,面向社会,面向活泼的学生。”语文这一门学科是最富内蕴和思想的,是最富有灵气与诗性的,这些特点决定了真正的语文教育决不能只局限于教材,只局限于课堂,而应该使语文与生活紧密结合起来,达到“语文生活化”和“生活语文化”的理想境界。

苏轼有诗云:“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活水”指的就是丰富的社会生活。我们的课题“小学语文教学生活化研究”就是针对当前语文教学为了教而教,远离生活远离学生兴趣的现状提出来的。我们认为:从社会的要求、学科的要求、学校的要求、师生的要求几方面来看,我校确定的研究课题是体现社会需求的、符合教学规律的,也是非常有现实意义的、可行的课题,它的研究必将使学生获得最大的利益。可以说,这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课题。

二、理论思考:

(一)国外

1、国外对于学校的课堂教学的生活化的研究已有了近百多年的历史,上世纪初美国教育家杜威首先提出了“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的观点,提倡学生在活动中学习。

2、法国教育家卢梭认为:教学应让学生从生活中,从各种活动中进行学习,通过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获得直接经验。主动地进行学习,反对让儿童被动地接受成人的说教或单纯地从书本上进行学习,他认为教师的职责不在于教给儿童各种知识和灌输各种观念,而在于引导学生直接从外界事物和周围事物环境中进行学习,同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从而使他们获得有用的知识。原苏联心理学家提出了活动内化的理论,和皮亚查的知识建构理论都指出学生基本生活经验基础上在主动的活动中建构自己的认知结构的。

3、苏霍姆林斯基在《帕夫雷什中学》一书中提到:“生活,是我们最重要的教育工具,任何东西都无法取代它。大自然以及它无限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是思维的主要源泉,是发展智力才能的主要学校。”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也指出“不好的教师是传授知识,好的教师是叫学生发现真理。”

(二)国内

1、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 “为生活而教育”。他认为,教育起源于生活,生活是教育的中心,就是倡导每一个孩子都公平地享受为生活作准备的教育,教育要培养能适应社会生活的人,这就是教育的根本目的。

2、《语文新课标》(实验稿)十分强调语文和生活的联系:“我们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引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拓宽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和渠道,使他们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拓宽视野,丰富知识,砥砺能力。”

3、顾黄初先生早在《语文教学要贴近生活》一文中就指出:“要谋求语文教学效率的提高,老是把思想封闭在四壁合围的教室里,把眼光死盯在篇幅有限的课本上,恐怕很难求得突破性的进展。语文是在生活的广阔天地里频繁运用的重要工具,要教学生掌握好语文工具,我们的思想要向广阔的生活审视。”他同时强调“语文教学的改革,关键在贴近生活。这是‘根’”。这番话,正为我们指明了语文教学改革的方向。

4、我国教育家刘国正先生说:“解决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人们都认识到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性,提出向四十五钟要效益。但年复一年,收效不明显。原因何在?看法不同。我认为主要原因在于语文教学脱离生活实际,背诵一个又一个的概念和论断,要求一字不改;学习一个又一个的程式和方法,要求如法施行。教学远离学生的思想和生活,变成空洞乏味的东西。学生不能生动活泼地学习,大大减损了学习语文的效果。要改变这种状况,须大力提倡课堂教学与生活相联系,只有这样,学习起来才欲罢不能。”

这些理论提醒我们教育工作者教育的方向和应追求的目标。“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研究”正是想探讨这个问题并付诸于实践。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会学习、学会发现、学会运用。

小学语文教学生活化的实践与探索

“变语文自我封闭性为开放性,开发语文教育空间,面向生活,面向社会,面向活泼的学生,不用机械训练消磨学生的青春。”于漪老师如是说。小语《新大纲》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比起其他学科,语文能力与一个人的日常生活联系更紧密。要让学生真正扎扎实实地掌握并得心应手地运用语文这一人生的工具,就必须打破语文与生活之间的“厚障壁”,让语文教学与学生心灵相沟通,让语文课堂与社会天地相接壤,使语文教学“生活化”,使学生生活“语文化”。

所谓生活化教学,就是是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从而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同时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并使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语文来源于生活,在生活中教语文、学语文,这是“大语文教学观”的需要。《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以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语文素养是指能适应生活需要的、整合的、具有可持续发展前景的综合素养。要培养这种以促进人的发展为宗旨的综合素养,必须将教育与生活紧密相连。为此,笔者对小学语文的生活化教学进行了以下实践探索。

一.回归生活,实现语文“生活化”与生活“语文化”

教学的生活化是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从而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同时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并使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以往的语文教学只注重知识的传授,技能的训练,是在教语文课本,很少站在学生生活的高度来审视教学活动,致使语文教学成了学生生活的一种负担。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学生的生活,走语文教学生活化的道路,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应该是语文教学的返朴归真。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来自于生活,课堂教学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我们理应以课堂为起点来实施生活化的教学,加强课堂教学与生活的沟通,让教学贴近生活,联系实际。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并真正受到启迪;才能赋予课文以生命和活力,更好地揭示其全新的潜在意义;才能引导学生更好地懂得生活、学会生活、改造生活,做生活的强者,做生活的主人。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可以这样做: .引导学生回归生活、观察生活,实现生活“语文化”。

课文中的一些人和事由于和学生的时空距离有差距,所以学生认识得不全面,甚至出现一定的偏差。有的课文内容是学生常见和比较熟悉的生活现象,但往往又是他们熟视无睹或知之甚少的,教学时应指导学生再留心去观察,通过观察去认识生活,扩大视野,理解课文,强化语言文字的训练,提高观察和理解能力。对此,教师要可以组织学生查阅相关资料,调查访问,加深对课文中那段生活的理解。例如笔者在教学《长征》一诗时,学生并不了解红军这一壮举的历史背景以及经过,于是笔者就组织学生去阅读一些有关红军长征的书籍,也可以让学生扮演成小记者的身份去采访一些老红军,这样不仅使学生主动求知,全面了解了红军这一壮举的历史背景以及经过,深刻理解红军不畏艰险、不怕牺牲的高尚品质和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而且也充实了学生的生活,学生学起来也兴趣盎然。

再如教学《匆匆》一文,时间的悄然流逝对于学生而言可谓熟视无睹,而这篇课文的文质兼美、语句含义深刻,学生一时半会并不能从课堂的 40 分钟得到如何深刻的体会,于是教者事先向学生提出明确的观察任务,并精心指导学生变换方式去观察时间是如何地流逝的,从而加深理解层次,在课堂中轻而易举了解“来的尽管来着,去的尽管去了,这来去的中间,又怎样的匆匆呢?”这样的语句,更别说这句:“吃饭时,时间从饭碗旁边流过;洗手时,时间从水盆边流过 `````` ”了!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习课文时就能如鱼得水,得心应手。再如《桂林山水》一文,学生家在桂林,走出家门即可观察山山水水,领略家乡的美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境界不言而喻;还有《火烧云》一文,完全可指导学生去观察晚霞的变化,了解火烧云的姿态万千,变化多端。这样,让学生通过观察来认识生活,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在教学中加强“说、演、练”、再现生活,实现语文“生活化”。

每一篇课文都是以语言文字载体记录着一定的生活信息,学生学习语文就是在头脑中把语言文字还原成客观事物,从而获得主观感受。生活化教学是一种在生活背景下的情景化学习,“充分提供情节背景下的学习是最有效的”。有的课文内容距学生的生活较远,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一定的困难,教学时应借助于情境的创设再现课文所描绘的生活画面,使学生如临其境,激起学习兴趣,引起高度注意,较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如根据课文开展心得交流会、辩论会,让学生说一说,进行口语交际训练,升华对课文的理解;或把课文编排成课本剧,让学生演一演,则可以把语言文字直接变成活生生的生活展现在学生面前,从而加深对课文的感悟;再者,可以以各种生活化的训练让学生加强的情感体验与实践体验,拓展学生的知识、能力与思维。

例如,在教学《凡卡》后,笔者曾组织学生开展了一次“主题辩论会——凡卡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吗?”围绕辩题,正反两方的同学各抒己见,辩论得不亦乐乎,在发展语言的同时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更深刻地认识到沙皇统治制度的黑暗,从而体会到社会主义国家的少年儿童是多么的幸福。再如,《奴隶英雄》的教学的确让不少老师犯难,久远陌生的历史背景、拗口难解的外国语言文学、剧本式的文体结构成了教学“拦路虎”,这时,教师完全可以让学生充分准备后,组织学生分角色扮演斯巴达克、司令官、贵妇人、奴隶、等角色,有声有色地上演一出中国儿童式的《奴隶英雄》,通过生动鲜明的表演,不仅使学生加深了对奴隶悲惨命运的理解,而且学生的学习兴趣盎然,想象力、创新能力都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发展。学习了《我爱故乡的杨梅》一课后,老师可以启发学生根据学到的“围绕一个意思把话说明白”的方法,让他们做“推销员”,将自己家乡最出色的水果介绍给“客户”,看谁说得好。学生们跃跃欲试、争先恐后,他们运用自己学到的方法将草莓、夏橙、桃子、西瓜等水果描绘得可爱极了!这科技能训练的“生活化”使学生既巩固了知识、掌握了技能,又使他们体会到了学习知识的快乐,开发了他们自主创新的潜能。

又如《歌唱二小放牛郎》一文,教师可借助多媒体,播放小英雄王二小为了保卫后方机关和几千个老乡,将敌人领进八路军的埋伏圈而被敌人用刺刀挑死的英勇场面,加之教师抑扬顿挫地引导学生进行有感情地练读,配上精心剪辑的音乐。音乐、画面、语言、神情营造出来与课文内容相匹配的气氛,使学生入境动情,顺利地跨越了时代的鸿沟去理解、领悟二小的英雄气概,同时获得情感的陶冶。

有位学者这样告诫我们:“学问的要诀,在于活用,不能活用的学问,便等于无学。”语言文字训练“生活化”,是教师在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时着眼于学生的学以致用,所用的训练材料,尽可能来自生活;即使是教材上的练习,也应尽量挖掘其与学生生活的联系。如指导用“管理”造句,教师要求学生根据家长的工作,用上“管理”说一句话。张光鉴先生在他的《相似论》中指出:“人们在学习和实践活动中积累起来而储存在大脑中的知识单元我们称为相似块,人们对外界的认识过程中常常依赖它的存在。”我们的阅读教学,在很大程度上,要激活已经存储在学生头脑中的那些能与课文相匹配的相似块。一旦这样做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就会自动完成。又如:有位老师执教《她是我的朋友》一课,当学生学到阮恒为小姑娘献血,担心医生会抽掉自己全部的血而救活小姑娘时,教师引导学生体验:“小朋友,你们平时打过针没有,痛不痛?你们怕不怕?”再回到课文中,让学生切身体会当时阮恒的痛苦与担心便容易得多了。有时,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的原因之一,就是知识往往变成了不能移动的重物,不能进入周转期。在阅读教学中重视将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能使知识“活”起来,也是对学习效果进行测试的好办法。.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加强生活体验。

事必躬身亲为才会有所感悟、有所体验,对课文的感悟亦是如此。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儿童是用形象、声音、色彩和感觉思维的。”教师要有意识地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加强生活体验。通过身临其境或创设教育情境等方式,把课文所描绘的客观情景和现象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身临其境,随机采用“模仿——创造——迁移”模式,再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去体验,去感悟,加深感受。

例如:《走向生活》一文中作者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劝慰人们要“走向生活、广交朋友”,如果仅限于玩味语言文字,可能学生感受不大,不妨让学生制定出“交友方案”,布置学生“走向生活、广交朋友”,一段时间以后再来交流,甚至书写下感受。这样,不需教师多费口舌,学生对这篇课文的感悟定会“更上一层楼”。

又如《燕子》一课的教学,在学生充分想像的基础上,用多媒体展示出一幅和风拂面、桃红柳绿的春景图以及如音符般优雅的燕子的身影,再配以燕子欢快的啼鸣,伴着这如诗如画的意境,《春天在哪里》的旋律响起,学生一边表演一边齐声欢唱。从学生优美的动作、沉醉的表情中可以看出,他们心中感受的已不只是黑白的文字,而是充满了生命活力的春的世界。在这里,“一个概念”就是“春景”和“春意”,对这一概念的全面理解的过程就是培养语感的过程。“多扇窗户”则体现在:用春景图和燕子的身影,以及燕子的啼鸣,从视觉、听觉两方面调动空间智能,凭借丰富的想像进入美妙的意境;用优美的乐曲调动音乐智能,打通大脑发展的“天然通道”,使各种信息进入人的潜意识;借助表演,打开运动智能的窗户,使学生更加沉浸于生机盎然的春景之中,陶醉于芬芳醇美的春意之间。

课堂是一个社会群体,以其特别活跃的生命力展示人生智慧光彩的场所。这样一个特殊的人际环境,需要宽容与和谐。《尚书?群陈》云:“必有忍,其乃有济(成功);有容,德乃大。”“犯错误是上帝给孩子的权利”,教师应当以宽容之心,去化解学生的矛盾,感动他们的心灵。如:一位教师正在执教古诗《游园不值》的公开课,上课不久,一位迟到的学生“砰”的猛推教室门径自跑进来,全体学生和好多听课老师都看着这位冒失的孩子。执教老师愣了一下,但没有说什么,还是引领学生讲读诗句。读到“小扣柴扉久不开”这一句时,老师不经意地踱到那个迟到的学生身旁,用手轻轻地摸摸孩子的头,问学生:诗人外出访友,看到门关着,为什么要“小扣”,而不是“重推”呢?学生回答:“小扣就是轻轻敲门,显得有礼貌。”“诗人知书识礼,行为文明,所以,即使在小扣柴扉久不开的情况下,也还是小扣。”教师一面肯定了大家的分析,一面亲切地问那位迟到的孩子:“现在,你懂得小扣柴扉久不开的含意了吗?”这一问,使全堂发出了会心的微笑,那位迟到者也红着脸,诚恳地点头。教师以宽容的心待人,巧妙地结合了诗句,精心点化,“润物细无声”,无疑更会使学生深悟教益。

二.挖掘生活中的语文教学教学资源,实现语文教学与生活实践的和谐统一。

生活是知识的海洋,生活之中时时处处皆学问。因此,我们应当具备一双慧眼,挖掘生活中的语文教学教学资源,寻找生活中与语文教学的结合点,让生活成为学生学习的教材。

《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小学教育的共同趋势是必须把理论、技巧和实践结合起来,把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结合起来,学校不能和生活脱节,儿童的人格不能分裂成为两个互不接触的世界——在一个世界里,儿童像一个脱离现实的傀儡一样,从事学习;而在另一个世界里,他通过某种违背教育的活动来获得自我满足。”所以,达到真正理解还不是最终的目的,能将所学运用于生活,尤其是创造性地运用,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而实践是达到这一目标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延伸。我们应以课外实践为凭借,引导学生走向社会,走向生活。、以校为本,联系学校生活教学语文。

学校是学生生活的重要舞台,这座舞台上发生的一些故事可以引入到学生的学习中来。“留心处处皆学问,人懂练达即文章”是成功者的经验之谈,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开展课外活动、参与学生生活时,要利用一切机会给他们创造“语文化”的生活情境:班委选举,让学生写自荐书上台演讲;每堂课前请一名学生作“ 2 分钟演讲”,评论班级生活都交流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感;开主题队会,让学生写《我设计的主题队会》说明书;鼓励学生读书看报听广播,参加文艺体育科技赛,经常接触生活,积极参与集体生活、公益劳动、社会实践、参观旅游,甚至交友谈心写日记……这样,在“语文化”的生活中,学生体验到了语文学习给生活带来的帮助和乐趣,使学习语文与生活运用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另者,小学语文课本中有许多名家名篇,要找准课文内容与学生生活的最佳结合点,使课文贴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的心灵与作者的心灵产生共鸣,与周围的世界息息相通。在课堂教学中营造一种宽松平等而又充满智力活动的氛围,使学生通过具体课文的学习,自然而然地受到灵魂的陶冶和思维的训练。

如于永正老师执教的古诗《草》,教师教学第四句“春风吹又生”时,让学生画“春风吹又生”的情况。

师:请你把画的意思讲给大家听一听。

生:春天来了,春风一吹,小草又长出来了。

师:意思你理解了。不过,大家对这位小朋友的画还有什么意见吗?

生:他画的草太高了。春天来了,草不能一下子长那么高。

师:请你来改一改,好吗?

(学生将草叶擦掉,改为草芽。)

师:说说你画的意思。

生:第二年春天,春风一吹,小草又发芽了。

生:于老师,还有一样东西没画上去。

师:什么东西?

生:春风。

师:你能把春风画下来吗?

生:能!(学生走到黑板前,用白粉笔在草的上方画了几条斜线。

师:这就是风!可是风是看不见的呀!想一想,怎么画,能使人感到在刮风。

生:风是看不见的,风从左边吹来,草向右边倾斜。

师:你是位很会动脑筋的小朋友。从你的画中,我看出了春风是从这儿刮向那边的,而且风很轻很轻,像一只温暖的大手,抚摸着小草的脑袋。

教师利用图画让学生画“春风吹又生”,这是一个独特的、意想不到的设计。由于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敢于大胆想像,智慧之花竞相开放,教学高潮不时迭起,学生真正成了课堂教学的主人。、立足家庭,学习语文。

家庭是儿童学习语文的第一场所,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任启蒙老师。在这里,儿童获得了很多知识。教师可以抓住每个学生家庭的特点巧妙设计语文教学。例如:有的学生家长是卖服装的,则可以让他设计一下服装广告;有的学生家长是卖水果的,则可以让他写一写介绍有关水果方面的文章等等。这样一来,学生的积极性高昂,家长更是倍加赞许。.走向社会,联系生活进行语文教学。

《标准》指出:“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社会是一道广阔的背景,更是学习语文一片天地。例如:针对当今社会上一些时髦的广告词,如“ XX 啤酒,步步领鲜”、“使用 XX 牙膏,让您牙口无炎”等等,这一类故意偷换同音字的不规范用字现象,可以让学生扮演一名文字小卫士,走入社会去纠正这类现象。这样,不仅使学生掌握了一定的语言文字的知识,养成写规范字,说规范话的良好习惯,而且也训练了学生的社交能力,说服他人的能力。

学生由学校走向社会,走向生活的拓展过程可以由多种形式实现,首先是教师悉心安排的有利于学生自主的活动,如学了《葡萄沟》、《记金华的双龙洞》、《鸟的天堂》等课文后,可以让学生做小导游,回去向家长、朋友介绍那儿的美景;又如让学生课外做一些社会调查,宣传等实践活动等。其次是教师组织的集体活动,如参观访问,与兄弟学校开展手拉手活动等。另外,只要能留心,就会发现校外的教育资源是十分丰富的。如我们家乡桂林的山水、桂海碑林、李宗仁故居、八路军驻桂办事处遗址、红军突破湘江烈士陵园等,就是一个个很好的传统文化的教育资源,又如到街道去出黑板报、帮商家设计广告词等都是一些很好的语文实践活动。

总之,生活中处处有语文,也处处用到语文,语文教学生活化是一个开放、自由、灵活、阔大无比的空间,它不仅可以克服传统语文教学中只重语言智能的弊端,而且优化了教学过程,使以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在语文中理解生活,在生活中去学习语文,又用语文去装扮生活,这就是“语文教学生活化”。

聋校低年级语文识字教学生活化

苏州市吴中区聋哑学校

姚里英

摘要:聋校语文教学中,由于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落后,教材陈旧,再加上语文教师观念的落后,聋校低年级语文识字教学仅仅局限在“一间教室、一套桌椅、一本课本”的框架内,识字成了语文课特有的任务,教识字成了语文教师的专利。这种狭隘的认识,已经无法适应当前新课程下“大语文”、“生活语文”的新形势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提倡走近学生,走进生活,我们在聋校低年级语文识字教学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一是创设生活情景,展示生活场面;二是鼓励走出课堂,现场体验生活。生活离不开语文,语文就在生活中。将识字教学于认识校园、家园及周边环境中,于学生的人际交往中,于学生游戏等活动中。从而使学生在轻松愉快地气氛中获得知识,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关键词:聋校

识字教学

生活化

从目前聋校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来看,在传统陈旧的教学观念及多年来始终未变的聋校教材的制约下,课堂教学仍以课本为主,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脱节,学校教育与社会生活、学生生活严重脱节。课堂教学方式单一,学生学习被动,死记硬背,导致学生缺乏学习兴趣,个性压抑,学习效率低下,学生的学习潜力难以得到发挥,课堂教学失去了生命的活力,素质教育难以深化。因此,聋校语文课堂教学需要寻求新的改革思路,才能真正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以学生发展为本,关心学生需要,以改变学生学习方式为落脚点,强调课堂教学要联系学生生活,强调学生充分运用经验潜力进行建构性学习。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指出:“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为生活而教育”。他认为生活是教育的中心,因而教学不能脱离生活。因此,关注课堂教学生活化成为改革的基本趋势。

我们的语文教学必须“让生活走进语文,让语文回归生活”,反映在操作层面上便是——努力营造生活化的语文课堂。丹纽舍夫斯基说“教聋哑儿童学说话的传统方法,乃是儿童学语的一种障碍——把学生说话和活动局限于课堂教学的范围内,是很不够的。”语文课与生活结合起来,生活离不开语文,语文就在生活中。生活化识字教学要求寓识字教学于认识校园、家园及周边环境中,于学生的人际交往中,于学生游戏等活动中。这样,才能使学生在轻松愉快地气氛中获得知识,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如何高效进行聋校低段的识字教学呢?

一、创设生活情景,展示生活场面

1、在课堂中再现生活 所谓再现生活,就是运用现代教学媒体,把生活中的片断在课堂逼真再现,引导学生反复观察,深入思考,全面把握。聋校低年级学生由于听力受损,认识事物以简单、直观、具体的方式为主。因此,若想将书本中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复杂的东西简单化,提高低年级语文教学质量,现代化教育技术可大显身手。在出示生字时,运用多媒体能很好地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马、牛、羊、等生字时,我设计了这样的课件:利用多媒体创设无边无际的大草原上,牧民骑着骏马在辽阔的草原上放牛、放羊的的精彩情境;又如学习山、石、舟等生字时,可创设这样的画面:一首轻快的小舟在青山绿水中行驶,把学生引入如诗如画的美景中,小朋友们看得入迷,旁边出示汉字,生字用红色突显出来,当有小朋友读出来时,便一闪一闪的,同学们个个都争先恐后地读生字。学习课文特有兴趣,对于识字学习更是兴趣多多。

2、在课堂中表演生活

如教学《两只狮子》时,其中第二段讲到:“一只小狮子整天练习滚、扑、撕、咬,非常刻苦。”对于“滚、扑、撕、咬”四字的认识,我让学生在对课文初步了解的基础上表演,体会动作,进行识字教学,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我带学生到草地上表演“滚、扑、撕、咬”四个动作:在滚动中,学生知道了有前后滚,也有左右滚;在表演扑时,我在学生前面一定距离放了一个玩具让学生作为目标扑上去。开始学生总是双手扑空,多次的练习使学生知道了狮子的本领也需要通过刻苦的练习才能得来;在表演撕、咬时,我让学生撕一张纸,学生从中领悟到了狮子与人类有所不同。我们只要双手一用力就能把纸撕碎,而狮子需要用两只前腿抓住,然后用嘴巴去撕去咬;最后,我带领全班同学一起表演这四个动作。通过表演体会,一个个抽象的书面符号在学生面前活了起来,一一进入了学生的脑海里。一动胜百读,很多字学生都可以在动一动,演一演,做一做中轻松掌握。让他们在兴趣盎然中边玩边学,从而有效地帮助学生识字,并使学生对汉字获得深刻的印象。

3、在课堂中实践生活

“课堂即生活”,我们不妨把一些生活实践活动搬上讲台。低年级学生特别好动,根据他的这个特点,在教学 “坐”“立”“走”“开”“关”“做”、“扭”、“钻”时让学生做一做这些动作,让他们更深入地理解字义,更好地记字。

二、鼓励走出课堂,现场体验生活

1、寓识字教学于各种环境中

(1)在校园及周边环境中识字。置身于现代化的校园,那如茵的绿草、参天的大树、婀娜的枝条、竞艳吐芳的花卉,看着令人陶醉。与此相适应,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一定也在润物细无声中熏陶着你。一句句催人奋进的警示名言,一幅幅图文辉映的宣传画,一块块引人注目的物名校牌,都是识字教学可利用的极好资源。教师可尝试当回导游。一边带着同学徜洋于优美的校园,一边认读相应的汉字或语句:“山茶”、“桃树”、“樱花”“栀子”“桂花”„„“在人生的道路上,谁都会遇到困难和挫折,就看你能不能战胜它,战胜了,你就是英雄,就是 3 生活的强者。——张海迪(肢残人)”、“环境保护从我身边做起,环境保护就是保护我们自己”、“自强不息、努力构建平安聋校、和谐聋校、绿色聋校”“不要问吴中区聋哑学校给了我些什么,而要问我为吴中区聋哑学校增添些什么色彩”„„同学们在这样不经意地活动中,了解了校园,亲近了学校,愉快地接触了汉字。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还可把识字范围扩大到校园周边。

(2)在家园及周边环境中识字。绝大部分聋生虽然寄宿在学校,但一年中约有一半的时间是在家的。他们各自的家园和周边环境对于他们来说,都是很好的学习资源。他们身边处处有知识。每天父母所采购的物品,周边的广告招牌、商品名字、宣传标语等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特别是那里面有许多学生不认识的字,因此把识字教学延伸到课外,教育学生学会观察。在走路时,看看广告招牌中有没有认识的字,能否读出其中的内容;在买东西时,看看商品的名字和说明,尝试去读懂它,引导学生在课外生活中观察,使学生在观察中了解熟识的字的作用,认识新的字,这样,既能带动学生主动地识字,又能使学生学到许多生活知识,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寓识字教学于人际交往中

学生都有强烈的同伴交往愿望,并在交际过程中享受交往的无穷乐趣。如今国家也越来越关心残疾人,但社会上大部分人因与聋生无法沟通,使聋生与健全人之间产生了鸿沟,聋生由此也怕与健全人交谈。为了消除这种心理障碍,学校也常为聋生制造一些与健全人接触的机会,让他们在活动中逐渐锻炼他们的交往能力。“手拉手”活动也是为学生提供交往的好机会,同时,吴中区郭巷中心小学也为我校提供了便利条件。通过组织学生参观郭小的校容校貌,聋生带普小学生参观我校的校容校貌,并为健全人作简介,及组织的各种比赛、联谊活动,扩大了聋生的交往范围。实践中发现:每次活动,学生会不约而同地聚集在一起,有热情地向介绍自己的姓名的,有带着同学的名字向同学紧紧追问的,学生们在充满自主快乐气氛中不知不觉地认识了许多汉字。

3、寓识字教学于各项活动中

游戏是学生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低年级学生喜爱游戏活动,对游戏他们总是乐此不疲的。引导他们在愉快轻松的游戏活动中认识一些字词,寓教于乐,不失为一种识字的好办法。如:给字宝宝安家;拼音、图画与生字对号、找朋友;添笔画组词、变字小魔术。教师出示基础字“十”,让学生先加一笔,可组成“土、干、士、千”,出示基础字“日”让学生讨论,可以变出“田、由、电、甲、申、旧”等字;还可以做“我说你演”的游戏,如教师出示“拍、打、抬、指、摇”等字,学生迅速做出表示这个字的动作,这样既使学生在游戏中享受到乐趣,也达到了识字的目的。

培智学校语文教学的生活化 篇3

语文教学生活化的内涵与依据

语文教学生活化的内涵 在培智学校中,语文教学生活化即是教师在语文教学中,从智障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出发,将学生从抽象的语文课本中引领出来,联系生活实际开展教学活动。教师通过情境设置,方便智障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接受,并培养智障学生的实践能力,使之学会独立生活,进而为融入社会奠定基础。

语文教学生活化的依据 一是语文教学内容的生活化需求。培智学校的学生较一般学生有较大的智力缺陷,这是影响其接受知识与培养能力的最主要因素。因此,培智学校的语文教学,其教材编排的内容也力求适应智障学生的学习心理和身心发展特点,目的在于培养其最基础的听、说、读、写能力。所以,其教材内容都来源于生活实际。培智学校的语文教材中一般涉及生活中的常用基础字词、生活常识、生活习俗等内容,在教学时能激起智障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营造出和谐友好的氛围,使智障学生真正融入到集体学习的过程中,逐渐掌握相关的生活知识与生活技能。二是智障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及现实的需要。智障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使其接受事物直接感知知识的能力渐强,因此,为了培养其适应社会的基本能力,必须依据智障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进行生活化的教学,使他们直接与生活实际接触,集中注意力并激发其实践学习的兴趣。培智学校的语文教师一般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借助一定的工具或具体生活实例进行教学,引出知识联系,将知识生活化地传授给学生。

有效策略

建立生活化的语文教学情境 教室教学环境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场所,也是影响其学习效率的重要因素。对于智障学生来说,具有生活气息的温馨和谐的教室环境,能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培智学校的教室应该重视环境的规划和布置,营造出浓厚的生活氛围,促进学生在生活的场景中广泛地交流与学习。与此同时,还要根据语文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情境,这种教学情境不局限于教学课堂,操场、宿舍、食堂等都是语文教学活动开展的地方。在宿舍,语文教师可以教给学生关于生活洗漱的知识;在教室可以利用墙面,粘贴有关生活小常识的海报;在食堂则可以教给学生关于用餐的相关知识;这些细节的教学情境能为智障学生强化生活技能发挥潜移默化的作用影响。

多样的语文生活化教学方法 其一,加强生活实践的语文教学。关于培智学校语文的实践教学方法,通俗的理解就是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到生活中去学习,这也是由智障学生学习语文的目的所决定的。语文教师应该创设条件,带领学生进入实际生活环境进行实践学习。这些实践教学活动能培养智障学生的自理能力,提高学生生活的独立性。其二,运用多媒体信息手段教学。教师通过对有关教材生活内容相关的视频、影像资料,可以为智障学生提供生动、形象的视觉画面和听觉效果,使学生直观地了解生活知识,还能激发其思维能力与听说能力的提升。培智学校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资源,进行语文教学,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其三,积极开展趣味性的教学游戏活动。这能够释放学生的天性,尤其对于智障学生来说能够使其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通过趣味游戏模拟语文教学方法激发语文学习的兴趣,并能从教学游戏中学习相关知识和技能。如“打电话”“捉迷藏”“唱儿歌”等,都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自由表演与做游戏,此过程能使学生获得更多的生活乐趣,能有效提升智障学生的记忆能力、沟通表达能力,并掌握基础生活技能,提高其适应社会的能力。其四,积极开展个别化的语文教学。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性格特点,其各项能力也存在较大的差异,智障学生的生活经历与生存环境存在很大的不同,因此,其自身发展特点也存在很大的差异性。培智学校的语文教学必须真正做好教学方法的生活化,进行有针对性的个别化教学,依据学生的差异性进行不同教学目标与不同教学策略的设定,由此实现不同智障程度的学生可以得到自身的身心发展,最终达到所有智障学生掌握基础生活知识与技能的目的。

加强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由于智障学生在应用知识方面的能力较差,其学习语文的意义在于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基本的生活。因此,教师要积极引导智障学生将所学知识在生活中加强应用。如在学习讲故事的课文内容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空闲时间为他人讲故事;学习了《春天》,教师则要鼓励学生在周末的时间和亲人去探寻春天的脚步。在不断将知识应用于生活的环节中,强化智障学生的语文知识与生活适应能力。

结束语

培智学校语文教学的生活化要求是由智障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及社会实际所决定的,培智学校的语文教学应该认真贯彻生活化理念,从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实施生活化的教学模式,培养智障学生的基本生活知识与生活适应能力,从而更好地融入社会。

培智语文生活化教育 篇4

1 语文教学回归生活

以往的语文教学只注重知识的传授,技能的训练,是在教语文课本,所以培智学校教材一直不能很好的让学生学会知识,也就是课本知识过难,同时脱离实际,对于我们学校的学生就更难理解课本上的知识。现在我们使用的重庆市生活语文教材,这就要我们将语文教学回归到生活中去。因为生活中都是学生每天要接触的东西,只讲给学生听不如让学生亲眼看到并融入进去。我们学校的学生大部分是智障儿童,还有一部分是自闭症儿童。让他们学课本知识显然是不适合,对于儿童天性就是会玩,玩就是他们的生活一部分,那么我校利用让学生在玩的同时学会比如什么是大,什么是小,什么是长,什么是短。这样的概念。然而教材中的每篇文章都来源于生活,课堂教学的外延于生活的外延相等,对于这样的学生我们以课堂为起点实施生活化的教学,加强课堂教学于生活的沟通,让学生贴近生活联系实际。引导学生更好的懂得生活、学会生活、改造生活,做生活的强者,做生活的主人。在教学中我校做到以下几点:

1)观察生活。虽然课文内容是学生常见和比较熟悉的生活现象,但毕竟我校学生不同于普小的学生,他们往往又是熟视无睹或只之甚少的,我们指导学生再留心去观察,通过观察去认识生活,扩大视野,理解课文,强化他们语言文字的训练,提高观察和理解能力。比如《红绿灯》这一课,课文让学生认识交通灯和人行横道。我们的任课老师则带领学生到学校附近的路口去观察交通灯和人行横道,让学生观察红灯亮时车子和行人是怎样的,绿灯亮时又是怎样的。这样使学生在观察生活中学习语文。从而使他们更能认识和理解这些生活中的交通设施的用途。

2)再现生活。每一篇课文都是以文字载体记录着一定的生活信息,学生学习语文就是在头脑中把语言文字还原成客观实物,从而获得主观感受。同样还是《红绿灯》这一课,在学生掌握的交通灯什么灯亮时该走还是停、人行横道应该怎么过以后,让学生演习过马路。这样学生真正的学会了怎样过马路,每个学生的积极性都很高,提高了教学的效果,加深学生学习的内容并亲身体验学习的知识,掌握生活的技能,给予学生最好的锻炼。

3)体验生活。俗话说:“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应该去亲自尝一尝”。同样,对课文的感悟也是如此,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儿童是用形象、声音、色彩和感觉思维的。”教师有意识的创设思维情景,把课文描绘的客观情景和现象生动形象的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身临其境,再联系以有的生活经验去体验、感悟,加深感受。我校设的烹饪课就让学生自己动手,亲自去体会做菜,做饭。这样使语文贴近生活。

2 生活中孕育着教学

生活是知识的海洋,生活之中时时处处皆学问。因此,我校寻找语文与生活的相结合点,如我校开设的烹饪课程。单纯的让学生学习要热爱劳动的精神或是单用课本知识向学生讲述蔬菜、水果的名称、样子这样学生很难真正的学会、理解,甚至运用。开设这个课程真正的让学生将学习与生活紧密的结合起来,既能很好的了解蔬菜、水果的样子而且也让学生掌握了一种生活技能,同时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这样做到了理论于实践相结合这一点,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让生活成为了学生的学习教材。

我校的教学宗旨是让学生学会生存。生活语文把语文教育与生活结合了起来。摆脱了让学生人格分裂成两个世界的现象。在生活中处处有语文也处处用到语文。所以我做到以下几点:

1)让学生联系学校的生活学习语文。让学生自己上前进行国旗下的讲话,将语文课程中的说话这一项充分发挥。有将语文课程中的常识课程所学到的要做勇敢的孩子这项精神。我们学校有很多住校生,对于住校生让他们自己穿衣服,动手叠被子,自己吃饭等。让他们将语文融入生活中,切实的掌握。

2)让学生联系家庭生活学习语文。家庭是儿童学习语文的第一场所,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任启蒙老师。在这里儿童获得了很多知识。我联系学生的家长,让家长也积极配合学校工作,让学生在放假期间在家长陪同下学习买菜,如果有家长带学生外出游玩的让学生学会并实践尊老爱幼。如在公车上给老年人让位,扶老年人过马路等,并在放假返回后要求家长向老师讲述孩子在放假期间都做了些什么,同时在课堂上再让学生讲,这样把语文书本上的一些难以理解的大道理实践到生活中去。

对于我们培智学校,学生学习的能力较低,单一的一本课本是无法让学生掌握知识,即使是非常简单的知识。然而语文这门学科的重要性也就相对突出了,生活的技能对于我们学校的学生才是最重要的,随之语文这门学科也于生活自然的联系到了一起。在我们住宿学校的生活中处处可见到语文知识,同时让学生无时不学习语文知识。这样让学生理解生硬的课本知识并且时时学习、巩固语文知识。

培智学校生活语文探微 篇5

无锡市南长区培智学校 谢燕 214026

摘要:

陶行知先生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理论,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必须与生活有机相连在一起,应充分解放智障儿童的大脑,让他们的眼睛、嘴巴、耳朵、双手一起动起来,真正的参与到语文学习上来,使语文课堂教学充满生活味,让生活走进语文课堂。使语文教学更切合智障儿童的实际,让智障儿童在语文中理解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让智障儿童在大自然的怀抱里感知春华秋实,在生活实践中扩大眼界,获得知识。在教学《青菜、萝卜》时,让智障儿童在认识常见蔬菜的同时将蔬菜(青菜、黄瓜、西红柿、萝卜)和水果(苹果、桔子、香蕉)放在一起让学生自己比较,自己分辨,哪些是蔬菜,哪些是水果。充分解放智障儿童的大脑,让他们的眼睛、嘴巴、耳朵、双手一起动起来,真正的参与到语文学习上来,使语文课堂教学充满生活味,让生活走进语文课堂。使语文教学更切合智障儿童的实际。

关键词:因材施教

智障儿童

生活激趣

正文:

陶行知先生的儿童中心课程观认为:教学的中心不是书本,不是教师,而是儿童,培养教育人和种花木一样,首先要认识花木的特点,区别不同情况给以施肥、浇水和培养教育,这叫“因材施教”。智障儿童的智力低下,其在学习上突出表现为:注意力集中困难,对抽象概念的理解困难,学习的迁移能力差,学习兴趣缺乏。智障儿童的这些认知特点告诉我们,对他们采用普通教育的教学方法行不通,而以直接的,与他们关注的实际生活最贴近的方法,便会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1、让生活融入智障儿童语文课堂教学

智障儿童有自己独特的生活世界,教师家长不能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他们。语文课堂教学内容要与智障儿童的生活相一致,不能超出

智障儿童的经验范围和认知能力。要考虑智障儿童的兴趣和需要,教师设计教学时,应尽可能的创设情景还原生活,使学生在身临其境中学习知识,尤其是低年级的智障学生,如果脱离了他们的生活去进行教学,那将会事倍功半。教师应尽可能的使用多媒体和实物,再现生活情景,激活智障儿童头脑中积累的生活信息,如在教学《水果》(认识苹果、香蕉、桔子等),教师想让学生知道苹果、香蕉、桔子是水果,味道香甜、外形如何,与其讲的头头是道,还不如把课桌变成餐桌,让每一位学生用眼睛看一看,用鼻子闻一闻,用双手摸一摸,用嘴巴尝一尝,动脑筋想一想并试着说一说这些水果的颜色、形状和味道。让智障儿童在动手及品尝中直接感知水果的特征,学习相关的知识。在教学《青菜、萝卜》时,让智障儿童在认识常见蔬菜的同时可将蔬菜(青菜、黄瓜、西红柿、萝卜)和水果(苹果、桔子、香蕉)放在一起让学生自己比较,自己分辨,说说哪些是蔬菜,哪些是水果。充分解放智障儿童的大脑,让他们的眼睛、嘴巴、耳朵、双手一起动起来,真正的参与到语文学习上来,使语文课堂教学充满生活味,让生活走进语文课堂。使语文教学更切合智障儿童的实际。

2、让智障儿童的语文教学课堂融入生活

陶行知先生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理论,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必须与生活有机相连在一起,每一名语文教师都应该着眼于课堂,放眼社会生活。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新的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 的意识”。语文来自生活,生活中处处有语文,语文教学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更应让学生走出课堂来丰富语文知识。如带着学生春游的同时进行语文教学实践,让智障儿童在大自然的怀抱里感知春华秋实,在生活实践中扩大眼界,获得知识。让智障儿童在美丽的太湖边、在青翠的鹿顶山去用心体会无锡是个好地方,感受家乡的美好。如在教学《咏柳》这首古诗时,可以带着学生围着柳树去体会“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的古诗意境,加深智障儿童对古诗涵义的理解。

还有这次在鼋头渚踏春,当学生在樱花树下席地而坐,一阵春风吹来,树上樱花纷纷飘落,落在身上、落在地上,教师也情不自禁把这里当作课堂,在青山绿水间、在蓝天白云下、在桃红柳绿中、在落英缤纷处、在百鸟争鸣的音韵里,指导学生去观察、去感悟,带着学生去亲近、去体会,让他们把发现的神奇的大自然和美妙的自然现象,以及心里由感而发的一切说出来。当智障儿童在落英缤纷的樱花树下终于感知了美丽的“花雨”,兴奋地喊出了“花儿下雨了”,“下花雨了”,这又是一堂多么深动的语文课啊!

总之生活和语文是密不可分的,走进生活,你会发现语文的含义丰富了,语文的外延扩大了。语文的点点滴滴都是生活的,生活有多广阔,语文就有多广阔。陶行知教学思想的精华对语文教学的启迪是深远的,尤其让我们从事智障儿童教育工作者看到了希望,作为培智学校的老师更要身体力行的把陶行知先生生活即教育的思想贯彻到日常教学中,提高语文教学水平,让智障儿童在语文中理解生活,在

生活中学习语文,为智障儿童今后更好的融入社会做出贡献。

参考书目:

培智语文生活化教育 篇6

关键词:培智语文教学; 生活化情境; 必要性; 措施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9-063-001

培智语文教学的生活化目标是在课程内容以及课程设计方面要面向学生日常生活的环境而进行。《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方案》明确提出国家、地方以及学校的课程体系,从而增强地方课程自主性,为满足培智语文教学的要求,培智学校应当努力开发富于生活化情境的校本课程,从而探索适合于智障学生特点的生活化情境[1]。

一、培智语文教学中创设生活化情境的必要性

我国培智学校教学目的是培养爱祖国、爱劳动、爱人民、爱科学以及爱社会主义的公德,同时确保学生具备阅读、表达以及计算方面的初步能力,着重发展学生身心技能并矫正其动作缺陷,培养他们良好生活习惯并掌握简单劳动技能[2]。也就是说这一教学目标强调培养弱智儿童生活适应的能力,从而让他们可以最大限度正常化。调查显示,培智学校教学中缺乏实践操作,导致知识同生活脱节,尤其是对于培智学校学生而言,学会如何进入社会以及如何同社会成员相处交往,也就是说学会如何花钱购物比学会简单地背诵课文要有意义得多。

因此应当在培智语文教学当中做到同生活紧密相连。智障儿童的智力水平较为低下,他们学习的速度比较慢,同时注意力集中也比较差,在理解抽象概念方面更是比较困难,因此学习的动机低,并且学习的兴趣也比较淡薄。培智学校学生的整体素质不高,同时中重度学生逐渐成为培智学校主体,为保证学生更好地接受知识并提高他们适应生活的能力,就应当从那些同学生有着最直接关系的教学内容入手,采取那些符合他们身心发展特点的教学方法,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尤其是在语文教学当中更是应当如此。这是因为培智学校当中语文课以及口语训练课课时比例最大,而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以及交际能力很大程度上需要通过语文教学来获得,语文外延可以说同生活外延是相等的,要想在生活当中学习语文并应用语文,从而实现语文教学生活化,就应当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来创设生活化情境,从而实现这一目的。

二、培智语文教学中创设生活化情境的措施

在培智语文教学中创设生活化情境,可以从教学设计以及教学内容两个方面着手进行。

一方面是教学设计的生活化情境创设。首先应当创设教学环境。所谓教学环境主要是教室。教室布置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因此无论在校园环境规划方面,还是在教室布置方面,都需要洋溢温馨生活气息,从而让学生可以在生活化场景当中表达感情以及交流思想,在真实或者较为自然真实的教室环境当中学习。其次是要结合教学内容设计教学。应当让教室的每一块墙面都可以说话,从而充分发挥环境作用。教师可以在不同位置贴上不同提示内容,例如在卫生间门上贴上马桶使用的注意事项,还有大小便顺序,在水池旁边墙壁粘贴洗手的过程等等。再次是要根据教材来设计教学。例如在《讲卫生》这一课中,教师应当给学生讲解正确刷牙的方法。与其将牙具拿到课堂上面进行演示,不如选择早晚洗漱的过程中,在洗漱间来进行现场的展示教学,既方便教师教学,又可以让学生知道具体时间以及注意事项;在整理床铺的训练方面,则可以回到宿舍,便于教师的现场指导以及管理,而刷洗餐具则可以到食堂进行练习[3]。

另一方面是选择生活化教学内容。在培智语文教学的内容方面,可以说其教材内容是生活实践的总结。这样一来教学内容更加生活化。弱智儿童的教育目的主要是培养他们在以后能够独立生活的能力。不过因为弱智儿童教育实行新课改之后的教材还没有广泛运用,同时已有教材内容又较为陈旧,同生活化的情境有着一定的距离,因此教师除了将现有课本的内容尽量生活化之外,在语文教学方面教学内容也不应当完全根据教材进行,应当舍弃那部分不合时宜的教学内容,同时根据弱智儿童认知方面的特点,安排那些符合他们兴趣以及生活当中所急需的内容来增添到语文教学当中。首先要重视校园生活。这是因为学校是学生重要的生活场所,在这里发生的事情都能够用到语文教学当中,例如在进行消防演习的时候,让大同学抱住小同学往外面跑,我们就能够拿到课堂上面让学生去说去讲。其次要充分挖掘社会资源,同时沟通课堂内外的资源,利用家庭以及社区等方面的教育资源,提高学生语文实践方面的机会。例如学校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些参观活动以及野炊活动等。再次是要利用家庭资源。父母可以说是学生第一任的启蒙教师。他们能够教给学生很多知识。所以教师应当抓住每个学生的家庭特点而设计语文教学。最后是要强化动手能力,让学生在生活操作当中学习语文。这是因为动手操作一方面可以使学生掌握感性知识,从而为学生思维提供支柱。不过对培智学校学生而言,动手操作还可以训练他们手眼协调的能力,从而补偿智力方面的缺陷,并缓解他们手部的功能障碍,都有着非常现实的意义。

综上所述,培智语文教学中教材的开发以及内容编排等方面的生活化情境的引入较为充分,但是在教材使用方面的生活化理念不足,原因在于培智学校的语文教师对生活化情境的教学理念以及教学方法掌握不够充分,这就要求他们从教学设计以及教学内容等方面积极应用生活化情境,来提高培智学校语文教学的质量和水平。

参考文献:

[1]马晓燕.培智学校课程生活化的思考[J]现代特殊教育,2011,12(9):126-128

[2]郑富兴,姜勇.面向生活的新课改与完整性教学[J]课程教材教法,2013,10(4):234-239.

培智语文生活化教育 篇7

关键词:生活化;课程整合;有效

一、问题的提出

陶行知认为,“生活即教育。”有生活就有教育,生活决定着教育,他主张“生活而教育,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这与美国教育家杜威的“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教

育理念有相同之处。2007年教育部颁发《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方案体现了“以生活为核心”的课程思想,在课程组织形式上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相结合,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和认识理解实物的普遍特点,学生学以致用,把所学知识运用到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实践中去。

这也是“以生活为核心,进行学科课程整合,开展有效培智教育研究”课题提出的理论基础。

二、研究的过程

针对我校学生生活适应能力低,学生理解接受知识困难的特点,我们尝试对智力障碍学生开展以生活为核心,进行课程整合的方法,力求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提高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共处的能力。研究内容为:

1.课题探索怎样以生活为核心,进行主题单元教学。

2.探索在教学中课程整合的有效途径和方法,提高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生存能力。

3.探索和开发校本课程,编写校本教材提纲。

研究的重点是怎样以生活为核心,联系生活实际,课堂中怎样达到有效的整合,从而提高教学效果,提升学生的生存能力。

研究过程中实现学科的生活化,以生活适应课为载体,与学科进行整合,主题式单元教学打破分科教学之间封闭的界线,通过对零星实用知识的系统化及适当丰富充实,从整体上展示给学生一张实用性很强的知识网,更符合智障学生认知发展的特点,有力地促进学生生活适应能力的提高。

该课题研究时间跨度为两年,从2012年11月到2014年12

月,拟分为四个阶段,即准备阶段、开展试点研究阶段、实践反馈和总结提高阶段、总结鉴定阶段。

三、研究的方法及成效

通过两年的课题研究,我们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我校开展《以生活为核心,进行学科课程整合,开展有效培智教育研究》以来,通过广大教师的反复实践,形成了“激励、互助、宽松、愉悦”的活动特色,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学生的自信心强了,学习效率提高了。

我校课题研究中采用的主要研究方法有:(1)问卷调查法。通过对家长进行发放问卷来了解家长对学生的期望,每名学生的智力水平、认知水平等各有不同,每位家长对自己孩子的期望也是不尽相同,只有掌握了家长的心理以及对学校、对自己孩子的不同期望能让老师沿着需要的方向走,才不会让实验偏颇。(2)开展家长开放日活动。个别家长不能客观地评价自己孩子的真实水平和能力,通过家长进课堂的方式,家长在和孩子的共同参与中真实地感受到自己孩子的实际水平和能力,家长逐渐学会客观地对自己的孩子提出要求和期望,实现学校、家庭、社会三力合一。(3)理论学习法。组织老师学习特殊教育相关理论,学以致用,把所学知识运用到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实践中去。(4)反思法。教师在研究中不断积累、不断反思,出现问题及时更改,有行动有反思,再实践再反思,使教具贴近生活、课件贴近生活、选材生活化,授课方法多样,课程整合无牵强之感,学生学习的兴趣高,参与度高收获大,家长反馈意见好。最重要的是,学生生活能力增强了。

经过两年的实验研究,我们体会到“以生活为核心,进行学科课程整合,开展有效培智教育研究”的魅力,学生两年来的变化有目共睹,他们是最大的受益者。

1.师生互动上。智障学生学习的状态由原来的被动逐渐主动起来,例如讲“叠袜子”一课,学完了生字词,要用表示先后顺序的词说叠袜子的方法,智力稍差的学生可能说得不好,但是不说他一样可以把叠袜子的技能学会,总之课堂是多样的,让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有所进步,老师与学生的互动不再是老师讲学生听,而是老师讲学生配合做、嘴里说等等,课堂活跃起来,学生参与度提高了,学习效率也提高了。

2.教学理念与思路上另辟蹊径。全国培智学校有很多所,也都对于培智教育挠头不已,往往出现老师教了数字1就教了1年还没学会,有的是学习自己的名字5年了还写不正确等等,但是我们回过头来看看培智课程设置方案中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具有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具有基本的科学文化知识和适应生活、社

会以及自我服务的技能;养成健康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成为适应社会发展的公民。体现了“以生活为核心”的课程思想,还有家长的迫切需要,需要学生有生活自理能力,适应生活、社会的能力。课程不再是单一的语文讲生字“衣服”枯燥地讲一节课读音、写字,而是整合了律动课听洗衣歌、跳洗衣舞,整合了生活数学数一数几件衣服,整合了生活适应叠衣服、买衣服、洗衣服等等,课堂是丰富的,知识是系统的,学生不再把支离破碎的知识重新组合,他们不具备这样的能力,正常学生的知识重组也是很考验学生的能力的。所以说,我校的课题研究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替培智学生走了一条捷径,直接把知识转化为能力,直接应用于生活,省去了一个他们没有能力把知识重组的环节。

四、问题思考

我校课题的开展对周边特殊教育学校起到了引领作用,其他学校也相继开展了以生活为核心,进行学科课程整合这一方法进行培智教学。

学科教学和生活化教学的矛盾是我们面临的问题。教师在进行学科教学时,往往照顾到了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却没有考虑到教学内容与学生能力的关系。这样就出现了教起来很难、学后无用的状况。课题的研究,改变了过去以学科知识为主的课程,建立了以生活能力训练为主的生活化课程。这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学生生活技能目标的实现,减少了教学难度。但也出现了知识的不系统性、重复性等教学的随意性问题。这需要老师在研究探索上再上一层楼,科学可持续的为智障学生服务。

注:*内蒙古自治区基础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课题批准号:2014JGH122。

上一篇:使用农机行为下一篇:心包置管引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