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胸中的爱

2024-10-11

英雄胸中的爱(通用2篇)

英雄胸中的爱 篇1

英雄胸中的爱

关于英雄,我想每个人心中都有不同的定义。站在希腊、罗马的文明之中仔细审视着每一个人,似乎从人的本源中都能找到英雄的踪影。与中国式英雄不同的是他们的英雄与人同形同性,这样的英雄似乎给我们更多地亲切感与血肉感,我总体的感觉是希腊、罗马的英雄没有中国式英雄那么僵硬、呆板。

在《特洛伊战争》和《罗马大帝》这两部影片中,塑造的英雄形象十分丰富,英雄的特征十分鲜明。如易怒、善良、追求个人荣誉的阿碦琉斯、正义与责任的代表赫克托耳、追求真爱的帕里斯、为理想而殉身阿伽门农、国家至上的屋大维、智勇双全的阿格里帕。然而,我只想从中选取出两位英雄与林觉民做不同层面的对比。这两位英雄是赫克托耳和屋大维。

之所以选择这两位英雄,是因为他们和中国传统意义上的英雄形象有些类似,而且这三位英雄中间都有着集体主义的担当和意识。

林觉民与赫克托耳

看完《百年情书》和《特洛伊之战》,对于这两位英雄的印象由模糊到清晰再到模糊。

刚开始接触西方的英雄观,有很大的不适应。例如阿喀琉斯说自己要为荣誉而战,其实我是很难理解这种想法的。为什么被人记住的就一定会是英雄呢?那么千古骂名这个成语又是如何解释?为什么英雄一定要被人记住?如果这样,那么无名英雄这个称谓又是出现在怎样的语境之中呢?为什么只有战场上才能实现自己的个人价值呢?如果我是阿喀琉斯,我一定会选择平安的度过一辈子,用自己的能力帮助身边的人,竭尽所能的保护更多的人,我觉得这也是一种英雄,并不是上阵杀敌才能成就英雄。

这只是一个简单的例子。接下来,我们具体说说赫克托耳和林觉民吧。首先说说这两位英雄的相同之处。

第一,他们以国家之安危为己任。林觉民是中国早期苏醒的一部分青年知识分子的代表,他认为只有革命能够救中国民众于水深火热之中,所以积极的参与革命,希望以自己微薄之力唤醒中国沉睡之民众,他的心中始终有美好的愿望,他的心中始终有坚定的信仰,直到他被杀的那一刻。赫克托耳作为特洛伊的王子,他有的全是对特洛伊的责任,他的使命就是保护特洛伊不受侵犯,当希腊联军攻打特洛伊之时他勇敢的披上战衣,迎接挑战。

第二,他们面对死亡,一样的从容。

林觉民在广州起义失败后,被捕入狱。当他面对死亡时,他说何谓亡国,易姓改号而已,朝廷寡情寡义,不仁不义,人民相食,官逼民反,今日朝廷除了残害苍生,割地赔款,还有何作为?欲洗国耻,唯有革命。古今中外,革命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今日之朝廷,非我等亡他,是天要亡他。一个人能在面对死亡的时候始终保持自己的信仰,能用着全身的力量诅咒着这个即将瓦解的制度,这种英气与豪气实属英雄能具之。

赫克托耳误杀了阿喀琉斯的弟弟,赫克托耳知道阿喀琉斯一定会为弟弟报仇的,我觉得电影在拍摄这一块时镜头切换的很到位。一个镜头是赫克托耳带着自己的妻子来到了地道,告诉妻子如何逃生,如何拯救更多的人,另一个镜头是阿喀琉斯火葬自己弟弟时的眼神,冷酷的眼神中有震怒、有悲伤。赫克托耳回到房间里看着自己熟睡的儿子,眼神中的爱意与无奈更是折射出这位特洛伊的英雄心中那数不尽的悲哀。他穿铠甲的神情与阿喀琉斯穿铠甲的动作神情又是一组对比。阿喀琉斯的眼里是愤怒、是冷漠。而赫克托耳的眼中是空洞,大概是他知道自己命不久矣,他除了面对死亡时的镇定自若,心中剩下的是对妻子、孩子的不忍,所以他只能空洞的、呆滞的注视着家乡熟悉的一草一木。

当阿喀琉斯只身来到特洛伊之时,战士们拿起弓箭准备进攻时,赫克托耳给了一道停止的手势。这个场景更加显示出赫克托耳是名真正的英雄,他愿意去承担自己的责任,是光明磊阔的去战斗,哪怕结局是自己难以承受的。

我觉得他们的不同点是在对自己妻子的态度上。

从林觉民做了启蒙者的那一刻开始,他便知道自己终有一天要离开这个世界,他对妻子曾经说过:“与其使吾先死也,无宁汝先吾而死。”因为他知道自己去世之后,妻子会伤心欲绝,这也是一种爱。我觉得这大概跟中国的女性地位有关。

从优美文字中间,我们品读出了很多怨恨,这也就形成了中国文学史上一个典型形象——“怨

妇”,当然我不认为这是一个贬义词。这不过是中国特定环境下的一种文化形态。也是夫权环境下,女性地位的真实写照。陈意映大概是属于这一类的女性了吧。尽管意映饱读诗书,但是她受到的教育始终是传统的,自己也没有什么谋生的本领,林觉民便是她的信仰,信仰没有了,一切都没有了。所以,在觉民死后她会想到自杀,但母爱的光辉又让她活了下来。然而不久也是郁郁而终。

赫克托尔自知命不久矣的时候,他选择的是指给妻子一条抗争的道路,并嘱咐她要拯救尽可能多的特洛伊民众。安德洛玛克也是谨遵丈夫的遗嘱,在木马屠城之后,带着尽可能多的人去逃生。

屋大维的泪

当很多同学在批评屋大维为了罗马牺牲了自己的婚姻、妹妹的婚姻、女儿的婚姻时,我觉得这种批评是牵强的。

屋大维作为罗马的领导,他为了罗马人民的和平与安定赔上了自己一生的婚姻,赔上了女儿一生的自由还有妹妹一辈子的幸福。任何一个处于领导者岗位上的人都有自己难以言传的无奈。我们没有身处于这样的环境中,也许对于这种无奈理解的很是片面。可能这种政策跟我们国家的和亲制度十分类似吧。成大事者,必不拘小节。没有实践就没有发言权,这句话在这里是实用的。也许一个有大胸襟的人,才能够掌控如此之大的帝国,才能够做出常人难以承受的牺牲之痛。这样我们才能站在一个比较狭隘的角度去评价别人的功过是非。

我觉得屋大维是《罗马大帝》这部影片中最悲剧、最伟大的英雄。他的伟大在于他的情怀。把自己放在集体主义这个大环境中。

屋大维为罗马的发展呕心沥血,但是在这位昔日的英雄面对死亡、衰老时他也是那样的无助。影片中那个孱弱的老人穿着雪白的大袍,在空旷的宫殿内部瑟瑟发抖,身边没有一个可以信赖的人。他仰望天空有一个广角镜头,让奥古斯都在罗马那些宏伟的建筑面前显得那样的渺小。我觉得这也是个人的荣誉在集体面前微不足道,就连奥古斯都这样伟大的人物都是如此,更何况其他人呢?

奥古斯都是一个悲剧的英雄,因为我着眼于他晚年的生活光景。他最疼爱的女儿茱莉亚和以卢斯通奸,女儿被发配到很远的地方。也许这对于奥古斯都来说还不是最残忍的事情。最残忍的莫过于茱莉亚临别时和奥古斯都的那段对话。茱莉亚说:“你没有爱的能力,你只有你伟大的梦想,只有你完美的罗马帝国,虽然别人都说你是奥古斯都大帝,但是你不是神。我的孩子绝对不会像你这样残忍,因为我已经教会他们如何去爱。”我们可以看到茱莉亚的眼中此时的愤怒。这是母爱的爆发,这是对父亲决定的报复。当茱莉亚说完这一切的时候,她头也不回的离开了宫殿,我看到茱莉亚的决绝,看到一个女儿对于父亲应有的愤怒转化而成的报复,那种恨不是多年的累积是无法达到的。空荡荡的宫殿中留下孤零零的老人,他已经风烛残年,羸弱的身体却还要经历着人世间这么多的悲欢离合,生离死别。昔日的英雄咽泪了!迟暮的老人眼中游离不定的神情,枯槁的身躯还残留着病痛的痕迹,谁能想到几分钟之前,这位老人还和两个身强力壮的匪徒做着斗争?谁能想到他还在借用自己的智慧来保全性命?影片这一个镜头旨在歌颂人的伟大。

屋大维是一个铁面无私的决策者。茱莉亚和以卢斯通奸的事情东窗事发,屋大维在元老会议上公开说:“要求依照罗马的法律给予严惩,没有人能凌驾于法律之上。”尽管所有的人都说:“他是你的女儿。”他却坚持执行自己的决定。当他转身离开的时候,他的表情是最能说明问题的。虎毒不食子,作为一个统治者,要想长久的维持一个国家的和平稳定,我想他便不能给别人留下任何破绽,转身离开元老院的时候,他一直喃喃自语:“梅塞纳斯在的话,一定不允许”,我觉得这是屋大维给自己的一个安慰,因为他在做这个残忍但又不得不做的决定时,说实话心里的底气是不足的,他深知死去的梅塞纳斯一定会坚定不移的执行罗马的法律,所以他念叨着这个名字,不过是想从中汲取动力,获得勇气。

导演Roger Young对于奥古斯都还是偏爱的,因为他没有让这个老人落寞到底。也没有让英雄的晚年完全的黯淡下去。在这颗巨星将要陨落的时候,他心中最牵挂的茱莉亚回来了!奥古斯都的深情由忐忑变得安详,因为唯一的牵挂还是在时间的疗救中理解了这位伟大的父亲,茱莉亚说:“你的父亲有梦想,我的父亲也有。”这句简单的话可以看做父女冰释前嫌的见证,茱莉亚在流放的日子中大概能体会到父亲的苦衷,神给你一个不一样的父亲便注定着你要忍受别人无法忍受的痛楚,茱莉亚给了父亲一个吻,屋大维安心的走了。她亲手给父亲戴上了一个喜剧效果的面具。

朱邦月:胸中盛满一生的爱 篇2

这个奇特的家庭,集中了世界上最多的苦难,也凝聚了人间最真的情感。 只为了朋友生前的一句嘱托,他无怨无悔地与需要照顾的别人的妻儿,组成新的家庭。他把所有的精力放在与自己毫无血缘关系的亲人身上,用浓重的爱诠释着世间的善与美。2010年2月11日,他当选“‘感动中国’ 2009年度十大人物”,登上中央电视台演播大厅。他的名字叫朱邦月。

他作出决定:迎娶朋友遗孀,并将其两个儿子抚养成人

朱邦月,出生于1938年,是福建省南平市人,住在邵武晒口煤矿宿舍楼33幢的一间简陋房子里,他是家里唯一可以走动的人。

1959年6月,朱邦月来到邵武晒口煤矿工作。1965年春,一个偶然的机会,他结识了顾伟祖和朱玲妹夫妇。夫妻俩都是残疾人,带着一个刚出生不久的孩子艰难地生活着。天性善良的朱邦月走进了这个家庭,他经常帮助顾伟祖挑水、劈柴、拉蜂窝煤。他们成了非常要好的朋友。

1967年5月的一天傍晚,顾伟祖心脏病猝发,临终时,他将两岁的儿子以及怀着5个月身孕的妻子托付给朱邦月照顾。望着那双恳求的眼睛,朱邦月作了一个至今不悔的决定:迎娶朋友遗孀,将朋友的孩子养大。他对失去丈夫的朱玲妹说:“玲妹,你别哭,伟祖去世了,我来帮助你。”

与朱玲妹母子组成新家庭后,大儿子随生父姓,叫顾中华,小儿子出生后随朱邦月姓,叫朱邵华。那时,朱邦月一边照顾朱玲妹坐月子,一边还要照看刚满两岁的顾中华,每天忙得团团转。为了更好地照顾母子3人,朱邦月放弃了生育亲生子女的念头。省吃俭用的他,对自己很抠门,但从不亏待朱玲妹母子,总会想方设法让他们吃得好一点,生活得开心一点。朱邦月的细心照顾,让这个家庭充满了温馨。

1983年,朱玲妹患上了“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从此再也没有站起来。家庭的重担全部落在了朱邦月的肩上。

朱玲妹说,生活中让她感觉最苦最难的事,就是洗澡和上卫生间。尤其是上卫生间,由于她既不会站立,又不会坐着,只能靠朱邦月抱来抱去。艰辛的日子没有让朱邦月失去信心,相反,他用自己的乐观情绪感染着家人。

顾中华高中毕业后,找工作屡屡碰壁,这让朱邦月很苦恼。

1986年5月16日,朱邦月骑着自行车运送材料时,满脑子想着家里的事,压根儿没意识到一辆满载砂石的卡车正朝他驶来,一声惨叫,他便倒在了车轮底下,不省人事的他被大家送往医院。经检查,他的左胫骨粉碎性骨折,并伴有软组织挫伤,由于伤口感染,伤势严重,必须做截肢手术。可是医生经不住朱玲妹苦苦哀求,不得不改变治疗方案,进行保守治疗。最后,朱邦月的腿是保住了,但脚上的伤口却迟迟不能愈合,经常复发,疼痛把他折磨得死去活来。这场不幸让这个难以支撑的家庭雪上加霜。

一连串的灾难接踵而来,一家人陷入水深火热之中

1989年,矿领导根据朱邦月的身体状况,特批他提前退休。

1991年,朱玲妹的病情更加严重,丧失了自理能力,吃喝拉撒全靠朱邦月照料,然而更大的灾难还在后边。

1993年起,大儿子顾中华的肌肉开始萎缩,丧失了自理能力。1998年,小儿子朱邵华也开始肌无力,母子3人的日常生活全靠朱邦月一个人打理。这些年来,朱邦月每天清晨5点多起床,整理好自己的伤口后,就开始一天的辛劳,洗米煮粥,洗衣服,搞卫生。6点30分以后开始帮母子3人穿衣、起床。从喂早餐到伺候3人上卫生间,一直忙到9点,才上街买菜;午饭之后,短暂休息一会儿,就要伺候3人洗澡;晚上,等母子3人睡下后,他再借着昏暗的灯光,清洗脚上的伤口。

2006年,靠福建省红十字会募集的爱心款,朱邦月切除了病腿并装上了假肢。腿不痛了,行动却更不方便了。

给妻子穿衣服时,他先将双臂伸进妻子腋下,让腰部着力才能把她抱起来,抱起后,要一手撑住她的身体,一手替她穿衣服,常常累得他满头大汗、气喘不止。这还不是最辛苦的,帮儿子顾中华穿衣让他伤透脑筋。顾中华身材高大,身体重,脊椎变形,导致身子极其疲软,稍不留意他的身体就会倒下去,每次帮他穿完一件衣服,朱邦月都要站起来喘口气,捶捶腰。有一次,朱邦月在替他穿衣时,不留心打了个趔趄,扭住了装假肢的腿,钻心地痛,让他坐在床沿上半天没能起来。老二朱邵华虽然能坐着,但脸已变形,头发脱落,四肢扭曲,无法行走,生活不能自理。

一家4口都是残疾人,家里很容易被悲观情绪所笼罩。为了给全家人鼓劲,朱邦月每次外出买菜,总会大声说:“又要去完成一项任务喽!”回来后,小儿子朱邵华就会大呼小叫地回应说:“快看,老爸给我们买回了好吃的。”而朱邦月则开心地把外面的见闻讲给妻儿听。

在朱邦月的用心呵护下,这个在风雨中一度摇摇欲坠的家渐渐有了活力。

他是一家人生命的烛光,点燃着一个家庭的希望

面对孩子们因无法动弹而出现的情绪失控,朱邦月总是耐心疏导,想方设法让他们开心,每天微笑着开始他的护理工作,这让全家人感到特别温暖。

有一回,朱邦月在做家务时,一不留神,摔在了地上,挣扎了半天也没爬起来,妻儿们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却无能力帮他,着急得哭了起来。从那以后,朱邦月无论做什么都会倍加小心,生怕再有个什么闪失,让妻儿担心。即使哪里不舒服,他也都忍着,决不在妻儿面前显露,怕影响妻儿一天的情绪。

朱邦月常说,每当全家人坐在一起的时候,他更能体会到一家人互相搀扶、互相依赖,顽强生活下去的力量。他在门前种了一些花草,天气好的时候,他就把母子3人推出来散散心,呼吸呼吸新鲜空气。对于这个特殊的家庭来说,这是一段难得的幸福时光。

近年来,朱邦月先后获得全国煤炭系统“百名感动中国的矿工”、全国“感天动地父母情十大真情人物”、“感动福建十大人物”、第二届“全国道德模范”等荣誉称号。

2009年9月20日,第二届“全国道德模范”评选表彰颁奖典礼在中央电视台一号演播大厅举行,朱邦月被评为“全国道德模范”,典礼结束后还没来得及去鸟巢和水立方看上一眼,他就匆匆赶回了老家,因为朱邦月放心不下躺在床上的妻儿。

2009年10月4日下午,“邵武爱心公社”的黄尚琼等20余人,用汽车把朱邦月一家接到了邵武城区,用4部轮椅推着他们逛街观景,让一家人饱览了邵武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变化,直到夜幕降临,才将他们送回了家。朱玲妹母子3人像笼中放飞的鸟儿,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2010年2月5日早晨,朱邦月收到了一份特殊的礼物,这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寄来的亲笔签名的新春贺卡。这也是他作为第二届“全国道德模范”的殊荣之一。这是一份特殊的礼物,一家人异常激动,国家领导人寄来贺卡,他们想都不敢想。

中国残联主席张海迪也被这个不幸而坚强的家庭深深打动了。她经常打来电话,关心和鼓励朱邦月一家人。朱邦月最终以他的故事和爱心,获得了民众对他的高度评价:一个生者对死者遗言嘱托的承诺,他用一生的大善、大爱和强烈的责任感来践行“一诺千金”的古训,他身上有古典义士的风范。40年来,日复一日无声的行动,他的大善大爱铸就了一座道德丰碑!

鉴于朱邦月的故事感动了众多人,他被大家推荐参加了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2009年度十大人物评选,最终,朱邦月被评为“感动中国”2009年度十大人物之一。

2010年2月11日早晨,担心错过 “感动中国” 2009年度十大人物颁奖典礼,朱邦月早早起来,收拾屋子、做早饭等,做完这一切后,匆匆赶往北京。以往吃过晚饭,洗漱完毕,朱玲妹母子3人通常会“各就各位”,但这天晚饭后,他们在大家的帮助下,坐在特制的轮椅上,提前守候在电视机前。邵武煤矿机关的干部、职工,也早早地聚集在了朱邦月的家中。

2月11日晚,中央电视台第一套黄金时间播出了“感动中国” 2009年度十大人物颁奖典礼晚会。第二个出场的“感动中国”人物就是福建省邵武煤矿退休工人朱邦月。他以一条残缺的腿,照顾着失去生活自理能力的妻儿,长达40多年,因此感动全中国。

感动中国评选委员会给朱邦月的颁奖词中写道:这个奇特的家庭,集中了世界上最多的苦难,也凝聚了人间最真的情感。他这支拐杖,是一家人的翅膀。他这双肩膀,扛住了生命的重量。

上一篇:印度传记电影《摔跤吧,爸爸》观后感下一篇:2022-2026年中国空压机市场深度调查与投资发展研究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