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一步加强我市体教结合工作的实施意见(精选6篇)
进一步加强我市体教结合工作的实施意见 篇1
关于进一步加强我市体教结合工作的实施意见
为面贯彻落实全省“体教结合”工作会议精神,推进素质教育,构筑优秀人才培养体系,促进教育、体育事业协调快速发展,为抢抓机遇,乘势而上,率先崛起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积极贡献。现就进一步加强我市“体教结合”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加强“体教结合”工作的重要意义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期体育工作的意见》(中发〔〕8号)中明确提出:“各类学校要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确保学生体育课程和课余活动时间,把具有健康体魄作为青少年将来报效祖国和人民的基础条件”。“体教结合”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强化学校体育工作、推进素质教育、促进青少年健康,为国家培养、造就高素质劳动者和优秀体育后备人才的一项新的`重要举措,是整合体育、教育资源而实施的重要人才培养战略,体现了体育、教育事业根本的培养目标,符合人才培养的内在要求。
近几年,我市体育、教育部门密切合作,各有关学校在教学、训练、人才的选拔进行了积极探索并取得了良好成绩。各级体育、教育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要认真总结前一阶段这方面工作的经验,以贯彻落实全省“体教结合”会议精神为契机,提高认识,转变观念,研究措施,加大相互配合的工作力度,努力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上资源合理配置,使用和成果共享等方面走出新路子,拿出新举措,共创淮北“体教结合”工作新局面。
二、进一步明确“体教结合”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和人才观,按照“资源共享、责任共担、义务共尽、成果共用”的原则,创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努力培养和造就一大批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和适应现代竞技体育事业发展的体育优秀后备人才。
发展目标: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重点,整合资源、优势互补,充分发挥现有青少年业余体校、体育中学等专业学校和高校体育专业的人才培养功能,积极开展体育特色学校(班)、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和高水平运动队的创建工作。力争通过3―5年的努力:建成1所国家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10所省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20所市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创建2―3所体育特色学校,4―6个体育特色班;基本形成以体育中学为龙头,各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和体育特色学校(班)为龙身,各级中小学为龙尾的一条龙优秀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
三、保障机制和工作措施
各级各类学校特别是农村中小学校要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核定的教师编制内配齐体育教师。按课程计划开足体育课时,积极开展课余体育活动,按照国家制定的各类学校体育场地、器材、设备标准,逐步配齐体育设施。要开足体育课时,保证学生每天一个小时的锻炼,积极组建学生运动队,开展经常性课余锻炼和竞赛活动,为发现和培养优秀体育后备人才打好基础。
加大对市体育中学的建设和管理力度。建好校舍,充实教学和管理人员,努力提高办学档次,积极筹办与省体育学院接轨的大专班,使之真正成为我市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与输送的“龙头”。
各级体育、教育部门要整合资源,使体育系统和教育系统的青少年训练体系互相衔接、互相补充。根据本区域内中、小学的实际情况,在项目设置、年龄结构、选材标准和训练、竞赛机制上统一规划、统一布局、统一要求。
鼓励有条件的中小学校创办体育特色学校(班)。各级主管部门要从本地实际出发,选好项目,配好师资,重点抓好田径、篮球、足球、手球、排球、乒乓球、棋类、跆拳道等项目的青少年训练。省、市级示范中学必须组建特色校运动队,鼓励青少年学生积极参加体育训练,并积极参加体育竞赛。鼓励淮北煤炭师范学院、淮北职业技术学院组建高水平运动队。
本新闻共2页,当前在第1页12
进一步加强我市体教结合工作的实施意见 篇2
一、充分认识进一步加强草原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1. 准确把握当前草原工作面临的形势
进入新世纪以来, 国家大力推进草原保护建设, 实施草原重大生态工程, 集中治理生态脆弱和严重退化草原, 成效显著。目前, 草原生态发生了积极变化, 全国草原生态环境加速恶化的势头初步遏制, 局部地区生态环境明显改善;草原畜牧业发展方式加快转变, 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牧民收入持续增长, 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但草原牧区发展仍面临诸多矛盾和问题, 草原生态环境整体仍在恶化, 载畜能力大幅下降;草原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仍很落后, 效益低下;草原自然灾害频繁, 防灾抗灾能力薄弱;牧民收入水平低, 增收难问题突出。草原生态环境持续恶化, 不仅制约着草原畜牧业发展和牧民增收, 影响着牧区经济社会全面可持续发展, 而且直接威胁到国家生态安全, 草原保护建设各项工作亟待进一步加强。随着国家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草原生态优先的战略定位进一步确立, “十二五”时期将是草原生态保护建设的重要机遇期, 也是推进草原生态环境实现整体好转的攻坚期。必须立足草原牧区实际, 坚持科学发展, 集中力量解决草原牧区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提高草原牧区生态文明水平, 增加可持续发展能力。
2. 统筹推进新时期各项草原工作
做好草原工作, 是中央的要求, 社会的期望, 牧民的期盼。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实施生态优先战略, 按照“保护草原生态、转变发展方式、促进草畜平衡、推动转移就业”的基本工作思路, 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 尽快扭转草原生态持续恶化的局面, 提高草原生产能力, 促进草原可持续利用。从2011年开始, 国家将在重点草原省份全面启动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 实施禁牧补贴、草畜平衡奖励、牧民生产补贴、牧区教育支持和绩效考核奖励。这是一项大政策, 落实这项政策给草原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我们要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 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在抓好重大草原生态工程建设的同时, 扎实推进草原承包、草畜平衡、监督执法、监测预警和科技进步等管当前、利长远的各项工作, 把中央的各项惠牧政策切实落实到草场牧户。
二、扎实推进和完善草原家庭承包经营制度
1. 明确草原权属
明晰草原所有权、确定草原使用权是深化牧区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 也是落实草原各项制度的基础。力争用五年左右时间, 基本完成权属明确、管理规范、承包到户的草原承包经营体制改革任务。加强草原资源调查勘测, 确定草原土地类型和四至边界。结合基本草原划定工作的开展, 进一步明晰草原的权属关系。按照《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法》、《草原法》的规定, 依法开展草原登记, 实现“草定性、地定权、人定心”, 充分发挥牧民保护草原的主体作用。
2. 落实草原承包经营制度
将草原承包到户, 明确草原承包者的权利义务是建立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的前提。只有草原承包到户, 各类草原补贴才能落实到牧户。目前尚未实行草原承包的, 要尽快落实到户, 签订承包合同;已承包到户的, 要进一步规范承包合同内容, 特别要明确承包经营者落实草畜平衡、保护草原生态的义务和责任;实行联户承包的, 要尽快在承包合同中确定联户成员的具体权益和责任。
3. 规范承包经营权流转
要加强草原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 在依法自愿有偿和加强服务的基础上, 完善草原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 明确流转的程序、条件、方式及用途。建立健全草原承包经营权流转规程和流转合同登记备案制度, 指导草原流转合同的订立, 建立流转合同档案, 规范草原承包经营权流转行为, 维护流转双方合法权益。加强对草原流转情况的调查研究, 及时掌握动态。强化对草原流转的监督管理, 防止以草原流转为名, 擅自改变草原用途。
4. 强化承包管理
要完善草原承包合同管理, 各地核发的草原所有权和使用权证应统一式样, 承包合同应确保内容齐全规范, 数据准确无误, 做到图、表、册一致, 人、地、证相符。加强档案管理, 准确、完整、及时地收集整理草原承包合同、牧户承包情况图表、原始文字记录等档案资料, 归档保管。建立草原承包电子档案, 实现草原承包工作的信息化管理。尽快建立草原纠纷调处机制, 充分发挥草原监理机构的作用, 引导农牧民通过人民调解、行政调处等途径, 依法解决草原承包纠纷。
三、严格落实草畜平衡制度
1. 核定草原适宜载畜量
各地要结合本地区天然草原生态及生产力状况, 加快确定草原适宜载畜量标准, 核定草原载畜量, 明确草原使用者或承包经营者的放牧牲畜数量上限, 为落实草畜平衡奖励打牢基础。制定草原载畜量标准或者核定草原载畜量时, 应当充分听取草原使用者和承包经营者的意见, 组织专家进行论证, 确保草原载畜量标准和草原载畜量核定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2. 制定减畜计划
各地要根据核定的载畜量, 制定明确的减畜计划, 确定减畜数量, 规定减畜时间进度, 并逐级上报备案。要将减畜额度落实到村、到户, 对落实减畜计划、实现草畜平衡的牧户及时兑现奖励资金, 确保牧民减畜不减收。
3. 尽快实现草畜平衡
各地要制定完善草畜平衡核定办法, 建立草畜平衡目标管理责任制, 逐级签订草畜平衡责任状, 明确领导责任。要实行草畜平衡公示制, 发挥牧民的自我监督和社会监督作用。各地要切实采取措施, 杜绝超载过牧。
四、继续强化草原执法监督
1. 加强草原监督管理
各地要高度重视草原监理机构执法监督条件和能力建设, 配备必要的执法监督装备, 提高监管能力。各级草原监理机构要做好草原承包、草原禁牧休牧轮牧、草畜平衡制度的具体落实和管理工作, 加强对草原基础设施的管护。严格草原资源管理, 保护草原建设成果。积极配合有关部门, 加快制定草原植被恢复费征收标准和征收办法, 力争从2011年开始依法开展草原植被恢复费征收工作, 确保资金取之于草原用之于草原, 促进草原生态修复。
2. 加大对草原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
要在依法打击各种破坏草原、损害牧民合法利益行为的同时, 加大对草原禁牧休牧制度、草畜平衡制度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力度, 对禁牧区、休牧期的牲畜放牧情况实行常态化巡查, 定期核查草畜平衡实施区放牧牲畜数量, 对违反禁牧休牧和草畜平衡管理规定的行为做出纠正或处罚。要创新执法方式, 重点查处和曝光一批大案要案, 震慑不法分子。
五、不断加强草原监测预警
1. 加强草原监测
草原监测是确定草原生产能力、核定草畜平衡的基础, 是评估政策效果的重要手段。要针对当前草畜平衡、草原生态方面监测工作比较薄弱的问题, 丰富完善草原监测指标体系, 改进监测方法和手段, 优化监测指标, 创新监测方法。在稳步推进国家级草原固定监测点建设的同时, 各地要规划设置数量适宜、分布合理的省级、县级草原固定监测点。规范固定监测点的运行和管理, 定期开展草原固定监测工作。抓紧开展草原本底调查, 摸清政策实施基年的草原基本状况。加快开发监测预警信息系统, 提高草原监测数据的信息化管理水平。及时编制监测报告, 发布监测信息, 客观反映草原植被生长、草原生产能力、草原生态、草原灾害、草原生态工程效益等状况和变化情况, 为评估草原生态补助奖励政策实施效果、完善草原扶持政策、加强草原监督执法等提供科学依据。
2. 强化草原火灾预警
加强草原火灾监测预警, 是做好草原防火、保护植被恢复成果的重要保障措施。要加强与气象部门、科研单位合作, 开展草原火灾监测预警新技术新方法的研究, 提高监测预警的准确性和时效性。在做好草原火灾监测预警的基础上, 继续加强草原防火预案制度、物资装备、通讯指挥、应急队伍等方面的建设, 努力提高对草原火灾的综合防控能力。
3. 完善信息预警机制
加强对草原生产和生态变化规律的研究, 认真开展草原生产生态形势分析和预测, 对可能出现的重大形势、趋势变化做出预报预警。建立信息发布制度, 健全信息发布平台, 强化信息预警, 提出应对措施。积极引导农牧民做好人工草地建设、饲草料储备、畜群结构调整、牲畜出栏和草原灾害防治等工作, 不断提高草原科学管理和风险应对能力。
六、大力推进草原科技进步
1. 加强草原科技创新
要以牧草产业技术体系为依托, 围绕草原植被恢复和牧民生产方式转变, 开展优质高产牧草和抗性牧草品种筛选、人工草地建植、划区轮牧模式、放牧季与非放牧季家畜补饲和结构优化、草原现代家庭牧场建设、草原鼠虫害防控、退化草原治理、草原保护建设成效分析评估等研究工作, 尽快开发出一批自主创新的科技成果。
2. 加快先进适用技术推广
要以草原技术推广机构和牧草产业技术体系为主, 根据不同的草原保护建设项目, 做好适用技术的筛选、集成和展示工作。加快优良牧草高产栽培、退化草地补播改良、轮牧休牧、舍饲圈养、遥感应用、全球定位等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加强草原保护建设科技综合示范区建设, 加大引导示范和辐射带动作用, 加快科技成果转化。
3. 加强人才培训培养工作
要针对不同的培训对象和培训需求, 通过举办培训班、现场观摩会、科技入户、科技书屋等形式, 加强对农牧民和基层草原管护员的培训, 提高其发展现代生态畜牧业、开展多种经营和管护草原的能力。加强草原职业技能鉴定工作, 加快草原实用人才培养, 满足草原建设工作的需要。
七、切实加强草原工作的组织领导
1. 落实工作责任
各地要根据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实行“目标、任务、责任、资金”四到省的要求, 落实属地管理责任。要把草原工作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 明确工作分工, 落实具体责任, 建立统一领导、各司其职、责任到人的工作机制, 保证处处有人管, 事事有人抓, 切实把草原扶持政策落到实处。完善目标管理责任制, 逐级建立健全绩效考核办法, 细化明确考核指标, 做到奖罚分明。建立健全督查制度, 对政策落实施行全过程监控, 确保政策不走样、不缩水。
2. 建立健全工作保障体系
要尽快建立机构设置合理, 队伍结构优化, 设施设备齐全, 经费保障有力的草原工作体系, 积极协调有关部门, 妥善解决机构、编制、人员、经费等问题。在草原面积较大、草原生态脆弱的县级以上行政区域要建立草原监理机构, 明确管理职责、充实监理队伍。已经设立监理机构的地方, 要进一步理顺体制、完善机制。加强草原技术推广体系建设, 明确公益性定位, 健全基层服务网络, 创新服务方式, 提高服务质量。对禁牧、减畜和实施生态移民的牧户提供生态管护公益岗位, 逐步建立一支以牧民为基础、覆盖所有草原的基层草原管护队伍。
3. 形成工作合力
各地要加强调查研究, 广泛听取意见, 积极争取发展改革、财政、教育、科技、劳动保障等部门的支持, 尽快制定草原保护建设政策落实工作计划和实施方案。严格按照实施方案, 一抓到底, 要全面开展动员部署, 组织落实, 监督检查, 及时发现新问题, 及时加强和改进相关工作, 切实保障各项任务按期完成。
4. 加强舆论宣传
要充分运用广播电视、入户宣讲、政策明白纸等多种形式, 大力宣传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等草原扶持政策, 使广大农牧民群众充分了解政策内容, 增强保护建设草原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广泛宣传草原在国计民生和生态文明建设中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大力宣传草原保护建设的政策法规和发展成就, 提高全社会关心草原、爱护草原的意识, 使草原生态文明的理念深入人心。
各地在贯彻落实本意见过程中, 如有问题或建议, 请及时与农业部畜牧业司草原处联系。
联系人:李维薇
电话:010-59192874
进一步加强我市体教结合工作的实施意见 篇3
农农发[2010]5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农业(农牧、农村经济)厅(局、委):
农药管理事关农业生产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关乎农民利益和社会稳定。近年来,各地采取积极措施,加强农药管理工作,为农业生产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但最近一段时期,一些地方农药市场秩序比较混乱,违法生产、销售禁限用高毒农药行为屡禁不止,因农药残留造成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时有发生。为切实维护农民利益和消费者权益,现就进一步加强农药管理,提出如下意见:
一、加强经营主体监管,规范农药经营行为
当前,农药经营主体多、规模小、秩序乱的问题比较突出。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要会同工商管理部门全面开展农药经营单位的清查,对无照经营及不符合经营资质要求的,坚决依法取缔,符合条件的经营单位由省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上网公布。经营单位要建立健全进销货台账,严格进货查验,向购药者提供正确的用药指导,出具销售凭证。建立农药经营单位违法行为记录档案,对有严重违法行为或一年内多次违法经营的,要提请工商管理部门依法停止其经营活动。大力发展农药连锁经营,鼓励农药生产企业开展农药直销,支持农药生产、经营企业开展“卖药、施药”一体化服务。蔬菜优势区域重点县要推行高毒农药定点经营制度,严格核定高毒农药经营单位,实行实名购药,建立高毒农药销售流向记录。
二、强化使用技术指导,引导安全合理用药
农药使用行为直接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要根据当地病虫害发生特点,及时发布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用药指导目录,向农民推荐安全、高效、适用的农药品种,指导农民正确选用农药。加强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农产品生产企业用药行为的监督管理,督促其建立规范的农药使用记录。重点加强对蔬菜、水果等鲜食农产品主产区分散农户的用药技术培训和指导,推行农药使用监管员制度,加强对农药使用情况的巡查,发现违规使用农药的,要及时纠正,严重违规的,要及时报告当地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省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强对蔬菜、水果生产过程中农药残留监测,发现违规使用禁限用高毒农药的,依据有关规定严肃查处。充分发挥园艺作物标准园和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组织的示范带动作用,引导农民安全合理用药。
三、加强农药监督执法,整顿农药市场秩序
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强对农药市场的日常监管,特别是对基层乡村农药经营门店的检查,重点检查其经销的农药产品标签是否规范,发现不符合规定的,依法查处并责令生产者改正。要加大对农药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力度,主要检测有效成分含量及是否添加禁限用高毒农药成分。强化“检打联动”,发现假劣农药的,要“追根溯源、一查到底”,情节严重的,及时提请我部吊销其农药登记证。抓好大案要案查处,落实挂牌督办制度,强化省际间、部门间协作配合,涉嫌犯罪的要及时移交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案件查处情况要及时报送上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案件办结后,要在报刊、电视、网络等媒体上曝光。加强农药展销会的监督管理,严格审查参展单位资质和参展产品合法性,展销会期间出现虚假信息并造成严重影响的,依法追究展销会组织者责任。
四、强化政务信息公开,增强公共服务意识
政务信息公开是推动依法行政、提升公共服务能力的有效手段。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要按照《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规定,及时公开农药管理相关信息。要公布办事程序和要求,推行阳光审批,提高行政审批效率。及时公布农药登记、质量监测、农药药效、安全风险等信息,为农药执法人员、农药生产经营单位和农民提供服务。
五、妥善处理药害事故,维护社会稳定
农作物药害事故是影响农业生产安全的重大隐患,妥善处理药害事故,不仅是一个技术问题,更是一个敏感的社会问题。各省(区、市)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要制定农药药害技术调查及技术鉴定的程序和要求,建立药害鉴定专家库。各地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要及时组织专家对药害事故进行鉴定,科学判定药害发生原因及损失程度,指导农民及时采取补救措施,最大限度降低损失。对涉及面广、影响较大的药害事件,及时向当地政府及上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报告,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及时处理,防止事态扩大,避免群体事件发生。
六、健全农药管理机构,提升农药监管能力
各省(区、市)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要明确农药管理牵头单位,统筹协调农药管理各项工作,积极推动农药管理机构参与管理,市、县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要明确农药管理的机构和人员。农药管理机构与农业综合执法机构要密切配合,全面履行农业部门农药监管职责,禁止农药管理和执法人员参与农药经营活动。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要积极争取同级财政支持,落实农药管理经费,保障农药市场检查、质量监督和安全用药指导等工作的顺利开展。
附:农药管理条例实施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保证《农药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的贯彻实施,加强对农药登记、经营和使用的监督管理,促进农药工业技术进步,保证农业生产的稳定发展,保护生态环境,保障人畜安全,根据《条例》的有关规定,制定本实施办法。
第二条 农业部负责全国农药登记、使用和监督管理工作,负责制定或参与制定农药安全使用、农药产品质量及农药残留的国家或行业标准。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协助农业部做好本行政区域内的农药登记,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农药研制者和生产者申请农药田间试验和临时登记资料的初审,并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农药监督管理工作。
县和设区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农药监督管理工作。
第三条 农业部农药检定所负责全国的农药具体登记工作。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所属的农药检定机构协助做好本行政区域内的农药具体登记工作。
第四条 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必要时可以依法委托符合法定条件的机构实施农药监督管理工作。受委托单位不得从事农药经营活动。
第二章 农药登记
第五条 对农药登记试验单位实行认证制度。
农业部负责组织对农药登记药效试验单位、农药登记残留试验单位、农药登记毒理学试验单位和农药登记环境影响试验单位的认证,并发放认证证书。
经认证的农药登记试验单位应当接受省级以上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的监督管理。
第六条 农业部制定并发布《农药登记资料要求》。
农药研制者和生产者申请农药田间试验和农药登记,应当按照《农药登记资料要求》提供有关资料。
第七条 新农药应申请田间试验、临时登记和正式登记。
(一)田间试验
农药研制者在我国进行田间试验,应当经其所在地省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所属的农药检定机构初审后,向农业部提出申请,由农业部农药检定所对申请资料进行审查。经审查批准后,农药研制者持农药田间试验批准证书与取得认证资格的农药登记药效试验单位签订试验合同,试验应当按照《农药田间药效试验准则》实施。
省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所属的农药检定机构对田间试验的初审,应当在农药研制者交齐资料之日起一个月内完成。
境外及港、澳、台农药研制者的田间试验申请,申请资料由农业部农药检定所审查。
农业部农药检定所应当自农药研制者交齐资料之日起三个月内组织完成田间试验资料审查。
(二)临时登记
田间试验后,需要进行示范试验(面积超过10公顷)、试销以及在特殊情况下需要使用的农药,其生产者须申请原药和制剂临时登记。其申请登记资料应当经所在地省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所属的农药检定机构初审后,向农业部提出临时登记申请,由农业部农药检定所对申请资料进行综合评价,经农药临时登记评审委员会评审,符合条件的,由农业部发给原药和制剂农药临时登记证。
省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所属的农药检定机构对临时登记资料的初审,应当在农药生产者交齐资料之日起一个月内完成。
境外及港、澳、台农药生产者向农业部提出农药临时登记申请的,申请资料由农业部农药检定所审查。
农业部组织成立农药临时登记评审委员会,每届任期三年。农药临时登记评审委员会一至两个月召开一次全体会议。农药临时登记评审委员会的日常工作由农业部农药检定所承担。
农业部农药检定所应当自农药生产者交齐资料之日起三个月内组织完成临时登记评审。
农药临时登记证有效期为一年,累计有效期不得超过四年。
进一步加强我市体教结合工作的实施意见 篇4
一、进一步完善农村义务教育“以县为主”管理体制,建立健全经费投入保障机制
(一)建立“以县为主”的财政保障制度。市政府承担对辖市内义务教育的主要财政责任,加大市级财政对教育经费的统筹力度。确保公办中小学和公办幼儿园教职工人员经费、中小学生均公用经费、校舍维修改造经费、学校布局调整和标准化学校建设经费全额纳入财政预算,并做到逐年增长。积极争取省、市通过增加转移支付,增强义务教育经费的保障能力。市政府新增教育经费要主要用于农村教育。农村税费改革后上级教育转移支付等省、市专项补助资金统一纳入市级财政教育专项经费预算,全额用于教育事业,做到专款专用。乡镇(街道)要积极筹措资金,按有关规定提供新建、扩建中小学校舍所必需的土地,改善农村中小学、乡镇(街道)成人学校和幼儿园的办学条件,提高教师待遇。乡镇(街道)按不低于当年本级财政支出的5%安排用于农村教育事业,并作为市政府对乡镇(街道)年终考核指标之一。
(二)合理提高教师的经济待遇。中小学教职工工资由市财政统发,实行市长负责制。教师工资统一城乡同类学校教师的收入分配政策,中小学教职工应享受当地政府出台的公务员津贴、补贴政策,所需经费由财政承担。统一城乡教师的医保、社保政策,城乡教师的住房补贴与公务员同步,中小学教师增收节支奖力求享受当地国家公务员平均增收节支奖励水平。对经过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和多方筹集资金后仍有困难的乡镇(街道),中小学教师增收节支奖发放,市财政予以专项补助。原乡镇(街道)涉及到教职工的奖教福利待遇、教师探亲每周报销费用、外地教师生活或工作补贴等有关优惠待遇,乡镇(街道)要继续予以保证。各级各部门要积极采取措施,遵循按劳分配的原则,适当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待遇,缩小城乡教师收入的差距,逐步使其达到同等水平。
(三)建立健全中小学公用经费保障机制。在现行标准的基础上,根据中小学所在市域、规模大小、布局调整等具体情况,科学合理确定中小学生均公用经费定额标准,并切实保证公用经费到位,对农村中小学运转所需的公用经费要重点予以保证。农村中小学生均公用经费定额标准要高于城镇同类学校标准,除学校收取的杂费全部用于公用经费开支外,不足部分由市财政统筹安排,并确保按时足额拨付到校。鼓励农村学校开展小班化试点探索,对小班化试点学校的生均公用经费核定、教师编制核定等方面予以适当倾斜。对农村学生数较少的学校及寄宿制学校,在公用经费核定时要予以照顾。各乡镇(街道)、各校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关于中小学收费的规定,规范收费行为,不得擅立收费项目或提高收费标准。
(四)进一步加大教育基本建设投入力度。建设中小学校舍纳入社会发展规划,所需基本建设经费,列入政府基本建设支出预算。土地出让金的一定比例、财政新增收入按不低于年初确定的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的比例、按规定征收的城乡教育费附加等资金,全额用于中小学、幼儿园、农村成人学校的基本建设和设备添置。控制新的基本建设债务,对“以县为主”管理体制调整之前形成的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基本建设债务,由市、乡镇(街道)合理安排还贷计划。城乡教育费附加主要用于学校办学条件的改善,对农村学校的设备配置实行专项补助。将新增危房和破旧校舍勘察、维修改造列入正常工作,所需经费列入财政预算。
(五)深化投资体制改革,探索建立多元投资体制。以非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薄弱学校、政府新建学校以及后勤项目为重点,在明晰产权和保证国有资产不流失的基础上,对政府投资资金分别采取直接投资、资本金注入、投资补助、贷款贴息等方式,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积极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以独资、租赁、合资、合作、项目融资等方式,参与办学。继续广泛动员和鼓励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港澳同胞、海外侨胞等社会各界和公民个人捐资助学。进一步落实对捐资助学单位和个人的税收优惠政策,对纳税人通过非营利的社会团体和国家机关向农村义务教育和职业教育的捐款,应在纳税所得额中全额扣除。继续开展“希望工程”、“爱心捐款”等活动。
(二)全面实施“万校标准化”工程。结合布局调整和薄弱学校改造,切实加强农村学校基础建设。从2005年起,通过5年的努力,把义务教育阶段的每一所学校建成结构安全、设施完备、功能配套、环境优美的标准化学校。
(三)积极实施寄宿制学校建设。结合万校标准化建设工程,积极实施农村寄宿制初中建设,争取到2007年底,建成3所省级示范性寄宿制初中。农村小学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推行寄宿制。认真实施省人民政府“农村中小学食宿改造工程”,解决好师生就餐困难,推进寄宿制学校建设。小学低段年级的学生寄宿要建立护理、护送制度,配足配强专职保育员,确保学生安全。
三、坚持教育均衡发展,努力创造条件,推进教育公平
(一)大力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切实加强教师的继续教育培训工作,逐步把教师继续教育的重点从学历补偿教育转到教师专业成长上来。根据省人民政府关于“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提升工程”的要求,设立教师培训专项经费,2005年起,市财政按每年不少于教职工工资总额3%的比例安排教师培训专项经费,用于中小学师资培训及培养。确保每年有一定数量的高学历教师充实到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促进农村中小学师资结构合理化。新认定一批农村学校骨干教师,享受现有市等级骨干教师待遇。进一步完善教师职称评审办法,中、高级教师职称评选适当向农村倾斜。改革和完善农村教师进城考制度,在促进师资合理流动的前提下,切实稳定农村学校教师队伍。继续实施城市学校教师定期到农村支教制度,适当延长支教时间,以发挥支教教师的作用。倡导全社会关心和爱护教师的良好氛围,努力改善教师的工作、生活待遇,市政府每年用10万元奖励长期在农村从教的优秀教师。
(二)积极推进贫困家庭学生资助体系建设。根据省人民政府“农村中小学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扩面工程”、“农村中小学爱心营养餐工程”的要求,进一步加大扶贫助学力度。设立扶贫助学专项资金,用于扶贫助学。市财政按省下拨的扶贫助学专项资金落实配套资金。进一步完善扶贫助学办法,通过实行教育券制度等,专款专用,确保扶贫助学资金使用效益,确保不使一个学生因为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在现行基础上,进一步扩大扶贫助学资助范围,将特困残疾人子女、重点优扶对象子女、特困职工子女及其他低收入困难家庭子女和少数民族学生列入义务教育和高中段教育资助对象。对因病、因灾等其他原因造成家庭经济确有困难的学生,可根据困难程度实施减免。对义务教育阶段农村中小学经济困难家庭学生实施爱心营养餐工程,所需资金由财政保障。规范扶贫助学行为,切实做到资助工作公开、公平、公正,教育部门和有关学校要及时向社会公布各类资助金额、物资的分发情况。
(四)进一步做好流动学生的义务教育工作。按照流动儿童少年义务教育以流入地政府为主、以公办中小学接纳为主的原则做好流动儿童少年的义务教育工作。把流动儿童少年的义务教育纳入教育发展规划;民工子弟学校纳入教育行政部门管理,使民工子弟学校的管理考核逐步与当地公办学校一致;公办中小学接纳民工子弟入学的按当地学生生均公用经费标准拨付公用经费,纳入财政预算;流动学生的义务教育纳入当地政府的教育责任。
(六)进一步加强农村学前教育。乡镇中心幼儿园实行“以乡为主、县乡共管”的体制,明确乡镇(街道)的办园主体地位,市教育局负责教师配置、人事管理及业务指导等。落实农村幼儿教师社会保障政策,努力提高农村幼儿教师待遇。乡镇(街道)中心幼儿园逐步过渡到教师由公办教师担任。依法加大对民办幼儿园的整治力度,规范民办幼儿园的办学行为。提高学前教育质量,抓好幼儿教师的培训进修,提高农村幼儿教师的持证率。积极鼓励有条件的幼儿园争创市级示范幼儿园。量力而行发展婴幼儿早期教育。
(七)规范学校、幼儿园产权管理,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各地不得将公办中小学和幼儿园以出售、拍卖等方式进行转让,已经转让并造成国有资产流失、减损或群众反响强烈的要及时予以纠正。乡镇(街道)中心幼儿园等公办幼儿园不得以个人承包方式办园,已承包的必须及时收回。公办中小学和幼儿园的转制必须按规定经市教育行政部门同意报省教育厅批准后方能实施。要认真清理和妥善处置中小学布局调整后的学校资产,要切实做好中小学和幼儿园的房屋产权证和土地使用证办理工作,政府各相关职能部门要简化手续,为学校及幼儿园办证提供方便。布局调整后的闲置校产经市政府批准后方可置换,置换所得资金要全部用于中小学和幼儿园建设。
四、加强领导,强化责任,切实把农村教育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一)落实政府对农村教育的责任。乡镇(街道)确保不低于当年本级财政支出的5%用于农村教育事业,不断完善市对乡镇(街道)的教育目标责任制考核。对统筹城乡教育发展、促进辖市内各类教育均衡发展卓有成效的乡镇(街道),市政府将给予表彰奖励。对落实责任、完成任务不好的,要给予通报批评。市政府每年公布对各乡镇(街道)上述内容的考核结果。
进一步加强我市体教结合工作的实施意见 篇5
关于进一步加强网络舆情引导工作的实施意见 各镇综治委、政法各部门,县直有关单位,各工业园区:
根据惠安县委、惠安县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维稳信息员、维稳群众工作队和网络舆情引导员“三支队伍”建设的意见》(惠委„2010‟44号)文件精神,为进一步提高我县网络舆情应对能力,加强网络虚拟社会管理,营造良好的网络舆情氛围,维护全县虚拟社会和现实社会的全面稳定,现就加强网络舆情引导工作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胡锦涛总书记在《人民日报》创刊60周年之际考察人民日报社和人民网时就提高舆论引导能力的重要讲话精神,按照“统一构建、梯队管理、关口前移、全面监测、重在预警、主动引导”的原则,以加强网络舆情引导制度建设为根本,以队伍建设和技术建设为支撑,以适时适度引导为手段,以掌控网络话语权为核心,突出多方参与,综合施策,形成由县委政法委、县委宣传部联合构建,县公安局牵头主抓,各级各部门和各行 业引导员为主体“面上巡、多层控、重点防、主动侦、适时引”的网络舆情综合防控体系,推进社情民意在第一时间掌控,矛盾纠纷在第一线化解,网络舆情在第一关口引导,努力营造良性互动的网络环境。
二、组织机构
县网络舆情引导员队伍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由县委常委、政法委书记担任组长,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任第一副组长,县政府分管副县长、县公安局局长和县委办公室、县政府办公室、县委宣传部、县委政法委分管领导任副组长,成员由县直相关部门分管领导组成;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简称“引导办”),挂靠县公安局政工科,主任由县公安局分管领导担任,副主任由县委宣传部分管副部长兼任、县公安局政工科科长担任,成员由县公安局政工科、网安股、信通股、县委网络管理办公室和县电信、移动、联通等相关单位抽调人员组成。具体负责引导员队伍管理、业务安排和协调事宜。网络舆情引导员主要分布在宣传、公安和县直机关单位、网络运营单位以及各乡镇和社会网民中。各单位网络舆情引导员人数不少于1名,其中引导员多于3名的单位成立网络舆情引导工作小组,设组长一名、联络员一名。网络舆情引导员应是具备较强的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能力;有较强的综合分析能力、文字表达能力和电脑操作能力,能熟练运用网络语言和表达方式进行网上交流。另在群众中选建一批社会网络舆情引导员。网络舆情引导员队伍的主要职责是通过网络舆情巡查监测、信息研判、舆情引导、舆情预警、危机应对、2 在第一时间发现网络上的不稳定苗头,第一关口开展舆情引导,及时消除网络舆情危机。
网络舆情引导员实行双重管理,日常工作由所在单位负责督促落实,业务上归“引导办”管理。“引导办”实行梯队管理的模式,将全县网络舆情引导员分为四个梯队。第一梯队为核心成员梯队。以公安网安部门、宣传部网络科人员为主。其职责是:在做好日常巡查、舆情引导的同时,主要负责收集各单位引导员上报的信息并分析研判、发布预警通报、组织培训、编写网络舆情信息、发布引导指令、组织有针对性的专题宣传引导、考评引导员等。每个核心梯队成员还应联络挂钩若干热点部门,指导、督促相关单位落实网络舆情引导工作。核心梯队工作人员配发3G上网手机,每月根据完成规定的网络发布信息任务给予100元的稿酬补贴。第二梯队为骨干成员梯队。人员组成主要为各单位引导员、工作小组负责人或联络员。主要职责是:在做好日常巡查、信息上报、舆情引导等工作的同时,负责上传下达预警通报、指导本单位引导员开展引导工作、参与涉及本单位本行业的舆情整理分析和研判处置。骨干梯队工作人员每月根据完成规定的网络发布信息任务给予80元的稿酬补贴。第三梯队为普通成员梯队。即核心梯队、骨干梯队除外的全部网络舆情引导员。主要职责是:在做好日常巡查、信息上报、舆情引导等工作的同时,接受本单位舆情引导负责人的管理,接到上级指令后及时登陆相关论坛主题进行引导,占据舆论主导、上报即时网情等。骨干梯队工作人员每月根据完成规定 3 的网络发布信息任务给予60元的稿酬补贴。第四梯队为社会网友梯队。由公安机关内部设立的网络舆情引导员在网民、论坛管理员、版主中物色发展一批社会网络舆情引导员,当发生重大的网络舆情危机时,由“引导办”指令他们上网开展正面引导。社会网友梯队按照发挥作用情况给予专项奖励。
三、机制建设
要制定危机应对预案。完善应急响应机制建设,在监测环节、预警环节、应对环节上制定详细周密的危机应对预案,从整体上形成网络舆情联动应急响应机制。要健全信息收集和通报制度。及时传递、沟通信息,加强协调作用,形成工作合力,及早做好应对准备,确保危机有效化解。要利用传统媒体的公信力、影响力和传播优势来引导网络舆论,使传统媒体与“网声”功能互补,从而取得主流舆论占据强势地位的效果。要建立政府信息发布和网上新闻发言人制度。掌握舆情引导的先机和主动权。畅通网民访求渠道和网络监督通道,有效化解隔阂和对立情绪。对突发、敏感事件,要抢占先机,及时、准确、透明地发布权威信息,以占领网络舆论高地,防止信息误读,避免小道消息和攻击性言论在网上的传播。要建立网上评论员制度,积极介入重大知名网站、论坛和群组参与评论,快速形成正面宣传、有效引导的工作局面。要建立网络舆情“统战”机制。在社会各阶层中不断培养壮大正面引导力量,营造形成网络舆情引导的“统战”效应。要建立综合治理工作机制。联合整治网上突出问题,4 切实维护好网络虚拟社会秩序。
四、工作保障
(一)强化组织领导和经费保障。各级领导要切实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和忧患意识,充分认识网上斗争形势的复杂性和严峻性,从思想上、行动上重视网络舆情引导工作,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认真落实县委、县政府有关加强网络引导的决策部署。要坚持一把手亲自抓,采取有效措施,从人员、装备、经费等方面为网络舆情引导工作提供保障,由县财政按每年20万元网络舆情引导专项经费的标准拨付给“引导办”,由“引导办”统一管理,引导经费应随网络舆情走势逐年递增。
(二)强化技术支持和人员培训。“引导办”要牵头建立专门的QQ群平台、飞信平台、短信平台等工作平台,作为网络舆情引导工作中上报信息、发布预警、下达指令、开展培训和工作交流的便捷工具。要注重吸纳、培养高水平的网络理论和管理人才、高素质的一线网络评论人才、掌握尖端网络信息技术的专业人才,通过开展业务和网络技能的专业培训,使网络信息舆情引导队伍全面掌握各种网络技术手段,有效应对各种舆情信息,成为驾驭互联网的专业化、综合性战斗实体。
(三)强化工作考评和责任奖惩。“引导办”要制定完善网络舆情引导员考评奖惩办法,确保网络舆情引导工作落到实处。引导员每月稿酬与信息发布量相挂钩,信息上报量未完成的当月稿酬不予补贴。对上报信息发挥重要作用、引导 5 工作取得突出成效等实行专项奖励。“引导办”每年按照一定比例评选优秀网络舆情引导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各单位对网络专业人才要从政治待遇、经济待遇上给予倾斜,对成绩显著、表现突出的人员要列为后备干部予以培养使用。对故意在网上发表不适当的言论引发负面影响的按相关规定严肃处理。县综治委将把网络舆情引导工作列为落实综治领导责任制的重要内容,平时将加强跟踪督导检查,对领导不重视、措施不到位造成负面网络舆情滋生蔓延或漏管失控的,将组织责任倒查,严肃追究相关领导责任,直至实行综治一票否决。
惠安县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
2010年12月22日
主题词:维稳工作 网络舆情引导 实施意见
抄送:市委政法委、市综治办;县四套班子主要领导、分 管领导
进一步加强我市体教结合工作的实施意见 篇6
关于进一步加强交通纪检监察工作的实施意见
为了进一步加强交通纪检监察工作,扎实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努力促进xx交通工作提速创优与和谐交通建设。经局党委研究决定,现就加强交通系统纪检监察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分析形势,提高认识,进一步增强做
好交通纪检监察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1、进一步加强交通纪检监察工作,是服务发展第一要务、推进交通事业又快又好发展的迫切需要。经济要发展,交通必先行。随着xx交通工作“十一五”规划的逐步实施和新农村建设的快速推进,交通工作在整个xx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更加突出,作用更加明显。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交通工作能不能按照规划顺利推进,能不能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迫切需要充分发挥纪检监察工作的功能和作用,为交通事业又快又好发展保驾护航。
2、进一步加强交通纪检监察工作,是构建和谐交通、维护稳定大局的迫切需要。建设和谐社会,构建和谐xx,是xx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迫切愿望。但总体说来,交通系统还存在一些不和谐因素,少数经营单位为了各自利益,经常发生矛盾纠纷,影响交通稳定。少数执法人员执法行为不规范,粗暴执法,野蛮执法,影响交通人形象。个别服务单位只收费不服务,只顾小团体,不顾发展大局,损害群众利益的现象仍然存在。顺利实现安全畅通、便捷高效、法治有序、环境友好的新型xx交通的目标,迫切需要纪检监察工作发挥职能作用,通过全面履行教育、惩处、监督、保护职能,及时纠偏,及时预防,为构建和谐交通提供政治保证。
3、进一步加强交通纪检监察工作,是铲除交通腐败、严明党纪政纪的迫切需要。从交通事业自身发展来看,交通目前正处于体制转换、深化改革、加快发展的时期,由于受体制、机制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滋生各种不正之风的土壤依然存在,违规违纪行为时有发生,反腐倡廉工作尚有薄弱环节。根本解决这些问题,迫切需要纪检监察工作积极适应新形势的需要,严肃党纪政纪,加大反腐倡廉力度,着力打造廉洁交通,为交通事业顺利发展提供纪律保证。
二、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进一步明确交通纪检监察工作的指导思想和目标要求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交通系统纪检监察工作总的指导思想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十六届四中、五中全会和中纪委六次全会精神,按照科学发展观和先进性建设的要求,紧紧围绕交通系统改革、发展和稳定大局,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进一步推动交通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努力构建具有交通特色的教育、制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为建设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和谐交通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和纪律保证。
围绕上述指导思想,交通纪检监察工作的目标要求是:
1、实现交通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得到全面加强。认真贯彻落实党风廉政责任制,积极探索党风廉政建设考核评价办法,按照领导率先垂范,党政齐抓共管,纪委组织协调,部门各负其责,依靠群众支持的原则,把党风廉政建设纳入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目标管理,一起部署,一起落实,一起检查,一起考核,实现交通系统党风正、政风纯、行风好的目标。
2、实现交通系统干部职工廉洁行政。加强对《党章》、《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试行)》、“四大纪律、八项要求”以及干部廉洁自律各项规定与警示教育读本、先进人物事迹的学习,教育和引导广大党员干部自觉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通过廉政承诺、述职述廉、民主评议、民主生活会、诫勉谈话和经济责任审计等制度的落实,引导交通系统干部职工自重、自省、自警、自励,构筑防腐拒变防线,达到人人争做交通发展的先行者、文明和善的执法者、和谐交通的建设者、廉洁从政的实践者的目标。
3、实现交通系统建设管理服务行为规范高效。从工程建设、行业管理、窗口服务等方面,加强过程监督,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促进交通走上法制化轨道,不断提高交通工作的效能和水平。
4、实现交通事业又快又好发展。通过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和党风廉政建设各项措施的落实,实现工程建设领域公开透明,执法审批工作文明规范,窗口服务单位优质高效,保证xx交通“十一五”规划得到有效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和谐交通得到具体体现,实现交通工作提速创优又快又好发展的目标。
三、惩防并举,强化监管,进一步提高交通纪检监察工作的效能和水平
1、加强党风廉政教育,不断增强干部职工廉洁自律意识。
【进一步加强我市体教结合工作的实施意见】推荐阅读:
关于进一步加强护林防火工作的实施意见05-30
关于进一步加强党建带团建工作的实施意见11-19
关于进一步加强和规范统计工作严肃统计工作纪律的实施意见09-25
关于进一步加强商品交易市场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实施意见09-02
关于贯彻国务院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通知的实施意见05-18
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淘汰落后产能工作的实施意见09-01
中共陕西省委关于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离退休干部工作的实施意见09-09
岢岚县关于进一步加强干部管理的实施意见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