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灰疫苗补种工作总结

2024-09-16

脊灰疫苗补种工作总结(共7篇)

脊灰疫苗补种工作总结 篇1

一是提高认识。多年来,我县消灭脊灰工作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下,通过广大卫生人员的共同努力,取得了较好成效。但应充分认识到这项工作必须常抓不懈,稍有放松,就会导致脊灰死灰复燃。为保障脊灰免疫策略调整以来应接种而未接种的儿童人均获得脊灰灭活疫苗,维持全县无脊灰状态,各单位务必按照省统一部署,将脊灰灭活疫苗补种工作落实到位。

二是明确任务。要求此次脊灰灭活疫苗接种率(补种率)≥95%;补种对象为3月1日以后出生未接种过脊灰灭活疫苗的儿童,203月1日以前出生未接种任何脊灰疫苗的.儿童;补种时间为6月15日前。

三是明确要求。要做到“四个好”。

一要宣传培训好。充分利用多种形式向儿童家长宣传补种脊灰灭活疫苗的意义、对象、时间、地点等,使儿童家长达到充分知晓和主动配合。同时对参加补种工作的卫生人员、村站医生培训,明确职责和任务。

二要摸底预约好。各单位要认真摸清补种儿童底数,并在摸底基础上,对儿童家长提前预约儿童家长按时为儿童接种。

三要接种登记好。各单位要按要求规范接种,规范登记,规范录入信息系统。

四要总结上报好。各接种单位按要求及时上报接种数据,县疾控中心应做好报表数据的审核工作,保证上报数据客观准确。

四是明确责任。此项工作实行主要领导负责制,层层压实责任,精心组织实施,确保落实到位。对工作行动迟缓,不能按时完成任务的单位,要严肃追究有关领导和相关人员责任。会上,县疾控中心业务人员对《20XX省脊髓灰质炎灭活疫苗补种工作实施方案》进行了解读培训。

脊灰疫苗补种工作总结 篇2

关键词:流动儿童,强化查漏补种,预防接种

近几年,流动儿童免疫规划工作一直是北京市大兴区免疫规划管理工作的重点和难点,由于其疫苗接种率低,其发病率远高于本市儿童。为维持无脊髓灰质炎状态,降低免疫规划相关传染病的发病,自2000年起北京市大兴区每年3、4月集中开展学龄前流动儿童的强化查漏补种活动。强化查漏补种活动的开展为探索流动儿童管理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极大地促进了流动儿童的常规免疫接种管理,现将2011年工作开展情况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2011年4月1—20日,北京市大兴区内居住无北京市户籍的学龄前中国籍儿童。

1.2 调查方法

1.2.1 摸底调查

镇、街道政府、村(居)委会负责组织调查小组,挨门逐户对辖区内所有学龄前流动儿童进行摸底登记,现场发放“预防接种通知单”,通知家长携带儿童预防接种证、按预约日期带儿童到指定接种点查验接种情况。

1.2.2 查验预防接种卡(证)和疫苗补种

对所有摸底登记到的流动儿童,预防保健人员登录“北京市免疫规划信息管理系统”下载辖区内儿童最新接种信息与接种证进行核对,根据需要为儿童补建接种卡(证)和补种疫苗。

1.3 组织实施

工作方案由大兴区卫生局、大兴区流动人口和出租房屋管理委员会办公室联合发文,活动前期区卫生局负责组织、协调和动员,各镇、街道以村(居)委会为单位组成调查小组进行摸底,开展社区宣传,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负责技术指导和业务培训,预防保健科检查儿童接种情况、补卡、补证、补种。

1.4 补卡、补证和补种标准

1.4.1 补卡、补证对象

无论在当地居住多长时间,调查时未在“北京市免疫规划信息管理系统”中找到或未提供预防接种卡者,均视为无卡儿童,需要补卡;调查时未提供预防接种证者,视为无证儿童,需要补证。

1.4.2 脊髓灰质炎疫苗补种对象

①已满3月龄第1剂尚未接种者(即零剂次);②与上剂服苗时间间隔超过60 d仍未接种第2剂或第3剂者;③已满5岁第4剂尚未接种者。

1.4.3 麻风、麻风腮疫苗补种对象

①麻风疫苗补种对象:满9月龄不足1.5岁未接种过含麻疹疫苗者;②麻风腮疫苗补种对象;③满1.5岁未接种过含麻疹的疫苗;;④满2岁未接种过含风疹或腮腺炎或第2剂含麻疹的疫苗且距上剂麻疹(麻风二联、麻腮二联、麻风腮)疫苗接种间隔超过28 d者。

1.4.4 其他疫苗零剂次补种对象

①乙型肝炎(乙肝)疫苗: 未接种乙肝疫苗者;②白百破联合疫苗: 满4月龄未接种白百破疫苗;③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疫苗:满2岁尚未接种乙脑疫苗;④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疫苗:已满7月龄未接种流脑疫苗。

1.5 质量评估

1.5.1 评估对象

强化查漏补种前到达被评估村(居)委会且未跨地段接种的学龄前流动儿童

1.5.2 工作指标

以镇、街道为单位补证(卡)率≥97%,脊髓灰质炎疫苗补种率≥97%,麻风疫苗(或麻腮风疫苗)第1剂次、第2剂次补种率均≥95%,流脑疫苗(A或A+C)、百白破疫苗零剂次补种率≥90%,其他疫苗零剂次预约或补种率≥95%,在当地累计居住≥2个月的儿童免疫接种录入信息与接种证符合率均≥90%。

1.5.3 评估点的选择

1.5.3.1 第1类地区

上一年度强化查漏补种中未达标、出现麻疹突发疫情或高危急性驰缓性麻痹(AFP)的镇、街道为评估点,每个镇、街道全部村(居)委会均需评估,流动儿童数<100的村(居委会)调查15名儿童,流动儿童数≥100的村(居委会)调查30名儿童

1.5.3.2 第2类地区

市级选定的镇或街道为评估点,每个评估点随机抽取2个村(居)委会,每个村(居)委会调查30名学龄前流动儿童。

1.5.3.3 第3类地区

以第1、2类地区以外的镇或街道为评估点,随机抽取2个镇或街道为评估点,每个评估点随机抽取2个村(居)委会,每个村(居)委会调查7名学龄前流动儿童。

1.6 统计方法

根据各镇、街道上报的数据,用Excel 2000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学龄前流动儿童调查情况

全区共摸底调查学龄前流动儿童53 230名,较2010年(39 998人)上升33.08%,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城近郊区、中部地区调查人数分别占47.81%、38.47%,较2010年均有所上升。流动儿童聚集地(以镇、街道为单位学龄前流动儿童≥500人)17个,较2010年(14个)增加了21.43%,聚集地流动儿童最多,占96.79%。2007—2010年出生儿童39 319人,占73.87%。在当地居住时间不足2个月的,中部地区、聚集地和2010年(2011年含新出生儿童除外)出生儿童所占比例较高,分别占18.78%、16.45%、21.24%。非聚集地儿童在当地居住累计时间≥2个月的所占比例较高,占90.05%。见表1。

2.2 建卡和建证率

学龄前流动儿童建卡率为95.78%,建证率为99.32%。按镇、街道分远郊地区建卡率较低,占94.58%;城近郊区建证率较低,占99.00%。按地区分布划分聚集地建卡、建证率均较低,分别占95.76%和99.33%。按出生年份分(除2011年含新出生儿童)2010年建卡、建证率均较低,分别占94.06%和99.02%;且随年龄的增长呈下降趋势。在调查地居住<2个月的流动儿童建卡、建证率分别为76.71%和96.40%,明显低于在调查地居住≥2个月儿童建卡、建证率(99.46%和99.83%)。活动后补建卡、证率均为100%。见表1。

2.3 脊髓灰质炎疫苗和其他疫苗接种情况

脊髓灰质炎疫苗零剂次率为0.39%,非零剂次率为1.01%,麻风减毒活疫苗(MR)、麻风腮减毒活疫苗(MMR)、脑膜炎球菌多糖疫苗(MPV)、白百破联合疫苗(DPT)、流行性乙型脑炎疫苗(JEV)和乙型肝炎疫苗(HepB)零剂次率分别为0.39%、1.74%、1.17%、0.51%、0.87%和0.20%。远郊地区、非聚集乡脊髓灰质炎疫苗零剂次率较高,分别为0.49%和1.17%,2010—2011年出生的小儿零剂次率高于较大年龄组儿童,非零剂次率则大年龄组高于小年龄组儿童。其他疫苗零剂次率最高为麻风腮疫苗(1.17%),最低是乙肝疫苗(0.20%)。在调查地居住时间<2个月的流动儿童各种疫苗零剂次均高于居住时间≥2个月的儿童。见表2。

2.4 质量评估

辖区内无第1类评估地区,北京市卫生局抽取我区第2类地区3个镇6个村(居)委会,共计180名学龄前流动儿童,第3类地区共抽查2个镇、街道4个村(居)委会,共计28名学龄前流动儿童。结果抽查的各镇、街道补证率、相关疫苗补种率、累计居住≥2月的儿童免疫接种录入信息与接种证符合率均达到工作指标要求。

3 讨论

大兴区地处北京市南郊,属远郊平原地区。2011年大兴区强化查漏补种调查学龄前流动儿童数较2010年增加33.08%,达到历史最高水平,说明大兴区流动人口增长迅速,符合北京市流动儿童向远郊平原地区流动的特点[1]。从区内的分布来看,流动人口主要分布在城近郊区和中部地区,分别占47.81%、38.47%,明显高于南部地区(13.72%),流动儿童聚集地较2010年增加21.43%,覆盖全区70%的地区,提示接近北京市区的地区流动儿童较集中,但人口有向中部发展地区流动的趋势。各预防接种单位应认识到现有免疫接种服务人员和门诊硬件配置明显不足,需有针对性地增加免疫服务的投入,以满足流动儿童预防接种服务的需求。

从调查情况来看,远郊地区、聚集地和2010年出生儿童建卡率较低。建证率与建卡率分布基本一致。在中部地区、聚集地居住<2个月的儿童所占比例较高,建卡、建证率明显低于在调查地居住≥2个月的儿童,这类地区是我们应加强管理的地区,借助与村居委会卫生专管员的定期联系和常规查漏补种做好流动儿童免疫接种管理。2010年(2011年出生的除外)出生儿童在居住地居住<2个月所占比例较高,但建卡、建证率均较低,这是由流动儿童本身的流动性所决定的[2]。

流动儿童脊髓灰质炎疫苗零剂次和其他疫苗零剂次率较高的儿童主要分布在远郊地区、非聚集地及2011—2010年出生的小年龄组儿童。麻风腮疫苗零剂次率最高,乙肝疫苗零剂次率最低,说明既往部分省未将麻风腮疫苗列入免疫规划,而大众普遍重视乙型肝炎的预防。在调查地居住<2个月的流动儿童各种疫苗零剂次率均较高,说明春节过后对大量返京流动儿童及时开展强化查漏补种是非常有必要的。流动儿童较少的远郊地区和非聚集地居住的流动人口经济收入低、家长或监护人对预防接种缺乏足够的认识,相对封闭,外来信息量少,做好流动儿童预防接种的最关键措施是加大宣传力度[3],让流动儿童家长有意识地主动参与免疫接种。这些地区要加强免疫服务供给,将周门诊逐步改为日门诊接种,提高疫苗接种的及时性,是今后常规免疫的重要措施之一[4]。

大兴区免疫服务的供给与流动人口的快速增长不成正比,免疫规划做为控制相关传染病的重要手段之一,政府的主导、人力、物力、财力的及时投入是免疫规划得以顺利实施的前提和保障。流动儿童因其流动性和家长认识的不足,流动儿童预防接种管理率和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相对较低,期待尽早建成全国性的儿童预防接种信息化管理系统而实现预防接种信息共享[5],从而可以提升流动儿童预防接种管理质量。

参考文献

[1]马蕊,孙美平,曾阳,等.北京市2007年<7岁流动儿童强化查漏补种策略实施及效果评价[J].中国计划免疫,2007,13(6):581-585.

[2]刘大卫,孙美平,刘维祥,等.北京市常住儿童与流动儿童9种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的比较分析[J].中国计划免疫,2007,13(2):165-169.

[3]朱青,童亦兵,张大勇,等.贵州省麻疹减毒活疫苗强化免疫效果评价[J].中国疫苗和免疫,2008,14(1):23-26.

[4]林永杰,雷仁宇,罗耀星,等.珠江三角洲流动儿童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及其影响因素调查[J].中国计划免疫,2007,13(6):586-588.

脊灰补种工作总结 篇3

脊灰查漏补种工作总结

为了进一步巩固我辖区无脊灰状态,实现消灭脊灰的目标,按照疾控发[2011]47号文件精神及我院脊灰查漏补种实施方案的工作要求,在本镇范围内开展了脊灰疫苗查漏补种活动。现将本活动开展情况总结如下:

一、基本情况

我镇辖6个行政村,三所小学,一所幼儿园。分布在六山、两坪、四沟的山区中

二、组织领导

为了顺利、有序的开展好本项脊灰查漏补种工作,我院成立了脊灰疫苗查漏补种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查漏补种工作的业务指导,技术培训和具体实施。组长由院长XXX同志担任,成员为:XX、XXX及公共卫生科专业人员和各村卫生室负责人。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公共卫生科,XXX任办公室主任,负责日常事务。

三、人员培训

为了提高本次活动人员的业务水平,确保工作质量,我院于2011年9月5日上午对辖区6个行政村卫生室负责人进行了脊灰查漏补种活动相关知识培训,并对实施方案及步骤进行了安排。

四、宣传动员

我院采取了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口头宣传、悬挂横幅、张贴标语、电话预约、黑板报、入户通知等方式,特别是在人口流动聚集地及XX村阳光儿园开展了集中健康宣传活动。广泛宣传了脊灰的防治知识和本次查漏补种活动的目的意义,并认真做好幼儿园儿童和儿童监护人的健康教育宣传工作。

五、摸底考核

本次活动我们按照实施方案工作安排,各村及幼儿园负责自己片区应种对象的摸底登记工作,共登记常住户298人,流动儿童86人,合计384人。

六、领苗工作

按照实施方案工作时限要求,我院严格执行冷链运转规定,领苗、储存、发放等环节均在冷藏条件下进行,保证了疫苗的质量和供应。

七、接种工作实施

根据摸底人数,确定接种对象,在每个接种点张贴了接种标志,严格执行体检登记观察、健康教育等工作流程,坚持“看服到口、服了再走、吐了再服“的原则,无一例捎带疫苗回家现象发生。

八、安全接种及副反应监测及处理

本次活动严格按照《预防接种工作规范》和本次《查漏

补种活动实施方案》要求实施,确保了安全接种,未发生一例不良反应。

九、检查督导

在本次工作期间,查漏补种工作督导小组对6个接种点,1所幼儿园分别进行了检查督导,保证了接种工作的预期效果。

十、接种评估

接种结束后,我院对接种区域进行抽查评估,全镇常住儿童298人,实种295人,接种率98.97%,流动儿童应种86人,实种86人,接种率100%。

XXX卫生院

年脊灰疫苗强化免疫工作总结 篇4

2011年脊灰疫苗强化免疫工作总结

来源 课 件 w w 5 K j.o M 2 2011年脊灰疫苗强化免疫工作总结

xx区医院根据区疾控中心的脊灰疫苗强化免疫工作安排,积极开展好此项工作,领导高度重视,给予了大力的支持,通过共同的努力,较好地完成了这项工作,现将此项工作总结如下:

一、领导高度重视,积极组织

院领导高度重视此项工作,布署关于脊灰疫苗强化免疫工作。在此项活动实施过程中,领导深入疫苗强化现场进行指导和监督。由于领导重视,措施得力、精心组织,为开展好此项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二、活动顺利开展

更多精彩范文点击主页搜索

根据xx区开展脊灰疫苗强化免疫活动实施方案的具体要求,保障宣传培训、冷链运转、摸底调查、督导与评估及接种。

三、强化技术培训、提高业务水平

根据实施方案的要求,制定详细的脊灰疫苗强化免疫活动实施方案,参加强化免疫活动相关人员培训。培训内容包括:强化免疫目标人群,时间工作指标,宣传动员方法,目标人群摸底登记疫苗及相关物资的分发和储存运输,接种现场的安排、人员配置、组织管理,接种禁忌症和接种技术规范,疑似预防接种反应的处理等。

四、加强疫苗管理,保证疫苗质量

我院高度重视此项活动的疫苗质量,本次强化免疫所需的脊灰疫苗由区疾控中心统一供应,配备了各种冷藏设备,以保证疫苗在-4—-20℃的条件下运输和储存。按照要求做好疫苗保存记录和领发记录,全部疫苗必须保证按规定贮运,保证了疫苗的质量。

五、宣传形式各样化,提高公众参与意识

针对此项活动开展了多种形式的社会宣传活动,如告家长通知书、宣传单、横幅、墙报及其他。各级领导亲自参加此项宣传活动,积极2

更多精彩范文点击主页搜索

向公众宣传强化免疫的目的和意义,使公众了解脊灰的危害与预防。

六、认真贯彻落实《2011黑龙江省脊灰疫苗强化免疫的技术方案》要求,开展逐门逐户进行调查接种对象,并登记入册,并填写脊灰疫苗强化免疫接种通知单,全辖区内目标应接种人群摸底数 人,现将完成实接种人数 人,拒绝接种 0 人,禁忌症 0 人,强化免疫接种率达99 %。

七、督导

疾控中心对我院的接种分别派督导员进行督导检查,确保强化免疫活动的质量。发现问题及时提出改进意见,立即解决。

八、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监测

按照《全国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方案》开展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报告,并制定脊灰强化免疫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处置方案,及时发现、及时报告的原则,做到早期、正规、系统的治疗。

九、接种率快速评估

对xx辖区内的2008年1月1日后出生的儿童进行快速评估,抽3

更多精彩范文点击主页搜索

取90名儿童,接种率达100%,未有发现漏种儿童。

十、主要存在问题

1、流动儿童不定期外出和返回,给这次强化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十一、下一步工作建议

继续进行对辖区内的适龄儿童进行查漏补种,对流动儿童有漏种的进行及时补种,提高人群免疫水平,建立人群免疫屏障。

补种乙肝疫苗项目实施方案、总结 篇5

为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和《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09-2010年)》要求,按照《黑龙江省卫生厅黑龙江省财政厅黑龙江省教育厅关于印发2009年补种乙肝疫苗项目管理方案的通知》(黑卫疾发[2009]465号)文件精神,以及《绥化市北林区卫生局、绥化市北林区教育局关于下发<绥化市北林区2009年补种乙肝疫苗项目实施方案>的通知》(北卫教联发[2009]5号)确定的重点工作,切实加强我镇乙型肝炎的预防和控制,2009-2011年在全镇范围内实施补种乙肝疫苗项目。根据2009年工作任务和北林区有关要求,结合我镇工作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项目范围和内容

(一)接种对象

在全镇范围内对1994年1月1日至2001年12月31日出生的未接种或未完成乙肝疫苗全程接种儿童实施接种。使未完成乙肝疫苗接种的儿童95%以上得到补种,进一步降低15岁以下人群乙肝病毒感染率和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

(二)接种原则

根据既往接种史,按照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免疫程序,完成疫苗全程接种。对既往未完成免疫剂次的人群,只需补种未完成的剂次。

(三)免疫程序

免疫程序按照0、1、6月的免疫程序实施接种,即:未接种乙肝疫苗者,接种3针次;既往接种不足3针者,补足3针;免疫史不详者视为未接种,须接种3针次疫苗。

(三)项目实施内容 1、2009年开展社会宣传动员、人员培训以及接种对象摸底调查,对1994年1月1日至1995年12月31日期间出生的未接种或未完成3针次乙肝疫苗接种的儿童实施乙肝疫苗接种。2、2010年开展接种对象补充摸底调查,并对1996年1月1日至1997年12月31日期间出生的未接种或未完成3针次乙肝疫苗接种的儿童实施乙肝疫苗接种。3、2011年开展接种对象补充摸底调查,并对1998年1月1日至2001年12月31日期间出生的未接种或未完成3针次乙肝疫苗接种的儿童实施乙肝疫苗接种。

以乡镇为单位,确保该年龄组儿童乙肝疫苗全程接种率在98%以上。

二、项目组织实施

1、社会动员和宣传

要广泛开展社会宣传,动员全社会参与,营造良好的接种实施氛围。宣传活动重点为告知接种活动的意义、接种对象、接种时间和地点等,采取当地群众最易于接受的方式、文字,使受种者获取准确的信息。可利用电视、广播、网络、手机短信、社区通知等方式开展宣传,在学校、车站、市场、农村集市

等人口密集地区可设立宣传专栏,张贴标语,发放宣传画、宣传单等。针对重点人群,采取针对性强的宣传方式,提高公众的知晓率。

2、人员培训

镇级负责培训各村防疫医生。免疫接种活动的培训应于接种工作开展前1至2个月完成,所有参加免疫接种工作人员的培训应于该工作的宣传和摸底前完成,使每一位参加乙肝疫苗补种项目人员明确自身职责,掌握各项技术措施。

3、目标人群摸底(1)摸底人员组成

在校目标人群的调查摸底工作由教育部门负责;其他适龄儿童的摸底调查工作由辖区的村(居)民委员会、乡村医生负责;镇卫生院预防保健室负责技术培训和指导。

(2)摸底时间

2009年9月20日至10月20日开展摸底登记工作,摸底结果汇总后层层上报,于10月22日前上报区疾控中心。

(3)摸底登记

在校目标人群由学校负责摸底登记,对学生下发《儿童乙肝疫苗接种情况调查表》;接种单位根据摸底情况确定接种对象,再由学校发放《15岁以下儿童乙肝疫苗免疫接种通知单》,告知接种的针次、时间和地点。

校外目标人群由乡村医生等摸底人员挨门逐户调查,填写儿童乙肝疫苗接种情况调查表;接种单位根据摸底情况确定应接种对象,再由当地村(居)民委员会乡村医生发放《乙肝疫苗免疫接种通知单》,告知接种的针次、时间和地点。

预防接种门诊负责统计《乙肝疫苗免疫接种摸底调查及接种登记表》,填写《乙肝疫苗免疫接种汇总表》中“总摸底人数”和“应接种人数”;逐级汇总后报区疾控中心。

(4)摸底注意事项

乙肝疫苗免疫接种史应结合接种证、接种卡以及家长回忆情况综合判断。首先以接种证为准,无接种证者以接种卡为准,无证无卡者以家长回忆为准,家长能明确乙肝疫苗接种史者视为接种,否则视为未接种。

摸底调查应重视流动儿童、计划外生育儿童、城乡结合部等重点部位儿童的登记工作。

对于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应在摸底登记表中明确注明,不予接种。①既往有乙肝病史;②既往乙肝血清标志物(HBsAg、抗-HBs、抗-HBc、HBeAg、抗-HBe)检测指标中有1项及以上阳性(如既往无血清学检测结果,可按自愿原则自费检测;如不愿检测,即视为全部阴性);③有接种乙肝疫苗禁忌证。

4、疫苗和注射器使用量估算

按照“计划供应、避免浪费”的原则,估算乙肝疫苗和注射器使用量。

疫苗需求总量(人份)=(需接种1针儿童数+需接种2针儿童数×2+需接种3针儿童数×3)÷3。自毁型注射器需求总量(支)=疫苗需求总量(人份)×3(支)。

5、疫苗和注射器管理(1)分发

镇卫生院做好各种物资的分配计划,保证疫苗、注射器和相关材料的合理分发,避免浪费。

(2)领取

镇卫生院要建立真实、完整的免疫接种用乙肝疫苗和注射器的分发、供应记录,各接种单位均要设立专账管理,加强相关资料的收集与归档工作。

6、接种实施

各预防接种门诊按照规定的免疫程序为补种对象接种乙肝疫苗。

按照《预防接种工作规范》要求,做好接种对象核实、接种前告知、健康状况询问、接种和登记等工作,并正确掌握接种禁忌证。

免疫接种过程中,一旦发现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应按照《预防接种工作规范》、《预防接种异常反应鉴定办法》等法规规范规定,及时报告并开展调查、诊断和处理工作。

三、督导检查

政府要对本辖区内乙肝疫苗补种工作进行督导,督导内容要覆盖当地免疫接种活动的组织实施、社会宣传、人员培训、后勤保障、摸底调查以及现场接种质量等。

镇卫生院应对免疫接种活动进行全程督导,督导涵盖前期准备、摸底登记、组织动员、现场实施、接种率评估等各阶段。

四、项目评估和总结

在活动结束后按照规定时限进行全面总结,包括组织动员、经费保障、宣传发动、培训、疫苗供应、冷链运转、摸底登记、现场接种、异常反应监测、督导评价、接种率调查、接种数据汇总等各个方面,总结报告与汇总表同时上报区疾控中心;同时将本次活动所有相关资料,包括相关文件、宣传、培训、接种报表等进行整理存档。2010年6月25日前,镇接种单位完成乙肝疫苗补种项目工作总结并上报区疾控中心。

2009年10月18日

北林区秦家镇2009年补种乙肝疫苗项目活动总结

为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和《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09-2010年)》要求,按照《黑龙江省卫生厅黑龙江省财政厅黑龙江省教育厅关于印发2009年补种乙肝疫苗项目管理方案的通知》(黑卫疾发[2009]465号)文件精神,以及《绥化市北林区卫生局、绥化市北林区教育局关于下发<绥化市北林区2009年补种乙肝疫苗项目实施方案>的通知》(北卫教联发[2009]5号)确定的重点工作,切实加强我镇乙型肝炎的预

防和控制,我镇开展了2009年补种乙肝疫苗活动。为了下一步更好的开展工作,现将上一段工作总结如下:

首先使各单位明确以下各项内容: 项目范围和内容

(一)接种对象

在全镇范围内对1994年1月1日至2001年12月31日出生的未接种或未完成乙肝疫苗全程接种儿童实施接种。使未完成乙肝疫苗接种的儿童95%以上得到补种,进一步降低15岁以下人群乙肝病毒感染率和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

(二)接种原则

根据既往接种史,按照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免疫程序,完成疫苗全程接种。对既往未完成免疫剂次的人群,只需补种未完成的剂次。

(三)免疫程序

免疫程序按照0、1、6月的免疫程序实施接种,即:未接种乙肝疫苗者,接种3针次;既往接种不足3针者,补足3针;免疫史不详者视为未接种,须接种3针次疫苗。

(三)项目实施内容 1、2009年开展社会宣传动员、人员培训以及接种对象摸底调查,对1994年1月1日至1995年12月31日期间出生的未接种或未完成3针次乙肝疫苗接种的儿童实施乙肝疫苗接种。2、2010年开展接种对象补充摸底调查,并对1996年1月1日至1997年12月31日期间出生的未接种或未完成3针次乙肝疫苗接种的儿童实施乙肝疫苗接种。3、2011年开展接种对象补充摸底调查,并对1998年1月1日至2001年12月31日期间出生的未接种或未完成3针次乙肝疫苗接种的儿童实施乙肝疫苗接种。

以乡镇为单位,确保该年龄组儿童乙肝疫苗全程接种率在98%以上。项目组织实施:

1、社会动员和宣传

广泛开展社会宣传,动员全社会参与,营造良好的接种实施氛围。宣传活动重点为告知接种活动的意义、接种对象、接种时间和地点等,采取当地群众最易于接受的方式、文字,使受种者获取准确的信息。利用广播、社区通知等方式开展宣传,在学校、车站、市场、农村集市等人口密集地区设立宣传专栏,张贴标语,发放宣传画、宣传单等。针对重点人群,采取针对性强的宣传方式,提高公众的知晓率。

2、人员培训

镇级负责培训各村防疫医生。所有参加免疫接种工作人员的培训于10月15日完成,使每一位参加乙肝疫苗补种项目人员明确自身职责,掌握各项技术措施。

3、目标人群摸底

(1)摸底人员组成

在校目标人群的调查摸底工作由教育部门负责;其他适龄儿童的摸底调查工作由辖区的村(居)民委员会、乡村医生负责;镇卫生院预防保健室负责技术培训和指导。(2)摸底时间

2009年9月20日至10月20日开展摸底登记工作,摸底结果汇总后层层上报,于10月22日前上报区疾控中心。(3)摸底登记

在校目标人群由学校负责摸底登记,对学生下发《儿童乙肝疫苗接种情况调查表》;接种单位根据摸底情况确定接种对象,再由学校发放《15岁以下儿童乙肝疫苗免疫接种通知单》,告知接种的针次、时间和地点。

校外目标人群由乡村医生等摸底人员挨门逐户调查,填写儿童乙肝疫苗接种情况调查表;接种单位根据摸底情况确定应接种对象,再由当地村(居)民委员会乡村医生发放《乙肝疫苗免疫接种通知单》,告知接种的针次、时间和地点。

预防接种门诊负责统计《乙肝疫苗免疫接种摸底调查及接种登记表》,填写《乙肝疫苗免疫接种汇总表》中“总摸底人数”和“应接种人数”;逐级汇总后报区疾控中心。(4)摸底注意事项

乙肝疫苗免疫接种史结合接种证、接种卡以及家长回忆情况综合判断。首先以接种证为准,无接种证者以接种卡为准,无证无卡者以家长回忆为准,家长能明确乙肝疫苗接种史者视为接种,否则视为未接种。

摸底调查特别重视了流动儿童、计划外生育儿童、城乡结合部等重点部位儿童的登记工作。

对于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在摸底登记表中予以明确注明,不予接种。①既往有乙肝病史;②既往乙肝血清标志物(HBsAg、抗-HBs、抗-HBc、HBeAg、抗-HBe)检测指标中有1项及以上阳性(如既往无血清学检测结果,可按自愿原则自费检测;如不愿检测,即视为全部阴性);③有接种乙肝疫苗禁忌证。

4、疫苗和注射器管理(1)分发

镇卫生院做好各种物资的分配计划,保证疫苗、注射器和相关材料的合理分发,避免浪费。(2)领取

镇卫生院建立了真实、完整的免疫接种用乙肝疫苗和注射器的分发、供应记录,各接种单位均设立了专账管理,加强相关资料的收集与归档工作。

5、接种实施

各预防接种门诊按照规定的免疫程序为补种对象接种乙肝疫苗。

按照《预防接种工作规范》要求,做好接种对象核实、接种前告知、健康状况询问、接种和登记等工作,并正确掌握接种禁忌证。

免疫接种过程中,未出现一场反映。

本次活动共调查摸底适龄儿童1587人,应种368人,实种368人,接种率100%。

三、督导检查

镇政府对本辖区内乙肝疫苗补种工作进行全方位督导,督导内容覆盖了当地免疫接种活动的组织实施、社会宣传、人员培训、后勤保障、摸底调查以及现场接种质量等。

镇卫生院对免疫接种活动进行全程督导,督导涵盖前期准备、摸底登记、组织动员、现场实施、接种率评估等各阶段。

四、项目评估和总结

在活动结束后按照规定时限进行了全面总结,包括组织动员、宣传发动、培训、疫苗供应、冷链运转、摸底登记、现场接种、异常反应监测、督导评价、接种率调查、接种数据汇总等各个方面,及时进行总结报告与汇总表同时上报区疾控中心;同时将本次活动所有相关资料,包括相关文件、宣传、培训、接种报表等进行了整理存档。

2009年12月5日

北林区秦家镇2009-2010年补种乙肝疫苗项目

第二针接种总结

为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和《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09-2010年)》要求,按照《黑龙江省卫生厅黑龙江省财政厅黑龙江省教育厅关于印发2009年补种乙肝疫苗项目管理方案的通知》(黑卫疾发[2009]465号)文件精神,以及《绥化市北林区卫生局、绥化市北林区教育局关于下发<绥化市北林区2009年补种乙肝疫苗项目实施方案>的通知》(北卫教联发[2009]5号)确定的重点工作,切实加强我镇乙型肝炎的预防和控制,我镇在第一针接种的基础上,顺利开展了第二针的接种工作。为了下一步更好的开展工作,现将上一段工作总结如下:

(一)接种对象

在全镇范围内对1994年1月1日至2001年12月31日出生的未接种或未完成乙肝疫苗全程接种儿童实施接种。使未完成乙肝疫苗接种的儿童98%以上得到补种,进一步降低15岁以下人群乙肝病毒感染率和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本轮接种对象是在以上年龄段中只接种过一针或未接种过乙肝疫苗的儿童进行接种(需排除禁忌症)。

(二)接种原则

根据既往接种史,按照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免疫程序,完成疫苗全程接种。对既往未完成免疫剂次的人群,只需补种未完成的剂次。

(三)接种时间

2010年1月5日、1月6日两天。

(四)项目组织实施:

1、接种点人员配备:

现场组织员1人,现场接种员2人,由取得预防接种资格的卫生院医生、护士担任。负责对应种儿童进行补种,接种期间冰排更换和温度记录,接种后疫苗、注射器的清理、回收处置及登记上报工作;

现场预检记录员1人:由取得预防接种合格证的乡村医生或医院防保科医生担任。负责询问检查儿童健康状况、有无禁忌症,对发热儿童测量体温;对应种儿童进行核实,漏登儿童进行补登,对现场接种进行记录,填写预防接种证,当天接种结束后负责接种人数的统计上报。

副反应观察处置员1人:由经验丰富的临床医生担任,负责对接种后儿童留观20-30分钟,及时处置接种后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协助做好接种后资料、器材的收集、整理、上报工作。

2、准备接种器械和急救药品

预检、接种器械:75%乙醇、镊子、消毒棉球或棉签、体温表、注射器、压舌板、血压计、听诊器;

急救药品和器械:治疗盘、听诊器、5ml~10ml注射器及其它常规急救器材;糖水、1:1000肾上腺素针剂、抗过敏药物及其它常规急救药品。

3、接种技术要求

①接种方法:上臂外侧三角肌中部用75%乙醇消毒,待干后肌内注射0.5ml乙肝疫苗。

②接种禁忌症:患有肝炎者;患有发热、急性或慢性严重疾病者;对酵母或疫苗中任何成分过敏者。

③疫苗在使用前要充分摇匀,避免阳光照射; ④冻结过的乙肝疫苗不得使用;

⑤询问儿童健康状况、有无接种禁忌症,对可疑发热儿童测量体温;

⑥接种时应在原始摸底登记与接种记录上登记,不要反复记录、整理摸底登记与接种记录表;

⑦维持好接种现场秩序,接种儿童应从不同的门依次进出;

⑧儿童接种后应休息观察30分钟,告诉儿童家长可能出现的反应和注意事项。⑨安全注射,要严格按照卫生部《预防接种工作规范》操作。

本次补种工作使用的均为一次性自毁性注射器,所有使用过的注射器都统一回收并交由本地指定单位处理。

4、疫苗和注射器管理(1)分发

镇卫生院做好各种物资的分配计划,保证疫苗、注射器和相关材料的合理分发,避免浪费。(2)领取

镇卫生院建立了真实、完整的免疫接种用乙肝疫苗和注射器的分发、供应记录,各接种单位均设立了专账管理,加强相关资料的收集与归档工作。

5、接种实施

各预防接种门诊按照规定的免疫程序为补种对象接种乙肝疫苗。

按照《预防接种工作规范》要求,做好接种对象核实、接种前告知、健康状况询问、接种和登记等工作,并正确掌握接种禁忌证。

免疫接种过程中,未出现异常反映。

本次活动应种366人,实种366人,接种率100%。

(五)督导检查

镇政府对本辖区内乙肝疫苗补种工作进行全方位督导,督导内容覆盖了当地免疫接种活动的组织实施、社会宣传、人员培训、后勤保障、摸底调查以及现场接种质量等。

镇卫生院对免疫接种活动进行全程督导,督导涵盖前期准备、摸底登记、组织动员、现场实施、接种率评估等各阶段。

(六)项目评估和总结

在活动结束后按照规定时限进行了全面总结,包括组织动员、宣传发动、培训、疫苗供应、冷链运转、摸底登记、现场接种、异常反应监测、督导评价、接种率调查、接种数据汇总等各个方面,及时进行总结报告与汇总表同时上报区疾控中心;同时将本次活动所有相关资料,包括相关文件、宣传、培训、接种报表等进行了整理存档。

秦家镇卫生院

2010年1月9日

北林区秦家镇2009-2010年补种乙肝疫苗项目

第三针接种总结

按照《黑龙江省卫生厅黑龙江省财政厅黑龙江省教育厅关于印发2009年补种乙肝疫苗项目管理方案的通知》(黑卫疾发[2009]465号),以及《绥化市北林区卫生局、绥化市北林区教育局关于下发<绥化市北林区2009年补种乙肝疫苗项目实施方案>的通知》(北卫教联发[2009]5号)的要求,切实加强我镇乙型肝炎的预防和控制工作,我镇在前两针接种的基础上,顺利开展了第三针的接种工作。现将开展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接种对象

在全镇范围内对1994年1月1日至2001年12月31日出生的未接种或未完成乙肝疫苗全程接种儿童实施接种。本轮接种对象是在以上年龄段中接种过两针乙肝疫苗的儿童进行接种(需排除禁忌症)。

(二)接种时间

2010年6月5日、6月6日两天。

(三)项目组织实施:

1、配齐接种人员,接种点人员配备如下:

现场组织员1人,现场接种员2人,由取得预防接种资格的卫生院医生、护士担任。负责对应种儿童进行补种,接种期间冰排更换和温度记录,接种后疫苗、注射器的清理、回收处置及登记上报工作;

现场预检记录员1人:由取得预防接种合格证的乡村医生或医院防保科医生担任。负责询问检查儿童健康状况、有无禁忌症,对发热儿童测量体温;对应种儿童进行核实,漏登儿童进行补登,对现场接种进行记录,填写预防接种证,当天接种结束后负责接种人数的统计上报。

副反应观察处置员1人:由经验丰富的临床医生担任,负责对接种后儿童留观20-30分钟,及时处置接种后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协助做好接种后资料、器材的收集、整理、上报工作。

2、准备了接种器械和急救药品:

预检、接种器械:75%乙醇、镊子、消毒棉球或棉签、体温表、注射器、压舌板、血压计、听诊器;

急救药品和器械:治疗盘、听诊器、5ml~10ml注射器及其它常规急救器材;糖水、1:1000肾上腺素针剂、抗过敏药物及其它常规急救药品。

3、接种技术要求:

①接种方法:上臂外侧三角肌中部用75%乙醇消毒,待干后肌内注射0.5ml乙肝疫苗。②排除接种禁忌症:患有肝炎者;患有发热、急性或慢性严重疾病者;对酵母或疫苗中任何成分过敏者。

③疫苗在使用前充分摇匀,避免阳光照射; ④冻结过的乙肝疫苗不在使用;

⑤询问儿童健康状况、有无接种禁忌症,对可疑发热儿童测量体温; ⑥接种时在原始摸底登记与接种记录上进行认真登记;

⑦接种现场秩序良好;

⑧儿童接种后休息观察30分钟,告诉儿童家长可能出现的反应和注意事项; ⑨要严格按照卫生部《预防接种工作规范》操作,实现安全注射。

本次补种工作使用的均为一次性自毁性注射器,所有使用过的注射器都统一回收并交由卫生院统一处理。

4、疫苗和注射器管理(1)分发:

镇卫生院做好各种物资的分配计划,保证疫苗、注射器和相关材料的合理分发,避免浪费。

(2)领取:

镇卫生院建立了真实、完整的免疫接种用乙肝疫苗和注射器的分发、供应记录,各接种单位均设立了专账管理,加强相关资料的收集与归档工作。

5、接种实施

各预防接种门诊按照规定的免疫程序为补种对象接种乙肝疫苗。

按照《预防接种工作规范》要求,做好接种对象核实、接种前告知、健康状况询问、接种和登记等工作,并正确掌握接种禁忌证。

免疫接种过程中,未出现异常反映。

本次活动应种366人,实种366人,接种率100%。

(五)督导检查

镇政府对本辖区内乙肝疫苗补种工作进行全方位督导,督导内容覆盖了当地免疫接种活动的组织实施、社会宣传、人员培训、后勤保障、摸底调查以及现场接种质量等。

镇卫生院对免疫接种活动进行全程督导,督导涵盖前期准备、摸底登记、组织动员、现场实施、接种率评估等各阶段。

(六)项目评估和总结

在活动结束后按照规定时限进行了全面总结,包括组织动员、宣传发动、培训、疫苗供应、冷链运转、摸底登记、现场接种、异常反应监测、督导评价、接种率调查、接种数据汇总等各个方面,及时进行总结报告与汇总表同时上报区疾控中心;同时将本次活动所有相关资料,包括相关文件、宣传、培训、接种报表等进行了整理存档。

秦家镇卫生院

脊灰疫苗补种工作总结 篇6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将2011—2013 年全镇所有托幼机构和小学秋季入学新生预防接种证查验工作资料及国家扩大免疫规划疫苗 (即一类疫苗: 卡介苗、 乙肝疫苗、 脊髓灰质炎疫苗、 百白破疫苗、 麻疹疫苗、 乙脑疫苗、 甲肝减毒活疫苗、 白破疫苗及流脑A/A+C疫苗9 种疫苗) 作为补种疫苗的资料。

1.2 方法

从2005 年开始, 厚街镇每年的查验工作均首先组织计划免疫工作人员、 全镇所有小学及托幼机构的保健教师及相关人员进行预防接种证查验工作培训, 预防接种机构 (厚街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设专人负责, 为托幼机构和学校提供技术指导及咨询服务。 学生在办理新生报名入学手续时, 由托幼机构和小学收集预防接种证, 并按培训要求逐一查对, 填写“托幼机构、 学校查验预防接种证情况登记表”、“托幼机构、 学校查验预防接种证及需补种疫苗情况登记表”, 上交预防接种机构进行核对、 补证及补种, 待完成查验补种工作后托幼机构和学校完成“托幼机构、 学校补办预防接种证及补种疫苗情况汇总表”, 上交预防接种机构进行全镇的统计, 预防接种机构完成相关报表报上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查验工作对没有预防接种证或国家扩大免疫规划疫苗接种未齐全的儿童, 要求在规定时间内到设有预防接种点的社区卫生服务站进行补证、 补种。

1.3 统计分析

对三年的查验预防接种证工作资料进行统计分析, 包括运用率的计算和 χ2检验等统计学方法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

全镇总人口43.83 万人, 全镇现有幼儿园47 所, 小学20所。 2011—2013 年新生入托入学累计总人数36 413 人, 共查验34 491 名入托入学儿童, 学生查验率为94.72%; 其中2011 年查验入托入学新生9 764 人 ( 托幼5 438 人, 小学4 326 人) , 2012 年查验12 694 人 (托幼6 613 人, 小学6 081人) , 2013 年查验12 033 人 (托幼6 147 人, 小学5 886 人) 。

2.2 预防接种证持证情况

查验的34 491 名入托入学儿童中, 持证28 743 人, 持证率为83.33%。 2011—2013 年持证率逐年升高, 托幼新生持证率 (90.81%) 高于小学新生 (74.98%) 。 其中2011 年持证7 473 人, 持证率为76.54% (入托新生持证率为86.24%, 小学新生持证率为64.33%) ; 2012 年持证10 667 人, 持证率为84.03% (入托新生持证率为91.38%, 小学新生持证率为76.04%) ; 2013 年持证10 603 人, 持证率为88.11% (入托新生持证率为94.26%, 小学新生持证率为81.70%) , 见表1。

2.3 预防接种证补证情况

查验的34 491 名入托入学儿童中, 应补证5 748 人, 实补证5 227 人, 补证率为90.93%。 3 年间, 补证率最高年份为2013 年 (94.26% ) , 最低为2011年 (86.03%) ;托幼机构新生补证率 (94.19%) 高于小学新生 (89.60%) , 见表2。

2.4 疫苗漏种、 补种情况

查验的34 491 名新生中, 疫苗漏种8 007 人, 其中幼儿园新生漏种3 087 人, 占漏种总人数的38.55%, 小学新生漏种4 920 人, 占漏种总人数的61.44%, 小学新生漏种比例高于托幼新生。 3 年间, 漏种人数比例逐年下降, 疫苗补种率逐年上升, 提示查验工作收到了成效。2011 年漏种人数比例最高, 为28.36%, 其中托幼漏种率为19.60%, 小学漏种率为39.37%; 2013 年漏种人数比例最低, 为17.96%, 其中托幼漏种13.62%, 小学漏种率为22.49%。 3 年合计疫苗针次补种率[2]为88.43%, 最高为2013 年 (95.28%, 其中托幼96.66%, 小学94.42%) , 最低为2011 年 (78.22%, 托幼87.22%, 小学72.98%) , 见表3。

2.5 各种疫苗漏种针次、 补种针次情况

查验的9 种扩大免疫规划疫苗共漏种13 823 针次, 漏种针次数从高到低依次为流脑A/A+C疫苗 (4 216 针次) 、 白破二联疫苗 (3 397 针次) 、 脊髓灰质炎疫苗第4 剂 (3 168 针次) 、 乙脑疫苗第2 剂 (1 034 针次) 、 甲肝减毒活疫苗 (703 针次) 、 百白破疫苗第4 剂 (671 针次) 及麻疹疫苗第2 剂 (634针次) , 乙肝疫苗和卡介苗漏种针次为0。 小学新生漏种疫苗以白破二联和流脑A+C疫苗为主, 托幼儿童漏种疫苗则以脊髓灰质炎疫苗第4 剂、 百白破疫苗第4 剂为主。 麻疹疫苗漏种针次数较以往大幅减少。 补种率最高的疫苗为麻疹疫苗 (94.79%, 601/634) , 其后依次为乙脑疫苗 (90.33%, 934/1034) 、 脊灰疫苗 (90.18%, 2 857/3 168) 、 甲肝疫苗 (90.18%, 634/703) 、 百白破疫苗 (88.23%, 592/671) , 最低为流脑A +C疫苗 (86.67% , 3 654/4 216 ) 及白破二联疫苗 (86.90% , 2 952/3 397) 。 各年份9 种一类疫苗漏种补种情况见表4。

2.6 公立与私立幼儿园、 学校入学新生查验及疫苗补种情况比较

公立幼儿园及小学入学儿童共12 027 人, 查验11 694人, 查验率为97.23%, 持证率为88.17% (10 311/11 694) , 补证率为96.89% (1 340/1 383) , 疫苗针次补种率为93.81% (4 369/4 657) ; 私立幼儿园及小学入学儿童共24 386 人, 查验22 797 人, 查验率为93.48%, 持证率为80.85% (18 432/22 797) , 补证率为89.04% (3 887/4 365) , 疫苗针次补种率为85.70% (7 855/9 166) 。公立幼儿园及小学以上4率均高于私立幼儿园及小学, 其中查验率公立高于私立,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226.22, P<0.001) ;持证率公立高于私立,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298.26, P<0.001) ;补证率公立高于私立,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78.34, P<0.001) ;疫苗针次补种率公立高于私立,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98.97, P<0.001) 。而公立幼儿园学生查验率、持证率、补证率和疫苗针次补种率均高于私立幼儿园;公立小学查验率、持证率、补证率和疫苗针次补种率均高于私立小学。各年份公立与私立幼儿园、小学入学新生查验率、持证率、补证率及疫苗补种率见表5。

3 讨论

国家对儿童实行预防接种证制度[3], 接种单位应当按照国家免疫规划对居住在其责任区域内需要接种第一类疫苗的受种者接种, 并达到国家免疫规划所要求的接种率[4]。 依法实施儿童入托、 入学查验预防接种证工作, 给未免疫儿童提供再次免疫的机会, 是保护儿童, 预防托幼机构和学校疫苗可预防传染病暴发流行的重要措施[1]。 厚街镇自2005 年以来, 查验预防接种证和补种疫苗工作已开展了8 年, 工作在不断完善, 成效不断提高。 本次分析显示, 2011—2013 年托幼及小学新生预防接种证查验率、 持证率、 补证率及疫苗补种率逐年上升, 漏种人数比例逐年下降, 表明查验工作收到了成效, 不但提高了儿童预防接种率、 全程接种率, 而且减少了相关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 根据本镇传染病疫情报告资料显示, 14 岁以下儿童麻疹病例在2007 年、 2008 年分别为42 例、 48 例, 而在2011 年、 2012 年和2013 年分别为3例、 3 例和2 例。 可见查验预防接种证是保证入学新生全程免疫和控制相关传染病暴发流行的重要手段和措施。

本次分析结果显示, 入托入学新生预防接种证的查验率为94.72%, 接近广东省江门市 (95%) [5]及江苏省如皋市某镇 (98.38%) [6]的学生查验率, 未达到100%, 与学生家长对查验工作的重视程度有关, 亦与本地区儿童数量大、 计划免疫工作的人力物力相对不足有关。 分析结果显示, 托幼机构新生持证率、 补证率及疫苗补种率均高于小学新生, 而疫苗漏种针次数为小学新生高于托幼新生, 提示家长对低龄儿童预防接种的重视程度高于对高龄儿童的重视, 也说明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 人们对儿童关注的重点有所不同: 对于低龄儿童, 家长及托幼教师更关注儿童的身体健康状况, 而对于高龄儿童, 家长及小学教师则更关注儿童的学业与行为。

漏种疫苗方面, 本次分析结果显示, 漏种疫苗针次数以流脑A+C疫苗第2 剂 (6 周岁) 、 白破二联疫苗 (6 周岁) 及脊髓灰质炎疫苗第4 剂 (4 周岁) 为最高。 分析其原因, 可能与大龄儿童需接种的疫苗及疫苗加强免疫剂次间隔时间长容易被家长遗忘有关。 亦说明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 家长对预防接种的重视程度有所下降, 所以需重点加强对流动儿童尤其是大龄流动儿童的预防接种工作, 并进一步强化流动儿童家长预防接种意识, 提示今后计划免疫工作逐步向具备提醒和预约功能的信息化 (如利用短信平台) 网络管理系统发展的趋势和必要性, 提高儿童全程接种率。 调查分析显示, 麻疹疫苗漏种针次数较以往大幅减少, 且补种率为几种疫苗之中最高 (94.79%) , 一方面与东莞市非常重视麻疹疫情并在2007 年后大大加强防控力度有关。 2007—2008 年全市暴发多起麻疹疫情, 所有疫点及时开展应急接种并扩大接种覆盖范围, 使大量人群 (包括成人和儿童) 得到麻疹疫苗免疫接种, 尤其是部分儿童在入托入学前已应急接种或补种麻疹疫苗, 在入学时查验, 接种率升高, 漏种率降低。 另一方面与每年查验预防接种证及补种工作的社会影响力有关, 即群众的防病意识不断提高, 对预防接种越来越重视, 避免了疫苗漏种, 并使漏种者补种及时。

厚街镇14 岁以下儿童以外来儿童占大多数。 全镇公立学校学生以本地户籍儿童为主, 而私立学校学生几乎全部为外来儿童。 本次分析显示, 公立学校及托幼机构儿童持证率及疫苗补种率明显高于私立学校及托幼机构儿童, 反映外来儿童持证率及疫苗补种率明显低于本地户籍儿童, 与深圳市[1]及江苏省如皋市某镇[6]的调查结果一致。 每年新流入或新入学的儿童不断增加, 特别是私立托幼机构及小学外来儿童数量较大, 使查验预防接种证和疫苗补种工作具有较大难度, 工作量巨大。 所以, 此项工作虽然开展时间较长, 但在实际操作中遇到的阻力和困难仍然存在, 分析其原因, 主要与儿童家长及学校两方面有关: 一方面儿童父母的受教育程度和家庭经济条件对儿童预防接种情况有明显影响[1], 流动儿童家长文化素质普遍较低, 经济收入相对较差, 以及对儿童预防接种认识不深和不够重视, 对预防接种依从性不高而致漏种率增高和补种率偏低; 另外, 外来儿童流动性大, 受到不同地区计划免疫工作地区差异的影响以及家长对预防接种证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有接种记录不全、接种证遗失及多地接种史等因素影响, 并有相当一部分儿童漏种多针次疫苗等情况, 原接种地资料未及时补齐, 故不能在查验补种期间补种疫苗, 并影响其他非补种疫苗的正常接种。另一方面与私立学校对查验预防接种证工作不重视、不贯彻落实有关。部分学校对查验接种证工作认识不足, “凭证入学”理解为“只要出示接种证, 就认为接种合格”, 对补证、补种对象未充分理解和通知不力, 影响补种, 使补种率在补种期内未达到要求。建议卫生部门和教育部门进一步加强沟通协调, 密切配合, 提高查验和补种工作的效率与质量。

剂次

%

通过以上分析, 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⑴查验预防接种证的大量基础工作是在学校和幼儿园进行, 没有教育部门的密切配合是不可能实现的。 因此, 政府重视、 部门配合是查验工作有力的组织保障。 必须建立长期有效的管理机制, 明确卫生和教育部门各自的职责, 以保证预防接种证查验制度的真正落实, 并将此工作纳入年度工作考核内容。 ⑵必须继续加强政府与卫生部门、 教育部门的组织协调与统筹, 加强预防接种单位与各所学校及托幼机构的相互沟通配合, 关键在于将任务落实到每一所学校和幼儿园, 将工作落实到人。 ⑶强化培训、 广泛宣传, 是查验工作的重要基础。 预防接种单位必须加强对各学校各班级教师的查验工作培训, 特别是对私立学校教师的培训, 必要时进行再次培训, 并为教师提供咨询和随时指导, 使教师们达到理解透彻、 熟练掌握。 ⑷努力提高私立教育机构和外来流动儿童家长对预防接种重要性的认识, 增强预防接种意识, 使其自觉、 及时参与预防接种和长期妥善保管预防接种证, 提高外来儿童接种率、 持证率。 ⑸加强预防接种单位和人员队伍的建设, 使本地区的计划免疫和疾病控制工作更好地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步伐和人口众多的现状。

参考文献

[1]卢紫燕, 刘刚, 单芙香, 等.深圳市入园、入学新生预防接种情况调查[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 2008, 24 (l) :97-98.

[2]张明兰.2009—2010年海安县海安镇入托入学儿童预防接种证查验情况调查[J].中国民康医学, 2011, 23 (22) :2845.

[3]国务院.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

[4]国务院.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

[5]冯玉珍, 罗小燕, 赵玲杰, 等.2008—2009年江门市入托入学儿童预防接种证查验情况调查[J].中国民康医学, 2010, 22 (13) :1641-1642.

麻疹类疫苗查漏补种工作计划 篇7

工作计划

为进一步降低麻疹发病率,努力实现消除麻疹目标,根据《卫生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作好消除麻疹工作的通知》(卫办疾控发〔2012〕149号)和湘西州卫生局《关于做好2013年麻疹类疫苗查漏补种和强化免疫活动的通知》(州卫发〔2013〕3号)文件精神,结合我镇实际,决定于2013年1月24日起在全镇开展8月龄-4岁儿童麻疹类疫苗查漏补种活动。

2013年1月24日对辖区各村村医发放麻疹类疫苗查漏补种通知,1月25日对村医进行培训。1月25日至3月10日开展麻疹类疫苗查漏补种/强化免疫,3月15日前将报表资料、工作总结上报县疾控中心。

充分认识实施本次麻疹疫苗查漏补种活动的重要性,在实施麻疹疫苗查漏补种前,成立麻疹查漏补种工作接种领导小组,麻疹查漏补种接种成员小组。村医为接种负责人,村支书为组织人,负责组织及协调工作,确保麻疹查漏补种工作的顺利进行。

为保证麻疹疫苗查漏补种接种质量和较高的接种率,严格按照《预防接种工作规范》疫苗要求进行操作,实施预防接种安全注射。严格遵守麻疹疫苗接种禁忌症及缓种原则。

上一篇:中班下雪天像过节下一篇:每日早安奋斗语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