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药理学课程论文(精选8篇)
基础药理学课程论文 篇1
《管理学基础》课程介绍
基本内容:本课程主要讲授企业或其它经济组织管理的有关原理和方法,按管理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管理职能、管理原则、管理方法和管理技巧等知识和技能模块进行教学,注重理论和实践、方法和应用相结合。
基本要求:通过学习,学生基本能够熟悉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初步具有分析和解决企业经营管理中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将来从事基层管理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任课教师要求:管理学专业教师,具备讲师及以上技术职务。《市场营销》课程介绍
基本内容:本课程主要讲授市场营销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按消费者行为分析、市场细分与目标市场、产品策略、定价策略、渠道策略、促销策略、市场营销控制、市场营销调研与信息管理等知识和技能模块进行教学,注重理论和实践、方法和应用相结合。
基本要求:掌握市场营销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通过多种形式的技能训练,初步具有进行市场调研、市场分析、市场预测、营销策划、营销组合、信息处理、与客户沟通等基本技能,为将来从事营销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任课教师要求:工商管理专业教师,具备讲师及以上技术职务。
基础药理学课程论文 篇2
1 病理学基础课程计划比较
1.1 不同版本、不同专业病理学基础课程计划比较
1994版、2001版和2007版护理、助产、医学检验、医学影像技术4个专业的病理学基础课程计划见表1、表2[1~3]。
1.2 不同版本、不同专业病理学基础课程计划比较分析
1.2.1 总学时数对比
3个版本4个专业的病理学基础课程计划中, 4个专业的总学时数均发生过变动, 总体呈减少趋势, 尤其2007版总学时数呈较大幅度缩减 (除医学影像技术专业) , 总学时数变动减少的比例见图1、表3。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的总学时数变动最明显, 1994版的最多, 2001版大幅减少, 2007版较2001版又增加了总学时数, 具体见图1。
1.2.2 理论与实践学时数对比
3个版本4个专业的病理学基础课程计划中, 理论与实践学时数变动比例见表4。1994版和2007版比较, 护理、助产、医学检验专业的理论与实践学时数比例升高, 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的理论与实践学时数比例降低。但因为总学时数的减少, 不论理论与实践学时数比例升高或降低, 理论学时数是减少的, 而从总变动学时数上分析, 实践学时数是显著减少的。
1.2.3 授课时间对比
3个版本4个专业的病理学基础课程计划中授课时间, 1994版均为第三学期。2001版护理、助产专业的授课时间为第二学期, 医学检验和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的授课时间为第三学期。2007版4个专业的授课时间均为第二学期。授课时间提前了一学期。
2 病理学基础课程内容比较
2.1 不同版本、不同专业病理学基础课程内容比较
1994版、2001版和2007版护理、助产、医学检验、医学影像技术4个专业的病理学基础课程内容见表5、表6[1~3]。
2.2 不同版本、不同专业病理学基础课程内容比较分析
2.2.1 单元编排体例对比
除2001版医学检验和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的病理学基础课程内容未设置病理生理学的内容外, 其余3个版本4个专业的病理学基础课程内容均有病理解剖学和病理生理学两大内容部分。根据教学大纲安排, 在病理解剖学和病理生理学的单元编排体例上, 1994版和2001版采用的是互相交叉、混合为一体的编排模式, 2007版采用的是前病理解剖学后病理生理学的前后分开的编排模式。
2.2.2 单元编排内容对比
3个版本4个专业的病理解剖学的单元编排内容中, 均编排了总论5个章节的内容 (概论, 细胞和组织的适应、损伤与修复,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炎症, 肿瘤) ;各论章节内容的编排上, 总体上以四大系统疾病 (心血管、呼吸、消化、泌尿系统疾病) 和传染病为主导。不同版本各有的内容是, 1994版的护理、助产和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及2007版的4个专业编排了“女性生殖系统疾病”, 1994版护理、助产专业编排了“寄生虫病”、医学检验专业编排了“性病”、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编排了“地方病”, 2007版的4个专业均编排了“内分泌系统疾病”。
3个版本4个专业的病理生理学的单元编排内容中, 除2001版医学检验和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未设置外, 其余3个版本各专业的病理生理学内容部分格局上表现为各不统一, 即单元多少不统一, 单元内容不统一。1994版和2001版“重要器官功能衰竭”是编排在病理解剖学的四大系统疾病之中学习, 2007版将其以病理生理学内容身份单独编排为一个单元。
3 分析讨论
3.1 2007版病理学基础课程计划讨论
从我国3个版本4个专业的病理学基础课程计划比较中可以看出, 2007版较前两版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主要体现在2个方面的调整, 一是学时数大幅缩减, 二是授课时间提前。
3.1.1 学时数缩减是新课改思想科学合理的要求体现
2007版教学计划变革模式是根据新的中等卫生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培养技能型、服务型的高素质劳动者而构建的。2007版教学计划的课程结构体系构建是以培养执业能力为重点, 以培养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和基本执业素质为主线。病理学基础课程计划将学时数大幅缩减, 正是体现了新的中等卫生职业教育培养目标需求的主脉, 以需要为学习目的, 更符合“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岗位需求为标准”的中等职业教育指导思想。同时, 目前形势下中专学生学习能力普遍降低, 对其学习程度的要求就必须发生相应的变化。笔者认为新版病理学基础将护理、助产专业学时数制订为36学时, 其目的是本着从少、从浅、从用原则, 不强调学科的系统性与完整性, 而是着重突出课程学习的基础性、实用性和技能性, 对学生的教授及学习以适用、够学为好。结合笔者对德国[4]、日本[5]、中国香港[6]基础护理教育课程体系的学习研究, 此3个国家的课程体系中均未有病理学课程的学习要求, 而且基础医学的学习仅要求学习解剖学、生理学、生物学等有关正常人体结构和机能的知识。实事求是地说, 新的病理学基础课程计划体现了新的课程改革思想, 构建了更符合时代发展需求的、科学的、合理的本身知识体系。
3.1.2 授课时间提前存在一定的问题
2007版病理学基础课程计划将授课时间均调整为第二学期。对比1994版、2001版课程计划, 授课时间提前了。笔者认为这一调整虽然是基于新课程计划整体而制订的, 但是将病理学基础的学习设置在第二学期, 无论对于教师的授课还是对于学生的学习都具有相当的难度。尤其病理解剖学是一门医学课程中承前启后、联系基础与临床医学的“桥梁”学科[7], 它的学习必须以其他基础医学学科作为基础。医学本科生、大专生对病理学基础的学习均安排在所有其他应学习的基础医学学科学习之后。我国新版课程计划中, 将护理、助产、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病理学基础与生理学基础、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设在同一个学期学习, 将医学检验专业生物化学学习设在病理学基础学习之后, 在第三学期学习, 显然缺乏学科之间很好的学习需求的衔接。笔者经过对护理、助产专业学生的教学实践而感受到, 由于学生缺乏学习病理学基础必备的其他基础医学学科知识, 教师采用的方法是茫然地“死教”, 学生的学习方法是盲目地“死学”, 尤其对于一些临床病例的教学, 因为学生正常生理、生化等知识的缺乏, 导致教授与学习存在双重困难。为此, 笔者建议将病理学基础课程计划中的授课时间定于应学习的其他基础医学学科学习之后。
3.2 2007版病理学基础课程内容讨论
在新培养目标、新教学计划的指导下制订了新的病理学基础教学大纲, 根据新大纲编写的新《病理学基础》教材已于2008年1月出版。经过学习和授课实践使用, 笔者认为新教材的课程内容有特色, 也有不足。
3.2.1 单元编排体例科学、规范
中等卫生职业教育受学制和学时所限, 开设的病理学基础课程内容实际上包括病理解剖学和病理生理学两门基础医学学科的内容。这两门学科所研究的内容是截然不同的, 病理解剖学研究的是疾病状态下, 机体的细胞、组织和器官形态结构的改变, 属形态学科范畴;病理生理学研究的是疾病状态下, 机体的组织和器官生理功能的改变, 属机能学科范畴。1994版、2001版的病理学基础将这两者混为一体编排, 这无疑不利于规范学习, 对学生来说一会儿形态的问题、一会儿机能的问题, 容易增加理解和认知的难度。2007版的病理学基础课程内容将这两者前后分开, 体现了学科的科学性、适用性、规范性, 缩短了学生接受教育与学习实践之间的距离。
3.2.2 单元编排内容过多, 与实际学时数不符, 与新课改思想存在一定偏差
3个版本4个专业的病理学基础课程内容中, 2007版课程内容是最全面、最多的, 尤其是其较全面地涵盖了病理生理学的内容, 这是其他两个版本没有的, 同时因学时数的限制, 这些内容最终体现在新教材上可以说基本上是学科内容系统性与完整性的缩减版。新版病理学基础课程计划中护理、助产专业为36学时、医学检验专业为54学时, 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为72学时, 显然就是72学时的学习时间, 对于新教材所编排的15个单元 (实际上第六单元包括四个系统疾病) 的内容来说也是明显不够的。笔者认为, 新病理学基础课程内容的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偏离了新课改思想要求和目的。根据新形势下中等卫生职业教育的方针思想、培养目标的定位、课程结构体系的构建原则, 结合制订的学时数, 病理学基础课程内容的构建应本着以需要为学习目的进行建设, 即只设置后续临床学习必须具备的基础病理知识, 如前所述, 对学生的教授及学习以适用、够学为好。
因而笔者认为, 按照新课改思想的实际需求, 参照其他同等教育的病理学基础课程内容设置, 比较理想的适合中职学生学习的病理学基础课程内容如下, 病理解剖学部分是总论五部分内容、各论四大系统疾病 (心血管、呼吸、消化、泌尿系统疾病) 和传染病, 病理生理学部分是4个与后续临床学习关系最密切的单元内容, 即发热、水肿、缺氧、休克。应对目前中专学生学习能力下降的实际, 护理、助产专业的理论课学习应减少病理学显微镜下内容的编排, 实践课以观察病变大体标本为主, 删除病理切片显微镜下观察学习的内容。
参考文献
[1]卫生部.护理、助产、医学检验、医学影像技术专业课程计划和课程大纲.1994, 3.
[2]卫生职业教育课程指导委员会.护理、助产、医学检验、医学影像技术专业课程计划和课程大纲[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
[3]卫生职业教育课程指导委员会.护理、助产、医学检验、医学影像技术专业课程计划和课程大纲[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
[4]谢永珍.德国的护理教育介绍[J].中国护理管理, 2003, 13 (3) :64.
[5]凌怀本.日本护理课程计划变革的启示[J].卫生职业教育, 2002, 20 (6) :81~82.
[6]叶广材, 钟遂平.香港和内地护理教育课程的比较[J].中等医学教育, 1998, 16 (11) :4~7.
《管理学基础》课程设计 篇3
关键词:高职 工作过程 课程设计
1课程设计理念
《管理学基础》是管理类各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本课程主要讲述管理学概论(概念、原理、决策、组织文化等)、管理学的发展史及主流的理论和代表性观点,管理的四大基本职能(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内容,是理论性与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基础课程。根据课程特点,以经济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为课程总目标,以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营销策划、销售与管理、沟通协作等职业能力为基础,着眼于学生职业岗位能力以及综合职业素质养成,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实现“教、学、做”有机统一,以调动学生积极性和自觉学习为核心,以模拟实践教学为主线,建立多渠道、获取式教学系统的教学方法体系。建立以讲授、师生互动、案例分析、辅导答疑、模拟实践、技能训练、第二课堂、调查访问融为一体的教学方法体系,达到本课程培养从事一线管理工作的应用型人才的教学目标。
2课程目标
21知识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系统地掌握管理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为进一步学习有关专业课程打下必要的理论基础,同时为实际工作提供必要的理论指导。
22能力目标
使学生具备运用所学习的管理理论指导实际工作,具备解决日常管理中相关具体问题的基本能力,同时有助于培养学生树立工标准化管理的意识,严谨的工作态度和良好的团队合作意识。可以独立开展相关管理活动的组织,解决一些简单的管理过程中出现的事务问题,可以树立良好的管理意识,为以后在实际工作中可以运用相关管理理论创造更好的效益。以培养学生参与企业管理的应用能力为主要目的,具有良好应用性和可操作性。
23素质目标
使学生初步对本书涉及的相关的管理理论和方法有所了解和掌握,树立标准化管理意识,从而达到掌握、遵守、应用管理理论和方法的目的;形成依法管理的职业素养。
3课程内容
在教学实践中运用模块化的教学方法,将课程内容归纳成为以下12块学习项目,46个工作任务:
41在實际教学过程中教师是教学活动主导,要做好引导者、组织者、设计者和咨询者的角色,由于课程理论性较强,实践结合问题尤为重要,以行动导向为基础,课堂讲授法、案例教学法、情景模拟法等教学方法,实现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
(1)以激励学生自主学习为目标,使教学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树立教师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指导者”的理念;
(2)要建立系统化的由学生参与的交互式教学形式,积极推进教学方法改革与实践教学;
(3)加强现代化教学手段建设,建立纸质、声音、电子、网络等多种媒体构成的立体化教学载体,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条件;
(4)探索建立多渠道的获取式学习方式,介绍课外必读书目、推荐网络学习资源、布置必须通过学习或调查课外东西才能回答的作业、构建激励学生自主学习的机制与氛围,由学生能动地利用多条获取知识的渠道,自主地、创造性地去完成学习任务。
《管理学基础》课程问卷调查. 篇4
双语教学作为一种较新的教学形式,对我院来说只是刚刚起步,为了解大家的学习情况,以利于我们今后教学的不断改进,请各位同学从实际出发,认真回答下列问题,谢谢!1. 你认为在专业课教学中,使用双语教学方式:
1>很好 2>好 3>一般 4>不好
2. 你认为用双语教学是否影响了你对专业知识的学习:
1>影响很大 2>有影响 3>影响很小 4>没有影响 5>3. 你认为所使用的教材:
1>很难 2>较难 3>一般 4>较容易 4. 你的外语水平是否能够适应这种教学和学习方式:
1>能适应 2>有点困难 3>非常困难 5. 你认为通过这门课的学习,你的外语水平:
1>有较大提高 2>有提高 3>一般 4>没有提高 6. 你课前所用的预习时间:
1>4小时以内 2>4-8小时 3>8小时以上 7. 你课后所用的复习时间:
1>2小时以内 2>2-4小时 3>4小时以上 8. 你所喜欢的授课形式:
1>全英文 2>全中文 3>中英文 9. 若采用中英文授课形式,中英文所占比例为:
1>1:2 2>1:1 3>2:1 10. 你对这门课的其他意见和建议:
基础药理学课程论文 篇5
课程教学总结
授课名称:《管理学基础》
授课教师:
授课时间:2012.9-2013.1
授课班级:11金融、12国贸、12物流
班级人数:71、67、52
授课学时:30
课程教学总结:
在本学期的教学工作中,有如下侧重:
1、针对该课程的特点和教学计划要求,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根据专业要求、实际学时以及学生的情况,本学期安排了第一章(总论)、第二章(管理思想与管理理论)、第三章(决策与管理)、第四章(计划与管理)、第五章(组织与管理)、第六章(领导与管理)及第七章(控制与管理)。
2、《管理学基础》是管理类各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本课程主要讲述管理学概论(概念、原理、决策、组织文化等)、管理学的发展史及主流的理论和代表性观点,管理的四大基本职能(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内容,是理论性与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基础课程。
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通过课堂理论学习、技能训练和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掌握管理学基本原理、工具和方法,树立现代管理的思想观念,培养管理者的素质,懂得运用管理学的基本原理、工具、方法和过程进行管理实践,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和成为一名“运营基层管理人”打好基础。
在教学方法上,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核心,由以教师为中心转为以学生为中心。以激励学生自主学习为目标,从以教师教为主转变为以学生学为主;从以学生听为主转变为学生以练为主、以亲身体验为主。教师甘当“指导者”、“辅导者”、“助手”,积极采用参与式、互动式、体验式等的现代教学方式方法。注重实践教学,综合运用多种模拟实践教学的形式。模拟实践,或称“准实践”,是一种介于直接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之间的一种特定形式。即在课堂内或校园内,引入管理要素,建立仿真环境,营造管理情景,使学生向实际管理者那样进行模拟决策。具体形式主要有:(1)全程渗透案例分析讨论;(2)角色扮演;(3)情景剧;(4)模拟经营决策;(5)调查与访问;(6)管理游戏等。
3、在作业的批阅上,做到认真的批改,并严格要求学生做作业要认真、条理要清晰、阐述要明白,使学生在一学期的学习中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有了很大进步。同时对学生提交的整理学习知识点小结进行检查,实行加分鼓励政策,加强学生的主动性。
总之,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理解管理学基础在整个企业管理中的重要地位,掌握现代企业管理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并能将其应用于企业管理的实践活动,以便在实际工作岗位中能有效地处理和解决各种管理决策问题。能正确分析现实经济生活中的有关管理决策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基础药理学课程论文 篇6
管理学基础课程论文
联想国际化战略分析
论文作者: 宋夏雨(组长)
赵力平唐凯 汤力 朱琳君 邓乔蓝
学科专业:税务学院 税务
2011 年12 月 21 日 2 联想国际化战略分析
联想的国际化
背景
2004年12月8日,中国电脑第一品牌联想集团宣布以17.5亿美元收购“蓝色巨人”IBM的PC事业部,收购的业务为IBM全球的台式电脑和笔记本电脑的全部业务,包括研发、采购和销售。此次收购完成后,联想将以1190万台的PC年出货量、120亿美元的年销售额,跃居全球电脑市场第三位,成为我国率先进入世界500强行列的高科技企业和制造业企业。收购后的联想将拥有IBM的“Think”品牌及相关专利,拥有IBM深圳合资公司(不包括其X系列生产线)、位于大和(日本)和罗利(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的研发中心,以及遍及全球160个国家的庞大分销和销售网络和广泛的全球认知度。在未来五年里,联想可以无偿使用IBM的品牌。
按照收购协议,在3年锁定期结束时,IBM将成为联想的第二大股东,持有联想18.9%的股份。新联想现任董事长认为,旧联想的优势在成本控制,IBMPC事业部的优势在品牌以及海外市场,通过收购IBM全球个人电脑业务及与IBM形成战略联盟,联想将能够整合双方优势,迅速获得全球品牌认知、全球客户及庞大的分销网络,获得更丰富的产品组合、更高效益的运作模式及领先的科技。
新联想的总部设在纽约的Purchase,同时在中国北京和美国北卡罗莱纳州的罗利设立两个主要运营中心。联想在全球有19000多名员工,其中10000名来自旧联想,9000名来自IBM的PC事业部。研发中心分布在中国的北京、深圳、厦门、成都和上海,日本的东京以及美国北卡罗莱纳州的罗利。
新联想将通过三个阶段进行过渡和整合。第一阶段是从收购宣布之日起,新联想将着力兑现我们对客户、员工、股东的承诺,包括维护联想和IBM已有的客户,保持产品领先性、高效的业务运作,主动推广和提升公司品牌,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第二阶段,新联想将着力通过品牌、效率和创新,提升我们的竞争力,包括提升运营效率,提升Think品牌资产,在世界各地推广Lenovo品牌,建设全球的创新和绩效文化,目标明确地开发新的产品和新的市场;第三阶段,通过在选定市场的强势投入,扩大投资实现公司主动的盈利增长。
联想对IBM的PC事业部收购加速了其国际化进程。虽然联想早在1994年就已经在香港证券交易所成功上市,然而联想的国际化进程却很缓慢,以产品出口为主,大多数都是贴牌出口,而且出口收入占总体销售比例非常低。2000年以后,联想一方面探求国际化的道路,另外一方面开始在国内进行多元化发展的尝试,但是多元化发展没有取得突破。到了2003年联想确定了其国际化的发展战略。2003年,联想将其英文标识从“Legend”更换为“Lenovo”。2004年,联想公司正式从“Legend”更名为“Lenovo”。2004年,联想成为国际奥委会全球合作伙伴,将为2006年都灵冬季奥运会和2008年北京奥运会独家提供台式电脑、笔记本、服务器、打印机等计算技术设备以及资金和技术上的支持。2005年,联想完成对IBM的PC事业部的收购。
中国企业进入国际市场是一种历史的必然。联想已经启航,但是与世界一流公司之间,仍然有很多的台阶需要跨越。
联想国际化战略分析
联想国际化中的问题
1、文化磨合
并购整合在企业并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文化及价值观的冲突在跨国并购整合过程中无法跨越。美国的统计表明,大约有50%至80%的并购都出现了令人沮丧的财务状况。一流的学术与商业研究机构近几十年来对并购行为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并购之后可能会出现以下现象:被并购企业管理层及雇员的承诺和奉献精神的下降造成被并购企业生产力降低;对不同的文化、管理及领导风格的忽视造成冲突增加;关键的管理人员和员工逐渐流失,这种情况一般发生在交易完成后的6至12个月之内;客户基础及市场份额遭到破坏;大约三分之一的被并购企业在5年之内又被出售,而且几乎90%的并购没有达到预期效果。这些现象都和并购完成后的整合不成功密切相关。
联想收购IBM的PC事业部之后,必将面临并购企业文化整合的问题。联想与IBM在企业文化方面存在巨大的差异,如何让其融合对联想来说是巨大的挑战。例如,联想通常是以用户需求为核心,但IBM团队则坚信产品品质为重,用户需求是可以被引导的。可见联想和IBM在文化价值观上差别甚大,如果不能很好地统一价值观,势必会对企业的经营发展产生阻碍。事实上,联想在诸多亟待磨合的矛盾中接近谷底。从2008年11月开始,联想业绩下滑,同时还有部分外籍高管离职。外界纷纷评论,虽有金融危机影响因素,但更重要的是,“联想国际化做得并不好”。因此,文化磨合成为联想国际化中最大也是最困难的问题。联想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是影响这次并购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
2、组织结构的变化
组织结构是组织中正式确定的使工作任务得以分解、组合和协调的框架体系。具体地说,它表现为对组织内部进行的只能分工,即横向的部门联系和纵向的层次体系。联想收购IBM的PC事业部后对组织结构也许会产生一定影响。
IBM公司近百年的历史当中,一直坚持遵守“沃森哲学”,而IBM的组织结构同意是通过时间考证。
联想国际化战略分析
IBM:管理层次很深;每一个位置上的权力和责任被清楚的定义,IBM的员工在流程创新上是缺乏主动的:尽管对外宣称尊重个人,实质上IBM不鼓励权力下发。
1998年的联想集团采用的是事业部制的组织结构,按企业的产出将业务活动组合起来,成立专业化的生产经营管理部门,即事业部。
一个公司是否成功,关键看文化是否支持公司的目标方向。由于 IBM 面对的复杂的企业解决方案市场,客户差异程度大,人员要求高,因此,我们认为这种网状的组织和不同专业人员组成的方案队伍的方式非常适合该行业特点。目前,恐怕还没有哪一家在面对高端高利润市场上能够有 IBM 强大的竞争能力。在微软公司目的之一就是建立在企业级用户市场上和 IBM 抗衡的能力,但目前客观来说,两家公司在这个市场上还是有较大差距。但是,尺有所长,寸有所短,该文化和组织方式放在大众化的低端消费者的 PC 市场上,就成为了不利因素了:反应迟钝,运作成本高昂,人员负担重,缺乏进取精神和市场创新意识等,反之都是戴尔电脑的强项,因此,可见联想和IBM结合如果想成功,新公司的文化必须进行变革,组织结构的机动性与灵活性与应变能力成为成功的踏板,充分发挥组织结构的优势进行新一代的电子商务革命。
组织结构转变对并购的成败也有一定影响。
·联想国际化中问题的管理学分析 5 联想国际化战略分析
1.文化磨合的管理学分析
并购企业文化整合理论是随着经济全球化去之中的企业并购浪潮产生的,该理论认为,企业并购是不同的企业组织的一次大调整,大变革,它将两个具有不同文化特质的企业联系在一起。原本不同质的企业文化共处于同一时空环境下,必然会对人们固有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形成强烈的冲击。随着两种异质文化接触面的扩大和接触深度的加深,企业文化中本质的,深层次的矛盾和差异就会显现出来,并渗透到企业管理的各个方面,势必在企业中造成激烈的文化冲突,如果不能妥善处理这些问题就可能导致并购失败。并购企业文化整合,就是对企业并购中不同企业文化冲突的管理,是并购企业的文化经历冲突-认同-协调-重塑的过程。从文化角度来看,企业并购过程既是原企业文化模式被打破的过程,又是新企业文化模式形成和发展的过程,是两种企业文化的交汇与冲突,并最终融通整合的过程。只有经历一个冲突与选择的互动过程,促进不同企业文化相互协调及相互融合,才能消除激烈的文化冲突,形成新的文化体系,进而实现企业内部的自我优化,产生“1+1>2”的协同效应,在真正意义上完成企业的并购过程。并购企业的文化整合主要受到社会文化和民族文化,企业的传统和性质,员工的素质以及决策者的追求等因素的制约。
由联想国际化的情况不难看出,原企业文化打破存在很大的困难,形成新的企业文化,又受到社会文化以及民族文化的制约,企业的传统价值观可以说是截然相反!员工素质也略有差别,尽管决策者追求大体一致,但也只是杯水车薪,难以解决现状,于是,文化磨合成为了联想国际化中最大的问题,亟待解决。
组织结构变化的管理学分析
IBM公司一直坚持这矩阵制组织结构,矩阵制组织结构的基本内涵是,类同与数学中的矩阵,组织结构由纵横两套管理系统组成,一套是按职能划分的部门基础上,添加按照任务划分的项目小组的结果,就形成了纵横交错的矩阵结构。项目小组是为完成一定的管理目标或某种临时性任务而设置的,由具有不同专长技能,选自不同部门的人员组成。为了加强对项目小组的管理,每个项目在总经理或厂长领导下由专人负责。小组成员既受项目小组领导,又与原职能部门保持组织与业务联系,受原职能部门领导。矩阵制结构与其他组织结构相比更具有机性,尤其适合在需要对环境变化做出迅速反应的企业中使用。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采取灵活的项目小组形式,可增强企业对外部环境的适应能力,确保每个项目按计划要求准时完成
而联想则采用的是事业部制组织结构。其又称“M形”结构,是在公司总部的领导下,按产品,地域,顾客等分别设立若干事业部,每个事业部都是独立核算单位,在经营管理上拥有很大自主权,公司总部主要充当外部监管者的角色,对各事业部的活动进行协调和控制,同时提供财务,法律等支援服务。可见,事业部制组织结构又是一种分权式的组织结构。
于是不难看出,联想国际化中组织结构变化的核心问题便是分权与集权的冲突,IBM不主张权力下放,但是联想却是一种分权式的组织结构。主要矛盾在此,这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联想国际化中的问题解决方案
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其实答案很简单:趋利避害,两害选其轻。对于文化整合的问题,显然,针对这强强联手,选择文化融合-文化转化这种模式是必然的。社会文化及民族文化的制约其实是不可避免的,于是,我们可以通过人员的调配来缓和这一矛盾,例如:在专业6 联想国际化战略分析
能力符合的前提下,可以尽量将同一文化性质的员工归入一个项目,来避开这种文化冲突,以类似于“曲线救国”的方式来达到文化整合的效果,企业的传统价值观通过有机结合又能上升到新的高度,员工素质可以通过培训来解决。尊重实事求是,整体性,平稳性与适度,充分沟通这些原则。并建立共同愿景,利用非正式组织进行沟通。对于文化整合也是不可或缺的。
对于结构组织变化的问题,则应注重四个字:有机结合。联想采用的事业部制组织结构具有其优秀的一面:1,使各事业部单独核算,自成体系,在生产经营上具有较大的自主权,提高了管理的灵活性和适应性。2,使最高管理层能够摆脱日常行政事务,集中精力进行长远的战略规划。3,分部经理对经营结果负完全责任,能拓展其多方面的才能和全局视野,有利于培养独当一面的高级管理人才。反观IBM管理层次很深;每一个位置上的权力和责任被清楚的定义,IBM的员工在流程创新上是缺乏主动的。联想的组织结构完全可以有效弥补其不足,使得活力蓬发,创新能力提高,人才培养更好。但是事业部制管理结构也并非完美:1,职能部门重复设置,造成管理机构重叠,管理成本上升,管理效率降低。2,由于各事业部独立经营,容易滋长本位主义倾向,不利于事业部之间的相互支持。此时,IBM的矩阵制组织结构展现出了其优秀的一面:1,可以将组织的纵向横向联系很好结合,有利于加强各职能部门之间的协作配合与及时沟通。2,又具有较强灵活性和适应性,能根据特定需要和外部环境的变化迅速应变。3,还可以把不同部门的专业人员组织起来,有利于相互启发,集思广益,攻克各种技术难题,进行新技术开发,新产品研制。如此看来,应该是要以事业部制组织结构为骨架,辅之以项目小组,并去除一些冗职,可以达到一个很好的效果,创造出一种适合联想国际化之路的新结构组织。
还应因时而变,因事而变,结合具体情况,实事求是,摸索出一条新路,通过利益关系的协调,来平稳,有效的促成其国际化。
联想国际化的展望
对于联想的文化整合:文化整合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联想与IBM并购后,双方文化的整合需要有一个疏通劝导、潜移默化、磨合认知的过程。新联想的企业文化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成不变,它是一个长期动态的过程,员工需要时间来接受新的文化,在求同存异的原则下正视文化差异,在相互磨合中弱化并解决文化冲突。冲突的解决过程也就是文化交融的过程,既要用核心的价值观统一思想,又要用共同的标识统一企业形象,又要用共同的规范统一员工行为;又要整合各方的文化个性、文化差异和文化精华,全面挖掘和整合各方的文化资源,让不同的文化通过碰撞、沟通、交流相互融合通过这样制定科学的文化整合方案,减少整合中文化冲突和磨檫,最终达到取长补短优化组合的目的,实现文化整合。据相关调查,国际并购失败的案例超过七成,其中七成以上失败案例又是因为文化整合不到位,所以对于联想来说文化整合依然有很长的路要走。
关于联想的组织结构:联想目前仍在努力优化其组织架构,以适应国际化的要求。联想组织结构的问题,总的来说是分权和集权的问题,协调好两者的关系对于联想走向世界真正成为国际化的大企业有重要意义。
(1)投资战略——以并购的方式进行海外投资,并将新联想总部设在海外。
国际化无外乎是两条路,一条就是自我发展;一条就是并购。联想企业采用的是并购方式进行其国际化投资战略。联想收购了IBM的个人电脑事业部,组建了世界第三大PC厂商,此次收购的交易总额约为17.5亿美元。收购完成后的新联想集团,全球总部设立在纽约,主7 联想国际化战略分析
要运营中心设立在北京和罗利(位于美国北卡罗来纳州)。实施投资战略两年后,联想已在全球60个国家设立了分支机构,遍及全球160个国家的销售网络。联想拥有了领先的商用笔记本产品、领先的研发和产品差异化能力,更强大的创新能力和更丰富的产品组合。联想和IBM结成长期战略联盟,IBM成为联想的首选服务和客户融资提供商,联想成为IBM首选的PC供应商,这样IBM就可以为其企业客户提供各种个人电脑解决方案。在联想完成对IBM个人电脑部门的并购后,三家海外私人投资机构又以3.5亿美元投资入股新联想。至此,联想不仅在产品、营销网络等方面实现了国际化,还在股权结构、融资渠道等方面实现了国际化。
(2)品牌战略——从中国品牌到国际品牌的整合。
联想在中国的品牌知名度已经达到了一个高峰,如何才能让企业的品牌达到一个国际品牌是联想的又一战略——品牌战略。
联想的品牌战略定位是为客户提供超值的产品,然后配以卓越的服务。在2005年发布的由世界品牌实验独家编制《世界品牌500强》排行榜中,联想榜上有名。同年在全球享有盛誉的财经媒体英国《金融时报》发布“中国十大国际品牌榜”评选中,联想排在第二位;在当前中国企业的国际领先品牌排名中,联想仍然位列第二。在对IBM PC进行并购时在品牌战略的推广上,联想首先是使用双品牌战略。联想LENOVO在国外知名度比较低,但THINK在国外是非常知名的产品。所以说,在国外LENOVO的品牌战略是提升知名度,借助IBM品牌开创国际市场,而THINK品牌建设的中心是提高美誉度。然后联想开始试图淡化IBM商标,在全球打响LENOVO品牌是联想的最终目标,淡化IBM商标是迟早的事情。
(3)营销战略——体育营销。
联想为了实现从中国品牌向国际品牌的跨越,首先选择成为奥运会的赞助商。因为成为奥委会的合作伙伴,特别是顶级赞助商,可以在全球关注的奥运会上通过各种方式、在多种场合,更加便利地实现品牌推广。国际奥委会顶级赞助商的全球合作伙伴共11家,联想成为跻身其中的第一家中国企业。这一系列的体育营销,对提升联想的品牌形象、拉动业务增长、提升员工士气的影响都是巨大的。
国际化战略的影响: 通过联想国际化战略,为联想带来了的收益是不可估量的,最重要的是:①增强市场力量;②越过市场进入障碍;③加快进入市场的速度;④提高了联想的品牌价值。
但国际化的战略也带来了不利影响:联想企业采取国际化战略后所带来的风险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IBM以前客户的流失。在联想收购IBM个人电脑部门后,保守预计联想可能会有约20亿美元的市场流失,这个数字可能会变得更大。二是企业文化的磨合。联想与IBM在经营管理和企业文法方面存在巨大的差异,如何让其融合对联想来说是巨大的挑战。三是品牌风险。联想企业现在在国际上的品牌还需要大量的提高,如何让联想脱离IBM是联想的当务之急。四是体育营销不很成熟。联想斥巨资进行体育营销,而对于现在的联想来说体育营销才是刚入门,如何有效控制其风险也要花费其大量精力。对联想国际化的几点建议:第一,联想应该始终的立足于国内市场;第二,联想应该努力寻求战略突破,拓展国际市场就是其选择的战略突破。是否能够真正的做到这样的战略突破是企业评估其国际化的最重要的原则之一;第三,要做到任何的国际化行动都要以形成自己的战略能力为目标。并不是所有企业都具有国际化的能力,每个企业必须在客观把握本身生产能力和经营管理水平,以及生产资料供应能力和科研开发能力的基础上,具体选择扩大市场的方法。
高职基础护理学课程建设创新研究 篇7
1 课程性质
1.1 课程定位
1.1.1 桥梁课程
基础护理学是在学习公共课程和医学基础课程等前沿课程的基础上的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基础课程, 其后续课程主要是内、外、妇、儿、社区、急救护理等专业课程, 可以说基础护理学是连接医学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的桥梁。
1.1.2 主干课程
基础护理学又是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的主要内容, 无论是考试大纲改革之前还是改革之后, 基础护理的比重都占总内容的25%, 可以说基础护理学是护理专业的一门主干课程[2]。
1.1.3 核心课程
基础护理学包括的基本技能 (如注射、输液、生活护理等) 又是护士真正执业后必须具备的核心技能, 无论是医疗机构的面试, 还是临床的技能考核, 还是各种类型、各种性质的护理技能比赛, 均是考查基础护理学的基本技能。因此, 基础护理学是护理专业的核心课程。
1.2 课程作用
本课程是实现培养目标的基础和前提, 起到重要的奠基作用;对护理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培养, 尤其是实践能力的培养起到关键支撑和促进作用[3];担负着护生毕业后职业生涯中由临床护理工作向社区、家庭岗位群迁移的重任。
1.3 课程学习领域
现代社会人民对健康的需求越来越高。社会上急需具有较高职业素养和全面职业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护理人才。这也就意味着本课程不仅仅是临床实践领域, 同时也包括护理管理、人文素质、护理礼仪、人际沟通等知识[4]。
1.4 课程目标
1.4.1 知识目标
掌握基础护理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要求。
1.4.2 能力目标
熟练操作各项基础护理技术, 并能灵活运用知识给患者进行健康宣教。
1.4.3 素质目标
高度的责任心、慎独精神和爱伤观念, 有效进行沟通、具有较高的人文素养。
2 课程设计
2.1 课程设计理念
以护理实际工作岗位的需求为导向, 将课程内容与临床实践工作、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相对接, 注重职业素养和能力, 培养充分体现该课程的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
2.2 教学设计思路
有针对性选择教学内容;配备完善教学条件, 包括教材和教学环境, 以及充分掌握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加强“双师素质”教师队伍的建设;科学组织教学[5]: (1) 采取教学作为一体的情景教学模式; (2) 在教学的过程中将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素质的提升融为一体; (3) 始终保证以学生为主体; (4) 进一步完善评价机制, 注重考核与培养护生的综合素质和综合技能。
2.3 教学内容的选取和组织
2.3.1 内容的选取
依据临床护理需要和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大纲要求合理选取教学内容, 选取原则是“必需、够用”, 更加突出内容的基础性、实用性。
2.3.2 内容的组织
遵循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 依据护理实际的工作过程, 整合教学内容, 强调工作过程系统化, 将基础护理知识整合成四个模块, 分别是基本护理、生活护理、治疗护理、其他护理, 同时将每一模块按照患者从入院到出院整个诊疗和护理流程来组织和进一步细化, 分成若干个项目, 而且将每一项目基础护理知识所对应的岗位技能任务化, 又形成若干个学习任务, 每一个学习任务又确定了与之相应的职业素养和能力, 使教学内容与临床实际工作过程的能力要求相一致, 与护士职业资格标准相对接, 并且基于真实工作开发护理实训项目[6]。
2.3.3 确定内容的重点与难点
本课程的重点还是放在了生活护理和药疗护理、医院感染这几大块。在讲授基本的知识与技能外, 重视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是教学的难点。解决方式: (1) 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保证教学效果; (2) 做到“教中学、学中做”, 保证学生学习效果; (3) 全天开放实验室, 最大程度地保证学生技能练习时间; (4) 改革考核方式, 注重综合能力和素质的考核, 保证技能过关。
3 教学条件
3.1 教学资料
3.1.1 使用教材
本课程应使用卫生部规划教材、专供高职高专护理专业用教材, 如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基础护理学》 (第2版) , 本书最突出的特点是所有操作全部以评估、计划、实施和评价为主线, 将护理程序和整体护理理念贯穿始终, 适应护理专业的发展需要, 同时也符合护理专业的培养目标的要求[7]。所有理论知识条理清晰、层次分明;同时也增加了临床的新知识, 像注射泵的使用、简易呼吸器的使用、辅助器的使用等, 并且有很出插图, 形象而直观;所有的操作技术均从目的、护理程序、注意事项三方面编写, 在护理程序的实施环节既有操作步骤, 同时每个步骤都配有详细的要点说明, 整个知识点非常清晰、明了、简练, 可以说是非常符合高职学生的接受能力的, 也非常方便教师的授课。
3.1.2 参考教材
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基础护理学》 (第2版) 有待完善之处, 比如编排方式仍按传统的章节进行, 没有体现出项目教学和任务驱动的理念, 当然这也是现在众多教材共同存在的一个问题, 教学理念的更新总是快于教材的出版。基于此, 在教学过程中, 我们也选择了一些较好的参考教材。如《基础护理技术》全国高职高专医药院校工学结合“十二五”规划教材, 本书采用的正是“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模式, 按学习项目进行编排, 每个学习项目又分若干典型的学习任务, 本书可以说总体是比较符合先进的教学理念的。
3.1.3 实验辅导教材
在实验教学上, 为了配合课堂教学, 应研究反映基础护理特点的实验模式, 加强临床实用价值探索, 注重人文素质培养, 并按这种思路编写的实验教材, 如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邢爱红主编的《基本护理技能实训教程》等。
3.1.4 辅助资料
根据教学需要编写一些辅助资料, 如《执业护士考试辅导用书》和《基础护理学习题集》, 便于检验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 利于促进学习主动性。同时为更好地了解护理学前沿的知识和研究, 授课教师还应参考一些学术杂志:《护理研究》《中华护理学杂志》《护士进修杂志》《卫生职业教育》等, 开阔视野, 丰富知识, 以便更好的教学。
3.1.5 网络资料
建成课程网络资源, 如学校内部录制的操作录像、图片、视频、光盘、网络版课件、电子教案等几乎涉及护理学基础所有内容, 并制作与基础护理学课程相配套的课程大纲、课程标准、电子教案、练习试题库、网络课件, 保证“理论-实践教学一体化”的实施, 建设基础护理学精品课。
3.2 师资队伍
优秀的师资是教育发展的基石, 应重视护理师资培养, 制订教师培养计划, 通过参加教研活动、集体备课、听课、讲课、说课等形式, 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积极参加各级各类培训和进修, 并在假期安排护理教师参加临床实践, 保证双师素质教师在90%以上[8]。并及时聘请自临床一线的副主任和主任护师来院兼职教学, 他们多年从事临床护理工作, 有丰富的实践经验, 在院校合作的课程建设中, 一直给予技术支持和指导。
3.3 实训环境
3.3.1 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
3.3.1. 1 硬环境的建设
成立护理实践教学中心, 建立现代化的多媒体示教室及各类实训室, 并配备先进的护理教学模型和仪器设备。
3.3.1. 2 软环境的建设
作为高职院校, 必须加强校企合作, 做到工学结合, 在实训基地的建设方面除了做好各种硬环境的建设外, 还需加强软环境的建设, 使整个实训环境渗透职业道德和职业情感, 形成一定的文化环境。实训门前的穿衣镜时刻提醒着师生要注意仪表仪容;走廊里的南丁格尔奖章获得者们的话语激励着老师们要兢兢业业, 一生拼搏, 把毕生精力献给护理事业;实训室墙壁上的各种操作流程图和规章制度, 又让老师和学生认识到护理工作的严谨和责任。
3.3.2 校外实习基地
应与校外优秀医院紧密合作, 使之成为校外实践基地。应多为三甲医院, 因为此类医院患者多、病种多, 医疗新器械与设备先进, 医护人员技术水平高, 能充分满足学生见习和实习的需要。
4 课程实施
4.1 教学模式
基础护理学主要采取的是“教、学、做”为一体的情景教学模式, 让学生在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中掌握足够的理论知识和系统、扎实的操作技能, 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提高。
4.1.1 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
4.1.1. 1 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中的“教、学、做”一体化主要表现在教学环节设计方面, 包括课前诊断性测试、导入新课、课时目标、教学过程与内容、课堂小结、课时达标评价与反馈矫正这几个环节。如课前诊断性测试, 即复习旧课应方式必须多样, 必须以学生为主。理论知识可以提问, 操作就必须要么让学生回视、要么以情景剧或小品的形式表演, 或者采取“缺陷教育”, 老师在演示操作的时候故意做错一些错误环节, 让学生找出错误之处;导入新课要做到“新、奇、准”, 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可以通过案例、图片或视频等影像资料;课时目标:要按照知识、能力、素质目标三位角度制订;教学过程与内容应改变传统的三段式教学, 即先讲、再示教、最后练习的方法, 而是边讲边教、老师边演示操作学生边动手体验,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发学生思考;课堂小结重点、难点必须使学生明确。
4.1.1. 2 实践教学
包括教师演示、学生仿真实训、学生全真练习三个环节。这三个环节不是孤立的, 也要做到“教、学、做”一体化。老师边演示学生边模仿, 学生边操作老师边纠错, 学生边练习老师边指导。
4.1.2 教学模式的深化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 我们逐渐认识到教学中除了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分别做到“教、学、做”一体化外, 也可以同时做到一体化, 课堂搬进实训室、实训的效果再反馈至课堂, 这样才达到了“教、学、做”真正全面结合。
4.2 教学方法
当今的高职教育理念是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又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 改变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方法, 注重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交流。如: (1) 角色扮演法:通过护患角色的置换, 加深护生对操作的认识。 (2) 演示法:教师边操作边讲解操作要点, 学生边理解边回视,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操作能力[9]。 (3) 病例讨论法:通过对典型病例的讨论,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 PBL教学法。 (5) 情景教学法。
4.3 教学手段
4.3.1 课堂教学方面
4.3.1. 1 现代化多媒体信息技术
恰当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技术丰富教学, 使护生有直观而想象的认识, 进而培养其良好的护理职业认同感。多媒体使用率应达100%。
4.3.1. 2 情景模拟
依托“教、学、做”一体化教室和仿真模拟实验室, 创设与教学内容相一致的场景, 寓教于情、寓教于景, 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体现。
4.3.2 实验教学方面
4.3.2. 1 真人真做
尽最大可能开足实验课, 尽量真人真做, 如搬运患者、床上洗头、氧气吸入、各种注射法及静脉输液法等尽量真人真做。通过真人真做, 使护生在锻炼技能的同时增强爱伤观念和人文情怀。
4.3.2. 2 实行全天开放式教学
护理学实验室实现全天候的开放, 从而提高学生操作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使学生从反复的实训中得到锻炼和提高。
4.3.2. 3 护士节举办护理技能大赛
每年举行512国际护士节护理技能大赛, 以此为契机, 在锻炼操作能力的同时, 锻炼同学们的心理素质, 团队合作精神, 也进一步增强学习兴趣, 带着兴趣学习会极大提高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 形成学习的良性循环。
4.3.2. 4 参加省市护理技能比赛
积极参加省市各种护理技能比赛, 既锻炼和考察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也检验了老师的教学水平, 并以此为契机, 督促老师们发现不足, 借鉴和吸收兄弟院校基础护理学的优秀教学成果, 不断学习基础护理学新知识和新进展, 跟紧时代步伐, 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 并及时应用于教学实践, 使教学不断创新, 真正达到以赛促学的目的。
4.3.2. 5 辅助教学系统辅助教学系统, 方便学生自主学习。
4.4 考核方法
基础护理学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 其实践学时占总学时的50%以上。应重视对考核方法的研究和改革, 主要表现在以全程考核代替原来的期末考核, 并强调护生综合素质的考核。考试成绩实行百分制, 其中理论试卷成绩占60%;技能操作成绩占40%, 而技能操作又包括护理技能测评占20%, 护士素质测评占10%, 沟通能力测评占10%;将护士素质考核融入技能考核中, 极大提升护生的人文素养, 为成为一名优秀的护士打下良好的基础。
5 教学效果
5.1 学生评价
应注重护生对教师授课质量的反馈, 于每学期期中和期末均要进行教评, 可以发放“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评价表”, 也可以直接填写意见和建议。
5.2 校内外评价
校外护理专家评价, 校内教学督导评价。
6 改革思路
6.1 情景教学进一步深化, 促进学科间的相互融合
单一操作的情景教学应该往综合操作的情景模拟, 如: (1) 学科内知识的综合:改良技能考核, 融入人文素质;综合能力:急救技术融入氧气吸入和输液技术, 青霉素过敏反应的抢救融入吸氧、体位、输液、注射等。 (2) 本学科与各专科护理学课综合, 形成综合性实训项目。
6.2 校企合作的力度进一步加强, 共同开发课程标准, 制定实训教学计划等
与医院进行深部合作, 在校企合作的基础上做到校企一体, 充分发挥医院的主导地位, 参与、指导专业建设, 如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课程考核办法等的制定, 以及外聘教师的选配、考核、培养等全方位拓展合作范围。
6.3 加大教师科研的力度和深度, 促进本专业、本课程的内涵发展
科研是生命线, 对课程建设起着促进、指导的作用, 优化课程的内涵发展, 可以从科研立项的机制体制、奖惩办法、考核办法进行针对性建设, 使科研真正为教学服务、为课程服务, 进而为专业建设服务。走出目前大多数教师科研意识淡薄, 或是科研只为晋级所用, 或是为了做科研而做科研, 缺乏实践意识、实干意识、创新意识的怪圈, 形成良性循环[10]。
总之, 课程的建设任重而道远, 每位承担基础护理学课程教授任务的老师必须秉持“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的精神和态度, 不断探索、不断专研、不断实践, 全面创新和完善课程建设。
摘要:教高[2006]16号文件明确提出高职教育要做到四个加强, 即加强课程改革、加强素质教育和专业改革, 以及模式的改革。而课程建设又是专业改革的核心, 是模式改革和素质教育的有效载体。基础护理学作为高职护理专业的核心课程, 必须紧紧围绕课程性质、课程设计、课程实施、教学条件、教学效果、课程改革这六个方面进行全面创新研究, 才能突出其职业性、实践性、开放性, 符合高职教育特点, 保证课程建设的质量。
关键词:高职,基础护理学,课程建设
参考文献
[1]何利, 王秀红, 肖霓, 等.基础护理学课程建设与实践[J].卫生职业教育, 2011, 2999 (8) :132-133.
[2]王艳华, 迟晓华, 朱蓝玉.加强课程建设探讨《护理学基础》实验教学新模式[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12, 28 (3) :39-40.
[3]郭鹏.如何在基础护理学教学中提高护士的专业素质[J].中国医学工程, 2013, 21 (4) :180-181.
[4]宋艳苹, 母文杰.基础护理操作训练中护生人文素质的培养[J].护理教育, 2010, 25 (21) :75-76.
[5]陈美莲, 刘雪辉, 黎慧.在实施优质护理服务中提高护理人员素质的做法[J].求医问药, 2012, 10 (8) :393-394.
[6]刘莎.基础护理学实验教学的探索[J].心理医生:下半月版, 2012, 10:382.
[7]叶晓芹.基础护理学教学方法探讨[J].卫生职业教育, 2012, 30 (10) :90-91.
[8]林静.对《基础护理学课程教学实训》教学的设想[J].浙江临床医学, 2009, 11 (5) :558-559.
[9]井坤娟, 王彦, 杜少英.基础护理学精品课程建设中教学设计的实践与思考[J].医学研究与教育, 2010, 27 (6) :90-92.
基础药理学课程论文 篇8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 传统教学法 管理学基础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95(2012)09(b)-0033-02
《管理学基础》是教育部制定的公共事业管理类专业非常重要的一门专业课,我院2003年成立了《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专业》,2011年成立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并把管理学基础纳为这两个专业的专业课之一。《管理学基础》已经成为各专业的基础平台课程,因此,如何选用适合于本校特色的教学方法是十分重要的。
案例教学是我非常亲睐的一种教学方法,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相比,案例教学法侧重实践和案例的讲解分析,强调教学过程中学生为主体,加强了学生的参与程度。而传统的讲授式教学则更注重概念定义的讲解,过多强调理论知识的完善,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主体。学生完全按照教师的思路来学习。目前很多一线教师主张案例教学应该作为未来课堂教学模式的发展方向,也有人认为传统教学的主体地位不可动摇。因此为比较两种教学方法的教学效果以及学生的满意度。笔者在给几个年级、专业讲授《管理学基础》课程的过程中,分别采用了传统教学和案例教学这两种教学方法并跟踪了解了教学效果。
1 授课对象的选择
为便于比较传统教学法与案例教学法的实际教学效果,首先选择授课对象是非常重要的,为确保比较结果更公平合理我选择了公共事业管理专业09-1班和公共事业管理11-1班两个班级作为试点。因为这两个班级专业相同、授课教师相同,授课时间分别是上下两个学期。时间间隔较短,并且都是文科生。最后确定管理09-1班采用传统教学方法,管理11-1班使用案例教学法。(为方便起见,以下称传统教学班为A班、案例教学班为B班)这两个班级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
2 课堂教学的设计
2.1 传统教学(A班)的课堂教学设计
课堂教学基本上是按照教师课堂讲授为主,其特点是由教师向学生介绍课程的分级要求,也就是需要掌握、熟悉、了解的内容。使学生听课能够分清侧重点,教师利用讲解、书写板书和PPT课件向学生讲授相关知识。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是课堂的主体、学生则完全接收教师的教导,并按照教师要求,回答一些问题,并完成课后作业,这是一种在当前教育中所普遍采用的教学模式。
2.2 案例教学(B班)的课堂教学设计
(1)学生自行准备。
在学习新章节前一周,把案例材料发给学生,并给学生列出一些思考题。让学生利用业余时间阅读案例,查阅相关资料,搜集必要的信息,初步形成关于案例中的问题的解决方案。
(2)小组讨论准备。
第一次案例课,教师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性格特点、性别比例对公共事业管理11-1班学生进行分组,以后上课按照此分组方式不变,具体划分5个小组,每个小组6~7人,每组设一个组长,小组成员可轮流担任组长。小组应以他们自己有效的方式进行讨论,教师不进行干涉
(3)小组集中讨论。
各个小组的组长,发表本小组对于案例中的问题的处理意见,小组的其他成员可以进行补充性回答。每组发言时间一般应该控制在10min以内,小组集中讨论的这一过程为学生发挥的过程,此时教师充当的是组织者和主持人的角色。教师可以提出几个意见比较集中的问题,组织各个小组对这些问题进行重点讨论。
(4)总结阶段。
在各小组讨论完成之后,教师对讨论的结果做出点评,并对重要知识点做出讲解。最后教师安排学生课下写一份案例分析报告,这样学生的体会可能更深,对案例以及案例所反映出来各种问题有一个更加深刻的认识。
3 教学效果的分析
期末考试和平时课堂发言情况是检验课堂教学效果的最好手段。具体比例分配如下:本门课程总成绩满分为100分,包括期末考试成绩与平时成绩两部分。其中期末考试占80分,题型为:名词解释、填空题、简答题、论述题和选择题和案例分析;平时成绩占20分包括:阶段性测验10分、学生出勤情况4分、学生课堂表现6分。
3.1 试卷结构及考试成绩统计如(表2)
3.2 考试成绩的分析比较
(1)从分析解决问题能力题(主观题)来看,A班平均分为19,得分率为63.3%;而B班平均分为86.7%,可见采用案例式教学的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明显强于传统授课班。
(2)从知识点掌握部分(客观题)来看,A班平均分为41.5分,得分率为83%;而B班平均分为31分,得分率仅为62%,可见传统教学知识点掌握程度明显好于案例式教学。
(3)平时表现成绩,因为我校对学生管理较为严格,不存在旷课的学生,并且学生对专业课重视程度很高,回答问题比较积极,A班平时成绩为16分,B班平时成绩为17分,无显著差异。
(4)平均成绩来看,A班的平均成绩为76.5分,B班的平均成绩为74分,因此管理09-1班与管理11-1班级期末成绩无显著性差异。
4 结语
传统讲授法是其它教学方法的基础,可以大幅度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和效率,有利于充分发挥教师自身的主导作用,使学生得到远比教材多得多的东西。但是单纯的采用讲授法容易使学生产生期待和依赖心理,从而抑制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案例式教学使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对案例进行分析,这样可使学生更深切地理解理论的真谛,另一方面培养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但是单纯的案例教学会使学生的理论知识掌握不是很牢固,容易使学生产生好高骛远的感觉。
综上所述,我们不应该错误地认为,现在提倡学生自主学习、提高能力,就一味的采用案例式教学,也不要为了夯实学生的理论知识就忽略了能力的提高,而完全采用传统式教学,关键是我们要弄清什么时候用传统式教学、什么内容要用案例式教学;怎样与其他教学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各种教学方法相互融合,这并不是矛盾,而是事物发生发展的过程,每一个阶段的方式可以是不一样的,并非是一种方法讲到底。
参考文献
[1]戴瑞华.案例教学法在《企业管理》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职业,2007(15).
【基础药理学课程论文】推荐阅读:
护理学基础教学应用体会论文07-25
基础护理学课程改革研究论文09-28
关于开放教育《管理学基础》课程教学的思考07-27
心理学基础08-03
生理学基础10-03
毒理学基础习题10-21
管理学基础期末08-27
管理学基础教学08-30
管理学基础电大08-03
基础护理学题库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