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织》教学设计 (沪教版高一上册)

2024-10-16

《促织》教学设计 (沪教版高一上册)(精选4篇)

《促织》教学设计 (沪教版高一上册) 篇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a)了解作家蒲松龄

b)知道《聊斋志异》的特点及其文学史地位和他人仿作

2、过程与方法:

a)积累重点文言词句,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语感

b)赏析作品曲折离奇、跌宕起伏的情节和人物形象的塑造

c)品味《促织》朴素自然、简洁凝炼、准确传神的人物语言和叙述语言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a)理解作者借古说今的创作意图,学习对现实的人文关怀

b)理解成名看似悲剧开场、最后喜剧首场背后所孕育的更深层次的悲哀,体会作者强有力地揭露社会的黑暗,统治集团的腐朽,引导学生从政治、经济、教育、医疗等各个层面的改革阐发,试说利弊,激发起内心的责任感和社会参与意识。

【教学重点】

1、掌握重点的文言实词、虚词,归纳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现象。

2、理清本文跌宕起伏、曲折多变的情节,品味人物描写细腻传神的语言。

【教学难点】

理解本文的写作目的和现实意义。

【教学方法】

讲授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

【课时安排】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王安石《促织》:金屏翠幔与秋宜,得此年年醉不知;只向贫家促机杼,几家能有一絇丝?

帷幔的质地也是丝的,都是耗费了劳动妇女无数心血的产物。可是富贵人家“得此”甚易,并且用来做为遮风挡寒的工具,那些醉生梦死的老爷们年复一年安于这种舒适的处境之中,完全感觉不到秋天寒冷的威胁。偏偏就在这个季节,无情的蟋蟀(即促织)却向贫家鸣叫不已,催促他们赶快劳动,却不想想穷苦人家多少门户连“一絇丝”也没有,让他们拿什么去织呢?“金屏翠幔”和“一绚丝”不仅是成品和原料的对比,而且是生活的豪奢与贫瘠的对比,是物质的珍贵与寒伧的对比,甚至在数量上也是悬殊的。

二、背景知识

1、关于篇名--“促织”是什么?

“促织”又名“蛐蛐”、“斗鸡”和“蟋蟀”。

古谚云:“蟋蟀鸣,懒妇惊”,是说古代妇女一听到蟋蟀的叫声,便知秋日已到,离冬天不远了。于是抓紧时间纺织,这便是“促织”一名之由来。

蟋蟀在古代有很多名称。因其形似蝗而小,原与蝗虫同名,都称为“蛩”。《淮南子本经训》中的“飞蛩满野”就是指蝗虫,而白居易《禁中闻蛩》诗“西窗独暗坐,满耳新蛩声”则是说蟋蟀。蟋蟀也就以它的善于鸣叫而与蝗虫相区别,称为“吟蛩”。到了魏晋时代,因其鸣声似“促织”、“趋织”,便获得了“促织”的美名。晋人崔豹在他写的《古今注鱼虫》中说:“促织,一名投机,谓其声如急织也。”这也就是说,“促织”的名称是“因声得意”。现在北方话称蟋蟀为“蛐蛐儿”,也是以其叫声来命名的。从训诂学的角度说,“促织”、“趋织”、“蛐蛐”为同音转化,名称都是由叫声而来。

2、关于作者。

蒲松龄(1640~1715),清代著名文学家,山东淄川(今淄博市)蒲家庄人,字留仙,一字剑臣,号柳泉居士。出身于一个逐渐没落的地主家庭。从小热衷功名,19岁参加科举考试,连中县、府、道的第一,但此后却屡试不第,挤不进官场。他曾经短期地在江苏扬州府宝应县做过幕宾,大半生都基本上在家乡过着清苦的塾师生活,直到72岁时才补了一个贡生。

蒲松龄和人民接触的机会较多,对统治阶级的种种罪恶有所不满,尤其是对科举制度的不合理深有体验。蒲松龄20岁左右开始创作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40岁左右基本完成,以后不断有所修改和增补,直到死前为止。这部作品是他一生心血的结晶,共有短篇小说431篇,其内容大致有四部分:一、怀着对现实社会的愤懑情绪,揭露、嘲讽贪官污吏、恶霸豪绅贪婪狠毒的嘴脸,譬如《促织》、《席方平》、《商三官》、《向杲》。二、讽刺科举,勾画出考官们昏庸贪婪的面目与考场中营私舞弊,如《司文郎》、《考弊司》、《书痴》等篇。三、歌颂、描绘坚贞、纯洁的爱情及底层妇女、穷书生,有《鸦头》、《细侯》等。《聊斋志异》中相当多狐鬼精灵与人的恋爱故事,颇具浪漫情调,塑造了很多容貌美丽、心灵纯洁的女狐形象,如红玉、婴宁、香玉、青凤、娇娜、莲香等。四、有些短篇是阐释伦理道德的寓意故事,如《画皮》、《劳山道士》等。

“聊斋”是他的书房名,据说他曾在书房外摆摊招待路人以搜集民间故事。“志”即是“记”,“异”指“异闻”。他自言“才非干宝,雅爱搜神,情同黄州,喜人谈鬼,闲则命笔,因以成编。久之,四方同人又以邮筒相寄,因而物以好聚,所积益夥。”

《聊斋志异》收集了大量的民间神话传说并加以加工,书中极大部分以狐仙鬼怪、鱼精花妖为题材,用以讽刺现实,寄托孤愤。正如该书自序所说:“集腋为裘,妄续幽冥之录;浮白载笔,仅成孤愤之书。寄托如此,亦是悲矣。”诚如郭沫若为蒲松龄纪念馆“聊斋堂”写的对联所言:“画人画鬼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促织》是《聊斋志异》中的名篇,作者通过写成名一家被官府逼迫交纳蟋蟀以致倾家荡产,但又终于致富的故事,深刻揭露了封建徭役的残酷,辛辣讽刺“一人飞升,仙及鸡犬”的丑剧,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聊斋志异》是中国文学史上由刘义庆《世说新语》志人志怪小说开创的笔记小说的高峰,成名后出现了一系列仿作,其中尤以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和袁枚的《子不语》最出名。

蒲松龄有意模仿司马迁的《史记》“太史公曰”笔法,在许多篇小说的最后都带上了“异史氏曰”来进行议论。

3、写作背景。

这篇小说写的是明代宣德年间,其实大有深意。“宣德治世,宣宗令主…顾以草虫纤物殃民至此耶?抑传闻失实耶?”这是跟作者同时代的诗坛宗师王渔洋写在《聊斋志异》手稿本上的一条评语。王渔洋为什么要强调宣德年间是“治世”,宣宗是“令主”,即“明君”呢?显然他的用意,是要提醒读者读《促织》时要联系眼前的现实。康熙年间正是清代的“盛世”,康熙本人正被目为“英主”。可当时的统治集团和康熙本人同样追求“声色狗马”,酷爱“斗鸡戏虫”、至今传下来的斗蟋蟀盆,以康,乾年间制作最精,康熙时更有以制盆扬名于世的。可见作者的创作意图,实际上是在借讲前朝“令主”当政的“治世”时代的事,来揭露“当时”“英主”当政的“盛世”的黑暗现实。“每责一头,辄倾数家之产”,当是目有所睹;“天子偶用一物”,更是特有所指,不是泛泛议论。这正反映了蒲松龄思想的深刻处,“治世”、“盛世”尚且如此,那“庸主”当政的“衰世”就不用说了。“预习提示”说这篇“小说反映的现实,在封建社会具有普遍的意义”,是很有道理的。

三、文章脉络

全文9段,前面8段是按事物发展的自然顺序记叙的。最后一段是作者评论,属作品的附带部分。可以把按小说的开端、发展、高潮、结束这四个部分划分和紧扣“促织”这条线索划分结合起来,分段如下:

序幕(起因):第1段朝廷征促织,“征虫”

开端:第2段成名被摊派交纳促织,“困虫”

发展:第3~4段成妻卜促织、成名按图索促织,“卜虫”

高潮:第5~7段成子毙促织、化促织、斗促织,“失虫”、“失子”、“化虫”“斗虫”

结局:第8段成名献促织,“献虫”

尾声:第9段作者评促织,“评虫”

四、知识积累

1、正音

迂讷 (nè)  裨益bì 爇香 ruò     翕辟xī 掭  tiàn      不啻chì   抢呼欲绝 qiāng惙然chuò    蹄躈 qiào      龁hé   觇视 chān   赉

2、通假字:

(1)手裁举 (段6)     “裁”通“才”  (2)昂其直(段7)    “直”通“值”

(3)翼日进宰(段8)   “翼”通“翌”

3、词类活用:

(1)岁征民间 (段1)  名作状,每年      (2)试使斗而才(段1)  名作动,显示才能

(3)得佳者笼养之(段1)   名作状,用笼子 (4)昂其直 (段1) 形容使动,   使…高

(5)辄倾数家之产(段1)动词使动,使…倾尽(6)成然之(段2) 形容意动,认为…对

(7)早出暮归 (段2)  名作状,早上、晚上(8)旬余,杖至百(段2)  名作动,打板子

(9)大喜,笼归(段4)  名作动,用笼子装  (10)上于盆而养之(段4)  名作动,放置

(11)蟹白栗黄(段4) 形作名,白肉、黄粉 (12)取儿藁葬 (段6)名作状,用草席

(13)成以其小,劣之 形容意动,认为…劣  (14)日与子弟角 (段7)  名作状,每天

(15)而高其直 (段7) 形容使动,使…高  (16)成述其异 (段8)形作名,非凡本领

(17)益奇之(段8)形容意动,认为…奇特

4、特殊句式:

(1)定语后置句,如“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

(2)被动句,如“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

(3)省略句,如“又试之鸡。”“试之鸡” 即“试之以鸡”或“以鸡试之”

5、一词多义

①  回头看,如“成顾蟋蟀笼虚”(《促织》)

② 看,环视,如“徘徊四顾,见虫伏壁上”。(《促织》)

(1)顾      ③ 转折连词,相当于“但是”,如“顾念蓄劣物终无所用”(《促织》)

④ 顾虑,考虑,如“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鸿门宴》)

⑤探望,拜访,如“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出师表》)

① 索取,如“每责一头,辄倾数家之产”。(《促织》

(2)责      ② 责任,差使,如“留待期限,以塞官责”。(《促织》)

③ 责令,如“试使斗而才,因责常供”。(《促织》)

④ 责罚,如“当其为里正,受扑责时”。(《促织》

① 无,没有,如“靡计不施,讫无计”。(《促织》)

(3)靡       ② 败退,如“试与他虫斗,虫尽靡”。(《促织》)

③ 倒下,如“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曹刿论战》)

① 打开,如“窥父不在,窃发盆”。(《促织》)

② 挖,如“于败堵丛草中,探石发穴”。(《促织》)

(4)发       ③ 丝毫,如“道人意中事,无毫发爽”。(《促织》)

④ 射出,如“见其即发矢十中八九”。(《卖油翁》)

⑤ 抒发,如“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五人墓碑记》)

⑥征发,派遣,如“发闾左戍渔阳九百人”。(《陈涉世家》)

6、归纳本课中出现的表示时间短暂的词语

(1)俄见小虫跃起。 俄:不久,一会儿      (2)旋见鸡伸颈摆扑。旋:随即,跟着就。

(3)少间,帘内掷一纸出。  少间:一会儿。 (4)斯须就毙。斯须:一会儿。

(5)未几,成归。 未几:没多久。           (6)无何,宰以卓异闻。 无何:没多久。

(7)既而得尸于井。 既而:不久,随后。   (8)食顷,帘动。食顷:吃一顿饭的工夫。

五、整体感知

1、复述课文,列出结构提纲。

起因:征虫

开端:觅虫

发展:求虫--得虫

高潮:失虫--得虫--斗虫

结局:献虫

尾声:因虫得福

2、据情节,可以看出文章始终围绕的一条主线是什么?围绕这条主线,情节具体有几次波折?这样安排有何妙处?

明确:(1)故事始终围绕促织得失这一主线安排情节;

(2) 情节波折:岁征促织,成名破产受刑,无计可施,走投无路,“山重水复疑无路”;神巫指点,成名得虫,“柳暗花明又一村”;节外生枝,成子弄死促织,投井自杀,成家陷入绝境;成子起死回生,魂化促织,成家因祸得福。

(3) 这样写的妙处:这样曲曲折折、跌宕起伏的描写,避免了一览无余,正所谓“文似看山不喜平”。它的跌宕起伏充实、丰满了故事,深化了思想内容,赢得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而情节得曲折变化,又是艺术地再现生活的需要,因为生活本身就是丰富多彩、充满波澜的。

六、作业:

1、思考课后题。

2、完成练习册。

第二课时

一、学生齐读全文,理清情节,教师帮助梳理体验:

1、全文是以什么为线索?(促织,即“虫”)

2、指名一生讲故事,(提示:围绕标题“促织”展开复述,只简述故事梗概,不细叙具体细节,所谓梗概,包括故事发生的背景,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其他同学边听,边紧扣线索给每段加一个标题。

征促织||--捕促织||--卜促织--得促织||--失促织--化促织--斗促织||--进促织||--议促织

3、按小说情节发展来分析,明确《促织》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等,让学生体会故事一波三折的特点。

学生再次默读阅读课文,编写情节提纲:

序幕(起因)第1段朝廷征促织

开端第2段成名被摊派交纳促织

发展第3~4段成妻卜促织   成名按图索促织

高潮第5~7段成子毙促织   化促织  斗促织

结局第8段成名献促织

尾声第9段作者评促织

4、文章始终围绕促织一条主线,成名一家忽悲忽喜,喜而转悲,悲而复喜。围绕这条主线情节具体有几次波折?体会这样安排有何妙处?

5、请生细读课文第六段从文中找出能体现成名心理变化的词依次填入横线上,并体会心理描写的妙处和作用(每条横线只填一个字)。

成名听说儿子误毙促织则(怒) ,得子尸于井则转而为( 悲) ,见子气息惙然则转而为 (喜) ,但顾蟋蟀笼虚则又转而为(愁) 。忽闻门外虫鸣则既惊且(喜) ,然见促织短小则认为它(劣) ;视之,意似良,又转而为(喜) 。将献公堂,不知能否合官老爷意,心中又(恐)。

二、作业:

1、试拟本文情节提纲。

2、简要分析成名形象。

第三课时

一、鉴赏感悟:

1、生散读本文结尾,思考:本文的结局是喜的,但本文是喜剧吗?

2、 如果是悲剧,是社会悲剧,命运悲剧还是个人悲剧?课文哪里点明必然是社会悲剧?

3、故事为什么要把背景放在明朝?(借古讽今)

4、“异史氏”的评论如何理解?

二、赏析文章细腻的心理描写。

1、速读课文,找出哪些文字写“悲”,哪些文字“叙喜”。

2、阅读课文第6、7小节,找出体现成名心理活动变化的单音词,依次填入空格处。

成名听说儿子误毙蟋蟀则( 怒 ),得子尸于井则转而为( 悲),见儿子气息惙然则转为(惊),但顾蟋蟀笼虚则又转而为( 愁)。忽闻门外虫鸣则既(惊)(喜),然见蟋蟀短小则认为它(劣);视之,意似良,则又转为(喜)。将献公堂,不知能否合官老爷意,心中又(恐)。

可见,一只小小的蟋蟀竟然(牵动)着主人公的心,(主宰)着主人公的命运,这(细致入微)、(曲折变化)的心理描写与动作描写熔于一炉,有力地揭示了皇帝(荒淫),官(贪)吏(虐),至使百姓(家破人亡)的罪恶现实。

三、课堂小结。

一只小小的蟋蟀,使成名一家死去活来,因祸得福,生动地表明了统治者的快乐、封建官僚的升迁发迹是建立在人民的痛苦之上的,暴露了清初社会政治的黑暗,蒲松龄不但对现实生活有精细的观察,而且想象力特别丰富,真实加想象,对现实是悲愤的谴责,思想有深度,情节奇妙有趣。

四、比较反思:

“我朝宣宗,最娴此戏,曾密诏苏州知府况钟进四个。一时语云:‘促织瞿瞿叫,宣宗皇帝要。’此语至今犹存。”(沈德符《万历野获篇》)

“宣宗酷爱促织之戏,遣使取之江南,价贵至数十金。枫桥一粮长,以郡督遣,觅得一最良者,用所乘骏马易之。妻谓骏马所易,必有异,窃视之,跃出为鸡啄食。惧,自缢死。夫妇,伤其妻,亦自经焉。” (《梅村诗集笺注》转引吕毖《明朝小史》)

提问:这两则史料在《促织》里是否都用上了?第二则史料和成名一家的遭遇很相似,并已具备一个完整故事的轮廓,为什么不按照这个故事的轮廓来展开情节,而要另外虚构一些离奇、虚幻的情节?(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

五、作业:

1、完成下发的打印练习。

2、背诵课文最后四个自然段。

六、教后记:

本篇教学主要重点是:1、文言语法现象的整理。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因在初中涉及较少,高中必须引入系统学习,从本单元及第五单元开始逐渐扎实基础。2、关于作者以前朝“治世”殃民之事揭露“康熙盛世”黑暗现实的主旨的揭示,以“喜剧”是否为“喜剧”作为突破口,引导学生挖掘作者深意,以及对于蒲松龄的评论所蕴含思想的理解。

侯晓旭

[《促织》教学设计 (沪教版高一上册)]

《促织》教学设计 (沪教版高一上册) 篇2

一、教学目标

1. 积累“当涂掌事”“但”“涉猎”“刮目相待”“何”等文言词语的含义。

2. 通过朗读、圈划,理解孙权劝学的过程,把握文章的行文脉络。

3. 了解“鉴于往事,资于治道”的写作意图。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朗读、圈划,理解孙权劝学的过程,把握文章的行文脉络。

难点:了解“鉴于往事,资于治道”的写作意图。

三、课型

新授课

四、课时

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课题导入(3分钟)

1. 我们已经学习了《为学》,作者彭端淑鼓励他的子侄辈们立定志向,努力学习。今天,我们再学一篇劝学的文章,《孙权劝学》,选自《资治通鉴》,是由北宋司马光主持编写的。

2. 齐读课题,说说课题中的关键词是什么?

“劝”。

3.围绕“劝”字,你会产生哪些问题?

预设:谁劝谁?为什么劝?怎么劝?劝的效果怎么样?

4. 我们围绕这些问题,来一起学习一下这篇文章。

(二)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 教师范读,请同学们思考:文中是谁劝谁?他们的身份分别是什么?用笔在文章中划一划。

明确:孙权劝吕蒙学习。“权谓吕蒙曰”,积累“谓”的含义“对说”。

孙权是君王,从他对吕蒙的称呼“卿”和自称“孤”可以看出。(“卿今当涂掌事”“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卿:古时君对臣,上级对下级的称呼。孤:君王自称。

吕蒙是一名臣子、武将。孙权对吕蒙的称呼“卿”看出他是一名臣子,从“辞以军中多务”看出他掌管的是军队,是一名武将。

《孙权劝学》是作为君王的孙权劝作为臣子的吕蒙去读书。

2.那孙权因什么而劝(武将)吕蒙读书呢?请同学们再读一读文章,圈划一下。

明确:“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即“你现在当权掌管政事,不可以不学习。”吕蒙不仅仅是武将了,还要协助孙权管理政事,所以一定要学习了。(请学生再读一遍)

追问1:这句话该怎么读?

明确:双重否定,肯定语气,有股不容置疑的国君的威严。“!”表示情感强烈。

追问2:那吕蒙去读书了吗?没有。“蒙辞以军中多务”。吕蒙推托了。可见,想要劝服吕蒙读书,是一件难事儿。

3.那孙权是怎么劝的?圈画出相关的句子,读一读。

明确:“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追问1:请大家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这些句子的意思,自己说一说。不理解的词圈出来,我们一起讨论讨论。

翻译:我难道想要你研究经书成为博士吗?只应当广泛阅读,了解往事罢了。你说军中事务多,哪个像我?我常常读书,自认为大有益处。”

追问2:孙权是从哪些方面来劝他的?(孙权得有充分的理由)

明确:明确告诉吕蒙读书的目的是增长才干(目标);吕蒙读书是有时间的,是有可能性的(条件);现身说法,告诉吕蒙读书是有效果的(预期效果)。

追问3:老师把“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改成“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当涉猎,见往事。”哪个更好?(从孙权劝学的态度有何不同?)

明确:原句好。先找出区别。改句少了“邪”“但”“耳”这些语气词。原句语气比较舒缓,委婉、亲切、诚恳地告诉吕蒙劝他学习目的是让他增长才干,孙权想让吕蒙心悦诚服,而不是用权力来压制他去学习。同时感受到孙权作为君主的那种大气、圣明。

追问4:“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与“卿言多务,孰若孤?”能调换位置吗?

明确:不能。如果调换的话,会与吕蒙争锋相对;原文的写法,能避免矛盾。另外,先要解决吕蒙思想上的误区:以为孙权劝他读书是为了让他成为博士。

4.“劝”的效果怎么样?从哪里看出?

明确:效果不错。“蒙乃始就学。”

鲁肃过寻阳,“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鲁肃年龄比吕蒙长、权职比吕蒙高,听了吕蒙议论后情不自禁地赞美吕蒙,可见,吕蒙经过学习,才略取得了惊人的进步。)于是决定“拜蒙母,结友而别”,鲁肃为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意与他深交,从侧面表现了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

5. 教师小结:本文写了孙权劝吕蒙读书,他从读书的目标、条件和预期效果这三方面来劝说吕蒙。后来,吕蒙泛览群书后,才略上有了惊人的进步,从一个将才成为了像鲁肃一样的帅才。吕蒙取得的进步,离不开自己的努力,也多亏了孙权的劝说。

(三)再读感悟

1. 接下来,我们分角色把整篇文章一起读一读。请三位同学分别扮演孙权、吕蒙和鲁肃,其他同学旁白。

2. 本文选自《资治通鉴》。宋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从往事中借鉴,对治理世道有辅助作用),命名为《资治通鉴》,主要为统治阶级提供政治借鉴。

3. 学了这篇文章,你有哪些收获?作为君王,你会从中收获些什么?作为大臣,你会收获些什么?作为今天的你,会收获些什么?

4. 老师送给大家一首诗。《劝学》颜真卿。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四)作业布置

1. 整理《孙权劝学》课堂笔记

2. 改写《孙权劝学》,300字左右

六、板书设计

孙权劝学

司马光  《资治通鉴》   鉴于往事,资于治道

邬雪娇

《促织》教学设计 (沪教版高一上册) 篇3

1.扫清字词障碍,能把握朗读课文的语气并学会初步概括文章内容;

2.学习从色彩、形状、声音、动作等角度观察事物,使用比喻、拟人等手法描绘事物;

3.感受浓浓祖孙情和对大自然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体会文章生动活泼的语言;感受浓浓祖孙情。

难点:从文章细节中观察童趣和自由。

从教材、学情角度阐述原因:

教材:本文是预初第一单元“有家真好”系列中第一课,重点让学生感受文中浓浓的祖孙情,珍惜亲情。

学情:刚进入初中校园,很多学生还未养成良好的语文预习、学习的好习惯,学生水平也是层次不齐,要把生字词、朗读等基础知识放在首位,还要采用多种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喜欢语文。

板书设计:

祖父和我

萧红

祖父    仁爱、宽容、仁厚          快乐的童年

大花园

我      淘气、贪玩、任性          浓浓的祖孙情

一、导入新课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快乐童年, 童年记忆中,有那么一个开心乐园。说说你童年的开心乐园。

教师朗读一首小诗《童年》,烘托课堂气氛。

作家萧红家里有一个大花园,我们通过文章《我和祖父》来了解一下。

二、一读课文,完成问题。

1、标出段落序号。

2、萧红,原名张乃莹,笔名萧红,悄吟,田娣,玲玲。

主要作品:《呼兰河传》、《生死场》。茅盾评价《呼兰河传》:“它是一篇叙事诗,一片多彩的风图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3、注音:

rónɡ Suì Shuò    wō        bànɡ      Shuān

绒 毛     谷 穗     闪 烁      倭 瓜     蚌  壳      拴 腿

nì         gǎn     Piáo             Shì         Sì

玩 腻     锄头 杆    水 瓢      小毛球 似的     好 似小毛球

三、二读课文,品味感知

1、选择你喜欢的方式再读一遍课文,说说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描写了童年时“我”和祖父在大花园里的生活趣事。

概括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2、文章中爷爷是个怎样的爷爷?“我”又是个怎样的小女孩?请在书上圈画刻画人物的语句,用几个词语来形容爷爷和“我”的性格。

爷爷是个(                      )的人。

“我”是个(                     )的孩子。

四、作业

选择合适的音乐,配乐朗读。

第二课时

一、小组内分段朗读,评选出“朗读之星”

二、小组讨论下列问题:

1、文章集中描写大花园的段落有(标出段落序号):

2、“我”和祖父在大花园的生活画面中,你最喜欢哪一幅,为什么?

种菜

铲地

教我分辨谷穗和狗尾草

浇水

3、你喜欢祖父这个大花园吗?这个大花园有什么特点呢?请朗读你最喜欢的段落并说说。

提示:可以从颜色、声音、形状、修辞、用词等角度入手。

三、提问质疑

你还有什么疑问吗?哪些语段不理解?说出来,全班交流一下。

四、小结

大花园里的美景是祖父创造的,大花园里所有动植物的生机自由更是祖父赋予的,而“我”的自由快乐又从何而来?对,还是祖父。原来祖父给我的不只是浓浓的祖孙情,还给了我一颗享受快乐、向往自由的心。

五、作业

写写自己的童年生活,相信大家每个人都有酸甜苦辣各种回忆。(不少400字)

沈烨

《促织》教学设计 (沪教版高一上册) 篇4

教学内容:写一次游戏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能仔细观察吹泡泡的过程;

2、会用“先„„然后„„再„„”和“有的„„有的„„还有的„„”的句式说一段连贯的话;

3、能用积累的好词佳句把游戏过程写清楚。

过程与方法:通过教师指导,学会观察和写作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的操作、表达、想象、写作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游戏活动,感受游戏的快乐,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享受写作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

教学重点:能说清楚吹泡泡的动作和泡泡的特征,能把游戏过程记叙清楚。教学难点:指导学生的写作。

课前准备:

1、每位学生准备一瓶泡泡水。

2、课前收集有关人物动作、神态以及事物颜色、形状、数量的词语,并思考如何将自己积累的词句运用到作文中。教学过程:

活动1:泡泡飞入,创设情境(窗外飞过很多泡泡。)

1、孩子们,刚才你们看到了什么?(许多泡泡)

2、对呀!你们喜欢泡泡吗?(喜欢)

3、今天,老师将和你们一起来玩这个有趣的游戏——吹泡泡,好不好?希望大家不但要会玩、会说、还要会写,你们行吗?

[设计意图: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创设教学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活动2:观察吹泡泡的动作

1、孩子们吹过泡泡吗?(拿出泡泡水),泡泡是怎样吹出来的呢?

2、老师请两个小朋友上来吹泡泡。,其他孩子要仔细看他们吹的动作。用“先„„然后„„再„„”把这个过程说出来。

3、谁看清楚了他是怎么吹的?把这个过程说一说。(生答,教师引导补充。)

[设计意图:让同学们能全方位观察到两位同学吹泡泡的动作(手上、嘴上等),并能清楚地说出来,为写作打下基础。]

活动3:观察泡泡的样子

1、师引:孩子们观察得真仔细,说得可真好,你们知道吗?不同的吹法可以吹出不同花样的泡泡来呢!

2、谁来试试,看看能吹出什么花样的泡泡来。

(引导学生可以轻轻地吹,用力地吹,慢慢地吹,连续地吹„多请几位同学在教室里的不同地方表演吹泡泡)

3、你看到了什么?

(让学生明白从形状、颜色、数量、大小等方面来观察。)

4、谁能用有的„„有的„„还有的„„的句式来说一说。

[设计意图:让同学们近距离观察吹出的泡泡的外形。(从泡泡的颜色、形状、数量、大小等方面来观察)引导学生能用“有的„„有的„„还有的„„”这样的句式说一段话。] 活动

4、营造气氛,让学生都积极参与活动。

1、师引:看到他们几个吹泡泡,你们想不想吹?现在,老师就满足你们,咱们四人小组一起来玩个吹泡泡,好不好?先听清要求(出示):比一比,谁吹的泡泡大,谁吹的泡泡多,谁吹的泡泡最漂亮,请你边玩边用“我吹出来的泡泡有的(),像();有的(),像();有的(),像()。”和同学说一说。咱们来比比,看谁不但能吹,而且还能说,好吗?

2、学生在音乐声中吹泡泡。

3、同学们,刚才吹泡泡时,你们心情怎样呢?你会怎么赞美它们呢?

4、都特别高兴,是吧?这么多漂亮的泡泡,它们是怎么飘的?会飘到哪里去?干什么呢?说一说你还有什么更美的想法?

师引导学生展开想象„„

[设计意图:用学生亲身体验,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注意观察吹的动作、泡泡的形状、比赛的场面)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活动

5、学生独立写作

同学们刚才玩得高兴吧?为了留住这份快乐,我们把它写出来好不好?出示写作内容,播放视频,相机出现词句,引导学生写作。

写作内容:

1、吹泡泡的动作。

2、泡泡的样子。

3、刚才怎么比赛的。

4、泡泡在空中怎么飘的,最后到哪儿去了。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动手写作能力。培养学生一丝不苟的学习态度。] 活动

6、小组交流学习

请同学们写好后读给小组的同学听,大家评一评谁写得好。学生小组内交流,师适时指导。

[设计意图:相互交流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欣赏。增进同学间的友谊,培养合作学习的能力。]

活动

7、全班交流 教师讲评

刚才同学们在小组交流了,现在请同学把写的片断读给大家听,好吗?

小组内推举一人全班交流,教师点评。

[设计意图:相互交流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欣赏] 活动

8、归纳总结,享受成功的喜悦

孩子们,今天我们吹了泡泡,说了泡泡,还写了泡泡,大家开心吧?我们把刚才的片断组合起来,加上开头和结尾,就是一篇精彩的作文。这个作业请同学们课后完成。

孩子们,当你们开始了快乐的小学生活之后,作文的世界就向你们敞开了大门,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珍宝在里面闪闪发光。只要我们在生活中去观察、去发现、去体验、去收获,作文就会像我们的呼吸一样顺畅,像游戏一样的轻松。让我们在作文的世界里漫游吧!老师相信:每个孩子都会采撷到最美的花瓣!今天,老师谢谢孩子们的出色表现,祝愿你们的生活像游戏一样:天天精彩!

[设计意图:引导同学们品尝成功的喜悦,享受学习的快乐,激发热爱科学的热情。作业要求同学们连段成篇。] 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

吹泡泡

吹的动作 拿 沾 吹 泡泡的样子 形状 颜色 大小 数量 比赛吹泡泡 大 多 美

教学反思:“作文难,难作文”,这可以说是农村小学生的普遍感受,也是我在面对作文指导时常叹的一句话。经过分析其“难”后,我发现主要的一大难题是:下笔无物,一片茫然,没什么可写。

“课标”提出:“习作指导要有利于学生开阔思路,自由表达。” 很明显,鼓励学生自由表达,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习作欲望,掌握技巧,促进学生尽情地倾吐。只有不受条条框框的限制,学生才能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文章才会最生动、最真实、最感人。

我构思这节吹泡泡活动作文教学课,一节课下来,得到较好的效果。当时教室里充满了五彩缤纷的泡泡,孩子们和飞舞的泡泡构成了欢乐的海洋,我的情绪也随之而飞扬。

一、在“活动”中得感受

吹泡泡这节活动作文教学使我真正体会到了活动作文的真谛,即创设更为宽松的学习环境,充分尊重和相信每一位学生,让他们在活动中得到最真切的感受,让学生走进大语文的教材——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向大自然,走向现实生活,放眼大地宇宙、山水花木、飞禽鸟兽及生活中的人和事。只要老师能点燃他们心中的烟火,一篇篇动人的文章就会呈现在我们的面前。

二、在“活动”中抒真情

为了学生作文要写得“活”,教师就应大胆地“放”。让学生说自己想说的话,写自己乐写的文章。

在这节吹泡泡作文指导课中,首先我请一组学生到前面吹泡泡,其他同学观察。教室里不断发出“哇,泡泡太多太美了”,这时活动已达到高潮,我让他们谈谈自己当时的感受,多数孩子都说太高兴了。我让他们立下自己认为可写的作文题目,没想到他们的作文题目五花八门,有写吹泡泡的、有写五颜六色的泡泡的、有写我喜欢吹泡泡等等。然后让学生到太阳下自由的吹泡泡,要求仔细观察泡泡的形状、颜色、大小等,接下来,我让他们自由交流泡泡的形状,这时孩子们的情绪又一次达到高潮,争先恐后地说起来,我吹出的泡泡是五彩缤纷的; 我吹出了一个透明的薄如蝉翼的小泡泡 ;我吹出许多泡泡,有的像一串串的葡萄,有的像又肥又大的熊猫脑袋,有的像许多毛毛虫,还有的像一面大镜子!美丽的泡泡在空中飞,就像可爱的小鸟在天空中飞翔;我吹出的许多的小泡泡就像一颗颗珍珠;我把吹管放在嘴边小心翼翼地往空中轻轻地吹了一口气,只见,一只只泡泡从吹管里钻了出来;我吹出的泡泡的形状千姿百态,有一串串连在一起的,像珍珠项链;有的叠在一起,像水晶葡萄;还有的又圆又大,像水晶球。没想到,孩子们的想象力如此丰富。可见,给学生一个自由想象任其发展的空间,让学生敢思、敢想、敢说、敢写是非常重要的。

照理说,老师给学生创设了情意后,应有情可抒,有景可记,有事可叙了,但实际上,在一些作文基础较差的学生当中,如何把文章写得具体、生动、形象,仍是一个不可小视的问题。不少学生在作文活动课中玩起来积极主动,参与性强,场面热热闹闹,可写起来学生还是抓耳挠腮,一筹莫展,字数廖廖无几。这可是我的“指导作文”方法有关。平时,我总是让学生在写文章之前有一条线索,再和学生共同思索如何完善这条线索,以致当我不再规定题目时,不再讲解时,学生觉得难下笔的最大原因。多让学生写他们想写的,让他们在“活动”中开放自己想象的翅膀。

“活动作文教学”给了我作文教学带来了可喜的变化。学生们人人爱写作文,爱上活动作文课。在他们心中,作文不再是“苦”,而是从“活动”中得到了作文教学中的“甜”。

习作目标:

1、学生通过富有趣味的吹泡泡活动,学习如何积累写作素材。

2、指导学生写好场景要注意点面结合,要善于抓住场面特点,要把主要的部分写具体。指导学生在习作中要善于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好词佳句。

3、通过学生的习作交流,让学生分享习作成功的快乐。习作重点、难点: 目标2习作准备:

1、每位学生准备一瓶泡泡水。

2、课前收集有关人物动作、神态以及事物颜色、形状、数量的词语,并思考如何将自己积累的词句运用到作文中。课前活动:吹泡泡(5分钟)

1、出示课题:吹泡泡

2、师:喜欢吹泡泡吗?现在我们就进行吹泡泡活动。吹之前,听清要求。观察要求:

(1)一边吹一边留心观察整个教室的场面: ①、整个场面给你的感受;

②、全班同学吹泡泡的动作、神态等; ③、吹出泡泡的特点以及产生的想象。

(2)有重点地观察周围的几名同学,看看他(他们)是怎样吹的?吹出的泡泡有什么特点?

(3)自己是怎样吹的?你是用什么办法让自己吹出的泡泡有特点的(吹得最大、吹得最多、飞得最高、颜色丰富、形态各异等)?

3、吹泡泡。(师加入活动)习作过程:

一、生自主描述(10分钟)

1、引入

师:同学们刚才玩得真开心,心理一定有很多话想说吧。请根据刚才的要求(观察要求),有重点地选择一个你最感兴趣的话题在组内交流交流,比如吹泡泡的整个场面、同学是怎样吹的、自己是怎样吹的、吹出的泡泡有什么特点„„尽量抓住特点说得具体些。

2、组内描述。师巡视并相机指导(用上平常积累的词汇)。

3、全班交流。

导入点(按观察要求依次进行导入):(1)场面的特点;

提示:①刚才的场面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具体说说。参考:场面热闹(欢乐„„);空中泡泡飞舞。写出了大家吹的动作、语言、神态等;

写出了空中泡泡的特点:数量、形状、颜色、大小、动起来的样子、产生的变化等。(2)有重点地观察;

提示:①想想,刚才谁给你留下的印象很深?具体描述一下? ②听了刚才的描述,你认为哪些地方你很欣赏?

参考:写出了他人吹的动作、神情以及自己产生的联想等; 写出了吹出泡泡的特点。

提示:①你是用什么办法让自己吹出的泡泡有特点的?吹出的泡泡有怎样的特点(高、大、多、颜色丰富、形态各异)?

(3)(针对描述不具体的同学)给他(她)出出主意,怎样让他(她)的描述更具体?(注:在评中引,应善于找、寻)

二、梳理作文内容(5分钟)(1)描述活动起因。

师:同学们真会观察,也会欣赏,既抓住了场面的特点,又描述得很具体。现在有谁愿用简练的语言说说整个活动的起因?用上时间、地点等要素。板书:起因(时间、地点)(2)说说活动过程。

师:在这次活动中,你认为有哪些内容值得写? 板书:经过(场面、自己、他人)(3)说活动感受。

师:在这次活动中,你有什么特别的感受? 板书:感受

三、生自主习作(20——25分钟)

1、过渡。

师:现在我们就开始写作吧,请看习作要求。习作要求:(1)、要写清事件的过程;(2)、重点内容要写具体(场面、自己、他人);(3)、注意记叙有顺序,语句通顺,有一定感受;(4)、尽可能在20分钟内完成。

师:根据刚才的观察、描述,写一篇作文,你认为有价值的,对你启发的,可用在作文中,也可动动脑筋,写出更美的语言。比一比,看谁写得又快又好。最先写好的同学在全班进行交流。

2、生按不同层次进行习作,师巡视。

四、习作展评(4分钟)

1、按不同层次欣赏习作。

基础目标:用较通顺的句子把整个活动写下来。

中等目标:在认真观察的基础上,有顺序地记叙活动,能抓住场面特点进行一定的描述,做到语句通顺,有一定的感受。

较高目标:在认真观察的基础上,有顺序地记叙活动,并围绕特点进行具体描述,做到有主有次,有面有点,同时写出自己的内心感受。(1)生朗读习作。

(2)一边朗读一边赏析。(对问题提修改意见,对优点谈感受)

五、学习活动小结(1分钟)

师:在今天的作文课中有哪些收获?

师:同学们的收获真不少。下课后把这些体会和同学再交流交流。

六、板书

吹泡泡

起因:时间、地点

上一篇:2015地中海国际建材及工程机械展览会下一篇:创业计划策划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