映雪读书成语故事

2024-05-15

映雪读书成语故事(共15篇)

映雪读书成语故事 篇1

映雪读书成语故事是怎么样的呢?映雪读书成语故事分享给大家,映雪读书成语的意思是形容读书刻苦。

【成语】: 映雪读书

【拼音】: yìng xuě dú shū

【解释】: 利用雪的反光读书。形容读书刻苦。

【出处】: 南朝・梁・任彦升《为萧扬州荐士表》:“至乃集萤映雪,编蒲缉柳。”注引《孙氏世录》:“晋孙康家贫,常映雪读书,清介,交游不杂。”

【举例造句】: 孙康,晋京兆人,性敏好学,家贫无没,尝于冬月映雪读书。 明・廖用贤《尚友录》卷四

【成语故事】:

晋代的时候,有个穷孩子名叫孙康。

他非常的勤奋好学,从小就喜欢读书,可是由于他的家庭贫困,白天有很多的家务事要做,只能利用劳动的空闲时间来读书。

夜晚本来是读书的好机会,可是他家是在是太穷了,买不起油来点灯,于是孙康只好在大雪纷飞的冬天,借着地上的积雪,反映出来的光亮,顶着刺骨的寒冷,认真苦读。

由于他的坚韧不拔,勤学苦读,终于成了一个有名的学者。

附:快乐漫游“成语乐园”

一、学情分析

小学一年级、二年级学生大多拼音基础扎实,有一定识字量,但是一年级学生大多没有接触过成语,二年级学习过的成语有限,有一定畏难情绪,而且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

二、教学目标:

1.明确成语的来源,了解成语的结构特点。

2.感知成语与文化的关系,认识成语承载了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

3.梳理学习过的成语,做到能正确运用成语。成语是汉语的精粹,通过本学期个性课堂――“成语故事”教学,充分调动一、二年级学生自主学习成语的积极性,让学生在看一看动画短片和课件,听一听老师的讲解,自己动口说一说,自己演一演的过程中,帮助学生积累一些与生活息息相关、有趣的成语,在活动中训练学生的表演能力、记忆能力和表达能力,感受到汉语词汇的丰富性。

三、教学内容

成语对于刚刚学完拼音、开始识字的一年级小学生来说是很有难度的,所以我选择跟小动物有关的成语,开辟一个有趣的动物乐园,激发学生学习成语的兴趣。

画蛇添足、守株待兔、亡羊补牢、对牛弹琴、画龙点睛、狐假虎威、井底之蛙、笨鸟先飞、杯弓蛇影。

四、课时安排

每周一课时,十分钟快速复习上节课所学成语,三十分钟学习一至两个新的成语。

五、教学计划完成情况

顺利学习完“动物乐园”板块里的所有成语,大多学生的积极性高,会有意识地在会话中使用。

六、主要经验和体会

1.使学生初步了解成语的概念,开阔眼界,增加语文素养。

2.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学生在看完成语故事的短片、听完老师的讲

述后,老师将动画的声音消掉,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重述该成语故事。在重述过程中不自觉地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

3.通过小动物的角色扮演,提高了学习成语及相关语文知识的积极性。

七、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方法

1.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还有待提高。由于是混班混年级组织教学,二年级学生的基础较好,积极性也相对较高。所以如何帮助一年级学生入门是难点。

2.课后思考和作业较少。由于一周仅有一课时教学,学生的遗忘程度较大,需要花十分钟左右时间复习、巩固,让知识再现。

3.如何帮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成语是关键。很多学生会生动地用自己的语言叙述成语的由来和道理启示,但是不会使用,光学不用是无效的。

通过一个学期的成语故事教学,我感到自己的知识储备量还需增加,教学内容要更贴近小学低年级段学生的兴趣和生活。

[映雪读书成语故事]

映雪读书成语故事 篇2

我喜欢躺在床上阅读, 懒散、舒适, 却无比惬意, 手中握住一支笔, 旁边放上一杯水, 无需咖啡, 无需浓茶, 更无需红酒, 只需一杯清水。平时无嗅无味的清水, 和着或凄美, 或欢乐的文字喝下, 给人味蕾的感觉, 竟亦是不同的。

我的阅读面广, 喜爱古文与散文, 亦或野史、小说, 都有涉足, 其中尤爱龙应台的散文。她的散文, 冷酷时, 有着“横眉冷对千夫指”的霸气, 凛然的冰冷, 使身为男儿的我都为之一震, 那种狂傲, 竟是一个年近半百的女人所驾驭的;而温柔时, 却有着“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恬淡、自然, 催人泪下, 亦或大悲, 亦或大喜。这样一个年近半百的女人, 竟能驾驭两种截然相反的文风, 煞气凛然与温柔平和, 使我由衷地赞叹。

她在《目送》一书中写到过这样一篇文章———看似喜悦却又蕴含常人难以洞察的悲凉、无奈、无 助! 《胭脂》, 已入迟暮之年的母亲, 身患阿茨海默症 (俗称:老年痴呆) , 无法识别身边的人, 包括亲人, 母女间隔着一条死海, 而她却用略显欢悦的文字立在纸上。当她的母亲得知她将回台工作时, 又立刻低垂眼帘。而于母女间的化妆之中, 我又得知她的母亲原来是多么美丽的女子, 却不经岁月侵蚀。立刻, 母女隔阂、分别之悲、岁月流逝、物是人非, 种种情绪跃然纸上。悲伤的文字竟令我眼眶涌起一阵阵红潮, 久久无法散去。

这时的白开水, 喝来是苦的, 是酸的。

她的散文, 永远包含着这几样基本的情感, 生, 老, 病, 死, 和平, 战争, 亲情, 友情, 爱情, 悲欢, 离, 合, 聚, 散……

在一篇叫《目送》的文章里, 她提到了这样一句话, 想必大家都有所耳闻:“所谓人生, 就是不断目送你的亲人渐行渐远, 而他们用背影告诉你: 不必追。”

多么充满悲凉无奈, 富有哲理的文字。

爷爷亦是这样一个人, 在得知自己中风后, 在心脏病医治完毕, 装了起搏器, 看到巨额的医药费后, 决定不再牵连我们, 成为苟活的病人, 毅然决然, 在2008年暑假的七月二十三日清晨六点五十三分缓步走入瘦西湖, 爷爷再也没有醒来。我失去了一个最有学识的亲人, 奶奶失去了一个沉默少言却可以相依为命的寄托, 而爸爸妈妈, 失去了一个最敬爱的父亲……爷爷用他的背影也给我们上了人生中最富意义的一课:不必追。

龙应台的散文, 是发人深省, 引人回忆的, 亦是能促人潸然泪下的。

我爱读书, 是因为它往往能使人回忆, 引人欢乐悲伤。我喜欢这种文字, 我喜欢这种旧事重提, 朝花夕拾的感觉, 它使人有专属的、独一无二的读书故事。

这就是我的故事。

点评:深秋的午后, 阳光“温暖而惬意”地附着了书页上的文字, 一支笔, 一杯水, 已足以开启作者那一趟心灵的远行。远行途中, 风从心灵的某处刮来, 或于“冰冷”里伴着“狂傲”, 或于“温柔”里隐悲匿喜, 常令旅者感动以至不能自禁。本文行笔流畅, 从“我”处着墨, 颇有引玉之效;复踱入书之作者, 简评中不乏意趣;后至书中精妙处夹叙夹议, 尤其是插入作者自身生活感受的一段文字, 与本文情思极为呼应, 读来诚让人潸然泪下! (小舒)

我的读书故事 篇3

小时候,我特爱听妈妈讲故事,每天晚上都要听半小时才能睡着。正因为我小时候爱听爱看故事,所以上幼儿园中班时就认识了几百个字。如今,书已经是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一有空,我就会拿起来如饥似渴地读。那童话多有趣,那诗歌多浪漫,那小说多感人啊!

我们家的书柜里、书桌上、茶几上,到处都是书,家里的每个角落都能看到书的踪影。书的品种也是五花八门:工具书、英语书、漫画书、故事书……在这些书中,我最喜欢读《西游记》,因为从《西游记》中我知道了做人要勇敢、善良,要像孙大圣那样敢于承担责任,勇于克服困难,只要这样,什么难题都会迎刃而解的。

长大后,我更爱看书了,爱看书的程度简直可以用“废寝忘食”来形容。每天晚上睡觉前看会儿书早已成了我的习惯,不看书,我就睡不着。有书不能读就好像有美味可口的点心放在眼前,可就是吃不着,心里痒痒的。妈妈要求我每天在9∶30分必须睡觉,可有时候功课较多,我要到9∶30分才能上床,就没时间看书了,那怎么办呢?我自有办法。我问妈妈:“我能不能看书啊?”她总会勉强地回答:“已经很晚了,明天还要上学呢,只准看五分钟。”“看十分钟吧!”我跟妈妈一番讨价还价,终于讨来了宝贵的十分钟。于是,我就乐颠颠地,飞一样地奔到床上,看起书来。可是,看书的时间过得总是太快,十分钟一晃就过去了,妈妈来催我睡觉,我正看得入迷,就软磨硬泡地求妈妈让我看完这一页。等这一页看完后,我还会“得寸进尺”,继续往后看。不等妈妈发出最后通牒,我决不罢休。现在功课越来越多,晚上能看书的时间越来越少了。妈妈心疼我,想让我早点休息。我呢,不想放弃看书,所以经常会和妈妈上演“时间争夺战”。

正如古人所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我还发现,从爱读书的家庭中走出来的孩子都是懂事的好孩子。

成语故事读书笔记 篇4

《成语故事》这本书很好,它主要是将经过几千年的社会发展,人际交往中形成特有的表达方式。在表词达意方面有着画龙点睛的效果。这本书所有的字全都配有拼音,对孩子读起来更方便。对一个成语故事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学到许多课本上没有的知识,和课堂上没有的生字。而且孩子也非常乐于接受这种学习方式有时她还会把学到的成语故事讲给妈妈听,妈妈非常高兴,她也很得意。孩子就是这样的,越是夸奖她,她就越有自信,学习也越好,我对此深有体会,以后我会抽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陪孩子一起看书学习。

成语故事读书心得 篇5

读了《成语故事》之后,我知道了不是所有的成语都是四个字的,也有三个字的,八个字的.,比如:莫须有,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等等。还知道了每一个成语都有它的由来和故事,不能单从字面去理解。比如有一个老外,到中国后以为胸有成竹的意思是胸中有一根竹子,闹了一个大笑话。

《成语故事》中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买椟还珠。这是讲战国时,有个楚国商人到郑国买珠宝,为了让珠宝盒能配上他那颗名贵的珠宝,他用上等木材做成一个盒子,在刻上栩栩如生的玫瑰花,镶嵌上翡翠等饰物,把盒子装扮的无比精美,把珍珠放了进去。结果是来买珍珠的人买主,对盒子爱不释手,交了钱却打开盒子,取出珍珠还给商人,只拿着盒子走了。这为买主真是有眼无珠,不识货。其实他是没有知识的慧眼。我一定要多学知识,这样才能避免做类似的傻事。

映雪读书成语故事 篇6

在周宪和许钧主编的“文化和传播”译丛的总序里, 两位主编谈到了电子媒介地出现在塑造现代社会特质的重要作用:时空凝缩/分离;文化的集中化/零散化;传统地理、文化边界的消散;消费主义意识形态的勃兴等等。而当媒介同文化相关联时, 编者 (周宪、许钧, 1999) 采用了一种媒介环境学的视角做了如下阐述:“媒介文化把传播和文化凝聚成一个动力学过程, 将每一个人裹挟其中。于是, 媒介文化被我们当代日常生活的仪式和景观。”[1]

如果本书的研究仅仅止步于主流经济学的视角, 那索尼随身听的意义也就仅仅止步于普通的商品或者只是一种承载传播音乐的媒介工具。但是, 正如《做》一书导言部分所说的那样在该研究中“随身听”的意义:文化不再被视为仅仅是其他过程——经济的或政治的进程——的反映, 而被视为与经济或政治的发展进程同样是现实社会的组成部分……而且在用社会学对社会实践如何发挥作用做出解释时必须对社会实践的文化条件一并考虑在内。[2]与功能主义社会学和经典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基础——上层建筑观都不同的是, 在该书对索尼随身听的研究中, 产品的经济属性被放在了次要位置, 文化的要素得到了突出;按照文化研究的视角看, 经济行为, 尤其是对于这种携带并传播信息的文化产品的消费, 只有通过与特定社会意识表征的文化相结合才能获得意义。就如同哈特利 (trans2008:159) 在《文化研究简史》一书中提到的那样:“文化研究是连接意识与经济的枢纽。”[3]

本书作者所采用的研究模式, 是通过分析产品的社会流通过程是如何接合 (articulate) 来了解索尼随身听文化意义产生过程。作者们认为 (保罗·杜盖伊、斯图亚特·霍尔等, 2003:导言) , 表征、认同、生产、消费和规则构成了文化发生的过程, 在书中被称为“文化的循环”。进行“任何一项文化主题或人工制品的分析研究都一定要通过这个循环” (保罗·杜盖伊、斯图亚特·霍尔等, trans 2003:导言) 。由于文化的要素得到了突出, 所以解释文化的概念成为框定研究路径的前提。在该书的第一章中作者们采用了雷蒙德·威廉斯对于文化三个层次的定义来解释了文化是什么这一抽象而宏大的问题。在威廉斯 (雷蒙德·威廉斯, 1961:55) 的阐释中, 他着重强调了文化、意义与传播之间的密切关系, 他认为“文化的意义和社会的价值观, 总体而言, 反映、折射和表现了社会关系和公共关系”。这种文化的再现性, 是该书在论述作为一个文化产品的索尼随身听时得到了强调, 而这一观点, 显然同威廉斯对文化的定义中的“一个民族的, 一个时期的, 一个群体的或者普遍意义上的人类的” (雷蒙德·威廉斯, 1983b:90) 生活方式这个维度相近。

具体到索尼随身听在社会实践中的意义构成, 该书主要在现代性的视域下, 参考了本雅明 (1970) 艺术品的机械复制, 默里·谢弗 (1977) 当代音乐, 威廉斯 (1983) 流动的利己性, 钱伯斯 (1994) 公共空间中的私人收听经验等概念和观点, 强调了索尼随身听在音乐传播上突破了在场/缺场、公共/私人、创新/复制等二元对立的矛盾。以书中的原话说“这种过程已经给现代文化生活开辟了新的领域并完全改变了‘产生意义’的过程, ……这一过程是文化的核心。” (保罗·杜盖伊、斯图亚特·霍尔等, trans 2003:23) 。[2]

以上的过程涉及了文化与媒介的结合, 而这种结合过程在社会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最终还要落脚到如何创造消费和解读, 这种主动、有机的过程被称为“认同”。按作者们的话说, “表征与其说反映着我们已经具有的认同还不如说是在告诉我们可以变得具有什么样的认同——以及如何能够具有这样的认同。” (保罗·杜盖伊、斯图亚特·霍尔等, trans 2003:39) [2]

二、设计、生产、消费——伴随产品流通的文化流通

全书的二到四章主要讨论索尼随身听的生产。作者们认为, 索尼公司既是在生产产品也是生产文化。索尼通过在公司组织、产品设计、生产、销售环节、市场调查等环节中是如何呈现、携带着意义的生产和传递——无论这种意义是日本式的和全球化的。也就是说, 索尼随身听的生产作为经济的过程始终受到文化的制约和影响, 索尼随身听的设计命名、全球销售等环节受到不同文化的在地性影响尤其深远。在这种影响的作用下, 生产与消费相结合的问题得到了突出, 即随身听自身所携带着经由生产者赋予的意义, 是如何同特定的消费者群体达到认同一致的。而这一过程的分析“将在某种程度上说明马克思所说的发生在生产与消费之间的‘中间运动’。” (保罗·杜盖伊, trans 2003:导言) [2]这个“中间运动”无疑是指目标消费群体其自身所携带的文化特征。因此, 全书的第四章集中阐述了索尼随身听如何将它硬件的设计——微小化、时尚化、便携性、运动性, 与它所承载的音乐播放 (尤其是流行音乐) 媒介的软件作用结合起来, 旨在实现生产与消费的结合。这一过程被称为“媒介配合战略” (保罗·杜盖伊、斯图亚特·霍尔等, trans 2003:81) 。

当然, 离开了消费, 任何意义产生的过程都不会完整, 这里所说的消费, 是对产品符号价值的消费而非仅仅是指使用价值。也就是说, 在消费产品的使用价值的同时, 人们不断地通过消费而生产出新的意义。博德里亚在对法兰克福学派文化工业批判的再批判时认为, “消费是像语言一样的意义体系……商品和物品像词句……构成了一个全球性的、随心所欲的和紧密相连的符号体系, 一个文化体系……市场营销、购买、销售、获得不同的商品和物品/符号——所有这些目前构成了我们的语言, 我们整个社会用以传达和说明自己的一种代码。” (博德里亚, 1988:45) 不同的社会群体, 不同的社会文化, 它们的成员在消费能力、消费习惯因认同的不同而不同, 这是消费生产所无法想象的——与法兰克福学派悲观色彩的观点不同, 消费者在日常生活中对产品的使用使产品在消费过程中主动产生意义。可以说, 伴随着意义的创造, 随身听的消费时刻体现着消费群体自身的文化特征, 达到与这种文化特征一致的认同, 是索尼在随身听生产、设计、销售中时刻想要完成的目标, 也就是生产和消费的结合。

此外反映一定的文化特征和社会意 (下转第189页) (上接第125页) 义, 随身听的生产、消费同样也参与到了对于传统社会文化的改造和重塑之中, 在第六章中, 作者们认为, 当现代的电子媒介让人们观看和聆听的方式不断地从以公共场所为主向以家庭为主的方向发展的时候, 随身听又把私下收听带入公共领地, 公共与私人的边界被进一步模糊。而由此所产生的道德伦理和法律管控方面的讨论又反过头来影响着新一批随身听的设计与生产。正如书中提到的, “人们对它矛盾的心理仍然没有完全消失。应该注意到索尼公司并非没有意识到随身听一直陷入这种要求规范的敌对态度之中。通过市场研究和其他对消费者的调查方法, 索尼公司不断对这些发展做出回应。”[2] (保罗·杜盖伊、斯图亚特·霍尔等, trans2003:117, 118)

三、一种新的分析框架——索尼随身听研究的理论意义

杜盖伊、霍尔等人完成这项研究并成书出版的时间是在1997年, 彼时正是索尼公司统治世界娱乐业和电子工业之时。时过境迁, 后来取代索尼随身听移动音乐终端霸主位置的mp3播放器现在也已经淡出了历史舞台, 而以媒介融合、移动互联的态势出现的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新型移动终端成了市场的主宰。虽然随身听已经成了过去式, 索尼公司在硬件生产领域也不复当年覆雨翻云的威风, 但是我们不能说《做》一书的研究已经失去了意义。相反, 该研究脱离了产业研究一贯而来“出谋划策”式的研究旨趣, 而将产品生产和消费的过程视为社会意义流通传播的表征, 因而该研究的最大价值并非是其结论, 而是在方法论层面上对于后来的产业研究有了全新的指导意义。此外, 对于文化研究本身来说, 该研究将“表征”这一核心概念投射到了社会生产和消费中, 扩大了文化研究视域下“文本”的外延, 从而将产业研究这一文化研究原本缺乏关注的研究领域纳入到自己的学术版图之中。

在詹姆斯·凯瑞 (1975:1-22) 看来, 媒介研究因为观念的不同分为两类, 即作为传播的观念与作为仪式的观念, 它们分别形成了实证研究和文化研究的范式。前者关注信息的传收, 在空间维度上追求的是信息穿越空间的速度和能量, 目的是对距离及人的控制。在社交媒体深刻地变革着人们的交往模式的当下, 传播学界、科技界和经济界乃至文化界都对新媒体的研究投入了前所未有的热情。依照凯瑞的观点, 探究中国于新媒体研究的理论谱系, 是狭义功能主义范式下对于社会控制的研究。或者说, 他们紧紧围绕的是对“新媒体”中“新”字的讨论, 并通过研究希望得出一种普适的, 具有广泛指导意义的模式。

而作为仪式的传播观念关注时间维度上社会的延续和发展, 揭示的是社会作为整体而共享价值观, 认为只有在仪式和社会秩序的范围内才能明白传播的意义。显然, 《做》一书提供的正是这么一种视角, 无论具体的产品是新的还是旧的, 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它们仪式性的传播过程总是一致的。再次套用书中73页的话, 换到今天的语境下, “与其说苹果手机的设计方法反映着某些硅谷式的传统, 不如说苹果公司的设计人员运用这种设计方法创造出碰巧代表硅谷的典型产品。”如果我们不对生产机构以及消费对象群体所处的文化环境做透彻的了解, 妄谈借鉴、学习, 难免会有照猫画虎反类犬的笑话。

参考文献

[1]周宪, 许钧.文化与传播译丛:总序[M].

[2]保罗·杜盖伊 (英) , 等.做文化研究——索尼随身听的故事[M].霍炜, 译.商务印书馆, 2003:23, 39, 117-118.

[3]约翰·哈特利 (澳) .文化研究简史[M].季广茂, 译.金城出版社, 2008:159.

[4]鲍德尔温, 朗赫斯特 (英) , 等.文化研究导论[M].陶东风, 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我的读书故事 篇7

我读过《三毛流浪记》《吹牛大王历险记》《鲁滨逊漂流记》《西游记》《三国演义》《红楼梦》《水浒传》等。我把这些书都当成我的宝贝。有了它们,我才可以进步。可是什么时候才可以发挥出来呢?我一直在等机会。

终于,有一天上课,老师对我们说:“同学们,今天第二节课改上语文,第三节课上体育。”听到换课的消息,我们有点儿失落。可老师又补充了一句:“我们下节课举办一个‘读书知多少’的比赛,这个活动是看看你们到底看了多少书。我会提出相关的问题。12个小组,只有一个小组胜出。胜出的小组今晚可以不写作业。”听到这个消息,我们全班欢呼起来,看来都不想写今天晚上的作业。这么说我“表演”的机会到了。下课后,我又把我看过的书复习了一遍。第二节课的铃声响了,我们大家安静地坐在教室里面。老师来了,要提问题了,大家目不轉睛地望着老师。老师问:“‘床前明月光’,这句出自哪位诗人的笔下?”我还没反应过来,已经有人回答出来了,“是出自李白的《静夜思》。”这次,光明组得了一分。看来我要认真了。老师又问:“是谁在景阳冈上打死了一只老虎?”我急忙回答道:“是武松。”为此,我们组加了一分。老师又问:“《西游记》的作者是谁?”我又快了一步,我站起来回答道:“吴承恩。”于是,我们组又得了一分。我看见其他同学开始着急了。老师提的最后一个问题是:“高尔基是苏联作家,他写的《海燕》这首诗中,表现了什么样的大海?”这个问题,把我们给难住了。我读过高尔基的作品集,于是就开始回想。“哦,对了!苍茫的大海。”最终,我们组胜利了。老师兑现承诺,我们组当天晚上不用写作业了,我们真开心。你们看,多读书真好啊!

读书可以让人进步,读书可以让人消除疲劳,读书可以让我们打开知识的大门。我一辈子都要读书。

成语故事的读书笔记 篇8

这本书中讲述了很多有趣的成语,比如半途而废、不耻下问、唇亡齿寒、风声鹤唳、涸辙之鱼、三人成虎、刮目相看等,这些成语都包含着一些故事。其中我最喜欢的故事是“半途而废”。

《半途而废》这则故事是这样的:有一个人决定外出寻师,提高自己的学识。一年后他放弃了学习,回到家中,妻子很是生气,拿起剪刀纺织机前说:“这些丝织品都是蚕丝织成的,一根一根蚕丝累积起来才有一寸;一寸一寸累积起来,才有一丈、一匹。如果我现在把织机上的丝织品剪断了,以前的功夫就全都白费。你在外学习,每天都要问自己学到了哪些知识,还有哪些方面不够?这样日积月累才能成就自己的美德。你中途就回来了,跟我剪断织机上的丝织品没什么不同。”

听了妻子的话,他深受教育,立刻动身回到老师那里,继续努力学习。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什么事都要持之以恒,不能半途而废,否则就会前功尽弃,到头来一无所有,结果就像三心二意的小猫钓鱼一样。

读书成语和读书名言 篇9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苏轼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苏轼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颜真卿

性痴,则其志凝:故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世之落拓而无成者,皆自谓不痴者也。 ——蒲松龄《阿宝》

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尽取,但得春所欲求者尔。故愿学者每次作一意求之。 ——苏轼《东坡文集事略》

看文字须大段精彩看,耸起精神,竖起筋骨,不要困,如有刀剑在后一般。就一段中须要透,击其首则尾应,击其尾则首应,方始是。不可按册子便在,掩了册子便忘。 ——朱熹《朱子语类大全》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看不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诵浪读,决不能记,久也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朱熹《训学斋规》

学贵精不贵博。……知得十件而都不到地,不如知得一件却到地也。 ——戴震《戴东原先生年谱》

读书以过目成诵为能,最是不济事。 ——郑板桥 无所不能的人实在一无所能,无所不专的专家实在是一无所专…… ——邹韬奋《韬奋文集》

加紧学习,抓住中心,宁精勿杂,宁专勿多。 ——周恩来《周恩来选集》

读书也像开矿一样,“沙里淘金”。 ——赵树理

读书成语:韦编三绝

孔子为读《易》而翻断了多次牛皮带子的简。编连竹简的皮绳断了三次。比喻读书勤奋。囊萤映雪孙康,晋京兆人,性敏好学,家贫无油,于冬月尝映雪读书。”是说:晋朝人孙康家里穷,无油点灯,曾经在下雪天的夜晚用雪光照着读书。

读书成语:悬梁刺股

东汉时候,有个人名叫孙敬,是著名的政治家。他年轻时勤奋好学,经常关起门,独自一人不停地读书。 每天从早到晚读书,常常是废寝忘食。读书时间长,劳累了,还不休息。时间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 他怕影响自己的读书学习,就想出了一个特别的办法。古时候,男子的头发很长。他就找一根绳子, 一头牢牢的绑在房梁上。当他读书疲劳时打盹了,头一低,绳子就会牵住头发,这样会把头皮扯痛了, 马上就清醒了,再继续读书学习。 战国时期,有一个人名叫苏秦,也是出名的政治家。在年轻时,由于学问不多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 都不受重视。回家后,家人对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这对他的刺激很大。所以,他下定决心,发奋读书。 他常常读书到深夜,很疲倦,常打盹,直想睡觉。他也想出了一个方法,准备一把锥子,一打瞌睡, 就用锥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这样,猛然间感到疼痛,使自己清醒起来,再坚持读书。 这就使苏秦“刺股”的故事。

读书成语:凿壁借光

我的读书故事 篇10

在《我的读书故事》一文中,书籍无意中成了作者的知心伙伴。

全文以时间为主线,借助于不同时期对书的描写,让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作者对书的痴迷程度:如对《沸腾的群山》这本书的描写——“纸质黄中泛黑,书的上下角已磨损得呈圆形,而且前后缺少很多页码”,可就是这么一本不起眼的破书,作者却“读得引人入胜,津津有味”。又如《林海雪原》这本书,作者一开始就说,“这本书是我用一个馒头换来的”。紧接着,作者详细讲述了这个馒头的来之不易,并特意点明这是“用血汗换来的以滋养我身体的馒头”,顿时让我们觉得,作者为了读书甚至可以忍饥挨饿。再如购买《雷锋的故事》这本书的经历,文中多次强调了钱的价值,意味着拥有两角钱已经非常了不起了。当然,作者买书的过程也是一波三折,起初是“眼睛一亮”,得知定价两毛五后“捏着手中的两毛钱低下了头”,意外捡到钱后“头立刻就有一些晕了”,买书时“看看四周,除了营业员坐在那儿发呆,没有其他人,我用颤抖的手取出一张,又把我手里的纸币取出一张”,整个过程似乎变得非常漫长,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让我们也拿起书吧!相信你一定也能从书中懂得人生的真谛!

(郭双宏)

我的读书故事

武诚

【同步阅读】

我也记不得当初是怎么得来的那本书,只记得那本书是很破很旧了,纸质黄中泛黑,书的上下角已磨损得呈圆形,而且前后缺少很多页码。那是我除了课本见到的第一本書,就是这么一本破书,我读得引人入胜,津津有味,第一次和作品中的人物交流。后来我把这本书的情节说给别人听,有人说它的名字应该叫《沸腾的群山》。

我读的第二本书是《林海雪原》,这本书是我用一个馒头换来的。那时生活很困难,我的家境更不用细说,为了我和姐姐能够活命,父母亲常常抽空砍些柴火,夜里背到离家二十来里地外的一个水库(当时正在修建,需要大量的柴火给民工做饭),换回四个半斤面的馒头。想一想,一背柴火,从山里砍回来不说,还要背那么远路程,付出了多少的汗水啊,才能够换回来两个馒头。也许是我受到了第一本书的诱惑吧,我看见一个同学的桌上放着一本厚厚的书时,我的眼睛立刻亮了,立马跑过去说把书换给我,那个同学说凭什么?我从我的布书包里掏出那个用血汗换来的以滋养我身体的馒头晃了晃,那同学的眼就像我看见他的书时一样也亮了,说了一声“好”后,一把夺过我手中的馒头就跑出了教室。为此我饿了一天,中午人家吃饭的时候,我静静地看着书,一直看到上课还沉迷其中,书中的杨子荣、座山雕等栩栩如生的人物让我难以忘怀。从此,我更加喜欢这些课外书,让我了解到了外面我不可能知道的世界,忘记饥饿和寒冷,知道了人除了物质外还有精神这么一说。

第三本书也纯属意外,那时我已是四年级,14岁了。俗话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那是一个星期天,我跟随父亲进城卖柴。当然,我的背上也背着一背柴,和父亲一人一背柴。走了三十里地,父亲的一背柴卖了一元钱,我的卖了四角钱。父亲很高兴,脸上露出难得的笑容。试想,在那年月,一斤盐一角七,一斤煤油一角六,一碗面皮一角钱,这一元四角钱,不就是一笔财富吗?父亲给我两角钱,说“这是你自己挣来的,你想吃什么就去自己买”,然后就在这儿等我。别提我有多高兴,第一次有了属于自己支配的钱,我抬起头来看了看,人有钱了腰板才能挺起来啊!这一挺不要紧,天啦!我的对面竟然是新华书店,我忘记了一切似的跑了进去。望着琳琅满目的书,我也不知该买什么,顺着书架看过来看过去,突然有一本《雷锋的故事》让我眼睛一亮。雷锋我知道,因为我们的课本上就有,我赶忙让营业员给我取一下,营业员随手取出来看了看定价,说两毛五,我捏着手中的两毛钱低下了头。就在我低头的时候,看到地上有一个语录皮,我疑惑地捡起来打开看了看,我的头立刻就有一些晕了:里面有四张新灿灿的两毛的纸币,八毛钱呢。我看看四周,除了营业员坐在那儿发呆,没有其他人,我用颤抖的手取出一张,又把我手里的纸币取出一张,交给营业员……

(节选自《兰州日报》2012年3月27日)

映雪读书成语故事 篇11

从小我就喜欢看书。妈妈说,我七岁时就会捧着故事书看了。但我最喜欢看的是历史书。我初次翻开历史书,就被他深深吸引,一口气看了十几页。看历史书,我就好像走进了中华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走进历史的长河我认识了神机妙算的诸葛亮,他鞠躬尽瘁协助刘备把蜀国治理的井井有条;我还认识了唐太宗李世民,他以史为镜把唐朝带到了封建王朝的巅峰,让我体会到为平民百姓雪中送炭的宋太宗爱民如子的情感。

除了历史书,我还看了许多其他种类的书。有一次,我在读《窃读记》的时候,我读到:我跨进店门暗喜没人注意。我踮起脚尖,从大人的腋下挤过去。哟,把短发都弄乱了,没关系,我总算挤到里边来了。急忙打开书,一页,两页,我像一匹饿狼,贪婪的读着,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读到这一段的时候,我仿佛自己也是那个小女孩,情不自禁的伸手捋了捋头发,并为自己手中能捧着一本书暗自窃喜。现在的我要是没了书,就好像丢了全世界,因此我更要珍惜现在能读书的好时光。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一文中,文学家鲁迅曾经讲过,要把文章写好,最可靠的还是要多看书。每天晚上吃完晚饭,我便兴致勃勃的拉着妈妈去书房,当我读到《骆驼祥子》时,我的心都在随祥子的命运起起落落。当祥子绝望时,我的心一下子提到了嗓子眼,为他的未来担心;当祥子战胜困难时,我为他逃出困境而欢欣鼓舞。从《骆驼祥子》这本书中我明白了许多道理,让我受益匪浅。比如:实现梦想没有捷径,只有靠自己辛勤的双手来创造,靠自己的汗水来浇灌,否则,不会有满意的结果,有的只是失望。

我们班的读书故事 篇12

老班迈着步子慢条斯理地走进教室,走到讲台前,教室里立刻安静下来,老班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同学们,我们读书要有目的性,要有交流,所以我决定以后的读书以小组为单位,每组读的书都不一样,以便开展各种读书评比活动,比如好书推荐、读书心得、读后感评比等,下面请各小组自行讨论自己组的阅读计划。”话音刚落,教室里就像热油锅里溅了一滴水,爆了起来。

组长说:“我们组读什么?”我眼珠一转,说:“不如我们每个人把自己读到的最好的书介绍一下,然后我们再投票决定看什么书。”大家都同意了。班长早就按耐不住了,说:“我先来,我先来,我觉得我们多要读经典名著,比如《三国演义》就很好啊!《三国演义》里有许多精彩的故事,比如‘桃园三结义‘三顾茅庐‘三英战吕布‘火烧赤壁‘六出祁山‘七擒孟获‘赵子龙万马丛中救阿斗‘关云长过五关斩六将……”还一脸得瑟地看着我们,可是除了同为男生的小米外,没人理会他。小茹说:“小四的小说不错,比如说《小时代》。”讲起郭敬明,几个女生真是眉飞色舞,全然不顾班长那能杀得死人的眼光。大家争论不休,最后只好投票决定。投票,哈哈,男生女生2:4,结果还用说吗,至于班长和小米,能扭得过四位女生的“大腿”吗?大家决定先读他的《夏至未至》,顺便还和隔壁几组的女生达成协议,我们买《夏至未至》,第三组买《梦里花落知多少》,第一组买《爱与痛的边缘》……大家交换看。“老班,买书的事就交给你了。”课代表一句话把大家惹笑了。于是每天一有空,陆之昂、立夏、程七七他们出现在了我们生活中。组长又在吼了:“班长,下周一的好书推荐你准备好了吗?”“好了,好了,小菜一碟。”班长还是那么酷。“小茹,你的陆之昂呢?”“还差一点点,哎,你们说这陆之昂……”几个人又凑在了一块。

这一年,我们读了不少的书,在读书中有欢声笑语,也有争论吵闹,但那些日子却因为充实而让我们永远难忘!

学校:江苏张家港市南丰中学

成语故事愚公移山读书心得 篇13

今天,我读了《愚公移山》这篇文章,它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古时候有位老人叫愚公,他看见太行和王屋两座大山阻挡了人们的去路,便带领全家人去移动那两座大山。他们又是凿石头,又是挖石块。有一位人称“智叟”的老头,他以嘲笑的语气劝阻愚公:“你怎么会傻到这个地步呀!就凭你的这些力气,能搬动这两座大山吗?”愚公却说:“你才傻呢!我虽然搬不动这两座大山,但我还有无穷无尽的子子孙孙!他们可以继承我搬山的`精神呀!而这两座大山却不会增高。”终于有一天,愚公移山的精神感动了玉皇大帝,玉帝派人把这两座大山给移走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愚公能移山。而我们在学习时往往对不会做的题不动脑筋,不认真做,面对困难就低头,见了困难就逃避。和老愚公比起来,自己是多么的渺小啊!老愚公那下定决心、不畏困难的精神使我深受感动。

从今往后,我要向老愚公学习,面对困难不低头、不逃避,树立敢于克服困难的信心,学好每一门功课,长大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有关读书的真实故事:读书,真好 篇14

旁边的桌子上坐着一对母子,母亲抱着一本《格林童话》,阿姨的眼里充满慈爱,幽幽长发披在肩上,那小男孩吮吸着手指,咧开小嘴,无比的快乐,天真无邪的大眼睛紧紧地盯着插图,痴痴地笑着。

阿姨抱着男孩,一字一句清楚地而缓慢地读给他听,像涓涓细流静静流淌。有时几个好句子还要反复读上几遍,当听到精彩时刻,小男孩就迫不及待地问:“还有呢,还有呢!”阿姨总是耐心地摸着小男孩的头,依旧用深情的声音读着,时而还用手指指着读,小男孩也读得入了迷,跟妈妈一起小声地读了起来。在读到开心得情节时,他总是嘴角上扬哈哈大笑,这或许是对白马王子的夸赞;在读到伤心情节时,他总会露出苦瓜脸,抱着妈妈,这或许是对小人鱼的叹息;在读到精彩之处时,他会总会拍着小手,发出欢呼。这或许是对渔夫的臭骂,对比目鱼重获自由的欢呼。阿姨也在那儿时笑时愤,眉眼弯弯。

读书者是宁静的,他可以抛开世俗凡物,甚至可以抛弃自己,沉浸在书中,去追求心灵的宁静。

岁月静好,光影蹁跹,幸福如此简单。

作者|五(2)班匡郭妍

读书,还是读书! 篇15

书是我永远的老师

当记者询问书籍,特别是第一本书籍对自己人生的重要影响时,大家均一致说,书是我永远的老师。

丁捷在谈到读的第一本书和这本书对自己一生的影响时说到:回答这个问题需要说3本书。泰戈尔的《飞鸟集》是我记忆中最早接触的文学书,床头案边,随手翻阅。阅读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是《青春之歌》,第一部外国文学是《茶花女》,读这两本书都在10-12岁之间,两个截然不同的文学女性形象,开启了我对异性世界的最初认知。一个人的阅读从哪里开始有偶然性,但这种偶然性也许就决定了此后的阅读必然取向,甚至人生趋向。

而当问到父辈及老师或长辈读书对自己的影响时,丁捷说,父亲是新中国早期的师范毕业生,他对我的影响很大。他是我阅读和写作的启蒙者。父亲讲述他读过的那些书,那里的人物、故事、情感和哲理,让我入迷,让我开窍,让我迫不及待地成长,识字,阅读,写作,进入人文世界和文学人生。

顾岳良小时候生长在江苏常州的武进农村,他说,因为家里贫穷无书看,只有《毛泽东选集》1-4卷,因此我就从第一卷读到第四卷,篇篇读过。毛选那种包罗万象,高屋建瓴、哲理深厚影响了我的一生。我当时还写过读毛选的读书笔记和心得体会呢。

成秀虎说,我小时候生活在苏北的海安,那时对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的一位名叫敢峰的人写的书印象很深,书名忘了,书中主要讲的是人生和理想。我那时是一位懵懂少年,这本书一直激励着自己刻苦学习,要树立人生理想。

记者问到大家最近在读什么书以及为什么读这本书时,丁捷说,最近在读清史类的书,以及民国老课本。他的理由是“我们必须矫正少儿时代偏颇阅读形成的历史和语文教条”。这倒很有趣。

成秀虎说,最近读书偏重文史类的书籍,重读历史,可以使人变得明智。茅盾文学奖历年长篇集我都买了,有空就读一读。就是要多读书,腹有诗书气自华么。

顾岳良说,因为忙,没时间读大部头的书,诗词短小,可以抽空读。我最近在读的诗歌一个是毛泽东的诗词,另外几个人是李白、李清照、纳兰性德、辛弃疾的诗词。多读一读这些人的诗词,你会感到真是诗魂不朽。

领导干部、企业老总怎样读书

记者问到领导干部、企业老总需不需要读书和怎样读书时,大家几乎异口同声地回答说:那还用问吗?不过,怎样读书,每个人还是有每个人的独立见解的。

丁捷:领导干部是一种高要求的职业,除了必读这个职业需要的专业书籍外,我们还是要跟所有人一样,读得多一些,读得广一些。所读的书可以相对集中在人文情怀培养、正视历史和审视天下、科学思维训练等方面。

成秀虎:读书有利于日常管理,作为一个领导干部,不但要自己读书,还有注意及时提高员工的素质,提倡员工要读书。为此,我为全省近70个加油站每个站都配备一个阅览室,每个阅览室配备图书二三百本,期刊七八种,还搞一些读书活动,以推动员工的读书。

顾岳良:领导干部需要读书,特别要读专业书,不然干不好工作。除此之外,我以为还有几类书必读,一要读历史,因为无论古今中外历史上的大人物、小人物,他们的为人处世都是今天我们后人的经验教训。二要读哲学,懂得一些哲学,你做事就会全面考虑问题、讲逻辑不会偏颇。三要读一点心理学,因为我们要与人交往,不懂心理学,就不会感悟到对方的感受,很难与人相安共事。

纸质书会退出历史舞台吗

至于纸质书会不会退出历史舞台,大家的回答是肯定不会的。

丁捷认为,这里有一个复杂的阅读感受问题。彩色摄影的诞生,并未淘汰黑白艺术;电视的诞生,并未淘汰报刊;互联网的诞生,并未淘汰电视。人们接触任何事物,都有多样的趣向需求。电子书有电子书的趣味,纸质书有纸质书的趣味。

那么读纸质书有什么好处呢?

丁捷说,纸媒阅读非常重要。年轻人在阅读的问题上,存在一个读物选择的风险问题。放任孩子自己选择阅读,如果选择了色情、血腥、邪恶、堕落内容的读物怎么办?其实,最好的方法就是控制网络阅读,尽量让孩子阅读纸质书报刊。为什么?因为网络上鱼目混杂,什么东西都有,孩子的自制力差,难免会选择坏内容甚至沉湎其中。而纸媒的出版在多数国家,都有程序复杂的审核,加上纸媒消耗成本偏高,所以纸媒内容大都是围绕经典,选择优秀,题材规划慎之又慎,发行渠道的法制监控也相当严格,坏书刊到达孩子手中就不那么便捷了。所以,在孩子的心智发育成熟之前,原则上不能给其过多的上网自由。

顾岳良:纸质书不可能退出历史舞台,中国的书籍从竹简算起,生存了2000多年,造纸术的发明也有1000多年了,不会因为一些年轻人不喜欢手捧纸质书而消失掉。可以说,纸质书是中国的独特的基因,一万年也不会消失。就像不可能因为发明了摄影而使绘画退出历史舞台,不因为有电脑而使书法退出历史舞台一样。

成秀虎:现在虽然阅读有快餐化倾向,但与阅读纸质书并不矛盾,最起码文化学者要研究纸质书。电子书虽然传播快,但看不见摸不着,只能是纸质书的补充,你再现代化,也要借助纸质书这个平台。所以,我坚信纸质书永远不会退出历史舞台。

对年轻一代和海外華侨华人及其后代的寄语

年轻一代以及海外华侨华人及其子女如何读书?读什么书好?大家的献策也不错。

丁捷认为,再大的树,都不能忽略自己的根。海外华侨华人最好不要丢掉母语和中国文化,这样才能认识自己的血脉,找到自己的灵魂。内心强大必须认同自我,认同自我必须认祖识源。

丁捷在报刊上写过不少劝诫和辅导孩子读书的文章,他说:“我希望每个家长和孩子都要把读书作为人生的规定,始终恪守。我自己的孩子从小热爱读书,在一个充满书香的家庭里,读书对每个家庭成员来说,都会成为一种日常习惯,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像吃饭穿衣一样极其自然。我的孩子现在读高中,他的阅读量很大,书种也很杂,所以他眼界很开阔。他也经常发表文章———不是为当作家,他没有那个志向,但他认同写作能力是现代人必备的一种基本技能,如同驾驶汽车和操作电脑一样。

成秀虎:海外华侨华人及其子女,需要读一读中国的经典名著,你只要下决心读一两部中国的传统经典名著,也许它会影响你一辈子。

顾岳良:希望孩子们读书要有所选择,读一些对人生有启发的书,这样会终身受益。海外华侨华人要想保住自己的根脉就要读国学书籍,国学是中国人的文化基因。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了解儒释道,还要读中国的历史名著。家里有家谱的要读读家谱,因为家谱是和国家联系在一起的。我就为我家的祠堂写了4个字:“传辉踵美”,以教育后人要发扬家族美好的光荣传统。

上一篇:100以内的计数教案下一篇:家长委员会建设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