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教育现代化

2024-05-23

浅议教育现代化(通用8篇)

浅议教育现代化 篇1

教育资源共享,势在必行,并逐步成为现代教育教学的一大亮点;而教师如何综合运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使教育教学提质增效,已成为科教兴国中备受瞩目的热点问题。

关键词:

教育资源综合运用现有资源先进技术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强国必先兴教。”诚然,只有教育大业蒸蒸日上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才会越来越宽畅。如今,教育均衡发展的热潮应运而生,教育资源共享,势在必行,并逐步成为现代教育教学的一大亮点;而我们教师作为教育前沿的“领头羊”,如何综合运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使教育教学提质增效,已成为科教兴国中备受瞩目的热点问题。

一、利用和整合现有的教学资源。

过去,教师被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把“考试”当做自身的法宝,把“分数”当做学生的命根,把学生当做忠实的“听众”,靠的是“一张黑板、一支粉笔、一张金口”,如此而已,却做着“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随着国家远教工程的实施,过去那种就靠讲授式的传统教学模式已成为历史,取而代之的是运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对学生进行传道、授业和解惑。即便是地处边远的村小、点小,都已列为远程教育资源的播放点或收视点:除了黑板粉笔等必备的教学资源外,还配备了电视机、教学光碟、各种图书等有效资源。诸如此类的教学资源,教师要积极利用,有效整合,从而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提高现代远程教育资源的利用率,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现在,网络资源已是异彩纷呈。我们乘着信息时代的东风,迈入了眼下现代远程教育资源丰富多彩的春天。网络信息随处可见,触手可及,师生在花园式的学校里共享着教与学的乐趣。因此,教师要充分驾驭现有教学资源,让学生的心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激起求知的涟漪,而不是像过去一样,教师“高高在上”,学生在下“洗耳恭听”。因为自从远程教育资源逐步实行普及的政策以来,从城市到农村的学校,都配备了电脑、打印机、音响设备等教育资源,我们的教学活动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由抽象变为直观、由枯燥变为生动、由单一变为互动。教师展示给学生的不再是死记硬背的知识,而是富有动感的、新鲜的学习方法。这就无疑给老师也加高了一道无形的门槛:如上课前要有充分准备,备好课。备课这门学问可谓是高深莫测的。备课要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备学法、备重点、备难点,诸如所述,要做到有的放矢,达到教学效果事半功倍的目的,教教师就可依靠播放碟片或网络等有效的教学资源平台,通过整合,再为我所用。同时,教师还要熟练掌控运用教学资源的各个环节,做到胸有成竹,唯有如此,方可彰显现代远程教育资源环境下课堂的综合性、实践性和趣味性。

二、善于广泛交流,学习先进技术。

过去,足不出户,那是井底之蛙。如今,足不出户,可知古今,可晓天下,正所谓“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说明什么呢?说明了信息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如今,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也是一日千里,远程教育资源工程早被纳入了我们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教师要有紧迫感、责任感,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善于广泛交流,学习别人运用现代教育资源的先进技术、理念和方法,从而达到教学走捷径、质量上台阶的目的。如课件制作中的ppt设计、flash设计,如果你坐在电脑前抱着幻想,闭门造车,那是白痴,因为有很多的问题你绞尽脑汁也是无从着手的,即是你“终成正果”了那也是晚到步,何不向榜样学习呢?因为榜样的力量已经是无穷的了,除非是你“站在榜样的肩上”有所创新!

利用远程教育资源技术的更新,探索教学手段的多样化。我们已感知了现代远程教育资源中“空中课堂”、宽带上网的魅力,又尝到了时下无线上网的便捷。因此,在我们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远程教育资源的综合运用要体现灵活性、自主性和探究性,形成个性化的教学,努力探索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如:授《可贵的沉默》前,我先通过教学光碟和网络视频的观摩,再到远教室利用多媒体平台,运用自制课件教学,采用以读代讲、自读自悟的教法,让学生在朗读中自悟沉默的可贵、自悟回报父母的真谛。

总之,教师在信息时代的教育教学实践中,要与时俱进,大胆探索,积极交流,让远程教育资源的综合运用突出实效,从而谱就素质教育推波助澜的新篇章。

-8-3

[浅议现代远程教育资源的综合运用浅议现代远程教育资源的综合运用 教师随笔]

浅议教育现代化 篇2

教育管理思想现代化既割不断历史, 又不能拒绝未来, “割不断历史”意味着一种继承, “不能拒绝未来”意味着一种创新和对现实的超越。教育管理思想现代化过程中的继承和创新的思维形式体现着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否定观, 它把教育管理思想发展的环节和联系的环节统一于一体, 把教育管理思想发展的连续性和非连续性统一于一身。教育管理思想是在“继承———创新”、“再继承———再创新”的运动中不断地向现代化逼近的。

二、关于立足本土和面向世界

由于各国的国情不同, 社会制度不一, 经济发展模式存在差异民族特点和历史文化传统各异, 教育的发展道路和教育管理实践的方式不同, 因而作为对客观存在的教育管理实践的反映形式, 也就有自己的特质。这就决定了教育管理思想的发展必然是“本土化”的东西。因而, 我们努力探索的教育管理思想现代化, 必须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管理思想现代化。

“面向世界”是说任何一个国家的教育管理思想在向现代化的发展和演变中, 都不是孤立的, 而是或多或少的受其他国家、地区乃至民族的教育管理思想的影响。这是客观的普遍的现象。其次, “面向世界”是指要密切关注世界各国教育管理思想发展的新情况、新特点、新规律和新成果, 总结别国在教育管理思想现代化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 从中概括出一般的普遍性的规律, 以给本国的教育管理思想现代化提供借鉴和指导, 加速本国教育管理思想现代化的进程。

三、关于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

教育管理思想作为对客观存在的教育管理实践本质的认识在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 必须遵循辩证唯物论的基本规律。首先, 如何加强这方面思想理论的研究, 我们认为应具备几个意识:第一, 敏锐的问题意识。善于发现管理实践中的核心问题是思想理论得以发展的突破口, 看不到管理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教育管理思想的发展就没有希望。比如, 我国的高校教育体制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运行了40多年, 与计划经济的运行机制实现了最紧密的结合, 高校也相应建立了自己一整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模式, 然而改革开放20余年后,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我国扎下了根, 它给原有的高校管理体制带来了冲击和困惑, 诸如封闭办学的教育模式与市场经济的开放性原则之间的不协调;高校之间竞争的不平等与市场经济的公平竞争性原则之间的不协调;高校没有相应的办学自主权与市场经济的自主性原则之间的不协调等, 都是摆在我们面前亟需研究探索乃至要解决的问题。

第二, 不竭的创造意识。教育管理思想的现代化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思维的表现, 需要我们具备置疑的意识和精神, 敢于突破旧有的管理框架, 超越旧有的管理思想, 善于把马克思主义的管理哲学同我国具体的教育管理实践相结合, 创造性地吸收古今中外一切先进的管理思想成果, 开创我国教育管理思想变革的新时代。

第三, 审慎的科学意识。科学的思才能产生科学的思想。教育管理思想如果要真正成为科学, 走向现代化, 必须走出经验主义的泥潭和摆脱直觉思维的束缚, 把理性科学的思维建立在唯实、唯真、充分尊重和利用客观规律, 尤其是教育管理实践发展的特殊规律的基础上, 作出系统地抽象概括和超前的研究探索。

一.如果我们只顾教育管理思想理论的探索和研究而不使之下嫁教育管理实践, 则不可能验证教育管理思想的正确与否, 也不可能找到教育管理思想得以修正、补充、完善、革新的根据。二.教育管理实践发展所遇到和产生的新问题, 不仅提出了发展教育管理理论的要求, 而且还同时提供了发展教育管理理论的条件。教育管理实践中产生的新问题、新方法, 为教育管理理论的发展提供了可资利用的材料和经验。教育管理实践还为教育管理理论的进一步研究和发展确定了方向和新的内容。三.教育管理实践是检验教育管理理论正确性的标准。教育管理理论是在教育管理实践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是对现实教育管理实践的反映, 但是, 教育管理又是包含着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综合性、系统性活动, 所以在教育管理理论指导教育管理实践过程中, 就会发现其不足, 甚至错误之处, 于是推动人们去不断修正和发展教育管理理论。

综上所述, 教育管理思想现代化不仅仅是理论层次上的探索和研究, 而更重要的是要把教育管理实践中形成的某一管理思想再运用到教育管理实践当中去指导这个实践, 验证其正确与否, 并使之得到发展。只有某一种教育管理思想成为指导某一教育管理实践的普遍性的原则, 才能说这种教育管理思想是科学的, 是得到发展了的。正如唯物辩证的认识论一样, 教育管理思想必须在实践、认识, 再实践、再认识的不断地循环往复的过程中, 走向未来, 走向现代化。

参考文献

[1]袁锐锷20世纪西方教育管理思想发展的回顾教育研究, 1995 (10) :29

浅议教育现代化 篇3

[关键词]质疑;探索;创设;感知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指出:“世界范围的经济竞争、综合国力的竞争,实际上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和民族素质的竞争”,要“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语文教育既是提高学生文化科学素质的奠基工程,又是发展思想道德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劳动技能的必要条件,而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在课堂教学,而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发扬全体学生的主动精神、自主意识、发展学生的健康个性。要发扬学生的主动精神、自主意识,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参与学习。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巧妙的运用电教手段,是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思维活动、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下面结合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

1.创设情境,入景动情

现行省编语文教材融语言文字训练与思品教育为一体,通过学习课文,不但提高了学生理解、感悟语言文字的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的优秀品质和情感。利用电教手段创设各种情境,正式完成这一任务的最佳形式之一。小学语文第四册《公鸡的脸红了》一文中,公鸡在它的朋友需要帮助时,很不礼貌地拒絕了;而当它的屋顶被大风刮跑后,邻居们热情地帮助抢修,公鸡想起自己平时的表现,脸红了。为了帮学生体会公鸡的冷漠、以及它得到朋友们的热情帮助后后悔、惭愧的心理,从而领悟朋友间应该互相关心、互相帮助这一主题。为此,我播放了一段无声的录像,展示公鸡傲慢待友的故事情节以及风雨交加的晚上,公鸡急得又叫又跳,朋友们从四面八方赶来,冒雨为公鸡抢修屋顶的场面,让学生看图想象(公鸡会急得怎样叫;朋友们又会怎样进行安慰;得到帮助后的公鸡会怎样想……)、并要求给画面配解说词(说说朋友们是怎样齐心协力地帮助公鸡的。)在动人的情节中,学生通过看、想、说、比,入真情于动景,有了观察的兴趣自然也容易展开丰富的联想,从而说得生动、比得细致,继之深入地理解课文的主旨。

2.质疑议论,主动探索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学中由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是训练思维的基本手段。学生自己发问,能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等待教师传授知识的依赖心理,学生由被动接受者变为主动探索者。出现问题后,上课时间更多的由学生用来小组讨论以解决这些问题。学生有了充分的学习实践,其思维能力、分析能力、理解能力、综合能力都能得到锻炼,独立阅读能力才能得到培养。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将学生提出的疑问随机输入,并显示在屏幕上,同时把它们排列成序,再让学生根据问题进行小组讨论,最后,以学生汇报的形式将问题解决。这样,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主体式教学”,改变了课堂固有模式,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3.激发兴趣,观察感知

在传统教学中,由于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教学内容涉及到的一些事物和现象,学生无法看到,而低年级学生阅历又较浅,问题难以得到满意的解决。教育技术,使之直观化、具体化。“百闻不如一见”,大量的感性材料,使孩子们有身临其境之感,通过观察,引发了学习兴趣,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如:教学《小蝌蚪找妈妈》一课,利用电视录像将小蝌蚪找妈妈的过程展示于学生面前,使学生对小蝌蚪的变化有一个整体了解。然后将录像片中蝌蚪变化的几个阶段的曲型图片制作成教学软件,利用电脑多媒体,将蝌蝌身体变化过程分步展示于一个画面,学生就能如身临其境般在课堂中理解蝌蚪长成青蛙的过程。再如:学习第三册《祖国山水多美丽》一课时,过去每讲到这一课,学生只能通过同学、教师的介绍,结合图片来了解祖国的名山大川,现在,利用多媒体教学软件,既可以展示各个景点的声像资料,同时又能收听相关介绍。古诗是中华民族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在电教实验班中,每一学期我们都安排了若干首古诗的学习,充分利用电教媒体的优势,化抽象为直观,帮助学生理解、体会,激发学生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兴趣。

4.突破难点,品词品句

低年级阅读教学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有些知识,教师用几句教学语言很难表达清楚。为了突破这些难点,利用电教媒体,就能大大减少教学时间,而且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获取知识,掌握本领。如《精彩的马戏》一文,为理解“绝活”一词,在体会课文语句的同时,如再让学生观看一段“山羊走钢丝”的录像,这样对理解词义就大有帮助。再如《司马光》第三自然段中的一个“一不小心”用语言解释显得啰嗦而不形象,用CAI演示学生马上就明白了,读此段内容的时候自然就能读出急切、意外的语气。本课的重难点是要让学生懂得司马光是个遇事不慌、聪明勇敢的孩子。为了突破这一重难点,我利用CAI的情景展示,进行对比教学,针对第四段内容我放出了孩子面对突发事情慌乱一团的情景动画,让学生观看后再找出与画面有关的段落读一读;然后让学生指出“别的小朋友”是画面中的哪些小朋友,再问:他们怎么啦?“慌”是什么意思?他们慌成什么样儿了?他们为什么会这样?司马光在他们当中吗?这样提问,一步一步地烘托出司马光的表现。到此时,我就不让学生往下看了,而是让他们自己找第几自然段是写司马光的,学生找到第五自然段后,指名上台,学司马光的所作所为之后,我又出示CAI,让学生通过生动的动画来理解“没有慌”“举”“砸”等词语,并不失时机地让学生对照图画把文中表示司马光动作的词找出来,打上点,这时再问“举”说明什么?“使劲砸”说明什么?“几下子就砸破了”又说明什么?学生的回答就显得既轻松又愉快了。解决疑难问题后就不难读出应有的心情和语气了,在此基础上,我让学生展开讨论:通过对比,你觉得司马光是个怎样的孩子?于是我要达到的目的在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中实现了,此课的重、难点也就较轻松地突破了。最后重放多媒体设计画面时,学生就能很好地说出画上的小朋友在干什么,并能清楚地复述出司马光救人的经过。

浅议教育现代化 篇4

【论文摘要】医院文化建设是现代化医院实行科学化、规范化、人性化管理的重要组成部份,是体现医院核心竞争力和品牌成熟程度的重要标志。也是推动医院整体建设发展有效的能源动力。加强医院文化建设,其根本目的是营造医院的核心竞争力和凝聚力,从而使医院在竞争激烈的医疗市场中立足于不败之地。本文结合实际,从医院文化在现代化医院管理中所处的地位与作用、加强医院文化建设的必要性、医院文化建设的特点与实践等方面浅谈如何加强现代化管理的医院文化建设。

加强医院文化建设,其根本目的是营造医院的核心竞争力和凝聚力,从而使医院在竞争激烈的医疗市场中立足于不败之地。可以说,优秀的医院文化建设在现代医院管理和发展中占有不可忽视的地位,将发挥不可估量的作用。

1加强医院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1.1加强医院文化建设是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

随着医院改革的深入发展,医院管理者越来越强烈地呼唤与之相适应的新观念的普及和新文化的建设。医院管理和医疗服务观念的现代化程度及文化素养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医院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和能力。因此,加强医院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入发展的必然要求。

1.2加强医院文化建设是提高医院管理水平的内在需要

在医院发展中有很多制约因素,其中比较关键的问题是管理现代化与改革和发展不协调、不同步,而加强医院文化建设正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要学会运用文化功能、文化手段、文化力量去管理医院,不断提高医院管理水平。

1.3加强医院文化建设是提高医院职工整体素质水平的现实需要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使医务人员特别是青年职工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过去有些管理方法已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医院文化以人为本,重视观念形成在管理中的主导作用,有利于进一步拓宽医院思想政治工作的范围、内容、渠道,适应变化了的职工队伍思想教育的需要,有利于形成团结和谐的氛围,从而提高医院职工素质的整体水平。

2医院文化建设的特点与实践

2.1培育群体价值观是医院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医院文化的要求更需重视群体行为的培育,这是事业取得成功的关键。而群体行为又是以共同信守的价值观为基础。我院在培养群体价值观中重点是培育自尊自强、争创一流的医院精神,这种医院精神是医务员工在长期医务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培育起来的医院群体共同的心理和价值观取向。是医院向心力和凝聚力所在,也是医院的主导力源。为使医院精神经久不衰的发扬光大,就需要运用目标激励。近年来一些先进单位都是朝着一个奋斗目标,紧紧围绕“争创一流医院”精神,持之以恒地进行职业道德、职业纪律教育及职工技能培训,使医院目标、医院精神落实到岗位和每个人的实际工作中去,转化为职工的自觉行动。实践证明,全力以赴培养职工正确的群体价值观,对提高医务员工的整体素质,在医院内形成凝聚力和推动力收到了较大的效果。

2.2软硬结合管理是医院文化建设的手段

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对医院管理者的要求越来越高,把软、硬管理有机结合,是医院管理的方法之一。医院管理中各类制度、条例与思想教育、医德医风建设、价值观、人生观等最集中的反映了医院文化建设的内涵。要把管理工作与思想道德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将一些软任务变成硬指标,实行量化管理,使之易于操作、检查,做到虚功实做。软件抓实不放松,硬件配套上档次,使医院管理向软硬协调方面发展。

2.3开展经常性的新颖、健康文化娱乐活动是医院文化建设的有效形式

文化、教育、体育等活动是医院文化建设的载体和表现形式。在市场经济中,由于卫生改革政策的不配套,有些医务人员的群体价值观念和个体价值观念发生倒置,在医学行为选择时不顾医学群体价值,而强调自我价值向个体价值倾斜。因此,要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加强爱病员、爱本职、爱医院的教育活动,经常通过宣传画廊、院报、演讲、辩论、文艺小品、歌咏、闭路电视录像开展主题鲜明、形式新颖、健康向上的多种文体活动,以陶治情操,增强医院职工的凝聚力。我院近几年来,着重文化建设,开展全院凝聚力工程。如利用“春节晚会”、“五四”青年节和“5.12”护士节开展爱岗敬业演讲比赛,使全院上下形成个个讲文明、处处树新风的良好风气,不断激励医务人员树立白衣天使的良好形象。我院参加“区卫生系统第十四届职工运动会”并在六个项目中取得好名次;医院舞蹈队代表街道参加“区青年才艺大赛”获得三等奖。此外,我院于中秋期间为离退休员工举行温馨茶话会,为在职员工举行“贺国庆、迎中秋”欢乐游园会,凸显我院关爱员工的优良传统。通过以上活动的开展,不但丰富了职工的文化生活,同时也提高了职工的素质,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2.4实施多媒体双向文化传播是医院文化的重要任务

现代社会是信息时代,医院管理及医院业务建设一方面要通过各种信息网络和各种渠道,广泛吸收先进的科学技术、自然科学知识和管理科学知识,赶超国际先进医疗技术和管理水平。另一方面,医院作为社会服务的重要窗口,在大众健康教育、普及医疗卫生保健知识、宣传医疗特色等通过广播、电视、报刊、杂志现代传播媒体,在社会上树立医院良好形象,扩大专科、专家的知名度,更好地服务于人民,这是提高医疗水平、出效益、增强竞争力的主要措施,也是医院文化建设中的主要任务。

综上所述,现代医院管理中的医院文化所研究的核心是人,其对象是以医务人员为主体、包括医务人员与病人两大类人员,其内容是医院与社会、医院与医务人员、医务人员与病人以及医务人员与医务人员之间的关系的总和。医院文化建设作为一门单独的学科,可列为医院无形资产内容之一,可与医学伦理学、医德医风建设、医院思想政治工作等等同属于精神文明建设的范畴。

参考文献

[1] 戴绍兰.加强医院文化内涵建设的思考[J].中华现代医院管理杂志,,11.

浅议现代人居景观的发展趋势 篇5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居景观环境正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尤其在近年来的房地产开发过程中,开发商越来越注重小区的人文居住环境的赏心悦目和舒适自然。简而言之,就是要营造一个“现代、智能、健康、文化”的人居景观环境。正是在把握这一趋势的基础上,我们从“科技提升价值、环境改变生活”的理念出发,提出了智能人文景观环境的概念,并努力进行了推广和实践。

一、现代人居景观环境的发展。

当前,人们对人居景观和生活环境逐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居住区规划中,大都非常重视环境景观设计。居住区绿化方面得到较大普及,“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建设、统一管理”成为当时主要的建设模式。在建筑理论和实践上也形成了“居住区——居住小区——住宅组团”的规划模式。

上世纪80年代后期,“欧陆风格”开始影响我们的居住区景观设计,在一些地方开始盛行欧陆风情式的环境设计。90年代开始,随着国际交流的加强和国外建筑规划、设计、开发商的进入,新的设计理念和设计思想进入,才重新注意居住区的环境建设,并根据小区的规模和地段,合理配置公共建筑,组织多种空间。这一方面是为了彰显开发小区的与众不同,另一方面也是为了细分市场份额,满足业主的物质与精神需求。“以人为核心”,把居民对居住环境、居住类型和物业管理三方面的需求综合考虑,并作为整个小区规划的重点是这一时期的一个重要特点。景观设计、环境设计、景观规划等概念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在此后的十多年中,国家建设部等部门更是通过设立中国人居环境奖,组织全国人居经典、最佳人居评比等活动,极大地推动了人居景观环境的改善和发展。进入21世纪,随着智能建筑、小区安防等技术的提高,智能建筑已深入人心。现代建筑,不只是用材和建筑的现代,更体现在环境营造和智能科技应用的现代。

二、人居景观环境的发展趋势

近几年来,随着自然生态和建筑智能概念的深入人心,人居景观环境的发展出现了新的趋势。

1.“以人为本”的理念进一步深入。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网络技术应用的普及,人与人的社会分工更加细化,合作更为广泛,也更能左右环境。人所依赖的水、电、新闻、邮件、广告,甚至基于电脑的工作都可以直通家中,人与人之间的直接接触与交往变得更加简单和稀少,人与社会、与环境也变得更加分离。但同时也使人们意识到人与人之间面对面交流的重要性,更渴望回归自然,怀念里弄、胡同、家居和小庄园式的那种富有人情味的社区生活。小区、居住区的景观规划与景观设计只有在充分尊重自然、历史、文化和地域的基础上,结合不同阶层的人的生理和审美需求,才能体现“以人为本”理念的真正内涵。

2.更加注重居住区景观环境的共享性。良好、生态、健康的居住环境,在于使每套住房都能获得良好的景观环境效果。所谓现代的人居景观环境,应在规划时尽可能地利用现有的自然环境创造人工景观,让人们都能够共享住区的环境资源,同时兼顾个人院落空间的领域性和私密性,通过借用各种环境要素进一步丰富居住区的空间层次,为人与人之间提供交流的场所,从而创造安静温馨、优美、祥和安全的居家环境。

3.强调并突出居住环境景观文脉的延续性。居住区环境文化氛围的营造,在实际操作中将更加注重人居区所在地的自然环境及地方建筑景观的特征,挖掘并提炼和发扬所在地域的历史文化传统,同时兼顾环境文化的丰富性、多元性与连续性,使现代人居景观环境具有高层次的文化品位与特色。

4.环境艺术的多元化发展。人居小区景观环境设计越来越关注人们不断提升的审美需求,呈现出艺术性、多元化的发展趋势。景观环境的塑造不只为了“赏心悦目”,而是更加注重“舒适自然”,尽可能地创造自然、舒适、亲近、宜人的景观空间,和现代、智能、环保、节能的生活环境,实现人与景观、人与环境、景观与环境的有机融合。

5.景观环境生态的可持续发展。随着对人类生态环境的日益重视和追求,现代人居环境质量除了现代、智能、科技、舒适性以外,还要注重现代生态的观念。如为小区居民提供良好的日照、通风、阻隔噪音、吸附有害气体等条件,对居住区地域自然景观、自然生态及除人之外的物种尊重与关怀,实现居住区生活的环保自然适应和地域生物的多样性。

6.景观环境的科技智能性。现代、智能、环保、节能的生活环境的营造,自然缺失不了现代建筑的智能化和科技化。科技、智能的建筑,才是最终营造人文景观环境的点睛之笔。如小区内智能防盗、防火、安防、巡更、背景音乐与消防报警等系统的综合应用,大大增强了人的安全感和便捷性;地热热泵、太阳能等系统的应用,不仅增加了节能更体现了环保;建筑设备智能监控、物业管理中的三表远抄、小区局域网等系统提升了人居小区的现代化的智能化,由此营造出的人文环境更是现代人居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

三、人居环境的发展展望

浅议教育现代化 篇6

内容提要:对现代社会来说,孔子政治伦理思想的影响是复杂的,多方面的。他的“内圣外王”的领导思想、德主刑辅的教民思想以及对尊卑有序的领导体制的推崇,都是和现代政治理念相违背的。我们在借鉴吸收孔子政治伦理思想的某些合理成分的同时,应当对其消极方面保持清醒的认识和理性的批判。

关键词:孔子 政治伦理思想 内圣外王 德主刑辅 等级秩序

孔子的政治伦理思想从宏观上把握,可以概括为内圣和外王两个层面:在内圣层面,孔子要求一个为政者必须加强以“仁、礼”为核心内容的道德修养,加强道德上的自我约束,以达到道德完满;在外王层面,孔子主张应当通过恢复和重建尊卑有序、等级森严的西周政治层级,选拔德才兼备的人才,教化民众,以实现一种纯以道德礼教来调整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理想社会。[1]

孔子之后,儒家思想继续发展。由子思和孟子的社会道德伦理学说和“仁政”学说,到汉代以董仲舒为代表的阴阳五行、天人感应的政治儒学,再到宋明时期的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儒家思想薪火相传,历两千多年而不绝,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以强调领导者的“内圣”和“外王”为主要内容的儒家政治伦理思想也同样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发展,对中国人的思想行为以及中国的政治制度和领导制度产生了难以估量的影响。

同任何一种中国古代的学术思想一样,孔子的政治伦理思想也是瑕瑜互见,精华与糟粕并存,它既对中国社会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积极影响,对现代中国社会也有许多可资借鉴之处,例如孔子主张领导者要选贤任能、任人唯贤,对于现代中国的政治生活来说就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但同时,孔子的政治伦理思想对两千多年的中国历史发展,尤其是对于现代中国政治体制的建设来说,又有许多消极因素。

对于现代社会来说,孔子的政治思想的本质内容是必须要抛弃的,我们对其负面的、消极的影响要保持足够的警惕。他的“内圣外王”的领导思想、德主刑辅的教民思想以及对尊卑有序的领导体制的推崇,都是和现代政治理念背道而驰的。我们在借鉴吸收孔子政治伦理思想的某些合理成分的过程中,也应当对其消极方面保持清醒的认识和理性的批判。

一、内圣外王的领导思想与“政教合一”思想的异同比较 政教合一是指政治领袖和宗教领袖合一、世俗政权和宗教思想合一的政治体制和政治思想,规定一种宗教为“国教”,君主、国王自任教主,或者由宗教领袖实际统治国家,国家的法律以宗教教义为依据,宗教教义是处理一切社会事务的准则。在中世纪的欧洲,普遍实行的都是世俗政权和基督教宗教思想、世俗领导人和基督教领袖相结合的“政教合一”制度,典型代表比如拜占庭帝国以及十六世纪加尔文时期的日内瓦;当代世界很多伊斯兰国家还仍然是“政教合一”,我国解放以前的西藏地方政权实行的也是“政教合一”。

政教合一的“教”是指宗教,但从广义上来说,也包括某种思想、精神和道德学说。孔子的内圣外王思想,要求一个人必须首先具有完美的道德人格,然后才能作为一个领导者从事治理国家的工作,这种思想在本质上是和“政教合一”思想相通的。

比较“内圣外王”和“政教合一”这两种思想,可以发现它们之间有许多共同点:

(1)这两种思想都主张国家担负道德教化的职责,国家不仅在行政上对民众进行管理,还在思想上对民众进行道德教化。国家的这两种功能集中体现在一个人身上,就形成了精神领袖和政治领袖的合一,在中国,就是内圣与外王的合一,是君师合一。

(2)正因为国家不但负担行政管理职能,还具有道德教化的职能,这样,国家就成为了实现某些神圣价值和道德原则的工具或载体,而不仅仅是利益分配的机构和场所,从而使政权或政体具有了某种道德神秘感,为少数人垄断政权提供理论支持。所以中国有“天下神器,有德者居之”的说法。

(3)同样因为国家负担着道德教化的功能,所以,必定将某种特定的道德原则或理论学说定为一尊,成为“官学”,成为国家意识形态。在中国,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儒学始终居于国家意识形态的核心位置,宋以后更是达到登峰造极,程朱理学一直居于官方哲学的地位,四书五经则成了科举考试的唯一内容。

所以孔子的内圣外王领导思想,虽然与中世纪政教合一有形式上的不同,但它又具有政教合一的许多特征,可以说它本质上是一种政教合一的思想。对于这一点,无论是拥儒还是反儒,大都是承认的。前者如学者蒋庆:“在儒家看来,政治生活一定要体现超越神圣的价值,政治制度的安排与政治权力的运作一定要贯穿神圣性,这既是从超越界对政治的转化与提升,也是从超越界对政治的规范与约束。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儒家是主张‘政教合一’的”[2],梁漱溟等新儒家

[3]学者也承认儒学是“以道德代宗教”;后者如中山大学教授袁伟时:“所谓内圣外王——君王就是圣,一言九鼎!所谓‘君师合一’——实质是‘以吏为师’,政教合一。”[4]

以内圣外王为主要特征的儒家思想,自孔子之后,经过孟子和董仲舒的发展,在西汉中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此后经过两千多年,一直是中国的“官学”。“内圣外王”思想的政教合一的特点,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从宏观层面概括,主要有以下两方面:

第一、思想控制,扼杀中国社会的创造力。

行政领导与精神领袖的合一,使得某种特定的思想——在中国就是儒家思想被定为一尊,尊为“官学”,其他任何思想、理论、学说都在被禁止、被排斥之列,儒家思想凭借皇权的力量成为中国两千多年的垄断思想,广大民众的任何行为都被限定在儒家“礼教”原则之下,任何不符合儒家思想的思想理论学说和行为都会作为“异端”而被扼杀,这样,整个社会何谈什么创造力和创新精神?中国社会自宋以后,科学技术上的发明发现寥若晨星,并且不被重视,思想文化上的生机活力更无从谈起,形成了万马齐喑的局面,可以说,这种由内圣外王思想而强化的王权控制思想的政治体制是最根本的原因。

第二、国家政权和领导者被赋予一种神秘和神圣性,剥夺了普通民众参与政治生活的可能性。内圣外王的思想,要求国家的领导者首先必须达到道德人格的完满,成为“圣人”,才能从事管理国家的工作,这就把国家的管理工作赋予了一种神秘性和道德神圣感,成为少数人的垄断品和专利。因为能成为“圣人”的,毕竟只有少数人(甚至只能是一个人,那就是皇帝),普通民众永远都只能处在被教育、被抚牧的地位上。对仰之弥高的笼罩着神秘道德光环的政权来说,普通民众只有服从而无法参与,所以内圣外王的儒家思想是和中国两千多年的政治专制制度相适应的。

现代政治制度和政治体制的一个基本前提就是政教分离,也就是政治领导与思想和精神领袖的分离、政权和意识形态的分离,这是现代社会相对于古代的一个进步。这样做,一方面,破除了政权和领导者的道德神圣性和神秘感,承认政治制度和领导体制完全是一种权力运作和利益分配的机构和场所。在利益的分配要求上,不但领导者和社会的少数上层有权参与,广大普通民众也同样有利益要求,因而他们也同样可以而且应当参与到政权运作中来,这样就可以使一个国家的政权基础扩大到普通民众当中,政治合法性大大增强,社会也会更加稳定。

另一方面,在政教分离的政治形态下,思想家和思想理论抛开对政治权力的倚重和追求,一个社会不是将某种特定的理论定为一尊,而是任何理论都有存在和发展的自由,思想理论完全按照自身的发展规律运作,这样才能真正形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变“王宫学”为“百家言”,形成整个社会思想文化领域的繁荣,激发社会全体民众的创新精神和创造力。

二、为政以德、德主刑辅的思想对中国形成法治社会的影响 孔子主张“为政以德”,这一思想在内圣层面,就是要求领导者的个人道德修养达到完满,“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为政》)”领导者只有占领了道德的制高点,才能够使被领导者和人民自然而然的信服,就好像北极星一样,处于中心的位置,自然被群星围绕、拱卫;在外王层面,“为政以德”就是要以领导者的道德认知为标准和规范来教化民众,孔子主张“为国以礼”,主张统治者用礼教来教化民众。孔子说:“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论语.子路》)”,教化民众的方法就是领导者做出道德表率。

孔子本人所推崇的理想社会状态,是一种完全弃刑罚而不用,只依靠道德教化的力量就能达到社会和谐的状态,所以孔子说:“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论语.颜渊》)”。但孔子又认为,从人的本性上来看,人分为三个等级,《季氏》篇中说,“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第一种是“生而知之”的圣人,第二种是困而学之、学而知之的普通人,第三种则是困而不学的愚人。孔子认为,一三两种人是少数,他们的本性是没办法改变的,所谓“上智与下愚不移”(《论语•阳货》),在孔子看来第二种人是大多数的民众,这一部分人才是教化的对象,他们的行为、思想是可以改变的,孔子说“性相近,习相远(《论语•阳货》)”就是针对这一类人。而对于少数“困而不学的愚人”就要辅之以“刑”。在孔子看来,德是根本的,是主要的手段,是体,刑罚是用,是辅助的手段。对于少数“困而不学”的下愚之人,在道德教化不发生作用的情况下,才能不得已而施之于刑罚,所以刑罚被孔子放在次要的第二位的地位上。

孔子的这一思想被董仲舒概括为“德主刑辅”。德主刑辅的思想对以后两千多年的中国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以德治国”、“以礼教治天下”几乎是每一个朝代所标榜和推崇的,一直到近现代,真正意义上的法治社会在中国依然没有形成。

孔子的“为政以德”、“德主刑辅”政治思想和教民思想对中国形成法治社会的阻滞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法治社会,必须有一套完整的、刚性的行为规范起作用,那就是健全的法律体系和法律至高无上的权威。但孔子及儒家的“德主刑辅”思想所推崇的却是道德原则和规范的优先性,甚至希望完全用道德代替法律来约束社会和民众,如孔子对“无讼”的追求。然而道德原则从根本上来说是一种有弹性的行为规范,具有不确定性。

其次,更为重要的是,按照儒家由内圣而外王的理论,一个达到内圣的领导者,领悟了道德的真谛,然后施教化于普通民众,以成外王事功。这样,道德规范和原则的制定和解释权就完全掌握在了少数“圣人”手中,理论上的由内圣而外王,在现实中就异化成了由外王而内圣。广大民众只有接受教化的义务,而不能对道德原则和规范本身提出异议,更不能不遵守甚至反抗它,否则就是“化之弗变,导之弗从,伤义以败俗,于是乎用刑矣”(《孔子家语.刑政》),就是屡教不改,而诉之于刑罚,“德主刑辅”就变成了“顺我者德之、逆我者刑之”。

这样,具有不确定性的道德原则、道德规范就完全掌握在少数人手中,就成了一件神秘莫测的少数“圣人”用来治民的工具,“以德治国”就是把一切社会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神秘化,使之完全以“圣人”的好恶为标准,因而整个社会实际上也就没有了一个确定的行为规范。《左传.昭公二十九年》记载,晋国“铸刑鼎”,将社会行为规范用法律条文的形式固定下来,并且公之于众。晋国这一做法遭到孔子的强烈反对,孔子说:“晋其亡乎,失其度矣!„今弃是度也,而为刑鼎,民在鼎矣,何以尊贵?贵何业之守?贵贱无序,何以为国?”晋国这样做,用确定的规则代替了道德,成为一切价值判断的标准,会打破“圣人”独断社会行为规范解释权的地位,打破“圣人”的道德神圣性,使“贵贱无序”,这在孔子看来是绝对不能容忍的。

再次,孔子和儒家对“刑”的功能和作用的理解,也是造成中国不能形成法治社会的一个重要因素。

(1)在儒家那里,刑和法是单纯惩罚性的工具(法家同样也是这样理解的)。刑就是法,法等同于刑,法律只是保证道德规范得以实施的带有惩罚性的手段。在中国古代,法律的作用只是强调社会成员的义务,从来也不具有维护民众权利的功能。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刑法超乎寻常的发达,形成过好几部完备的刑法典,如唐律、大清律,但是却没有也不可能产生一部哪怕是最简单的民法。

(2)刑是对民不对官、对下不对上的。根据儒家的“德治”理论,无论是最高领导者还是各级官吏,他们或者是道德修养达到“内圣”的“圣人”,或者是选拔上来的德才兼备、道德修养能起到模范作用的人才,总之他们的道德修养都已经达到很高的程度,当然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施之于刑罚,所以才有“刑不上大夫”的说法。只有普通百姓才有可能不服教化,达不到统治者的道德要求,所以只有百姓才是刑的施用对象。在儒家那里,刑就是官治民、上治下的工具,法律是用来惩罚不服教化的普通民众的。中国古代也有“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的宣传,但这句话是站在皇帝的角度说的,是指任何人都不能冒犯皇帝的权威,否则,即使是王子,也要和普通百姓一样受到惩罚。而作为最高领导的皇帝本人却是不受任何法律条文的束缚的,中国从来也没有产生过“皇帝犯法与庶民同罪”的思想。

在现代法治社会,法律不仅仅是治民的工具,它更应该是“治官”的工具,是限制政府的工具。因为官员和政府拥有更多的权力,因而应当受到更多的约束。“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句话,不仅指普通民众之间、个体与个体之间在法律面前的平等,它更多的是指个体与集体、集团之间的平等,是指一个普通的百姓与官员、政府机关、政治的或利益集团之间的平等,而这一点恰恰是儒家的为政以德、德主刑辅思想所缺乏的。

三、孔子的正名思想本质上是对等级秩序的鼓吹

孔子主张通过“正名”,以整顿“礼乐崩坏”的周朝政治制度,消灭“礼乐征伐自诸侯出”、“陪臣执国命”等各种违礼僭越行为,恢复“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政治秩序。孔子的正名思想主旨就是试图恢复和重建西周分封制的领导体制,即天子、诸侯、大夫、士等自上而下形成的金字塔式的等级森严的政治层级。

孔子所推崇的这种政治体制有一个显著的特征,那就是各层级之间尊卑有序、贵贱分殊的等级差别。西周的政治层级从天子以下,是一种等级森严的政治领导体制,按孔子的话就是“君君,臣臣”。天子有天子的地位和权利,诸侯、大夫、士等层级也有各自的地位、权利和义务,他们互相之间的高下等级是明确的,不能越级,否则就是僭越,就是“君不君,臣不臣”,从而“名不正,言不顺”。

现代国家的政治体制同样拥有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政治或权力的政治层级,但现代国家的政治层级或领导体制与中国西周时期的分封制领导体制有着本质的不同,那就是处在各政治层级中的作为个体的人的地位及相互关系不同。在现代领导体制下,不同的政治层级之间权力的大小、上级与下级之间的关系等,都是由法律规定而形成的职务关系,职务有高低,权力有大小,但是担任职务的人本身并没有高低贵贱的差别,他们在人格上都是平等的,这是现代政治体制的进步之处。然而,孔子所推崇的中国西周时期的分封制则不同:天子、诸侯、大夫、士等政治层级的形成,不是由法律规定,而是由人本身的高低贵贱,由人本身不平等的人身依附关系而形成的。所谓“君”“臣”,就是“主”“仆”。《说文》对“臣”的解释:“臣,牵也,事君也。象屈服之形。”(《说文解字.卷三》)臣事君,就像被牵着的牲口一样,说明其地位低下;还有一种说法:臣是眼睛的象形,是低着头而望主人的奴隶的眼睛,后来用以指代奴隶。[5]总之,臣的本意就是像牲口一样的奴仆的意思,所以《左传》中说“天子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意思其实就是说“天子以公侯为奴仆,公侯以大夫为奴仆,大夫以士为奴仆„。”整个社会除了最高的天子以外,每个人都具有主人和奴仆两重身份,对上是奴仆,对下又是主人,而天下所有的人都是天子的奴仆,所以《诗经》上才说:“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总之,建立在人格不平等基础上的等级秩序,就是孔子所推崇的西周领导体制的特点。

西周的分封制领导体制,经过春秋战国,到秦汉时期被郡县制所代替,但是这种人与人之间的贵贱等级秩序和观念不仅没有消失,反而随着中央专制制度的加强而加强。在秦汉以后,帝王与臣子的这种实质上的主仆关系与西周时期可以说毫无二致,这一点,可以从中国的宰相制度在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由宫官而朝官、由奴仆而宰辅”的循环演变过程来清楚地看到。中国古代宰相制度的演变史,就是随着皇权不断加强,“由宫官而朝官,由奴仆而宰辅”的循环演变过程。汉代以“尚书”代“三公”,唐代以“中书、门下”代“尚书”,明清以“内阁学士”代“中书”,清代后期又以军机大臣代内阁学士。所有这些尚书、中书、内阁学士、军机大臣等,最初的身份都是皇帝的私人秘书、宫官,即皇帝的仆人,后来才具有了宰相的职权。所以,所谓“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相,其实质身份也还仍然是皇帝的奴仆!孔子为正名所提出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理论,经过汉代董仲舒等人的发展,演化为“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等一套封建社会的纲常伦理,更是从思想意识形态上强化了君臣上下的等级观念,渗入到中华民族精神的骨髓里。

正因为有这样一种关乎人格贵贱的等级秩序和观念的存在,在中国,作为个体的人在政治层级中的流动就往往只能是单向的,只能上不能下。而在现代西方,由于政治层级的不同与人格尊严无关,所以,个人可以在政治层级和领导体制内上下流动,整个社会也不以为异。部长可以竞选成为总统,曾经的总统也可以再当部长(典型的例子如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但在中国,如果一个人在政治层级和领导体制中向下流动,则对于他个人甚至对于他的家族来说,就成了一件非正常的事件,就意味着这个人社会地位的下降和人身尊严的丧失;至于最高的领导职位——皇位的更替,更是非经过大规模的流血战争或者暗箱中的权力角逐不能实现。

现代中国正在努力从法律文本的意义上建立现代政治和领导体制。但是,要消除儒家“君君臣臣”的思想在两千多年中形成的尊卑贵贱的等级观念对我国社会的影响,建立起实质上的现代政治领导制度,建立起真正能上能下的各级领导干部任用和管理机制,整个社会形成“官员”能上能下的观念和社会氛围,还是一件任重道远的事情。

参考文献:

浅议教育现代化 篇7

一、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育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 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学生的兴趣, 激活学生思维。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学生一旦对学习发生兴趣, 就会由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 甚至达到乐此不疲、废寝忘食的地步。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应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创设问题情境, 以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诱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 激发学生活跃的思维,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例如:在教学《云南的歌会》这一课时, 我先用视频播放同学们都熟悉的《同一首歌》, 让他们简单地说说喜欢它的理由, 继而提出本节课我们也要欣赏一场歌会。此时学生就会产生一种探索兴趣, 萌发出一种强烈的求知欲。这样学生的注意就被牢牢地吸引住了, 从而导入新课。

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放飞学生乐于思考、勤于表达的翅膀

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认为:“教学的主要任务, 不是积累知识, 而是发展思维。”然而, 农村的学生口语表达能力较差, 思维不活跃, 这源于学生平时多抄抄写写, 学生的思维潜力没有挖掘, 即使胸中有丘壑, 也真验证了那句话“茶壶里煮饺子——有货倒不出”。面对这种情况,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 有责任及时扭转。而多媒体可以提供形象、直观、生动的视觉画面和听觉刺激,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补充、丰富感性认识。

例如:在教学《观潮》一课时, 本课重点是潮来时的景象, 虽然课文具体描写了潮来潮水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声音如同山崩地裂的壮观景象, 但学生没有亲自感受过, 对课文的理解只停留在表象上, 而要真正从感性上理解, 则要通过电教媒体, 用富有真实感的音、形、色等手段把它直观地展示出来。使学生感受潮来时那壮观的场面和震颤大地的隆隆的水声。每位学生如身临其境, 内心都有所震撼。可见, 现代教育技术的恰当运用, 为学生思维活动的展开提供了可靠的感性依托, 放飞了学生勤于思考的翅膀。

三、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要讲究适度、适时

现代教育技术只是一种教学的辅助手段, 其目的是为了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主要是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 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再好的教学软件也只是解决了优化教学过程的一半, 即“教”的一半。还只是在“教”字上狠下工夫, 依然是以教师为中心借助于科技手段的“满堂灌”的教学模式, 只是改变了一种形式, 将传统的“一张嘴”“一支粉笔”“三尺讲台”改为了“一台电脑”“一个鼠标”“一块银幕”。可见, 换汤不换药是不行的, 以学生为主体, 落实学生主体地位的问题不能老是挂在教师的嘴上, 而应落实在教学实践中。如果过度频繁操作教学软件, 不能落实学生主体地位, 这相反会把原来人性化的师生交流变成冷冰冰的“人机交流”, 不仅妨碍了师生间课堂情感的互动, 而且学生也无法静心领悟语言艺术的魅力, 不能体现学生的主体意识。

例如:在教学《敬畏自然》之前, 先让学生欣赏两组画面:一组是人与大自然和谐的美景, 一组是沙漠、火灾、地震。这样学生可以直观地认识了大自然是美丽的, 雄伟的高山, 辽阔的草原, 蔚蓝的大海, 美丽的花园, 繁华的都市, 无不为人们所陶醉。然而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发展, 人类已渐渐远离了自然, 地球上出现了越来越严重的生态问题。人类曾宣称要“征服自然”, 而人类遭受到自然惩罚的现象却也屡见不鲜。而且使学生领悟到本课的主题, 这样在理解文本时就会游刃有余。

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不宜追求纷繁鲜艳的画面

在语文教学中,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要按照教学的目的、教材的性质、学生的学习动机和语文基础, 合理选用教学媒体, 使学生在现代教育技术的辅助下, 更易感受和认识到语言学习是有声有色、有情有味的。然而有些教师在进行重点句段训练时, 将界面色彩搞得五彩缤纷, 以为这样能充分刺激学生的感官, 吸引学生注意力, 而实际上恰恰相反, 鲜艳的色彩、动态的插图, 不但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而且过分强烈鲜艳的色彩长时间地刺激学生的感官, 对学生的身心健康不利。可见,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在语文教学中, 绝不可把“文本”弄成一套五花八门的新玩意去投学生追求感官愉悦之所好, 这样会偏离航向。

浅议教育现代化 篇8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职业技校数学教学

现代教育技术是运用各种理论及技术,通过对教与学过程及习惯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实现教育教学优化的理论与实践。它集图、文、声、色、像于一体,化静态为动态。化抽象为直观。化难为易,把原来抽象、教师难以讲清、学生难以理解的教学内容变得直观具体、生动活泼和丰富多彩。在中职数学课堂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教学,可促进学生有效学习,提高教学质量。

一、创设动态情景,渲染气氛,提高学生兴趣

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进入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状态,就急于传授,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兴趣是学习的强大动力。学生在即将学习新知识时,教师如果能根据教学内容,选用适当的教学手段,创设新奇的教学环境,就会激起学生积极探究新知识的兴趣。现代教育技术中,多媒体具有视听合一的功能与计算机的交互功能,二者结合可产生出一种新的图文并茂的、丰富多彩的人机交互方式。将其应用于中职教学课堂,可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从而形成学习动机,实现教学导向功能。例如,等比数列一课的开始。教师可播放国王和大臣下棋的故事片,让学生边欣赏画面,边听配乐录音,结束后请学生讨论:大臣的要求能满足吗?大臣要的麦粒有多少?继而揭示课题。再如,在讲授《平面向量》的内容时,播放一段在海边纤夫拉船的电影片段,再配上歌曲《伏尔加河上的纤夫》,然后引入向量的定义。以“趣”引路,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二、化静为动,降低难度,解决重点、难点问题

数学的教学内容与其他科目相比较为抽象,再加上有些内容以传统的教学手段讲授效果不佳,学生难以掌握,这就形成了教学的难点。而教学重点则是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的内容。传统的教学方法在某些教学重点、难点的教学上有一定的局限性。现代教育技术进入数学课堂,可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尤其是现代教育技术能进行动态的演示,弥补了传统教学方式在直观感、立体感和动态感等方面的不足。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这一特点,可处理其他教学方法难以处理的问题,并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从而增强学生的直观印象,这就为教师解决教学难点、突破教学重点、提高课堂效率和教学效果提供了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函数”是中职数学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概念,它的概念和思维方法渗透在中职数学的各个部分;同时,函数是以运动变化的观点对现实世界数量关系的一种刻画,这又决定了它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材料。为了解决数形结合的问题,在有关函数的传统教学中,教师多是手工绘图,但手工绘图具有不精确、速度慢的弊端,而应用几何画板快速直观的显示及变化功能则可以克服上述弊端,大大提高课堂效率,进而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可以用几何画板根据函数的解析式快速作出函数的图像,并在同一个坐标系中作出多个函数的图像。例如。在完成“指数函数Y=ax的图像和性质”这一教学内容时,其教学重点与难点是指数函数的图像及性质。采用几何画板,在学生任意确定a(a>0且a)的大小后,指数函数的性质:都经过点(0,1),图像都在x轴上方,对称性及单调性很快就可以在出现的函数图像上显示出来,并且显示是动态的。学生每输入一个数据,就显示一条动态的曲线,并且还可以显示经过的特殊点(0,1),学生在同一个直角坐标系中作出若干个指数函数图像,比较各图像的形状和位置,很容易就能归纳指数函数的性质,解决了此节课内容的重点与难点。

三、展现过程,发展能力,把数学实验引入课堂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设置数学实验室。在数学实验室里,学生从“听”数学的学习方式。变成在老师指导下的“做”数学,学生从过去被动地接受现成的数学知识,变成像数学家一样去“发现”数学知识,通过数学实验,学生可以理解数学问题的来龙去脉,以及它的发现、分析和解决过程,从感觉到理解,从具体到抽象,数学的抽象变得易于理解,数学的严谨变得合情合理。这种探索和发现的学习方式可以使学生更好的保持和理解数学知识,更加自信,更有助于学生思维。

例如:在完成《球的体积》计算公式时,需要通过等积变形,将球分割成无数个椎体来推导球的体积公式。以前教师运用教具很难较好地完成“由曲变直”,将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于课堂之后,教师指点学生由计算机将球切割等分成32份、64份……甚至无限。球等分的过程具体、现象、清晰,突破了现实的局限,使学生在观察的过程中开启了心智,不仅掌握了球的体积公式,也掌握了求几何体体积可以采用切割的办法,也就是等体积求法。

教学实践发现,中职生解题能力一般较差,主要体现在理解能力和想象能力等方面。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可以再现问题产生的经过,让学生难以解答的题目变得简单、明了,从而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例如,一根棒AB长2米,斜靠在墙壁上,∠ABC=60°,如果棒的两端A、B分别沿AC、CB方向滑动至A'、B',且AA'=(根号3-根号2)米,问棒的中点D随之运动至D'所经过的路程是多少(见图1)?

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师预先做好一个几何画板的课件,把AB从LABC=60°到∠A'B'C'=45°做成动画,把D到D'做轨迹跟踪。题目展示后,学生稍作思考。教师则按动画按钮,轨迹马上就出现在眼前(见图2)。有了弧形,学生极易找到圆心、半径等,这样整道题目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使学生便于理解。

四、图文并茂,巧妙设问,激活思维

数学是思维的科学,思维从问题的开始,没有问题就没有思维。在数学教学中,练习是必不可少的。要使练习快速、有效,可根据学生思维过程及可能碰到的困难,运用多媒体技术巧妙设计一些灵活性、多样性和趣味性很强的练习、测试习题库及评估,再插入图片和文字,则可以省时,而且多变,并扩大联系容量,有利于激活学生的思维,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上到棱柱、棱锥等有关概念时,运用多媒体技术出现多种几何体,配上不同的颜色,出示有关问题。在学生回答正确时,屏幕上出现一个笑脸动画;答错时,给出一个哭脸动画;并要求学生重新思考,从而激发学生思维。

五、代替手工,准确画图,培养应用意识

学以致用是学习数学的目的之一,而图形计算机等现代教育手段的应用有利于学生应用意识的培养。

2004年全国数学高考题(江苏)第19题的题目是:制定投资计划时,不仅要考虑可能获得的盈利,而且要考虑可能出现的亏损,某投资人打算投资甲、乙两个项目。根据预测,甲、乙项目可能的最大盈利率分别为100%和50%,可能的最大亏损率分别为30%和10%,投资人计划投资金额不超过10万元,要求确保可能的资金亏损不超过1.8万元,问:投资人对甲、乙两个项目各投资多少万元,才能使可能的盈利最大?

这道题主要是考查学生对线性规划的应用能力,准确的画图是本体的解题关键。首先,应该设置变量,设投资人分别用x,y万元投资甲、乙两个项目,才能使盈利最大,其中目标函数为:z=x+0.5y,然后列出线性约束条件,然后列出限制条件:x+y≤10;0.3x+0.1y≤1.8;x≥0;y≥0。再画出可行域,最后在可行域中求出最大值。传统教学在黑板上画出各函数的图像后,画出可行域,但如果稍有不慎,画出的可行域不准确,就可能产生错解。往往要对几个解进行验算才能得出正确答案,而利用图形计算器就能快速而准确的画出可行域,从而准确地解答题目。

综上所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可让学生在视听中感受数学,在亲自操作中体验数学,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活跃中职数学的课堂气氛,降低教学难度。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上一篇:交响乐鉴赏之感想下一篇:榴莲的味道800字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