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曲演唱艺术论文——党的女儿

2024-08-06

歌曲演唱艺术论文——党的女儿(共9篇)

歌曲演唱艺术论文——党的女儿 篇1

《党的女儿》观后感

何谓经典?经典是艺术家、观众和时间一起塑造,经过岁月考验与观众检验,仍然能够流传下来的。民族歌剧《党的女儿》便是这样一部接近经典的力作。近日,总政歌剧团为庆祝建党88周年,倾力复排的经典民族歌剧《党的女儿》被作为新中国成立60周年献礼剧目和国际歌剧节压轴戏,在国家大剧院连演3场,反响强烈。有关领导称赞该剧“给我们上了一次生动的党课”“是一曲中国共产党人的正气歌”。

歌剧《党的女儿》诞生于1991年,由阎肃等编剧,王祖皆、张卓娅、印青等作曲,彭丽媛首演剧中女主人公田玉梅。该剧讲述的是:1935年,江西苏区杜鹃坡。红军长征北上抗日,杜鹃坡一片白色恐怖。刑场上,女共产党员田玉梅在老支书的掩护下死里逃生,遭叛徒马家辉暗算,被七叔公误解,重新点燃桂英心中熄灭的革命之火,揭露叛徒马家辉嘴脸,最后为保护乡亲和游击队再次落入敌手。田玉梅携7岁女儿鹃妹子豪气凛然,视死如归,怀着对共产主义必胜的信念慷慨就义。有人说,这部剧是中国式的“贞德”传奇,它表现了生、死、爱这一人类艺术永恒的主题,以生活和艺术的真实,给观众以心灵震撼。

《党的女儿》自上演以来,便以其鲜明深刻的主题、扣人心弦的情节、优美动听的音乐和精湛娴熟的表演,饮誉大江南北,演出近300场,成为我国民族歌剧史上一部重要的作品,创造了当代民族歌

剧的演出奇迹。此次总政歌剧团复排《党的女儿》意蕴深远。首先,今年是建党88周年,复排演出该剧对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配合当前我军进行的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教育,引导人们回顾我党艰难曲折的发展历程,用田玉梅、桂英等共产党人的形象来激励人们树立信念,追崇高尚,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和教育意义。其次,该剧是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国最具代表性的优秀戏剧剧目之一,是中华民族歌剧的经典之作,人物鲜明准确、音乐起伏跌宕、剧情扣人心弦,构成了该剧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冲击力。重现这部歌剧不朽的艺术魅力,对于弘扬优秀文化,传播高雅艺术,培养新一代的歌剧观众,无疑是具有责任意识和战略目光的长远之举。

不管时代如何变迁、人员如何更替,总政歌剧团的历届领导和全体演职员们,始终牢牢铆住主旋律表现题材,专注于民族歌剧、军事题材歌剧的创新与发展。他们以强烈的危机感、责任感与使命感,使歌剧这个不算年轻的艺术品种不断迸发出青春的光彩,更加符合现代观众的审美趣味,使主旋律作品同样好看、好听,动人心魄、引人入胜。在第九届全军文艺会演中,他们推出了军事题材歌剧《太阳雪》;紧接着,又全力以赴复排《党的女儿》,投入百万元,重新制作了舞台布景、服装、道具,力求原汁原味地展现这一经典剧目。此次复排《党的女儿》也创造了全团历史纪录:6位中国戏剧最高奖梅花奖获得者杨洪基、孙丽英、程桂兰、秦鲁峰、陈淑敏、刘燕同台飙戏,风格各异,精彩纷呈;杨洪基以68岁年龄驰骋歌剧舞台,堪称第一人;该剧当年的导演之一张海沦以74岁高龄重新执导,风采依旧;主创

人员阎肃、王俭、贺东久、王祖皆、张卓娅、印青等齐聚国家大剧院庆贺《党的女儿》复排,实属不易。

“天边有颗闪亮的星,关山飞越一路撒下光明。咱们就跟着它的脚步走啊,哪管它道路平不平!”优美的主题歌在耳边回响,是那么亲切和动听。哪里有危险,哪里就有红星在闪烁;哪里有艰苦,哪里就有红星在奋战,那就是我们的党。“枕戈待旦舞长缨,潜龙出水跃苍天”。我们的民族要实现伟大复兴,必然要面对各种挑战;我们的党要担当历史使命,必然要经受各种考验。这是观看《党的女儿》给我们的最大启示。《党的女儿》张扬的英雄主义情绪和为信仰献身的精神,给今天听惯了柔美音乐的人们,带来了不同凡响的激荡和别样的壮美。

天地正气,浩然长存。《党的女儿》这部红色经典歌剧,让我们感悟苦难,体味辉煌,给了我们再一次走进深刻感触历史、腾飞翅膀的精神之旅。

歌曲演唱艺术论文——党的女儿 篇2

一、要深入分析作品

认真地分析作品的词和曲, 这是演唱好任何音乐作品都首先要做到的, 但对演唱好艺术歌曲而言, 我们还要对作品的时代背景、各作曲家的个人创作风格等进行全面的了解和研究。

1. 要分析作品的时代背景

很多艺术歌曲都带有浓郁的时代特色, 饱含丰富的时代气息, 可以说, 一首优秀的艺术歌曲, 就是以音乐形式对那个时代精神的浓缩和凝结。

2. 要分析作品的民族特色

世界上任何民族的音乐都有既明显又与众不同的特点。我们应该借助语言学、民族学、历史学和地理学等学科的科研支持, 更好地分析和演绎不同国家、民族风格作品。德国艺术歌曲的演唱含蓄、内向、诗意, 声音要求圆润、情绪变化幅度小, 情感更加细腻, 小动作多……意大利的艺术歌曲演唱就比较倾向于热情洋溢, 大起大落, 感情很外露夸张, 因此, 意大利风格的艺术歌曲演唱需要更多的热情浪漫, 声音的变化和幅度可以强烈些。

3. 要分析作品的创作风格

舒伯特和舒曼同为艺术歌曲大师, 但是由于其生活的不同经历, 形成了他们不同的音乐风格。舒曼多表现人的内心情感, 很少表现对大自然的感情抒发, 其对歌词的诠释分别放在了歌声与琴声中, 有时甚至用琴声代替了歌声, 伴奏和演唱都成为作曲家的创作手段;而舒伯特的艺术歌曲较多地表现对大自然的感悟, 在其作品中, 钢琴伴奏的地位有很大提高, 但仍以歌唱为主。

二、要尽力融入作品

声乐演唱必然要贯穿情感, 通过对艺术歌曲歌词的分析和研究, 确定作品的主题思想, 准确把握演唱时的情感基调, 才能淋漓尽致地表现艺术歌曲意境, 塑造出鲜明的艺术形象。

1. 要展开场景想象

场景想象即想象作品描述的场景, 并把自己置身于当时的场景, 设身处地地感受。如舒曼的《献词》, 演唱者可“移情”

2. 要进入角色

艺术歌曲的表演和其他表演创作一样, 始于想象, 从阅读作品、熟悉角色开始, 演唱者都需要进行艺术想象, 以便最终进入角色。演唱者不仅要完美地运用发音, 更要有令人沉醉的情感抒发。

3. 要把握好度

在演唱艺术歌曲过程中, 要让几个音乐符号去让观众感动, 让观众明白作品所表现的内涵, 是离不开演唱者对音乐形象的塑造的。而这种二度创作, 除了要有美好的声音条件、对艺术歌曲的理解等, 还要有歌唱时应有的状态, 即有控制的歌唱状态。控制的度过了, 声音发硬, 嗓音过损;控制的度不够, 声音苍白, 扁平无力。

三、要反复锤炼作品

要演唱好艺术歌曲, 需通过不断的“打磨”过程, 找到最佳的艺术感觉。

1.“面”的扩展应建立在“点”的真正突破上

艺术歌曲大多音域适中、结构较紧凑、表现细腻, 很适合演唱者培养和加深有控制的“自然状态”, 并形成一种“有控制”的演唱意识。许多声乐大师都有这样一种意识:“唱好了中声区、高声区就成功了一半;唱好了弱音, 强音也容易唱好了。”

2. 精益求精、烂熟于心

准确、熟练把握乐谱非常重要, 歌词是演唱的基础, 声乐艺术之所以能感动人, 除了本来的美妙外, 重要的原因是听众能通过歌词与演唱者进行直接交流。要准确拼读歌词, 弄懂每个单词的意思, 要字对字地翻译, 勤查词典。其次, 发音要准确。西方语言的特点是多音节语言, 辅音要清晰, 非常靠前, 元音非常明亮、非常纯正, 唱时发音要连贯, 每个音要显得很平。再次, 音准、节奏是否正确, 直接影响到演唱者对作品的表达。

3. 要内化为内在的艺术素质

演唱艺术歌曲要求演唱者必须具备深厚的艺术修养, 没有艺术修养作底蕴, 充满美学意义的感情传达是很难实现的。要通过反复实践, 建立良好的表现能力和适度的表现欲, 具备在舞台上控制自我、驾驭作品情感的能力, 有对作品比较丰富的形象思维, 有表演意识和创造能力, 有适应舞台和观众的能力。

歌曲演唱艺术论文——党的女儿 篇3

关键词:《血里火里又还魂》 角色 声音 情感

歌剧《党的女儿》在题材的选择上有十分明确的指向。全剧是革命历史题材,作曲家以革命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风格和写实手法进行创作,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

该剧在音乐结构和写作手法上基本采用中国传统戏曲中的板腔体模式,为进一步推动中国歌剧的创作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全剧“以民族音乐为基础,以西方歌剧为形式,融入了社会的时代性,因此它既不同于民族戏曲,也有别于西洋歌剧。全剧的音乐创作在力求突出民族特点与风格的原则下,根据剧情与表达人物情感的需要,广泛采用地方民歌曲调、说唱音乐的素材,将歌谣体与板腔体的唱段有机地、自然地融合在一起,同时也汲取了戏曲的写意手法”①,线条纯正,旋律调性明确,富有歌唱性,充满了浓郁的民族风味,从而突出了《党》剧独特的艺术魅力。

歌剧《党的女儿》中女主人公田玉梅的音乐总体上充满了强烈的爱恨情仇,主要唱段的旋律抒情性强,具有很强的民族性,而且音域跨度大,所以田玉梅的角色需要在声音上高亢嘹亮的女高音担任,演唱者音域要宽广,声音要坚实、刚健而又不失圆润。由于唱段中融入了板腔体,所以演唱者在演唱之前不仅要深入理解各唱段的音乐语言,还要了解我国戏曲中板腔体音乐的特点,对板腔体唱段的板式变化、内在节奏和旋法特征等要有较为全面的把握。此外,在演唱中要积极吸收戏曲唱法中“字清、腔纯、板正”的优点,并且要特别注意其委婉、连绵不断的风格特征,才能收到良好的演唱效果。

一、角色定位

《血里火里又还魂》这一唱段出现在全剧第一场的最后,是主人公田玉梅在剧中的第一首咏叹调。此时的玉梅身心受到了严重伤害,由于老支书的掩护,玉梅才在敌人的刀枪下幸免于难。在了解了田玉梅此处的角色定位后,纵观全曲,演唱者演唱时的声音应符合此时玉梅的心理,音色宜低沉稍凄凉,而后激动,进而坚定激昂。在力度的把握上也要细致,应做到低沉而不畏怯,坚定而不张扬。同样,演唱者在情感的处理上,也应悲痛中饱含坚定的信念,为后面的剧情发展做好铺垫。

田玉梅在这一唱段中是一个从刑场上死里逃生的形象,刚刚醒来,思绪昏沉。该咏叹调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富有戏剧性的节奏变化,给演员提供了充分发挥其高超演唱技能的机会。这一唱段行腔多变、节奏变化复杂、音域宽广、慷慨激昂而又低沉婉转,所以演唱起来有一定难度,对歌唱者的演唱技巧有较高的要求。

二、声音处理

该曲的音色要求低沉婉转而又慷慨激昂,音色要细腻而又赋予变化和对比,这样才能很好地抒发田玉梅的内心世界。全曲中田玉梅的声音变化是一个渐变的过程,她从血泊中醒来由昏昏沉沉到渐渐清醒,这里的声音是低沉的。待她慢慢苏醒,清楚之前发生的事情以后,她的声音悲凉中又充满愤怒,到了全曲的结束处,声音应高亢、坚定而有力度,为后面剧情的发展作出铺垫。

1.音色与力度

全曲采用明朗的C大调,开始的音乐,力度是mp,见谱例1②:

此处的声音在音色上要低沉,并在力度上由弱到稍强,以表现从血泊中醒来的玉梅悲凉、无助的形象。接下去的“玉梅我血里火里怎么又还魂?”是该段的高潮,在力度上由强到弱,要处理地细腻。接下来的音乐仍然以mp的力度进行,接下来的音乐,见谱例2[2](p196):

声音上很悲凉,特别是后面的“嗯”,在音色上略带哭腔将字叹出,以充分表达玉梅悲痛的心情。音乐继而转到mf的力度并向前推进,到“你们迎着枪弹去,留下我孤零零,”音色上要近似哭泣、哭叹。音乐继续向前发展,力度由mf转为f,力度加强。全曲音乐转快板后,间奏的音乐以重音出现,力度为mp 和cresc.在音色上要准确把握,由弱渐强,发展到“我要再和你们拼一拼哪!”

谱例3:

此处是全曲的高潮,力度为f,这里的“哪”运用甩腔,将音乐推向高潮,音色要高亢嘹亮,才能演绎出田玉梅高涨的情绪,使得情感得以升华。

2.节奏与速度

歌唱者在演唱过程中要严格遵照作曲家的要求把握作品的节奏与速度,歌唱中速度快慢的对比是表现情感的手段之一。不同的节奏与速度表现的效果差别很大,缓慢的音乐表现忧郁的情绪,低沉的音乐呈现出悲伤和凄凉,所以要处理好一首声乐作品,把握好其节奏和速度是不容忽视的。

《血里火里又还魂》节拍是4∕4拍。速度整体布局是:自由速度(4∕4)——上板(2∕4)——快板——慢板(4∕4)。全曲速度变化较多,前奏慢速、稍自由,这样的速度很好地表现了玉梅从血泊中慢慢醒来的场景。而后音乐进入稍快、激动的旋律,——“老支书!亲人们哪!……”。随着玉梅的神智渐渐清醒,音乐渐慢下来,玉梅哭诉着自己心中的苦和泪。

谱例4:

“雨啊纷纷地下,

……荒野苦啊英灵。”

这一部分节奏变化频繁,切分音、十六分音符、附点音符等节奏型交替出现,节奏型(0 X X,0X X X· X)表达了玉梅跌宕起伏的内心世界。由于节奏稍自由且较慢,演唱这一段要注意声音的控制,注重以情带声。第121小节开始音乐转快板,音乐急促进行,加之节拍是2∕4拍,音乐顿显明朗而又干脆利落,这一段玉梅情绪高涨,为亲人报仇雪恨的内心激励着她,所以,“山样仇,海样恨,山样仇,海样恨,我要再和你们拼一拼哪!”此处音域跨度大,音程跳动剧烈、节奏变化复杂,演唱者需认真推敲。

3.咬字与吐字

声乐是一门用声音和语言表达情感的艺术,语言浸化着音乐,音乐也溶解着语言,语言与音乐之间结合地越完美和谐,声乐的艺术表现力就越强。《党的女儿》这部歌剧的音乐语言以江西民歌的音调和山西蒲剧音乐的调式、旋律特点为主要表现手法,音乐形象既具有较鲜明的民族韵味和地方色彩,又具有较强的戏剧性表现力。endprint

这首咏叹调随着音乐的发展和玉梅情感的变化,在咬字吐字上的要求是不同的。全曲开始部分,由于音乐基本情绪的要求,咬字要靠后,饱满,音色上要略显暗淡。音乐进行到高潮部分要求咬字清晰,但声音不能加厚拉宽,“掩泪痕”的“掩”,要求演唱地具有戏歌特点。戏歌是歌不是戏,是富有戏曲风格的歌曲,在戏歌的唱段中,戏曲是为歌曲所用的。音乐转快板后,要求咬字圆润,果断有力,声音明亮靠前,才能充分表现出主人公高涨的革命热情。

三、情感表达

情感是一种心理过程,这种心理过程的运动形态,主要表现在声音的力度(强或弱)、速度(快或慢)和音色(明或暗)的变化上。纯声音、节奏、旋律尽管也可以展现音乐,但若不表现作品的情感内容,就不是真正的艺术。

“如果一部歌剧对其人物的心路历程做了生动有力的揭示,那么它的人物也就达到了形象的高度。从这个意义上说,形象塑造的关键,话剧注重性格,歌剧则注重情感。”③歌剧《党的女儿》中田玉梅主要唱段的音乐充满了强烈的爱恨情仇,唱段与唱段之间,以及唱段的不同部分间在情感上都有着鲜明的对比。面对革命事业,田玉梅的情感是坚定勇敢的;而面对凶残的敌人,她又嫉恶如仇,冷若冰霜;对亲人和战友,她的情感细腻真挚等,如何表达这些丰富的情感是演唱者演绎这一角色的重点,也是难点。

《血里火里又还魂》这首咏叹调的每句音乐结束与下一句开头,都与中国民歌中“换头合尾”(换头:词曲音乐结构用语。同一曲调重复时,将原曲调的开始部分作局部变化,或增或减,或更改其板式;有的只换首句,有的换前数句,这种手法称为换头)中换头的手法极为相似。这样的写作手法,十分有助于音乐情感的上下连接。如本文中谱例4在曲调上就运用了这种手法,后一句与前一句相比,开始的曲调作了调整,即作了“换头”,而后的曲调是一致的,即作了“合尾”,曲调中这样的变化使得人物在情感上一气呵成,有助于加深并巩固人物在观众心目中的形象。

演唱歌剧《党的女儿》中《血里火里又还魂》这首咏叹调时,在情感表达上要始终注意做到以情带声,这首咏叹调感情跌宕起伏,时而慷慨激昂,时而低回婉转,在情感把握上有一定难度。音乐转快板时,演唱者在情感上也要随之激动,做到声区统一,气息舒展,上下贯通,高音区要加强共鸣的使用,力求声音饱满,只有这样才能使得主人公的情感得以抒发,形象得以升华。

注释:

①张文敏.从《原野》与《党的女儿》的比较探析中国歌剧的发展道路[J].郑州:河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②王祖皆,张卓娅.我心永爱—王祖皆 张卓娅声乐作品选[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7.

③居其宏.歌剧美学论纲[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2003.

歌曲演唱艺术论文——党的女儿 篇4

本 科 生 毕 业 论 文

题目:歌曲《我爱你,中国》的艺术特色与演唱风格

姓 名: 学 号: 专 业: 年 级: 学 院: 完成日期: 指导教师:

目 录

摘要................................................3 关键字..............................................3 第一章《我爱你,中国》的创作背景....................4 第二章《我爱你,中国》的曲式结构....................4 第三章《我爱你,中国》的艺术特征....................4 第四章声乐技巧剖析..................................5 1.引子部分的声乐技巧..................................5 2.主体部分的声乐技巧..................................6 3.结尾部分的声乐技巧..................................6 第五章感受游子浓浓爱国之情..........................7 结语...............................................10 参考文献:.........................................11

歌曲《我爱你,中国》的艺术特色与演唱风格

摘要:歌曲《我爱你,中国》是电影《海外赤子》的一首插曲,是 1979 年由瞿宗作词,郑秋枫作曲的一首颇受欢迎的声乐作品。朴实无华的歌词涌动着动人心魄的旋律。歌曲《我爱你中国》把海外游子思念祖国的无限深情抒发得淋漓尽致。本文拟从作品的创作背景、曲式结构以及创作特征等音乐要素方面分析作品,希望对人们更好地诠释作品提供一定的帮助。

关键字:《我爱你,中国》;艺术特征

Abstract:the song “I love you” is the movie “China haiwaichizi” is a song from 1979, written by Qu Zong Zheng Qiufeng, composing a popular vocal music works.Chastity lyrics surging strike a deep chord melody.The song “I love you” to China infinite affection overseas Chinese motherland to express the most incisive thoughts.This paper from the aspects of creation background, musical structure and creative characteristics of musical elements analysis of works, people want to better interpret the works to provide some help.Key words:“I love you, China”;artistic features

第一章《我爱你,中国》的创作背景

电影《海外赤子》于 1980 年,在改革开放春风的背景下拍摄。它是一部反映海外侨胞悲欢离合的故事影片,随着 20 世纪 80 年代初该影片的热播,《我爱你,中国》这首由著名女高音歌唱家,马来西亚归侨叶佩英演唱的主题曲也在中国大地上唱响。在 1980 年优秀群众歌曲评奖中《我爱你,中国》被评为“优秀群众歌曲”;1983 年获第一届优秀歌曲评选“晨钟奖”。

《我爱你中国》创作于1979年,由著名音乐人郑秋枫作曲、瞿琮作词的经典女高音作品。全曲运用“赋比兴”的修辞技巧,轻快自由的旋律,豪迈阔达的气息;主体部分节奏整齐平稳,跌宕起伏地把歌曲推向高潮:尾声为了增加音乐的张力,主要采取“啊”的抒情旋律,调动听众的感觉,并在高昂的主旋律中,以“我的母亲,我的祖国”落幕,抒发海外游子的一片赤晚心。

第二章《我爱你,中国》的曲式结构

《我爱你,中国》全曲建构在大小调式的基础上,在大气的旋律线条中融合了自然大调的旋法,从而使音调更为明亮大气,表达出每一个炎黄子孙心中荡漾的对祖国的崇高之爱。这是一首带再现的三段体曲式结构的歌曲,全曲结构如下: 带再现的三段体曲式结构

第三章《我爱你,中国》的艺术特征

前奏:这个部分虽只有一个小节,但却为引子部分“辽阔、自由”的音乐意境作了很好的铺垫,特别是和声上采用了分解主和弦,并在其中加入增二度音程关系的经过音,伴随着 f 的力度,为明亮而辽阔的意境中增添了几分灵动,预示着“百灵鸟”的出现。引子:这个部分建立在G大调上,旋律音程四度大跳进行,具有明显的力度感,跌宕起伏且气息宽广悠长,自由而又富有动力性的节奏,把我们引入百灵鸟凌空俯瞰中国大地、引吭高歌的艺术境界。歌词部分开门见山地唱出了主题音调“我爱你,中国”这个激情高涨的部分。同时将“爱”字放在强拍长时值上,饱含着丰富的情感内涵。

间奏 : 引子过后 8 小节的间奏,既是引子部分情绪的补充,又是 A 段陈述性段落的引导。此部分采用连续的三连音节奏型,结合分解和弦的节奏型,流畅自然而又气势磅礴地展示出中国大地上万物苏醒慷慨大气的景象。值得一提的是此部分短暂地离调到 e 小调,很自然地过渡到陈述型的 A 段。

A 段第一句在八度音程内波动起伏,第二句是第一句的自由模仿,第三句在高音区迂回萦绕之后,随即回到中低音区,推出第四乐句的旋律,开放式终止。B 段为四句体带转调的乐段,四句从弱拍到强拍大跳后缓慢回转填充的曲折旋律,采用自由模进的手法,层层递进,逐渐高涨,特别是 B 段三四句乐思有缩减为一个乐句的感觉。伴随着旋律线的上升,将音乐推向高潮,将对祖国的无限真情予以淋漓尽致的表达出来。此段伴奏织体为连续的十六分音符构成的分解琶音,比 A 段更加流动而充满灵动的色彩。值得一提的是第 33 小节分解重属和弦,让我们真正感受到家乡的甜美流淌在心窝的温暖。A’段中,前两个乐句完全再现了A段,第三乐句再现A段的第三乐句开头的四个音后,通过向下一个八度的大跳,掀起了旋律线的波浪,推动了音乐的发展。随着旋律线的逐渐上升和婉转回落,以及其他音乐表现手法的推波助澜,预示着炎黄子孙绵绵不绝的涓涓感情溪流,深化并升华了对祖**亲的情思。第 40 小节那不勒斯和弦的运用,随着衬词“啊”的感情抒发,使得全曲很好地过渡到尾声。衬词在这里起到发展和补充乐句的作用,对于抒发爱国之情和使情感形象化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

尾声:这个部分几乎原样重复主题结构的最后一句,音调也是主题材料的衍展,尽情抒发着海外儿女对祖**亲炽热的真情。歌曲结束于高音区,拨动着人们的心弦,使得情感更加饱满而深厚。

第四章声乐技巧剖析

1.引子部分的声乐技巧

作为全曲的第一个声音,“百”必须唱准,启动喉间气息的“轮子”,寻找上下贯通的感觉,尤其是要发挥“竖”咬,这样就能产生又深有广的吸气。并且,演唱者还要发动口咽腔的作用,上抬软腭,下降咽喉,使咬字更加清晰,呈现优美的语言旋律。当进行四度上跳时,想把声音更好地传递,就要有娴熟的气息控制方法。唱“灵”字,应发挥舌头的作用,把韵母的发音“含”到口腔的后面,凭借头腔来调动胸腔的共鸣,形成圆润、浑厚的声音。“鸟”字较低,可让口腔保持竖立,降低咽喉的发音,自然地衔接“灵”字的音。“从蓝天飞过“这旬要让听众感受到高远空旷的画面,必须音柔调稳。到第二句“我爱你,中国”时,曲调的音律开始递进,并在“爱”字发声后,出现小节的高潮,而“中国”二字的声音必须浑然饱满,保持线条美。作为歌曲的开篇,引子部分的开场十分重要,直接关系到接下来的演唱顺利。

2.主体部分的声乐技巧

歌曲的开头采取娓娓道来的方式,演唱者的气息要平稳,喉咙彻底放松,下降喉头,腰背部应完全延伸,这样能更好地赞美祖国的壮丽。尽管歌词旋律比较缓和,演唱时还是需要找准音区,控制音位,音调柔润圆滑。从“我”到“爱”字的发音,应控制口腔气息的变化,调动舌位与咽腔,加强气息的力度,让“爱”字保持竖立的姿态。同时,声音的快慢、强弱应松紧有度,气息要深,协调好头、胸、腹等部位的配合,通过以情动人,声情并茂的方式才能完成歌曲的第一个高潮。“家乡的甘蔗”应吐字清楚。音韵适度。“蔗”字应利用灵活地肌肉舒展,应先深吸再自然地呼,切不可快速地换气。另一方面,八分音符必须和后一句过渡顺利,保证声音的松弛有力。“我的心窝”四字语速须慢,情感须满,声线平稳的同时,又要为下段的抒情演唱留有余力。

3.结尾部分的声乐技巧

在歌曲尾声,饱含深情的“啊”字直接提升到歌曲的最高潮。演唱者既要具备完美的声乐技巧,保持声音激昂、气息稳健,还要带动听众的情绪。“啊”字的重叠运用,加深了声音线条的高亢。“我的母亲,我的祖国”这句应保持由弱到强的旋律,把最高音放在“亲”字上,可延长音色,更表达了赤诚之情,并以“我的祖国”果断地结尾,不拖泥带水地结束方式,呈现出圆滑的音色、踏实的音位。总而言之,声乐技巧是声乐演唱的支柱,是音乐作品重要承载形式。《我爱你,中国》正是凭借个性化的声乐技巧,实现声情字的和谐统一,才让如今的听众印象深刻,流传至今。如今,现代艺术形式多种多样,歌唱艺术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青睐,演唱者必须重视自身的声乐技巧训练,更要从心灵上要想声情并茂地完美演绎音乐作品。每一位从艺者应加强发声训练,持之以恒地锻炼,才能形成独具特色的声乐技巧与非凡的音乐感染力,在听者中产生共鸣,在训练中塑造风格。

第五章感受游子浓浓爱国之情

爱国,是一个古老而永恒的话题。自从国家诞生以来,它便被写进了人类的文明史。爱国是一种高尚的感情,亦是一种神圣的职责。爱国之情是对祖国最纯洁、最高尚、最神圣的感情。它是一种尊严.是一种信念.更是一种气节。这样的尊严、这样的信念、这样的气节都体现在一首歌曲中,它便是《我爱你中国》。这首歌词质朴无华,然而感情强烈。大串的排比句.淋漓尽致地抒发了对祖国的崇高之爱。这里虽然没有气势磅礴的词句.却有动人心魄的激情。在赞美祖国的抒情歌曲中.如此集中着墨于渲染赤子之情.应该说,此歌的词作者是匠心独运的。其次,歌颂祖国却通篇不用“伟大”、“美丽”等字眼.而是精炼地描绘了一些动人的画幅.艺术地概括了人民的精神风貌。通过这些.由衷地表达了对祖国的赞颂和爱恋之情。这是该曲脱俗超群的高妙之处,《我爱你中国》之所以受到人们如此的喜爱,就是因为它表达了人类一种共同的情感爱国之情。爱国是一种伟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是动员和鼓舞我们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推动社会历史前进的巨大力量。它把个人与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威为维护民族独立、生存和发展必不可少的高尚品德,所以.对我们来说瑷国不仅是一种深厚情感和信念.更是我们积极倡导的价值取向和道德规范。正是在此意义上.《我爱你.中国》才成为不朽的红色经典。曲作者承袭了“五四”以来优秀歌曲的创作风格,选择了有鲜明的民族音乐特征的音调.熟练地运用作曲技巧.精巧地安排音乐结构.谱写成这首雅俗共赏的歌曲。整首乐曲所表现出的那种宽广、激越、内在、深切的感情,不仅仅是词曲作者所独有,而是演唱者与欣赏者所共有。这种共同的创作激情,共同的创作心态.使得歌曲具有了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爱国是一种境界,而这境界是由人类最朴素的处于对根、对祖先的敬畏以及对自身所处环境的文化认同所达致的。爱国需要理性.爱国需要激情。我们讨厌那些宣称要理性地对待自己的爱国情感的人们,因为爱国之情本身就是一种沸腾的情感当人们用自己的理性将火热的情感压制下去之后,他还能为自己的祖国做些什么?我们生活,却活不出意义来,因为我们忽略了最不该忽略的东西。爱国是一种境界.一种足以使我们找到故园寻到灵魂的境界。没有爱国之情崴不会理解人生的意义,否则,裴多菲不会如此深情而强烈地抒发道:。我是你的,我的祖国!都是你的。我的这心、这灵魂:假如我不爱你.我的祖国,我能爱哪一个人7”是的.我们爱这个强大的祖国,是发自内心的那种热爱,是体现在具体行动中的那种真爱,是激情与理性共存的那种挚爱。

这个我们生于斯长于斯的国家,似一头东方雄狮,年轻而极富活力。在我们的心中.祖国是一幅美丽的画,有巍峨的高山.有澎湃的江河,怎么看都看不厌:在我们的心中,祖国像一首感人的歌南时舒缓.有时激昂.怎么唱都唱不完。在我们的心中,祖国像是鲜红的太阳,抗日战争解放战争 ..任凭侵略者用最恶毒的话语诅咒你,用岩石一般的力量压制你,你却如鲜红的太阳永不落:在我们的心中,祖国像是龙的脊梁。非典,洪水,雪灾,地震 灾难接踵而来.但是面对这些,你没有害怕,没有退缩.因为你是龙的脊梁,没有什么困难可以轻易把你压垮:在我们的心中,祖国像是一颗闪耀的星星,承载着无数的光荣与梦想翩翔太空冲国女排的夺冠,南极的探险,天堑变通途,北京的奥运会,上海的世博会-·所有的这些.就像构成地壳的版块一样。深嵌在每个中国人的脑海里.组成在每个炎黄子孙的生命里。六十年。它是那么短暂,在历史的长河中.仅仅是一瞬间:六十年.它又是那么漫长.当年的建国元勋,今天已是华发鬓霜。坎坎坷坷、风风雨雨六十年.见证了祖国所走过的风雨历程,停滞与飞跃,痛苦与欢乐,阴霾与晴日。站在这世纪之交,回首瞻望历史车轮碾下的一道道弯曲.所有中华儿女的眼里都会饱含泪水,因为我爱你.中国!百灵鸟从蓝天飞过,我爱你中国。

我爱你春天蓬勃的秧苗. 我爱你秋日金黄的硕果,我爱你青松气质,我爱你红梅品格. 我爱你家乡的甜蔗. 好像乳汁滋润着我的心窝。我爱你中国.

我的母亲.我的祖国。我要把最美的歌儿献给你,我爱你中国。

我爱你碧波滚滚的南海. 我爱你白雪飘飘的北国,我爱你森林无边戒爱你群山坞,我爱你淙淙的小河,荡着清波从我的梦中流过。我爱你中国.

我要把美好的青春献给你. 我的母亲.我的祖国。

歌曲作家准确地把握了诗歌深邃的意境.细腻的感情,用含蓄、清新、独特的音乐语言描绘出祖国山河壮丽的图画。旋律色彩带有深深的思念之情。歌词与音乐的结合十分巧妙。浑然一体:织体大气、流畅。歌曲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引子式的乐段。它的速度比较自由.音调明亮、高亢,旋律线幅度大。风格既类似戏曲中的导板,又近乎高原上的山歌。但它没有任何模仿的痕迹,而是创新的。这是一个极为精彩的开头.女高音优美徐缓地唱出了气势宏大的乐句。音乐形象鲜明、动人.完整地呈示了主题,巧妙地刻画了意境。第二部分是歌曲的主体部分。曲体可以看作是带再现的三段式。这段音乐旋律线的起伏相对地说是较小的,它恰当地表现出真切地深情。作者有意识地加大旋律的起伏.掀起了感情上第一个波澜,展现了激动的情绪,并取得艺术上的对比效果。但是,抑扬格句式、节奏型和旋律线形,却仍旧保持不变,在音乐发展上起着统一的作用。最后结尾,歌唱者的感情和声乐技巧,在这段里获得了充分发挥的机会。旋律的发展’脉络清晰,层次分明,起伏有致。尤其是最后两个乐句,感情充沛.美妙动人。全曲结束时.由最高音迤俪而下.最后由三音跳进至主音,确实不同凡响.堪称点晴之妙笔。这首歌还被改编成合唱曲,曲中丰富的和声以及多种艺术表现手法。进一步挖掘了歌词的内涵与意境丰富了歌曲的形象.达到了动人心弦的艺术效果,充分表达了海外游子的爱国激情。

生活中,中国人感情比较深沉.和西方等的国家相比,不轻易表达自己的感情。虽然我们也喜欢这英雄的祖国,喜欢自己生长的地方,喜欢这片到处都有青春的力量的古老土地,然而我们宁愿爱得深沉周为爱国之情本身就意味~种崇高和尊严。它不仅仅是放在口头上,而应该是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中。它不仅仅是嘴里呼喊的口号,而应该是危急时刻的挺身而出。爱国是常存在每一个人的心头的。我们不必等到远离才思念,不必等到迷途才知返。祖国就是一生的指路明灯。祖国就是一生的方向!

结语

歌曲《我爱你,中国》以真挚的情感和丰富的表现手法歌颂了伟大的祖**亲,表达出千百万中国儿女对祖国的深深眷恋。同时,歌曲《我爱你,中国》受到各高校声乐学者的喜爱,这就要求演唱者要从作品本体上分析作品,才能更完美地演绎。

参考文献:

[1]陈娟.歌曲《我爱你,中国》探析 [J].音乐教育与创作.2013.8 [2]周光远.浅析《我爱你,中国》的演唱技巧 [J].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2.2 [3]钢琴即兴伴奏类型在中国声乐作品中的应用——以《我爱你,中国》为例 [J].闽江学院学报.2013.3 [4]胡晓娟.声乐基础与技巧训练的结合研究.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4(17)、[5]陈浩月.浅议声乐艺术中的声与情01.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4(2).

艺术歌曲《花非花》的演唱处理 篇5

我们都知道,如要完美地演绎一首艺术歌曲,首先必须对这首歌作一定的分析。《花非花》是从七言绝句演变而来, 头两句隐约写景,这景代表什么,作者没说。三、四句说: “夜半来,天明去”,谁来谁去,还是不了解。如此短暂的邂逅,无论是一种情思,一位情人,一种寄托,抑或是一种追求和抱负,瞬间产生而又在瞬间幻灭,这种缥缈于虚幻和现实之间的距离所产生的美,都是一种凄美。这些看似爱情而深入分析又可为理想与人生的多种不确定的意义,让人难以琢磨。最后两句卒章显志,将不可捉摸的本意显现出来。 诗写得实在空灵含蓄、委婉深邃,给人一种朦胧的美,演唱时字头可软些,同时“花”“非”“雾”这些字唱起来有些绕口,要注意字音的准确、清晰。此外,由于歌曲是舒缓的平稳节奏,要控制好气息,切记不要唱“爆”了,唱“火” 了或唱“热”了,这都将有悖原意。通过分析可知,字里行间还充溢着一种淡淡的哀愁,所以从词意上理解,要唱好此曲声音就不能做得“贼亮”了,只能从半声的基础上去理解, 使其有“云遮月”的感觉,做到声音的“透亮”。至始至终用弱声演唱,它也更需要有充沛的气息支持,使其颇具“朦胧”之美,从一定的角度上也更符合此曲的词意。

其次要对《花非花》的曲式调性进行把握。曲作者对歌曲调式、调性的运用也会直接影响歌曲的情感情绪,我们要较为正确地把握歌曲的内容和情感,那么自然在这方面要引起注意。艺术歌曲《花非花》的曲式结构为最常见的单段体, 也称作一部曲式。歌词只有四句,歌曲也刚好由四个乐句组成,每一乐句小节数都相等,呈起承转合的结构;歌曲的旋律音调建立在我国传统的五声调式基础上,4/4拍子,没有运用Fa,、Si等偏音,听起来不仅有一种中国民族神韵,同时还能感受到欧洲浪漫主义音乐的情怀,体现出黄自音乐创作的独特魅力。歌词与曲式结合得相当完整,婉转轻柔,亦柔亦刚;其钢琴伴奏从始至终都非常轻,右手的分解和弦, 左手旋律弹奏,其速度较为平缓、起伏较小,正好可以表现此曲的扑朔迷离和朦胧之美……

最后要对《花非花》进行情感处理的把握。古人云:“有天地自然之象,有人心营构之象……”说明了艺术其实也是按人心意图构想的,也就是说每个人的创作都不同,但不论如何变幻,它都得符合作品的意境与内涵,达到诗化的境界。 当然,在演唱作品过程中,不同的音色、演唱形式对表达不同的情感具有一定的影响性,比如说用美声、民族、通俗三种不同音色不同演唱形式来演唱《花非花》自然会产生不同的效果。但不论如何,“字正腔圆、声情并茂”是永远离不开作品的,特别是在演唱这首《花非花》时,因为其曲调的婉转轻柔,旋律的流畅,加上词曲的独特性,使得在演唱过程中把握气息及音量的同时都需特别注意其度量值,“就像在练太极拳、太级剑时,更多的是拳意与剑意,而非表面的拳法与剑法。培养良好感情,以提升作品的完整性,先感动自己再谈感动别人,这样才能符合艺术的审美逻辑性。”

浅析关于中国艺术歌曲的演唱 篇6

关键词:中国艺术歌曲 文化内涵 钢琴伴奏

随着时代的变迁,中国艺术歌曲在经历过不同时期的发展后,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创作风格和特征。同时,歌曲的创作背景也给歌曲提供了一个形体构架和潜在方向。在歌曲的发展中,实现了从创作到演唱的融合。

一、中国艺术歌曲的艺术特征

中国艺术歌曲在经历多个阶段的发展之后,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艺术特征,这种艺术特征作为一种特定的艺术载体,实现了诗歌和音乐的完美结合。在艺术歌曲演唱的过程中,需要对歌曲的创作背景、创作思想进行整理,同时融入自身的艺术修养及生活实践经验,运用自身的演唱功力深情并茂地演唱,然后将歌曲进行传递。同时,在演唱的过程中,钢琴伴奏是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尤其是在音乐形象的刻画和描绘上,直接影响着艺术的表现功能。

艺术歌曲的表现形式多姿多彩。例如:《叫我如何不想他》的演唱中,在民族性语言、旋律以及节奏方面细致入微,意象方面体现了四季变化,钢琴的伴奏也表现了西方和声织体的严谨和民族风格的融合。又如:《春思》中贯穿了调式、调性以及转换音型等,体现了春意朦胧般的意境。

二、中国艺术歌曲演唱中的“字、腔、韵”

中国艺术歌曲的演唱技法是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出现的,在演唱过程中相继出现了“土嗓子”“以腔行字”“以字行腔”等演唱技法。由于发展中声区、时值以及旋律的认知不同,已逐渐演变了“字”“腔”“韵”的演唱技法。

(一)情感及音色的布控

情感及音色的布控,要求首先要对音乐创作背景有着足够的了解。例如在《望乡词》中,歌曲的整体基调为苍凉和悲壮,在演唱中要形成一种凝重和暗淡的音色。在情感布控方面,可以对歌曲进行分段,然后采用与之对应的情感色彩进行演唱。在《望乡词》中,主要可以分为两个曲式,情感布控主要体现在第一部分。在前奏部分(1-12小节)采用了D羽调,出现了从ff到ppp之间的大幅变动,同时又有和弦带来的二阶效果,直接形成一种悲凉的厚重感,风急浪高,惊涛拍案的悲壮感。一段(13-20小节)从“葬我于高山……永不能忘”这段唏嘘感叹表现了情感的模糊及暗淡,歌唱时可用半声技术强调柔和和朦胧色彩。二段和三段(21-39小节)从“葬我于高山……山之上国有殇”感情色彩开始浓烈,和前段形成鲜明对比,并在25小节形成波峰,随后进行递减,充分表现了感情的变化,并为下句感情变化做出铺垫。随着歌曲的推进,在30-34小节中又有种“壮志未酬”的强烈感想,同时激发了作者的情感,犹豫、叹息……

(二)“字”与“腔”的协调

在中国艺术歌曲的演唱史中,“字正腔圆”是衡量演唱者水平的重要标准。歌曲的行腔和字词的结合是构成演唱的基本技法。《望乡词》由多个韵母组合而成,包括了单韵母、复韵母以及鼻韵母,韵腹是一个音节中的主要组成部分。在《望江词》韵母的应用中,有着较长的时值,包括了“葬、乡、望、天、山”等词,和韵头、韵腹以及韵尾形成整体。“字”与“腔”的协调涉及了中国文学、语言学以及中西方声乐美学等。

三、艺术歌曲与钢琴伴奏之间的联系

钢琴的伴奏在艺术上已经形成了一个独有的艺术载体,融合了通俗与高雅,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东西方文化的交融。在艺术歌曲的发展史中,钢琴的伴奏汲取了传统音乐、民族音乐以及民间音乐等多种音乐体裁,达到了引导、融合以及抒情的目的。

(一)实现引导及烘托

钢琴的伴奏需要整体把握住歌曲的节奏、音标、旋律以及技法等环节,然后通过对意蕴和意境的融合来实现气氛的烘托。例如在《春思曲》中,钢琴对节奏进行了引导,并在引导中進行延伸,左手和旋律相呼应,将情感和意境相融合,让曲子如在雨下进行,孤寂不返。

(二)实现和谐与对比

钢琴在结构、节奏以及力度方面都有着独特的音色特点。在演奏时,钢琴伴奏能够凸显音色、音响以及音域方面的差别,形成对比,同时能够丰富音乐的色调和表现力。钢琴的伴奏使艺术歌曲拥有了更大的扩展空间和创造空间,也有助于歌曲品位和内涵的提升。

(三)增添抒情及气势

钢琴的伴奏可有效地发挥出其独有的气势。例如《我住长江头》中,采用波浪式分解和弦伴奏来模拟长江的大浪滔天和气势恢宏,充分体现了常见的磅礴气势,同时也展现出作者的思乡之情,给整个歌曲增添了魅力。

四、结语

中国艺术歌曲是我国音乐艺术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一些感人肺腑的作品在演唱中需要融合创作背景、演唱技法、传播方式等手法,然后在内涵上敢于创新和立意,以提高民族声乐的影响力。

参考文献:

[1]王丹.论中国艺术歌曲钢琴伴奏的艺术表现[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12年.

[2]李娇.浅谈中国古典艺术歌曲的发展及演唱技巧[J].南方论刊,2013,(05).

[3]岳李.中国艺术歌曲的演唱与钢琴伴奏的关系及其启示[J].艺术百家,2014,(03).

[4]徐承跃.浅析中国艺术歌曲不同时期的创作及演唱特征[J].齐鲁师范学院学报,2012,(06).

浅谈艺术歌曲演唱的分析与处理 篇7

【关键词】 情感基调 钢琴伴奏 意蕴

1. 艺术歌曲总体内容的分析与处理

唱“会”一首歌并不难,但要唱“好”一首歌却是一个艰辛、细致、漫长的过程。在歌唱之前,理解作品的目的是为了表现作品,理解得越深刻,表现得就越准确。

1.1艺术歌曲的特点

艺术歌曲的歌词具有较重的文学性,经常直接采用著名的诗歌,着重个人情感的抒发和内心体验的揭示;歌曲结构比较独立,情感表达集中,一首歌就表达了一个相对完整的思想或情感或情节;作曲技法比较复杂,曲调与歌词配合紧密,能较深刻细腻地体现整首歌每句歌词的内容,抒情性较强;伴奏不只是作和声衬托,而是渲染意境和刻画音乐形象等方面起着重要的协调作用。

1.2作品的时代背景

歌曲是作者用特殊的形式对当时社会生活和人们思想感情的反映。一首歌曲总是会表现出词曲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感受,一定的时代背景和生活环境,对歌曲作者的艺术创作有一定的影响,他它直接影响作者的创作思想、风格、动机以及创作素材的选择。因此,要想深刻地理解作品就必须了解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

1.3作品的风格流派

每首歌曲都有其自身的风格,都能表现一定的思想内容和情趣,它反映了一定的时代

精神和思想内涵。由于作者的生活环境、自身经历、处世态度及个性的不同,在处理题材,表现手法和技巧运用方面也各有其不同的特色,从而形成作曲家特有的风格特色。

2. 把握歌曲情感基调、探寻作品深层意境

所有音乐都有表达能力,音符后面总具有某种涵义,在唱一首歌曲前应细致分析作品的思想内容,加强自己对音乐素材及其发展情况的意识,追随作曲家的思路,不断加深对音乐的理解。

歌曲是通过旋律与文学语言双重手段来表达思想感情的,艺术歌曲选作歌词的语言多是出色的、特别精炼的诗词或有规律音节的散文。一首歌曲不会有一篇小说的长度,然而,它又必须在这短短的时间里,把复杂的情感或复杂的故事表达清楚。声乐作品中的歌词占非常重要的地位,这也是它与器乐作品的不同之处。演唱者要揣摩撰词者的心思和他表达的意境。一首歌曲无论是先有词还是先有曲,词曲作者双方都是经过了细致的揣摩而表达了意境和思想,有些内涵是隐藏在作品中不易被发现,这就要求演唱者认真的分析,不能想当然的不理会作者的用心良苦。

“社会生活是艺术创造的源泉,歌唱者必须深入生活”有价值的东西并非由于它所直接呈现的,就像寓言那样,其中所含的道理和教训就是意蕴。音乐作品也是如此,每个字都指引到一种意蕴,并不是因为它自身有价值。意蕴总是比直接呈现给我们的更为深远,它总要显现出一种内在的生气、情感、灵魂和精神。一首优秀的作品,由于渗透着某种意蕴,因而能够强烈地震撼我们的心灵,如果演唱者没有领悟其中的意蕴,,不能为它所感动,那么这首作品对聆听者来说就是一些莫名其妙的声音,即使音色再美,也只是一种没有灵魂,没有欣赏价值的残次品。

3. 音乐内容的分析与处理

正如要想读懂文章我们需要学习字、词、句子乃至段落和篇章结构一样,要想从理性的层面,而不仅仅是从感性或情感层面去理解音乐,也需要分析和了解构成音乐的内容和手段。对歌曲音乐内容的分析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3.1分析歌曲的曲式结构及调式调性

歌曲的调式、调性是音乐表现的重要手段,它直接影响歌曲的感情色彩与情绪,它是非常重要的音乐结构力量。调式、调性是我们分析音乐作品的主要内容之一,不同的调式、调性往往具有不同的表现特征。一首歌曲,可以用一个调性写成;甚至采用多个调性的转换变换手法,并与其他音乐表现手段相结合,去推动音乐的发展,进行色彩的对比,生动地塑造歌曲的音乐形象与人物形象,深刻地表达歌曲的内容与情感。

3.2 掌握歌曲的旋律特征

“旋律是音乐的灵魂和基础”。它体现音乐的基本内容,歌曲作品的旋律富于歌唱性和抒情性,它的起伏变化、发展对比,高潮推进等,是最富有表现力与感染力的一种要素,它是反映生活、表現情感的重要手段。因此,我们要深入感受旋律写作中作曲家的作曲手法及内涵,深刻体验歌曲旋律的情感,用歌唱技巧把它表现出来,使歌唱富于艺术表现力。钢琴伴奏的作用

声乐作品是歌词、旋律、伴奏三者的有机结合,伴奏在塑造艺术形象上可以起到拓宽和加强歌曲表现力的重要作用,对歌曲的音乐形象和意境、气氛、情节、情绪、情感给予了刻画、渲染、补充和丰富,并且拓宽和加深了歌曲的艺术表现力。熟悉并像对待独立的艺术作品一样去分析一首艺术歌曲的伴奏,能够帮助我们刚好的理解歌曲,因为在分析钢琴伴奏的同时,歌唱者本人会领悟到歌词很多的“言外之意”。

4. 演唱角度的分析与处理

歌唱是一种艺术,要想使歌曲准确生动地表达歌曲的内容和真实情感,使歌声优美更生动感人,就应该艺术地处理和表现歌曲。首先,歌唱者必须要有丰富的音乐知识和文化修养,为了使艺术表现达到更高境界,还要对歌曲仔细研究,理解和处理。其次,歌唱必须对所唱的歌词及乐谱精确阅读,深入理解,研究内涵。最后对演唱要进行整体布局,选择最佳的演唱手段。

充分运用和发挥歌曲速度的表现力。每首歌曲在开始部位标明的速度术语,是对整首歌曲演唱时的速度要求。歌曲的速度是体现歌曲内容与情感的重要一环,也是演唱者把握歌曲情感脉搏,表现和处理歌曲情感的重要手段。充分运用和发挥歌曲中力度的变化与对比。音乐中的力度是指音乐进行中音响的强弱程度,也是音乐表现的重要手段,歌曲中的力度与歌曲的内容和情感有密切的关系,它是演唱者表达情感和塑造音乐形象的有利手段。充分分析和处理歌曲中表情术语的作用。作曲家将表情术语标在乐谱上是用以帮助演唱者正确处理乐曲风格而创作的特性用语,用以弥补单用五线谱无法表达音乐情感的特点,是描述一首歌曲性格和情调的用语。

充分运用和发挥歌唱语言的语调、语气、语势的表现力。我们在演唱一首歌曲时,首先要深刻理解歌曲的思想内容,对所唱歌曲的歌词字斟句酌地推敲琢磨,并从歌曲的思想内容出发,选择与内容相适应的演唱手段。我们在演唱一首作品时,运用什么样的声音才能符合作品的思想内容和情感,这是值得研究和设计的问题。作为歌唱者有了美妙的声音外,能驾驭各种声音和音色变化的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 邹长海:《声乐艺术心理学》,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年8月.

[2] 戴里克·柯克(英):《音乐语言》,茅于润译,人民音乐出版社,1981年7月.

[3] 克列姆辽夫(苏):“风格与别具风格”,杨光译,《国外音乐资料》,第14辑.

[4] 张前:《音乐欣赏心理分析》,人民音乐出版社,1983年2月.

[5] 杨易禾:《音乐表演美学》,江苏文艺出版社,1997年10月.

勃拉姆斯艺术歌曲的演唱分析 篇8

值得注意的是, 勃拉姆斯艺术歌曲的创作, 融合了十九世纪德奥艺术歌曲的结构完整、旋律高雅、想象自由、热情强烈、伴奏贴切等全部特征, 他的创作扎根于德国古典音乐传统, 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并存, 形成了独特的、创造性的音乐风格。“用古典主义旧瓶, 装浪漫主义新酒” (1) 是对勃拉姆斯音乐风格的经典概括。

一、勃拉姆斯艺术歌曲的创作概况

艺术歌曲在勃拉姆斯一生的音乐创作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他使十九世纪德奥艺术歌曲创作进入了崭新的天地。从1853年创作的《爱的忠诚》开始, 到1896年最后一部作品《四首严肃的歌》为止, 他一生共创作艺术歌曲三百余首, 贯穿了他全部的音乐创作生涯。根据社会历史发展的背景及作曲家创作题材和思想内容的变化, 将勃拉姆斯的艺术歌曲创作大致分为三个时期。

(一) 创作初期——即十九世纪五十至六十年代。

这一时期主要作品有:《爱的忠诚》、《铁匠》、《永恒的爱》、《五月之夜》、《摇篮曲》、《玛格罗娜浪漫曲》等, 1858年他出版了四首儿童歌曲, 1864年出版了十四首德国民歌改编集。这些歌曲体现出浓郁的生活气息, 可以看出勃拉姆斯与民间音乐的密切关系和对大自然的热爱。勃拉姆斯选择的虽然是孤独和个人的抒情, 但仍在寻求新的生活和理想。

(二) 创作中期——即十九世纪七十至八十年代, 这个时期是勃拉姆斯音乐创作风格的成熟时期。

德国的统一使他的音乐创作活动空前活跃, 这一时期主要作品有:《我的爱情多青春》、《你的蓝眼睛》、《徒然小夜曲》、《萨福颂歌》等。中期的歌曲材料上大多为他自己的创意, 表现了复杂的心理刻画和感情的多种体验, 如《恋歌》、《旷野孤寂》等。这些歌曲艺术性都很高, 体现了他开阔的创作思想, 新颖的创作手法, 旋律中蕴含着深邃的感情, 是作者倾吐自己心迹的代表。

(三) 创作晚期——即十九世纪八十年代末至九十年代。

由于俾斯麦的专制统治和统一后残酷的社会现状, 使勃拉姆斯深感失望和不安, 重新回到孤独、忧郁、失望的情绪之中。勃拉姆斯的艺术歌曲创作在内容上直接与“死亡”和宗教宿命相关的“哀诉”有关, 创作道路上也趋向保守和灰暗。如《火精灵》, 特别是最后一部声乐作品《四首严肃的歌》, 是这一时期悲观思想的典型反映。

勃拉姆斯是舒伯特之后最接近古典主义精神的作曲家之一, 他继承了舒伯特、门德尔松、舒曼等人的传统, 成为十九世纪下半叶音乐创作的代表。他自己曾说过:“没有一首舒伯特的歌曲学不到什么东西。” (2) 勃拉姆斯追求深刻、含蓄的感情表现, 在他的作品结构中体现了古典式的均衡和协调, 人们透过这种均衡和协调看到了隐藏在其中的浪漫主义感情, 体现了特定历史时期音乐家的双重性格。所以浪漫主义与前古典主义是勃拉姆斯音乐的两种特色。勃拉姆斯的艺术歌曲, 旋律优美, 节奏多变, 结构清晰, 织体丰富, 技巧完善。他所钟爱的主题是爱情、大自然和死亡, 风格质朴、富有深刻的哲理性, 着重抒发个人的情感, 善于描绘纤细、敏感、复杂、内在的情绪。从而, 使艺术歌曲成为他所有音乐体裁中颇受瞩目、极具光彩的部分。

二、勃拉姆斯艺术歌曲的演唱分析

(一) 深刻理解作品的情感

深刻理解作品的情感是一项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 它包括演唱者的音乐感知、音乐理解、音乐想象等。深刻、准确、理解作品的思想情感, 是唱好勃拉姆斯艺术歌曲的关键。

演唱者在对作品进行二次创作之前, 要最大限度的熟悉作品的基本情况, 包括对作曲家、作品背景、音乐风格的了解和对乐谱、歌词的理解, 这是表现作品情感的基础。以《徒然小夜曲》为例, 歌词取用祖卡玛里奥 (A.W.F.Zuccalagliio, 1803—1869) 的诗, 是勃拉姆斯作品中较著名的一首, 也是少见的幽默和诙谐的作品之一, 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此曲通过主旋律的反复呈现, 表现男女之间的对话, 让歌曲的旋律在小伙子的请求与姑娘的拒绝的矛盾中回旋。第一、三段是小伙子请求与姑娘约会的问话, 第二、四段是姑娘反复拒绝小伙子的请求的答语, 当小伙子第二次请求时, 旋律转到了同名小调上, 表现小伙子想博得姑娘的同情和怜悯, 歌曲内容和形象的对比都很鲜明。演唱者应结合作品背景对歌曲进行深层次的理解, 在进行二度创作之前, 启发情感, 丰富想象, 完全理解作品中反映的思想感情。只有这样才能赋予作品鲜活的生命, 使作品焕发出新的光彩。

(二) 合理运用歌唱技术

演唱勃拉姆斯的艺术歌曲, 歌唱技术的合理运用是非常重要的。艺术歌曲的演唱风格不同于歌剧, 具有室内乐的特点, 一般不追求大音量和戏剧性的声音效果, 主要以抒情性为主。由于艺术歌曲的歌词都是采用十九世纪歌德、海涅、埃兴道尔夫、穆里克、席勒、缪勒等著名浪漫主义诗人的抒情诗歌, 要表现出这些诗歌幽静、细腻、浪漫的格调和情感, 有时必须运用轻声、半声以及高音区上渐强渐弱的演唱方法。因此, 丰富的音色、细致的语调、清晰的吐字成为衡量艺术歌曲演唱水平的重要标准。从某些方面来说, 艺术歌曲的演唱比歌剧还要难。

1.力度的控制

对力度的控制是歌曲艺术表现的重要手段之一。在演唱中, 力度的变化和对比, 不仅能增强旋律的律动感, 而且可以用来抒发心潮起伏的激情意境。因此, 掌握和运用力度控制的技巧对演唱者来说尤为重要。

根据勃拉姆斯艺术歌曲篇幅短小、抒情性强的特点和内在、沉思的风格, 演唱时不应有过多戏剧性的表现或过于强烈的力度变化处理, 在平稳的气息支持下控制力度的变化, 在细腻、安静的状态中完成演唱。如《萨福颂歌》总体风格柔和典雅, 要用半声的演唱技巧来演唱, 用深沉连贯的呼吸运气吐字, 使声音做到弱而不虚, 对演唱者气息和声音力度的控制要求很高。《你的蓝眼睛》则意境宁静、单纯, 呼吸要求流畅、自然, 特别要注意句与句之间的连贯统一和平稳过渡, 声音要求自然优美;在歌曲结尾处, 进入作品的高潮, 出现了全曲的最高音, 演唱者声音力度逐渐加强, 以稍稍放慢的速度唱出丰满的声音, 从音乐上和情感上达到全曲的高潮。

当然, 勃拉姆斯虽然有时也通过力度变化来表现歌曲情感的高潮, 但他笔下的情感高潮不会是滔滔的江水, 而永远是内在的感情抒发。演唱者必须细致的分析和把握其作品的特点, 合理的设计、运用和控制演唱的力度。

2.音色的处理

“对歌声音色的处理, 既是表现歌曲感情的需要, 又是音乐表现的需要。” (3) 演唱勃拉姆斯的艺术歌曲时, 必须根据作品的不同内容和风格, 在音色上加以贴切的变化。

一般来说, 民歌气息比较浓厚的歌曲需唱得朴实、亲切, 音色应明亮些;优美雅致的爱情歌曲, 音色需要明快柔和一些;而内在沉思的歌曲, 音色则要庄重沉稳些。如《摇篮曲》音乐取材于一手用古老的奥地利方演唱的伦德勒舞曲, 演唱者应运用亲切明亮的音色生动地表现母亲摇篮时的动态和慈祥的情感;《我的爱情多青春》, 这是一首歌颂爱情的愉快歌曲, 音调充满活力, 演唱者应运用明快柔和的音色来表现对爱情的渴望和赞美;《旷野孤寂》则充满了沉思, 歌曲的情绪显得庄重而崇高, 这时需要用安宁、内在的音色来完成;《故乡》是一首优美雅致的歌曲, 演唱者应以温柔、亲切的音色来描述对故乡的眷恋之情。

当然, 演唱者还要根据歌曲中的内在变化, 在同一首作品中运用不同的音色演唱。以《徒然小夜曲》为例, “徒然”二字鲜明提示了小伙子的徒劳与枉然。第一段中, 小伙子邀请姑娘相会, 情绪愉快, 应运用雄壮兴奋的音色来演唱, 在转为小调的第三段中, 表示小伙子遭到拒绝后的再次恳求, 音色应是哀求、暗淡的。

在演唱过程中, 演唱者要对自己的音色做出严格的设计, 去适合作品风格和情绪的需要, 通过对歌曲音色的处理, 增强歌曲的艺术感染力。

3.语言的把握

勃拉姆斯艺术歌曲的选词非常丰富, 除了民歌改编曲外, 歌词选自六十多位诗人创作或改编的诗歌, 在谱曲的过程中他非常重视对诗歌整体情绪地把握, 使它们水乳交融。因此, 在演唱勃拉姆斯艺术歌曲之前, 演唱者需要熟练掌握德语语言, 做到发音准确、规范而有语感。在注意德语语言的发音特点的同时, 保持它所特有的语言韵味。

演唱德语歌曲的难点是德国语言中的“辅音群”。德语单词中辅音比较多, 发音时很难读清楚, 如:zitternd (颤栗) [tsitərnt]、sterben (死去) [∫tεrbən]等。另外, 德语发音显得较硬, 对声音的流畅性具有一定的影响。为了很好的解决德语语言问题, 发音时尽可能的缩短辅音的发音时值, 清晰地发出辅音后要很快地过渡到元音, 特别要注意元音后的辅音应在音符时值快要唱满时迅速、准确地唱出来, 这样才能保证音乐的连贯性和歌唱性。

要生动地诠释勃拉姆斯的作品, 就必须具有一定的语言功底和文学修养, 尽可能去了解德语的诗歌语言, 演唱前要反复朗诵歌词, 直到歌词能自然而然的从口中流淌出来为止。

(三) 歌唱与钢琴要完美结合

在勃拉姆斯艺术歌曲中, 歌曲和钢琴伴奏是不可分离的织体, 钢琴伴奏作为艺术歌曲的一部分, 对作品的完整性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他的艺术歌曲作品, 很少有篇幅较长的前奏;歌曲主体部分的钢琴伴奏, 和声新颖、织体丰富, 常使用大段的琶音或切分节奏, 有时钢琴与人声形成呼应, 有时钢琴以低音持续来支持人声的流动, 成为演唱者有力的依托;钢琴尾奏部分为歌曲创造了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 好像是演唱者的情绪和音乐意境的延续, 实现了声乐与钢琴的完美结合。值得注意的是, 勃拉姆斯的艺术歌曲突出歌声, 不让钢琴伴奏部分超越其本质上从属地位。

要做好歌唱与钢琴的完美结合并非是一件容易的事, 这需要演唱者与钢琴伴奏相互了解、熟练配合, 深入探讨和挖掘作品的内在魅力, 从而达到珠联璧合、完整统一的艺术效果。

三、结语

十九世纪德奥艺术歌曲是欧洲音乐史上的一支奇葩, 在音乐史上占有着重要的地位, 勃拉姆斯的艺术歌曲融合了十九世纪德奥艺术歌曲的全部特征, 已成为我国音乐院校声乐专业教学曲目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对勃拉姆斯艺术歌曲的民族风格和抒情风格进行准确把握, 以丰富的想象力去体会作曲家复杂的精神世界, 深刻诠释勃拉姆斯艺术歌曲的内涵, 是我们声乐教育者和演唱者长期深入研究的课题。

参考文献

[1]胡郁青著:中外声乐发展史[M], 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

[2]朱秋华著:西方音乐史[M], 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2

[3][美]保罗·亨利·朗格著, 张洪岛译:十九世纪西方音乐文化史[M], 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1982

[4][苏]尤里·凯尔第什编:西方名音乐家传[M], 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1992

[5]邹本初著:歌唱学[M], 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0

[6]张洪岛著:欧洲音乐史[M], 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1983

歌曲演唱艺术论文——党的女儿 篇9

1. 关于艺术歌曲

艺术歌曲即一种艺术性很强的声乐体裁, 最典型的特征是, 所采用的歌词大多为文学性很强的诗篇, 并力求所谱的曲调与诗歌意境丝丝入扣、水乳交融。因此, 艺术歌曲是声乐艺术中的珍品。另外, 除人声外的伴奏声部在作品的总体架构中占有极为重要的、不可或缺的地位。从表演的角度看, 艺术歌曲通常是为特定声部而写的, 并由该声部来塑造音乐形象, 在公开场合或小范围的音乐会上演出。

2. 关于中国民族艺术歌曲

中国是诗的国度, 歌的海洋, 诗歌是人类情感的高度凝结和浓缩。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的艺术歌曲创作从一开始便结合了中国的民族传统文化——诗词文学和民歌素材, 在作曲上采用传统技术或现代技法而形成的作品, 均可称之为“中国民族艺术歌曲”。一般可有古典与现代的风格之别:以诗词文学为基础采用传统作曲技术诞生的如《大江东去》《我住长江头》等, 可谓之“中国民族古典艺术歌曲”;以民歌素材为基调采用现代作曲技法诞生的如《孟姜女》《小白菜》等, 可谓之“中国民族现代艺

出上述力度、速度和节奏等人类情感同构要素, 其蕴含的情感内容必然是丰富的。同时, 鼓锣的节奏还给听众带来“空间移动的动态化幻象, 这种动态幻象依赖人的听觉经验而存在”[8]。上述种种设想, 都应该在安顺地戏器乐的音乐美学研究中得到进一步思考和探究。

对安顺地戏器乐音乐文化的美学阐释也可以说就止于其本体以及本体的表现, 其内蕴亦绝不会完全被语言所涵盖, 对它的理解建立在欣赏者和其本体的“对话”的基础上, 这种对话, 形成于地戏音乐本体和欣赏者 (理解者) 的统一上, 而这一理解一定是包含着“效果历史”的影响于其中, 所谓效果历史的意义就是, 历史对理解活动的影响和作用, 意即说, 对艺术作品的理解, 并不是纯粹由鉴赏者自主控制的纯主观的认知活动, 而是在历史的影响和作用下展开的存在方式。“历史具有一种高于有限的人类意识的力量, 不论人们是否意识到历史的影响以及是否承认它的影响, 它都已经借助于传统和语言等因素对人的理解和实际存在发生着影响。”对安顺地戏器乐音乐的美学诠释过程, 实际上是参与欣赏者从自己的历史性去解读其内涵, 并在与音乐的思维性沟通中产生视界融合而形成的审美意义的过程, 实际上, 诠释其器乐音乐的过程就是音乐意义的创生过程。所以, 伽达默尔强调说:“文本的意义超越它的作者, 这不是暂时的, 而是永远如此的。因此, 理解就不只是一种复制的行为, 而始终是一种术歌曲”。由此可见, 中国民族艺术歌曲的典型特征在于:艺术上融合了中国古典诗词文学和中国民族民间音乐, 技术上结合了传统作曲技术和现代作曲技法。这两大特征都极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特性, 是中国声乐艺术中的珍品——“音乐诗歌”, 即传统音调和诗词文学以及中外技法的高度融合与完美结合。作为一个中国声乐工作者, 首先应当唱好中国作品, 尤其中国民族艺术歌曲是相当重要的一部分。

二、王志信民族艺术歌曲的创作

王志信的民族艺术歌曲被广为传唱始于上世纪80年代末。他曾与词作家刘麟一起深入各地基层采风, 足迹踏遍大江南北, 从而积累了较为丰富的创作素材和创作题材, 并创作出一系列优秀的大中型民族声乐作品, 其中有数十首民族艺术歌曲在声乐界产生了较为广泛的影响。王志信在对传统音调深入挖掘并充分汲取营养的同时, 又善于探索并勇于大胆尝试。因此, 其作品既有民族传统的唯美风格, 又有新时代新时期的审美情趣, 是艺术实践与社会生活的有机结合。

1. 素材选用丰富以突出民族性

王志信民族艺术歌曲的素材, 大胆地选用了具有深厚群众基础和广泛影响力的地方民歌音调、地方戏曲音调和地方曲艺音调等作为创作素材, 并以“中西结合”的现代作曲技法来塑造音乐形象。创作上, 原生态的地方民歌、传统性的地方戏曲和原汁原味的地方曲艺在融入整个作品的过程中, 篇幅上得到了新的扩展, 主题上得到了新的升华, 其作品的民族性特征尤为突出。尤其是音乐加工后的历史故事、民间传说和神鬼传奇中的人物情感更为丰富细腻, 人物戏剧性冲突更为强烈, 主体内容的艺术内涵更为深刻。这些素材在王志信的笔下可谓是得到了真正意义上的“深加工”和“细雕琢”, 基于原创而高于原创, 源于生活而精于生活, 情深而艺美, 情真而意切。这些素材在王志信的笔下通过乐思的流淌、音符的流动和真情的流露, 塑造并展现了一个又一个鲜活而逼真的中国女性的光辉形象和英勇气质, 使得原本就

创造性的行为。”[9]参考文献:

[1]傅利民.弋阳腔之活化石——贵州安顺“地戏”音乐考察[J].音乐探索, 2005.3, 18.

[2]曲六乙等.东方傩文化概论[M].太原:山西出版传媒集团, 2006.12, 25.[3]庹修明.巫傩文化与仪式戏剧研究[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

[4]中国戏剧起源, 余秋雨.中国现存原始演剧形态美学特征初探[C].北京:知识出版社1990.5, 45.

[5]陈跃红等.中国傩文化[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8.3, 22.

[6]顾朴光等.中国傩戏调查报告[C].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 1992.3, 189.[7]张前, 王次炤.音乐美学基础[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1992.5, 45.[8]吴海.虚拟时空世界的严谨规范——视唱练耳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音乐美学思考[J].现代传播, 2011.6, 166.

[9]彭启福.理解之思-诠释学初论[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 2005, 38.

吴海, 男, 安徽歙县人, 文学硕士, 贵州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副教授。

已深入人心的人物形象更加栩栩如生、生动感人。

2. 题材类型多样以彰显中国风

王志信民族艺术歌曲的题材, 主要类型包括重大现实题材、民间故事题材和借景抒情题材等, 其音乐个性十分突出, 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恢宏的中国气质和真切的艺术感染力。其中, 重大现实题材代表作有《送瘟神》《满江红随想》《中国的春天》《遍插茱萸少一人》《黄河壶口》等, 这些作品运用丰富的音乐语言和现代审美, 对传统的诗词文学和重大的爱国主题进行了全新的诠释, 使旧的题材得到了新的发挥与发展, 并生机勃勃地焕发出新的时代光彩;民间故事题材代表作有《孟姜女》《兰花花》《木兰从军》《昭君出塞》《牛郎织女》等, 这些作品把对旧社会的鞭挞和封建婚姻的憎恨表达得淋漓尽致, 把对祖国的热爱和民族的责任表现得铿锵有力, 把对英雄的歌颂和美好生活的向往表述的生动感人;借物抒情题材代表作有《荷花梦》《送给妈妈的茉莉花》《相思花》《桃花红, 杏花白》《母亲河》等, 这些作品委婉动听、情感真挚, 是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百听不厌的民族声乐精品。

3. 艺术实践与社会生活的有机结合

关于艺术实践, 早在1958年即作曲家16岁时就开始在中央歌舞团从事声乐方面的学习和工作, 出于兴趣爱好还有一年多钢琴伴奏的经历, 后来又陆续在乐队、歌队中担任过作曲和指挥。这种多才多艺的早期经历, 为后来的发现和发挥自我优势、明确主攻民族声乐作曲的自我定位创造了基础条件。随着长期的艺术实践和社会生活的有机结合, 最终造就了王志信的厚积而薄发。他从事艺术创作四十余年, 成绩斐然:有许多作品被知名影音公司录制成唱片、盒带或被国内外著名艺术家演奏、演唱或被编入全国高等院校音乐专业教材;亦有不少作品获全国性奖励, 单就民族艺术歌曲类创作就有二十余项全国性作品奖;曾出版书籍《母亲河-刘麟、王志信声乐作品精选》和教学光盘《中国民族声乐歌曲教学-王志信作品集》等;还曾多次受邀担任民族声乐比赛的评委, 如担任央视第三、四、五届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的评委等。

三、王志信民族艺术歌曲的演唱

创作上硕果累累的作曲家王志信, 身为国家一级作曲, 还素有“指挥家”和“民族声乐教育家”的美誉。作为“指挥家”的主要经历源于1986年即王志信44岁时, 开始担任中央民族乐团合唱队常任指挥及艺术指导, 并在全国性合唱比赛中多次荣获一等奖或优秀指挥奖, 创作有《金色的田野》《启明星》等合唱组歌, 另由台湾福茂唱片公司专门为他录制出版了《王志信指挥的民歌合唱》专辑激光唱片及盒带。作为“民族声乐教育家”的主要经历源于1988年即王志信46岁时, 开始正式搞声乐教学工作。对于民族声乐作品尤其是民族艺术歌曲的演唱见解, 总结如下:

1. 演唱理念方面

在演唱理念上, 声音首先要好听。关于这一点, 普通百姓和声乐专家的要求是一样的。那么何谓“好听”呢?一是演唱时要做到气息通畅、发音结实、音色透亮、位置感强;二是要把东西方的发声技术和中国人对音色的审美情趣结合起来, 要唱出民族声乐作品的中国味。因此, 努力强化声音的基本功和科学把握中华民族的审美观, 是唱好歌的条件基础和关键所在, 这也是民族艺术歌曲基于创作原则之上的演唱理念。

2. 演唱思想方面

在演唱思想上, “会唱歌”和“唱好歌”是两码事, 要真正做到准确理解和把握作品内涵及人物性格, 就必须“用心歌唱”, 即用“字正腔圆、声情并茂”的艺术感染力从多角度出发想方设法地去打动人心。王志信认为民族声乐, 就是要扎根于“民族”。具体地说就是要深入到民歌、戏曲和曲艺等“有中国特色风味”的民族艺术的海洋里, 结合西洋声乐先进的发声技术, 着力汲取营养并积累演唱经验, 用我们的民族音乐塑造中华民族坚韧不拔的艺术形象, 尤其戏剧化的人物性格要塑造得更加突出, 更为深刻。

3. 演唱教学方面

在演唱教学上, 一是强化发声能力, 即在实际教学训练中重视解决声音问题;二是强调因材施教, 即针对学生不同的嗓音特点挖掘其最突出的音色个性, 并加以有计划、有目标的专门训练。比如针对有五年京剧科班学习经历的浙江人孙丽英, 根据其音色特点和发声基础, 为其创编了用方言演唱的《我爱西湖人》, 使其最大限度地发挥了自身的个性并一曲扬名。在声乐教育领域独树一帜的王志信培养了许多全国知名的、卓有成就的歌唱演员, 如:万山红、罗宁娜、陈俊华、耿为华、穆维平、阿幼朵、孙伟国等。

四、王志信对民族声乐艺术的主要贡献

1. 王志信为“有中国特色的民族声乐艺术”注入了新的生命

从1988年改编陕北民歌《兰花花》的第一次尝试在第四届全国民歌大奖赛中引起轰动并得到认可, 以至于后来大量各种形式的音乐作品诞生, 王志信为“有中国特色的民族声乐艺术”注入了新的生命。这里需要说明的是, “有中国特色”不仅仅是“中国特色”, 前面加了一个“有”字, 意味着其作品不会失掉“中国根”和“中国味”, 但同时也意味着其作品相应地融入了一些“有外国特色的先进技术”, 包括作曲技术、发声技术以及表演中的声光电技术等。如作品《牛郎织女》中:在表现星空背景音乐时, 选用了电子音乐的形式, 用四组和弦加以深化表现, 洋为中用且中西合璧, 达到了丰富和推展民族艺术的初衷。

2. 王志信的作品是“有中国特色的民族声乐艺术”的鲜活载体

之所以说王志信的作品是“有中国特色的民族声乐艺术”的鲜活载体, 是因为他的创作大量地运用了中国传统民歌、戏曲和曲艺音乐中的音调、唱腔和丰富多彩的节奏形态变化手法, 以及我国传统的民族调式调性、地方方言俚语等因素并有机结合、完美融合, 具有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他的创作总是以极大的热情感怀往事、关注现实、拥抱时代, 揭示人与社会的严肃问题。他的作品总是主题鲜明, 内容丰富, 个性突出, 感人肺腑, 用重大现实题材来表达爱国情怀, 用民间故事题材来讴歌中华英雄, 用借物抒情题材来感叹多彩人生。在其作品创作和舞台演唱中, 我们总能真切地感受到作曲家强烈的民族责任感和社会责任心。

五、结语

综上所述, 作为中国当代著名的民族声乐作曲家, 同时又从事合唱指挥和声乐教育工作, 加之多年担任国内重大声乐比赛评委的经验, 对我国当前民族声乐发展的声部特点、音域扩展和音色把握以及对演唱者潜力的挖掘等有着较为深刻的认识。其作品普遍具有较高难度的声乐技巧, 做到了艺术性与技巧性的完美结合。尤其是面对相当广泛而众多的、流传下来且家喻户晓的历史人物时, 素材选用慎重, 无论创作与演唱均有理有据、有章有法。王志信为我国“有中国特色的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而卓越的贡献, 不但能“古为今用”地兼具民族性和思想性彰显其现实意义与社会价值, 还能“洋为中用”地结合现代作曲技法和审美情趣展示于舞台表演与教学实践。这是非常值得作为音乐工作后来者去认真学习和研究的。

参考文献

[1]莫纪纲.中国艺术歌曲演唱指南[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3.

[2]刘麟, 王志信.母亲河——刘麟、王志信声乐作品精选[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 2002.

上一篇:激烈的三跳运动会作文下一篇:七年级下册语文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