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教师生活待遇(精选10篇)
乡村教师生活待遇 篇1
浅谈乡村教师待遇问题
【摘要】近年来,为了提高乡村教育教学水平,发展乡村教育事业,国家与地方政府都对乡村学校的基础设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使这些学校的基础设施有了非常大的改善。政府本想以此来改善乡村学校的办学条件,促进乡村教育事业的发展,逐步缩小与城市教育的差距。但结果却事与愿违,现实的情况是乡村教育还是远远的落后于城市教育,并且两者的差距有越拉越大之势。
【关键词】乡村教师 工资待遇 教育差距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2-0253-01
城市教育取得了毋庸置疑的长足发展,可在有些偏远的农村学校,出现了刚建好不久的校舍却成了一座座“空城”,造成了国家资源的严重浪费。那么,为何会出现这种令人尴尬的局面呢?其中虽有多种原因,但最主要的原因是政府在加大对乡村学校基础设施投入的同时,没有相应去提高乡村教师的工资待遇。
一、乡村教师工资待遇过低现象要素分析
众所周知,哪怕学校设施再好,没有人去利用它们,或者没有人尽心尽力地去发挥它们的应有作用,它们也不过是个摆设罢了。因此,要想发展乡村教育,最关键是乡村教育行业能引进人才、留住人才,并能让这些人才为发展乡村教育而竭尽全力去奋斗才行。
1.工资待遇过低会产生乡村教师职业倦怠状况
乡村教师职业倦怠的高发人群是中青年教师。这些中青年教师看到外面城市生活的精彩,乡村生活的荒凉;看到不从事教育行业的同学每月都拿到比自己高得多的工资,还在城里买了房,过着温馨舒适的三口之家生活,而自己却一无所有,甚至想找个爱人都不知道上哪儿找;想到虽然没有读过很多书的村上青年,他们进城打工都拿着比自己还要高的工资时……很多中青年教师便不知不觉地为自己的将来考虑了,自己难道真的冤枉读了那么多年的书吗?我爱乡村教育事业,但它爱我吗?于是,各级领导那些要有奉献精神的漂亮话最终起不了作用,在赤裸裸的残酷现实面前,他们动摇了……而中青年教师却是一个乡村教师队伍的支柱,支柱若是倒下了,乡村教育这艘摇摇欲坠的小舟又怎能在当今激流勇进的历史潮流中扬帆远航呢?
2.工资待遇过低极有可能产生乡村教育人才流失
乡村教师不是神,他们也是人,也要有衣穿、有粮吃、有房住、有小孩得抚养、有老人得赡养、有病医得起才行,而过低的工资待遇在当今物价飞涨的社会里是不足以维持上述的各项开支的。因此,很多人苦于生活所迫,只能另找出路。在这里,有例为证,笔者工作所在的广西柳州市融安县桥板乡,近5年招来了27名年轻的特岗老师。但这些特岗老师只是拿乡下的任教生崖当作他们另找出路的跳板。因为他们先后都参加过不同次数的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等各种招聘考试,可见“军心不稳”之极。再从他们现在的去留情况看,已经有15人先后走出了桥板乡。窥一斑而知全豹,乡村教育人才流失是多么严重呀!人才的严重流失直接导致师资水平的急速下降,也造成了教师队伍的不稳定,这些对乡村教育的发展都是无益的。
3.工资待遇过低助长了新“读书无用论”在农村中疯行
因为过低的工资待遇,甚至比不上农民在家务农的收入,以致教师的话语在学生、学生家长面前就没有了可信力与说服力,他们认为读书没有多大用处,学生来学校读书只要认得几个字就行。2012年春季学期融安县桥板乡中心小学五(3)的蒙磊同学与隔壁班的学生打架,事后班主任罗老师叫蒙磊家长到学校来共同教育孩子。在共同教育蒙磊同学时,罗老师还列举了蒙磊同学近期在校的各种不良表现给其家长听,希望家长好好教育孩子,让孩子能知错就改,继续努力学习。但是,当这位家长听到这些后,不知什么原因导致了他的不满。在办公室里,当着自己孩子的面直接对年轻的罗老师喝道“……都是你们这些老师没用,不会教育孩子,要他读那么多书做什么?你们看看自己,读了那么多年的书,花了那么多的学费,浪费了多少青春,现在一个月才领还不到两千的工资,都比不上我在家养两头水牛的收入。”
二、必要性及措施分析
工资待遇过低还导致乡村教师队伍后继乏人,也造成了乡村教师队伍用人体制的落后。过低的工资待遇让年轻人不再想从事乡村教师这一行业。从笔者工作所在县这两年招收的农村小学全科教师定向免费保送生来看,每年区区的十个名额都没有招满,可见乡村教师队伍后继乏人之严重。另外,偏远落后的乡镇,教师人数严重不够。有些村小因没有老师,造成这些村小停止办学,孩子们只能远离“故乡”,散落到各地去就读。于是,这些乡镇根本做不到“能者上,庸者下”的用人制度,上级领导更多时候是怕某个位置没有人来做,或者走人不做,以致对那些工作不认真负责的老师,他们也只能睁只眼、闭只眼了。如此又造成了整个乡镇教师都在混日子,得过且过,行业内毫无竞争力可言。
由此可见,提高乡村教师的工资待遇不仅是解决上述乡村教育“灾难”行之有效的办法,也是当务之急。因为要想乡村教育得到发展,只有真正提高乡村教师的工资待遇,才能引进并留住人才。有了人才,乡村教育发展才能成为现实,普遍提高国民素质才不是一句空话。
乡村教师生活待遇 篇2
(一) 科举制废除时
科举制度自隋朝建立以来, 便成为士阶层进身的必由之路, 统治者选拔人才的重要手段, 封建教育的核心。学校教育变成科举的附庸。鸦片战争以后, 由于中国闭关锁国的封建大门已被打开, 政治经济发生了变化国家处于外敌入侵、民不聊生的情况下, 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和官吏在向国外寻求救国真理的同时看到了科举制度的弊病。于是科举制度在这个封闭的国度里实行了1300年之久于光绪三十一年 (1905 年) 在直隶总督袁世凯等人奏请停止科举办新式教育。其认为“科举一日不废, 士人皆有侥幸得第之心, 以分其砥砺, 实修之志……学堂决无大兴之望”。在他们看来, 设立学堂, “并非专为储才, 乃以开通民智为主, 使人人获有普及教育之教育, 且有普通之知能, 上知效忠于国, 下得自谋其生。其才高者, 固足以佐治理, 次者亦不失为合格之国民, 兵家工商, 各完其义务而分任其事业”[1]。若能停止科举, 建立学校, 则可以“广学育才, 化民成俗, 内定国势, 外服强邻, 转危为安”[2]。清廷迫于形势, 于光绪三十一年 (1905 年) 八月“谕立停科举以广学校”;“著自丙午科为始, 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 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3]自此, 科举在中国被动式近代化的进程中寿终。此乃中国教育史上的一件大事。从此, 代表中国封建时代正统儒家文化的旧教育制度在形式上结束。新的教育制度得以建立。中国教育开始迈入了现代化的新发展阶段。
作为传统教育科举附庸的私塾从春秋战国时诞生到19 世纪末一直是中国文字和文化得以延绵不辍的主要阵地。在唐宋时基本普及, 到明清时已形成一种制度在民间广泛设立。清末学部根据私塾的设置方式把私塾分为:家塾、族塾、村塾、义塾、散馆。其主要来源于秀才、儒生、告老离职归乡的知识分子。家塾, 是由富贵人家或官宦、士绅设立并延聘先生坐馆。族塾, 是由某一宗族在祠堂、庙宇设立, 由本族中有学识、威望高的人来担任老师。村塾, 是由一村或联村合办, 经费由家长们共同承担, 或由学田支付。义塾, 是地方官绅为贫困子弟设立的公益性教育机构, 聘请塾师任教, 费用由捐助者或学田支付。散馆, 由塾师自己开办, 其主持者是塾师中学识较高、影响较大的儒士或官员。这种处于乡土社会下层的草根群体为安身立命之所, 或耕或读, 将大半生时间留在乡间, 往往扮演知识和文化代言人的角色。处理民间纠纷、对付上官和县府、商议决策村中大事、推行社会教化……。正如梁漱溟所说:“在中国读与耕之两事, 士与家之两种人, 其间气脉浑然, 相通而不相隔”[4]。完全融入乡间适合社会需要传递文化、培养人才。然而到了晚清, 由于政治腐败和经济衰退, 塾师生活极度贫困。《蒙馆诗》道出了塾师的四苦:一苦, 出门在外时间长, 薪金却难给足;二苦, 教学条件恶劣。“塾堂三两间, 东穿又西破。上漏并下湿, 常在泥涂坐……”。三苦, 居住环境糟糕。“两捆乱稻柴, 一条粗衾布。虽有青麻账, 又被鼠咬破”。四苦, 食不饱。“粥饭只寻常, 酒肴只寻常, 酒肴亦精卤。鱼肉不周全, 时常吃豆腐。非淡即是盐, 有酱又没醋。烹调总不佳, 如何下得肚?勉强吃些饭, 腹中常带饿”[5]。在这种境况下, 私塾发展是步履艰难, 难以起到为封建社会培养所需人才的基础作用, 不适应社会发展, 不得不步入改革的历程。
(二) 清末民初 (1840-1911) ——由传统走向近代 (教育制度衰败下乡村教师脱离乡土本性)
从19 世纪60 年代起 (1862 年京师同文馆的设立标志着近代教育开始萌芽) , 洋务派把地主阶级改革派向西方学习的口号从思想变成行动。于是我国近代历史上第一批新式学堂应运而生了, 之后随着维新派的宣传和提倡, 各类新式学堂如雨后春笋般相继出现。在新政时, 清政府把“求才”作为首要任务。1901 年6 月清政府谕旨指出:“为政之道, 首在得人, 况值时局艰危, 尤应破格求才, 以资治理”[6]于是采取是一系列发展新教育措施:书院改学堂、鼓励留学制定新学制等, 促使新学得以大规模发展。然而正值西太后被八国联军打到西安时, 张百熙为挽救时局, 赴西安请学。清政府认命其为管学大臣主持全国教育改革。在吴汝沦、罗振玉等人的支持下与努力下, 清政府于1902、1904 分别颁布《钦定学堂章程》和《奏定学堂章程》使中国真正开始了近化化的进程。
1901 年9 月, 清政府下令:“著各省所有书院, 在省城均设学堂, 各府及直隶州均改设中学堂, 各州县均改设小学堂, 并多设蒙养学堂”[7]因此, 县城、府城、省城便成了新学堂的汇集之地。在政府的引导下学堂如此布局以及政府资源配置的过度倾斜, 使得教育重心由过去的乡村转移到城市, 城市学堂就日益增多, 乡村学堂日渐减少, 乡村教育基本被排挤出去处于无力发展的境地。一些乡村知识分子为了接受新式教育只能前往城市。正如费孝通在其《乡土重建》中谈到:“城市优越的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享受, 比起农村单调的生活无疑具有巨大的诱惑, 加之在长期受教育的过程中受到都市习俗的熏染, 使得这些来自农村的知识人觉得已异与乡下人, 而无法再和充满土气的人为伍了”[8];因此, 毕业后不愿回到简陋的农村而在城市定居求职与消费。
1905 年12 月, 在中央设立国家管理教育最高行政机关学部, 次年在各省又设立了使司, 负责省级学务。据统计:“到1909 年全国有劝学所1558 个, 劝学员12066 人”[9], 自此, 从中央到地方较完整的新教育行政管理体系便应运而生, 是新教育发展催化剂。1907年3月, 学部又公布《奏定师范学堂毕业效力义务章程》规定:“大学堂师范毕业生义务期限为5 年并在此期间不得经营教育以外之事。1907 年5 月, 学部奏准官费生回国后皆令充当专门教员5 年以尽义务, 从而保证了教师质量提高教师工作积极性, 稳定了教育队伍”[10]。综上, 通过废科举、设学部、建学制, 国民教育取代了家庭私塾, 新式教师取代了塾师。深刻表明国家权力不断介入乡村社会, 使千年如斯的乡村社会陷入了政治危机中。加速了乡村知识分子与乡村生活的疏离。
(三) 中华民国时期 (1912-1949) ——特定时代召唤教育重心由城市转为乡村
1912 年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 宣告了封建帝制的终结和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诞生。一批资产阶级革命家和教育家为了适应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需要对旧的教育制度进行改造, 制定了壬子.癸丑学制。随后袁世凯篡夺辛亥革命胜利果实并大肆推行封建复古文化教育, 然而中国近代化的趋势是不可逆转的。1915 年9 月在以陈独秀创办《新青年》杂志为开端和主要阵地, 汇集了一批先进的知识分子以“科学”和“民主”为旗帜、以“改造国民性”为根本宗旨的新文化运动开始了。在新文化运动的感召下, 西方各种教育思潮纷纷涌入中国 (如:平民教育、实用主义教育、工读主义教育等) , 由此带来一系列新教育方面的革新措施。1918 年12 月, 教育部组织由范源濂、蔡元培、蒋梦麟等参加教育调查会, 1919 年4 月, 在教育调查会第一次会议上, 沈恩孚和蒋梦麟二人提出了名为《教育宗旨研究案》的议案, 主张以:“养成健全人格, 发展共和精神为宗旨, 会议议决通过这一议案”[11], 此举为1922 新学制奠定基础, 朝着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方向发展。
1937 年七七事变爆发后, 华北、华东大片国土相继失守日寇所到之处便是一片废墟, 使教育遭到惨重损失。国民政府于1939 年9 月颁布《县各级组织纲要》, 正式实施“管教卫合一”和“三位一体”的新县制[12], 这种将国民教育与农村封建势力相结合的“乡村自治”制度表面上是要加强政教联系, 实质上为国民党政权实行自上而下的集权专制提供了扎实基础。随着日帝侵略、国内军阀不断以及严重的自然灾害, 使乡村经济遭到严重破坏, 教育濒临停滞。李大钊曾在其《青年与农村》中强调:“要想把现代的新文明, 从根底输入到社会里面, 非把知识阶级与劳工阶级打成一气不可。我甚希望我们中国的青年认清这个道理, 我们青年应该到农村去, 使当年俄罗斯青年在俄罗斯农村宣传运动的精神来做些开发农村的事, 是万不容缓的。我们中国是一个农国, 大多数的劳工阶级就是那些农民。他们若是不解放, 就是我们国民全体不解放……去开发他们, 使他们知道要求解放、陈说痛苦、脱去愚昧、自己打算自己生活的利病的人, 除去我们几个青年, 举国昏昏, 还有哪个?”[13]知识分子与农村实际相结合是社会革命的需要, 更是知识分子改造自我的需要。在种种体制和教育思潮的席卷下, 一大批教育家放弃高官厚禄和优越的城市生活, 自愿到乡下去致力于乡村教育, 创办试验区, 提倡发展乡村教育。陶行知于1924 年8 月在《申报·平民周刊》上发表了《同到乡下去》一文, 鼓励学生下乡办学:“同去改旧村, 同去造新村”[14]。到1924 年10 月, 陶行知则坚定地主张:“中国以农立国, 十有八九住在乡下。平民教育是到民间去, 就是到乡下去的运动”[15]。为培养具有农夫身手、科学头脑、改造社会精神的乡村教师, 于1927 年3 月, 在南门郊区小庄创办晓庄试验乡村师范学院 (1928 年8 月更名为晓庄学校) 。在这教育改造实验中, 创造性地提出了生活教育理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强调生活本身就有教育, 加强学校与社会相联系, 好生活就是好的教育反之则是坏的教育。另一位非常重视乡村教育的晏阳初1920 年留美返国后到处进行平民教育实验, 提倡“除文盲, 做新民”思想, 并于1924 年在河北定县创办平民学校, 推行平民教育。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他的“四大教育, 三大方式论”得以实施并取得了瞩目成效。然后这种教育救国运动在当时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 阶级对抗非常激烈的条件下, 单纯通过教育改良手段使人人受教提升价值, 改造乡村发展乡村, 但历史证明这只是一个美好夙愿罢了。
(四) 解放 (1949-1978) ——新中国教育的起步与建设
1945 年3 月5 日, 中国共产党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在西柏坡召开。毛泽东代表中央政治局向全会作了报告。会议集中讨论了彻底摧毁国民党统治, 夺取全国胜利, 在新形势下党的工作重心实行战略转移, 即从乡村转到城市, 这是一个伟大的战略转变。建国后由战争向和平建设过程的前景提出解放区的中心任务是恢复和发展生产, 在以生产为中心的前提下教育服务于生产, 标志着教育地位提高和教育职能的转变。1966-1976 中国发生了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 国家陷入空前浩劫, 在“四人帮”支持下, 部分人夺权推行“极左”路线, 实行法西斯专政采用各种污蔑迫害知识分子和广大教师, 使教育受到严重破坏。
1958-1960 教育事业由于左倾错误影响而陷入了混乱状态, 为了解决“大跃进”造成的农业停滞不前、城镇人口膨胀等严重的经济问题。毛主席提出“农村是一个阔的天地, 到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 知识青年到农村去, 接受贫苦下中家的再教育, 很有必要”。于是中央政府组织大量青年离开城市到农村定居和劳动的政治运动。1976 年10 月, “四人帮”被粉碎, 为结束了长达10 年的“文化大革命”创造条件, 社会各个领域开始拨乱反正, 于徘徊中前进。1978 年10 月“全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会议”决定停止上山下乡运动并妥善安置知青的回城和就业问题。1979 年后, 除部分在农村结婚落户, 永远地留在农村, 绝大部分知青陆续返回了城市。然而在此阶段由于严重的自然灾害、严格的户籍制度、计划供应制度给农村经济更来巨大负荷。
(五) 1978——至今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随着“文化大革命”的结束和邓小平的复出, 1978年12 月在北京召开了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 会议重新确立了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摒弃了“两个凡是”决定从1979 年起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并总结了建国以来经济建设的经验教训, 制定了改革开放的战略方针政策。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 经过全体人民的共同努力, 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社会政治稳定、社会生产力水平得到很大提高、文化建设方面取得突出成就。
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最艰巨的任务是解决“三农”问题。从古至今, 整个“三农” (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 历史复杂难题一直是政府高度重视的。中央一号文件连续十余年聚焦“三农”。2002 年十六大后, 一系列高层会议和政策勾勒出中央集体施政的概貌对“三农”问题的态度极其引人关注。2005 年10 月在北京召开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强调: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 从国情出发, 作为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部署。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社会主义新农村, 以农民为主体, 全社会各阶层的历史使命。工作生活在乡村中的教师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在当今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镇一体化过程中乡村教师与乡村生活疏离问题依然存在, “身在农村心在城”, 在我们身边不乏出现——上班于乡村, 放假休息消费于城市, 有人把他们比作“候鸟群”, 频繁迁徙于城市和乡村学校之间。给农村经济教育带来严重损失, 使城乡差距进一步拉大。
二、浅析当代乡村教师脱离乡土本性的原因
纵观中国乡村教师的百年文化历史沿革, 从“草根”塾师到现代的国家乡村教师, 逐渐脱离乡土本性, 成为其“异乡人”。随着“废科举、兴学堂……”等体制运行, 标志国家权力介入乡村并不断渗透。然而在当今物欲横流的社会, 尽管政府采取一系列调和举措, 为其搭建较好平台, 但这种“候鸟群迁徙”现象依然凸显并困扰乡村经济和教育发展。
一方面由于社会现实导致其价值取向变化, 如:民国学者吴景超《都市社会学》就人才集中于都市现象作为精辟分析:“都市之所以能大人物的缘故, 便是国为都市中百业发达, 大人物有用物之中。一个只有几千人的乡村是养不起一个文明全国的医生即使这位医生是在乡下生的但他壮年的事业一定在大都市医院里。乡村养不起好医生也养不起大教授。学者是不肯在小学中与孩童周旋的, 他希望到都市的大学中去得天下英才而教之。以前皇帝要搜罗人才时眼光要关注在隐士身上, 现在时势变易人才不集中于山林而集中于都市, 如一个人才离开都市不与外界来往不久便会成为时代的落伍者不称其为人才了”[16]。城市丰富的物质环境和精神享受, 众多的就业机会, 使得来自农村的知识分子不愿回农村选择滞留于城市。另一方面受传统观念和利益的驱使。在中国传统社会“皇权与绅权相结”, 乡民子弟通过读书入仕进城、光耀门楣、年迈告老还乡、荣归故里啊什么的。然而由于这种传统观念和“虚荣心”, 大批知识分子觉得花费很大气力努力读书终于来到城里, 再也不甘心回到乡里当个农民教师。然而, 由于现实等种种原因又不得不工作于乡村中。但他们终究愿意把自己标榜“城里人”依恋于城里。
三、乡村教师与乡村生活文化变迁史对当代的启示
在传统社会, 学校和乡村社会民间规范的竞争中往往显得势单力薄, 民国时期乡村学校不断开辟出自己的领域。作为国家意志的体现得以凸显, 学校作为现代国家的组织机构更深地嵌入到乡村民众的日常生活中, 对乡民生命的影响日益明显, 成为外部生活在乡村社会中的拓殖, 成为联系乡村与政府的重要媒介。乡村知识分子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宝贵资源, 纵观历史, 在当今社会如何有效发挥其在农村教育建设中的作用?
(一) 长期以来我国有关教师教育的相关政策忽视了我国城乡文化间的差别, 没有考虑到农村教师发展的异质性。在20 世纪二、三十年代“乡村危机日益剧烈, 农村经济濒临破产, 农民痛苦日益深刻, 各乡村普遍有一种不臬不安的现象”[17]于是, 一些有识之士放弃了城里的高官厚禄的生活把视野转向农村。如:“梁漱溟结合农村实际在邹平乡村建设实验区效法于清代“陆氏之约”他办村学乡学, 按乡约办法使教育于政治经济一体的“政教合一”、“富教合一”、“以教统政”团体, 认为教师可以把群众凝聚起来成事实上的领袖。因此有必要制定有利于乡村教师与乡土互动的教师教育政策, 地方政府、教师教育机构与教育行政部门必须形成互动联系机制建立适应农村情况的教育制度并鼓励教师探寻与乡村生活相融合的方法和措施”[18]。
(二) 在政府的引导下, 教育重心由乡村转到城市, 导致资源过度倾斜, 乡村设备简陋、师资匮乏……。1901 年9 月, 清政府下令规定“著各省所有书院, 于省城均设学堂, 各府及直隶州均改设中学堂, 各州县均改设小学堂, 并多设蒙养学堂”[19]。这表明高等学堂、专门学堂和师范学堂等大都集中于京城, 省会城市及其他重要城市。中学学堂基本设在各府、厅及直隶州的所在地, 连小学堂多设在府州县所在地乡村学校仅占学校总数10%[20]。教育部在1913 年-1914 年度视察各学区学务报告中指出:“ (河南) 初等小学, 全省无一合格者……各省初省小学校大半租借庙宇充作校舍, 编制设备未完全, 管理亦未合法, 其教授多用单极法, 次序条例均未深谙, 实与私塾无异。”[21]面对资源过度倾斜, 导致教师对乡村毫无依恋, 势必影响教学质量使乡村教育处于无力发展境地, 拉大城乡差距。因此, 政府在资源合理优化配置方面应给予极度关注。
乡村教师生活待遇 篇3
近年来,关于城乡应做到“教育公平”的呼声越来越高。其实,教育公平并非仅仅针对学生而言,教师也需要同享教育公平所带来的福利。乡村教师,一个尴尬而又艰苦的职业,面对的是简陋的教学环境、较低的薪资待遇与一群眼神中充满期望的莘莘学子。近年来,有许多热爱教育事业的大学生、教师积极投身农村教育事业,他们选择艰苦的地区,用自己的青春与精力,努力提高乡村教育的水平。虽然他们的形象一直处于“道德高地”,但是生活却处在“待遇洼地”,个人的生活待遇得不到有效保障。而要把乡村教育搞好,关键是要有一支强大的乡村教师和校长队伍。在广大乡村,教师不只是扮演着传道授业解惑的角色,更是乡村学生认知世界的窗口与照亮前程的希望。
乡村教师待遇低下,其原因并非是浅层次的工资低、环境差,而是城乡发展不平衡在教育领域的体现。城乡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二元结构的固化,都是导致目前乡村教育事业发展之路崎岖不平的诱因。乡村教师的生活保障制度不健全则是导致教师资源流失的“罪魁祸首”。因此,破解乡村教育瓶颈,关键在于提高乡村教师的待遇。进一步提高乡村教师待遇,让乡村教师“安下心”、“留下来”、“教下去”,是做好乡村教育的重中之重。而要进一步提高乡村教师的待遇,首先就应该让乡村教师享受更多“教育公平”带来的福利。一方面,要让乡村教师过上更有尊严的生活,在工资福利、奖励扶持等方面提高乡村教师的生活待遇。另一方面,要不断拓宽乡村教师的专业成长渠道。具体而言,要健全乡村教师待遇保障机制,为其制定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促进城乡教师交流机制,全方位地提高乡村教师待遇。
建立健全乡村教师待遇保障机制是关键。近年来,大批大学生、青年教师满腔热血地投身乡村教育事业,但在面对农村落后的教育环境、家庭的阻碍,以及结婚生子等个人生活问题时,不少人开始退缩或止步不前,使乡村教育面临发展瓶颈。要破解这一困局,就必须建立乡村教师待遇保障机制,从制度上为乡村教师的发展保驾护航。一是确立专项经费使用办法,专款专用,改善乡村教师的住宿条件,提高工资待遇,解决好乡村教师的个人生活问题。二是制定差别化的补助政策,依法为乡村教师缴纳“五险一金”,做好重大疾病救助工作,为乡村教师解决后顾之忧。三是畅通高校毕业生、城镇教师到乡村学校任教的通道,逐步形成“越往基层、越是艰苦,地位待遇越高”的激励机制,以及充满活力的乡村教师使用机制。
制定合理的乡村教师职业规划是有效手段。深入艰苦的农村一线教学,环境的艰苦是一大困难,乡村教师职业生涯的上升渠道闭塞则是另一阻碍优秀教育资源向农村流动的因素。农村教师,身兼数职,兢兢业业,却得不到事业上的进步的空间,难免心生抱怨。制定合理的乡村教师职业规划,为乡村教师事业的进步勾画出美丽的蓝图,让乡村教师看到职称与待遇晋升的希望,必能留住那颗毕生奉献教育事业的心。
建立城乡教师交流机制是重要推手。乡村教师常年工作、生活在落后的农村地区,很难获得第一手的先进教学经验,长此以往,必然导致乡村教育质量下降。定期选派优秀城市教师到乡村支教,同时安排乡村教师到市区学校学习,将先进的教学经验与做法带到农村教育中去,必将有效提升乡村学校的教育质量,开拓乡村教师的眼界与思路。通过城乡学校结对子、对口支援、学区一体化管理、跨校竞聘等形式,拓宽城乡学校交流渠道,引导优秀校长和骨干教师向乡村学校流动。此外,还可以制度形式规定某一行政区划内城乡教师互换轮岗,全面提升乡村教师的教学水平。
乡村教师生活待遇 篇4
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乡村教师支持计划,明确提出,统一城乡教师职工编制标准,职称制度评聘向乡村学校倾斜,中国330万乡村教师的待遇有望大幅提高,还要依法保证乡村教师的工资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而教师的工资待遇水平,又往往事关教育成败和公平。然而,乡村教育长期以来存在教师结构不尽合理、整体素质不高以及队伍不稳定等“短板”,严重制约着乡村教育的发展,影响着乡村孩子的学习成长。这种乡村教育状况,有人将其总结为“城挤、乡弱、村空”,也有外国记者将其比喻为“几匹瘦骨嶙峋的马拉着一辆车子,吃力地行驶在曲曲折折的乡村小道上”。
之所以出现这种状况,除了交通地理条件、办学条件较差和师生比配备不合理之外,最核心的问题就是工资待遇。2013年,华中师范大学雷万鹏教授的调研结果显示,超过3/4的乡村教师年收入低于3万元。2014年东北师范大学的研究报告也指出,由于乡村教师收入低,壮年男性宁愿出去打工,也不愿意在农村当教师。
提高乡村教师的工资待遇水平,成为补齐乡村教育师资“短板”的主要呼声。在近几年的全国两会上,有不少代表委员建议,给乡村教师提高20%~30%的工资。确实,当地处偏远、条件艰苦的乡村教育处于“缺钱”的境地,也就不可避免地会“缺人”,刚毕业的年轻教师不愿去,在职的教师想调动——村小教师想调到乡镇,乡镇教师想调到县城,乡村教育如何持续健康发展?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要求各地依法依规落实乡村教师工资待遇,依法保障乡村教师工资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实行差别化补助标准,“越往基层、越是艰苦、待遇越高”。这是回归教育公平,让乡村教师安心从教、乐岗爱岗的好举措。东北师范大学的调研发现:如果教师工资达四五千元,88%的大学生愿意去农村任教。现在的问题是,如何避免提高乡村教师待遇的规定,不再像以往那样,沦为墙上的一张“画饼”?
关于落实乡村医生待遇的恳求 篇5
2000年,李鹏总理向联合国公开承诺:“------我国的乡村医生待遇与民师同等------。”
那时至今,民师甜果饱腹,倍受人们的青睐。而乡村医生却是苦果填肚,酸涩刺喉!一直得不到社会的尊重,是一个政治地位低下的弱势群体。农民健康的护卫者,何时能解忧?然而工作的忙碌,事情的繁琐,老后的担忧象一种生命的催化剂,时刻催促着我们提前衰老、提前进墓,辛苦一辈子,有何想头?!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末期,我国还是一个刚从旧社会脱胎换骨的新中国,虽然有20年的建国历史,但由于地广人多,经济薄弱,科技落后,农民十分贫穷,连温饱都难以解决,国家哪里还有大批正规院校毕业的专业学生到农村搞文卫建设?那时农村卫生人才十分紧缺,赤脚医生队伍难以壮大?所以农村卫生人才的需求迫在眉捷。望梅止渴,只好将就。实行文卫工作粗线上马,于是我们这些跟师学艺的年轻医生就跨进了赤脚医生队伍的行列。当时我们年轻力壮,英姿潇洒,风华正茂。艰苦创业,以苦为荣,千方百计把农村合作医疗站搞好搞活。
坚持土法上马,实行一根银针、一把草药、上门宣传计划生育,“两管五改”,消灭四害,打预防针,发预防药,防治老膜炎和钩虫病。为民解疾,深受农友欢迎!
由此可见,赤脚医生是农民身体健康的先行官。没有人民的身体健康,哪还谈得上社会主义建设?卫生与教育同步发展,夯实了建设社会主义高楼大厦的奠基石。一对双胞胎降临农村,扎根农村一辈子,死了也要埋在农村的两支生力军,尤如雨后春笋蓬勃发展。2003年非典时期我们冒险战斗在第一线观察疫情、测体温、上报疫情。现在的中医创先,公共卫生服务,填写各种表册,建立软件资料、健康体检、癌症筛查、普查高血压、糖尿病、精神病、慢病管理等各种繁杂的事太多。真是干不完的活,做不完的事。同时还要钻研业务,参加各种培训,提高业务技能,农民一旦有病随喊随到。总之病人的呻吟,就是给我们的命令,上级布置的任务,就是我们的工作。
无论是漆黑的夜晚,还是风雨交加的泥泞小路,我们是一
手打电筒,一手撑雨伞,身背药箱,直奔病家。严寒酷暑,风里来雨里去。农村中的条条羊肠小道,我们不知走了多少遍。记不清的次数、数不清的脚印。我们默默地战斗在广阔天地,生活在风雨阳光中。几十年如一日,生命不息,战斗不止!早上行医催日出,晚上治病伴月归。常年背着药箱走在崎岖泥泞的小道上-----!渡过了饱经风霜的年月,偿尽了人间的苦辣甜酸------!我们由黑发变成了白发,十分苍老憔悴,无偿牺牲了
年华、贡献了青春!
是谁在减轻痛苦?是谁在延续生命?!是白衣卫士!在那
非典侵袭的日日夜夜,是谁在冲锋陷阵?!是白衣战士!在那禽流感流行的日子里,是谁在驱赶病魔?!是白衣天使!人们不要忘记:祖国生命的保护神,人类疾病的医治师,人民健康的耕耘者,农民辛勤的乡村医生!
然而给我们的是什么待遇?是观望、是等待、是寂寞,甚
至是冰霜!
现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已经建立!中专以上学历的毕业
生也来到了我们当中,能中会西的年轻骨干也不少,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已经形成,为农民看病,为农民报账,深受群众的欢迎!雄辩的事实证明:没有我们过去的赤脚医生对农村卫生事业的长期建设,哪有今天庞大的乡村医生队伍?没有乡村医生对农民身体健康的保护,哪有今天崭新的新农村面貌和小康村建设?
根据重庆市卫生局文件【渝卫科教(2000)45号】关于
印发《重庆市乡村医生教育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22条“巩固和发展乡村医生队伍,特别要注意解决乡村医生的一些
切身利益。乡村医生收入和待遇不低于当地民办教师的水平”。
重庆市2001—2010年乡村医生教育规划中措施与办法第七条“合理解决乡村医生待遇,建立退休制度。对那些在乡村医生岗位上工作满30年,年龄超过60岁的要采取有效措施在其离岗后能适当给予生活补助,解决其老有所养问题”。
重庆市2001-2010年乡村医生教育规划实施意见第6条
《乡村医生中专水平合格证书》使用待遇中“根据重府发„1993‟215号文件规定:“凡经考核合格相当于中专水平的乡村医生,原则上给予相当于当地民办教师水平的待遇。------”。
依照上述文件精神,我们恳求:
一、根据国家民办老师与公办老师实行同工同酬的宗旨。
我们注册在岗的乡村医生,只要勤勤恳恳地工作,积极完成上级下达的各项任务,应与社区医务工作者实行同工同酬,提高乡村医生政治地位和经济待遇。
二、对年龄60岁,工龄30年以上并取得中专学历,依法
注册的乡村医生,应实行退休制度,其待遇要求按民师退休待
遇执行。
三.对年龄60岁以上,并多年从事乡村医生工作,尚未
依法注册的乡村医生,建议按照国家财政补贴和个人出资相结合的原则,实行养老保险制度,共享晚年幸福。
四、对已故的乡村医生,本着一份贡献,一份回报的精神。
他们生前无私无偿地为农村卫生事业奋斗终生,给我们后人树立了光辉榜样。而今,正是全国乡村医生优惠政策正待落实的时候,我们不能忘记他们的业绩,共产党人也不能忘记他们的贡献。合理补偿解决其家属生活困难,平衡心理,能激发在岗
乡村医生爱岗敬业的工作热情。
只有这样,才能充分体现共产党人了解民意、关注民生、说话算数的诚信形象。
我们真诚希望各级政府和卫生主管部门:现在已是全国乡村医生阳光政策该落实的时候了,希望您们不要再推谢了!
请中央焦点访淡栏目组向全国的乡村医生转播,谢谢!
重庆市垫江县全体乡村医生
主送代表:
高安镇:谭常明:***
马武:***
胡永安:***
长龙乡:王良淑:***
澄溪镇:胡文良:***
坪山镇:王政贵:***
桂溪镇:周昌友:***
杠家镇:徐敏初:***
普顺镇:张官碧:***
高峰镇:李昌涛:***
曹回镇:蒋中矣:***
大石乡:冉世文:***
黄沙乡:黄云华:***
乡村教师生活待遇 篇6
500元
云南教育网消息 为了贯彻落实《云南省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要求,近日,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省教育厅、省财政厅、省人社厅印发通知,要求全面落实好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不断增强乡村教师职业吸引力。《通知》从以下5个方面作出部署。
一是要在年内实现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乡村教师生活补助差别化政策全覆盖。2016年1月1日起,全省85个集中连片特困县,全面实行乡村教师(乡中心区、村庄学校的教师,以下同)生活补助差别化政策,年内实现政策实施县、乡村学校、乡村教师“三个全覆盖”。各地要根据乡村学校的艰苦、边远程度等因素,合理划分补助的档次及标准,重点向教学点、村小和条件艰苦地区倾斜,不吃大锅饭、不搞平均主义。差别化政策实施的范围、对象、档次及标准等具体办法,由各州(市)、县(区)自行确定,最低补助标准不低于每人每月500元。各地应将3年服务期内符合条件的“特岗教师”纳入政策实施范围。各地不得将乡镇工作岗位补贴充抵乡村教师生活补助。省级财政统筹安排中央农村义务教育保障机制改革综合奖补资金,对落实差别化政策较好的集中连片特困县予以综合奖补。鼓励各州(市)和非集中连片特困县实行乡村教师生活补助差别化政策。
二是要全面落实公开公平公正要求。各地要严格执行“以岗定补、在岗享有、离岗取消”的基本要求,建立以身份证信息为基础的乡村教师生活补助申领信息库,健全“实名补助、动态管理”机制,采取便于公众知晓的多种方式,对政策规定、人员名单、发放标准、发放方式等具体内容进行规范公示,设立监督举报电话和网上举报信箱,坚持阳光操作,广泛接受社会监督,确保政策实施公开、公平、公正。
三是要全面规范政策实施行为。各地要切实履行好落实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的主体责任,将所需资金纳入本级财政预算。要因地制宜制定科学合理的实施方案,发挥好补助政策对吸引和稳定优秀教师到乡村学校任教的积极作用。要把乡村教师生活补助资金纳入预算管理,实行专款专用,分账核算,严禁截留、挤占和挪用,禁止虚报、冒领、套取国家补助资金行为。要将生活补助按月直接发放到教师个人工资账户,不进入工资档案,不列入工资统发。要加强责任考核,实行政府及教育、财政、人社部门一把手负责制,健全管理制度,实行责任追究。
四是要全面推进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各地要把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实施与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区域内校长教师交流轮岗、“特岗计划”、城乡学校教师对口帮扶、农村学校教师周转宿舍建设等相关工作有机结合,采取综合措施,切实改善乡村教师工作和生活条件,不断提高乡村教师岗位吸引力。要加强政策宣传和舆论引导,努力营造全社会关注农村教育、关心农村教师的良好氛围。要做好政策解读和教职工思想政治工作,推动各项政策顺利实施,维护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确保教育系统稳定。
五是要实行定期督查和情况通报制度。省级将对各地政策落实情况开展定期督查,并在全省范围内进行通报。
教育部将对中小学有偿补课和收受礼金进行治理
新华社消息 记者近日从教育部获悉,未来3个月教育部将对中小学有偿补课和教师违规收受礼品礼金问题进行治理,特别是紧盯暑假、学生毕业、教师节及学校开学等重要节点,开展有针对性的专项治理。
教育部办公厅近日印发《关于开展治理中小学有偿补课和教师违规收受礼品礼金问题自查工作的通知》,要求从7月中旬起各省级教育部门认真组织自查,并形成自查报告。10月下旬起,教育部将组建督查组,选取部分省份进行重点督促检查,并对督查情况进行反馈和通报。
能不能大幅提高中小学教师待遇 篇7
我在端午节前联系上了这位写信的老师, 他叫赵元海, 是县城的中学高级教师, 从教29年, 年收入不到3万元。去年十月, 省政府委托县教育局向他询问写信的内容后, 再无下文。信被重新贴出后, 公共论坛里有不少反对意见, 不少人对此信冷嘲热讽, 甚至认为教师不配得到高薪, 原因之一是许多老师没有职业道德, “如果家长不送礼, 就把孩子的位子调到最后一排”。
职业道德与待遇是两个问题, 应另当别论, 若以少数教师的不良行为, 否定提高教师待遇的必要性, 如同因为某个学生上课捣乱而取消全班的春游计划一样荒唐。真正的问题是:中小学教师有没有资格成为较高收入群体?
一般而言, 收入应该与付出成正比, 专业化程度越高, 越需要付出更多心血和智慧的职业, 理应得到更多的回报。教师正是这样的职业。它所服务的是世间最复杂的对象———处于成长变化中的人, 而且彼此之间存在差异, 要因材施教, 不是随便一位拥有大学学历的人所能胜任的。一些为人父母者从事的是看起来比教师职业要复杂千百倍的尖端职业, 但在面对孩子出现的问题时, 很可能束手无策。
《致青年教师》一书的作者吴非, 在和北大钱理群教授讨论合格的教师必备的基本素质时, 说到三个关键词:思想者, 学习者, 具有创新意识的实践家。我认同这种对教师职业的定位:肩负着塑造学生精神生命的神圣职责, 从事着世间最复杂的高级劳动。但目前教师的低待遇, 显然无法吸引足够多承担这一使命的人才。教师的重要性几乎等同于教育的重要性, 多项研究证实了教育界公认的一种观点:教育系统的质量不可能超越教师的质量。美国教学委员会在十年前提出, 美国作为世界领袖的国家地位正在受到威胁, 教育系统不能提供高质量的教师, 是造成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之一。中国教育部副部长陈小娅也曾说:“未来10年的教师质量, 决定着中国教育的成败”。如何保证良好的师资?提高教师的待遇和社会地位, 无疑是关键。2010年, 联合国四大主要机构的负责人在《世界教师日联合致辞》中说, “地位低、工资低、工作条件差侵犯了教师的权利, 也降低了年轻人加入和留在教育行业的积极性。”即使在美国, 其中小学教师待遇也普遍不高, 一位有着“美国最佳教师”之称的小学5年级教师 (毕业于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已有32年教龄) , 年薪也只有4万多美元, 属于中等收入。
据麦肯锡2010年发布的报告, 美国只有23%的教师, 来自成绩排名处于前1/3的大学毕业生。与新加坡、芬兰、韩国等拥有优秀教育系统的国家相比, 差距很大。这三个国家100%的师资, 都是从成绩名列前1/3的大学毕业生中挑选。在芬兰, 年轻人最向往的职业是中小学老师;在韩国, 教师的收入是普通民众的两倍, 政府立法要求:“国家及地方自治团体”要“努力造成一种全社会尊敬教师的气氛”, “应特别优待教师的报酬”。自1990年代以来, 韩国教育总投入始终位居世界前列 (排名第二至第三) , 其中, 政府投入占财政总支出的五分之一以上。
麦肯锡公司建议美国政府, “如果要将在极端贫困的高需求学校招聘前1/3的大学毕业生的比例, 从目前的14%提高到38%, 新任教师的年薪应该达到15万美元”。提高薪水的作用显而易见, 在北京一所著名的中学, 一名新进的博士毕业生的工资, 大约是北京职工平均工资的1.7倍。学校由此吸引了不少优秀教师。《教师法》规定的“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应当不低于或者高于国家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 这个目标已基本实现, 但并不意味着教师已成为和公务员一样有较高社会地位的职业, 原因之一是, 在中西部的很多县市, 教师的工资只能维持生计。
目前, 全国的中小学教师有1000多万名 (其中县镇以下教师约占八成) , 要较大幅度地提高他们的待遇, 只能实施分步走的战略, 否则会遭遇很大的压力与阻力。已有省份表示出了魄力, 如湖北省就迈出了重要一步:从2012年起提高新进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 每年3万元至3.5万元, 比老教师高出一万元左右。国家也正在研究如何安排和落实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农村教师补助资金, 若以这些地区的680个县市为突破口, 大幅度提高农村教师的待遇并逐步惠及整个教师群体, 这值得期待。
让乡村教师过上体面生活 篇8
其一,乡村教师“白天教课晚上搬砖”说明当地政府对教育的投入还有待提高。我们国家现在实行的是免费义务教育,农村教育特别是农村义务教育,早就由人民群众集资办学转变为政府行为,学校的办学经费和教师的工资都由政府买单。乡村教师“白天教课晚上搬砖”虽说可能是个别现象,但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少数地方领导对教育重视不够、财政投入不足的问题。大家说教育是民生的基石,一个地方经济要发展必须依靠人才,而人才的培养主要靠学校、靠教师,如果一个地方连基础教育都搞不好,农村的孩子都是文盲或者半文盲,我们怎么谈得上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呢?所以说,乡村教师“白天教课晚上搬砖”反映的是政府责任的缺位,没有“教者从优”,哪来“优者从教”呢?
其二,乡村教师“白天教课晚上搬砖”反映出教育系统内部资源配置还不均衡。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的经济建设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综合国力得到明显提升,经济总量一跃进入世界前列,农村也从贫穷落后到解决温饱再到即将步入小康水平。但笔者也注意到,前两年还有一些地方,学生家长背着桌子、扛着凳子送孩子去上学。近几年,多个地方的农村教师为改善待遇到政府机关上访,这些现象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农村教育依然是教育的薄弱环节,乡村教师的生活条件和生活待遇都需要改善。只有解决好乡村教师“白天教课晚上搬砖”的问题,他们才能后顾无忧地一心扑在教学上,一心扑在学生身上。如果做不到这一点,“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就是奢谈,“教育均衡发展”便会成为一句空话。
其三,乡村教师“白天教课晚上搬砖”体现教师的地位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教育是崇高的事业,教师是受人尊敬的职业,我国历来就有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许许多多任教于农村特别是山区、库区和边远地区的教师,为了理想、为了农村这片土地和农民的孩子,数十年如一日,呕心沥血工作在教学一线,他们有的家贫如洗却还倾尽全力资助那些困难学生,“全国道德模范”“感动中国人物”时常能够看到他们的身影。正是他们在支撑着中国的农村教育,他们理应受到人们的尊敬和爱戴。
乡村教师“白天教课晚上搬砖”也是好样的,他没有用违规推荐教辅资料、节假日违规补课和从事有偿家教去挣那些不干净的钱,而是通过业余劳动光明磊落地挣钱贴补生活,树立了一个令人尊敬的形象。但我依然希望乡村教师“白天教课晚上搬砖”这样的事少些再少些。我们不能让那些心怀理想长期从事乡村教育的教师寒心,也不能让那些在乡村接受教育的孩子们寒心,一定要让他们从小感受到知识能够创造财富、知识能够改变命运而不是知识的无能和知识的无用,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
离退休老干部生活待遇和政治待遇 篇9
一、对老干部工作的基本政策
“一个不变”和“三个原则”。
一个不变,即老干部离休、退休以后“基本政治待遇不变”。三个原则,一是从优原则:离休干部生活待遇“略为从优”;二是平衡原则:要逐步做好企业离休干部与机关、事业单位离休干部生活待遇上的平衡工作;三是分享原则: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在职人员增加工资和收入时,离退休人员应相应地增加离退休费,使老同志与在职人员一起分享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果。
二、生活待遇
1、工资:离退休时的标准工资(含离退休后增加的离退休费)。
2、福利补贴:如交通、洗理、书报、知补、老粮贴等。
3、生活补贴:按个人参加革命工作的不同时期,每年增发1个月、1个半月、2个月本人标准工资作为生活补贴,具体为:37年7月6日前参加革命工作的每年发给2个月本人标准工资作为生活补贴;37年7月7日到42年12月31日之间参加革命工作的每年发给1个半月本人标准工资作为生活补贴;43年1月1日到45年9月2日之间参加革命工作的每年发给1个月本人标准工资作为生活补贴。
4、增量补贴按照南明区委常委会六届[2006]80号会议纪要执行。
5、对离休干部每月发给一定数额的护理费。
6、高龄补贴:1937年以前参加革命工作的每月60元;1937年7月7日至1942年12月31日参加革命工作的每月50元;1943年1月1日至1945年9月2日参加革命工作的每月40元;1945年9月3日至1949年9月30日参加革命工作的每月30元;建国后参加革命工作的每月20元。
7、电话费:给部分离退休干部发放住宅电话公务通话费,其标准为:离休的按同级在职人员标准执行;退休的按同级在职人员标准的80%以内执行。
8、在住房、用车等方面给予适当照顾。
9、离休干部医药费按规定实报实销。建立了老干部体检制度,每两年一次定期对老干部进行健康检查。
10、除继续享受国家规定的探亲待遇外,还可以报销一次探望父母、子女或回原籍的往返车船费。
11、实行健康休养制度。根据单位实际情况及离休干部身体状况,组织老干部进行健康休养或对因病、因年事已高不便外出健康休养的老干部发给健康休养补贴费。
12、丧葬、抚恤:其标准为:离休干部2000元,其他工作人员为1600元。其他费用:直系亲属到死者单位来办理丧事的路费,原则上自理,自理确有困难的,经死者单位主要领导批准,可酌
情给予补助;工作人员供养的直系亲属死亡,工作人员无经济能力办理丧事的,经工作人员单位主要领导批准,可在600元以内给予补助。此外,离退休干部逝世后,除按规定发给当月工资、丧葬费、抚恤费等经费外,可再发放下一个月的工资(包括各项福利补贴)。抚恤费按照民政部门的规定标准发放。
13、对病故离退休干部遗属的照顾。①无生活来源的遗属发给生活困难补助费;②无生活来源的遗孀,按发给医药费困难补助,标准为: 省级干部和老红军遗孀每人每年3000元;地厅级干部遗孀每人每年2000元;县处级以下干部遗孀每人每年1500元。
三、政治待遇
1、按规定组织离退休干部看文件,听报告,参加有关重要会议和重要政治活动。
各单位要保证离退休干部按规定阅读有关文件。对行动有困难的老同志,要派车接到单位阅读或在不违背保密原则的前提下,派人送阅或向他们传达。
各单位要按规定组织离退休干部参加各种报告会和重大节日的庆祝、纪念活动。有关重要集会和活动,应根据情况安排离退休干部代表上主席台就坐。
2、认真组织离退休干部进行政治理论学习
各单位要为老同志提供学习场地和学习资料,发给在职干部的政治理论学习资料,应同样发给离退休干部学习,并做好有关服务工作。
3、定期向离退休干部通报情况
各单位要按规定及时向离退休干部传达有关重要文件,介绍国际、国内形势,通报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和当地党委、政府的重大决策及经济社会发展和本单位的重要情况。通报情况原则上每半年一次,如遇紧急或重大情况,要按规定及时通报。
4、组织离退休干部党员定期过党的组织生活,参加党的活动 各级党组织要重视和抓好离退休干部党支部建设,要按照党章规定和中组部确保每一位离退休干部党员都编入党的一个基层组织,定期过党的组织生活、参加党的活动。
5、积极组织离退休干部参观经济建设新成就
各单位要根据离退休干部的身体条件,积极组织他们就地就近参观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成就,使老同志们开阔视野,加深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解。
6、认真组织离退休干部开展科学健康的文化健身活动
各单位要充分利用现有活动场所,积极开展各种适合老同志特点的科学健康的文化键身活动,充实和丰富老同志的精神生活。
7、坚持做好春节慰问和重大节日活动等工作
各单位要坚持春节期间对离退休干部进行慰问。党政领导同志要亲自走访慰问,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介绍改革开放和经
济建设的新成就,关心他们的生活,征求他们的意见,并按规定帮助解决有关实际困难。其他重大节日,各单位要根据实际,组织离退休干部开展活动,每年不少于一次。对因病住院的离退休干部,单位要及时探望。
8、进一步做好社会优待和服务工作
援外出国人员生活待遇管理办法 篇10
第一条 为保证我国援外项目的顺利实施,充分调动援外出国人员和派遣单位的积极性,根据援外工作的特点和国内外情况的变化,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履行两国政府间协议,执行经济援助项目、援外医疗队和军事援助任务且在国外连续工作时间90天以上(含90天)的出国人员(以下简称“援外人员”)。
第三条 执行上述援外任务,但在国外连续工作时间不满90天的出国人员,国外生活待遇标准执行财政部、外交部颁发的《临时出国人员费用开支标准和管理办法》(财行[2001]73号)。
第四条 援外人员划分为公务员、技术人员系列和技术工人系列。
(一)管理技术人员系列按国内外所担任的行政职务和技术职务划分为七个级别:
一级 国内职务为中央、省级机关正厅(司、局)级或相当职级的人员;
二级 国内职务为中央、省级机关副厅(副司、副局)级或相当职级的人员,国内技术职称为教授、主任医师、相当于教授的高级工程师和其他职称的相当人员;
三级 国内职务为中央、省级机关正处级或相当职级的人员,国内技术职称为副教授、副主任医师、相当于副教授的高级工程师和相当职称的其他人员;
四级 国内职务为中央、省级机关副处级或相当职级的人员,国内技术职称为讲师、主治医师、工程师和相当职称的其他人员;
五级 国内职务为中央、省级机关正科级或相当职级的人员,国内技术职称为助教、医师、助理工程师和相当职称的其他人员;
六级 国内职务为中央、省级机关副科级或相当职级的人员,国内技术职称为医士、技术人员和相当职称的其他人员;
七级 其他人员。
(二)技术工人系列按技术等级划分为五个级别:
一级 国内评定为高级技师、特一级中餐厨师和其他相当于该技术等级的人员;
二级 国内评定为技师、特二级中餐厨师和其他相当于该技术等级的人员;
三级 国内评定为高级技术工人、特三级或一级中餐厨师和其他相当于该技术等级的人员;
四级 国内评定为中级技术工作、二级或三级中餐厨师和其他相当于该技术等级的人员;
五级 国内评定为初级技术工人、三级以下(不含三级)中餐厨师的人员和普通工人。
第六条 援外人员的级别由派遣部门根据本办法予以核定并通知国外项目(技术)组执行。在项目执行过程中,项目(技术)组可根据援外人员在国外的工作表现、实际工作能力,建议派遣部门对原确定的级别予以调整。军队派出的现役军人的级别,由派遣单位根据第五条确定的系列级别结合军队的职级套定。
第七条 援外人员的国外津贴,按照下列标准计发。
(一)管理技术人员系列
一级每人每月1960美元;
二级每人每月1660美元;
三级每人每月1420美元;
四级每人每月1200美元;
五级每人每月1040美元;
六级每人每月930美元;
七级每人每月830美元。
上述人员在国外担任技术组组长的,每人每月加发5%的国外津贴。
(二)技术工人系列
一级每人每月700美元;
二级每人每月640美元;
三级每人每月600美元;
四级每人每月540美元;
五级每人每月500美元。
(三)实行承包责任制的成套建设项目下的技术工人,国外平均月收入标准为850美元,不再区分国外津贴、艰苦地区补贴等。该标准作为承包企业投标报价时计算人工费的依据,具体发放标准由承包企业根据技术工人的业绩和项目经济效益等实际情况确定,但实际发放给技术工人的最低国外月收入不得低于500美元。
第八条 援外医疗队临床医护人员享受医疗岗位津贴,津贴标准为每人每月300美元。
第九条 现役军人在执行援外任务期间,国内应享受的专业岗位津贴照常发放,按照军队统一规定执行。
第十条 根据艰苦程度,将援外人员驻在国(地区)划分为五个地区类别(见附件)。在一至五类地区工作的援外人员享受艰苦地区补贴,标准分别为:一类地区每人每月200美元;二类地区每人每月400美元;三类地区每人每月600美元;四类地区每人每月800美元;五类地区每人每月1000美元。
第十一条 援外项目位于偏远地区,条件更为艰苦,与驻在国(地区)普遍水平相比悬殊较大的,主管部门在书面征求驻在国(地区)使(领)馆意见并报经财务部批准后,可将该地区艰苦地区补贴标准上调一档执行。
第十二条 援外项目所在城市或国家发生严重战乱(严重骚乱、武装冲突、内战或国家间交战),对援外人员工作和生活造成严重影响的,援外项目原则上应停止执行,援外人员应当撤离回国。需要继续执行的项目,应报国内有关部门批准。
经外交部、财政部批准,我驻外使领馆享受战乱补贴的,在同一地区继续执行援外项目的援外人员也同时享受战乱补贴,补贴标准为每人每月300美元。经批准,驻外使领馆停发战乱补贴时,援外人员战乱补贴也同时停止发放。
第十三条 国外津贴、医疗岗位津贴和艰苦地区补贴自援外人员到达驻在国国境之日起计发,离开驻在国国境之日起停发。计发时间不满一个月的,按日标准乘以实际天数计算,其中日标准按月标准除以30日计算。
第十四条 国外津贴、医疗岗位津贴和艰苦地区补贴以美元计发。如全额发放美元有困难的,可按结算当日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美元与人民币的卖出价发给等额美元的人民币。
如需发放驻在国当地币的,当地币与美元兑换汇率按当月外交部规定的美元与人民币、人民币与当地币的内部比价折算。
第十五条 援外人员因公临时回国、赴第三国出差以及回国或赴第三国探亲的,其国外津贴、医疗岗位津贴和艰苦地区补贴按照本办法相关规定执行。
(一)援外人员经国内派遣单位批准因公临时回国期间,医疗岗位津贴及艰苦地区补贴停止发放;出差15日以内(含15日)的发给当月国外津贴,超过15日的,按出差实际天数停发国外津贴。
(二)援外人员经国内派遣单位批准赴第三国出差时,在规定时间内,伙食费、住宿费和公杂费执行《临时出国人员费用开支标准和管理办法》(财行[2001]73号)。赴一至五类艰苦地区出差期间,国外津贴、医疗岗位津贴、艰苦地区补贴照常发放;赴非艰苦地区出差期间,国外津贴照发,医疗岗位津贴及艰苦地区补贴停止发放。
(三)援外人员在国外工作任务为三年或三年以上的,经国内派遣单位批准,工作满十八个月后可公费回国探亲或到配偶学习和工作的第三国探亲一次,期限为两个月。所需往返国际旅费由派遣单位负担,探亲期间,国外津贴、医疗岗位津贴及艰苦地区补贴停止发放。
援外人员在国外工作任务在两年以上、三年以下的,经国内派遣单位批准,工作满十二个月后可自费回国探亲或到配偶学习和工作的第三国探亲一次,期限为一个月。探亲期间,国外津贴、医疗岗位津贴及艰苦地区补贴停止发放。
第十六条 援外人员放弃公费回国探亲或到配偶学习和工作的第三国探亲的,经国内派遣单位批准,其配偶可公费到援外人员驻在国探亲,所需往返国际旅费由派遣单位负担。
第十七条 援外人员配偶到援外人员驻在国探亲者,期限为两个月(不包括路途时间),派遣单位提供生活费补助400美元;但上述探亲者如系在国(境)外公费留学、进修或有工资收入者,派遣单位不提供生活费补助。
第十八条 援外人员不享受或放弃探亲待遇的(包括援外人员公费、自费探亲以及援外人员配偶公费探亲),在国外连续工作满二十四个月,从第二十五个月开始,每人每月加发10%的国外津贴。
第十九条 援外人员的部分医疗费已包含在国外津贴中,其执行援外任务期间发生的按规定属于公费医疗范围内的开支,不分级别,采用分段计算、分别负担的办法。
(一)援外人员在一个报销内医药费支出在240美元(包括240美元)以下的,全部由个人负担;
(二)援外人员在一个报销内医药费支出在240美元以上至600美元的(包括600美元),其中的240美元由个人负担,超过240美元的部分由个人负担30%,派遣单位报销70%;
(三)援外人员在一个报销内医药费支出在600美元以上至6000美元的(包括6000美元),其中的 600美元按照上述(一)、(二)处理,超过600美元的部分由个人承担5%,派遣单位报销95%;
(四)援外人员在一个报销内医药费支出在6000美元以上的,其中的6000美元按照上述(一)、(二)、(三)处理,超过6000美元的部分由派遣单位报销。第二十条 为预防和治疗援外人员患疟疾、登革热、霍乱、伤寒、麻风病所发生的药品和防疫费用由派遣单位报销。
第二十一条 因公负伤的,医疗费、挂号费、检查费、住院费等由派遣单位全额报销;因交通事故或其他事故受伤的,责任方给予的赔偿归个人,个人须偿还派遣单位为此支付的有关费用。
第二十二条 不属于公费医疗范围的开支,如镶牙、洗牙、补药等费用,全部由个人承担。
第二十三条 援外人员在驻在国(地区)住院期间由医院提供膳食的,住院期间伙食费由个人据实缴纳。
第二十四条 援外人员在国外期间生病(包括因工负伤)全休的,连续休假时间原则上不超过45天,超过45天的,应调回国。在国外病休期间,国外津贴补贴照发。
第二十五条 从企业、事业单位派出援外人员,国家向派人单位每人每月支付技术服务补贴3000元人民币。从行政单位和军队(指现役军人)派出援外人员,国家不再给派人单位支付技术服务补贴。承包制成套建设项目的技术工人,其技术服务补贴按照上述标准的50%执行,每人每月1500元人民币。
第二十六条 援外人员出国自费购汇数额及购汇手续,按有关规定执行。
第二十七条 援外人员赴、离任确需途经第三国中转的,单程中转时间,亚洲和南太平洋地区国家最多不超过3天,非洲和南美地区最多不超过4天。在规定中转时间内,伙食费、住宿费和公杂费执行《临时出国人员费用开支标准和管理办法》(财行[2001]73号)。
第二十八条 进一步严格划分公与私的费用开支界限。国内派遣部门应根据本《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制定公私划分的具体实施办法,并报主管部门备案。
(一)下列费用由公费开支,项目已经实行包干的,在包干经费中列支:
1.置于公共场所的文体娱乐活动设施(如电视机、录相机、音响等)的购置、维修费用;
2.供集体使用的洗衣机、理发用具和烫衣用具的购置、维修及公共场所使用的杀虫药、灭蚊剂的费用;
3.经国内派遣部门批准的聘用当地雇员的费用。
(二)以下费用由个人自理:
1.出国制装费和私人物品采购的一切费用;
2.因私长途电话费、电传费、传真费及信件邮资;
3.在国外学习语言、技能和参加学历教育等的一切费用;
4.办理驻在国驾驶执照的费用;
5.因私交通费、个人生活用水用电燃料费和应由个人负担的医药费;
6.防暑降温费、文化娱乐费、夜餐费、贴身卧具、个人行李国内外运杂费、出返国途中零用费;
7.其他应由个人负担的费用。
第二十九条 援外人员在国外工作期间应购买人身意外伤害险,所需费用由个人承担,援外人员的派遣单位或主管部门可提供有必要的协助。军队于1998年建立了军人伤亡保险,执行援外任务的现役军人遵照执行。第三十条 根据两国政府间协议,受援国政府支付给中方有关人员的工资性收入和各项津贴收入,全额上缴中央财政,不得擅自挪用。受援国政府赠送给中方有关人员的实物,应比照国家有关规定作价向个人收取费用,作价收入上缴中央财政。
第三十一条 承包制成套项目的顺利实施是落实我国对外援助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包单位必须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和合同要求,保质按期完成援外项目。
第三十二条 我派遣执行联合国维持和平行动人员的生活待遇办法将另行制定,不再套用援外人员标准。
第三十三条 本办法由财政部负责解释。
第三十四条 本办法自2007年1月1日起执行。以前颁发的《援外出国人员生活待遇管理办法》(财行[2001]336号)同时废止。附件:
实施艰苦地区补贴范围和类别名单 一、一类(37个)
亚洲(8个):蒙古、巴基斯坦、印度、孟买、印尼、泗水、胡志明、巴勒斯坦; 非洲(7个):博茨瓦纳、莱索托、纳米比亚、赞比亚、肯尼亚、津巴布韦、阿尔及利亚;
欧洲(10个):土库曼斯坦、波兰、革但斯克、波黑、亚美尼亚、塔吉克斯坦、白俄罗斯、乌克兰、敖德萨、格鲁吉亚;
美洲(10个):巴拿马、苏里南、古巴、圣卢西亚、秘鲁、瓜亚基尔、巴兰基亚、多米尼加、格林纳达;
大洋洲(2个):斐济、萨摩亚。
二、二类(31个)
亚洲(12个):越南、老挝、柬埔寨、缅甸、曼德勒、斯里兰卡、尼泊尔、卡拉奇、孟加拉、也门、阿富汗、伊拉克;
非洲(10个):乌干达、卢旺达、布隆迪、坦桑尼亚、桑给巴尔、莫桑比克、马达加斯加、喀麦隆、塞内加尔、塔马塔夫;
欧洲(3个):塞尔维亚、黑山、阿尔巴尼亚; 美洲(1个):海地;
大洋洲(5个):巴新、瓦努阿图、马绍尔、密克罗尼西亚、汤加。三、三类(26个)
亚洲(2个):亚丁、东帝汶;
非洲(18个):埃塞俄比亚、科摩罗、中非、尼日利亚、拉各斯、佛得角、安哥拉、圣普、刚果(布)、刚果(金)、加蓬、杜阿拉、贝宁、多哥、加纳、科特迪瓦、冈比亚、索马里(备用);
美洲(4个):墨西哥、圭亚那、厄瓜多尔、哥伦比亚; 大洋洲(2个):基里巴斯、瑙鲁。四、四类(13个)
非洲:赤道几内亚、几内亚、几内亚比绍、毛里塔尼亚、尼日尔、马里、苏丹、吉布提、布基纳法索、塞拉利昂、厄立特里亚、利比里亚、乍得。五、五类(1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