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生就业工作汇报案例

2024-10-22

毕业生就业工作汇报案例(通用11篇)

毕业生就业工作汇报案例 篇1

体育学院2009年毕业生就业工作汇报

在2009年的毕业生工作中,体育学院积极部署,学院各部门全方面合作,共同抓好本届毕业生的一系列工作。

体育学院在大力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过程中,将毕业生工作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一是深入调研,研究对策。体育学院领导分别到各部门就09届毕业生就业工作进行专项调研,重点对学院09届毕业生就业状况、在就业工作中所采取的措施、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进行了深入调研。认真听取大家对开展就业工作的意见和建议,特别在09年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如何做好就业工作进行了探讨和交流,对做好09届毕业生就业工作提出明确的目标和要求。学生工作组深入学生宿舍,详细了解他(她)们的就业岗位落实情况、学院提供的招聘信息服务情况、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进展情况、考研、专升本、出国等情况,征求学院就业工作服务方面的意见和建议,鼓励毕业生树立信心、转变观念、提高就业技能、走出院门多参加各类招聘会。二是交流各专业就业工作进展情况和采取的措施。3月16日下午,体育学院专门召开学生工作例会毕业生就业工作专题会,学院党委副书记彭华在分析今年就业形势“难”、就业要求“高”的基础上,从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要求出发,希望有关部门和各专业要从加强宣传教育、分解落实责任、完善信息服务、优化教学安排、建立激励机制等方面要抓实事、出实招,全力以赴做好09年就业工作。三是积极开拓市场,多渠道促进毕业生就业,积极做好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体育学院根据毕业生在外实习特点,毕业班辅导员加强了“点对点”就业信息服务工作,实时将就业指导和企业招聘信息通过校讯通发布给毕业生。同时,主动邀请健身俱乐部等企业为我院毕业生举行专场招聘会,积极拓展就业渠道,方便毕业生就业。学院还将利用一切资源和途径搜集用人单位信息,想方设法推荐毕业生。四是关心毕业生离校前的学习、生活,积极做好毕业生的思想工作,保证09届毕业生文明离校。

在特岗教师、毕业生到村任职的宣传工作方面,学院党委副书记组织学院各级党支部召开学习会议,学院领导、学院教工党员及学生党员齐动员,争取让每一个毕业生了解到政策、措施。学院团委制作宣传展牌、宣传横幅、张贴宣传标语,组织以班为单位的团组织生活会,学习文件材料,不仅让毕业生明确如何报名应聘,而且为低年级学生明确目标。各年级召开年级会议,辅导员对学生存在的疑问作出明确答复。对于不在校的学生,辅导员要通过校讯通、电话、QQ等方式,将相关事宜通知周全,并鼓励学生积极报名。体育学院还召开全院大会,院领导发出号召,鼓励学生到基层去锻炼。学院组织学生观看电影《凤凰琴》、《乡村女教师》,增加他们投身基层,主动锻炼的热情。另外,体育学院还专门设立一部咨询电话,由经过培训的学生轮流值班,确保学生随时有疑问,随时得

到解答。

经过全院上下的共同努力,截止6月15日,体育学院2009届毕业生的就业工作进展如下:

一、2009届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163人):

1、正式签约的有15人,考上研究生的有4人,意向的有10人,拟被河北省警卫局、消防部门录取的有4人。

2、合同就业的有32人。

3、灵活就业的有44人。

4、在特岗教师、毕业生到村任职的报名中,保守点统计,报名特岗教师的有20人,报名毕业生到村任职的有17人。

5、其他未就业学生正在通过个人应聘和家庭关系等方式寻找工作。

二、2009届运动训练专业毕业生(78人):

1、正式签约的有6人,考上研究生的有6人,有就业意向的有6人,拟被河北省警卫局、消防部门录取的有2人。

2、合同就业的有9人。

3、灵活就业的有21人。

4、在特岗教师、毕业生到村任职的报名中,目前所知,报名特岗教师的有4人,报名毕业生到村任职的有2人。

三、2009届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毕业生(16人):

1、没有正式签约的毕业生,但16名毕业生都通过灵活就业的方式进入工作岗位,有正式签约意向的3人。拟被河北省警卫局录取的有1人。

2、在特岗教师、毕业生到村任职的报名中,目前所知,报名特岗教师的有4人。

四、2009届毕业研究生

1、正式签约14人,有就业意向13人。

2、自主创业1人。

3、在特岗教师、毕业生到村任职的报名中,目前所知,报名到村任职的有3人,已有报名意向的3人。

4、志愿服务西部计划1人。

5、拟出国1人。

体育学院年 月日

毕业生就业工作汇报案例 篇2

关键词:高校毕业生 就业 诚信缺失

项目基金:2015年云南师范大学学生工作科研基金项目“高校师范生诚信就业问题研究——以云南师范大学为例”

1 高校毕业生就业诚信缺失案例简介

案例一:小曾,独生子女,父母希望其毕业后回家乡工作。某日,小曾看到家乡一公立学校要招一名中学教师,但其中有一项招聘条件是“大学期间无挂科、补考情况”。小曾在大一第一学期补考过一科,成绩单上清清楚楚写着分数,于是小曾去打印店篡改了成绩,重新制作了一份简历投给该学校。之后,小曾轻松通过了试讲,学校又对小曾进行了审查,发现她的成绩与事实不符,结果是“不予录用”。小曾在简历中弄虚作假,错失了这次就业机会。

案例二:小江,大四学生。在某日的招聘会上,小江向一家国有企业投了简历。小江成功通过了第一轮面试,但该企业要求小江在第二次面试中将英语四级和计算机二级证书交来,但小江并没有考过这些证书,只是为了赢得面试,随口那么一说。最后,小江很无奈,放弃了第二次面试。

案例三:小梁,面对大四,很是迷茫,不知何去何从。某日,小梁看到一所私立学校在招聘,就跟着同学去投了简历,经过说课和讲课环节,小梁竟被录用了,为了有一个保底的“饭碗”,小梁没有考虑太多,草率地签了协议。之后,在另一次招聘会上,小梁看到一家大型国有企业在招聘,该企业离家较近,且待遇更好。小梁思来想去,觉得自己的性格不适合当老师,于是就去面试,结果被录用了。小梁在没有和学校解除协议的情况下,又和该企业签了约。

2 高校毕业生就业诚信缺失案例分析

当下大学生诚信度低,轻视个人信誉,在前途和诚信面临抉择时,很多大学生选择了前途,但这种行为往往会带来诸多不利影响。上述三个案例中,小曾、小江、小梁想要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没有错,但他们在就业中的诚信缺失,不仅影响了个人的职业生涯,极大地损害了毕业生和高校的声誉,也打乱了用人单位的招聘计划,扰乱了人才市场的正常秩序。

大学生就业的诚信缺失问题,逐渐引起社会各界特别是高校教育工作者的广泛关注。从上述三个案例来看,大学生就业的不诚信行为,表现形式多样、程度不一,在社会上产生了一系列不良影响,而造成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下面我们就来梳理当前高校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诚信缺失的表现,分析出现这一问题的原因。

2.1 高校毕业生就业诚信缺失的表现

2.1.1 虚假包装

在简历制作过程中,一些大学生为了获得就业机会,有意无意、或多或少地在简历上添加水分,如虚构自己在校期间的干部履历、实习经历,私自篡改学习成绩,伪造各类等级证书等,让自己的简历尽量精彩、完美以致言过其实,制造假材料蒙骗用人单位。案例一中的小曾即在求职简历中弄虚作假,擅自篡改成绩,美化自己。

2.1.2 虚假面试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许多毕业生心理压力较大,唯恐错过一个就业机会,因而在面试时,对于招聘单位提出的一些问题往往不能如实回答,信口开河或夸大其词,随意编造或放大自己的能力、特长,尽力掩饰个人不足,欺骗用人单位。案例二中的小江即在面试中自我拔高,虚假回答。

2.1.3 随意签约、毁约

一些毕业生为了有个保底的“饭碗”,随意与用人单位签订协议,在找到更好的就业机会后又私自毁约。也有一些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急于求成,漫天撒网,向招聘单位投简历,往往在不太了解招聘单位的情况下就急急忙忙签订了就业协议,后来又因对工作环境或待遇不满而毁约。还有的毕业生伪造就业协议书或是购买、借用他人协议书,与多个用人单位重复签约。案例三中的小梁即在择业中草率签约,又随意毁约。

2.2 高校毕业生就业诚信缺失的原因

2.2.1 社会因素

大学生是社会成员,社会大环境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行为。一是社会失信严重。当前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急剧发展时期,人们行为的失范和秩序的混乱,从而产生社会道德危机,形成“道德历史的真空”。政治领域的腐败、经济领域的制假贩假、文化领域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思潮冲击着原本宁静的校园,一些政治觉悟不高、自律不强的学生便迷失了自己,重利轻义,失信于社会。二是就业形势严峻。我国大学生就业面临着激烈的竞争,就业难问题成为不争的事实。每年有大批的毕业生要走入就业市场,而社会的需求赶不上毕业生的增长速度,导致供需极度失衡。有些毕业生为了找到工作,想尽一切办法提升自己的竞争力,出现了伪造证书、编造工作经历和学生干部经历等失信行为。三是招聘单位门槛过高。由于招聘岗位少,毕业生人数多,水涨船高,在这种形势下,招聘单位抬高了就业门槛,对毕业生的素质提出了过高的要求,而不考虑工作岗位的实际需要。一些毕业生为了能踏入招聘单位设置的门槛,就采取了非正规手段去拔高自己的条件。同时,招聘单位也会在职场中作假或不讲诚信,部分招聘单位本已内定了招聘对象还要组织考试,招聘单位的虚假承诺及主动违约,助长了学生不诚信行为的出现,因而大学生在就业中缺乏诚信,招聘单位也是有责任的。四是社会信用体系不完善。我国尚未建立健全完善的信用体系,社会信用管理制度、个人信用体系的不完备,对社会各种失信行为很难形成强而有力的监督和约束,从而也不能保证个人对自己的行为完全负责。

2.2.2 学校因素

学校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所,是学生接受教育的主要阵地。大学生诚信的缺失,与高校的教育直接相关。一是诚信道德教育缺失。我国传统的教育体制都是强调应试教育,学校只对学生“填鸭式”的知识灌输,忽视了对学生的道德教育与引导。即使有道德教育,也过于形式化、简单化及片面化,忽略了对学生道德素质的培养和提高,从而影响了学生的道德判断力和道德敏感性。二是诚信体系不健全。大部分高校缺乏规范、切实可行的道德惩罚机制和诚信体系对学生的行为进行有效的监督,即使少数高校引入了诚信评价机制,但并没有真正发挥其作用,往往只停留于表面形式,造成学生的诚信意识淡薄。因缺乏相应的惩处机制,部分缺乏自我克制及责任感的毕业生为了成功就业而丢失了诚信。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不守信用的行为也就逐渐成为学生的习惯。三是就业管理工作不得力。高校在就业指导中只注重就业技能、技巧的传授,而没有将职业道德教育融入其中。还有一些高校为了片面提高就业率,对学生的弄虚作假采取默许甚至纵容的态度,这无疑助长了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的诚信缺失行为。

2.2.3 家庭因素

皮亚杰指出:“人作为主体都具有可塑性,而青少年尤其大,青少年时期受到的教育,特别是家庭教育等外界刺激,往往会形成相对稳定的行为模式。”[1]可见,家庭是学生成长的第一环境,是学生教育的基础,家庭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甚至是根深蒂固的。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教师,对学生的教育至关重要。但是,目前我们的家庭教育存在着一定的缺陷。一是重智育、轻德育。在传统的应试教育下,学习成绩是衡量一个学生好坏的唯一标准,因而大部分家长认为学习好才是关键。这关系到子女将来的前途和命运,考个好大学要靠好分数,考上了理想的大学,才能找份体面的工作,才能出人头地。家长过度关注子女的学习成绩,而忽视了对子女思想品德、健康人格及心理素质的培养,对于子女在日常生活中的不诚信行为缺乏及时矫正。二是家长的不良示范。“家庭教育是生活教育,家长在日常生活中的言行举止都对孩子有耳濡目染的影响作用,家长的思想、观念、兴趣、习惯及为人处世的态度都给孩子暗示着一种思想和行为的模式。”[2]但是一些家长没有为子女树立诚信的榜样,他们教育子女要诚实守信,自己却在生活中扮演着不诚信的角色,做出不诚信的行为,甚至有些家长向子女传授一些投机取巧的方法,对子女造成误导。

2.2.4 大学生自身因素

“道德的发展根本上是自主的或不自主的个体对自身道德经验的积极构建。”[3]可见,大学生诚信缺失不仅是由社会、学校、家庭等外部原因导致的,更主要的是内部原因所致。一是大学生自身就业竞争力不够。大学生要想在就业竞争中胜出,就必须具备较强的综合素质,而传统的应试教育往往只注重专业知识的学习,忽略了对学生其他能力的锻炼与素质的培养,所以毕业生为了避免在就业竞争中处于劣势,就出现了在面试中夸夸其谈、胡编乱造等不诚信行为。二是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淡薄。每位公民在享受各种社会权利的同时,也应当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诚信即是一种社会责任意识,是衡量一个人精神素质的重要指标。教育的缺陷、法律的缺失及监督机制的不完备,使学生忽视了诚信的作用,也不太清楚不诚信行为所带来的严重后果。三是大学生的人生价值取向存在偏差。人生价值取向是指个人对人生价值目标的评价与选择及对人生态度的基本定向,它从根本上给人指明了应当做什么和应当怎么做。在“金钱至上”“一切向钱看”等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下,学生的人生价值取向发生了偏差,表现为“以自我为中心”“实用至上”“功利主义”等,学生只关注个人利益,注重个人所得。人生价值取向的偏差,必然影响其诚信观的形成。大学生在不正确诚信观的引导下,导致就业失信现象屡屡发生。

3 高校毕业生就业诚信缺失的应对措施及建议

大学生是一个国家中综合素质相对较高的群体,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重要潜在力量,是未来信用经济的主体之一,其诚信状况直接关系到社会的整体道德水平,影响和谐社会的构建。从上述三个案例中的三名毕业生的就业失信行为来看,要实现大学生就业诚信,社会、学校、家庭、用人单位以及大学生本人要通力合作,才能真正解决这一问题。

3.1 政府应营造社会诚信的良好环境

“人的性格是由环境造成的。”[4]要解决大学生的诚信缺失问题,就要在全社会形成一种诚信氛围及良好的社会风气。政府可发挥舆论的宣传作用,加强对媒体的引导,深入开展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继承优良传统美德、加强诚实守信的教育活动和思想道德宣传,培育“诚信至上”的社会公德和全民意识,形成诚信光荣的社会和舆论氛围,使诚信观念和信用意识深入人心,最终让诚信成为人们共同遵循的道德准则。

诚信要靠教育,也要靠制度来约束。构建诚信体系,不能仅仅停留在道德层面,还要上升到法律层面。政府应建立健全社会诚信道德的法律约束机制及监督管理制度,规范学生、学校、用人单位的诚信行为,推动就业市场的良性运转,促进个社会健康、有序、和谐的发展。

3.2 高校应加强就业诚信教育和管理

高校应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不应只偏重于对学生智育的培养,还应注重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健康的心理和人格,让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高校要坚决树立“以诚信为本”的理念,运用和发挥自身的功能,推出以“诚信”为主题的校园文化活动,将诚信教育贯穿于学校思想品德教育的始终,创建先进的校园诚信文化,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诚信环境。同时,高校应建立健全道德惩罚机制和诚信评价体系,规范大学生的诚信行为,增强大学生的诚信意识,不断完善就业指导及就业工作管理、监督体系,帮助大学生正确面对就业,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积极走向社会。

3.3 家庭应重视对子女诚信的养成教育

家庭是社会的组成细胞,是塑造人的灵魂和品格的第一场所。家庭教育对子女品德的形成、人格的塑造和完善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家长的一言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子女的行为。因此,作为家长,应该不断学习、努力提高诚信修养,遵纪守法、严于律己、以身作则,为子女的诚信道德行为做出表率,树立良好的诚信榜样,以自己良好的示范去影响子女并带动其进步和发展。同时,家长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采取正确的教导方式,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并加强对子女诚信行为的监护和指导,规范子女的思想和行为,提升子女的道德水平。

3.4 大学生应自觉塑造诚信理念和行为

要规范大学生就业诚信,除了靠外在的手段和措施外,更需要大学生自觉塑造诚信理念和行为,把外在的要求内化为个体需要。大学生要努力增强自身使命感,树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意识。有了强烈的使命感,才能自觉增强大学生的诚信意识。同时,要自觉内化诚信理念。正确认知诚信,把握诚信的内涵,在实践中通过情感体验,正确理解、掌握诚信原则,形成稳定的诚信情感来引导诚信行为。树立诚信自律意志,不断磨炼自己的诚信品德,逐渐使诚信理念内化于心。

参考文献:

[1](瑞士)皮亚杰.皮亚杰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45.

[2]晏红.处理好家庭教育中的若干关系[J].中华家教,2005(10):4-7.

[3]赵祥麟,王承绪编译.杜威教育论著选[M].上海:上海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435.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1:167.

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汇报 篇3

(2012年12月26日)

今年以来,我县大力实施“人才强县”战略,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市关于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有关精神,积极完善政策措施,创新工作方式,全面开展资金扶持、创业指导、创业培训、技能培训,大力加强政策宣传,强化就业服务,多方位开发见习岗位,确保了高校毕业生登记失业率为零,为全县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大量的人才智力支撑。我县2012年应届高校毕业生1991人,其中:文科473人、理科702人、工科25人、医科243人、师范类型48人。就业、求职登记总人数126人,其中就业登记110人(大型企业16人,中小企业18人,其他76人),求职登记16人,全部推荐就业。现将有关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加强组织领导,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

我县高度重视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年初将这项工作列入《县政府工作报告》,作为一项重要的考核指标,县财政预算内安排高校毕业生就业专项资金100万元。成立了由县委常委、副县长***同志任组长,人社局局长盖建林同志为副组长,就业、发改、财政、工信、教育、税务、工商、卫生、住建、金融、残联、商务、工会、团委等部门领导为成员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全年召开领导小组会议四次,专题研究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分析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有力的推动了工作的开展。

二、制定完善政策,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

围绕贯彻国家和省市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有关精神,1

我县制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实施意见》,对中小企业接收择业期内申请就业失业登记求职的高校毕业生,并与之签订二年以上劳动合同,可申领社会保险补贴;对高校毕业生创办企业,吸纳择业期内申请就业失业登记求职的高校毕业生,并与之签订二年以上劳动合同,每接收一名一次性奖励1000元;对持有《就业失业登记证》的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可申领一次性创业补助5000元;高校毕业生创办企业或个体工商户,实行“零成本”注册,工商部门为高校毕业生入开辟绿色通道,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今年我县有1人符合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补贴条件,发放高校毕业生一次性创业补贴5000元。

三、广泛宣传推荐,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 我县以电视台为平台,不间断滚动播放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使全县人民能够详细了解高校毕业生有哪些就业政策,企业接收高校毕业生有什么补贴、高校毕业生创业有何补助等。围绕小额贷款、创业项目、创业信息、创业技能、创业优惠政策广泛宣传,鼓励和支持高校毕业生开展创业活动。今年开展高校毕业生招聘周和招聘会3次,发放宣传材料8000余份,就业政策宣传册3500册,组织县内外招聘单位152个,提供就业岗位1025个,达成就业意向的应往届高校毕业生380人。组织高校毕业生就业典型报告会1次,宣传就业典型,转变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观念,介绍就业先进经验,增强高校毕业生就业信心,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

四、开展就业服务,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

一是开辟就业服务窗口。在行政服务中心开辟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窗口,设立就业失业求职登记窗口、就业政策咨询窗口、人事代理、就业指导四个子窗口,按照“明确专人,各负其责”的原则配备窗口工作人员。各个窗口依据各自职责做好求职登记、就业指导等工作。截至11月底,就业、求职登记总人数126人,其中就业登记110人,求职登记16人,并为他们办理了《就业失业登记证》;接受就业政策咨询16人次;人事代理2 人;就业指导16人次。

二是开展定向推荐活动。做到登记一人宣传一次就业政策,让每一位高校毕业生都了解国家、省、市、县相关就业政策;登记一人开展一次就业指导,指导毕业生根据自身优势和特点,找准自己的就业愿望;登记一个人推荐一次培训,对有培训愿望的推荐到创业培训机构、技能培训机构参加培训;登记一人开展一次职业推荐,使其尽快实现就业。按照“先就业尽量专业对口”的原则,及时为毕业生推荐就业,建立了高校毕业生推荐就业岗位台账,并及时向市定期报送推荐就业岗位情况。我县今年有16名高校毕业生求职登记,已全部推荐就业。

三是开发见习岗位及社区基层管理岗位。见习岗位主要面向规模大、效益好的优质企业,见习期满,对考核合格的见习人员在高校毕业生自愿的前提下,企业予以留用。我县今年开发16个见习岗位,涉及3个单位,企业均已按规定享受高校毕业生见习补贴。出台了《高校毕业生社区基层管理岗位招用工作实施方案》,开发社区法律援助、就业援助、社会保障协理、文化科技服务、社区主任助理、低保协管、残疾工作协管等社区基层管理岗位23个,分布在我县15个乡镇。

四是动态掌握就业信息。利用高校毕业生实名制管理系统、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机构和乡(镇)、社区基层服务平台,实行实名制管理,全面准确掌握辖区内应届高校毕业生、未

就业实名制信息,做到底数清。建立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信息登记台账。至11月底,我县2012年应届高校毕业生未就业信息数据库中有345人,已调查摸底,其中307人安排就业,38人因多种原因未能摸清信息。经多方调查,这38人12月10日前已调查清楚,并且均已就业。按照市局要求,每月10日前及时上报未就业毕业生就业情况监测报告。今年,我县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岗位信息员队伍建设的通知》,组建了20名高校毕业生就业岗位信息员,积极主动搜集高校毕业生岗位需求信息。截至11月底,共征集高校毕业生岗位需求53个,其中中小企业36个、民办非企业17个。

五、加大资金扶持,促进高校毕业生创业

金融危机以来,大批高校毕业生面临就业困境,我县实施了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将小额担保贷款向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倾斜,尽量简化高校毕业生自助贷款发放手续,缩短贷款审批时间,为高校毕业生创业提供更便捷、更高效的金融服务。对高校毕业生从事个体经营自筹资金不足的,小额担保贷款额度提高到10万元;对登记失业高校毕业生合伙经营和组织起来就业的,劳动密集型小企业小额担保贷款额度提高到40万元;从事微利项目的,按规定给予贴息扶持。

尽管我县在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上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与省市的要求还存在不小差距。今后,我县将重点从以下四个方面狠下功夫,不断开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新局面。

一是在建立多层次的公共服务网络上下功夫。以县人力资源市场为主体,纵向加快与省、市人力资源市场链接;横向加强与工信、税务、金融、交通、建设等相关部门,以及具有一定规模的企业沟通与协作,随时掌握在建、拟建项目

工程,了解项目投资额度、用工数量和所需工种;积极推进与周边城市以及国内各大城市的合作与交流,尽快实现市场贯通、资源贯通、服务贯通。

二是在完善公共服务功能上下功夫。面向社会、面向基层、面向高校毕业生,以满足人的需要和全面发展为目标,拓宽服务领域,丰富服务内容,创新服务方式,完善服务功能。大力加强人才供求信息库建设,构筑人才供求日常公共服务平台;制定人才需求目录,积极进行就业引导。

三是在落实扶持就业政策上下功夫。积极鼓励各类企业招聘使用高校毕业生,对按规定使用高校毕业生的企业,发放小额担保贷款、适当给予资金补贴,充分调动用人单位的积极性。同时,对困难家庭的高校毕业生免费进行技能培训,提高他们的就业技能。完善高校毕业生见习制度,为未就业但有就业愿望高校毕业生提供就业见习基地,提高毕业生的专业素质和就业能力。

四是在强化创业综合服务上下功夫。充分发挥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窗口作用,为创业者提供项目推介、开业指导、政策咨询、小额贷款、税费减免、法律维权等服务。加强创业项目库建设,向社会公开征集科技含量高、投资小、见效快、发展前景好的创业项目,及时公布比较成熟的创业项目信息,使创业者选择适合自己的创业项目。

毕业生就业工作汇报案例 篇4

“十一五”期间,维扬区在贯彻落实省、市有关进一步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精神指导下,积极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吸引高校毕业生来维扬就业,认真落实各项促进毕业生就业的政策措施,积极开展了各项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现汇报如下。

一、建立健全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服务平台

维扬区人才交流中心自成立以来,积极搭建用人单位和各类人才交流洽谈平台。一是每年组织我区企业参加各类人才招聘会。积极组织我区企业参加由市人才中心组织和举办的市内外各类招聘会,为各类人才和高校毕业生提供就业机会。二是每周在市人才市场设立维扬区企业代招平台。将多家企业的需求信息整合起来,以我区人才交流中心的名义进行发布、代招,从而实现一人多岗,一岗多人,提高求职成功率。三是设立人才交流服务窗口。主要是为求职者提供就业指导,求职登记,招聘信息告知,为用人单位提供信息查询、就业推荐等服务;四是开发“维扬人事人才网”。通过无形市场,及时发布人才政策,人才招聘信息,实现网络找人才、网络找工作的功能。五是开展其他人才服务。主要包括人才引进受理、人事代理、户口挂靠等人事人才服务。

二、千方百计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

除搭建好服务平台以外,我们在促进大学生就业方面还重点做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建立大学生就业见习基地。目前我区已建成就业见习基地11家,帮助刚从大学校门走出的学生尽快转变身份,为更好地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是协助做好大学生村官选聘工作。几年来,我区共接收省市选聘大学生村官32名,充实到村和社区等基层一线工作,经过锻炼,这些大学生村官已经成为村和社区工作的生力军,发挥了积极重要的作用,成为引导更多毕业生进入基层工作的鲜明旗帜;

(三)是组织用人单位赴高校招聘。每年我们组织用人单位赴省、市内外各高校开展现场招聘工作,把大学生招聘工作深入到高校,一方面得到了各地高校的大力支持,另一方面求职大学生和用人单位也

反响良好。

(四)是及时向高校发布招聘信息。只要有招聘大学生的信息,我们及时通过电子邮件发到各个高校,各个高校也及时在园校网站发布,让大学生在第一时间参加我们组织的各项招聘活动。

(五)是面向高校毕业生招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09年我区专门面向武汉、南京和合肥等高校集中地区的重点高校,择优招聘了一批优秀硕士毕业生,充实到我区各相关事业单位工作岗位,在当地高校引起了广泛关注和热烈反响。

(六)是开展人力资源需求调研。为了提高全区人才引进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进一步提升人才资源整体开发水平,在全区重点企事业单位开展紧缺人才需求抽样调查。对我区人才信息进行采集和分析,并向社会和各大高校进行发布,引导和吸引广大高校毕业生到维扬就业和创业。

三、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下一步打算

我区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在上级业务部门指导下,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上级的新要求还有一定差距,如人才市场的建设、未就业毕业生见习基地的建立等方面还有待加强。今后我们将进一步切实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到工作,将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是依托市人才市场加强毕业生招聘工作。积极深入企业调研人才需求信息,挖掘适合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岗位,为高校毕业生提供更为宽广的岗位平台。

二是加强宏观管理。在区委、区政府和市局的领导下,构建有利于高校毕业就业、创业的服务体系和就业平台,进一步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协调机制,使毕业生有一个宽松的就业环境。

三是贯彻相关文件精神,做好大学生村官选聘工作。继续协助做好选聘优秀高校毕业生作为大学生村官到村、社区等基层一线进行工作、锻炼。

毕业生就业工作汇报案例 篇5

一、基本情况 我县2014年普通高校毕业生104人,落实就业99人,其中考取公务员1人、事业单位公开招聘4人、特岗教师22人、大学生村官1人、三支一扶招聘27人、事业单位培训实习3人、企业就业40人、自主创业1人、暂未就业5人(自愿暂不就业),就业率为95.1%。

二、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政策落实措施

毕业生就业工作汇报案例 篇6

考试焦虑是在一定的应试情景激发下,受个体认识评价能力、人格倾向与其他身心因素所制约的,以担忧为基本特征,以防御或逃避为基本行为方式,通过不同程度的情绪反应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心理状态。适当的焦虑能提高效率,过度的焦虑则对身心都有极大的危害。2009年5月和2012年5月我们分别对我校高三学生的焦虑状况、焦虑原因进行了问卷式调查。通过统计分析发现:高三学生临考前焦虑水平显著上升。其中轻度焦虑者由平时的15%上升到考前的51.7%,中度及重度焦虑者由平时的9.5%上升到考前的21.9%,个别学生出现了睡不好觉、胃不舒服等重度焦虑症状,有身体反应的占45.2%,思维受到阻抑的占42.1%。从原因上看:担心考糟了他人对自己评价的占48.5%,担心对个人的自我形象增加威胁的占45.9%,担心未来前途的占46.5%,担心对应试准备不足的占52.6%。由此可见,对中学生的考试焦虑进行适当的调节非常必要。

对中学生的考试焦虑进行调节,除考虑中学生的年龄特点、考试焦虑水平的实际情况外,还要考虑他们在毕业前夕任务重、时间紧的特点。为此,宜选那些用时短、简单易学、用起来方便的方法,采取团体辅导和个别辅导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调节。本文只就考试焦虑团体辅导进行探讨。

活动背景:

面对我校本级的高三学生来说,压力无处不在,无时无刻不在提醒着同学:临近高考了!明显加快的节奏、题山题海的轰炸、父母的唠叨与担忧、老师的督促与叮嘱、身体的疲劳与倦怠、内心的焦虑与恐惧。压力是客观存在的,适度的压力能产生动力,是成功必不可少的组成要件。因此,如何在压力中发展是同学们迫在眉睫的任务。通过这次活动让同学正确看待考试焦虑。了解压力存在对于成功的必要性,引导同学调整心态直面压力,并做好应对高考焦虑的准备。

首先应对学生的考试焦虑状况、焦虑原因进行调查,可采用问卷法、调查法、谈话法等。然后针对学生的考试焦虑水平和普遍原因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考试焦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①对考试缺乏正确而全面的认识,如总是考虑考试结果对自己的影响,认为只有考好才是唯一正确的出路等;②考前缺乏充分准备,对考好无把握;③人格因素,如气质抑郁、个性脆弱、自尊心太强等;④生理原因。如身体病弱等。2009年5月和2012年5月我们分别对我校高三学生的焦虑状况、焦虑原因进行了问卷式调查。通过统计分析发现:高三学生临考前焦虑水平显著上升。其中轻度焦虑者由平时的15%上升到考前的51.7%,中度及重度焦虑者由平时的9.5%上升到考前的21.9%,个别学生出现了睡不好觉、胃不舒服等重度焦虑症状,有身体反应的占45.2%,思维受到阻抑的占42.1%。从原因上看:担心考糟了他人对自己评价的占48.5%,担心对个人的自我形象增加威胁的占45.9%,担心未来前途的占46.5%,担心对应试准备不足的占52.6%。由此可见,对中学生的考试焦虑进行适当的调节非常必要。

团体活动目标:

1.了解压力存在的必要性以及压力与成就的关系。

2.调整心态,做好应对学习焦虑的准备。

3.协助学生基本掌握放松的方法。

团体对象:高三学生

团体人数:180人

成员招募方式:在高三各班张贴招募海报,组织学生自愿参加。

重点分析:

1.考试焦虑的原因

2.应对考试焦虑的方法

3.面對考试的心态

团体活动一:我看考试

团体活动目标:协助成员了解自己对考试存在的不合理的认识。一些学生焦虑情绪的产生往往是由于存在许多不合理认识。活动准备:每人一张“考试前后的想法”表;每人一支笔。

活动过程:

1.填写“考试前后的想法”考前考中考后我的想法导致的结果

2.小组讨论交流

把成员分成两个小组,每个成员把自己的想法和可能导致的结果谈出来,然后其他成员帮助他(她)找到不合理的认识。

团体活动目标:

1.帮助成员初步掌握“合理情绪疗法”;

2.协助成员初步建立合理的认知。

活动准备:每人一张用于写“合理认识”的纸张;每人一只笔;用于蒙住眼睛的丝巾。

(一).“心”中的障碍

1.活动的过程:在活动室的中间留有一个通道,通道上放有一些障碍物,然后请出一位成员,要求他(她)蒙着眼睛沿通道从活动室前面走到后面去。先请他(她)看好要走的通道,然后蒙上他(她)的眼睛。这时让其他成员悄悄搬开通道中的障碍物。这位成员会小心翼翼的、摸索着向前走,因为他(她)害怕碰到障碍物。

2.引导成员进行经验分享

(1)被蒙眼睛的成员在活动过程中有什么想法?

(2)其他成员的想法是什么?

3.教师点评

以往考试失败的经验有时会成为我们“心”中的障碍物,削弱了我们的信心,阻碍了我们的行动。请把“心”中障碍物搬开,放松心情去努力和奋斗

团体活动二:人生感悟

毕业生就业工作汇报案例 篇7

大学生就业从党中央国务院到各地,从最高政府到各个学校都受高度重视,新闻媒体对大学生就业也是高度关注。

一、08年和近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基本情况

中国大学生就业困难产生的原因是复杂的,多方面的。就业工作的周期是学校的学年周期,不是自然,教育部每年在9月1日要统计毕业生的就业情况,08年情况是普通高校毕业生达到559万比07年增加了64万,不包括成人高校自学考试,也不包括网络教育,这些学生是通过普通高考进入学校,研究生是参加全国统考进入学校的。就业率是稳中有升,保持70%左右;08年的主要工作成效是:情况特殊,冰灾地震等,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下,毕业生的就业工作取得了新的进展,主要体现在:面向基层就业工作取得突破;信息服务再上新台阶;对地震灾区和特殊困难群体实施了就业援助,高职毕业生就业率有较大幅度的提升;在奥运前期确保了08年毕业生安全离校

1.毕业生规模连年扩大,就业人数稳步增加,就业率保持基本稳定。04年的毕业生规模是280万,08年是559万,09年是662万,随着毕业生就业规模的增加,就业人数在逐步增加,但是就业率基本稳定。

2.毕业生就业流向多元化

传统意义上的党政机关等的比例在下降,到08年占到1.1%。另外与此相对应的到中小民营企业在明显上升,必须拓宽大学毕业生到中小民营企业的就业渠道。

3.高职高专的毕业生在上升,已连续5年实现就业率和就业人数双增长,近几年教育部提出的高职要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和教育改革的方向初见成效。

4.毕业生就业的观念发生很大转变

从04年到08年,高校毕业生灵活就业的人数在迅速增加,传统的就业不存在大学生灵活就业,市场机制的逐步建立和就业机制的不断完善,对全社会的劳动者来说,灵活就业是一种重要的就业方式,大学生作为普通劳动者的一员,灵活就业也应成为一种就业方式,这种方式虽不应成为主流,但却是一种就业方式,如自由职业者,搞艺术的,搞设计的,当家教,当翻译,依靠自己的劳动获得收入养活自己,有的人说在飘,但也是一种就业形式,北科大大学生就业观念和投资意向调查组07对10个省市54所高校5000多名毕业生的问卷调查,这个调查对毕业生没有找到理想工作作的选择,最多的46%选择从基层做起,逐步奋斗,10%——11%选择继续找工作,参加职业培训。

5.已经落实就业的,对工作的满意度是比较高的,对全国2万名毕业生的调查,基本满意、比较满意的也较高,不满意和不太满意的占12%。

二、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与演变

今天的双向选择是怎样一步步演变 的,是从计划分配的基础演变的。

(一)指令性计划分配(1951——1984年)

1950年6月22日政务院发布《为有计划地合理地分配全国公私立高等学校今年暑期毕业生工作的公令?》,还没有强制性地对所有学生进行分配,从1951年政务院发布的《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里明确规定高等学校毕业生的工作由政府分配,初步形成了由国家负责,按计划分配的制度。

(二)指导性分配阶段(1985-1989年)

1985年中共中央颁布了《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作出了改革高等学校毕业生分配制度的重大决策,决定中指出对国家招生计划内的毕业生分配实行在国家计划指导下,由本人填报志愿,学校推荐,用人单位择优录用的制度。不再实行指令性计划分配,毕业生有一定的选择权,但是是在一定范围之内的。

(三)一定范围内的“双向选择”阶段(1989-1993年)

1989年3月12日国务院批准了《高等学校毕业生分配制度改革方案》即《中期改革方案》,提出高等学校毕业生分配制度改革的目标是在国家就业方针政策指导下,逐步实行毕业生自主择业,用人单位择优录用的双向选择制度,成为当时大学生就业的基本制度。

(四)自主择业阶段(1993-2002年)

1993年2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纲要》,确定了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目标是:改革高等学校毕业生“统包统分”和“包办?干部”的毕业制度,实行少数毕业生由国家安排就业,多数自主择业的制度,这跟当时的办学体制有关系,98年以前的办学体制是教育部管36所院校,对于中央部门的学校对国防兵工口?人才有非常强烈的需要。如果自主择业,他们可能就不会选择到军工企业和艰苦行业工作。

(五)毕业生分配制度的历史作用及存在的问题 指令性计划分配的作用有:

1.有利地保证了国家重点建设对人才的需要 2.对边远地区输送了大批大学毕业生去学习 3.对人才的合理配置发挥了重要作用

4.大学生及时就业有利于社会安定,也有利于学生在校安心学习。存在的问题有:

1.影响了人才的合理使用 2.影响了学生学习求知的积极性

3.影响了学校办学的积极性,使高等学校缺乏竞争机制和主动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动力和活力 4.用人单位吸引和择优录用急需人才

(六)新时期高校毕业生的基本制度(2002年以来)

02年是高校扩招后第一届专科毕业生就业,02年确立了国务院新时期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基本框架,初步建立起适应新形势需要的就业管理体制,02年之前主管大学生就业的部门是国家发改委,之后是劳动人事部,86年后由国家教育部负责,02年后越发感到大学生就业是一个系统工作,于是成立了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各个省成立了负责高校毕业生就业领导的协调机构,形成了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政策框架体系。02年到08年以来,每年国务院和各部门都发布了一系列文件。02年发布的《新时期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是一个关键的文件;03年的文件是针对扩招后第一届本科生毕业以及非典起草的文件;04年的文件明确了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管理体制,提出以中央和地方两级管理,以地方为主;05年中央下发鼓励毕业生面向自主就业的文件;06年提出了要建立学生就业?数据发布制度;07年文件提出要强调突出政府的职责,采取救济毕业生就业的各项措施;08年文件提出加强公共就业服务和开展毕业生培训,这是整个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脉络。

政府的政策有国家包到不包,是不是国家不管了呢?还是把学生推向市场,政府就不管了呢?实际上有一个渐进的过程,02年更强调的是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机制。到了07年突出强调政府的责任和任务,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不是把学生推向市场一推了之,政府对就业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基本建立起了以高校为主,社会各有关方面积极参与的毕业生就业服务体制;为大学生提供就业的主渠道还是在高校,经过几年的努力高校毕业生的三到位和就业信息跨国建设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现在是机构到位,人员到位,分配到位。高校就业人员的师生比教育部提出是1:500,现在还远远没有达到。高校就业指导经费,要达到学费的1%现在正在建立信息网,改革开放30年,78年是16.63万,08年是559万,经济发展和体制的变化必然会带来毕业生就业制度的变化。

三、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

(一)《意见》出台的背景

05年颁布了《引导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意见》。05年2月,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对西部基层缺乏人才的矛盾给总书记写了一封信,打通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通道,经胡锦涛同志的批示,人事部、教育部、劳动部等对10个省市开展了专题调研,形成调研报告和初稿,最后由总书记签发。

(二)《意见》主要内容和突出特点 《意见》的主要内容有: 1.充分认识到基层的意义

2.坚持市场导向的方向,完善就业市场,消除政策障碍 3.加大政府的政策支持力度,包括培训、经费、编制等政策 4.采取项目组织的手段鼓励学生到基层 突出特点是:

1.主题更鲜明,是专门针对大学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 2.认识更深刻,提高到新世纪、新阶段的角度

3.机制更完善,是在市场导向的原则下的毕业生自主就业

4.措施更有力,提出了一些经费上的支持,考研加分,考公务员加分 5.更加人性化,考虑毕业生自身发展的需要

(三)文件出台后各地各部门贯彻落实《意见》的基本情况较好,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初见成效 1.毕业生踊跃报名

2.到中西部地区就业的毕业生人数不断增加 3.进村进社区成为高校毕业生的新亮点 4.非公有制单位成为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重要渠道 到基层就业的高校毕业生逐年增加

2004-2008年中央、地方各类基层服务与就业项目招募毕业生人数统计,04年整个项目数只有18个,各基层服务项目数量08年有118个。

(四)存在的问题 1.许多基层单位尤其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基层财政紧张,超编严重,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缓慢,接受高校毕业生的能力和空间有限,同时基层待遇低,保障机制不健全,某些基层单位用人机制和管理手段落后,影响了毕业生到基层和非公有制单位就业。

2.一些政策措施地方实施起来难度较大,需要国家有关部委加强协调,进一步作出明确和细化的规定。

3.目前的组织引导措施多为1到3年的短期服务项目,毕业生在基层服务期满后的去留和二次就业是比较现实的问题,应予重视妥善引导

4.教育力度的问题。一些学校的专业设置没有考虑市场的需求,学生所学专业到基层用不上,所学非所用,学生的择业观念还存在偏差。

四、国外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基本情况

(一)部分国家高校毕业生就业率

美国、俄罗斯的就业率较高,我们与印度离校时的就业率是25%;我国的就业率超过了世界平均水平。就业率统计由三个渠道来做。

1.政府机构:美国是劳动统计局,国家有教育统计中心。日本:文部科学省和厚生劳动省。2.中介机构:如美国大学生和雇主协会;英国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协会;澳大利亚毕业生就业中心 3.高等学校自己在做统计

(二)国外高校毕业生就业管理体制和工作模式

国外是以劳工部门为主,教育部门结合。这是国外的管理体制。英国原来是教育部和就业部。95年改为教育就业部。英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管理体制几经改革:

教育部与就业部合成一个部——教育就业部——教育技能部——分为儿童:学校

1.工作模式:政府积极参与毕业生就业事务,并在毕业生就业中发挥政策调控和公共服务作用(如日本、德国等)2.以市场调节为主

3.市场和政府共同发挥作用

(三)国外政府在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基本政策措施 1.法律手段 德国有专门的劳动法院

2.行政手段 日本出台了全面就业实施计划,刺激就业岗位的产生

3.经济手段 美国的“为美国而娇”,实施到落后地区从教,由政府发给学费

(四)高等学校在促进毕业生就业中发挥重要作用 国外的高校在就业中的作用超过了政府

1.开设职业生涯与就业指导课程;(如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

我国叫就业指导,国外更多强调的是生涯教育,在美国,在中学就业这方面的教育,从小就开始培养。报考大学时中国考生往往不清楚怎样报自愿,家长也不知道孩子喜欢什么,将来要从事什么职业。在美国除中学外,大学有系统的职业生涯教育。在国外转专业很容易,学生会到就业指导中心区咨询,一对一的进行指导,课程一般按照年级进行。

2.开展就业咨询和辅导,是预约式的、进行量表测试来帮助分析学生喜欢、适合什么类型的职业。3.提供就业信息和咨询服务,每个学校的就业指导中心都设有就业信息网。4.举办招聘活动和提供面试服务,美国大学举行招聘会,一年2到3次。5.就业统计和监测,统计毕业生就业去向和就业率。

6.就业问题研究,有些问题是学校的,有些是区域性的,有些是政策性的,政府担负着研究的责任。(五)国外高校毕业生实现就业的主要途径 1.校园招聘 2.校企合作实习项目 3.亲朋好友推荐 4.媒体广告

5.政府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不是个性化的服务,是对所有人的最基本的服务。

6.营利性服务机构,提供就业信息,推荐工作是以营利为目的的,对于学生来说很难支付这笔费用,占的比例不高。

(六)国外应届高校毕业生创业的基本情况

在美国,高校毕业生创业占15%到20%,但据了解,应届毕业生自主创业的并不多。哥伦比亚应届毕业生自主创业的仅占4%,世界各地鼓励大学生就业有优惠制度,如日本实行终身雇佣制.(七)高等教育与社会需求的适应情况

欧美国家:高校与企业保持长期稳定的关系,所以高校对社会需求非常敏感能及时调整学科专业,而我国的情况很难办,学校没有完全把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结合起来。

(八)国外高校毕业生就业新动向

1.政府教育部门更加重视高校毕业生就业,法国,2008年成立了大学生毕业专向领导机构,美国纽约州成立大学生就业委员会,增加大学生就业机会。

2.先实习,后雇佣

美国大学和雇主协会2008年有一个调查,90%的雇主愿意通过实习发现他们满意的员工。我国的情况很难,找一个实习单位很难,所以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没有得到提高。

五、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 对大学毕业生就业有8个不利因素: 1.金融危机对就业产生重大冲击 国际方面:

国际劳工组织1月28日发表的全球就业机制报告指出09年的失业人口和07年相比要增加180万至30万,如果形势继续恶化,失业人口可能增加1000万。

美国2008年失业人口达到260万人,创二战以来最高水平,预计2009年底美国的失业率将达到8.7%.我国的目标是控制在4.6%。

2008年10月以来,世界多家企业纷纷宣布裁员。国内方面:

国际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对我国经济的负面影响日益加深,加上我国经济生活中尚未解决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目前我国解决运行中的困难增加,经济下行压力加大,2008年第四季度我国GDP同比增长6,8%名为十年开最低增幅。

企业特别是以出口为主的劳动密集型的中小企业出现金融困难,部分企业停产关闭,规模裁员和职工待岗接业现象逐步增多。大学生就业重心下移的压力逐步加大。因为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劳动力相当充足的大国,与西方大学生不一样,白领当不成还可以当蓝领,但中国的大学生不具有比较优势。

去年10月以后,我国就业形势出现了三个变化值得注意:

一是城镇新增就业人数增幅下降,前9个月平均是90%,到十月份是8%。

二是企业的用工需求出现下滑,三季度后用工需求下降了5.5%,今后可能还要增多。三是企业现有岗位流失严重。高校毕业生受影响较大

(1)地域,涉及东、中、西部地区

(2)行业:金融、证券、外贸、房地产等行业(3)学历层次,特别是对高职、高专毕业生影响较大

(4)用人单位类型:中小民营企业冲击大,但是从08年的就业数据看,中小民营企业能吸纳大学毕业生的30%。

从学校的情况来看,校园招聘会,用人单位数量和岗位数量都在减少,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取消校园招聘会;

2.取消录用已签定的协议的应届毕业生 3.推迟已录用的2008级毕业生的入职时间 4.提高学历要求 5.降低薪水

2.受金融危机影响,高校学生普遍感受到就业形势的幅面压力,在压力下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焦虑,也出现在非毕业生身上。

高校毕业生就业不稳定因素增加,高学历的毕业生的就业率在下降,高职、高专生的就业率下降。就业忧虑极易转变为就业焦虑。

就业敏感性强的活动、区域、人群等易生事端,一些大型招聘活动有形无实。一是金融的招聘单位减少,二是西部地区,民族院校的学生就业比东部更困难。

3.高校毕业生总量持续增加

4.高校毕业生占城镇新增就业岗位的比重持续增加,从04年到07年一直是900万,08年新增就业岗位是1000万,到09年城镇新增就业岗位是900万,而大学生就占了611万。

5.结构性的矛盾依然突出,就业流向分析图中显示,东部地区就占了一半。6.毕业研究生、本科生供给解构与社会人才需求解构不相匹配。一级学科:工学就业最高,法学最低(每个学校几乎都有法学专业。)

二级学科:排在前面的是工学,排在后30位的比较复杂,有临床医学、中医学、公共管理、工商管理等。7.大学生的能力问题 有过实习经历的都要高于没有实习经历的,实际上学校也需要反思,大学生自己最欠缺的是实践经验,其次是社会关系。学校就业指导和服务还需进一步加强,学生对就业指导课的需求是非常强烈的,现有的就业指导课不能满足学生的要求。分析就业信息,开拓毕业生就业市场,政策宣讲和咨询,个性化就业辅导。

8.自主创业的人数还在低位徘徊,不到毕业生人数的1%,英国是1.2%。前面谈到是面临的困难和挑战,现在谈论如何应对。

中央领导同志高度重视12月14日胡锦涛考察了辽宁考察人才市场,提出要实施更加积极的政策,全方位的促进就业。温家宝也就这一问题提出把高校大学的就业问题,摆在就业工作的首位。1月7日,温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专题研究部署毕业生就业工作,这个会议在历史是第二次。19日国务办下发了《关于加强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通知》。

《通知》提出七方面政策举措,1.鼓励和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城乡基层就业,基层就业单位的范围要有所扩大;

2.鼓励高校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就业,国务院从02年提出高校毕业生落户要取消落户限制; 3.鼓励骨干企业和科研项目单位积极吸纳和稳定高校毕业生就业;

4.鼓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对个体经营免收事业性收费,小额贷款达到5万; 5.强化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和就业指导;

6.提升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能力,促进学生的学习实践;

7.强化对困难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援助(困难家庭学生、录用公务员,)。

国务院将教育部和人力资源部的职能进行调整。现在由人力资源部牵头,会同教育部等部门拟定毕业生就业政策,负责毕业生离校后的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教育部负责毕业生离校前的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今后一个时期教育战线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主要任务是,在继续加强和推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基本制度建设的基础上,立足教育部门的职责,把战略重点和工作重心放在更加注重全面增强高等教育与社会需要的适应性,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毕业生就业竞争力上来,创造更加注重教育系统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建设和全面提高就业指导服务水平上来。一手抓教育培养,一手抓就业指导。

(三)教育系统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七项重要举措 1.高度重视、迅速行动,逐一作出决定?

2.全面系统地对2009年工作进行动员部署和推动。3.广泛征集信息 4.挖掘政策潜力

5.加强就业服务的针对性 6.强化离校前的实习、实践 7.对于教育领导确保安全、稳定 8.教育引导

(四)应对当前就业形势、教育系统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五项主要政策 1.优化人才培养结构,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适当扩大工学方面的研究生

2.专业学位允许应届学生报考,正在出台组织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政策

3.进一步扩大农村教师待岗计划,3直5年制定农村教师岗位新的机制,将来农村教师岗位出现空缺的时候,要优先录用待岗计划服务期满的大学毕业生。

4.积极支持高校毕业生入伍,投身国防建设,每年的11月12日是入伍时期,采取预征的办法,学生离校前征兵部门进入学校进行预征,预征完后,学生先回家庭所在地,到11月份从家庭所在地入伍。

政法院校进行招生体制改革,高职学历的学生免试进入成人本科或者通过一定考核进入普通本科。

毕业生就业工作汇报案例 篇8

敬爱的党支部:

不知不觉中,我已经是应届毕业生了,直接面对的就是就业,今年的就业压力其实也不小,最近学校有过好几个校园招聘会,参加招聘会难免就会和上课发生冲突,而这个学期所有的课都是专业课,就这个问题,我在这里说说自己的看法。

第一,一定要保持一个平和心态。算一算,每个大学生都已经苦读十多年,一些大学生对就业产生过高的期望,一是希望有高的薪水,二是希望有好的工作地。其实,大学毕业生也是一个普通的人,如果在一个班里,都不是最优秀的,更别说走到外面去,那又怎么能把自己看得很高呢。“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作为新一代大学生,我们要自觉改正不好的习惯,努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要清醒地认识到自己还是从零开始,要吃苦耐劳,艰苦奋斗。

第二,要正确处理找工作和上课的关系。就业不能太盲目,一定要根据自己的兴趣,所学专业来就业,这样才能发挥自己的专业技能,看清楚招聘单位招聘的要求是否有你所学的专业再去投简历,如果没有就不要去招聘现场投简历,因为既浪费时间又没有结果,还不如好好地上课学专业知识。招聘单位首先看重的又是你扎实的专

业知识,当忙于找工作的时候绝对不能放松学习,要清楚认识到学业还没有成。

大学毕业工作总结汇报 篇9

结婚即将六个月了,大学毕业整整四个月了,儿子出生整整两个月了,去上海培训也快一个月了,参加工作整整十三天了。距离考完驾照的科目二九项整整八个小时过去了。从进入我就一直不断更换状态中。

新婚之喜,初为人父的激动,上岗的不容易。走过生命的四分之一后,一个男人这一辈子所需要经历的几件大事我算了算,应该完成了五分之一。我还需要做好工作,孝敬长辈,教育孩子,照顾老婆。

岩哥说,你今年三喜,过年得好好给老天爷磕八个响头。我想了想,我确实想给他老人家磕,要是能看见,我磕八十个都愿意!

自从儿子出生的那一刻起,我才真真正正切切实实体会到了“可怜天下父母心”这句话,看着躺在手术室里的大岩同学,我骨头缝里都在颤抖,签字的时候,明显能感觉到滚烫的泪水滴到发抖的手上。抱到孩子的那一刻,我真的很想好想好想感谢两个伟大的女人,妈和媳妇,是她们赐予了我生命和我儿子的.生命。女人生孩子,用“以命换命”来形容真的不为过。

抱着刚刚出生的小潇阳,感觉就像是做梦一样,但我第一感觉就是,“这孩子真随姜岩。”看着怀里还没睁眼哇哇哭的小潇阳,有种莫名的喜悦到极致的手足无措感。也许父子之间也有心电感应,在手术室外等待的时候,突然隐隐约约传来一声响亮的哭声,我就知道这是我的孩子,当我问旁边的亲戚的时候,都说没听到,过不到五分钟,小潇阳就抱出来了。

潇阳是在他妈妈预产期那天出生的,去医院的时候他妈妈开车,我坐在副驾驶上,我妈拎着大包小包坐在后边。每当和别人谈起大岩同学生孩子的时候,我总会很自豪向别人说,我媳妇独立能力超强,然后把这个例子举出来。不过这一点,我也很佩服她,我相信没有几个女性能够做到。

潇阳是个幸福的宝宝,出生在一个和谐美满的家庭,爷爷奶奶,姥爷姥姥都还挺年轻,还有快八十的老奶奶,有大爷大娘,还有个属虎的堂姐姐。有舅舅舅妈,还有个比他大八个月的小表哥。所以,等他长大后,会很幸福很幸福。

在今后的日子里,我得把全部心思全部精力都放在工作之中,扎实严谨。

下面把潇阳的资料登录一下。

姓名:冯沐秋

乳名:潇阳

性别:男

民族:汉

年龄:两个月

出生日期:209月23日 晚 22点10分

农历:辛卯年 丁酉月 辛巳日(秋分)

生肖:兔

爱好:吃奶和睡觉

梦想:健健康康的长大

星座:天秤座

籍贯:山东省济宁市泗水县

爸爸:冯新

毕业半年工作总结汇报书 篇10

毕业参加工作半年整,本欲一年整时再行报告,然忽记起自己是个记性差至极点之人,很怕到时便已记不起这半年这些天发生的种种故事,因作此文于二〇〇七年十二月二十五日,纪念我那逝去的再也找不回的日子们,毕业半年工作总结汇报书。6月26日晨,怀揣劳苦了四年终于骗到的毕业证书和学士学位证书走上工作岗位,以为至此告别苦涩难熬囊中羞涩空怀梦想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学生时代,半年来发现前句的宾语果然被谓语谓中,只是修饰宾语用的那些个定语却一个个依旧昂首挺胸目空一切地骑我头上作威作福,我也依旧是低声下气低三下四地在若干大山的压迫下做牛做马。但这不是问题,总有一天,我会成为一个有钱人。到那时,哼,我每顿早餐都喝鸡蛋汤,每顿午饭都吃两盒快餐,每顿晚饭我都去街角那大排档吃,还喝啤酒,……(以上删去247896字,详见《郭德纲相声选》二〇〇七年一月第二版 郭德纲整理编著)刚进公司时处处以一个本科毕业生自处——也是,整个地区公司也没多少本科生,仅有的一个硕士已是地区副总的职务——而现实是:我仅仅是个实习生。在机修车间待了两个月半还余,每天除了肉体受苦外还有精神刺激,此点我身边的人都有所了解,或多或少!两半月后我瘦了多少我也不知道,只看到镜子里的我眼眶突出,嘴巴突出,颧骨突出,所幸腰椎间盘还未突出,令我伤心之余不免欣慰。在最难熬的时候,9月16日,我做了一个决定——……(出于个人隐私保密原则,以上删去5287字),痛不欲生,工作汇报《毕业半年工作总结汇报书》。第二天,一纸调令将我从苦海中捞出,进入现在所在岗位,喜极而泣。当时悲喜两重天,至今难忘。以后的工作悠闲自在,悠然自得,却也在如此的氛围中收益良多,感谢领导。10月4日,短途短期旅行。(旅行心得详见文章《之行》)。10月10日,毕业以来首次畅饮,与在这个城市中最好的同学、同事和朋友。人不多,连我在内四人而已。但很放纵,也很发泄。当晚吐得像条狗,终于发现我是如此地害怕独自赶路。朋友永远都不会嫌少。11月13日,跟随领导出差江阴,学习为主,收益不少,自信心自此暴涨。文章越做越有虎头蛇尾之嫌,本想加上许多感慨许多感悟和许多感动,却不知应该说些什么。看来之前对自己的评价是正确的:我果然江郎才尽矣。感谢CCTV、MTV、CHANNAL-V!感谢主办方给我的这次机会!还要感谢我的父母、家人一直以来对我的支持和鼓励!感谢我的歌迷朋友们!谢谢!谢谢!谢谢你们!借此机会我还要对我的偶像团队——国际米兰表示祝贺,祝贺你们在这一年内所取得的成就,也要谢谢你们在这几年内给我们这些球迷带来的激情和惊喜,我永远和你们在一起,我会一如既往地支持你,还有爱你!

初中毕业年级教学工作汇报材料 篇11

长安十中

2013年3月

初中毕业年级教学工作汇报材料

2012年,在上级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我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同时也显露出了一些不足,我校对其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研究、探讨,使我们清楚地看到我们教学的不足,促使我们在以后的工作中更好地调整教学策略,加大改革力度,提高我校初中教学的整体水平。

前车之鉴,后事之师。通过对今年中考成绩的详细分析,我校学生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基础较差,偏科严重。为了提升全体学生的学习质量,更好地完成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学任务,为了使我校2012级的教学与复习工作能够有计划、有步骤、有实效地开展,以达到提高我校中考成绩的目的,特制定我校九年级教学工作安排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新课程标准》、《中考说明》为依据,根据各学科特点,结合我校学生实际,要求各科教师有的放矢,制定祥实的教学复习计划,切实加强九年级教学和复习备考的计划性、针对性和实效性;以提高课堂教学实效为中心,抓基础、抓重点、抓落实、整体推进;本着“面向中等抓基础,培优补差分层推进”,坚持以人为本的观念,切实加强九年级的教育教学管理,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从而提升九年级教学及中考复习工作的水平。

二、工作目标

力争使我校2012年初中教育质量在全区排名有所提升,争获初中教育质量优秀奖:重高1、2班各6人,共12人,优秀率10%,合格率69%。

三、工作设想

1、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学校成立了九年级工作领导小组,要求教师树立质量意识,切实加强九年级教学管理。定期召开复课会,利用课余了解教师教学情况及学生学习情况,共同探讨,调整思路,齐心协力,力争把九年级教学和复习工作抓细、抓实、抓出成效。

2、强化教师中考研究交流意识

首先,加强对《新课程标准》、《中考说明》和考题的学习和研究,虚心向历年结对子学校铁一中学习,安排教师四月中旬外出听课,学习新理念,了解新动向,五月中旬请铁一中教师前来进行各科考前辅导,六月中旬,请其对学生进行心理指导。其次,再研究近三年来的中考试题,明确各阶段复习的重点,选择恰当的复习方法策略。要充分利用现代媒体的优势,收集中考信息。在此基础上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教学和复习计划。最后,各教师要充分发挥好集体备课组的作用,按照学校的要求统一进行、练习、测试,尽力缩小学科差距,做到扬长避短,共同提高.3、制定合理方案,促进均衡发展

实施“抓两头,促中间”策略。九年级组和各班要加强培优工作,要把工作的主要着力点放在“中间”学生身上,尽可能地扩大中考总分在400以上和全科合格的人数比例;对基础薄弱的学生多给予关心、帮助和鼓励,帮助他们提高成绩。

4、合理科学分配学习时间

针对学生存在的基础较差、偏科严重的问题,学校将为毕业班学生进行第八节补弱,要求各学科老师科学合理地运用补弱的时间,解答学生们在学习中存在的各种问题,要更多地个别答疑、辅导。

语文、英语两科要充分利用好早读,对基础知识和古文名句等进行背诵,及重要内容的读和背;数理化,加强学科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充实理化实验课,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探究能力;对语文、英语两科中的句型、写作、简述类题目和数学、物理、化学三科中涉及计算、证明、简述类的题目,一定要训练学生答题书写规范,避免因各种不规范形成学生的不良习惯而在中考时无谓失分。

5、切实加强班级管理

班主任老师一定要以爱心、以宽容、以责任感、以辛勤工作致力于建设一个积极向上的班集体,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去影响教育学生。进入九年级后,学生由于面临升学的压力,可能会出现各种心理问题,班主任及任课教师要深入细致地做好学生的心理疏导工作,激励学生以良好的心态去面对挑战,不能以简单粗暴、急风骤雨式的方式管理班级;严禁学生的非正常流失,控辍保学,以保证参试率。

6.召开中考复习动员大会,学校将及时召开家长会、学困生会,听取家长对学校合理的建议和意见,解答家长疑问,与家长进行思想上的沟通。并要求班主任做好家访工作,发现问题及时解决,确保每一个学生坚持学业,逐渐提高成绩,以提高合格率、优秀率。

7.九年级组要认真组织好月考、阅卷工作,认真分析学生的答题实况(尤其是书写情况),以便改进教学方法,改变复习策略。学校将会对每阶段的成绩进行总结、分析,召开表彰会,对全级前50名学生、特别是进

步幅度大的分别进行奖励、对51名--100名予以鼓励,以推动学习的新局面,进而提高中考成绩。

以上是我校对2011年中考成绩的总结与反思及2012级教学复习工 作的一些设想,我们将不断探索、不断完善,争取成绩有所突破,为我区的教育事业做出贡献。

长安十中

上一篇:条幅内容和演讲稿下一篇:创业者个人素质的经验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