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是如何被败坏的

2024-08-18

鲁迅是如何被败坏的(通用3篇)

鲁迅是如何被败坏的 篇1

申论资料(5.25)

(1).申论范文:“课上不讲课下讲”岂止是师德败坏

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范文:“课上不讲课下讲”岂止是师德败坏

教师故意不完成教学任务,通过“开小灶”的方式私相授受,跟公务员明面上不给群众办事,私下以寻租的方式给人办事没有什么区别。

治理在职教师有偿补课,河北有了新动作。从现在起到年底,河北将在全省开展中小学校和在职教师有偿补课集中专项治理,并重点查办在课堂上故意不完成教育教学任务、课上不讲课后讲并收取补课费,以及打击报复不参与有偿补课学生等严重违纪、败坏师德的行为。

禁止在职教师有偿补课,是若干年来各地教育部门始终大力抓的治理项目。然而,由于补课收益显著,在职教师有偿补课至今没有杜绝,甚至在一些地方依然大张旗鼓。不乏教师在正式课堂上为自己的“小班”打广告,拉来学生以后,获得比工资高得多的收入。

在职教师从事有偿补课,不仅破坏了教育生态,还让师德在利益的糖衣炮弹攻击下败下阵来。为了“引导”学生参加自己的课外补课项目,很多教师在课堂上有所保留,故意不讲完应该讲授的知识,学生遇到需要解答的问题,更是支支吾吾,明明知道也不愿意解释清楚。课堂教育成了应付,有偿补课才是正餐,学生和家长为了不耽误学习,不得不接受事实,主动或者更大程度上被动地参加补课。

课上不讲课下讲,不仅是师德缺陷,还是教师未能履行基本职责的表现。尤其对作为公职人员的公办学校教师,应把这种行为纳入教纪和校纪的约束范畴。本质上说,教师故意不完成教学任务,通过“开小灶”的方式私相授受,跟公务员明面上不给群众办事,私下以寻租的方式给人办事没有什么区别。

在职教师有偿补课多年来治理难,在于补课的收益太大,惩治的力度太小,在有些地方还出现了法不责众的荒诞局面。跟党政机关所受的全方位监督不同,学生、家长跟教师的关系更微妙,受到不公正待遇的学生、家长不敢真正跟有偿补课的教师撕破脸。如果监督机制失灵,违规教师得不到严肃处置,有偿补课的风气会更加嚣张,即便原来没有从事补课的教师也可能因为眼红而参与进来。

传统上认为,公办学校教师端的是铁饭碗,因为并不直接掌握公权力,所以他们也离针对公务员的反腐较远。其实,教师掌握的教育权,同样是公共权力的一部分。教师主要收入来源于财政拨款,传授知识是在履行公共职责,传授的知识可以说是一种非物质公共资源。从事课外有偿补课,就是变卖公共教育资源,滥用公共教育权力,属于一种变相的以权谋私。

有效治理有偿补课,应建立在保障教师正常待遇的前提上,从而让教师全心全意投入到课堂教学。如果最基本的待遇都不能按时足额发放,那么教师就会产生以手里的教育权寻租的想法。现实中,教育培训市场为教师提供了诱人的回报,与教师正常收入之间存在鸿沟。不是不允许教师“下海”,利用专业技能获得更好的物质回报,而是

不允许脚踩两只船,既掌握公办学校的教育权,又利用这种教育权引导学生参加课外补习。

客观来说,那些在课外补习市场“价码”高、受欢迎的教师,往往是在重点学校受学生和家长认可的教师。他们的确有能力在市场上发挥更大的个人价值。但是,个人能力与公共教育资源要明确区分,教师从事有偿补课的收益,除了来自于其个人专业技能,还源于对公共教育资源的滥用。在整治在职教师有偿补课的行动中,应当明确这样一个认识:监督公共教育权,也是监督公权力的体现。

(2).热点时评:孩子作文套路深 解套还须下套人

国家公务员考试热点时评:孩子作文套路深 解套还须下套人

有人说,孩子撒谎首先是从写作文开始。人们在作文上集体撒谎或者集体矫情,伤害的显然不仅是文学意义上的“才情”。

一众小学生,作文套路深。最近,据媒体报道,成都有教师总结了小学生作文的套路,不论什么作文,有学生总是用“在我的一生当中,遇到很多事,像星星一样多„„”开头,还有一个班有10多个孩子同时看到小男孩“让座”,很多学生作文里总有小卖部老板站了几天等着退顾客钱„„这些奇葩作文令人忧虑。

天真无邪的孩子,一写作文就谎话连篇,甚至沉浸于虚构故事营造的幻觉。如此流弊对于公民的人格塑造和个性养成,显然在扮演着“坏”角色。

曾有专家指出,目前80%以上的孩子不会写作文,这和作文教学“多套路少体验”不无关系。学生作文的假大空,无非是三个肇因:

第一,老师就这么教的。内容同质化、手法模式化,求稳求平,拒绝创新,有多少篇“范文”,就指引了多少条套路。

第二,考试规则就这么要求的。这就像应试教育和高考指挥棒的关系一样,有什么样的考试作文要求,自然就有什么样的学生作文格局。在学生作文中,诗情画意和异想天开往往被“常识”所扼杀。个性化的语言尝试,被大班教学的“整齐划一”所遮蔽,结果就是千文一面。

第三,学生缺乏生活经验,却非要写一些高大上的话题,“无话可说”才是最合理的常态。几十年不变的作文题,偏偏要孩子左右逢源、如鱼得水,别说小学生,就是高中生,也只能这么“榨”出来。参加过高考阅卷的一位高中语文教师感慨,每年的高考,“陶渊明、苏轼、司马迁”这三人基本就“全活一次”。原因何在?用一些学生的话说,“这三人被称为‘套路’三巨头,但凡涉及理想、目标、心态、责任的题目,全部可以用他们解决。”学生成为“好词好句好文”的搬运工,又有什么奇怪的呢?

“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靠间接经验过日子的学生,在作文上留下满纸荒唐,也是其情可谅的事。有人说,孩子撒谎首先是从写作文开始。人们在作文上集体撒谎或者集体矫情,伤害的显然不仅是文学意义上的“才情”。孩子作文套路深,解套还须下套

人。让语文教学多接点地气、让人文教育多些真善美、让素质教育关注价值与过程,小学生的“套路作文”也许才会真正有药可医。

鲁迅是如何被败坏的 篇2

一、鲁迅作品的特点

(一) 强烈的悲剧意识。

鲁迅在《南腔北调集·我怎么做起小说来》中提到“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 意思是揭出病苦, 引起疗救的注意”。纵观鲁迅的作品, 大都是写劳动群众和下层封建知识分子的悲剧, 他笔下众多耳熟能详的悲剧人物, 如阿Q、孔乙己、陈士成等。他还善于在悲剧中塑造富于喜剧性格的典型形象, 通过喜剧性来强化悲剧性, 如《故乡》中的杨二嫂, 《离婚》中的爱姑等。即利用悲剧内容与喜剧形式相统一的方式来体现悲剧人物的悲剧命运, 也就是“含着眼泪的苦笑”。

(二) 耐人寻味的内涵。

因为写小说的目的是“揭出病苦, 引起疗救的注意”, 所以鲁迅的作品往往在简单叙事的背后, 有着极其深远的内涵, 人物病态实质上是社会病态的折射, 人物的悲剧其实是社会的悲剧。如《药》中, 华家和夏家的悲剧, 只是大社会背景下的一个角落, 医治肉体上的病意在医治精神上的病, 批判国民的劣根性旨在暴露旧制度弊害。而这些, 我们都要经过仔细的咀嚼、思索和品味才能理解。

(三) 带讽刺性的幽默。

鲁迅在《再论雷峰塔的倒掉》中说“悲剧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他的一些作品非常善于在戏剧性的谐趣中容纳悲剧的主题。他提倡笑中含刺的幽默, 就连《祝福》这样的悲剧, 也都把最后一幕安排在了年终祝福的喜庆背景下, 用“轻松”的文字收尾。他对阿Q、孔乙己等悲剧人物首先基于深深的同情, 先“哀其不幸”, 而后再“怒其不争”, 对他们的可悲性格进行嘲讽。

二、金庸作品的特点

(一) 包蕴了博大的中华传统文化。

细读金庸的作品, 他把中国传统文化中美好的一面, 诗情画意的一面表现得淋漓尽致, 将儒、道、释教中的哲学原理, 古老中华的民俗民风, 深刻地、生动地呈现在人们面前。作者通过对众多人物, 故事情节的描写, 对“忠孝仁义”的孔孟之举, 进行了大量的宣扬, 从而使小说打上了鲜明的中国传统思想, 道德观念的烙印。在金庸作品中, 还包含了大量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 有诗赋乐理, 琴棋书画, 天文地理, 数学和医学, 有奇门遁甲, 五行八卦, 还有武侠小说必不可少的武学, 这些都是现代书籍中无法找到的事物。

(二) 演绎了中华民族的沧桑岁月。

金庸的作品以中国古代历史的兴衰为舞台, 从古代中国各个不同的历史年代取材, 远至春秋战国, 近至宋元明清, 跨越了两千多年的中国历史。既写了改朝换代的历史演变, 又写了民族之间的纷争离合;既写了统治阶级内部的钩心斗角, 又写了黎民百姓的悲欢离合;既写了战争年代互相厮杀的战争画面, 又写了太平盛世的繁荣景象。由此, 使生活在现代文明社会的中国人得以与遥远的历史亲密接触, 从中领略到中国五千年的历史沧桑。

(三) 刻画了众多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金庸的作品中塑造了许多血肉丰满、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大大丰富了中国小说的人物画廊。在他的笔下, 有潇洒忠义的侠士, 有慈祥仁善的得道高僧, 有大奸大恶的小人, 伪君子, 还有行事怪僻, 却又不乏善良之心的“怪人”。可以说金庸笔下的很多人物形象都深深地刻在了读者的心里, 像浑厚木讷、心明智清而又以天下为己任的郭靖;悲歌慷慨、潇洒不羁而又急他人所急的胡斐;桀骜不驯的杨过;自由洒脱的令狐冲和“其声宏也类有德”的“伪君子”岳不群……试问, 在中国文学史上, 有几人能像金庸作品一样给我们提供如此多的性格迥异的人物形象?

(四) 娴熟的创作技巧。

创作艺术技巧上别的不说, 单说金庸小说的回目设计, 可谓是匠心独运, 既丰富博大又新颖独特。从《天龙八部》的回目来说, 该书共有五册, 每册的回目自成一首词, 合起来便是《少年游》、《苏幕遮》、《破阵子》、《洞仙歌》和《水龙吟》五首宋词。五首词词牌各不相同, 长调短调, 平韵仄韵, 豪放婉约, 兼而有之。既继承了古典小说回目的特点, 又丰富发展了传统的手法, 读者不仅读了故事, 而且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了古典诗词的文化滋养。其精细严谨而又洒脱自如, 开拓创新, 确实是前无古人的。

三、金庸作品进入中学语文教学的优势

如今, 金庸小说的价值被越来越多的人承认, 甚至有人说“凡是有华人的地方, 就有金庸”, 这话的确不假, 金庸的武侠小说激活了中国文字在现代的再生力, 丰富了我国的文化, 能为中学生提供丰富的艺术营养。

(一) 符合中学生的阅读心理, 激发其阅读的兴趣, 培养其良好的语感。

当今语文教育有三大难———文言文、周树人、写作文。在这同时, 电视、网络也冲击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挤占了他们的阅读时间。什么东西能给我们保留还击的余地?武侠小说是个不错的选择。

传统教材所选的课文, 的确有不少经典名篇, 具有永恒的思想及文学价值。但也有不少篇目所反映的价值观念或所刻画的人物形象, 已经明显滞后于当代中学生的精神视野, 难以激发他们的共鸣。传统语文教材给我们的总体感受是:可敬而不可亲, 或者可以说是高不可攀。面对严肃古板有余而生动活泼不足的教材, 有多少学生能从中体会到语文学习的乐趣呢?而金庸的武侠小说却有着引人入胜的特质:其跌宕的情节, 绚丽的辞藻, 生动的表述……都非常有助于学生培养良好的语感。

目前正在陕西师范大学读中国现当代文学硕士的李跃力同学在网络帖子上表明, 他之所以对文学专业产生兴趣, 要感谢金庸武侠小说的启蒙, 上初中和高中阶段他对武侠小说特别痴迷, 从中感受到文学的无限魅力。他没有觉得看武侠小说有什么不好的影响, 相反好处很多, 比如金庸小说离奇的故事情节激发了他的想象力, 小说中使用的很规范的汉语表达方式培养了他很好的语感。

(二) 丰富的历史知识, 让中学生更好地了解历史人生。

金庸小说演绎了中华民族的沧桑岁月, 蕴含了丰富的历史知识。我们的历史教科书教给学生的历史知识, 可能远没有一部《书剑恩仇录》来的形象、生动、深刻。从金庸的武侠小说中, 学生可以了解到, 郭靖是南宋的, 西夏的叫完颜, 辽国的叫耶律, 蒙古的叫铁木儿, 张丹枫是明初的, 于谦那时候就有倭寇, 等等。对此, 北大教授严家炎认为, 江湖世界是社会现实的折射, 只不过金庸运用了夸张甚至荒诞的形式。由此可知, 武侠小说教给学生的并非只有“武”, 更多的是“侠”, 还有历史人生。

(三) 体现语文教育的宗旨, 提高中学生语文素养, 促使其精神健康成长。

语文教育不是单纯地识字和语法教育, 而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 探究能力, 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而对文学的阅读、理解则关联着一个人的精神成长。因此, 如何通过语文教育让学生接触到更多的文学形式, 接触到更丰富的文化现象和文化观念, 促使中学生健康成长, 是语文教材编写和教育教学过程中必须注意的大问题。

以金庸武侠小说为代表的“武侠文化”, 影响非常广泛, 成为通俗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倘若我们承认语文教材担负着促进中学生全面发展方面的价值追求的责任, 那么就不应该对武侠小说持视而不见或不屑一顾的态度。文化是多元的, 包容性是文化最为可贵的品质之一。既然要让学生获得较为全面的语文素养, 就不能狭隘地只传播自以为“高雅”的或“正统”的文化。事实上, 很多时候文化虽有雅俗之分, 但无高下、正误之别。根据中学生的特点, 给予他们兼容并蓄的丰富知识, 要比过去那种“有选择”地给予更有好处。

四、中学只是学生走向鲁迅的初级阶段

不可否认, 在我们的记忆中, 学过的印象最深的课文都是鲁迅的, 这不仅仅是因为鲁迅的作品是重点, 我们背诵过, 更重要的是他笔下的人物形象前无古人, 后无来者, 比如阿Q、孔乙己、闰土、祥林嫂, 等等。还因为他的作品中很多名句几乎成了我们的口头禅, “世上本没有路, 走的人多了, 便也成了路”“不在寂寞中爆发, 就在寂寞中灭亡”, 等等。但是, 鲁迅的有些文章实在是晦涩难懂, 要中学生去理解要求未免有些太高了, 连鲁迅自己都说:“中国书籍虽然缺乏, 给小孩子看的书虽然尤其缺乏, 但万想不到会轮到我的《呐喊》。”当年《呐喊》、《彷徨》再版时, 鲁迅就不愿意, 说不要用他阴暗的念头影响小孩子。想想我们学习鲁迅的作品是为了什么, 是认清当时中国社会的黑暗?是认清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是领会革命者的悲哀?最终目的是让学生觉醒?爱国?学会做人?但是这样圈子未免绕的大了些。因为, 相对来说更容易令人理解的金庸作品也可以做到这些, 何必要让中学生去刻意领会鲁迅那些晦涩难懂的东西呢?

当然, 很多人会担心武侠中宣扬的善恶因果报应思想, 浓厚的迷信思想, 以牙还牙、以眼还眼的复仇思想会带给中学生更多的负面影响。但是, 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 当下很多人都是读金庸古龙过来的, 纵观整个局面, 还是积极影响大于消极影响。况且鲁迅的文章也会带给学生一些消极影响, 究竟哪一方的影响更大些, 恐怕还不太好说。

难道我们要摒弃鲁迅吗?不, 绝对不能。鲁迅是我们的“民族魂”, 岂有抛弃的道理?更何况, 鲁迅作品中相对来说比较好理解的篇目也不少, 比如《少年闰土》、《阿长与山海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等, 这些文章都带有童真和乐趣, 很适合中小学生阅读和学习。至于鲁迅的《拿来主义》、《狂人日记》、《药》之类内涵比较深刻的文章, 应该放在学生合适的阶段再学习。

在教育心理学中, 有一个非常著名的试验, 是由一位叫格赛尔的美国心理学家完成的。这个试验叫做“双生子爬梯试验”, 研究的是双生子 (即双胞胎) 在不同的时间学习爬楼梯的过程和结果。格赛尔选择了一对双胞胎, 他们的身高、体重、健康状况都一样。让哥哥在出生后的第48周开始学习爬楼梯, 48周的小孩刚刚学会站立, 或者仅会摇摇晃晃勉勉强强地走, 格赛尔每天训练这个孩子15分钟, 中间经历了许多的跌倒、哭闹、爬起, 终于, 这个孩子艰苦训练了6周后, 也就是到了孩子54周的时候, 他终于能够自己独立爬楼梯了。双胞胎中的弟弟, 基础情况跟哥哥完全一样, 不过格赛尔让他在52周的时候才开始练习爬楼梯, 这时的孩子基本走路姿势已经比较稳定了, 腿部肌肉的力量也比哥哥刚开始练的时候更加有力, 并且他每天看着哥哥训练, 自己也一直跃跃欲试, 结果, 同样的训练强度和内容, 他只用了两周就能独立地爬楼梯了, 并且还总想跟哥哥比个高低。

一个是从48周开始, 练了6周, 到了54周学会了爬楼梯;另一个是从52周开始, 练了2周, 也是在54周时学会了。后学的尽管用时短, 但效果不差, 而且具有更强的继续学习意愿。格赛尔原来认为这只是个偶然现象, 于是就换了另一对双生子, 结果类似;又换了一对, 仍然如此。如此反复地做了上百个对比试验, 最终得出的结果是相同的, 即孩子在52周左右, 学习爬楼梯的效果最佳, 能够用最短的时间达成最佳的训练效果。此后的几年, 格赛尔又对其他年龄段的孩子在其他学习领域进行试验, 比如, 识字、穿衣、使用刀叉, 甚至将试验领域扩展到成人的学习过程, 都得出了相类似的结论, 即任何一项训练或教育内容针对某个特定的受训对象, 都存在一个“最佳教育期”。

借用这个实验, 类比推断, 我们认为接受鲁迅内涵较深刻的作品“最佳教育期”不是在初中, 初中, 只是学生走向鲁迅的初级阶段。等学生的理解能力上升到一个较高层次后, 再看鲁迅的文章就比较好懂了, 比如高中, 大学阶段较适宜。有很多网友也表示了类似的观点, 如猫扑网友说:“当时年纪小, 读不出味道, 直到自己在社会上混迹几年过后才能感觉到其中的含义, 现在很少能看到这样好的杂文了。”腾讯网友表示:“长大后, 我就理解了他。随着年龄的慢慢增长, 知识的慢慢积累, 也越来越了解这位伟人了。现在上了大学, 也会在图书馆里借些他的书, 慢慢体会那个时候他的感情。”

所以学生要在有足够能力的时候, 再去解读鲁迅那些高深的作品。否则, 似懂非懂, 只会是对这位导师的亵渎。

综上所述, 鲁迅作品中那些晦涩难懂的作品在中学语文教材中被删而被金庸作品所取代, 这是符合语文教育的宗旨和规律要求的, 是适应时代发展趋势的需要, 充分体现出当今中学语文教材的价值取向。我们要正确理解和看待这种变化。

摘要:文章通过分析鲁迅小说及金庸小说的特点, 指出金庸小说进入中学语文教材的优势, 认为中学阶段只是学生走向鲁迅的初级阶段, 并不宜学习鲁迅内涵较深刻的作品。所以那些晦涩难懂的部分鲁迅作品在中学语文教材中被删而被金庸作品所取代, 符合语文教育的宗旨和规律, 体现出当今中学语文教材的价值取向。我们要正确理解和看待这种变化。

关键词:中学语文教材,鲁迅作品,金庸作品

参考文献

[1]鲁迅全集:卷6[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5.

[2]王西平, 张鸿才.悲剧内容与戏剧形式的统一——试论鲁迅小说的一个艺术特点[J].www.cnki.net.

[3]杜良贤.试论鲁迅小说的美学特点[J].邯郸师专学报, 1994, (1) .

[4]王菊芹.医学语境中的独特叙事——论鲁迅小说的艺术特点[J].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 (3) .

[5]肖肇南.试评金庸小说的艺术特点与成就[J].教育艺术研究, 2008, (9) .

[6]杨智.浅谈金庸小说的回目特点[J].北京市计划劳动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4, (12) .

[7]张天明.谈金庸小说进课堂与中学生课外阅读指导[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 2007, (6) .

[8]金鹏飞.关于中学生阅读的几点理性思考[J].安徽文学, 2008, (3) .

人是如何被洗脑的 心理学 篇3

院系:体育学院

专业:体育教育

班级:体育教育二班

年级:10级

学号:20105131208

姓名:肖克凡

论文题目:人是如何被洗脑的

指导老师:王才玉

人是如何被洗脑的

洗脑是指意识的强制性灌输,属于精神控制,也被定义为一种在真实中建立偏见的宣传方法。在意识同化的过程中,洗脑是最直接最有效的可控手段。洗脑的实施人需要明确规划出洗脑的全过程,并根据需要适当强化或弱化某些环节。精细地说就是被人用一种经过设计的方式灌输了一种观念,并使这种观念根深蒂固,无论它是否是一种听来荒谬绝伦的说法,不管这个是对的还是错的。

所谓洗脑,并不是把脑子冲洗干净的意思,也不是胡乱编造慌言歪曲事实真相的意思,而是一种在真实中建立偏见的宣传方法。精细地说就是被人用一种经过设计的方式灌输了一种观念,并使这种观念根深蒂固,无论它是否是一种听来荒谬绝伦的说法,不管这个是对的还是错的。请务必记住:一定要截取真实的事实,否则一旦被揭穿,尴尬难堪,就达不到洗脑的目地了。

洗脑的定义有两种:第一种:骗子为达到控制他人而对他人施行的思想欺骗手段,方式为灌输、暗示、诱导、隔绝等等,使受骗人接受邪恶、谬误和虚妄的信息、意识、观念和方法,以为那是自己的真正认识和真实选择,从而失去判断真假是非、善恶对错的意识、勇气和能力,并深信假为真、恶为善、非为是、错为对,最终成为无独立人格、无独立思想、无独立能力的、受控于骗子的肉身工具;第二种:透过系统性的方法,对人进行密集性观念灌输,以改变其原有的思想和态度的一连串的手法与过程,称为洗脑。这两种定义只是词语上的差别,实质并没有不同之处。

洗脑的方法很多,形式各异。最常用的方法有:

1、强光法

2、强声法

3、恐惧法

4、因明之道

5、隔离法

6、选择法(让自己彻底的否定自己)

7、长时间的折磨

8、催眠

9、导入新的思想,并让它成为坚定而永恒的信念。

被洗脑的原因和预防:第一:对社会或对周边的不满。这是社会环境的问题。不满不是讲一般的不满意,例如生活中随时可能发生的不满。通常这种不满可能来自于对改变一种社会现象的无奈而积压成的怨恨。例如:社会分配不公是我们这个社会最可能累积不满的要素。因为有这种怨恨,就很容易产生和其它人共同怨恨的共鸣。如果是别有用心的人想让你顺着他的意愿的话,那么他只需要现挑起你的怨恨,很快你就会丧失判断力和意志力。传销组织里的人,我想很多人的不满可能都与收入有关。因为社会的确存在严重的分配不公,这种分配不公不会在很多人看来是社会的顽疾,如果再和腐败联系起来,就可能想见他们的怨恨。其实,他们非常令人同情,收入的问题责任不在他们,地位的问题也不是他们自己造成的,我们这个社会的确有些问题。可是,当他们不法摆脱这种情况的时候,当他们在现实跟前感到无可奈何的时候,当怨恨越来越大的时候,也就是最容易被人诱导的时候。我们可以看到,传销组织也正是从收入上做文章的,因为这最容易引起共鸣。社会环境的问题,只能依靠社会的努力。我们无法指望它很快改变。心中的怨恨越多,越容易被别人利用。

第二:不切实际的梦想。如果说怨恨不是人人都有的话,不切实际的梦想则可能潜在地存在每个人的心中。不切实际的梦想导致被洗脑,主要表现在几种人身上。一是缺少社会经验的人。由于缺少社会经验,对有些人鼓吹的理论无法正确判断,容易顺着别人的思路去思考。例如说要致富就必须付出,这话很对,但是要付出什么就是问题了。在传销组织中亲情、道德也成为付出的内容。二是弱势群体。越是弱势,越会有梦想。梦想过于强烈了,就会演变成为不切实际的幻想。在当今社会,物欲横流,收入差别过大,对弱势群体造成了极大的社会生存压力,要改变这种状况,很多人存在幻想。这种幻想太容易被诱导了,因为幻想会让你延着适应你幻想的思路上去想。你不这样想,心里必会有一种焦虑。你沿着别人的思路想,反而心理会轻松一些。这也是目前传销组织中农民、大中专学生特别多的一个原因。

第三:不对称的信息。这主要有两个方面的不对称。一是知识缺乏所导致的不对称。例如对营销和直销方面的知识非常缺乏,听什么是什么,这种人是传销组织最喜欢的。因为不懂,就容易把似是而非的东西当成真的。例如,传销组织编造了所谓的教材,虽然谁也没有见过这种所谓的教材印出来,而仅仅依靠人与人之间的口传和复制,虽然那里面充满了虚假、编造、慌言和似是而非的说法,但由于很多人根本不了解营销,无法判断真伪,所以容易轻信。还有一种不对称产生于信息渠道的利用上。传销组织信息的传递都是通过熟悉的关系进行的,而不是正规的渠道,而中国文化中对熟悉关系的信任是很高的,所以这种传递一开始就有迷惑性。而由于这种迷惑,很多人或者不愿意,或者找不到正规的渠道去进一步了解和证实。

第四:类似气功的气场效应。凡是进入传销组织的人,都会被安排参加各种所谓的课程。这种课程的安排往往是精心设计的,有人讲课,有人做见证,有人敲边鼓,有人造气氛,如果是孤立的几个人参加这样的活动,受到周边的这种气氛的渲染,很少有人会有坚强的定力不受影响。这就是场的效应。科学早就证明过,在人际关系之间也存在着这样的场,它会影响到人们的思考和思想。这也是传销组织为什么一定要让你不停上课的原因。而且,由于这种场的存在,使人的思想逐步与原来周边的人产生隔阂,你不到这样的场就不舒服,就会看到、听到他们所谓的负面。其实他们所说的所谓负面都是客观的事实,但由于你在场里已经把它界定为负面,所以你根本就不能接受其它的信息。这就使你离不开这样的场。传销组织是如何洗脑的:传销组织“完美理论”的错误基础是整个暴利的来源全部依赖于低级成员骗人的基础上,为了实现暴利,成员不得不丧失良知不断地骗人……似乎在创造着财富,但到头来一切都是空的。一个完美的经济系统可以进行不断的循环,但传销一旦没人可骗,也就走到了尽头。结果就是赚了钱的轻松走脱,留下那些底层的受害者。洗脑步骤:

一、级别递进:五级三晋制

二、财富分配:逐级剥削下家

三、传销计划:三年定能成为A级

四、收入诱惑:A级月入可达15万

五、煽情报恩:赚钱报答双亲

洗脑术有六个重要特征:诱惑性、欺骗性、封闭性、密集性、情感同化、集体暗示。

诱惑性:骗子总是向受骗者许诺各种好处,如赚大钱,进天堂等。而且人类有一个致命性的心理弱点,那就是欲望越强烈的时候,人的理性就会消退,所以有些时候骗子的许诺越大,越不现实反而越有人信;

欺骗性:骗子的理论中也有可能有一些真实性的内容,但其整个理论的基础、论证过程与最后结论都是歪曲的、错误的;而且骗子们都会把自己的理论伪装成为一种“正义”的、“高尚”的理论,使得受骗者在接受洗脑之后还会产生强烈的虚假的“正义”感。

封闭性:骗子都有意地将被骗者引入一种相对封闭的环境之中,让被骗者不能接触或者很少接触与其理论不同或相反的东西。对于受骗者而言,刚开始的时候这种封闭性还是外在强加的,但经过有效的洗脑之后,这种封闭性可以内化到受骗者的思想之中,这时候受骗者自己会主动拒绝任何与其被灌输的理论不同的东西;封闭性还有一个表现,就是把不赞同其观念的人排斥于这个集体之外,自己也不加入其他的团体;

密集性:骗子在把受骗者引入其封闭性的环境之后,就开始利用“教师授课”“成功经验”“学习心得”等各种形式对受骗人进行密集的观念灌输,受骗者几乎全部时间精力都被各种各样的“课程”所占用,甚至连独立思考的时间都没有,有时候所谓的“学习心得”也是在听骗子讲心得。在这个过程中,受骗者原先头脑中所带有的观念会慢慢地被抹去,取而代之的是骗子灌输给他们的理念;

情感同化:受骗者在开始的时候一般都不会轻易接受骗子的理论,而骗子则会先对受骗者给予相当多的温情(比如让受骗者感觉到大家的“关爱”、互称“兄弟姐妹”等等)来软化受骗者,用情感同化可以非常有效地化解受骗者的防范心理。情感同化都是洗脑的重要一环,而且能有效地强化洗脑效果;

集体暗示:人的行为都有一种从群性,也就是跟着大家走。骗子在全社会的范围内当然是居于少数的,但是在其建立的封闭性的洗脑环境中,骗子可以居于相对优势的地位。在这种封闭性的洗脑环境中,骗子利用受骗者的从群心理,有意地把受骗者的思维向其所希望的方向引诱。特别在一些进行洗脑传教的宗教活动中,某个信徒看到别人在有声有色地谈论对神的体验的时候,自己也很容易陷入虚妄的幻想之中,长期参加这一类活动还会增强受骗者的幻想并对此深信不疑;

向你描述一种场景,也就是帮你树立理想。这种场景是你梦昧以求的,比如传销的大老板,道教的升仙,佛教的成佛、转世,政治上的各种主义。如果你对这种场景不感兴趣或是兴趣不足,你就免疫了。

展示实现理想的坦途达道,也就是方针,要尽量可靠,要有可操作性,有两个要点:1.人人能做,人人能做到;2.只要做到了就一定能实现理想。这两点很重要,要是很难做到,去做的人就少,要是做到了也不一定能实现,去做人的也少。只要发展一个下家,就能进账N元,而且立即对现,这是一个很简单的数学,人民大众通常都能算出来,成大老板指日可待,所以很可信,也就是可操作性很强。所以,凡是劝我回头的人,都是我成为大老板的阻碍,都是反革命。

传销组织的演讲内容实际上一种“阶段性催眠”,成员每天听取演讲,情绪一天天被调动起来,情绪一旦高昂起来后,怀疑传销违法的理性就会下降。传销组织日复一日让“老师”来演讲相同内容,其实是一种“群体暗示”,每一位“老师”讲述个人的成功经验,暗示新成员只要依样画葫芦,自己也能成功。再加上新成员与外界隔绝,“群体暗示”的作用非常大。

传销成员被骗入组织后,“成长”为新的成员,他们接着骗人,因为社会的诚信底线已堕落,良知变得太弱小,阻挠不了“骗人是合法”的想法。煽情内容和心理控制手段在心理学上叫做心理控制,是一门科学,有的教师按照人的心理学规律,用于学校教育,能收到很好的成效。但是,有的人却用于精神控制,像传销组织,结果就造成许多社会危害。

上一篇:财务指标分析报告下一篇:一年级部编版语文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