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中心城市产业集群的对策建议

2025-01-20

发展中心城市产业集群的对策建议(共8篇)

发展中心城市产业集群的对策建议 篇1

发展中心城市产业集群的对策建议

2012-07-09 07:08:00 来源: 黑龙江日报(哈尔滨)有0人参与

00

依据《东北振兴“十二五”规划》和《黑龙江省“十二五”规划》、黑龙江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为了进一步促进我省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推动我省经济社会更好、更快、更大地发展,我们认为亟待构建和发展我省中心城市的产业集群,推动产业集聚发展,通过这一重要的生产力组织形式,促进生产要素在一定区域内的集聚,并在此基础上推动产业的分工与合作,进一步做大做强我省支柱产业,进而提升中心城市的经济辐射和带动作用,以推动我省“八大经济区”建设。针对我省的具体情况,就构建和发展我省中心城市产业集群提出以下建议:

一、根据中心城市要素禀赋条件确定产业集群建设项目

要切实根据我省中心城市现有的企业基础、资源禀赋条件、交通通达性等具体情况,寻找中心城市适合自己发展的产业集群建设项目。如在哈尔滨、齐齐哈尔市重点培育发展装备制造配套产业集群和汽车制造配套产业集群;在大庆等中心城市,辐射安达、肇州、肇源等周边城市,培育和发展石化工业产业集群;在佳木斯、七台河、鸡西、双鸭山、鹤岗等城市与周边县域开展煤转电、煤转化(精细化工)、煤转油、煤转气、煤转焦等合作,培育和发展煤电化工产业集群或循环经济型产业集群;在牡丹江、伊春、加格达奇等城市,重点发展和培育林下资源,发展山特产品加工产业集群。

二、加强中心城市大中企业与周边县域中小企业的专业化分工与协作

对于装备制造业而言,这种分工协作尤为重要。由于装备制造业企业的一大特点就是其生产过程中的工艺可分性强,一台大型装备制造业产品是由多个工艺环节完成的,是由众多的配件组件构成的,这种特点为这类企业建设发展产业集群提供了客观可能条件。通过调研发现,我省装备制造业企业在省内的配套率很低,多数配套产品是在省外采购,这种方式很难使这些企业在省内形成规模化的集群,也难以发挥中心城市带动周边县域发展的作用,对装备制造企业的进一步做大做强也构成了制约。

因此我们认为省里应制定一些相关的鼓励和支持政策,促进哈尔滨、齐齐哈尔等地的装备制造业大企业与其周边县域中小企业的联姻与合作,如一些中直省属企业就可以探讨与安达市、肇东市一些机电设备制造中小企业分工合作,这既有利于实现中心城市大企业的低成本扩张,又有利于带动周边县域中小企业的发展,最有条件实现双赢。同时,政府应鼓励发展“飞地经济”、“总部经济”,实现中心城市与周边县域跨行政区域之间的经济联合。

三、合理规划工业园区建设,促进中小企业集聚

工业园区是产业集群形成的重要载体。产业集群不是各种企业简单地“归大堆”,它是指具有经济技术关联的企业在一定地理空间上的集聚。如果是有经济技术关联的企业“归大堆”,那么将有助于发展产业集群;如果是缺少经济技术关联的企业“归大堆”,那么就很难构建起真正意义上的产业集群。发达地区在这方面的实践有很多,尤其是江浙一带中小企业的经验,值得我们认真加以借鉴和学习。如江苏省盐城仅为东风悦达配套的中小企业就达到100多家,形成著名的盐城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这对于我省构建汽车产业集群就有借鉴意义。省里可明确区域产业布局和集群发展方向,对省内现有的园区进行适度调整,合理布局;扩大园区规模,增强园区内专业化程度和产业关联度,提高专业化竞争力,促进块状经济的形成;引导关联度高的中小企业向园区聚集,全力推进经济适用型基础设施建设和配套项目的建设,增强中小企业园区的吸引力和承载力。努力在我省中心城市形成在空间布局上“呈块”、在分工协作上“成链”的产业集群。

四、构建服务支持系统,推动集群企业技术创新

在成熟的市场经济中,技术创新的主体是企业而不是政府。但从我省目前情况看,由于中小企业不具备自主创新的动力和能力,政府要在推动技术创新中发挥组织协调作用。产业集群必须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才能保持集群生产的先进性,无论是个人创新能力、企业创新能力、还是集群创新能力都是非常必要的。建议政府对重点产业的中小企业特别是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财税支持、公共研发(R&D)投入、融资支持、政府采购等扶持政策。其次,为企业新产品研发试制、设备检验、生产工艺改进等创造条件,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应用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实现产品的升级换代,不断提升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建立健全“政、产、学、研、金、介”相结合的创新支撑体系,引导集群内企业朝科技创新型方向发展。同时还应尽快健全知识产权保护等保障性体系,避免“搭便车”行为,激发企业技术创新的积极性,设立创新企业奖项,鼓励企业的经营者主动进行创新。

五、转变传统融资观念,大力吸纳社会资本

我省中小企业大多自有资金不足,对资金需求较大。由于商业银行怕担风险而“惜贷”、上市融资门槛高、民间资本规模小、企业自有资金积累能力弱等问题,融资困难依然是我省中小企业集群发展的瓶颈。往往使成长性企业缺乏启动资金错过发展良机,季节性生产企业缺乏流动资金不能满负荷生产。因此,建议政府为中小企业充分运用市场化手段吸纳社会资金创造政策条件。以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为契机,规范设置投资准入门槛,创造公平竞争、平等准入的市场环境。市场准入标准和优惠扶持政策要公开透明,对各类投资主体同等对待,不应单对民间资本设置附加条件,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我省中小企业,推动产业集群发展。

构建产业集群及保障产业集群的正常运行,并对中心城市形成持续稳定的支撑能力,极为重要的一个任务就是要搭建起相应的政策支持平台和形成一套顺畅的运行机制。我们认为省里应该就构建和发展我省中心城市产业集群研究制定专门的支持政策和措施,以扎实推动我省经济社会更好更快更大地发展。

(作者单位:省委党校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研究中心)

(本文来源:黑龙江新闻网-黑龙江日报)

发展中心城市产业集群的对策建议 篇2

关键词:产业集群,理论,问题,对策

0 引言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产业集群作为当今世界上极具特色和竞争力的经济组织形式,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产业集群是在特定的领域中,一群在地理上集中,且有相关联性的企业、专业化供应商、服务供应商、相关产业的厂商以及相关的机构构成的产业空间组织(1)。对我国产业集群发展中的问题进行研究,有助于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农村城镇化进程和经济市场化进程,对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1 我国产业集群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产业集群已取得了不少成就,但是,当前我国产业集群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存在着一些不足,严重影响了我国产业集群的进一步发展。

1.1 产业集群技术创新能力低下

产业集群不仅仅是劳动与资本的聚集,更是技术、创新能力的聚集。目前,我国产业集群内的企业以应用简单技术为主,主要模仿并生产技术含量低的产品,企业大多没有自己的核心技术,而依靠低成本、低价格来维持其竞争优势。造成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低下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我国企业的创新意识比较淡薄,企业间技术方面的合作与交流较少。(2)我国企业技术创新投入力度不足。由于我国产业集群大多是从乡村和小城镇聚集并发展起来的,以中小非公有企业为主,因此技术开发资金严重不足。(3)由于劳动者素质低下,我国企业对新技术、新方法的吸收和应用能力有限,这严重打击了企业进行自主创新的积极性。(4)由于我国缺乏公共的技术创新平台和健全的金融体系,我国企业缺乏进行技术创新的良好环境。

1.2 产业集群发展的外部环境恶化

(1)土地、资本、能源等生产要素日益缺乏。目前,产业集群主要集中的沿海地区面临着严重的土地要素瓶颈,许多发达城市的工业用地已将近枯竭;电、水、煤炭等能源供给十分紧张,严重制约了传统产业集群的发展。(2)产业集群内占绝大多数的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由于中小企业资产规模小、抗风险能力低等原因,金融机构和其他企业不愿意向其提供贷款,即使有机构和企业愿意提供贷款,这些中小企业所要承担的贷款利息也很高。(3)原材料价格不断上涨,提高了企业的生产成本。当前由于原材料供给不足、通货膨胀等原因,原材料价格上涨迅速,企业原本的低成本战略受到了严峻的挑战,企业利润下降,竞争力有所减弱。(4)出口能力下降,阻碍了企业向外扩张。由于人民币的不断升值和国际竞争的日益激烈,产业集群内的企业出口受到了制约,这导致企业的赢利能力和向外扩张能力有所下降。

1.3 产业集群内核心企业较少

在现实的经济中,具有核心竞争力和技术、资源优势的企业能够对其他企业产生不可逆转的影响,能够带动其他企业共同发展,从而推进区域经济向前演进。由于我国的产业集群主要是在农村和乡镇发展起来的,并以传统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集群主要由中小企业组成,我国产业集群很难具有核心竞争力,对区域经济的带动作用不足。

1.4 产业集群发展过程中政府职能方面存在的问题

早在20世纪90年代,产业集群政策已在西方发达国家普及了,而我国政府在制定产业集群政策、对产业集群进行规划和管理等方面仍存在着不足。(1)我国政府对作为产业集群主体的中小企业不够重视,缺乏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金融政策和财政政策。我国与产业集群有关的法律法规并不完善,政府对产业集群内的企业管理不到位。(2)政府对产业集群的公共产品投入不足。目前,我国许多产业集群基础设施建设很不完善,主要表现为产业集群主要分布的村和乡镇地区交通不发达,企业在用水、用电、通讯等方面存在着困难。

2 加快我国产业集群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我国在产业集群发展中的问题已成为限制我国产业集群优化升级的瓶颈,因此,针对上文提出的问题,集合我国产业集群发展的现状,笔者认为应采取以下对策:

2.1 增强产业集群内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

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产业集群内的企业家已经意识到竞争优势的获得主要应依赖于创新,依赖于创新所带来的对资源的有效利用。每一个企业都有其特定的技术问题,聚集企业的技术问题得到解决意味着该产业的技术问题也得到了解决。因此,技术创新对于产业集群及其内部的企业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企业应进一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意识,加大自主创新的资金投入,建立研发中心、设计中心和工程技术中心。政府要做到以下三个方面:首先,联合金融机构等中介组织和公共研究开发机构,帮助企业解决技术创新遇到的资金和技术问题;其次,鼓励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促进低成本型集群向创新型转变,对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给予政策上的支持;最后,不断完善知识产权的保护机制,指导集群内的企业按一定的原则分摊技术创新的成本。

2.2 培育要素市场,促进产业集群发展

产业集群的发展必须依赖于高质量、充足的生产要素,完善的要素市场对于生产要素的有效流动、集聚和优化配置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因此,我们应不断培育和完善要素市场。政府应积极引导、合理开发并规划土地的使用,使土地向高新技术产业、有竞争力的核心企业流动,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使用效率。中小企业发展普遍面临着资金短缺的问题,政府应完善中小企业发展中所需要的金融体系,促进金融机构和中小企业之间的信任,通过政策优惠鼓励金融机构、外商对中小企业进行融资。由于我国目前电、水、煤炭等能源供应十分紧张,政府应增强节约能源的宣传力度,并致力于开发新的能源。

2.3 扶持和鼓励与产业集群相关的中介服务机构

金融、保险、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服务机构为产业集群内的企业提供各种中介服务,降低了企业的信息成本,提升了企业的竞争能力。产业集群内的中介服务机构应实行自主经营、自主管理,坚持客观、公正的原则。中介机构应代表企业积极地同政府部门和其他机构、企业进行沟通和交流,减少企业的信息成本,增强企业的活动能力。中介机构还应扩大服务种类和范围,以提供多方面、多层次的服务,满足产业集群内企业的需要。此外,中介机构应引导健康的集群经营文化,促进集群内竞争合作的健康发展,营造出良好的集群环境。

2.4 培养创新型企业家,培育核心企业

产业集群的发展需要集群内核心企业的带动,因此,我们应积极培育核心企业,充分发挥其辐射和带动作用。由于核心企业的建立和发展需要创新型企业家,我们还应培养创新型企业家队伍。政府应扶持教育培训机构,充分利用国家职业技术教育基金,为产业集群内的企业培养创新型人才。政府还应采取有力措施和政策,吸引国外人才。要培育核心企业,政府应根据各个地区的资源情况,区位特点等外部条件,聚集各种生产要素,推动其技术开发和生产力的发展,使其不断做大、做强,增强其辐射和带动能力。同时,政府应为核心企业提供完善的供应网络,对其上、下游配套企业进行改造,以提高核心企业的区域配套水平。

2.5 充分发挥政府在产业集群中的作用

发展中心城市产业集群的对策建议 篇3

关键词:产业集群理论问题对策

0 引言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产业集群作为当今世界上极具特色和竞争力的经济组织形式,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产业集群是在特定的领域中,一群在地理上集中,且有相关联性的企业、专业化供应商、服务供应商、相关产业的厂商以及相关的机构构成的产业空间组织①。对我国产业集群发展中的问题进行研究,有助于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农村城镇化进程和经济市场化进程,对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1 我国产业集群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产业集群已取得了不少成就,但是,当前我国产业集群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存在着一些不足,严重影响了我国产业集群的进一步发展。

1.1 产业集群技术创新能力低下 产业集群不仅仅是劳动与资本的聚集,更是技术、创新能力的聚集。目前,我国产业集群内的企业以应用简单技术为主,主要模仿并生产技术含量低的产品,企业大多没有自己的核心技术,而依靠低成本、低价格来维持其竞争优势。造成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低下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我国企业的创新意识比较淡薄,企业间技术方面的合作与交流较少。②我国企业技术创新投入力度不足。由于我国产业集群大多是从乡村和小城镇聚集并发展起来的,以中小非公有企业为主,因此技术开发资金严重不足。③由于劳动者素质低下,我国企业对新技术、新方法的吸收和应用能力有限,这严重打击了企业进行自主创新的积极性。④由于我国缺乏公共的技术创新平台和健全的金融体系,我国企业缺乏进行技术创新的良好环境。

1.2 产业集群发展的外部环境恶化 ①土地、资本、能源等生产要素日益缺乏。目前,产业集群主要集中的沿海地区面临着严重的土地要素瓶颈,许多发达城市的工业用地已将近枯竭;电、水、煤炭等能源供给十分紧张,严重制约了传统产业集群的发展。②产业集群内占绝大多数的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由于中小企业资产规模小、抗风险能力低等原因,金融机构和其他企业不愿意向其提供贷款,即使有机构和企业愿意提供贷款,这些中小企业所要承担的贷款利息也很高。③原材料价格不断上涨,提高了企业的生产成本。当前由于原材料供给不足、通货膨胀等原因,原材料价格上涨迅速,企业原本的低成本战略受到了严峻的挑战,企业利润下降,竞争力有所减弱。④出口能力下降,阻碍了企业向外扩张。由于人民币的不断升值和国际竞争的日益激烈,产业集群内的企业出口受到了制约,这导致企业的赢利能力和向外扩张能力有所下降。

1.3 产业集群内核心企业较少 在现实的经济中,具有核心竞争力和技术、资源优势的企业能够对其他企业产生不可逆转的影响,能够带动其他企业共同发展,从而推进区域经济向前演进。由于我国的产业集群主要是在农村和乡镇发展起来的,并以传统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集群主要由中小企业组成,我国产业集群很难具有核心竞争力,对区域经济的带动作用不足。

1.4 产业集群发展过程中政府职能方面存在的问题 早在20世纪90年代,产业集群政策已在西方发达国家普及了,而我国政府在制定产业集群政策、对产业集群进行规划和管理等方面仍存在着不足。①我国政府对作为产业集群主体的中小企业不够重视,缺乏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金融政策和财政政策。我国与产业集群有关的法律法规并不完善,政府对产业集群内的企业管理不到位。②政府对产业集群的公共产品投入不足。目前,我国许多产业集群基础设施建设很不完善,主要表现为产业集群主要分布的村和乡镇地区交通不发达,企业在用水、用电、通讯等方面存在着困难。

2 加快我国产业集群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我国在产业集群发展中的问题已成为限制我国产业集群优化升级的瓶颈,因此,针对上文提出的问题,集合我国产业集群发展的现状,笔者认为应采取以下对策:

2.1 增强产业集群内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 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产业集群内的企业家已经意识到竞争优势的获得主要应依赖于创新,依赖于创新所带来的对资源的有效利用。每一个企业都有其特定的技术问题,聚集企业的技术问题得到解决意味着该产业的技术问题也得到了解决。因此,技术创新对于产业集群及其内部的企业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企业应进一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意识,加大自主创新的资金投入,建立研发中心、设计中心和工程技术中心。政府要做到以下三个方面:首先,联合金融机构等中介组织和公共研究开发机构,帮助企业解决技术创新遇到的资金和技术问题;其次,鼓励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促进低成本型集群向创新型转变,对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给予政策上的支持;最后,不断完善知识产权的保护机制,指导集群内的企业按一定的原则分摊技术创新的成本。

2.2 培育要素市场,促进产业集群发展 产业集群的发展必须依赖于高质量、充足的生产要素,完善的要素市场对于生产要素的有效流动、集聚和优化配置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因此,我们应不断培育和完善要素市场。政府应积极引导、合理开发并规划土地的使用,使土地向高新技术产业、有竞争力的核心企业流动,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使用效率。中小企业发展普遍面临着资金短缺的问题,政府应完善中小企业发展中所需要的金融体系,促进金融机构和中小企业之间的信任,通过政策优惠鼓励金融机构、外商对中小企业进行融资。由于我国目前电、水、煤炭等能源供应十分紧张,政府应增强节约能源的宣传力度,并致力于开发新的能源。

2.3 扶持和鼓励与产业集群相关的中介服务机构 金融、保险、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服务机构为产业集群内的企业提供各种中介服务,降低了企业的信息成本,提升了企业的竞争能力。产业集群内的中介服务机构应实行自主经营、自主管理,坚持客观、公正的原则。中介机构应代表企业积极地同政府部门和其他机构、企业进行沟通和交流,减少企业的信息成本,增强企业的活动能力。中介机构还应扩大服务种类和范围,以提供多方面、多层次的服务,满足产业集群内企业的需要。此外,中介机构应引导健康的集群经营文化,促进集群内竞争合作的健康发展,营造出良好的集群环境。

2.4 培养创新型企业家,培育核心企业 产业集群的发展需要集群内核心企业的带动,因此,我们应积极培育核心企业,充分发挥其辐射和带动作用。由于核心企业的建立和发展需要创新型企业家,我们还应培養创新型企业家队伍。政府应扶持教育培训机构,充分利用国家职业技术教育基金,为产业集群内的企业培养创新型人才。政府还应采取有力措施和政策,吸引国外人才。要培育核心企业,政府应根据各个地区的资源情况,区位特点等外部条件,聚集各种生产要素,推动其技术开发和生产力的发展,使其不断做大、做强,增强其辐射和带动能力。同时,政府应为核心企业提供完善的供应网络,对其上、下游配套企业进行改造,以提高核心企业的区域配套水平。

2.5 充分发挥政府在产业集群中的作用 政府在产业集群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决定产业集群发展的成功与否。因此,政府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合理规划产业集群,正确制定、实施产业集群战略和政策;其次,政府对集群进行规划是为了弥补市场失灵和制度失效,因此,政府应构建一个全国性的产业集群规划组织体系,对产业集群的规划进行综合管理,同时,地方政府应根据其地区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的制定相应的规划政策,合理配置资源,避免重复建设的现象;最后,政府应不断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制定正确的产业集群政策,为集群内的企业营造良好的经济环境和生态环境。

① 吴德进.产业集群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73.

参考文献:

[1]吴德进.产业集群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2]惠宁.产业集群理论的形成及其发展[J].山西师大报.2005.11.

[3]杨洪焦,钱颜文,孙林岩.产业集群理论研究述评[J].经济问题探索.2006.3.

[4]佘明龙.产业集群理论综述[J].兰州商学院学报.2005.6.

[5]龚双红.国外产业集群理论述评[J].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2006.1.

[6]廖双红.产业集群理论简述及在我国的应用[J].地理教育.2007.1.

[7]仇保兴.小企业集群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34-37.

[8]魏后凯.关于提高我国产业集群自主创新能力的建议[J].科学新闻.2006.11.

[9]陈博文.我国产业集群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7.1.

[10]王志莉,叶青.我国产业集群发展问题的现实探讨[J].特区经济.2006.5.

[11]达捷,董春.我国产业集群式发展的现实分析[J].特区经济.2005.11.

[12]刘璟.我国产业集群创新系统优化对策[J].企业经济.

[13]赵敏,张国亭.我国产业集群面临的主要问题与发展对策[J].发展战略,2006,9.

[14]王春宇.分工、专业化与产业集群演进的研究[J].管理天地.2006.2.

[15]蒋珊.加快产业集群发展的思路与建议[J].宏观经济管理.2006.7.

[16]刘来福,王世文,邱兰.加快发展我国产业集群的若干措施[J].社会科学论坛.2005.12.

发展中心城市产业集群的对策建议 篇4

(北京大学城市与区域规划系,中国北京100871 摘要:文章明确界定了产业集群的概念,阐述了集群的创新型和低成本型两种发展道路,并尽可能全面地提供了认识集群的多个视角——全球化、产业组织、技术创新、区域发展等,从而说明产业集群的健康发展,对于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使企业在全球价值链的竞争中不断创新和学习,起着关键的作用。最后对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提出了发展创新型产业集群的若干政策建议。

关键词:产业集群;创新;新型工业化道路;政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424文献标识码:A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化发展的地理格局已经观朗化,以“世界工厂”的面貌展现在世人面前,对全球制造业贡献越来越大。产业集群的健康发展,对于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使企业在全球价值链的竞争中不断创新和学习,起着关键的作用。本文旨在分析创新型产业集群的发展对于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意义,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1产业集群的概念

产业集群是一组在地理上靠近的相互联系的公司和关联的机构,它们同处或相关于在一个特定的产业领域,由于具有共性和互补性而联系在一起。产业集群具有专业化的特征…。分析和描述这种现象时常用以下两种词汇:①“产业集群”。侧重于观察分析集群中的纵横交织的行业联系。“产业集群”揭示了相关产业联系和合作,从而获得产业竞争优势的现象和机制。产业集群和产业部门的概念不同。产业部门一般指一组制造类似产品或替代产品的企业,例如国际标准产业分类所定义的那样。而产业集群内的相关企业可能共存于某种特定产业(部门内,又可能不仅如此,而且相邻于相关支撑产业。②“地方企业集群”(10cal duster0f enterpIi嘲。侧重于观察分析集群中的企业地理集聚特征,其供应商、制造商、客商之间企业联系和规模结构以及对竞争力的影响。“企业集群”一词揭示了相关企业及其支持性机构在一些地方靠近而集结成群,从而获得企业竞争优势的现象和机制。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在地方上企业的地理集聚和产业的地理集中,产业集群的概念具有地方范围的限定,为了简单起见,本文将这类现象和机制简称为“地方集群”,或“集群”。

集群有两种差异明显的发展道路,因此分成两种类型:创新型集群和低成本型集群。①高端道路和创新型集群(1li母广IDad,i衄ov8tio『ba8ed,以在欧洲成功的产业区为典型,其现象特征是创新、高质量、功能的灵活性和良好的工作环境;在良好的法规制度下企业间自觉地发展合作关系。由于创新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产品生命周期缩短、需求追求个

收稿日期:2004一03—30;修回日期:2004—04—23性化等原因,创新从过去线性模式向现在的非线性、复合模式转变,单个企业难以在价值链的各个环境保证创新的成功率,而集群内企业通过相互合作、相互学习,通过交互式作用过程,创新的基础和条件要优越于单个孤立的企业,形成一种不断创新的路径依赖。产业集聚对创新的贡献还在于同行业之间的非正式交流。这种非正式的交流往往不是通过契约的形式来实现的,而是通过不同公司员工之间面对面的接触、工作之余的聊天等,使不同的思想在交流中相互碰撞而产生新的火花。②低端道路和低成本型集群(1洲Ioad,h一∞st—based。其参与竞争的基础是低成本。廉价的原料、大量劳动力的灵活性和廉价劳动力。在很多发展中国家,中小企业集聚是普遍现象。很多城市郊区,大量小

企业甚至微型企业相互靠近而且生产相似的产品。金属加工、木工和纺织等行业的集群是很多的,但是很少有创新性成功集群的那些优点。在很多情况下,企业之间的合作只是偶然的,甚至不存在。虽然通常企业家在很近的地理范围内一起生活和工作,也很少共享信息、讨论共同的问题。这些集群信任度低,企业之间恶性竞争。同一产业的企业在地理上集聚,会促进企业在区域内的分工,使厂商能够招聘到有专业技能和工作经验的雇员,及时得到本行业竞争所需要的信息,更稳定更有效率地得到供应商的服务,比较容易地获得配套的产品和服务,并以较低的价格从政府以及其它公共机构获得公共物品或服务。这些都使区域内的企业降低了成本,产生更高的生产率,使集群内的企业在生产成本上具有明显的优势,从而奠定价格竞争的基础。

研究表明,我国目前已经形成的大量产业集群尚属于上述第二种,处在低端道路的发展阶段。因此,需要由低成本型集群向创新型集群攀升。

2从多个视角认识集群 2.1全球化视角

产业集群的发展,既是对全球化挑战的回应,又是全球化 434经济地理24卷

发展的结果幢J。在全球化的挑战下有必要强化地方合作的意识,制定激励政策,动员集体智慧,使地方企业愿意并参与合作。一方面要使本地集群内部互动的机制最优化,另一方面,通过建立全球联系,使集群在国际环境下生存和发展的能力最大化。那些没有形成产业集群的以低成本为基础的一般性工业园区,存在被成本更低的同类开发区所替代的危险。而如果在本地建立产业集群,则不仅会使吸引来的工厂根植于本地,还会有很多新企业在本地繁衍和成长,从而使该地获得竞争优势。在产业的区位选择愈加灵活的当代,那些依赖本地产业集群而获得竞争力的中小企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性甚至比具有多区位的大企业更大,因为它们趋向于在本地永续经营。

2.2产业组织的角度

作为一种产业组织模式,中小企业集群与以世界500强巨型跨国公司为代表的大企业集团并驾齐驱。一方面,从上,1世纪末到现在,企业重组与兼并活动一直在进行,乃至发展到现在的大企业强强联合。跨行业、跨国界的兼并活动通过资产重组与优势互补,扩大企业规模,增强企业国际竞争力。另一方面,1sr70年代中期以来,由于新技术的影响,作为一种复苏的产业组织模式,中小企业集群在国际上的发展势头十分强劲。

2.3技术创新的角度

集群以多种不同的方法建立了非常有益于创新的环境。尽管信息与通讯技术(ICr使远距离通信传输加快,在集群中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交流和劳动力的流动,都使商业知识、金融知识和技术知识的流通得到改善,以刺激创新。随着创新的速率越来越快,集群的重要性也越来越突出。集群在一切部门都可以发展,它通过内部产业网络和人脉网络的建设,降低成本和促进创新,而后者是当代企业、区域、城市和国家获得竞争力的最主要因素。从这个意义上说,集群的主要功能是促进创新。

2.4区域或地方发展的角度

作为新型的地方发展模式,自下而上形成的中小企业集群正在挑战自上而下规划建立增长极的传统区域发展模式。一般来说,集群是自然形成的,而不是诱导形成的。一旦集群形成,它会积累能量,不断进化。然而,已经形成的集群如果不能适应时代的变化而持续下去,它会自动死亡。

2.5政策角度

在区域范围内,需要以集群政策替代产业政策,以促进区域和产业竞争力的提高。这是因为产业政策在为重点发展产业提供更好的空间的同时,对市场的高度保护和资源配置上的倾斜可能有害于竞争b J。产业政策的直接目标是产业规模的扩张,而大企业是产业政策的最大受益者。近20年来,技术创新速率加快,规模经济对竞争力的影响下降,创新能力和对市场变化的快速反应成为决定竞争力的主要因素,中小企业的作用不断提升。一个区域的繁荣决定于区内所有的产业而不是重点产业 的生产率。没有低技术产业,只有低技术企业,竞争的成功不取决于产业,而是取决于企业对战略的选择,在哪种产业上如何竞争,中小企业参与集群可以促进技术创新,获得竞争优势.4J。

2.6社会角度

从社会角度看,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为在世界上建立一种新的均衡、协调生产同时考虑环境的空间格局提出了越来越紧迫的需求。研究表明,集群可以为满足这个需求提供一些方法,能够为和谐、持续的区域发展作出贡献。因此,集群战略既是减少区域差异和消除贫穷的措施,又是应对环境污染和破坏的措施。

2.7环境的角度

从环境的角度看,把生态工业思想引入地方集群的战略,提高企业对所在地区长远发展目标的认同和责任心,利用严格的地方环保标准,促使本地企业采用环保技术和手段,加强环保的技术创新。在工业园区规划建设中,有意识引导园区企业之间相互利用废料,建立起本地工业系统内物质一能量循环利用的网络。在形成本地对生态环境保护的基本共识的基础上,促进废料再生利用的信息交流,使企业或潜在的创业者能及时了解到相关技术信息和市场信息。在技术上,要求集群成员共同参与到本地工业系统的长期优化过程中去,为此更需要加强本地企业之间、企业与研究机构之间,以及企业与政府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2.8与传统的产业分类相比

与传统的产业分类相比,集群的概念更宽,能够涵盖企业在技术、技能、信息、营销等方面的重要联系、互补性,以及技术溢出,还能涵盖跨企业和跨产业的顾客需求。对于竞争、生产率,尤其是对于新企业的形成、创新的方向、高新技术的产生和发展来说,跨企业和跨产业的联系是最根本的。

3集群政策对于我国的意义

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的驱动下,工业的全球化正以不可逆转之势向前发展,新的技术、新的组织管理、新的全球规则正在加速这一进程。散布于全球的、处于全球价值链上的企业进行着从设计、产品开发、生产制造、营销、出售、消费、售后服务、最后循环利用等各种增值活动[副。跨国公司越来越多地将其生产过程细分为小的片断,分别布局在世界上能够降低生产成本,使增值效率达到最优的地点,然后把那里的增值活动作为全球价值链的整体来管理,以获得竞争优势。在我国的纺织、服装、日用品制造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以及劳动密集型与技术密集型相结合的组装加工业领域,制造业活动具有物质成本优势,很多企业根据不同技术能力,纷纷进入了全球价值链,已经使中国成为跨国公司控制之下的“世界工厂”,加入wID使这一局势明朗化。

进入全球价值链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提供了学习的机会,但如果仅成为劳动密集型产品或部件的供应者,并不能保证登上能力增长的自动扶梯。《全球竞争力报告2001—2002》(由《世界经济论坛》和美国哈佛大学国际发展中心合作完成对世界75个国家的技术创新状况进行了评价。中国的创新能力得分排名第43位。我国的国际竞争力并不令人乐观。

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的工业化需要在全球化与本地化的张力之间寻求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特别需要从制度层面理解自主创新能力的社会根植性。也就是说,如果单纯依靠廉价的土地和劳动力资源,其经济是脆弱的,只有形成了相关生产活动的集聚,形成与本地的社会文化融合的产业集群,才能吸引着资本、技术、劳动力等要素不断涌入并且植根于本

4期王缉慈:关于发展创新型产业集群的政策建议 435 地,提高学习和创新能力,促使地区经济快速发展。

集群战略应用相当广泛,它有利于产业的发展,例如我国的电子信息业、生物制药业、光机电业等企业都有自然扎堆的特征;我国方兴未艾的文化产业、体育产

业、旅游产业等也都需要用集群的思维进行规划。从区域来说,我国北京、上海市以及浙江、江苏、河北、广东、福建等省都出现了大量的专业化区域,仅温州附近,就发展了近30个专业化产业区。地方政府在很多地方的发展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例如规划和建设特色工业园区、专业化市场,设立专业网站等。

集群发展所涉及的问题很多,例如外资企业的影响、本地供应商的联系、企业的国际联系,甚至本地集群与国外集群的联系,等等。集群同样有兴有衰,有强有弱。因此,如何实行集群战略,培育企业合作网络,保证集群的持续发展,如何使集群升级,如何提高集群的竞争力,如何使集群成为我国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本垒”,如何发挥政府的作用,这些都是摆在我国各级政府面前的问题。当前,我国的一些区域出现了企业迁移,例如台资的计算机企业成群结队地从台湾向东莞迁移之后,又成群结队地向苏州迁移,这些现象,都可以从集群中得到解释。, 中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关键问题是如何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使企业在全球价值链的竞争中不断创新和学习,向高增值的价值链环节攀登。然而,眼下,越来越暴露到全球竞争之中的中国企业是缺乏竞争力的,这将不利于我国经济和社会持续稳定的发展。我国企业竞争力低的原因在于新的市场秩序没有完全建立,计划经济的残余导致交易成本高【6J。很多企业和产业都处于孤立运作的状况,这与很多国家尚存在相当大的差距,那些国家正在发展以地方企业集群或产业集群为特征的地方生产系统,提高集群成员企业的竞争力,提高产业竞争力,实现国家工业化和信息化。

4发展创新型产业集群。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产业集群是我国新型工业化道路中提高国家竞争力的重要载体。为了使我国创新性的根植于本地社会文化的产业集群得到更快的发展,使盲目发展工业园区的错误趋向得到遏制,并使低成本为基础的产业集群向创新性产业集群升级,使我国企业在全球价值链上创新学习和不断攀登,特提出如下政策建议: 4.1区域范围内。以产业集群政策替代产业政策。以促进区域和产业竞争力的提高

为此,要充分认识产业集群的重要性,认真学习各国发展产业集群和实行集群政策的经验,总结浙江和广东等省发展产业集群的成功之处,找出存在的问题。除了必要的战略产业【7]之外,在政策中减少对某些产业部门的偏爱,使各地政府和企业充分了解,产业集群在一切部门都可以发展,关键是以集群方式,发展具有创新性的具有竞争优势的特色产业。

浙江省建立“特色工业园区”的政策思路,是促使原来散、乱、小的工业企业集中到统一规划的工业区中,改善工业空间布局,优化企业之间生产协作流程,促进企业之间共享基础设施,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同时帮助企业扩大产品市场,包括兴建特色展览馆、发掘商品的本地文化内涵、推广地方品牌和改善商品交易市场设施等多种措施。这些经验是十分宝贵的, 但是要因势利导,避免有可能出现的园区过分供应的情况。

广东省启动专业镇技术创新试点的经验也十分值得总结推广。广东省科技厅在1999年制定的《十五规划》中就认为“簇群经济是科技面向经济的重要切入点”,2000两办同意开展试点,正式进入决策,政府搭建高效实用的创新平台。“立足专业镇,面向珠三角,辐射全行业”,对企业提供整个价值链全方位的服务,建立区域创新体系【81。

4.2在政策中减少对大企业的偏爱。大力提倡发展中小企业集群

中小企业问题在于孤立和分离,因此主要不是如何帮助它们成为“小巨人”,而是如何与其它企业建立联系,形成集群,获得外部经济和集体效率。对中小企业和创业的帮助不仅在要素的供给方面,更重要的是在提供市场需求信息方面,帮助它们认识如何抓住机会,如何选择生产或服务于特色产品,如何参与劳动分工。

在我国工业化过程中,很多中小企业由于缺少资金雄厚的大企业支撑,主要依赖海外大客户的定单,在不了解市场信息,缺少技术研发投入的情况下很难抵抗市场的波动,这使得地方经济发展积累的财富常常在巨大的全球性经济波动中瞬间消失殆尽。

在我国,对中小企业集群的不重视,首先来自对中小企业本身重要性缺乏认识。除了关于全球化和新技术革命下产业组织的变化这一点缺乏认识之外,对中小企业的偏见问题在我国还有一些特殊的原因。我国的大小企业的业主和政府官员的关系不同是重要原因。企业和政府相互依存。企业在办照、税务、产品检验、环保等方面都有求于政府。政府在税收等方面有求于企业。政府注重大企业,一方面因为其税收比小企业多数10倍,另一方面,很多政府官员个人还有求于大企业的业主或管理者。然而小企业税收少、对政府官员个人的好处少。所以政府往往漠视小企业,政府对于大小企业的不同对待,尤其是中下层干部急功近利,损害了当地的就业和政府的税收,造成各地方经济繁荣程度的不同[9』。

4.3在新一轮利用外资热潮中,注重完善产业配套环境。不仅是延伸产业链,而且要通过相关的联谊活动和相关科教机构、中介服务机构等。构筑产业集群

我国各地的目标定位不能仅成为全球重要的制造业基地,要在注重引进跨国公司资金的同时,更要注重引进其研发机构、采购中心、销售中心乃至地区总部,积极争取和跨国公司合作设立研发机构,吸收国外先迸技术和管理经验,促使外资企业落地生根。

例如,在苏州的吴江开发区,华宇电脑、大同电子、台达电子、中华映营、美齐科技、全友电脑、华渊电机、国腾科技、亿光电子和亚旭电脑等台湾企业周边都有十几家配套厂,订单一到,就近配齐材料,投入生产。有些料件的配套生产企业甚至只隔一条马路,用周转箱就能把刚下线的配料运上装配线。

借助龙头企业的纵向延伸,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产业链;通过相关产业的横向拓展,继而扩展成关联度高的企业集群。4.4对于那些还没有形成地方优势产业的后进区域,重要的是培育本地的企业家和有利于创业和创新的文化氛围摆在地方政府面前的问题,是如何通过制度创新,帮助创业者向专业化发展,降低交易费用,促进企业问的劳动分工和

436

经济地理24卷

提高企业竞争力,以及如何通过区域营销发展产业集群。在一些大型国有企业为主的区域,要真正实现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和由粗放型经营向集约型经营的转变,同时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搞活当地经济,发展产业集群。

例如,重庆的汽车、摩托车龙头企业通过兼并资产重组,救活了不少亏损企业,城市就业压力得到缓解。重庆汽车、摩托车产业的就业人数已达40多万。乡镇企业中生产汽车、摩托车部件的企业有数千个,促进了农村工业化。汽车、摩托车企业修建了一些希望小学、捐款给灾区、见义勇为基金和修建人民广场,投资各类体育比赛,促进了文化教育事业发展”[10】。

4.5加强对专业性教育培训活动和机构的指导。提高学习能力。要把培训和教育作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要任务

集群政策应立足于调动地方发展的创新动力因素,创造就业机会、减少贫富差异,达到实现小康社会的目标。既要联系全球市场和融入外国资源,又要加强国内的创新和学习,建立工业能力。

企业可以通过与其它企业或机构的本地的或外国的、正式的或非正式的联系,获得信息,购买设备,获得新技术或新知识,提高技术能力。在干中学习,在互动中学习,在模仿中学习,在正式培训中学习。学习的过程是复杂而困难的。在工业的创新和发展过程中。要勤奋地学习。更好地使用原有的技术,适应和改善产品和工艺,在价值链上向上攀登。进一步加强创新和学习体系,就是繁衍大量多样化的高效工业企业。4.6政策必须因地制宜。认真分析政府能做什么。如何进行公共干预.一方面提高现有的经济基础。另一方面把更多的相关企业和机构吸引到集群中发展

产业集群一般指自愿合作而集聚的一群企业,它不是自上而下组建的,但是通过政策可以克服企业之间缺乏信任、缺乏明确的分工,以及资金缺乏等形成集群的障碍。营建集群是企业的事情,不可能自上而下地从零开始构建。切忌一刀切和过多的干预。集群政策是从市场出发、促进本地企业之

间的公平竞争和集体协作,增加人力资本的积累。要把干预的重点放在促进产业联系方面,至于发展什么,如何发展,则由企业自己去决定。

综上所述,经济全球化使得很多工业生产活动的跨地区转移越来越容易,跨国资本对地方发展缺少长期责任感,已经成为当前经济全球化的负面影响。因此,尽管后进地区不能再重蹈自我封闭式的发展道路,但在开放的前提下,自力更生仍然是持续发展的基石。由于前述的体制性障碍所导致的发展政策的短期性使得本地长住居民对自己家园的责任感受到削弱,是我们在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中所必须正视的问题。

参考文献: [1]王缉慈.地方产业群战略[J].中国工业经济,2002,(3:47—54.[2]王缉慈,等.创新的空间——企业集群与区域发展[M].北京大 学出版社,2001.[3]聂鸣.培植竞争力:从产业政策到集群政策[A].“产业集群与中

国区域创新发展”研讨会会议资料汇编[c].中国软科学研究会。2002.82—85.[4]№M.1990:The铀觚dve Adm姆0f№0ns[M].№融: ne F1∞PresB.[5]mted Naii㈣1池矧al o珞BIli枷∞.2002:hd蚵al D耐唧呦t Re— p砒2002/2003[M].0vervi洲.“C0叫eting nm】曲hlIl伽五∞and L膂miIlg.[6]吴敬琏.跨国家电巨头即将发动对华大商战[EB/oL].‰:// hlsir嗍.∞}n1.c0∞,2002—09—08.[7]杨帆.没有战略产业何谈国家利益[N].中国经营报,2003一01

一06(^6.[8]马宪民.科技创新给广东省簇群经济插上腾飞的翅膀[R].产业 集群与中国区域创新发展研讨会发言演示稿,2002.[9]茅于轼.政府对大小企业的歧视[EB/oL].htlp:∥busirms.so}lu.com/2002—09—10.[10]李缨.从重庆汽车摩托车产业集群的兴旺发达看区域经济之 路[R].“产业集群与中国区域创新发展”研讨会,2002.D咂飞礓Ⅱ疋Ⅵ田口呵GⅡ叮NoVAT卫ON—BASED玎坝JSTRIAI.CLUS’n王RS:PI川ⅡCY RECOMⅣ匝NDA’ⅡONS WANG Ji—ci(Dep衄彻t 0f atr aIld U枷刊a册il】g,蛾u如Ⅷ面tr,酬iIlg 100871,cl】im 蝴:ms附is divided‰栅删咖.哪,也e荆‰tbe con咧《蝴al山ter8aIld螂‰two road8 0f池-te工s’developm鼬t—iIIrlova矗0n—based“10w—cost—based融.IIl the∞cond∞c石on,duster8

a地viewed触n∞删per8:pecti、髑一西0b.81izgdon,indus匝81 0r伊Ili枷on,tecllrIdlo蹦iIlIl0咖on,畸锄Ial development,etc..The tllird∞cdon锄aly猫tIle key工0:Ie 0fa血le眙10cal d11s.terB in c锄pedllg i11w斑ld m出tllm咄洒r10v8don跚d 1e缸I】i】[19出ld血ldiJlg t11e way蛔to tlle pIDclucti∞sy劬锄s 0f 910blal vall】e cllaills.Fillal-1y,regaIding to t11e new patll 0f

发展中心城市产业集群的对策建议 篇5

我国产业集群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对策

当代国际经济的竞争是产业集群的竞争.随着产业集群现象在我国的不断出现,关于产业集群的研究引起政府、学术界、企业界的普遍关注.文章分析了我国产业集群的.特点和制约我国产业集群发展的因素,并提出了相应措施.

作 者:张曼茵 作者单位:上海理工大学,上海,93刊 名:经济师英文刊名:CHINA ECONOMIST年,卷(期):“”(10)分类号:F273关键词:产业集群 制约因素 对策

发展中心城市产业集群的对策建议 篇6

我市的铝镁工业具有明显的发展优势。其中铝工业已发展成为全市工业经济的支柱产业,镁工业在全省、全国乃至全球都有较大影响,铝镁工业已呈现向产业集群发展的良好态势。

一、发展现状

(一)基本情况

目前,我市拥有铝工业企业18户。其中,氧化铝生产企业2户,电解铝生产企业9户,铝加工企业7户,从业人数26374人。氧化铝生产能力250万吨,占全国的18%;电解铝生产能力80万吨,占全国的10%;铝材深加工生产能力10.8万吨。2007年铝行业实现销售收入210亿元,占全市工业销售总量的24%。

全市目前拥有金属镁生产企业90余家,规模以上企业26家,年生产能力1万吨以上的金属镁企业13家,5万吨以上的2家,从业人数21264人。金属镁生产能力39.2万吨,2007年实际产量21.9万吨,占全国的50%;镁深加工生产能力14.9万吨,2007年实际产量11.8万吨。2007年镁行业实现销售收入70.7亿元,利税7.3亿元。

(二)发展优势

1、资源优势

我国现已探明的铝土矿资源23.1亿吨,其中山西达9.4亿吨,占41%。氧化铝生产企业中铝山西分公司位于我市河津,该企业目前已形成220万吨氧化铝的生产能力,加上平陆武圣铝业公司的30万吨,全市氧化铝产能达到250万吨,为发展铝加工业提供了充足的原材料资源。

目前已探明我市白云石总储量在数亿吨以上,品位高、厚度大、易开采,为金属镁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资源保障。

2、技术优势

我市的铝镁企业普遍重视深加工技术研发,重视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联合,先后同中科院北京分院、中科院长春所、有色总院、上海交大、西北工大等建立了技术研发合作关系,在技术工艺、新产品开发等方面体现出较高的水平。

3、电力优势

全市现有电源可供负荷为400万千瓦左右。主要有河津电厂2×35万千瓦机组,共70万千瓦;华泽铝电2×30万千瓦机组,共60万千瓦;永济电厂1×10万千瓦机组和2×5万千瓦机组,共20万千瓦;蒲光电厂2×30万千瓦机组,共60万千瓦;大唐运城电厂2×60万千瓦机组,共120万千瓦;运城供热机组2×20万千瓦机组,共40万千瓦等。

列入山西省“十一五”电力规划的5个电源项目387万千瓦大部分将于“十一五”末建成,到“十二五”期间,我市的供电负荷将达到800万千瓦左右,电力供应充足。

(三)存在问题

一是研发能力滞后,多数铝镁企业产品类同,都以原镁、原铝为主打产品,低水平重复现象严重,缺乏新技术研发能力和产品后续加工能力,企业经济效益难以提高;二是企业之间缺乏合作意识,缺乏信息沟通,缺乏技术创新交流,缺乏全局观念,因此虽然我市有些企业产量位于全国行业前列,但未能形成一个拳头,难以提高企业知名度,不能适应国际化发展的需求。三是污染治理力度不够,我市绝大多数企业污染问题普遍存在,特别是小型企业急功近利,不仅不重视环保,也无资金和技术治理污染,加大了环保整治难度。

二、发展思路和目标

“十一五”后三年,我市铝和金属镁深加工产业发展的思路目标是:以市场为导向,以国家产业政策为依据,以结构调整为重点,以清洁生产、节能降耗为前提,以技术进步、技术创新为支撑,以生产高附加值产品参与国际竞争为标准,促进我市由铝镁原材料生产大市向铝镁深加工大市转变。全面提升经济效益,实现铝镁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铝工业,要重点发展三大园区,做大做强五大企业,建成七大骨干项目。三大园区,即解州铝加工园区、永济铝加工园区和河津铝及铝深加工工业园区。五大企业,即中铝山西分公司、山西华泽铝电有限公司、山西关铝集团、山西振兴集团有限公司和山西运城山河铝业有限公司。七大骨干项目,即武圣铝业80万吨氧化铝扩建,关铝集团1.2万吨精铝项目,12万吨高精度铝板带项目,山西振兴集团8 万吨精铝及铝带箔项目,10万吨铝镁合金项目,华圣铝业10万吨铝合金铸锭项目,华泽铝电10万吨铝合金项目。力争到2010年,全市氧化铝生产能力达到300万吨,电解铝生产能力稳定在80万吨,加工转化率达到60%以上,新增销售收入120亿元。

镁工业,要重点抓好一个基地建设,扶持两个龙头企业,实现三个转变,打造四类驰名产品。一个基地建设,即用三到五年时间,加大镁资源的整合力度,提高镁产业的聚集度,改进生产方式,延伸产业链条,优化产品结构,促进产业升级,把我市建成有核心竞争力、有自主知识产权、有国际市场话语权的镁研发和生产基地;扶持两个龙头企业,即重点扶持闻喜银光镁业集团和稷山华宇实业有限公司,使其迅速成长壮大,成为中国镁业的示范企业,成为全球最大的镁及镁合金开发和深加工企业;实现三个转变,即实现我市镁工业由资源优势向技术优势转变,由产量优势向效益优势转变,由高污染生产向清洁型生产转变。打造四类驰名产品,即以强大的生产能力和先进的技术水平生产原镁、镁合金、镁型材料和镁压铸件等四类全国驰名产品。力争到2010年,全市金属镁年生产能力达到56万吨,加工转化率达到60%以上,新增销售收入80亿元。

三、推进措施

(一)依托大企业、大集团,加快特色工业园区建设。遵循“规划科学、定位准确、布局合理、功能健全”的原则,依托中铝山西分公司、山西华泽铝电有限公司、山西关铝集团、山西振兴集团有限公司、山西运城山河铝业有限公司以及闻喜银光镁业集团和稷山华宇实 业有限公司,加快铝镁工业园区建设。积极引导能够增强聚集度和关联度的企业进入园区,增强园区的凝聚力、吸引力,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集聚发展。

(二)强化产业链招商,壮大铝镁产业集群。围绕煤--电--铝--铝材深加工产业链和延伸镁产业链,有针对性地开展招商引资,进行产业配套,形成上下游互动、紧密相连、协作配套的产业价值链。重点发展铝镁深加工,开发精铝、铝合金、铝型材、铝铸造、镁合金、镁合金铸件、镁合金板材等产品,提高产品附加值,尽快做大铝镁产业集群,提升铝镁产业集群的整体竞争力。

(三)推动技术创新,淘汰落后工艺。以产学研为平台,积极研究、开发和推广先进技术,加大技术攻关力度,围绕难点和关键环节进行重点突破。积极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工艺,淘汰落后的工艺和技术,增加产品科技含量,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提升我市铝镁工业生产技术水平和装备水平。同时进行厂校挂钩,对口培养我市铝镁工业专业人才。

(四)注重节能及清洁生产,实现铝镁工业可持续发展。积极推进铝镁工业节能降耗、环境治理及综合利用,通过生产技术与资源节约技术、环境保护技术体系的融合,减少资源的消耗,减少生产过程中污染排放,实现物质资源的循环使用和生态环境的平衡,提高资源和能源的利用效率。

新闻来源:运城市经济信息网

铁岭橡塑产业集群发展建议 篇7

铁岭橡塑产业集群位于沈阳经济圈内, 南与沈阳、抚顺毗邻, 北与四平、长春相连, 交通便捷区位优势明显。橡塑密封件作为高技术含量的基础元器件, 可以为汽车产业、机械行业等配套。尽管铁岭橡塑产业集群发展时间较短, 总体仍处于起步阶段, 但是随着新一轮东北振兴, 汽车、航空航天、铁路交通、工程机械、石油化工、煤炭等行业将逐渐走强, 将为橡塑产业的快速发展提供重大契机。

一、铁岭橡塑产业发展现状

1.具有良好的产业基础。橡胶产业是铁岭市的传统优势产业, 曾是中国橡胶制品特别是密封橡胶制品的重要生产集中地, 上世纪90年代初, 铁岭拥有多家国有橡塑企业, 其产品曾一度占全国同类产品市场份额的50%以上, 拥有很强的研发实力和人才、技术优势, 为铁岭重新发展橡胶产业奠定了良好的产业基础。

2.政府积极推动产业快速发展。铁岭市政府十分重视橡塑产业发展, 在政策、资金、服务、科研和技术上给予大力支持, 并在铁岭经济开发区在帽山工业园区规划兴建了1.27平方公里的橡塑产业园, 主动吸纳零散的民营小企业来引导产业集群式发展。此外, 铁岭市政府还通过搭建橡塑工业电子商务平台、举办展会等形式, 为产品全国销售提供网络支持和展示平台。

3.橡塑产品在国内具有一定的知名度。目前, 铁岭橡塑产品已经涵盖到原料制造、产品研发、橡塑加工与制品, 助剂生产、橡塑机械制造、橡塑物流仓储等多个行业, 可与汽车、机床、电器、液压、工程机械、油田、冶金、船舶等多个行业进行配套, 部分生产技术已经达到国内领先, 产品出口到台湾、东南亚、缅甸、印度尼西亚及欧、美等国家 (地区) 。

4.注重促进生产和研发结合。铁岭橡塑产业注重技术进步和创新, 建立了铁岭市橡胶设计研究院和橡胶产品检测中心等研发平台, 为企业技术改造、产品检验检测以及高质量混炼胶生产提供技术支持。同时, 部分生产企业也开展注重技术创新和协同发展, 与国内外科研单位广泛合作, 提升新产品开发能力和行业竞争力。

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产业集群总体上还处于起步阶段, 从整体上看企业规模较小。虽然铁岭地区橡塑产业发展较早, 目前也拥有一定数量的相关企业, 但不论是企业数量, 还是产品产值较相对成熟的橡塑产业集群都有一定的差距。

2.尚未形成关联度较大的产业链。铁岭橡塑企业多为橡塑制品生产企业, 上、下游企业相对缺乏, 行业间、企业间配套协作不紧密, 产业链条整体作用发挥不充分。并且行业龙头企业的作用不突出, 产业抵御市场竞争力和抗击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弱。

3.产业集聚度有待提高。橡塑企业比较分散, 只有不到50家企业集中在铁岭经济开发区橡塑产业园中, 没有形成集群的整体合力。

4.产品技术创新能力有待加强。目前具有研发实力的企业数量有限, 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质量的产品生产能力不足, 行业的整体技术水平和竞争能力亟待提高。

三、对策建议

1.应积极引进大型橡塑企业, 推动产业集群发展。要积极引进行业内具有带动性的知名企业, 鼓励发展混合式产业集群。重点培育、壮大行业龙头企业, 推动产业技术升级。以重大技术项目为核心, 通过资源整合, 组建一批技术领先、具有较强资本实力和产业规模的大型橡塑企业, 辐射带动整个产业链发展。发挥集群骨干企业作用, 瞄准行业前沿和制高点, 引进和吸收新技术, 改进产品工艺, 适当走高端路线, 加强企业间交流合作, 形成集群内企业利益分享、风险共担的机制。

2.统筹产业发展, 加快传统园区向集群经济转变。统筹规划, 根据铁岭橡塑产业优势, 形成分工有序、相互协作、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发展格局。充分发挥炼胶基地作用, 推动产业互动和链式发展。大力推进橡胶研究院精炼胶项目的辐射作用, 打造规模化炼胶基地, 提升橡胶原料的本地使用效率。积极推动橡塑产业与铁岭专用车以及沈阳华晨宝马和长春一汽大众等汽车生产行业进行配套, 按其需求开展密封、减震、制动、传动和输油输气等配套橡塑制品的研制和生产, 推动产业配套和能力建设。

3.注重区域创新体系建设, 增强企业研发能力。积极开展共性技术服务平台建设, 打造铁岭密封件国家级研发检测中心。以沈阳化工大学、铁岭橡塑研究设计院等科研单位为依托, 建设共性技术服务平台, 推动产学研合作和技术成果转化, 为企业转型升级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以辽宁省橡胶制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为依托, 不断完善机构研发检测功能, 为企业稳定生产和产品创新提供检测保障, 将辽宁省橡胶制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打造成国家级研发检测中心。

4.注重自主品牌建设, 打造区域竞争名片。积极引导集群企业从数量经济、质量经济向品牌经济迈进, 建立激励机制调动集群企业创建品牌的积极性。以产业链为指导, 根据不同的市场定位, 实施集群内优势资源的整合, 引导企业由低附加值产品向高附加值产品经营转变。支持核心企业做大做强, 围绕企业品牌进行全国推广, 扩大知名度。中小型企业以铁岭橡塑产业优势为依托, 共建合作经营模式, 共同塑造地方特色品牌旗帜。

摘要:铁岭橡胶产业起步较早, 曾是国内较大的橡胶生产基地, 拥有很强的研发实力, 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本文针对目前铁岭市橡塑产业集群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分析, 并对产业集群未来发展提出对策建议。

发展产业集群的问题与对策 篇8

自上世纪90年代以采,江苏一些地区就开始集中办产业,目前已形成了一批专业化特色明显、产业链体系完整、中小企业集聚效应显著的区域性产业集群,如昊江的丝绸产业集群,目前是与浙江柯桥等齐名的全国三大纺织产业集群之一;宜兴的环保企业共有近千家,产品在国内市场的占有率超过15%,已成为全国重要的环保产业基地之一;邳州现有各类板材加工企业2850家,年加工各类板材约占全国总量的1/5,是全国“四大板材加工基地之一”,等等。这些产业集群的发展,促进了全省经济快速发展,也有力地提升了区域经济竞争力。

产业集群在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活力的同时,也面临着不少的瓶颈制约,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企业间分工协作水平较低。产业配套不够紧密。江苏一些产业集群还处在集中办企业阶段,集群内缺少能够支撑全局、起到带头作用的龙头企业,因而同类企业之间缺少分工,产品的上下游衔接配套也很缺乏,有的甚至把同行看作是“冤家”,相互拆台,没有形成一个建立在合作竞争基础上的互动机制和完善的社会化市场组织网络,与真正的产业集群的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二是产品附加值偏低,同质化现象比较严重。江苏的产业集群大多是以低成本为主实施的产业聚集,劳动密集型加工业的产品附加值很低,特别是在不少纺织服装产业集群区域,仅仅是生产与加工的集聚。多数产品档次不高,花色雷同,经营以低质扩张为主,尽管目前有部分纺织服装集群开始向高端发展,但还没有形成在国际上有一定影响力的集群。三是创新人才缺乏,技术创新能力明显不足。许多传统产业集群都缺乏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才、产品设计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企业员工素质也比较低,大多数人只有中学文化程度,使得企业技术创新既缺乏人才基础,也缺乏劳动力技能基础。从而导致大部分产业集群内企业没有自己的核心技术和知识产权,仍处于以仿制和贴牌为主的低级阶段,主要依靠低成本、低价格应对竞争。四是公共服务相对滞后。公共产品供给严重不足。江苏大多数产业集群都属“自发形成”,缺乏统一规划和战略设计,先天不足,公共服务相对滞后;集群内部公共产品供给不足,缺少关联产业和辅助支持产业,缺少社会化服务体系的支撑。产业集群要获得可持续发展,既需要劳动服务机构为其提供劳动力市场、培训员工。也需要质量检测机构证明其产品品质,同时还需要律师、会计师、资产评估师、咨询机构等为其提供专业服务。而这些机构在江苏的大部分集群内是严重缺乏的。此外。行业协会是集群经济中的重要角色之一,但江苏很多产业集群中没有协会,或是只有一些官方派出机构的协会,难以真正发挥作用。

针对上述问题,应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在“十一五”期间全面提升江苏产业集群的整体素质与竞争力,立足技术创新,突出培育龙头企业和区域品牌,促进产业集群发展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走出一条既展现区域比较优势和产业特色。又以市场为导向的产业集群健康协调发展之路。具体应致力于五个方面:

加强规划引导。实现产业集群的加快发展。规划产业集群是一项涉及面大、内容广泛的系统工程。在进行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集群规划时,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遵循市场规律,掌握企业需求,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的原则,力求使制定的区域产业集群规划具有足够的前瞻性、地方特色和可操作性。为促进和引导产业集群的发展,应由省政府在对江苏产业集群发展现状、趋势做详细分析后,借鉴国内外经验教训,按照产业集群发展的基本要求,高起点、高标准地编制发展规划,设计产业集群的识别及分类指标体系,确定今后重点支持的产业集群领域(如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服装等)和重点区域,并在技术创新、金融信贷、土地供给、信息服务等方面给予相应支持。

构建公共平台。形成有利于产业集群发展的运行机制。产业集群的发展不仅涉及土地、税收、产业导向、外贸、科技、中小企业发展、项目审批、投融资体制等诸多经济政策,也离不开专利、商标代理等中介机构。地方政府应为产业集群的发展提供以下几个方面的服务:一是营造集群发展的良好环境,包括取消各种不合理收费、简化手续、改革管理制度、提供优良的公共服务等;二是协助集群内企业进行宏观市场需求分析,提供必要的信息和数据资料;三是推动银企合作,发展风险投资。规范信用担保,完善金融服务体系:四是积极培育中介服务体系与科技服务体系,包括建立法律、会计、仲裁、信息咨询、产品检验认证等方面的中介服务机构:五是为人力资本、金融资本和技术交易平台等要素市场的建立创造便利条件。

注重技术创新。提升产业集群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创新型企业和人才是产业集群技术创新的主体,应通过政策引导等多种手段,大力引进、培育和提高创新型企业,如从国内外引进创新型企业,融入各地的产业集群,鼓励发展创新型企业的配套企业,对其提供必要的政策扶持:鼓励集群内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广泛吸引各种人才。采取多种形式建立研发中心、设计中心和工程技术中心,尤其要采取多种措施吸引跨国公司在集群内设立研发中心,并且鼓励本地企业与外资建立合资研发中心:对集群内企业从事技术开发活动给予加速折旧、税收减免优惠,通过税收减免、财政贴息、投资扶持等措施,推动集群内产学研紧密结合,形成科技创新体系,弥补中小企业创新能力不足之缺陷:搭建技术创新公共平台,在产业集群内建立技术创新服务中心。为集群内企业提供信息服务、产品开发、设计示范、培训等服务,支持和服务于整个产业集群的技术创新活动,特别是支持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

强化分工与合作。加大产业集群的集聚效应。内部的精细分工是产业集群发挥集聚效应的首要条件,因此,要发展产业集群,首先应强化企业间的分工与合作。通过专业化分工,使每个企业都专注于自己最具优势的生产环节,进而将资源禀赋的潜力发挥到最大。使每个企业都大幅度增加其所从事的产品生产产量。从而显示出规模经济的成本优势,提高区域专业化水平。其次应着力培育龙头企业。一个大的企业、一个好的项目可以带动一个产业、行业的发展,形成产业群、产业链和产业带,促进一方经济发展。各地政府应对本地区具有一定优势的企业加大引导和投入力度,进行重点培育,尽快做大做强,使其成为所在产业的龙头企业,并鼓励这些企业不断将一些配套件及特定的生产工艺分离出来,形成一批专业化配套企业。同时,还应鼓励龙头企业发挥其集聚带动效应,逐步衍生或吸引更多相关企业集聚,通过企业间的集聚效应降低综合成本,增强竞争优势。

加快品牌建设,提高产业集群的核心竞争力。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品牌既是企业获取高附加值的核心资源,也是产业集群持续发展的源泉。江苏省近年来已经涌现了一批品牌企业,在全国知名品牌的行列中占有了一些席位,但大部分企业仍停留在有品无牌和贴牌加工的状态。利润的大头均被品牌拥有者和采购商获得。所以,在同样的资源禀赋和消耗条件下,应将积极推动并实施品牌战略作为加快产业集群发展的重要手段。应重点扶持技术含量及附加值高、有市场潜力的名牌产品企业,鼓励名牌产品企业扩大品牌经营规模,促进名牌产品企业多层次、全方位联合协作,实现资源共享。同时,加大名牌推介力度,以名牌企业、名牌产品为依托,通过自身生产和对外贴牌加工以及零部件配套供应,完成产业链配套专业化生产,使之成为产业集群的品牌。从而大大提高产业集群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上一篇:小班亲子春游活动方案下一篇:煤矿顶板安全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