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集群化规模化发展

2024-10-18

产业集群化规模化发展(精选7篇)

产业集群化规模化发展 篇1

关键词:芜湖,汽车,产业集群

近几年来, 芜湖市汽车工业蓬勃发展, 目前正在由初创时期进入加速发展的新阶段, 现汽车产业已经成为市三大支柱产业 (汽车及其零部件、材料、电子电器) 之首, 具备了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汽车产业集群的基础。在此基础上, 如何把汽车产业做大做强, 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提高核心竞争力显得十分迫切。为进一步发挥汽车产业在地方工业发展中的核心作用、牵引作用和辐射作用, 抓住国家支持自主品牌汽车发展的政策机遇, 按照扩大产业规模、形成产业集群、提升综合竞争力、打造知名品牌的原则, 规范汽车产业的建设和运作, 加快把芜湖建设成为中国重要的汽车研发制造、产品出口聚集地, 形成一定既竞争又合作的产业氛围, 以提升区域汽车及零部件企业的综合竞争力。

一、芜湖市发展汽车产业集群的必要性

1. 有助于实现中国汽车产业自主创新发展。

汽车产业是中国迫切需要发展的战略性高技术产业, 在汽车产业总体规模不大、技术水平不高、国际竞争力低且在人力物力有限的情况下, 集中力量建设好几个国家级汽车产业集群是中国战略性产业进行技术积累的重要途径。安徽省、市政府也已将汽车产业规划为区域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点, 并决定加快发展自主知识产权和民族品牌的汽车及零部件产业, 培育和形成一批大型骨干企业和汽车关键零部件产品, 打响“中国芜湖”品牌, 提升“奇瑞汽车”民族品牌。创造适应汽车产品开发和产业发展的良好环境, 优化资源配置, 带动芜湖及安徽乃至促进全国汽车产业的发展。

2. 有助于构建区域性完整的汽车产业体系。

芜湖汽车产业集群的发展, 可进一步聚集优势企业、优势项目和资金、人才, 发挥产业聚合作用, 实现汽车企业的资源整合、优势互补, 促进汽车企业走联合、协作道路, 降低生产成本, 培育和延长汽车产业链、价值链, 推动汽车产业和产品的结构调整, 增加芜湖汽车产业的规模经济效应, 提高芜湖和中国在接受国际先进技术转移中的区位比较优势, 融入汽车高端产业的全球分工体系, 扩大国际合作, 推进汽车及零部件出口, 构建区域完整的汽车产业体系。

二、芜湖市发展汽车产业集群的有利条件

1. 产业规模迅速扩大。

芜湖市现有8家整车生产企业, 四大类370种型号公告车型, 2007年, 销售各类汽车40.3万辆, 实现销售收入210.8亿元, 出口汽车11万余辆 (含整套CKD) , 发动机1万余台, 呈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整车工业的发展, 拉动了汽车零部件行业的崛起, 全市汽车及零配件企业总数300多家, 其中有60多家汽车企业科技含量高, 创新能力强, 为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 汽车零配件产品20大类3 000多个品种。2007年, 汽车零部件 (不含整车) 企业实现销售收入为285.8亿元, 比上年增长34.8%;有20家企业产品实现了出口, 出口交货值达66.52亿元人民币, 比上年增长20.7%。

2. 整体环境持续改善。

对于加快发展汽车产业, 全市上下已经形成共识;省、市政府为汽车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环境, 国家级开发区标准化的政府服务 (ISO9001) 、优惠的产业政策, 为汽车产业的形成、发展和集聚提供了高质量的政府服务和政策保障。市场机制的作用逐步加强, 资本、技术、人才市场的作用得到初步发挥, 各类服务体系已具雏形。实际上, 芜湖市从“九五”开始就将汽车及其零部件产业列为芜湖的支柱产业, 并给予政策倾斜和重点扶持。2005市政府将汽车产业发展规划列入芜湖市“十一五”总体规划, 建立了芜湖市汽车产业基地建设领导小组, 并及时制定芜湖市汽车产业发展滚动规划 (2006—2010) 以及科技发展“十一五”规划及2020年远景展望。

3. 骨干企业作用明显。

芜湖市已拥有整车和零部件企业300多家, 其中“奇瑞汽车有限公司”、“西门子威迪欧汽车电子 (芜湖) 有限公司”、“芜湖博耐尔汽车电气系统有限公司”、“瑞鹄汽车模具有限公司”、“芜湖中集瑞江汽车有限公司”、“芜湖伯利特汽车安全系统有限公司”、“埃泰克汽车电子 (芜湖) 有限公司”、“莫森泰克汽车科技公司”被国家科技部和省科技厅评为首批骨干高新技术企业。这些企业在发展自己的同时, 通过信息、技术的交流, 引领其他中小企业的共同发展, 充分发挥了骨干企业的龙头作用。

4. 发展主体快速成长。

随着科技体制改革的深入, 以大学、大型科研院所为源头, 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联合创业体系初步形成。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支持吸引了一批科研人员和成果进入汽车产业, 众多民营高科技汽车企业迅速崛起, 已形成规模。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特色优势和综合实力较强的汽车企业占据了产业发展的重要位置, 正在向产品开发高级化、企业规模集团化的方向发展。这些发展主体所具有的产业基础、规模优势、技术开发实力、市场开拓能力, 是芜湖市汽车产业快速发展的源动力。

三、芜湖市汽车产业集群化发展支撑措施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 贯彻国家汽车产业政策, 突出自主创新;以提高芜湖市汽车产业整体素质和竞争力为核心, 落实政策支持, 加强技术创新和体制创新, 加大资源整合和投入,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和升级, 培育骨干企业、知名品牌和新的增长点, 推进产业集群, 实现产业规模有效快速扩张, 加快汽车产业跨越式发展, 使芜湖市汽车制造业成为推动安徽省奋力崛起的重要力量。

1. 发挥政府层面作用。

为了更好地为企业服务, 提高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经济实力, 加强企业和政府职能内部的联系, 我市应从政府层面构建汽车产业服务体系, 切实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各级政府有关扶持汽车产业发展的政策规定及相关的配套实施办法, 确保财税、土地、人才激励等相关政策发挥实效。发布重要信息, 引导企业科学决策,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国际间、产学研之间的合作与协调。成立汽车产业专家顾问组, 聘请国内汽车行业的知名专家学者, 在更高的层面上指导汽车产业及相关企业的技术创新和企业发展, 就全市汽车产业发展及服务体系建设的重大方针、实施方案、重大项目进行咨询论证, 为领导小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2. 创造良好发展环境。

政府与市人大共同努力, 根据市场经济的规则, 制定和完善促进汽车产业发展的地方性法律、法规, 为基地建设提供法律保障, 营造良好的法制环境。市汽车办从行业角度加强对汽车企业的管理和服务, 市高新技术开发区和各相关县 (区) 从地域角度加强对相关企业的管理和服务。科技、经济、教育、财政、人事、税务、工商行政管理等部门密切配合, 形成合力, 强化服务意识, 充实服务内容, 改进服务方式, 构筑汽车企业良好的生产经营和发展环境, 共同推进汽车产业的发展。

3. 加快形成产业集群。

汽车产业发展的落脚点是产品和产业群, 集群的形成和发展必须要有相应的产业规模作支撑。因此应以整车制造、关键零部件为主线, 做长做粗汽车产业链, 加快汽车产业的规模扩张, 积极引导大企业、大项目入住, 集中力量, 抓好汽车产业重大产业化项目的实施。重点扶持开拓国内外市场、带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关键技术的产业化。坚持以集中发展为主, 点线发展为辅的原则, 培育出芜湖市汽车产业发展的龙头产品、龙头企业和产业链, 促进产业聚集, 形成有特色、有竞争力的汽车产业集群。

4. 努力打造知名品牌。

积极鼓励企业制定品牌战略, 把培育知名品牌作为企业发展的重点, 全方位提升企业品牌的认知度, 提升企业在市场中的形象。采取必要的注册防卫策略, 及时在国内外注册自己的商标, 防止恶意抢注, 注意品牌的延伸注册、外观设计的专利申请, 加强技术市场的建设, 为汽车技术产品生产、流通和科技成果转化提供快捷的途径, 力求形成汽车品牌特色优势。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以高尚的企业文化, 提升品牌的知名度。

5. 支持民营汽车企业。

高度重视民营科技企业在汽车产业基地建设进程中的战略地位, 完善政府协调机制和社会服务技术支撑体系, 鼓励其发挥优势、脱颖而出、发展壮大, 走多种所有制形式共同发展的道路。保证民营汽车企业在计划立项、职称评聘、商务出国 (境) 、产品进出口、财税政策、金融信贷、奖励等方面一视同仁、享有平等的权利和待遇。鼓励民营汽车企业与科研机构建立双边、多边技术协作, 人才、技术资源互补;各类创业服务中心、工程技术中心、生产力促进中心要积极为其提供各种服务;国有科研机构、高校要对其开放实验仪器设备, 允许有偿使用;支持与科研机构联合兴建中试基地、工程技术中心、开放实验室等, 有条件的也可申请设立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6. 注重人才队伍建设。

通过周边各高校、科研院所, 培养具有理论创新和实践应用能力的高层次人才, 利用近年来欧美人才外流机会, 推出“海外人才回归和吸引”计划, 吸引海外人才回归, 并以此为纽带和契机, 引进欧美及日本的优秀汽车行业技术人才、管理和投资人才, 创造条件与欧美发达国家建立合作交流、海外培训、业务咨询等关系, 培养能够跟踪国际汽车前沿的专业技术人才、了解市场经济运作规律的企业家和其他高级管理人才。

四、结束语

在未来几年内把芜湖建设成为中国发展自主品牌、自主知识产权汽车工业的区域中心和辐射中心, 使其成为国家重要的汽车产业集群地, 既是一个催人奋进的宏伟目标, 更是一项艰巨的战略任务。面对挑战与机遇, 只有抓住机遇, 精心谋划, 积极迎接, 才能实现芜湖市汽车产业的规模化、集群化发展, 进一步提升芜湖市汽车产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王博武, 袁道焰.从集群视角谈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J].北京汽车, 2005, (4) .

[2]曾凡银.打造技术创新平台促成安徽汽车工业奋力崛起[J].中国科技论坛, 2005, (6) :32-36.

产业集群化规模化发展 篇2

打造“千亿产业”

以“釉下五彩”为特色,全面打造产业品牌。醴陵要充分利用“釉下五彩”这个特色资源,加强品牌推介,推行品牌经营,鼓励企业从贴牌生产向自有品牌或原始设计生产转变,实现从自主品牌到知名品牌、国际品牌的提升。

以“填空补白”为主手,健全陶瓷产业门类。在做强电瓷电器、做精日用陶瓷、做细工艺陶瓷、发展工业陶瓷的基础上,承接珠三角建筑卫浴陶瓷产业转移,引进大型建筑陶瓷企业,健全陶瓷产品结构。

以“上拉下拉”为方向,完善陶瓷产业链条。从材料源头、机械装备、物流运输、信息共享、销售网络和产业文化上,不断做大,完善集群。力争到“十二五”末,形成一个以电瓷电器、日用陶瓷、工艺美术瓷、建筑卫浴陶瓷和新型陶瓷材料生产产业为核心,以装备制造业、瓷泥采掘业、色釉料业、包装业等配套产业为延伸链条,产值突破千亿元的陶瓷产业集群。

建设“百亿园区”

立足以“百亿园区”支撑“千亿产业”,大力推进园区建设,逐步形成“大园+小园+工业小区”的园区布局,提高园区经济对产业经济发展的影响力、贡献力和带动力。

加快醴陵陶瓷产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注重培育园区内配套产业和配套企业,吸引资本、科技、人才向产业园区聚集,努力提高园区的科技创新、创业辅导、企业孵化、示范带动功能。园区以电瓷电器、釉下五彩艺术陶瓷、日用陶瓷、工业陶瓷和建筑卫浴陶瓷为主导,重点发展“电瓷电器园中园”、“艺术瓷园中园”、“工业陶瓷园中园”、“建筑卫浴陶瓷”等特色园区,通过孵化一批科技型中小陶瓷企业,发展15家以上高新技术陶瓷企业。积极建设浦口电瓷园、阳三陶瓷工业小区和沿106国道陶瓷工业经济带。

培育“十亿企业”

以陶瓷行业的重点产品、名优品牌和核心骨干企业为依托,加速资源整合,在炻瓷、电瓷电器、文化艺术陶瓷、工业陶瓷等领域培育一批领军企业,力争“十二五”末扶持一批年产值过十亿的产业“旗舰”。

以华联瓷业为核心,收购国光、群力、红官窑、醴陵电瓷厂等国有企业,兼并一批中小型炻瓷企业,组建华联瓷业集团;以华鑫为主体,联合湖电兼并一批中小电瓷电器及配套企业,组建华鑫电瓷电器集团;以泰鑫瓷业为主导,带动电子陶瓷、化工陶瓷、高温陶瓷材料、陶瓷模具等工业陶瓷的发展壮大,组建泰鑫工业陶瓷集团。

积极承接沿海地区建筑卫浴陶瓷产业转移,引进并建成投产2家投资规模达亿元的建筑卫浴陶瓷企业。加快企业上市步伐,尽快促成华联瓷业、华鑫电瓷成功上市,及早谋划其他陶瓷企业上市。※

产业集群化规模化发展 篇3

(讨论稿)

按照全市“经济一盘棋,错位发展,差异竞争,优势互补”的发展思路,围绕加快产业链招商步伐,推动主攻产业园区化集群化发展,在深入调研、充分论证的基础上,结合各县(市、区)、开发区产业实际,现就开展主攻产业园区化集群化招商提出如下方案:

一、总体思路

充分利用综改试验区、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中原经济区和关天经济区四大“国字号”政策优势,紧紧扭住工业新型化、农业现代化、市域城镇化、城乡生态化和文化旅游产业五大战略重点,突出主攻产业,瞄准重点区域,大力开展集群化、定向化、专业化招商,形成“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行业为战线,中介为桥梁,园区为载体,社会广泛参与”的招商引资大格局,大力引进和加快发展能够支撑区域经济发展的特色产业,做大做强一批在全国有份量、有地位、有较强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加快建设“美丽河东,大美运城”。

二、主攻产业和重点招商区域

(一)盐湖区

主攻产业:商贸物流、文化旅游 重点招商区域:北京市、上海市、广东省深圳市等

(二)永济市

主攻产业:铝材加工、机电制造

重点招商区域:江苏省无锡市、广东省佛山市、福建省 福州市等

(三)芮城县

主攻产业:现代医药、新型材料

重点招商区域:浙江省镇江市、江苏省南通市、广东省 深圳市、北京市海淀区等

(四)临猗县

主攻产业:机械制造、精细化工

重点招商区域:广东省深圳市、浙江省杭州市等

(五)万荣县

主攻产业:新型建材、农副产品深加工 重点招商区域:北京市、浙江省杭州市等

(六)新绛县

主攻产业:新型煤化工、农副产品加工

重点招商区域:浙江省海宁市、江苏省徐州市等

(七)稷山县

主攻产业:新型煤化工、纸箱包装

重点招商区域:上海市浦东新区、江苏省苏州市等

(八)河津市 主攻产业:铝材加工

重点招商区域:上海市、广东省佛山市、陕西省西安市

(九)闻喜县

主攻产业:镁铝深加工、食品加工 重点招商区域:上海市嘉定区、北京市等

(十)夏县

主攻产业:农副产品深加工、文化生态旅游 重点招商区域:江苏省南京市、陕西省西安市等

(十一)绛县

主攻产业:冶金铸造、新型煤化工

重点招商区域:上海市浦东区、山东省青岛市、辽宁省

大连市等

(十二)平陆县 主攻产业:煤电铝一体化

重点招商区域:广东省佛山市、山东省东营市、浙江省

杭州市等

(十三)垣曲县

主攻产业:矿产资源深加工、文化旅游

重点招商区域:福建省福州市、江苏省南京市、河南省

郑州市等

(十四)运城经济开发区 主攻产业:新型材料

重点招商区域:浙江省宁波市、广东省东莞市等

(十五)风陵渡经济开发区 主攻产业:医药化工

重点招商区域:山东省胶州市等(十六)绛县经济开发区

主攻产业:以铸造为主的汽车零部件 重点招商区域:浙江省台州市、瑞安市等(十七)空港经济开发区 主攻产业:汽车装备制造业

重点招商区域:湖北省十堰市、襄阳市等(十八)盐湖工业园区 主攻产业:生物医药、新型材料

重点招商区域:江苏省泰州市、苏州市等

三、目标任务

各县(市、区)、开发区围绕主攻产业,每年要跟踪洽谈10个以上有意向的主攻产业招商项目,签订5个投资在3亿元以上的主攻产业招商项目,盐湖区、永济市、河津市、临猗县、运城经济开发区要确保落地4个投资在3亿元以上的主攻产业项目,万荣县、稷山县、新绛县、闻喜县、绛县、空港经济开发区、盐湖工业园区要确保落地3个投资在3亿元以上的主攻产业项目,芮城县、平陆县、夏县、垣曲县、绛县经济开发区、风陵渡经济开发区要确保落地2个投资在3亿元以上的主攻产业项目,各县(市、区)、开发区要确保主攻产业每年招商引资到位资金占当年引资到位资金总额的30%以上,主攻产业产值每年增长20%以上。

四、保障措施

(一)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坚持市县联动,以县为主。市县两级要成立主攻产业园区化集群化招商领导小组,认真研究制定主攻产业招商工作方案。市领导组负责对全市主攻产业园区化集群化招商的统筹规划、协调和指导。各县(市、区)、开发区要制定详细具体,针对性、操作性强的工作推进方案,并实行“一把手”负责制,建立“一个产业、一位领导、一套班子、一支队伍、一抓到底”的工作机制,全力抓好主攻产业招商。各县(市、区)长、开发区管委会主任每年要到重点招商区域开展4次以上招商活动,通过与企业、行业协会及各种中介组织联系,深入了解发达地区产业规模、技术水平及投资转移动向,有针对性地进行推介洽谈。

(二)严格落实目标责任。各县(市、区)、开发区要围绕主攻产业,明确工作目标、明确工作重点、明确工作措施、明确工作进度、明确工作责任,对市政府确定的招商引资到位资金任务、项目签约任务要分解到部门,分解到人头,高效率推进,高质量落实。

(三)大力开展园区招商。工业园区是招商引资的重要 载体,各县(市、区)、开发区要围绕各自确定的主攻产业,规划建设好特色鲜明的产业园区。要加大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力度,高标准、高质量建设好园区的水、电、路、气等各项基础设施,尽快形成园区招商的硬件优势;要按照产业集中、横向配套、纵向延伸、循环发展的要求,加大主攻产业项目入园入区的力度,举全市之力向园区招项目、引资金,不断提升园区集聚效应和产业集群规模。

(四)创新改进招商方式。要精心策划项目。每个县(市、区)、开发区每年要围绕主攻产业,高端创意,深度策划,精心包装10个3亿元以上的大项目、好项目。要坚持小分队走出去扩大影响,大团队请进来深入对接。各县(市、区)、开发区要围绕“大企业拉动、配套企业跟进、产业集群发展”的思路,组织精干队伍到产业最聚集、民资最富集的地区,寻找主攻产业全国的龙头企业、先进技术、高端人才、产品市场,大力开展集群化招商、定向化招商、专业化招商,吸引外地企业家来运城投资发展。每个县(市、区)、开发区每年要邀请50名以上和主攻产业相关的外地客商来运考察投资;要引进5个以上的主攻产业项目。

(五)加强招商队伍建设。各县(市、区)、开发区要建立健全招商队伍,加强力量,配备人员,强化培训,提高素质。每个县(市、区)、开发区都要围绕主攻产业组建专业招商小分队,每支小分队要抽调5名以上业务精、责任心 强、有钻劲、有韧劲的专职招商人员,常年驻点招商,全面了解掌握当地产业的行业地位、发展战略、转移动向,研究大企业、大集团,特别是上市公司的发展动态和投资意向等,积极联系各大商会、中介机构,主动对接有转移意向的企业。

(六)建立招商项目直通车制度。各县(市、区)、开发区对投资3亿元以上的重点招商项目实行24小时“直通车”制度,对项目落地、开工、建设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要在24小时内将有关情况直接报送分管领导和一把手;分管副职和有关单位要在24小时内对所报事项提出处理意见,在24小时内对所报事项予以答复。今后凡签订招商引资协议或合同,都要同时签订项目服务保证责任书,明确服务领导,确保服务到位,促进项目尽快落地建设。

(七)落实领导现场办公制度。市县两级四大班子领导要深入招商第一线,靠前指挥、亲自协调、现场办公,及时研究招商引资项目建设中出现的重大问题、重大事项,对当场能解决的要立即解决,对需要协调解决的要限时解决,并要跟踪督办,落实到位。

(八)出台优惠政策。对重点招商引资项目(即:固定资产投资5000万元以上的高新技术项目、5亿元以上的生产经营性项目、5000万元以上的农副产品深加工项目、1亿元以上的文化旅游项目,3亿元以上的世界500强、国内500强项目等)在土地、税收等方面给予扶助。土地方面,优先 安排项目建设用地,按实际上缴土地费用中市、县两级政府纯收益部分给予等额支持;税收方面,在项目投产运营后,企业上缴的增值税、营业税和所得税中地方留成部分,分年度给予支持(第一年返还100%,第二年返还80%,第三年返还60%);配套费方面,进入工业园区内的项目,除水资源费、排污费外,市、县两级所有行政事业性收费不再征收。

(九)强化督促检查。成立由市政府牵头,市考核办、市督查室、市监察局、市招商办等相关部门组成的招商引资督查组,加大对招商项目督查督办力度,不断强化督促检查和跟踪问效,对招商目标任务和招商项目不落实及落实不力的,督促其立即整改到位。

(十)严格考核奖惩。把主攻产业园区化集群化招商的成果,作为一项重要指标,列入全市考核体系。实行“月通报、季分析、半年督查、年终考核”的考评制度,对主攻产业招商引资到位资金、签约项目投资总额、合同履约率等指标进行量化,明确考核标准,实行硬考核、硬交账,对完成好的单位予以表彰奖励,对工作推进不力,完不成任务的单位主要负责人实行诫勉谈话,严格问责。

运城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运城市招商引资办公室

促进产业集群发展升级 篇4

促进产业组织优化和服务社会化,将产业链延伸到研发和销售环节。抓住产业链上的研发和销售环节,逐步实现三个延伸:一是将主导企业的质保体系延伸到配套企业,提高配套协作企业的产品质量,促进产业链协调发展。二是把产业链从产品制造过程逐步延伸到产品设计、原材料供应、生产、销售、服务的全过程。三是鼓励和支持科研机构、技术中介机构、金融机构将服务延伸到产业集群和产业链中,在集群内建设技术创新服务中心、创业服务中心、教育培训中心,提高产业集聚的层次。

促进传统产业新型化和新兴产业规模化,提升产业集群发展层次。一是着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采用高新技术特别是现代信息技术促进传统产业集群加快由委托加工向自主设计加工、自主品牌生产转变,推动传统产业集群由低成本型向创新型转变。二是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鼓励企业采用先进信息技术,提升工业设计水平。大力推广应用先进制造技术,引导企业采用国内外先进技术标准,主动接轨国际制造业标准体系,推进产品国际标准认证,支持企业参与国家和国际标准的制定和修订。鼓励科研院所和产业集群加强产学研联合,积极吸引跨国公司、优势企业设立制造基地、研发中心、采购中心和地区总部。加快发展产业关联度高、产品链条长、带动能力强、技术含量高的装备制造业,做大做强特色现代产业集群。三是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重点发展电子信息、健康医药、精细化工、新能源、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引导生产要素向产业基地和产业园区集聚,着力构建特色鲜明、配套完备的高技术产业群。

促进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转变产业集群发展模式。一是按照生态产业链进行规划布局和建设改造,建立产业集聚区内物质能量循环利用网络。二是通过推行清洁生产、资源节约利用等,推动产业集群向资源节约和生态环保方向发展。对于排放集中、污染严重的产业集聚区,探索集中治理方式,推广节能减排共性技术,降低污染治理成本。三是提高资源集约利用水平。结合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要求,制定单位面积投资强度和单位面积产出标准,对占地少、能耗小、产出高的产业项目优先安排用地。倡导“零用地”招商,提高工业用地建筑容积率,严控无项目厂房建设。统筹管理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相关排放,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四是加快发展生态产业。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业,积极创建生态镇、生态村和生态社区,大力改善人居环境。

长沙产业集群发展情况汇报 篇5

长沙地处湖南东北部,是全省政治、经济、文化、科教、信息中心,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座历史文化名城和第一批对外开放的旅游城市之一,2007年获批国家“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综合改革配套试验区。近年来,长沙市委、市政府坚持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为核心,彰显新魅力、见证新实力、抒写新魄力、激活新潜力、张扬新活力,凝心聚力,科学跨越,有力地推动了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率先发展。

一、工业成就彰显新魅力

2001年起市委、市政府吹响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号角,长沙工业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快速发展,经济总量超常规跨越,质量效益明显好转,产业集群初步形成,工业园区日新月异,项目建设稳步推进,科技创新成效显著,开创了长沙工业发展的新局面,彰显了长沙产业集群的新魅力。

一是经济总量超常规跨越。从2001年到2008年长沙工业经济总量跨越了四大步:2001年到2004年的4年,从663亿元跨越1000亿元,达到1006亿元;2005年到2007年3年跨越2000亿元大关,达到2154.6亿元;2008年跨越3000亿元大关,达到3230.8亿元。每一步跨越,增量变大,周期变短,增速变快。

二是工业生产高速高效运行。近年来,我市工业总产值由663亿元增加到3230.8亿元,增长4.87倍,占到了全省的四分之一;规模工业产值由370亿元增加到2687.7亿元,增长7.26倍。2008年,规模工业企业达到2095户,总量在全国省会城市中排位提升2位,三次产业结构改写为“二三一”,工程机械、新材料、汽车及零部件等优势产业集群一齐发力,首次出现了1户过300亿元、2户过200亿元工业企业,工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3.9%,为全市GDP登上3000亿元的新台阶作出了突出贡献。

三是产业集群初步形成。改革开放前,我市工业结构不优,没有形成全市工业发展的主导产业,“一五”“二五”时期,国家在长没有重大项目布局。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市工业门类比较齐全,初步形成了工程机械、汽车及零部件、家用电器等支柱产业和电子信息、中成药及生物医药、新材料等新兴产业的六大产业集群。2008年,六大产业集群实现规模工业总产值1086亿元,占全市规模工业总产值的40.4%,增长38.6%,高于全市平均水平6.7个百分点。工程机械、新材料、汽车及零部件等优势产业集群一齐发力,其中工程机械产业集群发展最为迅速,实现销售收入494亿元,增长66.6%,实现利税57.5亿元,中联、三

一、山河智能3家企业的销售收入合计超过全国工程机械行业的1/10。

四是工业园区不断扩张。工业园区从无到有,先后建设了布局合理、功能齐全、特色分明的2个国家级开发区、9个省级工业园区和若干个市级园区,园区实际开发面积84平方公里,拥有工业企业1219家。2008年,全市“两区九园”完成规模工业总产值1493亿元,占全市规模工业总产值的55.5%,同比增长37.1%,高于全市平均水平3.8个百分点。园区经济由弱变强,带动了长沙经济的率先发展和快速提升。

五是工业项目稳步推进。全市不断加大项目开发、建设力度,开发建设工业项目累计超过3000个,完成投资1800亿元。30多个国家(地区)来长沙投资建厂,先后引进可口可乐、博世公司等全球500强企业,为全市工业经济高速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2008年全市累计完成工业投资420.75亿元,增长36.73%,高于全社会8.9个百分点,中航飞机起落架、众泰江南、陕汽重卡、三一宁乡产业园等重大项目动工建设。

六是技术创新成效显著。到目前为止,全市拥有国家级技术中心6家,占全省的46%,省级技术中心40家,占全省的43%,另有市级技术中心69家;获得国家级工业品牌29件,在中部六个省会城市中居第1位,在全国27个省会城市中居第2位,在国家权威发布的“全国各城市中国驰名商标排行榜”中,长沙排第10位。2008年,全市规模工业完成各类新产品877项,实现新产品产值42.3亿元,同比增长40.1%,比全市规模工业平均速度高出6.8个百分点,连续三年保持40%以上的增长。

今年1-11月,全市规模工业完成生产总值3448.1亿元,增长20.3%,完成增加值1001.1亿元,增长19.4%。预计全年长沙工业总量可登上4000亿元台阶。

二、产业集群见证新实力

经过多年的重点培育和扶持,长沙初步形成了工程机械、汽车及零部件等支柱产业和电子信息、中成药及生物医药、新材料、家用电器等新兴产业的六大产业集群。今年1-11月,六大产业集群实现生产总值1378亿元,增长22.6%,占规模工业生产总值的47.6%。其中工程机械经济总量占到了六大产业集群的一半,见证了长沙产业集群的新实力。

长沙工程机械产业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经过10多年的发展,尤其是近几年的飞速发展,已经形成了以中联重科、三一重工、山河智能等为龙头的优势产业集群。主要产品为拖式混凝土泵、混凝土泵车、混凝土布料杆、混凝土搅拌机、塔式起重机、塔式起重布料两用机、压路机、摊铺机、汽车起重机、静力压桩机等14个品种系列。已形成了以中联重科、三一重工、山河智能为代表的“三驾马车”和产业链比较完整的产业集群,素有“中国工程机械之都”的美誉。中联重科、三一重工、山河智能3家企业均为上市公司,2007年市值总额超过了1000亿元。中联重科是全球最大的混凝土机械制造企业。拥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混凝土机械、工程起重机械、路面机械、城市环卫机械等10大系列100多个品种的机械产品,城市环卫机械、塔式起重机国内市场占有率居第一,汽车起重机、混凝土机械居第二。三一重工主要生产泵车、拖泵、压路机等,其拖式混凝土输送泵、混凝土输送泵车、全液压振动压路机国内市场占有率居第一。2009年1月,三一重工在德国投资1亿欧元建设研发中心及机械制造基地,成为迄今为止我国在欧洲最大的投资项目。山河智能以中南大学为技术依托,在桩工机械、挖掘机械、凿岩设备三大领域均形成了数十个品种规格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2009年7月,山河科技研发的我国第一架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载人轻型机,在长首飞成功。权威统计显示:截至2008年底,长沙工程机械制造的混凝土机械国内市场占有率约为80%,汽车起重机为30%,液压静力压桩机为70%,旋挖钻机为45%。中央文献室《文献与研究》第19期“自主创新的发展路子是怎样走出来的”一文指出:“工程机械湘军在自主创新方面做出了引人注目的成绩,颇具代表性。”我市工程机械产业的发展得到国务院领导温家宝、张德江等的高度重视,并作出重要批示:工程机械湘军实行自主创新,从指导思想、体制机制和人才培养方面走出了一条新路。2009年,中联重科和三一重工销售收入预计可突破300亿元。未来三至五年,有望在全省率先孕育出年产值过千亿元的“行业航母”。

为加快培养工业产业多个增长极,形成多点支撑,我市把2009年作为“汽车产业发展年”。汽车及零部件产业是长沙具有一定规模和技术基础的重要支柱产业,现已具备轿车、越野车、轻卡、中卡、重卡、客车、工程车、特种车等完整车系制造能力。从种类看,长沙成为全国首个最完整车系制造城市。一是争取汽车下乡政策支持,确保企业高速运行。想方设法将众泰汽车、北汽福田、梅花汽车等车型列入汽车下乡车型目录,不仅刺激整车生产企业,而且带动核心零部件企业的生产、销售。二是引导陕汽重卡调整规划,逆势扩大投资规模。全力促成陕汽集团适时做出了“五个转变”的新规划设想:项目由原规划生产单一重卡车型要研究转为生产轻、中、重全系列车型;将陕汽环通规划的50亩营销中心调转为陕汽集团的南方营销和物流基地;由投资原规划10亿元调增为16亿元;将项目的产能由原规划2.5万辆提高到5万辆;将2015年的规划年产值调增至100亿元的生产产值。三是发挥现有产业资源优势,成功引进两大车型。引进广汽集团与长丰汽车达成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力争五年内在长丰汽车投资约100亿元,使合作汽车项目形成约50万辆的产能规模,销售收入争取突破400亿元,利税总额50亿元。同时作为广汽长丰重组成功的重要项目,广汽集团和意大利菲亚特集团各出资50%,在星沙建设广汽菲亚特乘用车项目。该项目包含冲压、焊装、涂装和总装四大工艺齐全的整车制造车间以及发动机的制造装配车间,并涵盖产供销一条龙及后勤服务。首期目标为年产14万辆整车及22万台发动机,长期目标为年产25万辆整车及30万台发动机。新工厂将于11月中旬举行开工仪式。引进比亚迪收购美的三湘客车建设年产5000台B6、B9纯电动大巴和10000台底盘的新能源汽车基地,2010年可投产。同时,公司计划再投资30亿元,建设规模达4平方公里的新能源汽车生产基地,建设年产约30万辆C3、C6微型面包车的生产基地,预计投产三年内产值可达到300亿元,长沙将成为全国第三大比亚迪汽车产业基地。到2012年,长沙将拥有轿车、越野车、轻卡、中卡、重卡、客车、工程车、特种车等完整车系制造能力,成为国内第六大汽车板块,汽车产业集群有望形成千亿产业集群。

长沙市新材料产业主要产品为动力电池、燃料电池、太阳能电池及连续化带状泡沫镍、钴酸锂等电子基础材料、人造金刚石超硬材料系列产品、新型铝材。长沙市新材料产业有比较明显的竞争优势:一是拥有新材料领域两院院士5人、100名学术带头人及专家,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4个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和10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人才与技术储备全国领先;二是湖南是全国著名的稀土大省和有色金属之乡,蕴涵丰富的新材料产业发展依赖的矿产资源。丰富的智力资源和矿产资源构成了我市新材料产业发展的核心竞争能力。长沙高新区确立为国家新材料成果转化及产业化基地,标志着我市在该领域已形成优势并把握住发展先机。主要核心企业杉杉新材是中国国内发展最快、规模最大的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制造商。力元新材是镍氢镍镉电池材料行业龙头企业,全球泡沫镍的最大制造商,也是国内唯一一家能为镍氢动力电池提供配套原材料的企业。博云新材从事摩擦制动材料和炭/炭复合材料的研究、开发与生产,黄伯云院士领衔研发的“高性能炭/炭航空制动材料的制备技术” 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

中药及生物医药集群主要分布在国家级浏阳生物医药园。主要产品为中成药系列产品、生殖健康用药系列产品、病毒性药物系列产品、戒毒药系列产品、抗肿瘤药系列产品、保健系列产品等。主要核心企业九芝堂是国家重点中药企业,国内上市公司。主要产品有驴胶补血颗粒、乙肝宁颗粒、浓缩六味地黄丸、裸花紫株片、斯奇康、足光粉、复方板蓝根颗粒等。泰尔制药是一家从事新一代药品、健康食品的科研、生产与销售的高科技企业,1997年承接了中国“九五”重点科技攻关任务,完成了“安君宁”这一世界级科研课题,成为中国神经系统类药物的龙头品牌。生产的“世界新一代减肥美容营养素”――维亭,以及“21世纪男人养生的科学经典”――可邦(16种男性生命素),赢得了广大消费者的青睐。

电子信息产业主要产品为彩色显像管、平板显示器、玻壳、电路终端产品、混合集成电路、软件开发、动漫卡通等。主要核心企业电子信息产业集团主要从事彩色显示器件、计算机软硬件、宽带网络应用设备、数字多媒体信息设备、智能交通系统的生产。长城信息是全国最大的计算机终端设备制造商、国家重点支持的软件骨干企业。主要产品为金融外部设备、POS机、显示器、交换机及各类应用软件。

浏阳花炮生产历史悠久,浏阳是全世界最大的花炮生产贸易基地和花炮原辅材料集散中心,已经形成了集生产、储存、运输、销售、燃放、原材料配套、培训、研发于一体的产业集群体系,基本达到了布局工厂化,管理标准化,操作机械化,发展科技化,生产专业化,产品高薪化,企业规模化。目前全市有烟花爆竹生产企业892家,经营公司156家,行业从业人员近20万人。2008年完成产值 99.6亿元,相关产业销售总额为29.42亿元。2009年1-9月完成产值89.6亿元。主要产品为烟花、鞭炮,共计14个类别4000多个花色品种。出口花炮主要销往美国、欧洲、加拿大以及日本、韩国等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内销遍及全国各个省、市和自治区并代表中国登上了世界最高焰火艺术殿堂。近十年,浏阳烟花代表中国参加国内外具有重大影响的盛大庆典和国际性的焰火比赛数百场。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闭幕式焰火燃放、第三届浏阳国际音乐焰火比赛以及建国60周年国庆焰火燃放均使用的浏阳花炮。

烟草食品产业集群主要产品为香烟、乳制品、食品、调味品、饮料、茶叶等。核心企业中烟公司主要卷烟品牌有“芙蓉王”、“白沙”、“芙蓉”,其中“芙蓉王”是目前全国产销量最大、知名度最高、市场竞争力最强的高档卷烟品牌之一。旺旺食品已发展成为“全国高新科技百强企业”和“中国500家最大外商企业”之一。加加集团是一家集科研、生产、营销于一体的现代化食品工业企业。先后荣获“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年产值 10 多亿元。

三、政策措施抒写新魄力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为鼓励工业经济不断发展,支持支柱产业做大做强,扶持配套产业茁壮成长,成立了以市长为组长,39个部门(单位)为成员的市新型工业化领导小组,加大组织力度,先后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工业服务月”、“工业项目年”、“百日大行动”、“两帮两促”活动,想企业之所想,急企业之所急,除采取简化程序、减免费用等措施外,还根据我市工业经济发展重点出台了若干政策,抒写了长沙产业集群的新魄力。

2007年初,市委以1、2号文件同时出台了两个文件,分别是长发[2007]1号文件《关于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若干问题的意见》和长发[2007]2号文件《长沙市六大产业集群发展规划纲要》,明确了“三区三带”园区推动战略和六大产业集群集聚发展战略,全市各级各部门围绕三个大会、紧扣两个文件狠抓落实,迅速启动产业集群领导联点和部门服务制度,在很短的时间内,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联点领导纷纷深入六大产业集群50多家龙头企业和核心配套企业现场办公,协调解决重大问题70多个。

2008年,市委、市政府又先后出台了长发[2008]7号《关于加快工业园区发展的若干意见》,长政函[2008]17号《长沙市人民政府关于设立长沙市工业企业上台阶奖的通知》,长新工[2008]9号《关于印发<长沙市工业生产性投资项目奖励办法>通知》,长新工[2008]14号《关于设立工业企业利税大户贡献奖、区县(市)、工业园区规模工业上台阶奖的通知》。

今年,为帮助企业应对金融危机,加大中小企业扶持力度,保持工业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推进服务体系建设加快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同时支持企业走出去开拓市场,鼓励兼并重组国内外企业,引进购进先进设备和技术,引进关键科技技术和人才。

在扶持产业集群发展方面,我市出台了系列政策并一一贯彻落实。根据长发(2005)21号文件精神,鼓励本地工程机械、汽车、家电主机企业采购本地配套产品,主机企业本地配套额每新增1000万元给予3万元的奖励,三年来累计给予中联、三

一、山河智能、北汽福田、长丰、远大等主机企业本地配套奖励800余万元,对我市主机企业本地配套积极性有很大促进作用。加大工发资金的投入力度,将工发资金增加到2.5亿元,扶持工业园区、重大招商项目和技术改造项目建设,奖励配套合作企业,引导科技创新项目和打造知名品牌,实行贷款贴息,鼓励上市融资,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题,为长沙工业承接产业转移和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保障,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四、创业富民激活新潜力

创业是就业之策,也是发展之本,富民之本。今年年初,市委、市政府在“两会”和党代会上做出大力推进创业富民,着力打造创业之都的庄严承诺。全市把“创业富民”作为一项基础工程来抓,推出一系列配套政策,将一个个政策“红包”送到创业者面前,激活了长沙产业集群的新潜力。

一是努力打造创业平台。制定了《长沙市小企业创业基地及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2007-2010年工作规划》,截至目前为止,已建成的创业基地(孵化器)有16个,孵化场地及标准厂房面积35万㎡,入驻企业1090户,累计孵化毕业小企业360户,正在建设的创业基地有4个,规划建设面积20万㎡。二是着力解决创业企业融资难题。在全省率先成立长沙市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有限公司,指导各区、县(市)成立政策性中小企业担保机构6家,商业性民营担保机构16家。截止2009年6月,纳入管理体系的23家担保机构累计为7570户中小企业累计担保总额达到200.8亿元。三是积极推进直接融资和企业上市工作。宏梦卡通、天鹅工业泵、兴嘉生物等10余家企业获得创投机构资金约5亿元。拓维信息、家润多、博云新材已成功上市,梦洁家纺、金杯电工、长高高压已向证监会递交材料排队候审,泰尔制药、天鹅工业泵、兴嘉生物等企业已做好上报材料前的有关工作。四是积极筹备组建“企业应急互助基金”。拟采取以政府牵头,银行担保机构支持、企业互助的模式,筹备建立“长沙市企业应急互助基金”。重点解决成长型企业资金链安全保障工作,防范和化解成长型企业因资金周转困难而发生资金链断裂风险。五是落实资金扶持政策。按照长发〔2008〕23号、长发〔2008〕6号文件精神要求,对工业初创企业和大学生创业企业给予专项资金扶持其发展。据此,我委明确了2000万元的创业企业专项扶持资金,六是建立健全创业服务体系。提出了“一中心、八平台”的建设思路。“一中心”即长沙市中小企业服务中心,按照“政府支持、市场运作”的模式,由市经委牵头组织我市中介机构发起,以“民办非企业法人”方式于去年4月底设立,不要机构编制,不要政府开办经费,已实现有序运作,目前正在整合中介机构资源,完成“一网三库”资源规划。“八平台”即由政府规划指导并整合中介机构逐步建设创业辅导平台、融资担保平台、人才培训平台、技术创新平台、信息服务平台、咨询服务平台、市场开拓平台、法律维权平台。

五、发展对策张扬新活力

长沙工业2010年工作务虚会提出:大干新三年,实现再翻番。到2012年,实现工业经济总量突破8000亿元大关。长沙市规划2012年形成工程机械、汽车及零部件、新材料、食品烟草4个过千亿元产业集群。此外,未来3年长沙将努力形成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烟花鞭炮、电站装备4个过500亿元产业集群。培育新能源、新型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引导工业经济走上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良性轨道,张扬了长沙产业集群的新活力。

1、发挥资源优势,培育核心企业,延伸产业链条。在重点扶植中联重工、三一重工和山河智能等龙头企业的同时,积极培育目前规模不大,但具有一定产品优势和发展基础的公司。如中大机械、德邦机械、科达机械等企业或具有发展潜力的公司,为长沙市工程机械主导或核心企业培养第二梯队。帮助企业不断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和组织结构,形成长效的公司治理机制和适应大规模企业管理的组织结构,鼓励企业在既有价值链的基础上进一步进行分工与协作,拉长产业链条。

2、改善本地配套,引进配套企业,提升配套能力。长沙市工程机械行业的内部配套率还不高,这严重制约了我市工业化进程扩散效应的发挥。主要原因是龙头企业的国际化视角、配套产品的高要求和本地制造业的弱基础不相适应。要逐步提高配套企业的配套能力,要从配套企业的国际化改造入手,通过引进国际、国内优势配套企业的资金、技术、设备和管理经验提高配套能力。对既有的配套企业也要加大技术、资金和管理等方面支持,力争培养出全国知名的零部件生产供应商。

3、整合研发力量,积极开发新品,提升研发能力。研发能力是产业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可以考虑集中力量,多渠道筹集研发资金,多渠道、多形式引进高水平的研发人才,在整合的基础上成立研发中心,提升研发能力。与此同时,引进国际上工程机械实力研发机构,鼓励其在长设立分支研发机构。通过建立本地研发机构和引进研发机构之间的交流协作机制,培育、提升本地研发机构的研发能力,缩小研发差距,顺应工程机械行业技术发展趋势,开发换代新产品和与既有产品具有较强技术关联的工程机械新产品。

4、强化服务建设,组建服务机构,构造产业平台。促进产业持续发展,致力搭建人才培训及流动平台、物流支持平台、信息平台、售后服务平台、资金流优化配置平台。通过委托培养或补贴的形式培养产业集群发展所需要的技术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建立其驻长发展、产业集群内部自由流动的机制。通过剥离相关企业的现有物流系统,组建为产业集群发展服务的大物流系统,以提高物流系统的效能,降低物流成本,促进企业比较优势积聚。

5、组建行业协会,加强行业引导,促进协调沟通。加紧建立由工程机械的制造企业、科研设计检测单位、经销企业、维修企业以及工程机械的租赁经营者等自愿联合组成的工程机械行业协会,借以促进长沙市工程机械行业的健康发展。行业协会负责联络行业内部机构,协调行业内部关系,反映会员的愿望与要求,维护会员合法权益,贯彻执行国家法律、法规,制定完善行规、行约,协助政府进行行业宏观管理、进行行业发展规划的前期工作,在政府和企业之间起桥梁和纽带作用。同时,开展国际技术合作和交流、提升产品质量,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长沙市经济委员会 长沙市工业产业促进局

我国核燃料产业集群化发展启幕 篇6

日前, 中核集团与广东省江门市所辖鹤山市政府签署了《中核集团龙湾工业园项目投资框架协议书》和《中核集团龙湾工业园项目用地协议书》。据悉, 中核集团将在该市投资400亿元集中建设铀纯化转化、铀浓缩、核燃料元件制造等设施。而且协议表明, 2020年前, 龙湾工业园将建成国际一流的核燃料加工产业集群, 逐步成为具有标志性的亚洲核燃料加工及装备制造中心。

业内专家表示, 核燃料只有实现产业化发展才能降低燃料成本, 进而提高竞争力, 而产业化发展的前提是包括技术、工艺等在内的良好产业发展基础、市场需求、以及政策环境和开放的国际环境。龙湾工业园项目作为产业集群, 将对我国核燃料加工生产能力的扩大、工艺技术的跨越提升, 以及自主品牌产品的打造发挥积极作用。

据了解, 选址工作伴随我国核电发展已有近30年的历史, 目前我国已完成初步可行性研究, 基本确定建厂条件成立的核电新厂址有67个, 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和中部经济发达等17个省份, 其中广东省厂址占13个。

“作为未来核电装机容量增长最快、增幅也最大的国家, 中国核电快速发展的趋势必然带来对包括天然铀、浓缩铀以及核燃料组件等各类产品在内的核燃料需求的新增长。”业内人士分析称, “除了中国, 未来核电发展主要在印度、俄罗斯等新兴经济体, 亚洲将是核电复兴的重要地区, 核燃料需求的市场很明确。”

信息显示, 我国核燃料产业目前集中在中核集团一家, 其既是唯一的核燃料供应商, 也是核燃料的用户之一, 而中广核和中电投甚少或几乎不涉及除了勘探开发之外的核燃料前端产业。此外, 近年来, 国外企业也一直在试图分羹中国庞大的核燃料需求市场。“其规模化生产和低成本优势也给国内产业带来一定的竞争压力。”上述人士表示。

快速崛起的国内市场与新兴培育起的国际市场, 需要中国核燃料产业发力, 并占据主动。

资料显示, 核燃料循环体系主要包括勘探、采矿、水冶、转化、浓缩、组件制造以及后端处理环节, 而纯化转化、铀浓缩、燃料元件制造均属于核燃料循环前端。目前, 我国在核燃料循环前端已形成一定规模的工业能力, 但存在技术能力不足、经济性欠佳等问题。尤其是直接关系到反应堆安全运行的核燃料元件制造环节, 虽然已经实现了大型核电站燃料元件的国产化, 但制造技术还没有形成自己的技术体系, 产品没有自主品牌, 如燃料包壳及格架等在内的一些关键原材料还要依赖进口。此外, 核燃料工业长期垄断封闭经营, 机制体制落后, 技术创新与竞争力提升进程缓慢。而集群化发展或许能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有效途径。

据业内人士介绍, 产业集群实际上是把产业发展与区域经济, 通过分工专业化与交易的便利性有效地结合起来, 从而形成的一种有效的生产组织方式, 是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及地方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方式。

目前我国大多数核燃料企业地处经济基础较为薄弱的中西部地区, 如江西、陕西、甘肃、四川、内蒙古等地。其中生产核燃料元件的中核建中核燃料元件公司位于四川宜宾, 中核北方核燃料元件有限公司和中核包头核燃料元件股份有限公司均位于内蒙古包头。

产业集群化规模化发展 篇7

[关键词] 工业园区 产业集群 县域经济 战略

当前,我国处于快速工业化的关键时期,工业园区是新型工业化和现代制造业的重要载体,实施产业集群化战略是做大做强工业园区、提升工业园区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产业集群”是指在某一产业领域相互关联的企业及其支撑体系在一定区域内大量集聚发展并形成具有持续竞争优势的经济群落。产业集群特点及优势:产业集群具有显著的规模效应;由于集群内生产企业分工协作,可以减少消耗,降低投资和生产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产业集群可以促进物流、金融担保、信息、技术、人才、外贸等市场中介服务业、统一的研发中心的发展,这些服务产业的兴起,又大大提高了产业集群的综合竞争力;产业集群化发展可以实现集中治理污染,提高外部效应,节约治理环境的成本。产业集群上述特点给企业带来生产成本优势、区域营销优势、国内及国际市场竞争优势。

一、县域工业园区产业集群的发展阶段特征

近几年来,我国部分地区开始形成了一些有影响的产业集群,对推动区域经济增长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与国际上产业集群的演进过程一样,我国县域产业集群发展也经历了两个阶段,具体表现在产业组织形式上呈现了两次比较明显的跨跃过程。

第一次跨跃:由分散办企业到集中办企业,这是企业在空间布局由分散走向集中的阶段。改革开放初期,乡镇企业应运而生、星罗棋布,成为工业化初期的重要力量。但由于乡镇企业在发展初期依循的是“就地办厂”、“离土不离乡”的布局原则,企业在地理空间上处于离散状态。随着乡镇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布局分散带来的缺少规模经济、土地浪费和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逐步暴露,再加之国内市场供求关系变化,竞争加剧,乡镇企业迫切需要通过提高技术水平、扩大经济规模、降低成本来提高竞争力,而依村傍户的离散型空间布局无疑成了其进一步发展的严重阻碍,于是乡镇企业开始自发地逐步集聚、集中布局,构成企业群落。

第二次跨跃:由集中办企业到集中做产业,这是由企业集聚走向产业集群的阶段。由分散办企业到集中办企业并不必然带来区域竞争能力的提高,只有通过产业链将企业紧密有机地集聚在一起,增强企业间的产业关联和协作效应,形成产业集群,才能促进生产力的真正跃升,增强区域经济发展的持续动力。企业集聚的最终目的,也就在于促进不同类型相互关联的企业在一定空间尺度上的集中,形成产业的集群。

二、县域工业园区发展产业集群的途径

1.工业园区要进行产业调整,明确具有特色的主导产业,并制定一些针对性措施,尤其结合招商引资而制定出一些优惠政策,吸引更多的同类与相关企业进驻,并补偿性地迁移出一些非相关企业,逐步形成特色产业集群。

2.把产业集群发展规划与招商引资结合起来,利用本地的优势条件吸引外地关键性企业落户本地而逐步培育与发展。

3.利用本地的特色资源和既有的企业基础,通过规划、引导、扶持、培育,发展产业集群。在具有一定的企业基础但企业比较分散的地区,可围绕几个核心企业建立工业园,通过一些措施促使分散的企业逐步“移植”而培育出产业集群。

4.在一些专业化交易集散地建立大型专业化市场,通过市场的接近带来本地的生产,从而形成产业集群。这一方式是我国一些县域产业集群形成与发展的主要方式。

5.创造良好的环境,鼓励与促进本地企业家创业而形成产业集群。目前,全国有近3亿的农民工在城镇就业或创业,他们是县域发展产业集群的重要资源,地方政府可通过实施“回归工程”,采取多种措施吸引他们中的部分回乡创业,发展县域工业园区产业集群。

三、县域工业园区发展产业集群的思路

实施产业集群化发展战略,对于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参与国内国际竞争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目前,工业园区产业集群在我国各地已有一定发展基础,但不同地区的发展状况差异较大。总体而言,经济发达地区的开发区产业集群化趋势较为明显,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开发区产业集聚化程度较弱。为此,我们必须从实际出发,针对不同地区,分类指导,加快推进工业园区产业集群化发展。

1.强化规划引导。要加快規划建设一批具有一定规模的专业化园区,综合性开发园区可设立园中园,围绕不同的产业链做大做强。科学制定园区产业的发展方向,规范入园企业和项目标准,增强产业链发展的合力和张力。

2.强化市场引导。专业市场与产业发展有着内在的共生关系,专业市场的兴旺能够带动产业的发展。各地要创造条件,围绕特色产业办市场,强化专业市场与特色产业的配套,通过市场建设加速产业集中,为产业发展提供稳定的市场空间。

3.强化政策环境引导。引导布局分散的中小企业逐步集中到专业化园区,加快生产要素的集聚。借鉴发达国家发展专业化产业区的做法,积极研究制定促进产业园区发展的法规、金融、财政、人力资源、可持续发展等公共政策。

4.做大做强特色产业。各地要因地制宜,选择本地具有优势地位的产业,加大引导和投入力度,聚合各种生产要素,进行重点培育,尽快把企业群体做大,把产业链拉长,完善产业体系。全力扶持和培育龙头企业,使之做强做大,成为集群的核心主体,打造品牌,营造竞争优势。

5.抓住国际产业向我国转移、沿海产业向内地转移的机遇。要引导园区企业积极融入跨国公司全球产业链,大企业发展产品互补,中小企业发展配套加工,构筑园区企业与全球生产体系的有机联系。

6.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综合竞争力。鼓励园区重点企业加强新产品研发,形成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产品,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四、县域工业园区产业集群化发展的实证分析

河南省长垣县地处偏僻的传统农区,但是由于坚持了工业园区产业集群化发展战略,逐步形成了起重机行业在全国的竞争优势。

起重机械是长垣县的传统优势产业,为了提升产业竞争优势,推进产业集群化发展,2002年经河南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河南长垣起重工业园区”,2005年5月被省政府命名为“民营科技园区”,是河南省首批4家民营科技园区之一,2006年3月被省政府批准为省级特色产业园区,是我省4个县办省级开发区之一。经过三年多的建设发展,初步建成了较完善的基础设施。园区规划面积20平方公里,控制面积35平方公里,目前建成区面积6.5平方公里。分为“制造、物流、商务服务、居住”四个功能区,实现了建成区内的“九通一平”和亮化绿化。初步形成了特色产业集群。主要经验做法:

1.坚持特色产业集群化的发展模式。长垣起重工业园区坚持特色发展,走集群化发展道路,积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提高产品科技含量,把起重工业园区建成基础完备、主导产业突出、产业布局合理、生态环境优美的现代化工业园区,打造国家级起重机械制造中心。

2.创造优越的软硬件环境,吸引企业向园区集聚。通过经营城市的办法筹集园区建设资金,同时地方税收全额留归园区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建立了完善的基础设施,建立了加工区、贸易区和物流区,园区功能完备。同时对进入园区的企业实行一站式服务、封闭式管理,杜绝非税收费。优越的投资软硬件环境不但吸引了本地企业如注,还吸引了大量的外来投资者。

3.实施大项目带动、龙头企业带动、名牌带动战略。近几年,园区强力推进招商引资,狠抓重点项目建设,鼓励推动企业进行重组和资源整合,组建股份制大型企业集团,培育出了一批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市场前景好、能够引领行业发展的龙头企业和名牌产品,带动了大批中小企业的集聚,推动了园区快速发展。

4.实施科技创新和人才强区战略。制定出台了鼓励科技人员技术入股和企业、科研单位自主创新的政策措施,加大对企业技术研发的扶持力度。

参考文献:

[1]杨迅周阎官法:区域创新体系与产业集群理论及实证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文化出版社,2004

[2]陈秀山:区域经济问题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3]支树平:农业现代化建设理论与实践[M].北京:研究出版社

[4]周叔莲魏后凯:21世纪我国区域经济开发战略[J].经济研究参考,2000(2):2-9

上一篇:关键是要有“精气神”下一篇:四月简短美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