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化心灵——《七宗罪》(精选4篇)
净化心灵——《七宗罪》 篇1
净化心灵
——观《七宗罪》有感
海明威曾经说过:“这个世界时美好的,值得我们为之奋斗。”后半句我同意。
——《七宗罪》
顾名思义,片子就是围绕着七这个数字展开的, 在电影里7罪、7罚、7次下雨、故事发生在7天甚至结局也由罪犯定在第7天下午7时,无处不在“的“7”暗示着观众:它是宿命罪与罚有着浓厚的宗教色彩。而七天里发生的离奇的七宗命案,让人随着主人公对凶手想法的层层认和深入,了解到罪与罚的本质.七宗罪——暴食、贪婪、懒惰、淫欲、傲慢、嫉妒和暴怒——被天主教认为是遭永劫的七种大罪。影片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晦暗的背景叙述了一个极富哲学意味的犯罪故事:一个疯狂的凶手自认上帝,将对天主教七大死罪的惩戒逐条实施,在追凶的过程中,新老两界警探与罪犯斗智斗勇,最后却出现了出人意料与令人深思的结局。
影片中的七桩案件忽隐忽现,若明若暗,不时有“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片中对犯罪心理学做了详尽的描述,而罪犯通过《圣经》的道德审判来杀人,更具社会意义。一个警察最终成为凶手计划的执行者,这是对社会和人生的讽刺,还是对茫茫之中,天主那七大信条的不可抗拒,或是象征了这多罪该罚的人世间的混乱的生活秩序?
我不信教,但却深信信仰会对一个人造成多大的影响力。无论是天主教、基督教还是别的什么,都在通过一种积极的方式让人活的更有斗志、更有意义。于是,大都有信仰的人都会很有原则,而且很坚定自己的目标。可是,为什么还会有那么多的社会问题,无论是贪污还是腐败,自身的放纵以及以上提到的七宗罪呢?
正如《蝙蝠侠前传》中,高谭市需要一个英雄;《第一滴血4》中,兰博的“我们什么也改变不了”;《飞越疯人院》中,麦克墨菲的悲惨结局。人的私欲与生俱来无法根除,所以人的思维、活动大都是以自己为中心,通过人的感官接触事物向外延伸。而人的行为是人的本性中“善”与“恶”交锋确定胜负后,才确定行动取向,任何行动都会有结果,好的结果相对阳光,坏的结果相对阴暗。
记得《电锯惊魂》中,总在强调的话:“有些人总是身在福中不知福,但他们以后不会了。”的确,如果我们看过这些令人不寒而栗的电影,我们都会不免感到一阵紧张,不是因为太多血腥的镜头以及残忍的手段,而是那种在电影找到自己原型的后怕感和恐惧感。我们或许都曾犯过七宗罪中的几个,那么我们是不是应该多找找自己的原因。三人成众,社会就是无数个个体的组合体,在我们抱怨社会的同时,我们应该用更多的心去完善自己的内心或者是赎自己的罪,也就是净化自己的心灵,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社会上的其他的问题,并成就大我。
这个世界似乎就是物欲横流,无非就是在恶性循环,谁都无能为力,不可能说把那些要改的东西写在教科书里去教育下一带,也不可能去拍一部公益广告来提醒世人,因为那些都是无济于事的,这就是生活,真正的生活也许就是周围飘着腐烂的垃圾气味,再多的廉价香水也没有办法掩饰的气味,要么选择若无其是,要么选择早早死去,显然那是不可能的。所以,学着净化吧,从心里开始,从自己开始,如果你有魅力的话,我相信你的行为可以感染身边的人。
《七宗罪》鉴赏 篇2
姓名:韩利学号:20105034038
院系: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 专业:信息与计算科学
《七宗罪》这部影片我看了过三遍,每一次看都有不一样的感觉。
看第一遍时它是恐怖的,吓人的,没有看出别的什么东西。
再看第二遍时,有些不一样,影片中的纽约,灰暗、潮湿、肮脏、混乱,接连不断的命案,简直就是人间地狱。影片似乎只是在向世人展示:人性堕落,有罪之人会遭惩罚。这样片子就有种道德劝诫的警世意味,让人看后可能反省自身是否有罪。然而,什么原因让这些人产生罪恶,让凶手不可忍受而以上帝之名以杀戮的方式来进行惩戒,影片好像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解释。
第三遍看后对影片中画面的那种强烈的对比和画面所塑造的环境让我有了更深刻地认识,从画面和音乐让我产生了强烈的对原罪的关注,感到一种绝望,从影片中表现出世界的罪恶与冷漠,例如,老威廉去图书馆查资料时,遭遇一拨无所事事的同事。他们整年呆在图书馆,只知道喝酒、打牌,威廉责问他们为什么不学习知识时,他们自嘲自己有文化,随即打开唱机,播出的曲子是巴赫的《G弦上的咏叹调》,在静谧平和的旋律中,老威廉在思考,他们继续打牌取乐。先贤的知识高雅的音乐被人们漠视,在这样的情节中,这个曲子就像文明退化的哀乐。它给我一种颓废、腐败、堕落的感觉。此外,在这个片子中还看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就是波兹曼在《娱乐至死》和《童年的消逝》中反复论述的观点,新媒介的出现对人们认知世界方式的改变。老少警官威廉和大卫,代表了受不同媒介影响的两代人。老威廉是在印刷媒介的环境里成长的,他应该出生在20,30年代,那个时代电视还没有普及。而大卫显然是看电视长大的一代。所以他们处理案件时表现出完全不同的两种方式。印刷品是有字符构成的,阅读时需要大脑不断的解码、记忆、呼应、总结、抽象,是一个典型的逻辑思维过程,老威廉正是秉承印刷媒介造就的逻辑的、缜密的、深刻的思维方式,善于发现细节,并以此为线索进行逻辑推理,遇到问题甚至会翻阅古典著作,表现了沉着谨慎的侦案风格。电视是光影和声音组合物,看电视不需要动脑子,人们不费任何力气就能理解电视上的通俗语言和画面,从小就看惯图像偏向视觉体验的大卫的表现是狂噪、冲动、易怒、油腔滑调、满嘴脏话,侦案时也是对着几副现场图片翻来覆去没完没了的看个不停。老威廉给他的几本但丁的书,被他诅咒并扔进抽屉里。现代社会是多元化的社会,我们的社会在不断进步,我们不断地发明越来越先进的技术,拥有越来越丰富的物质,但我们的精神却越来越紧张,越来越空虚,我们越来越冷漠地对待生活中出现的人,出现的事,我们不知不觉中走向了封闭。
七宗罪,每个人都因为犯了其中的一项而死 :
胖子是犯了“暴食”而死
律师是犯了“贪婪”而死
毒贩是犯了“懒惰”而死
妓女是犯了“淫欲”而死
演员是犯了“骄傲”而死
罪犯是犯了“妒忌”而死
警察是犯了“愤怒”而死
虽然警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死亡,但他的心已死。罪犯以上帝的名义惩罚世人,在犯罪心理课上看过之后我从人内心自身出发,人都是有欲望的,只是狂热程度的不同。人们进行犯罪并不一定是需要矛盾,罪犯杀人只是为了满足他那变态的心理,替上帝惩罚世人只是借口,他的愤世嫉俗,对人生的不满发泄在别人身上,如果他事业有成,或者有一位很爱他的妻子,他还会有时间想怎么替上帝惩罚世人么?他是“妒忌”,但那是他为自己的失败找的借口,他想向上帝诉说他受到的不公平。
他如果真的是替上帝惩罚世人,那么善良美丽的Trace何错?被他杀死?
七宗罪经典影评 篇3
宗教来源于人类对自然的认知,当然“自然”中同样包括人类本身,而无论是一神的还是多神的,无论是拜物的还是拜人的,无论是用于统治人民的行动和思想还是用于调整约束他人或自身的行为,宗教都是人类社会内部发生的产物。我们不知道是否真的有更高级的存在,同样我们没办法获知更高级的对人类传递的信息。不管一种宗教发展到怎样的程度,哪怕有再繁冗的教义,再复杂的管理体系,再绵长的历史发展过程,都无法掩盖宗教人性的事实。所以无论梁山泊的“替天行道”,还是约翰·杜的劝诫都是源于自身对社会现象的反射,所谓神的旨意并不能对布道者的过激行为加以合理的解释和成为其脱罪的理由。显然威廉·沙摩塞看到了这一矛盾,他问约翰·杜:“如果如你所说,是被上天选中,如果你是被迫的,我很奇怪你为什么还能如此的乐在其中,你享受折磨他人的快感,这和殉道精神是背道而驰的,不是吗?”约翰·杜沉默了两秒钟,将自己的行为比作大卫·密尔斯在审讯室审讯自己(将他人牵扯到话题当中是借以回避直面问题的手段),并且承认自己有私欲。通过这一段的分析,我们知道《七宗罪》只是披着宗教的外衣来向我们展示其他的东西,至于是什么,下文将要提到。
还有一点电影表面的东西需要一些笔墨阐述,就是约翰·杜的作案手法,这也是很值得探讨的问题。我们以为约翰·杜犯下各种用变态手法杀人的罪行,其实不然。第一个被发现的受害者是暴食者,约翰·杜用枪口顶着他的头颅逼迫他吃了连续十二个小时的食物,导致急性胃扩张,十二指肠内壁破裂,直肌和横结肠出现血肿,造成大量内出血死亡;第二个是律师,被迫割下一磅肉,大出血死亡;第三个是奄奄一息的瘾君子,靠约翰·杜的抗生素和其他药物维持了一年的生命体征,背部褥疮和全身的伤口出现化脓性感染,只要“用手电照他的眼睛就会休克死亡”;第四个普遍认为“七宗罪”的直接受害者是被嫖客套在胯下的尖刀捅死的妓女,然而妓女并没有犯“淫欲”之罪,她也许只是因为经济或其他的原因沉沦,真正有淫欲之罪的是嫖客,其实约翰·杜想要惩罚的也是嫖客,看到他在审讯室中的表现就知道了;第五个是靠容貌吃饭却被毁容的骄傲者,死时被捆在床上,脸上缠满纱布,显然是约翰·杜给她包扎的伤口,一手握着安眠药瓶,一手握着电话,约翰·杜给了她选择的权力;第六个是犯了忌妒罪的自己,被大卫·密尔斯枪杀;第七个是犯愤怒的大卫·密尔斯,影片没有交代大卫·密尔斯的下文,这个暂且不提。纵观全局,约翰·杜没有杀过人,至少没有亲手将人致死,每个犯下“七宗罪”之一的人都受到了程度不同的惩罚,这也是约翰·杜的辩护律师自信能够帮他脱罪的原因,如果不是约翰·杜的自首,警察是没有足够证据证明约翰·杜的罪行。那么既然这样为什么当约翰·杜看到威廉·沙摩塞和大卫·密尔斯查到他家时要开枪躲避追捕呢?原因在于,他没有将“作品”完成,认为一件没有展现全貌的作品是无法起到劝诫世人的作用。不过,与其说是约翰·杜在劝诫世人,倒不如说是大卫·芬奇在劝诫世人,通过电影来敲响警钟。所以,接下来就是电影的分析。
首先通过电影的细节描写,来看看大卫·芬奇的功力。一、三个主要人物的性格分析
1.威廉·沙摩塞与大卫·密尔斯性格对比 1)
这两个简单的场景就已经将威廉·沙摩塞谨慎、稳重、成熟的性格特点表露无遗,影片中还大量存在摩根·弗里曼对角色精细入微的刻画,几乎就是他的本色出演。
节律器是表现人物稳重有规律的性格,也表明威廉·沙摩塞失眠需要有规律的响声来帮助睡眠,体现出一丝隐忧,也是后文的伏笔之一,与威廉·沙摩塞砸毁节律器的细节对比,表明人物性格的转变。
大卫·密尔斯的第一次亮相,嘴里嚼着口香糖的细节就已经表现出他不安分甚至略显轻佻的性格特点
与威廉·沙摩塞系领带的场景发生鲜明对比,大卫·密尔斯的领带都是已经系好直接套在脖子上即可,这时大卫·密尔斯的右手还在揉眼睛,体现人物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一方面表明大卫·密尔斯富有年轻活力,另一方面是人物内心急躁、冲动的性格。因为他只揉右眼,所以同时与下文大卫·密尔斯的妻子翠茜·密尔斯帮他清理左眼眼屎有一个顺理成章的衔接,体现夫妻恩爱,也为下文伏笔。
威廉·沙摩塞与大卫·密尔斯查看案件发生现场前,大卫·密尔斯为威廉·沙摩塞递咖啡被拒,也是人物性格的对比。
一幅是大卫·密尔斯晃腿的场景,一幅是车里大卫·密尔斯不停按圆珠笔笔尾的场景,也是细节性格刻画。
3)威廉·沙摩塞与大卫·密尔斯在图书馆,一个忙着复印文件,一个大大咧咧坐着吃乐事薯片。
威廉·沙摩塞与大卫·密尔斯在图书馆,一个忙着复印文件,一个大大咧咧坐着吃乐事薯片。
一个读的是“经典导读”,一个读的是《神曲》、《坎特伯雷故事集》、《天主教字典》等等。一个代表快餐文化,一个代表经典文化。
一个代表复印机的旧式文化,一个代表电视机的新兴文化,个中差异不加赘述。
3.约翰·杜的性格分析
约翰·杜不慌不忙的步履已经让人感到一丝凉意。
没有一丝慌乱
泡茶的场景看出,一切状况都在约翰·杜的掌控之中,淡定、从容的风度彰显无遗。之后有关他的场景无不体现人物平和、淡定、冷静的性格,一举一动甚至略带轻蔑嘲讽,只有在谈到自己“作品”的时候有些许激动,不过随即就平静下来,这里就不一一说明了。
二、细节上的黑色幽默 1.在一件妻子杀害丈夫的命案中,威廉·沙摩塞看到冰箱上贴有家里小孩子的绘画,问到这句话,担心不正常的家庭对孩子有不良影响,然而另一名警官说:“你要是退休我们肯定欢呼雀跃,你总是问这种问题!谁他妈管这些!”一则体现威廉·沙摩塞尚未冰冷的内心,二则体现人的普遍冷漠,三则为下文的转变和约翰·杜的产生埋下伏笔。
2.满嘴瞎话但义正言辞的地方检察官,大卫·密尔斯看到这里立刻关掉电视,个中内涵不必多说。
3.威廉·沙摩塞坐在出租车上,看到阴冷的城市,街道上的无家可归者、打架斗殴者等等场面,结合之前的时间不由得心凉,借回答出租车司机的问题来表达内心的失望。与下文”Around”的转变形成对比。由于受到大卫·密尔斯的感染,通过飞镖、节律器等一系列细节提示表明威廉·沙摩塞内心的转变,影片最后那句经典名言“海明威说过:这世界是好地方,值得为此奋斗。我同意后半句。”也算是黑夜中的一点希望。
4.发放传单的场景,行人匆匆走过,一名行人伸手虚拿一下但没有抽走,一则表现冷漠的快节奏生活,二则是对商业化的讽刺。对于第二点《搏击俱乐部》有更加深刻的体现。
5.大卫·密尔斯为了掩盖通过调查局的非法操作查到嫌疑人的事实,用贿赂的方式让流氓做伪证。
6.皮货行老板:“那种先在舞台上把尿撒进帽子,再喝下去的家伙,行为艺术。”讽刺借艺术之名行荒唐之事的人。7.浑身是血的约翰·杜从下出租车到这里,一直没有人阻拦,甚至没有人注意,直到大卫·密尔斯拔出手枪,周围的人才四散惊逃,讽刺人们不管闲事的冷漠和惜命如金的自私。是对上文威廉·沙摩塞说“在遇到危险时不要喊‘救命’而要喊‘救火’,因为救命没有人管只有火灾会影响别人的财产和人身安全”的印证。
8.威廉·沙摩塞:“维克多的房东说每个月一号都会在邮箱里收到房租,他说‘我从未听306的房客有过任何投诉,也从没有邻居投诉过他,他是我最好的房客。”
大卫·密尔斯:“房东梦寐以求的理想房客,一个没了舌头的瘫痪„„”
威廉·沙摩塞:“„„而且准时付房租。”
9.“我怎么能让孩子出生在这样的世界。怎么能让他在这种烂环境下长大!我很肯定当初的决定没错,可是后来没有一天不为此后悔。如果你不想留下孩子,就永远不要告诉他怀孕的事。可一旦你选择生下他,你就要无时无刻地爱护这个孩子。”这是威廉·沙摩塞的原话,是影片中比较直接的对社会的批判。三、一语双关 1.在清洁工挂掉门上威廉·沙摩塞的名字时,正在与警长谈话的威廉·沙摩塞叫他暂停,一方面是嫌刮蹭的声音吵到他们谈话,另方面暗示威廉·沙摩塞决定接受案件,如果不完成就不会退休的决心。
2.凶手在死于“贪婪案”的律师家中将死者妻子相片用鲜血圈出双眼,一则凶手暗示警察,律师妻子能够看出反常的地方,从而使破案的节奏受到自己控制;二则导演暗示大卫·密尔斯的妻子可能并不安全。(反常之处在于挂反的后现代美术作品,警察并没有看出,凶手也认为需要自己的提示警察才能看出,这里似乎对后现代艺术有一丝调侃的意味,加上下文对行为艺术的调侃,大卫·芬奇似乎对后现代艺术不以为然。)
四、细节暗示 1.大卫·密尔斯向威廉·沙摩塞讲述自己的从警经历,提到一个中弹死亡却记不起名字的警察时,画面突然变得刺眼,以致模糊了两人的面容,暗示他们也将为人所忘记,被世界的黑暗所淹没。
2.飞镖盘是比较重要的一个细节道具,前者用飞镖扎,后者用弹簧刀扎,表现人物的反思、转变,而这来自于威廉·沙摩塞和大卫·密尔斯在酒吧里的经典对白,是整个影片真正要表达的所在,在此记录下:威廉·沙摩塞:“你想成为冠军,人们才不需要冠军,他们想要汉堡、彩票还有电视。” 大卫·密尔斯:“我想知道你怎么变成这样了。” 威廉·沙摩塞:“不是一两件事,我只能这样讲„” 大卫·密尔斯:Go on.威廉·沙摩塞:“我只是觉得自己没法住在这么一个把冷漠当做美德的地方。”
大卫·密尔斯:“你也没什么差别,好不到哪里去。” 威廉·沙摩塞:“我没说我好,我没有。我同情一切,冷漠只是一种解决方式。沉迷毒品比面对生活要容易得多,偷窃你所需之物远比挣来容易,打孩子比养孩子容易。该死的,爱要付出代价,需要努力维持经营„„”
大卫·密尔斯:“我们在讨论那些精神上有缺陷的人们,是那些可恶的变态„”
威廉·沙摩塞:“不,才不是。” 大卫·密尔斯:“是的,今天。”
威廉·沙摩塞:“我们是在讨论这里的日常生活,你这么幼稚可不行。”
大卫·密尔斯:“**** off.你该听听自己说的话,你说:‘问题在于人们漠视一切,所以我漠视人们’这话没道理„”
威廉·沙摩塞:“那你在乎了?” 大卫·密尔斯:“当然!”
威廉·沙摩塞:“就是说你会大有作为了?”
大卫·密尔斯:“随便了,关键是我觉得你辞职不是因为这些想法,而是因为要辞职了才要自己去相信这些。你会让我认同你,全都去离群索居,我才不会这样说,完全不同意。”
飞镖盘从墙上到地上也是威廉·沙摩塞总警探到退休的过程,隐隐有一丝悲凉。
3.“有个声音让我这么做,我的狗让我这么做,朱迪·福斯特让我这么做。” 1981年3月30日,25岁的约翰·辛克利向美国第40任总统罗纳德·里根开了6枪,其中有三枪打中了里根的随行人员,致使一名白宫秘书终身瘫痪,而里根本人也被一颗子弹打中了胸腹部,虽然经过抢救安然无事,但辛克利的子弹差点就引发了当时正在冷战的美苏两国之间核战争的爆发,更让人震惊的是,此次差点改变美国乃至整个人类历史的严重事件的导火索竟是因为辛克利疯狂迷恋着朱迪·福斯特。辛克利想通过一个举动来吸引朱迪的注意。在此之前辛克利曾几次前往耶鲁大学骚扰朱迪,朱迪还将辛克利写给她的示爱的纸条上交给了学校教导主任,学校又将这些纸条转交给了**部门,但并未引起政府的警觉。就在辛克利行刺总统前的两小时,他还在旅馆中写下了最后一封给朱迪的示爱信,他以为刺杀了总统就能赢得朱迪的爱和尊敬。
皮货行的店名叫“野牛比尔”,出自《沉默的羔羊》。以上两点似乎可以证明《七宗罪》向《羔羊》致敬的意图。(这里提一下《蝴蝶效应》向《七宗罪》致敬,通过以下几幅图不难看出什么:
4.其实约翰·杜已经在演职员表的过场中出现,剪报、胶片、黑色的笔记本、用纱布缠绕的手指,不过谁能想到这就是凶手呢!
5.这是电影末尾大卫·密尔斯举枪,悲愤交加时,一闪而过的一帧画面,有可能侧面指出盒子中就是翠茜·密尔斯的头颅,也有可能只是大卫·密尔斯脑海中浮现的画面。这种手法在《搏击俱乐部》中有充足的表现。
五、关于背景声音
1.比较引人注意的是威廉·沙摩塞在图书馆查阅资料,图书馆保安播放由巴赫《乐队组曲第三号》改编的小提琴曲《G弦上的咏叹调》,整个画面安详、沉静又不失大气、典雅,与剧情、人物、场景配合得恰到好处。
2.从影片最开头开始,大部分场景充斥着警报、吵闹、犬吠,体现整座城市的混乱、浮躁。在声效上配合的最为经典的是,威廉·沙摩塞安静地躺在床上,一边是有规律的节律器的嘀嗒声,一边是城市间的嘈杂,似乎此时威廉·沙摩塞只是一位孤独的无力面对世界阴暗的老者。
另有一篇关于《七》细节的文章,来源不明,我是在时光网影评中看到的,修改并附录如下:
1.影片中的血腥场面的构图与光线源自于BOSCH的名画《地狱之光》、《七死罪》。2.最后野地里的那一段结局,罪犯跪于地上,天上飞机轰鸣,警察铁桶似的包围,戏拟了希区柯克《西北偏北》中“广阔之处无处可藏族”,具有反讽意味。
3.威廉·沙摩塞到在大卫·密尔斯家里,与米的妻子翠茜·密尔斯交谈,背景是大卫·密尔斯在玻璃门后面与狗玩耍,后来,翠茜·密尔斯打电话时,背景中的米尔斯在玻璃帘后边洗澡,暗示了他与翠西的隔阂。4.翠茜·密尔斯与威廉·沙摩塞总是相对而坐,威廉·沙摩塞与大卫·密尔斯则是并肩而坐,前者表示两人达到了沟通,后者表示两代警察无法面对面。
5.威廉·萨摩塞特意为沉下去的东西,象征着历史上的沉淀,米尔斯的意思是“石磨”,粉碎了自己及其妻子。
6.七宗罪的罪犯约翰·杜身穿猩红衣,象征他的暴力,翠西大多数时着绿色套装,象征她的和平,两名警察衣着沉着,像是与周围环境浑然一体。
7.影片最后的翠茜·密尔斯之头,运用了《圣经》中“莎乐美与圣约翰之头”的典故。
(《圣经.马太福音.14》中:
14:1 那时,分封的王希律听见耶稣的名声,14:2 就对臣仆说:“这是施洗的约翰从死里复活,所以这些异能从他里面发出来。”
14:3 起先希律为他兄弟腓力的妻子希罗底的缘故,把约翰拿住锁在监里。莎乐美
14:5 希律就想要杀他,只是怕百姓,因为他们以约翰为先知。14:6 到了希律的生日,希罗底的女儿在众人面前跳舞,使希律欢喜。
14:7 希律就起誓,应许随她所求的给她。
14:8 女儿被母亲所使,就说:“请把施洗约翰的头放在盘子里,拿来给我。” 14:9 王便忧愁,但因他所起的誓,又因同席的人,就吩咐给她。14:10 于是打发人去,在监里斩了约翰,14:11 把头放在盘子里,拿来给了女子,女子拿去给她母亲。)8.在“贪食罪”中,周围的家具极其没有个性而只有食物;在“贪婪罪”中,周围环境极其夸张,家具的品味豪华;在“懒惰罪”中,灰尘、垃圾充斥房间;在“淫欲罪”中,所有物品上都涂成红、黑、金色,表现了圣经中所说的亚当与夏娃爱之原罪及欲望放纵的颜色。
9.米尔斯与翠西的家在地铁上,时刻有一种被摧毁的不安全感。影片细节上的展现我只做了不到百分之一的工作,我是犯下“怠惰”之罪了,所以请大家自行观赏影片,细节上的问题就不再过多分析。
其次,是电影主旨的分析。通过细节极具张力的表现,《七宗罪》的主旨已经昭然若揭。大卫·芬奇不是要灌输原罪、忏悔等等基督教思想,而是借一名激进的布道者之手,将以这座混乱城市为代表的世界的阴暗面揭露在世人面前,让人真正有价值去反思的不是我犯了七宗罪中的哪一条,而是对于冰冷的世界,我将何去何从的问题。
天主教教义中提出“按若望格西安和教宗额我略一世的见解,分辨出教徒常遇到的重大恶行”。“重大”在这里的意思在于这些恶行会引发其他罪行的发生,例如盗贼的贪婪源于欲望(本句话来源维基百科)。“七宗罪”不是那种需要审判、惩罚、偿还的罪行,而是可能会引起罪恶的人类本真的欲望和性情,不可避免、不可变更,只能约束。人们对于“七宗罪”的理解常常进入误区,因此会对影片产生误解。
所以在此,点明本人的主观见解:本片主旨在于揭露物质社会的阴暗面,使人对物对人对自己乃至对世界有一个更加清醒冷静的认识。至于面对这一切的解决办法,请参照《Fight Club》。
最后一部分要谈谈个人对于影片几个争论比较激烈的问题的见解。
1.翠茜·密尔斯到底有没有死,快递送来的箱子里到底是什么? 答:翠茜·密尔斯没有死。在威廉·沙摩塞和大卫·密尔斯两人在约翰·杜进入警察厅前,一名在前台接电话的女性告诉大卫·密尔斯:“你妻子又来电话了,快去买台答录机吧!”这时,约翰·杜已经后脚踏进警察厅来自首。说明约翰·杜在离开女演员家后到坐上出租车之前,找到了大卫·密尔斯的妻子,此时,威廉·沙摩塞和大卫·密尔斯忙于调查“骄傲”案。而前一天晚上,也就是当天凌晨,大卫·密尔斯和妻子翠茜·密尔斯在一起,此时约翰·杜在女演员家作案。约翰·杜主动报案引出威廉·沙摩塞和大卫·密尔斯,然后潜入大卫·密尔斯家。至于为什么翠茜·密尔斯没死,有两点原因:
一、不直接杀人是约翰·杜的原则,从头至尾约翰·杜从未亲手杀过人;
二、路边倒毙的野狗,约翰·杜说:“这可不是我杀的。”似乎很幽默,但是确有所指,因为野狗与大卫·密尔斯家的母猎狗同种,隐含着“我没有杀你的妻子”的信息。所以可以知道,翠茜·密尔斯应该是在约翰·杜走后向警察厅打电话,但很明显不是报案,而是找自己的丈夫,因为翠茜·密尔斯并没告诉其他警察发生了什么,一定是只有丈夫才能知道的事情。而翠茜·密尔斯与威廉·沙摩塞的最后一次会面是在星期五的早晨,翠茜·密尔斯告诉他怀孕的事,威廉·沙摩塞说了下面这一番话:“我怎么能让孩子出生在这样的世界。怎么能让他在这种烂环境下长大!我很肯定当初的决定没错,可是后来没有一天不为此后悔。如果你不想留下孩子,就永远不要告诉他怀孕的事。可一旦你选择生下他,你就要无时无刻地爱护这个孩子。”翠茜·密尔斯似有所动,产生了堕胎的想法,那么我们可以大胆猜想,约翰·杜剖了翠茜·密尔斯的腹,将成型没有完成的孩子装在箱子里,以为大卫·密尔斯知道妻子怀孕,不料大卫·密尔斯被妻子和同事隐瞒,这对于他来说还是一个“意外惊喜”。约翰·杜看向威廉·沙摩塞说:“看来他还不知道呢!”,而不是对大卫·密尔斯说:“看来你还不知道呢!”,这时丧子之痛、妻子和同事对他的隐瞒、自己对妻子和同事的不理解等等情感一齐向大卫·密尔斯心头袭来,此时影片也达到了最高潮。愤怒者最终没有控制住自己的情绪,一声枪响,完全爆发,然而哀莫大于心死,这就是约翰·杜对愤怒者的惩罚,“作品”终于完成!
2.威廉·沙摩塞会不会是最终Boss,幕后黑手?
答:不会。推理十诫中有一条,侦探自己决不能犯罪。这是其一,其二是所有指向威廉·沙摩塞是幕后黑手的论点都站不住脚。这一点我不想一一解释,工程太大,有异议者可以下来交流。
3.《七宗罪》的故事并不圆满,因为大卫·密尔斯没有死。答:并不能以尸体的数量来验证“作品”是否圆满。因为约翰·杜的根本目的不在杀人。大卫·密尔斯也许会被判死刑也许不会,但是哀莫大于心死,愤怒者已经受到惩罚。所有人都是受难于自己的“罪”,就好像Victor没有死透,嫖客只是受了过度的惊吓,已经达到约翰·杜劝诫的目的。
如果你觉得《七宗罪》没有你想象中的那么好,那么请你再看一遍。
完~ P.S.1.影片开场演职员表的画面信息量非常多,本文只提了一点,全部说了就没意思了,请大家一帧帧看,看看你能发现什么?
七宗罪观后感 篇4
094310许天宇
看了《七宗罪》这部电影之后我整个人很是郁闷了一把,这剧情有很明显的悲观主义倾向了,特别看到最后的结局时沙摩赛的话几乎等同于这个世界并不美好了。
我本人的观点而言,根本就不觉得杜约翰所做的犯罪行为有什么能激起我的特殊感情的,可能是对于中国人而言,很难理解基督教国家的一些价值观念吧。反正我从中体会不到什么启示或是感动,我只是认为这个杜约翰的犯罪很巧妙地利用了他人的感情而已吧。
就我的理解而言,这样的罪犯不会认为自己的行为是违反道德观念的,应为他们的道德观念相对于正常人是有区别的。令人觉得玩味的是,这与二战时期奥斯维辛集中营的一些德国军官几乎有着惊人的一致性。伤害他人,对于正处于扭曲的道德观的人来讲其实并没有触及其道德底线,对于罪犯来讲他的行为自始至终都是在向人们揭示什么,或是想要宣扬他的观点。但不可否认的是,这样的行为跟所有的类似的犯罪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解决不了实质问题。不论如何践踏影子,不论如何击打水面,影子还是不会消失,水面还是不会消失。正如不论杜约翰如何选择了七个触犯了deadly sins的“罪人”并且杀死了他们,但是人们并不会因为这样就都成为了充满爱心的天使。因为在我看来,可能中国很多人都看的很透彻,那就是这所谓的原罪,无非是人的最根本的欲望,人的本能,说的好听一点,叫做人与时间战斗的本能。说的难听一点就是对抗死亡和繁衍后代的本能而已,人所反的罪恶无外乎都可以用这个理由解释,连杜约翰这件事情本身都可以用这个理由来解释。行动的动机不外乎就是几种,然而行动的罪恶与否实质上都是由人所定义,基督教存在不过区区两千多年,而几万年前人类就经常因食物或是领地而互相争夺厮杀,连所谓的“强奸”都是莫须有的事情,兴致来了随地就可以交配,更没有什么夫妻之类的身份,莫说有什么暴食、淫欲、贪婪了,现代法律杀人犯法,但是这终究也只是一种定义行为的形式,在杜约翰的心中,宗教教义就是一种定义形式,并且他认为这要高于法律罢了。
这就是我对杜约翰所作所为的定性,我认为杜约翰的所作所为就是纯粹的犯罪,甚至于是一种反人类的行为。这与饲养人类作为食用家畜或是大规模种族屠杀从本质上讲并没有区别,可能这也是基督教等宗教之中隐藏的某些不稳定因素所产生的一种作用吧。
【净化心灵——《七宗罪》】推荐阅读:
净化学生心灵10-28
净化心灵的双手05-19
美化校园净化心灵08-25
净化自己的心灵高中作文10-23
净化心灵的正能量语录09-23
感恩城市建设者,净化心灵大家行08-17
捡起纸片,净化心灵国旗下演讲稿07-19
化学净化07-18
防控净化05-23
分离净化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