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化心灵的双手

2024-05-19

净化心灵的双手(精选7篇)

净化心灵的双手 篇1

每一个学校和班级都存在不同数量的学困生, 这是我们学校和教师必须面对的问题。学困生的学习意识淡薄, 没有了学习的热情, 思想上存在严重的误区。认为自己已经被社会、学校、家长和老师放弃了, 于是就开始心理失衡, 从思想上放纵怠慢自己, 经常和老师顶嘴, 对着干, 觉得这是一种本事;行为上散漫、放肆, 经常翘课, 出去打球或者是上网聊天, 即使是在课堂上也是呼呼大睡, 对教师和同学也蛮横无理。针对着这样的学生群体, 如何让他们好好学习, 就成了我们语文教学的一个研究课题。我个人觉得首先要做的就是改变学生的思想, 而要改变学生的思想, 我个人觉得应该让学生亲近儒家经典, 通过诵读优秀文章, 让学生远离低俗, 走近崇高。俗话说:“书读百遍, 其义自现。”通过不断地强化学生的诵读能力, 让他们枯萎颓废的心灵得到滋润。下面我把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几点体会谈一下。

一、快乐学习——重构学生的思想体系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通过这样一句朴素的话语告诉我们,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只有学生有兴趣, 课堂才能有效果。学生只有接受老师, 才能接受这个老师的教育, 因而, 我时刻保持乐观、快乐的心态, 去感染学生、教化学生, 让学生接受我, 最终接受我的教育。

二、阅读经典——滋润学生的精神境界

阅读, 它是通过视觉认识书写的文字符号, 从中获取思想的程序, 即借助视觉感官, 通过思考来理解文字、文章所表达的内容和意义的一种智力活动。虽然古人曾把阅与读分开, 阅是看, 读是照文字念诵, 但是对任何一个人来讲, 一般材料主要是阅, 对其中精要之处不妨去读, 所以把它们合起来。

(一) 获取知识

阅读是人类获取知识的一种主要手段。虽然知识的获取途径有两个, 一个是实践, 一个是书籍, 但是一个人的生命有限, 能力有限, 要想万事都亲自经历是不可能的, 所以书籍是获取知识的一个重要途径, 阅读书籍就是获取知识的一种重要手段了。

俄国作家赫尔岑说:“书——这是一代对另一代的精神上的遗训, 这是行将就木的老人对刚刚开始生活的青年人的忠告, 这是行将去休息的站岗人对未来接替他的站岗人的命令。人类的全部生活, 会在书本上有条不紊地留下印记:种族、人群、国家消失了, 而书却留存下去。书是和人类一起成长起来的, 一切震撼智慧的学说, 一切打动心灵的热情都在书里结晶成形, 在书本中记述了人类的狂激生活的宏大规模的自白, 记述了叫做世界史的宏伟自传。”书籍, 是人类知识储存和传授的极有力的工具。从书籍里, 人们可以迅速汲取人类几千年进化所积累的知识, 使智力的发展一日千年, 能冲破时空的局限看到世界, 使视野的广阔增加万倍, 能超越独自思维的单信道联系, 从几辈人获得大量信息。高尔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人类的进步, 离开了书籍便不可想象。在现代科学飞速发展、知识爆炸的时代, 一个人获得知识的重要手段, 只能是阅读书籍。

学生开学之初, 我教给学生的第一篇课文就是荀子的《劝学》 (节选) 。针对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功底薄的特点, 我第一步给学生诵读一遍课文, 扫清字词障碍。第二步一句一句地领读, 让学生感受词句的语气语调和节奏的变化, 如:吾尝/终日/而思矣,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登高/而招, 臂非/加长也。青, 取之/于蓝, 而/青于蓝。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像这样难以理解的语句把它提炼出来, 加以重点分析。第三步把表达一个完整意思的几句话连在一起领着学生阅读。第四步, 分段阅读。第五步, 让学生自己齐读课文, 注意节奏变化。第六步讲解课文内容, 让学生理解学习的意义、作用和方法态度。第七步, 在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熟读成诵。通过这七个步骤从易到难、从弱到强, 强化学生的阅读意识, 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让学生潜移默化地亲近了学习, 接受了荀子所提倡的“学不可以已”的观点。通过这一套诵读方法的实施, 85%学生都能把《劝学》背诵下来, 而且背诵《劝学》也成为学校历次大型活动必展示的一个节目。

(二) 形成技能

虽然技能是在训练的实践中形成的, 但离开知识的指导训练是空的。人们可以通过阅读在书籍中寻规律, 寻方法, 在书籍的指导下, 通过不断地训练形成自己的技能。

书籍是前人的经验总结, 书籍是劳动的工具, 所以培根说:“聪明的人运用学问。”前苏联有一个被称为“宇宙之父”的科学家, 名叫齐奥尔科夫斯基, 他少年时期患猩红热, 不幸耳聋, 被赶出学校。按说他成才无望了, 但他从莫斯科有名的图书馆里得到了书籍的滋养。年复一年, 日复一日, 从书架里成长起来的他, 要求到一所中学当数学教师, 学校一考试, 这位仅二十岁的年轻人显露出来的数学才能, 使人们惊叹不已。校长急忙问他:“你的老师是谁?”齐奥尔科夫斯基回答道:“书籍是我的老师。”通过阅读, 人的各种智力技能都会得到发展。发展的技能, 除专业性的外, 一般的感知技能、记忆技能、思维技能等也都可以在阅读过程中形成与发展。

(三) 寻找精神寄托

现在的学生每个人都有偶像, 不是周杰伦, 就是蔡依林, 把自己的精神都寄托在娱乐明星身上, 问问他们谁把自己的父母当成偶像的, 一个没有, 他们大都与父母有隔阂, 看不起父母, 他们的精神世界可以说是一片荒芜, 蔓草丛生。怎样让孩子的心灵纯洁质朴起来, 一直是我最担忧的问题。还好我找到了解救孩子心灵的东西, 它润胃养心, 沁人心脾——温暖的散文。我记得在我讲课文老舍的《我的母亲》时, 我通过配乐诵读, 让学生感知到了:母亲虽然在物质上一贫如洗, 但是她那朴素的一言一行, 却影响了孩子的一生一世。通过引导阅读, 使学生了解了母亲的艰辛, 感觉到了母亲的疼爱和抚慰。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 我了解到了学生的内心世界其实很脆弱, 只要是用心引导, 其实他们可以变得很简单。

通过让学生诵读经典, 使学生重新审视了自己的内心, 明白了很多为人子女的道理, 学生开始敬佩自己父母的坚忍、善良、宽容、节俭的品性, 开始试着理解父母。他们不再排斥学习, 不再以丑为美, 不再打扮得花枝招展、光怪陆离。他们变了, 变得安静、变得沉稳、变得内敛、变得高尚。所以, 我希望每个人都能远离喧嚣浮华, 静下心来, 捧上一本书, 净化自己的心灵, 走向美好, 走向崇高。

学养、才情、心灵的净化 篇2

古人云“文如其人”,画亦如其人,此似已为公理。当然这并不是说,人品高、修养深就都可以成为大文人、大画家,但反过来说,人格低俗,修养乏善者绝不可能在艺术道路上走出多远。正如郭若虚所言:“窃观自古奇迹,多是轩冕才贤,岩穴上士,依人游艺,深赜钩深,高雅之情,一寄于画。人品既已高矣,气韵不得不高;气韵既已高矣,生动不得不至”。

“画者,文之极也”。陈川对此领悟颇深,他深知中国画的审美自觉是以“文”的介入为标志的,正是以“文”话“质”的结果,才使得中国绘画走入真正的艺术殿堂。已是大学教师的他,人物画创作在重大展览上频露风采,25岁就入选全国美展,令同辈羡慕。但他并不满足于现有成绩,而是坚定终生学习的信念,以不断提高自己的学养为目的,不畏艰辛地赴京踏上再次求学之路。名校名师,中央美院三年的研究生深造,陈川受益匪浅,画艺大进。

顾恺之说“画者,人物最难,次狗马,再次山水”。相对于其他画科,人物画的造型、笔墨技法等的训练尤为重要。《易传·系辞》云:“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道”和“器”是不可相脱离的。故笔墨技法的娴熟、造型的精准固然重要,但决不是人物画的终极目标。艺术的最终目标是“技”进乎“道”。顾恺之的《传神论》早已认识到了这一点。顾恺之“以形写神”论的提出,是对“物”的第一次超越,使中国画的审美倾向开始指向人的精神世界。自此,人们发现“画龙点睛”要比“误墨成蝇”更值得称道。正是这种人的审美自觉性,才使人物画走出了政教、伦理宣教的“小道”,进而迈向艺术之“大道”。

对此,陈川深有体悟。本科与研究生总共七年的学院训练,再加上近十年的教学实践,造就了他坚实深厚的专业功力。他数十年来研究中国画,笔耕不辍,同时兼顾对中国传统文化、画论、画理的探讨,努力地向着学者型画家迈进。他独立编著的《写生实战点评》、《新世纪美术专业教材·速写训练》、《美术技法教科书·人物速写》、《构图·题款·用章》等多部专业书籍,很能说明他非凡的功力及学养。这是他从艺“技”、“道”并进的根本动因。坚持不懈的努力,使得他在理论和实践上均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就这一点来讲,说陈川是一位学者型画家也名副其实。

师传统,师造化固然重要,但对于成功的画家来说还远远不够。艺术的本质是创造,“艺术家的独特感受和奇特的表现手法,构成了艺术品的魅力。”作为一个有成就的画家,个人审美取向的定位和笔墨图式的相应成熟是至关重要的。陈川对此更有深省的认识,他在自然中寻找灵性,在经典中深凿法宝,在心灵深处营构着属于自己的画意、画法和图式。

陈川生长在湖北,源远流长的富于神秘想象的楚文化对其有着潜隐默化的影响,他的画作在审美特征上呈现出明显的似真似幻的浪漫主义色彩。如其《古典诗意》、《游园迷情》系列等。画面充满着画家的丰富情愫,人物造型悠闲、沉静;画法更增加了作品的梦幻气氛及思想内涵。“其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那闲愁和感伤是微妙的甚至是神秘的,对于“无心”人来说,它或许无影无踪;而对艺术“知音”来讲,它定会像一杯淡茶,一盏老酒一样,让你品享一种略带苦涩的甜蜜人生。

从陈川的画中我们不难看出,他是一位极敏感于生活的画家。他的敏感在于深刻的反思而不是直白的表达。所以他把视线投向了古典题材及经典剧作的再创造。从挖掘经典文化中重塑人性的真善美,以视觉的方式曲折地表现情、爱的价值及生命的意义。这显示出画家陈川拥有过人的艺术创作力。艺术创造“实是情感与想象力融合在一起的活动”,足见陈川是一位才情横溢的画家。雨果说:“在诗人和艺术家身上有着无限,正是这种成分赋予这些天才以坚不可摧的伟大。”这种无限指的就是艺术家的无穷创作力,它必使艺术家产生一种特别的情感冲动,而后将这浓郁的抒情渗透到作品中。陈川关于情感的一段感言对我们欣赏其作品不无启示:“没有情感的画不是真正的艺术。在阿多尼斯的诗中,男女的爱情上升为人的存在,无论爱情是神灵游戏,还是一场偶然,只有在爱情里,岁月的荒芜,才能找到荫蔽,我喜欢他的诗词和隐喻,我也喜欢波德莱尔诗行里郁郁葱葱的意象丛林。艺术家的爱是超越男女之间的感情类型,有云,不俗即仙骨,多情乃佛心,正是大乘境界。”

陈川的作品不是对现实的回避,正是对当代冷冰冰的理性化、数字化、商业化社会给人们带来的负面影响的一种文化回应。在社会转型时期,拜金主义、实用主义和现代主义思潮的冲击,人心难免浮躁,人情难免淡薄,人性难免扭曲。但这并不能说明,人们在参与激烈竞争的同时,都毫不疲于竞争,满足于那点可怜的物质回报。人性可以暂时地被迷失,但它永远不能被丢弃。虽然,优雅的人性被追名逐利,“残酷拼杀”的现实所遮蔽了,但它仍潜藏在人们的心底。这种潜在的真实,恰恰被画家以“梦幻”似的画面境界揭示了出来。如其《惊梦》、《寻梦》等。

“有梦人生不觉寒”,其实梦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虚无,对梦的理性认识潜藏在画家敏感的生命体验中。西方学者弗洛伊德著作《梦的解析》就详细地分析了梦的存在意义。下面一段话是画家关于梦的感言:

生活本身是无趣的,悲剧在反复上演,而喜剧是同一模式,幸好还有梦作为人生的代偿。

梦属于心灵,超越时空。它让我的混搭与跨界成为可能。这给青春之后,认输之前的我一次真正的题材冲动。

汤显祖写的好:“梦里梦外皆是梦”,现实与梦境是不分的,《秋水篇》里早有证实。我只是暗暗的盼望着。在画幅前,读者的每次驻足都是一次暮春的游园,而惊梦,自在痴心忘情、逸思微茫的须臾。

当美艳少女与古典优伶相逢,神话系统遭遇童话表达,自由的心态使得以情感为缘、以惊异为美的造梦着兴味盎然的一次又一次埋下隐秘的心灵密码。我散开的怀抱里,有的是不安与纠结,追求与超载,永远绝望的深情与没有分寸的想念……

nlc202309051211

画家把人们内心深处对生命真实的渴望与对现实的些许无奈通过绘画形式呈现。对于艺术创作而言,往往离现实、真实越远,离艺术真实就越近。品读他的作品,虽没有观赏所谓“重大题材”的强烈震撼,但人们的心灵仿佛像在大风大浪中远航归来的小船停泊在风平浪静的港湾一样,充满着无限的慰藉,似有着“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欣喜。

画家玛格利特曾经以烟具画了一幅十分写实的作品,却题名曰“这不是一个烟斗”。这显然是告诫人们:艺术决不可与现实混为一谈,对此,画家陈川理解的颇为深透。在陈川看来,画什么似乎不是十分重要,重要的是怎么画才能营造出一个具有艺术真实的世界来。从陈川的画面形式上看,用笔拖墨具有轻、虚、拙、淡、松、简的特点。画家适度地削弱自然物象、表象的真实感而努力追求艺术的真实表现。布局丰富而空灵,人物情态丰富、生动;造型简洁、概括、夸张有度;点、线、面的穿插与重叠构成的整体布局,极富有音乐的节奏美及现代的装饰趣味。

审读陈川的笔法,看得出他已经摆脱了前人的束缚。在情感主旨的引领下,行笔不为形拘、不为章法,任由性灵、自然率意。这正是荆浩所说的“心随笔运,取象不惑;隐迹立形,备仪不俗”的“气韵生动”的境界,与庄子“得鱼忘筌,得意忘形”之状态不谋而合。很显然,陈川在创作中任由心灵的流动,运用了一些超时空“后现代”的手法。现代青年与古代戏剧人物,古今中外、神话与现实的形象组合在同一作品中,逻辑上似有风马牛不相及之嫌,而这些形式因素融入了画家真挚的情感,打下了画家灵魂的烙印,无不洋溢着无限的生命活力。由此形成了他的作品“行散而神聚”。

关于当代人物画,尚辉说:“要命的是,这个时代有语言代替精神的时尚,大家可以不要精神,但不能不要语言。因此,用语言替代人物精神和心理的揭示,让人们看到的是更多的人物语言符号,而不是被表现人物的精神和个性。”这当然是不可取代,陈川在其人物画创作中,力避这种人物画沦落为“语言符号”的危险倾向,牢牢抓住了“生命精神的统领作用”,熟练掌握“笔墨”之表现功能,融古雅、虚淡和现实意识于一体。他选择了一种静穆、虚淡的哲学精神,将繁复的芸芸众生化成了一种如梦如幻的绘画境界。正是这种成功转换,使得画家继承了中国画源远流长的文脉的同时,又有所创新。

(作者系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学博士)

净化心灵的双手 篇3

一、知而不行

《诚实是金》是《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 这一课通过伟人的故事、身边同学的事例让学生懂得诚实是做人的基本道理。一般, 我们对教材的处理都是从诚实与不诚实这正反两方面的例子来引导孩子做一个诚实的人。请看下面的教学设计:

活动一:分享故事, 感受诚实的意义

1.看图猜诚实人物:华盛顿、宋庆龄、熊日、许衡。

2.交流诚实故事, 明确诚实的各种表现:实事求是、言而有信、知错就改、勇于认错、拾金不昧。

3.了解诚实人的成就, 他们的成功与他们诚实的品质之间有着怎么样的关联。 (诚实做人和诚实做学问, 赢得了别人的尊重和信任, 引导孩子感受诚实的意义。

活动二:小品表演, 明确说谎的危害

1.你喜欢剧本中的小刚吗?为什么?

2.照这样发展下去, 小刚以后会成为怎么样的人?

3.小刚错在哪里?如果你是他的同学, 你会对他说些什么?

4.小刚听了你们的话一定会改正自己的错误, 那么你们以后会怎么对待小刚?

活动三:行为指导, 承认以往的错误

在你的诚实树上有没有虫斑呢?你现在能够诚实勇敢地把它捉出来吗?

1.回忆:看着自己诚实树上诚实的表现, 想想自己有没有不诚实的行为。

2.指名说。根据学生回答的情况, 随机询问“为什么不够诚实?”“有了不诚实行为后你有什么感受?”“现在你怎么想?”等问题

3. (面对学生诚实的回答, 老师做到不批评, 同学做到不嘲笑) 老师对能够捉出虫子的同学表示肯定和祝贺, 敢于承认错误同样是诚实的孩子。

综观上面的教案, 通过观看、讨论应该把诚实的重要性和不诚实的危害呈现得淋漓尽致, 可是课后, 孩子们却还是表现出了很多不诚实的行为, 请看以下镜头:

镜头一

师:“你的家庭作业呢?”

生:“忘带了!” (其实作业没完成)

镜头二

妈妈:“裤子为什么这么脏?”

儿子:“做值日时弄脏的。” (其实是跟同学玩时弄脏的)

镜头三

师:“你们为什么打架?”

生A:“是他先打我。”

生B:“他先打的。”

其实, 四年级的孩子都知道诚实是美德, 做人要诚实。家长、老师都教导他们要做一个诚实的人。可是在现实生活中, 有的学生为什么还会言行不一, 说管说, 做归做?

二、走进心里, 转变策略

笔者通过查阅相关资料, 咨询心理医生, 明白很多时候孩子的这些行为并不是天生的, 而是因为后天的某种需要而引起的。例如:有不少学生就是为了得到表扬奖励, 得到同伴、家长、老师等的认可;做错事后为了不受批评训斥乃至打骂惩罚而选择了逃避责任、掩盖过失、撒谎。毕竟不诚实的危害不是一次不诚实就能体现出来的, 很多时候是从小有了说谎的毛病, 甚至养成习惯, 慢慢地发展下去才可能会有严重的后果, 这中间需要一个过程。所以, 其实孩子很难认识到不诚实的危害, 在做了错事后, 他们为了避免当时的麻烦, 仍然会选择不诚实的行为, 这也是人之常情。虽然这样的不诚实行为大多数不是出于恶意, 但是小洞不补, 大洞难补啊!

在案例二中, 对于前面诚实的表现, 诚实的意义和不诚实的危害进行了整合, 而多加了一个活动:解开心结, 牵手诚实。

1.展示教师的两难心结:老师小时候有一次骑自行车摔伤了膝盖, 但我怕爸爸妈妈以后不让我骑自行车, 所以对爸爸妈妈撒谎说是跌倒的。你是否也有这样的经历?

2.学生感同身受, 纷纷讲述了自己曾经的经历。

是啊, 孩子们担心惩罚、责备而选择了说谎, 那么只要让他们明白其实老师、家长多么希望他们实事求是、承认错误, 不希望他们不诚实。为此, 笔者设计了一份调查问卷, 在课前对班级里60位学生的家长进行了调查。

下列情况, 您更生气的是:

A.您的孩子因为调皮弄坏了家里或他人的东西

B.您的孩子考试考砸了

C.您的孩子作业忘做了

D.您的孩子因为上述错误而欺骗家长或老师

其中, 选B的家长3位, 选C的家长5位, 剩下的52位家长都选择了D。这说明比起前面三种错误, 大人们更在乎的是孩子诚实的品质。在他们心中, 诚实就是金子, 他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做一个诚实的人。或许, 有时候当他们看到孩子犯了错误时, 会着急, 会担忧, 情绪会有点激动, 而让孩子产生了担心、恐惧。其实, 只要孩子诚实坦言一切, 面对一切时, 他们还是很高兴的, 因为自己的孩子是诚实的。当孩子们了解了家长的这些真实想法后, 心中的顾虑也消除了, 坚定了诚实的步伐, 勇敢地做一个诚实的人。

三、两次教学后的思考

只有将品德教育回归到生活的本真, 低下头来倾听孩子内心的想法, 如剥笋般一步步解开孩子的心结, 拂去孩子心灵的尘土, 消除孩子的顾虑, 回归道德教育的真实感受, 这样的教育才是有效的。每个学生都是具有完整生命的人, 面对参与的生活世界, 他们的生命表现既有认知, 也有情感、意志和行为。当投入到某个活动时, 他们不仅会感知这是什么事, 是好事还是坏事, 随之还会萌发相应的情感、态度, 然后产生一定的行为。教学活动设计只有从学生的学情出发, 给予学生真正的思辨空间, 进行正确的价值引领, 学生才有可能体验到深层的东西。

作为引领者的教师应该如何净化孩子的心灵呢?笔者谈谈自己的思考。

(一) 珍视学生, 寻找基点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一门以学生的社会生活为基础, 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教学的内容和形式只有贴近学生的生活, 反映他们的需要, 才是有效的。因此, 在教学中, 对学生实态的把握这项工作不是可做可不做的, 而是一定要扎扎实实地把握清楚。只有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生活基础, 知道他们的道德认识和社会行为停留在什么层面上, 了解他们真实的生活状态和心理认识, 才能找准教学基点, 确定符合学生需求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课堂教学才不再是空洞的说教和生硬的灌输, 而是真正成为一种对学生生活的引导, 体现出这门课程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指导生活的核心思想。找准一个感情的切入点非常重要, 就如同为学生情感的体验架设了一个平稳的梯子一样, 遵循了学生情感体验的规律。

(二) 关注生活, 寻找链接点

课程源于生活, 又回归生活。要让学生愿意并积极参与活动, 就必须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点设计组织活动内容。因此, 笔者觉得教师要关注来自学生生活的各种信息, 捕捉并遴选其中有价值的内容, 生成符合教育目标的主题, 设计各种教学活动, 引导学生走出课堂, 走进生活, 读好生活这本“大书”。从课堂走向生活, 可以让学生对学习产生足够的兴趣, 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 由狭窄的课堂教学变为融入生活的生活化教学。如在执教浙教版《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上册“谁是最值得尊敬的人”一课时, 如何统一学生对民工的讨厌与要传达的对民工尊敬这一对立面, 笔者组织学生关注民工生活, 走进民工生活。

(三) 方法引领, 激发矛盾点

本案例中, 在处理孩子知行不一这个矛盾体的时候, 笔者通过一份家长小问卷, 解释了一切。所以在发现问题的时候, 我们还需要用一些方法来激发矛盾, 从而解决矛盾。品德与生活 (社会) 活动的组织形式可以根据目标、内容、条件、资源的不同而选择不同的实践活动类型, 常用的方式有:讨论、资料调查、现场调查、案例模拟、角色扮演、现场实验、情境小游戏、参观访问、欣赏、练习、讲故事……在一堂课的教学当中, 有时可根据学生年龄特征选用活动方式, 低年级的小朋友生性活泼好动, 就多采用游戏、角色扮演等生动活泼的方式;中高年级的学生由于其活动能力的提高与道德认知的深入, 则适当加入谈话、采访、资料调查等较为理性的活动方式。有时可根据教学内容对多个活动方式进行优化组合:属情感体验型教学内容的, 可用情境小游戏和音乐渲染等方式;现场实验、参观访问更有助于道德认知的形成;而现场调查、讨论等方式的采用, 更有利于道德的生成。

净化心灵的双手 篇4

[关键词]音乐课堂 净化心灵 陶冶情操

[中图分类号] G623.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03-066

音乐教育是艺术教育的核心内容,是素质教育的重中之重,更是陶冶学生心灵,进行学生思想道德品质教育和身心健康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音乐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与音乐建立一种对话框,形成一种经常性的对话交流意识和情趣乃至于过程,进而达到净化学生心灵的目的。如何达成这样的目的呢?经过多年小学音乐教学的实践,我认为必须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话音乐需求引领学生意识音乐的本质意义

小学生对音乐是感兴趣的,但较多的属于好奇,而对音乐本身兴趣却极不稳定。主要其原因还是很多学生没有明白也根本还未曾完全明白音乐的本质。这就必然要赋予我们音乐教学的根本任务,尽力做些引领学生去意识点滴音乐的本质意义的事儿。多年小学音乐教学实践告诉我:让学生通过与音乐对话初步涉猎点滴音乐的本质是有可能而且也是完全必要的。怎样让学生去初步涉猎音乐的本质呢?平时的教学主要从学生的所见和所闻去涉猎,比如利用一定的情境可以使得学生产生有音乐和无音乐的存在是完全不一样的感觉。比较简单的例子为:我们有时有些同学一见到音乐会马上产生一些手舞足蹈的感觉,这就是音乐存在于我们现实生活的体现。当我们去进行一些活动时,有了音乐的存在,我们会感到更为淋漓尽致,这就是音乐作用发挥的体现。尤其在我们平时的音乐课堂教学中,让小学生从童声中唱出音乐的味道来,从笛声或琴声中悟出一点音乐的味道来,这样音乐不仅仅就是唱,更主要的是要感,感受音乐文化的熏陶和感染。小学音乐课程的内容不仅仅就是音乐的娱乐性,更多体现的近乎是音乐对小学生健康发展的感染性。音乐课程内容不但有豪迈气概,也有似水柔情,还有磅礴气势。小学生如果能够真正与音乐的这些本质内容对话了,对学生的健康发展和成长是极为有益的。

二、对话音乐需求引领学生进行对话的主体建构

让学生与音乐进行对话,需要教师正确认识音乐教育的性质,真正解读好音乐与学生的关系。小学生在诸多音乐学习活动中建立与音乐课程的对话关系,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是学生与音乐对话的主体性,关注其对话的主体建构。 建构学生与音乐对话的主体,首先要去追求学生对话环境的改变。改变对话环境必须要求音乐教学自身环境的改变。现在的音乐课堂教学需要我们认真把握新课程标准,把握培育更为适应的人才促进学生发展的策略,既要注意音乐室的座位形式、设备、教具和班级的规模,更要注意教师角色和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关系。由于音乐教师教学的学生数比较多,一般一个音乐教师要教几百个学生,因此教师要想磨合与所有学生的关系,需要教师的极其“神通”。这神通并非就是对学生是多么的熟悉,而是要对学生的课堂表现予以高度的关注,对学生的课堂情怀予以高度的关注,更要对学生的发展趋势予以高度的关注。如果我们多去关注学生,再加之学生多能比较有兴趣于音乐课堂的吹拉弹唱的自我欣赏及学习和体验性的表演,那么小学生则比较能够去完美的建构与音乐对话的主体。学生建构音乐对话主体的实践告诉我:更好地体现素质教育要求的音乐课堂教学,必须努力寻求学生与音乐对话的途径、方式和方法,科学而又行之有效的方法才能促进学生去与音乐对话。

三、对话音乐需求引领学生创新自身的对话质量

新的课程标准强调对学生创新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应当说这是贯穿于教育教学的神。那么让学生去与音乐对话,真正提高对话的效果,同样必须考虑我们小学生对话的创新和创造因素。可能我们有这样的认为,小学生就是小学生,创新和创造的可能性不大,这由他们的创造水平和能力所决定。平时的音乐教学,我们也没有看见小学生在哪些方面有些怎样的创新和创造。果真如此?回答应当是否定的。创新和创造能力就是小学生也是有的,小学生的音乐学习也是能够创造的,当小学生真正与自己所学的内容对起话来,能够体现到创造性和创新力的还是比较普遍的。譬如,教学颇具民族特色的乐曲《茉莉花》,笔者力求引导学生与其进行对话,为了让学生能够体现对话的创造性以及创造能力的呈现,首先让学生探究茉莉花作为一种花给人们和社会所带来的诸多作用,学生则从见、闻、饮、品等多个角度发现其功能和效益。这就从一定意义上使得学生不再是简单地唱《茉莉花》,而是让学生从一些探究中感到为什么要唱这茉莉花。为了使学生更好地与《茉莉花》对话,笔者还引导学生去加深对《茉莉花》的印象,譬如它在革命战争年代的神奇功能,让学生知晓作为民歌为什么能够这样广泛流传,不但能够在局部地区,而且在全国;不但是过去,就是现在流行歌曲盛行,它还具有经久不衰的感染魅力。除了歌的优美旋律,还有歌的一些的熏陶和感染作用,《茉莉花》启迪我们树立为人的品质,做有益人民、社会的人,启迪我们树立民族文化和艺术的自豪感。

净化心灵的双手 篇5

一、高中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重要价值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应用,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对于语文学习的兴趣,还可以增强学生对作品思想性和艺术性的理解。作者创作作品的过程中,一定会赋予作品一定的情感内涵,情感是作品的创作源泉,也是文章所要传达的一种思想境界。在课堂上,语文教师声情并茂地将作品的意境传递给学生,可以增强学生对作品思想性和艺术性的理解,通过丰富的情感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更确切地把握文章的情感,进而对作品产生兴趣。高中阶段是学生处于青春期,情感丰富又复杂。所以,这个阶段的学生不仅想象力十分丰富,而且认知力和判断力也正在逐步走向成熟。在这个特殊的发展阶段,我们要逐步引导学生感受情感,净化学生的心灵,唤醒学生内心的情感体验,把学生引向良性的发展轨道。高中语文具有丰富的情感内容,无论是诗歌、散文,还是其他文学作品都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情感,学习这些作品,最容易促进学生产生情感共鸣,唤起学生内心的情感体验。所以,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地实施情感教育,以课本内容为基础,引导学生用心灵去感受作品,将自己的情感和作品的意蕴交融在一起,既学到了知识,又经过自己的体验,丰富了自己的情感世界,使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得到了升华。

二、高中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应用

(一)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让语文课堂流光溢彩

语文是富有感染力的学科,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我们要深入挖掘富有感染力的情感因素,使教学与学生产生情感共鸣。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首先,要以课本为媒介,不能脱离课本,这就要求高中语文教师一定要对教学内容非常熟悉,要吃透语文教材,对教材的内容融会贯通,才能够有效地挖掘教材内容的情感因素,整合教育资源,促进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产生情感共鸣。朗读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内容,朗读不仅可以提高学生语言组织能力,还可以激发学生情感,使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产生情感共鸣。如果用带有情感色彩的语言去朗读一篇作品,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如在讲授陶渊明的《归田园居》时,语文教师就可以将情感因素渗透到教学之中,用生动形象的朗读去感染和熏陶学生。《归田园居》这首诗,简单从字面上理解,很难让人产生情感共鸣,仿佛作者在表达一种恬淡自适的逍遥生活。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将情感渗入诗中,则会感受到另一种思想境界,字里行间渗透着一个真正的隐者对时势的看透,对人生的感悟。可见,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语言饱蘸情感色彩,可以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让语文课堂流光溢彩。

(二)通过创设意境,激励学生良好的情感体验

俗话说“没有想象就没有艺术”,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情感,有意识地带动学生进行想象,通过创设意境,拨动学生的心弦,把学生带入不一样的思想境界中。如:在讲授姜夔的《扬州慢》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想象扬州萧条之景,破败的城池、烧焦的树木,残破萧条的古都荒凉残破不言而喻,树木都“犹厌言兵”,清寒之“角声”回荡在“空城”,词人那难以言表的悲怆深情,构成一幅悲凉的立体画面。通过丰富的想象,学生对这首词有了更加深刻的情感理解,不由自主地进入了词的意境,深入理解了作者的情感。在语文教学中,通过创设意境,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使学生在情感教育中收获知识,得到感悟。比如在讲授朱自清的《背影》时,教师可以创设相应教学情境,通过多媒体来播放一些图片,将那充满爱的一瞬间通过画面真实地展现出来,带领学生走入充满爱与感动的世界中,以激发学生良好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在学习这一篇文章时,领悟到一种爱的温暖,唤醒情感,净化心灵。

三、结语

净化心灵的双手 篇6

关键词:高中音乐教学,方法,心灵净化

在人类表达情感的各种方式中, 音乐是不容忽视的一种, 我们应该善于通过音乐来装点和丰富生活, 以缓解日常学习和生活的压力, 从而起到美化人生的效果。高中音乐教学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音乐鉴赏能力以及审美享受为目的, 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然而在高考的压力下, 大部分高中学生的音乐兴趣因考试而受到压抑, 在这种情况下, 音乐也就无法有效发挥其情感促进之效果。所以高中音乐教师应通过有效的音乐教学策略, 突出音乐课堂的特点, 以净化学生心灵, 缓解其学习压力, 提高学生音乐素养, 推动学生音乐素养的不断发展。

一、创设课堂情境, 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一切知识皆以兴趣为本源, 一旦离开兴趣, 知识的学习就变得低效而被动, 而兴趣通常又离不开情境。所以教师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应重视课堂情境的创设, 以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热情。音乐是人内心情感的一种形象表达, 富有韵律美, 容易触动学生内心, 并与之产生情感共鸣, 舒缓压力。以琵琶协奏曲《草原小姐妹》的教学为例, 教师在讲授其中的章节《草原牧歌》时, 可以先通过多媒体课件将蒙古草原风情、民俗特色及其他相关图片展示给学生, 再通过视频课件向学生讲解暴风雪中龙梅和玉容这两个蒙古族少年奋勇保护公社羊群的英勇事迹。学生对乐章的音乐内涵有了整体感知和深度理解, 就很容易产生内心共鸣, 其学习热情也随之提升。

除此之外, 教师还应积极创设问题情境以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以《高亢的西北腔》教学为例, 教师可选出几首西北风格浓郁的歌曲, 例如《信天游》《黄土高坡》及崔健的《一无所有》等, 这些歌曲具有相似的旋律和曲风特点, 是西北原生态风情的真实写照。学生在高亢、自由而辽阔的旋律中深深地沉醉了, 也会不由自主地对西北民歌生发出仰慕和喜爱之情。

二、提高学生课堂积极性, 引导学生走进音乐

高中学生受到青春期性格的影响, 表现出极强的自主性与参与意识, 而传统教学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压抑并遏制了学生参与课堂的欲望, 高考压力也导致学生不得不在文化课学习中投入大量精力, 还有的教师认为高中学生逐渐趋于成人化, 对于自我表现不再像小学或初中学生那样积极, 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对组织学生参与课堂活动不够重视, 甚至表现出畏难情绪, 心生抵触。然而只有让学生真正参与音乐活动, 其对音乐内涵才有更透彻、更深入的理解, 才能被音乐打动而与之产生共鸣。所以在音乐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积极研究音乐活动, 使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例如在《独特的民族风》章节的教学中, 教师可在课后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民歌比赛, 以提高学生参与积极性, 同时在课下让学生收集耳熟能详的各族民歌, 例如藏族民歌《神奇的西藏》《走进西藏》《天路》《天堂》《鸿雁》, 维族的《掀起你的盖头来》和彝族的《情深意长》, 中原民歌《牧羊曲》《沂蒙山小调》, 南方民歌《小河淌水》等, 这些民歌无不优美动听, 婉转多情。通过歌曲介绍和让学生亲身演唱, 学生对歌曲内涵会有更进一步的理解, 对各民族歌曲的曲风特点也会有更深刻的感受, 从而对我国各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心生敬佩和赞叹之情。

三、利用流行音乐陶冶学生情操, 启迪学生智慧

在高中音乐课堂教学中引入流行音乐历来备受争论, 高中音乐教师对此也展开了深入探究。流行音乐大多节奏欢快、旋律简单, 且蕴涵了丰富而真挚的情感, 其中不乏表现同窗友谊、咏叹生活、表达内心情感与感伤的歌曲, 学生听后很容易产生情感共鸣。所以将一部分流行音乐元素有选择性地引入音乐课堂, 有利于促进音乐教学, 同时也为音乐课堂活动提供了情感切入点, 从而帮助学生体验正向、积极的情感, 有利于净化学生心灵。

流行音乐大多与学生生活存在密切联系, 因此教师所选择的流行歌曲应尽量积极向上, 富有教育意义且感情真挚。例如《听妈妈的话》《妈妈我爱你》《栀子花开》《同桌的你》《睡在我上铺的兄弟》等, 这些歌曲或感恩母爱之伟大, 或珍惜同窗之友情, 还有一些更为早期的歌曲, 如《从头再来》《相信自己》等励志歌曲, 有利于激励学生, 壮其心志, 使其勇于对抗学习和生活中的挫折, 努力拼搏。

四、结语

音乐直击人的灵魂深处, 我们应善于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来充分发挥音乐固有的情感渗透效果, 在感受音乐的同时激发学生正向的情感体验, 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情感与高尚的情操, 获取关于真、善、美的人生情感体验。

参考文献

[1]赵洁.高中音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学周刊B版, 2014 (6) :218.

[2]刘占朝.弘扬民族音乐文化是高中音乐教学的重要任务[J].吉林画报 (教育百家A) , 2014 (5) :131-132.

[3]田祖军.新课程改革下高中音乐教学的几点思考[J].都市家教 (上半月) , 2014 (7) :256-257.

善待语文,净化心灵 篇7

语文教学过程不是简单的传授知识,也不是简单的思维演绎,而是获取并积累知识的过程,即在积累与阅读视野中得到升华,丰富学生的文化积淀和提升语文素养。那么语文教师该怎样经营他的课堂来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呢?

一、通过阅读教学,深化语文素养

首先,教师应该给予孩子们良好的阅读方法。有人曾说过:人类没有想象,如同鸟儿失去了翅膀。学生的阅读视野,审美期待与以往大相径庭,他们不希望作者居高临下,耳提面命似的给他们什么教诲,他们希望每读完一篇美文进行艺术评价。为激发他们智慧的火花,我引导他们阅读的步骤和方法。如:读准、读畅(要反复读,达到熟练)、读情(要分析内容,把握感情基调)、读境(要发挥想象,仔细品味,强调学生的情感体验)。另外为了使学生提高阅读能力制定了以下几个句式:拿到一篇文章,第一个句子是这是一篇 —— 的故事;第二句子是这篇文章好在——;第三句子是我从这篇文章中学到了——。这样既拓展了视野,又训练了思维能力,同时又提高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耳濡目染之中学生的语文素养不断完善。

其次,让学生为美文设计问题。回答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有价值。学生对一篇文章理解能胸有成竹,能展现思维智慧的火花,但若能从中走出来,根据文章提供的信息来提出问题、设计问题更能提升境界。为此在阅读课上我尝试让小组之间提供美文,并大胆创新,设计问题,让孩子们驾御文章。

二、通过美文积累,净化语文素养

刘勰说过:“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自然界的一切景物,都打上作者感情的烙印,从而达到“物我交融”的境界。语文课本中节选的虽都是经典名篇,但读的时间长了,学生也会感到乏味。俗话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学生要做到博览群书,用敏锐的眼光去发现品味生活的内涵与真谛。经典美文体现出名家的风采,融文采、哲理、美学、情感于一体,这对学生的写作与陶冶情操大有裨益,所以每一次美文之旅,我都让学生记录下美句,并及时背诵,如:名著中的经典美句,文摘等杂志中的美文等等。如美段:我是一只柔弱无力的小鸟,虽有翅膀却无法飞翔;我是一只迷失方向的蝴蝶,虽有美丽却看不到前景,可自从遇上您,我的生活便有了生气(选自《爱心天使的感谢信》)。如美词:萍水相逢、人情世故、优哉游哉、茅塞顿开等等。每天抄写在小黑板上,让他们背读。每次上课之前让他们背读,并将美句组成一段文字。这样他们背读多了,积累多了,自然写文章信手拈来,抛砖引玉,欲罢不能,使他们满腹经纶,才华横溢,语文素养自然不言而喻。

三、通过阅读与写作的交融,升华语文素养

生活是唯一源泉,阅读对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有着中流砥柱的作用,这也是提高语文素养的重要因素。受阅读的影响,爱看名家作品的学生,他们作文的语言风格或多或少都有些名家的痕迹,对古今中外名著的大量欣赏中,学生可以尽情的在文字海洋中徜徉,从而在不知不觉中培养语言能力,所以在阅读教学时,我总是将阅读与写作联系在一起,引导学生对美文的写作特点,写作方法,写作技巧及语言文采进行创造性仿写。“不是锤的撞击,而是水的载歌载舞,才能使鹅卵石更日臻完善。”读到泰戈尔的这句诗时,我有一种醍醐灌顶的惊喜,多富有诗情的语言呀,如果孩子们进行创造性仿写,相信会有灵感的火花产生。

上一篇:分析思路下一篇:《机械加工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