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连除解决实际问题教学设计

2024-05-11

用连除解决实际问题教学设计(共9篇)

用连除解决实际问题教学设计 篇1

用连除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分析:本课教学内容是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11—12页“用连除解决实际问题”,本课是在学生掌握了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用连除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理解同一个问题可以用两种方法来解决。【教学目的】:

1、在知识与技能方面使学生理解用连除解决的实际问题的基本结构和数量关系,能正确解决这类问题。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进一步培养分析推理能力,在自我探究、小组合作等过程中,理解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中激发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增强学习信心,感受成功的喜悦。【重点难点】:

重点:用连除或先乘后除的方法解决连除的实际问题。

难点:弄清每一步求的是什么,会选择正确合理的方法解决问题。【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1、根据条件提问并列式解答:

有224本书,平均放在两个书架上,()?

师:利用这两个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生:每个书架上有多少本书? 师:怎么列式呢?

2、有两个书架,每个书架有3层,每层放了28本书,()? 师:这里给我们提供了几条信息?你能把这些信息读一读吗? 师:利用这三条信息你能提出一个两步计算的问题吗? 生:一共有多少本书?

师:在你们的练习本上列式计算看看。出示两种不同的方法:(1)2×3=6(本)

(2)28×3=84(本)

6×28=168(本)

84×2=168(本)答:一共有168本书。

答:一共有168本书。师:你能说一说每一步求出的是什么?

小结:同学们能用我们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下面,老师带大家走进学校图书馆看看那里有什么数学问题等待我们去解决。

★设计意图:用除法解决的一步计算的实际问题和用连乘解决实际问题是学生学习本课内容的基础知识,两道有针对性的复习设计,对本课新知的学习能起到迁移和渗透的作用。

二、自主探索,学习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都爱看书吗?学校图书室买来许多新书,图书管理员要将这些书放在两个书架上,怎么放才好,你们来帮帮他好吗?

1、观察分析:

(1)课件出示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

(2)师:你从这幅图上收集到了哪些信息?

(3)师:从图上我们可以知道有两个书架,每个书架有四层,一共放224本书。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想到什么?

(4)师:图书管理员让我们给他帮个忙。(课件出示问题:平均每个书架每层放多少本?)你们能帮她解决这个问题吗?

2、合作探究:

(1)现在请4人一小组在一起商量讨论,可以怎样解决,最后看看哪个小组的方法最多最好,开始!(小组讨论商量一下,怎么解决)

3、汇报交流

师:哪个小组来说说你们组的方法? 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方法一:224÷2=112(本)

方法二:4×2=8(层)

112÷4=28(本)

224÷8=28(本)

答:平均每个书架每层放28本书。

答:平均每个书架每层放28本书。师:第一步算出的是什么?为什么要先算它?它是根据哪两个条件来求的? 第二步是根据哪两个条件求的?

师:好,谁能完整地说说你的解题思路?

第一种方法:第一步先求出每个书架多少本,第二步再求每层多少本。第二种方法:第一步先求出两个书架一共多少层,第二步再求每层多少本。【如果学生出现方法三224÷4÷2,则请他说出理由,如果他说不上理由,就请同学们讨论讨论,看看谁能帮助他解释清楚!(师适时指点:这位同学的看法很特别,大家都是竖着看,而他却横着看,最后再把它和其它两种方法比较,哪种方法更容易理解和解释,建议他及其他同学尽量选择自己能解释的方法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一个人的智慧是有限的,多人的思维在碰撞中会发出炫目的火花,在这里安排小组合作学习,既给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索的机会,又让一些无法独立解决问题的学生得到伙伴的帮助。

4、讨论比较。

师:这两种解决法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都是两步计算,第二步都是用除法,最后一步都是求的是“平均每个书架每层放多少本书”。

不同点:第一步求的问题不同;第一步计算方法不同;单位名称不同。★设计意图:及时地安排对比,可以使学生体会到解题策略的多样化,养成及时反思的好习惯,逐步掌握解决此类问题的基本思路

师:其实这两种方法间还存在着一些联系呢,224÷2÷4也就是224除以2乘4的积,既224÷2÷4=224÷(2×4)(边讲边板书)

★设计意图:两种方法的联系,实际在练习一中已经有所孕伏,只要稍加点拨学生就可以理解。

小结:其实,有很多数学问题都会有几种方法解答呢,虽然解法不同,但目的却是一样的,都达到了解决相同问题的目的,这两种方法最后都求出了“每层放多少本书?”所以在解决这个问题时,可以用连除,这就是我们这节课所学的用连除法解决实际问题(板书:用连除解决实际问题)。当然有的时候也可以用先乘后除的方法来解决,以后你们在解决此类问题时可选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还要提醒你们,不管你用什么方法,你要清楚每一步算式所表示的意思,并正确写出单位名称。

三、拓展应用,解决问题

1、师;你们帮图书管理员解决了问题,他很高兴,不过他还有一个问题,想请你们再帮帮他,好吗?明天是周末,上图书馆看书的人很多,他想把三年级144人分成两队,每队3组,每组多少人?(出示出示想想做做第1题图)

(1)你从图中收集到了哪些信息,你们能再次帮图书管理员解决这个问题吗?

(2)独立完成

(3)汇报交流,每一步算出了什么,核对结果。(用投影出示学生的解题过程)

(鼓励学生用两种方法解答)

2、听说同学们今天学习用连除解决问题的本领,连老爷爷也要来请小朋友们帮忙了,大家愿意么?(出示想想做做第2题图)

(1)你能看图说题吗?(2)独立完成。

(3)汇报交流,每一步算出了什么,核对结果。(用投影出示学生的解题过

程)

3、出示想想做做第3题图,师:请同学们自由地看图说题。

(1)独立完成

(2)同桌间相互说说你每一步算出了什么。

4、出示想想做做第5题图,师:请同学们自由地看图说题。

(1)独立完成

(2)同桌间相互说说你每一步算出了什么。

师:这道题跟前面几道题有所不同,虽也用连除方法解决,但连除时,用哪一个数作第一个除数或作第二个除数都是可以的。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独立思考、汇报交流等形式进行反复的练习,让学生在具体的解决问题过程中不断丰富知识,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5、师:同学们的学习能力都很强,老师很佩服你们。老师这儿还有一道智力考验题想挑战吗?(本题可作为机动题)

(1)师:打开课本第12页,看思考题。同学们先用几分钟的时间独立思考,思考后再跟小组里的其他同学合作讨论,试一试,填一填。(友情提示:用铅笔试填,这样可以方便修改。)(2)汇报交流,指名板演并讲述思考过程。

★设计意图:这里教学时先让学生在不断试验中探索,然后展开讨论,在互相交流中发展思维能力,为后面解答类似的较复杂的思考题做铺垫。

6、布置课后作业: 想想做做第4、6、7题

师:这些题都可以用两种方法解题,你们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也可以用另一种方法进行检验。

四、总结全课 质疑解难

今天我们一起探究了用连除解决实际问题,同学们学得都很好,会选择合理的自己喜欢的方法解题,还有什么问题课后可以跟其他同学一起探讨,也可以找老师一起探讨。

姜堰市罗塘小学:王珣

用连除解决实际问题教学设计 篇2

一、从生活实际出发,讲解数学知识

数学研究的是客观世界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它来源于客观世界的实际事物。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从生活实际出发,把教材内容与"数学现实"有机结合起来,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可以消除学生对数学知识的陌生感,同时也使他们受到辩证唯物主义的启蒙教育。

1.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概念、计算法则

小学数学中的许多概念都可以在现实生活中找到相应的实例。例如,在常见的数量关系“工作时间×工作效率=工作总量”中的“工作效率”,学生不易理解。为此,我在教学前,在班里举行了一次跳绳比赛。教学新课时,联系跳绳的活动,学生就容易理解工作效率,就是指单位时间内所作的工作量。

又如,“小括号”的教学可以这样进行:先出示“8+6×5”与“6×5+8”两道算式,让学生复习运算顺序。然后出示应用题:

工人老师傅上午工作3小时,下午工作4小时,每小时做12个零件,他一天共做几個零件?(要求列综合算式)

学生列式计算如下:

12×3+4=12×7=84(个)

教师设疑:先做加法,再做乘法,好像不对吧?揭示新旧知识之间的矛盾,在学生束手无策时,适时引出小括号。

2.从贴近学生实际水平的现实出发,一步步地引出概念

例如,“面积单位”可以这样教学,先出示大小差别比较明显的两个三角形,让学生比较它们面积的大小,得出:面积的大小可以用眼睛看出来;再出示两个等宽不等长、面积差不多的长方形让学生比较大小,得出:面积的大小可以用重叠的方法比较出来;然后出示不等长也不等宽、面积差不多的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让学生比较大小,学生深思后得出:可以画方格,再通过比较方格数的多少来比较面积的大小;最后出示两个方格数相等,但面积明显不等的图形,引导学生讨论,方格数相等为什么面积不相等?从这个现实问题中得出,方格的大小必须有统一的标准。这时引出“面积单位”,已是“水到渠成”了。这样组织教学,学生不仅掌握了面积单位的概念,而且了解了面积单位产生于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受到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启蒙教育。

用连除解决问题课后的教学反思 篇3

为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独特性,我直接出示例题,让学生自己思考,要求出这个问题,可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让他们自己来解决问题,然后让会做题的同学来说说每个算式的意思。渐渐地,经过几个题的练习。有大部分学生都理解了连除应用题的数量关系特点,学会了解决连除应用题的方法。有一半学生能够流利地说清楚每个算式的意思。应该说完成了本课的知识与技能的教学任务,可是,这么上是不是最利于学生数学发展的上法呢,学生的数学思考、逻辑思维能力是不是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发展呢?

为此,在另一个班上课时我打破以往常规,而是联系实际以三年级准备组建数学活动小组这一学生身边的事情入手,在这个看似平常的`方案中,蕴含着丰富的数学信息,让学生充分采撷这些信息,并重新加以选择构建、归纳、处理、抽象出具有典型性与应用性的连除应用题的知识,这些都是学生感兴趣的,迫切希望了解的,更是探究本课应用题的起点。这种内驱力表现在课堂上就是学生的大胆提问.积极思考.合作交流.主动实践的学习过程。在冷静的思考与激烈的碰撞中,随着这些源于生活、源于学生的问题一一解决,知识脉络也逐渐清晰起来。而后,我把例题作为反馈练习让学生独立解决。

《用连乘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篇4

教学时,我先让学生巩固乘法的意义,旨在唤起学生的记忆。在学生的知识和情绪热身之后,开始用乘法解决问题的练习。

练习题的安排按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思路进行。整个过程先让学生独立看图搜集数学信息和问题,列式计算。然后汇报、交流,说出解题的想法,理清思路,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设计了对比练习,从而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使学生们明白为什么应该用加法,而不能用乘法。促使学生不断的深入观察、思考、反思。

但是,本节课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差生无从下手,启而慢发,甚至有的启而不发,离不开老师的讲解,学生的思路较凌乱,表达不十分清楚,语言表达能力需要大大的提高。有的同学没有专心的听,还不能很好的抓住别人说的优缺点。这让我意识到了还应该在“引”上下功夫。

连除解决问题 篇5

【教学内容】 教材第53页例4 【教材分析】

例4呈现了集体舞表演的画面,并显示出“ 这个集体舞表演有60人”的信息。让学生在舞蹈表演的情境中解决新的问题,由此感受知识间的联系,提高学习兴趣。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熟练地掌握了求平均数的方法,并能熟练地计算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在舞蹈表演的情境中解决新的问题,通过具体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用连除的方法解决问题。

2.通过解决具体问题,让学生获得一些用除法计算解决问题的活动经验、经历。3.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会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难点: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教学流程】

情境导入→用与本课有关联的情景引出课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

新课讲授→探究用连除解决问题 ↓

课堂练习→巩固用连除解决问题的方法 ↓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的知识

【情景导入】 1.课件出示:

(1)列式计算:54÷3=18(次)54÷18=3(吨)(2)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为什么用除法计算?

2.引入:上面的两道算式能合并成一道综合算式吗?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知识。(板书课题:用连除解决问题)【新课讲授】 1.教学例4(1)课件出示例4情景图,揭示题目:三年级女生要进行集体舞表演,老师将参加表演的60人平均分成2队,每队平均分成3组。每组有多少人?

(2)小组内探讨:着重探讨课本提出的问题,确定第一步解决什么问题。

学生可能有以下几种不同的解决方法,教师把学生的方法整理后再用课件演示出来。方法一:先算每队有多少人。[60÷2=30(人)] 再算每组有多少人。[30÷3=10(人)] 列综合算式为60÷2÷3=10(人)。

方法二:先算一共有多少组。[3×2=6(组)] 再算每组有多少人。[60÷6=10(人)] 列综合算式为60÷(3×2)=10(人)。

2.小结:同学们能够通过仔细观察,找到隐藏的信息,并且大胆思考,用多种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真是了不起,这就是我们要学习的用连除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课堂练习】

1.完成教材第53页“做一做”。2.完成教材第55页练习十二第6~8题。【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些什么? 【板书设计】

用连除解决问题

例4:方法一:60÷2=30(人)30÷3=10(人)

60÷2÷3=10(人)方法二:3×2=6(组)60÷6=10(人)

用连除解决实际问题教学设计 篇6

【关键词】 教育资源;教学观念;评价机制;评价体系;培训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5-000-01

一、农村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实际问题

1.教育资源有限

1.1教师资源有限

由于城乡教师的调配不合理,再加上对农村化学教育不重视,在农村中学普遍存在化学教师由非化学教师转岗担任、化学实验员严重不足的现象。[1]我所支教的学校在我去之前只有一个化学老师,就连长沙农村学校都有英语专业的老师教化学。因为化学教师专业性不強,影响到理论教学的灵活性和系统性以及实验操作的准确性和规范性。农村学校教师相对缺乏,实验准备等工作都是由任课老师一人承担,化学老师的任务重,导致实验次数少,我所在那学校有老师就告诉我以前化学老师是从不做实验的。除此之外,一所每个年级三四个班的初中,多数只有一个化学老师,这样的岗位设置,没有充分考虑教师进修学习,进行知识更新换代及提升教育教学能力的需要。[2]

1.2教学仪器有限

有很多农村中学根本没有化学实验室,有的说是实验室,实际上就是两间房,里面没有任何化学实验设施,连最基本的水管、水槽都没有[3]。我所在的学校有两间化学实验室但没有足够的化学仪器,据说还要向上级申请打报告,因此只能做演示实验,学生做不了实验,也就是学生难以有动手的机会,实践教学的作用不能充分发挥。

2.教学观念教学模式落后

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科学,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这就需要客观事实来说明需要实验来直观认识,但大多农村教师不愿意花时间探索研究,固步自封,一直是以传统讲授的方式教学,没有学生实验,没有演示实验,只是讲实验,甚至教室里有多媒体设备,老师也不会播放相关视频给学生看,一切都只是“讲”而已,教学思想和新课改目标不适应。

3.教育评价机制的局限

化学是一门与生活息息相关的,而在目前,尤其是在农村,分数至上的评价机制,不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实验能力、研究能力等,导致教师在讲课的时候不重视与生活实际相关联,往往只需要学生记住公式、化学符号等,考试能拿高分就行,严重与生活实际脱轨。在访谈中,一个初三学生对我说,他们上化学第一节课老师就让他们背元素周期表中前20种元素,如此教学对学生来说学习化学是一种任务,而且是一种很乏味的任务。

4.缺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

化学是一门科学,除了显性的化学知识以外,还有隐性的化学学科思维和化学科学精神的培养和塑造。[4]在新课程改革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三维目标的核心之一,初三一年的化学学习即将面临中考的挑战,在赶教学进度的压力下,很多老师都会把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给忽略;有的直接从参考书上照搬,课堂不落实;有的教师落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随意性很大,往往受突发事件的影响而实施…[5]忽略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是不全面的教育,将会对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造成一定的影响。

二、初中化学教学问题对策研究

1.严格实施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

传统的以考试为主的评价体系以无法满足新课标背景下初中化学的要求,所以除了考试成绩这一评价外,还需将将学生的学习态度、课堂表现、实验能力等列入评价指标对其进行评价分析,以此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6]当然在新课程改革下,已相应设置了评价体系,但并没有真正实施,尤其是农村学校,如同虚设,如现在有些地区中考要进行化学实验考查,但到了农村中学就成了只填一张答卷,并不需实践操作。所以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需要相关部门督查落实到位,新课改才能落到实处。

2.加强农村中学教师的在职培训

中学在职教师都有继续教育培训,以提高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和整体水平,深化教育改革,是教师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我看到的是继续教育培训更多的是功利化,交钱不学习就可以发证,没有达到继续教育的目的,希望有关部门在这方面加强监督力,使继续教育落到实处,而且继续教育培训做到因地制宜,农村和城市是有差别有差距的。如现在农村学校开始陆续安装多媒体设备,城市里的老师基本都会使用,但农村教师很多没接触过,不会使用甚至没有意识使用,所以农村里的多媒体设备大多没有充分得到使用。

3.寻找日常用品替代实验仪器

实验仪器的不足,让学生难以用动手实验的机会。老师可以有意识的提醒学生利用日常生活用品和废弃物制成简易的实验仪器,或替代实验用的药品,让学生做一些简易实验,如水的净化等,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感受化学来源生活,培养学生将化学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感受化学的重要性,从而提高化学的兴趣。

参考文献

[1]孟志芬.农村中学化学教学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对策[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4,8

[2]吴素萍,黄晓灵,郑柳萍.农村中学化学实验教学现状与反思[J].宁德师范学院学报,2012,24(1):96-99

[3]杨芳,张翠.新课改下农村中学实施化学教学的困难与对策刍议[J].新课改学习,2010(9):137-138

[4]王祖亮,王丽娜.中学化学教学中的问题及其改进策略[J].课程教学研究,2014,5

[5]王秀红,吕微.中学化学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目标实施的影响因素分析[J].化学教育,2007(1):23-24

用连除解决实际问题教学设计 篇7

小学数学实际问题教学方法数学作为一门工具性学科,其重要作用在于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小学数学教育应增加问题解决的策略内容,教师应有目的地根据问题解决策略组织问题,培养学生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一、尊重鼓励学生的创见

课堂学习中,学生往往会冒出许多出人意料的“创见”,有的似乎与学习关系不甚密切,有的表面看来,甚至有悖于课例所要阐述的道理,但这些都是学生积极思维闪现出的灵感。教师要善于倾听,及时捕捉闪光点,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为解决实际问题迈出了关键的一步。

1.多给激励评价

小学生争强好胜心强,他们每做一件事都希望得到老师赞扬和认可。在教学中教师一般不应采用否定的评价方式,应给学生多点鼓励,提倡学生“擦出”一些美丽的“智慧”火花。

2.鼓励学生勇于创新

创新,就要有冒险精神。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打破常规、别出心裁、大胆尝试、提出合理、新颖、独特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会对其他学生起到激励的作用,使他们的思维不受约束地向各个方面发展,养成遇到问题爱求异思考的习惯。

3.注意创造学生成功的机会

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只要体验过一次成功的喜悦,就会激起多次的追求成功的欲望。因此,当学生尝试成功的同时,创新学习的意识就会增强,发挥学生们聪明的天赋。通过表扬和鼓励,学生的“再创造”意识受到了保护,转化成了自主学习的动力和信心。这样,学生获取成功后,对于学數学更有动力了,从而提高了数学能力。

二、构建生活化的数学课堂

生活世界是人和社会存在的基础和来源,其中心是人。人和生存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生活世界是人生存的空间,人生存的空间才是美丽的生活世界。教育是以人在生活世界中生存为前提的,以使人生更美好为目的。因此,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时,应细致入微地渗透生活观念,精心设计大量、频繁地与生活接近的问题,让学生实实在在地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世界中存在。

1.游戏活动

小学生天真烂漫,爱说好动,喜欢新奇,富于想象。英国教育家洛克说得好:“教育儿童的重要技巧,是把儿童应做的事都变成一种游戏。”在教学中,我充分挖掘教材资源,结合学生实际,组织各种游戏活动。我在教学“分类”时,我让学生在教室里做“分一分”“摆一摆”的游戏;在教学“6和7的认识”时,我让学生用石头做“猜一猜”的猜拳游戏。引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他们在兴趣中学,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联系实际

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生活离不开数学。为能使数学知识得以广泛应用,就应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看问题,用数学的头脑想问题,用数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学习了两步计算的知识后,我给学生提供这样一个问题:五年级师生利用双休日去旅行,学生一共96人,教师一共5人。车站有大客车和面包车,大客车有42个座位,每辆每天租金200元,面包车有18个座位,每辆每天租金100元。如果派你去联系,该怎样租车?要求同学们自由组合为方案研制组,两天后汇报各自的研究方案,并进行最佳方案的评选。学生经过社会调查、访车站、问司机,有的与家长、同学、教师反复讨论后,找到了各自认为最佳的方案.即使有些方案未必可行,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了极大的提高,这远比做几道数学题强千万倍。

3.动手操作

要把课堂上所学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往往被错综复杂的生活现实所难住。这就要加强实践操作,培养把所学知识运用于生活实际的能力。以操作为手段,以表象为桥梁,自然地由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以致得到实际问题的解决。

三、放飞学生探究的心灵

俗语说,学贵有思,思贵有疑。凡是学生能够自己学,自己想的未免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做。凡是能撞击学生智慧火花的地方,教师应想办法为其提供机会。那么学生终身受用的知识就会自然而然地构建起来。

1.激励学生自学,拓宽思路

自学能力是依照一定的基础对新事物进行独立思考,借助于忘记,联想、想象、分析、综合等进行加工,得出新的结论和方法,达到无师自通的能力。

这一点,我主要是发挥“引探教学法”“尝试教学法”和“反馈教学法”在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方面的优势,不断对学生的自学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开始,在指导学生看书时,只要求学生知道第二天教学的内容就行了。过一段时间,指导学生看书时,要求学生明确自己哪些方面看懂了,哪些地方没看懂,带着问题去学习。再过一段时间,指导学生看书的方法,学会抓重点,能够掌握基本内容。这样,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看书习惯和思考问题的能力以及自学能力得以明显提高,拓宽了学生的思路。

2.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表现自我的条件

心理学表明,人都想表现自我。特别是小学生更想获得表现自己的机会,得到同学或长辈的称赞与认可。针对这一心理特点,老师应发挥主导作用,对课堂教学要精心设计,创设学生表现自己的空间。

如讲完小数加、减法后,我让学生在家长的指导下去商店购物,然后自己进行运算、交款都让学生自己去完成。学习面积计算后,让学生自己测量门窗和墙壁的面积。通过这样的引导,同学们各抒已见,发挥了各自的优势,尽可能的表现了自己的智慧,从而使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大大提高了。

3.创设情境,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生掌握了某项数学知识后,可以有意识地创设一些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际的环境。例如,学了“按比例分配的”知识后,让学生帮助算一算本屯每户应付的电费;学了“利息”的知识后,我让学生帮忙算一算在银行存储500元钱6个月可以拿到多少利息。

参考文献:

\[1\]黎阳.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思维“两翼”的和谐发展\[J\].现代教育科学,2013,(6).

\[2\]詹莉萍.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7,(20).

用连除解决实际问题教学设计 篇8

关键词:应试训练;解决实际问题;教学思考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06-157-01

义务教育新教材改变了以往在计算课教学中单纯传授知识,偏重计算法则的现象,同时学生的训练量大大降低,这样学生的计算能力也有一定程度的降低了。而实际上学生掌握四则混合运算顺序的过程是先“知道”,再“应用”。 我们不能只通过机械训练和反复强化达到目标,在计算教学过程中,更应该关注学生的计算过程,改变以往在计算课教学中单纯传授知识,偏重计算法则的现象,将计算教学与解决问题有机结合。使学生在解决一个个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掌握分析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同时体会运算顺序规定的必要性,从而系统地掌握混合运算的顺序。

一、以解决问题为主线,让学生在实践中感知运算顺序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只有把情境和运算意义相结合,学生才能更好的发展他们的数学概念和思维能力。我们认为,计算课的特点就是“先天性”趣味不足,这就要求教师根据每一节课教学内容的不同,尽可能把学生已掌握的数学知识与新课内容有机结合,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走进五彩斑斓的数学乐园。在教学时,首先创设生动具体的问题情境,再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并在合作交流的基础上形成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学生独立思考: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将探求解题思路的过程与理解运算顺序有机结合,同时体会掌握正确的运算顺序的必要性,使计算教学变得鲜活起来。

如:教材第4页例题3。

成人衣服78元一件,儿童衣服多少元一件?(从教材插图中可以看出已知条件:1、一共要213元。2、共买了1件成人衣服和3 件儿童衣服。)

学生独立思考后列出如下算式:1、213-78÷3 2、(213-78)÷3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哪一个算式是正确的?为什么?

学生通过探究后得出结论:要想酸一件儿童衣服多少元,必须知道3件衣服的总价,也就是说要先算213-78,就必须加上小括号。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可以发现含有小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运算顺序,同时还从买衣服的现实情景中,真切理解到为什么要先算括号里面的道理,进而全面了解含有小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方法的形成过程,明确其运算顺序的合理性和必然性。

二、以解决问题为依托,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算法多样化

新课程中,“应用题”这一名称已逐渐淡出教材,“解决问题”这一新名词、新题型已走向教学的前台,目的是提高学生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力和知识是目的和手段的矛盾统一。”计算课要走出单纯的计算题巩固练习的误区,必须设计有广度和深度、与生活密切联系的练习题,让学生自主“解决问题”,使学生的估算、口算、笔算等多方面能力在应用中提高。所以在解決问题的过程中,我们要允许学生有多种个性的解题策略,并倡导算法多样化。

如:

小芳每天植树8棵,小明每天植树9棵,他们俩5天共植树多少棵?

在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呈现了两种不同的算法:

1、(8+9)×5 2、8×5+9×5

教师引导学生对比观察,得出结论:

这两种算法都是正确的,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了我们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这里的每种算法都反映出一种具体思路,学生既感受了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又获得多种计算策略,巩固了对四则混合运算顺序的掌握。进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计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遇到此类情况,我们应对学生的不同算法加以鼓励,让他们在学习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思维更加得到发展,不断追求更新颖、更简便、更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

三、以解决问题为目的,让学生在实践中应用创新

小学生解决问题的心理特点,决定了在应用题教学中不应强化类型。只有把情境和运算意义相结合,学生才能更好的发展他们的数学概念和思维能力。一些老教材中的计算题很多都是“形式化”常规习题,远离学生生活实际,学生觉得枯燥无味,计算时正确率低,使得许多学生在面对计算题时消极、被动。长此以往学生不但对计算题产生厌倦心理,而且计算能力得不到提高。因此,教师应该安排一些学生特别感兴趣的应用题,并穿插一些计算教学,学生学起来就会兴趣很浓,对新知识就会产生很大的好奇心,这样学生学起来也就更加轻松、愉快。

用连除解决实际问题教学设计 篇9

【关键词】小学阶段;小提琴集体课;外围条件;校音;音准节奏

在素质教育的今天,为了更加丰富孩子的音乐第二课堂,很多学校为孩子们开设了器乐兴趣小组。在各种类的器乐兴趣小组中,以小提琴兴趣小组教学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最多。经过了多年的摸索与实践,我现将小学阶段小提琴集体课教学所存在的一些实际困难中的三个问题以及针对这三个问题我摸索中认为可实施的解决方案拿出来与大家共同探讨研究。

在这之前,我们可以先把小学阶段小提琴集体课教学所常碰并到引发思考的这其中三个实际问题先摆出来晒晒:

第一、小学阶段小提琴兴趣小组学琴的外围条件到底是什么?

第二、人数众多的情况下,为小提琴校音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真正授课的时间被大量占用,那么在教师校音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孩子们该做些什么?如何合理地安排授课时间?

第三、在兴趣小组中如何解决孩子的音准节奏问题?

基于以上三种小提琴集体课实际教学中所会遇到的问题,现在我们来一项项地剖析解决。

一、学琴的外围条件很关键

有人会问,学琴的外围条件是什么?在我看来,它包括了学琴孩子的自身基本条件,授课教室的选择和小学阶段最佳涉入学琴的时间。什么是学琴孩子的自身基本条件呢?比如说,孩子自己对这方面感兴趣,愿意学习并愿意坚持练琴的;家长有意识想培养,而不是仅仅冲着学校是免费教学而来混个便宜的;另外,听力正常,手型条件良好的,比如手臂手指够长,手指度宽而不尖,手关节运作灵活的,便可以尝试学习小提琴。对于授课教室的选择也很重要。一个学校要想开展小提琴兴趣小组,就需要有一个合适的可供小提琴授课的教室。教室需要有较为宽敞的空间,有位置可以摆放琴盒与谱架,可以有按节拍边走边演奏的空间;除此以外还必须备有多媒体设备,特别是实物投影设备,才能将繁杂的小提琴谱投影在大屏幕上让孩子能统一步调地跟着老师的指挥演唱或演奏曲谱。否则,在每次授课时间都不够的情况下,教师根本不可能每节课将曲谱抄在黑板上统一指导甚至供学生统一练习。所以授课教室的选择至关重要。至于小学阶段的最佳涉入学琴时间我个人认为在一年级下学期是最为合理的。为什么呢?孩子们从幼儿园迈入小学,生活与作息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年级的上学期他们需要有时间来适应小学的生活,当下学期来临的时候,他们已经完全适应了小学的步调并不再觉得吃力了,这时学习小提琴是最为合适的,功课不是很紧,下午又只有两节课,可以多腾出时间来练习最为重要的小提琴基本功。到了三年级功课开始紧了的时候,基本功已经练习得比较扎实了,拉琴就开始变得轻松且有趣多了。

二、如何合理地安排小提琴兴趣小组的授课时间

在人数众多的情况下,单单为小提琴校音就要花去大量的时间,导致真正新授课的时间被大量占用,新授课时间明显减短,时间不够用。那么如何合理地安排授课时间呢?我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先苦后甜。

先从大方面讲:据我的观察,小提琴的练习琴刚买来时是相当容易走音的,但如果坚持练习,经常校准,它慢慢的就稳定下来了,调律的时间也就大大缩短了。所以,在兴趣小组刚刚起步的第一个学期里,我一周安排了四次授课时间。两个时间段是集体授课,两个时间段是两个3-6人组的培优班,重点培养一些看上去比较灵气,悟性比较高的孩子,他们学会了以后将是老师的小帮手。至于每次授课的时间,因为一二年级的孩子下午都只有两节课,我们可以充分地利用第三节课直至清校的两节课的时间。这样授课,虽然辛苦,但可以让孩子和他们的小提琴在短时间内迅速趋于稳定,从而避免了长期的辛苦与不见成效。

再从小方面看,也就是当堂授课的安排来看:在我给孩子们调音的这一时间段,我先教会孩子唱拉小提琴的四条弦空弦,然后我一边为他们校准琴弦,一边让已经调律好的孩子运弓拉第二条弦的空弦,即A这个音。而还未调好琴弦的孩子则要求他们边唱边空手拉A弦空弦,累了轮流坐下休息。这样既稳定了班级的秩序,又让孩子们加强了最重要的空弦基本功的练习。当所有的小提琴都调好音了以后,就可以统一开始检查教过的知识点以及教授新的知识了。

三、在兴趣小组中如何解决孩子的音准节奏问题

音准节奏问题一直是小提琴业内所关注的重点,也是让很多集体课的小提琴老师所头疼的问题。音准节奏是小提琴教学中的基础教学。小提琴的基础教学一般情况下的建议是一对一教学,这样有利于教师正面直观地纠正学生的听觉误差,直接地帮助孩子们校正音准和节奏,对于这项基本功的掌握情况肯定会相对扎实。但在兴趣小组中,这是不可能做到的事情。既然做不到一对一的教学,我们就得要另寻良方。对于这个问题,我一直以来的观点便是:注重聆听!我是这样解决的,分三步进行。

我首先先教孩子们听唱音阶。认真地听每一个音的音高并模仿唱。唱不是随便地唱,要轻声地唱,边打节拍边唱,这样既能聆听得到自己的声音并随时做出调整,又能巩固节拍。每一个音唱两拍,并用手势来表示音的高低。其实这种音阶演唱练习在平时的每一节音乐课上都有练习的。当他们唱得不够准的时候,我通常会要求孩子先停止演唱,认真地用耳朵来再听一遍,然后再次模仿音高进行演唱。都唱准了以后开始用每个音两拍的节奏重复四遍来拉音阶。这时孩子们的耳朵已经适应了聆听,在四遍的同音练习中,他们会自觉地调整自己的手指位置来达到相对应的音高。

再者,我也会用涂改液在他们的小提琴上画上一指、三指和四指的指位线来辅助音准。你可能会问:为什么一指、三指和四指的指位线都画了,二指的却不画?那是因为二指要么跟一指并拢,要么跟三指并拢,位置不够稳定,所以不需要画。有了指位线,孩子们在不视谱的前提下便可以看着自己的手指位置来拉音阶让手指定位,让自己拉得更准。更重要的是这个指位线是画给家长们看的。有些家长本身五音不全,也完全听不懂到底孩子在家练习的音是准还是不准,但是有了指位线,他们就会知道,哦,这指按高了还是按低了。为什么用涂改液来画指位线呢?因为涂改液可维持的时间不会无限长,孩子在拉琴的过程中很容易出手汗,也就很容易将所画的指位线给抹掉了,而孩子们要在这段时间内迅速地让自己的手指定位。毕竟音准是靠耳朵来听的而不是眼睛,我不想让孩子们太过于依赖眼睛来辅助音准。

最后,我要求我小提琴兴趣小组的孩子们都要去准备一支录音笔,无论是音阶、练习曲还是小曲子,我都会让孩子们将我的范唱或范奏的内容录回去,在练琴的时候放出来边听音准节奏边跟着唱,然后跟着拉,相当于为孩子们找了一个免费的陪练。

对于音准与节奏的把握,我总结了一下,其实理念非常简单,也不过就是一听、二唱、三拉。在初学阶段,听和唱相较于拉更为重要。

当然,在小学阶段小提琴集体课的实际教学中所出现的问题不单单是这三个,因为时间的关系我只是例举了其中的三个问题来和大家一起共同探讨研究。做为热爱小提琴事业的人群,我们既然致力于小提琴的教学,就应该在面对困难时勇往直前,勇于探究,永不言退!

作者简介:

上一篇:运动让我懂得坚强作文下一篇:岗位推荐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