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师专业分类附表(共5篇)
工程师专业分类附表 篇1
软件工程专业具有实践性强, 技术知识更新快, 与社会需求接轨紧密等特点, 当前企业对高校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提出了越来越高要求。而大多数软件工程专业毕业生由于缺少实践的磨炼和检验, 并不知道自己所学的知识哪些更有用, 也难以理解理论的实际意义, 因而很难进一步把握知识, 从而失去了对软件工程专业的就业信心和兴趣。这不仅造成了知识资源的浪费, 也延长了人才培养的过程。如果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未能及时跟进, 必然会导致软件工程专业毕业生的素质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因此, 要将学生培养成为能力强、素质高的软件工程人才, 就应当转变重理论而轻实践的思想, 全面考虑软件工程教育的功能构成, 加强软件工程实践教学的比重, 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培养高质量的软件工程技术人才。
二、软件工程特色专业建设的目标及主要内容
《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中第三条提出: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这也是我院软件工程特色专业的建设目标。专业建设以培养就业能力为主线构建课程体系, 强化课程的实践性和系统性, 以工作岗位实际为导向的创新教学模式, 加强“教、学、做”一体化, 主动适应国家产业发展战略的要求, 努力实现教育与产业深度对接, 完善人才全面、系统的培养体系, 开启学生继续学习的通道。在我院特色专业建设过程中, 做到整体与特色兼顾, 即做好“一点一面”的工作。“面”指做好学科专业建设规划, 向专业要质量;“点”指突出专业优势特色, 向特色要质量。特色专业是形成学校特色的基本要素之一, 各专业必须办出特色、优化结构、注重创新才能提高就业率, 从而吸引生源, 避免与其他学校的“同质化”竞争。必须走以突出特色、提升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软件工程特色专业建设, 要考虑两个主要因素:立足校情———学校有什么?特点是什么?面向社会———社会缺什么?社会要什么?我校是少数民族院校, 少数民族学生较多, 学生水平参差不齐, 照搬某些理论或模式, 不一定适合我校学生的情况, 可能会多走弯路。因此, 我院在软件工程专业培养方案修订过程中, 依据教育部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针对我校的特点, 借鉴某些经验和理论, 进行改革和创新, 探索人才分类培养模式, 制定“3+1”教学计划, 调整课程结构, 优化的课程内容, 以提高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要求学生在毕业之前就在企业“真刀真枪”地实习, 企业全程参与人才培养过程, 造就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
三、人才分类培养及“3+1”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1. 人才分类培养及“3+1”教学模式五要素。
软件工程特色专业建设围绕着人才分类培养及“3+1”教学模式五要素展开, 即理论依据及指导思想、教学目标及模式框架、实现条件、操作程序、教学评价。教学模式是一定的教学理论或教学思想的反映, 是一定理论指导下的教学行为规范。不同的教育观往往提出不同的教学模式。人才分类培养及“3+1”教学模式的指导思想是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卓越计划”具有三个特点: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学校按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培养工程人才;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任何教学模式都指向一定的教学目标, 在教学模式的框架中教学目标处于核心地位, 并对构成教学模式的其他因素起着制约作用, 它决定着教学模式的操作程序和师生在教学活动中的组合关系, 也是教学评价的标准和尺度。正是教学模式与教学目标的这种极强的内在统一性, 决定了不同教学模式的个性。人才分类培养及“3+1”教学模式框架如图1所示。
每一种教学模式都有其特定的逻辑步骤和操作程序, 它规定了在教学活动中师生先做什么、后做什么, 各步骤应当完成的任务。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分类培养及“3+1”教学模式中, 大学前三年为通用培养阶段, 主要在学校集中学习软件工程专业所需的基础理论课程。课程教学过程中, 要求教师在保证打实理论基础的同时, 注重从课程实验、综合技能实践、专业实训、各类实习方面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并且聘请企业工程师开设实践选修课和就业指导课程, 使学校的课程与企业需求紧密结合。在大四这一年针对学生的入学基础、学习能力、就业方向的不同, 对学生进行分类培养。参加考研、考公务员或其他原因不在企业就业的学生称为“A类学生”, 预备在企业就业或创业的学生称为“B、C类学生”。对于“A类学生”实行宽口径、厚基础的教学方式, 该类学生可以参加校内实习项目, 以获取实践学分, 并且可以选修学院开设的针对考研的选修课程;对于“B、C类学生”实行加强、提升企业就业能力的教学模式, 参加企业实训, 并在企业顶岗实习, 毕业后可实现与企业的无缝衔接。实现条件是指能使教学模式发挥效力的各种条件因素, 如教学师资、实验环境、教学手段等。在师资队伍方面, 我院的软件工程专业形成完整的梯队和合理的教师结构, 软件工程的特点决定了其基本理论和方法需要一定的从业经验, 所以中青年教师常常具备这方面的优势, 而程序设计和软件开发工具往往是年轻人的强项, 因此相关课程的教学都由有项目经历的年轻教师担任, 并且坚持专职和企业兼职相结合, 保证知识的更新与时俱进。目前软件工程专业拥有专任教师8人, 其中具有丰富软件工程经历的教师6人, 有3位获博士学位, 其余为硕士学历;在实践条件方面, 我院目前已建立了软件工程实验室, 拥有270余台计算机及服务器, 购买了IBM Rational ROSE、Power Designer、Visual Studio.Net、Project、JBuilder、Oracle等工程化的软件开发工具, 总投资284万元。今后还要逐步进行专业实验室软、硬件设施的建设;在实习基地方面, 学校重视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 现已建有近10个校内外实习实训教学基地, 包括了四川华迪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加拿大达内西安培训中心、用友银川分公司、宁夏电通公司、西部CA公司等, 现有实习基地的数量能满足学生实习实训的需要。教学评价是指各种教学模式所特有的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标的评价方法和标准等。由于不同教学模式所要完成的教学任务和达到的教学目的不同, 使用的程序和条件不同, 当然其评价的方法和标准也有所不同。软件工程专业课程大都采用了多种形式结合的考核方式, 强调“做中学、做中教、做中考”, 提高了教与学的效率。
2. 理论教学改革。
软件工程技术发展日新月异, 如果教师的知识不快速更新, 就会使学生学的内容和现实应用脱节, 如果教学方法不得当, 就会使教与学陷入效率低下的境地。因此, 在理论教学方面, 很多专业课更新很快, 包括软件版本的提高、新知识的补充等。软件工程专业课程都做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 做到教学有法, 教无定法, 贵在得法。课堂上, 教师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多种形式的教学模式, 采用项目案例教学、任务驱动教学作为学生的行动向导, 学生采用合作学习、情境学习等方式。教师提问、互动, 活跃课堂气氛的同时保证教学内容和质量。充分发挥企业兼职教师在课程教学中的积极作用, 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教学互动的参与度。软件开发课程中, 教师们总结出“读、改、仿、写”的教学方法, 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3. 实践教学改革。
实践教学包括以下几个阶段:第一个阶段:课程实验。包括课内实验和课程独立实验。在该实践环节要求教师以项目为驱动设计实验内容, 加深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 学以致用。第二个阶段:专业实训1。该实训安排在第五学期期末, 历时4周, 是多门课程的综合专业实训, 如《系统分析与设计》、《数据库系统原理》、《网络程序设计》等, 由校内老师指导完成。该实训以实际或模拟的软件项目为驱动, 增强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第三阶段:专业实训2。该实训与校外企业合作, 由企业完成对学生的实训。安排在第六学期期末、暑假和第七学期期初, “A类学生”历时8周, “B、C类学生”历时16周。该实训环节旨在增强学生的企业就业能力, 力争缩小学生和企业需求之间的差距。第四个阶段:毕业实习。“A类学生”参加学院教师的科研或教研项目, 在校内完成;“B、C类学生”学生进入IT企业 (学生自己联系, 或学院联系) 实习, 在校外完成。该实习的时间安排是第七学期, 历时至少4周。第五个阶段:毕业设计。安排在第八学期, “A类学生”可以在校内参加学院老师的毕业设计项目, “B、C类学生”可以结合前一学期的毕业实习内容, 在企业完成毕业设计, 实现毕业后就能就业。
4. 教学评价改革。
教学评价 (考核) 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考核有诊断、检验、激励三大功能, 虽然考试是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 但如何有效的组织与实施考核, 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师的教学效率。软件工程专业的多数专业课程形成了比较完善的教学评价体系, 采用专业知识考核与能力测试相结合, 过程考核和结果考核相结合的评价方式。结合课程特色, 选用笔试、机试、项目考核、以证代考、能力测试等多种考评方式, 降低笔试所占比例, 提高过程性考核的比例。教学评价的对象包括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实践操作能力、学习态度和基本职业素质等方面, 注意对职业能力的考核和综合素质的评价, 除了教师评分以外, 还引入项目小组评分、实习企业评分等多元化地考核评价机制。多样的考核方式避免了学生“一卷定终生”的情况, 而且在上课之前就向学生宣布考核方式, 使学生学习之初就建立学习目标。
四、实践效果、不足与改进措施
软件工程特色专业建设中的教学成果已在我院2008级、2009级、2010级本科生中得到了显现, 从学生的反馈信息来看, 学生对培养模式的改革比较认可, 认为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分类培养是很有必要的;从参加试点班学生的就业情况来看, 学生的就业数量和质量都有了很大提高。因此本项目对培养创新型、应用型的高素质人才、提高毕业生就业能力有重要意义和广阔的应用价值。
当然, 在教改过程中, 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需要改进, 如“专业实训2”的时间设置不太合理, 根据教师和学生反馈意见还要逐步做出调整。我院实验室建设的条件日趋完善, 学生实训正在逐步由校外向校内过渡。我院已经和相关软件企业合作, 开设由企业工程师主讲的专业选修课, 如《JAVA开发实战》、《软件项目实战》等, 并且引进了多名双师型教师, 正在完善我院的项目实训体系。
参考文献
[1]张昌凡.教育质量评估与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研讨[J].湖南工业大学, 2013, (8) .
[2]周英, 等.地方本科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研究[M].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 2009.
工程师专业分类附表 篇2
2014年9月27日,中国建筑业协会组织专家对“中铁大桥局股份有限公司”承建的全国建筑业绿色施工示范工程(第三批)的“蒙西华中铁路洞庭湖大桥”进行了实施过程检查。检查意见如下:
一、承建单位提交了以下过程检查资料:
1、绿色施工组织设计专门章节,施工方案的绿色要求,反映绿色施工要求的技术交底和图纸会审记录。
2、绿色施工要素评价表企业自查记录
3、绿色施工批次评价汇总表
4、绿色施工阶段评价汇总表
5、阶段自查报告
6、现场绿色施工管理制度、实施目标等标识
7、反映绿色施工水平的典型图片或影像资料等
二、根据该项目“全国建筑业绿色施工示范工程申报表”及立项文件,项目施工全过程拟采取以下绿色施工技术措施:
1、环境保护方面:施工现场在显著位置设立了环境保护标识标牌,包括文明施工牌、安全生产牌等;施工现场污水排放符合国家卫生和环保部门的规定;对施工便道及时派人清扫,定时洒水,确保扬尘不超标;在居民区附近桩基施工采用旋转钻,减少噪声污染。施工作业尽量安排在白天进行,避免夜间施工扰民;钻孔桩施工中的泥浆拌制和回收均在专用泥浆池中进行,带钻渣的泥浆通过泥浆池进行沉淀处理,然后用专用泥浆车将钻渣装运到环保部门指定的位置处理,严禁向河流排放;基坑施工时,采取基坑底混凝土封底措施,减少了地下水资源浪费并防止地下水源污染;废旧物进行集中存放和处理,施工现场做到文明施工,做到“浆不乱排、土不乱弃、道路不乱修、电线不乱拉,材料不乱堆、机械不乱停”。
2、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方面:节约纸张和打印耗材,尽可能采用无纸化办公,必须打印时采用双面打印;材料集中采购和供应,提前做好材料采购计划,避免出现多次采购,及时进行材料核销,进行材料消耗问责制,有效控制材料浪费;优化施工方案,优化施工结构和方法,减少施工材料和设备投入,在施工方案设计时尽量考虑局内资源、可周转资源,将施工设施标准化,尽量减少新制非通用结构,从而降低资源消耗;采用新工艺,钢筋连接采用滚轧直螺纹机械连接方式,淘汰以往的搭接焊方式,使钢筋连接零损耗,将主塔主筋长度定尺为12m,减少钢筋接头数量,提高功效,节约工期;合理利用废料,将短的钢筋头加工成拉杆、架立钢筋,将边角余料加工成三角形劲板等等,将现场不能再利用的废旧料分类回收,联系相关单位集中处理,加快施工进度,通过优化施工方案,强化施工管理,加快施工进度,加快材料的周转速度,降低周转材料的投入总量;采用合理配比的高性能混凝土(全自动计量设备)和散装水泥、尽量利用可循环材料。
3、节水与水资源利用方面:对施工区域的施工废水设置多级沉淀池,进行沉淀处理后的水用来进行合理重复使用或合规排放;优化施工现场供水管网,专人定时对施工现场及生活区的水龙头及用水设备进行检查,一旦发现有“跑、冒、滴、漏”现象及时进行修复;使用节水型产品,装置计量表,分别监控和记录。
4、节能与能源利用方面:鼓励大家节约用电,对生活区每间宿舍安装电表,项目部提供一定的基本生活保障用电,超额部分需个人自行购买,节约部分则项目部返还现金作为奖励;利用新能源产品,在澡堂安装节能型热水器;建立机械设备管理台账,对于能耗高、故障率高、效率低的设备,坚决禁止进场,并每月对每台机械的油耗、机械性能进行分析比较,淘汰落后产能,耗油量大的机械;高能耗设备进行技术改造;对原本用油的机械设备尽量改造成用电的,对原本用油的水中200t浮吊改造成用电的。将项目部所有照明灯具均换成节能灯具,楼道及厕所安装感应灯照明;严格控制空调温度。夏季空调温度不得低于28度,冬季空调温度不得高于18度。
5、节地与土地资源方面:科学合理规划施工场地的选择与布置,尽量少占和不占用农田、耕地;项目建设时注意保护耕地,减少对陆域植被生态的破坏;制定临时用地指标、坚持工厂化建设等措施;在施工过程中,对不需要的临时用地及时复垦,交给地方进行农作物种植。
三、截至实施过程检查期间,该项目已完成以下绿色施工技术措施:
1、环境保护方面:施工现场在显著位置设立了环境保护标识标牌,包括文明施工牌、安全生产牌等;施工现场污水排放符合国家卫生和环保部门的规定;对施工便道及时派人清扫,定时洒水,确保扬尘不超标;在居民区附近桩基施工采用旋转钻,减少噪声污染;施工作业尽量安排在白天进行,避免夜间施工扰民;钻孔桩施工中的泥浆拌制和回收均在专用泥浆池中进行,带钻渣的泥浆通过泥浆池进行沉淀处理,然后用专用泥浆车将钻渣装运到环保部门指定的位置处理,严禁向河流排放;对现场外露的地面及时进行绿化处理,减少水土流失;基坑施工时,采取基坑底混凝土封底措施,减少了地下水资源浪费并防止地下水源污染;废旧物进行集中存放和处理,施工现场做到文明施工,做到“浆不乱排、土不乱弃、道路不乱修、电线不乱拉,材料不乱堆、机械不乱停”。
2、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方面:节约纸张和打印耗材,尽可能采用无纸化办公,必须打印时采用双面打印;材料集中采购和供应,提前做好材料采购计划,避免出现多次采购,及时进行材料核销,进行材料消耗问责制,有效控制材料浪费;优化施工方案,优化施工结构和方法,减少施工材料和设备投入,在施工方案设计时尽量考虑局内资源、可周转资源,将施工设施标准化,尽量减少新制非通用结构,从而降低资源消耗;采用新工艺,钢筋连接采用滚轧直螺纹机械连接方式,淘汰以往的搭接焊方式,使钢筋连接零损耗;合理利用废料,将短的钢筋头加工成拉杆、架立钢筋,将边角余料加工成三角形劲板等等,将现场不能再利用的废旧料分类回收,联系相关单位集中处理,加快施工进度,通过优化施工方案,强化施工管理,加快施工进度,加快材料的周转速度,降低周转材料的投入总量;采用合理配比的高性能混凝土(全自动计量设备)和散装水泥、尽量利用可循环材料。
3、节水与水资源利用方面:对施工区域的施工废水设置多级沉淀池,进行沉淀处理后的水用来进行合理重复使用或合规排放;优化施工现场供水管网,专人定时对施工现场及生活区的水龙头及用水设备进行检查,一旦发现有“跑、冒、滴、漏”现象及时进行修复;使用节水型产品,装置计量表,分别监控和记录。
4、节能与能源利用方面:鼓励大家节约用电,对生活区每间宿舍安装电表,项目部提供一定的基本生活保障用电,超额部分需个人自行购买,节约部分则项目部返还现金作为奖励;利用新能源产品,在澡堂安装节能型热水器;建立机械设备管理台账,对于能耗高、故障率高、效率低的设备,坚决禁止进场,并每月对每台机械的油耗、机械性能进行分析比较,淘汰落后产能,耗油量大的机械;高能耗设备进行技术改造;对原本用油的机械设备尽量改造成用电的,对原本用油的水中200t浮吊改造成用电的。将项目部所有照明灯具均换成节能灯具,楼道及厕所安装感应灯照明;严格控制空调温度。夏季空调温度不得低于28度,冬季空调温度不得高于18度。
5、节地与土地资源方面:科学合理规划施工场地的选择与布置,生活设施尽可能利用已有设施改造;尽量少占和不占用农田、耕地;项目建设时注意保护耕地,减少对陆域植被生态的破坏;制定临时用地指标、坚持工厂化建设等措施;在施工过程中,对不需要的临时用地及时复垦,交给地方进行农作物种植。
四、问题和建议(专家填写):
五、本次实施过程检查专家评价得分和结论:
专家检查组(全体成员)签字:
工程师专业分类附表 篇3
现今,许多二本高校的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并未投入到IT行业中。一些计算机专业学生在入学一段时间后发现自己并不喜欢计算机,但又不能转到自己感兴趣的专业去。于是乎,这些学生也就只能是得过且过了,他们往往是抱着安慰父母的心态来混张文凭而已。一些计算机专业学生认为上了大学就象到了游乐园,可以尽情地玩乐、纵情地嬉戏来补偿高三一年的苦难。这些学生几年之后顶多也就是混了张大学文凭,并不真正具备从事计算机专业工作的素养。
当今许多二本高校并未考虑大多数新生的专业选择实际上具有较大的盲目性和一定的随机性。为减缓达到二本分数线的学生选择计算机专业的人数及分数比例在逐年下降,更为避免现有的计算机专业学生的流失(退学或转专业),一些有条件的二本高校有必要、也应该考虑对计算机专业学生进行分类教学。
1 二本高校计算机专业进行分类教学的必要性
1.1 二本高校计算机专业学生存在一定的基础差异是进行分类教学的客观原因
目前多数二本高校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源比较复杂。这些学生中,一部分是因为喜欢计算机或打算从事IT而选择这个专业的;一部分是未被录取到第一志愿而调剂到计算机专业的;一部分是父母定的,自身谈不上喜欢与否;还有一部分是为了拿个文凭而随意选上计算机专业的。正因为计算机专业学生的组成存在着多样性,所以在整个大学阶段,这些学生的学习目的、学习积极性、未来的发展方向都会存在较大的差异,所以有必要对他们进行分类教学、因类施教。
1.2 二本高校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兴趣多样性是进行分类教学的需求原因
当前,二本高校计算机专业的少数学生能进行较为深入的计算机科学理论学习及实践锻炼,最终考上了计算机专业的研究生来继续着计算机领域的深造。一些学生对计算机理论知识兴趣不大,他们更喜欢的是玩弄一些较为实用的计算机技术,例如网络维护、网络安全技术等。还有一些计算机专业学生不想花太多的时间去钻研高深的计算机理论知识,或者是难以深入学习计算机理论知识,他们更多的是想掌握一些可以用来谋生的计算机技能。
1.3 选择最合适的学习模式才能获得最好的个人发展
虽然爱迪生曾说“我的成功,1%是天赋,99%是汗水”。但不可否认,一个社会人最终所取得的成就不仅取决于个人努力,还与社会环境、个人天赋等因素有关。应该认识到,人与人是有差别的,每个人的发展潜力及努力方向也是不同的。所以我们需要认可:每个人都可以去寻找自我的兴趣所在,努力去追寻属于自己的梦想,这种追寻与努力也许最终能在为社会创造财富和获得一定的社会回报之间取得某种平衡。
2 二本高校计算机专业进行分类教学的可行性
2.1 计算机教师和计算机工程师的共同努力是推进计算机专业分类教学的师资保障
计算机专业既是一门具有丰厚理论基础的科学性学科(数学是计算机科学的一个理论基石,所以计算机具有一定程度的科学性),它同时还是一门应用性、实践性非常强的技术学科。与数学不同的是,学习、从事计算机专业的人,不仅需要严密的数理逻辑推理能力、抽象思维能力等,还需要很强的实践能力、开发能力。只有在深刻理解了理论知识之后,又完成了必要的实验验证,才可以算是真正掌握了相关的计算机知识。
正因为计算机学科具有这个特点,而目前的中国二本高校又比较欠缺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都很强的计算机教师,所以需要具有较为扎实理论知识的计算机教师和拥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计算机工程师通力合作,共同培养出一大批社会急需的各个类别的计算机专业人才。
2.2 一些二本高校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数量达到了一定的规模是进行分类教学的效益保障
中国高校的本科已扩招了12年(1999年开始大批量扩招),研究生扩招了11年(2000年开始大批量扩招)。这10多年来,二本高校的规模扩张得更大。据调查,一些二本高校的计算机学生甚至超过了一些985高校。在这种情形下,根据“规模出效益”的经验,这些计算机学生人数较多的二本高校,完全可以让学校在进行适合学生发展方向、更为学生所喜爱的分类教学改革的同时依旧取得一定的办学效益。
2.3 计算机学生的多种职业发展方向是推进计算机专业分类教学的需求因素
社会的需求是多元化的,学生的兴趣也是多种多样的。就算是同一个专业,个人未来的发展方向都可能是多样的。一些计算机专业学生在毕业后选择去从事软件开发,对于这些学生,学校就需要让他们在掌握必要的基础理论之后,参与更多的软件开发实践活动;一些计算机专业学生在毕业后选择去建设网站、维护网站等,对于这些学生,网络理论及相关的实训课程比高深的计算机科学理论知识更为实用;还有一些计算机专业学生会选择继续从事计算机科学理论的学习,准备未来为计算机学科的知识积累和创新做出一点贡献,这些学生就需要进行更深入的数学和计算机理论知识学习,从而为未来的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2.4 二本高校的生源危机是进行计算机专业分类教学改革的环境因素
近几年,国内高考人数逐年减少、出国读本人数逐年增加,造成了当今中国高校的生源危机。生源危机在香港、台湾也曾出现过,但由于香港、台湾的大学具有较好的教育质量和声誉,所以现在能吸引一些负担得起学杂费的大陆学生。而今天大陆出现的生源危机首先冲击着众多没多大特色的民办高校和特别差的二本高校。如果国内高考人数继续下降、出国留学人数持续增加,那么在未来的几年后,生源危机就会冲击一大批不思进取的二本高校。为避免在未来的大学国际化浪潮中被淘汰,大陆的二本高校到了进行现代大学改制的时候了。同时,二本高校的计算机专业也需要进行合适的分类教学改革以满足一些只能进入二本高校计算机专业的学生的需要和这个信息化社会对不同类型人才的需求。
3 计算机专业的分类教学
分类教学与孔子提倡的“因材施教”有些相似,他们都是针对不同类别、不太层次的学生,选择不同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进行最合适的教学以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现今,计算机专业学生大致可分为三类,即计算机科学类、计算机应用类和计算机应用+通识教育类。我们认为,不同类型的计算机学生,其职业发展方向及专业培养方向具有较大的差别。
3.1 计算机科学类
针对这个类别的学生,可以在安排一些理论性较强的计算机课程的同时,大力加强其实践开发能力的培养。例如,在进行扎实的C语言教学后,系统安排计算机专业的主干课程(如离散数学、数据结构、算法设计、汇编语言、操作系统、编译原理、数据库原理等),同时通过开设一些实训课程来增强他们的实践开发能力,最终达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这个类别的毕业生可以通过考研继续深造,也可以进入软件公司从事IT行业。在高校扩招了十多年后,这个类别的二本计算机专业学生,比例应该不会很高。
3.2 计算机应用类
对于这个类别的学生,应该多安排一些技能性较强的课程,注重其应用设计技能的培养,为他们毕业后能找到一份不错的工作打基础。当今,许多二本高校的计算机专业欠缺这个类别的教育,这恐怕就是许多二本高校的计算机本科生不如计算机专科生、甚至职业技术学院的毕业生好找工作的主要原因了。由于目前许多本科院校的培养模式仍是学历教育,不太注重、甚至轻视技能教育,导致许多毕业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不强,缺乏实用的工作技能,所以很难获得计算机公司的青睐。
3.3 计算机应用+通识教育类
对于一些已经选择了计算机专业但毕业后并不打算从事IT行业的学生,如果他们有一定的社会关系或家庭背景,对他们仍进行当前正统的计算机专业教育,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浪费他们的时间。如果这类学生在进行适当的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同时,获得更多的人文、历史、经济等杂学方面的通识教育,或许对他们未来的职业发展更有好处。这种教育模式对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恐怕比强迫他们参与太多的对他们几乎是无用的全套计算机课程教育更有益处。因为这类学生中的许多人,并不太担心未来的工作,他们或考公务员、或进入事业单位从事基本的行政管理工作,太多的高深计算机专业教育对他们几乎无用。如果他们以后大多处在多个行业的行政管理岗位上,那么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和人文修养应该比计算机专业知识更为重要。要使目前中国的行政管理水平达到一个更高的水平,就需要大批这种类型人员的素质获得大幅度的提高。
4 结语
当前的计算机教学仍是分专业进行课程安排及教学的,并未考虑即使是同一专业的学生,其兴趣和职业发展方向仍会有很大的不同。为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一些具备条件的二本高校有必要对计算机专业学生进行分类教学以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和社会需求。
参考文献
[1]杜子德.计算机专业是朝阳还是夕阳?[N]中国青年报,2011-0411,12版.[1]杜子德.计算机专业是朝阳还是夕阳?[N]中国青年报,2011-0411,12版.
工程师专业分类附表 篇4
随着高职教育的不断发展,高职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高职院校的教学改革也处于不断的探索之中。在当前高职的各项教学改革中,许多院校注意到了校企合作、订单式培养、实践教学模式的研究,但却未注意到高职学生学习特点的差异性为高职教育带来的困惑与问题。高职院校目前生源情况比较复杂,大体可分为两类:第一类学生来自普通高中,经过普通高考进入高职院校。第二类学生来自于职业高中,经过单考单招进入高职院校。由于学生来源不同,因此高职学生的文化基础水平和实际动手能力呈现出多样性和层次性,另外,由于学生本身的兴趣爱好及性格特点差别较大,即使在同一类学生中也存在着个体差异。如果针对这些来源不同、兴趣爱好差别较大、基础知识功底深浅不一的学生,采用同一教学培养方案,使用同一种教学手段,强化同一教学重点,其最终的结果必定是差强人意,所有学生都无法实现能力水平的提高。因此,以往“混合编班”、“统一授课”、“针对所有学生提供同一个教学计划或培养方案”的教学模式难以适应“因材施教”的要求。针对学生群体的差异性,高职院校必须着眼差异,对学生进行合理分类,为学生进行适当的定位,结合不同群体学生的不同特点,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计划,实施分类教学。在这种背景条件下,笔者以自身所在院校的二年制酒店管理专业为例,研究分类教学法在高职教育中的应用模式,真正从学生的兴趣点以及自身情况出发,为学生提供不同的能力提升方案。
一、根据学生特点分类定位、合理分班
在“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指导思想和“尊重差异,求同存异”的指导原则下,分类教学模式实施的首要问题是着眼于学生的差异,依据学习需求和特征等标准,对学生进行合理分类分班,并分别为其定位,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制定出不同的、但更切合其自身实际、适应学生“最近发展区”的学习目标,为日后的分类教学打下基础。
合理分类的前提是评估标准规范有效,为此,学校必须在深入了解学生情况的基础上,从各方面对学生进行客观的评价和定位,这是进行分类教学并实施不同教学培养方案的关键。合理分班的依据应当是学生入学阶段所做的一些测试及相关的调查工作,分班的标准包括:学生毕业后的发展方向、学生的文化课理论基础以及外语水平、学生感兴趣的课程类型以及喜爱的授课方式、学生的思考能力、性格特征、学生的外形身高等条件,其中理论基础与外语水平可以参考学生的入学成绩,必要时可以进行入学摸底考试,其他方面的情况可以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
根据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来源、特点、兴趣爱好,尤其是他们在毕业后的选择走向,我们可将学生分成三类A类、B类及C类,并分别编班。各类学生的特征分别如下:
A类班级以普招类学生居多,也包括少数单招生中学习成绩较好的同学,这类学生文化基础扎实,进入专科就读总感觉有一丝遗憾,毕业后无论是否就业,都希望能够在院校中进一步深造,其深造途径有三:一是根据国家政策选拔优秀学生直接进入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接续本科学业;二是毕业后通过成人高考或者自考的途径继续学习进修;三是直接出国进入国外的本科院校学习。由于此类学生具有较长远的发展目标,因而学习态度端正,勤于思考,思路开阔,喜欢管理类课程,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和发展后劲。对于这类学生而言,除学习方面的要求外,其他硬件条件(如身高、外形等)不做过多要求。针对这类学生的课程体系设计需要强化高等数学、外语以及经济管理方面的课程,以便为其日后的深造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
B类学生最为典型的特点表现为性格外向,做事喜欢主动出击,喜欢与人沟通,擅长与人交往,语言能力(包括外语交流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较强。这类学生将来适合走向前厅、公关、销售等业务部门的岗位,需要特别注意的是,鉴于酒店行业的服务性要求,将来倾向于走向前厅工作岗位的人员在外形身高等方面应当符合酒店规定的标准与条件,有时应酒店的要求,如果学生在外形身高等方面占有突出的优势,可以适当降低对他们英语听说能力的要求。
C类学生文化基础薄弱,比较单纯,上课期间不喜思考,对于一些内容较深、不太容易理解的课程不感兴趣,也没有长久的耐性坐在课堂上听老师传授知识,但对于动手操作类课程兴趣浓厚,愿意积极主动参与课堂中的教学活动,即在一些动手实践操作的活动过程中掌握相关的知识与技能,没有长远打算与目标,仅希望毕业后能够找到一份工作,一般会进入酒店的餐饮、客房、康乐或者酒吧等部门,由服务岗位开始做起。针对这类学生,学校应当以培养其服务操作技能、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为主,使他们在进入酒店后能够尽快顶岗工作,并且熟练解决实际服务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具体分类标准及各类学生的特征如下表1所示:
二、针对不同的学生,分类制定教学培养方案
教学培养方案中应当体现出分类教学特点。
(一)通识课程及专业基础课程的设置及分类教学方式
上述三类学生都应具备较高的政治思想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职业道德修养,因此,对于所有班级而言,国家教育部规定的通识课程即公共基础课及酒店管理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如饭店管理概论、酒店员工职业道德与素质修养、饭店英语等)是所有班级学生必学的共同课程,其中公共基础课及饭店英语课程将纵贯学生在校的所有学期,其它专业基础课程则被设置在入学后的第一学期。在分类教学思想的指导下,公共课、基础课的教学计划要求所有学生对课程内容全面了解,但不以知识点的多少作为分类定位,而是在不减少知识点的前提下以知识点的难度和深度作为分类的区分度,即对于A类学生班,可以讲解地稍微深入一些,而对于C类学生班,则可以讲解得浅显一些。
(二)专业必修课的设置及分类教学方式
专业必修课(前厅服务与管理、客房服务与管理、餐饮服务与管理、康乐服务与管理、服务接待礼仪、心理学等课程)可设置于第一学年的下半学期,酒店管理专业的所有学生对这类课程也应做全面性了解,但在学习的过程中,不同类型的学生所上的理论课与实践操作课之间的比例应当有所不同,A类学生应多学习了解一些“为什么”的知识,这样才能在未来的管理岗位中提高管理效率,有理有据地说服并教育员工,为此,A类学生的理论授课时间应占该课程教学课时的70%左右,实验实训时间占30%;C类学生在未来主要走向餐饮、客房、酒吧、康乐等部门的一线服务岗位,因而只需了解这些部门的业务“怎样做”即可,无需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在这类学生的教学培养方案中,可以压缩餐饮、客房、酒吧、康乐服务、服务接待礼仪等课程的理论授课时间至总课时的30-40%,同时增加实操实训课的课时总量,其占课时总量的60-70%为宜;B类学生由于工作岗位可能会涉及前厅或销售部门,因而在前厅服务与管理这门课程中的实训时间可以较长,占60-70%,理论授课时间稍短,而对于客房、餐饮等其他业务课程,实验实训时间可销短,做到简单了解即可,可以只占该课程教学总课时的30%左右。这样不仅针对学生特点实施了分类教学,同时也可以缓解实验实训教室不足给教学安排带来的问题。
(三)专业延伸课的设置及分类教学方式———模块化教学
除通识课程及专业必修课是所有班级必修的课程外,教学培养方案还应当针对不同班级学生的不同特点,因材施教,在第二学年有重点地设置一些适合不同学生不同特点的专业延伸课程。专业延伸课可以实施模块化教学,不同分类的学生通过选择学习与之相适应的知识模块,从而达到本专业的基本要求。这类似于制造业中应用日益广泛的“成组技术”,是一种有效利用教学资源、又有利于学生分类学习的可靠途径。
对于A类学生班级,可以开设管理模块课程,主要涉及一些经济、管理及其他领域方面的课程,如微积分(主要为学生日后学习数理统计及经济学等类学科课程打下基础)、经济学、公共关系、市场营销、财务与会计、人力资源管理等,同时强化其职业观念及工作态度,一方面拓宽其思维方式,拓展其视野,另外一方面也为其日后的深造或进修打下坚实的基础。如学生课程过多,上述课程可以采取选修的方式推行,在同一时间段内推出若干不同的课程,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及未来的从业或升学意愿,有选择性地选取相关课程,但前提条件是学生选修的课程数量及课时必须达到学院的规定。
B类学生的教学应当注重语言沟通能力及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为此,应为他们开设英语口语听力、酒店公共关系、酒店市场营销、社交礼仪文化、销售技巧、前台管理信息系统等课程,使学生在校即掌握一些未来在工作岗位上及社交场合必备的技巧。
对于C类学生,应当在第二学年继续突出强调职业素养及职业技能的培养。可以在专业必修课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餐饮、客房、酒吧及康乐等部门实训实操的课程,只是教学内容和方法需要由反复的技能锻炼转向情景实习,在指导教师的带领下,设计一些服务情节,以情景模拟等方式强化学生技能的训练,并加强对现实场景中特殊问题处理的培训。同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开设食品营养与卫生、酒水知识与调酒作业、形体训练、酒店安全与消防、中外饮食文化、历史文化或导游知识等实用性较强且能够提高C类学生学习兴趣的课程。
三、根据教学培养方案,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实施分类教学
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根据教学培养方案,在熟悉该类型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的前提下,针对学生分类特点及课程性质,就知识的深度和难度做出合适的取舍,同时选择采用适合的教学方法。
(一)针对A类学生的教学方法
对于A类学生,要在教学过程中将讲授与提问有机地融合起来,通过提问及布置任务等方式,启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对所学课程的强烈求知欲,要鼓励学生坚持自己的目标方向,并就一些问题的处理、管理技巧等以案例教学方法启发学生主动思考,扩展学生视野,提高学生思考及处理解决问题的能力,总而言之,一句话,引导学生将精力转移到主动学习和锻炼能力上来。
(二)针对B类学生的教学方法
根据B类学生特点,英语课上,教师应当在课堂及课余期间鼓励学生多进行英语听说方面的练习,而不是单纯地沿袭模仿普通大学英语老师讲、学生听这样的模式进行教学,通过学生之间的自主参与,可以提高学生英语方面的沟通交流能力;另对于社交方面的一些课程,可以设计一些模拟情景,或者多组织一些实地考察、社团活动以加强学生社交方面的演练,教会学生在不同的情景下如何应对,如何更好地与人交往,以锻炼学生的社会交际能力。
(三)针对C类学生的教学方法
对于C类学生,要本着“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原则,重点突出专业课和实习教学,加强技能训练,提高他们的实际动手能力,即在实验实训中锻炼强化学生的技能。对于一些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教师在讲授课程的时候也应结合技能类学生的特点,多举例,少讲理论,坚决删除过于复杂的论证过程,令学生深刻领悟从事该行业工作必备的理念及素质即可,这样的教学总体安排才能真正体现教学令学生掌握技能及技能“够用”、“实用”的基本原则。
总而言之,要结合不同生源在身心发展中表现出的差异来安排教学活动,使学生在自身特点的基础上,充满兴趣地参与到课堂及课外的教学活动之中,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而教师则是教学活动的引导者及控制者。
四、改革考试考核方法,进行分类评价
由于学生学习特点、学习习惯有差异,而且学校的教学培养方案及教学手段也有分别,因此,在对学生进行考核时,考核方式也不能千篇一律,即使是同一门课程,对于不同的学生采用的考核标准也应当有所区分。分类教学要求教师改变过去以一张试卷定结果的作法,采取多种形式,综合评定学生的学习效果。
对于所有学生必须学习的通识课程及专业基础课程,可以在同一门课程考试中同时出现二至三套不同层次要求的试题与试卷。除一些共识性问题(如有关酒店的一些基础性知识)需在三类学生的试卷中都必须体现外,A类学生的考试应着重从管理的角度去考察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思维能力以及解决处理问题的能力,以案例分析题看学生能否发现酒店中存在的问题,并根据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B、C两类学生应着重考察学生的职业素养与职业观念,尤其是与服务理念相关的内容应当是考核的重点。
对于一些专业必修课,由于各类型学生理论与实践课时比例各不相同,所以应将理论成绩和实验实训成绩加权处理后的综合成绩作为判定学生是否合格的依据,当然,为了帮助学生在校期间即养成准时上岗、认真工作的良好习惯,学生的平时表现包括考勤状况、实训表现等都可以作为评定成绩的依据。为了鼓励A类学生思考创新,还可以针对他们的独到见解或合理化建议给予奖励加分。对于B、C类学生,可以采用专业课程结业考试与技能等级证考试一体化的方式对学生掌握技能的情况进行考核。
考核完毕后,教师还应根据评价结果,分析各类型学生的达标情况,并且分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对教学中存在共性的问题,及时采取集体矫正、调节教学进度、改进教学方法等措施;对于个别类型学生存在的个性问题,也需根据学生特点,及时采取矫正调节措施。总而言之,考核环节要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导向功能,以真正实现分类教学“因材施教”的教学目的。
结束语
分类教学模式的应用并非一件易事,其成功实施也非一朝一夕之功,在高职中推行分类教学模式必须具备一些前提条件,如学生特点要分明、差异化明显;师资力量雄厚(学校应当合理安排理论型与实践型授课教师的比例),教师素质较高,能够应对不同特点的学生以及不同教学形式和教学方式的要求。在实施分类教学模式时,学校必须就教学组织模式及教学方式进行改革与创新;考核方式也必须根据学生特点加以改进。只有具备上述条件,并且按照前述要求对分类教学模式加以推进,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教育才能真正实现“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教学目标,为社会培养出各类实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肖智清,周劲松.高等职业院校“分类培养”教学改革实施策略[J].中国高教研究,2004(6).
[2]黄琼芳.关注个体差异实施分类教学[J].山西教育(教师教学),2009(1).
[3]都丽萍,马晓强.高职混合编班教学效果的实证研究与对策[J].职业技术教育,2003(4).
[4]董健.从因材施教、分类教学看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芜湖教育信息网http://www.whedu.net.
工程师专业分类附表 篇5
基于标准引领的中小学教师分层分类培训体系是指浦东新区根据区内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实际状况,以不同发展阶段的教师在培训需求、专业发展意识和教育实践智慧三个方面的差异为依据,以不同学科本质特征和不同层级学校发展目标的区别为着力点,改革传统中小学教师培训模式而构建的新型教师培训体系。在此,我们就其现实需求与顶层设计、分层构建、分类构建等三个方面进行介绍。
现实需求与顶层设计
一、现实需求
1.为了教师的专业幸福
教师培训的目标是帮助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学生观和质量观;发展教师的学习力(自主学习的态度、习惯和能力),使教师具备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发展教师的五大知能(本体性知能、条件性知能、实践性知能、研究性知能、发展性知能),提升教师创造性实施和评价新课程的能力;构建区域教师学习文化。我们的最终目的是增强教师自身专业发展的幸福感,并使教师将幸福感传递给学生。
2.为了解决传统教师培训模式的弊端
传统教师培训模式存在不少问题,如培训针对性不强,培训理念存在偏差,培训目标不够明晰,培训内容有时脱离实际,培训方式僵化单一,培训管理简单粗糙等。在培训实践中,我们对这些问题进行了研究,发现其关键在于教师培训的“五个缺失”,即教师专业精神引领的缺失、教师专业幸福体验的缺失、教师成长路径揭示的缺失、教师多维专业支持的缺失和教师专业团队的缺失。没有专业精神引领,教师的学习将不再主动;没有专业幸福体验,教师将身陷单调、繁杂的日常工作;没有专业成长路径的揭示,教师将对发展前路感到茫然而不知所措;没有多维而互联的专业支持,教师的努力将低效或无效;没有团队的支撑,教师将孤军奋战。要弥补这些缺失,我们就必须改革传统的教师培训模式。
3.为了浦东新区教师的专业发展
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作为一个教师培训的综合平台,可以将大学、研究机构和中小学幼儿园的优质资源聚合起来,结成促进区域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共同体,合力开发既能满足教师基本需求又能满足教师多元选择需要的培训课程。教师继续教育的合作模式为满足教师的基本需求和多元选择提供了平衡支点。
(1)区域性教师专业发展目标
基础培训目标
全员培训目标:
全区所有在编在岗教师完成教师继续教育的学时要求:区域培训和校本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有显著提高,能够切实提高师德水平和育德能力,激发教师专业发展情意,激励并满足教师发展需求;实现精品课程覆盖现有所有学科学段和各类干部培训,使所有教师从精品课程中受益。
分类培训目标:
打造职初教师入职培训的浦东品牌模式,构建起职初教师快速成长的通道;形成对不同学科、不同层次教师实施导向明确、内容适切、方式灵活、评价科学的分层分类培训的良好局面。
“双师”培训目标:
以技能为重点,开展多样化的职业教育师资培训,使中等职业学校中“双师”型教师比例达到40%。
高端培训目标
培养20~30名师德修养良好、教育理念先进、专业素养厚实、具有国际视野和较强的教改研究与教育创新能力的浦东新区名校长,并从中培养10名能够在全市起示范作用、能参与国际交流合作的名校长,5名在全国范围内有较高知名度的校长;学科带头人的比例提高到专任教师总数的3%,骨干教师的比例提高到专任教师总数的15%。
国际化培训目标
继续打造并扩充以高端英语教师为领军人物的英语教学人才梯队;增加双语教师数量,提升双语教师教学水平;积极推动校(园)长、教师涉外研修,开阔浦东教育人才的国际视野;加强对外汉语教师的管理培训与华文基地建设;开展教育外事工作者队伍培训,提升教育外事工作人员的能力。
(2)必然性:教师培训实践走向分层
要达成以上目标,就必须针对每一发展阶段教师的专业水平和需求,从整体上构建教师分层培训模式。我们根据教师不同发展层次的特点、中小学学制特点与不同教龄的教师群体特点,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分层培训策略,力图使更多的教师由“职初教师”走向“成熟教师”“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走向“专家型名师”。在培训过程中,我们不仅关注教师教学实践水平的提升,更关注教师生命价值的实现。
二、顶层设计
1.教师终身学习系统的搭建
我们通过研究和实践,提炼出了一个完整的区域性教师终身学习系统,以帮助教师完善专业素养,保障新课程实施,如右图所示。
2.对教师进行层级划分
根据区内教师专业发展的实际状况,我们将中小学教师按专业成长程度划分为职初教师、成熟教师、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专家型名师四个层次。
职初教师,指参加工作一至三年的教师。这个群体在三年时间内,小学教师完成了小学一至三年级的教学循环过程,初中和高中教师完成了一个整体教学循环。根据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与库克曲线理论来划分,这个层次的教师有着强烈的求知欲和自我发展动机,在工作中还不能很好地将职前所掌握的理论与实践进行有效结合,教学中严格按照课程计划进行教学。
成熟教师,这个层次的教师已基本完成了两轮循环的教学,初步形成了自己的教学理念和适合自己的一套教学方法,但他们处理问题往往凭常规经验,还没有形成个人的教学风格,也缺乏一定的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化和从实践到理论的升华能力,还不具有丰富的实践智慧。
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正经历着从成熟教师向骨干教师逐步成长,逐步成为学科带头人的过程。这个阶段的教师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在教育教学中发挥着极大的辐射作用,但仍然缺乏一定的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化和从实践到理论的升华。
专家型教师,这是一个特殊的教师群体,从骨干层次发展到这个层次的教师毕竟是极少数的。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他们不仅有比较成熟完善的实践经验,而且形成了一套自己的教育理念,有的甚至在某些大学教授的指导下做起了理论研究。这个群体自我发展意识很强,一般具有常人难以具备的先天性的对教育教学的敏感性,善于学习、发现、思考、总结和升华教育思想和理论,有着比较丰富的实践智慧。
基于标准引领的分层培训体系建构与实践
在基于标准引领的教师分层培训体系的建构中,我们的做法是先根据区内中小学教师实际对教师分层,即职初教师、成熟教师、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专家型名师,再就如何满足不同发展层次教师的专业需求,确定多样化的标准,并依照标准设置多样化的培训课程菜单,搭建多样化的培训平台,有针对性地实施分层次培训。在实践中,我们经历了探索阶段和成熟阶段。
探索阶段(2004~2010年),我们设计了教师专业晋阶体系,给不同资质的教师搭建相应的专业发展平台,并变革培训课程表,让每位教师都能拥有一张符合自己学习需要的选修课表。为了与时代的发展相适应,我们积极变革教师的学习方式和我们的培训方式,开发教师在线培训系统和在线培训课程资源库,并且化班级讲授式培训为校本研修。为了保证培训的有效性,我们还变革评价机制,引入第三方评估机构对教师培训的“管”和“办”的绩效进行评价,充分发挥社会专业评估机构的作用,激发各责任主体的发展动力。
成熟阶段(2010年至今),经过六年的探索,我们的分层培训体系逐步走向成熟,在整体构架之下,根据教师分层而设的各个子体系(职初教师培训体系、成熟教师培训体系、骨干教师及学科带头人培训体系、专家型名师培训体系)逐步形成,并顺利运作。在此列举职初教师培训体系的运作情况,作一说明。
职初教师培训体系运作情况
1.职初教师入职培训项目
为了打造有效的职初教师入职培训模式,我们在初步形成的“规范一帮扶一诊断一检测”浦东特色五环节培训模式基础上,深入研究各种形式的创新。
加强职初教师的心理研究。
我们在培训全程贯穿研究意识,重点探究职初教师的心理特征,了解其对社会、人生、职业的价值认同度,确定更加适切的培训内容,探索更加有效的培训方式。
探索适合职初教师的专业诊断方式。
我们尝试让职初教师到教师专业发展学校接受专业发展诊断,并根据实际情况作改进性研究。
构建职初教师成长的快速通道。
整体设计职初三年期教师培训方案,明确职初教师每年的培训任务和方式;通过培训发现苗子,构建起职初教师成长的快速通道。
2.以2012学年见习教师培训工作为例
培训方式
A.见习教师每周参加半天的区级集中培训,集中培训由我院负责,内容为通识性专题培训。
B.见习教师每周不少于两天进入基地学校参加浸润式培训,由教研组和导师合力带教,既采取导师负责制,又注重发挥教研组团队的集体指导作用,使见习教师在优秀教师团队的浸润中开展见习。
C.聘任学校为见习教师配备两名富有教学经验的带教导师,其中一名导师主要负责班级工作带教,另一名导师主要负责课堂教学带教,确保见习教师适应学校岗位和认同学校文化。
D.见习教师规范化培训要想达成预设的目标,离不开教师自身的努力,为此,我们要求见习教师通过阅读专业书籍,撰写读书心得,制订与完善个人发展计划等,加深对教师职业的感悟,提升师德修养,养成自主发展的良好习惯。
培训成效
A.顺利完成超千人体量的培训任务
2012学年,我们顺利完成了本区超千人体量的培训任务。全区参加培训的1159名见习教师中,考核结果为“优秀”的有164人,“合格”的有979人,“不合格”的仅16人。“不合格”人员主要集中在流动性较大的民办学校,以及因个人原因中途辞职、产假的人员。
在培训过程中,有449人的教学课被评为“优质课”;有810人次在教学设计、师德征文、演讲、硬笔书法(简笔画)单项比赛中获奖。在见习教师对2012学年培训工作的总体评价中,“很满意”和“比较满意”的占96.7%。
B.通过规范化培训,辐射区内优质教育资源
全区74所基地学校在见习教师规范化培训中发挥了较大的作用。不少学校以此为契机,优化本校教师专业发展的机制,将带教工作与本校教师的专业发展工作有机整合,整体推动了学校的各方面工作。
C.促进带教导师在专业发展指导方面脱颖而出
在带教活动的教学相长中,带教导师的专业素养得到了进一步提升,指导见习教师专业发展的能力得到锻炼和增强,在区内脱颖而出,成为我区在教师专业发展传帮带工作中值得信赖的一支重要队伍。
基于标准引领的分类培训体系构建与实践
教师培训的复杂性决定了分层培训不能解决我们面临的所有问题。于是,我们根据现实需要,在分层之外,采取了分类培训的方式,来解决教师培训中的实际问题。
一、按学科分类
1.中小学班主任队伍建设项目
中小学班主任教师须在五年中接受不少于30学时的专题培训。针对班主任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我们为班主任教师开设了基本规范、班级管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安全教育等专题培训。同时,我们组织以新理念、新课程、新技术和师德教育为重点的班主任中心组培训,并开展小课题研究、教学反思、读书活动等培训活动,提高班主任中心组教师的专业素养。
在对班主任教师开展全员培训的同时,我们注意构建区德育骨干教师梯队,通过建立区级班主任带教基地,以名师带教、班主任论坛等形式,提高班主任的思想政治素质、职业素质和实际工作能力,还依托“上海市中小学骨干教师德育实训基地”,选派优秀班主任到基地参加培训,培养了一批德育名师。
2.校(园)长、教师心理健康教育项目
我们开设区级校(园)长、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校本研修课程,提升校(园)长、教师心理调适和压力应对能力。在培训中,我们创造“以人为本”的环境,增强校(园)长、教师在团队中的归属感和在教育生活中的幸福体验,营造积极、宽松、民主、互尊互信的学习文化,关注校(园)长、教师职业倦怠及特殊心理问题,帮助他们形成奋发进取、理性平和、开放包容的心态。
3.学科教师专项培训项目
根据不同学科教师专业发展特征及需求,在开展中学数学、中学语文、中小学英语教师专项培训的基础上,我们采取人员分层、目标分层、过程与方法分层的培训方式,设计并实施不同学科教师的专项培训;探索教师培训评价标准,根据评价结果不断优化培训方式,做到以需求为导向,以评价促培训。
4.小学全科教学探索和小学全科教师培训项目
根据浦东新区实际存在的个性化人群对全科教学的需求,我们选择一至三所自愿参加的小学,在一至三年级开展全科教学探索实验,改变当前分科为主的小学教育格局,减轻小学阶段过早分科对儿童认知发展的影响。这些小学将由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组织专家、培训师对实验教师开展全科培训和全程跟踪研究,在三至五年实验基础上,总结不分科的优势与实施要点,在条件成熟时,进行区域内的推广。
二、按学校分类
1.教师专业发展学校“临床诊断”能力建设项目
到2015年,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将从现有的19所增加到30所,努力做到各类学校、各个学段、各个教育署都有教师专业发展学校。我们充分利用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的师资优势,在浦东新区师资队伍建设项目中为各层级教师的专业发展把脉“问诊”,使教师专业发展学校成为新教师专业成长的“临床学校”,成为兄弟学校教师开展教育教学临床技能培训的示范校。在加强“临床”课程开发的同时,我们让教师在自然情境中对教育理论与实践进行直接体认,成为时代呼唤的“临床专家型”教师,探索较为科学的“临床”导师培养机制。
2.校本研修学校的内涵建设与区域推广项目
我们加强校本研修学校申报前和实施中的各类培训,推广学校教师发展的策略和经验,在此基础上,大力推进校本研修学校的内涵建设,使校本研修学校占全区学校总数的50%,并力争使2/3的校本研修学校年检成绩达到优秀。
我们还将继续探索学校研修课程的评价指标建设,提供相关的管理支持和推广服务,使学校研修课程成为教师教育课程体系中不可替代的、有自身优势与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临床研究发掘优秀的校本研修课程,促使其向区域共享课程转化。
3.薄弱学校优秀教师定向培养项目
【工程师专业分类附表】推荐阅读:
工程会议分类10-20
工程地质分类07-14
土的工程分类08-26
建设工程合同分类06-19
工程档案分类编号规范07-02
燃气工程岗位分类及职责10-19
工程计价依据的分类08-19
建设工程监理资料分类09-16
园林绿化工程资质等级分类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