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行为习惯纠正措施

2024-08-29

不良行为习惯纠正措施(精选8篇)

不良行为习惯纠正措施 篇1

农村初中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纠正措施

周雪贤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庙桥初级中学,江苏 常州 213167)

摘要:教育家陶行知曾经说过,教育就是培养学生的习惯,包括学习习惯、生活习惯。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进一步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这也

是学校“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办学理念的体现。了解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造成原因;要注意方式,以理服人,引导发展;跟踪观察,防止“旧病复 发”;持之以恒,养成学生良好习惯。

关键词:不良习惯;纠正;原因;方式;跟踪;坚持 教育家陶行知曾经说过,教育就是培养学 生的习惯,包括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在日常教 学中,尤其在新课程实施的今天,学生是学习的 主体,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学习,要尊重学 生的个性发展,但也不能漠视一些学生的不良 行为,任其发展。“习惯养得好,终身受其益,习惯养不好,终身受其累。”

一个班集体中总会有一些行为习惯不良 的学生,而像我校是农村中学,升学状况很严 峻,这类学生也明显增多。为了进一步规范学生 的行为规范,去年十月我校组织了各班评选 “十大不良行为习惯学生”,使每位学生都深刻 地反省了自己的不良行为习惯,也深刻地审视 了其他同学的不良行为习惯。同时学校和老师 也及时采取了积极有效的措施,进一步规范了 学生的行为习惯,这也是我校“使每个学生都能 获得成功”办学理念的体现。

通过本次活动,感受颇深,在教育中认真 分析调查了原因,也采取了一些有效的措施。

1 了解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造成原因 不同的学生其不良的行为习惯养成也是 不同的,在纠正他们这些不良行为前,我们要先 了解这些行为的造成原因。是因为家庭教育中 父母的宠爱或是不正当的教育方法造成的,还 是在校学习期间造成的;是外在因素造成的,还 是心理因素造成的;是长期以来就有的还是最近才养成的。只有明确这些不良行为的形成原 因才能对症下药,有的放矢。因此我们要保持与 家长的联系,家校互通,取长补短”嘛!通过沟 “

通,老师也进一步了解了学生在家里的具体表 现,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家长也能及时了解自己 孩子的不足,明白了如何根据自己孩子的特点 配合学校督促孩子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 要注意方式,以理服人,引导发展 首先要有一颗宽容的心。学生的不良行为 养成并非一朝一夕,对学生的不良行为要持有 宽容的态度,不要看见学生一些不规范的行为,就不能容忍,视这些学生为另类人物,动不动就 发脾气,指责他,而应该理性分析。有些学生的 自尊心较强,有些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较差,有 些学生的性格比较怪异或孤僻,我们在纠正学 生不良行为习惯时,要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而 采取合理的教育方式。最起码的要能以宽容的 心与学生个别接触,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心平气和地指出其利弊是非,让学生自己认识错误。其次要尊重学生的人格。亲其师方能信其道,所 以在纠正学生不良行为时,即要尊重学生的人 格,不讽刺挖苦学生,不损伤学生的身心健康,不给学生留下阴影,又要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打 开学生的心扉,打动学生的心,让学生真正接受 我们的建议,改过自新。

最后我们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其实 有不良行为的学生可能只是在学习上或行为习惯等方面差一点而己,而在智力、交际能力、文 体比赛等方面可能远远胜过所谓的优生。作为 老师要善于发现并利用这些闪光点,找准入手 的角度,以便拿到开启他们心灵、矫正他们行为 的金钥匙,引导他们追求真善美,正确对待假丑 恶。不良行为的学生一旦从教师的一个赞许的 眼神、一个真诚的微笑、一句由衷的赞语、一下 轻柔的抚摸中意识到被重视、被赏识,便会感到 无限的温暖,如同焦渴的小苗吮吸甘甜的晨露,进而点燃希望之火。

3 跟踪观察,防止“旧病复发” 认识到良好道德行为习惯在其形成过程 中的反复性、曲折性、长期性。从心理机制上说,习惯是经过长期多次强化和积累而建立起来的 一种动力定型和自动化了的条件反射系统。有 些学生,尤其对于不良行为习惯顽固的学生来 说,他们自身存在的不良行为,经教育之后可能 暂时改过,但又很容易反复,这就需要教师跟踪 观察,采取有力措施,加大监管力度,做到奖惩 分明,可建立监督举报制度,对彻底改过自新的 同学适时给予表扬,对那些屡教不改的学生要 有耐心,切忌不可一味地批评指责,应该从心理 上说服他、战胜他,让他明晓是非,真正从内心 有改过的决心和毅力,只要有一点闪光之处就 及时鼓励表扬,也就是说,学生向哪个方向发 展,主要取决于老师的教育导向,所以我们要持 之以恒,跟踪观察使其彻底改正。

4 持之以恒,养成学生良好习惯习惯的养成是一个持之以恒的过程。为 此,我和学生们 商量,列出了“学 期坚持”、“每月坚持”、“每周坚 持 ”、“每 日 坚 持”,后又在广泛 征求家长们建议 的基础上,形成 文字推行,效果 不错。比如在“每 周坚持”中,鼓励 做到以下几点:

4.1 人 人 有 岗位,每天负责 好自己的岗位。目的在于培养学 生的责任心、服 务意识及细心品 质等。

4.2 值 日 班

惯。

4.7 每天坚持写几句日记。目的在于学会 反思,提高书面表达能力,同时培养意志力。

4.8 每天睡觉前对照目标手册自查。目的 在于养成反思习惯。

每一个“坚持”的背后,都隐含着某个教育 目的,没有良好教育目的的“坚持”和没有多少 教育效果的“坚持”,不值得坚持。

教育家斯宾塞指出:正确地进行教育,不 “ 是一件简单容易的事,而是一个复杂和困难的 任务。”要做到正确有效地教育不良行为的学 生,那是一个更为艰巨而长期的任务。因此我们 老师还要进一步研究不良行为学生的教育方 法,纠正他们的不良行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母婴世界,2007(8).

[2]姚蕾.教育,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J].中学教 育,2006(4).

长轮流负责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集体主义思 想、服务意识、交往能力、管理能力等。

4.3 在家里的每一天必须做家务。目的在 于养成劳动习惯及培养感恩之心。

4.4 每天坚持把掌声或赞美送给取得成绩 或获得进步的同学。目的在于学会赏识他人,开 阔自己的胸怀。

4.5 每天坚持练字五分钟。目的在于提高 写字水平,同时培养意志力。

4.6 每天坚持读一点课外书。目的在于拓 展视野,激活思维,培养读课外书的兴趣和习

- 208-

责任编辑:杨帆

不良行为习惯纠正措施 篇2

1.学习方面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 坏习惯, 就像疾病一样, 使人受害终身。”在现阶段小学生不良的学习习惯主要表现在:学习不主动, 总是要家长和老师督促才能进行有效学习;上课听讲习惯不好, 在听讲的过程中注意力不够集中, 课前不会预习, 课后不能有效复习;不会刻苦钻研, 遇到不能解决的问题不懂得独立思考等。小学生在学校的首要任务是学习好科学文化知识, 而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则至关重要。 就学习习惯的养成做了一项简单的调查, 86.5%的受访者表示学习习惯是从小学时期养成的。

2.生活方面

现阶段的小学生都是“ 00 后”, 在家庭中也多为独生子女, 因此在生活方面存在很多不良习惯。在家庭生活中, 家长过于溺爱孩子, 舍不得让他们进行劳动锻炼, 造成了小学生懒惰的习惯。 作为独生子女, 家长也不愿意让自己的孩子受一点点委屈, 容易造成小学生过分依赖家长, 不懂得自我管理;同时电脑、手机等一些高科技和信息化事物渐渐进入每个家庭, 容易造成小学生过度沉迷电脑游戏、作息不规律等不良习惯。 从小养成好的生活习惯不仅有利于小学生的自我管理, 还能让他们健康成长。

3.品德方面

我国每一所中小学都开设有思想品德教育课, 这就说明小学生不仅要学习科学文化知识, 更要有高尚的品德。 然而现在的校园内经常出现不文明的不良习惯, 如低年级的小学生容易说谎;高年级的小学生容易在校园内打架、骂人等;有的小学生不懂得爱惜公物, 没有集体荣誉感;甚至还有小学生出现偷盗等违法犯罪行为。 如果一些不良的思想品德行为习惯在小的时候不加以纠正, 长大后很有可能就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 这样的影响是一辈子的。

4.心理方面

心理方面包括小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和情绪管理能力等等。小学生心理方面的不良习惯主要表现在:学习和考试的压力过大, 成绩不好的学生容易产生气馁的情绪;不善于管理自己的情绪, 同学之间容易产生矛盾, 甚至采用一些不恰当的方式对待同学;有些学生性格过于内向, 不善于同其他同学进行交流等。 这些不良的心理习惯不仅会影响到学生之间融洽的关系, 对于个人心理的健康成长也是不利的。 心理习惯不健康的人在长大后容易做出一些伤害自己或者伤害别人的行为, 因此小学生应该从小培养良好的心理行为习惯。

二、小学生不良行为规范产生的原因

1.客观因素

(1) 家庭因素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父母对孩子从小到大的影响力是非常巨大的。 在父母教育的过程中小学生产生不良行为习惯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①父母同孩子沟通较少。 据调查显示, 父母同孩子经常交流的比例占27.6%, 偶尔交流的占63.4%, 有一多半的父母不经常同孩子进行交流, 这样一来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困惑就没办法及时解决, 久而久之, 孩子就养成了不良的行为习惯。②父母文化素质不高。 据调查显示, 有56.7%的家长对孩子说过粗话, 甚至有部分家长经常打骂孩子, 这样对孩子的心理是一种极大的损伤。小学生在一个缺少爱的家庭中成长, 怎么能够养成好的行为习惯。 ③家庭学习氛围不浓厚。 据调查, 60%的家庭中没有固定的书房, 有43.7%的家长没有经常阅读的习惯, 有21.5%的家长有打麻将和酗酒的习惯, 家庭中学习环境不浓厚, 那么孩子自然很难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 2) 社会因素

小学生的成长环境中家庭占了很大一部分, 同时有些不良的社会环境也会对小学生行为规范的树立起到阻碍作用,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有很多文化是不适合小学生接受的, 比如一些不尊敬老人的言论、婚姻恋爱观的改变, 这些不良的社会风气严重影响了小学生的身心健康, 使他们在小时候就树立了与社会主义价值观相悖的价值体系, 不利于他们行为习惯的培养。 ②科技产品日益普及化。 电脑等信息产品已经走入每个家庭, 小学生自我管理能力较差, 容易引发上网过度、休息不规律的习惯, 甚至还有些小学生沉迷网络游戏。

2.主观因素

主观因素主要是指小学生的差异化。 不同学生的性格不一样, 心理承受能力也不一样, 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更是千差万别, 因此想要树立良好的行为习惯就要针对学生的差异进行引导, 使更多的小学生树立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不良行为规范的纠正策略

1.日常行为教育

教育家曼恩有一句话:“ 习惯仿佛一根绳, 我们每天给他缠上一股新绳, 要不了多久, 它就会变得牢不可破。”小学生正处在犯错误的年纪, 一些不对的行为习惯是正常的, 这就需要我们家长和老师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积极引导和纠正。

2.换位思考引导

小学生不能很快地养成一个好习惯就是因为不懂得换位思考, 因此在教育和培养好习惯的过程中应该让学生多进行换位思考。 如果小学生能够经常进行换位思考, 从他人的感受出发去学会尊重别人、欣赏别人和帮助别人, 一定能够帮助他们树立良好的行为习惯。

3.心理健康引导

心理健康在行为习惯树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拥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能够使小学生树立良好的行为习惯。作为家长, 应该多与孩子进行沟通, 化解孩子心里的困惑。 老师在课余时间应该多与学生谈心, 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

4.行为示范引导

在孩子的心中, 父母和老师都是他们很崇拜的对象, 因此父母和老师的行为习惯会深深地影响小学生。 这些行为都是潜移默化的, 喜欢看书的父母教育出来的孩子也一定是热爱学习的。 这就要求我们的父母和老师积极提高自身素质, 树立良好的行为习惯, 这样就会影响到孩子们, 让他们从小树立良好的学习习惯、 生活习惯、品德习惯和心理习惯, 在成长的过程中受益终生。

摘要:小学生是祖国的花朵, 是祖国未来现代化建设的接班人。在这个飞速发展的信息化时代, 小学生不仅应该储备知识, 更应该从小就树立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 这样才有利于他们未来的发展和身心健康。主要以四到六年级的小学生为研究对象, 基于他们日常经常出现的不良行为习惯进行了分析, 探讨这些不良行为习惯产生的原因, 进而提出一些纠正策略, 希望能够对小学生行为规范的教育研究工作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行为教育,换位思考,心理引导

参考文献

纠正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对策 篇3

学生的良好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养成的,不良习惯不是教师一个强制性命令或采取强制性措施就能纠正的,而是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一步一步引导,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内化为自己的行为,从而纠正不良习惯。

学生自我控制能力差,难免犯错,因此,教师要重视第一次纠正的导向作用,祛邪趁早,首误就扶正。教师不仅要有敏锐的眼光,缜密的心思,还要深入细致地了解学生的现状及发展动态,掌握学生内心深处的想法,做到“对症下药”。

本学期初,我准备进行一次班干部竞选。学生们纷纷响应,竞选班长、纪律委员等职务的人很多,但几乎没人参与体育委员、生活委员的竞选。他们的理由是做班长,既威风,又不用做苦力活:生活委员、体育委员日晒雨淋、早出晚归不说,还可能费力不讨好。为此,在竞选之前,我召开了一次以“惜缘”为主题的班会,在会上同学们感受到同窗几年是一种千载难逢的机缘,集体是一个大家庭,作为家庭一员,于情于理都应为它的温暖和谐献策出力。由此,我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竞聘班干部的意义。竞选当天,各种职务都有学生热情参与……

学生纠正陋习的过程是一次“痛苦”的体验,需要用坚强的意志坚持并克服困难,切不可“前紧后松”“一曝十寒”,要有耐性,要不怕反复。只有持之以恒的反复训练才能形成自然的、一贯的、稳定的动力定型,这是人的心理机制所决定的。

根据经验,我认为教师对学生进行的行为习惯纠正训练要做到十个结合,即激发兴趣与严格训练相结合,明确要求与具体指导相结合,检查评比与自我评价相结合,纪律制约与自我要求相结合,反复强化与积极疏导相结合,严格要求与循序渐进相结合,实践锻炼与强化体验相结合,意志努力与切断联系相结合,自我控制与履行协议相结合,平时表扬与积极奖励相结合。

除此之外,还可以开展多种活动,丰富学生体验。我把班会课放手给学生自己组织,班会的主题结合班级情况在星期一的周会课由全班同学讨论拟定,再由学生选拔主持人,确定班会形式……这样的班会课最大程度上体现了“民主”,锻炼了学生的组织能力,也增强了班级凝聚力。

习惯纠正教育还应讲求体验的多样化,除一些必要的活动外,还可以增加阅读材料、心理问答、讨论、谈心、角色互换、实况调查等内容。如为了让学生掌握好的学习方法,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除了组织优秀学生介绍经验之外,还可以整理一些古今中外名人的学习方法、技巧及学习习惯等,通过学生阅读分析,找出适合自己的方法:为了增加学生人际交流经验,可以设计“接受建议”的自查问卷,通过自查及教师引导,培养学生善于为他人着想,乐于接受合理性建议,还可以设计一些正反事例,使学生学会一些“拒绝对方”的方法。

不良行为习惯纠正措施 篇4

竹园镇新街小学

卯洪艳

“字如其人”是中国的一句古话。在小学教学中,教师常常教育学生应把字写规范、端正。作为老师的我们指导学生把字写好,不仅是学生在校完成各项书面作业的需要,也是为他们今后在学习和工作,打下良好书写基础的前提。

但在目前的教育教学中,老师发现,大部分小学生都存在不良的书写习惯:写字时头歪、肩斜、腰弯,本子斜放等现象普遍存在;而执笔大多过紧,使手指严重弯曲、变形„„这些不良的书写习惯,致使字体歪斜、潦草,字迹模糊,严重影响了书写的效果,还会造成学生过早的近视、斜视、驼背、手指变形等后果,严重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健康成长!因此,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刻不容缓!

通过多方面的观察、分析、总结,我发现学生不良书写习惯的形成有内部和外部两大方面的原因。

内部原因:

1、学生的认知水平不高

小学生虽然思维能力得到了不断的发展,正处从具体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但是知觉的精确性仍然不够,知觉的分辨能力较低。比如在识字过程小学生只能记住字体的粗略轮廓,而对于字体非常细微的部分,如果没有教师的提醒或训练就往往会忽略。如自己的“己”,小学生在写时往往写成“已”或“巳”。又如辨别的“辨”写成“辩”。此外,还会将正确书写习惯与错误书写习惯混为一谈,不能分辨等等。例如,对如何握笔的问题就感念模糊,不能分清。由于这种种因素的存在,使得小学生常常写错别字,一味遵循并强化了不良的书写习惯。

2、小学生不能长时间的进行有意注意

小学生的有意注意时间是十分有限,要让小学生将注意力长时间地集中在摈除错误习惯,端正地坐在桌前认真的写作业、练字,小学生是难以忍受的。这也是儿童认知心理发展未成熟的外部表现。外部原因:

1、社会环境

小学生在与他人的交往中会导致错误行为习惯的形成,那是因为小学生具有很强的模仿能力,我们可以很容易的发现,如果父母、老师或亲密的同伴有不良的习惯,那么小学生极有可能受他们的影响形成不良的行为习惯。书写习惯也是这样,所以我们必须给儿童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免得儿童受他人影响,而导致形成不良书写习惯,甚至是行为习惯。

2、教师的教育

现在,有些老师在看到学生在握笔不正确,甚至趴在桌子上的情况下写作业时,竟没有提醒学生,督促学生要注意书写习惯;有些教师在批改学生作业时,也是只注重是否正确,而不在乎其书写质量,清晰度。久而久之,学生便养成了错误的书写习惯。那么,作为教师的我们,如何才能让小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呢?叶圣陶老人家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作为老师的我们,要想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仅仅在作业批改的时候,对学生作业的书写质量稍作评价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要从平时做起,把书写作为一门课程。

1、用自己良好的书写习惯影响学生

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小学生良好书写习惯的培养不仅与教师的严格要求有关,教师的身教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手漂亮字,如一个个奇妙的音符,会在学生的内心深处谱出优美的乐章,那苍劲有力、清新俊秀的笔画会给学生以振奋和力量。在实际生活中,往往哪位教师的字写得好,他的学生字也比较好。但是目前相当一部分教师的字写得不够规范,有的教师甚至执笔方法、写字姿势也不正确,课堂板书起不到示范作用。所以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首先得从规范老师做起。

2、培养学生浓厚的书写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当一个人不仅在认识世界,而且在认识自我的时候,就能形成兴趣,没有这种自我指定的体验,就不可能有对知识的真正兴趣。”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学习兴趣是学习活动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学生一旦有了学习兴趣,就会产生“渴望获得”“不断探索”“如饥似渴”等动力现象和行为。事实也告诉我们,小学生对不感兴趣的事是做不好的。因此,要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就必须培养浓厚的书写兴趣。

3、正确引导,强化训练

即所谓的训练法。培养小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必须使之掌握正确的书写方法。首先,端正坐姿,正确坐姿的要领是“头正、身直、臂开、足安”。头正,就是头部端正,不左右歪斜,使眼睛离纸约一尺;身直,就是坐端正,腰挺直,身子稍向前倾,胸部离桌沿一拳左右;臂开,就是两肩齐平,两臂张开,肩部放松,一手执笔,一手按纸;足安,就是两脚自然下垂,分开平放地上,不要一前一后或叠在一起。这些动作要领,学生掌握并不难,但要长时间坚持却不容易,这就需要老师及时提醒,反复强调;同学之间相互督促、互相提醒;学生在写字过程中也要时时自我提醒、自我检查,最终形成良好的坐姿习惯,为写一手好字打下良好的基础。第二,纠正执笔。现在小学生的执笔方式五花八门,其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执笔太紧,不少学生执笔时食指的第一个关节严重凹陷,第二关节和拇指的第一关节严重凸出,其它三指则紧紧拢在一起。正确的执笔方式是:食指与拇指的端部轻捏笔杆,离笔尖约一寸处,中指的第一指节处顶住笔杆,无名指和小指自然弯曲垫在下面,笔杆上部靠在食指部的关节处,笔杆与纸面保持45至50度角,执笔时除拇指外的四个手指一个挨一个自然地叠在一起,不疏松拉开,掌心尽可能的虚,即做到“指实、掌虚”。教学时,老师应多示范,多强调,平时应多强调:手指不能用力挤压笔杆;手指不能收得太紧;笔杆上端应靠在食指根部的关节处。第三,纠正运笔方法。即要求学生在坐姿端正,执笔正确的情况下,先写好横画和竖画,即“横平、坚直”,继而要求学生写字时做到身正、笔正、字正,笔画均匀、有力。做到以上几点,还需要教师注意学生平时的写字情况,学生在写字时,教师要注意巡视,对不正确者给予纠正。当然,我们的强化不是只让学生死板的去练,而是在矫正其错误的行为习惯之后,进而利用各种方法强化正确的书写习惯。教师可以在班级里开展相关活动,达到使学生自愿强化的目的。比如说“比比谁最不会写错别字”、“谁的作业最清楚”、“争当小小书法家”等系列活动,还可以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向学生介绍古今书法家勤学苦练的事迹。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锻炼和提高,也就是在活动中训练,在活动中强化。还可以采用榜样法对有较好书写习惯的同学进行表扬,要求同学们向他学习。从而来矫正小学生的错误书写习惯,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4、延长有意注意的时间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员的巨大技巧在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并且保持他的注意。”小学生保持有意注意的时间短,且粗心大意,从而导致了错别字的产生,书写的不规范,作业的潦草模糊。有意注意的维持,依赖于在从事某项活动时加深对活动的理解。所以,我们要让小学生清楚地了解书写的具体任务,理解书写正确的规范字的重要性,让他们不断组织自己的行为,运用自我提醒和自我命令排除外界的干扰,从而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让学生深刻的感受到中国方块字的字形美,培养小学生具有写正确、规范、工整字的兴趣,来延长小学生有意注意时间,从而形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如何矫正孩子不良行为习惯 篇5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出现不良行为是正常现象,简单粗暴的打骂不仅不解决问题反而可能使情况恶化。正确的矫正手段有以下几个方面:

1.认真对待第一次

很多家长往往意识不到孩子某种不良行为的第一次出现而没有认真对待。我的孩子在一岁半左右,上街第一次哭着要买糖,第一次打小朋友或拿别人东西,我都非常严肃地先告诉他这样不对,同时给予小小惩戒,比如让他独自站在一边或大家不理睬他一段时间。然后抱着他再次认真地告诉他这样做为什么不好,应该怎样做才能达到自己的目的。孩子的不良行为第一次就被及时责罚,即使以后二次出现,稍作劝阻孩子就听从了,出现三次、四次的可能性更少,甚至不会再出现。但遗憾的是很多家长总抱以“孩子还小不懂事,现在讲没用”的态度,错过了第一次最佳教育机会,导致以后的矫正确实困难重重。下面再介绍几个经心理学研究证实有效的方法,可以用于孩子不良行为的矫正。

2.及时惩罚

不良行为一旦出现必须立即施以惩罚,千万不要采用有些家长的口头威胁“等你爸(或其他人)回来收拾你”。学前儿童的思维能力只能了解眼前的直接后果,不能想象更不能顾及将来的可能结果。相信家长一定经常发现此年龄段的孩子哭的同时转眼就笑,更不用说一个漫长白天之后他怎能记得爸爸(或其他人)回家批评他的原因,而且家长自己往往也已经忘记了应该责罚孩子。及时惩罚孩子的作用在于让孩子明白自己是因为什么错误行为被责罚的,他也才明白应该改正什么错误?

3.冷处理

心理学上又称“爱的剥夺”。比如孩子有骂人现象,一旦他脏话出口就应采取罚站并不许周围人理睬他的方式,可以让孩子单独处于房间的角落,使他更深刻地体验到不被人理睬的孤独难受滋味,当然之前先告诉他为什么罚他。需要强调的是很多人不了解合适的冷处理的时间期限,并不是越长越好。应该是年龄几岁就罚几分钟,比如孩子三岁就应只罚站三分钟并在此期间周围人不理睬他的任何举动。这样既让他认识到为什么被罚与体验孤独的滋味,又没有超过他的心理承受能力。有的家长会问:“孩子哭着往我怀里扑不认罚怎么办?”,很好办,家长在告诉他为什么之后,只要闭起眼睛不理他,到应该的时间,效果是一样的。粗暴的打骂反而可能使孩子也具有暴力倾向,进入一种恶性循环。

4.教给孩子合适的行为标准

大多数家长认为责罚过孩子就完事了,其实并非如此。孩子的行为都是有自己的目的,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某种欲望。矫正的极有效的方法是,责罚之后教给孩子合适的满足自己欲望的方法。比如孩子拿其他小朋友或幼儿园的玩具回家,不用说那些不予处理的家长会给孩子带来多么不好的影响,很多家长也是简单批评一句“不能拿别人东西”。这种情况下责罚反而是次要的,更重要的是告诉孩子:“明天把它还回去。你想玩别人的玩具要先经过别人同意,玩一会以后要还给人家。”孩子只有知道了正确的行为,才不会再出现错误的行为。

5.抓住重点,持之以恒

不良行为习惯纠正措施 篇6

中文摘要„„„„„„„„„„„„„„„„„„„„„„„„„„„„„„„„„„1 英文摘要„„„„„„„„„„„„„„„„„„„„„„„„„„„„„„„„„„2 第1章 绪论„„„„„„„„„„„„„„„„„„„„„„„„„„„„„„„3 1.1立题背景„„„„„„„„„„„„„„„„„„„„„„„„„„„„„„„3 1.2文献综述„„„„„„„„„„„„„„„„„„„„„„„„„„„3 1.3目的及意义„„„„„„„„„„„„„„„„„„„„„„„„„„„„„„3 1.4研究方法„„„„„„„„„„„„„„„„„„„„„„„„„„„„„„„3 1.5研究内容与框架 „„„„„„„„„„„„„„„„„„„„„„„„„„„3 第2章 规范处方行为的现实意义及可行性………………………………………4 2.1不规范处方行为的危害

„„„„„„„„„„„„„„„„„„„„4

2.2规范处方行为的现实意义„„„„„„„„„„„„„„„„„„„4

2.3规范处方行为的可行性„„„„„„„„„„„„„„„„„„„„„4 第3章 处方行为不规范的具体表现„„„„„„„„„„„„„„„„„„„„„5

3.1不合理用药 „„„„„„„„„„„„„„„„„„„„„„„„„„„„„5

3.2联合用药过多 „„„„„„„„„„„„„„„„„„„„„„„„„„„„5

3.3贵药天价药频繁出现„„„„„„„„„„„„„„„„„„„„„„„„„6 第4章 处方行为不规范的原因分析………………………………………………7

4.1医师或药师专业素质不高 „„„„„„„„„„„„„„„„„„„„„„7

4.2庞大的医疗经济利益驱使 „„„„„„„„„„„„„„„„„„„„„„8

4.3患者过分服从医师或药师 „„„„„„„„„„„„„„„„„„„„„„8

4.4医师或药师听任患者“开药”

„„„„„„„„„„„„„„„„„„„8 4.5医疗保健制度的因人而异 „„„„„„„„„„„„„„„„„„„„„„8 4.6医院自身的补偿机制

„„„„„„„„„„„„„„„„„„„„„„„„ 第5章 规范医生处方行为有效策略………………………………………………9 5.1从药师的专业素质抓起„„„„„„„„„„„„„„„„„„„„10 5.2从患者对待处方的态度入手„„„„„„„„„„„„„„„„„„10 5.3完善整个社会的医疗制度体系„„„„„„„„„„„„„„„„„10 5.4医院选药制度的公开透明化„„„„„„„„„„„„„„„„„„11 结论 ………………………………………………………………………………12 参考文献 ……………………………………………………………………………13 致谢 …………………………………………………………………………………14

中文摘要

处方行为是保证医疗质量与医疗安全的重要行为。目前,由于国家医疗政策不规范,医疗机构管理上存在缺陷,制药企业不正当竞争以及医药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和职业道德缺失,甚至患者自身的就医态度等等各种原因,导致了不合理处方行为的出现。医疗问题从来都是现实性的与民生息息相关的问题,而规范处方行为更是解决医疗政策缺口的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因此我们要针对这一问题采取相应政策,从而促进医疗体系向更加完善的方向迈进。

本文主要从规范处方行为的现实意义及可行性,处方行为不规范的具体表现,处方行为不规范的原因分析,以及规范医生处方行为有效策略等几个方面展开论述。

然而规范处方行为是一件涉及面广,难度大的社会系统工程,还有着许多外界条件制约着规范力度,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完善,本文的研究只是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

正文

第1章 绪论

1.1立题背景

《处方管理办法》已于2006年11月27日经卫生部部务会议讨论通过,自2007年5月1日起施行。该办法对处方的开具、调剂、使用、保存都作出了明确规定,使之越来越“透明化”。其中首次规定了用红、黄、绿、白四种颜色的处方笺区分不同类处方,还包括禁止医生在书写处方时使用模糊笔体、不得限制病人持处方到它处购药等多项规定。一直以来,卫生部从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自身建设、加强自律,加强医疗机构药品采购、使用、管理与不合理用药监控的角度,采取了一系列具体措施,而规范处方管理,开具处方使用规范药品通用名称是重要的具体措施之一。

1.2文献综述

随着处方管理办法的实施,规范处方行为也引来了各个学者对其的讨论与分析,笔者所看到的文献主要是围绕着规范处方行为,提高合理用药水平来加以阐述和展开的,且有关对策以及解决之道方面的文献并不多见。因此本文的论题带有一定的尝试性,本文着重于对不规范处方行为的产生原因以及规范处方行为对策的分析方面的研究。1.3目的及意义

随着医疗改革的不断深入,让每个人意识到了处方在这场变革中的重要性。认识不规范处方行为的危害,规范不合理处方行为已经成为完善整个医疗环境的必由之路,对医改有着重要意义。1.4研究方法

本文采取文献研究方法,从网上搜集了大量资料,概括归纳了不规范处方行为的相关内容,采用了危害与对策相行的办法突出规范处方行为的势在必行。两种方法交替使用是本文的内容得以清楚阐述。1.5研究内容与框架

本文首先围绕规范处方行为的现实意义及可行性开始讨论,进而总结和归纳了处方行为不规范的具体表现。在提出表现后分析了处方行为不规范的原因,最后从四个方面提出规范医生处方行为有效策略

第2章 规范处方行为的现实意义及可行性

2.1不规范处方行为的危害

临床用药不只是医师、药师或患者等单方面的事,而是涉及到诊断、开方、配方、给药及服药各个方面,涉及到医生、药师、护士、患者及家属乃至社会各有关人员。当然,个中因素可能各不相同,但造成的危害却是同样严重的,甚至会危害到求医者的生命安全。

有过这样一个案例,孩子患感冒,儿科医生欺负患者家属看不懂病历和处方,于是在开具处方时超大剂量滥用抗生素,青霉素用量比说明书规定的小儿每日最高用量还超出了50%,原因竟是医生认为青霉素太便宜了,又给重复使用了另一种价格贵的同类的广谱抗生素,还给用了两种治疗病毒感染的药物,事实上再他已诊

断为病毒性的情况下,又超大剂量滥用两种对病毒毫无作用的抗菌药物,加大了毒副作用,激素类药物也用上了.导致输液输的小孩呕吐.腹泻.腹胀.恶心.不愿吃饭,几天后浑身还长满疙瘩,对孩子身体健康带来了危害。

当然,不规范处方带来的危害不可能仅止于这一个案例,当然更不可能止步于这样的伤害。事实上,不规范处方行为正在悄然的伤害着公众们的健康,仿佛一颗缓慢生长的毒瘤,肆意凌虐依然承受着身体病痛的人们。所以,我们要认清 不规范处方的危害,规范处方行为这个议题并不是言之尚早。2.2规范处方行为的现实意义

首先,从医务人员的角度来说,规范处方行为有利于发挥医务人员在药物使用过程中的责任感,从而提升合理用药水平,提高医疗质量。

然后,从患者的角度来说,规范处方行为可以提高患者对医院和医务人员信任度。

最后,从整个宏观角度来看,规范处方行为能够改善医患关系。让医生与患者之间的桥梁通过一纸规范处方连接起来,这无异于在某个层面上为构建和谐社会出了一份力量。2.3规范处方行为的可行性 2.31强大的背景

规范处方行为并不是一个空空的议题,在它的背后有着国家卫生部的支持力量。

卫生部于2007年2月14日发布的《处方管理办法》规定:医疗机构应建立处方点评制度,对处方实施动态滥测和超常预警。为落实《处方管理办法》规定,卫生部今年2月10日制定印发了《医院处方点评管理规范(试行)》(以下简称:处方点评管理规范),对如何有效组织开展处方点评、发现不合理处方,如何干预及应用点评结果,以促进药物合理应用,提高临床药物治疗水平的持续提高,作出了具体规定。《处方点评管理规范》还规定:应对开具不合理处方的医师和不规范调剂的药师,采取批评教育、技术培训等措施,提高其业务素质和工作责任性;对患者造成严重损害以及造成恶劣社会影响的,应当给予相应处罚。

2.32深入民心,众望所归

医疗深入民生,所以大众关心医疗。而规范处方行为正是站在患者的角度为患者鸣不平,每一个就医的患者都希望处方行为是正确的,是合理的,都希望处方行为能得到深刻的管理与改善。

综上所述,规范处方行为势在必行。

第3章 处方行为不规范的具体表现

3.1不合理用药 先来看一组数据

世界卫生组织调查指出,全球的病人有三分之一是死于不合理用药,而不是疾病本身。我国医院的不合理用药情况也相当严重,不合理用药占用药者的12%至32%。按照美国药物不良反应致死占社会人口的1/2200计算,我国每年药物不良反应致死人数达50万人。我国有残疾人6000万,听力残疾占三分之一,其中60%至80%为链霉素、卡那霉素、庆大霉素等中毒所致。庞大的数字摆在面前,让我们在触目惊心之余开始反思,如果可以避免处方行为的不规范,是不是就可以避免人为疾病的发生。3.2联合用药过多

不合理的联合用药会减少吸收,降低疗效,甚至产生拮抗作用,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在平时处方中,经常能见到不合理的联合用药有如下几种。第一用药重复 作用过强。第二联用不当 疗效减弱。第三联用不当 疗效减弱。

第四联用不当 毒副作用增强。第五联用不当 药物相互拮抗。近年来,用于临床的药品种类越来越多,随着药物作用机理的研究不断拓展和深化,药物的联合应用已成为临床医师在药物治疗中的一个重要手段。但不恰当的联合用药往往违背了利用药物间的协调作用或拮抗作用增加疗效或减少不良反应的初衷,反而导致药效降低,产生毒、副反应或引起药源性疾病,并增加了患者的精神负担和经济负担。产生的原因大部分是由于医生专业素质过差导致的处方行为不规范。

3.3贵药天价药频繁出现

说到天价药,不得不提的是曾经震惊全国的天价芦笋片事件,出厂价仅为15.5元/瓶的芦笋片,经由多个环节转手,最终由湘雅二医院销售到长沙患者韩女士手中之时,价格已升至213元,溢价1300%。

以芦笋片的销售利益链为例,这个链条上缀结着药企、一级医药公司、分销医药公司、医药销售代表、医院。而医院又包括了院方决策者、药房负责人、处方医生等等环节。经过这些利益链条的传导,卖到患者手里的药品价格当然不菲因此,天价药品的乱象实则是医药垄断同盟所致,从而构成了全民医保难以破解的顽疾,即以医养药。

其实破解之策并不复杂,就是斩断那条利益链。而本人认为,大可以从处方入手,规范处方行为,使其透明公开化,那利益链条必将不复之前坚韧。

第4章 处方行为不规范的原因分析

4.1医师或药师专业素质不高

执业药师是处方药品流向患者的最后一个把关环节, 其处方的把关审核、正确调配以及对患者的用药指导, 直接关系到病人的用药安全和治疗质量。开展执业药师继续教育, 提高队伍的整体素质,规范药师处方行为,才能为人们的用药安全有效铸起一道钢铁屏障, 保证人们健康的目的才会得以实现。

所以,专业素质引起的不规范处方的的开具是基础问题,应当引起重视。

4.2庞大的医疗经济利益驱使

中国人民解放军150医院院长高春芳在就“医疗改革”等热点问题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因个别医务人员道德缺失及经济利益导致了过度治疗,这种现象已引起了医学界的广泛关注。

由此可见,利益导致的不规范处方行为已经占据不规范处方行为的很大一部分。4.3患者过分服从医师或药师

在传统的医疗模式中,医患双方不是双向作用,而是医生对患者单向发生作用,是在医疗过程中,医生的权威性得到充分肯定,处于主动地位;患者处于被动地位,并以服从为前提,这种模式在现代医学实践中普便存在。因此,又一导致不规范处方的诱因出现。4.4医师或药师听任患者“开药” 药品是治病救人的特殊商品,但在一些享受医保的人和药贩子的眼里,却成为牟利的手段、工具,经药贩子层层转手的药品,在不具备存贮的条件下,再次流向市场、流入医院,给患者带来极大的安全隐患。我认为从源头上切断少数患者利用医保漏洞多开药、重复开药,或冒名顶替开药,应该规范最基本的处方行为,净化药品管理环境,造福患者。4.5医疗保健制度的因人而异

享受医保的人多开好药,贵药,这似乎已经成为了一种常见的社会现象。无论是医生的角度来看,还是从患者的角度来看,这都成了一种看得见的便宜事。而究其源头,终究还是无法规范处方行为惹的祸。4.6医院自身的补偿机制

当前补偿机制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尤其是补偿金额严重不足,诱发了公立医院为生存而追逐利润,导致了“看病贵”等问题。

公立医院主要提供医疗服务,该服务不同于一般的商品,其费用不能由服务获得者或享受者独自承担,而是需要其它力量协助共同支付,这是当今世界的通行做法,我国也不例外。这也可以缓解由这种原因引起的不规范处方的产生。

第五章 规范医生处方行为有效策略

从药师的专业素质抓起

首先是专业知识,提供药学服务的人员必须具有药学与中药学专业的教育背景,具备扎实的药学与中药学专业知识、临床医学基础知识以及开展药学服务工作的实践经验和能力,并具有药学服务相关的药事管理与法规知识及高尚的职业道德。

当然还应具备较高的交流沟通能力,药历书写能力和技巧,信息沟通能力是药学服务工作的关键,药历制订、修改贯穿于药学服务的全过程。是全体药师应具备的基本能力。

双管齐下,一定会对医生的处方行为起到良好的规范作用。5.2从患者对待处方的态度入手

所谓“遵医嘱”,并不是一味的教患者盲从医生的话,病人在就医行为中,也应当维护自己的权利。首先,应该是知情同意权,病人有权从他的医生那里得到有关自己的诊断治疗和预后的最新信息。还有自主权,完全行为能力人应以本人意愿为准,当父母、配偶同病人意见不一致时,应尊重患者本人意愿。尤其是处方

这一块,身为患者,在某种意义上说也是消费者的一种,也享有对医生处方的质疑权。

当然,有权利就一定要承担一定的义务,作为患者,也应当配合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进行一切检查治疗以及尊重医务人员的劳动及人格尊严等义务,对医生开具的处方也不要做任意的不合理的“开药”行为。

以上两点,从患者方向入手,明确自己的权利与义务,相信也会对不规范的处方行为起到一定的遏制作用。5.3完善整个社会的医疗制度体系

因为医疗保险的不同覆盖深度,间接导致了处方开具的两极性,对于享受过高福利的人群,贵药天价药才会屡禁不止,一方面钱进了销售利益链各个环节的口袋中,另一方面,对于这类高福利的人群又不痛不痒。所以一张张天价处方才会浮出水面。

规范不规范处方,从大角度来讲还是要从医疗制度改革谈起。所谓医疗保险改革,现阶段的目标应该是一方面要降低过去针对部分人群的“高”福利,另一方面要建立面向所有城镇职工的“适度”的基本医疗保险。

5.4医院选药制度的公开透明化

个别医院的遴选药品工作,只是走过场,行形式,敷衍了事,遴选过程不严格,不公开透明,仍存在少数人说了算的情况。例如,个别医院仍采用大屏幕投影、专家举手表决的操作方法;也有些医院对专家抽取的记录未保存、原始资料登记不规范;有个别医院没有按《处方管理办法》的规定执行,遴选的品规数过多,与医疗机构的实际规模不符合。

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入院的药品种类,也就成为了某些不规范处方流出的源头。

因此在选药方面要逐步规范医院遴选药品的细则,遴选目录按医院分级规定目录数目范围,各地要加强监督检查。

结论

不良行为习惯纠正措施 篇7

行为习惯是指人在特定环境下重复作用形成的一种“行为定势”,它是人在后天所养成并在一定条件下自动去进行某些动作的特殊倾向,是由重复或练习而巩固下来并变成需要的行为方式。

二、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表现

(一)语言习惯差

1. 滥用网络流行语

不少小学生在学校与同伴同学交流沟通玩耍时,大量使用网络流行语,比如,我操、我靠等,在家与学校之间的路上,大多数小学生互相交流时频繁使用网络流行语,和家长交谈也会使用,甚至在学生回答老师的提问或评论其他同学的回答时,也喜欢把自己在网上所了解到的网络流行语用入其中。影响到周围同学的语言表达习惯。

2. 不能使用规范的普通话

当老师提问时,有些同学回答问题会使用方言;课余时间,同学相互交流时,经常使用方言。由于课堂学习和课外交流时,学生不能规范使用普通话,逐渐形成了不良的语言习惯。

(二)卫生习惯差

1. 随手扔垃圾

在校园的公共场所,如运动场、校园走廊、楼梯等地方,部分小学生随手扔垃圾,不把垃圾放入垃圾桶、垃圾池等应该放的地方的现象经常发生,他们经常无视一些文明习惯的标语,以自己的习惯随便乱扔垃圾,不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

2. 教室卫生脏、乱、差

在教室里,学生不愿意主动去打扫教室,保持教室卫生干净、整洁,甚至有时连值日生都做不到。如小学生教室里面的黑板脏了,老师的讲桌灰了,讲台边有纸屑了,出现这些情况时,没有学生主动会去擦干净黑板、讲桌,主动把地上的垃圾捡起放入垃圾桶或垃圾池。另外,课桌与课桌之间的走道、卫生角、图书角等一些公共的场所,经常有垃圾,不干净、不整洁。

(三)学习习惯差

1. 课前不预习

虽然教师在课堂上会清楚的交代学生回家后应该预习的内容,但是仍然有一部分学生回家后不预习老师布置的内容,等老师检查时,他们总是编各种各样的理由来为自己的不预习找借口。如学生会说因为看电视、玩电脑而忘记了预习,因为写其他老师的作业忘记预习,有的甚至说,不感兴趣不想预习等借口。

2. 课堂学习不认真

当老师在上课时,很多学生注意力不能集中,对老师的提问不认真对待,答非所问,总会出现一些与学习无关的小动作。比如在课堂上玩橡皮泥,看漫画书,看小说,前后左右的同学互相讲小话等。他们对待学习马马虎虎,不把老师布置的课堂学习任务放在眼里,总是做一些无关课堂的事情。

3. 课后作业不认真对待

每一堂课结束后,教师都会布置学生课后复习所学内容,并完成相应的作业。尽管教师课堂上把课后复习、作业的事情交代得一清二楚,但是仍有一部分学生课后不复习、作业不认真对待,没有正确认识到学习是他们自己的事。以致于教师在讲新课提问前面所学过的内容时,学生不能准确、流利的回答,而老师所布置的课后作业,许多学生书写不认真,卷面不清秀,总是乱涂乱画。

4. 学习缺乏计划性

现在的小学生,他们既要参加家长给自己报的各种培训班,还要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有的甚至还必须完成家长布置的作业,他们不得不盲目的忙于学习,对学习没有计划,没有明确的目标,导致不能按要求完成各科老师所布置的学习任务。

三、培养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措施

(一)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

1. 禁止学生使用不文明的网络流行语

(1)学校明确规定,同学、同伴之间互相交流,课堂上回答问题时,禁止使用不文明的网络流行语,各班班主任作为监督员,如果发现有学生不遵守规定,一定要给予教育并告知网络流行语的危害。(2)学生与家长交谈时,禁止使用不文明的网络流行语,学校要通过班主任联系学生家长作为监督员,督促自己的孩子文明用语,并且学校要定期对家长进行走访调查,时刻掌握学生的语言习惯。

2. 要求全校师生必须讲普通话

(1)要求教师上课使用规范的普通话;(2)学生课堂回答问题必须使用普通话,教师要多鼓励学生使用普通话,并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做到准确无误的使用普通话。只有全校师生都讲普通话,才能为学生营造一个语言学习的良好环境。

(二)学校为学生营造干净整洁的环境

1. 执行卫生管理制度,在学校制定完善的卫生管理制度之下,一定要对所制定的制度进行落实。

如举行文明卫生习惯讲座,在学校的公共场所粘贴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拥有文明卫生习惯的标语,并在各个公共场所设置班级监督员,监督员需定期或不定期的向班主任反映情况,班主任再针对相应的学生进行文明教育。

2. 采取卫生保持的措施。

班主任必须安排班级的卫生委员每天组织和监督值日生打扫好自己班的教室和所管理清洁区域的卫生,并随时保持整洁。学校卫生管理部门应定期或不定期对学校的卫生进行检查,对于不合格的地方,要对相应负责的班级扣除班级考核分,使班主任和学生重视保持学校环境的整洁。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三)培养学生的自制力是小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关键

1. 读好书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生应多读家长和教师推荐的一些好书,从思想上认识到良好学习习惯对自己的重要,对不良学习习惯有自制的意识,才能从行动上去落实如何做可以让自己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 制定并完成计划

家长和老师应指导小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每天给自己列出当天的计划清单,并严格按照计划去完成,不仅可以提高学生自身的自制力,又有利于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3. 发现兴趣

(1)家长要时刻关注孩子,蹲下来和孩子一起看他们眼中的世界,才能发现孩子真正的兴趣并促进其兴趣发展为特长;(2)在学校,教师应该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做到因材施教,有助于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总之,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可以使他们受益无穷,以上所提出的措施将为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提供参考。

摘要:小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有利于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本文从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表现入手,提出可操作性的措施,以期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关键词: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表现,措施

参考文献

[1]赵中心.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55个故事[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7(1):1.

[2]孙颖.谈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J].中国校外教育上旬刊:教研视点,2012(10):7.

不良行为习惯纠正措施 篇8

人的一生中,幼儿期是非常关键的,“习惯成自然”,正如孔子所说,良好的行为习惯对幼儿起着终身受益的作用,不好的行为习惯自然而然的危害着幼儿。这一时期,幼儿即使有了不良习惯,纠正也比较容易,而长大了要改正坏习惯就难了。幼儿期是形成习惯的关键期,陶行知先生在总结前人的经验的基础上曾经说过,幼儿期是人格和习惯形成的最佳时期。在这种情况下,对此作出分析,进行解决。

【关键词】 幼儿 不良行为习惯 改正措施

【中图分类号】G610

随着幼儿教育的发展,幼儿的教育也越来越受到人民的关注。幼儿的行为习惯的养成也是全社会重视的问题。俗话说:“三岁看小,七岁看老”,不良的行为习惯影响人的一生。那么,我们就要从根源入手,及时的发现问题,处理好并发扬好习惯,弘扬我们的传统美德。

重视幼儿的发展,从现在开始,从一点一滴开始,关注孩子的每一步成长,每一个细小的动作开始,给孩子一个好的学习环境、氛围,让孩子快乐成长。

1、幼儿不良行为现状及严重性

幼儿的不良行为问题是一个值得幼教工作者关注的问题,许多研究显示,幼儿的心理和行为问题是是比较普遍的,如国内的孙立杰曾调查了600多名四岁至六岁的儿童,结果发现,脾气暴躁、说谎、爱骂人、自私、咬指甲等问题存在于不少幼儿之中。在日常生活中,只要我们稍加留意,也会发现不少幼儿的不良行为习惯,如遗尿、哭泣不止、厌食等,对于这些不良行为,如果不及时纠正,则会直接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

2、改正不良行为习惯的重要性

孩子是新升起的太阳,是我们祖国的花朵,是新一代的接班人。成功的教育得从好习惯开始,俄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良好的习惯是人在神经系统中存入的道德资本,这个资本不断升值,而人在其整个一生中享受着它的利息”。改正孩子的不良行为习惯,有利于幼儿的心理、生理的健康,使其快乐的成长。从古至今我们选拔人才都重视德才兼备。如现在的工作考试,笔试过后,还要进行面试,笔试是考专业素质,而面试主要就是考个人的品行习惯、能力。只有平时养成良好习惯的人,获得成功的几率会高出很多。所以,所以,改正不良行为习惯是很必要的。

二、幼儿不良行为习惯养成的原因

1、家庭对幼儿的影响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日常生活经验和科学研究结果都表明,父母的行为方式、态度、言语和价值观起着榜样的作用,被孩子观察和模仿。通过模仿孩子从婴儿期便从父母那里获得了大量的知识、表情、动作、话语和态度,随着年龄的增大儿童更是通过观察和模仿,从父母的言行中学到越来越多的知识、技能、态度和行为方式。除了父母出于教育目的而有意识的提供的范例之外,孩子大多数的模仿是在无意识中进行的。在孩子面前,家长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给孩子灌输一些正能量,孩子的模仿能力是很强的,必须注意自己的言传身教。

2、幼儿园对幼儿的影响

幼儿园的环境(物质环境、制度环境和精神环境)和教师的的言行举止也对幼儿起着很大的影响。幼儿园的环境必须是阳光的,积极向上的,它是影响幼儿身心发展的物化形态的教育条件。制度环境是保证幼儿园得以正常运行的相对稳定的行为规范,可促进幼儿有纪律意识,如生活制度,常规要求等。精神环境,它是一种隐形环境,也可以理解为一种气氛,一种感觉,随时无形的,但影响幼儿行为习惯的发展。

教师是幼儿成长的榜样和示范者,幼儿的好奇心强,喜欢模仿,易受他人的暗示和感染,也非常信任和崇拜老師。教师的言行举止潜移默化影响幼儿。教师要从正面示范,减少负面言行的消极影响。

3、社会对幼儿的影响

社会是一个大环境,大家庭,要弘扬我们的传统美德。幼儿与成人、同伴之间的共同生活、交往,探索、游戏等,都是幼儿的成长。和谐社会的构建需要培养和谐发展的幼儿,必须做正面的影响,提供正能量。

三、幼儿不良行为习惯的改正措施

1、教师给幼儿树立良好的榜样

教师是幼儿的指引者、带领者,个人形象素质是孩子的第一感觉,必须做好表率作用,以身作则,注重言传身教,关心、关注幼儿,与幼儿和谐相处。

2、应及时纠正幼儿的不良行为

父母和教师发现幼儿有不良行为习惯时,要及时纠正,不能简单的给予批评指责,要先了解他为什么这样做,然后正对一些不正确的思想给以耐心解释,要热情帮助幼儿,只要承认错误,认识到是不对的,并努力克服改正。父母与老师仍然喜欢他、信任他。如:幼儿的某种“偷盗”行为不一定是病态反应,幼儿饿了,不经同意就拿别人的东西吃;常常把自己喜欢的东西带回家,因为他认为好玩的东西应与他在一起;幼儿在没有道德概念之前,他并不懂得这是不道德的行为。教师要分清哪些是偷,哪些不是。父母和教师要对症下药,进行耐心细致的教育,才会取得效果。

3、与幼儿做朋友、在游戏中启发幼儿

幼儿园教学活动是以游戏为主,教师可以在游戏教学活动中对幼儿进行教育,启发幼儿,培养幼儿的良好意识,改正坏习惯。

4、鼓励、激励幼儿

父母与家长都应对孩子进行鼓励、信任孩子,做出正确的引导,激励幼儿培养好习惯,让孩子快乐成长!

5、家园合作,帮助幼儿改正

家园合作是一种很好的合作方式,它有利于幼儿的成长和发展,也有利于幼儿园的教育工作。无论是在园还是在家,发现幼儿有不良习惯时,要及时强化教育,不要拖延;给予奖励时,要把良好的行为描述一遍,要实事求是。

上一篇:“青年大学习,奋斗新时代”主题团日心得体会下一篇:中药房实习自我鉴定例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