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外面观后感

2024-06-04

纪录片外面观后感(通用11篇)

纪录片外面观后感 篇1

《外面》观后感

《外面》影片介绍:

导演王建军(王我),2004年—2005年,制作完成纪录片《外面》,他的纪录作品《外面》和《热闹》给中国纪录片带来了新的体验和尝试。

这是一部独特的纪录作品,而它的意义则是需要观众的一再沉思。当你对一个日常事件视而不见的时候,你可以将它拍摄下来看上一百遍,也许你会获得了完全不一样的观念。《外面》的勇敢尝试给许多独立纪录片创作人带来了新的灵感和启发。同时,作者的对当前社会如此丰富的纪录也是惊人的。影片从细微处展现了作者对社会和他人饱满的感情。

外面充满着许多看似寻常但超出我们想像的东西。

这些每日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的东西是些什么呢?当这一切在我们眼前出现时我们会停下来看看吗?看完之后会想些什么吗?透过镜头重新再看一遍会怎样呢?会再想一想吗?

外面的一切,总在不断地开始和结束,所有这些并不会因你我的注视而改变,我们的注视除了能够触动一下我们的内心外,剩下的也只能是再将它记住而已。

片子里呈现的很多东西在平时可能都是被我们忽略了,所以当现在我们集中精力看的时候就显得有些“惊讶”。就象我们有时候看镜子里的自己感觉陌生一样。片子里的这些素材全是在“外面”的东西,所以感觉接近于“看”,没有其他。当街头寻常之事被纪录下来,并离

开当时特定的环境和氛围放在一个方框之中再去看时,就有些不同了,看上去不寻常了,不正常了,荒诞了,以至于令我心里没底了,恍惚了。

看完这个片子的人大约会有两个方向不同的想法,一部分人会觉得这有什么呀,这些是个人就会拍的东西,这些值得去拍吗?还有一部分人会说,作者还是有些想法的。我的想法是,能把“是个人就会拍的”、不太“值得去拍”东西拍出来就挺令人高兴的,如果再能“有些想法”的话就更加令人高兴了。在片子里打架的镜头还真不少,而且风格还都各具特色,我在观看的时候也确实想到了鲁迅笔下的“看客”,包括我们正在观看影片的人本身也是其中之一。没有故事,“沉闷”多少有些,但是我想表达的东西人们都会多少看出一些,至于大家觉得“深”呀“浅”之类,那是另外一回事儿。

纪录片外面观后感 篇2

一次偶然的机会, 看到了纪录片《婴儿日记》, 顿时被片中婴儿成长的点点滴滴所吸引。该纪录片跟踪拍摄了阿加特、安娜、梅伊、亚力克西斯、马克桑斯五个宝宝, 记录了他们从诞生到牙牙学语, 从身高、体重的变化到意识增长、社交技能的慢慢显现。反映了0~2岁宝宝成长的精彩历程。回顾片中的种种场景, 有几幅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里。

场景一:宝宝出生

片中爸爸、妈妈、医生围绕着产房, 妈妈在医生的引导和爸爸的支持、鼓励下, 科学地呼吸和用力, 在宝宝探出身体后, 妈妈伸出双手将宝宝放在腋下, 宝宝感受着妈妈的肌肤, 倾听妈妈的声音, 安静幸福。

场景二:亲子交流

片中反复出现妈妈、爸爸注视着宝宝的眼睛, 与宝宝说话的场景。如亚力克西斯的爸爸与宝宝说话:“亚力克西斯, 我们都在看着你, 对吧!你好!小帅哥!你好!小帅哥!”阿加特的妈妈边喂奶边看着宝宝, 手不时抚摸着宝宝的脸, 喂完后, 妈妈看着宝宝的眼睛, 亲吻宝宝的鼻子, 宝宝眼睛也盯着妈妈看, 妈妈说:“得、得、得, 我们要不要再来一次, 你再盯着我看, 能看到我吗?我能看到你……”

场景三:爸爸练习带宝宝

亚历克西斯的妈妈明天要去工作了, 爸爸要承担起带宝宝的任务。爸爸开始练习给宝宝喂奶, 但宝宝抱在爸爸怀里吃奶就哭。因为他认为妈妈与食物是一个整体, 所以他必须学会区分开来。于是宝宝在妈妈、爸爸之间来回交换, 宝宝哭了, 妈妈接过来喂;宝宝安静下来了, 妈妈让爸爸再试试。爸爸、妈妈让宝宝适应和接受爸爸给他喂奶的现实。

场景四:与自然接触

微风、阳光、青草、沙滩、海水、白雪是孩子天然的玩物。片中我们可以看到爸爸带着6个月大的梅伊进行了第一次春游。宝宝沐浴着温暖的阳光, 感受青草柔软的触感, 看着猫咪在草地上打滚。8个月大时, 爸爸妈妈带着她走在户外的旷野, 爸爸扶着宝宝的腋下举着她在草丛中飞来飞去, 举高、摇晃, 与微风、空气、阳光亲吻, 感受气流的触碰。将浴盆放在山坡的草地上, 给宝宝沐浴也别有一番风景。11个月的阿加特来到海滩, 开始海滩的探索。她两手抓沙, 扑倒在沙地上, 嘴巴还不小心碰到了沙。妈妈扶着宝宝的腋下在沙地上迈步。马克桑斯则在海水中, 双手摸水, 眼睛好奇地盯着水面。妈妈扶着她的腋下抱起, 她快乐地用双脚拍打着水, 体验着水的奇妙感觉。冬天, 冰天雪地的世界宝宝可不可以感受?安娜出来了, 她指着杉树, 嘴里“嗯、嗯、嗯”地发声, 妈妈告诉她:“这是杉树”, 妈妈鼓励安娜摸雪、踩雪、抓雪团、舔雪团、在雪地上艰难地走路。

场景五:与宝宝“抗争”

马克桑斯喜欢上了阳台这个危险的地方, 一直要爬向阳台, 妈妈反复说“不, 不, 不!”但是马克桑斯仍然爬向阳台, 爸爸把他抱回来, 他又叫又蹬腿。到地上, 他又爬向阳台, 妈妈用胳膊拦住他, 他又叫又哭, 妈妈跟他说:“不行就是不行!”他大哭使劲往阳台爬。妈妈把他抱到身上, 他一边大叫大哭, 一边跳。妈妈跟他说:“你还太小, 不能去外面的阳台, 明白吗?”他安静下来。可是, 一放到地上, 他还是往阳台爬, 妈妈把阳台移门拉上并继续说:“不, 不, 不!”他摸到阳台门停住了。14个月大的亚历克西斯尝试侵占妈妈的空间。他在沙发的茶几上摸弄妈妈的东西, 妈妈说:“放下它!”他放下了。妈妈说:“这就对了, 很好!”亚历克西斯拿着两个玩具到妈妈面前敲打, 妈妈笑着对他说:“你好, 小宝贝!”他又回过身将玩具扔到妈妈干活的桌旁, 又去拿茶几上的东西, 妈妈说:“不!”妈妈站起来拉住亚历克西斯说:“亚历克西斯, 过来, 听着, 这里所有的东西你都不能碰, 这些是妈妈的, 不能碰。看着, 你所有的玩具都在那边, 看到了没有?你不能碰, 所以赶快停下, 去和达卡 (小狗) 一起玩球。”亚历克西斯又去茶几翻杂志, 妈妈说:“还有杂志也不是你的, 亚历克西斯。”妈妈严肃地看着他, 亚历克西斯又将玩具车放到茶几上, 妈妈说:“亚历克西斯, 你知道你不能这样做, 不, 在地上。”亚历克西斯继续在茶几上推小车, 妈妈说:“不, 亚历克西斯, 看那里有更大的空间, 你就是不能在桌上玩。”妈妈又站起来跟他在空的地方玩。亚历克西斯继续转身到茶几, 妈妈说:“嗯, 你真是个小顽固, 把你的汽车放在地上。”亚历克西斯继续放茶几上, 妈妈说:“不, 你没听懂, 不能在家具上, 在地上, 把汽车放在地上。”亚历克西斯把汽车扔在地上, 妈妈说:“这下糟糕了。”亚历克西斯又把汽车从地上拿到茶几上, 妈妈又站起来说:“不、不、不, 尽量离远一点。”妈妈把亚历克西斯拉离茶几边说:“我说了不, 不要在地上扔你的汽车, 在地上玩很容易不是吗?”妈妈边说边在地上推小汽车。“我不想你把汽车放在家具上。”亚历克西斯还是不听, 用脚踢着汽车, 妈妈严肃地看着他。这种持久的抗争在父母和孩子之间经常会发生, 孩子的顽固考量着父母的耐心。不管孩子怎样固执、发脾气, 妈妈都没有生气、发怒, 平静地处置孩子的行为。尽管没有完全阻止孩子, 但时间会让它产生效力。

场景六:独立探索

随着宝宝的成长, 周围世界对宝宝来说越来越有吸引力。能够坐直的亚历克西斯坐在一堆玩具中, 用嘴探索世界。把东西抓到嘴里了解不同的材料, 感受物体的质感、硬度以及温度。七个半月的马克桑斯尝试四处移动。爸爸让他趴在地上, 抓眼前的玩具, 结果当他用力时, 却发现自己在后退, 离玩具越来越远, 宝宝有些疑惑, 继续用力, 但是他还是没法到达自己想去的地方。也许他不明白这是为什么?但他不气馁仍然四处移动, 爸爸微笑地看着宝宝。梅伊在房间里试图探索冰球碰到不同表面时发出的声音。他将冰球扔在桌面上、帆布椅面上、地板上、扶手椅面上、扶手上等, 一边扔一边发出高兴的笑声。

场景七:兄弟姐妹相处

阿加特要从医院回家了, 爸爸妈妈带着姐姐嘉德一起迎接阿加特回家。妈妈让嘉德亲亲、抱抱阿加特, 让阿加特感受姐姐的温暖和声音;妈妈还让姐姐在前面带路, 将阿加特带入他的房间。从此, 嘉德要接受与阿加特分享情感和领地。可是嫉妒和争执还是会经常发生。阿加特在啃苹果, 妈妈问:“你愿意分点给嘉德吗?”阿加特将苹果送到姐姐手里, 妈妈说:“谢谢你, 阿加特。”姐姐学着妈妈说:“谢谢你, 阿加特。”妈妈说:“吃吧!嘉德, 我们要把她全部吃完。”姐姐在啃苹果时, 阿加特张开手, 等着接回苹果。一会儿上前想去抓姐姐手里的苹果, 姐姐转开身体说:“不, 阿加特, 别打扰我。”妈妈对阿加特说:“拿着你的苹果。”阿加特从姐姐手里接过苹果, 妈妈说:“谢谢。”阿加特啃了几口, 妈妈说:“给嘉德。”姐姐伸出双手说:“把它给我。”阿加特抓着苹果跑了, 姐姐追过去, 两个人开始抢苹果, 最后姐姐抢过来了, 阿加特追着姐姐叫, 妈妈说:“你必须说请。”阿加特说:“把它给我。”姐姐说:“别吵我。”阿加特继续伸手要苹果, 姐姐不理她。梅伊又有小妹妹丽丽了, 妈妈在喂丽丽, 梅伊不愿意, 边摇头边哭。妈妈说:“这是给谁的?给梅伊的。”梅伊高兴了, 点点头。妈妈喂到他嘴里。然后又挖一勺说:“这是给丽丽的, 把它给丽丽。”梅伊摇头又哭了。妈妈喂到丽丽嘴里。妈妈又挖一勺递给梅伊, 问:“你会给丽丽吗?把它给丽丽”。梅伊还是摇头哭, 试了几次, 梅伊仍然不愿意。妈妈自己喂了丽丽, 梅伊又哭。接下来, 妈妈又把勺子递给梅伊, 让他给丽丽, 梅伊接过来塞入自己嘴里。妈妈说:“梅伊, 这是给丽丽的。”妈妈又挖一勺递给梅伊, 让他喂给丽丽, 梅伊又抢过来塞入自己嘴里。妈妈说:“这样不行, 这不是给你的, 梅伊这不是给你的, 是给丽丽的。”丽丽边吃边笑, 吃完了把勺子塞到丽丽嘴边让丽丽舔一下, 妈妈说:“都被你吃完了, 才给丽丽吗?”, 妈妈再次挖一勺递给梅伊, 让他喂妹妹, 梅伊还想往自己嘴边塞, 妈妈控制住勺子, 继续让梅伊给丽丽, 梅伊嘴张着, 试着自己凑到勺边, 妈妈移开不让他吃到, 继续要求梅伊给妹妹, 最后梅伊在妈妈的帮助下一起将勺子送到丽丽嘴里, 妈妈夸梅伊说:“做得真棒, 做得很好!”这次梅伊没有哭。

二由纪录片《婴儿日记》得到的启示

详细描述这些场景, 是因为这些场景中处处闪动着科学育儿的光辉, 让人不禁发出“这样的成长真好!”的感慨。仔细归纳, 我想至少有这样的启示:

第一, 亲子交流。亲子交流是孩子成长的精神力量, 有助于宝宝安全感、信任感的形成。在儿童早期这种交流主要包括目光的交流、言语的交流和肌肤的交流。注视、对话、抚摸、亲吻、搂抱是孩子情感所需。与孩子一起玩是亲子交往的重要方式。现在很多家庭由于工作繁忙, 将育儿的重任托付给了老人, 自己扮演了探视的角色。这种做法不值得提倡, 妥善解决工作和育儿的矛盾, 是现代父母不可回避的问题。每个父母应意识到爸爸妈妈在宝宝的成长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养育孩子没有性别区分, 爸爸妈妈不必相互计较谁在孩子身上花的时间多少, 自觉、自然地腾出时间, 担当起各自应有的责任。早年的情感投入必将对孩子健康成长有正向作用。

第二, 充分探索。孩子是在与周围世界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发展的。伴随孩子的成长, 爸爸妈妈要为孩子提供适时的探索环境。“适时”指的是按照孩子成长的规律, 而环境可以是屋内安全的空间;可以是屋内提供玩具材料的场地;当然也可以是室外充分的自然条件, 微风、阳光、青草、沙滩、海水、白雪等都是不错的选择。

第三, 温柔的“坚持”。有许多父母经常为孩子提出的无理要求或作出的不当举动如何处置很烦恼?讲理讲不通, 武力解决也不是长久之计。片中的爸爸妈妈为我们提供了可借鉴的技巧, 可以称作温柔的“坚持”, 坚决拒绝孩子的无理要求或制止孩子的不当举动, 但拒绝时不发火、不生气, 平静而严肃地处置。孩子不会马上按照家长的要求做, 会发脾气、会闹、会固执地坚持, 会与父母“对抗”, 但只要坚持, 且要求一致, 孩子慢慢会知道什么可以, 什么不可以。

纪录片观后感 篇3

“非典”无情,人间有爱

——《非典纪录片》观后感

惊人的警报声,孩子的哭喊声,和紧张地呼吸声……把我又带到了2003年那场人们永远都不会忘记的灾难,SARS病毒至今让人听了也有后怕!

还记得《市民英雄》里的一名普通的出租车司机张四平说:“国难当头,匹夫有责。这种情况下,作为一个公民,就是说很普通的一个公民,不管各层次的人,在这种时候都应该有一种良知,有一种公民意识.我觉得做这点事也是义不容辞的.”女老板放弃了安定舒适的生活,主动要求到医院做义工,用她的话说“我不要钱,我来做义务.”她那双无所畏惧的双眼,会闪烁钻石般的光芒,他一颗勇敢的心,该用怎样的天平度量?没有伟岸的身躯,只有柔弱的肩膀,是勇气给了他们无穷无尽的力量!他们给了我震撼。还记得一名消毒工人他说“说句实话,国家有难,匹夫有责,作为共产党员就应该冲在前面。“为了消毒工作,他们是没日没夜的干在第一条线上!

他们不是伟人,当病房不够的时候他们却在七天的时间内为病人建起了在世界上通常最快需要8到10个月时间建成的国家一级标准传染病医院;他们不是百毒不侵,但是到了最危难的时刻,他们却牺牲自己为后继者留下抗击病毒的宝贵经验。他们不是铜墙铁壁,但是为了所有人的生命安全,他们却可以用自己的身躯挡住了病毒的蔓延。他们是普通的工人,他们是普通的医护人员,他们是普通的志愿者。他们是最可爱的人,他们给了我感动,他们用勇气向病魔宣战,他们用自己最柔弱的身躯像病毒展示了人们最强大的一面。他们是战友,战友与战友的爱,说不完,道不明。有的只是相互的鼓舞与依赖,有的只是为着同一个目的而奋勇前行。

一位护士在抗击非典的战场上倒下了,她的女儿没有哭泣。仅仅只是在六一儿童节的那天给她的妈妈写了一封信说:”妈妈,我和爸爸都很想念你,天堂四季鲜花开放,我知道你是为救病人的生命牺牲的,你是我和爸爸的骄傲。“一位被隔离的小患者,在她离开医院那天,为照顾她的女医生唱了一首歌,没唱完,就哭泣的喊了一声“妈妈”。退休的老司机,为了为抗击非典做点贡献,欣然的重返自己年轻的岗位。他们令人感动,尤其是那小患者的一声呼喊,喊碎了多少中国人的心啊。这就是爱,人间最温暖的爱!

当得到非典病毒肆意的向人们伸出残害的双手时胡总书记说出了这样的一句话:”给同志们讲,我们很揪心!“用平常百姓”揪心“这个词,道出了主席心中为人民担忧的急切,人民从中感受着心碰心的温度,更能品味出其中的轻重。不觉间党和人民的关系渐渐的拉近了,正是这样的一拉,使得中国人民的心更加团结,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为的只是抗击非典病毒,正是这样的感觉为以后的抗击病毒的胜利埋下了伏笔。正是说明了党始终是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当一位护士长被确诊因救治非典患者而感染发病时,温家宝总理接到消息的当天下午赶往医院慰问并鼓励医务人员。他说:”我要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向全国奋战在防治非典型性肺炎工作第一线的全体医务人员,表示衷心的感谢和亲切的慰问。同时我也衷心的希望我们卫生部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要做好医务人员的自身保护工作,只有大家身体健康了,才能更好地救死扶伤,去更好地医治病人。在这里,我再一次向大家表示感谢。"说完就向他旁边的医务人员深深鞠了三个躬。深深一躬,道出的是国事相托,万千珍

重!总理的亲切关怀,让人心潮难平。我渐渐地感觉到了,党对人民的爱,远远高出对所有 爱!

虽说“非典”无情,但是人间有爱。是这种爱消灭了灾难给人们带来的恐惧,是这种爱拉近了患者与医护人员的距离,同时也是这种爱凝聚了亿万个中国人的心,我们是最平凡的人,但是我们拥有的爱并不平凡,它的力量可以战胜一切自然灾害。

作为一个即将入党的积极分子,我时刻都在关注着这些令我感动的人和事。这不禁使我想到了2008年初的雪灾,想到了2008年5﹒12大地震,想到了2008北京奥运会。有太多的感动,我想任何一名中国人都能从中受到强大的震撼。为了维护道路的通畅他们是冒着寒冬和黑夜步入已经被大雪埋没的公路,他们组成一个一个的小分队,冒着被大雪吞没的危险,爬上一个又一个的孤山,出没一个又一个的深林,为的仅仅是让人们在今后的日子不会断电;就在奥运会快要举行的前两个多月,一场罕见的大地震突发在四川汶川,中国人没有慌张,他们团结在一起,一起抗震救灾,一起奋斗,一起坚强,一起重建我们的家园;第二十九届奥运会如期在首都北京举行,而且办了一个举世瞩目的奥运会,金牌数世界第一。这么些的大事在外国人看来可能是小事,但在中国,没人能忘记,因为里面有太多的感动,有太多的心连心,中国人的心都凝聚着哩!

当然我们都会明白这些的感动,这些的爱都是在这样的一个社会国家里面才能体现的,这些事归根到底离不开国家,离不开人民。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的最高理想是实现共产主义。如今的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综合国力虽然提高了,但是中国是一个多人口的国家,现在人均水平还是很低下。现阶段中国的国情还是,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还是我国的主要矛盾,必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必须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在中国的现阶段下,只有走具有中国特色主义的社会主义道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共同奋斗,才能更好的加强全中国人的大团结。只有创造社会的和谐,取得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创造这人间的爱。

纪录片观后感 篇4

从天体物理学家的四维角度思考问题,宇宙中没有什么不可再生能源。佛家有言: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刹那便成永恒。所以在以亿年为刻度的时间维度之下,无论什么石油煤炭的,就连恒星都可以算作可再生资源。霍金也说过,宇宙之大,出现什么样的生命都不意外,也许差异之大远超人类的想象。也许也有把恒星当做货币的外星生命也说不定呢。

霍金大大还说过,宇宙中也许有一类生命,他们就像我们耗尽了母星的资源。自此生存于世代飞船上,作为宇宙的游牧民,榨取行星的资源。

纪录片观后感 篇5

自由的学术风气,严谨的教学态度,众多世界顶尖的学术泰斗,以及一群认真求学的学生,一同构成了那绚烂明媚的八年。这是最震撼,也最令我泪目的地方。山河破碎、烽火硝烟的年代,这群读书人不畏枪林弹雨,不惧条件艰苦,凭着一身风骨,守护国家文脉。是他们,书写了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担当着民族脊梁,西南联大是中国教育史上的珠穆朗玛峰!

“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一个大学之所以为大学,在于有没有好教授),它是一个传说,更是一个独一无二的奇迹。纵然岁月匆匆,历史不断在时光中揭开了一页又一页,它也会一直为无数人所深深铭记,持续绽放着璀璨光芒。

信仰纪录片观后感 篇6

自古以来,除了百家争鸣,诸子立说的春秋时期,我们大都被独大的儒家思想所深埋。儒家讲求入世,求功夺权,一时间“在其位谋其政”真正的意味便是在其位才可有所作为。因此几千年的封建帝国莫不以争战权力为王。但朝代更迭,帝王变幻,权力从左手转至右手,没有哪个朝代真正让百姓跟从,让人民信服。当共产主义的星星之火燃成燎原之势,我们才发现,其实中国并不缺乏信仰,中国式的信仰让整个世界都叹为观止,自愧拂如。

当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五四运动等一系列国人救国救亡的步伐一一被阻隔,俄国的十月革命送来的一本中国人的信仰之源——《共产党宣言》为中国革命点亮了希望之灯。这本书最杰出的诵读者当为孙中山、毛泽东和邓小平。正是这三位共产主义先锋开创了不同的历史伟绩,将黑暗的中国一步步推向光明。《共产党宣言》中讲到: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正因为如此,人民才看到了斗争的意义所在。孙中山讲民族民权民生的“三民主义”,提出了客观历史下的三大斗争任务;毛泽东为张思德题写“为人民服务”,又把中国革命真正的意义写得更实。邓小平在新的历史时期,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把我们追寻的目标再一次推进。这三者全部都是以《共产党宣言》为理论基础,提出了为普通百姓,为人民,为大多数人谋福利的宗旨。这便是中国共产党被跟随的最大理由,为自己谋幸福,争自由,为中国创未来。

我们的信仰何其单纯又何其伟大。

电视片《信仰》用不争的事实,用一幕幕珍贵的画面再现着历史,呈现着现实,启迪着未来。让久已不闻枪炮声,血腥味的我们,又回到那个为信仰敢舍身的年代。

烈士的鲜血让世人警醒。那还未曾远去的身影,可否让今天的我们汗颜? 也曾为一己私利放弃原则,也曾在你好我好大家好中浑浑噩噩。或者丧失了斗志,辗转在夜莺与玫瑰之间,把人民的请陈扔在了一边。或者放松了自检,骄纵了体格,无视方圆规则,愚蠢地自恋。

信仰被踩在脚下。我们可曾为自己是个共产党人而羞赧。可曾为那刘胡兰一句“怕死不是共产党”而震撼;为人民做些事就邀功请赏,而忘记了张思德屡立战功,却仍乐意从一个小兵做起,最终为救同志牺牲在窑洞里,无怨无悔。当信仰被高高举起,人的头颅昂扬向上,我们的躯体挺拔健壮,我们敢于为了人民去付出鲜血与生命,人民把我们高高举起。(99作文网 整理)当信仰蒙上灰烬,人便如行尸走肉,无视人民的苦痛,把百姓的生死放在一边,人民便狠狠地把他抛弃。谁乐意当没有信仰之人?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获得人民的信任,正是因为她信仰“为人民服务”的真理,且前仆后继,舍生忘死地去捍卫真理。被小米加步枪打败的张学良总结得好:前仆后继。没有对信仰绝对的忠诚,何谈前仆后继?《信仰》中讲得真切,在人类的发展史上,在世界各国的政党发展史上,中国人对信仰付出的代价之惨烈绝无仅有。中国人在追随信仰的道路上,创造的奇迹绝无仅有。

“绝无仅有”四个字如今看来简简单单,然而回望历史却不忍细述。选择信仰很难,坚守信仰更难!

今天让我们重拾信仰的话题,并不是我们缺乏信仰,只是我们的信仰放在蜜罐中,已有变成纸面的文字,思想上的空中楼阁之危。这且不是危言耸听,烈士的血迹未干,我们切不能忘记了肩头责任。人民,只有人民才是我们可依靠的强大后盾。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共产党人终身的信仰。共产党人的胜利是信仰的胜利。如果我们丢弃了信仰,那么未来将暗淡一片。如鱼儿离了水,是蛟龙也困在异域。请让我们记住,我们要坚守,要获取的是什么,是人民的安危,是百姓的福祉。每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但为人民服务的信仰是强大的,她可以把不同的生命力量凝聚在一起,让共产主义的光辉洒播在每一个人身上,唤起我们奋进的斗志。

其实选择信仰不难,但为信仰坚守太难。战争年代的鲜血与生命是惨烈,但和平年代的坚守更加错综复杂,与战争年代非黑即白相比,我们面临的诱惑与选择更多,考验更苛刻。我想这也是《信仰》播出的一个原因吧。时刻督促自己,保持警惕,坚定信念,在当今更加需要。

马·普顿尔说过:人活着就要用生命去解释自己的信仰。共产党人一旦认定了自己的信仰,就要坚定地去践行。我想,只要我们付出了,人民和历史一定会给我们一个满意的答案吧。

感谢《信仰》的播出,愿她如一剂良药,把当今中国的微恙早日治愈.2.信仰纪录片观后感 【内容】:近日,在党组织的号召下我观看了大连党建网上播出的大型记录片《信仰》,给我带来的震撼是难以言语的。

这部大型历史记录片由中央组织部、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央电视台联合摄制,分“只要主义真”、“壮志换新天”、“时代先锋行”3集,以党的90多年历程为背景,通过讲述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优秀共产党员的感人故事,详细阐述了共产党人的核心价值观。

旧社会中的苦难中国,从19世纪中叶起,中国已逐渐沦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处于随时亡国的危险之中。救亡图存的民族使命迫在眉睫,无数仁人志士进行了千辛万苦的探索和不屈不挠的斗争。虽然一次次奋起抗争,却始终未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和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俄国十月革命的爆发,让共产主义理论,走进了中国先进分子的视野。从《共产党宣言》的诞生到嘉兴南湖中共一大的召开,确立了中国人民的信仰。从硝烟和战火中走来,无数的铁证和事实证明,只有中国共产党才会为了践行和坚守自己的信仰,真正的让人民当家作主。

90多年来,共产党人的信仰,已经变成了今天的旗帜。在抗击非典的第一线,在汶川抗震救灾的现场,在奥运志愿者的行列,在新农村建设的田野上,在科技攻关的最前沿,在大学校园的朗朗书声里,在各行各业的平凡岗位上„„无数党员不畏困难、勇于创新、甘于奉献,把个人成长成才融入祖国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之中,诠释着“共产党员”的真义,丰富了共产党人信仰的时代内涵。如果说,在“革命理想高于天”的年代诞生的英雄,为共产党人的信仰绘就了基本底色;在“激情燃烧的岁月”涌现的典型,为共产党人的信仰构筑了精神高地;那么,在与时俱进的改革开放新时期,总是站在时代前列的先锋们,则展示出共产党人为了信仰,永葆先进、纯洁和优秀的历史画卷。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取得的一切成就已经载入史册。为了信仰,前面还有更长的道路要走。让我们与时代同行,让信仰为我们导航,让更多更传奇的先锋故事,成为共产党人不断前行的精神动力!

《货币》纪录片观后感 篇7

在老师布置作业后观看了《货币》这部纪录片,我了解了货币对于人类社会发展产生的深刻影响。首先我观看了《黄金命运》一集。知道了在原始社会,人们使用以物易物的方式,交换自己所需要的物资。但是有时候受到用于交换的物资种类的限制,不得不寻找一种能够为交换双方都能够接受的物品。这种物品就是最原始的货币。牲畜、盐、稀有的贝壳、珍稀鸟类羽毛、宝石、沙金、石头等不容易大量获取的物品都曾经作为货币使用过。经过长年的自然淘汰,在绝大多数社会里,作为货币使用的物品逐渐被金属所取代。数量稀少的金、银和冶炼困难的铜逐渐成为主要的货币金属。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逐渐建立了更加复杂而先进的货币制度。古代希腊、罗马和波斯的人们铸造重量、成色统一的硬币。随着经济进一步发展,金属货币同样显示出使用上的不便。于是作为金属货币的象征符号的纸币出现了。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货币的使用程度不断加大,货币逐渐资本化,并衍生出各种金融产品,商业银行逐渐出现。

然后我便观看了《通货之殇》。通货膨胀尤其是恶性通货膨胀给人类带来了混杂不堪的社会无序和难以磨灭的身心创伤。德国几十亿马克的货币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也让我明白了有很多钱的人不一定很富有。当钱不值钱是,人们甚至那它来烧火,这也让我感到异常震惊。

纪录片《家园》观后感 篇8

在最后一次环境保护课上,老师给我们看了一个极其震撼的纪录片叫做《家园》,看过之后我久久不能平静,我们每天生活的地球是如此的美丽,如此无私的施舍她的所有给她的儿女,就像一位母亲一样那么的无私,那么的爱她的子女。

在课后我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到家园是导演扬恩·亚瑟花了15年时间筹备,走访50个国家拍摄,由澳洲海底的大堡礁到非洲肯亚高原的乞力马扎罗山;亚玛逊热带雨林到戈壁沙漠;美国德萨斯州连绵不断的棉花田到中国上海的工业城镇。他旨在唤醒人类,希望我们能行动起来,保护美丽的大自然。

在其中我看到了人类的欲望有多么可怕,当场景从自然变作乡村,变作城镇,最终变成摩天大楼林立的钢筋森林的时候,我一时错觉,仿佛看到科幻片里邪恶力量切入的铺垫。广袤农场上的巨型收割机,拥挤不毛的人工牧场,铺满塑料的温室大棚,戴防毒面具全副武装的工人在喷洒农药,还有匀速摆动的石油开采机——这一切带给我们生存下去的安全感。这些画面令我陌生和震惊,以及反胃,我想起那些科幻题材里毁灭地球的邪恶外星生物了。生命的长度和广度有限,欲望却从来没有限度,那些表面正当的专注力以耗费一切有可能利用的能源和资源为代价,就应当被称作狭隘和残忍。看似合理的出发点演绎出荒谬的结果。影片叙述,人类为了抵抗饥饿砍伐森林进行耕作,为了填饱更多人的肚子利用石油发展现代农业,现代农业50%的产出

没有用来救济饥饿边缘的贫民而用来生产肉类和制作新型燃料,为了满足食欲耗尽地球几十亿年的积蓄。这很可笑可我一点也笑不出来。惨象和悲剧就摆在眼前。和谐结束在人类出现之后,野蛮出现在文明璀璨之后。我们批判法西斯主义的灭绝人性,却在对大自然剥削屠杀斩尽杀绝的时候毫无愧疚羞耻。

我们自导自演倾情奉献了这出悲剧,那么是不是也要手牵手肩并肩悲壮地写一篇感天动地的墓志铭然后慷慨赴死呢?上帝又要发笑了。没有人可以逃脱罪责,即使在无意识的状态。这是我们的家园,以大自然为宏观的视角,一切狭隘的民族主义国家观念利益冲突都将失去意义。生态的毁灭必然造成饥荒、贫穷、土地与人口的冲突,以及战争,人道主义危机,复活岛的寓言将会在更大的舞台上重演。地球很美有赖于我们所有人拯救地球,从身边事做起。让我们来行动,不管什么非政府组织,不管什么国家政策,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因为我们已经没有时间悲观:

1、节约用水用电,水主宰着地球,而电消耗着地球。

2、少吃肉,因为它们的生产消耗更多的水和非再生能源。

3、不盲目消费:

一年也穿不几次的满柜子的衣服。

冰箱里过期的、坏掉的食品。

为了攀比、虚荣心、被所谓时尚绑架而购买的手机、MP4、电脑等等,常常没有坏就被换掉,只因为他们过时了。

看看你自己家里有多少用不着的东西,那是你的欲望,也是从地

球上扒下来的血肉。

现在还有很多人,食不果腹,衣不遮体,他们饥饿、贫穷,也有很多人他们叫嚣着减肥,忍受着高血脂、高血压等富贵病的折磨,还有一些人穿皮草、购买不可思议的奢侈品。我们又是哪些人?又该是哪些人?

4、其实我们很渺小,飓风、海啸、干旱、洪涝我们无力抵抗。

5、单面的纸反面接着再用,水笔用完了只换笔芯就可以,少用一次性的物品。同时也是支持环保工作。不乱扔垃圾。如果家里有书本、干净的衣服要扔掉,可以整理起来,寄给一些贫困的地方。

6、如果不是非常非常需要汽车来代步,暂时不要买汽车,它所耗的汽油和对空气的污染都很大。说不定在不久的将来会发明太阳能汽车,到时又要更新换代,得花不少钱。

7、如果可能,每年种一颗树,种不同的品种,不要让我们的树木最后被棕榈树、桉树所取代。

纪录片《力量》观后感 篇9

《力量》这部纪录片运用真实的历史文献资料和亲历者叙述的方式,讲述了沂蒙山区人民为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做出的巨大贡献,讲述了历史革命中人民与党的血肉之情。

用肩膀搭起解放军过河“桥梁”的伟大沂蒙女性、在革命中“最后一口粮食送前线,最后一个儿子送战场”的沂蒙人民、可歌可敬的沂蒙六姐妹和沂蒙母亲们……

纪录片中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支前故事,一段段荡气回肠的英雄事迹,在当事人饱含泪水的述说中,感动的我热泪盈眶。在那个炮火纷飞的年代,我们党的军队,在小米加步枪这种装备极为落后的情况下却战胜了军事力量极为强大的日本侵略者,战胜了装备精良、拥有飞机大炮加牛肉罐头的国民党军队。靠的是什么?靠的不是过硬的军事技术,不是先进的军事设备,靠的是军民之间打不断的血肉情。特别是解放战争,是人民群众用小推车退出来的、是人民群众用小米喂出来的、是人民群众用担架抬出来的!靠的是人民群众最无私的奉献和极其巨大的牺牲精神!正如《力量》中罗东进同志说的,我党不是用60万军队打败了国名党80万军队,而是我党还有百万的人民在支援着我们。

回顾历史,才能让我们更好地认清现实。《力量》带给人的不仅仅只是感动,更多的是心灵的震撼,我们要缅怀先烈,追思英雄,“以史为镜”。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得民心者得天下。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创造者。”纵观共产党成立之初到共和国的建立,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根本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是我们党长时期在敌我力量悬殊的艰难环境里进行革命活动的无比宝贵的历史经验的总结。中国共产党正是因为坚持了群众路线,时刻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心上,才能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

人民群众依然是我们党执政的力量源泉。深入群众鱼得水,脱离群众树断根。沂蒙山区的人民只是一个缩影,沂蒙精神的传承与发展,印证着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那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任何时候党都要把人民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

时代在变,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没变。然而在改革开放的今天,确实有部分党员干部在物欲横流中迷失了方向,在声色犬马中脱离了群众,忘记了党的根本宗旨。北漂小伙儿六次出入公安部门办护照,怀孕四个月孕妇跑20趟办准生证,这样的例子不在少数,党的干部怎样对待群众,是一个关系到党的执政地位和生死存亡的大问题。我们党的执政地位来之不易,更不是一劳永逸的。要想赢得人民群众的长期拥护,就要充分地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真心做人民群众的公仆,切实为人民群众谋利益。

纪录片《高考》观后感 篇10

如何形容父亲在盖房子时的辛苦?在我给大家展示的那篇作文中。一个学生写到父亲在盖房子之后,整个人都瘦了。在那部纪录片中,如何形容会宁县的贫穷,我觉得贴切的一句话就是一个在高考体检之前,一群高三的学生居然都没有见过血压测量仪的地方。

通过观看纪录片,我们得知刘洋洋的奶奶是因病去世。一般来说,农村的老人哪怕年龄很大,也会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农活。刘洋洋的奶奶何尝不想为孙女的学费和生活费尽自己的一份力,但年迈重病她实在无法劳动。为了解决孙女的学费和生活费的问题,她唯一能做的就是放弃治疗,省下所有的医疗费。这种做法极为悲壮,极为残忍,是一种伟大的自我牺牲。每天因病痛苦呻吟的奶奶,想念孙女的方式只能是拄着拐杖,坐在家门口日夜盼着孙女能考上大学。她也确实凭借顽强的意志力一直撑到了孙女考上大学。

在高三冲刺阶段的刘洋洋,学习状态不稳定的原因就是她非常想念奶奶,甚至她去了心理咨询室求助,可见她想念奶奶的程度之深。

很多影视剧中,惩罚神仙的严厉方式就是将它贬下凡间,可见人世本就是痛苦的。刘洋洋与奶奶都非常想念彼此,但生活总是掺杂着种种无可奈何。刘洋洋的学习成绩不稳定,班主任是知道原因的。所以我们可以设想,在高三冲刺阶段,为了减轻刘洋洋的心理负担,班主任和刘洋洋的叔叔很有可能都隐瞒着她奶奶的病情,应该是很少或者几乎没有让她与奶奶通过电话。所以,奶奶才说了那一句:“我梦见洋洋打来电话……”然而,这终归只是一场梦。

整个纪录片中,奶奶总是重复那句话:“洋洋要考上大学,看我能不能等住。洋洋考上大学。我死了也就放心了……”

奶奶病逝于刘洋洋考上大学之后的两个月。

其实刚上大学的前两个月是非常忙碌的,加之刘洋洋家庭贫困。估计刘洋洋大学临走时,与奶奶见的便是最后一面。然而刘洋洋临走时说给奶奶的那些话,却因为奶奶耳朵不好,没有听见。

影片中的那个男人是刘洋洋的叔叔。刘洋洋的母亲在她出生十天时就离开了。而刘洋洋一直叫他父亲,可见他对刘洋洋付出了很多心血。他为了给刘洋洋凑够大学的学费、生活费。卖了家里的羊、洋芋。在卖洋芋时,明知那时价格不好,但依然要卖;在卖羊时,老实巴交的他不知如何讨价,只好将羊贱卖。这一切,都源于他对刘洋洋的爱。

刘洋洋的班主任,他说他哥哥当时成绩比自己好,但为了给弟弟凑学费,他选择辍学打工。这同样是一种亲情的体现。

求人借钱这件事,对于一个大男人来说是难以启齿的,但为了刘洋洋上大学,他已经放下了面子,两次进城求助刘洋洋的姑姑。然而刘洋洋的姑姑并没有借多少钱给他。在我看来,她借多借少,或者不借,都情有可原,因为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刘洋洋的姑姑家也有两个儿子即将成家,要买房。

无奈之下,刘洋洋的父亲只好在银行贷款。

刘洋洋的父亲其实一直在奋斗着,只是被我们忽视了。他家里养着五个上学的孩子。收入来源仅限于搞养殖和种洋芋。在银行人员过来核查他们家的资产时,发现那辆已经开了五年的三轮车,居然保存得那么新。银行人员说了句:“看来你真是一个非常细心的人。”这一点令我印象很是深刻。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刘洋洋吃尽苦难,终于考上了陕西师范大学。学校奖励了她9000元,并且享受国家政策扶持,极大地解决了她的学费和生活费的问题。

明明已经考上陕西师范大学的她,依然说她没有发挥好。可见她的学习成绩非常优秀。

当大学录取通知书到来之后,虽然家中贫寒,刘洋洋的父亲还是花钱宴请亲朋好友来家里庆贺。刘洋洋考上大学,圆了她自己的梦,圆了父亲的梦,也圆了她奶奶临终前的梦。

刘洋洋是千千万万寒门子弟的一个代表,她证明了一个人即使贫寒至极,但依然可以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改变命运,正所谓“自助者天助也”。

还有纪录片刚开始时,全校学生在凌晨5:30就纷纷到校晨跑的情景,在校园各处疯狂背课文的情景,那是一种不甘命运,燃烧青春,热血澎湃,拼尽全力的学习状态。我历历在目,深受感动。

纪录片不同于电影,完全是对生活真实的记录。从始至终,记者没有说过任何一句话,全部是人物真实对话与经历。纪录片中的他们,像极了《送东阳马生序》中作者宋濂的情景,而现在的你们像极了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的太学诸生。

除了斗志,你们什么都不缺。

今年,由于疫情原因没有举行中考百日誓师大会。那天晚上的视频,实际上就是一种在各自内心深处誓师的方式。

刘洋洋为了爱她的人而努力奋斗,爱她的父亲同样为她努力拼搏,爱她的奶奶为她节省钱财,放弃治疗,并且一直撑到她考上了大学。

你也一样,爱你的家人也在为你努力拼搏,你也应该活得更勇敢一点。

打王者荣耀时,水晶快被敌人摧毁时你都要誓死一战,那为何在距离中考还有几十天的情况下,你就要提前发起投降?

你这一年的奋斗过程,虽然没有人拍摄,但同样是一部可歌可泣的,感天动地的中考纪录片。

纪录片《信仰》观后感 篇11

历史文献纪录片《信仰》以党的90多年历程为背景,以理想信念教育为主题,分“只要主义真”“壮志换新天”“时代先锋行”三集,通过讲述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优秀共产党员坚持理想信念、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的故事,阐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核心价值观。

纪录片中,几代共产党人秉持共同的信仰,在革命战争、在建设新中国、在改革开放经济建设中,用一生去践行自己的信仰,坚守自己的精神家园。红34师师长陈树湘“断肠”坚守自己的信仰;朱光亚、钱学森等一批科学家用“两弹一星”实践自己的信仰!王进喜用滚滚的黑色石油践行自己红色的理想!小岗村的脱贫致富就是沈浩的信仰!杨善洲用22年的时间,驻守荒山,直至把它变成一座青山留给后人„„透过他们,我看到,信仰不是纸上的字,不是口中的话,而是具体的行动,是坚实的脚步,是不变的目标!

如今,身处和平年代的我们,固然无需再用抛头颅、洒热血的悲壮来坚守自己的信仰,那么,我们该用怎样的行动来践行信仰呢?我认为:

践行好信仰就是要坚定信念,志存高远。当今世界日新月异,我们国家综合国力、经济规模、国际影响与日俱增,但理想信仰、精神追求、道德文化等软实力与高速发展的社会经济还不相匹配。新时期的中国共产党正经受着前所未有的考验。当前的社会可能是不完美的,但这正是我们共产党人应当坚持信仰和理想的理由,而不是放弃信仰和理想的道理。社会上的阴暗面和腐败现象,人们对共产主义的怀疑,误解和动摇,以及敌人的反对,这些都是自然的事,都是摆在共产党人面前的斗争任务。作为一名共产党员,要坚守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并使这种崇高的信仰转化成内心的自觉,变成“真信”、“真学”、“真作为”的行动。践行好信仰就是要善于学习,勇于创新。我们要向书本学习,向前人学习,多看《信仰》这样优秀的纪录片,在历史轨迹中将它们串联,从而获得感性、生动的理解。要向实践学习,深入基层,融入社会,在实践中不断历练,积累实现信仰所必须的人生经验;要加强创新意识,激发创新活力,在工作中实践,在实践中创新,不断发展和提高自己。

上一篇:仪电部工作职责下一篇:与奉献有关的格言警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