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科建设

2024-07-05

急诊科建设(共8篇)

急诊科建设 篇1

2013年急诊科重点建设计划

急诊科是医院面对社会公众健康突发事件的前线,也是医院社会服务的窗口。随着社会、经济、科技的迅猛发展,健全和发展各城市、各医院的急救急诊医学已成为当务之急。因此建设有包头特色的急救急诊医疗体系,巩固和发展现有模式的优势,充分吸收国内外急救急诊医疗体系院前、院内紧密联系的特点,贯彻院前急救普及化、院内急救专业化,体现时间就是生命这一根本特点。为此,具体计划如下:

一、人才引进

(一)总体人才引进目标

引进具有学术带头人或学科带头人发展潜能的急救全科人才。

(二)基本人才引进要求

1.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热爱医学事业,具有崇高的理想和社会责任感,具有正确的价值观,能为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履行职责。

2.具有良好的职业态度和伦理道德,崇高的敬业精神,优良的医德医风,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较强的协作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勤奋踏实,坚持真理,崇尚科学,追求卓越。

3.具有较强的临床思维和分析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规范的临床技能,能独立处理常见病和多发病的诊断和治疗及处理意外伤害等重大

灾害的应急能力。

4.具有较强的信息处理能力,富有批判性思维和创新精神,能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具有较强的医学科学研究能力、教学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以及较强的自我知识更新能力和自我发展潜能,具备竞争的实力。

5、学历要求:

医生:研究生、本科毕业 护士:大专以上学历

三、科室建设

(一)建立急救病房

当医生根据急诊病人的病情认为可暂不需要住院治疗,但回去又有可能发生意外者,或者一时难以确诊的病人,可留在急诊病房观察和进行短期治疗。心血管急症是急诊科的常见病,常常在向二级科室转诊的过程中耽误了治疗而影响病人的预后,急诊病房的建立也可使危重病人得到及时的治疗提高抢救成功率,如急性心机梗塞患者,由120接入诊室后即可行溶栓治疗,从而提高病人生存率。

实施措施:

1、病房增设管道吸氧、吸痰设备及输液天轨。

2、预计设立病床15张,配备医生5人,护士15人。

(二)建立急诊ICU 急诊ICU是根据急诊科工作性质和特点而建立的,收治严重创伤、随时有生命危险或病情重笃、不易搬动、需要监护抢救的病人。急诊ICU的出现,形成了院前救护、急诊科急救与急诊ICU三位一体,连续的、不间断的救护系统。使急诊科不仅停留在一般抢救水平上,而且承担起对各种创伤、休克、出血等危急重症病人的救护以及多器官功能障碍病人的早期诊断、监护和治疗工作。

实施措施:

进一步完善ICU设施。

(三)加强急诊外科工作

鉴于目前绝大多数医院急诊科的外科力量相当薄弱,应引起特别重视,再也不能使急诊科停留在目前只能“诊”不能“治”的阶段。事实上,在急诊科危及生命而需立即应急处置者,以外科急诊病例较内科为多,故急诊手术室接收急诊外科的危重症病人,经过抢救和初步处理后,对需要手术挽救生命者,应安排在急诊手术室手术。术后入急诊科ICU或急诊病房,也可进入各科病房。

实施措施:

1、建立急诊外科手术室。

2、改善处置室设施。

(四)完善急诊科设置建设

急诊科应设置放射室、药房、实验室,或与急诊科设在邻近的同一平面,距离较近,基本上形成独立单元,避免病人及家属来回走动,并设有坐椅,便于等候并提供24小时全天候服务。

(五)规范抢救室

1、应有足够的空间,约60平方米,便于各种抢救活动。

2、增加三台抢救床。

3、增加两台多功能救护车。

急诊科建设 篇2

1 急诊能力

急诊能力是在完成急危重病情救治时所必需的主观条件。能力是直接影响活动效率,并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总是和人完成一定的活动相联系在一起的。离开了具体活动既不能表现人的能力,也不能发展人的能力。能力有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特殊能力是指人们从事特殊职业或专业需要的能力。急诊能力即为一种特殊能力。综合医院急诊能力需要通过持之以恒的训练和培养。

2 加强综合医院急诊能力建设的重要性

近年来,我国急诊医学有了明显的发展,使人们的生命安全得到了有效保障。急诊科作为一个独立学科,配有固定医护人员,确定了急诊科模式和急诊科功能,建立了各种急危重症救治绿色通道,更新了先进急救设备,改善了就诊环境。尽管如此,急诊能力建设仍是综合医院一项常抓不懈的工作。只有不断加强急诊能力建设,全面提升急救水平,才能为挽救生命提供及时、安全、有效的绿色通道。

3 急诊能力建设实践

3.1 加强急救人员梯队建设

医护人员是急诊最重要的人力资源[1]。急诊能力由这些人员的综合能力所体现。因此,人员梯队建设是提高医院急诊能力的核心。医院及科室应制定人员梯队建设近期和长期计划,做好急诊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工作,保证急诊人才在数量、质量、学历结构、综合素质、年龄段及职称的合理配置。为在职急诊医生的专业进修提供支持。鼓励有一定临床经验,热爱急诊事业,有高度责任感,敬业精神和奉献精神的年青医生从事急诊工作,稳定现有急诊医疗队伍[2]。

3.2 成立急危重症救治小组

急救医学是一门综合的边缘学科,需要一批训练有素、具备多学科知识、掌握基本生命支持技术并在某方面有专业特长的急救专业人员[3]。由于综合医院急诊科医生和专科医生各有所长和不足,所以,有必要成立急危重症救治小组。专业特长互补,协同救治。此小组包括内科急危重症救治小组和创伤救治小组,它们是医院急危重症抢救工作的核心。承担医院接收成批伤员救治工作的指导,应对集体中毒、集体外伤、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救治,对昏迷、严重外伤等诊断不明的急危重症进行联合会诊,确保及时、有效救治急危重症患者。救治小组成员应具有副主任医师及以上职称。内科救治小组成员来自急诊科、心内科、呼吸科、消化科、神经内科、肾内科、重症监护室。创伤救治小组成员来自急诊科、普外科、骨科、神经外科、泌尿外科、胸外科、麻醉科、重症监护室。设立救治小组成员联系簿,保持通讯畅通和及时到岗。定期召开工作例会,加强科室间交流和协商。医政部门负责救治小组的管理工作,根据急诊需求及时启动救治小组成员投入救治工作。近年来,急危重症救治小组成功参与救治了大量各种原因导致的多发创伤、集体外伤、中毒患者,以及原因不明的急危重症患者。

3.3 提高对急诊患者分诊和判断能力

急诊患者的分诊应根据生命体征(神志、血压、血氧饱和度等)进行病情分诊,即急危重症、重症和一般患者,并进入不同的救治途径。急危重症患者直接进入抢救室,进行腕带识别,接受心肺复苏等救治和生命体征监护。重症患者立即开放静脉通路,监护生命体征,进行相关检查。一般急诊患者进入挂号、分诊、候诊、诊治、离院的就诊途径。急诊布局应该满足上述病情分诊的需求,标识清晰。不同救治途径安排相应急诊医护人员,进行分区、分组管理。

患者的症状是来急诊看病的主要原因。医生应根据这些症状作出准确判断。不同的症状反映不同的疾病,一个症状可在诸多疾病中出现,一个疾病又可产生多种不同症状,一个症状可能反映多个系统、器官的疾病,进而涉及临床多个专业及科室。扩大对症状的临床思考是临床诊断和处理的首要前提。急诊患者多数表现为急、危、重症,且病情变化大、发展快。要求急诊医生要有敏捷的临床思维、科学的处理方法、跨学科的全科医师知识和技能,掌握现代急救设备和急救药物的使用。临床思维的建立来源于真实病史的采集,来源于多参加临床实践,不断总结自己和学习他人的经验、教训,来源于医生综合素质的不断提高。

3.4 建立急诊病例讨论制度

急诊医学是一门解决急性病和危重病的学科,像医学领域中所有专业学科一样,临床的经验和教训需要专业人员来分析和总结,这是发展和提高每一学科的必要条件之一。急诊病例讨论为专家介绍经验搭建平台,为年轻医生成长创造条件。将急诊病例讨论纳入继续教育培训项目。制定讨论计划,做好组织工作,每1~2个月开展一次病例讨论。病例讨论内容以回顾性分析急救成功或失败的病例为主,结合病理结果、手术中所见或尸解结果指导急危重症诊断方向和救治的判断,侧重启发和讨论。最后由专家点评讲解。近年来,我院组织了“根据尸解结果回顾性分析猝死患者的救治过程”、“根据手术结果分析各种腹痛病例的诊断缺陷”、“急腹症的早期鉴别诊断和处置”等系列急诊病例讨论。通过定期组织病例讨论,强化参加急诊工作医务人员的急救意识;提高医务人员对急危重症患者病情的鉴别诊断能力;强化急诊工作中的法律意识;强调依法、科学、及时、准确地救治患者。

3.5 组织全院医务人员学习急救知识和参加急救技能培训

急救知识和急救技能是每位医务人员应掌握的“三基”内容之一,是医院整体急诊能力的基础。医院将急救知识和技能培训纳入卫生技术人员继续教育项目,明确培训近期目的和远期目标,使之制度化、长期化、规范化。充分利用医院急救人才优势,组建培训师资队伍。在主管部门组织下,制订培训计划和考核方案,每年定期组织培训和考核。在全院医务人员急救知识和急救技能普及培训的基础上,对急诊科、监护室、手术室等重点科室医护人员进行高级心肺复苏技能培训,达到知识更新,技术娴熟。通过几年不断的培训,我院培养了一支经验丰富的师资队伍和反应迅速的急救专业队伍,是医院急诊能力的宝贵储备。

3.6 开通院内急救“120”

医院是一个高危人群聚集的地方。院内患者突发意外事件的抢救不仅是医院安全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医疗质量的重要体现[4]。为此,医院制订了《门诊紧急意外事件的应急预案》,确保进入医院的每一位患者当出现心脑血管意外时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医院明确规定,由急诊科承担院内意外事件的救治工作。开通急救电话8120,急救人员24小时值守。配备外出急救包,内装心电监护仪、除颤器、气管插管、简易呼吸器、便携式氧气瓶、急救药品。专人负责维护急救设备和药品,随时保持备用状态。院内任何地点发生突然晕倒等意外事件时,现场医务人员立即拨打8120,或报告门诊部,启动院内“120”。现场医务人员同时就地采取徒手心肺复苏,争分夺秒抢救生命,待急救人员到场后协助救治。近年来,每年在门诊就诊、候诊的患者均有突然晕倒的事件发生。多为70岁以上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就诊时没有家人陪同。经过心肺复苏、机械通气、开放静脉通路等救治后,多需要心内科、神经内科等多科医生联合抢救。实践证明,开通院内急救“120”是医院急诊综合能力的体现,是确保院内安全的重要举措。

3.7 加强法律意识和法律知识教育

急诊工作不仅是救死扶伤,而且包含大量法律资讯。医护人员只有知法、执法,才能在救死扶伤中更好地诠释人道主义,用法律保护、尊重人类生命和健康。医院有关部门定期组织对医务人员进行法律常识、相关条例的继续教育活动。通过宣传普法,规范依法执业,吸取案例教训,提高医务人员法律意识,发挥法律在急诊工作的指导作用。

3.8 急诊医疗质量监管

急诊医疗质量监管是体现医院管理、确保急救水平的重要举措之一。医院确定急诊工作分管部门,逐步建立急诊医疗质量监管体系,明确急诊医生准入标准,监督参加急诊工作人员资质,定期检查各科人员急诊呼叫到岗时间、首诊负责制、依法执业情况等。成立急诊医疗质量专家组,建立急诊医疗质控评价标准。依托信息化建设平台,促进急诊质量控制与管理。定期检查急诊病历及处方书写质量、抗生素分级使用管理。建立急诊例会制度,及时反馈急诊医疗质量检查结果,进行质量分析,集中解决主要问题,推广经验,促进整改。组织急诊疑难病例讨论、死亡病例讨论和急危重症抢救,提高急危重症救治能力。建立急诊病患满意度调查制度,定期组织满意度调查,从患方角度客观反映急救质量及服务缺陷,有利于全面提升医院急诊能力建设。

3.9 建立医院急诊工作会议制度

急诊工作涉及全院所有相关科室,急诊能力的建设有赖于急诊科和各专科的发展和进步。医院应每年定期召开急诊工作会议1~2次,邀请主管院长、科主任共同参与医院急诊工作。总结急诊工作成效,商讨面临问题,明确发展方向,制定进一步工作方案。急诊工作会议旨在以病人为中心,加强急诊能力建设,注重急诊质量、安全与服务,促进科室建设,有利学科发展。

急诊能力建设是综合医院管理和学科建设的永恒主题之一。急诊能力建设涉及医院诸多临床科室、管理部门和工作环节,体现医院的整体实力。加强急诊能力建设是医院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之一。

参考文献

[1]于学忠,郭树斌.关于建立急诊质量控制体系的探讨[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7,23(2):128-130.

[2]柯蕾,严光.急诊急救医疗中质量管理问题的分析与对策[J].中国医院,2006,10(12):17-20.

[3]丁颖铭.急救医疗一体化服务模式的探索[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8,24(8):542-543.

急诊科的建设与管理 篇3

急诊科是近20年来兴起的一门多个专业临床独立学科[1],它具有应急性、综合性、风险性和不间断性的特点。它不仅独立,而且跨多专科;不但涉及医院急诊,还延伸到院前现场急救;不仅要急诊抢救,还需监护危重病症[2]。因此,需要构成一个院前急救、院内急诊和危重监护的完整急诊医疗体系。在此,结合我院急诊科的急诊模式及工作实践谈谈急诊科的建设与管理。

1国内急诊急救现状

急诊是医院的重要窗口,急诊医疗服务质量的好坏,直接体现了医院的综合水平及文明程度,急诊救治水平的高低则直接关系到急诊患者的生命安危。全国大部分地区的绝大部分医院都建立了急诊科,部分医院有急诊ICU。

我国的急救中心模式繁多,尚无独立的创伤急救系统,创伤患者的救治和常规急救患者一样,由急救中心承担[3]。从1982年卫生部颁布急救中心的建设标准以来, 医疗高层管理者也一直在探索急救模式的运作问题,由于受各地区人口、经济情况、地理位置等多种因素影响,目前我国急救中心的运作模式主要有以下3 种[4]:

独立型急救中心(也称北京模式):代表是北京急救中心。急救中心设有医院、病床,患者可以就近转送,也可以接回急救中心治疗,同时配备重症监护床和抢救室,因此可以独立完成创伤急救的所有任务及功能。

院前型急救中心(也称上海模式):代表是上海急救中心、武汉急救中心。急救中心主要是院前急救、出诊为主,设有急救分中心,患者就近转送,急救中心没有医院, 采用"统一指挥、分散布点、就近出车、分层救护"的院前急救模式。

指挥型急救中心(也称广州模式):代表是广州急救中心。急救中心主要以接急救电话、指挥为主,院前急救、出诊任务依靠调度管辖区域内的就进医院完成。急救中心没有医院,工作人员较少。主要通过组成一个以"统一指挥、依托医院、分片负责、专科出诊"为特色的院前急救医疗网络。

目前各地区医院的急诊急救模式比较混乱,各地由于各自面临的具体情况不同没有统一的运作模式与具体实施的管理方法。

2我国急诊急救管理存在问题[5]

2.1 在学科定位和建设模式上还缺乏清晰的统一认识:急诊医学作为一门新兴的临床医学专业, 在国内各家医院发展很不均衡, 急诊医学的任务和专业服务范畴也不尽相同, 学科定位十分模糊,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科室带头人和医院管理者的主观意志。尽管近年来急诊科的地位有了一定的提升,大家对急诊科也多了一些了解,但是这还远远不够。因为急诊学科定位和建设模式上的不确定势必导致学科建设目标上的不确定, 会直接影响急诊医学的发展。所以必须首先在学科定位上找准急诊医学的位置,明确急诊医学的发展方向,不断推动急诊医学的发展。

2.2在医师队伍建设上还缺乏合理的专业结构和高素质专业人才:急诊科医师人才输入缺少专业渠道, 绝大多数来自其他专业发展受限或研究生毕业留不到本专业而调人的医师, 很难达到专业结构的合理, 也难保证具备良好的素质。这就形成了急诊科医师大都是从事其他专业医师的现状。由于当初从事急诊专业的被迫性和急诊专业自身的局限性, 很多医师不安心急诊专业, 有的甚至当作跳板, 再考原来专业的研究生而离开急诊。医师队伍不稳定和结构不合理, 甚至专业人才的缺乏直接影响急诊的救治能力和医疗水平。在专业队伍中还存在协作能力差、团队精神不强等问题。

2.3 在救治流程上缺乏有效组织和全面协作以及科学规范:急诊部"急"在很多医院普遍存在,先挂号后抢救,先交费后检查,在很多医院看作是天经地义;多次交费,推着患者到处检查也是熟视无睹。医师各扫门前雪,不愿多承担一点风险和责任也视为理所应当;工作忙乱无序也被认为情有可原, 这些都反映出在急诊流程管理上的一些问题。救治工作缺乏有效组织和有机协调、合理分工, 互相推诿现象时有发生。急救设备管理不到位, 不能处于随时使用状态。抢救技术操作不熟练、不规范, 直接影响救治工作质量和水平。

2.4在学术科研上缺乏高水平论文和高档次科研成果:由于急诊医师的素质和急诊科的特殊性质, 加之缺少个人自身努力和科研的团体氛围, 长期以来科研工作一直是急诊科的薄弱环节, 在高级职称医师中无论文、无课题、无成果的"三无"人员比例还很高。缺乏高层次急诊医学拔尖人才, 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人才培养和学科发展。

2.5 在科室管理上缺乏科学手段和运行机制:急诊科在医院的隶属关系上也比较混乱, 有的归医务部(科)管理, 有的归门诊部管理, 有的作为临床科室由医院直接管理。这也反映出对急诊科定位的不同认识。隶属关系不同, 管理的力度和效能也不同。急诊科的管理与其发展相比, 相对滞后。在人员管理上涉及科室多、专业多, 还做不到全面统管; 在流程管理还做不到方便、快捷;在业务管理上还做不到科学设置;在质量管理上还没有制定出令人信服的全国统一的急诊急救质量管理标准和质量控制办法。

3结合本院情况,对急诊科建设与管理的思考

3.1 明确急诊科的诊疗任务,确定急诊模式:急诊科是医院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危重病抢救的重要场所,其任务主要是处理和研究各种急性病,慢性病急变及急性创伤、意外事故及发生的急性器官功能衰竭的治疗和抢救等问题。因此,其工作要求立足对危重病人争分夺秒的抢救,以维持病人的生命,为进一步治疗创造条件,奠定基础。我院急诊科根据医院的特点,在建科过程中纠正了急诊科在2009 年以前急诊科只是"转运站",外科医生只会清创缝合,内科医生只会处理一些内科常见疾病的做法。自20099 年开始设置专职科主任,固定内、外科医师。急诊科有急诊内外科病房、急诊手术室、急诊ICU 等,为急诊病人诊断治疗、手术、监护创造了条件。我院初步形成了能独立完成诊断、治疗、小型手术和抢救任务,与专科只有会诊、协作关系的自主型急诊科。

3.2 增强技术力量,提高抢救成功率:发挥综合医院急诊科的作用,就应在疾病的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抢救成功率、手术成功率上下功夫。这就要求急诊医师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抢救技术,并积极应用先进仪器和先进技术,如心脏心肌梗死的急性溶栓、心脏泵、心脏起搏器;急性脑卒中的选择性溶栓治疗;呼吸衰竭应用呼吸机辅助呼吸,无创通气,改善缺氧状态;急性肾衰和中毒的透析治疗;急诊手术开展就地救命手术等,为危重病人抢救成功提供更多的机会。

3.3 结合临床实践开展科研、教学工作,突出急诊医学特色:急诊科不仅参与大量的临床工作,而且还应有针对性和有目的性较强的科研和教学工作。目前国内外急诊医学研究的课题主要集中在如何有效地实施现场急救,包括心、肺复苏和生命支持系统的临床和基础研究;如何提高对危重病症患者的诊断、监测和治疗水平;如何建立有效的急诊医疗体系及培养急救医学人才[6,7]。

3.4 提高急诊科管理水平,促进急诊医学的发展:急诊科要发展,首先要提高急诊科的管理水平,需要有完善的基本管理规则和各种规章制度,如急诊科各类人员的职责、首诊负责制度、疑难危重病人三级查房制度和规范化抢救预案等。再次还应随着急诊医学的发展引用高科技管理手段,如现代通讯技术、计算机技术和电子技术等。

对急诊急救工作的安全管理是医院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医院管理的行政工作者不可忽视的重要工作。我们从上可以看到, 急诊科危急重症患者的管理涉及面相当广泛,要搞好这项工作必须抛弃凭直观经验的传统方法,并逐步将安全管理工作纳入系统化、制度化、标准化、规范化、科学化的轨道。总之,只有加强内部管理,向管理要质量,向管理要人才,向管理要效率。这样才能让患者满意,不断促进急诊医学发展。

参考文献

[1]籍文强,侯云生.急诊医学的特点与发展方向[J].临床误诊误治,2004,7(17):464-465

[2]矫向前,沈洪.综合医院急诊科的建设与管理[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0,(07):57-58

[3]岳茂兴,创伤现场急救目前存在的问题与治疗新模式[G].2006,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灾害医学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第三届灾害医学学术会议:36

[4]岳茂兴,创伤现场急救与治疗新模式[G].第四届全国灾害医学学术会议,2007(13):2635

[5] 王珍.与时俱进做具有现代理念的急诊医生探讨[J].中国误诊学,2006,6(13):2635.

[6]何明丰,张英俭,刘绍辉.市级中医院院前急救模式探讨[J].岭南急诊医学杂志,2006,(06):448-449

急诊科建设 篇4

一.指导思想

继续认真贯彻落实医院“医疗质量万里行” 暨“医院管理年” 活动实施方案,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坚持“以病人为中心,质量至上,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 的方针,围绕落实医院管理年活动,进一步加强急诊科建设,加强医疗质量与医疗安全管理,不断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效率,努力为病人提供安全有效方便及价廉的医疗服务。

继续发挥中医医院特色,提高疗效,促进发展,深化改革,加强管理,充分发挥中医医疗体系的整体管理功能,在急诊建设上进一步突出中医药特色,发挥中医药优势,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优质的中医药服务。

二.目的要求

1.急诊科室重点抓以“医疗,护理质量”为中心,努力提高医务人员业务水平和管理水平,重点突出抓急诊病历书写及护理文书书写等文献资料。

2.急诊科医师要掌握中医基础理论,基本知识与其本技能,对本科常见病,多发病,疑难病和急危重症的中西医诊断与鉴别诊断的准确性不断提高。

3.要熟练掌握心肺复苏、气管插管、电除颤、溶栓术、动静脉置管术、心胸腹腔穿刺术、腰椎穿刺术、胸腔闭式引流术、三腔管放置术等技术。掌握安宫牛黄丸、紫雪丹、独参汤、生脉饮、参附汤等急救药物的使用。掌握针灸刮痧拔罐等中医急救技术。三.具体措施

1.建立健全并严格遵守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岗位职责和相关诊疗技术规范,操作规程,保证医疗服务质量与医疗安全。2.急诊科对危重急诊病人要按照“先及时救治,后补交费用” 的原则救治病人,确保急诊救治及时有效,加强急救绿色通道的建设,切实落实首诊负责制。

3.走一步规范医疗文书书写,杜绝医疗事故的发生,加强业务技术培训及疑难病例的讨论,发挥中医药特色,提高危重病人的抢救能力。

急诊科急诊急救技能培训 篇5

为加强我科医护人员急诊急救意识,提高急救技能,7月15日在急诊科主任姜明凤、护士长姜凤香组织下,我科全体医护人员进行了急诊急救技能培训。

此次培训内容包括徒手心肺复苏术、晕厥病人的急救、低血糖病人的抢救以及国内外急诊急救的新进展。培训过程中,科主任、护士长不怕辛苦、细心讲解、反复演示,力求科室每一个人操作规范。大家兴趣浓厚,认真练习,纷纷表示收获很大,达到了培训预期的目的。

急救技能是医护人员为患者提供医疗护理服务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交通运输多样化等因素的影响,急症抢救工作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急症抢救工作质量是衡量医院整体水平、服务质量、应急能力的一个重要标准,要求急诊医护人员必须具备专业的急救知识、精湛的急救技能,才能适应快速多变的急救要求。

急诊科制度 篇6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指导和加强医疗机构急诊科的规范化建设和管理,促进急诊医学的发展,提高急诊医疗水平,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根据《执业医师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和《护士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指南。

第二条 二级以上综合医院急诊科按照本指南建设和管理。

第三条 急诊科是医院急症诊疗的首诊场所,也是社会医疗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急诊科实行24小时开放,承担来院急诊患者的紧急诊疗服务,为患者及时获得后续的专科诊疗服务提供支持和保障。

第四条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加强对急诊科的指导和监督,医院应当加强急诊科的建设和管理,不断提高急救能力和诊疗水平,保障医疗质量和安全。

第二章 设置与运行

第五条 急诊科应当具备与医院级别、功能和任务相适应的场所、设施、设备、药品和技术力量,以保障急诊工作及时有效开展。

第六条 急诊科应当设在医院内便于患者迅速到达的区域,并临近大型影像检查等急诊医疗依赖较强的部门。

急诊科入口应当通畅,设有无障碍通道,方便轮椅、平车出入,并设有救护车通道和专用停靠处;有条件的可分设普通急诊患者、危重伤病患者和救护车出入通道。

第七条 急诊科应当设医疗区和支持区。医疗区包括分诊处、就诊室、治疗室、处置室、抢救室和观察室,三级综合医院和有条件的二级综合医院应当设急诊手术室和急诊重症监护室;支持区包括挂号、各类辅助检查部门、药房、收费等部门。

医疗区和支持区应当合理布局,有利于缩短急诊检查和抢救距离半径。

第八条 急诊科应当有醒目的路标和标识,以方便和引导患者就诊,与手术室、重症医学科等相连接的院内紧急救治绿色通道标识应当清楚明显。在医院挂号、化验、药房、收费等窗口应当有抢救患者优先的措施。

第九条 急诊科医疗急救应当与院前急救有效衔接,并与紧急诊疗相关科室的服务保持连续与畅通,保障患者获得连贯医疗的可及性。

第十条 急诊科应当明亮,通风良好,候诊区宽敞,就诊流程便捷通畅,建筑格局和设施应当符合医院感染管理的要求。儿科急诊应当根据儿童的特点,提供适合患儿的就诊环境。

第十一条 急诊科抢救室应当临近急诊分诊处,根据需要设置相应数量的抢救床,每床净使用面积不少于12平方米。抢救室内应当备有急救药品、器械及心肺复苏、监护等抢救设备,并应当具有必要时施行紧急外科处置的功能。

第十二条 急诊科应当根据急诊患者流量和专业特点设置观察床,收住需要在急诊临时观察的患者,观察床数量根据医院承担的医疗任务和急诊病人量确定。急诊患者留观时间原则上不超过72小时。

第十三条 急诊科应当设有急诊通讯装置(电话、传呼、对讲机)。有条件的医院可建立急诊临床信息系统,为医疗、护理、感染控制、医技、保障和保卫等部门及时提供信息,并逐步实现与卫生行政部门和院前急救信息系统的对接。

第三章 人员配备

第十四条 急诊科应当根据每日就诊人次、病种和急诊科医疗和教学功能等配备医护人员。

第十五条 急诊科应当配备足够数量,受过专门训练,掌握急诊医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具备独立工作能力的医护人员。

第十六条 急诊科应当有固定的急诊医师,且不少于在岗医师的75%,医师梯队结构合理。

除正在接受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医师外,急诊医师应当具有3年以上临床工作经验,具备独立处理常见急诊病症的基本能力,熟练掌握心肺复苏、气管插管、深静脉穿刺、动脉穿刺、心电复律、呼吸机、血液净化及创伤急救等基本技能,并定期接受急救技能的再培训,再培训间隔时间原则上不超过2年。

第十七条 三级综合医院急诊科主任应由具备急诊医学副高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担任。二级综合医院的急诊科主任应当由具备急诊医学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担任。

急诊科主任负责本科的医疗、教学、科研、预防和行政管理工作,是急诊科诊疗质量、病人安全管理和学科建设的第一责任人。

第十八条 急诊科应当有固定的急诊护士,且不少于在岗护士的75%,护士结构梯队合理。

急诊护士应当具有3年以上临床护理工作经验,经规范化培训合格,掌握急诊、危重症患者的急救护理技能,常见急救操作技术的配合及急诊护理工作内涵与流程,并定期接受急救技能的再培训,再培训间隔时间原则上不超过2年。

第十九条 三级综合医院急诊科护士长应当由具备主管护师以上任职资格和2年以上急诊临床护理工作经验的护士担任。二级综合医院的急诊科护士长应当由具备护师以上任职资格和1年以上急诊临床护理工作经验的护士担任。

护士长负责本科的护理管理工作,是本科护理质量的第一责任人。

第二十条 急诊科以急诊医师及急诊护士为主,承担各种病人的抢救、鉴别诊断和应急处理。急诊患者较多的医院,还应安排妇产科、儿科、眼科、耳鼻喉科等医师承担本专业的急诊工作。

第二十一条 急诊科可根据实际需要配置行政管理和其他辅助人员。

第四章 科室管理

第二十二条 急诊科应当建立健全并严格遵守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岗位职责和相关诊疗技术规范、操作规程,保证医疗服务质量及医疗安全。

第二十三条 急诊科应当根据急诊医疗工作制度与诊疗规范的要求,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急救诊疗工作。急诊实行首诊负责制,不得以任何理由拒绝或推诿急诊患者,对危重急诊患者按照“先及时救治,后补交费用”的原则救治,确保急诊救治及时有效。

第二十四条 急诊应当制定并严格执行分诊程序及分诊原则,按病人的疾病危险程度进行分诊,对可能危及生命安全的患者应当立即实施抢救。

第二十五条 急诊科要设立针对不同病情急诊病人的停留区域,保证抢救室危重病人生命体征稳定后能及时转出,使其保持足够空间便于应对突来的其他危重病人急救。

第二十六条 急诊科内常备的抢救药品应当定期检查和更换,保证药品在使用有效期内。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等特殊药品,应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管理。

第二十七条 急诊科应当对抢救设备进行定期检查和维护,保证设备完好率达到100%,并合理摆放,有序管理。

第二十八条 急诊科医护人员应当按病历书写有关规定书写医疗文书,确保每一位急诊患者都有急诊病历,要记录诊疗的全过程和患者去向。

第二十九条 急诊科应当遵循《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及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加强医院感染管理,严格执行标准预防及手卫生规范,并对特殊感染病人进行隔离。

第三十条 急诊科在实施重大抢救时,特别是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或群体灾害事件时,应当按规定及时报告医院相关部门,医院根据情况启动相应的处置程序。

第三十一条 医院应当加强对急诊科的质量控制和管理,急诊科指定专(兼)职人员负责本科医疗质量和安全管理。

第三十二条 医院及医务管理部门应当指定专(兼)职人员负责急诊科管理,帮助协调紧急情况下各科室、部门的协作,指挥与协调重大抢救和急诊患者分流问题。

第三十三条 医院应当制定主要常见急危重症的抢救流程和处置预案,做到急诊科抢救关键措施及相关医技等科室支持配合有章可循。各类辅助检查部门应当按规定时间出具急诊检查报告,药学等部门应当按有关规定优先向急诊患者提供服务。

第三十四条 医院应当建立保证相关人员及时参加急诊抢救和会诊的相关制度。其他科室接到急诊科会诊申请后,应当在规定时间内进行急诊会诊。

第三十五条 医院应当建立急诊病人优先住院的制度与机制,保证急诊处置后需住院治疗的患者能够及时收入相应的病房。

第三十六条 医院应重视对急诊科的安全保卫工作,加强对急诊科的安全巡视,保证急诊科正常工作秩序。

第三十七条 医院应当根据急诊工作的性质和特点,对急诊科医务人员在职称晋升和分配政策方面给予倾斜。

第五章 检查评估

第三十八条 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应当设置急诊医疗质量控制中心对辖区内医疗机构的急诊科进行检查指导与质量评估。

第三十九条 医疗机构应当对卫生行政部门及其委托的急诊医疗质量控制中心开展的对急诊科的检查指导和质量评估予以配合,不得拒绝和阻挠,不得提供虚假材料。

第六章附则

第四十条 开展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地区,急诊医师应当经过规范化培训并考核合格。

第四十一条 承担核辐射及化学中毒等患者救治任务的急诊科,应按照有关规定配备相应防护设备和物品。

第四十二条 纳入院前急救网络并承担院前急救任务的急诊科,还应按规定配备相应的人员、车辆、设备和装置,按院前急救有关规定管理。

第四十三条 设置急诊科的专科医院和其他类别医疗机构参照本指南进行建设和管理。

第四十四条 本指南由卫生部负责解释。

第四十五条 本指南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首诊负责制

初诊的科室为首诊科室,首诊科室和首诊医师应对其所接诊患者,特别是对危、急、重患者的诊疗、会诊、转诊、转科、转院、病情告知等医疗工作负责到底的制度。

(一)首诊科室和首诊医师对其所接诊的诊断已明确的患者应及时治疗。若病情需要留观察室观察治疗的病人,首诊科室的首诊医师应将病历记录清楚后收入观察室,由观察室医师继续治疗。若需要住院治疗者,首诊医师在完成门诊病历记录后开具住院证,收住入院治疗。病房不得拒绝收治,特别是危、急、重病人。如收治有困难时,应向医务科或医院总值班报告,协调处理。如因本院条件所限确需转院者,按转院制度执行。

(二)遇到复杂病例或诊断未明的病员,首诊科室和首诊医师应承担主要诊治责任,并负责邀请有关科室会诊。诊断明确后及时转有关科室治疗。诊断不明确者收住主要临床表现相关科室。

(三)对复合伤或涉及多学科的危急重病人,在尚未明确由哪一科室主管之前,首先由首诊科室负责抢救。首诊科室和首诊医师在实行必要抢救同时,及时邀请有关科室会诊、协同抢救。必要时通知医务科或总值班人员,以便立即调集各有关科室值班医师、护士等有关人员参与抢救。诊断明确后及时转主要疾病相关科室继续治疗。在未明确收治科室时,首诊科室和首诊医师应负责到底。不得以任何理由推诿和拖延抢救。

(四)对危重、体弱、残疾的病人,若需要进一步检查或转诊或转科或入院治疗,首诊科室和首诊医师负责与有关科室联系并安排医务人员做好护送及病人交接手续。如患者确需转院,且病情允许搬动时,由首诊科室和首诊医师向医务科汇报,落实好接收医院后方可转院。

(五)患者在门、急诊治疗过程中病情突然变化,首诊科室医师要到场处理。若涉及他科疾病,应在进行必要的紧急处理后,请有关科室会诊或转诊。严禁相互推诿。

(六)已收住入院的患者,经检查不属本专业病种,或主要疾病不属本专业,需要转科时,经管医师应写好病历,经有关科室会诊同意后方可转科。

急诊留观病历书写制度

一、急诊病历(包括留观病历)书写简明扼要,重点突出、及时、准确、字迹清楚,不得涂改。

二、急诊病历书写要求

㈠急诊病历应当由接诊医师在患者就诊时及时完成,书写每项医嘱,治疗以及病程记录时间均要具体到分钟。

㈡体格检查部位既要全面仔细,又要重点突出,并及时记录。大致包括:

1、要有全身一般状况及生命体征的记录。

2、心律不齐病人应至少听一分钟心率后再记录。

3、疑脑部病变时,应有神志、呼吸、瞳孔、颈项反射等记录。

4、心、肺、腹部、生命体征等,应写具体数据或内容,不能以“正常”代替。

5、中毒病人要写明服毒时间、毒物名称及剂量,来院时间,以及神志、瞳孔、心、肺体征等。

6、急腹症病人要记录腹痛时间、性质、有无包块及腹膜刺激征等情况。

7、女性腹痛病人要有月经史记录,必要时请妇产科会诊。㈢请求他科会诊,应将会诊目的及本科初步意见在病历上填写清楚,被邀请的会诊医师应在请求会诊医师应在请求会诊的病历上填写检查所。

三、留观24小时以上的必须书写留观期间的观察记录,同时作好护理记录,随时记录病情及处理经过。

急诊病人接诊及护送入院制度

1.由预检班护士负责,工友配合接诊急诊病人,对危重病人,护士,工友应到急诊大 门迎接,护送入急诊诊区,复苏室,抢救室,同时予以监测生命体征及一系列措施。2.当班医生在5分钟内到位,应诊病人。

3.急诊科严格实行急诊医疗服务承诺制,不得推诿病人。

4.对急危重病人一律实行优先抢救,优先检查原则,严格实行“急救绿色生命通道”的各项规定。

5.对生命体征不稳定的急危重病人,经抢救病情稳定后,才可送住院。送住院前,应先与相关病区联系,告知床号,病情等,病区准备好后,危重病人一律由护士及工友护送入病房,必要时由医生一起护送,并做好交接工作,以保证病人达到医疗安全。

6.急诊留观病人均由护理人员护送进行特殊检查,对危重病人必须由医生一同护送,以保证病人的医疗安全。

急诊病人须知

1.急诊病人不受时间、划区限制,可随到随诊。

2.急诊病人来院就诊时,先经护士预检后分科就诊,以免诊治过程中转科耽误治疗。

3.危重病人在抢救过程中,家属或陪护人员应积极配合医生抢救,其余人员不得拥 入抢救室 围观,以免影响工作。4.在抢救室内不准吸烟,大声喧哗和拔动医疗仪器。5.留观病人未经医务人员同意,不得任意离开医院。

6.留观期间要遵守医院各种规章制度,不得在观察室内吸 烟、随地吐痰、乱丢瓜果纸屑。

急诊程序与注意事项

1.急诊常规医疗程序:问病史、查体征、诊断治疗以及记录。应防止不问病史、不作检查、不记录就很不认真地开出各种化验申请单的错误程序。在抢救危重病人,应以抢救病人生命为前提,坚持先抢救后常规治疗的原则。急诊病史、急救记录、会诊记录及其他记录应当时完成,如因抢救来不及记录时,按规定在抢救结束后6小时内据实补记,并加以注明当时抢救时间、抢救过程等情况。

2.急诊护士在配合医师抢救过程中,应处理好抢救、治疗、护理三者的程序关系,紧急情况下,急诊护士可先执行医师的口头医嘱,及时使用急救备用药物,后由医师补开书面医嘱,医师补开处方取药。急诊护士应主动作好一切应急措施的准备,保证及时血压测定、供氧、补液、吸痰、供血、导尿、各类监护、体温检测等措施的顺利进行,必要时在医师到达之前应急处理,包括建立静脉通路、面罩加压给氧、胸外心脏按压等。

3.不明原因的昏迷患者,护士在进行建立静脉通路同时,必须进行快速血糖检测,结果及时记录在病历。

4.对内外科各类急症病人,尤其是外科创伤病人及其留观病人,必须进行急诊常规系列血液检验,包括血常规、血电解质(钾、钠、氯)、血糖、肾功能,危重病人必须检验血气分析,以保证急救医疗质量。

5.进行各种创伤性检查前、实施特殊的治疗方案或应用药物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等,必须与家属说明适应症以及可能的并发症,取得家属的同意并在病程记录上签字认可。检查时采取适当的隔离措施,以确保检查顺利进行。

急诊观察室工作制度

一、危重症不宜搬动的病员;符合住院条件,一时不能入院的病员;不符合住院条件,但根据病情尚须观察的病员,可留观察室进行观察。

二、各科急诊值班医师和护士,根据病情严密观察,及时治疗。凡收入观察室的病员,必须开好医嘱,并有交接班书面记录,留观24小时以上的必须书写观察病历,同时作好护理记录,随时记录病情及处理经过。

三、急诊值班医师早晚各查房一次,重病随时巡查和处理。主治医师每日查房一次,及时修订诊疗计划,指出重点工作。

四、急诊观察室值班护士,要随时主动巡视患者的病情,输液,给氧等情况。发现病情变化,立即报告医师并及时记录。

五、值班医护人员对观察病员的随时变化,要随找随到床边巡查和处理,以免延误病情。

六、急诊值班医护人员对留观病员,要按时详细认真地进行交接班,重要情况应做好书面记录。

七、急诊观察室的病床设置,床单位的物品均应按医院住院病房的统一规格,统一要求,规范化管理。

八、各室应保持安静、整齐、清洁、安全。室内严禁吸烟,Ⅱ级(含Ⅱ级)以上医院实行男女分室,Ⅰ级医院也应创造条件实行男女分室。

九、留观察时间一般不超过3天,最多不超过一周。

急诊就诊制度

一、由接诊护士询问病情确定就诊科目后,办理挂号,并通知有关科室急诊值班医生、病情复杂难以立即确定科别者,由首诊科负责处理。

二、接诊医生检诊后,记录检查结果及处理工意见。

三、传染病患者应到隔离室就诊。

一、对重病及病危患者应即刻通知值班医生作紧急处理,然后办挂号手续,须有专人陪伴,随时观察病情变化。

二、接诊护士测体温,必要时测呼吸、脉搏和血压(重危患者必须测血压),一般患者用腋表,小儿、昏迷,精神失常,惊厥患者有肛表。

三、需要抢救的危重病,在值班医生到达前护士可酌情先予急救处理,加止血、给氧、人工呼吸、胸外按压、吸痰等,亦可请其他值班医生进行初步急救,被邀医生不得拒绝。

四、紫绀及呼吸困难者吸氧。体温超过39°可予冰袋或冰敷常温。呼吸心跳停止者即行胸外心脏按压,心内注射及气管内管给氧,静脉输液等。

五、需要X光等检查的患者,就病情需要,须有工作人员或陪伴人员陪送,或通知有关科室到急诊科检查。

六、病情需要时,可邀请其他科值班医生会诊。遇有就诊者过多或疑难病例,应及时请上级医生协助。遇有大批急诊或病情复杂,需要多方面合作抢救的患者,应通知急诊科主任、医务科科长及院长。所有会诊及一切处理经过,应记入病案。

七、病情需要进,可转入会诊观察室观察。

十一、多部位伤的患者或多种(两种以上)疾病共存的患者就诊时,应由病情最危重的科室首先负责诊治,其他科室密切配合。

十二、有急症击破手术者,按医嘱作术前准备并通知手术室,如须住院,由陪送人回护士代办住院手续。

十三、重危病者入院时,由护士亲自护送,并对病区护士作好交接班。

十四、急症由于交通事故、服毒、自杀等涉及公安、司法者,应立即通知有关单位。

十五、护士应记录患者到达时刻、医生到达时刻及患者送入病区时刻。

急诊科查房制度

1.凡在急诊抢救室、监护室、留观室留观的病人均进行三级查房制度。2.三级查房的各级医师必须履行医院规定的各项职责。

3.三级查房的内容必须及时、准备记录在病历上,由各级查房医师及时查阅、修改、更正签名。上级医师要严格把关、严格要求。对查房中发现的问题应及时进行讲评或纠正。4.值班医师在值班期间对一般留观病人至少查房两次,对危重病人应随时巡视,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时处置,必要时可请上级医师或科主任巡视病人,协助处理。

5.急诊科护士长应组织护理人员,每周进行一次护理查房,主要检查基础护理质量及规章制度执行情况,研究解决疑难问题。

急诊科工作制度

1.急诊科必须24小时开诊,节假日照常接诊,工作人员必须明确急救工作的性质、任务。严格执行首诊负责制和抢救制度、程序、职责、制度及技术操作常规,掌握急救医学理论和抢救技术,实施急救措施以及抢救制度、分诊制度、交接班制度、查对制度、治疗护理制度、观察室工作制度、监护室和抢救室工作制度、病历书写制度、查房会诊制度、消毒隔离制度,严格履行各级各类人员职责。

2.值班护士不得离开接诊室。急诊患者就诊时,值班护士应立即通知有关科室值班医师,同时予以一定处理(如测体温、脉搏、血压等)和登记姓名、性别、年龄、住址、来院准确时间、单位等项目。值班医师在接到通知后10分钟不到的医师,急诊室护士随时通知医务科、门诊部或总值班室,与有关科负责人联系,查清原因后予以严肃处理。

3.临床科室应选派技术水平较高的医师担任急诊工作,每人任期不得少于6个月,实习医师和实习护士不得单独值急诊班,进修医师经科主任同意报医务科、门诊部批准,方可参加值班。4.急诊科各类抢救药品、器材要准备完善,有专人管理,放置固定位置,经常检查,及时补充更新、修理和消毒,保证抢救需要。

5.对急诊患者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和同情心,及时、准确、敏捷地进行救治,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做好各项记录。疑难、危、重症患者应在急诊科就地组织抢救,待病情稳定后再护送病房,对需立即进行手术治疗的患者,应及时送手术室进行手术,急诊医师向病房或手术医师直接交班,任何科室或个人不得以任何理由或借口拒收急、重、危症患者。

6.急诊患者收入急诊观察室,由急诊医师书写病历,开好医嘱,急诊护士负责治疗,对急诊患者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并做好记录,及时有效地采取治疗措施,观察时间一般不超过3 天,最多不超过1周。

7.遇重大抢救患者须立即报告医务科、护理部、门诊部,有关领导亲临参加指挥,凡涉及法律纠纷的患者,在积极救治的同时,要积极向有关部门报告。

急诊科规范

急诊科被称为医院的缩影,急诊科全体医务人员向医院、社会制定如下规范:

一、救死扶伤,实行社会主义人道主义,以病人为中心,以质量为核心,各值班人员热爱本职,坚守岗位,杜绝擅自离岗,准时交接班,不迟到、不早退。急诊绿色通道昼夜畅通,先行抢救,后办手续;诚实守信,优质服务,不向患者出具假证明、假诊断书,隐瞒医疗缺陷和差错等弄虚作假行为。

二、认真执行各项制度,保持诊区安静和整洁,创造良好治疗环境,工作人员上岗时做到衣帽整洁、佩带胸卡。工作时间不看非专业杂志、书籍,不扎堆聊天,不打私人电话,不玩电脑。工作一丝不苟,不怕脏,不怕累,不怕麻烦,千方百计为病人解除病痛。

三、尊重病人的人格和权利,对待病人不分地位,财产状况,都应一视同仁,做到“四个一样”(生人熟人一样、群众干部一样、院外院内一样、乡村城市一样),尊重患者的选择权、知情权和监督权。

四、对病人语言文明、态度诚恳、举止稳重、仪态端庄、同情关心和体贴病人,做到“五心”(检查细心、治疗精心、解释耐心、听取意见虚心、让病人及家属放心)。礼貌接诊,文明待人,热情服务,态度和蔼,不推委、训斥、刁难病人。执行首诊负责制,急诊病人5分钟接诊。

五、遵纪守法、廉洁奉公。严格遵守卫生部提出医疗机构及医务人员要向社会作出的八项郑重承诺、严格遵守《执业医师法》、《药品管理法》、《医务人员医德规范》和医院的医德医风规章制度。

急诊科设施配置及管理 目的

使科室的设施齐全,管理制度完善,责任到人,使之随时处于完好、备用状态,提高工作效率和医疗服务质量。适用范围 急诊科室 职责

(一)病区设施配置不完善的,科主任或护士长应立即向院领导及设备科报告申请。

(二)病区的设施管理责任到人,并有定期检查、登记、签名。

(三)护士长每周进行一次设施、器械的检查,护士每班当好面清点交接,发现问题及时请维修工修理,发现遗失,当班护士应立即向科主任、护士长汇报,然后向院领导汇报。工作程序

(一)病区设施策划及配置,按国家规定的病区设施要求配置病区所需设施及器材。

(二)科主任、护士长负责设施及器材使用信息如需要增加的设施、器材,填写购买申请单,送医院领导审批。

(三)护士长负责对购买的设施及器材器材行建帐管理,并按病区及编号标识在醒目的位置。

(四)护士长负建立仪器使用登记本,当班人员负责使用手的清洁及维护,使该仪器处于备用状态。

(五)使用当中发现故障,及时汇报护士长或科主任,同时汇报器械维修工及设备科。

(六)各种器械、设施定人、定期、定地点、定数量管理,保证各种仪器、材料性能良好。

(七)一切抢救器械、物品使用后,要及时归还原版清理补充,并保持清洁、整齐。

(八)病区的急救措施不准挪动、外借,非急救设施原则上也不准挪动,若其他科室要作短暂的借用,也要登记,杜绝以私人的名义借用。

(九)护士长每周全面检查一次科室所有设施、器械,对贵重仪器使用手应有记载。

急诊抢救室工作制度

一、抢救室专为抢救患者设置,其他任何情况不得占用(尤其抢救室)。抢救的人一旦允许搬动,即应转移出抢救室以备再来抢救患者的使用。

二、一切抢救药品、物品、器械、敷料均须放在指定位置,并有明显标志,不准任意挪动或外带。

三、药品、器械用后均需及时处理、消毒、消耗部分应及时补充,放回原处,以备再用。

四、每日核对一次药品,班班交接,做到帐物相符。

五、无菌物品须注明灭菌日期,超过1周时重新灭菌。

六、每周须彻底清扫,消毒一次,室内禁止吸烟。

七、抢救时抢救人员要按岗定位,遵照各种疾病的抢救常规程序,进行工作。

八、每次抢救患者完毕后,要作现场评论和初步总结。

急诊抢救室规章制度

1、实行24值班制,按时交接班,上岗时做到衣帽整洁、佩带胸卡。

2、为确保随时投入抢救工作,做到抢救室设备齐全,专人管理。

3、危重病人抢救时,当班医务人员应全力以赴,争分夺秒。一般抢救由该科值班医师及抢救护士负责,特殊抢救请示医务处或院领导组织有关科室共同抢救,各级人员做到明确分工,密切合作。

4、一切物品实行四固定(定量、定位、定人、定期检查)制度,抢救室物品不准任意挪用或外借。

5、抢救室工作人员必须熟练掌握各种抢救仪器的使用,遵守各种疾病抢救常规程序,严格 执行查对制度,非参加抢救人员不得进入抢救室。

6、室内用物,使用后及时清洗、整理、补充和消毒,每日由专人检查。

7、患者经抢救病情稳定后,由医务人员送至病房或手术室,因病情不宜搬动者,留急诊科继续观察。

8、每次抢救工作结束后,由负责医师及护士(长)做总结。

急诊抢救制度

1、急诊值班人员不得对危重急症以诊断不明,经济问题活其他任何理由延缓抢救。

2、急诊值班人员在联系有关科室协同抢救或联系收住入院时,应不放松对病员的抢救。

3、对危及生命的严重创伤,经紧急处理后,相关值班医师应安排病员直接送手术室抢救,而不应该强调常规的术前手续或入院手续,以免延误抢救时机。

4、抢救的全过程情况,必须认真、准确、及时记录。

5、抢救过程中,应根据实际病情向家属或陪护人员说明病情危重的原因、程度、及预后,以取得必要的理解和配合。

6、如因检查、入院等原因需要搬移病人时,必须充分考虑到病情及生命体征的稳定与否,以及病员家属或陪护人对病情了解、理解程度。必要时应对此作书面记录。危重病人搬运途中应由急诊护士护送,必要时医师协同护送。

7、遇重大突发事件或公共卫生事件,如涉及到法律,纠纷的病员,在积极救治的同时。值班医师、护士应及时向科主任、医务科(白天)、总值班(夜间)汇报,并解决医疗费用、住院手续等,必要时以书面的形式向医务科汇报、备案,必要时可向主管院长请示汇报,因临床需要,总值班以及相关人员应及时到现场进行协调处理。

8、自动出院病人家属应在病历上签字,值班医师酌情书写一份病情介绍由家属带出院。

急诊清创手术室规章制度

1.凡进入手术室工作人员,必须洗手,戴口罩,帽子。换拖鞋,方能进入清洁区。2.急诊手术室只进行清洁伤口的处理与缝合。感染性伤口一律不准进入手术室处理。3.在进行清创缝合及无菌操作中,必须按正规操作规程进行。

4.直接与伤口接触的纱布,棉球及敷料,按规定时间消毒。各种敷料每周二,五更换。5.灭菌生理盐水及麻醉药品开封后只能使用24小时,并严格按无菌操作抽取。6.平车进入手术室,要经过优氯净消毒垫后方能进入。7.拖鞋每日用0.5%优氯净消毒,清洁后使用,8.患者使用后的敷料一律放入医用垃圾袋焚烧处理。

9.手术室所有物品每日用消毒液擦洗一次,每日用紫外线消毒一次,并登记。每月空气培养一次。

急诊室工作制度

1.各临床科室应选派富有责任心、素质较高、有一定临床以经验和技术水平,经过急救医学业务培训的医生、护士担任急诊室工作,选派的医师工作年限大于1年,护士不少于2年,预检护士必须是高年资护士,轮换不应过频,内科医生至少固定半年以上,护士应固定,实习医师和实习护士不得单独值急诊班,进修医师由科主任批准可参加值班,但不得超过本院医师的1/3。

2.对急诊病员应以高度的责任心和同情心,及时、严肃、敏捷、准确地进行救治,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做好各项记录,疑难、危重病员应立即请上级医师诊视或急会诊,对危重不宜搬动的病员,应在急诊室就地组织抢救,待病情稳定后再护送病房,对需立即行手术的病员应及时送手术室施行手术,急诊医师应向病房或手术医师直接交班。

3.急诊室各类抢救药品齐备,定品种、定数量、定位置,交接清点手续齐全,保证急诊抢救需要,使用方便,急救仪器设备符合装备标准,并处于随时完好备用状态,经常检查,及时补充、更新、修理和消毒。

4.急诊室工作人员必须坚守岗位,做好交接班,严格执行急诊各项规章制度和技术操作规程,要建立各种危重病员抢救操作程序,做到急诊管理制度化,医疗护理规范化,技术操作程序化,主要抢救程序图表及制度上墙。

5.急诊室应设若干观察病床,病员由有关科室急诊医师和急诊室护士负责诊治护理,要写好留观病历,开好医嘱,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时有效地采取诊治措施,观察时间一般不超过三天。

6.遇重大抢救,需立即报请科主任和院领导亲临参加指挥,凡涉及法律、纠纷的病员,在积极救治的同时,要及时向有关部门报告。

7.急诊应24小时开放,不受划区医疗限制,实行医院、科室、医生首诊负责制,不得推诿病人,抢救急、危重病人时,在病情稳定前不得转完,因首诊医院病床、设备和技术条件的限制需转院者,必须与接收单位联系获准,并对途中护送及应注意事项做好交代和妥善安排,对急诊病人应保证五分钟内有医务人员接诊。

8.设“急”字章,对急危重病人盖“急”字章,化验、药剂、放射和后勤等各部门要优先检查和处理。

9.急诊室布局合理,标志明显(白天有路标,夜间有明显灯光标明),并设有传呼装置且健全可靠。

10.急诊室要制订急诊范围,有检诊,并有登记簿,做好急诊患者登记。

急诊收住制度

1.有多发性或复合性创伤的危重病员,由创伤外科医师负责手术和收住,必要时可请相关专科医师会诊,需急诊手术者在第二(急诊)手术室进行,术后生命体征不稳定者进入急诊ICU病房监护,由急诊ICU医师、护士负责监护,创伤外科医师协助治疗。

2.病因未明的昏迷病人,可请神经内科会诊后,收住神经内科或收住EICU病房。3.各类急性理化中毒患者均由急诊科收住,轻度中毒收住观察病区,危重者收住EICU病房。4.急诊值班医师根据病情决定各科急诊病人收住,必要时与病区值班医师或主管医师协商。晚间与节假日期间,对危重病人科照常急诊收住入院,但收住时应协调好与病房之间的关系,病区值班医师应解决急诊病人收住入院。

5.需急诊手术时,各有关科室应24小时接受收住,不得推委。

6.上述危重病员,如符合ICU收住条件,应及早收住或在手术后及时收住急诊ICU病房。

急诊死亡病例讨论制度 1.凡是在急诊科抢救室、监护室、观察室抢救、治疗死亡的病人均应24小时内上报医务科,必须按医院规定在一周内进行死亡病例讨论。

2.死亡病例主要讨论患者疾病及死亡原因、抢救及治疗经过等,总结抢救经验,进一步提高急诊科急救水平,防范医疗差错以及医疗纠纷。

3.死亡病例讨论会由科主任主持进行,经治医师、护士以及相关急会诊的专科医师、全科医师(包括轮转医师、进修和实习医师)必须参加,实行会议签到制度。

4.死亡讨论由专人负责记录在死亡讨论记录本上,并且将讨论结果记录在死亡病历上,必要时将结果上报医务科。

急诊诊区规章制度

1.保持诊区安静和整洁,创造良好治疗环境。2.工作人员上岗时做到衣帽整洁、佩带胸卡。

3.各值班人员坚守岗位,杜绝擅自离岗,准时交接班,不迟到、不早退。

4.工作时间不看非专业杂志,书籍,不扎堆聊天。不打私人电话,不玩电脑。

5.实行首问负责制,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做到态度和蔼,有问必答,工作热情,主动,认真负责。

6.强化首诊负责制,做到接诊和会诊及时,杜绝互相推诿病人。7.贵重仪器做到专人管理,各班人员及时准备并添充好各种物品。8.树立良好的医德医风。廉洁行医,不收受病人的物品和红包。

急诊转科转院制度

1.急诊病员转院,应在科内讨论或由科主任提出,提请医教科或总值班批准,提前与转入医院联系,征得同意后方可转院。

2.急诊病员转院,如估计途中可能加重病情或死亡者,应留院处理,待病情稳定或危险期过后,再行转院。

3.病员转院时,经治医师应书写病历摘要,向护送医生交代病情及注意事项。

4.病员转收病区时,应按规定书写好门诊或留观病历,由医护人员陪送至收住科室,向病区医护人员当面交接签字。

5.急诊病员入院前应做好必要的辅助检查。

紧急外派抢救制度

1、急诊科服从医务科或总值班(夜间)以及院领导紧急外派抢救指令。

2、急诊抢救人员常规组成:急诊内、外科值班医师、急诊科值班护士各一名。额外人员指派由医务科或总值班临时决定。

3、急诊抢救人员派出时间内值班替代由医务科调配:急诊内科由急诊科或心血管内科医师值班,急诊外科由普外科医师值班,急诊护士由护理部负责安排替代。

4、急诊科应准备 好紧急外派所需要的急救药品,抢救器械。

培训与教育制度

1、急诊科医护人员应认真学习、领会《执业医师法》《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传染病防治法》《输血法》等有关法律法规。

2、轮转医师、实习、进修人员应严格遵守科室各项规章制度。

3、轮转医师、实习、进修医师无独立处置病人权及急诊处方权,处方与检查申请单均应由带教医师审阅签名。

4、各级急诊医师、护士有指导下级医师、护士和实习、进修人员的职责。严防由轮转医师、实习、进修人员独自进行急诊处理和操作。

5、科室定期或随机对急诊医师或护士进行岗位技术考察。并定期组织急诊医学专题 讲座等学习活动。

6、科室每制定急诊医师和护士进修计划,新分配医师由急诊科上级医师负责“一对一”传带。

7、医师、护士应努力学习本学科相关知识和进展,不断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准和应急能力。实行科室业务学习制度,每月举行一次全科业务学习讲座,每周五下午科主任组织急诊医师进行业务学习,包括疑难病历和死亡病例讨论、专业知识学习、英语文献和英语口语学习等。

8、急诊工作人员应注重自身的敬业素质培养,做到语言文明、礼貌待人,提高高度的自觉性和责任心,做到“以人为本”,切实做到 “以病人为中心,以医疗质量为核心”。

9、专人负责“急诊医学”“内科学”等的教学工作安排,开展集体备课、试讲课、指导性听课、实习带教的检查,科内小讲课等教学活动,完成教学任务,防止教学事故。

10、开展急诊医学 学科发展,开创研究方向,包括危重病医学、急性中毒、创伤外科等方面的临床和基础研究。对发表学术论文和科研成果者,科室根据规定予以适当的奖励(具体见科室劳务费分配细则)。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报告制度

传染病报告是每个医护人员应尽义务和职责,《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性病防治法》、《艾滋病监管规定》、《非典防治法》等法律法规都作了明文规定,鉴于本院医务人员在这方面还有缓报、漏报、不报等现象。特此作如下规定:

一、突发事件和传染病疫情报告制度

(一)门、急诊和病房,经治医师在诊疗过程中发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立即以最快的通讯方式报告医务科,发现法定传染病疫情应立即填写传染病报告卡并在规定时限内报告,报告卡必须项目齐全,字迹清楚,15岁以下的儿童要填写家长姓名,外地在温人员要填写暂住地详细地址,门诊急诊医师必须在门诊日志上填明传染病人的详细信息资料。

(二)法定传染病报告时限:

1、对甲类传染病、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和乙类传染病中艾滋病、肺炭疽、脊髓灰质炎的病人,病原携带者或疑似病人,城镇应于2 小时内、农村应于6小时内通过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系统进行报告。

2、对其它乙类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和伤寒副伤寒、痢疾、淋病、梅毒、乙型肝炎、白喉、疟疾的病原携带者,城镇应于6小时内、农村应于12小时内通过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系统进行报告。

3、对丙类传染病和其它传染病,应在24小时内通过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系统进行报告。

4、发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应在2小时内向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并同时通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报告管理系统向卫生部报告。

二、根据结核病 管理文件精神

(一)对门诊肺结核病人必须一律转诊至县疾控中心结防所,住院治疗的肺结核病人待 出院后转诊到疾控中心结防所继续治疗。

(二)我院医生治疗肺外结核必须在处方上注明疾病名称,违规者药房由权拒绝配药。

(三)对肺结核病人要填写① 肺结核报告卡②转诊卡(上下三联,转诊单交病人)。

三、其它

(一)肠道传染病在流行季节要做到有泻必采,做好详细登记。

(二)对≤15岁儿童初步诊断为急性迟缓性麻痹(AFP)时,经治医师要立即报告。

四、奖惩

(一)在做好传染病、肿瘤、性病登记工作的同时,填写“肺结核”病合格报告单的医师及痰找抗酸杆菌检查人员每人每次各奖2元,发现抗酸杆菌阳性每例奖检验人员5元。其他传染病、肿瘤、性病合格报告单以及急诊肠道门诊采样、性病分泌物采样者和检查者每人次个奖励2元。

(二)转诊到位的涂阳结核病人,每例奖10元,对转诊到位的结核涂阴病人每例奖5 元,对传染病报告卡每填报一例奖2元。

(三)凡该采样、检查和报告的上述疾病,漏报或不报告者,经查实给予10倍罚款处罚。

院内急救接诊,诊疗管理制度 一. 目的

完善管理制度,健全设施配置,规范操作程序。利于急救患者及时得到救治,提高院内急救服务质量。二. 适用范围

急诊科对院内急救接诊,诊疗的过程控制。三. 职责

(一)由科主任,护士长负责急诊科人员日常工作安排。

(二)由科主任,护士长负责配置,领用急诊科急救所需设施及器材。

(三)由护士长,质控护士负责对急诊科设施及器材的管理,维护和使用记录进行控制。

(四)急诊科各级医护人员实施院内急救接诊,诊疗工作。四,工作程序

(一)急诊科设施策划及配置:

按国家对急诊科设施的规定要求配置所需的设施及器材。(详见(急诊科设施配置及管理制度)

(二)日常工作安排: 科主任,护士长负责急诊科工作人员的日常工作安排,制定一定时间内的医,护人员值班表,并对医护人员的出勤情况以保证急诊科24小时开诊。

(三)急诊就诊范围:

为了急诊患者方便就医,及时得到救治,制定急诊就诊范围: 1,急性外伤 2,急性腹痛 3,突发性高热 4,各类休克 5,各类大出血

6,心,肺,脑,肝,肾功能衰竭或多脏器功能衰竭。7,昏迷,抽搐,呕吐

8,耳道,鼻道,咽部,眼内。气管,食管内异物或疼痛,出血 9,中毒,中暑,自缢,淹溺,触电。10,急性过敏

11,其他急性病症。

急诊患者往往比较复杂,表现千差万别,因而不要死卡条文延误病情。

(四)院内急救患者的接诊:‘

1,急诊值班人员坚守岗位,要严肃,认真,迅速,敏捷地救护患者,对患者态度和蔼,热情负责。

2,当遇有,急,危。重患者时,分诊护士应立即将送往急诊专科诊室进行救治。

(五)院内急救患者的诊断,治疗:

1,首诊医师对就诊患者认真负责,仔细询问病史,仔细查体,作必要的辅助检查。在最短时间内进行救治。具体工作程序参照(常见疾病基本诊疗规范)和(医疗护理技术操作常规)中各种急诊疾病的诊疗常规。2,如果首诊医师发现就诊患者的病情涉及其他专科或确系他科诊治范围时,在完成各项检查并作了必要的处置,写好病历后,再请有关专科会诊。危重患者应由首诊医师陪送。3,病情较重的患者,当值医师应决定是否收急诊留观或住院,经抢救后的患者,如病情稳定或允许移动时,应迅速送入病房或手术室。

4,值班医师对急救留观患者负责观察病情变化,及时写好留观病历及观察记录,并做好交接班工作。

5,对传染病患者或疑似传染病患者应做好登记及报告工作,遇有交通事故,吸毒,自杀或有伤情异议等患者及涉及公安,司法情况时,由值班人员报告总值班,通知有关单位。6,护士认真执行医嘱,及时配合医生抢救工作,要对急诊抢救设备,药品保证完好,充足,并做好护理观察记录。(详见(急诊医嘱执行管理制度)

7,急诊科主任,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要主持各种抢救工作及死亡病例讨论,会诊工作,及时总结经验,教训。

8,当遇有特殊情况时,当值医师要及时,如实向上级领导报告,白天应向急诊科主任及医务科主任报告,夜间报告医院总值班,请求处理意见,避免造成不良影响或后果。

院前急救管理制度 一. 目的

院前急救设施齐全,人员配备管理,利于院前急救患者的救治,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二. 适用范围

急诊科一般情况下的院前急救过程控制(不包括灾害事故急救)三. 职责

(一)由科主任,护士长负责督促配置救护车上院前急救所需的设施及药品。

(二)由医务科,护理部和科主任,护士长负责配置救护工作所需的医生,护士,司机。

(三)由护士长,护理责任护士认真做好院前急救的准备工作,急救箱及常用急救器材完好率。必须保证达到100%,并经常保持救护车箱内的卫生。

(四)由出诊医护人员实施院前急救工作,并做好记录

(五)救护车司机要熟悉本区交通情况,并保持车况良好,做好车辆的维护,保养,和年审。

四. 工作程序:

(一)救护车设施策划及配置:

按(基本医疗管理制度)的救护车设施要求配置所需设施及通讯器材,由科主任,护士长负责申请,领用。

(二)值班人员准时接班,熟悉了解上一班的救护情况,坚守岗位,认真做好院前急救的准备工作。

(三)值班人员接到呼救电话后,详细记录时间,地点,求救大致原因,并立即通知出诊医生,护士和司机(必要时派出护工)在5分钟内出诊,不得拒绝出车。有关救护车的工作程序详见(救护车的管理制度)

(四)院前急救内容:

出诊医生到达急救现场时,对患者应由高度负责精神,应立即检查患者,动作迅速,处理果断,根据病人情况可就地抢救,待病情稳定后再送回医院进一步抢救,转送过程应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变化。如有3个以上的重伤者,应迅速报告科主任是否增援。1. 现场急救:目的在于挽救和维持基本生命,减轻途中痛苦和并发症。

① 维持呼吸系统功能(包括吸氧,吸痰及分泌物,呼吸兴奋剂,口对口人工呼吸,气管插管人工呼吸等)

② 维持循环系统功能(包括胸外心脏按压,心电监护,除颤,体外起博器的使用,有生命危险的心率失常的药物治疗等)

③ 维持中枢神经系统功能(急性脑血管病的处理。预防治疗脑水肿,降低颅内压治疗,控制癫痫等)

④ 急性中毒,意外事故处理。

⑤ 脑,肺,腹,脊柱,四肢以及其他部位外伤的止血,包扎,固定,搬运。⑥ 止痛,止吐,止咳,止血等对症处理。2. 途中救护:

① 合理转运分流患者,但对转运伤病员要求快速安全。

② 为避免突然刹车造成车内伤病员和医护人员受伤,患者的担架应该很好固定,医护人员和陪护人员应该使用安全带或抓牢扶手,患者在车内应根据病情采取坐位,平卧位或头低足高位。

③ 四肢骨折的患者,给予外固定防止颠簸,脊柱骨折的患者卧硬板,以防止脊髓损伤,昏迷呕吐病人,将头侧向一边,避免呕吐时窒息,疑有颈椎骨折的病人,以颈领固定之,避免加重或造成高位截瘫。

3. 出诊医生到达急救现场后,如患者已死亡,应详细询问患者家属或在场人员,了解发病情况及既往病史,做好记录,并明确通知其家属或在场人员。死亡原因证明由司法部门出具。4. 医护人员实施院前急救时要听从急救指挥中心,交警。公安人员的调度安排,保护有法律纠纷的现场。5. 出诊医护人员详细填写院前急救病历及完成急救处理的措施,送转医院急诊室后作详细交接,完成院前急救任务后向急救指挥中心报告,返回后及时检查,补充抢救药物和更换物品等工作。

灾害事故急救管理制度 一,目的

完善管理制度,规范工作程序,合理利用资源配置,提高医院灾难事故急救能力,密切配合消防,公安,交通,人防,物资等部门进行抢救,使人民的生命财产降低到最低水平。二,适用范围

本院急诊科及各临床科室,预防保健所 三,职责

(一)由院领导组织成立灾难事故急救方案及领导小组。

(二)由急诊科主任,护士长负责监督执行院前(灾难事故)急救工作制度。

(三)以急诊科医护人员为核心,各临床科室辅助完成灾害事故的救护工作。四.工作程序

(一)医院加强急诊科建设,由固定的人员编制,充实技术骨干,配备必需的抢救设备,提高应急能力,严格执行(基本医疗管理制度)中的各项急诊规章制度。

(二)设立灾害事故急诊领导小组:详见本医院(对急救和救治突发性灾害的应急方案),(接纳成批伤病患者的应急方案)。

(三)院前灾害事故急救范围:包括自然和人为灾害,如:暴雨,洪水,台风,地震,火山爆发,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火灾,车船飞机事故,矿山塌陷,爆炸,毒气泄漏。武装暴力等人为灾害。

(四)急救过程:

(1)医院遇有灾害事故急救时应立即报告卫生行政主管部门。

(2)科主任及时通知医院急救领导小组,组织足够力量抢救,并及时将现场情况报告急救中心指挥调度室,通知有关医院做好接诊准备,或要求现场增援,并与公安,消防等部门进行协调,尽力完成院前救护任务。

(3)遇灾害事故急救要严格实行就近,就地抢救原则,急重危患者生命体征不稳定时不得转院,首诊医院因病床,设备,技术条件所限确需转院而病情又允许的情况下,由专人护送至目的医院,并进行详细病情交接。

(4)急救的内容包括现场急救和途中救护,同(院前急救管理制度)

(5)院前临床科室及相应科室积极做好增援工作,不得以任何理由拒收患者。(6)值班人员严格执行(紧急情况及重大医疗事件报告制度),并认真做好各项记录,如灾害性事故急救参加人员记录本,灾害性事故急救记录本。

急诊科隐患及防范措施 篇7

1 急诊工作常见隐患

1.1 安全意识不够

常常由于医护人员缺乏工作经验, 风险意识和法律意识不够造成。如:呼救电话接听不详, 未询问清楚病情、发病时间、地址, 导致延误患者的抢救;转运途中应急处理不当:在转运过程中可能出现危险, 如窒息、休克、血压下降、呼吸心跳骤停等情况, 而相应的抢救物资准备不充分、不齐全、不适用。

1.2 配合不协调

目前, 我国各医院普遍护士缺编, 一线急诊科, 更是由于工作繁忙、工作量大、护士少, 对操作不规范的行为、进修实习护士、业务能力欠缺的护士以及注意力分散及情绪状态不良等情况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应急抢救、工作繁忙、交接班前后、节假日和周末都是差错发生的高危时段。如:常常易忽略对留观患者的病情观察, 对病情记录不及时、不全面。

1.3 基础知识不扎实

主要体现在: (1) 技术操作不过硬, 比如在静脉穿刺时, 数次未成功, 直接影响到抢救质量; (2) 对危重患者的病情评估能力差, 不能及时判断病情; (3) 不能熟练使用抢救仪器, 对抢救技术也不熟练; (4) 法制观念淡薄, 存在“只认医嘱而不识法律”的错误思想。目前国内大多数临床一线医务人员特别是偏远地区的医务人员未经过系统的医疗卫生法规教育, 法制观念比较淡薄, 在参加临床工作后, 对自身业务学习特别是法律学习也不重视, 尽管院方也多次组织学习, 但医务人员仍因工作繁忙或生活紧张等原因, 拒绝参加学习。

1.4 其它因素

包括:抢救仪器故障, 如吸引器无力、冼胃机进出水故障、监护仪故障等。护患关系冲突:急诊患者由于病痛折磨和家属的心情焦急, 稍有不如意, 则易情绪愤怒, 充满敌意, 向医护人员发泄。

2 急诊隐患的防范对策

2.1 加强规范化培训

要对急诊科医护人员进行专业化、规范化的培训, 使其有扎实的业务基础和一定的临床工作经验, 应具有多专科疾病的医疗护理知识, 熟练掌握各项急救技术, 熟悉抢救药品的应用, 掌握抢救仪器及监护仪设备的性能与使用方法, 能判断分析常用的检测数据, 掌握常见疾病的观察要点与方法等, 在急救工作中能及时、准确、迅速地完成各项工作。

2.2 加强团队建设

加强医生与护士、护士与护士之间的沟通和配合, 工作中互相帮助、互相监督、共同进步。急诊室护士能与科室人员及医院其它部门团结协助。抢救工作是个合作过程, 只有通过群体合作, 才能产生巨大的力量, 取得良好的效果。同时需要及时修正不良行为, 培养严谨的工作作风和良好的修养。加强留观患者的防范措施: (1) 严格执行床头交接班制度; (2) 按病房管理要求, 公示分级管理, 密切观察每位留观患者的病情, 加强床旁巡视, 及时准确记录患者的病情变化, 发现问题及时报告医生; (3) 护士发现危重情况, 应迅速、及时有效地采取相应措施, 做到忙而不乱。

2.3 提高基础知识

急诊科管理人员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 有针对性地对高危人群、差错高危时段进行有效监控, 以防微杜渐, 争取将可能出现的差错降低到最小程度; (2) 对进修实习护士或业务能力欠缺、操作不规范、注意力分散及情绪状态不佳、安全意识淡薄的人员要重点监督、重点培训; (3) 要对应急抢救、夜班、节假日、交接班前后等高危时段重点安排; (4) 在危重病人多的时段, 根据技术的难易程度和护理人员的技术水平分配工作; (5) 当使用新的医疗仪器或开展新治疗、新检查时, 应组织全体人员认真学习; (6) 及时对各级医护人员进行安全教育, 这是预防差错的重要手段。通过讲课、看录像及护理差错案例分析等对常见原因及预防、报告、处理方法、管理对策等进行培训。目前病人及家属的法制观念增强, 由于医疗资源匮乏, 医护人员少、病人多、急危重症病人多等因素, 反而医护人员的法制观念很弱。所以我们必须做到严格遵守各项规章制度, 规范执行一切操作, 书写文件要及时、准确、实事求是。

2.4 做好仪器管理与搞好护患沟通

我科规定上治疗班的必须检查所有的急救仪器和药品, 确保急救仪器完好率达100%。仪器由专人负责, 班班清点, 每周大检查一次, 发现问题及时维修。

总之, 多方面的防范对策, 不仅降低差错、纠纷的发生率, 而且还能培养护士的观察能力、应急能力、综合分析能力, 大大提高急诊护理工作的安全系数。

参考文献

[1]林丽艳.急诊患者的特点及健康教育在急诊科的作用研究[J].亚太传统医药, 2010, 6 (5) .

[2]王富兰.病房环境规范化管理的方法与效果[J].护理管理杂志, 2007, 7 (4) :51-52.

[3]张洪君.从医院管理年督导谈规范护理管理[J].中国护理管理, 2006, 6 (3) :10.

[4]李杰.浅谈整体护理中如何进行护患沟通[J].中华实用医药杂志, 2003, 9 (3) :56-57.

急诊科护理工作体会 篇8

【关键词】 急诊,护理体会

【中图分类号】 R473.5【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007-8517(2009)24-0187-01

急诊科来诊患者起病急,病情变化快,均易发生各种不同程度的并发症,若得不到及时的抢救治疗、护理,可引起病情的恶化危及生命。因此,急诊病人的治疗、护理有着其特殊性,而护理对患者的康复具有治疗同等重要的意义[1]。本人从事急诊护理工作十余年,现对急诊科护理工作的体会总结如下。

1 急诊科工作的特点和要求

急诊科是急诊患者就诊的第一站,尤为对致命性急诊患者,在处理的过程中对医护诊疗活动的快捷性要求很高,必须体现“急”、“快”,即包括接诊,诊断和处置(简称“三快”)[2]。

急诊患者病谱广,病情复杂,常是多科交叉,病情变化急骤,时间性强,尤为对复合性损伤的危重患者,护士必须按马斯洛层次论[3],对病人实施合理有效的护理抢救措施。另外,还要积极配合值班医生的各项治疗抢救,每一项操作都直接关系到患者的安危,加之患者和家属对病情稳定的期望极高。所以,这就要求我们急诊护士既要有高度的责任心,熟练的专业技能和一定的专业知识,以及丰富的临床经验,同时还要有较好的组织管理才能,快速的应变能力,良好的心理和身体素质。

2 急诊科工作的程序和风险

2.1 对一般较轻的病人就诊 首先护士要进行采集病史,分析和归纳相关信息,及时通知相应的值班医生,同时护士据整体护理程序进行合理有效的抢救护理,但急诊病人要求短时间内抢救生命。因此,急诊科的护理工作程序要及时果断:其一,迅速识别。其二,监测生命体征。其三,明确护理诊断。其四,及时制定护理措施。其五,积极配合医疗抢救护理,迅速识别病情是首位,相应的护理措施应贯穿于整个诊治抢救过程中。

2.2 对抢救危重患者和复杂病例时 如处理不当易发生医疗纠纷,急诊医护人员必须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应变能力,必须做到急而不躁,忙而不乱,沉着冷静,思路清晰,不但要给患者提供精湛的急救技术,还要提供良好的人文关怀和服务,对患者富有同情心,尊重患者的尊严,诚实正直地与患者及患者家属沟通,任何时候都要把患者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救死扶伤,不辞劳苦,不讲报酬,此在急诊工作中显得尤为重要。

2.3 急诊科是发生暴力事件集中的地方 因为有一些特殊病例,特殊患者,特殊家属,无论是病态,还是常态极易出现,一些不礼貌的言行举止。此时我们都要保持友好的态度,动之以情,讲之以礼。进行有效的病情解释和思想沟通,在此基础上要加强法律意识和必要的个人保护意识,尽量将矛盾及时化解,以确保病人更有效的抢救治疗,同时也确保自身安全。

3 急诊科工作的沟通技巧

急诊科是抢救急危重病人的重要场所,也是最易产生矛盾的地方,病人的病情较重,甚至处于濒死状态,作为家属,心情大都担忧,惊慌失措,焦虑不安,情绪较激动,不冷静,不能接受,哭哭啼啼,绝大部分家属认为自己家人病情最重要,希望医护人员立即处理。作为护士,要把紧张的抢救变成有序的工作,不仅注重生命的抢救,更要注意护患的沟通,所以护士在紧张的抢救过程中,应详细询问病情,与病人家属和蔼交谈,用恰当的语言向家属解释和给予病人精神上的安慰,避免使用刺激性或冲突性的语言,不使用肯定或绝对性的语言,万一抢救不成功,也能取得家属的谅解,这样既能使病人极其家属的主动配合治疗,又能保护医护自尊,同时尽量用温和的语言劝其家属离开病人,一方面稳定病人的情绪,减少给病人带来的心里负担,另一方面有利于抢救工作的顺利进行。

沟通是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流和传递,沟通分语言性沟通和非语言性沟通。沟通方式因人而异,需要掌握技巧,工作中有效的护患沟通是建立在健康的护患关系基础上的,也是实施治疗的护理计划的前提。

3.1 沟通的类型

3.1.1 语言性沟通是通过询问交谈等的方式进行 护士的语言亲切,有好,悦耳动听,会给病人带来愉快,但谈话的内容应有针对性,运用掌握的专业知识,向患者讲诉他们所需了解的知识,增加患者的信任感。

3.1.2 非语言性沟通是护士通过表情、手势、体态、目光接触及触摸等等方式弥补患者在病态情况下语言交流的不足 而护士的表情是护士的仪表,行为,举止在面部的集中表现,对病人的心理影响较大,而身体姿势可以反映一个人的自我感觉和情绪状态,正确应用“点头”“手势”“对儿童的抚摸”等能维持和调节交流的进行。

3.2 沟通的技巧 急诊科护士与病人接触的时间短,在沟通时,首先最主要的是尊重病人。接待病人入院时,护士应主动热情态度和蔼,根据病人的年龄、身份、性别等具体情况进行称呼,力度恰当,在进行询问了解病情时,护士要努力做到语言表达准确,简洁,通俗易懂,是病人和家属都能理解以达到最佳的沟通效果;在执行各项护理操作过程中,护士要进行必要的知识宣教,深入浅出,耐心解释,通过治疗性沟通,达到理想的抢救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 卓燕容.急诊ICU患者的负性心理与防范[J]广洲医药2007,38(3):78—79

[2] 王津生.急诊工作的“三快”[J]中国临床医生2005,33(6):37—38

上一篇:风吟散文下一篇:径山问茗,古道寻散文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