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学习要点与能力训练

2024-05-30

《灯》学习要点与能力训练(共6篇)

《灯》学习要点与能力训练 篇1

《阿房宫赋》学习要点与能力训练 一.学习要点

1.作者写作背景及文体

杜牧(803-852),字牧之,唐京兆万年(今西安市)人,晚唐杰出的诗人。为别于杜甫,后人称之“小杜”,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以别于“李杜”)。著作有《樊川文集》(因其别墅在樊川(长安县),故名)。

本文写于唐敬宗宝历元年(825)。唐敬宗荒淫失法,自即位以来大兴土木,广征声色。文章借秦建阿房宫为题,借古讽今,意在讽喻皇帝借鉴秦亡的历史教训,否则将重蹈其覆辙。

赋,是介于诗和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它讲求字句的整齐和声调的和谐,描写事物极尽铺陈(详细地叙述)夸张之能事,而于结尾部分往往发一点议论,以寄托讽谕之意。

2.课文内容简讲

结合课文内容,设拟下列问题,请思考回答。

①文章题为“阿房宫赋”,都铺陈夸张地写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这样写的用意何在?在写作上起何作用?

回答提示:第一段:极力描写阿房宫建筑宏伟、豪华。

第二段:极力描写阿房宫中生活荒淫、奢靡。

阿房宫这样的建筑、生活说明秦统治者的穷奢极欲,因而残酷剥削、横征暴敛——导致灭亡,就以作者意在借古讽今,并为下文的议论做好了铺垫。②为议论的两段概括主旨,注意体会作者的弦外之音,言外之意。

回答提示:第三段:秦搜刮虐待百姓导致灭亡(不恤民力导致灭亡)。第四段:讽喻唐统治者要爱护人民不要重蹈秦的覆辙。

③课文末出现了四个:“后人”都分别说的是什么人? 回答提示:“后人哀之而不鉴之”的“后人”暗指唐统治者。其余第一个“后人”指秦以后的统治者;第二个暗指唐统治者(敬宗李湛);第三个暗指敬宗以后的统治者;第四个暗指唐统治者(敬宗之类)。

④文末一段说“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根据是什么?请从文中找出来(二条)。

回答提示:其一: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

其二: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剽掠其人,倚叠如山。

⑤本文借古讽今,你还学过这样的文章吗?举例说说。

回答提示:《六国论》以六国破灭弊在赂秦,以讽喻宋王朝要以六国为鉴、不应为辽和西夏积威之所劫而一味纳币输绢以求苟安。

能力训练一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1-6题。

曹玮知镇戎军日,尝出战小捷,虏兵引去。玮侦虏兵去已远,乃驱所掠牛羊辎重,缓驱而还,颇失部伍。其下忧之,言于玮曰:“牛羊无用,徒縻军。不若弃之,整众而归。”玮不答,使人候。虏兵去数十里,闻玮利牛羊而师不整,遽还袭之。玮愈缓,行得地利处,乃止以待之。虏军将至近,使人谓之曰:“蕃军远来必甚疲,我不欲乘人之怠,请休憩士马,少选决战。”虏方苦疲甚,皆欣然,严军歇良久。玮又使人谕之:“歇定可相驰矣。”于是各鼓军而进,一战大破虏师,遂弃牛羊而还。徐谓其下曰:“吾知虏已疲,故为贪利以诱之。比其复来,几行百里矣,若乘锐便战,犹有胜负。远行之人,若小憩,则足痹不能立,人气亦阑。吾以此取之。”(《梦溪笔谈》)

1.下列句中红色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曹玮知镇戎军日 知:主管。B.牛羊无用,徒縻军 縻:束缚。C.比其复来

比:等到。D.几行百里矣

几:几次。

2.比较下列每组红色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我不欲乘人之怠 ┏乃止以待之 ┗若乘锐便战

┗故为贪利以诱之 A.两个“乘”字相同,两个“以”字不同。B.两个“乘”字不同,两个“以”字也不同。C.两个“乘”字不同,两个“以”字相同。D.两个“乘”字相同,两个“以”字也相同。下列语句在文中的意思,正确的一项是 3.①颇失部伍 ②少选决战

A.①很是让一部分人掉了队 ②隔一会儿就决战 B.①很是不成军队行列

②隔一会儿就决战 C.①很是不成军队行列

②少选一些士兵决战 D.①很是让一部分人掉了队

②少选一些士兵决战 4.①歇定可相驰矣

②人气亦阑

A.①歇息稳定可以相互驱马进攻了 ②人气也不足了 B.①歇息好了可以相互驱马进攻了 ②人气也不足了 C.①歇息好了可以相互驱马进攻了 ②人气也残尽了 D.①歇息稳定可以相互驱马进攻了 ②人气也残尽了 5.下面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曹玮用兵智慧的一组是

①尝出战小捷,虏兵引去。

②乃驱所掠牛羊辎重,缓驱而还。

③行得地利处,乃止以待之。

④请休憩士马,少选决战。

⑤虏方苦疲甚,皆欣然,严军歇良久。

⑥于是各鼓军而进,一战大破虏师。

A.①②④

B.②③⑤ C.③④⑥ D.①⑤⑥ 6.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曹玮侦察敌兵退离已远,于是驱赶缴获的牛羊辎重缓慢地返还。B.曹玮部下为此忧虑,认为应抛弃牛羊而使军队整齐地返回。

C.敌人还军来袭击,离得很近时,曹玮派人告诉已行近百里疲劳的敌人休憩再战。

D.敌军歇定后,双方鼓军而进,敌人大败,于是抛弃了牛羊逃回去了。

附参考答案、简析及译文

1.D(几:接近。)

2.D(两个“乘”是“趁着”之义,两个“以”都是表目的连词“来”。)

3.B(失部伍:不成行列。少选:片刻。)4.C(歇定:歇息好了。阑:残尽。)

5.B(第①⑥句不能表现曹玮用兵智慧,所以有①⑥句的项不能选。)

6.D(抛弃了牛羊,是曹玮胜利后做的事。)

【译文】曹玮主管镇戎军时,曾出战小胜,敌兵退去。曹玮侦察敌兵退离已远,于是就驱赶着缴获的牛羊和辎重车辆,缓慢地驱赶着返回,很是不成军队行列。他的部下担忧此事,对曹玮说:“牛羊无用,只是束缚军队。不如抛弃它们,整齐队伍返回。”曹玮没回答,派人去侦察。敌兵离开几十里,听说曹玮贪得牛羊之利而军队不整齐,立刻就返回袭击曹玮军队。曹玮军队行进更加缓慢,行进中找到地势有利的地方,就停下来等待敌军。敌军将要来到,离得很近了。曹玮派人对敌军说:“你们外国军队远来一定很疲劳,我不想趁着别人疲怠作战,请你们让战士和马休息一下,隔一会儿就决战。”敌人正苦于疲劳极了,都很高兴,使军队严整地休息了很长时间。曹玮又派人告知他们:“休息好了,可以相互驱马进攻了。”于是各方击鼓发兵进攻,一交战就把敌军打得大败,于是抛弃了牛羊返回。曹玮慢慢地对他的部下说:“我知道敌人已很疲劳,故意做贪利的事来引诱他们。等到他们再来,接近行走百里了,如果趁着他们锐气便交战,还会有胜负。走远路的人如果稍稍休息,那么腿脚疼痛麻木就站不起来了,人气也残尽了。我凭这些打败了敌人。”

能力训练二

阅读下面的选文,回答问题。

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垄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来责蹊田。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见。安阳韩性闻而异之,录为弟子。学,遂为通儒。性卒,门人事冕如事性。时冕父已卒,即迎母入粤城就养。久之,母思还故里。冕买白牛驾母车,自被古冠服随车后。乡里小儿竞遮道讪笑,冕亦笑。著作郎李孝光数荐之府吏。冕詈曰:“吾有田可耕,有书可读,肯朝夕抱案立庭下,备奴使哉?”每居小楼上,客至,僮入报,命之登乃登。部使者行郡,坐马上求见,拒之去。去不百步,冕倚楼长啸,使者闻之惭。冕屡应进士举不中,叹曰:“此童子羞为者,吾可溺是哉?”竟弃去,买舟下东吴,渡大江入淮楚,历览名山川。或遇奇才侠客谈古豪杰事,即呼酒共饮,慷慨悲吟,人斥为狂奴。北游大都,馆秘书卿泰哈布哈家,荐以馆职。冕曰:“公诚愚人哉!不满十年,此中狐兔游矣。何以禄仕为?”即日将南辕。会其友武林卢生死滦阳,唯两女一童留燕,怅怅无所依。冕知之,不远千里走滦阳,取生遗骨,且挈二女还生家。

(宋濂《王冕传》)

1.下列句中的字解释不正确的是()A.父怒,挞之。挞:用鞭子或棍子打。B.夜潜出。潜:悄悄地。

C.乡里小儿竞遮道讪笑。竞:全,都。D.怅怅无所依。怅怅:迷茫不知所措的样子。2.下列同一个字含义不相同的一组是()

A.蹊:忘其牛,来责蹊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B.恬:恬若不见。——恬不知耻。C.去:去不百步。——去国怀乡。

D.会:会其友武林卢生死滦阳。——会天大雨,道不通。3.下列各句子中“已”的意义和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A.听已辄默记。

B.时冕父已卒。

C.学不可以已。

D.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4.对下列各句在文中的意思,理解不正确的是()A.父命牧牛垄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父亲命他到垄上放牛,他却偷偷跑到学堂里听学生们念书。

B.性卒,门人事冕如事性。——韩性去世以后,他的门客对待王冕的态度就像对待韩性一样。

C.此童子羞为者,吾可溺是哉?——这是连小孩子都觉得耻辱而不愿做的事,我怎么可以沉迷其中呢? D.不满十年,此中狐兔游矣,何以禄仕为?——用不了十年,这里就会成为战场,还有什么官可做呢? 5.下列句子不能体现王冕特立独行的是()A.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见。B.买白牛驾母车,自被古冠服随车后。

C.部使者行郡,坐马上求见,拒之去,去不百步,冕倚楼长啸,使者闻之惭。

D.不远千里走滦阳,取生遗骨,且挈二女还生家。6.以下关于本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是()A.王冕本是个农民的儿子,少年时酷爱读书且智力超常,有幸被爱才的韩性收为学生,后来成为一名很有学术地位和威信的博学的儒士。B.王冕在父亲去世后即迎母入粤城就养,当母亲“思还故里”时,又亲自随母亲一同回乡,这些描写都体现了王冕至纯至孝。

C.当部使者巡视府属各地来到王冕处想要求见他时,王冕避而不见,又在部使者走后故意“倚楼长啸”,让部使者听到,表明自己不愿与他见面。

D.王冕年轻时便无意仕途,没有什么效忠朝廷的宏大抱负,而是把更多的心思放在了游历名山大川、结交奇才侠士上面,这正是他性格中“狂”的体现。

附参考答案

1.C(竞:争逐,比赛)

2.A(“或牵牛来责蹊田”的蹊是“践踏”;“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蹊是“小路”。其余:恬——满不在乎,坦然;去——离开;会——正好,恰巧。)

3.B(“时冕父已卒”的“已”是“已经”,其余是“完毕”之意。)

4.B(“事”没有“对待”的含义,该句应为“他的仆人像侍奉韩性一样地侍奉王冕”。)

5.D(D项体现了他重情义,道德高尚。)

6.D(从文中可以看出他年轻时是很有功名心的,想效仿伊尹、吕望成就一番大事,只因屡试不中才弃此念头。)

《灯》学习要点与能力训练 篇2

【关键词】 学生策略 指导 训练

【中图分类号】 G63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72(2014)01-024-02

我国古代思想家老子曾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现代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教。”

瑞士近代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教育的宗旨不在于把尽可能多的东西教给学生,取得尽可能大的效果,而首先在于教给学生怎样学习。”

2006年秋季,我省普通高中学校全面进入新课程实验,《安徽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施指导意见(试行)》明确指出:“教师要切实改变传统观念,注意转变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由此,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性显而易见,而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的关键在于学习策略的教学和指导。学习中,如果学生能有效地使用学习策略,将不仅有利于他们把握学习的方向、采用科学的途径提高学习效率,而且还有助于他们形成自主学习能力,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为此,我校2010年申报了省级课题《高中学生学习策略指导与训练的实验研究》。经过三年的探索,我们研究、构建了高中学生学习策略目标和学习策略的基本内容体系,并以“学习策略辅导课”为平台,系统地、有针对性地对实验班学生开展学习策略指导与训练,取得了一些成效。

一、构建高中生学习策略目标和学习策略的基本内容体系

(一)理论依据

学习策略指学生为了有效地学习和发展而采取的各种行动和步骤。

根据学习策略覆盖的成分,当代教育心理学家迈克卡将学习策略分为“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和“资源管理策略”三大类①。认知策略主要是指在信息加工过程中,为了更好地获得、储存、提取、运用信息等所采用的各种方法和技术。包括复述策略、精细加工策略和组织策略等。元认知策略是学生对自己认知过程的策略,包括对自己认知过程的了解和控制策略,有助于学生有效地安排和调节学习过程。包括计划策略、控制策略和自我调节策略等。

资源管理策略是辅助学生管理可用环境和资源的策略,有助于学生适应环境并调节环境以适应自己的需要,对学生的动机有重要的作用。它包括学习时间的管理、学习环境的管理、学习努力和心境的管理、学习工具的利用、社会性人力资源的利用等。

(二)高中学生学习策略目标和学习策略的基本内容体系

通过理论学习,根据高中生学习的特点和我校学生学习的具体情况,我们确定了具体的、在各学科中普遍适用的一些学习策略,设置教学目标,编写了16篇教案,编制成《学习策略辅导指南》。在认知策略方面编写了“记忆的规律”、“几种常见的记忆方法”、“类比、比较”、“想像、举例子”、“记笔记的方法”、“列提纲、制表格”等篇目;在元认知策略和资源管理策略方面,有“学习计划的制定与执行”、“管好自己的预习”、 “管好自己的学习资源”和“调节自己的学习心境”等内容。

在每一篇教案中,我们都设定了切实的教学目标,对所教授的具体策略进行了内容分析,通过具体学科的实际案例使学生理解学习策略的内涵和价值,并设计配备了有针对性的练习,达到巩固的目的。

例如,在介绍“概括记忆法”时,通过与学生探讨和分享《马关条约》内容的记忆方法,引入口诀“一厂、二亿、三岛、四口”,使学生理解概括记忆法就是对学习材料进行提炼、简化,抓住关键进行识记的方法;它的最大优点能大大减轻记忆的负担,提高记忆效果。 然后请学生举例说明这种记忆法在其它学科中的运用,达到使学生理解—掌握—运用的目的。

二、学习策略的指导与训练

编写教案后,我们在实验班开设了“学习策略辅导课”,对学生进行了系统地指导和训练。通过学习策略的教学,我们总结了一些指导、训练的经验,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并借此修改和完善《学习策略辅导指南》。

(一)学习策略教学的主要内容

通过学习策略辅导课教学及实验班学生的反馈情况,我们明确了学习策略教学一定要讲清的几个问题:

1. 学习策略具体是什么。首先要让学生明白这一学习策略的内涵、特征。例如,在“小结策略”教学中,以“文言文中的‘一’字有的多种含义”为例,引导学生回忆、总结了自己初、高中所学的相关内容,进而明确“小结策略”的涵义“通过积累、概括等方法掌握所学的重点知识就是‘做小结’”。

2. 为什么进行策略的学习。要使学生认识到学习策略的作用。例如,高一地理课上“地球运动”部分,是学生比较难以掌握的内容。针对这一情况,引导学生从旋转中心、运动方向、周期、角速度与线速度等方面对“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公转和自转”这一内容做概括式小结,然后请学生说出做完小结后的感想,提升学生对学习策略学习的自觉意识。

3. 如何进行策略的学习。讲清学习策略运用的基本方法或步骤。仍以“做小结”策略为例。在通过实例介绍了这一策略的内涵、作用后,引导学生总结基本方法:既可以从课堂板书中摘抄,也可以笔录老师的小结,还可以创造自己的小结方式。

4. 何时何地运用策略。要明确策略的适用条件。例如, “类比和比较法”适用于相似、相同或相反的知识;在学习过程中陆续学到的同类知识使用“积累式小结法”。

(二)学习策略训练的步骤

1. 教师指导。学习策略辅导课主要包括案例导入—策略点击—针对性练习等环节。在教学中,教师先以某一学科的具体内容为例,和学生探讨学习策略的选择,展示最优策略的做法,分析其运用的条件、步骤,然后再以一些类似的问题作为练习,巩固和迁移。提供的练习应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由简到繁。

2. 完形训练。教师在直接教授策略之后,提供不同程度的完整性材料促使学生练习策略的某一个成分或步骤,然后逐步降低完整性程度,直至完全由学生自己完成所有成分或步骤。

3. 反馈生成。策略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使学生认识到什么是策略、策略运用的有效性,还要有意识地反思策略、发现策略、总结策略,将学习策略内化成自己的学习能力,进而生成适合自己的新的策略。学生能自己生成新的策略,才算是真正地学会了学习。

(三)关键在于日常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渗透

通过初期的教学实践,我们发现,学习策略辅导课上学生学习策略的积极性很高,当时对一些针对性练习的反馈也很好,但平时各科学习中却很少运用。时间久了,也逐渐淡忘了,从而影响了学习策略教学的效果。

这使我们认识到,除了学习策略辅导课上系统教学外,各学科教师在日常课堂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进行渗透是关键。这样才能潜移默化地使学习策略内化为学生自己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

(四)学习策略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 学生是主体。任何学习策略的使用都依赖于学生主动性和能动性的充分发挥,所以教学过程中每的一个环节,都应当以学生为主体,学生的主体体验它是沟通学习策略与问题情境的中介桥梁,是主体能动性的体现②,应当注重学生的感知、体验、运用、反馈与生成。

2. 循序渐进。策略教学的内容及制定的目标应符合学生现有知识和能力状况, 即要充分考虑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和可接受性,并对教学进行科学的安排,先易后难,从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地进行。

三、教师要不断提高专业化水平

通过两年的课题研究,尤其是学习策略在日常教学中的渗透,我们感受到学生学习能力的增强,但同时也深切感受到提高教师自身专业化水平的迫切需要。在新课程条件下,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指导者、组织者、帮助者、参与者和合作者,不仅要掌握所教学科的专业知识,还要不断更新教育学、心理学知识。教学生学会学习,教师更要具备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对教师专业化能力提出的新要求。

[ 参 考 文 献 ]

[1] 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4月.

《灯》学习要点与能力训练 篇3

编稿老师:肖勇审稿老师:李家声责编: 徐冬杰

一、学习要点

(一)作者简介

孙犁(1913—2002),原名孙树勋。河北安平人。1927年考入保定育德中学,高中毕业后任职员、小学教员。抗战爆发后,在冀中从事抗日宣传、教育、文化工作,并开始文学创作。1944年到延安,在鲁迅艺术文学院从事研究和教学,这时发表的《荷花淀》等作品受到称赞。抗战胜利后回冀中编杂志、写小说散文并参加土改工作。1949年1月随军入天津,在《天津日报》主编文艺副刊。

早期作品收入小说散文合集《白洋淀纪事》(中国青年出版社1958年初版)。50年代初出版反映抗战的长篇小说《风云初记》。1959年出版中篇小说《铁木前传》。历任中国作协理事、天津作协副主席、主席、名誉主席。1955年后因病远离文坛的主流,并开始阅读大量传统文化典籍。

1977年以来,主要以散文创作为主。因自成风格而被称为“荷花淀派”开创者,有诸多后人效仿。“文革”后出版了《尺泽集》等散文集。《孙犁散文选》于1989年获新时期全国优秀散文(集)荣誉奖。早期作品明净质朴,勾勒出乡土民风,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荷花淀》、《吴召儿》、《嘱咐》等流传不衰。后期作品由清新转入平淡,在简洁之中更富于蕴藉。

(二)课文分析

短篇小说《荷花淀》是孙犁的代表作,有着散文式的格调、诗歌般的意境,小说熔叙事、写景和抒情于一炉,充满了诗情画意,享有“诗体小说”之美称。全篇充满诗情画意,可以说是战争小说的一曲纯美的绝唱。

1、环境美

小说反映的是残酷的战争年代,但从作品所描绘的背景上,却看不到硝烟烈火、血污泪痕,看到的是明月、清风、银白的湖水、碧绿的稻秧、粉色的荷花„„一切都是那么清新、明朗、美丽。如开头部分对月下小院子及白洋淀夜景的描写,渲染了一种清新宁静的氛围,“凉爽”“干净”的小院子,“湿润润的”、“柔滑修长”、“又薄又细”的苇眉子,“一片银白世界”的淀里,“薄薄透明的雾”、“新鲜的荷叶荷花香”„„把读者引到一个优美的境界。对这几段描写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其一,作者选取的描写对象本身的自然美感:月亮、女人、身下的苇席、远处的荷花淀;其二,将描写对象的特殊组合又进一步升华和丰富了美:月亮底下,女人编席,远处一片飘着荷花荷叶香的白洋淀;其三,话语的修辞、装饰更增加和扩充了无限的美感:凉爽得很、干净得很„„即使战斗已迫在眉睫,作者仍不忘描写荷花淀的美景,那“迎着阳光舒展开”的“大荷叶”,那“高高挺出来”的“粉色荷花箭”。至此,全部画面融为一体,由朦胧逐渐完全清晰,由暗示而至直接展现,前后画面递进具有

流动感,又层次分明,显得意境深邃而高远。

2、语言美

小说的语言描写体现出了人物(特别是女性)的情感和性格。情感方面既有夫妻之情,又有家国之爱。女性的性格则既有深沉含蓄的一面,又有坚韧刚强的一面。

如话别时水生对女人的嘱咐,“嗯”表现了水生嫂的温和、柔顺,流泪答应则表现了性格的坚强。女性的这种含蓄美在“借故寻夫”这一场面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丈夫才走两天,这些纯朴多情的青年妇女聚集在一起商量探夫之事。明明都惦念得不行,但谁也不肯直说。有的说“忘下了一件衣裳”,有的说“有句要紧的话,得和他说说”,有的说“俺婆婆非叫我再去看看他——有什么看头啊”„„忸怩羞涩之态可掬,缠绵悱恻之情可见,丰盛的情感蕴含在对话之中。

还有一段,如“拴马桩也不顶事了”,“不行了,脱了缰了”,她们把丈夫比拟为拴不住的脱缰的野马,其中蕴含着传不尽的复杂的情感:寻夫未遇的恼恨、柔情蜜意的爱恋、淡淡的自豪、轻轻的责怪„„这种含而不露、情味隽永、耐人寻味的表情方式,充分表现了中国女性特有的那种“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含蓄美。

当水生嫂含泪答应“不要叫敌人汉奸捉活的。捉住了要和他们拼命”时,当决定了“假如敌人追上了,就跳到水里去死吧”时,深沉含蓄中的坚韧刚强展露无遗。结尾写她们迅速成长的过程也充满了慷慨激昂、坚韧刚强之美。

在残酷的战争面前,女人们不仅毫无惧色,还随时随地感受着家乡的美、生活的美,并充满必胜的信念,洋溢着乐观主义精神。美的人性、美的亲情,正是正义的基础和源泉,蕴藏着战胜侵略者的巨大力量,是抗战胜利的精神源泉。这也正是“战争”和“美”的结合点。

二、能力训练、检测

1.下列各项加红字读音都相同的一项是()

A.鄙薄刻薄轻薄日薄西山

B.蛮横横心横财横行霸道

C.奔丧投奔奔赴疲于奔命

D.没落着落落魄丢三落四

2.下列各项中字形有误的一项是()

A.凌乱陵墓棱角凌云壮志

B.壁垒嬖爱皱襞白璧微瑕

C.噘嘴猖獗昏厥一蹶不振

D.僵持疆界缰绳信马由疆

3.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A.水生用力拍打着水,好使自己不沉下去。对着荷花淀吆喝:“出来吧,你们!”好像带着很大的气。

B.语言是文学的第一要素,对小说语言来说,仅仅准确,鲜明,生动还不够,还有词语搭配等因素在起作用。

C.要问白洋淀有多少苇地,不知道;每年出多少苇子,不知道:编成了多少银白雪亮的苇席,也不知道。

D.奶奶一手端着饭碗,一手拿着勺,一脸无奈地望着她的小孙子,说:“你到底吃不吃呀,我的小祖宗?”。

4.对下列各句所使用的修辞方法解说恰当的一项是()

A.那密密层层的大荷叶迎着阳光舒展开,就像铜墙铁壁一样。(比喻)

B.粉色荷花箭高高地挺出来,是监视白洋淀的哨兵吧。(比喻)

C.那女人生气地说道:“好像我们给他们丢了什么人似的。”(比喻)

D.那肥大的荷叶下面,有一个人的脸,下半截身子长在水里。(比拟)

5.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她不能________谁好谁坏,但是她决定要干涉丈夫的事,不叫他多得罪人。②在女人们的耳边响起枪声,整个荷花淀全________起来。

③这个年轻作者的诗________很深,一发表便引起众多的关注。

A.鉴赏震荡工夫

B.辨别振荡功夫

C.鉴别振荡工夫

D.辨别震荡功夫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女人们到底有些藕断丝连。过了两天,四个青年妇女聚在水生家里,大家商量。①“听说他们还在这里没走。我不拖尾巴,可是忘下了一件衣裳。”

②“我有句要紧的话,得和他说说。”

③“听他说鬼子要在同口安据点„„”水生的女人说。

④“哪里就碰得那么巧,我们快去快回来。”

⑤“我本来不想去,可是俺婆婆非叫我再去看看他——有什么看头啊!”

6.分别用一个词语概括上文语句中所反映出来的人物的性格特点。

①________②________③________

④________⑤________

7.修改下面一段话中画线部分的错误之处。

《白洋淀纪事》是孙犁最负盛名和最能代表其创作风格的一部小说与散文合集。它主要反映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①中国共产党在领导冀中平原和冀西山区一带人民后,当地人民进行战争、土地改革、劳动生产、互助合作以及移风易俗的生活情景。作品从多方面勾勒了时代和社会的历史风俗画面,以明丽流畅的笔调,秀雅、隽永的风格和丰富的劳动者的鲜明形象,②对读者产生了强烈的反响。③由于《荷花淀》等作品已成为一篇广泛流传的名篇,被视为“荷花淀派”的主要代表作。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附参考答案

1.A(B蛮横,横财hèng横心,横行霸道héngC 奔丧,奔赴,疲于奔命bēn投奔bèn

D 没落,着落,落魄luò丢三落四là)

2.D 信马由缰

3.B 语言是文学的第一要素,对小说语言来说,仅仅准确、鲜明、生动还不够,还有词语搭配等因素在起作用。

4.C 没有使用修辞方法

5.D 辨别:根据不同事物的特点,在认识上加以区别。多用于口语。

鉴别:辨别。多用于书面语。鉴赏:鉴定和欣赏。震荡:震动,动荡。振荡:振动。(物体通过一个中心位置,不断往复运动。)

工夫:时间,时候。功夫:本领,造诣。

6.①聪明伶俐②心直口快③谨慎小心④直爽大胆⑤忸怩羞涩

7.①在中国共产党领导冀中平原和冀西山区一带人民后,当地人民进行战争、土地改革、劳动生产、互助合作以及移风易俗的生活情景。

②在读者中间引起强烈反响

③《荷花淀》已成为一篇广泛流传的名篇,被视为“荷花淀派”的主要代表作。

作文推荐

我心之声

高一(10)乔奇

“当!„当!„当!„”寂静的早晨,金属器械相碰的声音,格外清楚、响亮。力量棚外,细雨依旧在下,操场上,毫无一人。是啊,这个时候,大家要么还在睡觉,要么,在专心学习,有几人,在挥汗如雨?

“几组了?”

“三组。”

“加紧做。”

“是。”

算上教练,也只有五人。彼此之间,只有寥寥数字。往日,有说有笑的场面,在这一天,消失了。取而代之的,只有“当当”声与队员使劲时发出的“啊”或者“呃”。谁都明白,这个时候,专心训练才是最重要的。

“一、二、三、四、五„„二十九、三十。”又完成一组。汗水已经浸透了他的衣服,微风一吹,不觉哆嗦了一下。

“穿上衣服,别感冒了。”

“是。”

然而顾不上许多,他径自走到卧推处,继续练习。他深知,这次比赛对他的重要性。虽然不用取得二级,也没有升学的压力,但他对它的重视,超过以往任何一次。因为,在内心深处已经蕴藏了许久的能量,一直无法释放。这一次,将是最好的时机。

回想去年这时,还在与伤病做着斗争,结果,精疲力竭,在比赛中,输给了伤病。那时,内心传来了一个声音:“不要放弃,要有信心,一定会战胜困难的。要成为一个真正的男人,像英勇的士兵一样的男人!”所以,最终结果,他赢了。

今年,不需要与伤病斗得精疲力竭,只需全力比赛。对于他,健康意味着什么?健康就意味着一切!很久了,他终于不用为健康而担忧了。他可以自由地、全力地跑了。他可以对着内心说:“我做到了!我成为一个真正的男人了!”

是的,一年前的那个男孩已经长大了,成为真正的男人了。

“当!当!当!”碰撞还在继续。但这,已不再是碰撞声,而是内心的声音——即将爆发的声音!

[评语]

《灯》学习要点与能力训练 篇4

一、学习要点

(一)作者简介

主父偃(?~公元前126),两汉齐国临淄人,是汉武帝时的大臣。他出身贫寒,早年学习纵横家、辩士之说,到中年时,听说汉武帝重视儒术,改学《周易》、《春秋》和百家之言。因此在齐受到儒生的排挤,于是北游燕、赵、中山等诸侯国,但都未受到礼遇,没有施展抱负的机会。元光元年(前134),主父偃抵长安。拜见卫青,卫青向武帝美言多次,但无结果,后直接上书汉武帝刘彻,当天就被召见,与徐乐、严安同时拜为郎中。因主父偃上书《推恩令》,尊立卫子夫为皇后,揭发燕王刘定国的不法行为,很讨汉武帝的欢心,不久后又迁为谒者、中郎、中大夫,一年中升迁四次,得到武帝的破格任用。

温斯顿·丘吉尔(1874年~1965年),政治家、演说家、作家以及记者,1953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曾于1940-1945年及1951-1955年期间两度任英国首相,被认为是20世纪最重要的政治领袖之一,带领英国获得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与斯大林、罗斯福并称为“三巨头”,是矗立于世界史册上的一代伟人。他著作等身,一生中写出了26部共45卷(本)专著,几乎每部著作出版后都在英国和世界上引起轰动,获得如潮好评,被翻译成多国文字在世界各国广为发行,以致《星期日泰晤士报》曾断言:“20世纪很少有人比丘吉尔拿的稿费还多。”他在一生中多次经历的议员竞选中,在议会的辩论中,尤其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重要时刻,发表了许多富于技巧而且打动人心的演讲,给人们留下了极深的印象。

(二)课文分析

1.《谏伐匈奴书》

秦汉时期,匈奴对中原地区的威胁一直不断,双方时战时和,主父偃在《谏伐匈奴书》中是不主张对匈奴作战的,他引经据典,态度恳切,表明了自己的主张。

文章开篇,主父偃先从君臣的本分谈起,既为汉武帝戴上了一个“明主”的光环,也表明了此次进谏是忠臣之举,暗示汉武帝要容忍他所提出的不合心意的主张,为自己后面的进谏作了铺垫。接着,作者又引用了《司马法》中的论断表明自己的观点,反“好战”和毋“忘战”都是立国之策,而这里要强调的是前者,因此引用此句之后,作者对行文稍加调整,指出昔日的圣王练兵只是为了不忘战,而真正发动战争时却又慎之又慎,这样,“好战必亡”的观点就得到了有力的支撑和凸现。

下面,为了说明问题,作者又列举了先朝以及当朝的故事作为论据,指明讨伐匈奴的各种弊端。他首先抓住了当时汉朝官方恐惧劳民伤财的普遍心理,随后又着重描述了蒙恬率兵攻打匈奴之后不堪的状况,即虽然军事上取得了胜利,但人民的伤亡和物资的消耗皆十分可观,令人痛心。“百姓靡敝,孤寡老弱不能相养,道死者相望,盖天下始叛也。”这样的后果是谁都不愿看到的。而之后作者对高帝征伐匈奴失利的教训总结更是震动了汉武帝,让他引以为戒。

最后,说罢先朝及当代的得失教训,作者作了总结,围绕的重点还是在于攻打匈奴得不偿失和长期用兵日久生变这两个问题。这两个问题既是对匈奴作战的困难所在,又是汉武帝最为担心的。作者从此入手,把握住了汉武帝的心理,鉴察古今,明确了自己上书谏言的本意,气势宏大又恪守君臣之礼,进退有度。

这篇文章主张明确,论证充分,行文张弛得法,条理分明,既是一篇臣子给皇帝的政策谏疏,又是一篇十分典型的论说文。

2.《关于希特勒入侵苏联的广播演说》

二战开始以后,纳粹德国疯狂地在欧洲实行侵略和扩张,1941年6月22日,希特勒不顾战前同苏联签署的《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入侵苏联。英国战时首相丘吉尔代表英国政府做出了援助社会主义苏联、共同抵抗纳粹侵略的决定,在6月22日晚上,发表了这篇著名的演讲。

丘吉尔知道这一决定的历史意义,更明白它的紧迫性,所以为了使这一超越意识形态的决定充分获得认可并即刻付诸实施,丘吉尔精心安排了演说的结构,对怎样阐明这一决策无可辩驳的正确性,怎样使各方面人士认同这一决策,作了周密的考虑。

该文章的内容结构如下:

第一部分(1-6段):这一部分对希特勒突然入侵苏联表示强烈谴责,并为后面宣布重要决策作铺垫。开篇即让听众感受到严峻紧迫的形势;第2、3两段表明了英政府对眼前突发事件的鲜明态度,突出了英政府对希特勒的坚定立场,自然而然引出下文谈个人对苏立场的话题;第4段,丘吉尔郑重表明,在对苏问题上本人将从意识形态立场转换到人类良知的立场;第5、6段,丘吉尔说服英国有关人士在对苏问题上与他采取统一立场,至此,各方面听众都与演说者有了足够的沟通,一项新的重大决策即将昭告世界。

第二部分(7-10段):阐明英政府这一重大决策。第7段首先表明丘吉尔的个人态度,他表示坚信这一决定会得到举国上下一致拥护;第8、9段,作者表明了对纳粹之战决不妥协的决心,阐明在这场战争中划分敌友的标准;第10段,宣布“援俄”决策,水到渠成,第三部分(1l-14段):这部分讲决策的实施,强调战争的性质,指出新的决策将使希特勒“各个击破”的伎俩彻底破产。这一部分是对新决策的补充阐述,主要提到了实施、全民投入、粉碎希特勒蓄谋等问题。

第四部分(15-16段):这是演说的收尾部分,呼应第10段,对“援俄”决策再次阐发和强调,强调这一决策的世界意义,强调必须竭尽全力,团结一心,夺取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二、能力训练检测。

1.下列各组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蹒跚

同胞

技俩

审时度势

B.辅佐

恪守

鞭挞

垂手可得

C.玷污

粮饷

告诫

危言耸听

D.通谍

翌日

纳谏

欲壑难填

2.下列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句是

A.从之如搏景

B.诸侯春振旅,秋治兵,所以不忘战也

C.然后天下亡干戈之事

D.暴兵露师十年有余

3.下列加红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夫不上观虞夏殷周之统(经验)

B.从之如搏景(追)

C.臣闻明主不恶切谏以博观(深切的)

D.且怒者逆德也,兵者凶器也,争者末节也(杀人的器具)

阅读下列文段,回答问题。

今晚,我要借此机会向大家发表演说,因为我们已经来到了战争的关键时刻。

今天凌晨4时,希特勒已进攻并入侵俄国。既没有宣战,也没有最后通牒,但德国炸弹却突然在俄国城市上空像雨点般地落下,德国军队大举侵犯俄国边界。一小时后,德国大使拜见俄国外交部长,称两国已处于战争状态。但正是这位大使,昨夜却喋喋不休地向俄国人保证,德国是朋友,而且几乎是盟友。

希特勒是个十恶不赦、杀人如麻、欲壑难填的魔鬼,而纳粹制度除了贪得无厌和种族统治外,别无主旨和原则。它横暴凶悍,野蛮侵略,为人类一切形式的卑劣行径所不及。

它的残酷行为和凶暴侵略所造成的恶果超过了各式各样的人类罪行。在过去二十五年中,没有一个人像我这样始终一贯地反对共产主义。我并不想收回我说过的话。但是,这一切,在正在我们眼前展现的情景对照之下,都已黯然失色了。过去的一切,连同它的罪恶,它的愚蠢和悲剧,都一闪而逝了。我看见俄国士兵站在祖国的大门口,守卫着他们的祖先自远古以来劳作的土地。我看见他们守卫着自己的家园,他们的母亲和妻子在祈祷——啊,是的,有时人人都要祈祷,祝愿亲人平安,祝愿他们的赡养者、战斗者和保护者回归。

我看见俄国上万的村庄,那里穿衣吃饭都依靠土地,生活虽然十分艰辛,那儿依然有着人类的基本乐趣,少女在欢笑,儿童在玩耍。我看见纳粹的战争机器向他们碾压过去,穷凶极恶地展开了屠杀。我看见全副戎装,佩剑、马刀和鞋钉叮当作响的普鲁士军官,以及刚刚威吓、压制过十多个国家的、奸诈无比的特工高手。我还看见大批愚笨迟钝、受过训练、唯命是从、凶残暴戾的德国士兵,像一大群爬行的蝗虫正在蹒跚行进。我看见德国轰炸机和战斗机在天空盘旋,它们虽然因英国人的多次鞭挞而心有余悸,却在为找到一个自以为唾手可得的猎物而得意忘形。在这番嚣张气焰的背后,在这场突然袭击的背后,我看到了那一小撮策划、组织并向人类发动这场恐怖战争的恶棍。

于是,我的思绪回到了若干年前。那时,俄国军队是我们抗击同一不共戴天的敌人的盟军,他们坚韧不拔,英勇善战,帮助我们赢得了胜利,但后来,他们却完全同这一切隔绝开了——虽然这并非我们的过错。

4.第1段中的“我们已经来到了战争的关键时刻”,有什么作用?

5.第4段中,丘吉尔说“在过去二十五年中,没有一个人像我这样始终一贯地反对共产主义。我并不想收回我说过的话。”这句话能否删去,为什么?

6.第5段中,作者用了一系列的“我看见……”,你阅读这部分文字时,有什么样的感受?

附参考答案

1.C

2.B

3.D

4.这句话很有分量,置于开篇,突出了这一事件在这个战争进程中不同寻常的意义,也令听众感受到了形势的严峻和紧迫。

5.不能删去。表明演讲者一种磊落的态度,能够赢得人们的尊重,也令听众更加容易信服。

6.略。

心灵的火焰 高一(3)时光远

从我记事开始,我就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究竟为什么在我的姥姥家总是能感受到一种渗入心肺的温暖?是因为那冬日里热乎乎的暖气,是因为夏日里流连忘返的暖阳,还是因为姥姥姥爷两颗紧紧依靠的心。

我相信,是心灵的火焰让天地都变得温暖。

掐指一算,姥姥姥爷已经携手走过了五十多个春秋。但是,我却觉得他们之间就像是初恋。每当姥姥在厨房做饭时,姥爷总会去看,他在旁边微笑着,看着姥姥,默默地支持她。当两人给我们大家端菜时,如果不小心两人的盘子轻轻的碰了一下,我就一定会看到两人相视一笑,然后没有任何的语言交流,也一定是姥姥先放下盘子。有时候,我真是十分的羡慕他们,虽然他们不会牵着手,坐在石椅子上看夕阳的余晖,不会躺在碧绿的草地上看蔚蓝的天空,不会一起走在沙滩上展望未来,但是我能感觉到他们的心是那么的相互亲近、相互依恋。我想,姥爷的心就像一团跳动的海蓝色的火焰,姥姥的心就像一缕安静的深红色的火焰,两颗心就像两株不同的火焰慢慢的靠近,互相绕转着,渐渐的融合在一起,谁也离不开谁。即使有时候会有迸溅出来的火花,但当火焰融合时产生的热度弥散开来,一缕缕温馨就在这小小的屋舍中漫开,那时我们每个晚辈的心里都被注入了爱的火苗。

然而就在“夕阳无限好”时,两团本已融合的火焰突然间被抽走了一方,姥爷突然病逝了。就在我们惊恐不定悲伤万分时,我看到了巨大的变故正在发生。火焰的光芒迅速暗淡了下去。与此同时,我觉得那深红色的火光仿佛也被吸走了魂魄,渐渐的变浅变淡变弱。这屋里原本温润的空气不断的在失去温度,冰冷的气氛正悄悄的爬上。悲凉、难过、遗憾、伤心一同向我涌来,我觉得自己心目中那美好的爱的火苗正被上帝带走……

我总是试图去安慰姥姥,我看到她沟壑一般的皱纹更深了,银白的鬓角失去了光泽,我多想用自己心里那一点余温,为姥姥注入新的活力。但姥姥总是在哭泣,无声地哭泣,只有混浊眼泪,只有哀伤叹息。我想那忧愁的泪水一定一点点、一点点地把曾经充满热情充满乐观的心灵之火浇灭了。

“姥姥,看到那颗星星了吗?对,就是那颗最明亮的,那是姥爷……”“姥姥,你感受到了吗?我感受到了,我觉得姥爷就在我们身边……”“姥姥,你知道吗?您和姥爷之间的爱是没有空间时间的限制的,我想那是永恒的……”我终于看到了,看到了姥姥凹陷的眼眶中涌出了泪水,这次是欣慰的、高兴的、充满憧憬的泪水。

我感受到了家中气氛的变化,那温暖的气息又重新萦绕在我们的身边。我也感到了姥姥的开心和乐观,就像以前一样的微笑,一样的热情。我想我感到了姥爷的呼吸,他就像一缕淡淡的蓝色的火苗,飘忽不定却无时无刻不在姥姥的身边徘徊。姥姥一定更加清楚。

我明白,姥姥忘却了两人已经阴阳相隔。但也正是她的忘却,让两颗本不可能靠在一起的心灵犹如火焰交融般永远、永远合在了一起。

心灵的火焰,在我们心中静静的燃烧,偶尔放出的热度,让人掉下眼泪。

《灯》学习要点与能力训练 篇5

【学习要点】

一、了解各首诗的内容,了解诗是怎样通过景物描写来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的。

二、了解各首诗中名句的深刻含义。

三、背诵这四首诗。【背景知识】

作者简介

王勃(650—675),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唐代文学家。唐高宗时应举及第,授朝散郎,为沛王府修撰。后在虢州做参军,不久因罪除名。25岁到海南交趾探望父亲,溺水而死。他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合称“初唐四杰”。他反对以上官仪为代表的浮艳诗风,对近体诗格律有所建树,为唐诗的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有《王子安集》。

王维(701—761),字摩诘,蒲州(今山西永济)人,唐代诗人。少有才名,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任太乐丞,后因事受牵累被贬到济州(今山东长青)做司库参军。开元二十二年(734年)得宰相张九龄提拔为右拾遗,后迁监察御史。开元二十五年(737年)因张九龄受贬,王维也受排挤。这年春天奉使出塞,在凉州住了一段时间。开元二十七年从凉州返回长安,任殿中侍御史。开元末至安禄山叛乱前,曾先后在终南山、辋川隐居,过着亦官亦隐的生活。天宝十五年(756年)安禄山攻陷长安,王维被俘,被迫授伪职。叛乱平息后,受降官处分。乾元二年(759年)迁中书舍人,后转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王维是个多才多艺并有较高艺术修养的作家,他能诗能画,对自然美有锐敏的感受和细致的观察力。他的诗独具特色,无论是政治诗、边塞诗,还是山水诗,都达到较高的艺术成就,对后世影响深远。有《王右丞集》,存诗400多首。

常建(生卒年不详),长安(今属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开元十五年(727年)与王昌龄同榜进士,曾任盱眙(xūyí)(今江苏盱眙)尉,一生仕途很不得志,常游览名山胜景以自娱。常建的诗以田园、山水为主要题材,风格平淡自然。他善于运用凝练简洁的笔触,表达出清寂幽邃的意境。殷璠在《河岳英灵集》中评论常建的诗:“高才无贵仕,诚哉是言。曩刘祯死于文学,左思终于记室,鲍照卒于参军,今常建亦沦于一尉,悲夫!建诗似初发通庄,却寻野径,百里之外,方归大道,所以其旨远,其兴僻,佳句辄来,唯论意表。至如„松际露微月,清光犹为君‟,又„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此例数十句,并可称警策。然一篇尽善者:„战余落日黄,军败鼓声死‟,„今与山鬼邻,残兵哭辽水‟。属思既苦,词亦警绝,潘岳虽云能叙悲怨,未见如此章。”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贞元中进士及第,又中博学宏辞,授太子校书,后入淮南节度使幕府掌书记,调补渭南主簿,升监察御史。顺宗即位,预政治革新,转屯田员外郎,判度支盐铁案。宪宗废新政,贬革新派,出为朗州司马。十年后召回长安,以诗忤当道,复出为连州刺史。穆宗朝为夔州、和州刺史。文宗时官主客郎中分司东都、集贤学士、礼部郎中,出任苏州、汝州、同州刺史,迁太子宾客分司东都。武宗时官至礼部尚书兼太子宾客。诗与白居易齐名,时称“刘白”,白居易称之为“诗豪”。其诗善使事运典,托物寓意,以针砭时弊,抒写情怀。【重点字词】

1、读准下列加粗字的读音

城阙(què)宦游(huàn)歧路(qí)禅房(chán)

万籁(lài)钟磬(qìng)

2、理解下列词语

宦游:出外做官。

海内:四海之内,天下,即全中国。

无为:无须,不要。

歧路:岔路,指分手的路口。

沾巾:沾湿袖巾,意思是哭。

孤烟直:指边塞报警信号的燧烟直上。

万籁:指各种声响。【重点解读】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这是一首送别友人的诗,当时作者在京城长安,他的一位姓杜的朋友到蜀州任县尉,王勃写了这首诗送行。

诗的前两句写送别的地点和友人要去的地方。作者出于对友人的依恋和关心,借描绘两个地方的形势与风貌,点出秦蜀两地相隔千里,在展现的雄浑开阔的境界之中隐含依依惜别之情。

诗的三、四两句是劝慰勉励友人,不作哀伤之别,也是自慰,既蕴涵着作者送行的深情厚意,又表现出他旷达、爽朗的胸怀。

第五、六两句写在四海之内有了知心朋友,就是远在天边,也还是近邻一样亲近,息息相通。人远,但心近,表现了朋友间不拘形迹的真挚感情。诗人以宽阔的胸怀为杜少府宽解,勉励他勇敢地踏上征途。这种与朋友的送别之情怀远远超出了世俗之常情。

诗的最后两句写不要在分别的时候,像儿女般啼哭,让眼泪沾湿了袖巾。这是进一步劝慰友人别后不要悲伤,这也是诗人自己情怀的吐露,更显得情深意长。

这首诗写了与友人分别时的离情别意,作者一反缠绵凄婉的离别感伤的情调,以宽阔的胸怀,开朗的格调,表达了友人之间美好深厚的感情。“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送别诗中的绝唱。

诗中景、情、理浑然一体,这是本诗的突出特点。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律诗要求第三、四、五、六句对仗,本诗符合这个要求,但又有其灵活性。律诗要求双句押韵,本诗的第一句也押韵。押韵的地方是“秦”、“津”、“人”、“邻”、“巾”。

这首五言律诗是王勃在长安生活时期所作的,是一首别开生面的送别诗。诗人抒写惜别之情,劝慰友人只要存在着真挚的友谊,就不必为离别而悲伤。诗中不作寻常的伤别语,表现了诗人的宽阔的胸襟,洋溢着对友人的深厚感情。特别是诗的颈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语言形象而凝练,饱含深情而富于哲理,一洗以往送别诗中黯然消魂的感伤情调,而代之以豁达乐观的感情,给人以莫大的安慰和鼓舞,因此成为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名句。

首联即事写景,点明送别的地点和杜少府“之任”的处所,其中已隐含惜别的意思,气象雄浑开阔,为全诗奠定了乐观开朗的基调。颔联在点出“离别”二字后,忽然又转到“宦游”上来,意思是都是“宦游”之人,别中送别尤其可悲。颈联是全篇的中心所在,说理以言情,作者将对朋友的真挚感情升华为哲理,说明知心的朋友声息相通,即使远在天边,也好像在近邻一样。这是进一步劝慰友人不要为离别而悲伤,要心胸豁达,坦然对待。最后两句是再次劝慰友人,不必伤别,不要学儿女之态,更显得情深意长。

使至塞上

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吐蕃发兵攻打唐属小国小勃律(在今克什米尔北)。737年春,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在青海西大破吐蕃军。王维奉使出塞宣慰,并在河西节度使幕兼为判官。本篇即写出塞时沿途景色。“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开头交代了出使的目的和经过的地点。“单车”,写其轻车简从,言慰问使团规模不大。此二句原本作“衔命辞天阙,单车欲问边”。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紧承前句,描绘塞外景色,以征蓬归雁作比,侧重表现行程的艰苦遥远。“征蓬”,这里以征蓬喻其万里行程;写归雁,是说南雁北飞回归故地,点出出使的季节——春天,比喻通俗自然。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一联勾勒出一幅极其雄浑、阔大、壮美的大漠中黄昏落日的典型景色,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一个“大”字形容。边塞荒凉,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一个“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紧接着一个“直”字却又突出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一个“长”字写出了诗人对横贯沙漠的黄河的真实感觉。长河落日本来很平常,这里用一个“圆”字,突出了在大漠中观落日的特殊感受,给人以亲切温暖又微带苍茫的感觉。这两句形象地状写了大沙漠中孤烟垂直,落日浑圆的奇异壮观的景象,并寓悲凉之情于壮美景色之中,从侧面烘托了守边将士凄凉艰苦的生活环境,借以反映了他们不畏艰苦、积极保卫边疆的爱国精神。这一联是千古名句,为后人所欣赏。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结尾二句写到达边塞的情景,借候骑之口,点明都护崔希逸远在燕然前线,用以概括守边将士繁重紧张的战斗生活,赞美了他们以身许国的爱国热情。

全诗善于捕捉典型景物作精心刻画,叙事精练简洁,画面奇丽壮美,达到了精心锤炼与自然质朴的交融统一。后人称王维“诗中有画”,于此诗可见一斑。

《红楼梦》第四十八回里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像是见了这景的。要说再找两个字换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这就是“诗的好处,有口里说不出来的意思,想去却是逼真的;又似乎无理的,想去竟是有理有情的。”这段评诗的话,可以帮助我们认识王维这首诗高妙的艺术境界。

题破山寺后禅院

这首五律是诗人仕途失意后,游历虞山破山寺时所写的一首山水诗。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首句“清晨”二字点明出游的时间和地点。诗人一大早就“入古寺”,可见他对这块佛教圣地的向往之切。下句紧扣“清晨”描绘出这座寺院的全景:初升的太阳,正照着寺院中高耸的树林。“古寺”“高林”突出了破山寺的幽雅和宁静。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这一联诗人抓住寺中独特的景物,形象地描绘了山寺幽深、清寂的景色。这两句用语精当,意境幽邃,成为历代读者赞赏的名句。“竹径通幽处”,有的书作“曲径通幽处”。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这一联紧承上联,进一步渲染了僧房的幽深、清寂。上句表面上是写山光使飞鸟也怡然自乐,实际上,鸟的怡然自乐正是诗人心情愉悦的反映。下句写人心对潭影而空,既表达了诗人宁静的内心感受,也隐约流露了诗人对现实的愤慨和反感。这两句诗以动显静,因景生情,含蓄隽永。

以上四句,诗人抓住山寺中独特的景物,运用了以静显静,以动显静的表现手法,塑造了一个幽深寂静、安祥和平、自然高远的境界。“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尾联是上一联的补充,进一步以钟磬声轻轻回荡,以动显静,映衬山寺万籁俱寂的宁静气氛。

这首诗以凝练简洁的笔触描绘了一个景物独特、幽深寂静的境界,表达了诗人游览名胜的喜悦和对高远境界的强烈追求。全诗层次分明,意境幽深,寓意含蓄,简洁明净,感染力强。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年)冬,刘禹锡罢和州刺史返回洛阳,这时白居易也因病免苏州刺史从苏州归洛。两位诗人在扬州相遇。在一次宴会上白居易写了《醉赠刘二十八使君》一诗相赠,对他20余年形同流放的生涯深表同情;刘禹锡即兴写了这首诗回赠他。这首以赠答形式写成的政治抒情诗,不仅抒写了诗人长期被贬谪遭迫害的痛苦与愤慨,更突出地表现了他在逆境中坚持理想、奋发向上的昂扬情绪和不计个人沉沦的乐观精神。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这两句的意思是自己被贬谪到巴山楚水这些荒凉的地区,23年犹如弃置在道旁一样。首联以“凄凉地”“弃置身”直接抒发诗人长期被贬边荒的愤慨。刘禹锡想改革时弊,遭到打击,被贬到朗州(在今湖南省)、连州(在今广东省)、夔州(在今四川省)等地,这些地方古代都很荒凉。二十三年,这里历数被朝廷抛弃贬谪的年限,极写时间之长,遭遇之不幸,诗人愤懑之情不言自明。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连用“闻笛赋”和“烂柯人”两个典故,抒发诗人对朋友的深切怀念,表达他对长期遭贬后世事变化的感慨。“闻笛赋”,指向秀的《思旧赋》。西晋时,向秀的好友嵇康因不满当时掌权的司马氏集团而被杀,向秀非常悲痛。一次他从嵇康的旧居路过,听到有人在吹笛子,笛声使他想起了已经去世的好友嵇康和吕安,就以悲愤的心情写了一篇《思旧赋》来悼念亡友,从侧面表露出对时政的不满。刘禹锡巧妙地借用这个典故,以表达他对亡友王叔文、柳宗元等革新派人士的怀念。“烂柯人”,即传说中的王质。《述异记》说,晋人王质入山砍柴,看见两个小孩在下棋。他在一旁观看,棋终,王质的斧柄已朽烂了。等他回到村里,同时的人都已死光,再也无人认识他,原来他已离家100年了。这句大意是说,离乡23年,回到洛阳,恐怕一切都陌生了,难免有王质离家百年归来之慨。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两句,诗人以高屋建瓴的气势创造了一个沉舟侧畔千帆竞发,病树前头万木争春的奋发昂扬、充满勃勃生机的艺术境界。这两句诗用人类社会的某些现象和自然界的变化作比,形象、深刻地揭示了新旧交替、新陈代谢这一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抒写了诗人坦荡而又开阔的胸襟。这里,诗人敢于把自己比作“沉舟”“病树”,同时由衷地赞美千帆竞渡,后来居上的进取精神,赞美万木争春,欣欣向荣的大好春光。这种积极的精神,豁达的胸襟,无疑是他坚定的政治信念在诗中的艺术再现。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结尾点明对友人盛情的酬答。“一曲”,指白居易的赠诗。这首赠诗,对刘禹锡的被贬深表同情和惋惜,情调较为低沉。刘禹锡对白居易的关切表示感谢,但同时又表示自己决不“借酒浇愁”,而是要借酒振奋精神,积极投入到生活中去。表现了一种坚韧、乐观的精神。读来使人荡气回肠,感奋不已。

这首诗叙事简洁,用典贴切,比喻生动形象,诗情起伏跌宕,思想含蓄深刻。“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一句形象活脱,设喻新颖,通过具体形象的景物表达抽象的哲理,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成为历来广为传诵的名句。【研讨与练习】

一、说说下列诗句的本意,再谈谈你由这些诗句所引发的联想。

1、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2、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此题旨在让我们理解诗句的本意,并引发我们的联想。

【参考答案】

1、本意:四海之内有了知心朋友,就是远在天边,也还是和近邻一样亲近,息息相通。

感受(提示):人远,但心近,表现了朋友间不拘形迹的真挚感情。

2、本意:沉舟侧畔,千帆竞发;病树前头,万木争荣。

感受(提示):借用自然景物的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蕴涵新陈代谢的哲理。人即使是处境困难,也要相信未来,振奋精神,万不可委靡颓唐。

二、说说下列诗句分别描绘了怎样的景色,力求说得生动形象,绘声绘色。

1、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2、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此题旨在加深我们对诗句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想像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参考答案】

1、茫茫无边的沙漠,远处笔直独起的一股燧烟。大漠无边无际,黄河杳无尽头,黄河之上是那一轮圆圆的落日。

2、“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它不但艺术地再现了诗人踏过竹径,穿过深幽的花草树木,走到禅院的情景,而且道出了某种审美观念中的体验,艺术地表现了华夏文化那种对曲折美、摇曳美的追求。答题时要尽量避免简单的诗句翻译。

三、背诵这四首诗。

略。【有关资料】 诗作赏析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一)诗意散译

险要的关中秦地辅卫着长安城楼,风尘烟雾中远望着迷蒙的岷江五个渡口。和你分别时心中都充满着离情别意,因为我们同是出外做官远游他乡的人。

四海之内定会有知心的朋友,即使远在天边海角也犹如近邻。

不要站在分手的道口上,让儿女情长的泪水沾湿自己的袖巾。

(二)赏析

离愁别绪,是古代诗歌中常见的一种主题。古代交通不便,一旦分离,再会难期,就连通信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所以在这些送别或留别的诗里,难免染上凄凉、伤感的色彩。江淹《别赋》所谓“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在古代确乎是这样的。但也不可一概而论,古人写的别诗,也有明朗乐观之作。初唐诗人王勃的名作《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就是这样的一首好诗。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王勃在长安的时候写的。“少府”,是唐代对县尉的通称。这位姓杜的少府将到四川去上任,王勃在长安相送,临别时赠给他这首诗。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开头两句分别点出送别的地点和友人的去向。“城阙”,指京城长安,“阙”是宫门两边的望楼。“三秦”,泛指长安附近。项羽破秦后,把秦国原来的地盘分为雍、塞、翟三国,封秦朝的三个降将为王,称为“三秦”。“城阙辅三秦”,是说京城长安周围有三秦夹辅着。“五津”,是杜少府要去的地方。四川的岷江从灌县到犍为这一段有白华津、万里津等五个渡口,称“五津”。长安是诗人和杜少府分手的地方,城郭宫阙,气象雄伟,历历在目。杜少府离开这里,自然是恋恋不舍。而将去的蜀州呢?千里迢迢,风烟渺渺,极目望去不免产生几分惆怅。这两句通过一近一远两处景物的对照,衬托出行者、送行者双方依依惜别的感情。这位姓杜的朋友在京城得到县尉这样一个小官,长途跋涉到蜀州去上任,恐怕是一个很不得志的知识分子。王勃自己游宦在外,也不怎么得意。当他们走出都城,远望五津的时候,彼此的感情很自然地会沟通在一起。“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这两句诗把两人之间感情的共鸣写了出来。这两句的大意是:我和你都是离乡远游以求仕宦的人,你去蜀州,我留长安,去和留虽有不同,但此刻的惜别之意却是一样的啊!这两句表达的感情很真挚,态度很诚恳,一种体贴关注的语气,从字里行间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是很动人的。

五六句忽然将笔锋一转,转而去宽慰那即将远行的友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意思是说:我们分手之后,虽然天各一方,但是不必悲伤。海内有知心的朋友,即使远隔天涯,也像是近邻一样。最后两句就此再推进一层说:“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意思是,不要在分手的歧路上因离别而悲伤,就像那儿女情长一样地别泪沾巾。以上四句是从曹植的《赠白马王彪》脱化出来的。曹植在和他的弟弟曹彪分离时写道:“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又说:“忧思成疾瘃,无乃儿女仁!”但王勃的诗更凝练、更鲜明。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长期以来脍炙人口的诗篇,特别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两句,至今还常被人们引用。这首诗写得乐观开朗,没有一般赠别诗常有的那种哀伤和悱恻。这正是它受人喜爱的一个重要原因。它的情调和唐朝前期经济文化走向繁荣,封建社会上升发展的时代精神是一致的。

朴素无华是这首诗的艺术特色,也正是它的好处。从齐梁到初唐,浮华艳丽的诗风一直占据着诗坛的统治地位。王勃和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等人扭转了齐梁诗风,为诗歌创作开创了新的风气。王、杨、卢、骆,“以文章名天下”,称“初唐四杰”,在中国文学史上有不可忽视的地位。杜甫在《戏为六绝句》里说:“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晒未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杜甫说那些嗤笑“四杰”的人只能“身与名俱灭”,而“四杰”却像万古长流的江河,他们的美名永远不会泯灭。杜甫对“四杰”的推崇是一点也不过分的。就拿王勃这首诗来说吧,并不堆砌辞藻和典故,只是用质朴的语言,抒写壮阔的胸襟。但在质朴之中又有警策,在豪语中又包含着对友人的体贴,绝不是一览无余、索然寡味。诗人本来是要劝慰杜少府不要过于感伤。但并不是一上来就劝他,而是先用环境的描写衬托惜别的心情,表示自己是和他一样的宦游人,因而最能理解他那种离开亲友远出求仕的心情。接下去又说,山高水远并不能阻隔知己的朋友在精神上和感情上的沟通,“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遂成为全篇的警策。直到最后才劝他不要在分手的时候过于悲伤。这样写来多么委婉!杜少府一定会感到亲切,他那点缠绵悱恻的感情也一定可以排解开了。

(选自《历代名篇赏析集成》,中国文联公司出版社1988年版)

使至塞上

(一)诗意散译

我奉命慰问战士轻车奔赴遥远的边关,以典属国的身份长途跋涉路过居延。

有如蓬草随风万里飘出汉家的要塞,又似回归的大雁飞入北国的蓝天。

浩瀚的沙漠上一股狼烟升起又高又直,滔滔的黄河边远望一轮落日大而浑圆。在萧关巧遇巡逻侦察的骑兵,告知我都护仍在遥远的燕然前线。

(二)赏析

开元二十五年(737年)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战胜吐蕃,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宣慰,察访军情。这实际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这首诗作于赴边途中。

“单车欲问边”,轻车前往,向哪里去呢?“属国过居延”,居延在今甘肃省张掖县西北,远在西北边塞。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振翮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与首句的“单车”相呼应。万里行程只用了十个字轻轻带过。

然后抓住沙漠中的典型景物进行刻画:“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最后两句写到达边塞:“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到了边塞,却没有遇到将官,侦察兵告诉使臣:首将正在燕然前线。

诗人把笔墨重点用在了他最擅长的方面——写景。作者出使,恰在春天。途中见数行归雁北翔,诗人即景设喻,用归雁自比,既叙事,又写景,一笔两到,贴切自然。尤其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近人王国维称之为“千古壮观”的名句。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摸”的“大”字。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一个“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紧接一个“直”字,却又表现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沙漠上没有山峦林木,那横贯其间的黄河,就非用一个“长”字不能表达诗人的感觉。落日,本来容易给人以感伤的印象,这里用一“圆”字,却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一个“圆”字,一个“直”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深切的感受。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融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

(选自《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

题破山寺后禅院

(一)诗意散译

清晨来到这座古老的寺庙,初升的太阳映照着高耸的树林。

竹丛中弯曲的小路通向幽静的地方,禅房周围的花草更加显得葱郁幽深。

山林的美景使得百鸟自由地欢唱,清澈的潭水倒影让人心地空灵。万物声响此刻全都沉寂了,空中偶尔传来钟磬的余音。

(二)赏析

破山在今江苏常熟,寺指兴福寺,是南齐时郴州刺史倪德光施舍宅园改建的,到唐代已属古寺。诗中抒写清晨游寺后禅院的观感,笔调古朴,描写省净,兴象深微,意境浑融,艺术上相当完整,是盛唐山水诗中独具一格的名篇。

这首诗题咏的是佛寺禅院,抒发的是寄情山水的隐逸胸怀。诗人在清晨登破山,人兴福寺,旭日初升,光照山上树林。佛家称僧徒聚集的处所为“丛林”,所以“高林”兼有称颂禅院之意,在光照山林的景象中显露着礼赞佛宇之情。然后,诗人穿过寺中竹丛小路,走到幽深的后院,发现唱经礼佛的禅房就在后院花丛树林深处。这样幽静美妙的环境,使诗人惊叹、陶醉,忘情地欣赏起来。他举目望见寺后的青山焕发着日照的光彩,看见鸟儿自由自在地飞鸣欢唱;走到清清的水潭旁,只见天地和自己的身影在水中湛然空明,心中的尘世杂念顿时涤除。佛门即空门。佛家说,出家人禅定之后,“虽复饮食,而以禅悦为味”(《维摩经·方便品》),精神上极为纯净怡悦。此刻此景此情,诗人仿佛领悟到了空门禅悦的奥妙,摆脱尘世一切烦恼,像鸟儿那样自由自在,无忧无虑。似是大自然和人世间的所有其他声响都寂灭了,只有钟磬之音,这悠扬而宏亮的佛音引导人们进入纯净怡悦的境界。显然,诗人欣赏这禅院幽美绝世的居处,领略这空门忘情尘俗的意境,寄托自己遁世无门的情怀。

这是一首律诗,但笔调有似古体,语言朴素,格律变通。它首联用流水对,而次联不对仗,是出于构思造意的需要。这首诗从唐代起就备受赞赏,主要由于它构思造意的优美,很有兴味。诗以题咏禅院而抒发隐逸情趣,从晨游山寺起而以赞美超脱作结,朴实地写景抒情,而意在言外。这种委婉含蓄的构思,恰如唐代殷璠评常建诗歌艺术特点所说:“建诗似初发通庄,却寻野径,百里之外,方归大道。所以其旨远,其兴僻,佳句辄来,唯论意表。”(《河岳英灵集》)精辟地指出常建诗的特点在于构思巧妙,善于引导读者在平易中入其胜境,然后体会诗的旨趣,而不以描摹和词藻惊人。因此,诗中佳句,往往好像突然出现在读者面前,令人惊叹。而其佳句,也如诗的构思一样,工于造意,妙在言外。宋代欧阳修十分喜爱“竹径”两句,说“欲效其语作一联,久不可得,乃知造意者为难工也”。后来他在青州一处山斋宿息,亲身体验到“竹径”两句所写的意境情趣,更想写出那样的诗句,却仍然“莫获一言”(见《题青州山斋》)。欧阳修的体会,生动说明了“竹径”两句的好处,不在描摹景物精美,令人如临其境,而在于能够唤起身经其境者的亲切回味,故云难在造意。同样,被殷璠誉为“警策”的“山光”两句,不仅造语警拔,寓意更为深长,旨在发人深思。正由于诗人着力于构思和造意,因此造语不求形似,而多含比兴,重在达意,引人入胜,耐人寻味。

盛唐山水诗大多歌咏隐逸情趣,都有一种悠闲适意的情调,但各有独特风格和成就。常建这首诗是在优游中写会悟,具有盛唐山水诗的共通情调,但风格闲雅清警,艺术上与王维的高妙、孟浩然的平淡都不类同,确属独具一格。

(选自《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一)诗意散译

蜀地的高山楚国的江水这环境多么荒凉,我被贬到这里消磨了二十三年大好时光。

吟诵起思旧赋引起我无数次把老友回想,如今重见家园恰像隔一个世纪才返家乡。

沉没江底的船边无数新帆驶过破浪远航,枯木朽株的前面万木欣欣向荣百花竞放。

此刻听到你把关心我的诗句在席间吟唱,饮下你斟满的这杯美酒我斗志更加昂扬。

(二)赏析

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年)冬,刘禹锡罢和州刺史,被召回京,路经扬州,与友人白居易(乐天)相遇。白居易有感于刘禹锡的不幸遭遇,席上,写了一首《醉赠刘二十八使君》七律,表示对刘禹锡怀才不遇的同情。刘禹锡读后就写了这首诗回答。在酬答白居易的盛情安慰中,对自己23年来的贬谪生活,和故友丧亡,世事沧桑,发出了深沉的感慨;但又觉得将从此而迎来光明的未来和繁荣的前景,表达了作者的达观精神。

诗一开头就写:“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意思是说,我被抛弃在巴山楚水这荒远凄凉的地方,度过了23年的漫长岁月。先点明作者被贬谪的地点和时间。

刘禹锡于永贞元年(805年)九月被贬远州,直到这一次从和州刺史被召回京,一共在朗州(今湖南省常德县)、连州(今广东省连县)、夔州(今四川省奉节县)、和州(今安徽省和县)等荒僻之地做司马、刺史达23年之久。这两句就是他这段贬谪生活的写照。上句极写其贬谪地区的荒远,境况的凄凉。这里是以“巴山楚水”来概括他被贬谪的地方的。“巴山”,指今四川一带;“楚水”,指今湖南、湖北一带。作者之所以举巴山楚水以概其余,是有其用意的。因为这些地方在当时都很荒僻;同时,巴地多山,且峻险可怖,“畏途巉岩不可攀”(李白《蜀道难》);楚地多水,洞庭曾为屈原放逐行吟之地。所以,这么一写,就更容易引起读者以这种联想而形象地反映出它的荒凉寂寞的情景了。下句写他不为朝廷器重,被贬远州,默默无为地度过了23年。这一句饱含着作者无限辛酸的眼泪,像他这样一个有才能、有政治抱负的人,却让他白白地虚度时光,其内心的痛苦是不言而喻的。其实,这在字里行间也已有所流露,所谓“弃置身”,就是含有此意。刘禹锡在连州等地任职,不能说“弃置”不用,他所以这样说,无疑是对朝廷不予重用,政治抱负不得施展的愤懑之言。这句话,粗看平淡,实则寓有深意的。

刘禹锡是因参加王叔文政治改革失败而被贬的。同时被贬的有所谓“二王八司马”。这次,他被召北归,前时旧友已丧亡殆尽,一切景象全非,恍如隔世,这就不能不使他发出:“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的慨叹了。怀念往日朋友,只有空吟《思旧赋》;回到故乡,自己反而像是陌生的隔世人。这里,“闻笛赋”,是指向秀的《思旧赋》。上句通过“闻笛赋”这一典故,寓意深刻地抒发了作者对已故朋友的怀念。嵇康的被杀,与王叔文的被杀、柳宗元等的被贬致死何异?不是很耐人寻味的吗?毫无疑问,这一典故反映了作者对当时统治者迫害他的旧友的不满,体现了他仍坚持其政治理想,不因失败而后悔动摇。然而,这不满并不是激发起他的反抗,而是使他怀着无可奈何的心情。“空吟闻笛赋”的“空吟”二字,就是这种心情的流露。下句,通过“烂柯人”这一典故,很恰切地表明了刘禹锡被贬离京之久,故友丧亡之多;抒发了他这次归来,世事沧桑,恍如隔世之感。这种感慨是含有对当时统治者的不满情绪的。从“到乡翻似烂柯人”的语气看,“翻似”二字显然是抑郁不平的反语。而这一句又是回应了上文“二十三年”句的意思。

这两句连用了两个典故。用典故虽然不是诗歌创作的方向,但在生活内容极其丰富,一定的句式难以容纳,或者有些事情不便明说,明说了反而索然无味的这种情况下,选用恰切的典故来表现,是完全可以的。因为这样才更能充分地表现生活及其作者的思想感情。刘禹锡运用这两个典故,也是如此。作者对故友的怀念和对世事变迁的感慨,以及对当时统治者的不满这种种复杂的思想和现实,正是通过了它才能在简短的句子中得到深刻而生动的反映的。

刘禹锡尽管遇到不幸遭遇,发出慨叹,但他并不因此而叹老悲穷,灰心绝望。相反,他在一般感叹的深情中,奋力喊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是多么激动人心的诗句呀!沉船的旁边,正有千帆飞驶而过;枯树的前面,却是万木争春。作者生动地描绘出一幅生气勃勃的自然界现象。但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并不是单纯在描写自然景物,而是借用自然界的变化来暗示社会的发展,揭示新陈代谢、推陈出新的客观规律的。这种寓哲理于景物之中,借景物以表明哲理,正是刘禹锡诗歌的一个特点。如他的《乐天见示伤微之、敦诗、晦叔三君子皆有深分因成是诗以寄》:“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同样是这种手法,写的是景物,说的却是哲理。这种写法,好在通过具体形象的景物来表达抽象的哲理,使读者易于理解,并为艺术魅力所感染。

这两句表明了作者并不因自己年老和事业无成而消极颓丧。他认为个人的沉沦算不了什么,社会总是要向前发展的,在他眼前展现的是一幅新生事物像千帆竞发、万木争荣的壮丽前景,这就使这首诗由感伤的情调转而染上了慷慨的气氛,开阔的意境。在封建社会里,像他这样精神状态的士大夫并不多见。其所以如此,是由于他是个唯物论者,能运用朴素唯物主义和朴素辩证法的观点来分析事物和对待自己的结果。所以,他能看出不管个人的荣枯如何,人类社会必然要向前发展、进步、繁荣。

这里的“沉舟”和“病树”,究竟应该如何解释?有人把它解释为是指“当时代表大地主阶级的保守势力”;也有人说,是“形容腐朽没落的事物”等等。前者的解释,怕不是诗的原意。因为从作者在这首诗的前四句所表现的深沉哀叹的心情,以及当时在朝廷中当权的仍然是那些权贵来看,他不可能一下子感情就这么高昂而不切实际地把保守势力指责为“沉舟”“病树”那样的大胆。后者却以今天我们引用这两句诗所赋予它的新含义扣到原诗的身上。我认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的同志在《唐诗选》下册中把它说成是作者自比,是符合诗的原意的。这两句确实是回答白居易赠诗中的“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一联。白居易说他“长寂寞”“独蹉跎”,所以他顺着就表示自己虽然像“沉舟”“病树”一样,但个人的沉沦是无所谓的,社会总是要向前发展,千帆飞逝,万木争荣的。这样的思想脉络、感情发展不就是很自然的吗?

这两句表现了作者虽处困境而尚有乐观精神。这种精神在最后两句中又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今天听到你为我吟的诗,我心潮澎湃,让我们共进这杯酒来振作精神吧!“歌一曲”,指白居易的赠诗。“长精神”,即振作精神的意思。看,刘禹锡23年的贬谪生活,历尽艰辛;今天席上,白居易的赠诗,又以悲叹的声调对他的遭遇表示同情。然而,刘禹锡面对这一切,却以爽朗的声音,高昂的情调,回赠了这首诗。结句要和对方共干一杯,以“长精神”,如果不是胸怀开阔的人,安能有此?这两句,一方面表示感谢友人的关怀,一方面以“长精神”共勉,表达了作者的自强不息。但“长精神”而要“暂凭杯酒”,似乎仍夹有些低沉情绪。

王维的《渭城曲》,是一首著名的送别诗,最后两句:“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同样是写席上劝友人饮酒。可是,王作要对方“更尽一杯”,是因为出了阳关就没有老朋友了,带有伤别之情。而刘作要对方举杯却是为了共同振作精神,具有奋发之意。就诗的情调来看,刘作比王作要高昂些,但其意境和语言则稍为逊色了。王作通过为友人去向的设想来寄寓深情厚意,因而意境显得深邃;刘作就事直叙,因而未免平淡些。王作语言流畅、朴质、自然;刘作的语言像“暂凭杯酒长精神”句,就不见得那么凝练、自然了。

这首诗,前四句伤感成分较重,而后四句,突然笔锋一转,代之以高昂的情调,局面豁然开朗,而其感情的发展,却极其自然,没有给人以转接生硬之感。主要在于作者善于运用“沉舟”“病树”这两个词语来承上启下,这就使得两者的过渡发展显得自然了。如果不是具有深厚的艺术造诣的作者,是很难做到这一点的。

(选自《唐宋诗词赏析》,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

(三)白居易《醉赠刘二十八使君》

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著击盘歌。

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

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

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同步练习】

一、课内阅读

(一)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声。

1、这首诗着眼于表现禅寺后院____________的环境,主要运用了_____________的手法。

2、末联表面上是进一步写禅院的幽静,实际上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诗的颔联后来简化为成语“曲径通幽”,常被用于题景,如杭州西湖的三潭印月、黄龙洞等,你认为这成语隐含了什么哲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4、第一句中“巴山楚水” 泛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从第一句“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我们可以体会到作者提到自己被贬经历时是怀着怎样一种心情?()

A、悲愤

B、无奈 C、眷恋

D、惆怅

6、全诗的情感基调有一个根本的转变,哪一句体现了这一转变?()

A、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B、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C、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D、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7、第③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中的“沉舟”和“病树”喻指的是()

A、乐天,即白居易 B、作者本人 C、贬官的经历

8、“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是传颂千古的名句,它表达了作者在困境中的怎样一种心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拓展

阅读下列两首诗,完成诗后各题。

(一)滕王阁

王勃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9、全诗采用的是___________的表现手法,其中前四句写景,描写的是______________的景象,后四句抒情,表达的是____________的感情。整首诗的风格是________的,最能表现这种风格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10、根据诗歌推知,“阁中帝子今何在”中的“帝子”应该是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

(二)新晴野望

王维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11、这首诗歌的语言与陶然明《归园田居》的语言都有____________的特色。

12、全诗重点在写景,写人只有后两句。你能想象得出“农人”的劳动情景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课内阅读

(一)1、深幽寂静;以动写静

2、以声静来衬写自己的心静,抒发自己万念俱寂的出世的思想感情。

3、要达到能够领悟妙道的胜境,先得走过一段曲折的道路。

(二)4、作者被贬官的地方。

5、A

6、C

7、B

8、表现了作者面对困苦失意不意志消沉,而是抖擞振奋,积极进取,乐观豁达,泰然处之的健康心态。

二、阅读拓展

(一)9、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滕王阁的位置以及人们在滕王阁上宴乐的情景和滕王阁周围秀美的自然景色;抒发了对物换星移、时光流逝、生命不能长存的感叹;含蓄蕴藉,哀婉低沉;槛外长江空自流。

10、帝子应该是滕王,因为阁的名称是“滕王阁”,可知是以其封号来命名阁的。

(二)

11、平淡质朴

一般过去时复习要点与强化训练 篇6

1.表示过去某一时间、某一确定时刻、某一时刻之后发生的动作或存在的状态,常与表示过去的时间状语连用。如:

They had a good swim last Sunday. 他们上星期天游泳游的真痛快。

My father joined the Party in 1999. 我父亲是在1999年入党的。

注意:有时也可以不用时间状语,所指的过去时间可用暗示的办法或上下文表达出来。如:

Did you sleep well? 你睡得好吗?

I grew up right here. 我就是在这儿长大的。

2.表示过去一段时间内经常的、反复出现的动作或状态,常和一定的时间状语或频度状语连用。如:

When we lived in the countryside, we went to town very often.

我们住在乡下时,常常进城。

For years she called on us daily. 多年来,她总是每天都来看我们。

3.表示过去发生的一系列动作或情况。如:

I got up, washed, dressed and went downstairs to have breakfast.

我起床、洗脸、穿衣、下楼去吃早饭。

She got up early in the morning, carried water, swept the floor for the grandma and then went out to work.

她一早起来,给老奶奶挑水、扫地,然后出去上班去了。

4.当联想的是一个过去的动作或情况时,常用一般过去时。如:

What did you think of the film? 你认为这部电影怎么样?

What was the report about? 那个报告是什么内容?

说明:以上两例中所涉及的看电影、听报告等情况都是刚才发生的,或说话前某一时刻发生的。如果要表示说话人在看电影、听报告过程中,或在泛泛而谈某报告、某电影的看法或印象时,则要用一般现在时。

5.在评价历史任务,谈到已去世的人的情况时多用一般过去时。如:

Premier Zhou was a good premier. 周总理是位好总理。

Lei Feng was a fine son of the people. 雷锋是人民的优秀儿子。

二、一般过去时的时间状语:

1.常用的、特定的一般过去时的时间状语:

⑴ 含有yesterday的时间词。如yesterday morning/afternoon/evening, the day before yesterday等。

⑵ 含有last的时间短语。如last week/month/year/term, last Sunday/Sa-turday, last night等。

⑶ 含有“in, on, at+表示过去的时间词”。如in 2007, on July 3, 1999等。

⑷ 含有ago的短语。如a moment ago, three days ago, two years ago等。

⑸ 含有that, those的时间词。如that morning, at that time, those days等。

⑹ 时间词或短语then, just now, once等。

2.根据具体情况和意思来决定的时间短语:

⑴ 含有this的时间短语,如this morning/afternoon/evening等。如:

My friend Li Kai came to visit me this morning.

我的朋友李凯今天上午来看望了我。

⑵ 时间词today, this week, this year等也可与一般过去时连用,但它们必须指过去,决不包括“现在”在内。如:

I didn’t see her in the classroom today. 今天在教室里我没看到她。

3.两个动词用and连接时,如果前一个动词是一般过去时态,那么后一个动词也要用一般过去时。如:

She put on her coat and went out. 她穿上外套出去了。

4.在讲述或叙述过去的故事经历时,常用一般过去时。如:

Long, long ago, there was a king; he had a beautiful daughter.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位国王,他有一个美丽的女儿。

三、规则动词过去式的读音:

现提供口诀一则:清后〔t〕,浊元〔d〕,〔t〕〔d〕后面读〔id〕。

说明:清辅音之后读作〔t〕,浊辅音和元音之后读作〔d〕,在〔t〕、〔d〕之后读作〔id〕。

四、含be动词的句式变化:

1.肯定句:当主语是第一人称单数或第三人称单数时,谓语动词用was;当主语是第二人称单数或复数时,谓语动词用were。例如:

He was late for school yesterday. 他昨天上学迟到了。

They were in the library just now. 他们刚才在图书室里。

2.否定句:在was/were之后加否定词not即可变为否定句,即:主语+was/were+not+表语+其他。was not可缩写成wasn’t, were not可缩写成weren’t。例如:

My father wasn’t at work yesterday. 我父亲昨天没上班。

Mr and Mrs Black weren’t in Beijing last week.

布莱克夫妇上周不在北京。

3.一般疑问句:把was/were提到句首,句末用问号即可变为一般疑问句,即Was/Were+主语+表语+其他?。其肯定回答为:Yes,主语+was/were.;其否定回答为:No,主语+wasn’t/weren’t.。例如:

——Were you in the classroom just now? 刚才你在教室里吗?

——Yes, I was. 是的,我在教室里。

——No, I wasn’t. 不,我不在。

4.特殊疑问句:

1)特殊疑问词+一般疑问句。如:

Where were you born? 你在哪里出生?

2)特殊疑问词(作主语)+过去式+其它+表过去的时间状语。如:

Who was in the office just now? 刚才谁在办公室里?

五、含行为动词的句式变化:

1.肯定句:主语+过去式+其它+表过去的时间状语。

2.否定句:主语+didn’t+动词原形+其它+表过去的时间状语。

3.一般疑问句:Did+主语+动词原形+其它+表过去的时间状语。

其肯定回答为:Yes, 主语+did;否定回答为:No, 主语+didn’t。如:

They carried the books to the classroom just now.

→They didn’t carry the books to the classroom just now.

→Did they carry the books to the classroom just now?

→Yes, they did./No, they didn’t.

4.特殊疑问句:

1)特殊疑问词+一般疑问句。如:

When did your father go to work yesterday?

你父亲昨天什么时候去上班的?

2)特殊疑问词(作主语)+过去式+其它+表过去的时间状语。如:

Who cleaned the blackboard yesterday? 昨天谁擦黑板了?

练一练:

Ⅰ.用所给动词的适当形式填空。

1. ——What day ____ (be) yesterday?

——It ____ (be) Friday.

2. ——____ (be) you at home at ten last night?

——Yes, I ____.

3. We often ____ (go) swimming after class last year.

4. Last Sunday we ____ (want) to go for a picnic but it ____ (rain).

5. ——Where ____ (be) Tom born?

——He ____ (be) born in America.

6. Mother ____ (put) on her coat and went out.

7. ——____ your parents ____ (come) to China in 2004?

——No, they ____.

8. ——Why ____ your uncle ____ (move) there three years ago?

——Because he ____ (find) work there.

9. Lucy and Lily ____ (not play) games the day before yesterday.

10. He said they ____ (have) a meeting last week.

11. Last term we ____ (learn) 350 words.

12. The bus stopped, the door opened and the old man ____ (get) on it.

13. Jim ____ (see) his teacher in the street just now.

14. Who ____ (buy) a new MP4 for you on your birthday?

15. Dad ____ (take) us to our hometown last summer.

Ⅱ.选择方框内的动词,并用其适当形式填空。

fly, buy, live, be, forget, write, draw, visit, wash, invent

1. ——____ Uncle Wang ____ that machine last year?

——Yes, he did. It could help the farmers a lot.

2. I’m sorry, Miss Gao. I didn’t finish my homework. I ____ to do it.

3. I ____ a letter to the famous basketball player, Yao Ming, last night.

4. Tomorrow is Teachers’ Day. I ____ some flowers for my English

teacher.

5. Who ____ your school four days ago?

6. The Blacks enjoy ____ in China. They always ask their friends to come to visit China.

7. Look! The two students ____ pictures on the blackboard.

8. I can’t go out for a walk with you, Kate. I have a lot of clothes ____.

9. Tom ____ his model plane over there. Can’t you see?

10. There ____ a football match on TV yesterday evening.

Ⅲ.按要求改写下列各句。

1. They are here now.(用just now改写句子)

They ____ ____ just now.

2. I stayed at home yesterday.(改为否定句)

I ____ ____ at home yesterday.

3. I was born in Beijing.(对划线部分提问)

____ ____ you ____?

4. He didn’t go to England last year.(改为肯定句)

He ____ to England last year.

5. Han Mei can swim this year. (用in 2006改写句子)

Han Mei ____ ____ in 2006.

6. We began to study English two years ago.(改为否定句)

We ____ ____ to study English two years ago.

7. The children watched TV last night.(对划线部分提问)

____ ____ the children ____ TV?

8. Mr Green lived in Shanghai half a year ago.(改为一般疑问句)

____ Mr Green ____ in Shanghai half a year ago?

9. On her way home she bought a new pen at a shop.(改为否定句)

On her way home she ____ ____ a new pen at a shop.

10. They didn’t know the way to the station a moment ago.(改为肯定句)

They ____ the way to the station a moment ago.

参考答案:

Ⅰ.1.was, was 2.Were, was 3.went 4.wanted, rained 5.was, was 6.put 7.Did, come, didn’t 8.did, move, found 9.didn’t play 10.had 11.learnt(learned) 12.got 13.saw 14.bought 15.took

Ⅱ.1.Did, invent/buy 2.forgot 3.wrote 4.am going to buy 5.visited 6.living

7.are drawing 8.to wash 9.is flying 10.was

上一篇:物理创新教育下一篇:2022我们只有一个地球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