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势与政策》课程论文 正确看待南海问题

2025-01-16

《形势与政策》课程论文 正确看待南海问题(精选7篇)

《形势与政策》课程论文 正确看待南海问题 篇1

《形势与政策》课程论文

正确看待南海问题

正确看待南海问题

[摘要]南海诸岛及附近海域,不管是根据历史还是国际法,中国都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任何试图破坏该地区的和平的稳定的行为都是在挑战我国的国家主权,鉴于该地区的历史复杂性,各国双方都应该保持克制,本着长期稳定、面向未来、睦邻友好、全面合作的精神共同营造南海和平稳定局势。[关键字]克制 和平友好 共同开发

一、南海问题的由来 势自古以来,中国都对南海地区拥有主权,由于中国的强大,并且南海地区多为中国的藩属国,所以这些藩属国也承认了中国在这一地区的无可争辩的主

权。直到美国的石油公司在南海发现大量石油这一重要战略物资,并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南海逐渐成为世界上航运最为繁忙的航道之一。越南等周边国家意识到了南海的重要性,开始逐步有计划的开始侵占南海的一些岛屿。由于此时的中国刚经历完十年**,加上改革初期,一切都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忽略了该地区的重要性。这一状况,更是加剧了越南等周边国家的野心,肆无忌惮的出去中国的领海地区,抢占岛屿、渔业、石气等资源。由于海洋意识薄弱,一直没有切实的解决,所以才最终造成了今天这个局面。如今,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在工业发展的带动下,石油资源的大量进口,造成了中国的石油进口90%以来于海上航道,而这又必须是经过南海海域。再加上,中国大量出口至欧洲的廉价商品也必须通过南海海域进入印度洋,从而到达欧洲。另外,南海又有丰富的石气资源,这一推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战略物资。中国开始意识到南海的重要性,开始越来越强硬的强调南海的主权,这不仅仅是利益关系,更重要的是这已经威胁到中国的国家安全。所以,南海问题才会越来越火热,越来越尖锐。

二、中国该怎么办? 不管是从军事上看还是从政治上看,南海区域都占有重要的地位。中国作为一个世界大国,理应走出去,融入到世界舞台中。着眼于长远,着眼于全局,中国应该向世界表明中国的态度,并努力寻求在南海加强合作的途径和方式,促使南海成为和平、友好、合作之海。当然,南海问题的复杂性、敏感性更多的还是来自于美国这个超级大国的加入。中国经过改革开放的三十年发展,已然成为一个不可轻视的大国了。随着中国的崛起,美国是如坐针毡,美国当然不希望中国走向海洋,走向世界。美国以拉拢越南、菲律宾等周边国家还围堵中国的海上通道。有了美国的介入,中国方便则必须更加谨慎,妥善的处理南海问题。周恩来同志曾经说过:弱国无外交!中国要想在南海问题上拥有话语权,更重要的是强大的军事力量做保障,大力发展海空军和二炮是头等大事。当然,强大的军事是需要经济来支撑的,在眼下的经济危机中,中国应该想方设法刺激中国的经济健康合理的发展。只有这样才有能够发展更为先进的军事力量。当然,在这危机降临的躁动不安中,中国最应该做的还是要沉住气。沉住气不是无作为,而是不以激进的手段解决问题。中国对外应该坚定的宣示自己的主权,合理的、巧妙的展现自己的军事实力。俗话说:得民心者得天下!中国应加强对外宣传,在国际上抢占法律与道义,舆论与外交的高地。除了这些,更重要的还是将这一地区的资源抢占到手,只有把资源开发落到实处了才是王道。

《形势与政策》课程论文 正确看待南海问题 篇2

关键词:效率,公平,收入分配,贫富差距

近年来, 随着我国改革的深入和经济社会的发展, 我国居民的贫富差距迅速拉大了。2006年和2007年我国的基尼系数分别达到0.4601和0.458, 这些都已经超过了国际上公认的0.4的基尼系数警戒线。虽然单纯以基尼系数这个指标来评价我国居民收入差距还存在一些不足, 但不可否认这样一个事实, 就是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发展, 我国的贫富差距确是迅速拉开了, 而且这种差距还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解决这个问题首先应当正确地看待和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问题。厘清效率与公平关系, 有助于我们认识贫富差距的根源, 进而才能消除社会不公现象, 完善收入分配制度, 缩小贫富差距。

一、对效率与公平关系的政策调整

我国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一直是以效率与公平关系的动态调整为主线而展开的。改革开放前, 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 我国的分配制度实际上是平均分配, 而且是绝对公平, 忽视了效率的作用。把平均等同于公平, 最后必然导致平均主义盛行、共同贫穷。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 我们党总结历史教训, 针对当时“吃大锅饭”、“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状况, 果断地提出了“允许一部分地区和一部分个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的政策, 在收入分配中开始强调效率。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报告提出, 分配政策“既要有利于善于经营的企业和诚实劳动的个人先富起来, 合理拉开收入差距, 又要防止贫富悬殊, 坚持共同富裕的方向, 在促进效率提高的前提下体现社会公平。”1992年党的十四大报告提出, 在分配制度上“兼顾效率与公平”。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提出, 个人收入分配要“体现效率优先, 兼顾公平的原则”。从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起, 我党提出“注重社会公平, 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 切实采取有力措施解决地区之间和部分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 逐步实现全体人员的共同富裕。”2006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 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 更加注重社会公平, 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 逐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 有效调节过高收入, 坚决取缔非法收入, 促进共同富裕。”特别是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把提高效率同促进社会公平结合起来”、“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 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在我国取得巨大建设成就但贫富差距问题凸显的新时期, 在对待效率与公平的关系上, 原先的“效率优先, 兼顾公平”和“初次分配注重效率, 再次分配注重公平”的提法应作适当调整。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发展中大国来说, 效率在任何时候都不能被忽略, 必须高度重视效率的提高, 这一点是肯定的。但在大力提高效率的同时, 公平也应该得到相应的重视。不能再把公平放在“兼顾”甚至是效率附庸的位置上。公平与效率应该“平起平坐”、“并驾齐驱”, 在关注弱势群体和低收入人群方面, 公平可以被摆在更突出的地位。促进社会公平, 应首先落实初次分配的公平[1]。我国的贫富差距扩大主要是在初次分配中形成的, 然后再依靠再次分配去实现公平, 这在我国目前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健全的情况下, 通过再次分配后的贫富差距并没有大幅度缩小。按照十七大报告提出的“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 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加大公平在初次分配中比重, 缩小在原先初次分配基础上的贫富差距, 再经过更加注重公平的再次分配, 就可以使把贫富差距控制在更小的范围内。

由此可见, 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不断变化, 我党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收入分配制度的过程中, 也不断调整处理公平和效率关系的方针政策。表明我党对效率与公平问题的认识也愈发理性与正确。

二、对效率与公平关系的新认识

(一) “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并没有排斥效率

有人认为, 十七大提出的“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就是表明弃用了“效率优先, 兼顾公平”原则, 显然是一种误解。从经济角度来说, “效率”是生产上的投入与产出, 成本与收益的对比关系。效率是分配的标准和依据。“公平”是指人们之间利益和权利分配的合理化。公平是指在保证效率提高的前提下, 再分配必须解决社会公平问题, 以使全体社会成员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提示我们, 初次分配中的公平不是结果公平, 而是指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同样, 再分配领域中的效率也决不是以效取酬, 它是政府最大效能地使用手中的资金进行转移支付和社会保障。过去我们提“效率优先, 兼顾公平”的原则忽视了初次分配中的公平和再次分配中的效率, 十七大提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就是在初次分配中提高了公平的地位, 在再次分配中加大了效率的比重。为我们今天处理好效率与公平关系提供最好的原则。

(二) 解决公平问题的重点和关键在初次分配领域

市场经济条件下, 初次分配是基本的分配关系, 决定收入分配的基本格局, 再次分配作为补充手段, 是解决初次分配可能遗留的问题。目前, 我国收入差距的过分扩大主要是在初次分配领域中有垄断、寻租、劳动所得偏低等市场机制不健全的因素存在, 使得由初次分配引发的分配不公明显增多。而且在整个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中, 初次分配所占的份额要比再分配大得多, 牵涉的范围也更广, 如果初次分配领域分配不公不解决, 势必了整个国民收入分配的不公。况且再分配是在初次分配的基础上, 通过转移支付和财政收支在局部环节上作出调整和修正, 这样完全由再分配促进公平, 是很难从根本上得到改变的, 尤其是在我国财政体制还不健全的情况下, 再分配调节公平就显得非常单薄而乏力。另外, 如果单纯由政府通过再分配来调节大市场方方面面自发形成的分配不公, 这个成本将是政府难以承受的。所以由初次分配引发的公平问题应尽量在初次分配领域解决, 再分配只是起了补充作用。

三、正确看待当前的贫富差距问题

(一) 贫富差距的存在不会改变走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道路

不可否认, 当前我国的贫富差距拉大表面上看来是与邓小平提出的社会主义两个根本原则之一的共同富裕背道而驰了。实则不然。

早在1978年, 邓小平就认识到长期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平均主义分配格局不仅严重挫伤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阻碍了经济的发展, 而且影响了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普遍贫穷不是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就是要共同富裕。为了实现共同富裕就必须打破平均主义的格局, 让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在为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准备的中央工作会议上, 邓小平明确指出:“在经济政策上, 我认为要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一部分工人农民, 由于辛勤努力成绩大而收入先多一些, 生活先好起来。一部分人生活先好起来, 就必然产生极大的示范力量, 影响左邻右舍, 带动其他地区、其他单位的人们向他们学习。这样就会使整个国民经济不断地波浪式前进, 使全国各族人民都能比较快地富裕起来。”

邓小平又提出,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 发展生产力, 消灭剥削, 消除两极分化, 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如果生产力得不到持续的解放和发展, 其他一切将无从谈起。从这点出发, 就要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一部分个人在诚实劳动、合法经营的基础上先富起来。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为了更有利于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 我们鼓励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允许一定范围内的剥削, 当然就会有一定范围内的贫富差距, 这种剥削和贫富差距是与资本主义社会的剥削和贫富差距有本质区别的。我们的剥削和贫富差距是建立在公有制为主体和按劳分配为主题的基础上的, 这就决定了我们在个人收入分配上不可能出现资本主义社会中出现的两极分化。我国目前采取的允许一定范围内的剥削和贫富差距的存在的做法, 就是为了促进生产力发展、实现共同富裕。先富带动后富的政策本身就决定了先富与后富、快富与慢富之间在一定阶段必然存在着贫富差距, 但这个政策的目的不是为了造成贫富差距, 而是利用暂时一定范围内的贫富差距这个手段, 加快经济发展, 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个目的。

在贫富差距扩大的同时, 我们不能忽略我国政府的作用, 我国具有较高的宏观调控能力, 当经济增长到一定阶段后, 作为经济增长代价的收入不平等问题, 会促使政府采取特定的政策和立法措施限制和缩小社会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 这些政策与立法措施将对收入分配不平等的恶化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十七大就强调要让广大的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另外, 目前中国的贫富差距拉大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是由灰色收入、行业垄断的存在而造成的, 随着我国改革的深入和制度的健全, 这样的不合理收入将得到治理, 个人收入分配还是会回归到合理的轨道上来。

(二) 我国贫富差距拉大并非市场化改革的后果, 而是忽视了对公平的重视

有观点认为, 中国走市场经济道路, 进行市场化改革, 才导致了现在的收入分配差距的拉大。这就简单地把收入分配差距的原因, 完全归结于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于是人们就不自觉地将市场化改革认为是贫富差距拉大的罪魁祸首, 甚至开始质疑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还有观点认为, 收入分配差距的拉大是因为改革开放以来“效率讲多了, 公平讲少了”, 或者是“效率优先”造成的。

诚然, 我国个人收入分配差距的扩大, 的确是在市场化改革的过程中出现的。但是它的出现是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不能就简单地认为市场化改革是收入分配扩大的“元凶”。有效率的市场在进行初次分配时, 遵循的是竞争和优胜劣汰, 结果是一方面提高了效率, 另一方面则拉开了人们之间的收入差距。如果这种结果是平等竞争、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的结果, 是不违背社会公平原则的, 也是可以被人们普遍接受的。所以, 市场化改革的方向不应该被质疑。平均主义不利于效率的提高的, 适当的收入差距才有利于提高效率, 这已经被世界上绝大数国家的发展历程所证明。如果知识技术水平高的人、勤劳的人与知识技术水平低的人、懒惰的人获得的收入一样多的话, 社会也就因此缺少了前进的动力。一定的差距是激励效率的基本动力。

那些认为我们“效率讲多了, 公平讲少了”的人是否就认为我国的效率很高了呢?绝对不是!效率 (下转第99页) 局的底层。中国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任何时候都不能忽略公平。要在收入分配上进行调整, 加重公平的份量。十七大报告提出的“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为我们指明了方向。

参考文献

[1]卫兴化:《把握效率与公平关系的新观点》, 人民网《人民论坛》, 2008年第43版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http://www.stats.gov.cn/was40/gjtjj_detail.jsp.searchword=%BB%F9%C4%E1%CF%B5%CA%FD&channelid=6697&record=50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http://www.stats.gov.cn/was40/gjtjj_detail.jsp searchword=%BB%F9%C4%E1%CF%B5%CA%FD&channelid=6697&record=5

[3]赵玉华.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再思考[J].理论探索, 2008, (3)

[4]赵玉华.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再思考[J].理论探索, 2008, (3)

[5]赵海东.初次分配:由注重效率向效率与公平相结合[J].黑龙江社会科学, 2007, (6)

《形势与政策》课程论文 正确看待南海问题 篇3

摘 要:华夏5000年的历史孕育了各式各样的民族风情,而藏族作为中华民族不可或缺的一份子,在雪域高原上默默向世人展现她的瑰丽。藏族服装具有悠久的传承,早在公元前11世纪,藏族服装就已具备了现代的基本特征,伴随着西藏地区的不断发展,藏族传统文化也在不断地与国际潮流接壤,相互交融。如何让藏民族的传统文俗元素更好的融入现代服饰,为中国服饰界的审美带来一次全新的冲击,成为了当下的热门话题。

关键词:藏族文化;现代服饰;交融;矛盾;发展

一、研究意义

任何国家的当代艺术都不可能从别国廉价移植、盲目摹仿得来,只能从本民族艺术精神的土壤中培养,现代服饰的时尚发展同样离不开民族服饰文化的启发和借鉴,各民族不同的风土人情、服装样式、色彩搭配、图案纹样、装饰风格等常常包含着丰富的含义,这些独具个性的民族特征,成为设计师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素材,在实践中倍受重视。想要熟练地运用民族元素,就必须加上自身对民族文化深层次的理解,以及对时尚和市场的精准把握,其意义在于借鉴民族服饰中的精华,使之时装化、流行化;在于对中国的民族化服装设计潮流产生积极的影响,将文化演绎为商品。

二、调查方法

(一)查阅资料

通过对国内外相关学者出版发表的书籍、期刊、论文等文献进行详细阅读,初步了解藏族服饰的相关知识。

(二)发放调查问卷

在学校对在西藏定居的同学发放调查问卷,并利用假期进入西藏和相关企业发放调查问卷,共发放问卷500份,收回有效问卷452份,其中调查对象藏族同胞308人,汉族同胞136人,其他少数民族同胞8人,问卷内容有效合理,并对调查结果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数据录入、整理、分析。

(三)深入交流访谈

与本校大学生、西藏当地群众、相关从业人员进行深入交流与访谈,获取从不同立场角度看待藏族元素与现代服饰结合的情况。其中大学生5人,群众3人,服装设计者2人,政府工作人员1人。

三、调查结果

(一)藏族服饰图案的来源

研究民族服饰不但要从造型、色彩、工艺入手,还要了解其文化内涵,正是这些内在精神和外在形式共同构成了风格迥异的民族服饰。图案纹样大都源自图腾崇拜,藏族服饰中的图案也同样源于自然崇拜、宗教信仰、历史文化、和传说故事。藏族纹样图案在服饰上的展示,同样也是藏族文化变迁的见证。

藏族服饰图案,不仅表达了人们对农牧生活的审美意识和对长久藏式生活的体味,也是将藏族古老文明进行传承的重要途径。其从生活中进行取材,多以隆重的祭祀风格示人。在纹样的设计上以动植物为主,贴近自然,不同的设计、颜色、图案也反应了森严的等级制度。

(二)藏族服饰的特点

由于特殊的生存环境,藏族服饰多厚且长,选材用料也更为古朴。畜牧民族在服饰原料的选择上多选用于牲畜的毛皮,最主要的就是锦缎、氆氇、毡、皮毛,还多用松石玛瑙、铜扣银泡、鸟羽兽牙、荆钗石镯、野花碧虫等做装饰,造型别致,在其原始粗犷的表象下,亦不失秀美靈动,与西藏广袤华美的地域风光、虔诚庄重的民族氛围颇为贴切。

(三)藏族服饰中出现图腾的意义

藏族服饰中的图腾多以神话传说和自然界的动植物为主,以几何抽象的方法用于服饰之中。我们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吉祥八宝又称八瑞吉祥,藏语称“扎西达杰”,是藏族绘画里最常见而又赋予深刻内涵的一种组合式绘画精品,以壁画的形式出现,也有雕刻和塑造的立体形,这八种吉祥物的标志与佛陀或佛法息息相关。其图案在各种藏族生活用品、服装饰品中非常常见;

宝鱼又称金鱼 ,行水中,畅通无碍。佛教以其喻示超越世间、自由豁达得解脱的修行者,常以雌雄一对金鱼象征解脱的境地,又象征着复苏、永生、再生等意;

莲花,梵语称“PADMA”,藏传佛教认为莲花象征着最终的目标,即修成正果;

(四)传统藏族元素图腾与现代服饰相结合产生的问题

对于西藏这个信仰强烈的民族在其传统图腾与现代服饰相结合时也不可避免的出现问题。

1.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和全球化步伐的加快,各地区不同民族之间交往日益密切,潮流文化的强烈冲击使少数民族文化面临被弱化被改动严峻的挑战和考验。

2.设计师通过对民族元素与潮流文化的结合创造出大量符合现代审美又保留了民族风情的服装饰品,优秀的作品层出不穷,然而在蓬勃发展的当下也出现不少将错误的禁止的民族图案、符号结合在服饰中的情况。

3.有少数不法分子、极端组织、利用人们的无知来掀起恐怖动乱。

4.随着互联网高速发展使得服饰更加方便走入我们的生活而设计中出现对藏族传统文化的错误表达与歪曲容易产生民族矛盾。

四、解决建议

(一)政府的力量

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根据《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的规定,为满足西藏与时代接轨的趋势,现代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在促进西藏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投入巨大的人力、财力和物力,运用法律、经济和行政等多种手段,保护和弘扬藏族优秀传统文化。

(二)加大宣传教育

加强少数民族文化宣传,让更多的人认识西藏文化、西藏风情、西藏发展,让人们从根本了解西藏,脱离传统思想西藏是位于雪山之巅神秘封闭的地域。让人们认识到西藏的不断进步与西藏传统文化的魅力。

(三)民族风俗习惯改革

民俗改革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功能,它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物质文明建设齐驾并驱,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作用。我国少数民族风俗习惯中,既有精华,又有糟粕,改革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必须以尊重为前提,必须在少数民族群众自愿的基础上,并由少数民族群众进行,这是改革成败的关键。何时改、怎样改,均由他们自己决定。不能越俎代疱,要在潜移默化中由内而外的作用。如此,才能在和平中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潮流的交融。

参考文献:

[1] 罗莉.藏族传统文化的定位与发展[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第26卷.

[2] 西藏文化发展白皮书[M].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办公室,2006.

《形势与政策》课程论文 正确看待南海问题 篇4

【解释】由公共财政负担的从事公共管理或公共服务的单位的汽车被用于非公务用途的情况。

【现象】公车私用现象严重。公车使用存在三个“三分之一”,即办公事占三分之一,领导干部及亲属私用占三分之一,司机私用占三分之一。公车就是公家的车,党政机关以及全额拨款事业单位用车。机关事业单位的汽车被私人使用。现象有公车私用现象严重。公车使用存在三个“三分之一”,即办公事占三分之一,领导干部及亲属私用占三分之一,司机私用占三分之一。长期以来,公车接送子女上下学的现象时有发生,每到上下学时公车常常在校门口聚集,严重影响了道路畅通,公车接送子女上下学,不仅败坏社会风气,损害党政机关和干部的自身形象,而且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给国家造成了损失,在群众中造成了不良影响。危害

一、从干部成长角度说:公车私用滋生官僚主义和享乐主义,在某些干部心中,车就是身份的象征,官做到什么位置就要配什么档次的车,还必须是专车专人用,没有车就出不了门,没有车就办不成事。

二、从经济角度来说:公车私用造成巨大浪费,攀比现象严重,一些单位不该买车的也买,不该换车的也换,导致配车不是为了工作方便,而是为了满足某些人的个人私欲。

三、从社会角度来说:公车私用诱导不良的价值取向,“古有学者,衣锦还乡”变成“今有事业,轿车还乡”。在某种程度上,公车私用变成流动的腐败广告,极大地损害了机关干部形象,甚至起到了反面教材作用编辑本段防止公车私用

一、用车要有一个制度。

二、用车要申请。

三、用车情况有监督。

四、完善违规用车惩戒制度。

关于公车改革的思考建议

顾名思义,所谓公车,就是指用财政列支或纳税人的钱所购买的公务用车。公务用车腐败多,公务用车浪费大,公车私用惹民愤,这早已不再是新闻,而是公认的事实。正因为此,公车的改革问题,一直是全社会关注的焦点。群众意见最大的,无非集中在以下两点:一是公车私用现象严重。早在2003年全国“两会”上,就有政协委员义愤填膺发布调查报告,称公车公车,实际真正用在公务上的,也就占三分之一,其它三分之二,干部私用占去三分之一,司机私用又占三分之一。更有政协委员称,你这个调查结果还有偏差,我的看法,用在公务上的,三分之一也不到。

这还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更严重的危害在于,个别党员干部不注重自身形象,动辄开着公车大吃大喝,出入灯红酒绿的场所,甚至开着公车犯罪的案件也时有发生,在群众中造成了极坏的影响。

二是公务用车浪费巨大。媒体披露,截至2007年11月30日,中国公务用车达52217556辆,年公车消费支出达4000亿元。近年来,尽管各地公车改革力度不断加大,但收效甚微。数据显示,公务用车近年消耗从4000亿上升到6000亿。这几乎相当于一个中等省份一年的财政收入。

如此公车腐败浪费现象,严重败坏了党风政府风气和社会风气,严重败坏了党和政府的形象,严重破坏了党群干群关系,严重激化了社会矛盾,严重影响了社会和谐稳定。也正因此,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党中央国务院就制订下发文件,要求严厉惩治公车腐败。近年来,在社会各界的强烈关注下,从上到下更是一刻也没有停止公车改革的步伐。但让人失望的是,改来改去,成效几乎没有。有群众甚至形象地讥讽说,越改越腐败,越改越浪费,越改车子越豪华,可千万别再折腾了。

这就不能不引人思考?改革失败的根子究竟在哪里?纵观近年来的公车改革,不难找到答案——有的是群众呼声意见大了,不得不改,纯粹是走形式作样子;有的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群众嫌干部坐车越来越豪华了,就取消公务用车改发用车补贴,结果是补贴越发越多,公车仍照用不误;有的则是由纠风、纪检等部门牵头,新闻单位配合,在节假日象征性暴光几个车牌号。对此,群众意见大得很——你们要是真想整治公车腐败,就天天检查嘛,做梦似的偶尔检查一两回,连暴光也得先看职级大小,级别一高不敢暴光查处了,这分明就是作秀嘛!凡此种种,抓不住主要矛盾,为改革而改革,或改给群众看,失败是必然的。俗语说,查准病情好下药。公车私用、浪费腐败的根源在哪里?失去了监督的制约,尤其是群众的监督!中国的国情决定,对公务部门、党政干部的监督,同级不敢监督,上级监督不到,下级无从监督。克顽症要用猛药。个人认为,要想从根本上刹住公车私用、公车腐败的歪风,必须把监督权交给群众,让群众敢于、乐意、有办法监督。具体思路就是,严格按照国家机构改革“三定”方案,结合各部门、各单位的实际情况,重新核定用车数量和配备标准,在此基础上,推行公车“红牌”制度,以示公私区别。

具体办法是:所有公务用车(军警车除处)一律更换为红色牌照;牌照按七个字符设计,第一个字符代表各省自治区,第二个字符代表车辆所在地,第三个字符代表级别,第四个字符代表所属行业,第五至第七个代表车辆序号。在此基础上,以部门为单位,对每辆公务用车的核定标准、牌照号通过媒体面向社会公布,接受群众监督。对群众举报的超标、违法、违纪车辆,相关部门查实后,给予一定数额的物质奖励,以调动群众监督举报的积极性。此项改革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一是操作性强。办法本身简单明了,易于推广操作。二是改革成本低。仅需要统一更换车牌照而已,不需要大的投入;三是监督效果好。由于公车私车区分明显,群众监督起来极为方便。而且,由于有一定的物质奖励,群众也乐于监督。上述意见建议如能推广实施,个人认为,将会从根本上遏制愈演愈烈的公车浪费腐败现象。公车私用对党和国家的危害有多大? 最近,在《羊城晚报》上读到一篇谢岳雄的《屁股下的“走私”》的文章。说的是国人司空见惯的公车私用的问题。文章说:中国每年公车消费在3000亿元以上,占国家财政收入的13%,几乎和我们的国防开支相近。若按13亿人口计算,相当于平均每个国人每年要给各类公车负担230多元。从中央到地方和各级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常常在进行廉政教育、科学发展观等教育,纪检、监察等部门也天天在说反腐,然而,对公车私用这件谁都看得见的事,大家却习以为然,视而不见,听之任之。其根本原因是什么?就是各级领导带头公车私用,而这些反腐机关都是在各级领导的领导下工作,谁又敢去查上级?谁又会去查上级?谁又能查得了上级?据说赣南某贫困县的一县委书记,一人竟然有三辆专用公车为其服务。对此,一些稍有正义感的同志只是私下议论,但谁也不敢公开指出这一公然的腐败或浪费纳税人钱财的问题。谢君在他的文章中对公车私用举了些身边的事例,并对其危害作了深度的分析。日前与朋友喝茶聊天,谈到“公车私用”这一公众话题,大家情况竟然出人意料地相似。某厅计划处副处级干部G君颇为得意地说:“我们处就五丁人,配有三部公车,正副处长一男一女各把持一部小轿车,8座面包车平时就归我们三个‘处男’享用。除了用来上下班,周末外出度假还挺方便的。”

某科研所的副研究员Q君说:“我们是事业单位,人多,用车不太方便,办公事需要填表报批派车,一般人办私事很难借到公车。当然,部门的头头脑脑例外,他们都配有公家专车。”某局办公室主任S君接着话头问道:“你们用车的都是现职人员吧?我觉得这还不算牛。我们局长已经光荣退休两三年了,退休前他专门用公款为自己购买一部高档、超标小轿“我曾经在报纸上看到过一个数据,说中国每年公车消费在3000亿元以上,占国家财政收入的13%,几乎和我们的国防开支相接近。” 喜欢使用统计数字说理的S君作了一番分析,“若按13亿人口计算,相当于平均每个国人每年要给各类公车负担230多元。”“人民公仆执行公务使用公车乃天经地义,无可厚非。关键问题是公务以外的私用似乎已经成为一个社会顽疾,久治不愈。据说公车私用现象已有三分天下之势,即公务、领导、司机各占30%,其他用途才占一成。公车私用不仅造成党政机关公务用车逐渐增多,用车、养车的成本逐渐加大,增加了行政成本,而且严重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形象,老百姓看在眼里,疼在心中。公车的开支来自纳税人的钱,公车私用就是在浪费纳税人的钱哪!”茶馆老板听到我们的闲聊,也饶有兴趣地加入到扯淡的行列 其实,就我所知,各部门各单位对公车私用都有各种纪律规定,只是从未听说过有谁因为公车私用而受到各种规定中明文列出的纪律处分。所以,始终触及不到公车私用者的要害,造成眼下公车私用愈演愈烈的局面。公车私用的危害多多,从经济方面衡量,它造成了国家和社会财富的巨大浪费;从政权建设方面衡量,它在干部队伍中滋生了官僚主义、享乐主义,使人民公仆失去其为人民服务的本质;从社会风气方面衡量,它泛起了封建思想沉碴,诱导了不良人生价值取向。因此,国家立法对公车私用现象加以有效遏制,彻底清除屁股下的“走私”,大有必要。南海主权归属问题现状与我国应采取的对策我国南海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作为连接印度洋和太平洋的半封闭海域,南海是世界上极为重要和繁忙的海上交通要道。此外,人们普遍认为,南海蕴藏有大量的石油、天然气及其他矿产和生物等多种资源。正因为如此,许多周边国家依据各自不同的理由对分布于南海上的岛礁、大陆架提出主权要求。国际上不少人士预言,南海可能成为柬埔寨之后东南亚的下一个冲突发禅鸽·当然,同样也有理由认为,南海的争端问题可以通过谈判得到和平解决。许多国家已经意识到,有必要做出努力,将南海冲突转化为有利于各方利益的合作·:·一有关国家和地区对南海主权归属问题的基本观点及其论据

(一)中画百熬 台湾所持的观点和立场在许多方面与大陆相同.台湾认为,南沙群岛和西沙群岛就象东沙群岛和中沙群岛一样,是中国的领土.中国自古以来就控制着南海,只是由于1931年法国占领了南海部分地区,中国在南沙和西沙群岛的主权问题上,才与越南发生了纠纷。台湾的一些学者认为,在本世纪剩下的年月里,南海的争端状况不会改变。他们认为台湾不应单熟今笋:考间题的谈判,这是因为,首先,许多历史记载和遗迹足以证明中国对南海的主权是合理终‘、不谈判意味着在南海的主权问题上,中国是不会妥(浅析南海主权之争——从国际法视角探讨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菲律宾、越南、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文莱分别提出对南海海域及其岛屿的领土主权和其他海洋权益的要求。在南沙群岛189个已命名的岛、礁、滩、沙中,我国有效控制的岛礁共有11个,其中包括台湾控制的太平岛。菲律宾主张享有中沙和南沙群岛中60个岛屿的主权,实际占据了7个岛屿。越南主张对西沙和南沙全部群岛享有主权,并占据了南沙群岛的28个岛屿。马来西亚对南沙群岛主张12个岛屿的主权,实际占据3个岛屿。印度尼西亚宣布的200海里专属经济区深入我国传统海疆线5万km2。文莱则对我国南沙的南通礁提出领土要求,企图划分我国3万km2的海域,并占据1个岛屿。根据国际海洋法的规定,一个直径仅为1英里,面积约

0.8平方英里的小岛,从围绕该小岛的领海基线算起划定宽度为1海里的领海,则该小岛可以拥有面积190倍于其陆地面积,多达155平方英里的领海海域。另外,还可以围绕这个小岛划定宽度为12海里的毗连区和200海里的领海以及350海里的大陆架。①同时考虑到这样大的海域附带的可再生资源、不可再生资源,其利益是惊人的。因此,日本对中国在钓鱼诸岛,越南、菲律宾等对中国在南海诸岛主权持有异议,它们是(南海领土争议的由来与现状中越两国近日在南海上围绕石油勘探发生摩擦,并相互外交指责。这是中越之间近年来最严重的一次冲突。越南外交部发言人在5月29日的记者会上,使用了“越南海军将采取一切必要措施(保护越南利益)”的不冷静语言。南海,亦称南中国海(South China Sea),其北部连接中国南部数省区,东部与菲律宾若干岛屿相邻;南部是马来西亚的沙巴与沙捞越州、文莱、印尼的纳土纳群岛和新加坡;西部从新加坡延伸到马来西亚的东海岸,经过暹罗湾、泰国和柬埔寨,沿着长长的越南海岸到东京湾。整个海域为一由东北朝西南走向的半封闭海域,东西距离约1380公里,南北距离约2380公里,总面积约350万平方公里。海域内有香港、新加坡两个主要商业港口和金兰湾、湛江、榆林、高雄等重要的海军锚地,且包容了东沙群岛、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和南沙群岛。当前所谓的“南海领土争议”,主要是指南沙群岛的争议。南沙群岛在南海的东南角,分布区域南北长约1000公里。它距离越南海岸约650公里,距离西沙群岛约750公里,距离海南岛约1000公里,距离东马来西亚的沙巴海岸约250公里,距离东马来西亚的沙捞越海岸约160公里,距离菲律宾的巴拉望岛约100公里(南海问题 中国之痛

《形势与政策》课程论文 正确看待南海问题 篇5

腐败的基础是权力,腐败的目的则是金钱。我们首抓重点应该就是解决好人的贪念产生的原因问题,不解决好人生需求真知我问题,一切监督机制、法律机制、教育机制都会被贪婪分子一一攻破。人们总说贪污腐化之风盛行的原因就是监督机制的不健全,但是,源头问题不处理好,不仅机制无法健全,而且再健全的机制也会显得苍白无力。惩治腐败,任重道远但势在必行!

1.要遏制贪腐现象的社会基础,就是要认真解决好社会财富悬殊问题。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这是铁律。少数人占有大量的社会财富,会对人们的贪念起到导向作用。国家公职人员之所以贪污腐败的数量要超多私企工作人员,不就是由于薪酬收入悬殊导致的心里不平衡吗?倘若工资待遇能维持在一个相对让人满意的高度,有谁又会愿意去冒险伸出贪婪的双手呢?如何遏制社会财富悬殊而又不致于影响经济快速发展,的确是一项很大的系统工程。但这是贪污腐败现象的根源,这个根源不除,想要彻底扭转社会贪腐现象,是不可能的

2.严肃处理,从小做起扼杀萌芽事件。我们要认真抓好小贪腐现象,将贪污腐败扼杀在摇篮中,不给它成长。贪腐现象的产生有赖于其存在的土壤,这个“土壤”有两种养分,一种一上述财富悬殊的社会现实,另一种则是因社会意识的不坚定。我们社会现在对贪腐的意识存在极大的矛盾,一方面骂别人贪污,一方面自己想发财。大有五十步笑百步的意味。而解决这个问题的主要方法是要逐步形成遏制贪腐的舆论氛围,千方百计抓好小贪腐现象,认真从吃请送礼着手。既不至于牵涉太多的关系容易处理,大量的小贪腐现象被处理也会形成一定的社会舆论环境,更会提升民众的认知,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3.加强监督仍是制衡权力腐败的有效方法。法律和党规党法上的问题是落实和执行的问题。如何使这些法律和制度能够有效地落实执行,是当前急需研究的问题。尽管前面我们说制度内监督对于制度性腐败效果不大,但监督是多方位的,在加强党内监督、法律监督、民主监督的同时,我们尤其要发挥新闻监督与舆论监督的作用,这样多管齐下,必能起到好的效果。4.要加强对正确人生观的教育。古人常云: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子罕辞玉》中,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子罕弗受。献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为宝也,故敢献之。”子罕曰:“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以与我,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

《形势与政策》课程论文 正确看待南海问题 篇6

我国是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的濒海大国。我国疆域海域辽阔,边界线漫长,周边安全环境极其复杂,使得中国成为亚洲诸国中邻国最多、地缘矛盾最多、最复杂的战略主体。

中国的综合实力持续上升,对周边地区的影响力逐渐增大,同时中国提出了一系列政策理念和政策举措,缓解了“中国威胁”的焦虑,中国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全面推进。前段时间在北京召开的APEC,昭示着中国与太平洋地区国家的合作将会保持良好的合作发展关系。中国北方最大的邻国俄罗斯,与我国在政治、经济、军事上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为地区的安全与稳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总体说来,我国周边安全形势仍然是和平与发展为主流,但是潜在威胁也不少。中国在机遇与挑战、合作与竞争艰难地行走着。

二、中国周边环境面临的危机

1、美国与中国安全

中美之间虽然并不接壤,在经济合作领域日益密切,政治对话也不断加强,但作为当今世界唯一超级大国,从美国的战略目标、政策走向来看,美国重返亚洲意图日益凸显,对中国及亚太地区的和平和稳定将产生严重负面影响。许多战略举措其实质都是企图延缓中国上升为世界强国地位的速度,对我国安全存在着综合性的威胁。另外,近年来,美国暗中支持“台独”活动和民族分裂势力,是我实现祖国统一的严重障碍。搞对台军售,将台湾问题作为牵制中国的重要战略筹码,美国在台湾问题上的立场和政策,也得到美国的支持而越发猖獗。

2、日本与中国安全

近几年日本在对外政策上加快谋求政治大国,防范和牵制我国的行动不断升级使日中关系陷入低谷。小泉政府对周边国家尤其是中国的强硬态度,在历史问题上的错误态度也引起众多亚洲国家的不满,近几年围绕“钓鱼岛”问题,争端时有发生。虽然我国政府采取了理性和负责任的态度,但矛盾和摩擦不可避免,中日关系的友好发展仍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另外,日美安全同盟已重新定义,主要防范对象是朝鲜和中国,成为影响未来地区安全的重要不稳定因素。

3、朝鲜半岛与中国安全

进入21世纪后,美国政府对朝鲜采取强硬姿态,朝鲜发射火箭和进行新的核试验,半岛局势呈现出复杂多变的发展态势,虽然和平解决争端的机遇仍然存在,但不排除出现武力对抗和军事冲突的可能性,朝鲜半岛是中国东北部安全的战略缓冲,半岛局势的紧张将破坏本地区的和平与稳定,也将影响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

4、南海问题:菲律宾驱逐我国在黄岩岛作业的渔民、越南挑衅我国台湾驻太平岛士兵等。越南、菲律宾、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等国家非法占领我南中国海的岛屿,严重损害我国领土主权和经济权益,越来越不利于中国的发展。南海问题是大国与小国之间的纷争,虽具有一定的可控性,但影响也不容低估。

5、中印关系:同属于新兴经济体的两个发展中大国,中印关系虽已正常化,中印双方的合作也有所加强。然而,印度始终没有放弃对于中国的领土要求,不排除在某种情况下恶化的可能性。印度的军事力量是不可小觑的,中国西南边陲不可掉以轻心。

大学生应如何维护国家稳定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是我国的文化传承,也是古往今来无数仁人志士的理念。作为大学生,我们要继承这种民族精神,唯有国家强大富强,我们才能更好地发展自身。

第一,团结在党的周围。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历史和实践证明:一个国家没有一个强大的领导,是没有没有凝聚力的。面临环境多变的国际安全形势,尤其是在一些特殊时期,面对敌对势力的造谣,我们唯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掌握更多的技能,提高个人素质,做好准备,接受来自各方面的挑战,才能克服困难,守护祖国疆域。

第二,我们大学生对国家安全存在着种种模糊的认识,并且安全防范意识不强,因此要加强自己对《国家安全法》等法律法规的学习,提高守法意识,树立主权意识,而且要增强大学生敌情观念和保密意识。应该要清楚的认识到国家安全关系到整个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对于侵犯我国国家主权的言论和行为,应该据理力争,寸步不让,维护好国家的利益。

第三,参与爱国主义教育,强化责任意识。一方面,大学生可以通过爱国主义教育,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另一方面,在实践中加强自己的爱国主义观念。要让大学生从真正意义上意识到自己是国家的主人,国家的稳定与安全关系着整个民族的切身利益。改革开放后我国取得了许多辉煌的成就,要以此树立自己的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认识到维护国家安全是既是公民的一项权利,同时也是公民所必须履行的一项义务。

第四,在网络发达的现代社会,会有许多企图分裂人民内部团结的言论,我们必须分清异端邪说,对国家形成错误的认识,甚至成为谣言的散播者,使得国内外的分裂势力有机可乘,破坏国家的安定团结。作为大学生,我们要明辨是非,另外,不仅仅自己要关心国家大事,还要将正确的信息和思想传递给周边的家人、朋友和同学,让更多人了解、支持、投身我国的国防建设。“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唯有全国上下同心,国家才能形成合力,方能不受侵辱。

《形势与政策》课程论文 正确看待南海问题 篇7

要承认当前经济形势的严峻性,也要对中国经济保持信心,更不能被阵痛遮蔽结构转型的大视野。——题记

目前中国的经济形势和调控政策正处于一个颇为微妙的关键时刻,何去何从,众目所瞩。如同为温家宝总理“最困难的一年”的判断作注脚,中国经济的总体环境正在不断趋于恶化,经济基本面的悲观气氛日益浓郁。去年以来国际金融无休止的动荡引致外需放缓,国内信贷紧缩,能源及其他投入品的成本不断攀高。至今年,这些不利因素非但丝毫不减,还增加了雪灾、地震等自然灾害;企业利润回落、股市深度回调、房地产不景气以及近来“大量企业破产”的传言,更进一步渲染了这种气氛,使人难免忧心忡忡,备感压抑。

或许是由于多时以来人们听到的几乎都是“坏消息”,因而对“好消息”的期待便愈加强烈。外生变量不可改,内部我们如何积极应对?

从绝对数值看,上半年是10.4%的GDP增长率,7.9%的CPI增幅。但GDP增速的确在逐步下行:今年一季度增长10.6%,比去年四季度回落0.7个百分点;今年二季度增长10.1%,比一季度回落0.5个百分点。

在当前的形势下,怎么办?

——一种看法是,既然经济已经没有“过热”风险,而且美国经济衰退、全球经济滑落的可能性进一步加大,国内CPI也已经从高位不断回落到6月的7.1%,为什么还要继续紧缩?

——另一种看法是,经济适度减速本是宏观调控的目标;目前反弹的因素还在,不能因为经济有所放缓就放松紧缩,否则将前功尽弃。

毫无疑问,经济放缓是宏观调控的一个自然结果,如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易纲所说,“整个宏观经济正向着调控政策的方向发展。”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司长李晓超7月17日在公布上半年经济数据时亦称,“经济增速回落符合宏观调控的预期”。但问题在于,经济放慢只是适度放慢,还是会出现可怕的大“滑坡”?

对这个问题的判断,直接决定下半年国家的经济政策取向。近几月中央银行和国家发改委等相关部委,已陆续组织了多批次人员到各地考察。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副总理王岐山以及各相关部委的负责人7月分赴江苏、浙江、山东等地调研,以掌握可作决策依据的一手资料。

7月,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总结前半年经济工作,并研究下半年经济工作安排和宏观调控政策。会议的基调发生了微妙的变化:此前强调严控通胀是首要任务,但此次强调后半年要保持经济稳定增长,同时也要保持控制通胀的政策力度。任务的优先序,已经悄然改变。事实上,温家宝7月5日在江苏考察时即已释放了这个信息。

不但如此,有消息称由于上半年贸易顺差下降,升值压力有所缓解,同时出口企业形势恶化,下半年人民币升值进程将会放缓。更有传言称,部分商品出口退税率将有所上调。

然而,维持信心仍然是形势判断的主基调和决策依据。专家普遍主张,下半年的经济政策或有微调,但“不会大变”。原因在于“综合中央多次到各地共上百家企业调查的结果,既要认清当前的经济形势的严峻性,更应对中国经济保持信心”。

一、如何看GDP增速,10%是否底线?

经济增长放缓已成事实,但是否仅仅是开始?10%左右是底线,还是说仍相当高? 当前对经济形势的担心,并不在于二季度10.1%的增长速度是高是低,而在于其进一步下滑的风险。上证综指从6000多点一路跌至2000点以下,投资者仍然担心股市继续下跌,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担心经济进一步减速、企业利润空间继续受压。

工业生产增速已经出现了比较明显的减缓势头。上半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6.3%,比上年同期回落2.2个百分点。其中,一季度增长16.4%,二季度增长15.9%。

企业利润亦在持续回落。今年前五个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10944亿元,同比增长20.9%,比上年同期大幅回落21.2个百分点。

企业认为影响其利润的因素,第一位是原材料涨价,第二位是劳动成本上升,第三位是融资成本上升。也有些企业把人民币升值因素排在第三位。

在这种情况下,安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高善文分析,工业企业利润增速年内难以明显回升,此趋势延续,使得明年可能出现前低后高的走势,但其中的不确定因素尚有很多。

经济学家们对形势判断的分歧在加大,渐渐分为两个意见阵营。由于严重看空外需,宏观经济学会副会长王建、北京航天航空大学教授任若恩等人对中国经济的前景甚为悲观,并认为政策必须放松。另一些专家认为紧缩仍为必要。的确,由于次贷危机不断发展和扩大,外需放缓甚至大幅下滑,已成现实。美国最近房利美(Fannie Mae)房地美(Freddie Mac)和金融海啸显示重大危机,其经济衰退的风险进一步增加。欧元区经济的前景堪忧。新兴市场传来的信号也不乐观。

中金公司最近发布报告称,中国对东南亚国家以及俄罗斯等主要新兴市场的出口增速将开始放缓;随着美国经济放缓逐渐传导到其他国家,中国对那些国家的出口也将逐渐放缓。

6月出口继续下滑,与之相对应的是6月采购经理指数(PMI)的出口订单指数也下滑3.2个百分点至50.2%;低于50%,则意味着出口将陷入衰退。

鉴于中国长期以来出口带动增长,出口下滑会否使中国经济出现大幅下滑?如低于10%,政府能否接受这一增长率?

一种看法认为必须守住10%,否则中国经济会出更大问题。其依据,引自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李晓超。李在上半年数据发布当日所说的潜在经济增长率,即过去30年平均9.8%的速度,这一速度被部分分析家解释为政策底线。

但还有不少学者对此持异议。他们认为,中国其实可以接受更低的GDP增长率——如果改变当前增长模式的话。当前模式下,过高的增速对于中国经济的长远发展不利,有专家指出,“投入品价格过于便宜,而且根本不需要支付环境成本,必然导致过度投资特别是许多原本不具有经济效益的投资,其结果是资源的过度开发和环境的过度破坏。全国人民都为此付出成本。”使得中国经济结构调整一再推迟。

但我们还是要在经济增长与结构转换间找到平衡,避免经济过渡下滑。

二、如何看企业困境:“饿死”还是“撑死”

过去几年来企业增长过快,一旦遭遇信贷控制,不免面临资金难局,人们担心的是,如果越来越多的企业会不堪重负,中国的企业会不会因为经济放缓和信贷问题而大量破产,进而拖动经济剧烈下滑?

事实上,现在已经有许多关于沿海中小企业尤其是出口企业大量倒闭并殃及当地金融体系的传闻。由于浙江的中小企业贷款多采取互相担保的方式,一家企业倒闭会累及其他企业,导致资金链连环断裂。更有说法称,浙江企业的大量贷款来自民间金融,链条既长且广,企业倒闭会牵一发动全身,整个浙江民间金融已遭受重创。

现在的情况有这么严重吗?

今年浙江企业的确面临许多困难:年初雪灾影响了八九个省市;受美国次贷危机影响,3 浙江的外贸拉动型企业(占企业总数的52%)不能正常结汇;人民币升值;能源价格上涨;国内资金紧张,今年信贷又缩水470亿元。总括这些负面因素,对企业影响到底有多大?

浙江省工商联向中央提交报告,总结今年民营经济的基本情况:总量增加,发展速度趋缓;出口规模保持较快速度,但效益大幅度下滑;企业资金链紧张,财务成本大幅增加。广东中小企业局报告的结论与此类似。

其实,比起发达国家中小企业年均25%-30%的倒闭比率,浙江、广东中小企业的生生死死并不更加剧烈。

浙江省中小企业局办公室主任蔡章生告诉《财经》记者,关于中小企业破产,现在还没有官方的统计数据出台,所谓过多的企业破产,大多属于传言。“2005年经济环境最好的时候,也每天有240家生,160家死。”蔡章生说。

广东鞋业商会秘书长吴航也证实,所谓广东过半数鞋业企业倒闭的传言,肯定言过其实,“就算有企业倒闭,也是竞争力比较弱的;虽然到处有报道说现在出口受影响,但海关统计的数据,上半年出口还是增长的。”

浙江省温州市经贸委对26个工业重镇23470家企业的调查显示,目前处于停工、半停工的中小企业有1486家,占6.3%,其中乐清和平阳的部分工业强镇停工、半停工企业达10%左右。

据《财经》记者了解,目前温州、湖州两市确实有一些中小企业倒闭,但涉及面并不很大。这些地方的行业,如纺织、服装、鞋帽、打火机等生产方式许多本身是“前店后厂”的作坊式,每年关门注销的企业很多。今年更多的情况为暂时停业,实属一种常态。特别是那些早年已经购买土地、兴建厂房的企业,有订单就生产,没有订单就大门紧锁。中小企业特别是处于乡镇的企业,工厂停工后,员工很快也转到其他企业或部门。

在紧缩货币政策下,数量型的控制和窗口管理,使大型商业银行更加倾向于向大型企业和政府立项项目贷款,这进一步挤压了中小企业的贷款空间。“资金短缺的问题比较严重”,浙江从上到下,各地普遍反映出这一问题。

其中原因,或可归于过去几年来企业的过快增长。根据中央银行的数据,浙江省在2003到2007年的五年间,其信贷以平均每年22%的速度增长,远高于16%的全国平均值。由于其基数很大,在信贷控制的背景下,同比难免要下降,企业也因此面临资金难局。

所以,浙江红蜻蜓集团副总裁方宣平说,“许多企业不是饿死的,而是撑死的。”许多企业在形势好时投资过快、过杂,一旦紧缩就立刻遭遇现金流危机。

企业处境变得更加艰难,已经是不争的事实;但到底有多难,是否必须调整紧缩政策,8月份政府曾为难,现在已做调整,但并不是大幅调整。

不少专家在完成对沿海多地企业的详细调查之后说,“大国如烹小鲜。当务之急并不是继续宽松货币,而是理顺要素价格。”

三、如何看生产要素价格——不能再承受的扭曲

中国当前的要素价格扭曲程度之深,可能是改革开放以来从未有过的。这导致了许许多多看起来“很不合理”的经济现象。

——由于电煤价格受到控制,要么出现电煤短缺,要么电厂按照合同得到低价煤后,转手直接卖掉,因为这样所得比发电还要多,即“发电不如卖煤”。

——工业用电价格低,实际上是对国外的生产者和消费者进行补贴。比如说钢铁的出口,国内钢厂以不菲的国际价格进口铁矿石等原材料,用低廉的电价冶炼加工之后出口,这部分的电价价差,其实转移到了海外。电解铝等其他产品的出口情况,与此如出一辙。

——原油出口和成品油走私的现象在增加。由于成品油价格受控制远低于国际价格,一方面,厂商宁愿出口原油而不愿意亏本生产成品油;另一方面,国内外价差吸引有人铤而走险从事成品油走私。

——在运输价格受管制的情况下,山西的煤矸石(类似煤但热值很低的燃料)通过大秦铁路,远涉数千公里,运到广东沿海。如果运输价格理顺的话,如此长途跋涉运送的一定是最好的煤,但事实却是最差的燃料也跑遍了半个中国。

在今天的中国经济环境下,绝大多数人都是根据价格信号作出自己的经济行动。诸多所谓“不合理”的经济行为,其实都是在扭曲的价格下人们的理性选择。从中国内地舍煤炉取电炉的普通市民,到远道而来中国淘金的跨国公司,甚至万里之外看似不相关的外国普通消费者,都在参与着针对扭曲价格的套利活动。

此外,中国的环境价格也被大大低估,因为治理环境的费用并没有内化为企业的成本。在这些成本被人为压低的情况下,原来大量并没有效益可言的企业也能生存发展;结果一方面是较高的GDP增速甚至经济过热,另一方面是大量滥竽充数的企业和深度的环境恶化,许多资质原本不错的企业也缺乏产业升级的动力。

与人为压低的汇率一样,扭曲的要素价格不但导致众多出口产品在不同程度上补贴了国外的消费者,而且成为中国整体经济过热和粗放式发展模式得以维持的主要原因,更是当前通货膨胀的重要源头。

所以,当务之急是理顺要素价格。其实,调整资源和环保价格,提高工资,等价于人民币升值。如果前者价格调得多点,人民币升值就可以少点;如果调节得不够,币值就得多升,因为基本目的就是减顺差。所谓放开价格,并不是要一步到位,而应该是有序放开,让价格相对稳定,这个过程其实是成本的正常化过程,也是物价不断提高,与西方发达国家不断接轨的过程。

四、如何看物价上涨,通货膨胀

目前全世界2/3的人都在面临物价上涨,通货膨胀之困。

原因何在?从国际上说,我们知道,全球流动性过剩成为2007年的突出现象。自2002年以来,世界上几乎所有类型资产(股票、房地产、贵金属、艺术品和石油、铜、铝等各类商品)的价格都在暴涨。在历史上,资产泡沫一般只出现在个别类型的资产上。所有资产的价格集体暴涨的事情是史无前例的。而造成这种现象的更本原因在于美国的超扩张性的货币政策。由于当今国际货币体系以美元为中心,以美元为最主要储备货币,美国可以不受限制地开动印钞机。美国货币当局滥印美钞,导致资产价格的暴涨,资产价格的暴涨又推动通货膨胀。

同时,在过去十几年中,全球化、贸易自由化和中印等发展中国家的崛起有效抑制了成本推起型通货膨胀的发展,世界经济得以在低通货膨胀的条件下维持较高的增长速度。伴随全球化的进程,全球范围内的收入分配都出现了不利于劳动而有利于资本的变化。例如,1999年到2005年的统计数字显示,发达国家制造业工人的工资增长速度缓慢,日本制造业工人工资下降了7.3%,在相当一段时间内,中国工人的工资增长速度也比较缓慢。但是,目前的情况正在发生变化,在今后相当一段时间内,全球范围可能会出现工资增长的趋势。中国劳动成本的上升和人民币的升值,有可能会使全球国民收入分配出现向着有利于劳动而不利于资本方向的趋势。与此同时,全球范围内物价水平上涨的速度可能加快。低通胀时期要结束。

从中国来说,物价上涨,通货膨胀,即是中国产品成本正常化的一个结果,又是中国特殊的汇率制度的结果。

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过量的货币发行会导致高通胀,而不断增加的巨额外汇储备正 5 是当前中国通货膨胀的源头。在现有的结汇制度下,为维持人民币汇率的相对稳定,每增加1美元的外汇储备,中央银行就必须投放将近7元的基础货币。为了对冲新增的基础货币,央行不得不屡次增加法定存款准备金(今年以来已经提高了六次,准备金率高达17.5%),并发行大量的央行票据。只是央行票据本身具备流动性,其对冲效果打了相当大的折扣,提高准备金率更是已经接近极限。

在汇率不能一步到位的情况下,控制通胀只能靠控制信贷。

从历史和其他国家的经验看,高通胀一直为各国决策者的心腹大患。中国最近的一次高通胀虽然已经是20年前的事情了,但当时引发的抢购、囤积甚至国民经济的动荡,人们记忆犹新。正是这种危机意识,使得中央银行在本轮高通胀出现苗头之际,便当机立断实行紧缩。

此外,毫无疑问,成本正常化在短期也必然会导致总体物价的上升,但既然成本正常化必须做,而且可以起到减少顺差之效,则长远看是有助于抑制通胀。

有专家指出,当务之急是消除价格扭曲,为此货币政策可以尽力配合,在放开价格的同 6 时控制货币总量。而管住货币总量,意味着管住总体价格水平。放开要素价格,短期内难免对总体价格水平产生冲击,加大通胀的压力。但另一方面,更高的价格会抑制需求,反过来抑制总体价格水平,其结果是某些商品价格上升,某些价格则会下降。

近两个月以来,市场上一直盛传加息的消息。许多经济学家亦建议,现有的紧缩政策应该换一种思路,比如说在加息的同时放宽信贷控制,这样可以更好地甄别那些可以承受更高融资成本的好企业。但央行似乎并不倾向于采取加息的措施,原因有如下几点:

——加息会导致更多的“热钱”流入。

——加息会增加融资成本,加重企业负担。

——加息会导致住房贷款利息增加,加重民众负担。

基于上述原因,在此“最困难的一年”中,加息对央行来说显然不是优先选择。

五、如何看结构转型:依旧还是突破

今天,在各要素成本如此大幅度地人为压低的情况下,许多中国企业仍然面临巨大的压力,彰显现有产业结构的脆弱性。

值得庆幸的是,面临困境,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在抱怨,更多的人选择了反思和面对。浙江省中小企业局办公室主任蔡章生在年初调查时就发现情况不妙,但当时很少有企业意识到潜在的危机。在过去资金充裕的环境下,企业的选择是增加投资、扩张规模,而不是提高管理、改善结构、加强成本和风险控制。“优胜劣汰,有些企业的破产反而是好现象。在这个过程中转产,或者关闭一家企业、开另外一家企业都是值得鼓励的。”蔡章生告诉《财经》记者。

早在几年前,浙江和广东等省就已经倡言民营企业需要“第二次创业”,其主要内容是民营企业主动调整,适应产业升级和结构转型需要。只是,外需疲弱和国内成本攀升已经不容企业扭扭捏捏。

现在,许多有眼光的企业家也已经意识到,人民币升值、要素成本正常化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因循原有的发展模式必然面临被淘汰的危险,出路只能是提高自身的竞争力。有的企业家甚至希望紧缩政策持续的时间更长一点,把一些靠低成本和低价格“扰乱”市场的小企业淘汰出局。

许多企业一方面抱怨说,他们投资的生产线、招募的工人都是很难调整的;另一方面,不管多么不情愿,却已经开始采取行动进行调整,比如产品由纯外贸转内销,尝试用现有的产能生产其他产品,甚至向产业链的其他方向延伸,诞生了一批诸如“制造服务业”等新概念。

义乌国际小商品市场内出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很多商家都开始讨论出口市场转移,从受次贷危机影响较大的地区,向俄罗斯、韩国、中东以及欧盟部分受次贷危机影响较小的国家转移。小商品市场内还有语言培训项目,近一年来新开设了阿拉伯语课程。

义乌诸多中小企业从纯外贸转向外贸内销并重,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化解现有的外贸风险。义乌有不少原来本是纯外贸企业,因为近几年大力拓展国内市场,在这次经济紧张形势下就明显更加从容。

绍兴的一些企业家直称,中国制造业已经进入“高成本”时代,而较为初级的制造业产品的议价能力不足,很难将高成本转嫁给下游企业。一些企业开始降低出口比重,转而关注国内市场。也有一些企业在人民币升值方面动脑筋,做进口产品的生意,从人民币升值中获益。

目前真正困难的企业是产品比较单

一、且主要集中于下游产品的中小企业。而产业链较长的企业则有可能“下游不亮上游亮”,抗市场风险的能力比较强。当然,一些民营企业也感叹,如果真正的上游行业如能源等也能向民营企业开放,民营企业就会更加无惧调整,生存空间就会更加广阔。

也有企业家认为,随着生产成本的上升,制造业需要向贸易争利润。据估计,如果制造业的利润是1,贸易领域的利润大约是6,而制造业向贸易领域扩张不能简单地理解为“自营出口”。

为了因应纺织业的转型,绍兴县政府最近提出了雄心勃勃的“611”计划,把工厂搬进写字楼,即要在未来六年中建造100座写字楼和100幢高层住宅。有企业家估计,按照目前绍兴县1.5万户纺织企业来计算,如果有三分之一的企业实现转型,就有可能填满计划中的写字楼和住宅。

不可否认,产业升级的调整过程是非常痛苦的,在同质化严重的低端加工制造业,转变更非一日之功。许多企业预计,中小企业的转型“阵痛期”将至少持续到2009年。

六、如何看中央政策方向

2008年03月22日,“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08年会”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举行,本届年会的主题是“中国2020:发展目标和政策取向”。国家统计局局长谢伏瞻在发言中就中国经济形势以及中国政府宏观调控要采取的对策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他说,为应对国际环境的变化,国家需从宏观政策上要处理好三个方面的关系: 一个是控制通货膨胀和保持经济势头增长之间的关系; 二是扩大内需与保持外需的合理增长之间的关系;

三是保持实体经济的平稳较快增长与虚拟经济的健康稳定之间的关系,在控制通胀与保持经济的平稳较快增长当中求得平衡。

短期政策来看,第一个方面是要继续坚持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加强流动性管理,保持货币和信贷的合理增长。

第二个方面就是要调整理顺务工和务农收入的比价关系,加大对农业的补贴力度,防止 9 务工收入的过快上涨,导致价格与工资的螺旋式上升,降低劳动力成本所推动的通胀压力。

第三方面是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增加农产品的进口,严格控制农产品出口,建立健全农产品运输的绿色通道,降低流通成本,增加农产品的供给。

第四方面是积极开展多边贸易,进一步开拓新兴市场,优化贸易结构,提高出口产品的竞争力,保持出口的较快增长和进出口的基本平衡。

第五方面就是着力稳定股市和楼市,促进股票市场和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从长期政策来看,主要就是要深化改革、转变增长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着力自主创新,提高我们国家和企业的整体竞争力。

他讲话之后,形势又发生了变化,国家短期政策又作了调整;但长期政策依然。

上一篇:我渴望拥有魔法小学生优秀作文下一篇:保护自己教案含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