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势与政策课程项目(通用9篇)
形势与政策课程项目 篇1
形势与政策课程总结
转眼间,大学四年已然接近尾声。这四年里,除了学习,我们的的确确学到了很多书本之外的东西。就拿《形势与政策课程》来说,关注时事,聚焦社会形势政策变化,给了我们更多的机会去了解社会,熟悉社会生活。当今世界飞速发展,很显然“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地球村里的变化日新月异,作为生在当代的大学生,我们不能只做墙角的书柜,必须走出象牙塔,去拥抱外面精彩的世界。
课程期间,我们看了视频重走长征路、走进祖国成长奋斗史、回顾祖国改革开放30年取得的成就,同时也关注着当前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状态下的社会现状和变化动态。史有“识时务者为俊杰”,现有“适实务者为俊杰”。社会形势瞬息万变,我们大学生,必须调整自己的方向和目标,才能在迈向成功的道路上顺利前行。我们不仅要依据形势和政策还找准自己的定位,规划自己的发展方向,然后根据个人目标去制定可行的学习和实践方案,同时还要认清社会形势和熟悉政策措施,来为我所用,帮助自己更好的适应这个竞争无处不在的社会万花筒。当今形势,表面一片平和下蕴含着巨大的能量。全球的经济、政治、文化发展都朝着多元化方向迈进,观念的冲突、理念的碰撞,新潮事物的成长,这些无不要求着我们每个年轻人去不断学习不断接触新鲜事物,充实自己的知识库。从基层到高层,从国内到全球等等各个层面,都隐含着波涛汹涌的发展、竞争的态势。我们目前要做的是关注时事变化,居安思危。全球化的经济危机,虽然我国能继续保持着GDP的连续增长,但也难免出现了国内经济市场的通货膨胀率上升现象;全球环境变化引起广泛关注,各国政府和人民扮演者何种角色;各国政治体制的不同,对各自发展的影响各有千秋;中国内政问题的演变,台湾问题仍然处于僵局;伴随着经济全球化而来的西方文化入侵,对我国文化传统的影响加剧等等。所有这一系列的问题都是我们大学生必要关注的焦点。我们要把握形势与政策的发展,形成自己独立的思考和见解,拓宽自己的见闻视野,为自己今后的发展储备知识力量。
形势政策课程,让我们能更全面更清楚的了解到当今社会,我们因该学会抓住和好好利用这个机会去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汲取有益于自己的部分,争取将书本里学到的专业知识与社会需求相联系,争取走在形式的前沿,立足现在,踏踏实实为自己以后步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四年的大学生涯,这门课程虽然课堂节数不多,但是却也让我收获颇丰,印象深刻。
形势与政策课程项目 篇2
随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设置的整合, 形势与政策课的地位在高校中进一步凸显, 各院校普遍将形势与政策课列入教学计划, 以开设常规性课程或者进行专题讲座等形式进行教学, 对大学生正确认识世情国情, 正确理解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 提高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觉悟等发挥了重要作用。总的来看, 由于认识不到位、课程定位不明确、运行机制不合理等原因, 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实效性欠缺, 教学效果与开设课程的初衷还存在较大差距, 加强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 增强其实效性, 有利于发挥形势与政策教育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促进作用。
一、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目标
(一) 知识目标
使学生掌握和认识形势与政策问题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了解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一系列政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不断完善的政策体系, 形成较为合理的知识结构。
(二) 能力目标
让学生学会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观察和分析形势, 并透过复杂的形势和现象看其内在本质;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组织能力, 提高学生正确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 素质目标
引导学生坚定正确的立场, 理清对国际国内大是大非、利害问题认识的思路, 自觉抵制错误的思潮和言行。
二、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的内容体系
高校要合理构建“形势与政策”课的内容体系, 针对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帮助学生认清国内外形势, 教育和引导学生全面准确地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增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宏伟目标的信心和责任。笔者认为, 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的内容体系至少应包括以下三个部分。
(一) 基本理论
主要包括:科学认识和分析形势的基本观点和方法;正确理解和把握政策的基本知识和方法。基本理论教育主要是促使学生学会掌握和运用科学的方法论, 学会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观察和分析形势, 并透过复杂的现象看到其内在本质;全面准确地了解党在制定各项路线、方针、政策时所依据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论原则, 提高学生理解政策的水平和政治觉悟。
(二) 基本形势与基本政策
主要有当代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及总体发展趋势;国际形势与大国关系;我国的国情国力、政治经济形势;重要会议精神;重大改革举措;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国家的政策和法令法规等。基本形势与基本政策教育要着眼于帮助大学生增强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认同感, 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充满信心。
(三) 热点问题
该部分内容是“形势与政策”课的重要内容, 也是大学生所普遍关心关注的。通过对热点问题的解析, 不仅要使大学生对这些问题“知其然”, 而且要“知其所以然”。任课教师在讲授国内外热点问题时, 一定要讲清问题的背景和来龙去脉, 让学生了解这些问题在国内国际形势变化中所处的位置或所产生的影响;要讲透问题的实质, 把握党和政府的原则立场, 引导学生理性地看待和处理“热点”问题, 避免采取偏激行为;要讲明分析问题的方法, 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辩证分析热点问题。
三、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的主要任务
(一) 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
形势与政策教育既不是简单地向学生介绍时事新闻, 更不是简单地讲评国内外大事, 而是要通过教育教学帮助学生夯实思想理论基础, 准确了解当前国际国内形势, 理性思考和分析当前形势的背景、现状和发展趋势, 提高学生的政策理论水平和分析辨别能力,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 提高思想政治素质。
(二) 培养大学生的应对问题能力
形势与政策课的目标与任务是教育与引导学生自觉地站在正确的立场, 学会掌握和运用科学的方法论, 学会运用矛盾的观点、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和全面的观点观察形势、分析问题, 并能透过现象认清本质。因此, 在课程教学过程中, 不能简单地向他们介绍基本理论、基本形势、基本政策和热点问题, 而是要教育学生全面准确地了解党和政府在制定路线、方针、政策时所依据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论原则, 提高理解政策的水平和政治觉悟, 学会站在正确的立场、运用正确的方法看问题、想问题, 提高应对问题的能力。
(三) 增强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
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取得了辉煌成就。当前, 我国正处在改革的深水区和攻坚阶段, 机遇与挑战并存, 经济社会生活正经历一系列复杂而深刻的变革。形势与政策教育能够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正确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大方向, 正确认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义, 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总之, 各高校要不断加强对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研究与思考, 提高对该课程重要性的认识, 在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等方面不断改革, 使形势与政策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真正发挥应有作用。
摘要:高校要加强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 在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等方面不断改革, 使形势与政策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真正发挥应有作用。
关键词:形势与政策,教学目标,内容体系,主要任务
参考文献
[1]中宣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Z].教社政[2004]13号.
[2]张若飞.高校“形势与政策”课课程建设探析[D].华中师范大学, 2003.
[3]张利.新时期加强和改进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的意义[J].浙江工商职院学报, 2006.3.
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探索与实践 篇3
关键词:形势与政策;思想政治教育;高校
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国家教育部在教社政[2004]13号文件中指出:“形式与政策课,主要是帮助大学生不断了解国内外重大时事及热点问题,认真学习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帮助大学生全面正确地认识党和国家面临的形式和任务,拥护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增强实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宏伟目标的信心和社会责任感,在高校大学生中1~4年级必须开设此课。”这说明形势与政策课是对大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担负着重要使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而加强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教学研究,是广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需要深入思考和积极探索的问题。
一、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教学现状
目前,全国各高等学校均开设了形势与政策课程,但由于该课程灵活性较强,没有具体的教学大纲和全国通用教材,因此,在教学和管理上存在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首先,许多高校开设的形式与政策课并没有列入教学计划并安排学时,教学时间得不到保障。
其次,任课教师水平参差不齐。由于没有专门的形势与政策教师,所以许多高校的课由辅导员担任。许多辅导员很多年没有上课,没有经过正规的培训就直接上岗,师资情况令人担忧。
最后,教学形式呆板、单一。很多教师只是念文件、学精神,没有将形势与政策课的精髓与大学生这个活跃的群体结合起来,结果脱离学生的现实生活,得不到学生的认同。
二、形势与政策课程的特点
1.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内容具有鲜明的政治性、政策性
形势与政策课着重于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的教育,着重于当前党和国家重大方针政策、重大活动和重大改革措施的教育,着重于当前国际形势与国际关系的状况、发展趋势和我国对外政策以及世界重大事件与我国政府原则立场的教育,着重于马克思主义形势观和政策观的教育。这些内容都鲜明地体现了党的主张和国家意志,并具有浓厚的意识形态性,即具有鲜明的政治性和政策性。
2.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内容具有强烈的动态性和时效性
形势是不断变化的,政策有时也在不断的调整,因此形势与政策课没有固定的教材,没有稳定的教学内容,这是它与理论课最大、最明显的区别所在。这门课程的教学内容紧跟时代,紧跟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步伐,集中反映当前党和国家(政府)工作重心和社会现实问题。一定时期的社会问题或我国对外关系问题、世界重大事件就是这一特定时期的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内容,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问题和事件便逐步淡出人们的视线,原来的教学内容便被新的问题和事件所取代。
3.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内容集中党的前沿理论,往往后来转化为理论课教学内容
一定时期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和政策的调整往往伴随党的有关理论的重大发展和创新,这时的形势与政策课内容便往往体现了这个时期最前沿的理论,从而弥补了理论课由于教材的相对稳定性而出现有关理论滞后的缺陷。实际上,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内容往往成为理论课教学内容,是理论课教学内容变革的先导。
三、教学改革与创新是提高形势与政策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
1.改变教学观念
要想上好形势与政策课,首先思想上必须足够重视。形势与政策课紧密联系大学生的实际,紧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密切关注国际风云变幻,把握时代脉搏,贴近大学生的心理需求,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其他课程无法替代的作用。我们应该理直气壮地将其摆在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重要位置甚至首要位置。只有观念得到了改变,认识得到了加强和重视,才能采取有效的方式方法及措施,取得理想的效果。
2.改革教学组织形式
目前,高校的形势与政策教学普遍用上大课、作报告的方式来进行,这拉远了教师与大学生的距离,使教学活动无法进行面对面的人际交流,缺乏情感的互动交流,教师也难以把握大学生的内心状态和心理需求,势必影响教学效果。因此,形势与政策的教学组织形式要由大课变小课,将作报告变为师生面对面的、零距离的相互讨论、交谈,在了解大学生个别心理特征的基础上,因材施教,以达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使大学生在内心深处接受并形成正确的观念。
3.开展研讨,加强培训,努力提高教师素质
一是注重互动探究。教师应真正了解教育对象,密切关注学生思想实际,在教学中针对学生在一些重大形势与政策问题上存在的模糊认识和倾向性问题作正确引导。
二是加强培训。教师应与时俱进,努力拓展自身的知识面。形势与政策课教师除应具备一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之外,还应有相当广博的知识,能充分利用互联网等新的信息传播手段在第一时间了解国际国内的重大突发事件。学校要坚持把提高教师的思想素质、理论素质和教学能力作为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的重要环节来抓,坚持学历教育与培训相结合。
4.建立和完善形势政策课程的教学督查评估体系
目前,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宣传、教育主管部门在形式上确实是足够重视形势与政策教学,并成立了相应机构对高校形势与政策教学的指导督查。然而到了各个高校时情况就不太乐观了,许多高校名义上也有相应的领导机构,有主要负责人主抓;实际上主要领导仅仅是挂名,从不过问,更谈不上为其解决实际问题,领导机构更是形同虚设。其实,形势与政策较之其他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在教育大学生上是最为直接和行之有效的。我们应予以高度的重视,建立完整的教学督查评估体系,真正做到教学有人管、督查有人抓,在教学过程中出现问题有人、有机构进行协调解决,评估有完整的指标体系,从而使形势与政策教学在一种正常、正规、有序的状态下进行,充分展示其自身的优势。
5.走出课堂,理论联系实际
“纸上得来终觉浅”,大学生在课堂上、从书本中学到的东西毕竟是间接经验,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要使形势与政策课堂中传授的知识为大学生接受并认同、内化,必须组织引导大学生走出课堂,接触社会,体验感受社会,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社会实践活动,让大学生亲眼看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成就和日新月异的快速发展,从而使他们进一步认识、理解党和政府采取的一系列路线、方针、政策的正确性,增强他们对党的信任,坚定他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信心。
参考文献:
[1]闻莉.形势政策课要注意联系实际[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1996,(02):52—53.
[2]于留成,等.如何教好形势政策课[J].中国高等教育,2001,(03).
[3]聂彩林.加强“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的若干思考[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3,(09):63—64.
[4]曲建武,吴云志.“形势与政策”课实效性探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4,(07):73-75.
[5]申明.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的改进与完善[J].广西社会科学,2003,(06):217-218.
《形势与政策》课程小组作业 篇4
《形势与政策》课程小组作业
题目:学习十八大及两会心得体会
学院:自动控制与机械工程学院
班级:2011级电气一班
授课教师:苟园
学习十八大及两会心得体会
小组成员
姓名 学号
彭学伟 201104170114 浦航 201104170115 冉孟文 201104170116 申云旭 201104170117 孙亚云 201104170118 王红兵 201104170119 王泽鑫 2011041701肖国宇 201104170121 肖继红 201104170122 晏小乖 201104170123 杨宝全 201104170124
学习十八大及两会心得体会
学习十八大及两会心得体会
2012年至2013年,是我国政治生活中的重要两年,党的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及全国政协、全国人大会议相继召开。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胡锦涛同志全面总结了党的十七大以来五年的工作,回顾总结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和宝贵经验,深刻阐明了我们党在新世纪坚持举什么旗、走什么路、实现什么奋斗目标等重大问题,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了全面部署。尤其是在“全国”两会闭幕式上,新当选的国家主席、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从“路径选择,精神支撑,力量来源”等几个方向,向全国人民和国际社会深刻解读了“中国梦”的奋斗目标,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团结和带领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指明了方向。胡锦涛同志的报告和总书记的讲话高屋建瓴,立意高远,内涵丰富,重点突出,思想深刻,是我们党理论创新的重要成果,标志着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对于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具有长远的指导作用。深入学习、全面把握党的十八大和全国“两会”精神,对于动员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满怀信心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而奋斗,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2012年11月8日,党的十八大举国关注,举世瞩目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隆重开幕了,这是
学习十八大及两会心得体会
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攻坚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上午,我们在电视上收看了十八大开幕式及胡锦涛代表中共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题为《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的报告,心潮澎湃,斗志昂仰,同时也感触颇多。
这是一次胜利的大会。十八大总结了党的十七大以来5年的工作,回顾总结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和宝贵经验。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从历史和时代的高度出发,科学地总结了过去5年的工作和党的十三届三中全会以来基本经验,深刻阐明了我们党在新世纪坚持举什么旗、走什么路、实现什么奋斗目标等重大问题,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了全面部署,是我们党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新世纪新阶段继续奋勇前进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
党的十八大,是在改革发展关键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大会全面回顾、总结过去5年和党的十六大以来的实践、经验,进一步明确今后一个时期的发展目标和宏伟蓝图,进一步动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大会选举产生新一届中央委员会和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必将有力地指导和激励全党全国人民把中国特色
学习十八大及两会心得体会
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前进。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征途上,党领导着全国人民一定会赢得新的更大胜利。
在十八大报告中,胡锦涛同志的报告高屋建瓴,立意高远,内涵丰富,重点突出,思想深刻,是一篇马克思主义的纲领性文献。报告全面系统总结基本经验,是我们党理论创新的重要成果,标志着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对于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具有长远的指导作用。
第一、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首先要准确把握十八大的基本精神,这是学习和贯彻的前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十八大的灵魂。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和发展的强有力武器。是我们工作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确立“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的重要指导地位,是十八大的一个历史性贡献。
第二、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要继续把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头等大事抓紧抓好。党的十八大精神特别是胡锦涛同志的报告,博大精深、意义深远,要学习好、领会好、贯彻好,必须花更多的时间,下更大的功夫。继续深入学习十八大精神,专题研讨十八大报告中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尤其要把握好报告的主题和灵魂,进一步
学习十八大及两会心得体会
提高认识,统一思想,把全体本职人员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十八大精神上来,统一到“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上来。要采取“紧扣主题、分层实施、联系实际、强化落实、加强监督”等手段提高学习效果,做到保质保量地完成学习任务。第三、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要大力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这是学习和贯彻十八大精神的根本保证,只有学以致用,坚持用十八大精神指导实践,同时在实践中不断加深对十八大精神的理解,才能真正把十八大精神落到实处。在本职方面,联系实际就是要运用十八大精神指导和推动各类规章制度的不断改革完善,以提高对群众的走访服务质量;加强干部队伍的作风建设,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增强公司的竞争活力,不断适应日趋竞争激烈的市场,以更好的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方便、快捷、优质的服务。真正将“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所提出的“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落实在为人民服务的工作实践当中。十八大报告提出“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深化改革要做到“三个坚决”即“一切妨碍发展的观念都要坚决冲破,一切束缚发展的做法和规定都要改变,一切影响发展的体制弊端都要坚持革除”。本职要坚决遵循这些教导,认真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本职发展规律,不畏艰险,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创进取。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只有
学习十八大及两会心得体会
紧紧围绕主题主线,才能牢牢把握机遇、掌握主动,应对一系列极具挑战性的矛盾和困难。必须以更加坚定的决心、更加有力的举措、更加完善的制度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勇于破除那些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增强长期发展后劲,为我国现代化建设顺利推进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我们要在学习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的报告的基础上,进一步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在思想上和行动上与新一届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并在党的坚强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以更加昂扬的斗志和改革创新的精神,更加信心满怀地向未来。
举世瞩目的“两会”在春暖花开的3月在北京隆重举行。这是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前启后的重要一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的一次重要会议。这次会议温总结代表本届全国政府做了最后任内的最后一次报告,尽管与往年相比,议程较多但根据党节俭开会的原则,会期并没有比原来长,没有安排休息日,但代表们始终以饱满的政治热情尽职尽责,认真行使人民赋予的权利。
报告对过去五年工作进行了回顾,总结了过去五年来的主要工作及特点。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抓
学习十八大及两会心得体会
好“三农”工作,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支撑能力;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深化重要领域改革,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活力;扩大对外开放,全面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加强政府自身建设,进一步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等方面都取得了令了赞叹的成绩。
同时也提出了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主要预期目标和宏观经济政策,针对经济增长目标、物价总水平和通货膨胀压力、居民消费等问题,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把握好促进经济增长、稳定物价和防范金融风险之间的平衡也对今后工作政府的工作提出了建议;
(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二)强化农业农村发展基础,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
(三)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全面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
(四)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深入推进改革开放。从这次两会的议题和精神内容上可以看出,党和国家更加注重与人民息息相关的民生问题,并且将这些存在问题的方面不加掩饰地提出来,寻求解决方法,力求将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进行到底。
至2013年3月1两会闭幕,这段时间内中国政府面临一个新的契机与挑战,同时考验着中国新一届领导人改革开放
学习十八大及两会心得体会
30年以来中国发展的新动态和新面貌的格局转变,这不仅是中国一届领导人的转角,也是中国政府的转角,也是中国亿万群众的转角。
在两会精神和十八大精神的影响下我们小组的同学走进社区,离开了没有柴米油盐酱醋茶的校园,去现实生活中去细细体味党的政策与方针在生活中的影响。在与居民聊天的过程中,有的对国家跟党充满的感激,有的则没有明确的观点,但是对于生活条件的改善是赞不绝口的,对于一些事情发表了不认同的看法,但共同点就是,他们对国家对党都充满的信心,坚定的跟着党建设国家,在这过程中,我们接受不同的声音,没有十全十美的事情,不同的声音帮助我们少走弯路,少走险路。
而作为青年大学生的我们,要积极响应党的号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永远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永远热爱我们伟大的人民,永远热爱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放在平常小事上,就是要认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让自己将来在社会上有立足的本领;积极锻炼身体,强健自己的体魄,更好地为国家和人民服务;倡导低碳生活,节省资源,为可持续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未来10年正是我们这一代青年人展现自我价值的最佳时期,我们要在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让青春焕发出绚丽的光彩。最后,援引十八大报告中胡主席的话:“让我们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
学习十八大及两会心得体会
形势与政策课程学习心得 篇5
于佳琪
我很感谢学校为我们请来这些各个方面的专家,开设了这堂课。使我能对很多国际大事有更加深刻的理解,使我不仅仅盲从于信息的洋流之中,而且能跳出信息的洋流,透过事件的表象,认清事件的真相。
而且在我看来,形势政治课的开设是十分有必要的。作为大学生,我们要关注世界。当今世界飞速发展,“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时代过去了。地球村里的变化日新月异。生在当代,作为大学生的我们,岂能做那四角的书柜?抛掉陈旧的观念,拥抱外面精彩的世界,才是我们应该做的。
当钓鱼岛的争端,骤然在民众间爆发,各种网络消息充斥着我们的视听。各种各样的观点,流传甚广。网上各种观点疯传,在有关钓鱼岛的贴吧上,有人转帖“国人必转:日本永远是中国的世敌,除非在这个世界上消失!!”群情激奋,一时间日货,日产被群情激昂的国人弃之如敝履,游行抗议活动在全国此起彼伏的开展,就连学校也不能放下一张平静的书桌。就在这时,学校请来了一位专家为我们讲解了钓鱼岛问题由来的始末,为我们讲述了这次事件爆发的起末4月17日,石原慎太郎:东京政府决定从私人手中“购买”钓鱼岛,中国外交部回应:日方对钓鱼岛采取任何单方举措非法无效。一直到近期事件发生的最新进展。并为我们剖析了隐藏在此次钓鱼岛事件中的真正厉害关系。指导我们如何理性爱国。
理性爱国,表达爱国热情,天经地义,无可厚非。但爱国绝不是僭越法律的借口。中国是一个法治国家,要建设法治国家。在日本政府做出侵犯中国主权行动时,我们当然要亮出自己的态度。但爱国应该在中国法律框架内进行,僭越法律底线的“爱国”行为只能授人以柄,损害国家形象,使亲者痛、仇者快。戾气并非正义,只有理性爱国、奋力强国、精心治国,才能真正捍卫国家和民族的尊严。
此外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老师给我们讲的十个经济热点问题。这些经济问题虽看似离我们的生活十分遥远。但其实,我们都生活在这些经济问题的影响下。从宏观的经济政策到物价,消费,就业„都与我们密切相关。因为老师的讲解,我开始关注宏观经济学。老师的讲解使我发现宏观经济学,并不是高高在上,并不是只有政府官员才需要学习的。而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学习的,都行该学习的。
形势与政策课程学习要求 篇6
2012学年形势与政策课程,学习内容围绕下半年两个热点进行,一是钓鱼岛问题,一是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学习内容包括教师在网上“教案与课件”一栏中上传的学习内容。同学们也应大量到网上搜索相关文章报道,自己阅读,自己学习。
在期末各位同学可以围绕以上两个内容任选其一。如:党的十八大报告学习体会,或我对钓鱼岛问题的看法。写出一篇学习体会。写清班级、姓名、学号,字数在一1000字以上就可以。
我校《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探析 篇7
虽说我校目前形势与政策课程已被纳入到常规教学计划之中, 但在实际的课程运行中, 仍然存在着思想上不够重视, 概念上认识模糊, 课程建设上缺乏发展规划的思想, 进而产生对课程定位、认识、管理上的许多误区, 导致“形势与政策”课在课程建设上还存在一定的难点、弱点和盲点。下面谈谈我对该课程建设的几点认识和看法。
一、“形势与政策”课开设的必要性
1.“形势与政策”课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
“形势与政策”课具有开放性、动态性、现实性等特征, 与其他几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对比而言, 其与日常社会生活联系更加紧密。现实中教育要为生产力发展服务, 回归现实, 而该课程就是利用大学生熟知的国内外重大事件来对大学生开展教育, 带领他们去认知、去批判, 针对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 用鲜活的现实素材活化思想政治教育过程, 帮助学生认清形势, 引导学生正确理解现实问题, 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对现实生活的回应, 真正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2.“形势与政策”课是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和鉴别力的有效载体。
大学生能否清醒认识形势、准确理解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 是“形势与政策”课的最终教学目的, 也事关我们能否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如今社会网络媒体发展迅速, 传播范围广泛, 面对潮涌而来的涉及国内外政治、经济、社会的重大事件以及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的信息, 大学生需要作出自己的价值判断, 鉴于形势的复杂性和大学生自身政治鉴别力的局限性, 要正确辨析形势政策绝非易事。而“形势与政策”课就是结合时事要点和大学生关注的社会热点, 引导他们全面准确地理解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 认清国内外形势。
二、我校“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 缺乏必要的政策支撑, 课程开设形式单一, 覆盖面小。
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 (教社政【2004】13号) 规定:“形势与政策”课按平均每学期16学时计算, 本科计2个学分, 专科计1个学分。实行学年考核制, 每学年考核一次, 课程总成绩为各学年考核平均成绩, 一次计入学生成绩册。而目前我校只是在一年级开设, 且一学年才16节课 (每学期8节) , 即使这样, 在实际教学中, 随意性仍较为明显, 系统性和连续性较差, “形势与政策”课有时还仅落在计划之中, 无法具体实施, 就算实施也都采取一种教学模式———讲座。“形势与政策”课程要讲活就必须与学生互动, 这样才能发挥学生的能动性。而大课堂就会缺乏与学生的沟通、交流与讨论。只能是“一言堂”和“满堂灌”, 学生学习积极性无法调动, 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从而导致该课程与其他思政课的基本理论相互衔接不够密切, 严重制约了“形势与政策”课的建设和发展, 并也给该课程的教学管理工作, 特别是考核工作带来较大的挑战。
2. 缺乏政治责任感, 对“形势与政策”课认知消极。
当代大学生虽然对时事政治表现出普遍的求知欲望, 但仅限于个体意识, 尤其是涉及到具体的指向时, 往往出现价值困惑, 从而出现对“形势与政策”课产生消极认知, 影响到课程教学的效果。归纳起来主要有“不愿意”、“不重视”、“不必要”三种具体表现。认为大学期间的主要任务就是专业课的学习, 没有功夫和时间学习形势与政策课, 即使认为有必要的也说看看报纸、上上网、听听收音机就行了。无疑, 这样的消极认知将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对待课程的态度, 进而影响到课堂教学效果, 影响到学生对课程的评价。
3. 缺乏高素质的专业教师, 教师政治素养参差不齐。
“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内容广而深, 要求教师不仅要具备基本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和政治素养, 还具有综合运用多学科多领域知识的能力, 并能掌握和使用最新教育教学手段和技术。所以, 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搞好本课程教学工作的关键。而目前不仅是我校就整个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师队伍建设不规范, 教师素质不达标都是不争的事实。这主要是因为当前该课教师多以政工干部和辅导员组织而成, 缺乏对政治前沿问题的敏锐性和洞察力, 对待一些敏感问题抓不住关键。尤其是年轻辅导员缺少多学科的知识和丰富的社会实践经验, 更有甚者不能保持清醒的政治意识, 政治信仰摇摆不定, 与他们的角色任务极不相称。
三、我校“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的思考
1. 加强“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必须以完善的保障机制为依托。
目前来看, “形势与政策”课的保障机制相对于其他几门思政课来说要弱许多, 在一些重要的硬件要素上, 明显存在缺陷, 如学时的设定与实施存在较大的随意性、课堂教学和讲座混为一谈、受教育的学生面较窄、时间短等。基于这种局面, 根据“形势与政策”教育性质和课程建设的要求, 结合我校实际情况, 我认为, 可以从两方面着手解决目前所面临的问题:一方面针对一年级学生, 开设“形势与政策”课, 对一些基础的保障配套完善, 在制度安排上适当增强硬约束, 规定课时、规范教材。另一方面针对二、三年级学生, 由宣传部、教务处、社科部、系部联手, 邀请专家、院领导、系领导或辅导员, 立足世情、国情、党情、民情、校情, 以当前的社会热点问题、最新事件为切入点, 以讲座形式对学生进行形势政策教育。
2. 加强“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必须以高素质教师队伍为基础。
由于“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内容综合性强、涉及面广, 知识融合程度高, 所以就要求教师既要有学术研究水平, 又要有课堂的传授表达能力。因为也只有这样教师才能运用马克思主义形势观和政策观去分析和看待现实问题, 总结和抽象出规律性的结论, 去启发学生、引导学生。因此, 该课教师不仅要具备多学科的知识和迅速接受新知识的能力, 更要具有正确的政治立场和原则性。从目前的现状来看, 该课教师队伍离这一要求还有较大的差距, 但师资又紧缺, 我认为唯一的办法就是尽快为这支教师队伍的水平提升与能力增强, 搭建一个规范的平台, 用这一平台将“形势与政策”课教师凝聚起来, 消除“兼职”“临时工”心理, 从而逐步建设一支持久稳定、坚定不移从事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的师资力量, 反过来推进该课的课程建设。
3. 加强“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必须找准课程切入点, 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
形势与政策课程项目 篇8
关键词:新建本科院校;《形势与政策》;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117(2011)08-0240-01
教育部文件指出:形势与政策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和途径,学校要紧密结合国际国内形势变化和学生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制定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的计划。《形势与政策》是高校思政课中的一门必修课程,是对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要途径,是学校德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一、《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目标
《形势与政策》课的主要教学目的是让学生正确认识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等国内外形势,理解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正确分析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增强其民族自信心和社会责任感。其教学目标应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引导和帮助学生掌握认识形势与政策问题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包括马克思主义的形势与政策观、科学分析形势与政策的方法论、形势发展变化的规律、政策的产生和发展、政策的本质和特征等基础知识。
第二,引导和帮助学生掌握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基本内容,了解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一系列政策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程中不断完善的政策体系。
第三,培养学生掌握正确分析形势和理解政策的能力,特别是对国内外重大事件、敏感问题、社会热点、难点、疑点问题的思考、分析和判断能力。
第四,通过社会实践让学生感知国情民意,体会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实践,把对形势与政策的认识统一到党和国家的科学判断上和正确决策上,把握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师资队伍有待加强。新建本科院校由于自身发展的平衡性,把从事思政教学的师资主要投入到《中国近代史》、《毛邓三》等课程上,而对于《形势与政策》课程主要交由各班主任辅导员来教学,存在兼职教师多、青年教师多等现象。专职辅导员的工作重心是学生管理、服务工作以及各种行政事务,而兼职辅导员的工作重心是主要从事专业课程教学,两者不能很好地把主要精力应用于《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另一方面,辅导员班主任大多不是思政专业,对于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形势与政策的水平有待提高。因此,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形势与政策》教师队伍建设有待进一步提高。
学生重视不够。高校大学生把主要的精力用于学习以备将来考研和就业,而对于《形势与政策》课程无论对考研和就业似乎帮助不大,因此大多数学生对《形势与政策》课程认识不清,不感兴趣。另外,在信息化的今天,学生可以广泛借助于网络、手机等媒介获取国内外的重大信息,大多数学生认为《形势与政策》课不能满足他们的信息需要。教学内容、方法、手段有待改进、教学质量监控有待加强。教学内容应具有时效性和正对性,有些教师认识理论水平不高或者非思政专业,有的对《形势与政策》课程重视不够,使教学内容不丰富,方法不灵活,手段不新颖,剖析不精辟,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另外缺少师生互动、课堂讨论等形式,致使无论是授课内容还是过程都枯燥无味,课堂氛围沉闷,教学手段单调,虽然现在大多采用了多媒体课件教学,念书变成了念PPT,换汤不换药,难以得到学生认可。
三、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的方法与对策
(一)提高思想认识,加强教学管理。《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思政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领导要提高对该课程的思想认识,教师也要提高思想认识。按照规定,高校必须把《形势与政策》课是一门公共必修课,必须有相应的培养方案,并制定教学计划。要结合学校自身的情况制定相关的教学管理制度、培养方案、教学活动的组织安排和教学质量管理等。对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水平和教学过程各环节进行评估,同时对于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学风状况,包括出勤情况、课堂纪律、课外自习、课外作业、考风考纪等也要进行评估。
(二)健全体制,提高教师待遇、完善教学设施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对于专职或兼职辅导员班主任,《形势与政策》课的课时费仅仅是普通课时费的一半,有的新建高校对于《形势与政策》课教师只是象征性地发几百元课时费,这样的薪酬制度不能提高任课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对于《形势与政策》课教师要切实提高他们的课时费,调动其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另外,应逐步改善教学硬件设施,满足教学的各方面要求,改善和提高形势与政策课教师教学科研条件,支持和鼓励相关实践基地、平台建设,为教师交流培训创造条件,这是提高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
(三)加强形势与政策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是教育质量的基本保证。新建本科院校虽然与重点大学在师资水平上有差距,但是也可以发挥自身优势,建立平台,形成合力。一是建立学校党政领导、学生辅导员和班主任、思想政治理论课专职教师为平台的思政部。二是建立一支以专职教师队伍为主,辅导员班主任为辅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三是加强业务交流,做到老中青结合。《形势与政策》课教师应经常性组织教学比赛、听课、集体讨论交流等,建立一支成熟教师教师队伍,做到老中青结合,以老带新,使教师互相学习、共同进步,让青年教师在思想上、业务上都尽快提高。四是做好任课老师的培训工作,学校应为教师进修、攻读硕士、博士提供政策支持,使教师开阔眼界,丰富教学素材,从而在教学过程中做到游刃有余。
作者单位:宿州学院
参考文献:
《形势与政策》课程论文 林滨滨 篇9
2013秋专升本园林课程进修班/林滨滨/20134801108
摘要:党的十八大报告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形成了“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对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做出了明确要求。本文介绍了十八大报告对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如何认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并提出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途径和措施。建设生态文明,是科学发展的新境界,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它顺应了人民群众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将有利于推进国民经济健康、持续、快速发展。关键词:十八大 生态文明 建设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这是继十七大报告之后,再次论及“生态文明”,并将其提升到更高的战略层面。这就指明了我国现代化建设不能继续走“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积极探索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党的十八大提出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而且单独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设为一章内容来论述,凸显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战略地位,这一举措对于破解经济增长中的资源环境瓶颈制约,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顺应人民群众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建设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这是中国道路,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1 十八大报告对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 1.1 高度重视生态文明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十八大精神从思想上要求我们要树立全新的保护自然生态文明理念,要体现出新的价值观取向。1.2 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现代化建设的各个领域
十八大精神中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一个全新的高度,将其融入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建设的各个方面,这是从本质上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体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不是孤立的、独立的、片面的。不能简单的理解为做好资源环境方面的工作。要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联系的眼光看问题,在做好资源环境工作的同时,也要在物质、精神文明各个层面,在经济建设各个领域把生态文明原则、生态文明理念以及生态文明目标融入和贯穿其中。1.3 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的方针
十八大精神将环境保护和节约资源定为我国现阶段基本国策,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坚持节约优先、坚持保护优先原则,以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这是推进自然生态文明建设的最根本方针和最基本政策。因此在经济建设以及精神文明建设的过程中制定其他各项经济政策都应当遵从。在资源的利用以及资源的开发中,节约资源应当放在第一位;在环境保护工作中,预防为主,治理源头放在第一位;在生态系统保护工作中,生态系统的自然修复放在第一位。
1.4 绿色发展、减少污染
十八大精神重点提倡低碳发展、循环发展和绿色发展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最基本方式和最有效途径,同时也是经济方式转变发展的重要任务。在现阶段经济发展中,要尽量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在单位产品的资源消耗强度上要尽可能的减少。发展循环经济,降低生产、生活、流通过程中的污染,最终实现污染物减量、废弃物再利用以及资源效率化。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
2.1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建设美丽中国的必然要求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改善生活质量是其题中应有之义,这就要求我们在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的同时,必须建设生态文明,改善生态环境,使人民群众在生态良好的环境中生产、学习和生活。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和内在要求。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建设美丽中国”,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高度来论述,这就要求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以实现这一目标。
2.2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解决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的必然选择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创造了举世罕见的奇迹,成就辉煌。但在经济发展 过程中,实行粗放型增长方式,自然资源受到过度开发,承载力越来越弱,资源约束加剧,环境受到严重污染,生态退化;同时,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矛盾突出,城乡差别、地区差别、收益分配差别扩大,民生问题凸显,道德文化领域里出现消极现象。这一切,严重制约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如何破解难题,走出困境,实现良性循环,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全局。只有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才能有效破解经济增长中的资源环境瓶颈制约,有效解决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2.3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顺应全球发展潮流、更好参与国际竞争和合作的客观需要
建设生态文明是全球所有国家和地区共同的事业。在工业化进程中,由于人类对自然盲目征服、掠夺和破坏,造成自然资源短缺、匮乏和生态环境的日趋恶化。直接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倡导生态文明已经成为一种国际化潮流,各国纷纷制定政策,采取积极措施,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解决资源环境问题。当前,世界经济正处于新一轮的结构调整、创新发展时期,气候变化、能源资源安全、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全球资源环境问题将是国际社会长期博弈的焦点和面对的重大挑战。只有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加强环境保护,优化经济结构和发展方式,才能增强我国在国际环境和发展领域的话语权,提升我国参与气候变化及可持续发展领域国际谈判和对话交流的位势,在新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3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途径和措施 3.1 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恩格斯说,人类在从“敬畏自然”向“征服自然”的转变中,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我们应吸取传统工业文明负效应的沉痛教训、深刻反思非理性的发展观和生产、生活方式。“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控制开发强度,调整空间结构,珍惜利用国土资源。3.2 全面促进资源节约
节约资源是生态文明的本质特征,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我们必须节约利用资源,节水、节地、节能。严守耕地保护红线,严格土地用途管制。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使经济发展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降低以二氧化碳为代表的温室气体的排量,在实现 经济增长的同时,也保护了生态环境。
提高能源、水、土地利用效率和效益,转变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改变奢侈消费、劣质消费等习惯,大幅降低资源消耗强度。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培育节能低碳产业,促进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发展。3.3 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
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扩大森林、湖泊、湿地面积。加快水利建设,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重点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正确处理“绿”与“富”、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实现生态修复与经济社会发展双赢。
恩格斯曾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为此,要加大对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的保护力度,以解决损害群众健康最突出的环境问题为重点,强化污染防治力度,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3.4 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要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
一是改革干部评价体系。改变现有的“唯CDP至上”的评价体系,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把单纯的强制性环境约束指标转变为有效衡量生态文明发展的考核标准,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考核办法、奖惩制度,形成生态文明建设的长效机制。二是要完善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和政策体系。要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依法治理轨道,建立和完善职能有机统一、运转协调高效的生态环保综合管理体制。要加强规划和政策引导,综合运用财税、价格等经济杠杆,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三是强化公民生态道德教育,教育人们牢固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的观念。在全社会树立和弘扬蓦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因为自然界为人类物质生产活动提供自然环境、自然条件。4 结语
大力搞好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美丽中国的必然要求,全国生态文明城市的实现需要政府和民众的一起努力和奋斗。作为政府,要做好宏观调控以及措施的制定和监督,发挥政府职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强大的政治、经济、法律上支持。另外每位中国公民从自身做起,从今天开始,少开汽车、少使用一次性碗筷、少消费能够产生污染的产品,积极配合政府的工作。相信通过各方的努力,中国的明天会更美丽,“美丽中国”这一梦想将会很快实现。参考文献:
【形势与政策课程项目】推荐阅读:
上《形势与政策》课程课后心得体会05-19
形势政策课程11-01
2011级本科生《形势与政策》课程论文考核相关说明10-06
《形势与政策》讲稿07-03
高校形势与政策08-28
形势与政策 反腐10-19
中国形势与政策09-11
形势与政策报告05-09
形势与政策强军06-01
形势与政策论文——当前国际安全形势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