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知识:防震棉的作用

2024-09-03

安全知识:防震棉的作用(共3篇)

安全知识:防震棉的作用 篇1

引擎盖部位:

使用引擎盖隔声隔热垫,胶水。

步骤:

1、清洁引擎盖钢板;

2、引擎盖钢板均匀刷胶;

3、引擎盖隔声隔热垫刷胶;

4、晾胶5-10分钟;

5、引擎盖隔声隔热棉与引擎盖钢板对粘,按压牢固;

6、修剪边缘到美观大方,即施工完毕。

挡火墙隔音:

使用挡火墙专用三明治隔声吸声棉,隔声隔热棉,胶水。

步骤:

1、清洁原车挡火墙隔热垫;

2、为原车隔热垫均匀刷胶;

3、目测挡火墙施工空间并裁剪三明治棉成大小合适的块;

4、为裁好的三明治棉刷胶,并贴到挡火墙,照此方法贴满挡火墙部位;

5、使用隔声隔热棉贴挡火墙的第二层,方法与施工三明治相同。

U型槽隔音:

使用阻尼隔声止振垫。

步骤:

1、拆卸雨刷器摆臂,拆卸摆臂下面的塑料盖板;

2、清洁U型槽钢板;

3、用阻尼隔声止振垫贴满U型槽钢板。

注意:

U型槽是排水槽,贴材料时不要堵塞U槽两端的排水孔。

四车门隔音:

步骤:

1、拆卸车门饰板,揭开防水膜或拆下玻璃升降器钢板;

2、清洁车门内部钢板;

3、使用阻尼隔声止振垫贴满车门内钢板,并按压牢固,再满贴一层阻尼隔声吸声棉。

注意:

车门防撞梁部位不贴任何材料,另外,材料不要贴到车门最底边,以免堵塞车门排水孔。

驾驶舱底板隔音:

使用阻尼隔声止振垫,阻尼隔声吸声棉。

步骤:

1、拆卸迎宾踏板,座椅,掀起地毯至露出驾驶舱底板钢板;

2、清洁底板钢板;

3、使用阻尼隔声止振垫贴满车门内钢板,并按压牢固,再满贴一层阻尼隔声吸声棉。

注意:

底板隆起的加强筋不贴任何材料,后排座位下及中央扶手箱下面缝隙狭小,只贴一层阻尼隔声止振垫。

后备箱隔音:

使用阻尼隔声止振垫,阻尼隔声吸声棉,白棉(汽车内饰吸声棉/聚酯纤维棉)。

步骤:

1、拆卸后备箱底部和两侧的内饰板,并取出轮胎,露出钢板;

2、清洁底部和两侧钢板;

3、使用阻尼隔声止振垫贴满底部和两侧钢板;

4、底部止振垫表面再满贴一层阻尼隔声吸声棉;

5、后备箱两侧钢板贴一层白棉。

车顶隔音:

使用阻尼隔声止振垫,白棉。

步骤:

1、拆卸遮阳板,后视镜,车顶棚,露出车顶钢板;

2、清洁钢板表面;

3、使用阻尼隔声止振垫贴满车顶钢板,并按压牢固,再满贴一层白棉。

注意:

车顶加强筋不贴任何隔音材料。

后尾门隔音:

使用阻尼隔声止振垫,或阻尼隔声吸声棉。

步骤:

1、拆卸后尾门饰板;

2、清洁钢板;

3、满贴一层阻尼隔声止振垫或阻尼隔声吸声棉均可。

注意:

尾门隆起的加强筋不贴材料。

前翼子板隔音:

步骤:

1、用随车携带千斤顶支撑起车身,使轮胎与翼子板拉开比较大的空隙;

2、拆卸轮胎上方塑料板;

3、清洁翼子板钢板;

4、钢板表面满贴一层阻尼隔声止振垫按压牢固后,再满贴一层阻尼隔声吸声棉。

建议:

翼子板与前门之间的直立缝隙建议使用阻尼隔声吸声棉封堵一下。

车外四轮支撑体隔音:

使用阻尼隔声止振垫,胶水。

步骤:

1、用随车携带千斤顶支撑起车身,拆掉轮胎和上方的塑料板;

2、清洁支撑体表面;

3、给支撑体表面均匀刷胶,晾胶5-10分钟;

4、用阻尼隔声止振垫贴满支撑体表面,并按压牢固。

安全知识:防震棉的作用 篇2

关键字矿山爆破;天然气管道;防震设计

露天矿的爆破工作是采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之一。炸药在岩石中爆炸时释放出的巨大能量,随着传播距离的增加,逐渐衰减为地震波而引起介质质点的强烈振动。生产爆破地震效应对爆区地下的天然气管道设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及破坏作用,如埋地天然气管道出现裂缝。为了加强安全防范措施,应对采场周围埋地天然气管道所受爆破影响进行分析,以指导矿山的爆破工作,最大可能地降低爆破震动对埋地天然气管道的破坏,保证矿山安全生产的顺利进行。

一、矿山爆破产生的地震波原理作用

(一)爆破震动原理

炸药在原岩中爆炸时,在弹性变形区内引起岩石质点的振动,这种引起岩石质点发生振动的弹性波就是地震波。地震波的能量占炸药爆炸时释放总能量的很小一部分,其百分率随岩石性质不同而异,在干土中约为2%-3%,湿土中约为5%-6%,水中约为20%,岩石中约为2%~6%。地震波有体波和面波,体波分为纵波(P波)和横波(S波)。纵波的特点是周期短、振幅小,横波的特点是周期长、振幅大。体波在传播途中,遇到地面、岩层层理和节理时,均会发生反射和折射。面波只限于沿介质表面或分界面传播,它分为洛夫波(L波)和瑞利波(R波),在地震破坏中起很大的作用。

(二)爆破震动测试

为了研究爆破地震效应的破坏规律,找出减小爆破振动的措施,对爆破地震效应进行系统的测试是非常必要的。爆破地震效应观测的方法有宏观调查和仪器观测两种。宏观调查是指爆破前后,在爆破区以内和仪器观测点附近选择有代表性的建筑物及专门设置的某些器物进行观测、描述和记录,用对比的方法了解爆破后的破坏情况;仪器观测是利用非电量电测法原理,对爆破工作和建筑物进行监测,测量仪器由传感器、测振仪和记录装置组成。这两种方法结合使用,效果较好。根据目前国内的情况,对危险的建筑物要实现长期不间断的监测工作,对破坏程度不大的建筑物要进行定期的测试工作。目前,国内采取的主要监测手段是测定爆破地震波振速的大小以及加速度、频率、波延时间等。振速V是药量Q和距离R的函数。根据实测的数据确定K、a值,然后计算出建筑物所达到的最大振速。通过实测数据进行理论分析,以便了解哪些因素对建筑物的影响较大。

二、地震波对埋地管道的影响

一般情况下,对地下管道按以下3种地质情况进行研究:在均匀介质中、非均匀介质中和跨越断层区。孙建刚等以管道在均匀介质中为模型,进行了动力反应分析。经过计算发现: (1)对于软弱土,流速对频率、内力有一定影响,对于坚硬土几乎没有影响。(2)即使对于软弱土,在一定流速范围内,流速对横向弯曲振动的频率、相对位移、内力影响也不大。(3)土质条件对内力影响较大,土质越差,反差越大,可达几十倍。

王世圣等根据地震波在地表层传播时的不同特征,分析和研究了地震波引起的土壤变形对埋地管道的作用,指出:由于管道的重量相对于夹裹其土壤的重量要小得多,再者由于土壤的限制,管道的振动难以被放大,计算时可以忽略作用在埋地管道上的惯性力,最后给出了埋地管道强度的简化计算方法。冯启民等对跨越断层的埋地管道进行了屈曲计算,发现:在大位移断层运动作用下,埋地管道存在明显的非线性效应,断层类型、管道埋深等因素不能忽略。地震激励的空间相关性会使管道产生过高的随机应力,帅建等将实际地震地面运动看作平稳随机过程,研究了埋地管道的非平稳随机响应,考虑地面运动的相关性,导出了轴向和横向振动响应的相关函数和功率谱密度函数的解析表达式。侯忠良等利用地震行波作用下埋地管线三维反应计算方法,以土弹簧模拟管一土之间的相互作用,按场地和地震条件拟合地震位移时程并将其作为输入,考虑管道与周围土体的相对位移和地震作用的最不利入射方向,按埋地管道的真实三维模型求解管道的地震响应。郭恩栋等采用有限单元法,将管线模拟成粱单元,将土体模拟成弹簧单元,并同时考虑其非线性特征,求解了在断裂位移和连续渐变位移作用下管土弹簧系统的动力平衡方程和振动响应。薛景宏等考虑了管一土之间的相互作用及管一内流之间的耦联作用,研究了埋地管线在横向传递的剪切波和轴向传递的压缩波作用下的动力响应,并利用有限元方法对运动方程进行了求解,研究了土壤特性的改变对埋地管线地震响应的影响。张进国等针对地震作用下的埋地管道纵向振动微分方程,利用加权余量法计算了地震作用时管道的纵向运动位移响应。周晶等利用水下振动台研究了海底悬跨管线在地震作用下的动力反应。孙政策等针对海底管线抗震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了海底管线的实际铺设环境,研究了地震条件下海底管线和地层的相互作用,给出了地震条件下管一土之间约束状态的判断准则。

三、埋地天然气管道的防震设计

天然气管道的使用期限都长达几十年甚至上百年,在其服役过程中由于环境荷载作用、疲劳效应、腐蚀效应和材料老化等不利因素的影响,严重削弱了系统的抗震能力。对于这些系统检测困难,不能实时地把握元件累积损伤的状况、继续使用的可靠度。评估现有或建设中的埋地生命线系统抗震能力的一个有效手段,是加强对其智能监测,以确保适时发现薄弱环节。

我国学者经过多年研究,总结出天然气管道遭遇地震波时的抗震措施:(1)浅埋;(2)提高管材的延性;(3)正确选择管道穿越地质断层的位置;(4)提高管子的壁厚;(5)回填土应采用较低摩擦系数的砂或砂砾石;(6)设置一定数目的弯头。

景悦等和李长升等进行了地震作用下5种工况的砂土液化实验分析。为防止管道上浮,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措施:(1)将地下管道固定埋置在非液化层的桩或地锚上;(2)采用混凝土涂料来加重管体以平衡浮力;(3)沿砂化地域在管道上设置平衡物。

四、结语

幼儿园防震安全知识教案 篇3

平度市实验幼儿园江山帝景园

托二班

目标:

1、通过演习,训练教师和幼儿在地震的状况下根据幼儿园的环境有序地通过安全疏散通道。

2、教育幼儿遇到地震时能听从老师和成人的指挥,做出基本的自救行为。

3、培养幼儿防震减灾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准备:

1、录像和图片

2、了解地震中自救的基本常识。

活动过程:

一、感受地震给人类带来的灾难、1、讲述地震来临时的情况。

看录像

提问:小朋友看了什么?(幼儿回答如:幼儿说说自己的见识和感受)

再看一遍录像

知道遇到地震时不要慌,要听从老师的指挥,有序地撤离可以避免危害的发生。

那地震来了我们要怎么办?(幼儿讨论)

2、看录像(ppt)

人们安全撤离的图片(录像)

二、教幼儿安全有效的撤离

1、学习正确的撤离动作、提问:我们撤离的时候如何在运动的过程中保护自己?幼儿讨论寻找最有效的保护方法。(双手抱头、上身向前弯曲,快速撤离)

2、出示班级撤离图(后门到操场空旷的地方)

观察并找出班级在紧急情况下撤离的路径和位置。引导幼儿讨论:为什么撤离时要走图中标注的路径?使幼儿了解图中标注的撤离路径是离户外安全地带最近的一条通道。

3、启发幼儿讲述撤离方法和注意事项。如按顺序,不拥挤;听老师的指挥等。

4、组织幼儿“实战演习”。演练室内避震及紧急撤离。如幼儿在撤离情况下出现拥挤、用时过长等情况,教师带幼儿查找原因,再次演习,使幼儿掌握正确、快捷的撤离方法。

六、让幼儿了解防震减灾的一些基本常识。

(1)大地震的危险振动期大约只有一分钟。强裂地震发生时,在家中的人可暂躲较坚实的家具如床、桌旁边(注意不是下面)、或躲在跨度小、刚度强的小房间暂避,如厨房、卫生间等处。主震后应迅速撤离到户外,撤离时要注意保护头部,可用枕头等软物将头部护住。要注意关闭煤气,切断电源。住在高层建筑里的人不能使用电梯,也不要跑到阳台上,尤其是不能跳楼。

(2)正在上课的学生和幼儿园的小朋友应躲在课桌和小床旁边(注意不是下面)。要听从老师的安排,不要乱跑。在影剧院或其它公共娱乐场所的人们应因地制宜躲避到舞台下、乐池、桌子、柜台两侧,保护好头部,切不可一齐拥向出口。

(3)车上的乘客要抓住座椅或车上的牢固部件,不要急于下车。正在运行的车辆应减速停车,设法停在开阔处。

(4)如果正在过桥,则要紧紧抓住桥栏杆,主震后立即向靠近的岸边转移。

(5)在街道上行走的人员不要在狭窄的巷道停留,不要躲进电线、变压器、烟囱及高大建筑物附近。

(6)人还应该远离石化、化学、煤气等易燃有毒的工厂或设施,如遇到引起火灾或有毒气污染时,应迅速向上风方向撤离。

平度市实验幼儿园防溺水应急演练方案

一、演练目的.通过本次活动,使幼儿了解防溺水的有关知识,认识溺水的危害,进一步提高幼儿防溺水的自觉性以及识别险情、紧急避险、遇险逃生、自护自救、抢救溺水人员的能力;

2、能够感受生命的可贵,珍爱生命,预防溺水;

二、防溺水应急演练领导小组 组 长: 成 员:

三、防溺水应急演练时间、地点

2017年6月7日上午江山帝景园水池旁。

四、自救与救护

1、溺水致死原因:主要是气管内吸入大量的水阻碍呼吸,或因喉头强烈痉挛,引起呼吸道关闭、窒息死亡。

2、自救与救护:当发生溺水时,不熟悉水性时可以自救法:除呼救外,取仰卧位,头部向后,使鼻部可露出水面呼吸。呼气要浅,吸气要深。此时千万不要慌张,不要将手臂上举乱扑动,而使身体下沉更快。(1)幼儿不能贸然下水施救。

(2)若发现有人溺水,应立刻拨打119或向当地成年人呼救。

(3)发生溺水事故时,在岸边的人不宜直接下水,最好的救援方式是丢绑绳索的救生圈或长竿类的东西。没有救助设备千万不要徒

手下水救人,可就地取材,树木、树藤、枝干、木块、矿泉瓶都可利用来救人。

3、溺水者被救上岸后应立即拨打120。医生未到之前急救方法如下:(1)、清除口、鼻中杂物。上岸后,应迅速将溺水者的衣服和腰带解开,擦干身体,清除口、鼻中的淤泥、杂草、泡沫和呕吐物,使上呼吸道保持畅通。如果发现溺水者喉部有阻塞物,则可将溺水者脸部转向下方,在其后背用力一拍,将阻塞物拍出气管。

(2)、空水。在进行上述处理后,应着手将进入溺水者呼吸道、肺部和腹中的水排出。这一过程就是“空水”。常用的一种方法是,救生者一腿跪地,另一腿屈膝,将溺水者腹部搁在屈膝的腿上或背上,然后一手扶住溺水者的头部使口朝下,另一手压溺水者的背部,使水排出。

(3)、人工呼吸。人工呼吸是使溺水者恢复呼吸的关键步骤,应不失时机尽快施行,且不要轻易放弃努力,应坚持做到溺水者完全恢复正常呼吸为止。在实践中,有很多人是在做了数小时的人工呼吸后才复苏的。

常用的人工呼吸法有口对口吹气法:将溺水者仰卧平放在地上,可在颈下垫些衣物,头部稍后仰使呼吸道拉直。救生者跪蹲在溺水者一侧,一手捏住溺水者的鼻子,另一手托住其下颌。深吸一口气后,用嘴贴紧溺水者的口(全部封住,不可漏气)吹气,使其胸腔扩张。吹进空气后,嘴和捏鼻的手同时放开,溺水者的胸腔在弹性的作用下回 缩,气体排出肺部。必要时,救生者可用手轻压一下溺水者的胸部,帮助其呼气。如此周而复始地进行。

(4)、胸外心脏按摩法。将溺水者救上岸后,如发现溺水者的心跳已停或极其微弱,则应立即施行胸外心脏按摩,通过间接挤压心脏使其收缩与舒张,恢复泵血功能。胸外心脏按摩与人工呼吸的配合施行,对挽救尚未出现真死现象的溺水者生命的最后挽救,是使其恢复自主心跳与呼吸的重要手段。胸外心脏按摩的具体做法是:将溺水者仰卧平放地上,救生者骑跪在溺水者大腿两侧或跪在其身旁,两手掌相叠,掌根按在溺水者胸骨下端(对儿童,只需用一个手掌;对婴幼儿,只需三个手指),两臂伸直,身体前倾,借助身体的重量稳健地下压,压力集中在掌根,使溺水者胸骨下陷约3—4厘米。然后,上体复原,迅速放松双手,但掌根不离位。

五、有序退场

上一篇:大学安全教育下一篇:对口升学模拟试题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