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性学习心得体会200(共16篇)
研究性学习心得体会200 篇1
今天我看完了网上上面说了一些革命先烈的故事。比如:雷锋,他是一位解放军战士,他爱帮助别人,带病坚持工作......我给大家讲两篇:
干重活
一天,雷锋的肚子痛得很厉害,他要去买药,在回来的路上,他看见一些工人在建一座房子,他看见工人累的不成样子,跑去帮助他们运砖头,刷墙……他的肚子还痛着,但是他一直坚持帮助他们干活,直到干完了菜回去休息,他这种坚持的精神很值得让大家学习。
火车票
一天,雷锋从火车站路过,看见一个妇女抱着孩子在找丢了的火车票,雷锋赶忙买了一张票,送给了那个妇女。雷锋很爱乐于助人,很值得我们学习。
雷锋叔叔是一位高尚的人,只可惜因为一场车祸而光荣牺牲了,但是他的精神永远活在我们心中,指导着我们学习。我还要学习雷锋的坚持不懈精神,我是班级里的生活委员,我要来领大家好好学习,要是学习累了,坚持学习。
研究性学习心得体会200 篇2
1 研究性学习的相关概念和涵义
所谓研究性学习, 主要是指学生经过教师的指导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自主精神, 并能够以类似研究科学的方式去获得新的知识和应用能力, 进而不断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研究性学习并非主观臆断, 而是根据理论来源于实践以及青年学生的认知规律而提出来的一种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可以使学生获得更多的探索经验, 有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相关能力, 使学生更加懂得合作与参与的重要性。此外, 研究性学习还可以培养起学生良好的科学道德和科学态度, 使学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不断增强。通过参与研究性学习, 可以使学生加深对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和理解。在进行化学学科的研究性学习时, 教师要能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从而使学生能够更加熟练地对所学知识进行解释、判断、选择和运用, 并在此基础上有所创造。
2 研究性学习的相关特点
2.1 主动化的学习过程
对于传统的高中化学学习来说, 其主要的教学方式是教师进行知识的传授和讲解, 而学生的主要任务是认真听学生教师讲课并及时做好相应的笔记。有些高中的化学教学方式虽然也有创新, 例如讨论式教学以及启发式教学等, 但是这些教学方式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化学研究性学习。真正的化学研究性学习应该要着重强调学生的自主化学习, 学生要能够积极开动脑筋, 并能够对所学知识进行大胆的创新, 学生能够直接地参与到化学实验中, 而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被动式学习。在这种教学方式下, 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能够去主动地进行研究和探索, 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
2.2 生活化的教学主题
当对高中学生进行化学学科的研究性教学时, 教师可以积极从现实生活中选择相关主题并联系到实际教学内容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相应的问题或研究课题, 这些课题可大可小, 可难可易。采用这种教学方式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教师的引导和点拨, 让学生围绕着相关主题展开相关的研究活动, 从而使学生不断减少学习过程中的被动性, 进而不断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有序性和计划性。
2.3 开放化的学习资源
对于传统的高中化学教学来说, 主要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都是围绕着高中化学教材。化学教材上有什么内容, 教师就教给学生什么内容, 学生也会相应地学什么内容。在这个教与学的过程中, 学生始终处于一种被束缚的状态, 不能充分地发挥自身的能动性, 学生被局限在化学教材和死板的课堂教学中。在新形势下, 我们要在高中化学教学中进行研究性学习就要积极打破这种束缚和限制, 这体现出在研究性学习中, 化学的教学资源具有开放性。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所研究的问题和课题所涉及的知识也是范围也是相当广泛的。因此, 在研究性学习中, 有些化学问题也就没有了唯一的答案。而学生的学习资源却得到了极大的扩大, 从化学教材到互联网, 再到图书馆甚至是我们的现实生活。学生只有在这种开放式的研究性学习中才能够最大限度地得到有用的信息, 从而为解决相关的研究课题打下良好的基础, 并能够在这个过程中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自主能力。
2.4 多样化的学习方法
由于高中化学研究性学习具有开放性的学习资源和自主性的学习过程, 使得高中化学的学习方法也具有了多样性。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兴趣和爱好在网上查阅相关的资料, 并观看相关的实验过程或亲自做一些社会调查等。通过这样的方式, 学生可以更好地参与到高中化学的研究和学习中去。
3 如何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有效实施研究性学习
3.1 摆正师生的不同角色
在研究性学习之初, 学生可能不十分清楚研究的方法和程序, 教师应当及时地给予指导。当研究性学习实施一段时间以后, 教师应当把大量的时间留给学生去独自研究, 这样可以更好地促进高中化学研究性学习的开展。通过整个研究性学习的开展, 学生可以从中培养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参与意识, 相应的学习能力也会得到极大的提高。教师在这个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不能完全取代学生, 而应当把学生作为真正的学习主体。
3.2 积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
根据研究性学习的相关功能, 教师应当要逐渐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 而且也要求教师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质, 并且能够有效利用各种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教师在研究性学习中应当要遵循学生的思维进行引导, 不能用自己的思路改变学生的思考方式。教师要在研究性学习中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情感需求, 并能够运用各种生理和心理手段充分开发学生的智力, 从而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进而增强对知识的掌握能力。
3.3 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
在高中化学学科中开展研究性学习, 要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以及不同的教学进度采取实验探索、专题讨论、调查讨论以及质疑辩论等不同形式。有些活动需要教师进行相关引导, 有些活动学生可以独自进行相关探索。有些教学过程可以在教室内进行, 有些教学过程要要实验室中进行, 还有的可以在课外活动中进行。教师要能够对各种不同的课题进行深入分析, 从而选择出适合学生研究的课题。
4 结语
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和不断发展, 我国在教育方面取得了显著的发展和进步。在高中化学学科实施研究性学习可以很好地发展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同时也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总之, 研究性学习将会给我国的教育改革灌输更大的生机。我们一定要认真践行, 才能够推动高中化学教育不断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贺瑛.合作学习策略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尝试[J].化学教学, 2008 (05) .[1]贺瑛.合作学习策略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尝试[J].化学教学, 2008 (05) .
[2]王春.化学教学中合作学习策略实施的实效性研究[J].化学教学, 2008 (08) .[2]王春.化学教学中合作学习策略实施的实效性研究[J].化学教学, 2008 (08) .
高中化学研究性学习心得体会 篇3
关键词:高中化学;研究性学习;心得体会;改进措施
对于大多数同学来说,高中化学难度较大,各种方程式的记忆过程十分枯燥,因此学习效果不好,产生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在于学生自身的学习方式问题,这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因此,本文结合了自身经验,分析了研究性学习在化学学习过程中的可行性,并从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探讨了研究性学习的实施措施,希望能够解决当前存在的问题。
一、研究性学习的特点
1、开放性。研究性学习将学生放到了首位,它强调学生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因此留下了较大的发展空间,学生可以根据自身需要,从自然、社会和生活等多个领域中选择合适的学习内容,根据课程要求设计研究的主题,然后进行实际操作和实验。研究性学习的内容不局限于课本知识,它具有高度的开放性,学生能够更加灵活的选择学习内容,这对培养化学学习兴趣和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来说有着积极的作用。
2、自主性。研究性学习的整个过程不再受老师和考试范围的限制,学生可以自主选题,并根据自己的预想进行试验,得出最真实的答案。化学课程本身比较特殊,需要学生不断的猜想和验证,整个过程依靠的是科学严密的猜想和百折不挠的态度,教师只是最后的评价者。研究性学习打破了传统的学习方法,学生能够自由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有利于加深学习印象,收获不一样的体验
[1]。
3、实践性。传统的化学学习方法大多是理论性的,教师给出研究的课题和答案,并引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思考,这种方式虽然能够节省教育时间,获取更好的教学效果,但是不利于学生各项能力的发展。研究性学习没有限定課题,也没有事先给出答案,学生只有通过多次的试验,才能验证自己的猜想和判断。研究性学习注重的是学生的实践能力,它能够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利于培养的创新思维和能力。
二、高中化学研究性学习的心得和体会
1、激发思维,善于提问。研究性学习打破了传统的“填鸭式”学习模式,它需要同学们保持更高的注意力和观察力,能够从生活实际出发,合理设定自己的研究课题。首先,学生应该善于观察,发现日常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培养独特的化学思维方式,不断的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其次,在化学学习过程中,学生应该不断的激发思维,在思考某项化学问题时,能够联系到以往学习到的内容,根据教师提供的思路进行思考,得出准确的答案。教室给出答案后,学生不能盲目的接受,应进行深入的思考,充分利用自己的求知欲[2]。例如,在学习:酸碱性“这一课时,已知酸溶液为酸性,碱溶液为碱性,大多数同学会认为盐溶液为中性,思考到这一步骤时,学生不能匆忙的得出结论,应利用PH试纸进行检验,在得出有些盐溶液为中性,有些为酸性或者碱性时,应认真思考这种现象的原因。这个过程中,学生应该充分调动自己的思维,善于提问,确定研究方向。
2、制定计划,深入研究。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很容易就能记住某种化学反应的原理和反应式,但是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失去了引导者,只能按照自己的设想进行研究,为保证方向正确,学生应制定完善的计划,规划自己的研究和实验过程,以减少影响因素,避免出现失误,保证研究过程的顺利进行。例如,在研究“化学与资源的开发利用”这一课时,由于涉及到的资源类型较多,学生应该制定更加完善的研究计划,找准重点和难点,按照层层递进的原则,进行深入而细致的研究。制定计划要求学生能够从研究课题的实际出发,调动自己的已有知识,把控学习过程的整体进度,得出更为准确的数据和结论。学生应具备深入研究的能力和意识,例如上文中,为什么盐溶液有些为中性、有些为酸性或者碱性,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与溶液中的离子有关,归根结底还是溶液的性质决定的
[3]。学生应該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不能仅停留在问题的表面。
3、归纳信息,得出结论。学生通过一系列的研究活动得出结论的过程,是丰富知识体系、发展实践能力的过程,这一过程在学生学习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学生获得满足感和价值感的关键阶段。因此,为了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学生应该与其他成员进行深入的讨论,分析和总结信息,得出准确的结论,促使研究过程的完满结束。例如,在推导离子反应方程式时,应将学习到的知识进行系统化、概念化的转变,理解“盐类水解”的本质,然后通过实验和练习进行检验,从而判断水溶液的酸碱性,得出水解规律。学生得出规律后,应该善于总结,判断离子共存问题的“三看”[4],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配合教师提出的课题,实现更好的教学效果。再或者,学习“预防甲亢病”这一课时,学生应该将其与生活实际建立联系,探讨加碘食盐预防甲亢病的效果,然后进行研究和检验。这个过程需要学生不断的检验和思考,最终找出问题的答案。
研究性学习是化学课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够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提高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和自觉性,并养成正确的思考习惯。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应该善于思考和总结,收集各类有用信息,将其带入到研究的课题中去,从不断的检验和探索的过程中总结规律,发展合作意识。总的来说,化学是一门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的学科,学生应该具备创新意识和实践意识,正确看待研究性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发展自己的各项能力,以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实现自身素质的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
[1] 阳圣沩.高中化学研究性学习心得[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30(09):304-305.
[2] 彭艳秋.高中化学新课程改革学习心得体会[J].科学大众,2012,08(11):66-67.
[3] 王婧仪.高中化学的学习心得体会[J].亚太教育,2016,02(13):152-153.
[4] 谢胜祥.高中化学新课标中如何开展研究性学习[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1,03(06):81-82.
研究性学习心得体会200 篇4
《榜样4》专题节目于10月21日晚8点在中央电视台播出,一幕幕场景、一个个人物、一句句真言,令人感慨、发人深省。党性是人生进退、事业兴衰的“压舱石”,我们每一位党员必须心中有党,必须具备党性过硬的基本条件。只有心中有党才能坚定理想信念,永不迷失方向。就如影片中说到的一代又一代的航天英雄们,他们有嫦娥一号的孙家栋到嫦娥4号孙泽州、刘达等无私奉献者们,他们用无比忠诚的信仰、革命必胜的信念、恪尽职守的钻研、牺牲自我的奉献精神,换取了现在我们所看到的五战五捷的胜利成果。作为一名恪守在基层的普通党员,我深受触动,受益匪浅,定将以榜样为力量,看齐、传承、弘扬,也将全心全意的发挥好自己的党性模范作用,在工作中更上一个新台阶。
研究性学习心得体会200 篇5
心有所信,方能远行。看完习近平总书记给复旦大学《共产党宣言》展示馆党员志愿服务队全体队员的回信,我感触颇深,作为一名电力青年,我将坚定理想信念,以任劳任怨的行动践行人民电业为人民的宗旨,时刻不忘初心使命,扎实做好本职工作,以实际行动苦练本领,以创新创效突破进取,继承发扬“赶考”精神,立鸿鹄志,做坚定者,在担当中历练,在尽责中成长,持续探索电力新技术、新模式、新实践,在企业发展中当先锋、做表率、争前茅,努力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业绩!
研究性学习心得体会200 篇6
寒假里,我读了《囫囵吞枣》这篇成语,让我有许多感悟。
这个成语写了古时候有一个人,向一位老医生请教吃什么水果对身体最有益,老医生对他说:“水果各有各的特性,但吃多了,也会带来害处。”这个人说:“我有办法,一举两得,那就是不同的水果用不同的方法吃,比如吃枣子可以整个吞下去。”老医生听了,忍不住笑道:“你那样囫囵吞枣,也没尝到什么滋味啊!”
成语读完了,我受益匪浅。我明白了学知识如同吃东西,要细嚼慢咽,才能真正消化吸收成为身上的营养。在以后的学习中,我要认真仔细学好各科知识,首先把要学的知识了解清楚,然后再认真去掌握它。这样才能记得更加牢固。
研究性学习心得体会200 篇7
一、“体会学习法”概述
“体会学习法”是基于研究性学习的概念展开的。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与拓展, “体会学习法”成为自然科学的基本学习方式。“体会学习法”注重学生在教师的指引下, 以主动的态度, 自学章节内容, 并在查阅资料、亲自动手实验中领会、感受、参悟相关自然规律和现象, 进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体会学习法”能够让学生感受到学习不再是“苦差事”, 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促使学生亲自到生活中去体验、去探索,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二、“体会学习法”的运行机制
所谓“体会学习法”的机制, 指的是体会学习的构成要素、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及相互之间变化的原理。体会学习的主体是学生, 客体是各活动所需的仪器、工具以及相关的科学知识。体会学习的过程主要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引下, 结合自身原有的知识与经验进行各项实践活动, 并从活动的体验和感受中提出疑问, 再通过教师的集中解疑获得渐悟或顿悟, 最终把科学知识内化到自己的认知结构中去。
(一) 体验
教师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体会教学目标, 深入了解学生, 并对学生家长和学生所在社区的教育资源做到心中有数, 然后设计、组织、引导学生进行各项体验活动。活动的设计必须适合学生的具体情况, 要让学生能够完成。例如我们可以让学生自制手电筒、潜望镜、验电器等, 但不适合让学生自制电压表。此外, 要避免学生单独做危险实验的情况。如“实验室制取氢气”实验, 反应物中用到盐酸且氢气是易燃易爆的气体, 这样的实验应在教师的指导与监护下进行。碰到类似的情况, 教师应选择实验室为活动场所, 而且自己也要在场。
(二) 质疑并解疑
学生在活动中肯定会碰到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并提出相关的疑问。学生的疑问可在教师翻阅学生活动记录 (体会报告单) 时得到集中。教师要结合学生的疑问和教学目标挑出关键性的几个问题, 并在课堂上着重解决。教师要衡量问题的难易程度, 然后确定是由学生自己讨论解决还是直接由教师解释来解决。这一环节因设题角度广, 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而且也促使教师不断学习、不断完善自我。
(三) 渐悟或顿悟
从认知方式看, 渐悟或顿悟表现出非理性认知的特点。它是在知识与情意结构量变与质变不断累积的基础上, 在特定情境下, 特定因素通过直觉方式贯通认知与情意结构, 出现一以贯之的坚定信念, 形成同质的情意、价值体系, 即具有稳定个性特征的主体鲜明的人生观、世界观、道德观等人文精神的过程。如以惯性为例, 学生对“速度大小与惯性无关”这一概念很难理解, 对此我们可以选择操场为活动场地, 让一个学生抛掷垒球和铅球, 让另一个学生去接。哪一种类易接住, 就说明哪一种球的运动状态易改变。显然是垒球易改变。又如大石块和小石块, 哪块容易被搬动?惯性大的保持原有运动状态能力强, 当然是小石块易搬动, 所以质量大的物体惯性大。经过亲身体验, 学生就能充分理解“物体在任何时候任何状态下都具有保持匀速直线状态或静止状态的性质”。
(四) 内化与领会
内化与领会体现着获得知识过程与价值观形成过程的初步统一。内化是主体在自主状态下吸收和消化知识以形成主体认知新结构的学习过程。学生在活动中顿悟到或通过教师解疑后渐悟到相关的科学知识、规律、现象, 并把它内化到自己原有的知识体系、情感体系和价值观念中, 并在不断的体验和内化中进一步提升自己的原有认知。久而久之, 学生的学习能力、知识水平、探究精神都将得到促进, 同时教师也可在教学中学到更多的知识来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三、科学教学中运用“体会学习法”的实践
笔者在自己所教的两个班的科学教学中进行了“体会学习法”的实验, 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 确定目标
(1) 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特别是自学能力; (2) 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创新能力及培养学生爱思考问题的好习惯; (3) 让学生学习科学家做研究的方法, 体验科学的本质, 养成正确的价值观; (4) 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情感。
(二) 确定内容
(1) 组织学生小组自学; (2) 引导学生自制实验仪器; (3) 组织学生独立设计实验方案, 亲自动手做实验, 观察实验现象, 书写实验结论, 并写出实验感想; (4) 组织学生到生活场景中去体会教科书上的有关知识点如惯性、回声等。
(三) 实验过程及成效
在实施“体会学习法”实验的两个班级, 学生探究自然、研究自然的风气很浓, 在让学生参加课题活动时, 平时表现不好的学生都积极报名。例如班上有一位学生, 原来学习态度不好, 可是在“体会学习法”的实验过程中各项活动都积极参加, 思维相当活跃, 对所碰到的实验现象能积极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但是在学校组织的第一次考试中, 实验班的成绩却很不理想。经与老教师分析探讨, 认为问题在于:过于注重动手能力、解决现实问题能力的培养而忽视了知识点的巩固与解题能力的训练, 要想适应当前的教育制度, 应该兼顾两个方面。此后, 笔者在教学中不仅注重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还引导学生提炼各章节的知识点, 把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 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并用提炼出来的各章节的知识点作为引导学生课外探究与实验的主题。后来这两个班学生的考试成绩 (全年级段最优秀, 活动能力也最强) 也充分证明了这一举措是正确的。
两个班的学生都在课外用唾手可得的器材做了大量自制仪器的实验, 如重垂线实验、惯性实验、验证大气压存在的实验、液体对容器底部和侧壁有压强的实验、自制光学实验 (光的反射现象、折射现象、直线传播、平面镜成像、针孔成像、潜望镜、凸透镜成像) 、串并联电路装置、自制验电器, 等等。
通过一次次活动, 原先学习不努力或厌倦学习的学生都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了, 并大胆地质疑、辩论、探讨、交流, 主动买课外书, 专心查阅资料, 等等。原先学习好的学生不再拘泥于书本, 而是通过活动感受到了更加自由的学习氛围, 创新意识得到了激发。有一学生说:“老师, 我以前每次成绩考得都还可以, 但感觉很紧张、很乏味, 现在我认识到学习不只是读课本做练习, 学习一节新内容, 我总想着怎样去做一个别人想不到的实验, 到哪里去找实验器材, 自己可以找哪些器材, 怎样设计, 有时候成功地做了一个实验, 我就高兴得不得了, 又可以拿到讲台上做, 更让我心中充满了欢乐, 就是有说不出的高兴与自豪。”
研究性学习心得体会200 篇8
下面谈谈在“关于数学研究性学习的研究”的课题研究中,就高中数学教学开展研究性学习谈几点体会:
一、增强了课堂教学的开放性
“研究性学习”是把学生置于一种动态、开放、主动、多元的学习环境中。这种学习环境是开放的,课上与课下结合,校内与校外呼应,小组内与小组外互补;这种思维环境是开放的,学生在知识获取的思维过程中,不再仅仅是跟随教师对知识传授的思维设计,学而是建立在自己对问题的感性認识和初步的理性思维基础上的,同时在交流过程中,又接触到其他小组对问题的不同感性认识和不同的理性思维,也有老师的思维启发,学生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接触到的是一个多元化的思维环境。例如,学习集合语言最好的方法是使用,在教学中要创设使学生运用集合语言进行表达和交流的情境和机会,以便学生在实际使用中逐渐熟悉自然语言、集合语言、图形语言各自的特点,进行相互转换并掌握集合语言。在关于集合之间的关系和运算的教学中,使用Venn图是重要的,有助于学生学习、掌握、运用集合语言和其他数学语言。“研究性学习”的开放性,改变的不仅是学生学习的地点和内容,更重要的是它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获取知识的方式和渠道,推动他们去关心现实、了解社会、体验人生,并积累一定的感性知识和实践经验。
二、培养了学生自学能力
首先要引导学生阅读教材能力,学得积极主动,课本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来源,新教材的编写的知识体系便于学生自我学习。因此教师要激发学生阅读教材的兴趣和能力。1.设置学习方法和学习目标。明确的学习目标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动机,使学生产生“疑而不解,又欲解之”的强烈愿望,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作用,促进学生产生自学课本的欲望。如在教函数的单调性时,即怎样判断函数在区间上的单调性,要求说出理由,学生不知道其中的原因,进入一种心欲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看似简单,又不知原因的矛盾心理状态。接着让学生带着这种心态阅读课本,老师根据教材要求,让学生积极参与动手做实验、画图,让学生用画不同的函数图象观察思考归纳出函数的单调性的证明方法。2.要学生尝试解例题。新教材中给学生留有大量的自由发展空间,每一页的空白处都应留下学生学习的足迹。当学生注意力集中,情绪高涨,心情舒畅时,让学生做题,教室里只听到唰唰的笔响,对外界的刺激学生视而不见,说明学生感觉良好,已经真正调动了学生的能动性,学生的思维正处于紧张兴奋的状态,如学生慢腾腾、懒洋洋地拿出笔和纸,说明学生此时学习情绪不高,要求不迫切,这就要求老师想法采取措施,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如:把例题抄在黑板上,让学生尝试解题,同时让几个学生板演。此时,可能有的学生做不出来,虽然没有解出来,但能使学生较深刻理解题意,也可以让学生讲解解题的过程,然后看课本与例题的解法进行对比,对不同的解法找出哪种解法更简便独特。让学生归纳解题步骤。解完例题后,还可以让学生改编例题为变式题,并写出求解过程。3.让学生阅读课本。这是因为每章前的序言,精心设计,简洁、明了、科学,都是由很强现实生活背景的实际问题,画龙点睛般的点明课题,悬念式的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而每章之后的“本章小结”,以:“一、主要内容;二、应该注意的问题” ;或知识结构框图,清晰地归纳了本章中数学知识的产生、发展与研究过程,是一种对学生学法指导的有效举措。通过阅读,学生对知识有了一定的理性认识,逐步提高了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变被动接受学习为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从而改变重教法而轻学法的状况,使学生真正做到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把本应该教师分析总结,归纳,解决的问题改为由学生自己来解决。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教师要多给及时的关照与帮助,鼓励他们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尝试用自己的方式解题,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对出现的问题要帮助他们分析产生的原因,鼓励他们自己去校正,从而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和决心。首先可以从创设情境入手,比如说较难理解的函数,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找变量的关系,如身高与年龄的关系、经验与实践的联系等,让学生从中感到与生活很近,从函数中有时可以预知一些未知的事情,从中找到乐趣。其次还可以从做题中找乐趣,让学生会做一道题方法较多,可以让学生自己发现,当然也可以师生互动,相互验证,把枯燥的解题变成一种游戏,学生自然高兴了。有了乐趣兴趣更高了。
四、课堂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要防止两极分化
受到学生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影响,同学们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积极性也不同。同时,研究课题的选择对学生积极性的影响也不容忽视。课堂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必须防止两极分化。由于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不一,加之学生个体差异,到了高年级,差距渐渐明显,教师若不对“弱势群体”予以关注,差距就会急剧拉大。我认为,实施“班内分层教学”,是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分层施教是课堂教学中最难操作的部分,也是最重要的部分。在依据大纲、吃透教材的前提下,本着让学生亲近数学、了解数学、从而喜欢数学,注重学生学法的原则,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提出不同的教学要求,设计教法,重点考虑排除后进生的学习障碍,提出对优生的高层次要求,设计分层练习,使他们在各自的能力范围内得到充分的发展。课堂教学要做到分合有致、动静结合、全体参与、各得其所。“分合有致”指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异组问的教学活动有分有合,协调统一。课堂作业是学生对新知识的巩固练习,一般布置基础题,全体学生必须当堂做。对差生应该强化练习,做到面批、面改;优生感到“吃不饱”时,适当补充充一些综合运用题。课外作业亦分类要求,差生做基本练习题,中等生多做几道自选题,优生还可多做课外钻研题,使不同类型的学生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以上只是本人在这几年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一点感受,在以后的实践中将会得到不断的充实和提高,同时也可能有片面之处,恳请同仁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研究性学习心得体会200 篇9
党的十九大于10月18日隆重召开了,但因本人有课,没有看实况,看了重播后,感受到一种很强烈的历史纵深感。特别是讲到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层,更持久”的力量时,指出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这是一个很立体的多维思想方略。习近平总书记在报告中,把“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作为独立的一个部分来讲,就是为了突出民生工作。报告分别从教育,就业,社会保障等几个方面展开,既体现了我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新治国理念,同时,也体现了党和国家,力争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的惠及全民。
化学研究性学习学习心得体会 篇10
虽然研究性学习的开展要花去学生大量的时间,又要耗费教师一定的精力,但是通过研究性学习,是领导和教师的思想意识都发生了很大变化,更坚定了实施素质教育的信心和决心;通过研究性学习,使学生拓展了视野,学会了自我教育、主动学习,更增强了自信心;通过研究性学习,是全体教师都积极参与教改,探索新的教法和学法,学校的教学工作再上新台阶。,,,,
因为研究性学习课题的选择是学生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它真正激发了我们内心的求知欲;而且它最大的魅力就是与传统课堂教学的学习模式不同,学生不再是被动的学习,而是主动出击;不再被成天禁锢在教室里,而是亲身走入社会,走入现实生活;不是以封闭的考试卷来论学生的成败,而是以全新的学习、探索和研究过程来综合评价。在这里理论与实践的亲合度大大增加,还满足了学生渴望走入社会生活的愿望。
一.知识背景的准备阶段
由于我们教师和学生长期处在传统课程的教与学方式之中,对研究性学习既无感性认识,又无理性认同,要启动这一全新的课程,知识背景的准备和铺垫非常必要。在研究性学习中我们教师和学生一样,都需要提前学习、参考和借鉴其他资料和信息,为实施课程指导做了理论的准备和铺垫,使教师在一个相对较高层次上有的放矢地指导学生。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中不断深入运用,人们对教育信息技术特点作用的认识逐步深入,“信息技术不是外在于人思想活动的单纯工具,而是思想的延伸和直接表达”。学生在
二、优化教学情景,诱发研究动机
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人的活动都是由一定的动机引起的,学生的学习和研究也是如此。在教学情景中,一定要有推动个人去达到认识目的的动机,也就是掌握一定知识与技能的动机。传统的以传授知识为目的的教学方式只能够让学生死板的接受知识,无法使学生产生积极探索的求知欲望,并且还会使学生感到知识灌输的乏味,产生厌学情绪,更不可能推动学生开展课题研究的动机。在化学教学中,教师若能紧密结合化学教学内容,提出一些学生欲答不能而又迫切想了解的、与生产生活实际密切关联的化学问题,积极创设开放的教学情景,将会诱发学生的探索研究动机,从而调动学生积极地参与课题研究与探索。
三、尊重学生个性,鼓励超越创新
在学生的研究性课题活动中,教师要把学生看成是具有能动性的创造与学习主体,而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对象,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和人格。对于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所选择的方法和途径,教师要给予充分的肯定。不要认为学生的方案设计与教师所想象的不同就是不合理的、错误的,不要把学生在尝试中的失败看得一无是处而全盘否定。相反,如果要求学生完全照搬教师,一味的模仿教师,结果只能限制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达不到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因此,要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鼓励学生大胆的超越创新。教师要留给学生广泛的思维空间,不要强求学生完全按照教材、资料或教师预定的方案进行研究和学习,要放手让学生自己选题、自行设计、自主研究、自由创造。用他们自己的语言、自己的理解、自己的感悟,从自己的思维角度去考虑问题。让学生在独立设计的研究探索中尝试失败,使他们感受科学道路的艰辛,并从失败中总结教训、调整方法,最终取得成功。在《计算机病毒防范及黑客入侵防范》这一课题的研究过程中,由于学生知识的局限性,也出现了很多不合理的或错误的想法和设计,走了许多弯路。但是,正是通过一次次的尝试、失败,才使学生能够及时的调整方法、改进方案,最终一步步走向成功。
四、重视探究过程,感悟创新苦乐
中学生在研究性课题中所要达到的目的,不是象科学研究工作者那样去做出巨大的发明和发现。对于中学生来说,他们在研究性课题中的活动仅仅属于一种在现有知识的基础上对新问题、新知识的发现,一种新思想和新方法的形成;而科学家发现和解决的却常常是人类从来没有发现或未曾解决的新问题、新事物。中学生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实际上仅仅是要像科学家从事科学研究那样来进行学习,其本质是对科学研究的模仿或模拟,是“像”而不是“就是”科学研究活动。真正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让学生在自由活动中求发展,在自主探索中求创造。有利于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能力。
研究性学习的目的,还不只是在于结果。能得出一个颇有价值的研究结论固然很好,但对于学生学习而言,更重要的是在“研究”的过程中开阔眼界、拓展思路、关注现实、发展个性、培养能力。重视“过程”的亲历和体会,让学生在探索研究的过程中体验创造的艰苦和成功的欢乐,本身就是一种收获。无论课题研究的结果怎样,过程本身就已经使学生受益颇丰!有这个参与的过程和没有这个过程,绝对是不一样的。
学生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为了解决问题主动地、如饥似渴地阅读参考书、查找资料、搜集数据信息,获取新知识,甚至废寝忘食地在实验室度过节假日,对于学生的探索精神、实践能力是一种很好的锻炼。通过活动还能够使学生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积极情感体验,逐步形成一种日常学习与生活中喜爱质疑、乐于探究、努力求知的心理倾向;通过研究过程的表述与展示过程,获得锻炼自我能力的机会,使学生更具有现代综合型人才的特质。
五、渗透科学方法,全面提高素质
在研究性课题的教学实施过程中,应注意很好地渗透科学方法,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科学研究的方法并不神秘,让学生试着做些研究,在研究中体会科学探索的一般原则和基本手段。学生会明白:其实,好多事情只要自己动手做一做,都不是所想象的那么困难,科学研究也是如此。
学生通过课题研究这种学习方式,学会了归纳总结、类比推理、数据搜集与整理、最佳方法或最佳途径的选择等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认识到科学研究既会成功,也会遭遇失败,必须做到不骄不躁、沉着冷静,以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与严谨的科学态度对待科学研究。
研究性学习既是一种学习方式,又是一种学习观。作为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是建立在现代学习理论基础上的科学学习观,它反对被动地接受、继承、记忆知识,主张学生主动地理解、应用、探索、创新知识,认为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过程。我们通常说的、在实践中实施的研究性学习主要是指作为学习方式的研究性学习,它是指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其设置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改变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学的被动的、接受式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学会学习。
改变学生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差的现状,开展研究性学习是良方。近年来,基础教育质量不尽如人意、效益不高已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改变这一现象最根本的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以课程改革为突破口,使学生学会自主性、探索性、研究性学习,这是目前国际课程改革的一种新趋势。
值得注意的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并不仅仅针对学生而言,它将在教育领域引起一系列的连锁反应,涉及教师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的转变,也涉及校长办学思想的转变、学校管理模式的转变。正如专家所言,这种学习对教师提出了全新的挑战,教师将失去对学生学习内容的权威和垄断,教师第一次处于被学生选择的地位,教师的角色从知识的传递者到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指导者。
研究性学习心得体会200 篇11
【关键词】休克;麻醉治疗;容量复苏
【中图分类号】R6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517(2010)10-237-1
1临床资料
1.1一般情况本组男性134例,女性66例,年龄最大者85岁,最小者为12岁,大多为20-50岁的青壮年,病种包括上消化道出血31例,外伤性肝脾破裂103例,宫外孕26岁,四肢伤29例,外伤性血气胸11例。
1.2失血情况估计病人失血量最多为5000ml,最少800ml,大多在1000-1500ml,术中输血量最大为5400ml,最少为400ml,手术时间最长为4小时20分钟,最短为30分钟。
1.3麻醉方法本组患者局麻+强化15例,臂丛阻滞5例,连续硬膜外麻醉30例,其余的均为全身麻醉,患者入手术室常规监测血压、心电图、尿量、血氧饱合度及中心静脉压。
1.4死亡病例朮中心脏贯通伤死亡一例,术后在病房中死于其它并发症的未计算在内。
2讨论
2.1失血性休克多因出血量大病情危重而急送手术室,故需争分夺秒的抢救病人,应根据病人的受伤部位、伤势、失血量及病人的各项生命体征迅速判断出病人的休克程度,积极地进行抗休克处理,增加呼吸循环的代偿能力是休克病人麻醉手术成功的关健因素。
2.2抗休克治疗失血性休克是由于血容易骤减造成的有效循环血量不足,故及时控制出血,快速补足血容量是治疗休克的关键。液体治疗按以下三步骤:首先是恢复患者的循环容量,其次是患者的血液携氧能力,第三是维持患者的凝血功能[1]。
2.2.1输液休克时微循环障碍,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液浓缩,首先要大量液体快速输入,在第一时间内容量比液体的种类更重要,所以病人一旦进入手术室,应立即开设两条以上的静脉通路,最好能开设深静脉,这样既可以加快输液速度,又可以监测中心静脉压,防止出现肺水肿。在液体的选择上,一般按晶体和胶体2-3:1的比例,先输平衡盐液再输贺斯等胶体,也可以高渗盐水进行抗休克治疗,(有作者报告用高渗盐水100ml,在15min内快速输完,可有效改善患者的循环)。有文献报告,过多输入胶体液有可能促发呼吸窘迫综合症,先输全血的死亡率较高[2]。
2.2.2输血对大出血病人,在输入一定的晶体液后即进行输血,我们习惯在手术将出血部位结扎后输血,这样既可以保证血容量,又可以节约用血。这就需要在手术中能常规监测患者的血色素Hb及血球压积Hct。一般讲,Hct在20%以上,Hb7.0g/dc时对重要器官无明显影响,低于此数值时则应及时输血。如需大量输血者则最好能用一些新鲜全血,以维持患者的凝血功能。
2.2.3血管活性药物的应用在充分扩容的基础上,应慎用血管活性药物,特别是在出血部位结扎以前,只要能维持重要器官的灌注,一定程度的低血压可以减少出血,有利于手术操作,在充分止血并充分扩容后,如果血压仍处于低水平,则可以考虑用血管活性药物如多巴胺等。
3麻醉方法及药物选择
失血性休克患者应根据病人的年龄、既往心血管情况及病史选择最佳的麻醉方法,若麻醉方法及药物选择不当会加重其病理生理的变化,应以不抑制呼吸和循环为前提,以最小剂量分次给药为原则,局部浸润麻醉和神经阻滞麻醉对呼吸循环干扰最小,适用于失血性休克病人,但应注意病人由于局麻药耐量相应降低,应严格控制用量,以防局麻药中毒加重病情,椎管内麻醉对循环影响大,一般不用,但对病情较轻,术前经过治疗已使低血容量得以纠正的,低中平面的硬膜外可以考虑,但应谨慎从事,小量试探性给药,严格控制麻醉范围。本组30例施行连续硬膜外麻醉,其中13例在置管后先局麻进腹,待出血部位处理后,血压开始回升方从导管注药。全身麻醉因对循环扰乱小,全身各脏器手术均适用,特别对于复合外伤情况不甚明了,需手术探查的患者更具优越性。在笔者这几年治疗的患者中有超过80%的患者选择全身麻醉,在药物的选择上以咪唑安定r-oh、芬太尼、乙醚酯等对循环影响小的药物为主,再加用氟烷、氨氟醚等吸入麻醉药及本可松、万可松等肌松药,患者对疼痛反应迟钝,无须深麻醉,只须保持浅全麻状态即可。
失血性休克患者多为非空腹,24小时都有呕吐误吸的危险,对急诊患者一般按饱胃对待,本组患者中60%以上的患者在手术前短时间内进食过,有作者报道,急诊手术全麻时返流误吸发生率较择期手术高1/3,麻醉中大量误吸时死亡率有时高达62%[3]。因此全麻时如何防止呕吐误吸是极重要的问题。常用方法是表面麻醉下清醒气管插管,有部分病例,笔者选择应急插管,即先吸纯氧5分钟以上,快速诱导而不吸氧出氮,直接插管效果也较好,当然这种方法首先预计患者要不存在插管困难,其次操作者需有较熟练的技术和完善的监测条件。
4早期防治并发症
失血性休克病人易并发ARDS,急性肾功能衰竭、DIC、多脏器功能衰竭等严重并发症,病死率极高,加强围术期的监测与管理,妥善处理各种并发症,是降低病死率的重要措施,因此在液体复苏过程中应定时观察尿量、血常规和凝血功能,以明确肾功能、失血、血小板数量和凝血功能状态,及时补充纤维蛋白原和冰冻血浆及血小板等。
总之,对失血性休克病人采用合理有效的容量复苏,选择适当的麻醉方法和药物,为手术止血创造良好条件,是失血性休克病人麻醉处理成功的关键。
参考文献
[1] 庄心良,曾因明,陈伯銮主编.现代麻醉学(第3版)[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1335.
[2] 王洪梅,温雅娟,王玉春等.低血容量性休克输液的护理[J].黑龙江护理杂志,2000,6(6):65.
200例心律失常患者护理体会 篇1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09年1月至2011年5月心律失常患者200例, 其中男119例, 女81例;年龄32~80岁, 平均年龄 (59.25±5.2) 岁。急性心肌梗死伴室性心律失常68例, 冠心病、室性心动过速15例, 反复发作心房颤动62例, 阵发性心动过速40例, 窦性心动过速15例。
1.2 方法
200例患者均行胺碘酮注射泵持续泵入治疗, 具体根据心律失常发作情况以及患者的综合情况进行调节, 中心静脉给药一般不超过3~4d, 出现不良反应患者及时给予有效护理措施。 (1) 一般护理措施: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 对于严重心律失常患者给予持续心电监护、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变化, 有呼吸困难等症状时, 给予吸氧, 建立2条静脉通道 (首选一次性静脉套管针) , 遵医嘱给药, 掌握用药速度。 (2) 胺碘酮所致静脉炎护理:若药液外渗立即停止输液, 抬高患肢, 对红肿硬痛患者采取0.5%碘伏轻拭, 每天3~4次, 或马铃薯贴敷, 对局部症状较重者者用25%硫酸镁溶液湿敷患处, 每天1~2次, 指导患者清淡饮食, 避免过饱, 保持大便通畅, 预防便秘等, 给予患者心理支持。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进行数据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以x-±s表示, 采用t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00例患者中除5例平均年龄67.21岁, 合并其他疾病经治疗无效后死亡以外, 余经治疗后转为窦性心率者178例, 有效率为91.28% (不包括5例死亡病例) 。患者静脉滴注胺碘酮后出现不同程度头晕、头痛、胸闷以及血压下降等现象, 血压下降者17例, 不同程度静脉炎19例, 经及时对症治疗后症状消失。200例患者应用胺碘酮后血压、心率变化见表1, 其中应用胺碘酮前后心率变化差异显著, 有明显统计学意义, P<0.05。收缩压、舒张压在用药前后有所增加, 但差异无显著性, P>0.05。
3 讨论
心律失常是指心脏冲动的频率、节律以及起源部位、传导速度与激动次序的异常, 临床表现各异, 轻者无自觉症状, 一般以心悸、胸闷气短以及失眠多梦等为主症[2], 胺碘酮是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 因其起效快, 无明显血流动力学影响, 临床应用逐渐增多, 尽管其不良反应众多, 但大量循证医学证实其对死亡率无不良影响, 因此逐渐成为抗心律失常治疗中必不可少的药物[1]。
甲状腺功能障碍是胺碘酮的最常见最早不良反应, 因老年人对碘耐受不如中青年, 本研究在用药过程中, 定期检查甲状腺功能, 密切观察心率, 及时调整了剂量, 因此无甲状腺功能障碍发生。便秘可增加心脏负担, 诱发心绞痛、心律失常等, 因此保持大便通畅尤为重要[3], 对心律失常患者指导患者清淡饮食, 避免过饱, 多食芹菜、韭菜、豆浆、芝麻以及蜂蜜等食物, 保持大便通畅, 预防便秘等, 同时对便秘患者及时给予开塞露, 患者侧卧位, 由肛门挤入直肠。胺碘酮用药期间应密切观察心率、血压变化等, 患者用药期间, Q-T间期延长可达25%, 因此应密切关注, 发现异常时立即做床边心电图, 进一步诊断, 及早采取有效措施[4]。患者建立2条静脉通道首选一次性静脉套管针, 可以减少静脉炎的发生。护士作为与患者最密切的接触者, 严密观察病情同时, 实施相应的护理干预, 不仅可以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 增加给药的安全性, 同时与患者及时的沟通, 了解身体各方面状况, 帮助医生更好的进行判断。护理工作是整个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 护理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患者的医疗安全、治疗效果以及康复, 有效的护理措施是保证患者有效治疗的前提, 是可以提高患者满意度, 优化护患之间的纽带。
参考文献
[1]刘华容, 汤晓辉.胺碘酮治疗室性心律失常28例临床护理[J].当代医学, 2010, 16 (4) :119~120.
[2]雷春艳.心律失常患者的中西医结合护理[J].实用医药杂志, 2010, 27 (1) :57.
[3]高俊娈, 孙志霞.心律失常患者的观察与护理措施[J].临床合理用药, 2011, 4 (1A) :131~132.
研究性学习心得体会 篇13
6月1日至2日,听取了王老师关于研究性学习的报告,对本人影响很大,知道了高中的研究性学习对学生未来的重要性,决心向王老师学习,下面谈一下自己的心得体会。
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是贯彻落实国家教育部、省、市、教育主管部门的决定和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的发展。它属于研究性质的学习。研究既探求事物的真相、性质、规律,考虑或商讨意见及问题等。从广义上讲,研究性学习就是指学生对探究问题方法的学习,它可以贯穿在各科、各类学习活动中。从狭义理解,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的从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课题,模拟教科研方法,让学生自主探索、自主发展、自主创新,并以活动为主要形式,让学生去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学习解决问题,从而得到发展的一门开放性课程。
一、对研究性学习的认识。
“研究性学习”课程是以学生的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为基础挖掘课程资源强调学生的亲身体验,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各项活动中去,在“做”、“实验”、“体验”、“创作”等一系列的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一门培养创新人才的全新课程。它是让学生参与学习的设计,有的放矢的选择,安排自己的课程结构,让学生既掌握各科基础知识,又能充分发展自己的特长,让学生在选择中学习,在生活中发展,在探索中创新。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当中,让学生多了解历史,使他们更加热爱我们的国家,努力学习各科知识,从小抱有远大理想,真正体现素质教育的实施。探究的兴趣是与生俱来的,让学生保持住这种自然兴趣,让他们终身受益,那就是课程的价值与意义所在。基础教育阶段的综合实践活动特别是研究性学习活动就是这种课程的一个代表。
研究性学习活动是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结构性突破,设置研究性学习活动旨在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经济、科技和生活中的问题,通过自主探究、亲身实践的过程综合地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解决问题,学会学习,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素养。
二、对研究性学习活动特点的认识
〃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究性学习为基础; 〃从学生生活中选择感兴趣的真实问题;
〃主要以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
〃通过亲身实践获取直接经验;
〃有助于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
〃有助于掌握基本科学方法;
〃有助于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就研究性学习对学生成长意义的认识
〃从知识的被动接受者成长为探索者。
〃保持独立的持续探究的兴趣。
〃获得参与研究、社会实践与服务学习的体验,增长社会经验。
〃发展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学会分享、尊重与合作。
四、体会到对学生的好处
让学生知道,高中生活并非只是紧张的学习,原来是如此多彩的。让学生在教师引导下,从学习、及社会生活中去研究专题,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去探索、发现和体验。同时,学会对信息进行收集、分析和判断,去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从而增强思考力和创造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完美人格。将应试教育的表面性、片面性局部性、机械性和不利于学生学生思维及人格发展的局面彻底打破。研究性学习具有的综合性与开放性,学习主体的参与性与自主性。学习过程的创造性与多样性,学习评价的多元性与社会性等特点,恰恰为学生营造了一个民主的,自由的,宽松的,向上的学习氛围,这有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创新能力的提高和完美人格的塑造。
研究性学习转变了我们的学习观念,和改变我们的学习方式。以我们的活动而言吧,虽说简单,但形成最终的结果,师生还是花费了不少的精力,但是我们通过研究性学习的实践,激发了自由创新的热情,培养了独立思考、探究新事物的科学精神,同时提高了协作能力和社会交际能力,正好填补了我们在课堂上学习的不足。我想这是研究性学习的最大意义。
研究性学习心得体会 篇14
研究性学习的日子充满了快乐,也充满了失落。我们在研究学习中主动探索,在调查采访中亲身体验,在搜寻资料中主动学习,我们在研究性学习中不断收获,得到锻炼,提升自我。
以前的学习只是遵循“老师讲,学生听”这一模式,而忽略了自身能力的培养。可是研究性学习不同,它是由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自己动手去通过各种途径来完成的。研究性学习,燃烧了我那颗曾要表现的心,焕起了对自我能力挑战的热情,我很幸运地成为这次活动中的一员,除了挑战自我之外,我还得到了许多──怎样独立完成一件事,怎样与别人交谈。
在研究性学习的初期阶段,我们实在是按捺不住兴奋的心情,想早点走到社会上实际调查,但心里一想:我们要去调查谁,又要调查什们呢?没做好准备的话,什么事都做不成。于是我们收拾好心情,调整好心态,安下心来做准备。经过不断修改,一份调查表终于做好了,于是我们开始进行调查。刚开始很恐惧,害怕与路人交流,害怕受到拒绝。可是没想到路人都很配合,调查顺利地完成了。我们研究的课题是一次餐具对人体的危害,由于对快餐了解甚少,于是我们小组决定去尝试一下。本以为这是很简单的一件事,但是却把我们大家给难住了。刚走到一家快餐店门口,就停下了脚步,以前都是家长帮我们点餐,现在要换成自己去尝试了。
平时我们总是依赖别人,造成了我们的软弱。通过这次研究性活动,我们学会了独立,学会了不依赖别人。终于体验到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这句话的真理了。
短短几天,研究性学习活动就结束了。不管我实践的结果如何,我都会笑傲一句:“我重视的是花儿浇灌与培养。”当然,听到花开的声音是最好的了。
成长并没有什么好畏惧的,关键是怎样长大。不断地挑战自己,鼓励自己,向更高更远处发展。相信我的未来不是梦!
蓝天只属于敢于搏击的雄鹰!
研究性学习心得体会200 篇15
1 临床资料
HIE患儿200例中男120例, 女80例;根据HIE诊断依据及分度标准:轻度85例, 中度60例, 重度55例;CT显示125例有不同程度的脑水肿、低密度, 75例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等不同部位的颅内出血。
2 病情观察与护理
2.1 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定时测体温、心率、呼吸, 及时给予心电监护, 注意观察呼吸的节律、频率、深浅度等。保持呼吸道通畅:患儿取侧卧位, 分泌物多的患儿应随时吸痰, 避免分泌物及呕吐物吸入呼吸道造成窒息和吸入性肺炎而加重缺氧。密切观察意识状态、瞳孔对光反应、神经反应 (拥抱、吸吮反应等) 、肌张力、前囟、小便等。根据血氧饱和度选择氧流量, 使给氧达到最理想的效果。
2.2 保暖
在整个治疗过程中应注意保暖, 维持体温在36~37℃, 此点对早产儿尤为重要。急救时将患儿置于辐射热源下进行, 做好肤温监测, 病情平稳后置入暖箱保暖[2]。复温过程中不能操之过急, 避免升温过快导致脑出血, 一般每小时提高1℃, 复温后腹部皮肤温度维持在36~37℃, 即可达到保温的效果。一切治疗及护理操作均在箱内集中进行, 尽量减少打开箱门的次数, 以维持箱温的恒定。
2.3 迅速纠正缺氧
HIE患儿因窒息都有不同程度的缺氧缺血症状, 及时合理地给氧是纠正HIE的重要措施。吸氧浓度的掌握对纠正缺氧有着重要作用, 因此, 应根据病情变化调节氧流量和浓度。轻度HIE可面罩给氧, 重度HIE则用经口呼吸机给氧, 氧浓度40%~50%为宜, 压力开始约为15~20 cm H2O, 以后根据病情调整呼吸次数25~30次/min, 吸气与呼气比例1.5∶1或1∶1.待出现规则的自主呼吸, 皮肤转红后可改用面罩供氧。
2.4 适量供给葡萄糖
脑组织的能量代谢几乎全部来自葡萄糖氧化, 但脑组织本身不存储糖原, 代谢所需能量主要靠血液中能量供应。窒息缺氧、脑血流减少时, 其代谢障碍加重脑组织的损害。患儿血糖应控制在正常值即5.4 mmo L/L, 并根据血糖调整输液速度, 可用微量注射泵24 h匀速滴入3~5 m L/ (kg·h) , 预防发生低血糖。
2.5 控制惊厥
中度HIE患儿约50%发生惊厥, 重度患儿可达80%.惊厥表现为意识丧失, 双眼凝视、上翻或斜视, 面肌及四肢强直性或阵挛性抽搐。保持患儿侧卧位, 避免声光刺激, 操作轻柔, 如出现烦躁、尖叫等惊厥先兆, 立即处理。常见药物为苯巴比妥钠、安定、水合氯醛, 用药剂量要准确, 注意观察用药后的效果, 防止呼吸抑制、反应低下等不良反应。控制惊厥, 首先确定惊厥的原因, 有无代谢紊乱, 如:低血糖、低血钙或低血镁, 并给予相应纠正。若无代谢紊乱者仍出现持续或频繁惊厥, 首选苯巴比妥钠10 mg/kg, 分2次静脉或肌肉注射[3]。
2.6 颅内高压的病情观察与护理
颅内高压的主要表现为前囟紧张、隆起, 颅缝增宽, 患儿嗜睡, 易激惹, 脑性尖叫, 呕吐, 肌张力改变, 重度患儿可出现脑干损伤症状, 应及时应用脱水剂, 力争在24 h~72 h内使颅内压下降。静脉注射甘露醇时, 要防止药液外渗致组织水肿、坏死, 如不慎外渗, 立即湿敷50%硫酸镁, 以免组织坏死。合并颅内出血患儿, 推迟喂奶48 h, 抬高患儿头肩部15°~30°, 尽量少搬动患儿, 治疗护理操作尽量集中进行, 操作轻柔, 技术娴熟, 密切观察患儿意识、面色、呼吸等变化。
2.7 合理喂养
中重度HIE患儿延缓喂奶时间, 重症患儿禁食3 d, 从静脉内给予营养。喂养以母乳喂养为原则, 少量多餐, 对吸吮、吞咽能力较差的患儿, 给予保留胃管鼻饲。
2.8 加强基础护理
严格执行消毒隔离、无菌操作制度, 预防交叉感染。每日定时开窗通风, 定时紫外线消毒, 消毒液擦拭保温箱内外, 工作人员接触患儿前后要洗手。严禁探视, 加强口腔护理, 保持脐部、臀部等皮肤的清洁干燥, 这些措施均有利于HIE患儿的恢复。
3 结果
本组200例HIE患儿, 经精心治疗和护理, 治愈170例。
4 体会
4.1 重视预防
此类患儿多系支持和对症处理, 因此重在预防, 包括预防胎儿宫内窘迫, 分娩时监护胎儿心率、心律、心电图, 测量胎儿头皮血pH值。在宫内缺血尚未严重影响胎儿全身代谢和中枢神经系统时, 选择最佳方式及时结束分娩, 为重症患儿正确复苏, 力争5 min内建立有效的呼吸和完善的循环功能, 尽量减少生后缺氧对脑细胞的损伤。
4.2 早期治疗
窒息患儿复苏后要密切观察神经症状和监护各项生命体征, 一旦发现有异常神经症状, 即应考虑HIE的诊断, 及早治疗。疗程要足够, 轻、中度HIE患儿需治疗10 d~14 d, 重度患儿需治疗20 d~28 d, 甚至延至新生儿期后。疗程过短, 产生后遗症的可能性较大。神经细胞损伤后恢复较慢, 即使新生儿期临床症状消失, 细胞代谢功能仍未恢复正常, 故不能将新生儿期症状消失作为治愈标准。新生儿期后的治疗与随访从2个月~3个月开始, 必要时持续至6个月, 若1周岁时发育正常, 又无任何神经症状, 方可认为治愈。在病情稳定后, 中、重度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可能留有后遗症, 应每天给予水疗及穴位按摩, 同时教会家长出院后继续功能训练[4]。
参考文献
[1]王慕逖.儿科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125-127.
[2]赵湘萍.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抢救及护理[J].护理研究, 2004, 18 (16B) :1079.
[3]马志英, 李磊.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护理[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05, 2 (24) :2233-2234.
研究性学习心得体会200 篇16
200米跑是初中阶段体育加试必测的项目之一,深受学校、老师、家长和学生的重视,而且很多学校和体育老师就如何提高200米跑的成绩进行了艰苦的研究和实践。因此,探讨提高200米跑的教学成绩的途径和方法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体育中考是增强青少年体质、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有力措施。把“健康与体育课”和体育中考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避免中学的体育课变成训练课,避免体育教育走进应试教育的误区。
二、调查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选取我校初三17、18班(男生60人,女生53人)作为研究对象,三17班为实验组,三18班为对照组。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上网查阅和到图书馆收集文献资料,共查阅文献资料10篇。
2.实验对比法
实验对象:东莞市寮步镇香市中学初三17、18班。
实验时间:从2009年10月18日—2010年3月18日,约18周。
实验方法:对照实验,把对照组和实验组前后成绩做比较。
实验施加因素:17班采用全新的教学方法,18班则采用传统教学法,每周2节体育课,每节40分钟,每周2节体育大课间,每节35分钟。
3.数理统计法:把数据输入spss系统进行分析,从平均值、标准差进行检验。
三、讨论与分析
(一)新教学法实验的成果
两组实验前后情况比较
■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实验前两组成绩无明显差异,具有可對比性,经过实验,两组的成绩有显著性差异,证明全新教学法和传统教学法都有效,但全新教学法比传统教学法更优胜。
(二)提高200米跑教学成绩的难点和存在问题
1.200米跑的教学难点和存在问题
200米跑是一项比较难教的项目,其难点是动作单一、趣味性不强,学生容易感到枯燥、单调而不愿学,再者现在独生子女娇生惯养,怕苦怕累,而200米跑练习时较易疲劳,这样既要承受生理挑战又要承受心理压力,所以很多学生害怕跑200米。另外受传统中考体育的影响,片面追求优秀的体育成绩,从而忽略培养学生终身从事体育锻炼的意识习惯及独立进行身体锻炼的能力,结果大多数学生只是为了应付中考,不懂得体育锻炼对自己身体健康的好处,不清楚自己是否需要这些练习,因而学习目的不明确,态度不端正,被动学习,因而严重影响200米跑成绩的提高。
2.提高学生对200米跑的思想认识
提高学生对200米跑的理论认识和生理学基础知识,使学生明确练习200米跑的目的和意义。学生就会乐意练习,表现出积极主动的行为。情感决定行为倾向,因此,多做而且反复做学生的思想工作,让学生明白体育锻炼的价值和学习的意义,表扬优秀的同学,树立学习榜样,确定奋斗目标;利用下雨天多讲一些体育明星的光辉事迹、成功背后的艰难曲折,让学生明白要想取得优异的体育成绩并不容易,必须要下大力气,要流汗流泪,从而提高学生对200米跑的认识,培养练习200米跑和其他体育运动的兴趣。教学的根本是育人,学生不怕辛苦是提高体育成绩的重要因素之一,所以必须把育人贯穿于教学的始终,特别要注重培养学生克服困难、不怕苦不怕累的意志品质,提高学生的心理调控能力以及在疲劳状态下的自我激励,发掘学生的潜力,鼓励学生以顽强拼搏的精神坚持跑完全程。
3.提高教学技巧,增加趣味性教学
(1)课前测验,进行教学对比
为了更好地激发大家的练习热情,使自己知道自己的进步幅度,分析提高成绩的原因,改进缺点,以及下一阶段的目标成绩。
(2)采用启发式教学
引导学生互相评价技术动作,成绩优秀的同学和成绩较差的同学的技术动作对比,互相交流练习情况,找出错误原因改进缺点,从而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和发展学生的分析思维能力,有利于正确的技术技能的形成,使所学的技术动作的模糊感觉明朗化,加深对技术动作的理解。
(3)变换跑的形式和运用游戏比赛法
经常变换跑的形式,既可改变调整学生生理、心理负荷,又能提高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常用的练习手段有:让距跑(男同学让女同学20~30米,女生被追上和男生追不上女生的奖励俯卧撑10个)、跑斜坡、登山跑、接力跑、两人三足跑等等。运用游戏比赛法进行练习,更好地激发学生的练习热情,不同距离的各种接力跑,如4×100米、4×400米、50米往返跑、100米迎面接力等。模拟比赛:和同时上课的初三其他班别的学生比赛,每班4人,本班学生跑1道、3道、5道、7道单数跑道,其他班学生跑2道、4道、6道、8道双数跑道,进行一对一的模拟比赛,也可以同时与3个或4个班一起进行比赛,这样充分利用中学生争强好胜的特点,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练习热情,更好地提高课堂效果,把训练课变成了娱乐课,使学生高高兴兴地来,开开心心地离开,既活跃了身心、锻炼了身体,同时也很好地解决了中考体育这个难题,从而更好地贯彻体育与健康新课标的指导思想。
四、结论与建议
200米跑是提高中学生速度和耐力的田径项目之一,也是我市中考体育的项目之一,所以我们应该充分重视,重视中学生的生理、心理需求以及性格特点,采用灵活多变的手段进行教学,合理安排运动负荷,要因材施教,因地制宜,不断改变教学手段和激发学生的情感,这样才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力保证。建议广大体育教师主动探索和尝试革新200米跑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吕慧青.高校开展中长跑教学的现状及提高教学效果的方法与手段.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3(4).
[2]虞荣娟.体育教学考核评价与学生终身体育能力的培养.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3(4).
[3]虞重干,李志清,刘志民.青少年体育意识跨文化比较探讨.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4(2).
[4]王萍丽.社会体育可持续发展与学校体育发展之原则.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4(2).
(作者单位 广东省东莞市寮步镇香市中学)
【研究性学习心得体会200】推荐阅读:
研究性学习心得05-23
研究性学习心得体会500字09-25
生本教育与研究性学习的体会11-21
研究生武术课学习心得05-30
小组合作学习”研究与实践心得08-25
培训心得物理创新教学研究大会学习心得10-09
研究方法与论文写作课程学习心得05-2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学习心得11-25
研究性学习评价07-18
研究性学习探讨10-15